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合集下载

2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2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3、表现:
(1)、创作表现,某一个人单独口述(有自己的,也有前人的);一个人讲、唱,另一个人记录整理。(2)、流传上的表现,A单独一个人直接用口头向群众口述故事;B双方对唱;C先讲,再写,后唱;D广泛收集整理,形成口头——书面——口头的形式。
4、作用:(1)、永久性地存留、流传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作品;(2)、广泛传播民间文学;(3)、迅速反映人民大众生活、情感、思想和愿望等。
5、变异性对民间文学发展的影响
(1)积极影响:变异性能显示出民间文学灵活性和适应性的长处,进一步完善、生动,增强作品思想。(2)消极影响:因变异而导致遗忘、误传,使民间文学中一些积极成分丢失,损害,甚至扭曲。
四、传承性
1、含义:即民间文学在流传过程中有相对而言的稳定性。与作家个人创作风格相区别。
2、民间文学传承性的表现,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传承有关作品的思想内容,即作品所表现出来龙去脉的直接人民性,以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精神;一是传承有关作品的艺术形式,即作品所普遍运用的已较为固定的形式体制、表现方法和语言风格等。在艺术形式方面,最明显的是表现出在各种韵文作品中。如(1)较多采用赋、比、兴手法,;(2)传统格式、套语的运用,如五更调、采花调、四季调等;(3)章法、句式:往往有一段体、三段体和多段体的区别;(4)选词、反复、排比的运用,如《姑娘姑娘要嫁远方》;(5)衬腔、衬词、衬字的运用;(6)故事中的套语,如很久很久以前----。
民间文学或作者及传播者——环境、场合(时间、地点)——受观众——作者——受众。
这个观点提出来后渐渐得到了民间文学研究者的认同和确认。
2、具体内容:(1)民间文学是在特定场合和情景中产生和流传的,如鲁迅的《朝花夕拾狗、猫、鼠》;(2)具体的表演特色:表情、手势、音调、伴音、衬音;(3)民间文学与人民大众生活有极其密切联系,体现其功能性。

民间文学小常识

民间文学小常识

民间文学小常识导读:1、民间文学的概念民间文学是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种由劳动人民口头创作,在民间广泛流传,反映劳动人民社会生活和思想情趣的口头语言艺术。

它的主要体裁包括散文体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间寓言和笑话,韵文体的民间歌谣、叙事诗、史诗和谚语,韵散体结合的民间说唱、民间戏曲等。

民间文学一般是以劳动人民的生产劳动、社会生活、熟悉事物为题材,以表现劳动人民的思想认识、道德观念、生活态度、审美情趣,以及对于各种客观事物的评价为主题,以劳动人民的自身形象为主要描写对象,具有反映社会生活广泛性和深刻性的特点。

2、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与作家文学相比较,民间文学在创作和流传方面有他自己的特殊性,这些特殊性通常便称作民间文学的特征,而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和传承性,是民间文学区别于作家文学的最基本的特征。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不同,是一种集体创作、集体流传的特殊的文学,它反映了人民的生活愿望,集中了群众的智慧,融会了人民的艺术才能,并为人民集体所承认和保存,这就构成了它的集体性特征;民间文学同时是以口头语言为工具进行创作和传播的,它是存在人民口耳之间的活动着的文学,又被称作“人民口头创作”或“口传文学”,因而口头性也是它的基本特征之一;民间文学作品由于采用集体的、口头的创作和传播方式,便直接决定了它本身总是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之中,这种自然而然变动的特点是和作家书面文学的稳定性相区别的重要标志,这就是它的变异性特征;民间文学作品固然有不断变化的特征,但同时又存在一系列相对稳定的因素,如故事的主干、创作的手法和格式等,世时代代传承下来,使民间文学延绵不断,这就是它的传承性特征。

民间文学诸特征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其中,集体性和口头性特征,对民间文学创作和流传起着主导和支配的作用;变异性和传承性特征是从集体性、口头性作用于民间文学创作和流传过程中显示出来的,它们反过来又印证了集体性、口头性的重要意义。

这四个特征联系起来就成为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在创作、传播方面的区别,同时也成为辨别民间文学的重要标志。

民间文学概论考点总结

民间文学概论考点总结

民间文学概论考点总结如下:
一、民间文学的定义与特征
1.定义:民间文学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社会实践中自己创作并广泛
流传的口头文学。

2.特征:民间文学具有集体性、口头性、传承性、变异性等特点。

二、民间文学的分类
1.民间故事:包括神话、传说、民间寓言、民间笑话等。

2.民间歌谣:包括民歌、民谣、谚语等。

3.民间谚语:包括民间谚语、歇后语等。

4.民间曲艺:包括评书、相声、快板等。

5.民间戏曲:包括地方戏曲、民间小戏等。

三、民间文学的价值与功能
1.价值:民间文学具有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审美价值等。

