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推荐】2019高中地理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检测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同步练习】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综合检测题(含答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同步练习】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综合检测题一、单选题1.奥地利探险家鲍母加特纳在美国新墨西哥韦尔于当地时间10月14日9时30分乘氦气球到达距地面39044米后,从太空舱里跳下,跳出时处于()A.对流层B.平流层C.电离层D.高层大气下图示意大气垂直分层。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2.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A.对流层B.平流层C.高层大气D.电离层3.为保证飞行平稳安全,在空中飞机最好飞行在A.对流层B.平流层C.高层大气D.电离层4.青藏高原与同纬度地区相比,太阳辐射强但气温低,主要是由于()A.大气吸收①辐射少B.大气吸收②辐射少C.地面吸收③辐射少D.地面吸收④辐射少5.读下图,判断回答下面小题。
(1)若上图是城市风环流侧视图,③处为绿地,则通过此环流对城市空气起到的作用()A.净化、增温B.净化、增湿C.增温、增湿D.减温、减湿(2)若该图为海滨地区海陆风模式示意图,且b表示海洋,a表示陆地,则此图所示情形③为()A.白天的海风B.夜晚的海风C.白天的陆风D.夜晚的陆风比湿是指一团湿空气中,水汽质量与该团空气总质量的比值。
由于绿洲与沙漠间存在局地热力环流,绿洲上空的比湿常受沙漠上层于热空气入侵的影响。
下图示意我国西北某绿洲(季节性耕作灌区)边缘区某月比湿(%)随高度的日变化。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据图可知,该地()A.14~16时,垂直温差小,对流强B.14~16时,垂直温差大,对流强C.20~22时,垂直温差小,对流弱D.20~22时,垂直温差大,对流弱7.图示现象最可能发生在()A.夏季晴天B.冬季晴天C.夏季阴雨天D.冬季阴雨天8.右图为“大气保温作用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A.A B.B C.B1D.C(2)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的是()A.A B.B C.B1D.C二、判断题9.大气总是从高气压向低气压运动。
人教版(2019)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测试题(含答案)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测试题一、单选题1.2018年1月21日北京迎来今冬初雪。
下左图为我国26个省级行政中心多年平均初雪日统计图,下右表为北京2018年1月21—24日天气资料。
据此分析,降雪过后,北京进入“极速制冷”、“冷冻周”模式,其成因不包括()A.新雪反射地面辐射,地温低B.融雪吸收热量,气温低C.气温低,湿度大,体感温度低D.天气晴朗,大气逆辐射弱读“某月世界局部地区等压线(单位:hpa)分布图”,完成下列小题。
2.该月,甲乙丙丁四地的降水情况是( )A.甲乙两地多雨,丙丁两地少雨B.丙丁两地多雨,甲乙两地少雨C.甲丙丁三地多雨,乙地少雨D.甲乙丁三地多雨,丙地少雨3.该月,下列有关地理现象的叙述,可信的是( )A.①地昼夜温差达一年中最小值B.②地向南航行的船只顺风而行C.③地牧民将牲畜驱上山地牧场D.④地处海峡风浪达一年中的高峰下图为非洲局部地区某季节等压线分布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图示季节,下列气压系统最强的是( )A.印度低压B.蒙古高压C.亚速尔高压D.夏威夷高压5.图示时间,图中①②③④四城中最可能吹偏西风的有(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下图是沿北纬28°纬线亚欧大陆东岸地区的剖面示意图,图中a、b为低空等压面。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6.图示季节,甲地的天气特征是A.炎热B.寒冷C.多雨D.少雨7.图示季节,下列现象可能存在的是A.天山雪线较一年中其他季节偏高B.亚欧大陆受热低压控制C.江淮地区形成梅雨天气D.江苏各地盛行西北季风读世界季风明显地区地理分布图,图中箭头表示了一些地区地面季风风向。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1月,图中A地盛行()A.东南季风B.西北季风C.东北季风D.西南季风9.下列关于B地季风的说法,正确的是()A.冬季风势力弱于夏季风B.冬季风的形成主要与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有关C.夏季风来得迟、退得早易产生洪涝灾害D.夏季风性质暖热、干燥2019年12月8日至10日,山东省遭遇了团雾天气,朋友圈启动“天上人间”摄影大赛,纷纷晒出大雾带来的景象(如图)。
(新人教版)2019版高中地理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章末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1【重点推荐】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章末检测(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2018·烟台高一检测)读某季节不同纬度理想状况下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回答1~2题。
1.图中A属于( )A.副极地低气压带B.西风带C.副热带高气压带D.极地东风带2.亚洲是世界上季风气候最显著的地区,图中所示季节,山东烟台的盛行风向是( )A.东北风B.东南风C.西北风D.西南风解析第1题,根据A所处的纬度位置及空气的运动特点可以判断为西风带。
第2题,气压带、风带南移,北半球为冬季,山东烟台盛行西北风。
答案 1.B 2.C读印度洋季风示意图,回答3~4题。
3.图中盛行风①的性质是( )A.暖湿B.冷湿C.热干D.冷干4.与盛行风①形成原因无关的是( )A.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B.海陆轮廓C.海陆热力性质差异D.地转偏向力解析第3题,仔细读图,可知图中盛行风①位于南半球低纬度地区,由较低纬度吹向较高纬度,所以性质温暖;该盛行风是由海洋吹向陆地,来自海洋的气流性质湿润;所以图中盛行风①的性质是暖湿,故选项A正确。
第4题,根据南亚夏季风形成的原因可以推断图中盛行风①的成因。
该盛行风①是由于北半球的东北季风越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向左偏转形成西北风;此时南半球为夏季,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洋上形成高压,陆地上形成低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故选项B符合题意。
答案 3.A 4.B读世界两区域简图,回答5~7题。
5.关于影响图中①②两地气候形成的大气环流的说法,正确的是( )A.①地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的交替控制B.②地终年受西风影响C.①地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受季风环流影响D.②地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6.1月③地的盛行风为( )A.东北风B.东南风C.西北风D.西南风7.关于图中①②两地气候的比较,正确的是( )A.高温不同期,多雨不同期B.高温同期,多雨同期C.高温同期,多雨不同期D.高温不同期,多雨同期解析第5题,①地位于我国东部地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受季风环流影响;②地位于澳大利亚西南部,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检测题(含答案)

(2)分别指出6月份a观测点白天和夜间的最大风频,并分析其原因。
