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第二课时
《鱼我所欲也》学生稿 第二课时

义务教育八年级语文 (人教版 )下册 课型 新授 主备人:吕中永 审核: 年级主任 使用时间: 2014年11月 11日 编号:01励志名言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19《鱼我所欲也》姓名 班级 小组 评价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 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理清文章论证思路。
2、 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品味文章语言特色。
3、 结合孟子生平经历,感受孟子的人格魅力。
学习过程一、复习导入,明确目标1、 熟读成诵2、重点词句翻译情况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自学指导一:把握中心论点 理清论证过程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2、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逐段分析)?三、再读课文,深入探究自学指导二:探究文章论证方法及语言特色1、简要分析本文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进行说理的?2、 赏析《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四、分析形象,感受魅力自学指导三:结合孟子生平经历,感受孟子的人格魅力。
五、拓展提升,感悟启发你从孟子有关人生的论述中获得什么感悟?六、回扣目标,课堂小结孟子以自己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
面对散发着孟子生命气息的文字,我们的心中唯有崇敬。
舍生取义,这是怎样的崇高与豁达,这是怎样的气魄与壮志;这是男儿舍身报国的壮志雄心,这是中华儿女报效母亲的赤胆忠心。
让我们高吟《鱼我所欲也》,谱写生命的壮丽篇章。
七、达标检测,及时反馈《鱼我所欲也》第2课时达标测试题(14)分姓名 小组 得分 ____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
(4分)所欲有甚于生者 甚: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非独: 万钟于我何加焉 加: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得: 2. 下面选项中加粗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故不为苟得也 苟富贵,勿相忘 B.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故患有所不避也 C. 非独贤者又是心也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D. 故不为苟得也 故自号曰醉翁也3. 与“所恶有甚于死者”中“于”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战于长勺 B. 苛政猛于虎也 C. 万钟于我何加焉 D. 余将告于莅事者4. 翻译下面句子。
《鱼我所欲也》精品课件3(第2课时)

可是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 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句解:从礼义原则来讲,非礼不受,宁死不受辱, 从正面证明重义之心人皆有之。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
焉!
通“辨”,辨别。
(有)什么益处。
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分辨是否合乎道义就接 受了,那么,这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由果推因 假设推理
举例论证
正面论证,嗟来之食 反面论证,万钟俸禄
正反对比
论证 “舍生取 义” 的观点
学习小结
一 了解了孟子及《孟子》 二 理清了文章内容
句解: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点明“义”的价 值高于生命。
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比喻论证、类比论证, 以鱼与熊掌不可得兼而取熊掌为喻,引出生与义不 可得兼则“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层解:第一部分第一层,提出本文的论点“舍生取义”
比……更重要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 生者,
故不为苟得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
不为也?
如果人们厌恶的事情没有比死亡更为严重的,那么, 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手段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什么不可以使用呢?
