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定律

成长定律
成长定律

成长定律

定律:经销商发展的主要障碍是“创办人陷阱”。

创业初期,创办者的勇气和决心的支持企业在最稚嫩的情形下生存下来的最原始力量。此时,企业的成长命系老板一念,“我”(老板)大于“我们”(企业和企业的所有人),“我们”由“我”决定,老板的风格、魅力、意识决定一切。此时,企业的发展主动靠老板在一线抓机会,企业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是靠老板“玩投机”、“玩技巧”。

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就会陷入“创办人陷阱”,曾经支持企业发展的精神力量可能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障碍。因为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我”与“我们”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以前,老板曾经是企业的绝对支柱,离开老板就玩不转;现在,老板的作用大大下降,很多事情在老板不知情的情况下就做了。

以前,做决策时可能自己一人说了算,即使想找人商量都找不到合适的人;现在,可能得组成个像样的决策班子,老板要发扬民主作用了。

以前,老板的核心队伍是几个共同创业、忠心耿耿的“马仔”,经常出现下列现象:被老板骂得“狗血喷头”的“马仔”还得意洋洋。因为在“江湖式管理”体系中,“挨骂”是老板的一种“宠爱”方式;现在,专业人员、职业经理人成为企业的骨干,他们可以承受批评,不接受“挨骂”。一位大企业的老板曾经这样说:“我可以骂一起创业的人,但绝不骂戴眼镜的。”他的意思是:戴眼镜的知识分子脸皮薄,骂不得。

以前,老板在管理上一竿子插到底,所有政策、制度、计划、盈亏都装在老板一个人脑子里;现在,管理层次从一级变为二级、三级,管理要有制度,行动要有计划,盈亏要有核算。

以前,老板的话就是企业的规矩;现在,老板制订的制度,自己要带头执行,否则,制度就开成虚设。

企业的发展过程,也是老板的重要性不断降低的过程。如果老板仍然沉湎于小企业时那种“君临天下”的良好感觉,老板就会成为企业继续成长障碍。一些企业曾经要求我们做员工培训,我们了解企业实际情况后经常直言不讳地告诉老板:“培训应该先从老板开始。”对一些换了无数部下仍然难有作为的企业,我们的最终建议通常是“换老板”。

要避免创办人陷阱,就要求老板在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表明一种决心:个人愿意服从企业。只有“我们”大于“我”的企业,才能真正发展壮大。

企业初期,老板几乎是企业成长的唯一动力。创业成功,老板很可能成为企业继续成长的障碍。

创业初期,企业成长的主要资源不是资金而是老板的决心。此时,老板就是企业,企业就是老板。

定律:大树底下不长草。“英雄老板”往往难以成就“英雄企业”。

长沙远大的老总张跃曾说:“刚创业时,我发现自己能够以一当十,以一当百。但最终发现自己不能以一当千,以一当万。”而英雄企业一定要找到以一当万的东西。

对比小经商的“小老板”和大经销商的“大老板”,我们发现两者在能力和对待人才上有众多差异。

“小老板”往往精明能干、全职全能,不可或缺;“大老板”因为不做具体的事,似乎“可有可无”。

“小老板”往往不原谅部下的错误;“大老板”往往对部下的小错误“视而不见”。古话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作家吴稼祥说:“作为上级,不能看不到部下的缺点,也不能老盯着部下的缺点。看不到缺点,会用错人;老盯着,会没人用。”

“小老板”往往喜欢“有才外露”,通过“有才外露”让别人不敢小瞧自己,让才能为自己壮胆;“大老板”往往“有才不露”,把露脸的机会让给部下,自己的才能自有企业为自己作证。

“小老板”遇到能力欠缺的部下,经常会说“还不如自己亲自干”,因此,部下的能力可能永远得不到提升。“大老板”遇到能力欠缺的部下,要么把部下培养合格,要么换合格的人。

“小老板”发现部下的工作没干好,往往批评甚至责骂部下;“大老板”发现部下的工作没干好,如果是责任心问题才批评,如果是能力问题则指导、帮助部下。

大树底下不长草。“小老板”的过分能干,往往是部下不能干的原因。那些能够“以一当十”、“以

一当百”的老板,终究会发现自己不可能“以一当千”。因此,培养部下,带出一支队伍,是比发挥老板个人才干更重要的工作。“英雄老板”只能成就小企业,只有“英雄团队”才能成就大企业。

定律:不亲历亲为,经销商做不好。事必躬亲,经销商做不大。

经销商做市场靠的是感觉,不亲自做市场就没有感觉。但是,如果每天都泡在市场上,又会发生感觉疲劳,同样对市场没有感觉,这就是所谓的“审美疲劳”。

经销商经常犯两个极端的错误:要么事必躬亲,整天泡在市场上,把自己等同一个业务员。要么长期远离市场,只有出现问题时才去一线解决。

经销商要想做大,市场主要靠部下去做,老板自己是做不了多大市场的。但是,靠部下做市场不等于靠部下去摸着石头过河,部下要靠老板指导。老板要能够指挥部下,就必须每个月有2-3天的时间亲自去感受市场,而不是走马观花看市场。

定律:小经销商,规范管理会加大成本。大经销商,不规范管理会加大风险。

科班出身的人往往做不了小生意,因为他们总是以做大企业的模式做小企业。规模不大机构不少,事情不多规矩不少。而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往往没有那么多规矩流程,兵来将挡,水来土屯,运作得很好。但是,一旦规模做大,经销商们就会发现以前那几招不灵了,才想起来规矩、流程的重要性。

小经销商运作的着眼点是机会,因为规模小没有什么资本,只有抓住机会才能成功。大经销商首先要回避风险,然后才考虑抓住机会。机会需要在乱中寻找,风险需要靠流程制度回避。

定律:经销商能管多少人,就能做多大的生意。

经销商从创业开始,基本上要经历这样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夫妻店。此时,销量不可能大,客户多了忙不过来

第二阶段:夫妻俩+帮手。帮手以亲戚为主,只能打杂,对开发市场作用不大。

第三阶段:老板+业务员。销量可能扩大,但不敢招很能干的业务员。

第四阶段:老板+业务主管+业务员队伍+服务人员+会计。市场能够无限扩大,实行公司化管理,专业化分工。

经销商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人员不断增加的过程,或者说是因为人员不断增加,业务逐渐扩大的过程。很多经销商做不大就是因为不敢招人。不敢招的人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销量太小,养不起。第二,不可靠,不敢用。只敢用亲戚,害怕优秀业务员成为对手。第三,能力太差,不管用。第四,不会管理,不知道如何用人。

实际情况往往是:第一,不是“销量太小,养不起”,而是“不敢用人,销量才小”。招人初期,可能销量养不起人,但只要不敢招人,销量将永远上不去。第二,很多经销商心目中的“能人”是自己的“影子”,所以才出现下列现象:“能力太差,不管用。能力太强,不敢用。”

定律:做小经销商靠悟性,做中等规模靠专业,做大经销商靠管理。

做小经销商靠直觉、本能、悟性,这些来源于一线的摸爬滚打。我们经常看到小经销商有很多点子、小技巧。

做中等经销商就需要专业判断,没有专业判断就赶不上行业变化的节拍。

大经销商积累了足够的资源,不靠自己做事而靠别人做事,缺乏长期在一线摸爬滚打的经历,直觉、悟性就少了。但只要有足够的管理能力,完全可以把众多员工调动起来,充分利用他们的直觉、悟性。

定律:创业型的经销商要么自己成为职业经理人,要么聘请职业经理人,否则,就很难从创业企业变为正常经营企业。

刘备是创业型的老板,诸葛亮是职业经理人。刘备终生都没有从创业老板变成职业经理人,但因为聘请了诸葛亮当职业经理人,才有了天下三分的局面。

有的企业总是处于创业阶段,以创业管理的方式管理已经规模化的企业肯定做不大。

总是处于创业阶段的企业总是在抓机会,而没有积聚资源把机会发挥到极致。

总是处于创业阶段的企业总是在调整、试错,而没有把已经被证明是正确的东西发挥到极致。

总是处于创业阶段的企业总是处于不断创业的兴奋之中,而正常经营的企业是有可能是平淡,甚至枯燥无味的。

如果一个创业上瘾的老板迷上了创业,而不能成功的转型为职业经理人。那么,老板就将应该企业日常管理的位置让给职业经理人,自己埋头于创业。因为创业成功需要老板,正常经理则需要职业经理人。定律:产品有升值空间,经销商才有操作空间。

名牌产品好卖不赚钱,非名牌产品赚钱不好卖。几乎每个经销商都陷于上述两难困境。解困思路就是“经销有升值潜力的产品”。

希望集团四兄弟分家时,华西希望的老总陈育新没有使用希望品牌,而是自创一个“万千”饲料品牌,此时,经销商们面临的选择是继续做“希望”还是做“万千”。大多数经销商选择了“希望”,而少数有思路的人选择了“万千”,由于“希望”与“万千”系出同宗,品质差不多,而万千的价格却低一些,因而升值空间要大得多。有些经销商就把低价的万千饲料卖出了希望饲料的价格,因而获得了超额利润。