2.功能:民间文学具有教育功能、娱乐功能、传承功能等。

四、民间文学的搜集与整理
1.搜集方法:包括直接记录、间接采集等。

2.整理原则:包括保持原貌、尊重群众创造、去粗取精等。

五、民间文学的传播与传承
1.传播方式:包括口传、书面传播、现代传媒传播等。

2.传承方式:包括家族传承、师徒传承、社会传承等。

简要说明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简要说明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简要说明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民间文学是广大劳动人民的语言艺术,它由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并在流传中不断得到人民群众集体的修改和加工。

它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 口头性:民间文学是一种口头艺术,它通过口头传承的方式在民间流传。

民间文学的创作和传播通常不依赖于文字,而是通过口头表达、传唱、讲述等方式进行。

2. 集体性:民间文学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它反映了一个民族或地区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社会生活。

民间文学的创作和传承通常是由集体完成的,而不是个人的行为。

3. 变异性:民间文学在传承过程中会不断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是由于不同的演唱者、讲述者、传承者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进行传承时所做的修改和加工。

因此,同一个民间文学作品在不同的地区和时间可能会有不同的版本。

4. 传承性:民间文学是一种传承文化,它通过口头传承的方式在民间流传。

民间文学的传承通常是由老一辈向下一辈传授,这种传承方式保证了民间文学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5. 地域性:民间文学是一种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现象,它反映了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特色。

不同地区的民间文学作品通常具有不同的风格和特色。

总之,民间文学是一种口头艺术,它具有口头性、集体性、变异性、传承性和地域性等基本特征。

民间文学是劳动人民的精神财富,它反映了一个民族或地区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第一章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以及与作家文学的关系[26页]

第一章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以及与作家文学的关系[26页]

第一节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一、口头性 (一)定义:口头性是民间文学最显著的外部
特征,人们有时甚至就把民间文学称为“民众 口头创作”、 “口头文学”、 “口承文艺” 等。把握口头性是理解民间文学艺术特色的一 把钥匙 所谓口头性,指民间文学是一种口头创作、口 头传承并有相应的表达方式和语体风格的文学 形式 民间文学口头性的显著标志是用口头语言包括 方言土语来进行创作和传播
(一)民间文学的表演性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含义
第一,民间文学是一种活态的、立体性的文艺现象 第二,在沿袭某种程度的固定模式的基础上,民间
文学的“演述”及其文本会受到语境的影响 第三,民间文学是与特定环境中的民众生活融合在
一起的文艺现象,其意义往往并不限于作品本身所 能展示的那些内容,而是有更为丰富的或不同于其 文字表层意义的内涵及功能
第一节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一、口头性 (三)口头性的减弱和变异 在现代社会,由于人们文化程度普遍提高,传播媒
介日渐丰富和发达,因此,一方面口头作品的功能 减弱,另一方面口头性的形式也发生了若干变异, 比较典型和重要的表现是网络民间文学的生成与传 播 网络可看做民间文学创作和传播的一种特殊场合, 对它的口头性特征也应持变通的眼光来看。怎样看 待网上传承的民间文学,它对民间文学理论有何影 响,还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值得认真考察和讨论
二、民间文学对作家 文学的影响
20世纪初,先驱者 们对中国现代文学的 开创与探索所借鉴的 资源主要有三个:
第一章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以及与作 家文学的关系
本章概要
本章学习民间文学的两个基本理论问题。其中,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问题是民间文学基本理论 中的核心问题,对正确看待和把握民间文学有 重要作用,对后面各章学习具体体裁有切实的 理论指导意义,须重点掌握,对每一个特征, 都要进行完整、透彻的理解

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




三、民间传说与神话、民间故事 民间传说与神话 : 1、二者形成的思维机制不同:神话是原 始人经过不自觉原始思维加工而形成的; 民间传说则是民众自觉艺术思维的产物。

2、二者主人公属性不同:神话的主角是 神,神话以人拟神,民间传说所叙述的不 是神而是人,民间传说是以神拟人。
民间传说与民间故事: 区别:1、民间传说围绕客观实在物进行叙事,
三、歌谣分类:
(一)民歌的思想内容与分类
1、情歌:据有些学者的看法,大概最早产生
于对偶婚与对偶婚从夫居的一夫一妻制的交 替时期,是民间歌谣中数量最多,也更加脍 炙人口的一种。
2、生活歌:反映人民一般的社会家庭生活和
日常劳动生活的各方面,尤以表现农民和妇 女生活的为多 。
3、劳动歌:
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专指号子,以与
劳动动作相配合的强烈声音节奏和直接促进 劳动的功用为其基本特征。广义的包括在劳 动中唱的歌,如草原牧歌、采茶歌等。一般 对劳动也能起一定的鼓舞和调节情绪的作用, 但无明显的与劳动动作相配合的强烈声音节 奏。广义的劳动歌,有时也可归入生活歌中。
4、仪式歌:
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专指由儿童自己创 作以及由大人教唱但内容符合儿童生理心理 特征和理解能力的歌。广义的还包括由妈妈 奶奶等教唱、反映旧社会大人特别是妇女生 活情感的、但由儿童传唱开来的歌。
儿歌按其功用,大致可分为三类:游戏儿歌、
教诲儿歌、训练语言能力练语儿歌等。
(二)民歌的形式与分类
根据民歌的句式、章法、韵律、唱法等表现
第二章 传说
一、传说的概念
传说是民众口头创作和传播的描述特定历史
人物或历史事件、解释某种地方风物或习俗 的传奇故事。(广义) 民间文艺学的定义:民间传说是围绕客观实 在物,运用文学表现手法和历史表达方式构 建出来的,具有审美意味的散文体口头叙事 文学,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第二章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第一节集体性一、集体性的含义民间文学是集体创作、集体流传、反映集体的愿望、集中集体的智慧、融汇集体的艺术才能,为集体享用和传承的特殊文学。

