宠物外用抗菌药的药效评价技术二期临床试验指导原则

合集下载

抗菌药物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抗菌药物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抗菌药物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目录一、概述 (1)(一)抗菌药物作用特点及临床试验要求 (1)(二)抗菌药物PK/PD研究意义及分类 (1)(三)依据PK/PD研究确定给药方案的基本原则 (3)(四)抗菌药物PK/PD研究的特点 (4)(五)抗菌药物PK/PD研究策略 (4)(六)本指导原则的目的及应用范围 (5)二、非临床阶段的PK/PD研究 (6)(一)体外研究 (6)(二)体内研究 (10)(三)感染动物PK/PD研究 (12)三、临床阶段的PK/PD研究 (13)(一)PK研究 (13)(二)PD研究 (17)(三)临床PK/PD关系建立 (17)四、PK/PD研究的应用 (22)(一)PK/PD研究应用于研发决策 (22)(二)PK/PD研究应用于I期临床试验 (22)(三)PK/PD研究应用于探索性临床试验 (23)(四)PK/PD研究应用于确证性临床试验 (24)(五)上市后研究 (27)(六)PK/PD在制定细菌敏感性折点中的应用 (27)(七)PK/PD在制订β-内酰胺酶抑制剂合剂给药方案中的应用 (28)五、PK/PD研究注意事项 (30)(一)PK/PD研究局限性 (30)(二)PK/PD研究报告格式及要求 (34)六、名词解释 (36)附件:抗菌药物PK/PD研究流程 (40)抗菌药物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一、概述(一)抗菌药物作用特点及临床试验要求抗菌药物作用特点是杀灭或抑制入侵到机体内的外来病原菌而发挥药理效应,其疗效取决于抗菌药物、病原菌和机体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病原菌种类复杂,致病力不同并可能存在不同的耐药机制,是致病关键因素;机体自身免疫功能可防御病原菌入侵,其功能正常或缺陷与否可影响抗菌治疗的效果。

有效抗菌治疗方案需能够保证抗菌药物在机体的感染灶中达到足以杀灭或抑制病原菌的有效浓度并维持一定的时间,能够清除感染灶内的病原菌以实现治愈感染的目的,能够遏制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并能够同时尽可能降低抗菌药物对机体产生的不良反应。

外用制剂临床试验指导原则

外用制剂临床试验指导原则

外用制剂临床试验指导原则【摘要】外用制剂临床试验是评价药物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本文从临床试验设计、试验人群选择、药物剂量和频率、结果评价、安全监测和不良反应处理等方面阐述了外用制剂临床试验的指导原则。

在试验设计上,应遵循科学严谨的原则,并确保试验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选择适合的试验人群,确定药物的剂量和频率,进行有效的结果评价是保证试验结果准确性的关键。

安全监测和不良反应处理也必不可少,保障试验参与者的安全。

外用制剂临床试验指导原则应该注重科学性和安全性,以期推动外用制剂领域的发展。

未来,应不断完善相关指导原则,提高试验的质量,推动外用制剂临床试验向更加规范和严谨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外用制剂、临床试验、指导原则、试验设计、试验人群、药物剂量、频率、结果评价、安全监测、不良反应处理、总结、未来发展。

1. 引言1.1 外用制剂临床试验指导原则外用制剂临床试验是评价外用药物在人体皮肤上的疗效、安全性和耐受性的重要手段。

为了确保试验的科学性、严谨性及结果可靠性,我们制定了一系列的临床试验指导原则。

在临床试验设计方面,应该充分考虑研究的目的、研究设计、患者的特点以及试验药物的特性,确保试验的科学性和可比性。

在选择试验人群时,应该根据试验的目的和药物的适应症,严格筛选符合试验标准的患者,以确保试验结果的准确性。

在确定试验药物的剂量和频率时,需要综合考虑药物的毒性和疗效,根据药代动力学、药物-药物相互作用等因素进行合理设计。

试验结果的评价应该客观、准确,可以采用专业评估表格或工具进行评估,确保结果的科学性和可比性。

在安全监测和不良反应处理方面,应建立完善的安全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和处理不良反应,确保试验参与者的安全。

外用制剂临床试验指导原则应该秉承科学性、严谨性和可靠性的原则,为研究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提供保障。

的确立将为临床试验提供重要的指导,有助于提高试验的质量和可信度。

2. 正文2.1 临床试验设计原则临床试验设计是外用制剂临床试验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其设计原则应当符合临床试验伦理要求和科学性。

抗菌药物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抗菌药物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附件抗菌药物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目录目录 (2)一、概述 (3)(一)抗菌药物作用特点及临床试验要求 (3)(二)抗菌药物PK/PD研究意义及分类 (3)(三)依据PK/PD研究确定给药方案的基本原则 (5)(四)抗菌药物PK/PD研究的特点 (6)(五)抗菌药物PK/PD研究策略 (6)(六)本指导原则的目的及应用范围 (8)二、非临床阶段的PK/PD研究 (8)(一)体外研究 (8)(二)体内研究 (12)(三)感染动物PK/PD研究 (14)三、临床阶段的PK/PD研究 (15)(一)PK研究 (15)(二)PD研究 (19)(三)临床PK/PD关系建立 (19)四、PK/PD研究的应用 (24)(一)PK/PD研究应用于研发决策 (24)(二)PK/PD研究应用于I期临床试验 (25)(三)PK/PD研究应用于探索性临床试验 (25)(四)PK/PD研究应用于确证性临床试验 (26)(五)上市后研究 (29)(六)PK/PD在制定细菌敏感性折点中的应用 (29)(七)PK/PD在制订β-内酰胺酶抑制剂合剂给药方案中的应用 (31)五、PK/PD研究注意事项 (33)(一)PK/PD研究局限性 (33)(二)PK/PD研究报告格式及要求 (37)六、名词解释 (39)七、参考文献 (42)附....................................................................................................... - 47 -抗菌药物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一、概述(一)抗菌药物作用特点及临床试验要求抗菌药物作用特点是杀灭或抑制入侵到机体内的外来病原菌而发挥药理效应,其疗效取决于抗菌药物、病原菌和机体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病原菌种类复杂,致病力不同并可能存在不同的耐药机制,是致病关键因素;机体自身免疫功能可防御病原菌入侵,其功能正常或缺陷与否可影响抗菌治疗的效果。