选择产品就像选股东,既不是选高价股,也不是选低价股,而是选潜力股,即现在价格低而未来会上涨的股票。

只有产品有升值空间,经销商才有操作空间,才能利润空间

定律:生意型经销商的规模有极限,企业家型经销商的规模没极限。经销商做到一定规模如果不转型就会遭遇“天花板”。

生意型经销商可以做到“从无到有”,但只有企业家型经销商才能够做到“从小到大”。

生意型经销商可以成为百万富翁、千万富翁,但只有企业家型经销商才能成为亿万富翁。

生意型经销商或许可以管理几十人的队伍,但只有企业家型经销商才可以管理成千上万人的队伍。

大多数经销商起家时都是生意型的,但最终生存下来的经销商通常是企业家型。经销商如果不转型就必然遭遇成长的“天花板”。

生意人与企业家,不是精明程度的差别,不是规模的差别,不是资金的差别,不是赢利的差别。而是营销模式的差别,组织体系的差别,管理体系的差别,老板心态的差别,管理理念的差别。

定律:总是做不大的经销商有“标准脸谱”。

如果主要业务都是靠老板搞定,这样的企业难做大。

如果客户只认老板不认员工,这样的企业难做大。

如果企业有几个销售状元占绝大部分销售额,这样的企业难做大。因为一个营销英雄辈出的企业是注定要完蛋的。

如果员工的主要构成是亲朋好友或子女,这样的企业难做大。

如果老婆和小姨子亲自管财务,这样的企业难做大。

做不大的经销商经常骂部下笨蛋,却不思考他们为什么笨蛋。

定律:生意人的经销商重结果,企业家型的经销商重过程。

生意人经常说:“不管你是如何干的,只要结果好就行”。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企业家常说:“结果的好坏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好结果能否重复,只有能不断重复的结果才是好结果。也就是说,能抓住老鼠的猫不一定是好猫,能总结抓老鼠规律的猫才是好猫。

定律:生意型的经销商想“能人”又怕“能人”。企业家型的经销商既能用“能人”也能用普通人。

许多经销商都有“从小养虎,虎大伤人”的经历,对“能人”心怀渴求与敬畏双重矛盾心态。“渴求能人”是因为痛感自己能力不足,“敬畏能人”是因为害怕能人自立门户,害怕能人无法控制。

生意型的经销商为什么害怕能人?因为他们以上中的能人是“自己影子”,即像自己一样能干的人。这样的能人单兵作战能力很强,当然容易自立门户。

企业家型的经销商为什么不害怕能人?因为他们延揽的是专业型的能人,每个人只在某个专业领域很

能干,通过自己的组合才能让专业能人发挥作用。由于企业家型经销商使用的不是单兵作战型的人才,即使他们离开企业,也不会产生伤筋动骨的影响。

定律:生意人往往“论功行赏”,企业家通常“不拿职务作为对一个有功之臣的奖励”。

对有功之臣怎么奖励?一种是进行物质奖励,叫做“酬庸”。另一种是职务奖励,提拔当领导,叫做“授权”。

以职务作为对有功之臣的奖励,结果可能是“少了一个会干事的人,多了一个不会管理的人”。我们看到生意型的经销商往往是有功之臣把持“朝政”。而在企业家型的经销商团队里,职务只给予那些有能力的人而不是有功之臣。那怕某个人曾经是自己的对手,只要他有足够的管理能力,就可能给予适当的职务。

定律:生意型的经销商爱折腾,通过不断“试错”闯出一条路。企业家型的经销商往往奉行“选择之前要谨慎,选择之后要坚持”的信念。

生意型的经销商爱折腾,点子多,结果往往是“死不了,做不大”。因为爱折腾,所以总能的找到一条生路。因为不能坚持,所以不能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

企业家型的经销商在选择道路之前会非常谨慎,一旦选准了道路,就会拼尽全力坚持下去。

定律:生意型经销商相信忠诚可靠的人,企业家型的经销商相信制度的力量。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是生意型经销商的典型特点。正因为做到了这一点,才能够在制度和流程不健全的情况快速发展。而要做到这一点,也决定了创业人员主要来源于过去生活的小圈子。因为相互熟悉,才能用人不疑。

当规模扩大以后,过去生活小圈子的人员已经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需要从更大的范围招聘人员。当人员来自五湖四海时,如果要求“疑人不用”,则可能“无人可用”。

要做到“疑人可用”,就要建立制度和规范,用监督、回避、流程“让坏人找不到做坏事的机会”,从而成为事实上的好人。

厂商关系定律

定律:合作之源是共同利益,合作之本是共同理念。

经销商代理厂家的产品当然是为了赚钱,但是厂家承诺的利润只不过是“画饼”而已,不能真正“充饥”。有些厂家,不管经销商要什么都敢承诺,经销商不是最后什么也没得到吗?

真正能让承诺兑现的是合作理念,只有厂商的经营理念相似,才能痛痛快快地合作。有了共同的理念,虽然厂商不免争吵,但不会发生原则性分歧。

定律:没有厂家的支持,经销商难以做起来。做不起来,厂家更不支持。

优秀厂家能够带动一批优秀经销商崛起,而优秀经销商却无法挽救崩溃厂家的命运。在局部市场起决定作用的可能是经销商,在全局起决定作用的却是厂家。

经销商往往感觉没做起来时厂家不支持,做起来后又不需要厂家的支持。那么,决定厂家支持的关键是什么呢?应该是“做市场的势头”。只有让厂家看到成功的希望,厂家才支持。“做市场的势头”就是给厂家的希望,厂家就不害怕花钱打水漂。

定律:厂家最感兴趣的经销商不是大经销商,而是最有潜力的经销商。

“我的地盘(市场范围)大。”“我的客户多。”“我的销售额大。”“我经销的品种多。”经销商这些“夸耀”自己的话也许可以吓唬没有思想的小厂家,而真正有实力有想法的厂家却会质疑:“地盘大,市场做得细不细?”“客户数量多,质量高不高?”“销售额大,是靠窜货还是精耕市场的结果?”“经销的品种多,结构是否合理?”

厂家寻找的经销商时往往不是看现在,而是看未来。因为现在只是经营其它厂家产品的结果,未来才有可能是经营自己产品的结果。即存量是别人的,增量才是自己的。只要经销商还有潜力才能把自己的产品做起来,否则,大经销商也没用。因此,厂家跟经销商交流时,要少谈现在,多谈未来。未来才是吸引

优秀厂家的砝码。

定律:大企业找小经销商,小企业找大经销商。

大企业的市场运作能力和市场控制能力强,他们希望找“听话”的经销商。他们不要求经销商特别有想法,但一定要不折不扣地执行厂家的政策,而真正有思想的经销商总有那么一点“不听话”。他们对经销商的主要要求就是能力,因为这是厂家不可能亲自做的工作,其它工作如新品推广、市场控制、广告宣传等都可以由厂家亲自操作。如宝洁对经销商的主要要求就只有三条:即提供下线客户、管理下线客户、对下线客户配送。

小厂家反而希望找到大经销商,因为小厂家的市场运作能力差,他们希望把产品和政策交给经销商后什么都不管了,其它工作都由经销商来做。

定律:每当厂家拜访经销商时,经销商都要本能地思考:如果不能与厂家成为一个战壕里的战友,就必然成为对手。

如果你代理了厂家的产品,你与厂家就是一个战壕的战友。如果其他经销商代理了厂家的产品,厂家就是你的对手。

每个经销商都不希望强势厂家成为你的对手,因为强势厂家的成功就意着你的经营空间被压缩。因此,每当厂家的业务员拜访经销商时,经销商都要详细了解厂家的实力和运作思路,如果觉得厂家一定能成功,就一定要把该厂家延揽到自己旗下。如果自己由于各种原因无法与厂家结合,就一定不要让该厂家与当地的优秀经销商结合,否则,你将永无宁日。

定律:与优秀厂家找交道最难,与差企业找交道最容易。

经销商经常面临下列困惑:看不起小企业,受不了大企业。希望厂家痛痛快快答应自己的条件,如果答应得太痛快,又感到害怕。

普通厂家,因为没有谈判资格,所以容易向经销商妥协。而优秀厂家拿着标准比对经销商,所以找交道很难。

普通厂家,什么都敢承诺,把钱弄到手再说,而优秀企业不一定给很多承诺。

普通厂家,什么政策都敢给,根本不害怕市场混乱,优秀企业一定有很多条条框框,给政策要有流程。

普通厂家,毛利看起来很高,但能否持久?优秀企业,着眼于长远,毛利低但很稳定。

普通企业,卖不动就赊销。优秀企业轻易不做赊销。

优秀企业有自己的道德底线,不仅对自己负责,也对经销商负责。

优秀企业不会为了短期利益而损害消费者利益(如降质降价)因为坑人的事也许能挣一笔小钱,但不可能做大。

定律:优秀厂家是经销商的“导师”。做优秀企业的产品,就能够成为优秀的经销商。

厂家是经销商最重要的资源。长沙远大在购买原材料时一定要选择最优秀的供货商,因为向优秀企业学习的最佳方式就是“成为他的客户”。

优秀厂家不是在销售产品,而是在提供“市场解决方案”,提供赢利模式。

优秀厂家不仅使用经销商的客户网络,而且协助经销商扩大客户网络。

优秀经销商不仅仅依赖经销商的能力,而且着眼于提高经销商的能力。

优秀厂家不仅协助经销商销售,而且协助经销商管理。

优秀厂家不仅提供销售方法支持而且输出营销思想、营销理念。

定律:要真正获得厂家的长期支持,一定要树立“良民”形象。

采取非正常手段也许能够获得厂家短期支持,但只有“良民”才能获得厂家的长期支持。

厂家对经销商最重要的支持不是政策,而是派遣能够从高层获得政策的人。因此,经销商一定要说服厂家派遣最优秀的企业员到本区域市场。优秀业务员比普通业务员更容易获得高层支持。