25.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对气温、降水和风的影响十分显著。下图中的甲图表示的是空气由开阔地进入山地峡谷时产生的大风现象。乙图是黑龙江省某地不同地形的气温日变化示意图。
12.若等值线表示高空垂直面等压线,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①数值a>b ②A处为高压 ③B处气流上升 ④A对应的近地面天气阴雨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13.若等值线表示水平面等压线,且a>b,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①A虚线为高压脊 ②A虚线为低压槽 ③B虚线附近天气阴雨 ④B虚线附近天气晴朗
A.①③B.①④C.②③D. ②④
A.地面辐射B.太阳辐射C.大气辐射D.大气逆辐射
3.倡导低碳生活,减少CO2排放可以使
A.①减弱B.②增强C.③减弱D.④增强
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规模在不断扩大,为了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许多城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下图为城郊间热力环流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4.图中①~④处,气压最高的是
A.①B.②
9.四幅图中,只可能在夜晚出现的热力环流是
A.①B.②C.③D.④
10.图②中热力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海陆热力性质差异B.海陆纬度高低差异
C.海洋洋流影响强弱D.海陆面积大小不同
11.图③中的热力环流对城区的影响是
A.城区空气质量下降B.城区热岛效应减弱
C.城区地表径流减弱D.城区绿化植被减少
下图所示为等值线,据图完成下面小题。
20.下图所示冰洞剖面图,其冬季气流运动方向正确的是 ( )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测试题(含答案)人教版(2019)地理必修一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测试题一、单选题低层大气中的干洁空气主要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氢气、臭氧等气体组成。
下表示意干洁空气组成成分的体积分数和质量分数。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干洁空气中()A.氮气是组成植物体的基本元素B.氧气占大气质量的20.95%,是生命活动的必需物质C.稀有气体种类少,占大气体积比重最小D.二氧化碳比重低,但近年来呈上升趋势2.干洁空气中的臭氧()A.分布于平流层,吸收紫外线B.分布于对流层,削弱太阳辐射C.分布于平流层,吸收红外线D.分布于对流层,调节地表温度图为2020年某日亚洲东部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单位:百帕)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甲、乙、丙、丁四地中风力最小的是()A.甲地B.乙地C.丙地D.戊地4.丙地的风向为()A.偏东风B.偏西风C.东南风D.偏北风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5.对图中箭头描述正确的是()A.B表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B.D是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C.F表示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D.E表示大气逆辐射6.晴天比阴天气温高,是因为()A.A强B.B弱C.E强D.D强读北半球等压线图(单位:hPa),完成下列各题。
7.如果所示等压线位于近地面,F1、F2、F3 为甲处空气所受的外力的方向,则 F1、F2、F3 依次为A.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B.摩擦力、地转偏向力、气压梯度力C.地转偏向力、摩擦力、气压梯度力D.摩擦力、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8.如果所示等压线位于高空,则风向是A.①B.②C.③D.④9.关于大气垂直分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对流层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B.平流层气温随高度上升而降低C.平流层气流平稳,水汽、杂质多D.高层大气电离层反射无线电短波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0.图中序号代表的含义正确的是()A.①—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B.②—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C.③—大气热量的直接来源D.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11.大量砍伐森林,会导致()A.①减弱B.②增强C.③减弱D.④增强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人教版(2019)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测试题(含答案)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测试题一、单选题抚仙湖太阳观测站(24°N,103°E)位于云贵高原的抚仙湖畔,海拔1720米。
下图为抚仙湖太阳观测站景观图。
完成下面小题。
1.抚仙湖站观测太阳的有利条件有()①白天湖泊有效吸收热量,大气较稳定②夜间湖边空气清洁,大气能见度较高③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保温作用弱④位于湖畔,海拔较高,观测视野开阔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2.某同学于北京时间2019年12月26日11:40—14:42在抚仙湖站观测到日偏食,并对其进行了完整且准确的记录,该记录是()A.A B.B C.C D.D成语是中华优秀传统的文化瑰宝。
很多成语的产生与当地的地理环境相关。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面小题。
3.成语“吴牛喘月”原指江淮地区多炎暑,水牛见到月亮误以为太阳,故卧地望月而喘。
与“吴牛喘月”相关的天气系统是()A.冷锋B.暖锋C.气旋D.反气旋4.成语“巴山夜雨”源于唐朝李商隐的诗作《夜雨寄北》。
如图中可以反映“巴山夜雨”成因的是()A.B.C.D.跨年寒潮拉开了2019年的帷幕,这次“霸王级”寒潮驱动大量冷空气南下,寒潮带来大风、降温等恶劣天气。
读中央电视台发布的2018年12月26日的“局部近地面等压线示意图”。
回答下面两题。
5.图示四个城市中,风力最大及其原因组合正确的是()A.北京——地转偏向力最大B.呼和浩特——水平气压梯度力最大C.济南——摩擦力最小D.郑州——等压线最密集6.该日,郑州市某校操场上国旗的飘扬方向为()A.东北B.西北C.东南D.西南7.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是()A.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地区B.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地区C.西风带控制地区D.季风控制地区8.读下图,上海与洛杉矶夏季降水差异大,主要影响因素是A.纬度位置B.地形C.大气环流D.人类活动下图为地球大气的垂直分层图,完成下面小题。
