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治疗进展

冠心病治疗进展
冠心病治疗进展

冠心病治疗进展

标签:冠心病;药物治疗;介入治疗;进展

现在,对于冠心病的治疗,主要是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下面分别介绍这两方面的治疗进展。

1药物治疗进展

1.1抗血小板治疗

抗血小板治疗是冠心病预防与治疗的关键,但抗血小板药物在人群的作用有很大的多样性,部分患者在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后不能达到足够的血小板抑制程度,被称作“阿司匹林或氯吡咯雷抵抗”(clopidogrel resistance/clopidogrel non-responsiveness)[1],因而新型抗血小板药物的开发一直是研究的重点。TRITON - TIMI -38[2]研究在ACC2008年会上揭晓。结果表明,Prasugrel可使支架内血栓的发生率降低52%。这表明Prasugrel是一种比氯吡格雷作用更快更强的血小板抑制剂。但Prasugrel虽可减少缺血事件,却增加主要出血事件,尤其对于年龄≥75岁,体重≥60 kg,有卒中或TIA(短暂性缺血发作)病史的患者。在应用Prasugrel减少支架内血栓事件的同时要衡量其较高的出血风险。

DISPERSE2研究检验了口服的可逆性血小板p2y12受体拮抗剂AZD6140在非ST段抬高型ACS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发现AZD6140有较氯吡咯雷更强的抑制血小板的作用,并且这种作用呈剂量依赖性。在安全性和耐受方面,AZD6140显示出与氯吡咯雷相似的出血风险,并且有降低心肌梗死发生率的趋势(未达到统计学意义)。另外在研究中发现,AZD6140组有更多的病人出现呼吸困难和心动过缓,需要在进一步的研究中予以重视。

SCH 530348是口服的蛋白酶受体激动剂。该药在二期临床试验中显示出良好的安全性,并且其亚组分析可以在目前标准的抗血小板方案(阿司匹林+氯吡咯雷)基础上使PCI术后患者进一步获益。研究该药物有效性的三期临床试验TRACER及TRA-2P-TIMI50试验正在进行中。另外,处于研发节段的新的p2y12受体拮抗剂BX667及BX048在体外试验中也显示出很好的阻断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发布于ACC2008的On-TIME2[3]试验(Ongoing Tirofiban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 Evaluation 2 trial)是關于院外接诊时即开始应用高剂量的替罗非斑治疗能否改善STEMI患者临床预后的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替罗非班组患者PCI术后1小时ST段回落﹥3 mm者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44.3% Vs 36.6%,P=0.026),而且替罗非班组患者PCI术后30天时严重心血管不良事件也要明显低于对照组(26.0% vs. 33.3%,P=0.013),同时替罗非班并没有增加患者严重出血事件的发生率(2.9% vs.4.0%, P=0.363)。表明对于拟行直接PCI治疗的STEMI患者,尽早应用高剂量替罗非班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且不会增加出血事

冠心病患者康复护理新进展

冠心病患者康复护理新进展 主要内容: 冠心病的概念 主要功能障碍 冠心病康复护理评估 冠心病康复治疗的分期、适应症、禁忌症 冠心病的康复与护理措施 一、冠心病的概念 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狭窄或阻塞或(和)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 二、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1.肥胖 2.饮食生活习惯 3.脑力劳动者 4.性格 5.遗传 三、冠心病常见的死亡原,WHO统计,冠心病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死亡原因 1.北方>南方 2.男性>女性 3.脑力劳动>体力劳动

4.患病率、住院率高 四、冠心病的主要障碍: 1.主要功能障碍: 心脏功能障碍 2.继发性障碍: ◇心血管功能障碍 ◇呼吸功能障碍 ◇全身运动耐力减退 ◇代谢功能障碍 ◇行为障碍 五、冠心病的治疗护理要点: 早发现,早治疗 尽快恢复心肌灌注 保护和维持心脏功能 防止并发症 六、冠心病患者康复目标: 改善心脏功能,减少再梗和猝死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包括:①从冠心病有临床表现时就开始采取措施进行康复;②康复服务的范围包括生理、心理、社会和职业康复,并维持良好适应性;③对潜在的疾病过程,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推迟其发展。具体内容包括控制危险因素,增加患者相关知识,减少心理的焦虑和抑郁,进行医院、家庭和社区三阶段康复治疗,提高其再就业 七、康复护理评估—健康状态评估

★既往史、家族史、吸烟史 ★心绞痛、心肌梗死的情况 ★心绞痛的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 ★评估以前治疗情况 ★运动状况 八、康复治疗的分期与适应症 临床分期: Ⅰ期(医院康复):指急性心肌梗死或急性冠脉综合征住院期康复。时间3~7天。 适应症: Ⅰ期: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安静心率﹤110次/min,无明显心绞痛;无新发的心衰现象;无心律失常;运动反应如下:心脏康复可以继续进行的指标:1.合适的心率增加:比安静时增加5-20bpm;合适的血压增加,比安静时增加10-20mmhg,若血压收缩压下降10mmhg要很注意;下降20mmhg必须停止,此时说明左室或者左主干存在问题;心电监护未见心律失常和st段的改变;无心血管症状:心悸、气促、过度疲劳;无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和心源性休克,血压基本正常,体温正常 Ⅱ期(家庭康复):指患者出院开始,至病情稳定性完全建立为止。时间5~6周 适应症: Ⅱ期:与I期相似,患者病情稳定,运动能力达到3代谢当量