宠物药品临床试验

宠物药品临床试验

宠物药品临床试验宠物药品的研发与临床试验一直是兽医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临床试验是为了确保宠物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评估药物的药理学、毒理学特性,从而为临床应用提供有力的支持。

本文将重点介绍宠物药品临床试验的流程和关键步骤。

一、研究目的和背景宠物药品临床试验的首要目标是确保宠物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在药品研发前期,研究人员需要了解宠物药品的作用机制、药代动力学特性以及给药途径和剂量等关键信息。

通过临床试验,可以全面评估药品在宠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情况,进一步优化用药方案,确保药品在动物体内的稳定性和药物浓度的维持。

二、试验前的准备工作在开展临床试验之前,研究人员需要做好一系列准备工作。

首先,需要确定试验的研究对象,包括宠物种类、品种、年龄和性别等。

其次,需要明确试验设计与方法,包括药物给药途径、剂量的选择,试验组别的设置等。

此外,还需了解并遵守相关的伦理规定和法律法规,确保试验的合法合规。

三、试验过程试验过程主要包括药物的给药、观察和数据收集。

在给药过程中,研究人员需要根据试验设计的要求,按照合适的剂量和给药途径给予动物药物。

期间需要密切观察动物的反应和生理指标的变化,并进行相应的记录。

同时,还需要及时处理不良反应或意外事件,并记录和上报。

四、数据分析和结果评估在试验结束后,研究人员需要进行数据分析和结果评估。

通过统计学方法,对试验结果进行定量和定性评估,以评估药物的安全性和疗效。

同时,还需要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和分析,确保结果的客观可靠性。

最后,将试验结果编写成报告,并向相关部门提交审批。

五、安全性评估和监测宠物药品的临床试验中,安全性评估和监测是重要的环节。

研究人员需要对动物进行安全性评估,包括药物的毒性和不良反应监测。

在试验过程中,如果发现药品的毒副作用或不良反应超过预期范围,需要立即采取相应措施,并在试验报告中进行详细描述。

六、临床应用和推广经过临床试验并获得通过后的宠物药品,可以投入临床应用,并进行推广。

抗菌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

抗菌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
(二)药代动力学试验
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试验目的为阐明药物在人体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规律,为制订合理的临床方案提供依据。
抗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试验内容及要求详见《化学药物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但要更加关注抗菌药物的特点。
10
对于某些抗菌药物,测定其进入细胞内的程度或亚细胞浓度对设计试验方案有益。当目标病原被吞噬但不被宿主防御机制杀灭时,这一信息有价值。要对其试验方法和质量控制有相应的认识,了解所建立的试验方法是否符合标准要求,并分析试验结果。
1
合适的动物模型试验
(三)
要关注药物临床试验批件的审批结论,关注临床试验用药品质量与非临床试验用药品质量以及上市后产品质量的一致性,要严格执行《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的各项规定。
抗菌药物临床试验包含了一系列的试验项目,各个项目的目的和解决的问题可能不尽相同,其设计也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不断进行调整,各项试验常会交叉进行。早期试验的规模较小,侧重于探索病种、用药剂量和用法,为后期大规模、目的性明确的临床试验提供依据。后期试验侧重于按照早期试验探索出的病种、给药剂量和用法,确证对拟定适应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特殊指标: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其观察时间,并需说明依据。
当出现不良反应或实验室检查等异常时,需追踪至不良反应消失以及实验室检查等恢复正常为止。
2
在单剂耐受性试验结束并确认受试者的安全性后,才可进行多剂耐受性试验。
多剂耐受性试验的受试者选择、剂量确定、分组、试验原则、观察指标和观察时间等可参照单剂耐受性试量一般应包括临床拟推荐的最高剂量。
4
最小杀菌浓度是反映抗菌活性的重要指标,要对其试验方法和质量控制有相应的认识,了解所建立的试验方法是否符合标准要求,分析试验结果,如90%杀菌浓度(90% Minimal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90)。

抗菌药物非劣效临床试验设计技术指导原则

抗菌药物非劣效临床试验设计技术指导原则

附件13:抗菌药物非劣效临床试验设计技术指导原则一、概述(一)抗菌药物的定义抗菌药物(antibacterial agents)是指具有杀菌或抑菌阳性、主要供全身应用(含口服、肌注、静注、静滴等,部分也可用于局部)的各种抗生素、磺胺药、异烟肼、吡咯类、硝咪唑类、喹诺酮类、呋喃类等化学药物。

本指导原则所涉及的抗菌药物仅指具有抗细菌作用的抗菌药物,且符合《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令第28号)规定的创新药物。

(二)抗菌药物的临床试验抗菌药物临床试验遵循药物研究和开发的基本规律,遵循GCP 的相关要求,探索目标适应证和给药方案,包括单次给药剂量、给药频率和治疗持续时间的优化,最终确认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为药物注册、临床应用以及说明书的撰写提供依据。

简而言之,抗菌药物临床试验包含了临床药理学研究、探索性临床治疗试验和确证性临床治疗试验,并以确定产品上市的有效性为最终研究目的。

抗菌药物临床试验遵循《抗菌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的基本要求,但并不完全局限于这些要求。

目前,有良好随机对照并能充分说明产品有效性的临床试验已经成为产品上市的前提条件。

临床试验中统计学假设检验的选择也是确保良好临床试验的关键,目前常用的统计学假设检验类型包括优效性检验、等效性检验和非劣效性检验,其中非劣效性检验的目的是以试验药物的治疗效果在临床上不劣于阳性对照药物的形式证实试验药物的有效性。

基于抗菌药物的特点和伦理学考虑,以阳性药物为对照的非劣效性统计假设已经成为抗菌药物确证性临床试验中常用的比较方法,用以证明产品的有效性,但并不拒绝其他可行的方法。