集体性是其明显的特征之一。

民间文学的创作活动(包括流传中的再创作)通常是在集体中进行并完成的。

这种集体状况下的创作活动,创作与流传具有一体化的特点,即多数作品一经创作便进入活的流传状态,它们的流传过程同时也就是广大民众参与作品再创作的过程。

这样劳动人民是民间文学的集体创作者,同时也是它们的修改者、传播者;是民间文学的讲述者或演唱者,同时也是它的最基本的听众。

民间文学总是牢牢刻在人民的记忆中,活在人民的口头上,伴随着人民的集体生活,为人民这个伟大的集体所珍爱和保存。

也正由于此,民间文学中沉淀着很多集体的东西。

正如一首侗歌所唱的:“唱歌不是人发颠,也是前朝古人传;—人传三三传九,河水淘沙渐渐深。

”再如一首歌谣所概括的:陀话瞎话,无根无把;一个传俩,两个传性;我嘴生叶,他嘴里开花;传到末尾,忘了老家。

【《苹果姑娘・后记》,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二、集体性的表现民间文学的集体性表现在创作上,主要有一下儿种悄况:1、集体场合中的集体创作劳动人民往往在一定的场合,如集体生产或集体生活场合,进行你一句我一句的集体创作。

2、由个别人创编出雏形,再由集体完善集体分工的形式,有人先编出了故事梗概,有人给它添枝加叶,还有人把它改成韵文的唱词,乂有人给它配上曲调,这样就构成了民间传说、故事、说唱、小戏等作品。

【例子】《一个故事的产生》也是如此。

【查阅《楚风》1983第3期】民间文学'‘更多的、也更经常的,却是在她已经成为'初坯'之后,在不断的传唱或讲述的过程中,受到无数的唱述者的加工、琢磨。

在这种加工、琢磨中,不但渗入那些唱述者的思想、感情、想象和艺术才能,也包括那些听众所反映的意见和情趣在内。

”【钟敬文:《新的驿程》,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第31页】3、个人创作,集体流传群众中的某个人或把前人的口头艺术继承下来,或把群众中断片的素材及许多口头作品集中起来加以概括、综合,形成完整的作品,传给群众,流传开去。

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

1、民间文学的定义民间文学是人民口头的集体创作,是一种立体文学、实用文学,具有直接人民性、立体性、口头性、流传变异性、传统性和多功能性和等特征。

2.民间文学的特征民间文学内容的特征直接人民性;民间文学的口头性;民间文学的流传性;民间文学的变异性;民间文学的集体性;民间文学的淳朴性;民间文学的总体特征立体性;民族性。

3.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区别于联系分为两方面: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举例《水浒传》;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的再加工创造,举例。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民间文学与专业作家的文学在内容与形式方面有很大歧异。

但这两种文学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影响。

从来源说,它们的共同根源是原始文学。

在没有阶级的社会里,文学的一些种类——神话、歌谣、传说大抵已经产生,这是氏族和部落大众共有的文学。

阶级社会形成后,替上层阶级服务的文艺专职人员以及史官、诗人和宗教执行者产生了,文学日益书面化。

与原始文学的传统距离远了。

但是,广大的下层人民因为被剥夺了文字的使用权,基本上仍沿用着原始文学的传统,并随着社会生活的前进加以变化。

这两种本来同一发源的文学的性质和面貌,在长期的阶级社会里呈现出极大的不同,形成对抗或对立的状态。

另一方面,这两种文学又互相影响。

不但有不少民间文学作品被记录下来成为书面文学;而且,不少书面文学的诗歌、故事、传奇、小说等体裁,往往也是由民间文学发展而成的。

至于书面文学取材民间文学或用它作“词藻”的,就更多了。

同时作家的书面文学,在思想、想象和语词等方面也多少对民间文学起过一定的影响。

到了现代,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人民的生活、思想等的剧变,两种文学互相影响的地方就更加增多。

