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定稿版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 义哲学基本知识点整理

马克思主 义哲学基本知识点整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知识点整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认识世界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以下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知识点的整理。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

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决定物质。

唯心主义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

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辩证法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形而上学则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矛盾的存在。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 19 世纪 40 年代,它是时代的产物。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自然科学的新成就等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社会历史条件和科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其中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哲知识点整理汇总(完整版)

马哲知识点整理汇总(完整版)

马哲知识点整理汇总(完整版)马哲知识点整理汇总(完整版)前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它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所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需要对其进行系统化地学习和整理。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方法论、唯物史观、辩证法、自然哲学、社会哲学等方面,对其知识点进行整理和汇总,为大家提供参考。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1.物质是客观存在的物。

物质不是人类思维的产物,而是独立于人类意识存在的客观实在。

2.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认识不是主观的自生自灭的,而是建立在客观实在基础上的。

3.辩证法是自然和社会的普遍运动规律。

辩证法包括唯物辩证法和唯心辩证法。

4.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实践活动是认识主体与客观世界的互动过程,是认识的基础和条件。

5.历史是由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决定的。

历史的发展是由生产力、生产关系和阶级斗争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1.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是研究客观事物及其相互关系的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和灵魂。

2.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则包括矛盾普遍存在、量变到质变的规律、否定之否定等。

3.唯物辩证法的运用包括分析矛盾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运用矛盾的转化规律、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性原则等。

三、唯物史观1.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它认为历史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经济基础的两个方面。

生产力是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而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生产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3.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阶级是由于人们在生产的有别而产生的社会分化,阶级斗争是由于利益分歧而展开的斗争。

四、辩证法1.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研究事物运动和变化的一种方法论。

2.质量互变是事物运动和变化的基础。

事物的运动和变化不是单纯的量变,而是量变到一定程度形成质变的过程。

马哲必备40理论知识点

马哲必备40理论知识点

马哲必备40理论知识点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起源和基本概念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关于宇宙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它是对唯物论、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总结和发展。

2. 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方法,它包括矛盾普遍性原理、矛盾特殊性原理、质量互变原理和否定之否定原理等。

3. 唯物论的基本观点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它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根源,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4. 唯心论的批判与否定唯心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立面,它将意识置于物质之上,否定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5. 实践的决定性地位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它认为人类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来源于实践活动。

6. 人的本质与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人,并且探讨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阶级斗争的规律等。

7. 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观,它认为社会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决定的。

8. 阶级斗争与社会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变革的动力,通过阶级斗争推翻旧的社会制度并建立新的社会制度。

9. 资本主义的特征和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私有制、商品经济、剩余价值等基本特征,并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

10. 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无产阶级革命是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前提和手段,社会主义是实现共产主义的过渡阶段。

11.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特点马克思主义哲学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是消除剥削和实现共同富裕,以及社会主义的主要特点和优势。

12.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宗教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了宗教的幻觉性和剥削性质,并提出了宗教是受压迫阶级的幻觉的批判。

13.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人性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性是可变的,人的本质是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人类通过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来实现自身的人性。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汇总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汇总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汇总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个核心:物质、意识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种方法、4对范畴)2个核心:联系、发展3大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4种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4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三、认识论(3个核心、3大规律)3个核心:实践、认识、真理3大规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律、真理发展律四、历史观(2个核心、1大规律、1个基本问题)2个核心:社会、人2大规律:社会发展规律1个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大概念(一)物质物质是指由物质具体形态中抽象概括出的一种共性——即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性。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物质首先要确立的是它的客观实在性,也就是说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依赖于意识存在可以独立存在。

同时它又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二)意识(1)意识产生的充分条件:人脑。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2)决定条件:社会实践(语言促进)。

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3)意识的本质: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特有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印象,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

马克思:“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并反作用于物质。

2大原理(一)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这是马克思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一个基本原理。

包含三点内容:1、世界是统一的,世界的本源只有一个。

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不是某种“始基”的物体。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所有重点完整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所有重点完整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重点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建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进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方方面面。

