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复习提纲
经济地理复习提纲
Chapter 1 绪论1.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2.经济地理学在研究区域尺度、企业组织、研究方法方面的变化。
Chapter 2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演变规律1.产业结构演变规律the evolution patter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2.产业布局演变规律the evolution pattern of industrial locationChapter 3 Technolog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1. What types can technology be broken into?2 What are the variables that can be used to measure a country‘s level of technology?3. GNP and GDP4. the five stages of Rostow’s model5. Internal growth theory6. export base theory7.growth pole theory8.What is the main idea of the theory of circular and cumulative causation?9.market thresholdChapter 4 Principles of Spatial Interaction1.What are the three bases for spatial interaction?2.What is complementarity?3.What is transferability ?4.What is intervening opportunity ?5.The four stages of Taffe’s Network Model6.The calculation of accessibility and connectivity7.time-space convergenceChapter 5 The Location Of Tertiary Activities1.What is a central place?2.What is motivation of central- place theory?3.What is marketing principle?4.What is transportation principle?5.What is administrative principle?6.what are the basic assumptions of Christaller‘s theory ?7.What relationships may be summarized from organization of thecentral-place hierarchy?Chapter 9 Urban And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What is agglomeration economies ?•Which are the types of agglomeration economies ?•What is Economic Base Theory?•Shift –Share AnalysisChapter 9 Manufacturing : Where Plants Locate?•Weber’s Theory of Location• 4 kinds of agglomeration economies•Smith’s spatial margins•product cycle modelChapter 10 Manufacturing : Regional Patterns And Problems●What is cycle theory ?What a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hree stages ?●General Locational Factors●Different types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The features of manufacturing distribution after World War II备注:考试题型为:名词解释、填空、简答、计算、综合分析题。
经济地理学复习提纲12
经济地理学复习提纲一、名词解释1.区位: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区位同位置不同,既有位,也有区,还有被设计的内涵。
区位的主要含义是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2.区位条件:区位条件是区位(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
3.地理可进入性:可进入性包括地理可进入性、经济可进入性、制度可进入性和社会可进入性。
地理可进入性系场所对外交往的地理方便程度,它主要决定于地理位置和距离。
4.杜能圈结构: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这样的同心园结构。
5.区位因子:区位因子(或称区位因素)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6.补充区域:补充区域——以中心地为中心的区域,也称市场区域或中心地区域。
具体地说,是中心地的周围从中心地接受中心商品供给的区域。
7.规模经济:在一定范围内,企业生产规模扩大,可带来单位生产成本的下降。
这种范围的上限,被称为最佳规模。
随着专业化生产水平和组织能力的提高,这种最佳规模在不断扩展。
随着规模扩大而带来的效益增加,即规模效益,或规模经济。
8.区域经济结构: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决定了区域资源配置的基本模式。
9.佩蒂-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相应提高,于是,劳动力就开始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
当人均国。
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就会向第三产业转移。
结果,社会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劳动力减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将增加。
10.支柱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对总量扩张影响大或所占比重高的产业。
11.基础产业:为区域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产业。
12.主导产业:主导产业是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13.增长极:增长极是指具有推动性的主导产业和创新行业及其关联产业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经济中心。
《经济地理学》复习纲要
《经济地理学》复习纲要第一章绪论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区位主体:区位中占有场所的事物称为区位主体。
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
区位条件:是指人类进行活动的场所所具有的各种属性或资质。
区位因子:经济活动发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是发生在其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
交通网:连接不同地点的交通线即为交通网,由点和线组成。