句解:采用假设论证,从反面论述,说明只追求 “生”而抛掉“义”的后果;运用反问句式,增强 语言气势。
通过这种方法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
不为也。
同时得到。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舍弃。
选取。
(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 要舍弃鱼而选取熊掌。
句解:开篇设喻,以鱼喻“生”,以熊掌喻“义”, 形象地区别出“生”与“义”价值的高低。
《九年级语文 鱼我所欲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鱼我所欲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文章的论证逻辑和道德观念。
2.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3.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论证逻辑和道德观念。
2.难点: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文本分析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回顾上节课内容,引出本节课重点。
2.论证逻辑分析
(1)再次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
(2)分析论证方法的运用和效果。
3.道德观念探讨
(1)结合文章内容,讨论道德观念的内涵。
(2)引导学生思考在现实生活中的道德选择。
4.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分析
(1)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如简洁明了、富有说服力等。
(2)探讨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对比等。
5.讨论价值观
(1)组织学生讨论不同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2)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6.总结归纳
总结论证逻辑、道德观念、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7.作业布置
写一篇短文,阐述自己对道德选择的看法,运用所学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手法。
鱼我所欲也第二课时教案

( 3)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 )
( 4)是亦不可以已乎( )
( 5)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 6)此之谓失其本心. ( )
2、翻译下列句子
( 1).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3)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4)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是,此,这。
已,停止,放弃。
〖本心〗天性,天良。羞恶廉耻之心。
3、说说下面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思或用法是否相同。此题意在让学生积累常用实词、虚词。
1.( 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与,读 yú,句末语气词,表示反问。
(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与,给。
2.( 1)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3.从全文看,本文先后运用了 ______________论证和 ______________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当义和生不能两
全时,应舍生取义这一观点。生活中有许多人将这个观点奉为行为的准则,请你根据对这个观点的认识,列举一个
奉行这种行为准则的事例,加以简要阐述(要求:举例典型,叙议结合)
。答:_______________
(5)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3、整体把握:
名师精编
优秀教案
1.《孟子》 中有这样的名言: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你认为其中的哪一句话最能说明 “行道之人 ”
和 “乞人 ”的行为? 1.“贫贱不能移 ”
2. 我们很熟悉的一个成语就源自本文第一段,这个成语是:
________________。 2.舍生取义
语文九年级下册课件鱼我所欲也第2课时

不为苟得
舍
面
生
论
取
证
所恶 有甚于死者
患有所不辟
义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莫甚于生反所欲 (最喜生)
何不用 (不择手段求生)
面
舍
论
义
证
所恶
莫甚于死 (最恶死)
何不为
取
(不择手段躲祸)
生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
对
比
所欲莫甚
论 证
反 面
于生
贪
生
所恶莫甚 怕
于死
死
不为苟得 不避祸患
为义可以舍生
不择手段
求生
有不用
不择手段 有不为 避患
所欲有甚于
生者
舍
生
所恶有甚于 死者
取 义
非独贤者有
人皆有
贤者能勿丧
逻辑层层递进,环环相扣。
第二部分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 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1.解释下列语句中的画线字。 (1)吾始困时( 贫困 ) (2)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谋划 ) (3)知时有利不利也( 时机) (4)吾尝三战三走(逃跑 )
2.下列句子中,画线字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D )
A.分财利多自与
吾与汝毕力平险
B.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由是则生
因
不用
有甚于生者
舍
果
生
分
取
析
不为
有甚于死者
义
由是避患
为什么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 之,贤者能勿丧耳”?
鱼我所欲也第二课时

3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 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
观点:舍生取义 • 诗句: • (1)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 种自由花 •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 心照汗青
•
•
11、孟子提倡的 “舍生取义”曾经 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 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 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 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 于斗争”的字样,对于这些,你是怎样 看待这一问题的?(3分)
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 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 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
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了 通俗性,为下文论议正题作好 了铺垫。
“鱼”比“生” “熊掌”比 “义”
鱼和熊掌比较怎么样? 熊掌是比鱼更为珍贵的食品
道义比生命更为珍贵 (引喻提出观点——“生,亦我所欲也,义, 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 也。” )
讨 论 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 心 灵 “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 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 广 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 场 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 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请你 结合自己十几年的生活经历谈谈。
心 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我 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社会公义,“利”指一 灵 己之私利,即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国家 利益以至民族利益。在当今社会,面对越来越多 广 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该作出正 ——将正义放在首 位,摒弃利己的私 场 确的抉择 心。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1、我国历史上,许多人把文中的观点作 为自己做人的准则,作为自己最高道德标准 来追求。请根据你所掌握的有关知识,举一 个能用本文观点来 赞美的例子。(40字内) 3分
初中语文《鱼我所欲也》第二课时 教案

生读①②句。
问:这两句是作者的主张,作者运用了一种修辞手法巧妙地开篇明义,是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又是什么?