经常“通天”的经销商也许能够在高层的压力下获得政策者的某种支持,但鉴于“当官”不如“当管”的道理,真正有决定意义的支持者可能并非高层。

其实,获得厂家支持比较容易,只要满足下列两个条件就比较好办:第一,最好不要截留政策,要把

政策真正用于市场开发,而不是把厂家的政策变成自己的利润。第二,厂家给了“投入”,要给厂家一定的“产出”。因为厂家不怕花钱,就怕花钱没效果,陷入经销商的“政策陷阱”。

定律:只要经销商敢出20%的钱活跃市场,厂家就敢出80%的钱。

政策投入往往不是钱多钱少的问题,而是信心问题。高层总是想把钱投入有希望的市场。如果经销商以实际行动投钱开发市场,厂家就会认为经销商有信心,就愿意配套投入。因此,只要经销商敢投20%的钱,厂家就敢配套80%的钱。

家族定律

定律:家族企业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家族管理。

经销商所发家史,基本上是家庭的发家史。家族创业有以下好处:一是家族成员可以不计代价地工作,甚至可以不要工资,只要有口饭吃就行,外出人员就做不到。二是家族成员之间基于信任,可以不需要监督和制约,节省监督管理成本。三是创业初期资金馈乏时,以人力资源代替资金,完成资本原始积累。

如果说经销商创业时的家族倾向是“不得已”的话,当经销商做到一定规模后,家族味道就可能成为“成长的障碍”。

家族企业指的是股权问题,家族管理指的是内部管理体制问题。股权问题可能难以解决,而管理问题则相对容易解决。

如果是家族管理,则家族成员之间通常具有“排他性”,对外来人员不信任。外出人员经常感叹永远不可能打进家族圈子,“掏心窝也得不到信任”。

家族成员经常体制外运作,如对外聘人员不满意可能“越级上告”,上告上方可能上吹枕边风,可能是家庭聚餐时,也可能是享受天伦之乐时。

定律:亲属可能是最可靠的人,但只要没有能力就是最可怕的人。

经销商爱用亲属主要是因为亲属可靠,但让老板恼火的是这些可靠的亲属经常干一些可怕的事。没有能力,可靠又有何用?

企业做大要从学会用不可靠的能人开始。正因为“不可靠”,所以需要建立管理制度,需要监督和制约。那些只敢用可靠亲属的人,是很难建立真正有效的内部管理体系的。没有内部管理体系的支撑,也不可能真正做大。

定律:经销商或许很难建立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但完全有可能建立“有现代味的家族企业”。

要经销商从家族企业完全脱胎换骨成为现代企业也许很难。脱胎换骨的过程不仅痛苦,而且可能导致内部震荡。因此,建立有现代味的家族企业或许是一个比较好的过渡。即可以吸引家族成员参与管理,但必须对家族成员的参与出“体制性限制”:一是对家族成员同样按优胜劣汰的方式考评任用,二是要求家族成员在体制内发挥作用,禁止体制外运作,特别要注意“私人场合莫谈公事”的家族纪律。

定律:经销商的脱胎换骨通常从辞退老婆和小姨子开始。

这是很多大经销商的切身体会。虽然这只是一个比喻性的说法,但确实有不少经销商是这样做的。只要老婆和小姨子在企业,管理体系就很容易被破坏。

命运定律

定律:厂家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淘汰“功臣经销商”的过程。

“功臣经销商”被淘汰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但是,当厂家不淘汰“功臣经销商”,就可能被市场淘汰时,厂家可能不得不痛下重手。

一个时期的功臣,可能就是另一个时期的罪臣。那些为企业发展立下汗马功劳“功臣经理”、“功臣业务员”不也是不断被淘汰吗?这似乎不近人情,却符合市场发展的规律。我曾经密切关注的一家食品企业,10年时间内已经更换了3批经销商,几乎每隔3-4年就淘汰一批经销商。实际上,这也是其它行业淘汰“功臣经销商”的周期。

蒙牛有一个著名的“三级火箭”论,第一级火箭助推卫星升空后就要被扔掉,由第二级火箭继续推动。

进入太空后,第二级火箭又被扔掉,由第三级火箭推动。蒙牛的论点虽然不像“淘汰功臣”那样直白,但实质却是一样的。

1997年之前,快速消费品行业基本上都是省级经销商代理为主。2000年后,“省代”接近消失。现在,基本上是“县代”为主。如果厂家不搞市场重心下沉,厂家就会消失。厂家为了不消失,就一定会淘汰“省代”、“市代”。但“县代”成长起来后,“省代”、“市代”就被架空了,他们以前几千万上亿元的销量,一下子就没有了。

定律:辛辛苦苦二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

经销商的淘汰率和死亡率非常高,20年前的经销商还有多少存在?积累的财富往往是“钱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了”。难道这就是经销商的宿命。

每一次商业革命,首先是革经销商的命。厂家的每一次市场重心下沉,都意味着大批经销商被淘汰或限制经销范围。这是经销商逃不过去的“劫难”?

每一个行业的产业集中,不仅淘汰大批厂家,也有大批经销商随之淘汰,这同样是经销商无法逃避的“劫难”?

有的经销商说自己处于“五年一轮回”的周期循环之中。确实,从改革开放到现在大约已经经历了五代经销商。在一次厂家的每次经销商大会,有位经销商这样说:“我们这些顶级经销商五年前还没有涉足该行业,五年前的顶级经销商现在要么找不到了,要么没有资格站在领奖台上了。”

定律:经销商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过坎”的过程。

每隔3-4年,经销商要过一次坎。成功过坎者在未来3-4年中会一马平川,未过坎就会销声匿迹。

中国营销大约呈现3-4年的营销变革周期。市场环境每隔3-4年发生一次质的变化,生产厂家被迫全面调整营销体系。在营销体系调整过程中,营销总监、区域经理、业务员相继被调整。基于“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原理,经销商也会经历3-4年的调整周期。

定律:作为个体,经销商也许可以左右自己的命运。作为整体,经销商的命运决定于时代。

尽管全国各地在不断筹组经销商联合会,但与强势厂家和强势终端相比,经销商总体仍然是“弱势群体”。经销商缺乏自己的代言人,缺乏自己的研究专家,在媒体上缺乏自己的声音。在强势厂家的崛起和强势终端的崛起过程中,经销商总是在夹缝中生存。

在出现全国性经销商之前,无论经销商在局部市场的规模有多大,在厂家眼里都只是个低层面解决的问题。

虽然经销商群体的绝对规模在增加,但相对规模的下降却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定律:通路经销商的核心价值在于他们的分销能力,只要经销商缺乏分销能力,迟早会退出商业舞台。

“经销商无用论”的论调上世纪20年代在美国出现了,上世纪60年代在日本出现过,在中国还有不断出现。在中国出现的“终端销售”、“直销”思潮就是这种论调的表现形式。

厂家之所以需要经销商,是因为经销商有下列价值:熟悉本地市场、有下线客户、提供融资(拿现金进货)、有政商关系、货物分销。其中最为重要,无法为厂家所替代的能力就是低成本的分销能力。在信息时代,很多东西都可以通过远程控制的方式实现,只要能够通过远程控制方式实现就可以为厂家所替代,但只有分销无法超越时空,必须靠经销商去执行。这就是厂家的终端销售喧嚣一时,最后却必须回头依靠经销商的原因。因此,经销商要在厂家不断对“功臣经销商”的不断淘汰中生存下来,最需要强化的能力就是分销能力。

定律:方向决定未来,模式决定成败。

营销并非总是一条道走到底。今天成功的经验可能恰恰就是明天失败的教训。因此,经销商每隔一段时间就需要调整方向。

把方向变成方法,把方法变成模式,才能找到成功的捷径。营销模式是营销方法的普及以及营销方法

的标准化、程序化,它的作用就是让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业绩,而不是让业务员们摸着石头过河。

正常化儿童心智成长的自然法则——(一)工作法则

正常化儿童心智成长的自然法则——(一) 工作法则 一、工作的法则 1、什么是工作 成人的工作就是通过劳动力、体力、智力来获得报酬。我们也希望通过最少的时间,花最小的体力,获得最大的成果。如果我们工作的话,工作不仅仅会给我们带来工作的报酬,同时还能给我们带来精神的愉悦,但是我们依然希望花最少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报酬。但是儿童的工作却跟成人的工作是截然不同的,所有的工作就是自我建构。儿童对结果丝毫不感兴趣,蒙特梭利说:只有儿童会把他最高的激情,全部的人格的力量完全的投入到自我的建构中去。只有儿童会这样。如果儿童不能把他全部的人格力量投入到自我建构中的话,儿童的成长就会受到巨大的影响。什么样的事情能让儿童放弃自我成长呢?儿童最高的恐惧是什么?是怕被遗弃。儿童最怕听到父母对他说“我不要你了”“你给我走”“我把你养活这么大”等等,对我们成人来说,为什么会这样脱口而出呢?除了我们被威胁过之外,他在潜意识里知道儿童最怕什么?所以他们会重复不断地说,这样的孩子就极其的没有安全感了。 我们把儿童自我成长、自我建构的过程称为工作。