交通网的密度:是指某一区域内单位面积的运输路线的总长度通达性:是衡量网络中点之间移动的难易程度的指标。
连接度:表示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
1、简述古典区位理论与现代区位理论的区别。
古典区位论与现代区位的主要区别在于立论依据以及考虑问题的范围和内容的不同。
在区位目标上,古典区位理论仅考虑利润(或成本),而现代区位理论还要额外考虑到非金钱收益和“满足”的需要;在具体目标上,古典区位理论缺乏或轻视区位选择的具体目标,而现代区位理论则有市场占有率、吸引与稳定人才、形象、名声、市场测试、回避汇率风险、收集信息、避免贸易摩擦等多种具体目标;另外,古典区位理论的区位选择基准是成本最小,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要考虑前述具体目标中的风险及不确定性。
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区位因子:即经济活动发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是发生在其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一般因子:为与所有工业有关的因子。
特殊因子:为特定工业有关的因子。
区域性因子:在区位因子中,使工业企业向特定地点布局的区位因子。
集聚因子:促使企业为降低生产或销售成本而集中在特定场所的因子。
分散因子:促使企业为避免集中而带来的不利而分散布局的因子。
原料指数:等于产品重量与局地原料重量之比,即生产单位产品需要的局地原料量。
区位重量:为整个工业生产与分配过程中需要运送的总重量,等于生产每单位产品需要运送的最终产品和局地原料的重量之和。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全版)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5分)第一章绪论(5分)一、名词解释1.商业地理:2.史志描述3.货殖列传4.结构主义地理学5.经济地理的制度与文化转向二、简答题1.简述20世纪前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特点。
答:文献描述,知识积累。
2.简述20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
答:(1)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从企业到区域到全球化。
(2)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
(3)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规范性分析(20世纪以前)、实证主义分析(60年代)、行为伦分析(60年代末)、结构主义分析3.简述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
答: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包括经济活动的内容、经济活动区位、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10分)一、名词解释1.连接度2.供应商园:组织原材料供应的地域综合体。
3.R&D经费:R&D经费指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
4.知识与技术的溢出效应:通过技术交流等知识共享方式,可以使相关企业从新信息的生产价值中获得相当的利润,这可以理解为技术与知识的溢出效应。
5.知识与技术的“黏性”:实物资本的增长和公共知识之间存在着一种正向的关系,私人净投资增长的直接原因是私有资本的增加,间接原因是生产活动的学习效应。
6.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是指通过扩大生产规模而引起经济效益增加的现象。
7.外部经济效果8、交通网连接度:表示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通常用贝塔指数表示,贝塔指数为边的数量与顶点数量之比。
9、交通网分散度:用来衡量网络系统中总的通达程度与联系水平的指标。
10、机场产业区:包括机场关联产业和与空运相关产业,空运相关产业包括空运型产业和信息关联产业。
二、填空1.土地作为生产要素之一,主要是通过自身的特性及其所处经济区位对经济活动发生影响的。
2.原材料因子主要是通过原材料的可运性、运费大小、可替代性、自身价值及其在产品成本中的构成状况对经济活动区位施加影响。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全版)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5分)第一章绪论(5分)一、名词解释1.商业地理:2.史志描述3.货殖列传4.结构主义地理学5.经济地理的制度与文化转向二、简答题1.简述20世纪前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特点。
答:文献描述,知识积累。
2.简述20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
答:(1)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从企业到区域到全球化。
(2)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
(3)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规范性分析(20世纪以前)、实证主义分析(60年代)、行为伦分析(60年代末)、结构主义分析3.简述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
答: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包括经济活动的内容、经济活动区位、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10分)一、名词解释1.连接度2.供应商园:组织原材料供应的地域综合体。
3.R&D经费:R&D经费指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
4.知识与技术的溢出效应:通过技术交流等知识共享方式,可以使相关企业从新信息的生产价值中获得相当的利润,这可以理解为技术与知识的溢出效应。
5.知识与技术的“黏性”:实物资本的增长和公共知识之间存在着一种正向的关系,私人净投资增长的直接原因是私有资本的增加,间接原因是生产活动的学习效应。
6.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是指通过扩大生产规模而引起经济效益增加的现象。
7.外部经济效果8、交通网连接度:表示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通常用贝塔指数表示,贝塔指数为边的数量与顶点数量之比。
9、交通网分散度:用来衡量网络系统中总的通达程度与联系水平的指标。
10、机场产业区:包括机场关联产业和与空运相关产业,空运相关产业包括空运型产业和信息关联产业。
二、填空1.土地作为生产要素之一,主要是通过自身的特性及其所处经济区位对经济活动发生影响的。
2.原材料因子主要是通过原材料的可运性、运费大小、可替代性、自身价值及其在产品成本中的构成状况对经济活动区位施加影响。
经济地理学期末考试复习提纲
经济地理学考试题型选择10个,1分1个填空6个,18空,1分1空名词解释4个,4分1个简答3个,6分1个材料分析1个,18分(第五章多部门)论述2个,15分1个第一章绪论1.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的三个阶段史志描述阶段、商业地理研究阶段、经济地理学研究阶段。
2.经济地理学作为独立的学科出现经济地理学这个学科名称是1760笔记中首次提出的。
