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教案’谏太宗十思疏教案.doc
'教案'谏太宗十思疏教案教案:《谏太宗十思疏》教案一教案作者:小言《谏太宗十思疏》教案教学目标:1、感受本课说理的逻辑2、积累文中主要的文言实词虚词3、掌握古今异义词和活用4、领会课文〃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教学内容一、导入: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
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
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
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
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
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1、作者简介见课下注释2、课文背景介绍,见参考书。
这篇奏疏是魏徵于贞观-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
当时,经过战后的休养生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巡游,劳民伤财。
魏徵在这一年的三月至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这是其中的第二疏。
因此也称"论时政第二疏”。
唐太宗看了这些奏疏后猛醒,感到很惭愧,写了《答魏徵手诏》,称赞魏徵〃诚极忠款,言穷切至〃,并说〃公之所谏,朕闻过矣。
当置之几案,事等弦韦〃,表示从谏改过。
(弦、韦是用以警戒之物,《韩非子•观行》:〃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
〃)魏徼死后,唐太宗悲痛不已,亲自为他写了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魏徵没,朕亡一镜矣!〃3、文学常识一疏疏,疏:疏通事理,分条陈述。
是奏议文体的一种,奏议类文章是古代臣属进呈给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包托奏、议、疏、表、对策等。
(《文章辨体序说》:〃七国以前,皆称上书,奏初改书为奏。
汉定礼仪,是有四品:一曰章,以谢恩;二曰奏,以按劾;三曰表,以陈情;四曰议,以执议。
〃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谏太宗十思疏魏征●教学目标1.学习、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进一步熟悉文言特殊句式。
2. 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体味魏征高超的劝谏艺术。
3. 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的道理及“十思”的积极意义。
●重点、难点重点:1. 掌握文言字词,疏通文句,培养文言语感。
2. 了解论证方法,理解“十思”内涵。
难点:理解作者的思想及追求的理想政治境界。
●设计思想与《烛之武退秦师》一文相比,本文在字词疏通及思想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中视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逐句疏通、讲解之必要。
作者魏征,史以“诤臣”称之,本文是他在贞观十一年写给唐太宗的一篇奏章。
文章骈散结合,既有骈文的整齐华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
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使文章表达有力而华美。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使文章论证深入浅出,全面透彻。
教师应带领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深刻体悟理解。
与《烛之武退秦师》一样,本文教学仍围绕文言、文化展开,在诵读中加强文言语感,在诵读中品味领悟思想。
●教学资源1. 关于作者魏征(580-643),字玄成,唐巨鹿曲阳(今河北晋县)人。
著名政治家。
隋末为避乱而出家做道士,后参加李密的反隋义军。
李密失败,他投降唐朝。
唐太宗时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
其人有胆量,敢直谏,所言多被太宗采纳,助成“贞观之治”。
后代一些诤臣都以他为楷模,亦泽被后世。
著作有《魏郑公诗集》《魏郑公文集》。
魏征病卒,太宗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2. 关于文体“疏”,奏议的一种,是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奏议,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统称。
包括奏、议、疏、表、对策。
3.关于写作背景本文是魏征于贞观十一年时写给唐太宗的奏章。
太宗登基之初,励精图治,政策比较正确,国内出现了百姓富足、社会安定、国力渐强的“贞观之治”(历史上还有“成康之治”、“文景之治”、“康乾盛世”)。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是明代思想家黄宗羲的代表作之一。
这篇教案是黄宗羲在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时向明世宗朝廷上书的,内容主要是对朝廷政治和社会现象的批评和谏言。
该教案共包括十个思想,主要内容如下:
一、《思贞方》:黄宗羲在这一部分主要是批评朝廷的政策問題,指出朝廷对于性质正直的贤才不够重视,而过分注重狡诈之辈。
二、《思贞论》:黄宗羲认为士人应该注重品德修养,而不是只追求功利,他批评当时士人贪图名利,不注重道德修养。
三、《思廉方》:这一部分主要是对官员的廉政提出要求,指出了官员的贪污行为,以及他们对民众的虐待和苛捐杂税的问题。
四、《思廉论》:黄宗羲这部分继续对官员的贪污行为提出批评,并认为朝廷应该加强监察机制,对贪官污吏进行制裁。
五、《思忠方》:这一部分主要是对忠诚的要求,黄宗羲认为官员应该忠于国家和人民,而不是只追求个人利益。
六、《思忠论》:黄宗羲这部分进一步强调了忠诚的重要性,他认为忠诚可以带来政治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
七、《思功方》:在这部分中,黄宗羲对朝廷的军事政策提出
了批评,认为国家应该注重军事力量的建设和发展。
八、《思功论》:这部分主要是认为功劳应该以实际贡献为准绳,而不是只看表面的宣传。
九、《思文方》:在这一部分中,黄宗羲提出了对文化教育的要求,认为朝廷应该注重教育,培养人才。
十、《思文论》:最后一部分主要是对当时文化教育现状的批评,黄宗羲认为朝廷应该注重真正有益于社会的教育。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以批评和谏言的形式,对明代朝廷的政治、社会、军事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深刻的思考和建议。
黄宗羲以其独特的见解和思想,为我国历史上思想界和政治界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谏太宗十思疏》是唐代文学家韩愈于公元819年所写的一篇散文,内容为谏言宣扬儒家道德观念和政治理念,以劝谏太宗李世民建立和谐社会,加强君臣关系。
下面是《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引言】【教学目标】1.了解《谏太宗十思疏》的主要内容和背景;2.理解文章中表达的思想观点,加深对韩愈的儒家思想的认识;3.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教师简单介绍韩愈的生平和《谏太宗十思疏》的写作背景,引导学生对这篇文章产生兴趣。
第二步:整体理解(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读一遍全文,要求学生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要观点。