(三)本指导原则的目的及应用范围本指导原则旨在为药品注册申请人和临床试验研究者在进行抗菌药物的非劣效临床试验设计、实施、数据管理和分析时,提供必要的技术指导,降低研发风险,使安全有效的抗菌药物更好更早地用于临床治疗。

本指导原则仅适用于抗菌药物有效性的确证性临床治疗试验设计,不适用于各种探索性临床治疗试验设计。

抗菌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二)

抗菌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二)

抗菌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二)附件2抗菌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4.评价要求4.1疗效评价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反应表现为临床症状和体征部分或完全恢复,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等非微生物学指标部分或完全恢复或改善,以及病原菌部分或完全清除。

疗效评价标准将取决于治疗的特定疾病及其临床和微生物学特征,一般应从临床疗效、微生物学疗效和综合疗效评定三个方面分别进行,并综合考虑。

在某些情况下,根据感染疾病和细菌的特征,可以仅对某一个或/和两个方面进行评价。

4.1.1临床疗效临床疗效是指在治疗后访视时对患者临床治疗反应结果的最终判断,是基于比较患者用药前和治疗结束后访视时的症状、体征及非微生物学检查指标的基础上做出的。

临床疗效评价的时间点依据临床试验的目标适应证病种而定。

一般而言,对急性细菌性感染的治愈评价时间点在治疗结束访视(End-of-Therapy,EOT)时初步评价,继而在治疗结束后访视(After-therapy visit)时最终进行治愈评价。

治疗结束后访视一般在治疗结束后7~14天,但具体的评价时间点需分别参照各目标适应证临床试验指南。

如对社区获得性细菌性肺炎病人的治疗结束后访视在治疗结束后5~10天,并需评价病人入组后28天的全因病死率。

对临床疗效的判定具体如下:4.1.1.1临床治愈患者在治疗结束后访视时所有入选时的症状、体征均已消失或完全恢复正常,且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等非微生物学指标均已恢复正常;实际情况下,在某些适应证中,治疗结束后访视时可能仍会观察到一些临床症状或体征,或仍存在一些非微生物学指标的异常。

如果上述情况是生理状态下存在的,或其仅提示感染后状态或基础疾病,而不是提示活动的感染,则也可认为是临床治愈。

4.1.1.2临床无效患者在治疗结束后访视时所有入选时的症状、体征持续或不完全消失或恶化;或者出现了这一疾病的新的症状或体征和/或使用了其他的针对这一疾病的抗菌治疗措施。

需要注意的是,临床治疗反应虽然可分为临床治愈(clinical cure)、临床改善(clinical improve)、临床无效(clinical failure)和临床复发(clinical relapse)四种,但对于药物治疗结束后访视时最终疗效结果的判定,一般仍分为临床治愈和临床无效两种。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公告第261号——宠物用化学药品注册临床资料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公告第261号——宠物用化学药品注册临床资料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公告第261号——宠物用化学药品注册临床资料要求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农业农村部•【公布日期】2020.01.19•【文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公告第261号•【施行日期】2020.01.19•【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畜牧业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公告第261号为促进宠物用药创新研制,有效满足宠物临床用药需求,我部决定调整宠物用化学药品注册临床资料要求,现予以发布,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附件:宠物用化学药品注册临床资料要求农业农村部2020年1月19日附件宠物用化学药品注册临床资料要求一、注册分类第二类国外已上市销售但在国内未上市销售的兽用原料及其制剂。

(一)兽用原料药及其宠物用制剂均未在境内上市的。

临床试验研究资料应提供该制剂与原研兽药比较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资料和与原研兽药对照的Ⅲ期临床试验研究资料。

不需要提供靶动物安全性试验资料(在临床使用中观察不良反应情况,并按规定上报)。

(二)兽用原料药未在境内上市,但其宠物用制剂已在境内上市的。

临床试验研究资料应提供该制剂与原研兽药进行的生物等效性研究资料;不能进行生物等效性研究的,应提供与原研兽药对照的Ⅲ期临床试验研究资料。

如果符合生物等效性豁免的产品,制剂可不提交临床试验资料。

不需要提供靶动物安全性试验资料(在临床使用中观察不良反应情况,并按规定上报)。

二、注册分类第五类国外已上市销售但在国内未上市销售的制剂。

临床试验研究资料应提供该制剂与原研兽药进行的生物等效性研究资料;不能进行生物等效性研究的或符合生物等效性豁免的产品,应提供与原研兽药对照的Ⅲ期临床试验研究资料。

不需要提供靶动物安全性试验资料(在临床使用中观察不良反应情况,并按规定上报)。

三、其他注册类别用于宠物的新兽药均应按照农业部公告第442号的要求提交临床试验资料。

宠物药研发流程

宠物药研发流程

宠物药研发流程一、疾病研究1.确定疾病目标:选择需要研发药物的疾病类型,了解该疾病的病因、病理生理学、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和治疗现状。

2.疾病模型建立:根据疾病目标,建立动物模型,模拟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为药物筛选和药效评估提供基础。

3.疾病机制研究:深入探讨疾病的发病机制,了解靶点位置及作用机制,为药物设计和制备提供理论支持。

二、药物筛选1.天然药物筛选:从天然药物中筛选出具有抗病菌活性的药物成分,进行初步的生物活性测试。

2.合成药物筛选:根据疾病机制研究结果,设计和合成新的药物分子,进行生物活性测试和安全性评估。

3.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利用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技术,预测和优化药物与靶点的相互作用,提高药物疗效和降低副作用。

三、药物制备1.原料药制备:通过化学合成、微生物发酵等方法制备药物所需的原料药。

2.制剂制备:根据药物的理化性质和药效特点,制备适合给药途径的制剂,如口服制剂、注射剂等。

3.质量标准制定:制定药物的质量标准,包括药物的鉴别、纯度、稳定性、安全性等方面的检测和评估。

四、药效评估1.体外药效评估:通过体外实验,评估药物对靶点的作用效果和作用机制。

2.体内药效评估:利用动物模型,评估药物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确定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途径。

