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间盘突出致脊髓前动脉综合征的诊治

合集下载

略论颈椎病的诊治

略论颈椎病的诊治

脉走 行 。 椎及 椎间盘 退行 性变或 颈部 肌 肉长 期慢 性损 伤 对变窄, 压迫神经、 血管、 脊髓而出现相应
症状 。 者 , 颅的重量 均 占人体重 的7 左 右 , 位外 , 由颈椎 再 头 % 除卧 一直
承担 , 如果 长期 伏案 工作 , 睡眠 姿势 不当 , 头过 高 、 凉 、 枕 受 外伤 均 可 造成 颈椎 的损 伤 , 而 引发本 病 。 从
3 颈椎病 的治疗 31 牵 引治疗 . 牵引是治疗本病一 种行之有 效的方法 , 在重 力的作用
下, 椎间 隙被拉开 , 椎间孔 被扩大 、 肉 、 肌 神经 、 韧带 、 节囊的痉挛 、 关
粘连 被松解 , 椎动脉受 压引起的脑供血不足 可得到有效改善 。 但牵引时 必须保持正 确的姿势 , 以坐势为例 : 稍前倾 1— 0 , 头 0 2 度 切忌不能仰头 。
高速 坠地及 前额 着地摔 倒伤 及脊髓 。 床上 , 临 初期 一般先 有神 经根 型
可达到松解肌 肉, 解除粘连 ; 理筋复位 , 缓解压迫 ; 疏通经络 , 理气血之 调
() 1 患者 取 端 坐位 或 俯卧 位 , 医者 先 以捏 、拿 、揉 、 压手 法在
维普资讯
CHI NA FOREI GN MEOI CAL
中 医 中 药
略论颈椎病 的诊治
1 .
杜 智丹 段 振 宇 ( 内蒙古 包头市青 山区中医院
040) 1 0 0
【 摘要】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症, 是指颈椎骨质本身及其周围的肌 肉韧带发生病理改变 , 从而压迫神经、血管和脊髓后引起的一系列
重 量以 1- 0 g 宜 , 间为 1- 0 0 3k 为 时 0 2 分钟 , 天一次 。 每 32 手法治 疗 .

脊髓综合症—搜狗百科

脊髓综合症—搜狗百科

脊髓综合症—搜狗百科展开全文脊髓前综合征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脊髓前综合征又称颈椎综合征,是颈椎骨关节炎、增生性颈椎炎、颈神经根综合征、颈椎间盘脱出症的总称,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

主要由于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致使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出现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

表现为颈椎间盘退变本身及其继发性的一系列病理改变,如椎节失稳、松动;髓核突出或脱出;骨刺形成;韧带肥厚和继发的椎管狭窄等,刺激或压迫了邻近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及颈部交感神经等组织,并引起各种各样症状和体征的综合征。

颈椎病的基本病理变化是椎间盘的退行性变。

颈椎位于头颅与胸廓之间,颈椎间盘在承重的情况下要做频繁的活动,容易受到过多的细微创伤和劳损而发病。

其主要病理改变是:早期为颈椎间盘变性,髓核的含水量减少和纤维环的纤维肿胀、变粗,继而发生玻璃样变性,甚至破裂。

颈椎间盘变性后,耐压性能及耐牵拉性能减低。

当受到头颅的重力和头胸间肌肉牵拉力的作用时,变性的椎间盘可以发生局限性或广泛性向四周隆突,使椎间盘间隙变窄、关节突重叠、错位,以及椎间孔的纵径变小。

由于椎间盘的耐牵拉力变弱,当颈椎活动时,相邻椎骨之间的稳定性减小而出现椎骨间不稳,椎体间的活动度加大和使椎体有轻度滑脱,继而出现后方小关节、钩椎关节和椎板的骨质增生,黄韧带和项韧带变性,软骨化和骨化等改变。

颈椎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及影象检查,但在条件许可时,借用一些辅助方法,可对确定病变的性质、部位及鉴别诊断有一定帮助,如奎根氏试验、脊髓造影、椎动脉造影、选择性脊髓动脉造影、颈椎静脉造影等。

奎根氏试验即通过腰4~5穿刺达椎管内珠网膜下腔而测定脑脊液的压力来断定有无梗阻。

也可以从脑脊液生化检查中根据其蛋白量的升高来推断其梗阻程度,了解脊髓受压情况,从而有助于颈椎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脊髓造影,是向椎管内注入碘制剂或空气来进行脊髓造影。

它有助于对椎管及椎管内各种疾患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如脊髓本身疾病、肿瘤、颈椎病所致的脊髓受压及椎管测量等;还可以明确脊髓受压部位与范围。

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治分析

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治分析

断标准为: 具有颈髓损 害的临床表现 ; x线片示颈 ① ② 椎退变 , R 证实脊髓受压 ; 除外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 MI ③ 椎管内肿瘤 、 末梢神经炎等疾患。
2 治 疗方 法
① 颈椎椎 弓根短小 , 弓根夹角减小 , 椎 棘突基底连
线 与关节突 连线距 离减小 或消 失 ; 颈椎生 理 曲度 ② 减小或 消失 ; 颈椎 椎 体 后 缘 退 变 增 生及 骨 赘 形 ③ 成 , 间隙变 窄 , 以是单 节 段 也可 以是 多节 段 ; 椎 可 ④ 颈椎椎 管 中矢 径 与 颈椎 椎 体 中矢 径 的 比值 ( al Pv v o 指数 ) C 均 < .5, 小为 0 5 。 ,, 07 最 .0 C T表现 : 颈椎椎体后缘退变增生合并椎 间盘 膨出 或突出 l , 6例 合并后纵韧 带骨化 4例。所有病例均行
维普资讯

