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训练--端午的阳光
【“端午的阳光”散文有奖征文】母亲的端午李兴柏
【“端午的阳光”散文有奖征文】母亲的端午李兴柏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又到6月18日粽叶飘香的时候。
端午节也就在这粽香中带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带着喧腾的节日气氛,欣喜走来。
小时候,身为农家子弟,不知道端午节这个称谓,只知道五月节。
沈阳乡下(于洪、辽中、新民)的端午节,没有什么龙舟赛,也没有喝雄黄酒等民俗。
只有吃粽子、拴五彩线、吃鸡蛋、插艾蒿等民俗。
无论再怎么忙碌,也不能怠慢了端午节,包粽子就是迎接端午节的隆重而简朴的方式。
母亲把头一天泡好的大黄米或糯米淘洗干净,直到把米粒泡得发软了,把苇子叶清洗干净,挑选叶片宽厚无虫斑的。
之后就是包粽子。
取出二三片苇叶,折成漏斗状,装入糯米,将多余的苇叶折回,扣在其余三个角上,攥紧,最后右手拿出一根马蔺,从中间一缠一绕系个活扣。
那个时代,乡下人包粽子是没有馅的,一是没钱买馅料,二是当地没有种植的,三是没有掏弄的渠道。
母亲包粽子的“本事”是从小练就的,还是小姑娘时,她就跟大人学习包粽子。
母亲说:“那时的小姑娘都要学会做家务,不然嫁出去会被婆家人小看”。
她还说:“最容易漏米就是尖角,所以包粽子时一定要勒紧,保证一粒米也不能漏出来。
如果粽子中漏出米,水也会从棱角处进去,这样煮出粽子不饱满,还有一股水渍味”。
上世纪六十年代煮粽子乡下都是用大铁锅,先把粽子放进锅里一个个码好,锅里的水要没过粽子,往灶坑烧火一两个小时。
热气腾腾的水蒸气,从锅盖旁边不断溢出,周身盈满一阵阵粽叶清香。
终于,激动人心的时刻到了,当锅盖被揭开的刹那,团团水蒸气升腾弥漫,我禁不住吞咽口水,馋虫都快从嘴里跳出来了。
待母亲用筷子夹起煮熟粽子放在冷水中浸泡,以免烫嘴。
解开马蔺扣,剥开粽子叶,只见白皙皙的粽子,粘点白糖,张开大嘴咬上一口,软软糯糯,爽爽滑滑,甜香顿时溢满口。
满族人讲究房檐下插艾蒿以防病。
端午节这一天,东方刚露鱼肚白,耳边响起母亲柔和的呼唤:“快起来,去拔艾蒿”。
我一骨碌坐起来,穿上衣裤和鞋,向浑河大堤走去。
端午情思光影散文
端午情思光影散文端午情思光影散文红艳艳的石榴花,像一个个小喇叭,热烈地为我们迎来了夏季。
初夏的时光,微风和煦,鸟语花香,春风春雨滋润了一春的大地,已显得生机盎然,朝气蓬勃。
时间走到五月,日子里的话题,除了国家大事,油盐柴米,在茶余饭后,挂在人们嘴上的,就要数端午节了。
说起端午节,平民百姓,大人孩子,首先想到的,一定是粽子。
论起来,粽子并不是什么顶级的奢侈品,也不是什么舌尖上的美味,更算不上极品佳肴,但是却让很多人念念不忘,这里面的道理,大致是不用说的。
临近端午,节日的气氛,便一天比一天浓郁起来。
街道上,集市上,小贩身前的蒸锅里,那热腾腾的,香甜软糯的带着淡淡粽叶清香的粽子,让人垂涎欲滴,难忍购买的欲望。
再看卖粽叶,马莲草(包粽子用的),红枣、蜜枣等等所有有关粽子的东西,还有卖艾草的,也都随行就市地招摇着,兴奋着,此起彼伏的吆喝声,好不热闹!行走在热闹的人群里,看着这节前热闹的场景,心里那一处轻易不敢碰触的地方,竟然不知不觉地打开……在心里那隐秘的地方,住着最疼爱我的奶奶。
奶奶是聋哑人,虽然不会说话,但是心灵手巧,各种手工活做的都特好。
奶奶会绣花,奶奶绣的牡丹,娇艳欲滴;鸳鸯,栩栩如生。
奶奶做鞋子,先纳针脚细密的千层底,再用各种面料做鞋帮,最后做成偏带的,方口的,圆口的鞋子,不仅看着漂亮,穿着也舒服。
家里的小菜园,在奶奶的细心照料下,也是井井有条。
大至白菜波菜,黄瓜豆角,茄子南瓜,小到葱葱蒜蒜,庄户人家的日子所需,都能在小菜园中获取。
老人家故去,已很多年了。
可她那慈祥的笑容,那一脸的皱纹里蕴含的精气神,她干净利落的打扮,精神矍铄的样子,炯炯有神的双眸……有时候,我甚至发觉,奶奶的一个眼神,就让我懂得了她的意思。
都说聪慧的眼睛会说话,想来奶奶的眼晴,就是这样的一双吧!至今,想起和奶奶一起打粽叶(其实就是比较宽比较长的苇子叶),包粽子的情景,好像就是昨天,一切都是那么清晰。
那时候的曹妃甸,名叫柏各庄农场。
【“端午的阳光”散文有奖征文】遍插树枝只一人杨秀荣
【“端午的阳光”散文有奖征文】遍插树枝只一人杨秀荣郑重提示企鹅号、百家号、美篇、博客、QQ空间、简书等网络媒体发过的文章,不要再投稿给新媒体《行参菩提》。
如果愿意继续投稿新媒体《行参菩提》,请先删除,后投稿。
做艾炙的时候,草香弥漫,温热的情感也随之泛滥开来,想到节日,想到亲友,想到老家以及这些年的艰苦困顿,眼泪不禁涌了上来。
时值夏日,老家的庄稼树木想来都已苍郁繁茂了吧,黑土地总是不负期待。
树木和田野让贪玩的孩子们多了躲藏追逐的野趣,这是四季分明的大东北无私的馈赠,除了夏,其他季节太过荒凉。
夏日,树木独有的浓密,恢复了东北对大自然的期盼,我觉得那些亮油油的绿叶嫩枝都是为端午准备的。
节日的当天,我们需要插艾,更需要色彩鲜明的绿树枝点缀房檐。
想起小时候折过的杨树枝,心里满溢生机勃勃的绿,它们旗帜一样招摇在老屋的茅檐之上,缀着红的,橙的,黄的,蓝的,粉的等多样五彩纸葫芦。
那纸葫芦的穗子也是五颜六色,随风摇动,连着树枝,连着老屋,连着心。
摇啊,荡啊,我小时候的端午就这样又来到眼前了。
忘记了自己参与过老家几次的端午,想来不足二十次。
但大约每个端午都是差不多的程序,所以记忆格外深刻。
节日那天,庄户人是要起得很早的,一般四五点钟,不待太阳升起,因为是要去麦地就着露水洗脸,太阳一晒,露水就会蒸发。
用麦露洗脸,现在想来可能是因为野生的艾蒿不够多,天然的艾露过少老家的麦田又较多的缘故。
至于把采回的艾蒿泡进脸盆洗脸,在老家时是一次也没有过的。
回忆中都是用露水洗脸的,或者大概不拘麦露,什么露水都可以。
孩子们的乐趣不全在洗露一事上,更多的是去途和归途以及用毛巾沾露的嬉戏。
归途经过田野树林就可以采艾蒿和折树枝了,树枝其实不独独可以折杨树的,其他矮小的榛柞类也是可以的,那叶子形状各异,其实比杨树叶美许多。
至于采艾蒿,小孩子不太认得,都是大人们的事情,所以我更多的角色是折树枝。
树枝抱回家,五彩葫芦就上场了,所有的葫芦都要系在树枝上,然后插上屋檐。
散文阅读讲评