冠心病治疗进展

冠心病治疗进展 标签:冠心病;药物治疗;介入治疗;进展 现在,对于冠心病的治疗,主要是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下面分别介绍这两方面的治疗进展。 1药物治疗进展 1.1抗血小板治疗 抗血小板治疗是冠心病预防与治疗的关键,但抗血小板药物在人群的作用有很大的多样性,部分患者在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后不能达到足够的血小板抑制程度,被称作“阿司匹林或氯吡咯雷抵抗”(clopidogrel resistance/clopidogrel non-responsiveness)[1],因而新型抗血小板药物的开发一直是研究的重点。TRITON - TIMI -38[2]研究在ACC2008年会上揭晓。结果表明,Prasugrel可使支架内血栓的发生率降低52%。这表明Prasugrel是一种比氯吡格雷作用更快更强的血小板抑制剂。但Prasugrel虽可减少缺血事件,却增加主要出血事件,尤其对于年龄≥75岁,体重≥60 kg,有卒中或TIA(短暂性缺血发作)病史的患者。在应用Prasugrel减少支架内血栓事件的同时要衡量其较高的出血风险。 DISPERSE2研究检验了口服的可逆性血小板p2y12受体拮抗剂AZD6140在非ST段抬高型ACS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发现AZD6140有较氯吡咯雷更强的抑制血小板的作用,并且这种作用呈剂量依赖性。在安全性和耐受方面,AZD6140显示出与氯吡咯雷相似的出血风险,并且有降低心肌梗死发生率的趋势(未达到统计学意义)。另外在研究中发现,AZD6140组有更多的病人出现呼吸困难和心动过缓,需要在进一步的研究中予以重视。 SCH 530348是口服的蛋白酶受体激动剂。该药在二期临床试验中显示出良好的安全性,并且其亚组分析可以在目前标准的抗血小板方案(阿司匹林+氯吡咯雷)基础上使PCI术后患者进一步获益。研究该药物有效性的三期临床试验TRACER及TRA-2P-TIMI50试验正在进行中。另外,处于研发节段的新的p2y12受体拮抗剂BX667及BX048在体外试验中也显示出很好的阻断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发布于ACC2008的On-TIME2[3]试验(Ongoing Tirofiban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 Evaluation 2 trial)是關于院外接诊时即开始应用高剂量的替罗非斑治疗能否改善STEMI患者临床预后的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替罗非班组患者PCI术后1小时ST段回落﹥3 mm者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44.3% Vs 36.6%,P=0.026),而且替罗非班组患者PCI术后30天时严重心血管不良事件也要明显低于对照组(26.0% vs. 33.3%,P=0.013),同时替罗非班并没有增加患者严重出血事件的发生率(2.9% vs.4.0%, P=0.363)。表明对于拟行直接PCI治疗的STEMI患者,尽早应用高剂量替罗非班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且不会增加出血事

冠心病介入治疗进展(完整版)

冠心病介入治疗进展(完整版)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7》报道,我国居民冠心病现患人数约1100万,且死亡率继续升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手段。据统计,2017年大陆地区冠心病介入例数为753142例。近年来,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领域,大量的循证医学研究不断开展,相应的指南和推荐也不断更新。现将2018年冠心病介入治疗领域取得的主要新进展总结如下。 一、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和心源性休克的新策略 1.新诊治策略成为了标准 在血管入路选择方面,RIFFLE ACS、STEMI RADIAL、MATRIX 以及RIVAL研究亚组分析显示,经桡动脉入路可以降低STEMI患者的出血并发症的发生。此外,RIFFLE ACS和RIVAL研究亚组显示,经桡动脉入路可以降低STEMI的死亡率。是否经桡动脉入路适合所有的STEMI病例?其实不然。再灌注的时间是STEMI治疗的关键,导管的直径也影响血管

入路的选择。在心源性休克、动静脉瘘、老年患者等情况下,经股动脉入路是更好的选择。 在支架选择方面,第一代药物涂层支架(DES)远期血栓发生率增加;第二代DES比金属裸支架(BMS)有更好的疗效和安全性;生物可吸收支架(BRS)的研究结果令人失望。2018年DES成为直接PCI的标准选择。 抗血小板药物P2Y12拮抗剂的应用,ATLANTIC研究发现,早期使用P2Y12拮抗剂获益更大。TRITON STEMI和PLATO STEMI研究结果建议使用强效的P2Y12拮抗剂。PEGASUS研究建议在特定患者延长 P2Y12拮抗剂的使用时间。 2.新诊治策略改变了标准 血栓抽吸的应用:既往共识推荐在直接PCI时常规进行血栓抽吸。2008年发表的TAPAS试验结果显示,PCI术中进行常规血栓抽吸可改善STEMI患者的再灌注;而2013发表的TASTE试验结果显示,常规血栓抽吸并没有降低患者30天或1年死亡率;2015年发表的TOTAL试验结果显示,血栓抽吸术并没有减少180天内发生死亡、再发栓塞、心源性休