第三步:逐段阅读(20分钟)教师请学生每人批阅一段,然后互相交流,共同理解韩愈的思想观点。
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每段的主旨和关键词,然后由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每段的主要理解和思考问题。
第四步:情感体验(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文章的情感体验。
老师可以提问引导学生,例如:“韩愈为什么要批评太宗的行为?你们是否赞同韩愈的观点?”等等。
学生可以通过讨论,表达自己对文章的喜爱或者不喜爱的原因。
第五步:深化思考(15分钟)教师提出一些拓展性的思考问题,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和能动性。
例如,“韩愈为什么认为君子应该给予人民更多的尊重?”“韩愈提出的人治思想如何体现在今天的社会中?”等等。
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分享自己的思考。
第六步:写作练习(30分钟)教师提供两个写作题目。
学生可以选择一个写作题目进行写作,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补充思考和写作。
写作题目1:韩愈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提出了很多关于政治和社会秩序的观点,请你发表自己的看法。
写作题目2:请你根据韩愈所提出的“人治”观念,谈谈你认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应该具备哪些品质?【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再次强调学生需要重点理解韩愈的思想观点,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完整版)谏太宗十思疏 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辨析“安、信、求、治”等多义词的词义;积累文言虚词“以、哉、所”的用法;区别文中“根本、以为、虚心、纵情”等古今异义词的含义。
2.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的道理及“十思”的积极意义。
3.学习本文多用比喻说理的手法,体会对偶句、排比句的风格特征。
能力目标1.掌握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高超的劝谏艺术,不断提高学生的说话技艺。
2.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德育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虚怀若谷,虚心纳他人建议;勤俭简朴,继承优良传统。
●教学重点1.掌握“浚、殷、冲、牧、壅、谬、董、振”等文言词的义项。
2.理清思路,理解“十思”内容及其意义。
3.学习文章用比喻说理,生动形象的特点,体会作者在遣词造句上整齐而富于变化的风格特征。
●教学难点1.文章第三段的内容理解。
2.引导学生背诵全文。
●教学方法1.朗读法(在反复朗读中,理解句意,体味语气,加强记诵)2.问答法(如对文章第1~2段浅显内容的分析理解)3.讨论法(如对文章第3段较深难内容的分析理解)4.探究拓展法(课内适当穿插一些文句训练,拓展学生思维)●教具准备录音机及课文朗诵带;多媒体投影。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俗话说:伴君如伴虎。
因为忠臣批“龙鳞”,逆“圣听”讽谏帝王确为不易之事。
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就是千古明证与教训。
然而,唐代谏臣魏征一生上疏言事二百多次,非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相反却得到了唐太宗的称赞“诚极忠款,言穷切至”,并说“公之所谏,朕闻过矣。
当置之几案,事等弦韦”。
这是为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在千古传诵的《谏太宗十思疏》中找找答案吧!二、解题1.文体简介疏,是古代臣子向帝王陈述自己意见的一种文体。
如西汉晁错写给汉文帝的《论贵粟疏》。
2.背景介绍唐朝初年,唐太宗常以隋朝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私欲,明赏罚,广开言路,积极纳谏。
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加以对外战争年年胜利,边防巩固,国威远扬,于是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欢呼声中,唐太宗渐渐骄奢,渐渐忘本,开始对百姓作威作福起来。
人教版高一下册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o了解魏征及其作品《谏太宗十思疏》的背景和地位。
o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的用法。
o理解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观点。
2.过程与方法:o通过朗读、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o运用比较阅读法,理解魏征的劝谏艺术与唐太宗的治国理念。
o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分析鉴赏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体会魏征的忠诚与智慧,学习其勇于直谏的精神。
o引导学生思考君臣关系与国家兴衰的深刻联系。
o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o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的用法。
o理解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观点。
•教学难点:o深入理解魏征的劝谏艺术与唐太宗的治国理念。
o引导学生思考君臣关系与国家兴衰的深刻联系。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谏太宗十思疏》原文、多媒体教学课件、相关历史背景资料。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魏征及唐太宗的生平事迹和时代背景。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o播放一段关于唐太宗与魏征的历史故事视频,引发学生兴趣。
o提问:你知道唐太宗与魏征之间的哪些故事?引出课题《谏太宗十思疏》。
2.作者简介及作品背景o介绍魏征(580-643),字玄成,唐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曾任太子洗马、谏议大夫等职,以直言敢谏著称。
o简要介绍《谏太宗十思疏》的创作背景,强调其作为古代谏议文的典范地位。
3.初读感知o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受文章的语言风格与结构特点。
o提问:你认为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概括。
4.字词疏通o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的用法。
o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整理,形成知识网络。
第二课时1.段落解析o引导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并概括每段的主要内容。
o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明确“十思”的具体内容及其逻辑关系。