4. B (A项错,作者写作的目的并不 是谈名家名作与名胜之地的关系。 C项理解错误,“屈原伟大的品格 无人能企及”,与“有些品格是无 法超越的”不一致。“不断提升自 己”没有依据。D项错在“‘渐愧” 和“不满”,没有此意。)
5.①写了屈原在五月五日自沉泪罗 江的事件,点明丁屈原与端午节的 关系(端午节纪念屈原的来由)。(1 分) ②表现了屈原纯洁高尚的品质,赞 颂了屈原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2 分) ③它照应了题目,引发了下文关于 端午节的感想。(2分)(共5分,意 思对即可。)
——句段作用
• ①内容上,交代了灯笼草默不作声、超然于天地 间的特征,表达了我与灯笼草的深厚感情(2分); • ②结构上,总领全文内容,照应题目,点题(点明 中心:回归故土、回归自然的渴望,),与文章结 尾相响应。(2分)
20.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 一要看本身的作用,二要看与标题、开头、上文、下文、 结尾的作用,三看它在文章中的位置。 出现问题:审题不到位,生搬用套答题模式,如:
1.引出下文,为下文写灯笼草以及我对它的赞美做铺垫。
2.为下文我们应该爱护乡村、回归自然做铺垫。
• ⑴下列对作品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 • A 故乡给了“我”一颗多愁善感的心,它激起“我” 的思乡之情。“我”常在故乡记忆里寻找慰藉。 • B “我”在外面的世界获得了一些成就,却对故乡充 满着深深的愧疚,也催生出内心深处的不安。 • C 文中写孩子们学大人们采茶的情景,表现了故乡 虽有贫穷苍白的一面,也有给生活增添乐趣的一面。 • D “我”的家乡是革命老区,经历过苦难,受过战争 的洗礼,它丰厚的红色文化浸润了这片土地。 • E 文章首句和末句遥相呼应,强调故乡在“我”的文 字书写中不可或缺、不可取代的作用,突出主题。 • 答案:BE(B “在秋收的季节里,打谷机工作的声 音……内心深处的一丝不安也被催生出来,那就是 当年因对外面世界的向往而离开了家乡”;E 强调 对故乡的思念)
沈从文端午节原文阅读答案解析
沈从文端午节原文阅读答案解析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作品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为人们所喜爱。
他的散文《端午节》就是一篇典型的代表作,全文通过作者细腻而真切的描写,展现了中国人民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丰富内涵和深厚文化底蕴。
本文将对沈从文《端午节》的原文进行详细阅读,并解析其中的重要词语和语句,为读者提供更加全面、深入的理解。
同时,本文还将探讨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与情感,以及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追求。
一、阅读原文《端午节》晚钟初动,人静如注。
我打眼一看,塔上的灯还没有点。
过了一阵,忽然暗里亮,然后散出白玻璃似的光,照向屋外。
我起身跑出去,只见河边上一样东西都没有,空中很宽阔,有风在吹。
我寒病初愈,有点虚乏,脚下踏着约盘约束的滩石,一灯连河两岸都映着,远处的烟雾越来越是深青的颜色,很像一个浓缩的坡茶。
长江大河,在五年来的春、夏、秋、冬之间,似乎一个从未停过一分一秒的奔泻,时而暴腾,处处是浊泡,时而连声细滑,如同疯魔。
但此时此刻是歇了的,它在挺拔的河滩上休闲,河水波纹静如瓠江,渐渐只留下长长的细白皱纹。
“端午节了呢,”我心里想,“江畔的人们呢,现在大抵在吃粽子。
那么陆地上的百姓呢,他们在做么呢,一定在买马鞭草吧。
”这时,就飞来了几声敲木鱼的声音。
过了一会儿,那边也出现了灯笼──可是偏偏鱼龙脱出了轨道停止不动了──,一个男的在那里打木鱼,一个女的在摇手鼓,“哎去,哎去,哎去”。
赵家老头子披紫袍子出来参加端午节汇演。
他走回退着精壮的勇士抬的那个龙身旁,收回了去年所用的悬在龙头柱子上的包子,重新用它换下一个小的金元宝。
那些龙鳞就立即闪出了带星光的色彩,光华萌动。
这时我也就起了看端午节戏的心思,走到兴发口戏台上去。
有几张木榻拉在板凳上,作为时间的表演用,老人们有的打瞌睡,有的吸烟,有的擦朦胧眼镜。
过了一会儿,赵家老头又出来了,这回他是穿白衬衫,手里拿着一根七尺长的竹竿,竹竿上别着一个小红旗,上面标着“安康劳动模范”的字样。
【“端午的阳光”散文有奖征文】五月有节是端午杨树林
【“端午的阳光”散文有奖征文】五月有节是端午杨树林郑重提示企鹅号、百家号、美篇、博客、QQ空间、简书等网络媒体发过的文章,不要再投稿给新媒体《行参菩提》。
如果愿意继续投稿新媒体《行参菩提》,请先删除,后投稿。
当收获和播种一同袭来之时,端午,紧跟着五月的优雅步履,带着神秘,应着天时,飘着花香,裹着味道,又一次如约莅临人间。
这个传承了几千年的节日,也在我的人生之旅中刻满了记忆。
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我,端午划过的影子,总在心灵深处定格,想起来,能温暖整个过去的曾经。
记忆中,家乡一带称端午为“单五”,并把“单五”的“五”字夹带方言儿化音。
五月初五,月和日都是五,应是重五,咋会喊成语义截然不同的名字呢?问起来,大家都说是老辈传授,代代相传都叫“单五”。
也许是口误或谐音吧。
但从家乡人过端午的举止和忙碌中,也许能印证这个叫法所蕴含的不尽话题。
小时候,山区生活条件差,常常惦记着过年过节,心里膺记的无非就是吃好吃的。
端午节的到来,也是春节过后最大的传统节日。
经历一季荒春的人们,也是蓄积了力量在过这个节日。
过端午炸油馍是家乡的传统,那种飘荡在小村的油馍香味,直到今天我还记忆犹新。
在那个时代里,想吃油馍也是个奢侈的生活美味。
好在小村总有人在端午前几天就先炸起了油馍,一家炸油馍,香味飘满村。
诱人的油馍香裹在山风中,经过小村清新空气的过滤,闻到的是一股怡人的清香。
这味道在当时也是直勾人心的,一同闻到香气的人们,都会不约而同地说:“谁家可炸油馍啦”。