4.本书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观点经济地理学是一门研究经济活动内容、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5.当前经济地理学研究的重点问题1)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2)全球化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3)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理论研究4)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5)经济活动主体的区位与空间格局研究6)企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第二章 经济活动区位的基础概念 1. 区位与区位理论的概念区位:是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
2. 区位条件和区位因子的概念区位条件:区位条件是指区位所具有的属性或资质;区位主体不同,区位条件选择也不同。
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区位条件需要注意的问题:1) 我们地表各地的区位条件是不一样的2) 区位条件是相对于区位主体来看待的3) 同一地区自然区位条件是固定不变的,而人文区位条件是会随着经济、政策的影响发生变化的。
3. 区位因子的分类区位因子分为经济因子和非经济因子,其中经济因子分为成本因子和收入因子,成本因子又分为运费因子和非运费因子。
非运费因子包括决策者的行为、偏好、出生地,以及区位决策的模仿、区位政策、自然条件的作用和军事上的考虑等。
最早考虑运费因子,再考虑成本最低,再是利润最大。
4. 劳动力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1) 劳动力的数量2) 劳动力的素质3) 劳动力的成本4) 劳动力的移动5. 运费的组成运费主要由线路运行费和站场费两大部分组成。
经济地理学考试必备复习资料
经济地理学复习提纲1、经济地理学的前身是商业地理学。
2、经济地理学从地理学分化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标志是什么。
葛茨具体提出建立作为科学体系的经济地理学标志着经济地理学从地理学分化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3、国内最古老的地理文献是什么。
国内最古老的文献当属战国时代的《山海经》和《禹贡》。
4、20世纪上半叶,经济地理学发展中的最重大事件当属经济活动区位论的引入。
此时期,引入的经济活动区位论有哪些?本世纪上半叶,经济地理学发展中的最重大事件当属经济活动区位论的引入。
该区位论包括1826年杜能(J.H.von Thunen)提出的农业区位论,1909年韦伯的工业区位论,1933年克里斯塔勒的以商业为主的中心地理论,1940年廖什的区位经济论。
5、经济地理学的根本特征是什么。
地域性、综合性、实践性。
6、以前苏联学者萨乌什金为代表的区域学派认为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该派认为经济地理学研究地域生产综合体(territorial production complex,简称TPC)或经济区。
研究它的形成过程、功能、内部结构、空间形成、内外经济联系、进一步发展的途径和地理配置规律。
7、依据教材的观点,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对于该研究对象,可进行如下阐述。
1.经济活动的内容。
2.经济活动区位。
3.经济活动空间组织。
4.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
8、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
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经济地理学具有如下分支学科。
9、简要说明区位与位置、区域的主要区别;区位一词的提出者。
①区位只针对人类活动所占据的场所,而位置也包含了非人类活动所占据的场所;②区位主要指经济活动场所;③区位有“点的位置”的含义,还包括了影响位置形成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关系;④区位包含了尚不存在但却具备建设人类活动场所条件的位置;⑤区域是空间范围概念,区位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关系概念。
“区位”源于德文的standort,是1882年由W.高次首次提出。
经济地理学复习提纲-推荐下载
第二章经济活动1.经济活动在现代经济学中被分为微观和宏观两个层次,微观经济活动是指以个体价格、市场为约束,以特定资源具体利用为特征的经济活动。
宏观经济活动则是国民收入、总资源利用和总价格指数决定构成的过程。
2.常见的几种经济活动的分类方法一、按经济活动的部门分工特征分类:1. 流通部门:交通,邮电通信,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
2. 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保险、地质普查、房地产、公用事业、居民服务、旅游、信息咨询和技术服务。
3. 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的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教育,文化,广播电视,科学研究,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等。
4. 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以及二、按经济活动功能特征分类:1、主导产业经济活动:指在区域经济中的一类或几类经济活动处于主导的支配地位,对区域经济增长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经济活动2、关联产业经济活动:直接配合和围绕主导产业经济活动发展起来的经济活动,它在投入、产出或工艺、技术上与主导产业经济活动的联系是最直接和最密切的,可以说是为主导产业经济活动的建设发展而存在。
3、基础产业经济活动:区域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经济活动。
4、支柱产业经济活动:指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对总量扩张影响大或所占比重高的经济活动。
5、潜导产业经济活动:在现时并不重要,作用还不很大,但是发展潜力比较大,或者是代表将来产业发展方向,前景比较好,可以在短时期内上升为主导产业经济活动。
三、按经济活动区位指向特征分类:1、资源指向型经济活动:指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占用或消耗大量自然资源的经济活动。
其布局一般要求接近资源地。
2、劳动指向型经济活动:指生产技术装备程度较低,需大量使用劳动力进行生产活动的经济活动。
3、资金指向型经济活动:指生产技术装备程度较高、每个劳动力或单位产品所需或占用投资较多的生产部门。
4、技术指向型经济活动:称知识密集型经济活动,指需要运用复杂先进的、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才能进行生产的生产部门。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1、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研究,可分为史志描述、商业地理和经济地理学三个阶段。
2、国最古老的经济地理文献是:《山海经》和《禹贡》。
3、20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三个变化):20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十分迅速,成果大量增加,研究领域不断拓宽,分析所依据的文献并不局限于经济地理学家的成果。