2 40 ・
20 0 8年 8月 , 6卷 第 4期 第
J pnl ug A gs20 , o6 O ia S r, uut 0 8 V l S 4

短篇论著 ・
脊 髓 型颈 椎病 的诊 治分 析
帅志军 , 彭建 兴
2 4例采 用颈后 路单 开 门椎 管扩大 成形术 ,3例采 用 l 前 后路联 合手术 。5 2例均 获得 随 访 , 得 了满意 疗 取 效, 现报告 如下 。
1 临床 资料 1 1 一般 资料 .
MI R 检查 , R 表现 主要 有 :l 加权像均 为低信号 MI T、 的颈椎椎体后缘 退变增生骨赘 ; 中等信号 的颈椎 间盘 及其 突出物 , 突入椎管 , 硬膜囊 及脊髓 受压 , 同一节 段 椎管前后嵌 压 ; 病变节段脊髓变细 , 部分病例节段脊髓 加权信号增强 , 中累及单个间隙 7例 , 其 跳跃性双节 段 4例 , 累及连续性双间隙 、 连续性三间隙或 四间隙 3 1 例, 累及四间隙以上者 l 0例。 14 诊 断 . 由骨赘和硬化物形成 的致 压物既可压迫颈脊髓 也 可使脊髓前动脉或沟动脉受压, 引起颈髓前方和灰质前 联合缺 血、 缺氧而受损害。同时颈部过度活动 、 颈椎不稳 也是造成或加重 颈髓损害 的重要 因素。C M 的诊断依 S 据为临床 表现 、 体格 检查 和影 像 学检查 , 三者 缺一 不 可 。其早期表现为颈部不适 、 疼痛, 上肢麻木 、 、 无力 精 细运动差 , 躯干紧束感, 下肢 塞 S 步态困难 、 踩棉花样感 , H fmn 征 阳性。晚期表现为行走不稳 、 or n 下肢腱反射亢

颈椎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

颈椎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
与落枕:落枕为颈部肌肉损伤或小关节 紊乱所致,可见颈肌明显痉挛;压痛点 多在胸锁乳突肌及两侧肩胛内上方;牵 引后疼痛加剧,对痛点封闭效佳。
与肩周炎:后者在肩关节周围有压痛, 肩关节活动明显受限,尤以外展为甚; 对痛点封闭效佳,影像学检查可资鉴别。
2.神经根型颈椎病
临床表现:肩背或颈枕部呈阵发性或持续性隐 痛或剧痛;沿脊神经走向有烧灼样或刀割样疼 痛,伴针刺样或过电样麻感;颈部活动或腹压 增高时症状加重;颈部僵硬、活动受限或有斜 颈;患肢发沉、无力,握力减弱或持物坠落。
检查:颈肌紧张,颈肩部有压痛点;X线 片显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或消失,椎体 关节失稳,轻、中度梯形改变,侧位片 可见双边双突征。
1.颈型颈椎病
颈型颈椎病的诊断要点: (1)颈、肩部及枕部疼痛。 (2)颈肌紧张,头颈部活动受限。 (3)X线片示:生理曲度改变,椎体序列
不整,小关节可出现双边双突征。
颈型颈椎病的鉴别诊断
与腕管综合征:后者腕中部加压试验阳性(用 手压迫或叩击腕中部,出现拇、示、中指麻木 或刺痛);腕背曲试验阳性(让患者向背侧屈 曲腕关节约1分钟,出现拇、示、中指麻木或 刺痛);痛点封闭有明显疗效。
3.椎动脉型颈椎病
临床表现:头部过伸或转动时可出现眩 晕、恶心、呕吐、耳鸣、耳聋等症;或 猝然摔倒,摔倒时神志多清。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鉴别诊断
与梅尼埃病:为内耳淋巴回流受阻引起, 表现为发作性眩晕,耳鸣,波动性和感 音性听力减退;眩晕与头颈部活动无关。
与颅内肿瘤:后者可出现眩晕、头痛、 呕吐、偏瘫等症, CT或MRI可资鉴别。
4.脊髓型颈椎病
临床表现:四肢麻木、酸胀、烧灼感、 僵硬无力;头痛、头懵、排尿、排便困 难;重者活动不便、走路不稳,甚至出 现瘫痪。

脊髓型颈椎病

脊髓型颈椎病

脊髓型颈椎病欢迎光临中华骨外科网这是个免费网站欢迎来稿脊髓型颈椎病概述文章精选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myelopathy,CSM)是颈椎退行性变最常见的一类疾患,以椎间盘退变为病理基础,通过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引起相邻椎节椎体后缘骨赘的形成,对脊髓及其附属结构、血管产生压迫,导致不同程度的脊髓功能障碍,是严重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最常见的颈椎疾患之一。

从70年代中期起,我国对本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进行了长期的临床实践和理论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

其中,上海长征医院首创的经前路环锯减压技术已经成熟,并推广到全国。

自MRI等新技术应用10余年来,对其认识更加深刻,为治疗手段的选择提供了更直观的影像学依据;对本病的骨性或纤维性致压物及脊髓受压状态研究的重大进步,为外科治疗提供了更明确的指征,从而大大提高了治疗效果。

当今,越来越多的脊柱外科医生掌握了本病的诊治技术。

报道颈前路减压治疗CSM 每年达数十至数百例的医院已不少。

然而,鉴于CSM发病机制和病理过程及其转归非常复杂,许多临床现象仍较难解释,因此,对本病的研究仍有深入的必要。

现就CSM研究的现状及前景归纳如下。

1 病因学及发病机制研究1.1 颈椎退行性变的研究颈椎间盘退变是人体发育、成熟、衰老过程中的必然变化。

影响其变化的因素,以及以这一变化为基础而继发的颈椎本身结构的退变,归根到底表现在生物力学功能上的改变。

我院通过对颈椎间盘退变后钩椎关节、后部小关节、黄韧带的力学变化,以及椎间盘切除后对相邻节段的退变等进行的一系列研究,加深了对颈椎退变前因后果的认识,为推进从多方位对颈椎退变的生物力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研究还表明,椎间盘退变与炎性介质也有明显相关关系,退变椎体周边关节软骨中AKP活性增高,从生化角度表明这些部位具有形成骨赘能力。

1.2 颈椎退变作为CSM致病因素的研究国内外许多研究结果已证明,发育性颈椎管狭窄与CSM发病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脊髓型颈椎病