冠心病患者行药物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

冠心病患者行药物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7-05-17T15:26:27.760Z 来源:《医药前沿》2017年5月第13期作者:穆宝玺刘爱莲[导读] 本文主要分析了冠心病患者使用西药与中药治疗的效果,其中中药治疗主要是用汤剂治疗。 (山东省平度市第三人民医院内二科山东平度 266700)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冠心病患者使用西药与中药治疗的效果,其中中药治疗主要是用汤剂治疗,而西药主要为他汀类药物,具体综述如下。 【关键词】冠心病;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3-0005-01 1.前言 在冠状动脉中,继发性血栓与易损粥样的斑块破裂是冠脉综合征发生主要机制。经过临床试验与研究指出,中药与他汀类药物有着血浆胆固醇降低作用,在血管平滑肌的细胞增殖、抗炎性的反应与板块稳定促进有着显著作用。 2.中医治疗 2.1 心血瘀阻型患者治疗 心气虚无法促进血液运行,如果患者气滞血瘀或是肝气郁滞,会致使心脉痹阻,继而引起疼痛感。在进行心血瘀阻症状时,主要目的就是通络止痛与活血化瘀。靳光荣应用自拟益气通瘀汤对冠心病心绞痛进行治疗以后,治疗效果比较显著,并且研究结果得出这种方式主要是经抗血小板的聚集,加大冠脉的血流量,对患者心绞痛的症状进行缓解。许继艳[1]等人应用血府逐瘀汤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进行治疗,所选患者有80例,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的总有效率高达90.00%,并且这种药物可以将患者血液粘稠度降低,减少心肌的耗氧量。姚鹏等人自拟活血化瘀通心活络汤对11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治疗,持续治疗4个星期,治疗后患者血脂、临床症状、血液的流变学与心电图等都有显著改善,证明这种治疗方式可以降低血脂,对心肌缺氧和缺血状态进行改善。 2.2 气阴两虚型患者治疗 心血失荣、肾气自半、肾阴亏虚与精血渐衰等均会引发心脉痹阻证状,在治疗过程中,主要目的是养心安神与益气养阴。杨清华等等应用养心通脉方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进行治疗,治疗时间是4个周,研究结果表示养心通脉方在冠心病心绞痛治疗中有较好的效果。王瑷萍[2]等人应用自拟益气养阴方对冠心病患者进行治疗,所选患者有45例,治疗总有效率超过70%,证明应用益气养阴法,可以对患者心绞痛的发作进行缓解,并且不容易发生不良反应,可以提高患者生活的质量。顾颖敏则应用益气养阴生脉散治疗冠心病患者,这种治疗方式可以对冠心病临床症状进行改善,同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3 寒凝心脉型治疗 阴寒之邪乘虚侵袭、素体阳虚、胸阳不足、寒凝气滞、痹阻胸阳,都会引起胸痹,继而发展成寒凝心脉型疾病,治疗目的就是通阳宣痹与祛寒活血。罗水泉[3]应用通痹温阳逐瘀汤对98例冠心病心绞痛的患者进行治疗,治疗的总有效率高达86%,心电图的疗效有效率高达80%,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治疗方式在活血通瘀、温阳散寒方有着较好的效果,可以对心绞痛进行缓解。王秀梅等人应用通阳散寒枳实薤白桂枝汤对冠心病患者进行治疗,其治疗的总有效率高达94%,心电图疗效的有效率为67%,可见,这种治疗方法效果较为显著,可推广。 3.他汀类的药物治疗 3.1 他汀类的药物抗炎主要机制研究 就目前而言,国外很多他汀类药物大规模的实验研究显示,在冠心病治疗过程中,有着多向性的抗炎作用。TARA等人的研究中指出,每天使用40毫克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患者,持续资料六个月,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病变活跃的积分,同时能够降低患者红细胞的沉降率水平与血清水平。陈懿[4]等人研究中,应用氟伐他汀治疗冠心病患者,能够将高胆固醇血症病人可溶性P-的选择素水平降低,并且可以对内皮细胞的黏附分子表达进行下调。另外,辛伐他汀能够降低促炎性因子的水平与血清IL-6、TNF-α、CRP水平,防止炎性反应损害到患者血管壁。斑块的不稳定、冠脉斑块的进展均和血管壁扩展重塑有一定的关系,REVERSAL在试验过程中,研究了冠心病伴肥胖的危险因素,并且都使用他汀类药物进行治疗,通过药物治疗后可以降低患者血脂水平,降低CRP与LDL-C的水平,防止斑块发展,使得冠心病病理过程受到影响。 3.2 他汀类药物稳定斑块的作用 不稳定性斑块破裂预防与斑块是冠状动脉病症发病率与死亡率降低主要因素,而T淋巴细胞与斑块内的巨噬细胞含量是导致斑块发生破裂的关键性因素,一旦斑块发生破裂,会引发急性的冠脉事件。相关研究中指出,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可以将斑块体积作用降低,只是效果不够明显,其在斑块稳定代谢过程之中有着重要地位。通常他汀类药物是在减轻巨噬细胞与单核细胞浸润前提下,对平滑肌的细胞与巨噬细胞分泌MMPs进行抑制,将斑块中炎性反应减弱。此外,子啊冠心病患者治疗过程中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可以降低脂核中的脂质,提高斑块的机械稳定性,加大胶原含量与血管的平滑肌细胞,对纤维冒进行稳定。黄涛[5]等人应用动物进行研究,采取他汀类药物治疗,可以降低中膜与内膜中的巨噬细胞,加大胶原的面积,保证斑块的稳定性。 4.结语 综上所述,在冠心病患者治疗中,中医与西医治疗均有一定的效果,中医旨在针对患者病因进行治疗,改善患者各项症状。而西医中他汀类药物主要目的是保证斑块稳定性与抗炎,以对冠心病患者临床症状进行改善,应用前景比较广。 【参考文献】 [1]许继艳,常秀武,丁瑞峰.中西医结合治疗60例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观察[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4,13(3):111-113. [2]王瑷萍.益气活血通脉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5):484-486. [3]罗水泉.益气活血通痹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4,23(7):1368-1369.