4.AT分类法含义AT分类法:1910年芬兰学者阿尔奈对北欧故事中相同情节的异文进行清理,出版了《故事类型索引》一书,随后汤普森又对此索引进行了修订和扩展,国际学术界对这个版本简称为‚AT分类法‛,特点是以情节作为分类依据,将同一民间故事类型中不同文本的结构加以抽象,分门别类编上序号。

第三讲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第三讲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卫灵公》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学而》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人焉廋哉?人焉廋sou哉?”——《为政》第三讲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一、口头性1.含义:民间文学是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

口头性特点,是民间文学区别于作家书面文学的本质特征。

民间口头语言生动明快,简洁传神,极富形象性、立体感,具有一种流畅活泼的独特魅力。

口头性虽是民间文学最突出的特征,但不是民间文学独具的特征。

故辨别是否为民间文学作品必须与作者、作品内容及艺术特点结合起来综合研究,才能划清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界限。

-----------田汉有一组民歌体的《钢铁颂》,一时间广为流传:读书生产两无双,不再苍颜恋书窗。

中国正多新榜样,炼钢炉前学肖邦。

枝干横斜叶半黄,漳州炉焰对斜阳。

炼钢何惜相思树,一寸相思一寸钢。

----------1958年4月18日,《人民日报》副刊上发表了一组《孩子的诗》,其中一首写道:“别看作者小,诗歌可不少,一心超过杜甫诗,快马加鞭赶郭老。

”----------郭沫若写了一首诗答作者:“老郭不算老,诗多好的少。

老少齐努力,学习主席毛。

”田汉郭沫若------《贪吃妇人不做家》贪吃妇人不做家,贪吃懒做笑呵呵。

堂前有地不肯扫,桌上灰尘用手拖。

客人来了慢腾腾,半碗灰尘半碗茶。

日里东家走西家,夜里点灯纺棉纱。

三年纺个鹅卵苎,四年纺个菜头纱。

菜头纱啊菜头纱,老鼠拖去当尾巴。

-----《懒汉歌》天光露水白蒙蒙,等等日昼日头红。

日昼日头猛蒸蒸,等等黄昏开夜工。

黄昏蚊子千千万,不如明天起五更。

----《放卫星》社社队长放卫星,亩亩早白超万斤。

十亩并作一亩算,连壳带草夹湿称。

书记戴上光荣花,社员饿成一条筋。

2.形成原因:口语一直是民间文学创作和流传的主要媒介,导致它具有“口语化的风格”。

所谓“口语化的风格”是指民间文学长期以来通过口语创作和流传,形成了一套与口语相适应的艺术技巧、创作形式和语言风格。

民间文学的特征

民间文学的特征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指民间文学在创作和流传过程中所显示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特殊标志。

与作家文学比较,一般归纳为: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和传承性四个特征。

(一)集体性:1、集体性的含义:民众的创作是一种集体审美意识的实现。

民间文学作品,具有集体创作、集体流传、集体加工、集体保存、为集体服务的特点。

它反映的是集体的愿望、集体的智慧。

融会集体的艺术才能,为集体所享用的特殊文学。

2、集体性的表现:(1)集体场合中的集体创作歌无长曲,因景因事而唱,如高山族捕到鹿后挽手合围,歌唱跳舞。

再如《打夯歌》等都是集体场合的集体创作。

(2)由个人创作出作品的雏形,再由其他人添枝加叶,逐渐完善。

如《孟姜女》的传说,据《左传》记载,春秋时仅仅是齐国战将杞梁的妻子,杞梁在与莒国的战争中战死,其妻迎灵柩于郊外,齐侯要实行吊丧礼,被她拒绝。

还说它“哭之哀”。

西汉时说她哭倒了长城(感动了天地),唐朝时杞梁妻有了专有的名子——孟姜女,并且故事情节更加完整。

这一传说故事就是先有雏形,后有他人加工完善的。

(3)个人创作集体流传民间文学的集体性并不排除有的作品是个人创作,个人创作的作品经认可后,很快就由集体流传开去。

你传他添枝加叶,他再传他又添枝加叶,从这个角度看,千千万万个传播者也就是作品的作者。

明间文学作品流传的时间越长,受到加工修饰的机会就越多,集体意识的积淀就越厚重。

正如一首民歌所唱:唱歌不是人发颤,也是前朝古人传,一人传三,三传九,河水淘沙渐渐深。

因此民间文学很难找到作者。

民间文学的集体性有歌谣为证:瞎话瞎话,无根无把,一个传俩,俩个传三。

我嘴生叶,他嘴开花,传到末尾,忘了老家。

总之,民间文学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经千百人的口,不断完善,它代表了群体意识,融会了大众化的生活内容,使之彰显出集体性特征。

(二)口头性1、口头性的含义:民间文学用口头语言进行创作,同时又通过口头语言进行传播,而且大部分作品都保存在民众口头上。

如讲故事、讲笑话、唱山歌、破谜语等,无一不是“口耳相传”、“口传心授”。

文学常识《民间文学小常识》

文学常识《民间文学小常识》

《民间文学小常识》1、民间文学的概念民间文学是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种由劳动人民口头创作,在民间广泛流传,反映劳动人民社会生活和思想情趣的口头语言艺术。