明确:比喻。孟子的文章非常的善于运用比喻,这不,文章一开头便用上了。比喻的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化,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用“鱼”和“熊掌”这样形象生动的事物来阐述“生”与“死”、“义”与“不义”这样严肃深奥的道理,不仅浅显易懂,而且有说服力,让人容易接受。用在文章开头的比喻我们又通常将之称为“引喻”。
语文学科集体备课主备人:备课内容:19鱼我所欲也
备课时间:年月日执行时间:年月日
第课时
集体智慧(二次备课)
个性修订、增减
(个人三次备课)
教学目标
1、喻证、例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的综合运用;
2、熟读、理解——成诵。
教学重点
1、全文的论证结构;
2、第一段之论证层次及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1、对古今“义”的不同内涵的不同认识、不同理解;
4、观点出来了,那么作者是怎样来论证观点的呢?
——分析③④⑤⑥句
男生读③④句,女生读⑤⑥句。思考:这四句分别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论证的?我们又如何知道的呢?
明确:正面和反面。
“有甚于生”和“有甚于死”中的“有”,表肯定;“莫甚于生”和“莫甚于死”中的“莫”,表否定。
朗读指导:
⑤⑥句反问,朗读时语气上扬,“也”字变调。
教学反思
——分析⑦句
板书设计
19鱼我所欲也
比喻。孟子的文章非常的善于运用比喻,这不,文章一开头便用上了。比喻的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化,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用“鱼”和“熊掌”这样形象生动的事物来阐述“生”与“死”、“义”与“不义”这样严肃深奥的道理,不仅浅显易懂,而且有说服力,让人容易接受。用在文章开头的比喻我们又通常将之称为“引喻”。
《鱼我所欲也》第二课时

赞颂在面临人生的抉择时,将 正义放在首位,而摒弃利己私 心的做法。
3、
齐读全文。
三、课堂练习
• 1、速读课文第二节,说说本节是从哪几个 方面来论证在面临人生的抉择时应将正义 放在首位的。
义存于心
正
嗟来之食
1、行道之人
2、乞人
举 例 论 证
对 比 论 证 1、宫室之美 2、妻妾之奉
排 比
见利忘义
裴多菲)
材料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材料四: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
• 四、延伸思考 思考、讨论: 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 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 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 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 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反
万钟之禄
3、所识穷乏 者得我
举出实例,进一步论证“义”重于生命,并得出中心:
在面临人生的抉择时应将正义放在首位的。
2、对比阅读以下几则材料,联系课文说说它们各自表现出了 怎样的价值取向?
材料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
材料二: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匈牙利
没有礼貌的吆喝着给他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
朗读,体会文意
1.朗读 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欣赏
整齐而又有变化的句式美。
2.跳读课文,找出为论证中心论点,作者使 用了哪些不同的论证方法,并思考本文作 者的写作意图。
①论证方法:道理论证(第一节)、举例论证 (第二节)。
• ②作者的写作意图:
鱼 我 所 欲 也
︽ 孟 子
福建省福清九年级语文 鱼我所欲也第二课时教案

课题:鱼我所欲也(第二课时)知识与技能:1、疏通第二段文言字词2、归纳通假字、词性活用、一词多义等相关的文言现象;背诵、默写课文。
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过程:1、出示教学目标和自学指导;2、学生根据教学目标和自学指导先自主研读思考,再小组合作探究、交流;3、教师检查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释疑。
方法:小组竞赛法、整理归纳法、圈点批注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法、小组学习成果展示法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正确选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十分。
教学重点:疏通第二段文言字词,归纳通假字、词性活用、一词多义等相关的文言现象。
教学难点:理解孟子的思想主张,熟练翻译第二段备注:教学过程:一:复习知识1.齐读课文与点生朗读结合2.用多媒体投影重要字词,各组竞赛,学生点评打分。
二:投影学习目标:1、积累第二段文言语汇,疏通文意,翻译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自学能力。
2、归纳通假字、词性活用、一词多义等文言现象。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三:出示自学指导:1、根据所学内容,学生自行归纳本文的文言现象,然后拿到讲台投影展示:①找出本课通假字;②找出本文一词多义的字;③找出词性活用的字四:教师检查预习成果1.疏通第二段文意,检查学生对下列词掌握情况。
①呼尔而与之——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
尔,助词。
②与——给。
③行道之人——饥饿的过路人。
④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⑤万钟——高位厚禄。
⑥辩——通“辨”,辨别。
⑦何加——有什么好处。
⑧得——通“德”,感激。