从它的开创者和继承者的熟悉功效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建的,而由其后各个时期、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硕和进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他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式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想进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进展和转变成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进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主要组成部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建的大体理论、大体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建的大体理论、大体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进展,即在实践中不断进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而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建的马克思主义的大体理论、大体观点、大体方式,也包括列宁等对其继承和进展,并有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进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式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致力于实现劳动人民为主题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坚持一切从实际动身,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查验真理和进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硕,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一个人自由而全面进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哲的最高尚的社会理想。

二、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和阶级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重点内容总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重点内容总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重点内容总结(一)辩证的唯物论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哲学。

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个方面。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历史形态。

唯心主义的根源、基本观点及主要形态。

旧唯物主义的成就和缺陷。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把实践作为考察精神和物质关系问题的基础,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多样性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意义。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

自然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3.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和能动作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的主观映象,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

意识的能动性及其主要表现。

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途径和条件。

(二)唯物的辩证法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

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从普遍联系的总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功能。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过程。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事物发展的规律性。

规律是客观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本质和现象、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的辩证关系。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形而上学。

2.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的含义。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吐血干货】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总结(一)(完美总结,考试适用)

【吐血干货】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总结(一)(完美总结,考试适用)

【吐血干货】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总结(一)(完美总结,考试适用)史上最全公共基础知识知识点来啦,今天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吐血推荐,小编已经把最后一口吐完了,下面该你了!注意,前方高能,和马哲有关的是本资料都可以扔掉了!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马克思主义哲学一、马哲概论一、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哲学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世界观:怎么看,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任何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

方法论:怎么办,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

世界观是哲学的朴素形态,哲学是世界观的系统理论。

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抽象、概括、总结。

哲学给具体科学以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一)基本内容:恩格斯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即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本原)的问题是划分哲学党性即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认识世界或能否彻底认识世界的问题,把哲学区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有不知就为不可知论,都可知为可知论。

(二)基本派别:唯物主义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主张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

1、根据对“物质”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不同,可以把唯物主义区分为三种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实物,说明它带有直观性和猜测性。

如:希腊的水、火是世界的本原,中国的五行、阴阳、气。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代表人物:伯阳父、周太史史伯、孙子、荀子(儒家)、韩非子、张载(气学)、王充、王夫之、柳宗元、范缜等。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要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要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要知识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基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体系。

以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概要知识点。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它认为世界是无限发展和变化的,任何事物都是在辩证的过程中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这便是辩证法的核心。

辩证法的基本观点:1.事物的矛盾着重在于“内因”而不是“外因”。

2.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由小到大的演化过程。

3.对立面的共性与特殊性是统一的,从而产生统一性。

辩证法的应用:1.用辩证方法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

2.分析事物的矛盾,找出事物的发展方向。

3.在实践中不断检验辩证法的正确性。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又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物质和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社会是由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构成的。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1.社会的变革是历史的必然性。

2.生产者是社会的基本力量。

3.社会形态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构成的。

历史唯物主义的应用:1.提出社会变革的方向和目标。

2.分析社会的阶级矛盾和利益关系。

3.揭示阶级斗争的规律,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实践。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它认为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基础,而意识形态则反映着物质生活条件。

因此,社会意识是由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而不是独立存在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观点:1.社会意识是物质社会生活的反映。

2.社会意识不是自然现象,而是人类社会存在的产物。

3.改变社会意识必须改变社会的物质条件。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应用:1.指导对社会意识的分析和评价。

2.分析社会现象的深层次原因。

3.在社会意识变革中指导无产阶级的实践活动。

党的思想路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支撑体系是党的思想路线,它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形成的荣辱观和理论判断的总结。

党的思想路线成为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指南针。

马克思主义哲学 简要知识点总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 简要知识点总结

唯物论物质,运动,时空观,意识一、世界的物质性1、哲学上的物质—抽象的概念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2、物质的根本属性:客观实在性必须置于实践中3、物质是一种可感觉的存在为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反对不可知论奠定了本体论的基础。