非阻塞性冠心病治疗进展

非阻塞性冠心病治疗进展 发表者:陈文强 310人已访问 近一个多世纪来,人们已经接受这个概念:心外膜血管的阻塞性病变是导致心绞痛的主要原因。1974年,Gould KL和Lipscomb K研究发现,当冠状动脉直径狭窄>80%时,血流量才会显著下降,而预先使用小动脉扩张剂使冠脉血流量增大4~5倍后再行结扎,冠状动脉直径狭窄>50%时血流量已显著下降。这一实验产生了冠状动脉血流储备的概念,并迅速转化为临床概念:冠状动脉直径狭窄≥50%为血流动力学意义的狭窄,≥85%为临界狭窄,而后者又很快演绎为成缺血性狭窄的概念。因此,近40年来,临床心脏病学家们形成共识:冠状动脉直径狭窄≥50%才可诊断为冠心病,≥85%的冠状动脉临界狭窄可引起心肌缺血,因此应进行介入治疗。然而,随着介入性冠状动脉诊断和治疗技术的普及,人们发现,许多有心肌缺血证据的患者冠脉造影显示为冠脉的非阻塞性病变,即非阻塞性冠心病(CAD)。一、非阻塞性冠心病的概念 所谓的非阻塞性冠心病定义为1支或多支血管直径狭窄1%~49%为非阻塞性冠心病,而 1支或多支血管直径狭窄≥50%为阻塞性冠心病。研究者收集了美国退伍军人CART项目中的冠心病数据,该项目包含了冠脉造影和长期随访结果。共包括2007-2012年间37674例接受选择性血管造影的患者,发现55.4%的患者为阻塞性冠心病,22.3%为非阻塞性冠心病。WISE研究结果提示,60%因胸痛或无创检查发现有缺血证据的患者不存在影响血流的冠脉阻塞(至少有≥1条主支存在≥50%狭窄)。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在心绞痛患者中,如果冠脉造影显示正常或狭窄程度<50%则属低危人群,预后良好。然而,近年来大样本人群的长期随访研究否定了这一传统观点。Jespersen L等人对接受冠脉造影的11223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和无症状的5705例对照人群平均随访4.6年,发现冠脉造影显示正常或狭窄程度<50%的患者的心血管事件率显著高于对照人群。Lin FY等人对2583例因心绞痛症状或心血管高危因素而行64排CT冠脉造影的患者随访3.1年,发现CT测量的冠脉狭窄<50%的患者的全因死亡率显著高于ct检查无冠脉狭窄的患者。美国退伍军人cart研究发现,无冠心病患者的1年时心肌梗死发生率为0.11%,1支血管病变的非阻塞性冠心病患者为0.24%,2支血管病变者为0.56%,3支血管病变者为0.59%。在阻塞性冠心病患者中,随着病变血管支数增加(或lmca),心肌梗死风险亦增加。无冠心病者的1年时死亡率为1.38%,1支、2支和3支血管病变的非阻塞性冠心病患者分别为2.02%、1.50%和2.72%。在多因素调整模型中,仅3支病变的非阻塞性冠心病与1年时死亡风险增加相关。这些研究显示,冠脉狭窄程度<50%不能作为判断患者预后是否良好的指标。< span=""> 近年研究发现,缺血性心脏病亦可由非阻塞性冠心病引起。Lin F等人对163例心绞痛患者进行了多排冠脉CT造影和SPECT负荷试验,发现105例患者有轻度冠脉狭窄,39例有明显冠脉狭窄但仅15例有血流限制性狭窄且负荷试验结果正常,这说明狭窄病变和缺血性心脏病之间并非一致。病理学研究已证实,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发病并非由于斑块过大阻塞管腔,而是由于易损斑块的破裂或糜烂继发管腔内血栓形成导致。一项病理学研究发现,90%急性或慢性缺血性心脏病患者是由临界冠脉狭窄导致的。研究发现,在212名ACS患者中,30.6%的患者冠脉造影正常或接近正常。1999年发表的GUSTOⅡb试验对12142例ACS 患者进行了冠脉造影,发现6.8%的男性和10.2%的女性ST段上抬型心肌梗死患者、4.2%的男性和9.1%的女性非ST段上抬型心肌梗死患者以及13.9%的男性和30.5%的女性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冠脉造影显示为非阻塞性狭窄。识别冠状动脉非阻塞型心梗(MINOCA)特点的相关研究也正在进行。研究者采用荟萃分析法对28份相关论文中的MINOCA患病率、临床特征和预后进行评估。结果显示,MINOCA患病率为6%,患者年龄(中位数)为55岁,女性占40%。然而,与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型心梗(MI-CAD)患者相比,尽管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相似,但MINOCA患者较年轻以及是女性的可能性更大,并且患有高脂血症的可能性更小。

冠心病的防治-冠心病的防治指南

冠心病的防治:冠心病的防治指南 【摘要】: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血管腔狭窄或阻塞,或(和)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统称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冠心病占心脏病死亡的50~70%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血管腔狭窄或阻塞,或(和)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统称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冠心病占心脏病死亡的50~70%。近年来,由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我国心血管病发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均有增加趋势,我国人群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冠心病发病率约50/10万人。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首要的死因。一、发病因素冠心病主要是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而动脉硬化是多种因素作用于不同环节所致,这些因素称为危险因素。动脉粥样硬化主要危险因素有:1、年龄、性别:多见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49岁以后进展较快,但一些儿童及青壮年动脉也发现有早期粥样硬化。男性发病率较女性高,但女性更年期后发病率明显增加。2、血脂异常: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或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的增高是动脉粥样硬化主要原因,高密度脂蛋白减低,载脂蛋白A(ApoA)降低和载脂蛋白B(ApoB)的增高也是独立的危险因素。3、血压:高血压是动脉硬化的重要因素,60%~~70%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患有高血压,高血压病人冠心病发病率是血压正常人的3~~4倍。4、吸烟:吸烟者与不吸烟者比较,冠心病发病率和病死率增高2~~6倍,且与每日吸烟量成正比。5、糖尿病和糖耐量异常:糖尿病患者冠心病发病率较非糖尿病者高2倍。冠心病患者在糖耐量降低者也常见。6、次要的危险因素尚有:1)肥胖;2)从事体力活动少,脑力活动紧张,经常有工作紧

