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师资格面试《荷塘月色》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用PPT课件展示荷塘景色。

学生用自己的话描绘所见到的荷塘月色的美好画面。随后教师引导,若干年前,有位作家观赏了月色下的荷塘后也描绘了他心中的景色,随之引出课题《荷塘月色》。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通读全文,然后教师范读,将学生带入课文情境;引导学生进行适当地朗读。

2.提问:这一段写什么景?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点明:月下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

(三)再次朗读,深入体会

1.学生分成四人一组,找到文中每种景物所用的修辞,并在小组间讨论这些修辞的表达效果。讨论结束后,由小组代表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补充和讲解。

2.学生分小组赏析重点句子。

(第1组)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动态美。

(第2组)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这两个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羞涩神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赋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这是拟人写法。接着连用三个比喻,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情景交融。

(第3组)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提示学生参看“练习二”)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想象的跳跃,“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来。

(第4组)荷波:“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第5组)荷韵:“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这里用来写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情景交融,融情于景。

3.结合PPT讲解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这些手法令人浮想联翩,更绝的是全段不着一个“月”字却处处有月。

(四)迁移拓展

1.教师播放“小夜曲”音乐伴奏,学生跟随音乐朗读喜欢句子和段落。

2.谈谈对情景交融写作方法的理解。教师指导补充深化。

(六)布置作业

以作者朋友的身份给他写一段话,要求感情真挚可以疏导作者郁结的心情。

答辩:1.请你谈谈文章开头作者说自己“颇不宁静”的原因?

【参考答案】

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作者作为一个自由知识分子,既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存怀疑和

恐惧。他深知应作出革命或者反革命的抉择,但最终文人的审慎让他保持了暂时的沉默。但这沉默并没有让他感到安宁,反而使其“颇不宁静”,用他自己的话说:“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某种程度上,月光下朦胧美丽的荷塘也是当时文人们追求的一种使自己得以超脱世俗的精神家园。《荷塘月色》正是反映了作者幻想超脱又无法超脱的苦闷彷徨的心情。

以上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2.请你谈谈对散文教学的理解。

【参考答案】

散文属于文学作品,教学上应按照文学作品的鉴赏来处理。散文教学不外乎从作品形象把握、作者情感理解及文本语言和艺术手法几个方面进行学习。从单元目标上来说,要交给学生此类文章的阅读方法、文体特征,培养学生阅读散文的兴趣,学会自己赏析文章。散文题材广泛,感情真挚,常用第一人称的角度抒情达意,因此散文教学要抓线索,抓文眼,注意文中鲜明的自我和个性,注意形象与精神情感的结合。同时可以教师配乐范读的方式营造课堂氛围,调动感染学生,从而更深入的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以上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3.作者在文章最后为什么会提到六朝和江南采莲呢?有什么用意吗?

【参考答案】

文中有这样一句话:“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这正说明了作者对热闹与风流的向往。经过荷塘月色和江南采莲的精神之旅,作者暂时得到精神的解脱,他感慨“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江南代表什么呢?代表着他少年时代,意气风发,与一帮好友闲适舒心的生活,但现在的朱自清,人到中年,生活重压、政治彷徨,倍感沉重。这就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根本原因。在这种情形下,他想独自到荷塘边寻找慰藉,就在这里营造了自己心中的荷塘,意在寻求暂时的解脱和自由。

以上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4.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作为老师,应该如何使其更加专注于课堂呢?

【参考答案】

首先,上课前,应明确告知学生这节课的目的和任务;其次,老师应排除与课程无关的事物的干扰,尽快进入课堂内容。“良好的导入是课堂成功的一半。”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置相应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带入到课堂学习情境当中;另外,在教学中还要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小组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除此之外,还应合理设计课程,让课程讲解具有吸引力,抓住学生注意力。最后,应努力培养学生自己对课程的兴趣,使其变被动为主动。

以上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5.你如何评价有些老师让成绩较差的学生出钱购买奖品给成绩优秀的学生这种行为?

【参考答案】

我理解这些老师的目的是好的,认为该行为一方面可以刺激成绩落后的学生进步,另一方面可以给成绩优秀的学生鼓励,但事实上该种行为并不符合素质教育要求,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和班级的团结进步。

首先,要鼓励学生上进最主要的是调动其内在的积极性而不是单靠外部的刺激,其次素质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是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统一,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优秀学生,也应关注中等生及后进生,要依据他们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最后,新课改倡导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机制,教师不应仅以学习成绩来评价学生,而应展开综合的评价,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避免学生之间发生不必要的矛盾。

以上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