3.药代动力学研究: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为药物设计和优化提供依据。

五、临床试验1.Ⅰ期临床试验:在健康志愿者中进行小规模试验,评估药物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2.Ⅱ期临床试验:在患者中进行中期试验,评估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3.Ⅲ期临床试验:在更大规模的患者中进行长期试验,验证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为药物上市提供依据。

六、审批上市1.提交申请:将药物的研究结果提交给监管机构,如FDA或EMA等。

2.技术审查:监管机构对申请的药物进行技术审查,包括审查药物的研发过程、实验数据、安全性评估等信息。

3.审批决策:监管机构根据审查结果做出审批决策,决定是否批准药物上市。

宠物用药物对靶动物安全性试验指导原则

宠物用药物对靶动物安全性试验指导原则
二、试验设计
(一)试验动物
1.品种:应与药物申报应用的动物相同,品种不限,采用药物拟用的健康动物,体型大小、体重范围、年龄基本一致。
2.来源:应从有试验动物资质证明的饲养单位购买,如果没有资质证明的动物,应来源清楚,并经检疫合格后才能用于试验。
3.每组动物数:每组一般不少于6只;如果药物作用有性别差异的,应雌、雄各半,每组一般不少于8只。
(六)观察指标
1.临床观察:试验期间观察动物是否有与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如体温、脉搏、呼吸、行为异常、精神抑制及排粪异常等变化情况。记录试验前及试验结束时动物体重和饲料消耗量。
2.血液学检查:给药前、给药中期及给药结束后,采集所有动物的血样进行血常规检查,检测参数主要有: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红细胞压积、血小板计数等。
(二)受试药物
受试药物应与拟上市的制剂完全一致、同一剂型,有完整的产品质量标准,有合乎规定格式的说明书。受试药物应来源于同一批号,由申报单位自行研制并在GMP验收合格的车间生产的样品,并提供产品检验合格报告。
(三)给药方案
一般采用与临床应用相同的剂量、给药途径、间隔时间和疗程。
(四)给药周期
3.血液生化检查:给药前、给药中期及给药结束后,采集所有动物的血样进行血液生化检查,检测参数有:血清钾、钠、钙、无机磷及氯化物等无机离子浓度;总胆固醇、血糖、肌酐、总胆红素、ALT(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血清尿素氮等。
4.尿液检查:给药前、给药中期及给药结束后,采集所有动物的尿液检查,检测参数有:pH、比重、尿蛋白、尿糖、尿胆红素和尿酮等。
***[JimiSoft: Unregistered Software ONLY Convert Part Of File! Read Help To Know How To Register.]***

抗菌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

抗菌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

菌进行最低抑菌浓度测定。

2)实验程序试验方案应当列出标本采集、运送、分离、鉴定、药敏试验、保存、运输和质量控制等的要求,具体如下:标本采集的时限方案中应当确定研究药物给药前和给药后多长时间采集标本。

标本的采集和运送应根据不同的的感染部位选用相应的标本采集方法。

对于不易到达的部位或预期含有正常菌群的部位的感染,应当制定具体的统一的标准,这一点非常重要。

标本应当尽快运送到实验室,应当确定标准的保存条件和运送方法。

应严格遵守临床标本采集和统一的临床微生物实验室操作程序,以保证质量。

细菌分离鉴定一般而言,细菌应当常规鉴定到种水平。

细菌分离和鉴定方法及操作程序应符合规定要求,所使用的试剂等符合试验要求。

血清学诊断和直接免疫或分子检测方法如需要采用血清学诊断和直接免疫或分子检测方法进行细菌分型或病源学诊断时,其灵敏度和特异性需要确认和验证。

菌株的保存与运输临床试验中分离的北认为属于病原菌的菌株应当选用相应的条件保存和运输。

(6)药物敏感性试验药物敏感性试验操作应当标准化,应按相关规定进行试验,并应包括质控菌株。

这种标准化应该与临床前药理学研究的试验方法相一致。

药物敏感试验常用的测定方法如下:①纸片法纸片法的操作必须遵循标准化的指南。

对于临床试验,应当递交详细的方案,记录抑菌圈直径。

②稀释法应当按照标准的稀释步骤。

整个稀释范围都应当测定,以便得到读数范围内(而不是读数范围外)的终点。

临床试验中应当测定所有收集到的病原菌的MIC值,计算MIC50和MIC90值等。

(7)菌种的分组和特殊菌株的统计在评价细菌实验室检测结果和临床疗效时,采用以下的方法可以提高临床相关性的评价:①按范围更广的病原菌分类(例如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核对感染,并按种进行统计。

②对细菌特定的属和种中的具体的耐药分离株进行统计。

例如对甲氧西林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应作为与甲氧西林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不同的一个子集。

③对是否产β内酰胺酶进行分析,特别是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敏感试验折点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抗菌药物敏感试验折点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抗菌药物敏感试验折点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网上征求意见稿)一、概述(一)目的本指导原则为药品注册申请人和临床试验研究者在规划、设计、实施和监督抗菌药物敏感试验折点(以下简称:抗菌药物折点)研究和敏感标准制定提供必要的技术指导,使安全有效的抗菌药物得以更好更早地用于临床治疗。

本指导原则主要适用于全身用药的创新性抗菌药物的临床试验。

(二)意义抗菌药物折点(breakpoint)用来判断病原菌对药物敏感、中介或耐药,其结果是临床医生选择抗菌药物治疗病原菌感染的重要依据。

我国目前还没有折点制定原则,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时所采用的折点多是国际已有的标准,但对于自主研发的I类新抗菌药物等,无国际折点参考。

必须进行相关研究以制定药敏折点,保障临床医生能根据正确的药敏结果,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三)基本研究过程及与抗菌药物研发的整体关系抗菌药物折点的确立涉及临床前体内外抗菌作用研究、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临床各期研究等多个药物研发环节,是新药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折点研究贯穿新药研究全过程,其研究原理可以概括为:在了解药物自身的抗菌特点、对各种致病菌作用强弱后,通过体外和动物试验,或直接通过动物试验,建立PK/PD指数及反映疗效的靶值。