⑨与——通“欤”,语气助词⑩乡——通“向”,从前。
⑾已——停止,放弃。
⑿本心——天性,天良2.点生翻译第二段,其他学生补充。
万钟①则不辩②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③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④我与⑤?(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
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大小老婆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 (注:“于我何加焉”即“何加于我焉”。
《鱼我所欲也》第2课时精品教案

《鱼我所欲也》教学方案第2课时【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把握其论证方法。
2.体会本文的叙述风格和语言特色。
3.认识孟子思想的进步性,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把握其论证方法。
2.体会本文的叙述风格和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把握其论证方法。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同学们,人的一生,要做出许许多多各种各样的选择。
面对生命、爱情和自由的选择,裴多菲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面对生命和民族气节的选择,夏明翰说:“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面对生和义的选择,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是如何论述这一观点的呢?让我们继续学习《鱼我所欲也》。
设计意图:勾连旧知,回顾中心论点,进入新课学习。
二、问题探究(一)合作探究一1.探究任务本文的论点提出之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来逐层论述的呢?2.探究步骤(1)根据课文内容自主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尝试补充完整以下表格。
(2)小组成员交流分享各自的表格,尝试用“首先——然后——接着——最后”这样的词语归纳作者的论证思路。
(3)小组评议,润色语言,并选派一位代表分享小组成果。
(4)一个小组发言后,其他小组可以进行补充。
预设一:预设二:提出“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的论点后,首先从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舍生取义”,是因为人皆有“欲生不为苟得,恶死有所不辟”的思想。
然后再从反面说明,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么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来;可是事实上,“义”超过了“生”,所以人能够不贪生,不避死。
这种羞恶之心,人人皆有,贤者更能保存而不丧失。
接着举例说明,人即使在饥饿时仍有羞恶之心,自古以来就有宁死不食“嗟来之食”的人。
最后,文章陡然一转,“乡为身死而不受”,现在“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文章陡然一转,“乡为身死而不受”,现在“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古今对比,呼吁大家停止这种行为。
《鱼我所欲也》第二课时

事实上,有人能不贪生,不避患。虽然这里孟子没有列举具体的事例, 但我们放眼古今,这种人不仅有,而且不在少数。
小结:孟子先从反面假设,再用事实从正面论述,鲜明的 对比,得出结论:所欲有胜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义确实存在,确实有人把义看的比生命还重要。
但为什么我们身边很多人没有这种“义”举呢?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鱼我所欲也
(第二课时)
1
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 想内涵。 2、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3、学会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 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 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鱼
二者不可得兼
熊掌 设喻类比
我所 欲也
生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孟夫子你品行高尚,你能做到舍生取义, 有人会像你一样把义看的比生命还重吗?
孟子先用假设来反问: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如果人人都只是贪生怕死,那么什么事情做不出来呢?也就是说为了生存,简直可以不择手段了!
然后马上述说事实引人深思: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性善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辞让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
羞恶之心,义也;辞让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这句话告诉我们:“仁义礼智”这种品德是天生的,是人人皆
《鱼我所欲也》2课时教学教案

四、听读课文,初步感知
1.听教师范读课文,注意字音,把握节奏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五、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和句式
2.孟子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逐层展开?