脊髓型颈椎病

脊髓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虽较前两型明显少见,但其症状严重,若延误治疗致残率高,尤其急性起病易误诊为脊髓炎等,慢性起病者易误诊为脊髓变性性疾病;病变早期,由于感觉障碍平面往往在胸段或腰骶段,缺少经验者常常在胸段及其以下进行CT、MRI等影像学检查,因无阳性发现而漏诊。

无论误诊或漏诊都会丧失早期治疗的机会,导致疗效不好或致残。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一)动力性因素动力性因素有15.%~ 38. 5%的患者起于急性外伤,还有为数较多者是既往有外伤史,以后再一次因不引起注意的轻度外伤后出现临床症状,主要是由于外伤致椎节不稳与松动、后纵韧带的膨隆、髓核的后突、黄韧带的前凸等压迫颈髓,并可因体位改变或水肿消退而致压症状缓解者。

(二)机械性因素陈旧性外伤后骨赘形成、黄韧带肥厚、髓核突出形成粘连不能还纳或急性外伤中央型向后突出明显(影像学上称髓核突出),对脊髓形成持续性压迫,出现脊髓横贯性损伤的长束征(锥体束征、脊髓丘脑束征,除黄韧带肥厚外,薄束、楔束征多不明显)。

值得注意的是传统认为颈椎病是中老年人易患,而忽视青少年;但是,陈旧性外伤后骨赘形成,在临床上多见于青、少年时期的外伤,尤其是髓核向后突出,在外伤初期仅有短时间的颈神经根受累的表现,而无脊髓受损的症状,由于多被漏诊,未能得到及时治疗,而后神经根症状可自行缓解,经数年至十数年,甚至数十年后,逐渐出现脊髓受压症状。

潘之清先生曾遇到20岁时由2m高的桥上跌下,32岁起病,曾被误诊为“侧索硬化”,3年后即35岁时被他们确诊的病例(且有该椎间盘上下椎体缘的骨赘形成)。

我们接诊的病例外伤史长达18~22年者并非罕见,此类青、少年时期的外伤,发病时已被遗忘而否认,而且有的连2~3年前的外伤史或已遗忘或主观认为与此次发病无关,首次询问时常被否认,这种情况,据我们和潘先生等的经验,甚为常见。

欲摆脱传统概念的束缚,为避免漏诊、误诊,反复地仔细地询问外伤史亦是非常必要的,况且外伤后出现髓核突出是构成脊髓型颈椎病的主要病因,而先天性椎管狭窄亦不可忽视。

颈椎间盘突出致脊髓压迫症漏诊一例分析

颈椎间盘突出致脊髓压迫症漏诊一例分析

颈椎间盘突出致脊髓压迫症漏诊一例分析1病例摘要患者,男,35岁,主因颈肩部不适反复发作1月余,头晕、呕恶2 h,于2008-03-09急诊入住我市一家三甲医院神经内科,行头颅CT检查未见异常,颈部血管彩超亦未见异常,诊断为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予营养神经及扩张血管治疗,好转出院。

之前曾做颈椎X线检查(图1~3),报告C4、5及C5、6钩椎关节变尖,向相应椎间孔内突入,余(-)。

4月9日患者因颈部不适、头晕于另一家三甲医院门诊就诊,当时诊为颈肩肌筋膜炎、疲劳综合征(神经内科会诊疑似强迫症),予局部理疗按摩,镇痛药治疗,未见明显好转遂来我院外科诊治。

主诉双踝部不适近1年,颈肩部不适2月余伴有头晕、恶心1月余,查腰椎CT未见异常,诊断为颈椎病,申请到我科进行颈部中药熏蒸、推拿及踝部超短波辅助物理治疗。

查体见患者颈椎活动范围正常,椎间孔挤压试验、臂丛牵拉试验均阴性,膝腱反射略亢进,病理反射未引出,余(-)。

根据患者提供的颈椎X线片及临床症状、体征疑似为脊髓压迫症,行颈椎核磁共振检查(图4),报告描述为矢状面示颈椎椎体边缘变尖,C5、6椎体略扁,信号均匀,C4椎体见一小结节状高信号灶,直径0.4 cm,界清,C4、5,C5、6椎间盘平面蛛网膜下腔弧形压迹,C5、6椎间盘平面黄韧带轻度增厚,向前压迫硬膜囊后缘,颈髓略受压,变窄。

横断面示C4、5间盘弥漫性向周围膨隆,轻度压迫硬膜囊前缘,C5、6间盘后缘明显向后方膨隆,硬膜囊前缘明显受压,颈髓受压,双侧椎间孔变窄,软组织无异常信号影。

提示:C4、5间盘膨出,C5、6间盘突出,颈椎骨质增生,C4椎体血管瘤可能性较大。

经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及解放军第301医院会诊,诊断为脊髓压迫症,椎体血管瘤(因瘤体较小且位于椎体中央,认为与临床症状无关)[1]。

经牵引、针灸、推拿等物理治疗2周,好转出院。

2讨论本病例漏诊的关键在于未重视颈椎X线片的影像意义。

随着CT、MRI等影像技术的普及,临床医生往往忽视颈椎X线片,就本病例而言,X线片已经出现钩椎关节增生、椎体间隙变窄等影像[2],结合临床症状应该怀疑颈椎间盘突出致脊髓压迫症的可能,因此放射线科医生在读取X线片时,应对有诊断意义的影像所产生的病理基础加以分析,为临床医生提供更进一步的检查建议,有利于防止漏诊现象的发生。

颈椎病临床诊疗指南

颈椎病临床诊疗指南

颈椎病临床诊疗指南【概述】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颈椎肥厚增生以及颈部损伤等引起颈椎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刺激或压迫颈脊髓、颈部神经、血管而产生一系列症状的临床综合征。

主要表现为颈肩痛、头晕头痛、上肢麻木、肌肉萎缩、严重者双下肢痉挛、行走困难,甚至四肢麻痹,大小便障碍,出现瘫痪。

多发在中老年人,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发病原因】颈椎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之一。

据统计,其发病率随年龄升高而升高。

在颈椎病的发生发展中,慢性劳损是首要罪魁祸首,长期的局部肌肉、韧带、关节囊的损伤,可以引起局部出血水肿,发生炎症改变,在病变的部位逐渐出现炎症机化,并形成骨质增生,影响局部的神经及血管。