并利用此指数、靶值与人体结果有较好一致性的特点,进而建立抗菌药物体外抑菌浓度与预期临床疗效间的关系,最终确定对感染部位使用推荐药物剂量时,该致病菌株能被通常可达到的抗菌药物所抑制的浓度。

折点制定过程中,有些数据可能来源于其他研究项目。

如:菌株的MIC值、药物杀菌曲线、抗生素后效应值、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药物人体药代参数等。

当使用外来数据时,首先要求数据可溯源。

其次,测定、分析方法符合折点制定的要求。

如:MIC测定所用方法相同、测定范围需涵盖整个MIC分布;杀菌曲线图能反映出完整的药物浓度对杀菌速率的影响等。

(四)应用范围本指导原则主要用于指导新抗菌药物折点研究,目前仅限定为抗细菌药物,创新抗真菌药物也可参照。

兽药注册分类及注册资料要求(农业部公告第442号)化学药品注册分类及注册资料要求

兽药注册分类及注册资料要求(农业部公告第442号)化学药品注册分类及注册资料要求

兽药注册分类及注册资料要求(农业部公告第442号)化学药品注册分类及注册资料要求化学药品注册分类及注册资料要求一、注册分类第一类国内外未上市销售的原料及其制剂。

1.通过合成或者半合成的方法制得的原料及其制剂;2.天然物质中提取或者通过发酵提取的新的有效单体及其制剂;3.用拆分或者合成等方法制得的已知药物中的光学异构体及其制剂;4.由已上市销售的多组份药物制备为较少组份的原料及其制剂;5.其它。

第二类国外已上市销售但在国内未上市销售的原料及其制剂。

第三类改变国内外已上市销售的原料及其制剂。

1.改变药物的酸根、碱基(或者金属元素);2.改变药物的成盐、成酯;3.人用药物转为兽药。

第四类国内外未上市销售的制剂。

1.复方制剂,包括以西药为主的中、西兽药复方制剂;2.单方制剂。

第五类国外已上市销售但在国内未上市销售的制剂。

1.复方制剂,包括以西药为主的中、西兽药复方制剂;2.单方制剂。

二、注册资料项目(一)综述资料1.兽药名称。

2.证明性文件。

3.立题目的与依据。

4.对主要研究结果的总结及评价。

5.兽药说明书样稿、起草说明及最新参考文献。

6.包装、标签设计样稿。

(二)药学研究资料7.药学研究资料综述。

8.确证化学结构或者组份的试验资料及文献资料。

9.原料药生产工艺的研究资料及文献资料。

10.制剂处方及工艺的研究资料及文献资料;辅料的来源及质量标准。

11.质量研究工作的试验资料及文献资料。

12.兽药标准草案及起草说明。

13.兽药标准品或对照物质的制备及考核材料。

14.药物稳定性研究的试验资料及文献资料。

15.直接接触兽药的包装材料和容器的选择依据及质量标准。

16.样品的检验报告书。

(三)药理毒理研究资料17.药理毒理研究资料综述。

18.主要药效学试验资料。

(药理研究试验资料及文献资料)19.安全药理学研究的试验资料及文献资料。

20.微生物敏感性试验资料及文献资料。

21.药代动力学试验资料及文献资料。

22.急性毒性试验资料及文献资料。

抗菌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

抗菌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

抗菌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抗菌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一、概述(一)抗菌药物的定义抗菌药物(antibacterial agents)是指具有杀菌或抑菌活性、主要供全身应用(含口服、肌注、静注、静滴等)的各种抗生素,通常指直接来源于微生物的次级代谢产物及其化学修饰衍生物和各种全合成抗菌药物。

前者如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糖(脂)肽类、利福霉素类、截短侧耳素类等抗生素,后者如磺胺药、喹诺酮类、噁唑烷酮类、硝基咪唑类、异烟肼等抗菌药。

此外尚包括本身没有或仅有微弱抗菌活性但能够显著增效其他抗菌药物活性的化合物,如β-内酰胺酶抑制剂等。

本指导原则所涉及的抗菌药物,仅指具有抗细菌作用及抗细菌作用为主的药物。

(二)抗菌药物的应用与研究现状自二十世纪四十年代青霉素诞生以来至七十年代末,抗菌药物研发取得了巨大成功,已经成为临床不可或缺的有效治疗药物,在感染性疾病治疗和预防中广为应用,大幅度地降低了感染性疾病的病死率,但同时也导致了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和增长,临床上出现了多重耐药、广泛耐药和全耐药的超级细菌。

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促进了细菌耐药性的增长。

近年来,由于药物研发要求的提高和研发成本的不断上升,抗菌药物研发明显减缓。

进入二十一世纪,控制耐药菌感染和防控细菌耐药性成为抗菌药物研发和应用的主要目标,尤其如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万古霉素耐药屎肠球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等肠杆菌科细菌、碳青霉烯类耐药的肠杆菌科细菌和鲍曼不动杆菌以及耐多药铜绿假单胞菌等所致感染。

抗菌药物的研发还囊括了难治性感染的治疗、重大疾病用药、公共卫生发展需求等方面,以满足目前尚无安全、有效治疗药物的临床需求。

(三)抗菌药物的临床试验抗菌药物的临床试验应遵循药物研发的基本规律,遵循《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的相关要求,通过进行临床药理学研究(如耐受性、药代动力学、药物相互作用等)、探索性临床治疗研究(如探索目标适应证、给药途径、给药剂量范围、给药频次和疗程等)和确证性临床治疗研究,最终确认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为药物注册、临床应用以及说明书的撰写提供充分依据。

宠物用抗外寄生虫药的二期临床试验指导原则

宠物用抗外寄生虫药的二期临床试验指导原则

宠物用抗体外寄生虫药物药效评价试验指导原则一、概述(一)定义与目的宠物(犬、猫等)用抗体外寄生虫药物是指用于防治宠物皮肤螨、跳蚤、蜱、虱子等感染引起宠物皮肤病的药物。