4、物质概念是建立在实践观点的基础之上的5、物质概念的意义:体现了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二、运动(状态)一般的变化,位置运动和思维运动,永恒无条件绝对,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2、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运动和物质二者不可分割)相对静止(暂时稳定,相对平衡)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表现形式:位置没有发生位移没有发生质的变化,事物处于量变状态3、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能更好的把握绝对运动/将不同事物的质进行区别开来4、反对两种观点:形而上学不变论/相对主义诡辩论三、马克思主义的时空观1、概念特性时间-一维性,不可逆性空间-广延性2、时空与物质的关系:物质和时空不可分割3、时空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的辨证关系四、意识1、起源问题是人类劳动的结果无机物的反应—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性(第一个环节)--动物的感觉和心理(第二个环节)—类人猿的意识萌芽(第三个环节)*2、意识的本质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起源),人脑的机能(生理基础),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内容)3、意识的构成按内容:知(认识,知识)情(情感情绪)意(意志)意识对自身的意识程度:潜意识,显意识意识的指向性:对象意识,自我意识*4、意识的能动作用a能动的反映世界/能动的创造世界A认识客观事物B意识对改造客观事物具有指导作用C意识使人的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D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E 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的作用b制约条件:客观规律/实践水平/条件手段c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A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之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马原各章节知识点简化版

马原各章节知识点简化版

马原各章节知识点简化版引言马克思主义哲学(简称马原)是一种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历史的理论体系,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原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在后来的理论家和实践者的不断探索中不断发展。

本文将对马原各章节的知识点进行简化,帮助读者快速了解马原的核心思想。

第一章科学社会主义的世界性贡献马原认为,科学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和行动纲领,是人类自身解放的科学理论。

它包含三个基本特点:1.科学性:科学社会主义是基于对社会历史和经济规律的科学分析和研究,旨在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运行方式。

2.革命性:科学社会主义是为了实现无产阶级革命和推翻资产阶级统治而产生的理论,它强调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

3.国际性:科学社会主义是全人类解放的理论,它超越国界和民族,将社会主义事业作为全人类共同的目标。

第二章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指人类在物质生活中所处的经济条件和社会关系,是社会形态和经济基础的总和。

社会意识是指人们在社会存在基础上形成的对社会和自身的认识和理解。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即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是由其所处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所决定的。

这意味着社会变革必然要从变革社会存在入手,改变社会的基本结构和制度,才能实现人的全面解放。

第三章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马原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自身规律的。

这些规律包括: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生产力是指社会生产力的水平和发展水平,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处的社会关系。

生产力的发展会与旧的生产关系发生矛盾,从而推动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2.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是指政治、法律、文化等等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经济基础是社会生产力的组织形式。

经济基础的变革会引起上层建筑的调整和变革。

3.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社会发展不是线性的,而是经历着一系列的阶段性变革。

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最终到社会主义社会,每个社会形态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知识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知识点如下: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两个方面。

马克思主义哲学将现实世界看作是物质的世界,主张唯物主义的哲学观点。

唯物主义强调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基础,而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意识是由物质世界决定的,意识的变化是由物质世界的变化所引起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还提出了辩证法的观点,认为世界是一个矛盾统一体,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辩证法是研究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的方法。

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历史的发展是由阶级斗争推动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

阶级斗争是社会存在的根本矛盾,是驱动历史向前发展的力量。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每一个社会形态都有其自身的历史使命,一旦完成了这个历史使命,就会被新的生产关系所代替。

这种历史发展的观点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奠定了基础。

再次,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人的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认识是由实践活动产生的,实践是认识的根据和检验。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不断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实现自身的价值。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性,认为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取得成功。