它的主要体裁包括散文体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间寓言和笑话,韵文体的民间歌谣、叙事诗、史诗和谚语,韵散体结合的民间说唱、民间戏曲等。

民间文学一般是以劳动人民的生产劳动、社会生活、熟悉事物为题材,以表现劳动人民的思想认识、道德观念、生活态度、审美情趣,以及对于各种客观事物的评价为主题,以劳动人民的自身形象为主要描写对象,具有反映社会生活广泛性和深刻性的特点。

2、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与作家文学相比较,民间文学在创作和流传方面有他自己的特殊性,这些特殊性通常便称作民间文学的特征,而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和传承性,是民间文学区别于作家文学的最基本的特征。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不同,是一种集体创作、集体流传的特殊的文学,它反映了人民的生活愿望,集中了群众的智慧,融会了人民的艺术才能,并为人民集体所承认和保存,这就构成了它的集体性特征;民间文学同时是以口头语言为工具进行创作和传播的,它是存在人民口耳之间的活动着的文学,又被称作人民口头创作或口传文学,因而口头性也是它的基本特征之一;民间文学作品由于采用集体的、口头的创作和传播方式,便直接决定了它本身总是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之中,这种自然而然变动的特点是和作家书面文学的稳定性相区别的重要标志,这就是它的变异性特征;民间文学作品固然有不断变化的特征,但同时又存在一系列相对稳定的因素,如故事的主干、创作的手法和格式等,世时代代传承下来,使民间文学延绵不断,这就是它的传承性特征。

民间文学诸特征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其中,集体性和口头性特征,对民间文学创作和流传起着主导和支配的作用;变异性和传承性特征是从集体性、口头性作用于民间文学创作和流传过程中显示出来的,它们反过来又印证了集体性、口头性的重要意义。

这四个特征联系起来就成为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在创作、传播方面的区别,同时也成为辨别民间文学的重要标志。

第二章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第二章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第二章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重点)一、集体性的含义、表现、形成。

❶集体性的含义:民间文学由某个民族、地域或历史时期的广大民众共同创作、共同传承而显现出来的特性。

❷集体性的表现:在创作与流传方式上,民间文学的集体性表现主要有三种形态:①集体情境中的集体创作。

②由个人创作出作品的雏形后,再由许多人添枝加叶,逐渐完善。

③个人创作,集体流传。

❸集体性的形成:民间文学的集体性,形成于人类必须结成一定群体才能生存下来的原始社会。

二、口头性的含义、表现、口头程式理论分析民间文学作品。

❶口头性的含义:广大民众用口头语言进行文学创作,并在口头传统中将这些作品延续下来,由此形成民间文学口语化的表达方式和口耳相传的传播手段,这就是民间文学的口头性。

❷口头性的表现:广大民众直接用口头语言进行创作,以口耳相传的方式讲述和传播,将自己对生活最真切、最新鲜的感受及时地表现出来,这种表现直接明快,没有过多的条件限制,人们可以在生活情境中运用口头语言进行较为自由的创作活动。

而且,这种创作活动诉诸于口头媒介,包含着浓郁的情感因数,生活场景被绘声绘色地表现出来,讲唱者与听者之间平等地双向交流,整个创作与传承活动充满了生活意蕴。

❸口头程式理论分析民间文学作品:口头程式理论的主要内容:①口头程式理论有三个关键概念:Ⅰ.程式:词汇,或者说是一种句法结构,主要指的是在史诗演唱过程中一种常用的描述性短语或句式。