9.①②③④四条曲线中,正确表示图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分布情况的是( )A.①B.②C.③D.④10.影响该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地面辐射B.CO2气体C.臭氧气体D.人类活动11.有关该大气层的正确叙述有( )A.有电离层,对无线电通讯有重要作用B.天气晴朗,对流旺盛,有利于高空飞行C.上部冷下部热,空气以平流运动为主D.顶部与底部的气温相差约50℃左右读“某季节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高空等压面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单元测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关于大气组成成分及其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二氧化碳对地面有保温作用②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氧和氢③水汽和杂质集中在高层大气④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为打赢蓝天保卫战,葫芦岛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设立机动车低排放控制区的通告,以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量,下图中的箭头表示近地面大气辐射的方向。
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2.机动车尾气排放到大气中,会直接改变大气的( )A.组成成分和含量B.运动速度C.垂直分层D.臭氧含量3.机动车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减少,M方向的辐射将( )A.增强B.减弱C.保持不变D.改变方向奥地利极限运动员鲍姆加特纳在美国的新墨西哥州罗斯韦尔地区,于当地时间2012年10月14日9时30分乘氦气球到达距地面约39千米高空后,从太空舱里跳下,于北京时间15日凌晨2时左右成功落地。
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4.鲍姆加特纳跳出时的高度处于( )A.对流层B.平流层C.高层大气D.太空5.从跳出到落地,鲍姆加特纳经历的大气温度变化是( )A.逐渐降低B.逐渐升高C.先升高后降低D.先降低后升高2018年12月13日,国外某公司的“太空船2号”飞行器成功飞至海拔约80千米的“太空边界”。
这次成功试飞意味着亚轨道太空旅行成为可能。
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6.飞船上升过程中气温变化的规律可能是( )A.递减→递增→递减B.递增→递减→递增C.递增→递减→不变D.递减→不变→递增7.对图中各层大气特点的正确叙述是( )A.①层高度随着纬度增加而增高B.①层复杂的天气利于航空飞行C.②层含有绝大部分的水汽和尘埃D.③层中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短波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下面三题。
8.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顺序是( )A.①—②—③B.①—④—②C.②—③—④D.③—④—②9.造成近地面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逐渐降低的箭头是( )A.①B.②C.③D.④10.与同纬度其他地区相比,青藏高原太阳辐射强,但气温低,主要是由于( )A.大气吸收①辐射少B.大气吸收②辐射少C.地面吸收③辐射少D.地面吸收④辐射少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实验探究某一地理现象。
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1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0小题每题3分共计30分)1.(1)近地面干洁空气的主要物质组成成分是()1.(2)关于地球大气层的叙述正确的是()A. 氮和氧B. 氧和二氧化碳C. 二氧化碳和臭氧D. 水汽和甲烷【答案】A【解析】(1)近地面大气的成分包括干洁空气、水汽和其他固体杂质等干洁空气包括氮气、氧气、二氧化碳、臭氧、氩气等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氧气、氮气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答案】B【解析】(2)对流层中气温随海拔高度升高不断降低平流层中气温随海拔高度升高不断增加 A错误平流层大气能见度高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适合高空飞行 B正确大气中的水汽主要集中在对流层底部 C错误臭氧层能吸收紫外线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短波信号 D错误故选B2.(1)就秋季平均而言该城市()2.(2)该城市周边地形的分布()A. 山地风风速整体大于平原风B. 山地风持续的时间比平原风短C. 平原风在15时左右风速最大D. 平原风在10时左右转为山地风【答案】C【解析】(1)读图可知该城市白天的风速大于晚上的风速一般白天山坡升温快气温高吹平原向山地的平原风晚上山坡降温快气温较低吹山地向平原的山地风所以该地区平原风风速整体大于山地风平原风在15时左右箭头最长风速最大 C正确 A错误山地风持续的时间从大概18点到9点持续时间较长 B错误平原风转为山地风的时间为大概18点以后 D错误故选C【答案】D【解析】(2)结合图文材料分析夜间以偏北风为主夜晚山坡降温快气温低气压高风向由山地吹向平原所以城市北部为山地故选DA. 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弱B. 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有保温作用C. 天空呈现蔚蓝色是因为可见光中的蓝色光最容易被大气吸收D. 臭氧强烈吸收可见光被称为地球的“保护伞”【答案】B【解析】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 A错误大气增温是因为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即红外线)大气增温后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返还给地面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B正确天空呈蔚蓝色是因为大气的散射作用 C错误臭氧强烈吸收紫外线被称为地球的“保护伞” D错误故选B4.(1)只考虑天气状况的影响昼夜温差最大的是()4.(2)与“穿堂风”的形成有关的地理原理最符合的是()4.(3)上图中“石质地面”在增强穿堂风中的主要作用是()A. AB. BC. CD. D【答案】D【解析】(1)只考虑天气状况的影响昼夜均晴时昼夜温差大 AC错误石质地面白天比山林地区升温快夜晚比山林地区降温快所以石质地面昼夜温差最大 D 正确 B错误故选D【答案】A【解析】(2)白天石质地面区比山林区升温快气流上升形成低压区风从山林高压区吹向石质地面低压区形成穿堂风夜晚石质地面区比山林区降温快气流下沉形成高压区风从石质地面高压区吹向山林低压区形成穿堂风综上分析与热力环流原理最符合故选A【答案】C【解析】(3)石质地面升温快、降温也快增加了房屋前后温差增强了穿堂风故选C5.(1)下列四个时段中为岳阳湖风最大的时段是()5.(2)下列各项中能减弱岳阳市湖风的是()A. 2—3时B. 5—6时C. 13—14时D. 18—19时【答案】6.将污水和雨水分别用不同的收排系统进行管理是改善城市水环境的重要措施下图为华北某城市雨污分流收排系统示意图城市实施雨污分流收排有利于()①改变河网拓展城市空间②改善水质提高用水效率③增加蓄渗减少城市内涝④节约土地降低资源消耗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答案】B【解析】雨污分流收排系统主要位于地下没有改变河网①错误污水管进行了污水处理改善了水质雨水管的水可以用于绿地生态用水提高了用水效率②正确雨水管系统设置了透水地面有利于下渗减少了城市内涝③正确并没有节约土地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④错误故选B7.(1)图中气压最高的点是()7.(2)下列能正确表示乙地大气运动状态的是()A. ①B. ②C. ③D. ④【答案】B【解析】(1)由图可知①③④位于同一等压面上气压相等②位于等压面下方气压高于①③④故选B【答案】A【解析】(2)近地面气压乙地高于甲丙两地因此乙地盛行下沉气流水平气流由乙地流向甲丙两地故选A8.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大气污染已导致大气中一些成分比例发生明显变化表现在()D. 