2.思想观点探讨o提问:魏征在文章中提出了哪些主要观点?你如何理解这些观点?o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观点进行深入分析,并派代表发言。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2篇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谏太宗十思疏》教案精选2篇(一)教案:《谏太宗十思疏》教学目标:1. 了解《谏太宗十思疏》的背景和意义;2. 理解疏文中的核心思想和观点;3. 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读文本的能力;4.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思辨能力。
教学内容和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通过问答,引导学生思考和了解唐太宗的历史背景以及他的治国理念和政绩。
步骤二:讲解背景(10分钟)介绍《谏太宗十思疏》的背景,包括作者魏征的经历和地位以及写作目的和意义。
步骤三:整体阅读(15分钟)将《谏太宗十思疏》分段呈现给学生,并让学生进行整体阅读。
步骤四: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取一个思疏进行讨论。
学生可以讨论思疏的中心思想、观点、论证方式等,并归纳出自己的看法和思考。
步骤五:小组分享(10分钟)请各组派一位代表进行分享,让其他学生听取不同的观点和思考。
步骤六:展示和总结(10分钟)请几个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并做出总结。
教师也可以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发表自己的看法。
步骤七:拓展讨论(10分钟)以《谏太宗十思疏》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讨论古代文人对于君主的忠言逆耳的态度和方式。
步骤八: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一篇与《谏太宗十思疏》相关的写作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和社会背景,发表对于现代社会问题的忠言逆耳之论。
教学评估:1. 分组讨论中,学生的参与度和发言质量;2. 小组分享中,代表的表达能力和理解深度;3. 整体阅读的理解程度;4. 作业的完成情况和质量。
拓展延伸:1. 可以要求学生进一步研究其他古代文人的忠言之疏,进行比较和对比;2. 可以让学生选择一位现实的政治、经济或社会问题,撰写一篇类似于疏文的评论文章。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精选2篇(二)《谏太宗十思疏》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写给唐太宗的上疏,用以劝谏和反思。
在学习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我有以下几点心得体会:首先,文章充满了警示和反思的意味。
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对比,韩愈指出了唐太宗在治国方面的种种问题和错误。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四篇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谏太宗十思疏教案四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谏太宗十思疏教案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篇1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掌握文本的内涵。
2、能力目标: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背诵全文。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目标:体会魏徵的爱国忠君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掌握文本的内涵。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背诵全文。
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与一般的议论文教学一样,让学生在掌握文言文的一般学习程式之基础上进而提升学习能力,感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
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
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
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
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
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他是怎么写这篇文章的。
二、解题识人这是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
唐太宗初年励精图治,颇称英明。
后来却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囿,魏征就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来提醒他。
这一个魏征连上四疏。
本文是其中的一篇。
文章写得语重心长,肯切深厚。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
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
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
后参加李密的反隋起义军。
李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
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谏太宗十思疏》的作者、背景和内容。
2. 理解疏文中的思想观点和主旨。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谏太宗十思疏》是南京大学教授、民国史学家郭松龄所著的一篇文章,该疏文以谏诤之意,深入剖析了唐太宗李世民在治国方面存在的十大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或简短的文字介绍,让学生了解疏文的背景和作者的身份。
鼓励学生提出对于当时社会背景和治国现状的一些猜测和思考。
2. 分组阅读及分析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部分的思疏内容进行阅读和分析。
每个小组在阅读完之后,将自己的观点、分析和疑问进行讨论,并记录在小组讨论记录表上。
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观点,引导他们思考疏文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3. 小组展示和讲解(20分钟)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分析和讨论结果。
其他小组可以提出问题和意见,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教师及时纠正和指导,确保全班的参与和理解。
4. 思维导图制作(15分钟)要求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工具,将疏文中的十个思疏问题和相关观点绘制出来,以清晰地展示出疏文的逻辑结构和内在关联。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喜好进行装饰和排版。