宠物用抗体外寄生虫药物药效评价试验是评价宠物用抗体外寄生虫药物的剂量确定试验,也称Ⅱ期临床试验,目的是了解不同剂量的受试药物对靶动物的抗体外寄生虫效果,确定受试药物的治疗作用及剂量。

(二)适用范围本指导原则适用于申报宠物用的所有抗体外寄生虫药物,包括我国未批准在宠物用的抗体外寄生虫药物及各种制剂,或者改变已批准药物在其他宠物使用,均应进行药效评价试验。

按每种适应症进行试验,首选人工诱发感染,如果条件不允许可采用自然感染病例。

选择自然感染病例,研究受试药物对寄生虫成虫的药效;也可以选择少量最新野外分离的寄生虫株进行诱导感染;对于稀有寄生虫种类可以使用实验室保存的寄生虫株进行诱导感染。

对于幼虫阶段的寄生虫应当使用诱导感染;对于定居阶段的寄生虫只能使用自然感染病例。

不能选用对药物有耐药性的寄生虫种进行本试验。

二、试验设计(一)试验动物1.品种:应与药物申报应用的动物相同,品种不限,采用药物拟用的代表性动物进行,注明动物品种、体型、体重、性别和年龄。

避免使用可能过敏或中毒的动物。

以成年动物为主,若药物拟用于幼龄动物,则需要选择幼龄动物。

2.来源:选用人工诱发感染时,动物应健康,从有实验动物资质证明的饲养单位购买。

如果没有资质证明,动物应来源清楚,并经检疫合格后才能用于试验。

选用符合受试药物目标适应症的自然感染病例,品种不限,性别不限,应来源清楚,饲养规范,动物主人能较好执行临床兽医医嘱。

3.数量:采用人工诱发感染,每组不少于6只;选用自然感染病例,每组不少于10只。

4.动物选择标准(1)人工诱发感染病例:选用健康成年动物,用人工感染体外寄生虫(虫卵)的方法诱发寄生虫感染,观察用药前后病变情况。

(2)自然感染病例:试验前制定试验动物的选择标准,注明其品种、体型、体重、性别和年龄。

兽医药物临床研究与评价

兽医药物临床研究与评价

兽医药物临床研究与评价随着宠物市场的不断扩大,对于宠物的疾病治疗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在保持良好生活质量的同时,对于宠物疾病的治疗需求也在不停增长,也促使兽医药物临床研究与评价工作的进一步深入。

正如人类药物在上市后需进行临床研究和评价一样,兽医药物的研究和评价同样重要。

兽医药物的研究和评价是指对药物的活性、药代动力学、安全性、耐受性和有效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以确保其在合适的用药条件下对动物的治疗效果。

兽医药物的研究和评价工作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药物的生化、药理学和药代动力学研究这一方面是兽医药物研究和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可以了解药物的药理特性,如获得药物的中毒剂量和治疗剂量。

二、药物安全性评价药物安全性评价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它可以判定药物是否适用于动物的治疗,是否会对动物造成毒副反应。

在安全性评价中,要关注药物的副作用、不良反应和药物残留的问题。

三、药物疗效评价药物疗效评价是用于评估治疗效果的一种方法,包括临床和实验室评估等。

通过临床观察和实验室检测,可以直接评估药物的疗效。

四、药物质量控制药物质量控制是通过检验和监管等方式,以确保制造出的药物符合制定的规范,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

此外,该方面还涉及到药物的包装、标签等方面。

兽医药物研究和评价的重要性兽医药物的研究和评价影响到动物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从中可以看出,兽医研究和评价的重要性:1、保护宠物生命安全:通过兽医药物的临床研究和评价,能够保证药物的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从而保护宠物的生命安全。

2、促进宠物医学发展:兽医药物研究和评价是宠物医学发展的重要环节,它能够帮助推广和发展宠物医学。

3、提高药品质量:通过兽医药物研究和评价,能够促进药品制造商提高药品质量、改善加工工艺和生产工艺及包装标签的质量等。

4、加强动物保护:兽医药物研究和评价不仅关注宠物的治疗效果,同时也关注药物对于环境引起的危害和动物退化等问题。

如何提高兽医药物研究和评价的水平1、加强人员培训:充分利用学术交流、培训班、研究讨论等平台,提高兽医人员的综合素质。

宠物用药物对靶动物安全性试验指导原则

宠物用药物对靶动物安全性试验指导原则

宠物用药物‎对靶动物安‎全性试验指‎导原则一‎、概述(‎一)定义与‎目的宠物‎(犬、猫等‎)用药物包‎括用于预防‎和治疗宠物‎疾病的各种‎化学药品及‎其制剂。

宠‎物用药物对‎靶动物安全‎性试验,目‎的是了解受‎试药物在宠‎物中的剂量‎-反应曲线‎,即从有效‎作用到毒性‎作用,或至‎致死作用的‎持续动态变‎化过程;了‎解宠物对药‎物中毒剂量‎的临床反应‎特征;了解‎受试药物有‎效剂量、推‎荐剂量和中‎毒剂量对靶‎动物的组织‎病理学和生‎理生化指标‎影响的变化‎特征;从而‎提出受试药‎物的不良反‎应、防治措‎施及临床应‎用时的注意‎事项。

(‎二)适用范‎围本指导‎原则适用于‎申报宠物用‎的所有药物‎,包括我国‎未批准在宠‎物用的药物‎及各种制剂‎,或者改变‎已批准药物‎在其他宠物‎使用,均应‎进行靶动物‎安全性试验‎。

一般对局‎部应用(如‎,耳、眼睛‎、乳房、阴‎道、子宫、‎关节等)的‎药物通常不‎要求进行靶‎动物安全性‎试验,但供‎全身皮肤用‎药、可能引‎起全身吸收‎作用或过敏‎反应的药物‎以及通过局‎部用药发挥‎全身作用的‎药物则应进‎行靶动物安‎全性试验。