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及其护理进展

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及其护理进展 发表时间:2018-09-20T15:31:41.45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8年第8期作者:姚华瑜 [导读]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即冠心病,发病原因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或者功能性改变,致使血管阻塞而引起心肌坏死复 (浙江萧山医院;浙江杭州 311200) 【摘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即冠心病,发病原因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或者功能性改变,致使血管阻塞而引起心肌坏死。1979年WHO将之分为五型:无症状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缺血性心肌病;猝死;近年来根据发病特点及治疗原则分为两大类:1、慢性冠脉病也称慢性心肌缺血综合征,包括稳定型心绞痛、缺血性心肌病和隐匿性冠心病等;2、急性冠脉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非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冠心病猝死。冠心病的治疗目的是防止患者出现心肌梗死及缓解患者心绞痛的症状,目前多采用药物治疗、介入治疗(PCI)和心外科搭桥手术治疗方法。在上个世纪70年代以前,多采取药物治疗,常作为一种基本的治疗手段终生维持。药物治疗虽然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对某些病人无效,不能够改善病人的心肌缺血状况。心外科搭桥手术虽然疗效显著,但对人体创伤大。冠心病介入治疗是指经皮穿刺周围动脉,向心脏方向送入球囊导管和支架至冠状动脉,对堵塞血管进行疏通的治疗技术。介入治疗创伤小,不需要外科手术,恢复时间短,风险小且疗效满意。 【关键词】冠心病;介入治疗;护理;进展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2095-9753(2018)08-0120-01 1.冠心病发病机理的新认识 随着科技的进步,冠状动脉内超声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冠心病的发病机理有了新的认识。冠状动脉内超声技术可以提供管壁、管腔横截面图像,从而准确地反映斑块的大小、分布及组分。冠心病的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非线性的过程,在稳定期与非稳定期之间相互交替,而决定这一进程的是斑块的易损性[1]。冠状动脉斑块的易损性会引起各种急性心血管事件,易损斑块的破裂、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导致冠状动脉阻塞是引起冠心病的根源,因此治疗冠心病应注意重视稳定易损斑块,从而减少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2.介入治疗的发展 在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初期,常采用加压扩张球囊来打开血管,但是容易引起血管回缩及平滑肌细胞增生导致血管再狭窄,6个月内的再狭窄率高达50%。经过进一步发展,人们在球囊扩张的基础上在狭窄的部位植入支架,可以有效地防止血管回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植入支架后3周内一般会发生亚急性血栓形成,平滑肌细胞增生仍然会引起血管再狭窄。近期药物涂层支架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其利用药物在血管中的缓释作用来防止血管再狭窄。 PTCA手术器械包括导管、导丝和球囊三部分,手术原理为将导管送至病变冠状动脉段,然后对球囊进行加压扩张,使内膜撕裂扩大血管腔,以增加血流而改善心肌血供[2]。通常认为斑块撕裂即为手术有效,但PTCA对钙化性、慢性、及弥漫性完全闭塞性病变效果不甚理想。虽然PTCA开创了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新纪元,但仍要注意其局限性。PTCA术后有少量患者出现血管闭塞症状,术后再狭窄率高。 冠状动脉内支架将介入治疗又向前推动了一步,用支架支撑血管内壁来扩张阻塞的血管。植入后一段时间后,血管内皮细胞将支架包埋于血管内壁,维持血管的开放状态,可以有效地避免了PTCA的血管回缩问题,弥补了单纯PTCA的不足。理想的植入支架应扩张性能可靠,支撑力好,在体内生物相容性好,不会引起免疫反应及具有抗血栓的作用等等。根据支架的材料及设计不同,临床上应用的支架分为很多种: 在支架上包被钛,可以有效地防止内膜增生;在支架表面包被金或铂,可以有效地起到抗血栓的作用,因此对防止血管再阻塞起到很好的效果。 3.介入治疗的特点及适应症拓宽 冠心病的介入治疗以PTCA为基础,PTCA是最基本的手段。大约有85%~90%的冠心病患者首选PTCA治疗,其他治疗手段均作为其补救或者辅助措施。作为一种非外科的手段,其创伤小,患者术后3天即可出院,病死率小于1%,并且有利于患者的预后。近年来,介入治疗的手段及医疗器械均有很大的改进,手术疗效不断提高,手术适应症也不断拓宽。早期介入治疗仅适应于稳定性心绞痛、单支血管病变、择期PTCA、简单病变、非完全闭塞病变及被保护左主干病变,目前适应症范围包括各种类型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多支血管PTCA、急诊PTCA、复杂病变、不稳定斑块、慢性完全闭塞病变及未被保护左主干病变,适应症范围大为拓宽。 4.常见的并发症的护理 4.1急性血管闭塞的护理 这是最严重最常见的并发症,故患者回病房后应严密观察心绞痛症状和心电图表现,若术后出现心绞痛应即刻记录心电图,并与术前心电图比较,及时发现异常变化,同时予以止痛镇静治疗;血压变化,急性血管闭塞常可引起严重低血压,若发现血压下降要及时查明原因,周围血管闭塞的表现:血栓脱落造成的周围血管栓塞常会出现神志及瞳孔的改变,或不明原因的相关部位的剧烈疼痛。一旦血压下降、心绞痛复发或心电图ST段改变等急性血管闭塞,应立即给予抗凝、溶栓乃至急诊手术治疗。 4.2高血压反应的护理 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由于血流动力学的改变等原因,短期内(24h)容易并发高血压反应,且多成一过性。术后高血压可以引起心、脑血管意外,监测并控制血压在安全范围至关重要。护理工作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准确及时的监测血压,了解患者术前的基础血压以及心功能情况,与术后血压作对照。术后每15~30分钟测血压1次并记录,24h后血压平稳者每1~2h测1次并记录[3]。成人血压控制在收缩压<139mmHg,舒张压<90 mmHg。 4.3皮下血肿和出血的护理 除对穿刺口的护理外,还应该避免咳嗽、打喷嚏、用力排便、憋尿等增加腹压及动脉压的因素。注意观察术肢的颜色、温度、活动情况及足背动脉是否对称,防止患肢供血不足或血栓形成。对于不合作的患者,要努力取得他们的信任和合作,或给予约束带约束术肢,避免出血或血肿的发生。有文献表明[介入术后使用约束带,可以提高睡眠质量,降低血肿的发生率,减少局部感染。必要时可适当给予镇静剂。一旦发生

冠心病患者康复护理新进展

冠心病患者康复护理新进展 主要内容:?冠心病得概念?主要功能障碍 冠心病康复护理评估 冠心病康复治疗得分期、适应症、禁忌症?冠心病得康复与护理措施?一、冠心病得概念 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狭窄或阻塞或(与)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得心脏病。 二、冠心病得危险因素?1、肥胖?2、饮 3、脑力劳动者?4、性格?5、遗传 食生活习惯? 三、冠心病常见得死亡原,WHO统计,冠心病就是世界上最常见得死亡原因 1、北方>南方 3、脑力劳动>体力劳动 2、男性>女性? 4、患病率、住院率高?四、冠心病得主要障碍:? 1、主要功能障碍:心脏功能障碍 2、继发性障碍: ◇心血管功能障碍 ◇呼吸功能障碍 ◇全身运动耐力减退 ◇代谢功能障碍?◇行为障碍