这一闻,使我心中顿生渴望,盼望着母亲能快快炸出香喷喷的油馍。
我的愿望也在节日的到来和母亲急于走亲戚送油馍的忙碌中实现了。
春节有几份礼物,端午就有几篮油馍。
这是乡间恪守的规矩和习俗。
端午节不光是吃油馍改善生活,走亲戚送油馍是这个节日的重头戏,也是对春节礼尚往来的延续,更是亲情的又一次互动。
一篮香喷喷的油馍,传递了长幼之间的情感,放大了可持续热情的日子。
初五的当天,家家户户炸油馍的场景,使这个节日充满了浓浓的情意。
熊红久《端午的阳光》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端午的阳光熊红久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被流放至泪罗江畔的屈原,得知秦国军队已攻破楚国郑都,顿时感到支撑生命的最后一点亮光熄灭了。
当他把“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诗句吟诵给江边i}x,父的时候,就已经决定,要将自己的清澈与江水的澄明合二为一了。
我知道,这是屈子为保留个体纯净最无奈的选择,也是迄今为止,文化祭坛上最高尚的选择。
最终,三间大夫坐在了泪罗江边,坐在了五月初五的阳光里,把最后的生路溺死水中。
怀中石的沉重,恰如其心,所以屈原是抱着自己冰凉的心,走进激流之中的。
而那些“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扰未悔”的诗句,留在了岸上,留给了端午。
一条江因为成了一个诗人心灵最后的归属地,而永远被世人铭记。
一个普通的节日,因为收留了伟大诗人的高尚魂魄,而内涵充盈。
端午,把缅怀和敬仰裹成了节日的粽心。
节日的寿命当然要比人的寿命长久许多,所以,三间大夫把自己的傲骨托付给了这个日子。
在结束自己生命肉体的同时,也放射出了精神的光芒。
被江水灌洗的灵魂,忧如江面的粼粼波光,刺痛了后人的视线和思想。
我知道,这种深入骨髓的隐痛,来自时间深处的行吟,一个背负着深重苦难,行走了两千多年的节日,其实是在为自己的存在寻找一个答案。
所以,端午节带给我们的,应该是溯流而上的文化追源,恰如诗人余光中所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泪罗江。
”以我们现在的视角来看,用一个诗人的限落,唤醒了一种文化的崛起,就像屈大夫生未能拯救楚国,却用死成就了《离骚》一样二忽然觉得,端午节其实更像是包裹粽子的苇叶了,它把所有的内容和精髓,密密细细地包藏起来,让我们极具耐心地一层层打开,最后领略到事物的真相。
熟透之时,苇叶汲取了擂米的私质,擂米渗透着苇叶的清香,似如端午与屈子之间的浸染,节与人的统一。
我对端午节的最初认知,完全来自于粽子:那时候的小学课本,还没有涉及到“楚辞”或者《离骚》的片言碎语,文化不高的母亲也无法给我们讲述端午节的由来,好在粽子并不因为我们的无知而改变所蕴含的味道,我总会把端午节和甜香私软的糯米联系起来。
2020届高考散文阅读二轮复习提升练:“端午”主题
高考散文阅读二轮复习提升练:“端午”主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多彩端午苗理洁①如果要用色彩去界定惠州端午节的话,我认定它是多彩的。
②蝉鸣荔熟时,迎来端午节。
于是,市场上飘荡着一缕缕果香和青草的气息。
一筐筐火红的荔枝中,又可见一抹抹青葱的绿色映入眼帘,那是农家大娘和小妹担子上一捆捆的粽子叶,还有一扎扎的桃枝、艾叶与菖蒲。
“这些叶子也能卖钱么?”一个操着外省口音的大妈好奇地问。
“过五月节(惠州人管端午节为五月节),这些叶子都能卖钱!”小妹子爽爽地答道。
是的,走过两千多年岁月的端午节,从古老的农耕历史深处传承至今,已深深扎根民间。
人们期盼这个传统的节日,用各自虔诚的心装扮,包括大娘翻山越岭采来粽子叶、艾叶,小妹攀着梯子采摘桃树枝,当然也包括那些买菜的阿姨大嫂们开心买着带回家。
③这个源于纪念屈原的节日,如今已被纷纭的色彩所衬托。
衬托得喜庆鲜亮,像个待嫁的新娘,给了人们不少遐想的余地和欢喜的空间。
④龙舟竞渡,惠州人称之“扒龙船”。
扒龙船,民间比较广泛的说法是源于渔夫们在江上来回寻找屈原的真身演变而来。
《惠州府志》记载,惠州是明朝嘉靖二十一年(1541年)开始才有扒龙船。
数百年过去,惠州人一直视扒龙船为端午节重头戏。
先不说藏在水下的龙船每年出水时的神秘,也不说参与这项活动的人抬着金猪等祭品祭拜的庄严,单说龙船赛,就展现十分明丽的色彩。
前年端午时节,我在惠东的赤岸村,就观看了一场海上扒龙船。
赤,红也。
这个红色海岸的村庄生长着上百棵古老的荔枝树,成熟荔枝如小小红灯笼悬满枝头,成为村庄最美的景致,也标志着扒龙船的日子到了。
那日的龙船,船头披上大红花球,助威的大鼓是红色的,运动员的衣裤也是红色的,海岸旁,海风吹拂一排排鲜艳的红旗,哗啦啦作响。
十里八乡来看扒龙船的人挤满了岸边,吉庆的色彩激动着所有人的心。
当龙船箭一般冲出蓝色的海面,紧接着锣鼓震天,呐喊声声,海湾沸腾起来了。
这红色的海湾深深镌刻在我脑海,成为端午美好的记忆。
熊红久《端午的阳光》阅读训练及答案
端午的阳光熊红久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被流放至汨罗江畔的屈原,得知秦国军队已攻破楚国郢都,顿时感到支撑生命的最后一点亮光熄灭了。
当他把“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诗句吟诵给江边渔父的时候,就已经决定,要将自己的清澈与江水的澄明合二为一了。
我知道,这是屈子为保留个体纯净最无奈的选择,也是迄今为止,文化祭坛上最高尚的选择。
最终,三闾大夫坐在了汨罗江边,坐在了五月初五的阳光里,把最后的生路溺死水中。
怀中石的沉重,恰如其心,所以屈原是抱着自己冰凉的心,走进激流之中的。
而那些“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诗句,留在了岸上,留给了端午。
一条江因为成了一个诗人心灵最后的归属地,而永远被世人铭记。
一个普通的节日,因为收留了伟大诗人的高尚魂魄,而内涵充盈。
端午,把缅怀和敬仰裹成了节日的粽心。
节日的寿命当然要比人的寿命长久许多,所以,三闾大夫把自己的傲骨托付给了这个日子。