Ⅱ.主题或典型场景:口头叙事长诗中重复出现的情节单元或常见场面的铺叙模式。

Ⅲ.故事类型或范型:口头叙事长诗的基本而稳定的故事框架。

②口头程式理论的核心思想是“表演中的创作”:认为口头诗歌传统“诗即是歌”,“每一次表演都是一次创作”。

③口头程式理论除了采用田野作业方法研究活态口头文学文本的基本方法外,还注重研究比较方法。

三、变异性的含义、表现、形成。

❶变异性的含义:民间文学是活的语言艺术,它保存在人们的记忆里,流传在人们的口耳间,永远没有定稿。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第二章 民间文学创作、流传的 基本特征
第一节 创作中主、客体的高度统一与和谐
• 一、民间创作中的主、客体关系 • 民间文学是对劳动大众的创造力量、人格精神和审美意识的 一种现实肯定,它是民众精神生产的结晶。 • 民间创作是一种自然状态,常常伴随着物质生产或生活一道 进行。主体是劳动大众,客体是劳动者所处的自然及社会、 历史生活环境。 • 民间文学的创作是主体的情感冲动、直觉感受,所以民间文 学不仅一种客观写照,而且还是一种情感的主体抒发。其创 作的冲动,并不是反映的愿望,而在于发抒的欲求。因此, 民间文学作品常表现出一种真纯不羁、率性而发的独特风格。 • 二、自在自由的性灵抒发 • 民间创作是天马行空式、自在自由的一种心灵抒发。创作主 体既不受某种利欲的引诱和驱使也不受任何外力的束缚制约; 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想怎么唱就怎么唱。 • 民间文学没有书面文学的深刻与完美,但它以情感的真纯无 大基本特征是什么?
• 一、创作、流传中的集体性 • 民间创作是一种群体性的审美活动 • 民间创作是一种集体审美意识的实现。民间文学作品 具有集体创作、集体流传、集体加工、集体保存、为 集体服务的特点。 • 既是最初是由某人单独创造的作品,一经流传,便自 然地归属集体所有。 • 创作主体、对象客体与接收主体之间的位置常常是可 以调换的。因此,劳动大众人人是创造者但不是某篇 具体作品的专利者。 • 由职业或半职业的民间艺人演述的曲唱、评书作品也 具有集体性特点。因为听众的意见,甚至是某些细微 的情绪变化,都会促使民间艺人不读地修改、加工、 丰富自己演唱的作品。
• • • •
二、群体意识的历史积淀 民间文学集体性特点的意义: 1.使我们从更深的层面上理解民间文学的价值。 民间文学作品有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和审美心理依据。 因为创作个体的主观情感,总是沿着社会内趋力的特 定指向,在群众共同关注、共同感兴趣的交点上聚焦 的。因此民间文学作品是一种群体意识的结晶。它既 包含有社会心理的深刻内容,更体现着劳动大众的审 美习惯、审美兴趣的传统特点。 • 通过民间文学不仅能看到民众的理想追求、领悟到民 众的心理习惯、审美趣味,而且还能辨析一个民族数 世纪以来的心理历程。 • 2.认识民间文学的集体性特征,便于我们在搜集整理 时进行必要的鉴别。 • 民间文学必须具备在群众中广泛流传、为群众所承认, 而且已成为群众的共同财富的条件。

民间文学复习资料

民间文学复习资料

民间文学复习资料1、1920年,北京大学成立“歌谣研究会”,创《歌谣周刊》;1927年,中山大学成立“民俗学会”,创《民俗周刊》。

1984年,中央文化部、国家民委和中国民协共同编纂民间文学三套集成《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

2、1846年,英国学者汤姆斯(W.Thoms)首先提出了“Folklore”这一学科名词。

3、民间文学的多重价值:实用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

4、民间传说要具有“传说核”、“中心点”。

在民间传说的创作中,客观实在物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因此人们又将它称为“传说核”,传说核可以是一个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也可以是一个地方古迹或风俗习惯等。

5、人物传说:包括工匠传说(如鲁班的传说);神医传说(如扁鹊、华佗、李时珍的传说);宗教人物传说(如张天师、张三丰、米拉日巴的传说)。

6、生活故事:阿凡提(维吾尔族)、巴拉根仓(蒙古族)、阿古登巴(藏族)、老幌(苗族)、老登(壮族)、阿旦(纳西族)、甲金(布依族)7、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卷中的《叶限》,就是闻名世界的“灰姑娘”故事的最早文字记载。

8、创世史诗一般分布在中南、西南各少数民族;英雄史诗主要分布在北部、西北部。

9、汉乐府中出现《焦仲卿妻》这样的作品,标志我国古代叙事诗趋于成熟10、歌谣的分类: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伴随宗教仪式、节日庆典和婚丧礼仪等吟唱的歌谣,如湖北麻城的撒账歌则由贺喜者唱)、情歌、生活歌、历史传说歌、儿歌(如《萤火虫》)。

11、信天游(陕北)与爬山调(内蒙)的相异之处:二者流行地区不同,唱时曲调不同。

12、民间谚语的分类:时政谚语、生活谚语、农业谚语、风土谚语。

风土谚语:湖南三宗宝——湘绣、腊肉、布鞋好湘西三宝——花垣豆腐保靖酒,卫城马肉天天有。

生意三宗宝——人缘、门面、信誉好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冤家多条沟13、民间说唱从内容和形式上可分为三类:唱故事、说故事、说笑话14、民间文学采录的原则:全面搜集、忠实记录、科学整理15、研究民间文学的自己的一套方法是芬兰人发明出来的,这就是历史地理学派的方法。

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

第一章民间文学第二章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民间文学有四个根本特征:口头性,群体性,传承性,变异性,表演性。