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经济活动区位论的引入,兼顾部经济效果何如企业的外部经济问题,更多的关注经济活动的全球化。
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经济地理学研究加速向着多部门、多区域、跨国经营和全球性经营发展。
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当今的经济地理学研究,多为各种研究尺度、各种类型的企业组织研究方法、各种研究思维方法兼蓄并存。
4、★学科体系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经济地理学具有如下分支学科。
(一)通论经济地理学通论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理论层次最高的一个分支。
它把经济活动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环境关系的一般原理。
如关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分析,经济活动的区位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技术方法,经济地理学发展趋势,等等。
(二)区域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历史最悠久的分支。
记述阶段的经济地理,多以区域经济地理的形式出现。
区域经济地理学以地域畴明确的区域为单位,研究其经济发展条件、经济结构、地域生产综合体与经济中心的形成与发展、生产地域分工以及与其它区域的关系等。
(三)部门经济地理学部门经济地理学以经济活动的某一部门为单位,研究其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部门经济地理的研究,在20世纪得到迅速发展。
在总结各部门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部门经济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并用以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包括农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交通地理学、商业地理学、信息业经济地理学。
(四)公司(企业)地理学公司地理学是研究公司空间结构、空间行为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的学科。
公司地理学一词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其研究领域包括公司增长的空间研究,公司的空间结构,公司与环境的关系,公司活动与区域发展等。
经济地理学复习提纲地理科学专业
经济地理学复习提纲地理科学专业2、经济地理学的学科地位定义:经济地理学是以⼈类经济活动的地域系统为中⼼内容的⼀门学科,它是⼈⽂地理学的⼀门重要分⽀学科,包括经济活动的区位、空间组合类型和发展过程等内容。
以地域为单元研究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活动的系统和它的发展过程,成为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特殊领域。
与相邻学科关系:(1)经济地理学与经济学:经济学研究资源如何配置才能满⾜⼈类需要等问题。
经济地理学试图寻求经济活动的区位和空间组织的⼀般规律。
⽽这种空间分异规律形成的关键是经济规律的作⽤。
因此,掌握经济学相关知识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反过来,考虑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对于经济学的资源有效配置也具有重要意义。
(2)经济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是⼀门研究“哪⾥有什么,为什么,⼜该怎么办”的学科。
其研究对象与经济地理学⼗分接近。
经济地理学在发展中借⽤了不少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成果。
(3)经济地理学与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类社会经济关系(⽣产关系)发展规律的科学。
按照政治经济学观点,⽣产关系(国家制度等)和⽣产⼒(经济活动)互相影响。
经济地理学家在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时,应该考虑国家制度等⽣产关系的影响。
(4)经济地理学与⾃然科学:⾃然地理条件和⾃然资源对于经济活动区位和空间组织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要学好经济地理学,应该具有相关⾃然科学的基础知识,了解⾃然地理各要素相互关联的理论。
经济地理学对于⾃然地理学和⾃然资源学的发展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
(5)经济地理学与技术科学:技术条件是经济活动区位和空间组织的重要决定因素。
技术⽔平的提⾼,常引起经济区位的变化。
因此,经济地理学家必须掌握这些相关技术领域知识,才能提⾼研究⽔平。
3、区位、区位因⼦、中⼼性、中⼼地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的意义。
由于区位理论限定于研究⼈类为⽣存和发展⽽进⾏的诸类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区位是⼈类活动(⼈类⾏为)所占有的场所。
世界经济地理复习提纲.
世界地理——经济地理部分复习提纲1、现代世界经济地理研究的特点2、人类种族的种类、标志、分布3、民族的定义,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4、世界主要宗教(重点是三大宗教)的起源、分布5、世界人口增长有什么特点?世界人口问题的主要体现是什么*?6、“丝绸之路”的意义,地理大发现的三大事件及其意义。
7、三次科技革命的学科基础、标志技术、主要经济成就(重点是第三次科技革命)8、世界产业结构变化的新特征,世界产业布局有哪些新要素?9、世界经济增长重心转移的历史轨迹和体现。
10、什么是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跨国公司,经济全球化有什么效应?11、什么是南北差距?发展中国家的分类*(重点是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金砖国家)12、世界经济的三极格局是哪三极?比较三极的经济结构、内部分工、地缘关系、一体化组织、整体性发展速度*。
13、中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如何?并说明理由。
*14、国际贸易有何新特点?15、全球贸易网络(重点是三极区的贸易特点)16、跨国公司的分类(母公司、子公司;三分法、两分法)17、跨国公司总部的分布特点(主要分布在什么国家地区?什么城市?)18、世界主要的粮食生产国,世界三大谷物的种植区域,经济作物生产分布特点。
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特点。
19、世界主要的煤炭资源分布地带、石油资源分布地带,石油储量大国和生产大国。
20、世界汽车生产分布特点,主要生产大国。
21、ICT(信息通信技术产业)产业的区位特征。
22、亚洲工业化战略演变:进口替代——出口导向——新一轮混合型战略23、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地带的位置(三湾一海)、主要工业地带,其形成原因。
日本的三大城市圈(首都圈、名古屋圈、关西圈)24、欧盟的经济空间结构:一经济轴心和两条平行的经济增长轴所跨地区和主要城市。