在结束自己生命肉体的同时,也放射出了精神的光芒。
被江水灌洗的灵魂,犹如江面的粼粼波光,刺痛了后人的视线和思想。
我知道,这种深入骨髓的隐痛,来自时间深处的行吟,一个背负着深重苦难,行走了两千多年的节日,其实是在为自己的存在寻找一个答案。
所以,端午节带给我们的,应该是溯流而上的文化追源,恰如诗人余光中所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
”以我们现在的视角来看,用一个诗人的陨落,唤醒了一种文化的崛起,就像屈大夫生未能拯救楚国,却用死成就了《离骚》一样,忽然觉得,端午节其实更像是包裹粽子的苇叶了,它把所有的内容和精髓,密密细细地包藏起来,让我们极具耐心地一层层打开,最后领略到事物的真相。
熟透之时,苇叶汲取了糯米的黏质,糯米渗透着苇叶的清香,似如端午与屈子之间的浸染,节与人的统一。
我对端午节的最初认知,完全来自于粽子,那时候的小学课本,还没有涉及到“楚辞”或者《离骚》的片言碎语,文化不高的母亲也无法给我们讲述端午节的由来,好在粽子并不因为我们的无知而改变所蕴含的味道,我总会把端午节和甜香黏软的糯米联系起来。
2021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端午的阳光
2021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端午的阳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端午的阳光熊红久(1)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被流放至汨罗江畔的屈原,得知秦国军队已攻破楚国郢都,顿时感到支撑生命的最后一点亮光熄灭了.........。
(2)当他把“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诗句吟诵给江边渔父的时候,就已经决定,要将自己的清澈与江水的澄明合二为一了。
我知道,这是屈子为保留个体纯净最无奈的选择,也是迄今为止,文化祭坛上最高尚的选择。
(3)最终,三闾大夫坐在了汨罗江边,坐在了五月初五的阳光里,把最后的生路溺死水中。
怀中石的沉重,恰如其心,所以屈原是抱着自己冰凉的心,走进激流之中的。
而那些“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诗句,留在了岸上,留给了端午。
一条江因为成了一个诗人心灵最后的归属地,而永远被世人铭记。
一个普通的节日,因为收留了伟大诗人的高尚魂魄,而内涵充盈。
(4)端午,把缅怀和敬仰裹成了节日的粽心。
(5)节日的寿命当然要比人的寿命长久许多,所以,三闾大夫把自己的傲骨托付给了这个日子。
在结束自己生命肉体的同时,也放射出了精神的光芒。
被江水灌洗的灵魂,犹如...........江面的粼粼波光,刺痛了后人的视线和思想...................。
我知道,这种深入骨髓的隐痛,来自时间深处的行吟,一个背负着深重苦难,行走了两千多年的节日,其实是在为自己的存在寻找一个答案。
(6)所以,端午节带给我们的,应该是溯流而上的文化追源,恰如诗人余光中所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
”(7)以我们现在的视角来看,用一个诗人的陨落,唤醒了一种文化的崛起,就像屈大夫生未能拯救楚国,却用死成就了《离骚》一样,忽然觉得,端午节其实更像是包裹粽子的苇叶了,它把所有的内容和精髓,密密细细地包藏起来,让我们极具耐心地一层层打开,最后领略到事物的真相。
熟透之时,苇叶汲取了糯米的黏质,糯米渗透着苇叶的清香,似如端午与屈子之间的浸染,节与人的统一。
[端午的阳光熊红久]端午的阳光
[端午的阳光熊红久]端午的阳光端午的阳光篇1:端午赛龙舟的作文500字端午节赛龙舟赛龙舟使我们珠三角端午节的一种独特的民俗活动,这个活动的起因是为纪念我国古代时的一伟大的诗人——屈原而设立的。
我今年有幸去看了一次赛龙舟,因为爸爸当天正好有空,所以我们全家去看赛龙舟。
到达赛龙舟的场地时,岸两边早已被围观的人们围得水泄不通了,我看了桥上的一个空挡,便叫家人挤了过去。
这个位置居高临下整个江面一目了然。
赛龙舟开始了,每只龙舟都像一支离弦的箭,一个劲的向前冲,每一只龙舟下面都都绑着不少粽子,每向前一步,龙舟上都有人用刀子把粽子斩下扔进水里。
每只龙舟的速度都不分上下:一会儿1号领先,不一会儿8号又追上了。
突然,划船手好像力气大增,每一只龙舟的速度更快了。
这时,击鼓手开始鸣鼓了,划船手顿时很有节奏的跟着喊起:“咚!咚!咚咚咚!嗬!嗬!嗬嗬嗬。
”天公也好像来助威,开始下起了毛毛细雨。
真是鼓声!人声!助威声!声声震耳!雨水!汗水!江水水水相容!龙舟的速度越来越快,仿佛龙群在江水中急速飞腾。
渐渐的,渐渐的。
1号,5号,9号构成了领先集团。
100米!50米!20米终点越来越近,只见5号的力量一发不可收拾的爆发了!把后面的两条龙舟远远地甩在后面,然后冲线了!赛龙舟真是一项激烈的比赛啊!端午节赛龙舟炎热的暑假到了,今天,爸爸带我去母亲河看赛龙舟。
一到母亲河边,我就看见在平静的水面上有两艘彩色的龙船在水中摇来晃去,好像两只小鸭在走路。
岸边已经是人山人海了,大家冒着酷热的阳光来观看精彩的赛龙舟比赛。
过了一会儿,比赛就开始了。
只见红龙顺利地游出了起点线,而青龙的人们一时反应不过来,所以晚了一步,被红龙渐渐甩在了后面。
青龙中的人不甘心落后,努力向前追去,打鼓的人敲一下,划船的人就用力划一下,他们齐心协力,还不断发出:“加油!加油。
”的鼓劲声。
此时,岸两边的人,也拼命扯着嗓子喊加油。
有的人还一边喊一边打手势,红龙中的人见青龙追了上来,赶紧向前划。
熊红久散文阅读:《端午的阳光》
熊红久散文阅读:《端午的阳光》端午的阳光熊红久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被流放至汨罗江畔的屈原,得知秦国军队已攻破楚国郢都,顿时感到支撑生命的最后一点亮光熄灭了。
当他把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诗句吟诵给江边渔父的时候,就已经决定,要将自己的清澈与江水的澄明合二为一了。