五、冠心病得治疗护理要点: 早发现,早治疗 尽快恢复心肌灌注?保护与维持心脏功能?防止并发症? 六、冠心病患者康复目标: 改善心脏功能,减少再梗与猝死得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包括:①从冠心病有临床表现时就开始采取措施进行康复;②康复服务得范围包括生理、心理、社会与职业康复,并维持良好适应性;③对潜在得疾病过程,采取针对性得措施推迟其发展.具体内容包括控制危险因素,增加患者相关知识,减少心理得焦虑与抑郁,进行医院、家庭与社区三阶段康复治疗,提高其再就业得能力。 ?七、康复护理评估—健康状态评估?★既往史、家族史、吸烟史 ★心绞痛、心肌梗死得情况?★心绞痛得药物得疗效与副作用 ★评估以前治疗情况 ★运动状况 八、康复治疗得分期与适应症 临床分期: Ⅰ期(医院康复):指急性心肌梗死或急性冠脉综合征住院期康复。时间3~7天。 适应症: Ⅰ期: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安静心率﹤110次/min,无明显心

冠心病诊断和治疗新进展

冠心病的诊断和治疗策略 陈纪言 冠心病是当代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我国在世界上属于冠心病低发区。根据MONICA研究资料表明,在26个被监测国家中,我国冠心病死亡率除日本外属最低。但是,我国冠心病发病趋势并不容乐观。流行病学资料表明,我国近20年来,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冠心病人也逐年增多。在一些城市已成为常见病。所以,在我国积极进行冠心病的预防,掌握冠心病的现代诊断方法和治疗措施十分重要。 一. 冠心病的诊断 冠心病是我国误诊率最高的疾病。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冠心病误诊率高达30~40%,部分基层医院误诊率高达50%,对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不利影响,增加不必要的医疗开支。与此同时,不少的冠心病人被漏诊。 (一). 我国冠心病误诊率、漏诊率高的主要原因有: 1.没有可操作性冠心病诊断指引。 2.概念模糊不清,如“隐性冠心病”、“早期冠心病”等。 3.臆测性诊断,仅根据心电图非特异性ST-T改变、仅根据患者胸闷症状、或根 据病人出现心律失常如房颤、早搏等,就轻率的诊断为冠心病。 4.对负荷实验重视不够,临床应用不够普及,每年进行负荷实验例数不多,却 有大量病人诊断为冠心病。 5.放射核素心肌扫描假阳性率较国外资料高,需总结经验。 6.冠脉造影普及率低。 (二). 冠心病诊断应根据: 1.详细病史询问; 2.心脏负荷实验; 3.危险因素分析; 4.临床综合分析判断。 5.必要时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明确诊断。 进行冠心病诊断时应强调综合分析,如活动平板运动实验对拟诊为心绞痛者,其特异性为70~75%,敏感性为85~90%。但如果结合病史,患者为典型心绞痛者,运动实验特异性高达90%;而不典型心绞痛者,特异性仅为50%。绝经前女性活动平板假阳性率高,可达60~70%,应予重视。 (三). 冠状动脉造影: 冠脉造影是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高质量的影象可清楚分辨小致 1.0mm的血管。由于冠脉造影技术已非常成熟,安全性高,并发症低,不但使诊断明确,且为进一步治疗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

冠心病介入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冠心病介入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目的分析冠心病介入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及护理措施和护理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3月~2014年4月实施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169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的护理方法将其分为试验组(85例)与对照组(8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管理,试验组加强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管理,对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分析对比。结果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中有7例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包括2例低血压,1例高血压,2例假性动脉瘤,1例出血,1例血栓形成,无尿潴留发生,并发症发生率为8.24%,对照组中有19例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包括5例低血压,5例高血压,4例假性动脉瘤,2例出血,2例血栓形成,1尿潴留发生,并发症发生率为22.62%,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对照组(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实施介入术后很容易发生低血压、高血压、出血、假性动脉瘤、尿潴留、血栓形成等并发症,通过加强并发症的观察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能有效减少并发症发生,值得在临床应用上推广。 标签:冠心病;介入术;并发症;护理措施;护理效果 临床研究表明,随着如今医疗水平的提高,冠心病介入术手术技术愈加完善和成熟,具备很高的安全性。而术后并发症依然是影响手术治疗效果的关键问题。对于术后并发症的处理,目前临床上主要通过加强观察和护理[1-3]。本文收集我院2012年3月~2014年4月实施介入治疗的169例冠心病患者进行了研究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12年3月~2014年4月实施介入治疗的169例冠心病患者,依据患者的护理方法将其分为试验组(85例)与对照组(84例),试验组中男53例,女32例,年龄42~74岁,平均年龄(63.62±11.25)岁,冠脉病变情况:有9例为单支,12例双支,44例多支,47例右冠状动脉,42例回旋支,52例前降支,4例左主干,手术类型:有44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治疗,另外41例通过PTCA及支架植入术;对照组中男52例,女32例,年龄40~76岁,平均年龄(63.86±11.42)岁,冠脉病变情况:有10例为单支,14例双支,50例多支,42例右冠状动脉,47例回旋支,59例前降支,3例左主干,手术类型:有45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治疗,另外39例通过PTCA及支架植入术。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管理,试验组加强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管理,具体措施为以下方面。 1.2.1低血压的观察与护理对策手术过程中如果发生低血压则可能进一步引发心率波动,增加了手术的危险性,需加强患者的观察和护理。在具体的措施上,应加强患者围手术期的生命体征监测及病情评估,特别是血压、心率、心律等体征变化情况,一旦患者舒张压高于60mmHg及收缩压低于78mmHg时应立