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答案】D【解析】由于人类排放大量的制冷剂释放的氟氯烃将使大气的臭氧减少 A错误人类燃烧矿物燃料将消耗更多氧气破坏植被森林面积减少光合作用减弱地球的氧气减少 B错误人类活动排放到大气中的水汽不是大气污染 C错误人类活动燃烧煤炭、石油等矿物燃料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使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D正确故选D9.①②③④四条曲线中正确表示图示大气分层气温垂直分布情况的是()A. ①B. ②C. ③D. ④【答案】A【解析】该处大气海拔高度为12﹣50km 为平流层故只有①②符合此特征不符合实际特征故只有①正确10.在大气成分中既有保温作用又是光合作用原料的是()A. 氮气B. 二氧化碳C. 氧气D. 臭氧【答案】B【解析】氮是地球生物体内蛋白质的主要组成部分氧是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也是调节地表温度的重要气体臭氧可以强烈的吸收紫外线被称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故选B二、解答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0分共计40分)11.(1)分析暖棚内温度比室外高的原因11.(2)说明暖棚使内室增温的原理及过程11.(3)推测暖棚顶部通风口开放的季节说明理由【答案】(1)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透过暖棚玻璃(绝热窗户)到达地面而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是长波辐射不能通过暖棚玻璃到达棚外所以暖棚具有保温作用暖棚内温度比室外高【解析】(1)太阳短波辐射可透过玻璃到达棚内使温度升高而棚内的地面长波辐射却很少能透射出去从而使热量保存在暖棚内【答案】(2)增温的原理是热力环流过程暖棚内气温高气流上升后通过1通风口流向内室而内室的空气温度较低通过2通风口流向暖棚这样暖棚通过通风口与内室形成循环气流使内室增温【解析】(2)暖棚使内室增温的原理是热力环流过1通风口向气压低的内室流动下层空气由气压高的内室通过2通风口向气压低的暖棚流动暖棚通过通风口与内室形成循环气流使内室增温【答案】(3)夏季理由夏季气温高内室不需要增温所以打开排风口暖棚内热空气直接由排风口流向棚外不会造成内室升温【解析】(3)暖棚顶部通风口开放的季节为夏季因为夏季气温高内室不需要增温所以打开排风口暖棚内热空气直接由排风口流向棚外不会造成内室升温12.(1)民居屋前石子地面屋后种植林木,可以明显增强夏季穿堂风取得纳凉效果请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加以解释12.(2)指出材料二中A、B两条曲线表示阴天时气温变化的是哪一条并分析说明理由【答案】(1)石子地面增温较快林木增温较慢(房前石子地面房后林木)增强了房前房后的温差从而增强了房前房后的水平气压梯度力(气压差异)进而增强了穿堂风【解析】(1)解释由于比热不同树木的热容量大于石子所以白天石子地面增温较快林木增温较慢增强了房前房后的温差从而增强了房前房后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差距进而增强了穿堂风的速度导致白天风加速从树木吹向石子地面在炎热的夏季太阳高挂不需要空调同样取得了纳凉的效果【答案】(2)B曲线阴天时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减少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气温较晴天时低夜晚大气逆辐射强补偿了地面损失的热量气温较晴天时高因此比晴天昼夜温差小【解析】(2)表示阴天时气温变化的是B曲线理由阴天时大气的密度比较大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强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气温较晴天时低阴天时气温不会太高夜晚大气密度大吸收地面辐射多从而大气逆辐射强补偿了地面损失的热量多气温较晴天时高阴天的晚上气温不会太低因此比晴天昼夜温差小13.(1)图示天气现象集中分布于大气________层说出判断理由13.(2)依据图文材料推测“晴岛”出现的原因13.(3)与“晴岛”周边地区相比上海白天最高气温和夜间最低气温均较高试分析其主要原因【答案】(1)对流层该层集中了大气层中几乎全部的水汽和杂质近地面的水汽和杂质通过对流运动向上输送在上升过程中随着气温降低容易成云致雨【解析】(1)对流层集中了大气层中几乎全部的水汽和杂质对流层的大气上部冷下部热近地面的水汽和杂质通过对流运动向上输送在上升过程中随着气温降低容易成云致雨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答案】(2)“晴岛”处受高压影响天气晴朗风力弱云层移动较慢风从“晴岛”向四周吹形成清晰的边缘【解析】(2)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晴岛”处受高压影响天气晴朗读表常州受西南风影响上海和杭州受东风影响且风力弱云层移动较慢风从“晴岛”向四周吹形成清晰的边缘【答案】(3)白天时上海为晴天大气削弱作用弱气温高热岛效应强夜晚上海热岛效【解析】(3)上海为晴天“晴岛”周边地区为阴天保温作用明显上海白天时大气削弱作用弱气温高热岛效应强夜晚上海热岛效应更强因此夜间温度仍较高14.(1)图1中a、b、c、d哪些表示夏季风并说明风向14.(2)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简析青藏高原季风的形成过程14.(3)简述青藏高原的高原季风对我国东部季风的影响【答案】(1)代表夏季风的是 b和c b的风向为西南风 c的风向为东南风【解析】(1)夏季高原面升温比周围大气升温快气压较低风由周围吹向高原面图中表示夏季风的是bc ad表示冬季风【答案】(2)高原面与周围自由大气之间比热容不同存在热力差异冬季高原比周围大气温度低是冷源形成高压风从高原吹向周围夏季高原比周围大气温度高是热源风从周围吹向高原【解析】(2)青藏高原海拔高、面积大高原面与周围自由大气之间的热力差异明显而形成季节不同的风向注意高原表面植被少则其季节变化对风向影响小【答案】(3)我国东部季风区大部分位于青藏高原东部冬季要受到高原季风—偏北风的影响夏季要受到高原季风—偏南风的影响与我国季风环流方向完全一致两者叠加使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区的季风增强【解析】(3)结合前面的分析由于青藏高原的存在而形成的高原季风与东亚、南亚冬夏季风风向一致加强了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单元检测题(含答案)

A.P的温度低于aB.Q的温度高于b
C.P的地形可能是山丘D.Q的地形可能是山丘
26.若此图为北半球等压线图,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虚线处可能有阴雨天气B.E处可能吹偏东风
C.E处可能吹偏北风D.虚线处天气晴朗
苏轼被贬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市)时,作《定风波》。其中写道:“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汕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蕭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睛。”
29.导致该地该时段内难见日出的原因,主要是
A.当地空气湿度较大B.冷空气携带水汽多C.地形封闭D.太阳高度减小
30.与11日夜间气温较低相关联的因素主要是
A.冷空气到达B.大气逆辐射弱C.白昼较前一天短D.白天地面吸收热量少
二、综合题
31.构建模式图,探究地理基本原理、过程、成因及规律,是学习地理的方法之一。读图回答问题。
A.对流层底部B.平流层顶部
C.高层大气D.对流层顶部
5.在飞机上看到的“翻腾的云海”所在大气层的大气运动的显著特点是( )
A.对流运动显著B.水平运动显著
C.上升运动显著D.下沉运动显著
6.窗外天空呈蔚蓝色的原因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 )
A.散射作用B.反射作用
C..吸收作用D.保温作用
7.读北半球某区域近地面的等压线(单位为:hpa)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完成下面小题。