外伤是颈椎病发生的直接因素。

往往,在外伤前人们已经有了不同程度的病变,使颈椎处于高度危险状态,外伤直接诱发症状发生。

不良的姿势是颈椎损伤的另外一大原因。

长时间低头工作,躺在床上看电视、看书,喜欢高枕,长时间操作电脑,剧烈的旋转颈部或头部,在行驶的车上睡觉,这些不良的姿势均会使颈部肌肉处于长期的疲劳状态,容易发生损伤。

颈椎的发育不良或缺陷也是颈椎病发生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亚洲人种相对于欧美人来说椎管容积更小,更容易发生脊髓受压,产生症状。

在单侧椎动脉缺如的患者,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生率几乎是100%,差别的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另外,颅底凹陷、先天性融椎、根管狭窄、小椎管等等均是先天发育异常,也是本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病理生理】颈椎病的基本病理变化之一是椎间盘的退行性变。

颈椎间盘运动范围较大,容易受到过多的细微创伤和劳损。

其主要病理改变是:早期为颈椎间盘的脱水,髓核的含水量减少和纤维环的纤维肿胀,继而发生变性,甚至破裂。

颈椎间盘变性后,耐压性能及耐牵拉性能减低。

可以发生局限性或广泛性向四周隆突,使椎间盘间隙变窄、关节突重叠、错位,以及椎间孔的纵径变小。

椎间盘退变常会引起继发性的椎间不稳定,椎体间的活动度加大和使椎体有轻度滑脱,继而出现后方小关节、钩椎关节和椎板的骨质增生,黄韧带和项韧带变性,软骨化和骨化等改变。

混合型颈椎病诊疗指南

混合型颈椎病诊疗指南

混合型颈椎病【概述】混合型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及椎间关节退变及继发改变,压迫或刺激了相邻的脊髓、神经根、椎动脉、交感神经等两种或两种以上相关结构,引起了一系列相应的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1、神经根型颈椎病1)颈痛、颈部发僵:常最早出现,常伴肩部及肩胛骨内缘疼痛;2)上肢放射性疼痛和/或麻木:沿着神经根走行和支配区放射,颈部活动、咳嗽、喷嚏时可加重;3)患侧上肢感觉沉重、握力减退,可有血管运动神经症状,如手部肿胀等;4)以三角麻痹为主要表现(无力、萎缩)。

2、脊髓型颈椎病1)慢性起病,外伤后加重;2)四肢麻木无力、活动不灵活;3)上肢:持筷、系扣困难;4)下肢:行走不便、不稳、踩棉花感、瘫痪;5)括约肌功能障碍;6)尿频、尿急、排尿无力、尿不尽感、尿失禁、尿潴留。

3、交感型颈椎病1)头部症状:头晕、头痛、注意力不集中;2)眼部症状:眼胀、视物不清、干涩等;3)耳部症状:耳鸣、耳堵、听力下降等;4)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腹胀、腹泻、消化不良等;5)心血管症状:心悸、心率变化、心律失常、血压变化;6)面部或某一肢体多汗、无汗、畏寒等;以上症状往往与体位或活动有明显关系,颈部活动或劳累时明显,休息时好转。

4、椎动脉型颈椎病当颈椎出现节段性不稳定和椎间隙狭窄时,可以造成椎动脉扭曲并受到挤压;椎体边缘及钩椎关节等处的骨赘可以直接压迫椎动脉,或刺激其周围的交感神经使椎动脉痉挛,出现椎动脉血流瞬间变化,导致椎-基底动脉环供血不足而出现症状。

(近些年指南已将该型颈椎病剔除)【辅助检查】1、X线检查正位片可见钩椎关节变化及椎间隙狭窄;侧位片可见顺列不佳、反曲、椎间隙狭窄、椎体前后缘骨赘等;过伸过屈位片可有节段性不稳定。

2、CT检查可显示椎管形状及后纵韧带骨化,配合造影可显示硬膜囊、脊髓和神经受压情况。

3、MRI检查可见清晰显示椎管内、脊髓内部的改变及脊髓受压部位及形态改变。

【康复评定】颈椎活动范围评定1、肌力评定2、颈椎曲度评定3、颈椎稳定性评定4、神经功能评定5、疼痛评定【治疗及预防】(一)非手术治疗原则1、颈部制动:症状较轻或站立活动时应佩戴颈托制动;症状较重或卧位休息时推荐平卧硬板床制动并使用低硬枕,治疗期间应尽可能卧床,并减少坐位时间及屈颈动作,时限1-3周。

脊髓型颈椎病(前入路颈椎融合术)临床路径

脊髓型颈椎病(前入路颈椎融合术)临床路径

脊髓型颈椎病(前入路颈椎融合术)临床路径一、脊髓型颈椎病(前入路颈椎融合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脊髓型颈椎病(ICD—10:M47、101+G99、2*)行前入路颈椎融合术(ICD-9—CM-3:81、0200x001)(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第一版)》(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1、病史:有颈脊髓、神经等压迫得临床症状。

2、体征:出现颈脊髓、神经等压迫得阳性体征。

3、影像学检查发现颈椎间盘组织退变及其引起得继发改变。

(三)治疗方案得选择及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第一版)》(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1、脊髓型颈椎病。

2、保守治疗无效时选择手术治疗.(四)标准住院日为7—15天.(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M47、101+G99、2*颈椎病(脊髓型)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她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得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病情需手术治疗。

(六)术前准备3-5天。

1、必须得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3)凝血功能;(4)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5)胸片、心电图;(6)颈椎正侧伸屈位片、CT与MRI。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1)肺功能、超声心动图(老年人或既往有相关病史者);(2)术前可能需要肌电图、诱发电位检查;(3)有相关疾病者必要时请相应科室会诊。

(七)选择用药。

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八)手术日为入院第4—6天。

1、麻醉方式:全麻.2、手术方式:前入路颈椎融合术.3、手术内植物:前路钛板、Cage或后路螺钉、固定板(棒)、钛缆、钛网、人工椎间盘、各种植骨材料.4、输血:视术中情况而定.(九)术后住院恢复5-11天.1、必须复查得检查项目:颈椎正侧位片。