‎二、试验‎设计(一‎)试验动物‎1.品种‎:应与药物‎申报应用的‎动物相同,‎品种不限,‎采用药物拟‎用的健康动‎物,体型大‎小、体重范‎围、年龄基‎本一致。

‎2.来源:‎应从有试验‎动物资质证‎明的饲养单‎位购买,如‎果没有资质‎证明的动物‎,应来源清‎楚,并经检‎疫合格后才‎能用于试验‎。

3.每‎组动物数:‎每组一般不‎少于6只;‎如果药物作‎用有性别差‎异的,应雌‎、雄各半,‎每组一般不‎少于8只。

‎(二)受‎试药物受‎试药物应与‎拟上市的制‎剂完全一致‎、同一剂型‎,有完整的‎产品质量标‎准,有合乎‎规定格式的‎说明书。

受‎试药物应来‎源于同一批‎号,由申报‎单位自行研‎制并在GM‎P 验收合格‎的车间生产‎的样品,并‎提供产品检‎验合格报告‎。

兽用中药、天然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等5个技术指导原则

兽用中药、天然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等5个技术指导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1596号为加强兽药研究指导工作,规范兽药研究活动,提高兽药研究水平,根据《兽药管理条例》、《兽药注册办法》和《新兽药研制管理办法》规定,我部组织制订了《兽用中药、天然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等5个兽药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现予发布,请参照执行。

特此公告。

附件:兽用中药、天然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等5个技术指导原则二〇一一年六月八日兽用中药、天然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等5个技术指导原则兽用中药、天然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一、概述临床试验是指在一定控制条件下科学地考察和评价兽药治疗或预防靶动物特定疾病或证候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过程。

充分、可靠的临床研究数据是证明所申报产品安全性和有效性的依据。

兽用中药、天然药物的研制过程,与西兽药相比,既有相同点,也有其特殊性。

首先,中药新药的发现或立题,多来源于临床的直接观察及经验获得的提示;其次,中药内在成分及其相互作用的复杂性致使其药学、药效及毒理的研究面临更多的困难;再者,影响研究结论客观性和准确性的因素也相对较多。

因此,临床试验对中药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评价具有更加特殊的意义。

为了保证兽用中药、天然药物临床试验结论的确实可靠,规范临床研究行为,根据《兽药注册办法》和《新兽药研制管理办法》制定本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旨在阐述兽用中药、天然药物临床试验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应把握的一般性原则及关键性问题,为兽用中药、天然药物新产品研发提供技术指导。

二、兽用中药、天然药物临床试验的基本内容根据试验目的的不同,兽用中药、天然药物的临床试验一般包括靶动物安全性试验、实验性临床试验和扩大临床试验。

申请注册新兽药时,应根据注册分类的要求和具体情况的需要,进行一项或多项临床试验。

(一)靶动物安全性试验靶动物安全性试验是观察不同剂量受试兽药作用于靶动物后从有效作用到毒性作用,甚至到致死作用的动态变化的过程。

该试验旨在考察受试兽药使用于靶动物的安全性及安全剂量范围,为进一步临床试验给药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手性药物质量控制研究等4个技术指导原则的通知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手性药物质量控制研究等4个技术指导原则的通知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手性药物质量控制研究等4个技术指导原则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撤销)•【公布日期】2006.12.19•【文号】国食药监注[2006]639号•【施行日期】2006.12.19•【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药政管理正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手性药物质量控制研究等4个技术指导原则的通知(国食药监注[2006]639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局):为科学规范和指导药物研究工作,保证药物研究质量,国家局组织制定了《抗HIV药物非临床药效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手性药物质量控制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药物生殖毒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和《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物非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等4个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现予发布,请参照执行。

附件:1.抗HIV药物非临床药效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2.手性药物质量控制研究技术指导原则3.药物生殖毒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4.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物非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二○○六年十二月十九日附件一:抗HIV药物非临床药效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一、概述艾滋病的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它是由艾滋病病毒,即“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而导致的一种传染性疾病。

HIV在分类学上属于逆转录病毒科(Retroviridae)、慢病毒属(Lentivirus)、灵长类慢病毒群(Primate lentivirus group)。

HIV分为二型:HIV-1和HIV-2。

HIV-1为全球性流行,HIV-2主要流行于非洲少数国家。

HIV-1较HIV-2 有更强的传播和致病能力。

由于目前的研究和治疗经验主要针对HIV-1,本指导原则主要涉及抗HIV-1的药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宠物外用抗菌药的药效评价技术二期临床试验指导原则
————————————————————————————————作者:————————————————————————————————日期:
宠物外用抗微生物药物药效评价试验指导原则
一、概述
(一)定义与目的
宠物(犬、猫等)外用抗微生物药物是指治疗宠物皮肤(或耳)的细菌感染、真菌感染或细菌真菌混合感染的外用抗微生物药物。

宠物外用抗微生物药物药效评价试验是评价宠物外用抗微生物药物的剂量确定试验,也称Ⅱ期临床试验,目的是通过观察不同剂量的受试药物对适应症的抗菌效果,确定受试药物的治疗作用及剂量。

(二)适用范围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申报治疗宠物皮肤细菌和真菌的所有外用抗微生物药物,包括我国未批准在宠物用的抗微生物药物的各种外用制剂,或者改变已批准药物在其他宠物使用,均应进行药效评价试验。

按每种适应症进行试验,一般应采用人工诱发感染病例,条件不允许时可选择自然感染病例。

二、试验设计
(一)试验动物
1.品种:应与药物申报应用的动物相同,品种不限,采用药物拟用的代表性动物进行,注明动物品种、体型、体重、性别和年龄。

避免使用可能过敏或中毒的动物。

以成年动物为主,若药物拟用于幼龄动物,则需要选择幼龄动物。

2.来源:选用人工诱发感染时,动物应健康,从有实验动物资质证明的饲养单位购买。

如果没有资质证明,动物应来源清楚,并经检疫合格后才能用于试验。

选用符合受试药物目标适应症的自然感染病例,品种不限,性别不限,应来源清楚,饲养规范,动物主人能较好执行临床兽医医嘱。

3.数量:采用人工诱发感染,每组不少于6只;选用自然感染病例,每组不少于10只。

4.动物选择标准
(1)人工诱发感染病例:选用健康成年动物,用人工接种致病微生物的方法引起皮肤(或耳)的炎症,观察用药前后病变情况。

(2)自然感染病例:试验前制定试验动物的选择标准,注明其品种、体型、体重、性别和年龄,应检查试验动物的血液常规和血糖值。

试验前2周用过药物的动物、患过传染病和过敏症的动物、白细胞总数低于正常值范围的动物和空腹血糖值高于正常值范围的动物,均不应入选。

对于自然感染病例,临床观察确定患部的炎症状况后,应通过实验室临床检查,确定皮肤(或耳)病的主要致病菌(细菌、真菌或细菌与真菌混合感染)的种类;观察并记录靶动物患部炎症状况,如红疹、皮屑、脱毛、断毛、无毛、脓疹、干湿度等。