冠心病护理现状与进展报告

冠心病护理现状报告
冠心病护理的现状与进展据世界卫生组织(WHO) 估计:到 2020 年左右, 我国会迎来心血管疾病(主要为冠心病) 的“流行”顶峰。心脏病流行病学调查 资料表明,我国的冠心病发病趋势正在上升,而风心病发病率则有所下降。随着 内科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的不断进步,使非外科治疗的适应证范围也相应扩大。 1.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 (AMI) 作为冠心病的严重类型, 在发达国家已位居心血管疾病死亡之首。我国 AMI 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并且患病年龄趋于年轻化,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AMI 已成为影响公 众健康 的主要问题。 静脉溶栓是近年来 AMI 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掌握溶栓后护理规律,对 提高病情观察的预见性及准确性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要严密心电监测。 AMI 溶 栓治疗 24h 内可以并发各种心律失常,3h 内以室性早搏多见。前、侧壁 AMI 患者, 应警惕快速心律失常的发生,应用利多卡因等药物治疗频发早搏及短阵室 速,发生室速、室颤时立即给予电复律。下、后壁 AMI 患者,应注意缓慢型心 律失常的发生,尤其夜间睡眠时,防止因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所致的心率减慢,必 要时给予异丙肾上腺素或阿托品等药物,床旁备临时人工心脏起搏器。 当血压 降低而同时伴有周围循环灌注不足时,则要积极处理,防止进一步发展为心源性 休克而危及生命。对于无 Q 性心梗,急性心肌缺血反复发作,常在原来部位转 为透壁性心梗,病情观察中应注意鉴别。对于 AMI 溶栓伴有心衰的患者,心输 出量减少是主要的护理问题,应注意减轻心脏的前、后负荷,为患者选择适当的 体位,观察心衰的症状。当疼痛剧烈时,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护 士也应注意这种非心脏症状。 不稳定状态的护理。AMI 患者溶栓后,如果心绞痛持续存在,应用扩血管 药物不能缓解,ST 段再度抬高或有酶学变化,表明有心梗的延展;同时,由于 溶栓挽救了大量的濒死心肌, 但这些心肌仍处于损伤及缺血状态,也易造成反复 发作的心绞痛。这两种情况均为不稳定状态(UA) .积极治疗 UA 可以预防心 梗再发,降低病死率。UA 患者的护理除必要的心电血压监护外,还应注意扩血 管药物的使用方法。如使用硝酸甘油制剂时,应根据患者症状,每 5~10min 调 节静脉滴注剂量。如果要加大硝酸甘油制剂剂量,应严密监测患者的血压,以收 缩压不低于 90mmHg , 或用药前有高血压者, 血压降低不超过原平均血压的 30 % 为宜。 如果连续使用硝酸甘油制剂 24h, 中间应停药 6~10h.心绞痛缓解 24h 后,可改为口服硝酸甘油制剂。因此,护理上要求严密监测血压,准确记录药物 使用的时间,以配合医生用药。 目前一致认为,AMI 发病 12h 以内或虽然超过 12h,但仍有胸痛及心电图 ST 段抬高者,以及并发心源性休克的患者应首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TCA) 。急性期只对梗死相关动脉进行 PTCA 术,非梗死相关动脉病变待恢 复期行择期 PTCA 术。PTCA 术与溶栓治疗比较,PTCA 术后梗死相关动脉再 通率高,达到溶栓治疗后Ⅲ级血流者明显多,再闭塞率低, 缺血复发少。PTCA 术还可以减少患者非致死性再梗死及脑卒中的发生。 AMI 患者行急诊 PTCA 术, 要注意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 2.冠心病的介入治疗与护理

冠心病护理的现状与进展_黎志革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2年第33卷第6期 activity during emotion regulation[J].Neuropsychologia,2009,47:2900-2908. 23McRae,K.,Ochsner,K.N.,et al.Gender Differences in Emotion Regulation:An fMRI Study of CognitiveReappraisal[J].Group Processes&IntergroupRelations,2008,11(2):143-162. 24Koch,K.,Pauly,K.,et al.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 cognitive control of emotion:An fMRI study[J].Neuropsychologia,2007,45:2744-2754.25Fischer,A.H.,et al.Gender and Culture Differences in Emotion. Emotion,2004,4(1):87-94. 26Herlitz,A.,&Lovén,J.认知功能的差异(英文)[J].心理学报,2009,41(11). 收稿日期:2012-10-13 冠心病护理的现状与进展 黎志革冯彩霞邓艺敏廖彥 (梧州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广西梧州543000) 【摘要】冠心病已经成普遍存在的发病率较高的疾病和主要的致死疾病,致死率较高,在整个疾病治疗期间,对冠心病的护理都是很重要的,好的护理措施可以帮助患者更好的康复。就目前冠心病护理的现状与进展本文做简要概述。 【关键词】冠心病;护理;现状与进展 众所周知,在世界各个国家中,冠心病[1]都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之一。在经过有效的治疗之后能够保证患者暂时脱离生命危险,但是只要有轻微的疏忽就有可能导致疾病的恶化,所以说在疾病这个康复过程中,对冠心病患者的护理是很重要的。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在2020年世界尤其是我国会迎来心血管疾病的“流行”巅峰。心脏病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表明,我国的冠心病发病趋势正在上升,目前冠心病护理的现状与进展主要包涵以下几点。 1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进展 急性心肌梗死[2](AMI)是发达国家中心血管疾病致人死亡的病因之首,是冠心病的一种最严重的发生类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建议实施三阶段处理的护理方法,第一阶段入医就诊;第二阶段收集资料;第三阶段使用药物治疗。静脉溶栓是近年来AMI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3],但溶栓治疗24h内易并发多种心律失常,3h内易发室性早搏。前、侧壁AMI患者,应警惕快速心律失常的发生,下、后壁AMI患者,应注意缓慢型心律失常的发生,尤其夜间。当出现低血压同时伴有周围循环灌注不足时,则要防止进一步恶化成为心源性休克。对于AMI溶栓伴有心衰的患者,应注意减轻心脏的前、后负荷,为患者选择适当的体位,观察心衰的症状。AMI患者溶栓后,伴有不稳定状态(UA)的患者护理除了要进行心电血压监护之外,还要使用扩血管的药物。对冠心病的护理除了要严密监测血压外,还要记录用药时间,以配合医生的治疗。 2健康教育 心血管疾病的发作多与缺乏疾病相关知识有关,因此健康教育[4]在心血管疾病的护理中更为重要。而且,心血管疾病多属慢性病,其发病危险因素具有遗传性、社会性,患者健康教育也应从院内延伸到院外,深入到患者及其家属以及全社会的生活中。院内宣教:护士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和预防等知识;编制冠心病、高血压等疾病宣教册供患者及家属取阅;把成功病例介绍给患者,让他们交流预防保健心得,互相鼓励;定期举办集体的知识讲座;请专家解答患者疑问等。建立健康宣教手册帮助患者更好的了解疾病,建立康复的信心,有利于患者的预后 3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饮食 肥胖是导致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之一,运动疗法加适当的营养有助于降低血糖及血脂中的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临床实践证明[5],中度以上的肥胖患者,能量限制要从6300 kJ开始,食物蛋白质供给量要控制在总量的20% 30%之间,脂肪为30%左右,而胆固醇含量300mg/人。新的研究表明,冠心病患者宜服用碳水化合物饮食为宜,其总热量要达到65%以上,同时有证据显示冠心病患者食用植物蛋白质可降低死亡率,而低蛋白饮食则可明显减慢肾病的恶化,降低死亡风险,目前建议糖尿病患者(成人)蛋白质的摄取量要低于20%。植物油多含有较丰富的多不饱和脂肪酸[6],有利于改善患者血脂和血糖的代谢,而深海鱼油中的ω-3PUFA[7]能改善患者的脂质代谢,可以有效预防冠心病并发症的发生。维生素E有抗氧化、预防血栓形成的功能,食盐会增高糖尿患者的餐后血糖,所以要控制食盐的摄入量健康人不应超过3000mg/d,有高血压肾病者摄入量要<2000mg/d。有报告指出,每天饮酒[8]10g 30g可提高胰岛素的敏感度,有利于减少冠心病的发生,但过量则会对患者健康不利。 4心理护理 对冠心病尤其是AMI患者除常规护理外,心理护理[9]也要重视,心理护理可能使患者得到更好的预后。郭克锋[10]等进行的CHD心理干预对照研究发现,干预组的临床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他们的措施主要包括[11]:(1)和多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问题,并采取疏导、支持、安慰、鼓励等 · 37 · JOURNAL OF MUDA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Vol.33NO.62012