2、当一个孩子从事一项活动,并且能够把自己的能量完全通过这个活动而释放完全的话,儿童就会产生充分的满足感,儿童就会变得平静、安详。我们把这种孩子称为正常化的儿童。 正常化儿童的特征: 1、爱秩序、有秩序在行为和思维上都秩序化。 儿童就像电脑,极度的有秩序。秩序化的孩子长大后就会创造一个极度秩序化的社会。例如:有一篇文章上写的,一个中国人他到美国去以后,他的朋友的孩子,他就问“你怎么今天没去上学啊?”那个孩子说我们今天考试,然后他就说那你怎么没去啊?那个孩子说“你不知道我们学校,只要你妈妈证明你今天却实生病了,你就可以不去学校考试了,但是下次你考试的时候,补考卷子不改变”由此看出,美国人做事他绝对相信你是诚实的而不改变,而中国学生就去问别人,问完以后把那份卷子做完就不会有问题了。结果这个中国人发现,很多机构对待中国人的策略全变了,就是只要你是中国人就不按这套程序进行,换一套程序。就是因为中国人没有诚信。而没有诚信的原因,就是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孩子在童年的成长过程中秩序被破坏了。越小的孩子秩序感就越强,儿童为什么要秩序化,因为儿童最早期的智能认为,因该把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定位,定位以后他才能

心理学的几个著名定律

◎韦奇定律 ——不要让闲话动摇了您的意志 即使您已经有了自己的瞧法,但如果有十位朋友的瞧法与您相反,您就很难不动摇。这种现象被称为“韦奇定律”。它就是由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经济学家伊渥、韦奇提出的。 韦奇定律有以下观点: 一、一个人能够拥有自己的主见就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 二、确认您的主见就是正确的并且不就是固执的; 三、未听之时不应有成见,既听之后不可无主见; 四、不怕众说纷谈,只怕莫衷一就是。 不要让闲话动摇了您的信念。一旦确立了自己的目标,就要一直走下去,如果自己觉得那就就是自己想要的,就不要在乎别人的瞧法,努力达成自己的人生目标。 ◎巴纳姆效应 认识自己,心理学上叫自我知觉,就是个人了解自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更容易受到来自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出现自我知觉的偏差。即所谓的“从众”。 要避免巴纳姆效应,客观真实地认识自己,有以下几种途径: 第一,勇敢地面对自己。 学会正确瞧待自己的优缺点,不掩耳盗铃,也不自欺欺人,切莫以己之短比人之长,或以己之长比人之短。认识了解自己,从容面对自己的一切。不要觉得自己有“缺陷”就要把“缺陷”用某种方式掩盖起来,这样的人

后果只就是自己骗了自己。 第二,培养一种收集信息的能力与敏锐的判断力。 判断力就是一种在收集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决策的能力,信息对于判断的支持作用不容忽视,没有收集相当数量的信息,很难做出明智的决断。没有人天生就拥有明智与审慎的判断力,所以需要我们主动去培养自己这种能力。 第三,以人为镜,通过与自己身边的人在各方面的比较来认识自己。 在比较的时候,对象的选择至关重要。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条件相当的人来进行比较,找出自己在群体中的合适位置,这样认识自己,才会相对客观。 第四,要善于总结。 通过对重大事件,特别就是重大的成功与失败认识自己。重大事件中获得的经验与教训可以提供了解自己的个性、能力的信息,从中发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越就是在成功的巅峰与失败的低谷,最容易暴露自己的真实性格。 ◎杜根定律 ——自信比什么都重要 D、杜根就是美国橄榄球联合会前主席,她曾经提出这样一个说法:强者未必就是胜利者,而胜利迟早都属于有信心的人。换句话说,您若仅仅接受最好的,您最后得到的常常也就就是最好的,只要您有自信。这就就是心理学上的“杜根定律”。 在体育竞技中,自古希腊以来,人们一直试图达到4分钟跑完l英里

一名师专业成长规律分析

一、名师专业成长规律分析 名师成长的实质是其职业个性不断成熟、自主发展的过程,从众多名师成长的人生轨迹可以梳理出一些共性的规律与特征。 (一)周期性与阶段性规律 1.周期性。从人才学研究的成果看,作为特殊专业人员的教师,他的成长周期比较长,据研究,一名新教师走上工作岗位,到成为一名称职并符合现代教育要求的合格教师所需的时间大约为十年,一名合格教师成长为优秀或骨干教师所需时间大约为十年左右,而从优秀教师到成名成家,职业个性成熟且独树一帜、形成风格,成长为名教师所花费的时间,大致又是十年左右。 2.阶段性。名师的专业成长可以划分为这样五个阶段:1)入职适应期。对新教师来说,关键是如何通过短短两到三年的教育实践,尽快完成理论与实践的初步结合,把师范课堂上所学的书本知识(明确的知识)转化为实践知识(缄默知识),并体现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初步形成自己的教学实践技能和技巧,能适应课堂教学工作的基本需要。这时教师要实现两个转变:一是由师范生向教师的角色转变,二是教学知识向教学能力的转变。这在名师成长的全部历程中是最主要和最关键的阶段。2)成熟胜任期。多数人通过持续努力,成长为基本功扎实娴熟、教学经验丰富、教学实效明显的经验型教师,并从原有群体中分化出来,成为能胜任学校常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合格教师。3)高原平台期。达到一定教龄和资历时,一些教师因掌握了能应付他熟悉工作的全部技能时,如不扩大探索的新领域、新模式,职

业懈怠、停滞不前的现象就会随之产生。这种现象可以称为“平台现象”,即名师成长的“高原平台期”。所有教师成长过程中都有可能出 现这种“不成长现象”,也被有些学者称为“职业危险期”。4)成功创 造期。处于这一阶段的教师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教学风格与模式个性化;开始总结、提炼自己的教育教学观点和理论,教学科研成果丰富且有份量,在校内外已产生了较大影响,实施个性化教学。5)退 职回归期。这一阶段的教师进入体力衰退初期,虽然教育教学经验丰富,但身体机能却在不断下降,甚至力不从心。继续保持已有职业成就,维护尊严,准备引退,是这一阶段教师的主要心态。“入职适应期”在教师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这个阶段教师素质 如何,其是否热爱教师工作、能否熟练掌握教学基本功、能否渴求教育理论与经验、是否具有一定的可塑造性,是一名教师是否能走向成熟成为名师的关键性一步。从一定意义上讲,“入职适应期”是决定教师能否成长为名师的关键期。这是因为,名师的成长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入职适应期”属于特殊的“量变”阶段。虽然说教师在发生质的突变成为名师之前都处于量变期,但量变过程中教师专业化素养的发展速度、水平、程度等各方面都是不均衡的。一般而言,处于适应期的教师缺乏做教师的经验和心理准备上的不足,角色认识模糊,工作盲目性较大,情绪易冲动,而且与成熟教师在教育水平、能力等方面存在着一定差距。但处于入职期的新教师容易受外界影响,可塑性最大、模仿性最强,思维敏捷,头脑灵活,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的能力强,有理想、有朝气,有热情、有干劲。而且他们精力充沛,没

