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最蓝眼睛》中主要人物人格结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小说《最蓝的眼睛》中主要人物的人格结构

摘要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是弗洛伊德心理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小说人物的人格结构分析能够进一步揭示人物活动背后所隐藏的心理动机,对于整篇小说的理解有很大的帮助。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小说《最蓝的眼睛》生动地揭示了人格结构的奥妙,体现了“自我、本我、超我”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关键词:人格结构本我自我超我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在弗洛伊德的学说中,人格被视为从内部控制行为的一种心理机制,这种内部心理机制决定着一个人在一切给定情境中的行为特征或行为模式。对于小说人物的人格结构分析能进一步揭示人物活动背后所隐藏的心理动机,对于整篇小说的理解有很大的帮助。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完整的人格结构由三大部分组成,即本我、自我和超我。人的一切心理活动就可以从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之间的人格动力关系中得以阐明。

本我(id)代表人的生物性本能和欲望。是与生俱来的,人格中最原始的、永存的部分,在人一生的精神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存在于无意识的深处,主要是性本能和破坏欲,其中性本能(libido)对人格发展尤为重要。本我遵循“惟乐原则”,追求直接的、绝对的和立即的满足,如果受阻抑,就会出现焦虑。显然这是一种儿童的思想、行为模式,新生儿的人格结构主要是本我。

自我(ego)是本我与外界关系的调节者,是在与环境接触过程中通过后天的学习,由本我发展来的。自我是人格结构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它的发育及功能决定着个体心理健康的水平。一方面,自我的动力来自本我,即为了满足各种本能的冲动和欲望而行动;另一方面,它又在超我的要求下,顺应外在的现实环境,采取社会所允许的方式指导行为,保护个体的安全。自我遵循“现实原则”(reality principle)。

超我(superego)是人格的最高层次,是人格中代表良心或道德力量的结构部分。它是在长期社会化过程中社会规范、道德观念等内化的结果,具有通常意义上良心、良知、理性等含义。它大部分属于意识的,小部分是无意识的。它用良心和罪恶感去指导自我行为,限制本我冲动,从而对个体的动机、欲望和行为进行管制。超我遵循“至善原则”(principleofideal),诱导自我使之符合社会规范,使个体向理想努力,达到完善的人格。凡不符合超我要求的活动都将引起良心的不安、内疚甚至罪恶感。弗洛伊德认为超我的形成在较大程度上依赖于父母的影响。

一旦超我形成以后,自我就要同时协调本我、超我和现实三方面的要求。弗洛伊德认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所占据的意识水平是不同的,它们的相互关系就构成人的复杂的人格动力结构,一个人要保持正常的心理状态,就必须维持这三种力量的平衡。

二小说中主要人物的人格结构分析

人物是小说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从分析小说人物心理活动来探

究他们的心理变化过程和情节发展过程相对来说是比较容易的。

1 佩克拉·布莱德拉夫的人格结构分析

佩克拉是小说《最蓝的眼睛》的女主角,一个十一岁的黑人小姑娘。从她一出生就被所有人所忽视。在家里,父母不关心她;在学校,老师和同学们不搭理她,甚至有的同学嘲笑她。佩克拉觉得就是因为她的长相丑陋才会使所有人都不喜欢她。她内心深处有两个愿望:一个是学会如何得到他人的爱怜;另一个是父母吵架厮打时,她能从这个世界上消失。面对这两个无法实现的愿望,她逐渐陷入一个虚幻的世界。她梦想自己拥有了一双蓝色的眼睛,这双眼睛能够改变别人眼中的她和她眼中的世界。故事接近尾声时,错觉中的佩克拉以为自己实现了蓝眼睛的梦想。神志的丧失成为佩克拉实现梦想的代价。