颈椎病和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治

颈椎病和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治

拇指。伴有伸腕肌力下降,伸拇肌
力减弱。肱二头肌反射变化具有定
位意义。
C7 C6-7间盘,受累率第二位。
肩后部、三角肌和前臂外 侧、食指中指的放射痛或 麻木。肱三头肌反射为定 位体征。支配肱三头肌、
桡侧腕屈肌。
C8 C7-T1间盘,发生率低。
环指、小指、前臂尺侧。
支配手部的小肌群、手
的内在肌。使手指内收、 外展功能障碍。
颈椎病
交感型颈椎病 诊断与鉴别诊断: 除外相关疾病 颈椎有阳性发现
颈椎病
椎动脉型颈椎病(vertebral arterial cervical spondylosis)
颈椎节段性不稳,椎间隙狭窄,造成椎动 脉的扭曲、挤压;或椎体边缘骨质增生, 直接压迫椎动脉,或刺激动脉周围的交感 神经使动脉痉挛,导致椎-基底供血不全
-颈椎病是导致颈肩痛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颈5-6最常见,其次是颈6-7,颈4-5。
影像学
寰椎 齿状突 枢椎 颈椎椎间盘 颈椎关节面
C6 C7
下位终板外形呈凹面
影像学
钩椎关节 颈椎椎间盘 颈椎关节面
C6 C7
C3
C2-3间盘,受累少,无单独支配 的肌群。头痛可与C3神经根病相 混淆。
C4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发作性眩晕,复视伴有眼震,恶心呕吐, 耳鸣等,症状与颈部位置改变有关
下肢突然无力猝倒,意识清醒,可重复出 现
颈椎病
椎动脉型颈椎病 诊断与鉴别诊断: 眩晕与颈椎活动有关,
并可重复性 影像学检查有节段性
不稳或钩椎关节增生 所见 椎动脉造影 /CTA/MRIA成像
颈椎病
脊髓型(myelopathy) 压迫脊髓所致 成年人为主,起病缓慢*,严重可造成四肢

(整理)脊髓病变诊治指南

(整理)脊髓病变诊治指南

脊髓病变的诊治指南急性脊髓炎【概述】急性脊髓炎(acute myelitis)是指脊髓的一种非特异性炎性病变,多发生在感染之后,炎症常累及几个髓节段的灰白质及其周围的脊膜、并以胸髓最易受侵而产生横贯性脊髓损害症状。

部分病人起病后,瘫痪和感觉障碍的水平均不断上升,最终甚至波及上颈髓而引起四肢瘫痪和呼吸肌麻痹,并可伴高热,危及病人生命安全,称为上升性脊髓炎,以下主要介绍急性横贯性脊髓炎。

病因明确的脊髓炎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抗磷脂综合征、Sjugren病、结核、梅毒等脊髓损害均为特异性骨髓炎,不属本节范畴。

迟发型放射性脊髓病、脊髓梗死等称脊髓病。

急性横贯性脊髓炎(acute transversemyelitis ),是指一组病因不明的局灶性脊髓炎性疾病,呈急性发病,临床表现为运动、感觉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病因】病因未明,可能由于某些病毒感染所致,或感染后的一种机体自身免疫反应,有的发生于疫苗接种之后。

【病理】炎症可累及脊髓的不同部位,但以上胸髓最多见。

病变部位的脊髓肿胀、充血、变软,软脊膜充血、混浊,脊髓切面灰白质分界不清,可见点状出血。

镜下见有软脊膜充血和炎性细胞浸润。

严重者脊髓软化、坏死,后期可有脊髓萎缩和疤痕形成。

【临床表现】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青壮年多见。

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异,全年散在发病,以冬末春初或秋末冬初较为常见。

病前数天或1~2周可有发热、全身不适或上呼吸道感染等病史。

临床多为急性,常先有背痛或胸腰部束带感,随后出现麻木、无力等症状,症状多在数小时或数日内进展至高峰;或呈亚急性,症状在1~2周内达高峰,出现脊髓横贯性损害症状。

(一)先驱症状病前1~4周常有发热、全身不适等上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病史,或有外伤、疲劳受凉等诱因。

部分患者先有腰背痛、束带感或根性疼痛、下肢麻木、无力等先驱症状。

(二)脊髓症状因脊髓病变累及的节段和范围不同,其症状和体征各异。

脊髓全长的任何节段均可受累,以胸段最常见(74.5%),其次为颈段(12.7%)和腰段(11.7%)。

劲椎病概述及诊治进展

劲椎病概述及诊治进展

颈椎病的概述及诊治进展简述: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 )又称颈椎综合征,是颈椎骨关节炎、增生性颈椎炎、颈神经根综合征、颈椎间盘脱出症的总称;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

主要由于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致使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导致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

表现为颈椎间盘退变本身及其继发性的一系列病理改变,如椎节失稳、松动;髓核突出或脱出;骨刺形成;韧带肥厚和继发的椎管狭窄等,刺激或压迫了邻近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及颈部交感神经等组织,并引起各种各样症状和体征的综合征。

发病机制:颈椎功能单位由两个相邻椎骨的椎体、两个关节突关节、两个钩椎关节(又称Luschka关节或钩突)和椎间盘构成。

上颈椎C1、C 2;下颈椎C3-7,早期:颈椎间盘退变→蛋白多糖和水分丢失→纤维环变性→髓核突出(多向后方突出)同时导致椎体和终板反应性修复→软骨下骨硬化和骨赘;椎间盘高度↓→颈椎不稳→成纤维细胞↑→机化、骨化→钩突关节骨赘(在C5-6,C4-5,C6-7多见);关节突关节异常负载→软骨退变→创伤性关节炎→颈项痛、运动受限;韧带松驰→颈椎失稳→韧带增生、肥厚→椎管和椎间孔容积↓分型:神经根型,脊髓型,交感型,椎动脉型及混合型等。