成长定律

成长定律 定律:经销商发展的主要障碍是“创办人陷阱”。 创业初期,创办者的勇气和决心的支持企业在最稚嫩的情形下生存下来的最原始力量。此时,企业的成长命系老板一念,“我”(老板)大于“我们”(企业和企业的所有人),“我们”由“我”决定,老板的风格、魅力、意识决定一切。此时,企业的发展主动靠老板在一线抓机会,企业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是靠老板“玩投机”、“玩技巧”。 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就会陷入“创办人陷阱”,曾经支持企业发展的精神力量可能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障碍。因为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我”与“我们”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以前,老板曾经是企业的绝对支柱,离开老板就玩不转;现在,老板的作用大大下降,很多事情在老板不知情的情况下就做了。 以前,做决策时可能自己一人说了算,即使想找人商量都找不到合适的人;现在,可能得组成个像样的决策班子,老板要发扬民主作用了。 以前,老板的核心队伍是几个共同创业、忠心耿耿的“马仔”,经常出现下列现象:被老板骂得“狗血喷头”的“马仔”还得意洋洋。因为在“江湖式管理”体系中,“挨骂”是老板的一种“宠爱”方式;现在,专业人员、职业经理人成为企业的骨干,他们可以承受批评,不接受“挨骂”。一位大企业的老板曾经这样说:“我可以骂一起创业的人,但绝不骂戴眼镜的。”他的意思是:戴眼镜的知识分子脸皮薄,骂不得。 以前,老板在管理上一竿子插到底,所有政策、制度、计划、盈亏都装在老板一个人脑子里;现在,管理层次从一级变为二级、三级,管理要有制度,行动要有计划,盈亏要有核算。 以前,老板的话就是企业的规矩;现在,老板制订的制度,自己要带头执行,否则,制度就开成虚设。 企业的发展过程,也是老板的重要性不断降低的过程。如果老板仍然沉湎于小企业时那种“君临天下”的良好感觉,老板就会成为企业继续成长障碍。一些企业曾经要求我们做员工培训,我们了解企业实际情况后经常直言不讳地告诉老板:“培训应该先从老板开始。”对一些换了无数部下仍然难有作为的企业,我们的最终建议通常是“换老板”。 要避免创办人陷阱,就要求老板在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表明一种决心:个人愿意服从企业。只有“我们”大于“我”的企业,才能真正发展壮大。 企业初期,老板几乎是企业成长的唯一动力。创业成功,老板很可能成为企业继续成长的障碍。 创业初期,企业成长的主要资源不是资金而是老板的决心。此时,老板就是企业,企业就是老板。 定律:大树底下不长草。“英雄老板”往往难以成就“英雄企业”。 长沙远大的老总张跃曾说:“刚创业时,我发现自己能够以一当十,以一当百。但最终发现自己不能以一当千,以一当万。”而英雄企业一定要找到以一当万的东西。 对比小经商的“小老板”和大经销商的“大老板”,我们发现两者在能力和对待人才上有众多差异。 “小老板”往往精明能干、全职全能,不可或缺;“大老板”因为不做具体的事,似乎“可有可无”。 “小老板”往往不原谅部下的错误;“大老板”往往对部下的小错误“视而不见”。古话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作家吴稼祥说:“作为上级,不能看不到部下的缺点,也不能老盯着部下的缺点。看不到缺点,会用错人;老盯着,会没人用。” “小老板”往往喜欢“有才外露”,通过“有才外露”让别人不敢小瞧自己,让才能为自己壮胆;“大老板”往往“有才不露”,把露脸的机会让给部下,自己的才能自有企业为自己作证。 “小老板”遇到能力欠缺的部下,经常会说“还不如自己亲自干”,因此,部下的能力可能永远得不到提升。“大老板”遇到能力欠缺的部下,要么把部下培养合格,要么换合格的人。 “小老板”发现部下的工作没干好,往往批评甚至责骂部下;“大老板”发现部下的工作没干好,如果是责任心问题才批评,如果是能力问题则指导、帮助部下。 大树底下不长草。“小老板”的过分能干,往往是部下不能干的原因。那些能够“以一当十”、“以

10大心理学爱情定律

10大心理学爱情定律 首因效应 1、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人们第一次与某物或某人相接触时会留下深刻印象。第一印象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 在恋爱的过程中,两人初次相会,无论是相亲也好,邂逅也罢,这个“第一次”关乎着全局,第一次的印象决定着两个人是否还会有下一次,是否还会有将来。 首因效应对爱情的指导意义 首因效应对爱情的指导意义: 于进攻方——注重穿着打扮、言谈举止,初会之前,请对对方的喜好进行“备课”活动; 于防守方——理性思维,切莫过于注重外表,淡化瞬间感受。 近因效应 2、近因效应 所谓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相反,是指在多种刺激依次出现的时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后来出现的刺激,即交往过程中,我们对他人最近、最新的认识占了主体地位,掩

盖了以往形成的对他人的评价,因此,也称为“新颖效应”。 在与人的交往中,一个人最近的表现在脑中形成的印象最为深刻。在爱情过程中,最近交往产生的感觉直接影响着一个人对爱情的判断。 近因效应对爱情的指导意义 近因效应对爱情的指导意义: 于进攻方——穷追不舍之后,嘎然而止,给对方一段时间,让她回顾一下你的优点,让她充分注意到你存在的意义; 于防守方——纵观全局,冷静思维,切莫为对方的“某一次”而感动。马赫带现象 3、马赫带现象 马赫带现象是一种视觉现象,人们在明暗变化的边界,常常在亮区看到一条更亮的光带,而在暗区看到一条更暗的线条。这就是马赫带现象,马赫带不是由于刺激能量的分布,而是由于神经网络对视觉信息进行加工的结果。同样,当人们量化爱情的时候,也不自觉地对爱情信息进行了主观上的加工。 在有对比的情况下,优点可能会被无限放大,缺点也能被无限放大;而在没有对比的情况下,优点可能会被忽视,缺点也可能会被忽视。对爱情、对一个人的考察因此而偏差很大。 马赫带现象对爱情的指导意义

名师专业成长的规律、影响因素与机制

名师专业成长的规律、影响因素与机制 方健华,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在学校教育与教学实践中,示“名师”起着领衔、范、激励、凝聚和辐射等作用。解读名师成长的人生轨迹,深入研究名师的成功规律,对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笔者试以二十多位江苏省著名特级教师(校长)为个案,从多角度解读名师的成功人生,分析其成长过程中相关影响因素与机制,概括出名师成长过程的共性特征与规律,以期对探索富有成效的教师教育、培训与管理策略有一定借鉴意义。 一、名师专业成长规律分析 名师成长的实质是其职业个性不断成熟、自主发展的过程,从众多名师成长的人生轨迹可以梳理出一些共性的规律与特征。 (一)周期性与阶段性规律 1.周期性。名师成长符合人才学研究的成果性规律”。在选定成才目标的前提下,立志成才的老师必须经过一定阶段的教育教学知识有效积累和教育才能锻炼,才能逐步接近成才目标。而且,作为特殊的专业人员,教师的成长周期比较长。就中小学而言,一个教师起码要经过十年以上的磨练,才能将其原有的专业知识与中小学教学实际挂上钩,积累起一定的教育教学经验。而且,教师成长是有层次的。据研究,一名新教师走上工作岗位,到成为一名称职并符合现代教育要求的合格教师所需的时间大约为十年,一名合格教师成长为优秀或骨干教师所需时间大约为十年左右,而从优秀教师到成名成家,职业个性成熟且独树一帜、形成风格,成长为名教师所花费的时间,大致又是十年左右。当然,前提是教师必须选定了成为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是因为他立志要成为名师”,没有目标和志向就谈不上积累。 2.阶段性。名师成长符合一般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性规律。任何名师都是从普通教师一步步成长起来的。但由于名师与普通教师有着本质区别,因而在名师成长的各阶段又表现出发展的不均衡性和独特的个性色彩。以教师专业化发展为向度,参照教师职业生命周期理论的研究,综合名师成长历程中的各方面因素和总体专业水平的发展情况,名师的专业成长可以划分为这样五个阶段:1)入职适应期。入职适应阶段是每一个名师成长所必须经历的。对新教师来说,关键是如何通过短短两到三年的教育实践,尽快完成理论与实践的初步结合,把师范课堂上所学的书本知识(明确的知识)转化为实践知识(缄默知识),并体现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初步形成自己的教学实践技能和技巧,能适应课堂教学工作的基本需要。这时教师要实现两个转变:一是由师范生向教师的角色转变,二是教学知识向教学能力的转变。这在名师成长的全部历程中是最主要和最关键的阶段。2)成熟胜任期。作为一名教师,完全适应了教师工作,已经熟练掌握教育教学技术,具有了较高的工作能力,在学校也已经站稳脚跟,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一定威信。在这一阶段,青年教师普遍存在继续发展的压力和动力,会出现分类、分化发展的情况。多数人通过持续努力,成长为基本功扎实娴熟、教学经验丰富、教学实效明显的经验型教师,并从原有群体中分化出来,成为能胜任学校常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合格教师。3)高原平台期。达到一定教龄和资历时,一些教师因掌握了能应付他熟悉工作的全部技能时,如不扩大探索的新领域、新模式,职业懈怠、停滞不前的现象就会随之产生。这种现象可以称为“平台现象”,即名师成长的“高原平台期”。所有教师成长过程中都有可能出现这种“不成长现象”,也被有些学者称为“职业危险期”。4)成功创造期。处于这一阶段的教师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教学风格与模式个性化;开始总结、提炼自己的教育教学观点和理论,教学科研成果丰富且有份量,在校内外已产生了较大影响,实

漫谈植物生长规律(完整版)