明确:比喻论证 正反对比论证 道理论证 举例论证
第一段用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生与义不可得兼时应当“舍生而取义”的论点,接着从正反两方面对论点进行论述,最后得出结论:其实人都有向善之心,之所以贤者才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贤者能够保持“本心”而已。第二段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从正反两个方面举例论证保持本心的重要性。
自学指导(二)探究重点字词句
1、“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所恶有甚于死者”,
“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
明确: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大众作有利之事,为国家建设做事,为了别人安危挺身而出等;这里的所恶”应指不正义的事。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国家,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危害国家危害人民的事。
方法提示:找出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欣赏整齐而又有变化的句式美,感受其音韵美。可以先背对称句再连句成段,连段成篇,进而达到背诵的效果。
八、课堂总结
六、教学反思
1.利用屏幕展示课文译文,限于屏幕大小,只能分段展示,效果上会打些折扣。
2.由于网络授课,学生的翻译情况教师无法考查,教师无法把握学生的掌握度。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对优厚的俸禄却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高位厚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 (注:“于我何加焉”即“于我加何焉”,这是一个宾语前置的倒装句。)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施舍),现在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天性。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9课 鱼我所欲也(第2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鱼我所欲也第(1)课时课题:书法---写字基本知识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书写的姿势,了解钢笔书写的特点。
2、了解我国书法发展的历史。
3、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特点。
重点:基本笔画的书写。
难点:运笔的技法。
教学过程:一、了解书法的发展史及字体的分类:1、介绍我国书法的发展的历史。
2、介绍基本书体:颜、柳、赵、欧体,分类出示范本,边欣赏边讲解。
二、讲解书写的基本知识和要求:1、书写姿势:做到“三个一”:一拳、一尺、一寸(师及时指正)2、了解钢笔的性能:笔头富有弹性;选择出水顺畅的钢笔;及时地清洗钢笔;选择易溶解的钢笔墨水,一般要固定使用,不能参合使用。
换用墨水时,要清洗干净;不能将钢笔摔到地上,以免笔头折断。
三、基本笔画书写1、基本笔画包括:横、撇、竖、捺、点等。
2、教师边书写边讲解。
3、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姿势正确)4、运笔的技法:起笔按,后稍提笔,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做到平稳、流畅,末尾处回锋收笔或轻轻提笔,一个笔画的书写要求一气呵成。
在运笔中靠指力的轻重达到笔画粗细变化的效果,以求字的美观、大气。
5、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发现问题及时指正)四、作业:完成一张基本笔画的练习。
板书设计:写字基本知识、一拳、一尺、一寸我的思考:通过导入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这是书写的起步,让学生了解书写工具及保养的基本常识。
基本笔画书写是整个字书写的基础,必须认真书写。
课后反思:学生书写的姿势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加强训练,基本笔画也要加强训练。
总第(2)课时课题:书写练习1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教会学生正确书写“杏花春雨江南”6个字。
2、使学生理解“杏花春雨江南”的意思,并用钢笔写出符合要求的的字。
重点:正确书写6个字。
难点:注意字的结构和笔画的书写。
教学过程:一、小结课堂内容,评价上次作业。
二、讲解新课:1、检查学生书写姿势和执笔动作(要求做到“三个一”)。
2、书写方法是:写一个字看一眼黑板。
2017年人教版语文九下鱼我所欲也第2课时教案

广东省汕头市龙湖实验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鱼我所欲也》教案(第2课时)新人教版二.理解文章第一段的第三层出示学习目标:1.用好关联词做翻译,使语句加倍流畅。
2.“如使”(“使”)表明论述是处于一种什么?有何言外之意?3.孟子由此又推出如何的结论?【自学指导四】要求:阅读“如令人……”——“……患者何不为也”.方式:此层从什么角度进行分析,有何言外之意?是正面论证仍是反面论证?先划分停顿后翻译(注意关联词运用:若是……那么……):当堂训练:如令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能够得生者何不用也?令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能够辟患者何不为也?时刻:5分钟自学,交流【明确】板书:(1)分析:人们不舍生取义的结果——反面——莫甚于生\莫甚于死——无所不为(卑劣无耻)【小结】孟子在分析了自我“舍生取义”的原因后,对“人们”(即生活中的大部份人)进行假设推理,假想若是人们所喜爱的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若是人们所厌恶的没有比死亡更厉害的,那么只要为了保全生命,就什么情形都能干出来,那么就可能致使如此的结果:人们的行为会变得无所不为、卑劣无耻,生活会因此而变得黑暗堕落。