18.若此图表示北半球,Pm<Pn,则O点风向为( )
A.⑥或⑦B.②或③C.④或⑧D.③或④
19.若此图表示近地面等压面,Pm>Pn,则O点风向为( )
A.③或④B.②或⑧C.③或⑦D.④或⑥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1习题答案第2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二章测评

第二章测评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2022山东淄博期末)2021年10月25日早晨,印度尼西亚某公司旗下的一架货运飞机坠毁在印度尼西亚东部巴布亚省查亚峰地区。
有关人士表示,由于伊拉加机场地处山区,该日早晨雾气太大,能见度不佳,阻挡了飞行员的视线,机长最终决定尝试降落,结果导致悲剧发生。
据此完成1~2题。
1.事故发生时,飞机可能位于()A.高层大气B.电离层C.平流层D.对流层2.当日早晨()A.太阳辐射强B.地面辐射强C.大气逆辐射强D.大气辐射强甲图为南昌附近的一个蔬菜大棚的照片,乙图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图中数字代表某种辐射。
据此完成3~4题。
甲乙A.①能量大部分被大气所吸收B.②是近地面大气的根本热源C.③只出现在夜晚,起保温作用D.④表示散失的少量长波辐射4.照片拍摄季节,南昌的农民一般会给大棚覆盖黑色尼龙网,而不是我们常见的白色塑料薄膜或者玻璃。
照片拍摄的时间以及这样做的目的分别是()A.78月,削弱①以减少农作物水分蒸腾B.1011月,阻挡②以防止夜间温度过低C.12月至次年1月,增加③以提高土壤的温度D.67月,增强④以降低白天大气的温度下图中①②两地纬度相同,海陆位置相近,各箭头表示不同的辐射形式。
读图,完成5~6题。
5.如果②地云量增多,则A2与D2的变化表现为()A.两者均增大B.两者均减小C.前者减小,后者增大D.前者增大,后者减小6.①②两地热力状况比较可知()A.A1>A2B.B1>B2C.C1<C2(2021广东卷)辐射逆温是低层大气因地面强烈辐射冷却导致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
黄河源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4000多米,冬季辐射逆温现象多发。
据此完成7~8题。
7.冬季易加强辐射逆温的地形是()A.山峰B.平原C.谷地D.丘陵8.黄河源地区辐射逆温常出现的时间和天气状况是()A.日落前后,大风呼啸B.正午时刻,雨雪交加C.午夜时分,浓云密雾D.日出之前,晴朗无风(2022江苏盐城期末)广东省不少地方都有中秋“烧番塔”的习俗,祈求来年丰收,阖家幸福,火苗高就代表吉祥。
2019高中地理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检测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1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检测试题(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如图所示实验,做甲、乙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甲底部放一层土,乙底部不放土。
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十五分钟后,同时测玻璃箱里的气温,结果发现底部放土的甲箱比没有放土的乙箱足足高了3℃。
据此回答1~2题:1.该实验主要目的是测试( )A.大气的温室效应B.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C.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的时刻D.大气的热力运动2.甲箱温度比乙箱温度高的原因是( )A.太阳辐射强弱差异B.地面辐射强弱差异C.大气吸热强弱差异D.大气辐射强弱差异解析:1.B 2.B 第1题,实验中唯一不同的是甲玻璃箱底部放一层土,乙玻璃箱底部不放土,温度不同说明是有土与无土的差异引起的,可推出下垫面不同形成的温度也不同,有土的温度比无土的高,说明地面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第2题,甲箱温度比乙箱温度高是因为甲箱底部的土吸收太阳辐射增温,土增温后以长波辐射形式向外释放能量,被大气吸收,大气升温。
因此甲、乙箱内温度差异是地面辐射不同引起的。
读图,回答3~4题:3.若图示为三圈环流中的低纬环流,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示为北半球的低纬环流B.b气压带的成因为热力因素C.a气压带控制的区域干燥D.Q地位于信风带4.若图示地区在北半球,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气压带影响下的地区气候干燥B.Q地盛行东北风C.a为副热带高气压带D.该环流属于高纬环流解析:3.A 4.C 第3题,低纬环流圈位于赤道低压带和副热带高压带之间,从b气压带盛行上升气流可知其为赤道低压带,则可以判断图示环流位于南半球。
第4题,根据图中各气压带的气流运动方向和相对方位可以判断该图为北半球的中纬环流,所以可以判断a为副热带高气压带,b为副极地低气压带;b气压带影响下的地区气候湿润,Q 地盛行西南风。
下图中曲线表示近地面的等压面。
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1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0小题每题3分共计30分)1.大气主要由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三部分组成干洁空气中所占比例最大的成分是()A. 二氧化碳B. 臭氧C. 氧气D. 氮气【答案】D【解析】干洁空气包含氮气、氧气、二氧化碳、臭氧等气体所占比例最大的成分为氮气故选D2.下面的等压面分布图中正确的是()A. ①②B. ①③C. ①④D. ②④【答案】D【解析】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热的地方空气上升冷的地方空气下沉” 空气上升则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空气下沉则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等压面分布的一般规律高压处等压面向上凸低压处等压面向下凹②④正确故选D3.(1)从形成过程分析下降风现象和常见的大气运动现象相似的是()3.(2)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A. 海风B. 陆风C. 山风D. 谷风【答案】C【解析】(1)由材料可知下降风成因和山风相似(夜晚山坡比同一水平面的空气温度低密度大空气下沉且在重力作用下下沉)故C正确故选C【答案】B【解析】(2)读图可以得出图中下降风典型地区的风向(南半球南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以偏东风为主 A正确晴朗的白天或多云的夜晚(温差小)下降风的强度较小 B错误研究下降风可减小下降风对科考队的影响对于南极科考的顺利进行有积极意义 C正确当出现下降风时空气下沉近地面气温降低近地面大气中会出现逆温现象 D正确故选B4.(1)关于臭氧总量叙述正确的是()4.(2)臭氧总量减少直接导致()A. 随纬度的增高而递增B. 随年份的推移在低纬地区递减明显C. 随纬度的增高而递减D. 随年份的推移在高纬地区递减明显【答案】D【解析】根据解读可知臭氧总量在高纬地区递减明显 A、B项表述有误 C项在图中并未反映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答案】B【解析】A、臭氧总量减少不会导致太阳紫外线辐射减少不符合题意B、臭氧总量减少直接导致吸收的太阳紫外线少导致平流层气温降低故正确C、酸雨和臭氧总量减少无关不符合题意D、臭氧总量减少导致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则地面吸收的热量多则地面辐射强度增加不符合题意5.下列措施中对浙江防治酸雨起到积极作用的是()A. 加快中心城区建设B. 南水北调C. 西电东送D. 建跨海大桥【答案】C【解析】西电东送可以减少浙江使用煤、石油等矿物燃料减少释放二氧化硫等积极减轻酸雨危害 C正确加快中心城区建设、建跨海大桥缓解交通拥堵减少尾气排放防止酸雨效果不明显南水北调主要跟防止酸雨无关 ABD错误故选C.6.(1)此时水库附近等压线与等温线的分布是()6.