5. 思考与写作(15分钟)让学生就其中一个思疏问题进行思考和写作,要求他们回答为什么选取这个问题,以及自己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和建议。
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结合疏文中的观点和自己的判断展开写作。
6. 总结回顾(10分钟)教师对学生的写作进行点评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疏文的价值和意义。
可以与学生一起探讨,疏文中的思想观点是否适用于当下的社会和国家治理,引发学生对于当代治理和文化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四、教学评价:1. 通过小组讨论和小组展示,考察学生对于疏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通过思维导图和写作,考察学生对于疏文中观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高一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3篇)
高一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3篇)高一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声情并茂、文质兼美、骈散结合的写作方法。
2、把握“安”、“信”、“求”、“治”等实词的义项,辨析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留意古今词义的不同。
3、背诵全文,归纳成语典故。
4、学习古人“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纳下”的治国思想及为人之道。
课时:3第一课时教学重点:1、介绍作品背景及文体学问。
2、疏通文字障碍,以诵读为主,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教学内容及步骤一、简介及写作背景1、:魏征(580—643),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初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后,擢为谏议大夫,常召入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
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
本文《谏太宗十思书》,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
其文风影响到宋代欧阳修、苏轼。
2、背景: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简朴,颇有作为。
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
在贞观初年,他鉴于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省、慎重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国计民生的政策。
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进展,百姓生活也富有起来,加上边防稳固,内外无事,唐太宗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
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糊涂的看到了在富强兴盛的后面隐蔽着危机,在群臣齐唱赞歌时,独能屡次上疏进谏,使太宗猛醒。
文章力劝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太宗看后感到很惭愧,表示从谏改正。
二、通读全文,正音,了解也许内容。
1、留意加点字的读音。
求木之长浚塞源载舟壅蔽黜恶谬赏2、对比解释,粗通文章,自读五分钟。
要求:把解释、翻译困难的句子找出来。
(质疑)3、同学间相互商议,把疑难问题解决,如有解释、翻译不当的地方,教师准时订正;个别较难翻译,同学间解释不当的地方,教师重点讲析。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2篇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谏太宗十思疏》教案2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1一、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的观点及理想的政治境界。
(2)培养对文言文的感悟、诵读和背诵能力,及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培养说理能力。
(3)认识"十思"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二、重点难点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翻译难懂的语句。
三、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导语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
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
多少忠臣义士。
尽忠进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
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
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
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他是怎么写这篇文章的。
(二)作者简介魏征(580-643),宇玄成,唐曲城(今属河北)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内黄)。
少时曾出家为道十,隋末参加瓦岗起义军,后降唐。
唐太宗时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等职,领导周、隋、陈、齐诸史的撰修工作。
后封郑国公,任太子太师。
魏征在历史上以能犯颜直谏著称,前后陈谏二百余事,多被太宗采纳。
魏征提倡"无面从退有后言","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建议太宗广开言路,认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魏征病卒后,唐太宗痛惜“遂亡一镜矣”。
(三)题解历史背景:这是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
唐太宗初年励精图治,颇称英明。
后来却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囿,魏征就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来提醒他。
这一个魏征连上四疏。
本文是其中的一篇。
文章写得语重心长,剀切深厚。
全文围绕“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规劝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谨终,虚心纳下,赏罚公正;用人时要知人善任,简能择善;生活上要崇尚节俭,不轻用民力。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7篇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7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①援引和设喻的论证方法;②作者的论证思路和本文的理论结构。