25、伦敦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造成德国鲁尔区兴起的优越地理条件是什么?重振鲁尔区经济的措施有哪些?26、美国经济发展的条件是什么?美国城市经济地域的发展过程: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巨大城市带(纽约为中心,北起波士顿南至华盛顿特区跨10州)——中西部即大湖区巨大城市带(芝加哥为中心,包括匹兹堡、布法罗、克利夫兰、底特律等)——“阳光带”城市(东南部、西南部三大州:加利福尼亚、德克萨斯、佛罗里达州)27、美国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
经济地理复习提纲
经济地理复习提纲一、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关系?1. 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城市是一定地域范围的中心,根据其职能、作用辐射影响范围的大小,中心城市有不同的等级——中心地理论研究城镇分布规律。
城市的发展必然要开发和利用周围地区的各类资源,因而城市与区域的发展条件、发展前景密切相关,互相牵制。
每一个经济中心都有其相应的经济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与区域内其他城镇相互影响,应重视区域规划。
城市与经济区域的联系——物流、资金流、人流、信息流——分析一个城市的对外主要经济联系方向。
城市与区域之间的关系密切,研究城市不能“就城市论城市”,要分析影响城市发展的各种区域因素。
2. 区域条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城市发展的区域分析——发展战略(优劣条件、职业、地位、作用)①区域资源与经济发展条件评价。
②区域经济结构、消费结构、就业结构对城市产业发展的影响。
③区域各城镇的职能分工。
城市规模(人口、用地)的区域论证①区域生产力发展与布局。
②区域城市化发展水平、区域内总人口、区域城镇人口总规模、区域城镇人口合理分布、中心城市人口规模的判断。
城市形态与区域空间结构:城市形态变化具有客观发展规律,要根据区域条件,实事求是地确定城市的形态与空间结构。
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途径?三、核心边缘理论?核心边缘理论是一种关于城市空间相互作用和扩散的理论。
核心区是社会地域组织的一个次系统,能产生和吸引大量的革新;边缘区是另一个次系统,与核心区相互依存,其发展方向主要取决于核心区。
核心区和边缘区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空间系统。
一个空间系统发展的动力是核心区产生大量革新(材料、技术、精神、体制等),这些革新从核心向外扩散,影响边缘区的经济活动、社会文化结构、权力组织和聚落类型。
因此,连续不断的产生的革新,通过成功的结构转换作用于整个空间系统,促进国家的发展。
一种解释经济空间结构演变模式的理论,它试图解释区域如何由互不关联、孤立发展,再变成彼此联系、发展不平衡,最后变为相互关联的、平衡发展的区域系统。
最全经济地理复习资料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一、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对象(——1、经济活动的内容;2、经济活动区位;3、经济活动空间组织;4、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空间结构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侧重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或区位)——某经济活动在什么场所(空间、区位)进行?为什么某类经济活动要在特定的场所进行(即要探索某类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的规律)?用研究得出的规律去指导未来经济活动的空间场所选择。
2、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3、经济地理学侧重对人地关系的研究。
二、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当前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研究。
5、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
2、产业部门与重大建设项目的区位研究。
6、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研究。
3、产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研究。
7、经济全球化与国家之间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
4、区域间经济协调发展关系的研究。
8、公司(企业)区位决策与空间扩张研究。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一、土地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任何经济活动都需要以一定的空间作为依托。
土地作为经济活动的一个影响因素,主要是通过自身的特性以及所处的经济区位所决定。
(1)土地的自然特性决定了土地利用的可能性;(2)土地利用可行性更多地取决于土地所处的经济区位。
(3)土地参与经济活动的方式:作为劳动对象时,土地的自然特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非常突出;作为活动的空间场所,则其所处的经济区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土地利用的空间竞争显得格外显著。
(4)不同生产部门的土地因子影响作用不同。
(图2.3——城市区位型工业,即那些不需要大量土地和建筑,即使地价比较高,但可以期望高额收入回报,而在城市内部布局的工业,如服装工业、出版、印刷工业等。
如果用图2—3来表示,城市区位型工业是那些空间收益随着距城市中心的距离增加,而急剧下降,因此只有在距城市中心比较近的区域布局才有可能获取收益的那些工业类型。
《经济地理学》课程复习提纲.doc
《经济地理学》课程复习提纲第一章绪论1、经济地理学的研宄对象。
2、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3、20世纪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特点。
4、当前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宂重点。
5、经济地理学理论的新进展。
6、经济地理学可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哪些现实问题。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1、区位的含义。
2、区位理论的内涵。
3、古典区位理论与现代区位理论的区别。
4、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的含义。
5、影响生产活动区位的主要生产要素。
6、土地经济区位的含义及对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形成的影响。
7、原材料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8、能源及能源革命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9、资木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10、劳动力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11、知识经济的含义。
12、技术与知识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13、自然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14、市场环境对经济活动IX位的影响。
15、规模经济的含义。