(2)①②③④四地的风向是()A. ①③B. ①④C. ②④D. ②③【答案】B【解析】(1)根据图中等温线分布可知水库地区气温低于周边地区则气压高于周边地区结合等温线和等压线的弯曲原理可知水库地区等压线上凸等温线下凹符合条件的是图①和图④ B正确故选B【答案】C【解析】(2)结合材料”该时刻该地区天气相对较稳定风向主要受热力环流影响”可知风向受气温的影响湖区气压高形成湖风并在向右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形成①地北部为低温中心即其北部为高压则①地吹东北风②地东南部为高压中心则②地吹偏南风③地南部为高压中心则③地吹西南风④地西部为高压则④地吹偏北风 C正确故选C7.(1)下面哪种天气特征最可能发生雾霾现象()7.(2)与南方相比北方冬季发生雾霾天气的可能性要大得多原因是北方冬季()①燃煤多②大风天气少③降水少④河流结冰7.(3)针对雾霾天气北方地区可行的措施有()①大力发展公共交通②限制钢铁等工业发展③控制大、中、小城市规模④实施西气东输和西电东送工程A. 风速较小大气比较稳定B. 气温在0℃以下C. 气温较高D. 多发生在冷锋过境时【答案】A【解析】(1)风速较小大气比较稳定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有利于雾霾天气形成 A对气温在0℃以下气温太低蒸发很弱土壤湿度大不利于扬尘形成污染物来源少 B错气温较高空气对流运动活跃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C错冷锋过境多形成大风、降水天气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D错故选A【答案】B【解析】(2)与南方相比北方冬季发生雾霾天气的可能性要大得多原因是北方冬季温度低冬季取暖燃煤多大气污染颗粒物排放大①对北方冬季大风天气多②错北方冬季降水比南方少③对北方冬季河流结冰对雾霾的形成影响不大④错故选B【答案】D【解析】(3)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可以减少私家车的使用量减少汽车的尾气排放①对钢铁等工业大气污染严重大气颗粒物污染物排放量大适当限制钢铁等工业发展有利于大气环境质量的提高②对应该控制的是大城市规模而不是中、小城市规模③错实施西气东输和西电东送工程可以减少东部城市矿物燃料的使用量从而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④对故选D8.(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8.(2)“大雪”至“冬至”期间果园冬灌的主要目的()A. 果园冬灌可增强a辐射减弱b辐射B. 果园冬灌可增强b辐射减弱c辐射C. a、b、c辐射波长大小关系是a<b<cD. 大气中的臭氧通过吸收b辐射而增温【答案】C【解析】(1)果园冬灌并不能影响太阳辐射 A错果园冬灌使果园上空水汽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 B错图中a为太阳辐射、b为地面辐射、c为大气逆辐射物体温度越高产生的辐射波长越短根据热传导先后顺序可知太阳温度最高其次地面大气温度最低所以a、b、c辐射波长大小关系是a<b<c C对大气中臭氧主要靠吸收太阳辐射增温 D错故选C【答案】C【解析】(2)果园冬灌结合图示可知增加土壤湿度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加水的比热容大降温慢可以有效减少降温的剧烈程度提高地温与气温冬季果树需水量少 A错地下水上升容易导致盐碱化 B错灌水的主要目地为减轻冻害 C 对结合题意可知减小风力侵蚀与搬运不是主要目的 D错故选C9.(1)若图示时间为当地日出之前则()9.(2)若陆地地区大力植树造林则该地区()A. 图中环流为逆时针B. 近地面同一高度陆地气压低于湖泊C. ①处吹陆风D. ④处盛行上升气流【答案】C【解析】(1)【答案】A【解析】(2)10.(1)近地面干洁空气的主要物质组成成分是()10.(2)关于地球大气层的叙述正确的是()A. 氮和氧B. 氧和二氧化碳C. 二氧化碳和臭氧D. 水汽和甲烷【答案】A【解析】(1)近地面大气的成分包括干洁空气、水汽和其他固体杂质等干洁空气包括氮气、氧气、二氧化碳、臭氧、氩气等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氧气、氮气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答案】B【解析】(2)对流层中气温随海拔高度升高不断降低平流层中气温随海拔高度升高不断增加 A错误平流层大气能见度高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适合高空飞行 B正确大气中的水汽主要集中在对流层底部 C错误臭氧层能吸收紫外线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短波信号 D错误故选B二、解答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0分共计40分)11.(1)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________作用使得②比①能量少;⑤表示________辐射它的作用是________11.(2)天空呈现蓝色主要与大气的________作用有关;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图示________环节11.(3)简述玻璃温室冬季能够保温的原理【答案】(1)削弱大气逆补偿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或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减少地面热量的损失)【解析】(1)①为未进入地球大气层的太阳辐射②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②比①能量少是因为大气的削弱作用⑤表示大气逆辐射它的作用是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答案】(2)散射③【解析】(2)天空呈现蓝色主要是光的散射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地面辐射因此是③【答案】(3)(绝大部分)太阳(短波)辐射能透过玻璃进入温室内使地面增温玻璃(温室)能阻挡大部分地面(长波)辐射散失而保留在温室内【解析】(3)玻璃对短波辐射(太阳光)的反射少大部分阳光能通过玻璃进入温室但是对长波辐射(地面辐射)的阻拦多因此热量出不去起到保温作用12.(1)补绘B层气温变化曲线并写出人类目前利用B层最主要的方式12.(2)图中50~85km高度范围内依据所学的知识推测该高度范围内大气运动形式12.(3)写出A→B→C大气密度的变化趋势【答案】(1)将图示气温曲线在B层连接即得到B层气温变化曲线(绘图如下)人类目前利用B层最主要的方式是航空飞行(或高空飞行)【解析】(1)B层的气温随海拔升高而升高人类目前利用B层最主要的方式是航空飞行【答案】(2)以对流运动为主【解析】(2)图中50~85km高度范围内气温的变化与对流层气温变化相似可以推测该高度范围内大气运动以对流运动为主【答案】(3)A→B→C大气密度逐渐变小【解析】(3)对流层集中了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而高层大气的密度很小13.郑渝(郑州至重庆)铁路是中国高速铁路网规划的重要线路初步规划有①线、②线两种方案下图为郑渝高速铁路规划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夏秋季节甲地附近夜间多雨结合地形特点根据热力环流原理分析其原因【答案】夏秋季节空气中水汽含量大河谷地形夜间山坡冷却快气压较高冷空气沿山坡下滑至谷底迫使谷底暖湿空气抬升易形成降水【解析】夏秋季节甲地附近夜间多雨原因夏秋季节空气中水汽含量大河谷地形夜间山坡冷却快气压较高冷空气沿山坡下滑至谷底迫使谷底暖湿空气抬升易形成降水14.(1)按东西半球划分甲岛位于________半球甲岛周围的水域属于________洋乙岛周围的水域属于________洋14.(2)两岛相比实际面积较大的是________岛当乙岛的区时为6月9日6时甲岛所在的时区的区时为6月________日________时世界时为6月________日________时我国处在隆冬季节甲岛盛行风向为________风14.(3)乙岛主要由________(内或外)力作用形成地形以________为主地势特点是________【答案】(1)西, 太平, 印度【解析】(1)据图可知甲岛位于170°W 19°S附近因为西半球的范围是从160°E向东经过180°一直到20°W 所以甲岛位于西半球根据其位置可知甲岛周围的水域属于太平洋乙岛位于56°E 21°S附近根据所学可知乙岛周围的水域属于印度洋【答案】(2)乙, 8, 15(下午3时), 9, 2, 东南【解析】(2)两图图幅相同但是由于甲图的比例尺更大因此两岛相比实际面积较大的是乙岛根据甲、乙两岛的经度可知甲岛属于西十一区乙岛属于东四区所以乙岛的区时比甲岛早15小时当乙岛的区时为6月9日6时甲岛所在的时区的区时为6月8日15时世界时即零时区的区时比东四区晚4个小时所以此时世界时为6月9日2时甲岛位于南半球低纬度地区所以当我国处在隆冬季节时当地盛行风向为东南风【答案】(3)内, 山地(丘陵), 中间高四周低(高差大坡度陡)【解析】(3)乙岛有火山活动表明该岛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图中河流较多且由中间流向四周表明该岛地形以山地为主地势特点是中间高四周低。