漫谈植物生长规律(完整版) 之前编辑过这方面的资料,现将它们重新汇总编辑起来,方便大家浏览和学习! 第一部分:植物基本类型概述 一、二年生草本: 典型特征:生长周期短暂是很大的特点,全程生长,少则几十天,多则二百多天。 其它们的区别在于:一年生草本植物,其生长周期全部在当年完成;二年生的,其生长周期,跨越两年,有越冬短暂休眠的过程。 常用的繁殖方法是种子;有部分种类兼有分株、扦插繁殖。 多年生落叶(宿根)草本; 典型特征,生长具有典型的周期性,有明显的休眠现象。植株有宿根或球根,多年生长。主要繁殖方法是分株、分球或者种子。 若从播种开始,养到首次开花,根据植物种类不同,有明显差异。 有的,可能会需要2、3年,如朱顶红一类;有的,当年就能开花,紫茉莉(选在温暖的南方种植)。 多年生常绿草本: 典型特征:具有宿根,四季常绿,生长和开花具有周期性(有的春秋两季生长旺盛,有的夏季常绿休眠,有的则冬季常绿休眠),但有的种类,不开花之前,常年生长,一旦开花结果,就会自然枯萎,结束生命,这类植物一生只开花一次。 落叶木本: 典型特征:在四季分明的温带地区或干湿分明的热带地区,有周期性自然落叶休眠的现象,一般表现为冬季落叶或者旱季落叶,本帖就依照温带地区的那些落叶木本,简单分类讲述一下。 落叶木本,通常用播种、扦插、嫁接等方法繁殖,生长期间,会经过一段不开花、也不结果的幼树期。若从播种开始,养到首次开花,一般需几年不等,如果石榴是3~4年;樱桃是5、6年,苹果3年;小型花石榴以及枸杞,则是当年播种,当年开花。如果用扦插、嫁接等方法繁殖,养到开花结果会比直接播种快一些。用播种繁殖的幼苗叫做实生苗。 不论是幼树还是成年树,生长、开花都是有典型的季节规律,只是在幼树期,不表现出开花、结果的现象罢了。 常绿木本: 典型特征:在温带或热带地区,全株常年保持绿色,全年都有绿叶的木本植物。 常绿木本和落叶木本是相对应的,但它的叶子寿命,同样也是有限的。虽然看上去,全年都会有绿叶,但是它也有新老叶更替的时期,大致时间是在春季(对于四季分明的温带地区);对于热带地区,则没有明显的时间段。常绿木本的叶子寿命通常比较长,少则一年,多则四五年;而落叶木本的叶子寿命,则不足一年。 不过,常绿木本和落叶木本之间,也是可以相互转换的,针对一些适应能力强的木本植物,也就是在温带,热带地区都能生长得种类。例如,石榴在温带地区是落叶木本,到了热带,就变成了常绿木本,还有紫薇、贴梗海棠、苹果等,也是如此。 至于开花的习性,是针对成年树来讲的,在幼树期,则全年以长枝叶为主,到了合适的树龄

名师的成长经历

名师的成长历程 2007-09-26 20:14 星期三 摘自网络名师成长的历程 名师们之所以有今天的高度,是因为他们将自己的根续深深地扎在语文的大地上。课堂,是老师劳作的田地,只有把根深深地扎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结出的果子才会香甜。所谓根深叶茂也。于永正,窦桂梅,王崧舟,薛法根等老师,无不是从一线课堂的长期实践和探索中走出来的。 一个教师的成长,固然离不开公开课,但是最能磨炼人的,则是日复一日的家常课。因为教师的真正价值,体现在自己所教的学生身上! 其实语文很简单,它承载着“价值引领,铺垫人生底色;习惯培养,形成持久学力;兴趣激发,引入读书殿堂”这三大功能。 尽量善待每一位学生,善待学生的每一次提问,善待学生的每一次“灵光一闪”的创造与感悟。课堂,应该是老师和学生幸福栖居的天堂。 我们当老师的都有这样的体验:无拘无束地读书,是快乐的;但是写读后感,则是一件不那么轻松甚至是痛苦的事情。对文字有所感悟,这第一层次的阅读;将感悟形诸文字,则是更高层次的阅读。因此,大多数人读课外书,是不需要写读后感的——除非他很有感触。大人都不做的事情,可我们的老师却让10来岁的孩子去做,这不是很残忍吗?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让孩子反感阅读!一旦孩子的阅读兴趣泯灭了,那么,写再多的读书笔记又有何用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写读书笔记,是对处于阅读兴趣形成期的孩子的一种伤害!是的,绝对是一种阅读伤害。再比如,让学生摘录好词好句,让低年级的孩子每天背诵那些辞藻华丽的所谓“好词好句”,都是在伤害语文——使得学生从小小养成华丽浮躁的文风,让孩子对语文越来越讨厌!那么,为什么我们的老师热衷于做这样一些让孩子讨厌语文的事情呢?原因只有一个——为了应试。为了应试,我们的老师,居然成了学生语文学习路上的障碍设置者。由此,我经常想,我们的语文,能做些对孩子终生有益的事情吗? 好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当有三块组成,即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如果说课堂是老师的根,那么,教学理念则是一个老师的魂。教学理念怎么样形成,一靠实践中提炼而成,二靠阅读积淀与扬弃。教师的阅读视野,直接决定了其理论高度与厚度。因此,一个有所作为的教师,必须要重视阅读。对我来说,古典文学和哲学修养的不足,决定了我要以为学生生命奠基为追求,必须靠读书学习进行自身的弥补和进修,要像永不干硬的海绵一样不断地吸收和纳取。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说过“让读书成为我的生活,必须成为我的生活,我们不要为校长读,不要为新课程读,不要为学生读,而为你自己!只要你心静,有一双慧眼,真正地读书,内化成我们内在的东西。”读书,是一个人最好的精神化妆。 教师是否愿意花时间反思自己的工作,是教师是否具有专业素养的标志。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海无涯,艺无止境。教师的专业追求、探索、提升都要靠不断的反思。教师要

心理学几个著名定律

◎韦奇定律 ——不要让闲话动摇了你的意志 即使你已经有了自己的看法,但如果有十位朋友的看法和你相反,你就很难不动摇。这种现象被称为“韦奇定律”。它是由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经济学家伊渥.韦奇提出的。 韦奇定律有以下观点: 一、一个人能够拥有自己的主见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 二、确认你的主见是正确的并且不是固执的; 三、未听之时不应有成见,既听之后不可无主见; 四、不怕众说纷谈,只怕莫衷一是。 不要让闲话动摇了你的信念。一旦确立了自己的目标,就要一直走下去,如果自己觉得那就是自己想要的,就不要在乎别人的看法,努力达成自己的人生目标。 ◎巴纳姆效应 认识自己,心理学上叫自我知觉,是个人了解自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更容易受到来自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出现自我知觉的偏差。即所谓的“从众”。 要避免巴纳姆效应,客观真实地认识自己,有以下几种途径:第一,勇敢地面对自己。 学会正确看待自己的优缺点,不掩耳盗铃,也不自欺欺人,切莫以己之短比人之长,或以己之长比人之短。认识了解自己,从容面对自己的一切。不要觉得自己有“缺陷”就要把“缺陷”用某种方式掩盖起来,

这样的人后果只是自己骗了自己。 第二,培养一种收集信息的能力和敏锐的判断力。 判断力是一种在收集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决策的能力,信息对于判断的支持作用不容忽视,没有收集相当数量的信息,很难做出明智的决断。没有人天生就拥有明智和审慎的判断力,所以需要我们主动去培养自己这种能力。 第三,以人为镜,通过与自己身边的人在各方面的比较来认识自己。 在比较的时候,对象的选择至关重要。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条件相当的人来进行比较,找出自己在群体中的合适位置,这样认识自己,才会相对客观。 第四,要善于总结。 通过对重大事件,特别是重大的成功和失败认识自己。重大事件中获得的经验和教训可以提供了解自己的个性、能力的信息,从中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越是在成功的巅峰和失败的低谷,最容易暴露自己的真实性格。 ◎杜根定律 ——自信比什么都重要 D.杜根是美国橄榄球联合会前主席,他曾经提出这样一个说法:强者未必是胜利者,而胜利迟早都属于有信心的人。换句话说,你若仅仅接受最好的,你最后得到的常常也就是最好的,只要你有自信。这就是心理学上的“杜根定律”。 在体育竞技中,自古希腊以来,人们一直试图达到4分钟跑完l英

儿童心智成长的8大自然法则--孙瑞雪2008讲座笔记

儿童心智成长的8大自然法则是: 1)工作的法则 2)独立的法则 3)注意力的法则 4)意志力的法则 5)智能的发展 6)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7)情绪与精神生活的发展 8)儿童生命成长的过程 【PART 1】工作的法则(概念) 工作---儿童有智力目的的活动; 家长要注意观察儿童的活动时候有智力目的,比方说可以完成一系列的动作,连贯而有序; 统合---儿童透过对外在环境的吸收,在内在建立一个有序的、平衡的、和谐的结构,这个过程被称为统合。 整合、统合的过程永远是内在发生的,自我创造的里程,儿童需要独处的过程。在玩的过程后,儿童需要把这样东西纳入他的身体、他的内在。感觉心理然后统合进大脑,统合完整个过程后形成自我。 孩子一开始玩一个事物,当“连接”建立起来后,孩子便不再玩这个事物,在孩子和这个事物之间建立了一个圈子。于是孩子重新寻找新的玩具(事物),当孩子把这个事物全部搞透,“连接”建立起来后,孩子又会把这个事物扔了,而这个事物又已经被儿童建立在自己的圈子里了。 随着,圈子越来越大,儿童的能力就越来越强,能量就越来越大。 正常化儿童---儿童经由专心的工作的历程可以使某些重大的需要获得满足。而他因此所达到的心智上的平衡与和谐的新情况(超 越了原有的状态),这正是儿童的正常状态。在专心地做 完自己所选择的工作后,他们都表现出愉悦与平静。蒙特 梭利把这种心智上的统合历程称为“儿童的正常化”。儿 童向我们显现的种种现象当中,最根本而重要的就是经由 工作而正常化的现象,人借着工作来建构自我。