通过微生物学分离培养技术分离致病菌,并进行相应的微生物学鉴定,细菌分离阳性率达到80%以上。

对于瘙痒的靶动物,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靶动物啃咬或舔患部。

5.病例淘汰标准:使用受试药物不足推荐给药疗程的动物、因伴发其他疾病而需要联合用药、或中断治疗的动物,均应予以淘汰。

(二)试验药物
1.受试药物及来源:受试药物应与拟上市的制剂完全一致、同一剂型,有完整的产品质量标准,有合乎规定格式的说明书。

受试药物应来源于同一批号,由申报单位自行研制并在GMP验收合格的车间生产的样品,并提供产品检验合格报告。

2.对照药物及来源:对照药物应当是已经在我国批准上市,与受试药物作用相似、适应症相同的药物。

来源可以从市场购买或者由申报单位提供,并提供产品检验合格报告。

(三)给药方案
按照受试药物拟在临床采用的给药方案(给药剂量、给药方法、每天给药次数和治疗周期等)给药。

对照药物应严格按照批准的说明书给药。

(四)试验周期
按照受试药物的适应症与用药说明,根据症状的变化情况给药;试验用药的时间至少为推荐的用药时间。

对于自然感染病例,停药后7天内至少随访1次。

(五)试验分组
1.选用人工诱发感染,单方制剂试验要求分成以下六组:
(1)空白对照(不感染不给药)组;
(2)感染不给药组(阴性对照组);
(3)受试药物推荐剂量加倍组;
(4)受试药物推荐剂量组;
(5)受试药物推荐剂量减半组;
(6)药物对照组(阳性对照组)。

2.选用自然感染病例,单方制剂试验要求分成以下五组:
(1)空白对照(不给药)组;
(2)受试药物推荐剂量加倍组;
(3)受试药物推荐剂量组;
(4)受试药物推荐剂量减半组;
(5)药物对照组(阳性对照组)。

3.如为复方制剂还应增设单个药物的推荐剂量组。

(六)观察指标
详细观察并记录试验开始前、试验开始后、给药过程中和停药后各个阶段受试动物的生理状态、临床症状以及临床症状的发生、发展、消失和转归情况;并按照试验设计检测必要的血液常规指标和生化指标;检测与皮肤(或耳)抗菌效果有关的指标,并尽量使用定量指标来评估药效。

1.临床全身检查
问诊:对于自然发病的病例,应当进行问诊;记录发病时间、病程、是否用药(已经用过药物的动物被淘汰);试验动物是否患过其他疾病,尤其是传染病和过敏症的动物应被淘汰。

视诊:试验动物的鼻头的颜色和干湿度、眼分泌物的多少、是否过度消瘦、皮肤病变部位、有无抽搐、可视粘膜的颜色等。

触诊:皮肤患部的基本情况,是否疼痛等。

听诊:呼吸数与节律、心搏数与心律等。

嗅诊:皮肤患部是否有异味。

2.局部检查
皮肤患部:红疹的数量、脓疹的数量、皮屑的多少、脱毛程度、断毛情况、患部是否无毛、患部的干湿度等。

耳部:耳垢的颜色和数量、耳道分泌物的多少和干湿度、耳道是否有异味。

3.皮肤刮片检查
根据受试药物的使用说明,如果需要做皮肤细胞学检查的,应进行皮肤刮片的细胞学检查。

4.皮肤(或耳)主要致病微生物的检查
在给药前、给药中和疗程结束后,至少进行三次致病细菌(或真菌)的分离鉴定。

(七)统计分析
选择合适的统计分析程序,对数据进行分析。

将受试药物组间、受试药物组与对照组(空白对照组、药物对照组或感染不给药组)进行显著性比较,确定受试药物的治疗效果及其剂量。

(八)结果评价
动物的临床药效试验结果按下列标准评价:
1.治愈:用药后,皮肤(或耳)的致病细菌(或真菌)的分离转阴率≥95%,同时炎性分泌物显著消失,患部无异味,红疹、皮屑、脓疹等显著消失,瘙痒症状显著消失。

2.显效:用药后,皮肤(或耳)的致病细菌(或真菌)的分离转阴率≥80%,同时炎性分泌物明显消失,患部无异味,红疹、皮屑、脓疹等明显消失,瘙痒症状明显消失。

3.有效:用药后,皮肤(或耳)的致病细菌(或真菌)的分离转阴率≥60%,同时炎性分泌物有所减少,患部基本无异味,红疹、皮屑、脓疹等有所减少,瘙痒症状有所减轻。

4.无效:用药后,皮肤(或耳部)的致病细菌(或真菌)的分离转阴率<60%,同时炎性分泌物依然存在,患部仍有异味,红疹、皮屑、脓疹等未见减少,患部仍有明显的瘙痒症状。

三、试验报告
为公正、科学地评价药物疗效,对试验报告内容做如下要求:
1.试验目的。

2.受试药物需注明宠物药名称、生产厂家、规格、生产批号及用法与用量。

3.试验时间与地点。

4.试验设计者、负责人、参加者及电子邮箱。

5.归纳总结该药物的疗效,确认受试药物的适应症、推荐剂量、给药方法、给药次数和给药间隔等。

6.试验数据,应有详细的试验原始记录。

原始资料保存处、联系人、电话。

7.试验单位(加盖公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