教学重难点难点:①援引内容的理解;②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③“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的把握。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要点1.疏通字词;2.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和本文的论证结构。
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同学们一定特别熟悉,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是什么呢?(纳谏)。
纵观贞观一朝,诤臣如云,而魏征秉性耿直,无所忌讳,堪称第一人。
魏征跟随太宗十余年,先后陈谏二百多条,言辞切峻,颇中弊端。
更为难得的是,他的有些言论疏奏并非一事一时而发,而是高瞻远瞩,充分展示出他的政治远见。
这篇《谏太宗十思疏》作于贞观十一年,当时,所谓的“贞观之治”正处于颠峰期,天下大治,而魏征却提出要居安思危,实在是具有战略眼光的。
二、明确目标1.借助工具书,疏通字词;2.理清文章的结构。
三、整体感知1.请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用铅笔画下有疑问的字词。
2.本文三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中心论点是什么?四、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通读全文,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使学生掌握以下字词(1)固:培土加固。
根本:树的根。
(2)德义:德政与信义。
(3)明哲:明智的圣人。
(4)不胜:不堪。
(5)景命:大命。
(6)殷忧:大忧。
道著:道行显著。
(7)克:能够。
(8)胡:北方民族;越:南方民族。
比喻相距遥远。
(9)董:督责。
(10)苟免:苟且免罪。
怀仁:怀念仁德。
(11)奔车朽索:用腐烂的绳索驾驭飞奔的马车,比喻事情的危险。
(12)高危:居高位的危险。
谦冲:谦虚。
自牧:自己调养。
(13)盘游:游乐盘桓,此指打猎。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精选16篇)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精选16篇)《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篇1《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示例(二)教学目的1、学习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2.领悟“十思”的乐观意义;3.把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重点难点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重点)2.翻译难懂的语句。
(难点)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初步熟识课文,疏通字词。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
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
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
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
但是,唐代闻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接受,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常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
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特别欣赏,亲自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二.·解题同学读解释。
老师补充。
魏征,是唐朝初年闻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以刚正不阿、敢于直谏而名垂史册。
他同那些尸位素餐、苟何取容的封建官吏不同,有意见敢当面提,当面顶,不口是心非,不看脸色行事。
后世一些诤臣,如称为青天的包拯都以他为楷模。
他不仅敢谏,而且善谏。
从唐太宗贞观初年到其去世,十七八年间共上重要奏疏二百多次,达数十万言,大都为太宗接受,使太宗避开了政治上的不少失误。
唐初社会能够消失号称“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作为谏臣的魏征是有其功劳的。
题目中的“谏”是进谏的意思。
疏,是一种文体名,属于奏疏类。
三.阅读课文第一次:试读,正音。
边读边正音。
已经熟悉的字词不但要读准声调,还要读清平舌与翘舌、前鼻音与后鼻音,以读出汉语的美感来。
生疏的字词则边读边看解释或查阅词典。
其次次:朗读,提名同学朗读。
四.疏通字词第三次:粗读,正义。
边读边看解释,以粗知句义;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如: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老师巡查答疑。
五.布置作业完成练习二—五。
其次课时教学要点详细学习课文。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前言《谏太宗十思疏》是唐代名臣魏征所写的一篇劝谏文。
虽然文中苛刻批评了唐太宗李世民的一些政策和行为,但其实质是希望太宗能够反思己过,改正失误,更好地治理国家。
本文将以《谏太宗十思疏》为基础,探讨如何在今天的社会中,将其中的教益运用到现实中。
第一思:宽大为怀魏征在第一思中谏太宗宽大为怀,不要一刀切地惩罚官员。
这一思想在今天同样值得借鉴。
在工作中,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包容和理解他人,避免任意扣分、处罚等行为。
第二思:圆教化民第二思是强调教育和普及知识。
在今天,这一思想同样需要贯彻。
在教育工作中,应有计划地开展优质、全面、多样化的教育活动,以广泛涉猎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
第三思:铸厄鬼剑第三思着重阐述为人处世的道理,提出“斯由人而起,由己而归”的观点。
今天,我们同样应该坚持这一思想,做一个有情感、有温度的人,用正义之剑铸造自己的美好人生。
第四思:清名峻品第四思是指节操、品德要保持清白。
在今天的社会中,人们更加注重道德和信用,因此,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普通员工,都应该树立良好的道德操守,注重执政为民,以人民利益为重。
第五思:博人宜言第五思是怂恿太宗宽松的文风,开放的言论环境有利于政治和经济的发展。
在今天,我们不断追求思想和意识的解放,需要保护和支持人民的自由表达,让每个人的声音都能被听见。
第六思:混同党社第六思针对衙门中的权力和利益问题提出批评,提醒太宗要警惕这种情况的发生。
在今天,我们仍然要对权利的滥用和利益之争保持警惕,更加注重廉政教育和反腐败工作,使政治清明纯洁。
第七思:居非自深第七思提出领导干部要注意以身作则,示范给员工正确的道德操守和职业精神。
这一思想同样适用于今天,只有领导干部能够以良好的品德和作风示范给员工,才能真正发挥其领导作用。
第八思:资过找景第八思讲述的是资历上的经验不等于真正的能力。
今天我们同样需要对这一思想有所认识,不应该只看重资历,忽略人们的真实能力和潜力,更应该实行能力至上的职业评价制度。
《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设计【6篇】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优秀6篇】谏太宗十思疏篇一1.解题:谏—劝谏;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我国历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十思—是本文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疏—奏疏,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