神经根型:占60-70%,C5-6、C6-7多见。

由于颈椎退变,致压物压迫脊神经根或被动牵拉产生神经根性症状;因窦椎神经末梢受到刺激,而出现颈项痛;颈4、5,颈5、6和颈6、7最常见;臂丛牵拉、压颈试验出现阳性,表现为诱发根性疼痛。

脊髓型:占颈椎病的10%~15%,颈椎病诸型中症状最严重型。

锥体束在脊髓内的排列由内及外,依次为发至颈、上肢、胸、腰、下肢及骶部的神经纤维。

依据脊髓受压部位不同而产生不同之症状。

通常分为三型:1.中央型(上肢症状为主型):锥体束深部邻近中央管处先被累及2.周围型(下肢症状为主型):锥体束先受累3.前中央血管型(四肢症状型):脊髓前中央动脉受累临床表现有上肢或下肢麻木无力、僵硬、双足踩棉花感等,后期出现尿频或排尿、排便困难等;检查时有感觉障碍平面,肌力减退,四肢腱反射活跃或亢进,而腹壁反射、提睾反射和肛门反射减弱或消失。

脊髓前动脉综合征3例诊治体会

脊髓前动脉综合征3例诊治体会
周桂 萍
( 辽宁省凌源市第一人 民医院神经 内科 , 辽宁 凌源 120 ) 250
双侧肱三头肌反射 、 双侧膝腱反射及双侧跟腱反射
消失 , 双侧霍夫曼征 阴性 , 双侧 巴氏征阴性。双侧 C 4 水平 以下痛觉减退 , 双下肢深感觉正常。颈椎 MI R、 增强示 C , 4 间盘突出, 脊髓水肿、 椎管狭窄、 T 相应节段脊髓髓 内见条状 高密度影。脑脊液 ' Ⅵ 脊髓前动脉综合征是脊髓血管疾病的常见类
深感觉正常 , 双侧肱二头肌 、 肱三头肌及膝腱反射
均减弱, 双侧霍夫曼征阴性 , 双侧 巴氏征阴性 , 颈推
能站立 , h后缓解 。人院查体 : 2 生命体征平稳 , 颅 神经查体未见异常。左上肢近端肌力 3 , 级 远端肌
力3 , 级 右上肢 近端 肌力 4级 , 远端 肌 力 2c ek综合 征, pl Si r l e
(99 首次描述 , 1 ) 0 本综合征系供应脊髓前 23区域 /
的脊髓前 动脉闭塞, 导致 脊髓腹侧 前 23区域梗 / 死, 出现病灶水平以下的上运动神经元瘫 , 分离性
力, 并伴有排尿困难 , 症状在 2h 后达到高峰。既往 颈椎病史 5年, 有青霉 素过敏史。查体: 生命 体征
维普资讯
第 3 2卷 2 8 2O 年 第 3 3 O8 期





V 13 N . o .2, o 3
H IL G 皿 G ME C L J R A E oN N DIA OU N L
Ma.0 8 r2 D
脊髓 前 动 脉 综 合征 3 诊 治体 会 例
MI R 平扫加增强示颈髓内条状略长 T 信号影 , 2 注射
造影剂后强化不明显, 脑脊液检查正常。人院后诊 断为脊髓前动脉综合征。给予改善供血、 营养神经

经皮颈椎间盘摘除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脊髓变性

经皮颈椎间盘摘除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脊髓变性

双椎 间盘 突 出的 6 , 椎 问盘 突出的l 倒 单 0例 突 C 出的4个 椎 间盘 , . 出的8个 椎 间盘 , 出 C~突 C~突
的 1 椎 间盘 。有 明确 外 伤史 的2例 , 部僵 硬握 0个 手 力 下降1 4例 , 下肢 步 态 不稳 易跌 倒 l 6例 , 均有 不 同
19 9 9年3月~ 2 0 0 0年9月采 用 此方 法 治疗 l 6倒 合 并 脊髓 变性 的颈 椎 间盘 突 出症 , 获得 比较满 意 的疗 效 。报告 如下 : 1 资料与方 法
出为止 , 在椎 间盘 镜 的监 视 下 , 除工 作 套管 , 日 拔 创 压迫 5mi n后包 扎 。 手术时 间2 n 0mi 。 0mi ̄4 n 术后 静脉 滴 注抗生素3d 卧床3d即可带 颈托下 地活 动 , ,
颈 托 固 定 需 2月 。 2 结 果
本组穿 刺成功 率1 0 0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无术 中并发症 。1 例 1
手 术 中或手术 结束 时 症状 得到 立 即改 善 , 麻木 憋胀
减轻 , 体 由凉转 温 , 肢 肌力 增 强 , 约肌 功 能 明显改 括 善 , 腹部 束带 感显 著好转 胸 锥体束 征阳性 的恢复较
李 功 伟
( 椅次 铁路 匡 院 , 西 晋 中 山 00 0 ) 3 6 0
摘要 目的 : 分析经皮颈椎间盘摘除术 治疗颈椎间盘 突出压迫脊髓 、 脊髓变性的临床疗效 方法 6例颈椎 问盘 对1 突出压迫 脊髓 、 脊髓变性的患者行经皮颈椎闻盘摘除术, 并对临床结果进行Odm 法疗效评 定。 o s 结果 :6例患者平均 l 随访1 8个月 . 床疗效优 良率8 临 1%t 复查MR I 4例显示突出的椎 间盘 显著 缩小 。 结论 凄 皮颈椎闻盘 摘除术治疗颈椎 I 可盘突出压迫脊髓 、 脊髓变性疗效满意 t 创伤微小 , 操作简单 , 可作为首选 治疗方 法。

颈椎病诊疗方案

颈椎病诊疗方案

【定义】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症",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因颈部的椎体、关节、韧带和椎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变,引起钙化、损伤、增生或关节紊乱,刺激或压迫颈神经根、脊髓、椎动脉或交感神经引起颈痛和其他综合症状。