人教版(2019)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测试题(含答案)

材料二:日本北海道岛略图(右图)。
材料三:日本东西两岸气温和降水对比表。
日本海侧
太平洋侧
月份
1
2
1
2
平均最低气温(℃)
-4、9
-5、2
-5、2
-4、9
平均最高气温(℃)
1、9
2、5
5、9
6、2
降水量(mm)
133
104
79
76
(1)北海道岛冬季多暴雪。根据材料二的数据可知,暴雪主要分布在_____侧,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与前两日相比,11月4日白天最高气温较低的原因是( )
A.辐射①减弱B.辐射④增强C.作用⑤增强D.作用③减弱
废热、人口多,工业、交通发达,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从而引起的城市和郊区之间的小型热力环流,称之为城市风。
读城市风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7.市区与郊区相比,近地面( )此时②④两地的天气状况分别是,该日②④两地日温差较大的是。
(4)简述图示河流的水文特征。
30.读下图“我国东南部地区某月等温线和年降水量分布图”,回答问题。
(1)左图为____________(1、7)月等温线,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较图中①、②两地的年降水量大小,并分析原因。
参考答案
1.B2.D3.A4.D5.B6.C7.A8.C9.B10.B11.A12.B13.B14.A15.A16.D17.C18.A19.B20.C21.C22.A23.A24.D25.B
26.(1)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
(2)A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B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增。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单元测试卷(Word版,含答案)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单元测试卷
一、单选题
下图为某地区的热力环流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a、b、c、d四点气压最低的是()。
A.a处B.b处C.c处D.d处
2.若该地区为某城市的局部热岛环流图,则表示城市近地面的是()。
A.a B.b C.c D.d
3.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中心区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
热岛强度是用城市和郊区两个代表性观测点的气温差值来表示的。
读“某地热岛强度日变化示意图”(如图)。
一天中,热岛效应最强的时间段是()
A.6:00-8:00B.10:00-12:00
C.12:00-16:00D.22:00-4:00
4.火星上的空气非常稀薄,气压只有地球的1%,据此可推测出()
A.火星上不存在生命
B.火星与太阳的距离大于日地距离
C.火星的质量只有地球的1%
D.火星昼夜温差大
2022年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顺利返回。
读航天员出舱活动时拍摄的地球照片,完成下面小题。
5.照片中天空背景为黑色,是因为缺少()
A.大气散射作用B.大气吸收作用C.大气反射作用D.大气保温作用
6.最有可能强烈干扰航天员与地面通信的是()
A.太阳辐射B.地球自转C.热力环流D.太阳活动
地气温差是指地表与大气之间的温度差。
下图为“我国某城市测站某年日平均地温、气温和地气温差的变化统计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甲、乙、丙分别表示()
A.地表温度、大气温度、地气温差B.地表温度、地气温差、大气温度
C.大气温度、地气温差、地表温度D.地气温差、大气温度、地表温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检测试题(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如图所示实验,做甲、乙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甲底部放一层土,乙底部不放土。
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十五分钟后,同时测玻璃箱里的气温,结果发现底部放土的甲箱比没有放土的乙箱足足高了3℃。
据此回答1~2题:1.该实验主要目的是测试( )A.大气的温室效应B.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C.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的时刻D.大气的热力运动2.甲箱温度比乙箱温度高的原因是( )A.太阳辐射强弱差异B.地面辐射强弱差异C.大气吸热强弱差异D.大气辐射强弱差异解析:1.B 2.B 第1题,实验中唯一不同的是甲玻璃箱底部放一层土,乙玻璃箱底部不放土,温度不同说明是有土与无土的差异引起的,可推出下垫面不同形成的温度也不同,有土的温度比无土的高,说明地面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第2题,甲箱温度比乙箱温度高是因为甲箱底部的土吸收太阳辐射增温,土增温后以长波辐射形式向外释放能量,被大气吸收,大气升温。
因此甲、乙箱内温度差异是地面辐射不同引起的。
读图,回答3~4题:3.若图示为三圈环流中的低纬环流,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示为北半球的低纬环流B.b气压带的成因为热力因素C.a气压带控制的区域干燥D.Q地位于信风带4.若图示地区在北半球,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气压带影响下的地区气候干燥B.Q地盛行东北风C.a为副热带高气压带D.该环流属于高纬环流解析:3.A 4.C 第3题,低纬环流圈位于赤道低压带和副热带高压带之间,从b气压带盛行上升气流可知其为赤道低压带,则可以判断图示环流位于南半球。
第4题,根据图中各气压带的气流运动方向和相对方位可以判断该图为北半球的中纬环流,所以可以判断a为副热带高气压带,b 为副极地低气压带;b气压带影响下的地区气候湿润,Q地盛行西南风。
下图中曲线表示近地面的等压面。
读图,回答5~6题:5.若图中裸地附近的等压面为一天中上凸弯曲幅度最大时,则此时为( )A.午后2时左右B.午夜前后C.日出前后D.正午前后6.此时,图示区域气流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近地面由水库流向裸地和林地B.近地面分别由裸地和林地流向水库C.裸地气温日较差较小D.水库盛行下沉气流解析:5.C 6.B 第5题,裸地附近的等压面为一天中上凸弯曲幅度最大时,说明此时裸地气温最低,应为日出前后。
第6题,此时,水库气压最低,形成近地面低压中心,空气在近地面分别由裸地和林地流向水库。
读“2015年10月25日8时某区域海平面等压线(单位:hPa)分布示意图”,回答7~8题:7.影响L沿线区域的天气系统为( )A.高压脊B.反气旋C.暖锋D.冷锋8.此时甲地吹( )A.东南风B.西南风C.西北风D.东北风解析:7.D 8.C 第7题,根据L所在的气压中心气压的分布特点可知是低压中心,L位于低压槽处,吹向槽线的风是来自高纬的北风,形成冷锋。
第8题,根据等压线的分布及气压值的变化绘出风向,为西北风。
如图为在上海郊区一个蔬菜大棚所拍摄的照片,棚顶为黑色的尼龙网,而不是常见的白色透明的塑料或者是玻璃。