2.与作品:魏征(繁写体为“徵”),字玄成,唐朝下曲阳人。
隋末,因避乱而出家做道士,后参加李密反隋的起义军,李密失败后降唐,太宗时拜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人称魏郑公。
死后赠司空,谥文贞。
唐太宗曾赐手诏,赞魏征道:“昔晋武帝灭吴之后,志意骄怠,何曾(人名)位极台司,不能直谏,乃私语于孙,自矜明智,此不忠之大者也。
得公之谏,朕知过矣。
当置之几案,以比弦韦(自警)。
”魏征死后,太宗又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魏征从政十六七年,上书言事二百多次,达十万言,起奏疏收在《魏郑公谏录》、《贞观政要》中。
3.写作背景:隋朝在农民起义中覆灭,给唐朝统治者敲响了警钟。
唐太宗李世民就曾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朝初年,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积极纳谏。
太宗起初听不进魏征直谏,发誓要杀他,后来他悟出这是为了国家长治久安,便越听越爱听。
这篇奏疏是魏征贞观十一年写各哦唐太宗的。
当时,经过战争后的修养生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游玩,劳民伤财,就在魏征呈上此文的当年,太宗先下令修飞仙宫,后来又诏令修建老君庙、宣尼庙。
二月巡游洛阳宫,六月巡游明德宫,十月猎于洛阳苑,十一月又巡游怀州,狩于济源,为此民怨沸腾。
魏征“频上四疏,以陈得失”(此为第二疏),太宗猛醒,还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他。
三。
分析第一段:1.补充解释:(1.臣闻求木之长者求:追求,想要。
《谏太宗十思疏》的教案(精选9篇)
《谏太宗十思疏》的教案(精选9篇)《谏太宗十思疏》的作者是魏徵。
这篇文章是魏徵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奏章,意在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谏太宗十思疏》教案,欢迎大家阅读。
《谏太宗十思疏》的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辨析“安、信、求、治”等多义词的词义;积累文言虚词“以、哉、所”的用法;区别文中“根本、以为、虚心、纵情”等古今异义词的含义。
2、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的道理及“十思”的积极意义。
3、学习魏徵的高超的劝谏艺术。
能力目标1、掌握作者反复开异,循循善诱的高超的劝谏艺术,不断提高学生的说话技艺。
2、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德育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虚怀若谷,虚心纳他人建议;勤俭简朴,继承优良传统。
教学重点1、掌握“浚、殷、冲、牧、壅、谬、董、振”等文言词的义项。
2、理清思路,理解“十思”内容及其意义。
3、学习文章用比喻说理,生动形象的特点,体会作者在遣词造句上整齐而富于变化的风格特徵。
教学难点1、文章第三段的内容理解。
2、引导学生背诵全文。
教学方法1、朗读法(在反复朗读中,理解句意,体味语气,加强记诵)2、问答法(如对文章第1-2段浅显内容的分析理解)3、讨论法(如对文章第3段较深难内容的分析理解)4、探究拓展法(课内适当穿插一些文句训练,拓展学生思维)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课程:一、导入新课:(故事导入)据说唐太宗李世民非常喜欢鸽子,有一天,有大臣给他孝敬了一只非常可爱的鸽子,当他正玩得高兴的时侯,魏徵求见,急得他把鸽子左放右藏就是找不着合适的地方,无奈之下就背过双手,抓在手里,不想一翻长谈之后鸽子不幸捂死,留下他独自感伤。
提问: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问题?为什么?投示:太宗怕、敬重魏徵。
二、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魏徵(580-643),字玄成,巨鹿曲阳(现在河北省晋县)人。
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完整版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头几句,寥寥数语,就概括了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成的普遍规律,这虽说是人之常情,但要“思国之安”,就必须以理性去克服它。接下来,作者以“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设问,引出更为具体的分析论证,指出“殷忧”与“得志”的不同心态:殷忧,必竭诚以待下;得志,则纵情以傲物。而“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对人的态度不同,其结果反差强烈,这说明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如果失去了民心,即使动用严刑也无济于事。“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这里借鉴古人的论述,将君和民的关系比做水与舟的关系,切中要害,振聋发聩,令人警觉。
盖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副词,大概)
朕闻,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句首语气词,不译)
而源不深而望流之无(边词,表转折)
子产而死,谁其嗣之(连词,表假设)
【古今异义】臣虽下愚(下愚,最愚昧无知的人。谦词。今无此意。)
承天景命(景,大。今常用于景色。)
【词类活用】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使动用法,使……稳固)
⑵正反对比论证,加强说服力正反对比论证集中在一、二自然段,正反对比,使被说明的道理突凸了出来。如“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而从反面来说“根本不固而求木之长”,“知其不可”,因此,根本与长的关系自然而然被人们接受了。再有第二段中引用历史的教训来劝诫太宗时,也注意了正反对比论证,“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一繁,一寡,最能触动太宗的心灵,即使不用再举出具体的例子,已走过建国历史的太宗也会有很多的想法,从而引以为戒的。
【目标重点】1.诵读文章,感受文句,培养自学文言文的能力。2.辨析文中文言实词,积累文中文言虚词的用法,区别文中古今异义词的含义。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虚怀若谷,虚心接纳他人的意见;勤俭朴素,继承优良传统。
《谏太宗十思疏》优秀教案设计(精选8篇)
《谏太宗十思疏》优秀教案设计(精选8篇)《谏太宗十思疏》优秀教案设计(精选8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谏太宗十思疏》优秀教案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谏太宗十思疏》优秀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本文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发出主题的论证思路。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4、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作者的论证思路和理论结构。
教学难点1、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
2、“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