最后,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必然会走向崩溃,社会主义必然会取代资本主义成为社会的主要制度。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最终实现人类的共同富裕和自由。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关于社会现实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哲学,具有深刻的分析和预见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两个方面,强调历史的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发展,突出了人的实践是认识源泉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面系统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指导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一、辨证唯物主义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1辨证唯物主义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唯物辨证法的内容:三大规律和一系列范畴对立统一规律是最根本的规律: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2)对立统一规律是理解唯物辨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3)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二、唯物辨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1 对立统一规律(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斗争性: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反对的性质矛盾的同一性:指矛盾双方互相联系,互相吸引的性质两层含义:1)互相依存2)互相贯通,互相转化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相互区别,相互联系区别:1)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不同2)矛盾同一性是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3)矛盾斗争性是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联系:1)矛盾的斗争性是同一性的基础和前提2)矛盾的同一性是斗争性的条件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原理告诉我们:在分析和处理任何矛盾的时候,必须在斗争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斗争,反对任何割裂两者关系的片面性,要防止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1)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推动着事物的发展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矛盾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某种发展为条件◊2矛盾双方互相利用,各吸取自身的有利因素而得到发展◊3矛盾双方互相贯通,规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斗争性推动着矛盾双方的力量变化,为质变准备了条件◊2斗争性推动着事物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共性)矛盾的特殊性: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及其侧面各有不同的特点(个性)矛盾在不同过程及阶段上的特殊性:根本矛盾——贯穿始终非根本矛盾——不贯穿始终—事物发展过程的阶段性矛盾及其各方面地位、作用的特殊性:主要矛盾:分矛盾主要方面、矛盾非主要方面非主要矛盾:分矛盾主要方面、矛盾非主要方面“两点论”和“重点论”矛盾的性质:对抗性矛盾——采取外部冲突方式来解决矛盾非对抗性矛盾(4)矛盾解决的基本形式:1)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2)矛盾双方“同归于尽”,为新的对立双方所取代3)有些矛盾经过一系列发展阶段,最后达到对立面的融合,即融合成一个新事物2 质量互变规律(1)质、量、度质:指一事物区别于他物的内在规定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章节重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章节重点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一、哲学一般知识(第一章)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2.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是: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4.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5.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不可知论6.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7.唯物主义是指主张物质(存在)第一性思维(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或反映哲学的派别(即物质在先意识在后)8. 唯心主义是指主张思维(意识)第一性物质(存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物质是意识的派生物或反映哲学的派别(即意识在先物质在后)9.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10.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是: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11.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是: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12. “存在就是被感知”;陆九渊:“吾心便是宇宙”;王守仁:“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古希腊柏拉图:“理念世界”;中国朱熹:“理在事先”;德国黑格尔:“绝对精神”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1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1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1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最主要的自然科学基础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16.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是:坚持和发展17.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一切旧哲学的最主要、最显著的特征是:实践性18.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的最主要区别是:创立了唯物辩证的社会历史观19.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20. 辩证法:联系、发展、矛盾、全面;形而上学:孤立、静止、否认矛盾、片面21.唯物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以唯物主义为基础,后者以唯心主义为基础22. 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属于:一般和个别、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关系2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要依赖自然科学的成果,这说明: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24.在世界是否的统一性的问题上,存在着:一元论与二元论的对立25. 哲学上的二元论是:唯心主义的一种形式26.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问题是:世界的本原问题27.列宁说“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和“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唯物论和唯心论的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二、唯物论(第二章,物质和意识)1. 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具体实物(如金、木、水、火、土、气(看的见,摸的着));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原子;辨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2.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形而上学;设想没有物质在运动:唯心主义;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3.否认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二元论观点4.社会运动的物质承担者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5.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会导致:相对主义诡辩论6.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7.唯心主义时空观的根本缺陷是:否认时空同运动着的物质的联系8.时间:持续性、顺序性、一维性;空间:伸张性、广延性、三维性9.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是劳动10.从产生上说,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11.从本质上说,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12.在意识的本质问题上,唯心主义: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13.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是指: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14.人工智能的出现和发展证明了:物质是意识产生的基础15.意识的能动性是指人类意识可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16.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17.意识能动作用最重要的表现是: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18.“人们总是按照自己的形象和经验来塑造鬼神的”,这个论断的哲学依据是:各种意识形式都是物质的反映19.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20.物质和意识的同一性是指:后者能否反映前者的问题21.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上,辩证唯物主义的主张是既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又承认意识的能动性2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23.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是客观存在的事实24.意识能动性实现的根本途径是:社会实践三、辩证法(第三章)1.辩证法所要回答的问题是:世界的状况是怎样的问题2.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和发展的观点3.联系的客观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在于:它要求人们用整体的观点去认识事务。

马克思主 义哲学的基本知识点

马克思主 义哲学的基本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知识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包含了丰富而深刻的基本知识点,对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物质与意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它独立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意识则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意识具有能动性,它不仅能够反映客观世界,还能够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反作用于客观世界。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这意味着我们的思想、观念、想法等都是由我们所处的物质环境和社会条件所决定的,但我们的意识又能够引导我们的行为,从而对物质世界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实践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特点。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检验标准和目的。