儿童从出生开始就开始了自我创造; 教育的使命:让儿童成为他自己; 正常化的儿童具有强烈的满足感和安全感; 孙老师提出:◎2岁多的孩子,正在学习如何粘你; ◎2-3岁的孩子喜欢捉迷藏,永远藏在同一个地方,要你重复 的去找到他。 ◎事物与名称要相符,教给孩子的一切都与他、你看到的事物 一致,也就是实物教学。 【PART 2】独立的法则 生命的天性是趋于独立的。 生命的独立初期就是对父母强烈的依赖。 功能的独立,这是一个开始,一个起点。 *儿童就是借着这种独立来顺从自己的内在导引,了解哪些行动对自己有益。“内在的能力会影响他的抉择,如果诱人篡夺了这种内在导引的功 能,儿童的意志或集中主利益的发展就会受到阻碍。 *正因为许多人坚持要窃取儿童的内在导引,致使儿童的大部分潜能无法被发现,所以,一定要使儿童从外在来的导引及依赖中完全地获得解放,儿 童才能达成全人格的发展。 若一个16岁的孩子还不能设计自我的人生,那就说明他的内在导引没有被 开发。 【PART 3】注意力的法则 专注力源于哪里?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要引发儿童产生一种能让他以全人格投注的兴趣。 注意力形成的第一个原因:兴趣;专注力是依靠兴趣聚起来的。 教育所做的就是要引发内在兴趣的倾向。 ----------------------------------本能的兴趣被某兴趣会导致经验累积知识骨力儿童对新奇 些事实所吸引--> 很多经验--> 知识--> 未知的事物产生期待 和兴趣 ---------------------------------- 注意力的延长!

人才成长之八大规律

人才成长之八大规律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研究员王通讯在今日出版的《人民日报》上撰文探讨人才成长之规律。 这位人才专家认为,人才成长遵循以下八大规律,即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师承效应规律、人才成长过程中的扬长避短规律、创造成才过程中的最佳年龄规律、争取社会承认的马太效应规律、人才管理过程中的期望效应规律、人才涌现过程中的共生效应规律、队伍建设过程中的累积效应规律及环境优化过程中的综合效应规律。 王通讯如此解释这八大规律: ——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师承效应:是指在人才教育培养过程中,徒弟一方的德识才学得到师傅一方的指导、点化,从而使前者在继承与创造过程中与同行相比,少走弯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的还形成“师徒型人才链”。 ——人才成长过程中的扬长避短规律: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这种差别是由人的天赋素质、后天实践和兴趣爱好所形成的。成才者大多是扬其长而避其短的结果。 ——创造成才过程中的最佳年龄规律:有学者对公元1500年—1960年全世界1249名杰出自然科学家和1928项重大科学成果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自然科学发明的最佳年龄区是25—45岁,峰值为37岁。

——争取社会承认的马太效应规律:社会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做出的特殊科学贡献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那些还未出名的科学家则不肯承认他们的成绩。这种现象被称为“马太效应”。因此,应给那些具有发展前途的“潜人才”以大力支持。 ——人才管理过程中的期望效应规律:人们从事某项工作、采取某种行动的行为动力,来自个人对行为结果和工作成效的预期判断。这是现代管理激励理论的一个重要发现。 ——人才涌现过程中的共生效应规律:人才的成长、涌现通常具有在某一地域、单位和群体相对集中的倾向。就是在一个较小的空间和时间内,人才不是单个出现,而是成团或成批出现。 ——队伍建设过程中的累积效应:人口资源、人力资源与人才资源是三个逐层收缩的金字塔,高层次人才居于塔尖,高层次人才的生成数量取决于整个人才队伍的基数。 ——环境优化过程中的综合效应规律:人才的成功与发展,都离不开自身素质和社会环境两个条件。前者决定其创造能力之大小,后者决定其创造能力发挥到什么程度。 王所长在文章中强调,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人才工作者要注重在实践中探索规律、掌握规律、运用规律,才能减少工作中的盲目性,有利于把人才工作做得更好。(完)

心理学中各种常用的效应定律

各种效应、定律 【月曜(yào)效应】(也称为月曜病) 有这样一种现象:不少学生在星期一上课时往往精神疲惫、注意力分散,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心理学家的解释是:双休日中,学生在心理上开始自我放松,原来紧张有序的学习生活被悠闲随意的玩乐所取代,于是,晚睡晚起,精神不振。到了星期一,,学生的心理状态和生物钟还没有及时调整过来,结果出现了不少学生在星期一注意力分散、记忆力差、纪律散漫等现象。因为我国古代把星期一又叫做“月曜”,所以心理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为“月曜效应”。 “月曜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在双休日(包括其他假日),家长要精心安排孩子的生活,既不能施加太大的压力,又不能放任自流。如果学习负担过重,孩子疲于奔命,身心无法得到充分休息;完全不管,孩子过分放松,便很难适应星期一的紧张学习生活。另外,家长最好在星期一上学前对孩子进行必要的提醒,引导他们调整生物钟,从而更好地投入紧张的学习生活。 【酝酿效应】:所谓酝酿效应,又称为直觉思维,是指反复探索一个问题的解决而毫无结果时,把问题暂时搁置几小时、几天或几个星期,由于某种机遇突然使新思想、新心象浮现了出来,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往往一下子便找到解决办法。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对一件事情束手无策,不知道从何入手,这是思维就进入了“酝酿阶段”但我们茅塞顿开的时候突然会有类似阿基米德的惊叹,这时,“酝酿效应”就绽放了“思维之花”,结出了“答案之果”古代诗词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是这一心里的写照。 心理学家认为,酝酿过程中,存在潜在的意识层面推理,储存在记忆里的相关信息在潜意识里组合,人们之所以在休息的时候突然找到答案,是因为个体消除了前期的心理紧

名师成长的三个关键词

名师成长的三个关键词 文/刘文东,原文刊于《今日教育》 何谓名师?名师即知名度高的教师,工作出色,教育效果好,为同仁所熟知,为学生所欢迎,为社会所认可,有相当的名气和威望。怎样才能成长为一位名师呢?我认为至少需要学会三个关键词:阅读、反思、合作。 一、阅读:名师成长的“奠基石” 朱永新在《我的教育理想》一书中说:“勤于学习,充实自我,这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基础。一个理想的教师,一个要成为大家的教师,一个想成为教育家的教师,他必须从最基础做起,扎扎实实多读一些书。”苏霍姆林斯基在担任帕夫雷什中学校长时,就规定教师必须读一些教育名著,他说:“读书、读书、再读书——这是教师的教育素养这个品质所要求的。”读书的过程就是终身学习 的过程,就是提升自身思想的过程。丰富渊博的知识是一个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需要注意的是,要积淀自己的教育思想,必须系统地读一些经典的书籍,这样才可能使自己的思想或理念逐步清晰起来,并形成自己独立的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框架。 怎么读?所谓“生有涯而知无涯”,教师在繁忙的工作中,一定要学会“研究式”地读书,带着目的和问题去读书,学会做读书笔记。徐特立曾经说过:“不动笔墨不读书。”你通过写读书笔记,头脑中模糊的东西、零乱的东西就会清晰、有条理起来,你的思维就会向纵深方面发展。鲁迅也说过:“无论做什么事,如果连续收集材料,积之十年总可成一学者。”歌德在谈到积累材料时强调:“我在这一点上就像一个人在年轻时积累了许多银币和铜币,年岁愈大,这些钱币的价值也愈高。”到了最后,他年轻时的“财产”块块都变成黄金。清代著名小品文作家张潮在其《幽梦影》中提到:“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