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智与大勇。
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千古流传。
但是唐代却有一位著名的谏官,有胆有识,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
他就是唐代著名的大臣——魏征。
魏征所处“贞观之治”时期,天下大治,而他却提出居安思危,足见其战略眼光。
他死后,唐太宗亲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
魏征殁,吾失一镜矣。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二、解题本文选自《旧唐书·魏征传》。
谏,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
疏,奏章,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三、阅读课文1、学生试读课文,边读边正音。
陌生的字词边读边看注解或查阅古汉语字典。
2、教师提名学生朗读。
四、疏通字词1、通读全文,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以下字词?①固:培土加固。
根本:树的根②德义:德政与信义。
③明哲:明哲的圣人。
④不胜:不堪⑤景命:大命⑥殷忧:大忧⑦行路:路人⑧董:督责。
⑨苟免:苟且免罪。
⑩宜:应当。
⑾高危:居高位的危险。
谦冲:谦虚。
自牧:自立调养。
⑿简能:选拔人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学习目标】1.辨析“信、求、治”等多义词的词义,积累文言虚词“以、哉、所”的用法,区别文中“根本、以为、虚心、纵情”等古今异义词的含义。
2.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的道理及“十思”的积极意义。
3.学习本文比喻说理的方法,体会对偶句、排比句的风格特征。
4.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虚怀若谷,虚心接纳他人的意见;勤俭朴素,继承优良传统。
【目标重点】1.诵读文章,感受文句,培养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2.辨析文中文言实词,积累文中文言虚词的用法,区别文中古今异义词的含义。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虚怀若谷,虚心接纳他人的意见;勤俭朴素,继承优良传统。
【目标难点】1.学习本文比喻说理的方法,体会对偶句、排比句的风格特征。
2.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虚怀若谷,虚心接纳他人的意见;勤俭朴素,继承优良传统。
【相关材料】1.作者简介敢于“犯颜切谏”的诤臣——魏征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
他是唐朝初年着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
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
后参加李密的后隋起义军。
李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
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
书成,拜迁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
魏征先后上书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纳。
魏征提倡“无面从退有后言”,“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
建议太宗广开言路,认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魏征病卒后,唐太宗痛惜“遂亡一镜矣”。
作有《隋书》的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主编有《群书治要》,还有《魏郑公诗集》、《魏郑公文集》等。
言论散见于《贞观纪要》。
2. 文学常识——疏疏,是奏议文体的一种,奏议类文章是古代臣属进呈给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包托奏、议、疏、表、对策等。
《文章辨体序说》:“七国以前,皆称上书,奏初改书为奏。
汉定礼仪,是有四品:一曰章,以谢恩;二曰奏,以按劾;三曰表,以陈情;四曰议,以执议。
”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
有名的“疏”类文章有《论贵粟疏》(晁错)、《谏逐客疏》(李斯)、《论积贮疏》(贾谊)等。
3.语言知识【难读字】求木之长(chánɡ)浚(jùn)壅(yōnɡ)蔽谬(miù)论黜(chù)恶【重要实词】必浚其泉源(浚,疏通)承天景命(景,大)虽董之以严刑(董,监督,管理)能克终者盖寡(克,能够)将有作(作,兴造。
指兴造宫室一类事情)则思谦冲以自牧(牧,修养)则思慎始而敬终(敬,慎)则思正身以黜恶(黜,排斥)简能而任之(简,选拔)【重要虚词】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连词,表目的,译为“来”)以虽董之以严刑(介词,“用”)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连词,表目的,译为“来”)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介词,译为“把”)所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代词,用在动词前,组成名词性词组,译为“……的人”)山峦为晴雪所洗(介词,“为……所……”,表被动)盖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副词,大概)朕闻,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句首语气词,不译)而源不深而望流之无(边词,表转折)子产而死,谁其嗣之(连词,表假设)【古今异义】臣虽下愚(下愚,最愚昧无知的人。
谦词。
今无此意。
)承天景命(景,大。
今常用于景色。
)【词类活用】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使动用法,使……稳固)则思江海下百川(名词作动词,居……之下)宏兹九德(使动用法,使……光大)【通假字】振之威怒(通“震”,威吓)则思无以怒而滥刑(通“毋”,不要)【特殊句式】(1)判断句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2)介宾后置句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教学过程】一、导入: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
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
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
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
但是,唐代着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
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二、文章的内容与结构这篇奏疏是魏徵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
当时,经过战后的休养生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巡游,劳民伤财。
魏徵在这一年的三月至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这是其中的第二疏。
因此也称“论时政第二疏”。
唐太宗看了这些奏疏后猛醒,感到很惭愧,写了《答魏徵手诏》,称赞魏徵“诚极忠款,言穷切至”,并说“公之所谏,朕闻过矣。