弗洛伊德认为超我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通常被称为良心,它就像司法部门一样是用来惩处违法行为的;另一方面是自我理想,它就像立法部门一样是人们道德行为的准则。而这两方面都是在孩子幼小阶段通过和其父母的交流和沟通形成的。父母应该按照他们心中的道德标准与社会准则对孩子的行为做出评价、表扬或者惩罚。经过一段时间的评判后,孩子就能自己认识到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然而,在本小说中女主人公佩克拉缺少亲人的关心和爱护,更没有得到父母的教育,甚至他们之间很少交谈。面对来自白人和其他黑人的嘲笑和辱骂,这个小女孩无法找到缓解她内心紧张情绪的有效途径。

在弗洛伊德1920年发表的《超越快乐原则》一书中,他对自己早年提出的本能理论做了修正,将本能分为生命本能和死亡本能。生命本能是人体需要的心理再现,要生存和繁殖就必须满足人体需要。死亡本能的终极目的就是回复到恒定不变的无机物。本我原初的死亡欲求,在自我中就转变成针对外界敌人的攻击本能。凭借攻击行为,一个人保护不受敌人的伤害或消灭。攻击本能还帮助他克服各种阻挠满足基本需要的障碍。小说中,佩克拉为了释放心中巨大的压力,梦想自己拥有一双蓝色的眼睛。在这种情况下,她的自我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而是任由外部环境攻击和伤害这个幼小的女孩。佩克拉的整个人格结构陷入了混沌的状态,这一切使她的精神崩溃了。在虚幻的世界中,佩克拉的新伙伴也是虚幻的,无法使她摆脱往日的痛苦,也无法给她安全。她害怕别人会拥有更蓝的眼睛——始终没有摆脱掉对他人的羡慕。

2 乔利·布莱德拉夫的人格结构分析

小说中另一位主人公是佩克拉的父亲——查理·布莱德拉夫。查理经历过真正的苦痛。他还在襁褓中时就被丢弃在垃圾堆上,吉米姨婆把他救了回来,并教训了他的母亲,他的母亲离家出走了。从那时开始,查理就一直和吉米姨婆生活在一起。在吉米姨婆的葬礼上,查理想讨好表兄杰克,带他去了一个有许多女孩子的地方。正当查理第一次爱抚一个叫达琳的女孩时,两个白人猎人从此经过。他们用手电筒照在查理身上,并命令他继续。遭受到白人男子的羞辱后,他开始仇恨他生命中出现的所有女人。查理荒唐地以为达琳

可能怀孕了,于是他决定离家出走去找自己的父亲。当他花了几个月的时间终于见到了他的父亲的时候,他的父亲却对他破口大骂。“something wrong with your head? who told you to come after me?”查理跌跌撞撞地跑走了,强忍着眼泪没有哭出来。父亲的行为给查理的幼小心灵蒙上一层阴影。

本我是由本能与原始冲动组成的,其中性本能是其基本要素。弗洛伊德把性的欲望称为力比多(libido),即“性力或欲力”,他认为凡能引起感官满足和自己需要的活动皆属于“性(欲)力”的活动,性机能在青春期发展比较迅速,逐渐趋于成熟。性器官的活动是受到外部世界、内部世界与精神生活等多种因素的刺激所诱发的。弗洛伊德把性力的顺序发展作为人格发展的动力。他认为如果性力在前期得不到满足,人格发展会受阻而停滞在相应的阶段。查理青春期的性行为被几个白人打断了,并且侮辱嘲笑他,使查理的心理混乱不平衡。在人格结构中,“自我”在本我和超我间起着中介作用。它调节个体的行为,使之采取社会所容许的方式方法,以满足本我的需要而维持个体的生存,管制不被超我所容许的冲动,使两者保持平衡。一旦“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冲突达到“自我”不能调节的程度,就会以病理的形式,如焦虑、恐惧等表现出来。查理的自我没有充分发挥他的作用,无法调节其矛盾,查理经历了如此严重的心理创伤后急需找到一种方式来发泄,因此他选择了与一位可爱的姑娘达莲娜发生了性关系这种不道德的方式发泄

他内心的压抑与痛苦。而查理在孩童时期缺少父母的关爱,他的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