我知道,这是屈子为保留个体纯净最无奈的选择,也是迄今为止,文化祭坛上最高尚的选择。
最终,三闾大夫坐在了汨罗江边,坐在了五月初五的阳光里,把最后的生路溺死水中。
怀中石的沉重,恰如其心,所以屈原是抱着自己冰凉的心,走进激流之中的。
而那些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诗句,留在了岸上,留给了端午。
一条江因为成了一个诗人心灵最后的归属地,而永远被世人铭记。
一个普通的节日,因为收留了伟大诗人的高尚魂魄,而内涵充盈。
端午,把缅怀和敬仰裹成了节日的粽心。
节日的寿命当然要比人的寿命长久许多,所以,三闾大夫把自己的傲骨托付给了这个日子。
在结束自己生命肉体的同时,也放射出了精神的光芒。
被江水灌洗的灵魂,犹如江面的粼粼波光,刺痛了后人的视线和思想。
我知道,这种深入骨髓的隐痛,时间深处的行吟,一个背负着深重苦难,行走了两千多年的节日,其实是在为自己的存在寻找一个答案。
所以,端午节带给我们的,应该是溯流而上的文化追源,恰如诗人余光中所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
以我们现在的视角来看,用一个诗人的陨落,唤醒了一种文化的崛起,就像屈大夫生未能拯救楚国,却用死成就了《离骚》一样,忽然觉得,端午节其实更像是包裹粽子的苇叶了,它把所有的内容和精髓,密密细细地包藏起来,让我们极具耐心地一层层打开,最后领略到事物的真相。
熟透之时,苇叶汲取了糯米的黏质,糯米渗透着苇叶的清香,似如端午与屈子之间的浸染,节与人的统一。
我对端午节的最初认知,完全于粽子,那时候的小学课本,还没有涉及到楚辞或者《离骚》的片言碎语,文化不高的母亲也无法给我们讲述端午节的由来,好在粽子并不因为我们的无知而改变所蕴含的味道,我总会把端午节和甜香黏软的糯米起来。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散文专题训练谢冕散文(含答案)
散文专题训练-----谢冕散文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香香的端午谢冕①端午是香香的,香飘万家。
最初是菖蒲、艾蒿的香味,后来是雄黄酒,是年轻女性胸前、腋下的香囊,那香囊里充填着香香的沉香、木香、丁香碾成的粉末,再后来就是竹叶包裹的粽子,满街满巷飘浮着粽叶的清香。
进入五月,这座城市的每个角落,都浮动着端午特有的香气,隐隐地、若有若无地散发在逐渐浓郁的节日的气氛中。
时序已是初夏,也许茉莉正在悄然开放,也许含笑正在蓓蕾,也许白玉兰正在高处的枝叶间发出诱人的暗香,但此刻充盈着这城市的,是端午特有的香气。
这是让人着迷的香香的端午!②“端取乎正,午得其中”,除了香香的,端午也是端端的。
古时民间庆典,大抵总与节候有关,端午时节,天气转热,百虫萌动,百毒衍生,蕴含在这个节日仪式背后的,也就是造成端午的香香的气味的,正是适应节候去瘟避邪的动机。
端午到了,家家门楣插上红纸围束的艾蒿和菖蒲,说是门上悬剑,妖魔却步,实是借那些植物分泌的香气驱虫。
让小孩们饮雄黄酒,给女孩们额前点朱砂痣,那些香囊其中装的也是一些中药材的粉末。
这些举措,无不指向这个盛夏到来之前消毒祛魔的动机,所谓的“菖蒲似剑斩千邪”即指此。
③我们的祖先是智慧的,他们能够把实用的动机予以诗化,使人们在充满诗意的仪式中享受节日的愉悦。
记得幼时,节日临近,家家都贴起对联——在福州,对联不光是春节张贴,一般节庆也都贴的——记得一副对联是:“海国中天传令节,江城五月落梅花”。
那时似懂非懂,倒是记住了,直到如今。
福州近海,原是“海国”无疑,闽江贯穿福州城,说是“江城”,更是贴切。
然而,农历五月天,挥汗如雨,哪有什么梅花?梅花又怎么会“落”?不懂了。
后来读唐诗,方知其句出自李白的《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上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④由此才知道“梅花”是笛曲名,汉乐府的名曲有叫“梅花落”,也叫“梅花引”的。
⑤端午的诗情远不止这些,全中国的百姓都在用各自的方式怀念屈原,但龙舟竞渡在有水的地方倒是不分南北的一致。
端午的阳光作文六年级
端午的阳光作文六年级小时候对端午节的理解,仅仅停留于香喷喷的粽子。
而本地的人们,似乎也不大了解端午节的来历。
下文是小编为你精心编辑整理的端午的阳光作文六年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更多内容,请点击相关栏目查看,谢谢!端午的阳光作文六年级1农历五月初五,是家乡最有特色的日子----端午节。
虽然端午节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无论在中国南方还是北方,都有过端午节的习俗。
但我感觉,北方的端午节要比南方的更有意思,气氛更浓郁,更能表现端午节特色。
端午节是为纪念伟大诗人屈原所定的节日。
屈原是战国时期出国人,很有学问。
他在楚王身边做官,以形象是自己的国家富强起来。
昏君楚王却听信奸臣的话,把屈原削职流放。
在流放中,屈原听说楚国的的都城被敌人占领,百姓遭难,悲愤极了。
五月初五这一天,他来到汨罗江边,怀抱一块石头,以纵身跳入汨罗江中。
出国的百姓听到屈原投江的消息,都十分悲痛。
他们含着泪划着船赶来打捞屈原,还把粽子扔到江里喂鱼,希望鱼儿不要伤害屈原的身体。
这就是五月端阳包粽子的来历。
小孩还要挂香囊的。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
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每到端午节这一天,我们家家户户都会包粽子来吃,粽子有咸粽子和甜粽子两种口味。
甜粽子有莲蓉,豆沙,栗蓉,枣泥:咸的呢,就是咸肉啊,烧鸡,蛋黄,干贝,冬菇,绿豆,叉烧等材料。
包好的粽子放在一个锅里煮,等粽子熟了以后,会闻到淡淡的竹叶香,清香四溢,弥漫整个厨房……。
解开扎藤,剥开粽子叶,甜粽子里藏着白白的粽肉,咸粽子里红红的粽肉都升腾着蒸汽,散发着一种特有的蒸棕香。