【自学指导五】要求:阅读“由是则……”——“……贤者能勿丧耳”。
方式:从什么方面进行论述?推出什么结论?先划分停顿后翻译:当堂训练: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能够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时刻:5分钟自学,交流。
【点拨】1.由是:采用某种手腕;是故:由此可见;非独:不仅;贤者:贤人;丧:丢失2. 采用某种手腕就可以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可以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3. 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峻的事。
4. 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算了。
【明确】。
《鱼我所欲也》教案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鱼我所欲也》教案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一、课前准备
1.教学素材准备:
–课文《鱼我所欲也》
–课本、教学课件
–课堂练习题
2.教学工具准备:
–PPT课件投影仪
–黑板、白板笔
–学生课本、练习本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课文《鱼我所欲也》的主旨和故事情节;–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重点语法;
–提升学生阅读和理解能力。
2.能力目标:
–发展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训练学生的思维逻辑和推理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文本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自我探索和思考的兴趣;
–提高学生对文化传统的尊重与理解;
–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三、教学步骤
步骤一:导入新课
1.利用PPT展示相关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出新课《鱼我所欲也》的主题,并与学生进行交流讨论。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鱼我所欲也(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2、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3、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教学重点: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
教学难点: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鱼我所欲也》文章大意,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色。
2、知名主持人倪萍说,她喜欢选择,也害怕选择,因为所有的选择都是你必须付出的,你想得到东的时候可能西就随着失去,东西都拥有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在选择的时候,就得想好了要放弃,而放弃又是痛苦的。
是啊,人生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在关键时刻我们该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呢?
3、我们来看看孟子的选择和主张。
二、研读文本
1、开篇让我们看到了摆在孟子面前有一个选择,鱼和熊掌只能任选其一,这让他为难了吗?(没有,他毅然舍弃了鱼,选择了熊掌。
为什么?因为熊掌可是宫廷流传已久的珍品佳肴,比鱼价值高,更显珍贵)
(可能有的同学疑惑了,这个选择题太简单了,鱼在今天,特别是南方人看来,是极平常的菜肴。
怎么能跟熊掌相提并论呢?但是在古代,尤其是对古代的北方人,鱼是上等佳肴,北方少河流,鱼也就不多,在生产力低下的时代,食鱼是富贵人家的生活,所以孟子把“鱼”和熊掌相提并论。
2、难道孟子这是要和我们谈一档美食节目吗?那,为什么要写鱼和熊掌的选择呢?(以鱼和熊掌设喻类比,自然引出生和义的选择)
3、所以,在生与义之间,孟子做出了什么选择?(舍生取义,看来,孟子认为“义”的价值高于生命,这就孟子的价值观,义重于生。
)
4、设疑:孟子如此毫不犹豫地舍弃生命,难道生无可恋,急于赴死?
(非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义”(对国家、对人民有益的事:保家卫国、克尽职守、廉洁奉公);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不义”(对国家、对人民有害的事:卖国求荣、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
小结:孟子把“义”的价值看得高于生命,所以不能苟且偷生,宁愿赴死也不愿行不义。
5、那有人就要提出质疑了,孟夫子你品行高尚,你能做到舍生取义,难道所有人都像你一样把“义”的价值看得高于生命吗?
孟子用假设来反问:如果所欲莫甚于生;所恶莫甚于死,人人都只是欲生恶死,那么什么事情做不出来呢?为了生存,简直可以不择手段,无所不用其极了呀!