仅有颈椎的退行性改变而无临床表现者则称为颈椎退行性改变。

颈椎病属祖国医学“项痹”范畴,因长期低头工作,年老正虚,经气不利等所致。

以项部经常疼痛麻木,连及头、肩、上肢,并可伴有眩晕等为主要表现的肢体痹病类疾病。

随着现代从事低头工作方式人群增多,如电脑、空调的广泛使用,人们屈颈和遭受风寒湿的机会不断增加,造成颈椎病的患病率不断上升,且发病年龄有年轻化的趋势.【诊断标准】(一)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2010版》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1.具有根性分布的症状(麻木、疼痛)和体征;2.椎间孔挤压试验或/和臂丛牵拉试验阳性;3.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基本相符合;4.排除颈椎外病变(胸廓出口综合征、网球肘、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肩周炎、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等)所致的疼痛。

(二)西医诊断标准1。

颈型:具有典型的落枕史及上述颈项部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可正常或仅有生理曲度改变或轻度椎间隙狭窄,少有骨赘形成.2.神经根型:具有根性分布的症状(麻木、疼痛)和体征;椎间孔挤压试验或/和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基本相符合;排除颈椎外病变(胸廓出口综合征、网球肘、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肩周炎、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等)所致的疼痛。

3.脊髓型:出现颈脊髓损害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显示颈椎退行性改变、颈椎管狭窄,并证实存在与临床表现相符合的颈脊髓压迫;除外进行性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脊髓肿瘤、脊髓损伤、继发性粘连性蛛网膜炎、多发性末梢神经炎等。

4.交感型:诊断较难,目前尚缺乏客观的诊断指标。

出现交感神经功能紊乱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显示颈椎节段性不稳定。

颈椎病诊治指南

颈椎病诊治指南

西安市红会医院中医骨科颈椎病诊疗规范第一部分颈椎病临床表现第一部分前言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

定义:即颈椎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病理改变累及其周围组织结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等),出现相应临床表现。

仅有颈椎退行性改变而无临床表现者则称为颈椎退行性改变。

随着现代从事低头工作方式人群增多,如电脑、空调广泛使用,人们屈颈和遭受风寒湿机会不断增加,造成颈椎病患病率不断上升,且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

第二部分颈椎病分型根据受累组织和结构不同,颈椎病分为:颈型(又称软组织型)、神经根型、脊髓型、交感型、椎动脉型、其他型(目前主要指食道压迫型)。

如果两种以上类型同时存在,称为“混合型”。

一.颈型颈椎病:颈型颈椎病是在颈部肌肉、韧带、关节囊急、慢性损伤,椎间盘退化变性,椎体不稳,小关节错位等基础上,机体受风寒侵袭、感冒、疲劳、睡眠姿势不当或枕高不适宜,使颈椎过伸或过屈,颈项部某些肌肉、韧带、神经受到牵张或压迫所致。

多在夜间或晨起时发病,有自然缓解和反复发作倾向。

30~40岁女性多见。

二.神经根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是由于椎间盘退变、突出、节段性不稳定、骨质增生或骨赘形成等原因在椎管内或椎间孔处刺激和压迫颈神经根所致。

在各型中发病率最高,约占60~70%,是临床上最常见类型。

多为单侧、单根发病,但是也有双侧、多根发病者。

多见于30~50岁者,一般起病缓慢,但是也有急性发病者。

男性多于女性1倍。

三.脊髓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发病率占颈椎病12~20%,由于可造成肢体瘫痪,因而致残率高。

通常起病缓慢,以40~60岁中年人为多。

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时,患者平均发病年龄比无椎管狭窄者小。

多数患者无颈部外伤史。

四.交感型颈椎病由于椎间盘退变和节段性不稳定等因素,从而对颈椎周围交感神经末梢造成刺激,产生交感神经功能紊乱。

交感型颈椎病症状繁多,多数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少数为交感神经抑制症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颈椎间盘突出致脊髓前动脉综合征的诊治【摘要】[目的]探讨颈椎间盘突出导致脊髓前动脉综合征的诊断、治疗方法及其疗效。

[方法]本组患者男13例,女5例;平均年龄35.6岁,术前均行MRI检查显示颈椎间盘突出,临床症状进行性加重,具体表现为突出节段平面以下运动功能障碍同时伴有痛温觉消失,但本体感觉正常,符合脊髓前动脉综合征的特点。

术前JOA评分4~10分,平均7.6分。

17例患者发病后15 d内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1例按椎管内占位于外院行后路手术,效果不理想,1年后再次给予前路减压。

[结果]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5个月,疗效良好,术后JOA评分平均13.4分(7~15分),平均改善率61.7%,无1例出现并发症。

[结论]突出的颈椎间盘可压迫脊髓前动脉使脊髓前2/3缺血而表现为脊髓前动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及MRI检查可帮助诊断,早期行前路减压融合术,效果良好。

【关键词】颈椎间盘突出;脊髓前动脉综合征;脊髓缺血;核磁共振;前路减压Diagnosis and treatments for anterior spinal artery syndrome induced by cervical disc herniation∥YANG Hai-song, CHEN De-yu, CHEN Yu,et al. Department of Orthopaedic Surgery, Changzheng Hospital,Shanghai 200003,ChinaAbstract: [Objective]To discuss the diagnosis, treatments and the outcome of anterior spinal artery syndrome induced by cervical disc herniation. [Methods]Eighteen patients(male 13, female 5, average age 35.6 years old) were diagnozed to experience cer vical disc herniation by MRI scans.All the patients presented with severe motor paralysis with loss of sensation to pain and temperature but sparing of proprioceptive sensation, which was just like the clinical features of anterior spinal artery syndrome. The average preoperative JOA score was 7.6 points, ranged from 4 to 10.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with fusion was performed on 17 patients within 15 days.Spinal canal occupation was found in 1 case.Posterior approach treatment was not effective and anterior approach decompression was performed 1 year later.[Results]All these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an average of 15 months(12 to 24 months). Seventeen patients had a good outcome.The postoperative JOA score ranged from 7 to 15 points(13.4 in average) and the mean JOA recovery ratio was 61.7%. All the patients recovered with no complication.[Conclusion]A herniated cervical disc can compress the spinal anterior artery and involve with anterior spinal artery syndrome. It can be final diagnozed with clinical features and MRI scans. The outcome is satisfactory when an early and complete anterior decompression with fusion is performed.Key words:cervical disc herniation; anterior spinal artery syndrome(ASAS); spinal cord infarc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 anterior decompression脊髓前动脉综合征(anterior spinal artery syndrome,ASAS)是由于脊髓前动脉血流受阻,导致其供应的脊髓腹侧2/3区域缺血而引起的临床症候群,可由心源性血栓、主动脉肿瘤及肋间动脉疾病等多种病因引起[1]。