冠心病的治疗原则

冠心病的治疗原则

冠心病药物治疗的原则与案例分析 李倩 近年来冠心病发病在我国呈上升趋势,已成为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冠心病的治疗中,用药品种繁多,联合用药普遍。我们将首先介绍冠心病临床药物治疗的有关原则及注意事项,然后结合几个案例分析该类药物在临床治疗的特点与注意事项。 第一部分冠心病的药物治疗的有关原则 掌握冠心病的药物治疗,应当首先熟悉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诊断要点,其次根据国内外已颁布的心血管疾病治疗原则或指南,并结合各类临床药物的自身特点(如:作用机制、药效、药代、相互作用、用法用量、禁忌症和不良反应等)进行科学合理的药物预防与治疗。 一、冠心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要点与鉴别诊断 冠心病包括:心绞痛、心肌梗死、急性冠脉综合征、缺血性心肌病等。下面以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为例,简要介绍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与诊断要点:

1.病因和发病机制 急性冠脉综合征是一大类包含不同临床特征、临床危险性及预后的临床症候群,它们有共同的病理机制,即冠状动脉硬化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并导致病变血管不同程度的阻塞。最主要的病因是易损斑块破裂和糜烂并发血栓形成、血管痉挛及微血管栓塞等多因素作用下所导致的急性或亚急性心肌供氧减少。 2.分类 根据心电图有无ST段持续性抬高,可将急性冠脉综合征分为ST段抬高和非ST段抬高两大类,前者主要为ST段抬高心肌梗死(大多数为Q波心肌梗死,少数为非Q波心肌梗死),后者包括不稳定心绞痛(UA)和非ST段抬高心梗(NSTEMI)。非ST段抬高心梗大多数为非Q 波心肌梗死,少数为Q波心肌梗死。 3.临床表现: ⑴不稳定心绞痛(UA)有以下临床表现:①静息性心绞痛:心绞痛发作在休息时,并且持续时间通常在20min以上;②初发心绞痛:1个月内新发心绞痛,可表现为自发性发作与劳力性发作并存,疼痛分级在Ⅳ级以上;③恶化劳力型

冠心病的治疗研究进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0e9227666.html, 冠心病的治疗研究进展 作者:赵玺睿 来源:《健康必读(上旬刊)》2018年第04期 【摘要】冠心病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痉挛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 氧或坏死而引发的心脏病,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器官病变的最常见类型。目前临床上治疗冠心病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各种方法均有各自优缺点,临床上需根据患者的症状对症治疗,提高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次数,保证用药安全性。本文就近年有关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关键词】冠心病;药物治疗;一级预防;二级预防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8)04-0279-02 根据最新发布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显示,我国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及死亡率仍处于上升阶段【1】。目前心血管疾病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的40%以上,为死亡例数居各疾病之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痉挛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发的心脏病,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器官病变的最常见类型【2】。本文将结合既往冠心病的诊断治疗策略和国内外最新临床试验结果和相关指南,根据我国具体情况对冠心病的治疗用药策略进行总结,进而降低我国冠心病的死亡率。 1 冠心病的现状 根据WHO冠心病分型可以分为五型:隐匿型或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心绞痛、心肌梗死、缺血性心肌病、猝死。国际上冠心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群,男性多于女性,以脑力劳动者居多,是工业发达国家的流行病,已成为欧美国家最多见的病种。在我国【3】,心血管病死亡率、发病率和患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最新的文献显示,我国城市居民冠心病死亡率約为 100.86/10万,农村居民为98.68/10万,与2012年(分别为93.17/10万,68.62/10万)相比明显提高。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发现了多种冠心病危险因素,包括年龄,血压,血清等,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研究发现更多的危险因素,包括血脂有关成分、代谢相关因子、炎症相关因子、基因多态性和心理因素【4】。 2 冠心病的药物治疗【5-7】 2.1减轻症状及改善缺血的药物主要包括: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药物和钙拮抗剂等。 2.1.1β受体阻滞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