16、产业环境的构成要素及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17、政府如何通过制定政策来影响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
18、区域可进入性的含义及类型。
19、区域如何通过改善可进入性来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发展。
20、交通运输如何影响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
21、交通网密度、连接度、通达度的含义。
22、知识经济时代交通运输区位选择的特点。
23、知识经济时代产业布局的主耍特征。
第三章传统区位理论1、经济区位理论的内涵。
2、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核心思想及其理论价值。
3、韦伯工业区位论的核心思想。
4、原料指数的含义。
5、胡佛运输区位论的核心思想及对现代运输与贸易的启示。
6、廖什市场区位论的核心思想。
7、中心商品、中心地、补充区域的含义。
8、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所揭示的在市场、交通、行政三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空间系统模型。
9、屮心地理论的应用价值。
第四章产业区位布局原理1、农业的涵义与特点。
2、现代农业的特征及类型。
3、影响农业区位布局的主要因素。
4、现代城郊农业园区区位布局因素。
5、工业的含义与特点。
经济地理学复习提纲
一、概念题区位条件: 区位(场所)所持有的属性或资质。
区域经济结构: 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决定了区域资源配置、企业结构、技术结构、要素结构等。
关联产业: 指直接与主导产业在产品的投入、技术等方面有联系,为主导产业发展进行配套、协作的产业。
集聚与扩散因子:集聚因子就是一定量的生产集中在特定场所带来的生产和销售成本降低,分散因子则是集聚的反作用力,使随着消除这种集中而带来的生产成本降低。
经济距离:距离是地理位置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经济距离就是用克服距离所付出的费用来表示的距离,它受运输距离和运费率的共同影响,对产业布局(尤其是工业布局)具有重要作用。
区位主体:区位中占有场所的事物,例如人类活动包括政治活动,文化活动,经济活动等,其内容和实体都是区位主体.地租曲线:在市场(运费为零)点的地租收入和耕作极限连结的曲线被称为地租曲线。
每种作物都有一条地租曲线,其斜率大小由运费率所决定,不容易运输的农作物的地租曲线一般斜率较大,相反则较小。
农场主选择地租收入最大的农作物进行生产,从而形成了农业土地利用的杜能圈结构。
规模经济效益:随着规模扩大而带来的效益增加,即称规模效益或者规模经济。
劳动系数:潜导产业:当前规模小,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有限,但是代表了未来产业进步的方向,发展潜力大,前景广阔的产业。
关税同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缔结协定,建立统一的关境,在统一关境内缔约国相互间减让或取消关税,对从关境以外的国家或地区的商品进口则实行共同的关税税率和外贸政策。
原料指数:指需要运输的限地性原料总重量和制成品总重量之比.运费率递减律:运费最根本的问题是随着距离的增长,运费缓慢的增长,每单位产品运输单位距离(如吨公里),的运输价格与距离增加不按比例增长,而是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递减,即运费率递减律。
中心性:中心性是指就中心地的周围地区而言,中心地的相对重要性。
《经济地理学》期末考复习重点
经济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第一章:序论1.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2.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1)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
从侧重于对区域内的单体企业(农场、工厂、商业点)的微观分析,变化到对区域内各企业之间的联系和协调发展的分析。
50年代以后研究区域尺度再从区域内转向区域之间,研究区域之间的发展问题。
最后再发展到研究经济活动的全球化。
(2)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
战后以来,作为经济地理学主要研究客体的企业组织,加速向着多部门、多区域、跨国经营和全球性经营发展。
(3)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
规范性分析:从某一基本命题出发演绎推理出结果到实证分分:用统计和数学模拟方法探索经济流动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到行为主义分析:强调对区位决策者行为的分析到结构主义分析:强调社会的实际需要,强调政治、社会力量在影响经济形成中所起的作用。
3古典区位论与现代区位论的区别(简答)5.跨世纪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有哪些?(填空)(1)人地关系的理论研究联合国里约热内卢会议发表的《21世纪议程》标志着在经济发展中人们更加注意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人们对发展经济和保护资源环境的关系的认识,已从本世纪上半叶的“环境决定论”,70年代罗马俱乐部的经济“零增长”以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思想,转移到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上来。
(2)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研究(3)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的关系①效率至上②威廉逊的倒“U”型曲线论③胡鞍钢主张两者兼顾但偏向于公平。
(4)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直接影响(技术、管理、产业关联)间接影响企业利益与区域利益之间并非完全重合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6.区位:主要含义是某事物占有的场所;现代区位理论把区位定义为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7.区位理论:是关于人类活动所占有场所的理论。
其基本内涵:一层是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另一层是空间内人类活动的有机组合。
经济地理复习提纲