中央型颈椎间盘突出亦有可能压迫脊髓前动脉导致脊髓损害症状呈进行性加重而出现不全瘫,但因临床上明确诊断困难而被忽视,报道较少。

笔者回顾2003年至2008年诊断为颈椎间盘突出合并脊髓前动脉综合征的患者18例,对其诊断、治疗方法及疗效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院2003~2008年诊断为颈椎间盘突出合并脊髓前动脉综合征的患者18例,其中男13例,女5例;年龄29~67岁,平均年龄35.6岁。

临床表现为病变平面以下严重的运动功能障碍。

患者瘫痪在床,下肢症状重于上肢,伴有尿潴留及病变平面以下痛温觉消失,但本体感觉存在。

其中1例本体感觉明显减退,症状进行性加重,病情进展快,从发病至瘫痪在床1~5 d,平均1.8 d,术前JOA评分平均7.6分(4~10分);15例患者既往有颈肩部酸胀、僵硬等病史,但均无典型的根性症状,其中9例发病无明显诱因,3例晨起后发病,3例长时间伏案工作后发病;2例车祸伤病例,1例因颈部不适行推拿后感觉双下肢麻木,2 d后即瘫痪在床。

1例特殊病人,晨起后感觉四肢无力,1 h后即走路困难,当地医院诊断为“椎管内肿瘤”并行后路减压,症状无明显缓解,1年后来本院诊断为“颈椎间盘突出伴脊髓前动脉综合征”行前路减压融合术。

1.2 影像学检查:术前均行颈椎X线平片和颈椎MRI检查,排除颈椎骨折脱位及椎管内肿瘤。

X线片发现13例患者伴有椎管狭窄,14例患者颈椎生理性前凸减小或消失,受累间隙变窄,但椎体边缘骨赘增生不明显。

MRI显示颈椎间盘中央型突出者14例,旁中央型4例,病变累及1个节段者13例,累及2个节段者5例,没有超过2个节段的患者。

23个突出的椎间盘中C5、6者14例,C6、7者6例,C4、5者3例。

10例患者MRIT2加权显示脊髓前2/3范围内高信号改变。

8例患者髓核突破后纵韧带游离到韧带下方,术中得到证实。

1.3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按颈前路入路行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中采用椎间撑开器扩大病变间隙,后纵韧带钩辅助下切除后纵韧带,彻底摘除脱出到后纵韧带下方的髓核组织,并对相邻之椎体边缘切骨减压,避免硬膜膨胀后形成二次致压。

术后均辅以地塞米松、速尿等药物治疗,并进行功能锻炼。

2 结果本组病例中16例患者行单节段经椎间隙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2例因发现邻近椎间隙间盘变性突出,虽然较轻但仍有脊髓压迫征象,实施椎体次全切除髂骨植骨融合内固定术。

发病后10 d内手术者12例,15 d内手术者5例,另外1例患者发病后1年来本院行前路减压融合。

手术时间45~80 min,平均55 min。

出血量平均110 ml(50 ~150 ml)。

17例患者术后症状恢复较快,另外1病例外院按椎管内占位行后路手术1年后才给予前路减压,术后恢复缓慢,术后5个月患者方可下地行走。

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5个月),JOA评分平均13.4分(7~15分),平均改善率61.7%,无1例患者出现并发症。

3 讨论临床上随着CT和MRI的广泛应用,颈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现率有增多趋势,其临床表现个体差异较大,少数患者病情进展快,临床症状重,表现为病变平面以下严重的运动功能障碍,同时伴有痛温觉功能消失及大小便功能障碍,但是本体感觉正常,符合脊髓前动脉综合征的特点[1]。

脊髓前动脉位于脊髓的前正中沟内,位置表浅,易被中央型突出的颈椎间盘压迫而血流受阻,导致其供应的脊髓前2/3缺血,因其与供应脊髓后1/3的脊髓后动脉之间缺乏吻合支,且脊髓的血供具有“分节段”的特点,由1条脊髓前动脉和2条脊髓后动脉分别发自根动脉供应脊髓,因此脊髓缺血无法代偿[2、3]。

从脊髓传导束纵向排列和横断面神经细胞分布情况看,这种类型缺血主要影响传导运动及痛温觉功能的脊髓束,尤其支配下肢功能的传导束,临床上表现为病变水平以下的运动功能障碍,下肢多重于上肢,同时伴有痛温觉丧失,而由于脊髓后侧1/3血供未受影响使位置觉、震动觉等本体感觉仍然存在。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个体解剖差异,部分患者脊髓缺血严重时可波及脊髓背侧,本体感觉亦会出现减退甚至消失,这也可能与脊髓肿胀压迫脊髓背侧有关[4、5]。

本组1例患者因椎管狭窄,脱出的椎间盘较大,出现了本体感觉的明显减退,MRIT2加权示脊髓内高信号改变。

由于颈椎的生物力学特点,颈椎椎间盘突出多发生在下颈椎,受累间隙多为单间隙。

本组病例C5、6突出者14例,C6、7者6例,C4、5者3例,这与T akahashi S[5]等报道的颈髓中下段动脉受压引起前动脉综合征的发病率较高一致,同时符合脊髓C5、6节段血供差、脊髓前动脉受压更易出现供血障碍的特点[6]。

MRI提示颈椎间盘突出的方向多为中央型突出。

本组有14例患者椎间盘突出的类型为中央型,4例为旁中央型,前者临床症状比旁中央型突出者严重,这也说明中央型突出更易压迫脊髓前动脉。

由于脊髓前2/3缺血缺乏代偿,病情进展多较快,本组患者从发病至瘫痪在床平均1.8 d。

此类患者因椎间盘压迫在血管导致脊髓血供减少,并不直接压迫神经根,因此典型的根性痛症状少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