孩子的成长规律

孩子的成长规律 婴儿不加选择地吸收环境中的一切。所有的印象深深地进入婴儿的内心——他吸收声音和 色彩,感觉成人如何对待他,甚至吸收母亲照顾他时的态度。他吸收周围环境中的一切, 成为自己的感官印象,不加判断,也不做过滤。在这段时间,我们必须做孩子的保护屏障。 鲁道夫·斯坦纳认为,婴儿的感官印象在他们的整个身体里“波动、回荡,发出声音”。从这 个视角来看,婴儿吸入的印象会影响他们的生命力,并进一步影响他们的身体发育以及器 官有节奏地工作的能力[1]——7岁之前尤其如此,而在婴儿时期,这一点体现得最为明显。从出生到两岁半 让我们想象怀里正抱着一个小小的新生儿。我们的第一感觉是什么?斯坦纳指出,婴儿的 生命力主要在头部工作,用于发展神经系统。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头约为总身长的四分之一,和整个胸部一样宽,他的下巴后缩,下颚很小,整个人圆圆的,软软的。他的胳膊很短,骨盆和腿没有身体其他部分发达。 新生儿的器官仍在发育中,无论是器官构造还是有节奏地工作的能力都还不健全。你会注 意到,新生儿的呼吸是不均匀的。如果我们为宝宝建立不断重复的日常生活节奏,就可以 帮助他们发展出健康的内在节奏。婴儿的动作也是杂乱无序的。观察饥饿的宝宝,你会发 现他手脚乱摆,动个不停。随着宝宝适应家里的节奏并开始模仿成人的活动,他们自己的 动作也逐渐变得有规律起来[2]。 在两岁半之前的这个阶段,儿童最重要的成长体现在说话、走路和本能地思考这几个方面。这些成长从宝宝呱呱坠地就开始了,因为哭就是说话的开始呀!随着孩子渐渐长大,他开 始整天“咿咿呀呀”地说话——全世界的婴儿最初都是这样“咿咿呀呀”说话的。很快,咿呀 声变成了“妈妈”、“爸爸”、“大大”等以“a”音结尾的声音,再后来,父母所说的语言中的那 些音也慢慢出现在孩子的语言中。他第一次给周围的人和物体起名字,并开始用一个字的 句子交流。再然后,他把动词和这些名字放在一起。最后,我们听到了简单、完整的句子,有时还会听到他一下子说出许多叽里咕噜的话来——蹒跚学步的孩子好像整天都在说个不停。 孩子的物质身体也以类似的方式在发展。新生儿不能独立支撑住头部,不过渐渐的,他的 脖子日益强壮,能够支撑住沉重的头部了。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婴儿开始翻身、坐起, 手臂和胸部肌肉也日渐强壮。这些早期的活动为走路打下了基础。 随着腿和下肢的发展,爬的技能开始呈现出来。运动的发展和语言的发展是如此紧密相关,语言治疗师常常用爬行练习来帮助大孩子克服语言障碍。 观察一个孩子在生命最初这几年里的发展是非常美妙的。他一次次地尝试,努力地坐起、 爬行和走路。不管跌倒了多少次,他从不放弃尝试。一股内在的力量在驱动他,在说:“我会做到的!”我大孙女的一张照片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照片里的她非常自豪,因为 她终于找到了平衡——她举起双臂向前走,放开了所有的支撑物,但似乎还需要抓住天空。

十大心理学规律

家长老师最应该了解的10个心理学规律 家庭教育实际上是一门“动心”的艺术。如果孩子长期受到消极和不良心理暗示,情绪就会受到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其心理健康;如果家长不能把教育工作做到孩子的心坎上,其效果往往会苍白无力。一.罗森塔尔效应 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提出,亦称“皮格马利翁效应”或“期待效应”。其含义是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而这种暗示,正是让你梦想成真的基石之一…… 【案例】1968年,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来到一所小学,从一至六年级中各选三个班,在学生中煞有介事地进行了一次“发展测验”。然后,他们列出了一张学生名单,声称名单上的学生都极具潜质,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八个月后,他们又来到这所学校进行复试,惊喜地发现,名单上的学生成绩进步很快,性格更为开朗,与老师和同学的关系也比以前融洽了很多。 实际上,这是心理学家进行的一次心理实验,他们所提供的名单完全是随机抽取的。通过“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坚定教师对名单上学生的信心。尽管教师们悄悄地将这份名单暗藏心中,却在不知不觉中通过眼神、微笑、言语等途径,将掩饰不住的期望传递给那些名单上的学生。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后,变得更加开朗自信,充满激情,在不知不觉中更加努力地学习,变得越来越优秀。 罗森塔尔效应中有句名言:“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从该效应中得出这样一个启示:赞美和期待具有一种超常的能量,能够改变一个人的行为与思想,激发人的潜能。一个人得到别人的信任与赞美后,他会变得更加自信和自尊,从而获得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原动力。为了不让对方失望,他会更加努力地将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尽力达到对方的期望。相反,如果向对方传递了一种消极的期望,则会让他变得自暴自弃,向着消极的一面发展。 二.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是指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案例】马克·吐温听牧师募捐演讲时,最初感觉牧师讲得好,打算捐出自己身上所有的钱;10分钟后,牧师还没讲完,他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决定不捐了。在牧师终于结束演讲开始募捐时,过于气愤的马克.吐温不仅分文未捐,还从盘子里拿走了2元钱。牧师剌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马克·吐温的不耐烦或逆反思想,这就是“超限效应”导致的不良后果。 当孩子犯错误时,如果被他人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多次地对孩子做出同样的批评,这些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厌烦,最后到厌恶。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三德西效应 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曾进行过一次著名的实验,他随机抽调一些学生去单独解一些有趣的智力难题。在实验的第一阶段,抽调的全部学生在解题时都没有奖励;进入第二阶段,所有实验组的学生每完成一个难题后,就得到1美元的奖励,而无奖励组的学生仍像原来那样解题;第三阶段,在每个学生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自由休息时间,研究人员观察学生是否仍在做题,以此作为判断学生对解题兴趣的指标。 结果发现,无奖励组的学生比奖励组的学生花更多的休息时间去解题。这说明:奖励组对解题的兴趣衰减得快,而无奖励组在进入第三阶段后,仍对解题保持了较大得兴趣。实验证明:当一个人进行一项愉快得活动时,给他提供奖励结果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他内在得吸引力。这就是所谓得“德西效应”。 【案例】一位老人在一个小乡村里休养,但附近却住着一些十分顽皮的孩子,他们天天互相追逐打闹,喧哗的吵闹声使老人无法好好休息,在屡禁不止的情况下,老人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把孩子们都叫到一起,告诉他们谁叫的声音越大,谁得到的奖励就越多,他每次都根据孩子们吵闹的情况

名师成长规律及启示

名师成长规律及启示 名师,就是知名度高的教师,工作出色,教育效果好,为同仁所熟知,为学生所欢迎,为社会所认可,有相当的名气和威望。 细品名师们的成长经历,让我感受到了他们的魅力和风采,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拓展了自己的视野,丰富了自己的阅历,更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名师们给我的最大启示是:要想成为一名让学生、学校、社会都认可、喜欢的合格教师,就必须不断丰富、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做一名与世俱进的人民教师。 纵观名师的成长历程,我发现他们都有以下特质:1,热爱教育事业,喜欢学生,以教育为事业。2,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教与学知识与心理学知识。3,组织能力强,善于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的分配与安排;同时,组织家长共同关心学生成长;4 . 幽默风趣,语言有吸引力。 1.努力学习,扎实基础。 学习是人永无止境的需要,教师更是如此。 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曾经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思维精密,哲理使人思想深刻,论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知识就是力量”。 学习的结果就在于促使教师尽快成为教育理论的实践者、课程资源的整合者、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全面育人的合作者、终身学习的示范者、学校组织的维护者、教育科研的引领者。

2 .勤于反思,查漏补缺。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指出:“没有个人的思考,没有对自己经验寻根究底的精神,提高教学水平是不可思议的。教学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催化剂”,我们只有在平时的教学中积累自己的经验,发现自己的问题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让自己不断进步。是区分经验型教师与学者型教师的重要衡量标准之一。 3 .勤于实践,不断完善。 苏霍姆林斯基说:“无论就其本身的逻辑来说,就其哲学基础来说,还是就其创造性来说,教师的劳动不可能不带有研究的因素。这首先是因为,我们所教育的作为每一个个体的人,他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个充满思想、情感和兴趣的很特殊的、独一无二的界。······凡是感到自己是一个研究者的教师,则可能变成教育的能手。” 在教学中,我们要把自己平时的反思和积累的点滴,用在学生的教学中去实践,发现问题及时反思,勇于探究,不断的去进步与完善教学方法。

职场六大法则 让新人快速成长

遵循六个职场法则让新人快速成长 刚刚入职的新人难免会迷惘,不知道如何适应新环境,更不知道如何在职场中生存,下面长沙IT培训欧柏泰克小编为你解读一下6个职场法则,让你快速融入新工作,成为老板眼中的佼佼者! 不要推卸责任 新人入职自然有很多不懂的地方,也容易犯错,但是犯错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犯错之后不敢承担,在公司里你要清楚自己的定位,你是一个新人,做错了事不会有人怪你,但是你推卸责任的行为只会让大家觉得你是一个没有担当的人。 善于发现公司和他人的闪光点 既然选择了这个公司,就要好好的树立为公司服务的心,所以加强自己职业素质是势在必行的,而善于发现他人的闪光点也是至关重要的,别人的优点要借鉴过来,吸收之后转换为自己的优点,这样利于你在职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勤奋工作 新人的举手投足间都可能是引人注目的,如果你有求上进的工作态度会让你在职场加分,不要在老板面前做样子,这样于事无补,放眼望去,谁在认真工作,谁在敷衍工作是一目了然的,你的装模作样只会让老板对你的好印象大打折扣。 经常给自己充电 正所谓学无止境,在完成工作的前提下,新人可以适当的给自己充充电,经常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来培养自己的工作能力,这样也不会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了。老板看中新人通常是因为他们拥有积极创新的态度和推陈出新的想法,所以老板们会更看重新人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精神。 让自己成为“关系户” 一个好的关系网有利于你的完成工作的顺利度,举个例子来说,对于这个case你遇到了瓶颈,这时候寻求同事的帮助会使你豁然开朗!与同事之间相处的融洽,可以制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要学会包容和理解,只有这样你和同事之间的摩擦才会减少,合作也会更加愉快。 适当解压 对于刚刚接触新工作的你,往往会有点急于求成,过度的压力会影响你的工作效率,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一步一步踏踏实实的往前走才能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所以在闲暇时间,不要一脑门子想着工作的事了,放松自己让自己释放压力,要懂得劳逸结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