两粽子用盘子放在一起,活塞两颗亮晶晶的红白宝石,糯米在灯光下晶莹透亮散发着撩人扑鼻的浓郁糯米香,是帮极了!最最令爱吃甜食的我深爱的还是枣红般的甜粽子。
端午时节,家里包了一大把粽子,总要送亲戚朋友一大包,一大包的。
关于端午节的散文五篇端午节的散文
关于端午节的散文五篇端午节的散文岁月的流逝,掩盖不住母亲的白发与沧桑。
在母亲年过八十身体大不如前的时候,禁不住我和妻子的劝说,老人家恋恋不舍告别老宅进了城。
城里的生活毕竟与乡间不同,吃的用的花钱信手拈来,令母亲大为不满。
就拿今年即将到来的端午节来说,妻子已经提前定制了粽子,母亲却极力反对。
她说:“粽子还是自己包的好,网上的食品又加色素又加防腐剂,不安全,粽子还是自己包的好。
”她反反复复提倡议、做工作。
拗不过母亲,我们只有妥协,忙着买黄米、买江米,让她开心为我们包粽子。
年迈的母亲还是像当初一样,程序一样不差地包着粽子。
泡米周期半个月,而且一日一淘,她说这样包出来的粽子才劲道有嚼头。
的确,在吃完广东、闽南、宁波、嘉兴、苏州、四川、海南、北京、山东的粽子,再品尝贵州的酸菜粽、西安的蜂蜜凉粽、苏北的咸蛋粽、上海的咸味粽、云南的火腿粽之后,我觉得母亲包的粽子最香、最甜、最可信、最可心;我更觉地,端午节,能够吃上妈妈的粽子,是最幸福的事。
母亲的粽子,令我回味无穷。
【篇二】又逢端午节到来,便不由想起一家人围坐在桌前吃粽子的情景。
那时,每到端午节父母就早早起床,忙碌着为我们一家姊妹4人准备红枣糯米饭。
踏着晨曦雨露,门前挂艾草、胸前带荷包、手腕系五花线,已经是母亲早为我们备好节日礼物,说是起纳福、辟邪保健康的作用。
如今三十有八,已经成家。
从当兵到做警察,工作的特殊与父母聚少离多,更谈不上吃粽子的事。
每年端午节,便是掏些钱去买一些,可味道远比不上那时母亲为我亲手做的,那么的香甜可口,回味悠长。
现母亲病故,是2004年3月,是我探家归队一个月后去世的,全家人都没有告知我消息,怕情绪影响到我的工作,后来是次年时父亲才给我说的。
姐姐说那年三月,父亲在赶集回家的路上突遇天下着雨夹雪,路滑自行车歪倒头着地流了很多血,母亲目睹了当时的情景而晕倒的。
后经过抢救,医生确诊为脑溢血。
姐姐还说,母亲那年才50岁,躺在病床上那段时间一直呼唤你的名字,每天都有村里男女老少来看望。
端午节优美散文(通用10篇)
端午节优美散文端午节优美散文(通用10篇)又是一年的端午。
每每端午来临,不少人都会写一些散文。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给端午节优美散文(通用10篇),希望大家喜欢!端午节优美散文篇1“疏疏数点黄梅雨。
殊方又逢重五。
”一个流传了两千多年的民俗节日“端午节”,走过了浩瀚历史的烟云,传承着一种歌唱民族和爱国诗章的文化气息,在风风雨雨的岁月洗涤中,如一道绚丽的彩虹,映照着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
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最早记载于《荆楚岁时记》,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
端午节还有很多的别名,如“浴兰节”、“女儿节”、“菖蒲节”、“天中节”等,都是和民间习俗有关的一些生活细节而来。
而“端午节”能在泱泱华夏流传至今,最大的因素却是因了一位受人民敬仰的伟大诗人——屈原。
他的爱国忧民的情怀,他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及其“可与日月争光”的巍巍人格与意志,使他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
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他首开新诗体——《楚辞》,后人将其与《诗经》并称“风骚”。
“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他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一部部文学瑰宝在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中如日月辉映,流光溢彩。
在他有限的一生中,他始终以祖国的兴亡、人民的疾苦为念,以楚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为己任。
当他的祖国面临灭亡的时候,他悲愤难捱,于农历五月初五自沉汨罗江,以身殉国。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历代的文人墨客,到了端午节都要写诗作赋,以表达对屈原的缅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唐代文秀《端午》诗歌让人在节日的扼腕叹息中多了一份怀念。
唐代褚朝阳也有“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把酒时伸奠,汨罗空远而”的诗句,深切地表达了人们对一代爱国诗人的尊敬与纪念。
端午的阳光
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结合诗歌内 容简要分析。(4分) • ①托物言志。作者借山茶花这一意象,表 达了对有着崇高品格的人物的无限景仰与 赞赏之情,也寄托着作者高远的能襟怀。 ②衬托。以雪的洁白来衬托山茶花的艳红, 叶的浓绿,借用松柏衬托山茶花坚贞的品 质。
比喻 拟人
• • • • • • • • • •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墨梅 【元 】 王冕 吾家洗砚池头树, 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流清气满乾坤。
• • • • • • • •
卜算子 咏梅 (南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根据诗歌内容,简要概括山茶花的特点。(4分) • • • • ①叶深绿 ②花红艳 ③端庄高雅,有富贵姿,而没有妖冶容 ④有坚贞的品质,开在白雪中,岁寒而不 凋。