据此回答9~10题:9.由此推断,此时段上海的天气可能是( )A.连续不断的阴雨B.持续的晴朗天气C.连续的霜冻天气D.台风来临狂风暴雨10.在此季节,农民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增加大气逆辐射,提高夜间温度B.减少地面辐射,防止夜间温度过低C.增强地面辐射,提高农作物存活率D.削弱太阳辐射,减少农作物水分蒸腾解析:9.B 10.D 第9题,棚顶为黑色的尼龙网,有削弱太阳辐射的作用,所以此时段上海的天气可能是持续的晴朗天气。
尼龙网不能防雨;冬季霜冻天气应用透明塑料或玻璃,起到温室保温效应。
第10题,结合前面分析,在此季节,农民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削弱太阳辐射,减少农作物水分蒸腾,D项正确。
地面辐射不能减少或增强,B、C项错;不会增加大气逆辐射,A项错误。
读“某区域不同季节盛行风向示意图”,回答11~12题:11.图示甲、乙盛行风中( )A.甲风7月最为盛行B.乙风1月最为盛行C.乙为西北季风,由副热带高压吹向赤道地区D.甲为西北季风,由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而成12.在甲风盛行的季节( )A.苔原带驯鹿向北迁徙B.新疆草原一片葱绿C.阿尔卑斯山雪线抬升D.亚洲高压势力强盛解析:11.D 12.D 从图中可知甲为西北风,说明此时为1月份,乙为东南风,说明此时为7月份,甲风是北半球的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向左偏转形成的,此时北半球为冬季,亚洲高压势力强盛。
读“某区域海平面等压线分布示意图”,回答13~14题:13.关于图中①②③④四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A.①地气压最高B.②地盛行偏东风C.③地受气旋控制D.④地易形成降水14.图中A天气系统过境后的天气状况是( )A.气温上升B.气压降低C.必定降雨D.天气转晴解析:13.D 14.D 第13题,四地中③地气压最高;②地盛行偏西风;③地受反气旋控制;④地位于暖锋锋前,易形成降水。
第14题,A为冷锋,冷锋过境后,气温下降,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下图为等压线分布图。
读图,回答15~17题:15.①②③④箭头表示地转偏向力的是( )A.①B.②C.③D.④16.从气流运动看,该图表示的是( )A.北半球气旋B.南半球气旋C.北半球反气旋D.南半球反气旋17.若该天气系统位于上海以东的洋面上,则上海吹( )A.东南风B.西南风C.偏东风D.偏北风解析:15.B 16.A 17.D 第15题,④垂直于等压线是水平气压梯度力,①③箭头方向相反的两个一个表示风向,另一个表示摩擦力,根据和④夹角大小,①是摩擦力,③表示风向,和风向垂直的力表示地转偏向力,B项正确。
第16题,从气流上看,水平气压梯度力指向气压中心,证明是气旋,又根据地转偏向力的偏转方向,相对于风向③来说,②是向右偏,证明是北半球,A项符合题意。
第17题,该天气系统位于上海以东的洋面上,则上海位于该气旋的西侧,北半球气旋西侧盛行偏北风,D项符合题意。
读“全球气候变暖示意图”,回答18~19题:18.对控制全球气候变暖应负首要责任的国家是( )A.美国B.中国C.俄罗斯D.沙特阿拉伯19.如果人类继续任其发展,产生的后果可能是( )A.极端天气发生的概率变大B.我国西北地区和中亚地区湿度增加C.南极地区紫外线增多D.高温杀灭大部分病菌,有利于人体健康解析:18.A 19.A 第18题,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耗国,也是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
第19题,全球变暖会使极端天气发生的概率变大,温带地区变得更干旱,扩大某些疫病的流行,不利于人体健康,紫外线增多是臭氧层破坏的结果,与全球变暖无关。
20.全球气候变暖倍受人们关注,下列现象能造成全球变暖的是( )①SO2、NO2的排放②CO2的排放③化石燃料大量燃烧④森林遭破坏A.①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解析:C ①会引起酸雨,与全球变暖无关,故C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共50分)21.如图是两大洲气候区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5分)(1)图中①②两地的气候类型分别是、。
其成因分别是; 。
(8分)(2)图中③④两地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同,但气候不同,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3分)(3)⑤⑥两地同属热带雨林气候,但面积大小不同。
试从大气环流、地形两方面作简要解释。
(4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气候类型以及气候的成因、分布等。
根据轮廓特点可判断两个大洲分别为大洋洲和南美洲。
①地位于25°S~35°S的大陆东岸,应为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②地位于30°S~40°S的大陆西岸,应为地中海气候。
③④两地同位于西风带,但由于地形的阻挡,差别较大,③是温带海洋性气候,④是温带大陆性气候。
⑤⑥虽然同属热带雨林气候,但面积相差悬殊,从大气环流上看,⑤地受东南信风影响,⑥地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从地形上看,⑤地位于大分水岭迎风坡,平地小,⑥位于亚马孙平原上,面积广阔。
答案:(1)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地中海气候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8分)(2)地形的阻挡(3分)(3)⑤地常年受东南信风影响;处于大分水岭的迎风坡,平地狭小;⑥地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处于亚马孙平原,面积广阔。
(4分)22.下图P1、P2、P3表示三条不同数值的等压线,A处的箭头表示风向。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20分)(1)此天气系统位于(填“南”或“北”)半球,判断依据是。
(4分)(2)等压线P1、P2、P3数值大小关系是,判断依据是。
(4分)(3)若该气压中心位于厦门的东部海面,厦门吹风。
(2分)(4)该气压中心形成的天气系统是,在该天气系统控制下,容易形成的天气状况。
(4分)(5)图中L1、L2处若形成锋面,则在图中相应位置画出所形成的锋面符号。
甲、乙、丙、丁四地中,属于暖气团控制的是地,有可能出现连续性降水天气的是地。
(3分) (6)如果图中的冷暖锋面随空气大旋涡的运动而移动,那么A地将经历怎样的天气变化?(3分) 解析:第(1)题,根据A处风向,绘制出水平气压梯度力,可知风向相对于水平气压梯度力右偏,故位于北半球。
第(2)题,根据风向应从高压指向低压,可知中心气压低,周围气压高。
第(3)题,该气压中心为低压,位于厦门东部,风向应从厦门吹向该低压,受地转偏向力影响,风向应为西北风。
第(4)题,该气压中心为低压,属于气旋;盛行上升气流,受其控制,多形成阴雨天气。
第(5)题,该处为北半球的锋面气旋,可判断出L1、L2处的锋面类型;甲、丁受冷气团控制;乙、丙受暖气团控制,暖锋降水主要出现在锋前,即冷气团一侧形成连续性降水。
第(6)题,A地将经历冷锋过境时和冷锋过境后,其未来天气状况即可判断出来。
答案:(1)北A处的风向相对于水平气压梯度力发生右偏(4分)(2)P1<P2<P3A处气流应从高压流向低压(4分)(3)西北(2分)(4)气旋阴雨(4分)(5)图略(L1处为冷锋,L2处为暖锋,符号均在右侧) 乙、丙丁(3分)(6)当冷锋过境时,气温降低,形成阴雨、大风天气;冷锋过境后,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3分)23.我国南海一滨海城市的学校开展了“海陆风现象及其影响”地理课题研究。
以下是某组学生的研究报告,请根据你所学的知识协助他们完成这项工作。
(15分)(1)海陆风是滨海地区在一天之中,由于的差异,风向以一天为周期,随昼夜更替而转换。
它也是一种,是最基本、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形式之一。
(4分)(2)该组学生所完成的研究报告中关于海陆风的图示正确的是(2分)(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一年中海陆风出现的天数,因季节而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