然后马上述说事实,引人深思:事实上,有人能不贪生,不避患。
虽然这里孟子没有列举具体的事例,但我们放眼古今,这种人不仅有,而且不在少数。
(文天祥、朱自清、叶欣……)6、所以,孟子先从反面假设,再用事实从正面论述,鲜明的对比,为了告诉我们一个什么结论?
所欲有胜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义确实存在,义确实重于生。
7、但为什么我们身边很多人没有这种“义”举呢?
很多人被物欲所迷失,逐渐丧失掉了本心。
而贤人能够操守这种品德使它不丧失。
补充:这是孟子“性善论”的体现,他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辞让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辞让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这句话告诉我们,“仁义礼智”这种品德是天生的,是人人皆有的。
8、注意:孟子对“义”的阐释——羞恶之心:对自己或别人的坏处感觉羞耻和厌恶。
也就是说,对行不义之事有羞耻心,有厌恶感,那你就仍然保有本心。
9、为了进一步论述,孟子又列举了一个事例。
同学们能用简单的语言来概括这个故事吗?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此时的境地,一碗饭,一碗汤,攸关路人、乞人的生死,可是,他们为了“义”竟然宁可饿死也不愿受这羞辱,这个例子有力地证明了义重于生。
10、所以,孟子渴望人人都能坚守这颗本心,但是,还是有些人在做一些令人不齿的事。
孟子试图从哪个角度来进一步强调他的道德主张?
反面。
他举了一个反例,与前者对比,指出一些显贵的人“不辨礼义”就接受优厚俸禄。
说明他们接受的原因是利欲熏心,见利忘义,然后用三个排比今昔对比,批判他们重利轻义、见利忘义,更增加了批判的力量。
最后以一个反问句“是亦不可以已乎”来劝勉世人不要失去本心。
11、孟子本人是一个比较高傲的人,他不肯迁就,不肯趋附权势。
他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曾经在齐国任客卿,后来因为与齐王意见不合,便决定辞掉齐卿回家,齐王托人挽留孟子,条件是准备在首都的中心地区建一座房子给孟子住,并送给孟子万钟粮食作为弟子们的生活费,结果遭到孟子的严词拒绝。
可见,孟子在本篇中所说的“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是有所为而发的,表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性格和气概。
12、总结:孟子以自己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孱弱的身躯担负着民族的大义。
面对散发着孟子生命气息的文字,我们的心中唯有崇敬。
舍生取义,这是怎样的崇高与豁达,这是怎样的胸襟和气魄;让我们高吟《鱼我所欲也》,感受先贤的光辉思想。
三、鉴赏孟子散文的说理艺术
1.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①提问: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明确:论点是:舍生取义。
是用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
用鱼与熊掌的选择设喻类比生和义的选择,由此及彼,由浅入深,自然明晓。
②提问: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学生讨论:明确:
①首先分析论证义的存在。
这个部分分三步展开,先从正面论述义的存在,义重于生;然后从反面假设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就会不顾礼义,不择手段;接着用事实证明有人能不苟且不避患;这样,一反一正对比推理得出结论,义确实存在,有人确实把义看的比生命还重要。
②然后指出这种本心是人人都有的,只有贤者才不会丧失。
逻辑推理严密,具有说服力。
③接着举不吃嗟来之食和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之禄的事例,并正反对比,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道德主张:人不能失去本心,做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事;要保有本心,关键时刻做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
2、赏析《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文中的比喻、对比、排比的修辞方法,加强了说理的逻辑性。
①比喻。
“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
②对比。
A:生和义比。
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
B: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
C: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
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③排比。
通篇皆是。
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
举一反三:我们学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发现孟子喜欢用排比的修辞,使得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充分体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个性,表现了孟子雄辩、善辩的才华。
四、总结全文:
孟子在文中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对比了两种人生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它告诫我们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见利忘义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对于今天的我们,亲历生与义的重大抉择也许很难得,但我们的人生不乏选择。
作为新一代的青少年,我们应有高尚的追求与信仰,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服务社会,造福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