口头性是民间文学最显著的外部特征,其含义主要有三点:一是口头创作,二是口头流传,三是口头保存、可以说民间文学是口耳相传,口传心授的文学、民间文学口头性的形成原因主要在于两个方面:第一,在中国长期的传统社会里,普通民众文化程度低,有很大比例的劳动者是不识字的,造成口头创作的发达局面、第二,民间文学具有口头性还在于,它的创作和表演是民众生活的组成部分,民间文学的传统艺术特色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口头性造成的、把握口头性是理解民间文学艺术特色的一把钥匙、群体性是民间文学区别于作家文学的重要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在形成方式上,民间文学是民众群体创作,群体传播,群体加工,群体保存的、第二,在内容上,民间文学反映特定群体的生活,思想,感情,观念等、第三,民间文学集中体现特定群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是众人智慧和才艺的结晶、传承性指民间文学在流传,演变过程中积淀下来的那些相对稳定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内容上的传承性,如一个民族的伦理观念,价值标准,审美情趣,宗教信仰等,都有其主流倾向和较强的稳定性,不会骤然发生根本,彻底的变化,这使民间文学有一些常见的主题和人物类型、第二,指民间文学长期以来惯用的艺术形式,包括情节构造,讲述方式,修辞手法等方面,都有相对稳定的传统形式,成为民间文学的艺术特色。