绪论1.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体系2.20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1)研究尺度的变化:微观到宏观微观尺度:追求企业经济效益最佳;中观尺度:追求区域经济发展;宏观尺度:追求区域间的协调发展(解决区域之间的效率与公平问题)2)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企业成为经济活动的基本单元:1)经济活动中企业是主体2)经济地理学理论主要来自对企业的研究3)现代区域关系主要为企业网络的综合3)研究思维方式的变化基本理论从环境决定论到区位理论、行为理论、结构理论、创新理论;思维方法则从规范性区位分析、实证性区位分析到行为主义分析、结构主义分析以及区域创新分析3.21世纪经济地理的理论研究重点1.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及贫富差距2.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研究3.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理论4.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5.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第一篇1.经济活动区位的相关概念(区位、区位论、区位因子、区位条件)及区位对经济活动主体的意义区位:人类活动(人类行为)占有的场所区位论:研究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选择过程以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的理论称为区位理论区位因子: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它是相对于区位主体而言的区位条件:指某区位(空间)所拥有的属性或资质,即空间所展现的自身的条件(包括空间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意义:1)影响区位主体的经济收益;2)影响区位主体的竞争力;3)区位对经济活动的空间行为产生强制性作用2.各区位因子对区位选择的影响(市场、交通)1)生产要素:土地、资本、劳动力、原材料、能源2)市场:市场规模、市场战略、特性、其他条件A.市场规模直接影响到经济活动的持续性和经济合理性①对经济活动持续性的影响:经济活动无论是生产活动还是服务活动都要求达到一定规模,这一规模也就是所的需求门槛。
需求门槛因经济活动的性质和类型而不同。
②对经济活动合理性的影响:内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B.市场地域范围大小直接影响经济活动的类型与规模市场特性:市场意识、需求特点、竞争环境、管理秩序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地理学复习提纲第一章1.经济地理学的概念、内容及研究对象:定义:经济地理学是研究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演变规律的科学。
换句话说,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内容:1、经济地理学的地域性:经济地理学所研究的经济活动的地域系统,即包括各经济部门在地域上的布局,也包括各地区经济部门的结构、规模和发展,以及地域布局和部门结构的相互联系。
因此经济地理学涉及自然、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多方面的综合性问题,具有综合性特征。
经济活动必然发生在一定的地域内,与一定的地理环境相关,因此经济地理学又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2.经济地理学的分支:对象:1、经济活动的内容;2、经济活动区位;3、经济活动空间组织;4、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1、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的演变;2、研究区域尺度变化:(1).区位研究:代表理论:杜能农业区位论;韦伯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廖什区位经济论。
特点:侧重于区域内的单体企业的微观分析。
(2)区域研究:*1* 区域科学:代表理论:艾萨德创立的区域科学。
特点:侧重于区域内各企业之间的联系和协调发展。
*2* 其他区域研究:代表理论:皮鲁的增长极理论,默戴尔的“循环积累论”,赫希曼的“极化-涓滴”理论,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模式等。
特点:研究的地理尺度进一步拓宽,从区域内转向区域之间,从一个区域转向多个区域。
*3* 全球化研究3、研究企业组织变化:◆研究客体的变化:企业组织向多部门、多区域、跨国经营和全球性经营发展。
◆导致变化的原因:以单部门企业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古典区位论,逐渐暴露出研究的局限性,已不能揭示企业的区位原因,更不能揭示“公司帝国”的空间格局及演变。
◆公司地理、企业地理等研究领域形成。
4、思维方式变化:(1).规范性分析:◆时期:20世纪前期的区位论研究。
◆特点:主要从与经济区位选定有关的一些基本命题出发,演绎推理出结果。
(2)实证主义分析:◆时期:20世纪60年代的数量革命。
◆特点:强调用统计和数学模拟方法探索经济流动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
(3)行为主义分析:◆时期:20世纪60年代末。
◆特点:行为主义强调对区位决策者行为的分析。
认为同样的区位影响条件,不同的决策者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决策结果。
(4)结构主义分析:◆时期: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
◆特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释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矛盾。
强调社会的实际需要,强调政治、社会力量在影响经济区位形成中的作用。
4、经济地理学的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1** 经济地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1)经济地理学与经济学经济学研究资源如何配置才能满足人类需要等问题。
经济地理学试图寻求经济活动的区位和空间组织的一般规律。
而这种空间分异规律形成的关键是经济规律的作用。
(2)经济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哪里有什么,为什么,又该怎么办”的学科。
其研究对象与经济地理学十分接近。
经济地理学在发展中借用了不少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成果。
(3 )经济地理学与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经济关系(生产关系)发展规律的科学。
按照政治经济学观点,生产关系(国家制度等)和生产力(经济活动)互相影响。
经济地理学家在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时,应该考虑国家制度等生产关系的影响。
(4 )经济地理学与自然科学自然地理条件和自然资源对于经济活动区位和空间组织具有重要影响。
(5 )经济地理学与技术科学的关系技术条件是经济活动区位和空间组织的重要决定因素。
技术水平的提高,常引起经济区位的变化。
**2** 经济地理学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一)经济地理学对经济发展的理论意义我国经济地理学家根据对经济实践的总结,提出空间格局是经济发展的一个方面。
经济建设的区位与空间组织,是经济建设中具有长远性和全局性的战略问题。
欧洲地理学家指出,经济学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建立解释经济增长的理论。
然而,当代经济学中,经济创新以及经济增长的来源这个十分关键的问题并未得以解决。
一些经济学家已经开始重视经济的空间研究。
(二)经济地理学对当今世界重大实际问题的贡献①人口问题:人地关系的协调问题,特殊地区的人口生存问题,经济地理学家均可开展相应的研究。
②资源问题:主要指不可再生资源的萎缩。
在经济发展中,注重对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研究,经济地理学家大有用武之地。
③环境问题:由于经济地理学研究中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这便决定了它比其它许多学科更能在提出如何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告诫人们注重与环境的关系问题。