• 托物言志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 法。
• 托物言志,是通过描摹客观上事物的某一 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 的主旨。 • 采用托物言志法写的文章的特点是用某一 物品来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 等。
• • • • • • • •
山茶 山茶孕奇质,绿叶凝深浓。 往往开红花,偏在白雪中。 虽具富贵姿,而非妖冶容。 岁寒无后凋,亦自当春风。 吾将定花品,以此拟三公①。 梅君特素洁,乃与夷叔②同。
①三公:古时辅佐国君掌管军政大权的最高官员。 古代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品秩最重。 • ②夷叔:商末的伯夷、叔齐兄弟俩,二人互让王位, 谦恭揖让的美德广为传颂。 •
2020年高考语文母题题源解密专题18 分析标题的含义和作用(原卷版)
专题18:分析标题的含义和作用【母题来源】2020年高考全国Ⅲ卷【母题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记忆里的光蒋子龙我八岁才第一次见到火车。
1949年初冬,我正式走进学校,在班上算年龄小的。
一位见多识广的大同学,炫耀他见过火车的经历,说火车是世界上最神奇、最巨大的怪物,特别是在夜晚,头顶放射着万丈光芒,喘气像打雷,如天神下界,轰轰隆隆,地动山摇,令人胆战心惊。
许多同学都萌生了夜晚去看火车的念头。
一天晚上,真要付诸行动了,却只集合起我和三个大一点的同学。
离我们村最近的火车站叫姚官屯,十来里地,当时对我来说,就像天边儿一样远。
最恐怖的是要穿过村西一大片浓密的森林,里面长满奇形怪状的参天大树。
森林中间还有一片凶恶的坟场,曾经听的所有鬼故事,几乎都发生在那里面,即便大白天我一个人也不敢从里面穿过。
进了林子以后我们都不敢出声了,我怕被落下,不得不一路小跑,我跑他们也跑,越跑就越瘆得慌,只觉得每根头发梢都竖了起来。
当时天气已经很凉,跑出林子后却浑身都湿透了。
好不容易奔到铁道边上,强烈的兴奋和好奇立刻赶跑了心里的恐惧,我们迫不及待地将耳朵贴在道轨上。
大同学说有火车过来会先从道轨上听到。
我屏住气听了好半天,却什么动静也听不到,甚至连虫子的叫声都没有,四野漆黑而安静。
一只耳朵被铁轨冰得太疼了,就换另一只耳朵贴上去,生怕错过火车开过来的讯息。
铁轨上终于有了动静,嘎登嘎登……由轻到重,由弱到强,响声越来越大,直到半个脸都感觉到了它的震动,领头的同学一声吆喝,我们都跑到路基下面去等着。
渐渐看到从远处投射过来一股强大的光束,穿透了无边无际的黑暗,向我们扫过来。
光束越来越刺眼,轰隆声也越来越震耳,从黑暗中冲出一个通亮的庞然大物,喷吐着白气,呼啸着逼过来。
我赶紧捂紧耳朵睁大双眼,猛然间看到在火车头的上端,就像脑门的部位,挂着一个光芒闪烁的图标:一把镰刀和一个大锤头。
领头的同学却大声说是镰刀斧头。
且不管它是锤是斧,那把镰刀让我感到亲近,特别地高兴。
2020届高考散文阅读二轮复习提升练:“端午”主题
2020届高考散文阅读二轮复习提升练:“端午”主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多彩端午苗理洁①如果要用色彩去界定惠州端午节的话,我认定它是多彩的。
②蝉鸣荔熟时,迎来端午节。
于是,市场上飘荡着一缕缕果香和青草的气息。
一筐筐火红的荔枝中,又可见一抹抹青葱的绿色映入眼帘,那是农家大娘和小妹担子上一捆捆的粽子叶,还有一扎扎的桃枝、艾叶与菖蒲。
“这些叶子也能卖钱么?”一个操着外省口音的大妈好奇地问。
“过五月节(惠州人管端午节为五月节),这些叶子都能卖钱!”小妹子爽爽地答道。
是的,走过两千多年岁月的端午节,从古老的农耕历史深处传承至今,已深深扎根民间。
人们期盼这个传统的节日,用各自虔诚的心装扮,包括大娘翻山越岭采来粽子叶、艾叶,小妹攀着梯子采摘桃树枝,当然也包括那些买菜的阿姨大嫂们开心买着带回家。
③这个源于纪念屈原的节日,如今已被纷纭的色彩所衬托。
衬托得喜庆鲜亮,像个待嫁的新娘,给了人们不少遐想的余地和欢喜的空间。
④龙舟竞渡,惠州人称之“扒龙船”。
扒龙船,民间比较广泛的说法是源于渔夫们在江上来回寻找屈原的真身演变而来。
《惠州府志》记载,惠州是明朝嘉靖二十一年(1541年)开始才有扒龙船。
数百年过去,惠州人一直视扒龙船为端午节重头戏。
先不说藏在水下的龙船每年出水时的神秘,也不说参与这项活动的人抬着金猪等祭品祭拜的庄严,单说龙船赛,就展现十分明丽的色彩。
前年端午时节,我在惠东的赤岸村,就观看了一场海上扒龙船。
赤,红也。
这个红色海岸的村庄生长着上百棵古老的荔枝树,成熟荔枝如小小红灯笼悬满枝头,成为村庄最美的景致,也标志着扒龙船的日子到了。
那日的龙船,船头披上大红花球,助威的大鼓是红色的,运动员的衣裤也是红色的,海岸旁,海风吹拂一排排鲜艳的红旗,哗啦啦作响。
十里八乡来看扒龙船的人挤满了岸边,吉庆的色彩激动着所有人的心。
当龙船箭一般冲出蓝色的海面,紧接着锣鼓震天,呐喊声声,海湾沸腾起来了。
这红色的海湾深深镌刻在我脑海,成为端午美好的记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端午的阳光
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被流放至汨罗江畔的屈原,得知秦国军队已攻破楚国郢都,顿时感到支撑生命的最后一点亮光熄灭了。
当他把“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诗句吟诵给江边渔父的时候,就已经决定,要将自己的清澈与江水的澄明合二为一了。
我知道,这是屈子为保留个体纯净最无奈的选择,也是迄今为止,文化祭坛上最高尚的选择。
最终,三闾大夫坐在了汨罗江边,坐在了五月初五的阳光里,把最后的生路溺死水中。
怀中石的沉重,恰如其心,所以屈原是抱着自己冰凉的心,走进激流之中的。
而那些“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诗句,留在了岸上,留给了端午。