我们通过实践获得对事物的认识,实践中的新问题和新需求推动着我们不断去探索和认识,认识是否正确也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而认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更好地改造世界。

三、联系与发展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

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和条件性。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我们要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能孤立、静止地看待事物,要善于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把握事物发展的趋势。

四、矛盾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意味着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矛盾,这是正常的现象。

矛盾的特殊性则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和过程中也有不同的矛盾。

只有准确把握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

五、质量互变规律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要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要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要知识点1.唯物论物质:物质的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时绝对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是相对的(稳定性、有条件性);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和顺序性;空间是运动的物质的广延性和方位性;物质的运动具有一定的客观规律。

意识:意识的起源是自然界长期发展和社会劳动;意识起源的基本环节有三个:第一,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性;第二,由刺激感应的反映形式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第三,由一般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的意识的产生;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意识具有能动性,主要表现在意识反映世界是自觉的有目的反映,意识不仅仅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意识可以通过思维操作实现对客观事物的、超前的观念的改造,指导并通过实践把理想变成现实;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主体拥有意识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必须拥有人脑,而是必须参与到人类社会实践中去。

规律:事物的联系和运动构成规律,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向。

客观规律是事物内部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固有的联系。

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不能被改变、创造、消除的。

人只能认识规律、尊重规律、利用规律。

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一,朴素唯物主义;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辩证法两个特征:联系观:联系是指一切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作用;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即系统观)发展观: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总方向、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三个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矛盾的对立性与统一性,或称斗争性与同一性(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统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前提,共处在一个统一体中,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马克思主义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产生背景:1,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进化论2,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3,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德意志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组成部分1.唯物论物质:物质的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时绝对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是相对的(稳定性、有条件性);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和顺序性;空间是运动的物质的广延性和方位性;物质的运动具有一定的客观规律。

意识:意识的起源是自然界长期发展和社会劳动;意识起源的基本环节有三个:第一,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性;第二,由刺激感应的反映形式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第三,由一般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的意识的产生;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意识具有能动性,主要表现在意识反映世界是自觉的有目的反映,意识不仅仅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意识可以通过思维操作实现对客观事物的、超前的观念的改造,指导并通过实践把理想变成现实;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主体拥有意识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必须拥有人脑,而是必须参与到人类社会实践中去。

规律:事物的联系和运动构成规律,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向。

客观规律是事物内部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固有的联系。

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不能被改变、创造、消除的。

人只能认识规律、尊重规律、利用规律。

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一,朴素唯物主义;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辩证法两个特征:联系观:联系是指一切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作用;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即系统观)发展观: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总方向、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三个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矛盾的对立性与统一性,或称斗争性与同一性(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统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前提,共处在一个统一体中,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事物的外部矛盾;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两点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重点论”)。

主要矛盾与矛盾的主要方面:主要矛盾反映了复杂事物中诸多矛盾的不平衡性,矛盾的主要方面反映了具体矛盾中矛盾双方的不平衡性;主要矛盾要解决的是工作的重点和关键问题,矛盾的主要方面要解决的是事物的主流、支流和性质的问题。

内外因: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附言:从宇宙天体到微观粒子,从整个社会到社会的各种组织,都是其内部对立着的各个要素按一定秩序、结构组成的集合体,矛盾无时不在、无处不有。

事物内部诸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是矛盾的同一性,它促使事物自身保持稳定性;而事物内部诸要素的相互排斥,即矛盾的斗争性,它破坏事物内部的秩序和结构,促使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化,它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事物各个要素这种互相联接和互相排斥相结合,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和发展,表现为过程。

质、量互变规律:“质”是指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另一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构成要素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度”是指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创造了条件。

部分质变:是指事物发生了阶段性质变或者局部性质变,事物的根本性质并未完全质变。

量变到质变的主要形式:一是事物要素数量的增减,突破了“度”引起的质变,二是事物要素的空间排序和结构形式的变化引起质变。

否定之否定规律:辩证的否定是通过事物内部的矛盾而进行的自我否定;否定之否定是事物的发展表现为螺旋式的上升和波浪式的前进的过程。

这个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前进性体现在每一次否定都是质变,都把事物推到新阶段;曲折性体现在回复性上,其中有暂时的停顿和倒退,但是经过曲折终将为事物的发展开辟道路。