④贫富差异问题:从经济地理学的角度,可以研究贫富差异的区域格局以及引起这些差异的地理条件,并借助一定理论提出缩小这些差异的措施。
(三)当前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①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②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研究;③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理论研究;④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⑤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第二章1、概念: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连接度:表示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用贝塔指数计算。
通达度:衡量网络中点之间移动的难易程度,用通达指数和分散指数来衡量。
2、古典区位理论与现代区位理论的区别:(1) 古典区位理论在区位主体上仅考虑一个生产地,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到企业内外的多个生产地。
(2)古典区位理论仅考虑区位主体中的单一部分(如工厂部分),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到区位主体中的研究、开发、设计,零部件加工,部件组装,最终组装,检验修理,培训、流通、办公等。
(3)在区位目标上,古典区位理论仅考虑利润(或成本),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还考虑到非金钱上的收益以及满足。
(4)古典区位理论缺乏或轻视区位选择的具体目标,而现代区位理论则有市场占有率、吸引与稳定人才、形象、名声、市场测试、回避汇率风险、收集信息、避免贸易摩擦等具体目标。
(5)古典区位理论的区位选择基准是成本最小,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前述具体目标中的风险及不确定性。
(6)古典区位理论中产品、规模、销售价格、市场、劳动力、设备、土地、运费等都是事先给定或认为是固定的,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产品的新、成熟、标准化、差别化、多角化、多样化等,考虑规模的大小,也考虑销售价格的高低,更考虑到市场的地方性、区域性、全国性以及国际性,还考虑到短期、长期、集中、分散、特殊的市场等。
(7)古典区位理论不考虑或轻视资金、信息、折旧期间、地域文化、决策机制、动态的企业目的以及企业组织,而现代区位理论则都给予充分考虑。
3、区位理论构建的客观基础:◆经济活动的空间有限性;◆经济活动对有限空间的竞争;◆经济活动空间移动的限制。
4、市场对经济区位的影响:(1)市场的重要性:市场是经济活动生存的空间,是经济活动价值实现的场所。
经济活动按照市场需求开展,可使各种资源得到有效的配置。
经济活动需要平等竞争、公正开放的市场环境。
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宏观调控也要借助市场来实现。
(2)市场规模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一)市场规模直接影响到经济活动的持续性和经济合理性1.对经济活动持续性的影响经济活动无论是生产活动还是服务活动都要求达到一定规模,这一规模也就是所谓的需求门槛。
需求门槛因经济活动的性质和类型而不同。
2.对经济活动合理性的影响(1)内部规模经济(2)外部规模经济(二)市场地域范围大小直接影响经济活动的类型与规模(3)市场战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一) 市场战略的重要性市场战略是企业竞争战略的重要方面。
一般而言,获取超额利润的竞争有价格竞争与非价格竞争。
(二)、市场战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1.价格竞争——以比其它企业低的价格增加销售额而获取超额利润的做法。
2对经济区位的影响机制低成本化的实现与企业区位选择行为相关联,是便宜的生产要素的获取和生产要素的有效利用。
通过扩大市场占有率来增强竞争力的经济活动,低成本至关重要,往往趋向于接近生产要素获取低廉地区。
(三) 非价格竞争与经济区位非价格竞争变得越来越重要。
企业不仅仅注重成本节约,也特别注重收入增加。
通过适应各地域市场的不同需求,通过垄断与控制市场,增加市场占有率,来达到其获取超额利润的目的。
企业在区位选择中,更注重高级生产要素的占有。
所以,那些智力资源与高科技劳动力资源丰富、信息通达的区域成为经济活动的理想场所。
(4)市场特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市场不仅有规模之差,更有内容之差,不同的市场特性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是完全不同的。
市场特性往往是由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偏好的特点而引起。
在不同的区域,由于不同的消费习惯和其它不同因素,占首要地位的需求层次往往并不相同。
(5)其它市场条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一)市场竞争环境:市场竞争对从事经济活动的企业产生激励。
政府应保护企业的合理竞争,建立公平的竞争环境,以使市场保持相对自由的竞争状态。
(二)市场秩序和管理:良好的市场秩序是经济活动的激励机制得以发挥的前提。
市场管理是政府的重要职能。
高效、优质的政府服务往往构成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重要砝码。
(三)市场意识:不同地区的消费者对市场的认识是大不相同的,因而经济活动的区位吸引力就存在差异。
5、可进入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1、概念:可进入性包括地理可进入性、经济可进入性、制度可进入性和社会可进入性。
地理可进入性系场所对外交往的地理方便程度,它主要决定于地理位置和距离;距离主要是指相对于市场中心等的距离,市场中心有不同的层次,有全球尺度的市场中心,国家尺度的市场中心,也有区域性的市场中心。
接近市场中心或便于接近市场中心,则有利于经济活动在该地展开。
经济可进入性系场所的对外交往成本高低,它取决于运费、通信费。
费用越低对外通达性越好,反之则相反。
空港、港口、铁路交通枢纽、高速公路出入口等具有比较好的经济可进入性,因此对经济活动有较强的吸引力。
制度可进入性即由制度因素决定的场所对外生产要素和商品交往的方便程度,一个地区制度越开放、越自由,其制度可进入性越高;反之,制度可进入性越低。
社会可进入性是由社会因素(包括语言、文化等)所决定的场所对外交往的便利程度。
在社会可进入性中,语言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总而言之,经济活动要求具有高度的可进入性,一个地区的可进入性是影响经济活动能否在这个地区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
第三章1、概念:原料指数:等于产品重量与局地原料重量之比,即生产单位产品需要的局地原料量;综合等费用线:为全部费用(包括运输原料和成品费用)相等地点连线;门槛人口:是指某种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能够得到正常利润的最低人口,也即某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能够得到正常利润的最低限度的人口。
2、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和意义:(一)背景:寻求企业型农业时代的合理农业生产方式(二)目的:探索农业生产方式的地域配置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