当置之几案,事等弦韦”,表示从谏改过。
(弦、韦是用以警戒之物,《韩非子·观行》:“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
”)魏徼死后,唐太宗悲痛不已,亲自为他写了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魏徵没,朕亡一镜矣!”全文共三段:第1段,以“固本浚源”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
开篇并没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内容,而是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话题。
“臣闻”的口气不卑不亢,令人警醒。
先从正面说,用比喻推理(“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引出正题:“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三句排比,两个作比喻,一个明事理,浅显易懂,不容置疑。
再从反面申述:“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这样就加重了强调意味。
反问的一句,差不多带有“挑衅”口吻,正是“忠言逆耳”之处。
接着,进一步明确指出“人君”地位高,责任重大,如果“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要想国家长治久安是不可能的,如同“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一样荒诞。
这一段的结尾,照应前面,又充分利用了“木”与“水”的比喻。
第2段,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头几句,寥寥数语,就概括了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成的普遍规律,这虽说是人之常情,但要“思国之安”,就必须以理性去克服它。
接下来,作者以“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设问,引出更为具体的分析论证,指出“殷忧”与“得志”的不同心态:殷忧,必竭诚以待下;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而“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对人的态度不同,其结果反差强烈,这说明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
如果失去了民心,即使动用严刑也无济于事。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这里借鉴古人的论述,将君和民的关系比做水与舟的关系,切中要害,振聋发聩,令人警觉。
第3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十思”的核心内容是正己安人,但具体又有所侧重。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这两条是戒奢侈,如喜好器物美色,大兴土木,劳民伤财等;“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这两条是戒骄躁,劝皇帝要恪守职分,不骄不躁,虚怀若谷,从谏如流;“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是劝皇帝不要放任纵欲;“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是劝皇帝勤勉政事,不要怠惰;“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是说“兼听则明”;“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是说“偏听则暗”;“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是说赏罚要有尺度,不因喜怒而有所偏颇。
“十思”就是十条劝诫,句句坦诚,字字惊心。
文章最后从正面论述做到“十思”的好处,描绘出“垂拱而治”的政治理想。
其中提到的“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即“用人”“纳谏”策略,实际上成为初唐的治国方略,创造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
三、疑难问题探析1.本文在论证主要观点时的论证方法和角度是怎样的?本文的主要观点是“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在提出主要观点之前,作者打了两个比方,“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泌浚其泉源。
”作者打这两个比方,是为了使主要观点显豁。
接下来,作者从反面论证了这个观点,如果国君不积德义,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那么就像“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一样,国家是不会安定的。
第二自然段,作者又从历史的角度来证明观点。
作者以概述的方法,列举历史上的君主“善始者繁,克终者盖寡”,告诫太宗“竭诚以待下”。
作者以对比论证的方法,分析了“竭诚待下”的两种结果。
“竭诚以待”下,则“吴越为一体”;不“竭诚待下”,则“骨肉为行路”。
因此,要善待“下”,否则,君主之“舟”,就有倾覆的危险。
言词之致,述理之尽,发人深思,耐人寻味。
2.“十思”与中心论点之间是个什么关系?这“十思”,涉及的方面比较广,细究起来,涉及到欲望、行为、品质、纳言、赏罚等各个方面,但是,所有这些,都与“积德义”有关,是“积德义”具体作法。
“总此十思,宏兹九德”是对“十思”的总结。
只有积了“德义”,才能达到理想的政治境界:“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仁德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3.魏征提出的“十思”能给我们哪些写作的启示呢?一是陈述意见的针对性。
这奏疏是给皇帝看的,是用来劝谏皇帝的,所以“十疏”所陈述的内容无一不针对帝王的易犯病,又无一不为“垂拱而治”的封建统治着想,使唐太宗乐于接受。
二是思考问题的全面性。
这“十思”的内容涉及到与帝王冶国兴邦有关的十个问题。
从生活到政治,从人个欲望以品德修养,凡存在的主要问题作者全都考虑到。
不但指出问题,而且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真是面面俱到,煞费苦心。
三是安排条款的序列性。
“见可欲”“将有作”“念高危”“惧满溢”“乐盘游”“忧懈怠”“虑雍蔽”“惧谗邪”“恩所及”,排列井井有条,多而不乱。
四是语言表达的齐整性。
“十思”十句,句式大致相同,构成排比,一气呵成,形成齐整,气势磅礴。
显然,这篇古代佳作给我们带来很多有益的写作启发。
4.作者魏征对以严法治国持什么看法?我们现在强调健全法制,你认为可行吗?魏征对“严法治国”既没有推崇,也没有反对,只是认为“法制”不是问题的关键,根本还在于统治者对天下黎民要竭诚相待。
我们强调健全法制,实际也是为了使天下变成一个公平合理的社会,这与魏征主张“竭诚以待”是一致的,那当然是可行的。
四、写作特点:⑴比喻论证,生动形象文中运用了大量生动的比喻,借以阐发治国安民的思想,言简意赅,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如文章开篇谈论治国要注重“积其德义”这一根本原则时,从两个方面比喻论证,即“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和“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固其根本”是树木长得高的必要条件,而“浚其泉源”,也是水流得长远的前提,运用自然中的现象比治国的原则,浅显易懂而又生动形象。
⑵正反对比论证,加强说服力正反对比论证集中在一、二自然段,正反对比,使被说明的道理突凸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