变异性指在流传过程中民间文学作品从形式到内容的各个方面,包括语言,情节,人物甚至主题,都会发生变化、产生变异性的原因,首先在于民间文学的存活方式是口传心记,没有固定的文字形式,它所经过的每一个人既是传播者,也是再创作者,这使作品必然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第二,作品所处的文化背景主要是时代,地域,民族等因素的不同,会使作品有显著的差异,造成作品的时代性,地域性,民族性、第三,作品在某一社群的流传过程中,传播者的个人因素和在场听众的反应也会造成表述语言,情节构成等方面的变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另外,又由于民间文学作品 的口头性,自然而然形成了 演唱歌谣、说唱和小戏词时 的衬字形式。这些衬字绝大 多数是为了调节演唱节拍时 夹在词句中的。这些也都是 音节、格律上的传承特点。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此外,还有民间韵文作品演 唱时特有的感叹语词,也都 是传承下来的演唱手法。它 们虽然没有什么要表达的明 确意义,但是却有—抒情的 艺术效果。象“哎呀来”, “哎嗨哟”,“咿学的基本特征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民间文学的散文作品在流传过 程中,虽然没有象韵文作品那样 稳定,但是,由于记忆与口头讲 述的原因,往往也逐渐固定下来 一些讲故事的套语。以各民族的 民间故事为例,大体上都有本民 族的讲述套语传承下来。故事的 开头,往往有定型的起句。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有些民族在故事结尾时,还经常 加有固定的结束语。有的在故事讲 述中经常穿插固定的韵语,以增强 故事的表现力。这种讲述上的固定 套语,也深刻地影响了民间说唱艺 人的说唱,在说书、说相声时往往 也传承下来一定的套语,听众听起 来习惯,易于接受。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不管社会历史发生了多么大的变 革,这些艺术特点都一直以人民喜 闻乐见的民间形式传承下来。因此, 这种艺术传承绝不是偶然的、任意 的创造,而是在人民的口头艺术本 活动中日积月累、千锤百炼、点点 滴滴形成起来的。象四言、五言、 七言的民间歌谣形式,就是这种传 承形式的例证。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传承性 民间文学作品固然有不断变化的特 征,但是,同时又存在着一系列相 对稳定的因素,世世代代传承下来。 这显然是口头文学几千年以来的传 统所决定的。这些标志了民间文学 传统的诸特点,总括起来称做传承 性。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对传承性特征,是有不同理解的。 过去有的学者认为传承性就等于 因袭性、保守性。他们特别着眼 于民间作品中某些传统观念和古 老意识的代代相传。例如,散文 故事传承下来的禁忌观念,季子 继承权观念及母系社会意识的残 留等等。他们往往根据这些得出 民间文学“封建”、“迷信”、 “落后”、“保守”等结论。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这样的东西只能被看做是创作, 或者改编的作品。民间文学的传承 性是最能标志民间文学艺术特点的 一个特征。在今天,社会主义时期 的民间文学虽然或多或少地有些新 的变异,但是,几千年民间文学发 展的若干传承特征,却仍然保有相 当稳定的位置。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综上所述,民间文学的各特征之 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绝不是 孤立的、互不相干的。我们应当对 这种联系性有所了解。其中,特别 值得注意的是集体性与口头性这两 个特征,对民间文学创作与流传起 着主导的支配作用。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在搜集、整理、研究民间文学作品时, 对传承性特征不应有任何忽视或轻视。 离开了这个特征,孤立地去注意民间文 学作品内容的所谓思想性,就不可能完 全了解民间文学的整个艺术价值。有一 些整理过的民间文学作品,往往从语言 到结构,从表现手法到艺术风格,都不 同程度地脱离了民间文学的传承性特征, 变得更加“作家文学化”了。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在流传过程中,作品不归一人所 专有,人人都可以改动,所以作品 常常不是固定的,它的内容和形式 不断处于变化之中,于是就产生了 同一“母题”的不同“异文”,这 就是民间文学的变异性(又称“变 动性”)。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变异的原因是多元的,方向有纵 向的也有横向的,需要多层次的 探讨。 1、时代形成的变异性 2、宗教变化能形成变异 3、地区差异形成的变异 4、民族的差异形成的变异 5、人民性和民族性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其次民间文学的创作过程来看, 它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人民群众进行 生产劳动时,为了抒发自己的感 情,往往即兴创作,你一句我一 句凑成一首歌,如盘歌、对歌、 山歌联唱等。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第二种情况是,开始有一个人编出一 个故事的梗概或一首歌的雏形,在流传 中,经大家添枝加叶,逐步完成。我们 从家喻户晓的《牛郎织女》传说中,就 可以看出这种集体性。在周代《诗经小雅-大东》中提到的织女与牛郎,仅 是两个星座的名称,但是汉代的古诗 《迢迢牵牛星》中出步形成了牛郎织女 故事梗概。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事实上,民间文学的传承性,除了 表现它在内容方面的质朴、健康的 现实主义传统以及某些形象的沿用 等之外,主要还表现在多少世纪以 来形成的比较固定的艺术形式上。 民间文学在艺术形式方面所标志的 传承性,有比较广泛的意义,是民 间文学艺术本身的规律所决定的。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民间文学的传承性,也是从远古时 期逐渐形成的。几千年以来,人们 不断进行口头创作,逐渐根据本民 族口头语言的音节、语调、语法结 构、修辞特点,创造了各种各样的 艺术表现手法和形式。这些手法和 形式不断为广大人民所琢磨、锤炼、 承认和使用,代代相传,世世袭用, 形成了一些鲜明的民间文学的艺术 特点。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流传变异性: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相比,其不同 点之一在于民间文学是活的文学, 它在未被记录下来以前始终处于变 动状态中,具有变异性。民间文学 的变异性系指集体 性、口头性派生 出来的流动性、丰富性,它与作家 个人创作,书面流传的稳定性有明 显的区别。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由于社会条件的不同,民间文 学的内容和形式常常因时而异, 因地而异,这就形成了它的地方 性和民族性、某些作品的国际性 和历史的复杂性(如年代不易断 定等)。流传性也是民间文学的 外部标记,因为口耳相传,作者 不可能署名,这就形成了民间文 学的“无姓名”(又称“匿名 性”)。
格 日 草 :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集体性
是民间文学作品在创作上的基本特征, 也是民间文学的本质属性。民间文学的 集体性主要表现在: 首先从文艺的起源和发展来看,人类 四肢从劳动中得到发展,人的直立和手 的解放以及五官的运用,为文学的产生 创造了条件,而语言、意识、思维的发 达,又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生理的和精 神的条件,所以恩格斯说劳动创造了人 的自身,创造了人类世界的一切。
传承性主要表现在民间口头创作的 手法和格式上。这些艺术手法和格 式,多少世纪以来代代袭用,比较 稳定。在民间文学的韵文作品里, 主要有歌谣的比兴手法(特别是比 的手法),歌谣的章法和句式,以 及重复表现法等等。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首先是比兴手法。这是民间歌谣作品比 较普遍运用的方法。朴素、生动、丰富 的口头语汇,为人民触景生情的创作提 供了充分的天然条件。民间歌谣中有数 不尽的鲜明、确当的比喻和动人的起兴 句。这些比兴往往是在坚实的生活基础 上脱口而出地创造出来的。其中,有不 少兴句口耳相传:为群众所喜爱,争相 袭用,成为脍炙人口的歌谣起句。
由于民间文学主要是用口头语言 创作和流传的,是“口耳相传”的 艺术。它不是像作家书面文学那样 主要是通过视觉来接触语言,诉诸 想象,然后感受形象性;它是诉诸 听觉,然后听者的想象,把听觉转 换为意象,来展示形象,使之具有 可感性、可视性。
这又带来了民间文学在艺术表 现上、塑造形象上的一系列特征。 如民间文学的结构单纯,人物的 主导性格突出,故事情节的复沓, 一贯到底、少枝蔓等等。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变异性与传承性这两个特征,也都是 从集体性、口头性作用于民间文学创作 和流传过程中显示出来的。民间文学的 变异与传承特征反过来又印证了集体性、 口头性的重要意义。这四个特征联系起 来就成为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在创作、 传播等方面的区别,同时也成为辨识民 间文学的重要标志。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口头性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比较起来, 口头传承性是其重要的特征。作家 文学主要是用书面语言创造的,而 传统民间文学主要用口头语言创作 并在群众中广泛流传。 过去也有一 些文人用书面语记录民间文学,然 后在群众中传播,是辅助性的,从 总体看有时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 分。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因此,(1)文学是人类的集体劳动实 践中产生的,它是为协调动作,指挥劳 动的需要而产生的;(2)文学的产生 与人类的生理、心理等自然因素密不可 分;(3)艺术创造总要按照美的规律 造型,而原始人美感的产生,又往往与 功利的目的相联系,与集体的原始思维、 原始宗教相联系。这些都说明最初的文 艺是集体的劳动中产生的,是具有集体 性的。除诗歌外,舞蹈的集体性更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