五个基本范畴:原因和结果现象和本质: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根本性质;任何现象都是本质的表现,本质都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

可能和现实现实性是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

可能性指包含在现实事物之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

必然和偶然:必然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确定不移的趋势,是由事物的根本矛盾决定的;偶然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不确定的趋势,是由事物的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引起的,对事物的发展起到加速或减缓作用。

必然性寓于偶然性之中,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偶然性为必然性开辟道路。

内容与形式内容是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是事物存在的基础。

形式是内容诸要素相互结合的结构和表现方式。

3.认识论实践是认识的动力、来源、目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唯物主义反映论(形而上学的直观反映论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的反映论),唯心主义先验论。

认识的发展过程渗透着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关于事物外部联系的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是感觉、知觉、表象;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是关于事物内部联系的认识,是概念、判断、推理。

认识的发展过程是两次飞跃的过程:第一次飞跃是从实践中产生认识,主要通过掌握大量丰富的感性材料,借助抽象思维达到对事物本质的理性认识;第二次飞跃是将理性指导实践,接受实践检验的过程。

实践的标准时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所以真理是相对性和绝对性的统一。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表现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唯一标准是确定的;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一定历史阶段上的具体实践具有局限性,它往往不能充分证明或驳倒某一认识的真理性,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

4.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社会存在 [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其本质是社会物质资料生产产式(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还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非决定力量)。

];注:社会存在最本质的方面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把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规定为社会存在的本质内容就已经把自然环境和人口因素部分地包含在内。

社会意识 [是社会存在的总体反映,它包括政治、法律、思想、哲学、艺术、宗教等意识形态和风俗、社会心理等。

从意识主体角度看,社会意识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从社会意识层次角度看,社会意识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和相对独立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发展动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力是社会改造自然、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资料的能力;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了生产方式。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两个部分,其中国家政权是上层建筑的核心。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对立统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注: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两个部分。

政治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如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行政制度、政党、军队、警察、监狱、法庭等。

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意识形态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政治上层建筑建立之后,形成的现实的力量又制约着观念上层建筑,政治上册建筑居于主导地位。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1,新建立起来的上层建筑总有某些不完善的地方,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2,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力量,它有脱离经济基础的倾向;3,经济基础总会变化,这种变化不会立即在上层建筑中得到反映,这就造成上层建筑落后于经济基础的情况;4,当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变革已经陈旧的经济基础时,仍然维护这种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就成为经济基础和生产力发展的严重阻碍,它们之间的矛盾就趋于尖锐化。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了社会的基本矛盾。

这两对矛盾的解决和发展互相交织、相互制约、互相促进,从而构成了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社会不断前进发展。

阶级、国家与革命阶级的起源和本质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

国家的起源、本质和职能国家是统治阶级统治和压迫其他阶级的工具,是统治阶级的政权机关。

国家是社会分裂为阶级之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国家有对内对外两种职能。

革命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社会革命的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对阶级的统治,用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腐朽的社会制度,解决被束缚的生产力,促进社会的发展。

革命不是主观愿望的产物,其深刻的客观根源在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注:人民群众是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社会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普通个人与历史人物:普通个人属于人民群众范畴,他们对社会发展都有或大或小的贡献,其总和构成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

(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人民群众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积极分子。

)历史人物是指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过重大作用的人物,在历史人物中,对那些反映时代要求,代表进步阶级或阶层利益,对社会发展起显着促进作用的代表人物,称之为杰出人物。

历史人物,特别是杰出人物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作用,主要表现在:历史人物是历史事件的发起者、当事者,是实现一定历史任务的组织者、领导者,是历史进程的影响者,它可以加速或延缓历史任务的解决。

因此,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的具体过程始终起着一定的作用,有时甚至对历史事件的进程和结局发生决定性的影响,但不能决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补充:1,意识与认识的关系:概念都是一样的,两者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对应的“物质”,它是唯物论的范畴;“认识”对应的是“实践”,它是认识论的范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