一条江因为成了一个诗人心灵最后的归属地,而永远被世人铭记。
一个普通的节日,因为收留了伟大诗人的高尚魂魄,而内涵充盈。
端午,把缅怀和敬仰裹成了节日的粽心。
节日的寿命当然要比人的寿命长久许多,所以,三闾大夫把自己的傲骨托付给了这个日子。
在结束自己生命肉体的同时,也放射出了精神的光芒。
被江水灌洗的灵魂,犹如江面的粼粼波光,刺痛了后人的视线和思想。
我知道,这种深入骨髓的隐痛,来自时间深处的行吟,一个背负着深重苦难,行走了两千多年的节日,其实是在为自己的存在寻找一个答案。
所以,端午节带给我们的,应该是溯流而上的文化追源,恰如诗人余光中所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
”
以我们现在的视角来看,用一个诗人的陨落,唤醒了一种文化的崛起,就像屈大夫生未能拯救楚国,却用死成就了《离骚》一样,忽然觉得,端午节其实更像是包裹粽子的苇叶了,它把所有的内容和精髓,密密细细地包藏起来,让我们极具耐心地一层层打开,最后领略到事物的真相。
熟透之时,苇叶汲取了糯米的黏质,糯米渗透着苇叶的清香,似如端午与屈子之间的浸染,节与人的统一。
我对端午节的最初认知,完全来自于粽子,那时候的小学课本,还没有涉及到“楚辞”或者《离骚》的片言碎语,文化不高的母亲也无法给我们讲述端午节的由来,好在粽子并不因为我们的无知而改变所蕴含的味道,我总会把端午节和甜香黏软的糯米联系起来。
这使得整个贫乏的生活,还能透射出星星点点的光亮,就像枯枝间的芭蕾,渗漏出些许隐秘的春意。
现在看来,那些夹杂在一年日历中为数不多的能激发我们饮食向往的节日,早已成为精神上抵挡艰难生活的盾牌。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为拥有这些值得回味的生活而向三闾大夫叩谢。
对童年而言,这是一个多么充满人情关怀的节日啊!那种甜腻的感觉,一直泛舟舌津。
后来知道了屈原和楚怀王,知道了《国殇》和汨罗江,知道了每年这一天,人们蜂拥江岸,插艾蒿、挂菖蒲、吃粽子、竞龙舟,把一种悲情的怀念渲染成了欢悦的行为,热热闹闹,轰轰烈烈。
历史会在很多场合拐出一道弯来,就像屈原投江时所选择的河泊潭一样它是汨罗江注入洞庭湖口前的弯曲处。
这种弯道,对河流而言,只是改变了水的流向;对三闾大夫而言,却是以生命为笔,填充了历史的章节,引领了情感的走向。
许多典故都停泊在河流的弯道,这些远航至此的细节,因为承载了有温度的夙愿,使得坚硬的历史柔软了许多。
所以,更多的时候,是生命的结局让历史的叙述更具悲情。
明白了这一点,再品尝粽子时,心情会沉重许多。
事情往往是这样,在分享一种传统时,我们更多的时候只在关注它所带来的结果,而其中蕴含的真谛,却很少探究了。
因为时空的距离,让来源变得愈加缥缈和混沌。
好在历史给了我们最好的解决方式,它让时间淡化了一个国家的破碎的同时,却强化了一种品质的高贵。
它让我们穿越两千三百年的距离,聆听到了一条河流古老的潮汐。
这时候的端午,或许更像是一缕阳光,从汨罗江的源头流淌过来,映照着江边每一位过客的内心。
我知道,有些品格是无法超越的,它更像一面古镜,端放在我们必经的路口,让人们从历史影像中,找到现实的映像。
《人民日报》(2016年5月21)有删改
1.以下句子理解不正确的是()
A.“端午,把缅怀和敬仰裹成了节日的粽心”一句有它存在的必要性。
B.每年这一天,人们蜂拥江岸,插艾蒿、挂菖蒲、吃粽子、竞龙舟,把一种悲情的怀念渲染成了欢悦的行为,热热闹闹,轰轰烈烈。
C. 我对端午节的最初认知,完全来自于粽子和《楚辞》。
D.那些夹杂在一年日历中为数不多的能激发我们饮食向往的节日,早已成为精神上抵挡艰难生活的盾牌。
2.下列哪句没有用到修辞手法?()
A. 端午,把缅怀和敬仰裹成了节日的粽心。
B. 被江水灌洗的灵魂,犹如江面的粼粼波光,刺痛了后人的视线和思想。
C. 这时候的端午,或许更像是一缕阳光,从汨罗江的源头流淌过来,映照着江边每一位过客的内心。
D. 熟透之时,苇叶汲取了糯米的黏质,糯米渗透着苇叶的清香。
3.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通过写汨罗江因屈原而被人铭记,来证明名家名作对于名胜的重要意义,正如欧阳修之于醉翁亭、范仲淹之于岳阳楼,表现了山河与文化血肉相连。
B.文中诗一般的语言,意蕴深厚,充满张力,所引用的余光中“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一句,用了借代的手法写出了屈原在中国文化中开创性的作用。
C.文章末段赞颂了屈原伟大的品格无人能企及,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的不足,促使我们反思并不断提升自己,强化了屈原精神在现实中的意义。
D.文章以“端午”为线索组织材料,回顾了对端午节的认知过程,对自己最初只喜欢端午节粽子的浅薄而感到惭愧,对世人将悲情渲染成欢悦而感到不满。
4.文章前三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5分)
5.从全文看,“端午的阳光”有几重含义?请简要分析。
(6分)
参考答案:
1. C
2. D
3. B (A项错,作者写作的目的并不是谈名家名作与名胜之地的关系。
C项理解错误,“屈原伟大的品格无人能企及”,与“有些品格是无法超越的”不一致。
“不断提升自己”没有依据。
D项错在“‘渐愧”和“不满”,没有此意。
)
4.写了屈原在五月五日自沉泪罗江的事件,点明丁屈原与端午节的关系(端午节纪念屈原的来由)。
(1分)
表现了屈原纯洁高尚的品质,赞颂了屈原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
(2分)
它照应了题目,引发了下文关于端午节的感想。
(2分)
(共5分,意思对即可。
)
5.它是公元前278年的五月端午的阳光,是照着屈原投江的阳光,是历史的见证。
它是屈原的精神之光、品德之光(或精神的光芒)。
它是端午节的文化之光。
屈原的爱国、正直,屈原的纯洁、高贵,就像阳光一样映照进后人的内心。
(每点2分。
答对三点即可得满分。
意思对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