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全国通用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二地表形态及其影响第4讲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讲义

合集下载

高考地理必备考点之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高考地理必备考点之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一、透析考纲1.掌握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对地表形态的具体影响2.地质构造的类型判断、区别及形成的地貌类型及对找矿、找水和工程建设的实践意义 3.结合具体地貌景观,分析其成因和分布4.板块运动(相对移动、彼此碰撞或张裂)对地貌的影响二、体验高考(2011年北京卷)右图是海南省著名旅游景观“南天一柱”照片。

读图回答 1.该景观( )A.形成受海水侵蚀的影响B.表现出石灰岩沉积特点C.反映热带自然景观特征D.在冬季观赏的效果最佳(2010年安徽卷)今日水资源严重短缺西安市隋唐时期用水充足,有“陆海”(指湖泊和沼泽很多)的美称。

图7古长安(今西安市长安区)“八水”位置。

完成2~3题。

2.“八水绕长安”德地质成因之一是渭河平原地壳A.水平诸断B.褶皱凹陷C. 断裂陷落D.水平张裂3.古长安“陆海”今日不复存在的重要原因是A.秦岭北坡森林植被被破坏B.渭河流域水体污染严重C.渭河下游汛期水位上升D.秦岭难坡耕地面积增加 某校地理小组学生在滨海公路沿线的山坡上,看到了几千前形成的海浪侵蚀地貌。

结合图文材料,回答4~5题。

4.据图2判断,古海蚀地貌在此出现,反映了几千年以来该地区 A.陆地相对上升 B.海水沉积作用加强C.海面相对上升D.海浪侵蚀作用加强(2010年重庆卷)5.图中高速公路隧道穿过A .向斜谷B .背斜谷C .向斜山D .背斜山 (2007年广东卷)6.下列选项与图3中①、②最符合的是图7A.风化作用、外力搬运 B.风化作用、内力塑造C.侵蚀作用、人类活动 D.侵蚀作用、外力搬运三、自建基础(一)、内力作用1.能量来源:来源于,主要是地球内部的;2.表现形式:、和变质作用(1)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力量。

其基本内容如下表所示:(2)岩浆活动:自岩浆的产生、上升到岩浆的全过程称为岩浆活动或岩浆作用。

喷出地表的岩浆活动叫做火山活动或火山作用。

只有以后才直接影响地表的形态。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明确考点
1、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对地表的 影响 2、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3、内外力作用的表现的形式极其对地表形态 的影响
盆地 山地 平原 高原
丘陵
重难点突破
地壳表面的地表形态是多种多 样的,这种引起地壳及其地表形成 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就是地质作用。
一、地质作用的主要形式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侵蚀地貌和沉积地貌。
流水侵蚀地貌:
沟谷(v型谷)、峡谷、瀑 布、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
V形谷——流水侵蚀作用
河流沟谷、峡谷
流水冲刷 水流冲刷侵蚀 侵蚀作用 作用
千沟万壑的黄土 高原表面形态
——流水侵蚀作 用造成
流水沉积地貌:
冲积扇(洪积扇)、冲积平 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崇明 岛)。
冲积扇
判断图片中的山地为 哪种地质构造? “背斜不一定成山,向 斜不一定成谷”的原因。
背斜
向斜
因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裂隙比较发育,容易遭 受侵蚀而成为谷地;而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岩层 变得紧实,不易遭受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背斜和向斜的比较:
地表形态 基本形态 岩层形态 内力作用 背斜成岭 岩层下弯 向斜成谷 外力作用 背斜成谷 向斜成岭
大洋板块因密度较大,位 置较低,俯冲到大陆板块 太平洋西部岛 之下,这里往往形成海沟;弧、安第斯山、消亡边界 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升 台湾山脉等 形成岛弧和海岸山脉
东非大裂谷——由于板块张裂运动形成
喜马拉雅山——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相碰撞而成
二、内力作用的“足迹”--地质构造
含义: 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永久 变形、变位。
4.图中Ⅰ、Ⅱ、Ⅲ、Ⅳ处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 是 ( D) A. Ⅰ、Ⅱ B. Ⅲ、Ⅳ C. Ⅰ、 Ⅲ D. Ⅱ、Ⅳ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学案专题2外力作用与地貌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学案专题2外力作用与地貌

专题2外力作用与地貌【考点总结】1.河曲地貌:根据河流的弯曲状况,判断凹岸凸岸(看岸勿看河),熟悉凹岸凸岸特点:(1)凹岸流速快,以侵蚀为主,河岸陡立;凸岸流速慢,以堆积为主,河岸平缓。

(2)表层水流趋向凹岸,底层水流趋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

2.河流湖泊的顶托作用:顶托是指支流水流被干流高水位所阻,形成的壅水现象。

易发生顶托作用的地区:(1)支流汇入干流处:如黄河下游汇入的支流——沁河、天然文岩渠、金堤河、大清河等,因干流河床淤高,遇黄河涨水,支流来水就受到顶托。

(2)河流注入湖泊处:湖水水位增高,挡住流入的河水,使河水不易下泄。

(3)河流入海口处:三角洲的成因之一就是潮流的顶托作用。

3. 沟谷的发育过程:4.风力堆积地貌:(1)形成机理:含有大量沙粒的气流,随着搬运距离的增大或者遇到地面灌丛、岩块的阻挡,风力减弱,沙粒沉落,堆积形成沙丘等。

(2)地貌类型及分布:沙丘(垄)及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主要分布在内陆干旱区及沙漠边缘,其次是沿河、沿湖及沿海地区。

(3)风向判断:沙丘的缓坡为迎风坡,黄土颗粒由大到小的方向为风向。

如下图所示:【典例示范】【典例1】(2021•全国甲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的我国祁连山西段某山间盆地边缘,山坡、冲积扇和冲积平原的植被均为草原,其中冲积平原草原茂盛。

山坡表面多覆盖有沙和粉沙物质。

附近气象站(海拔3 367米)监测的年平均气温为-2.6 ℃,年降水量约291毫米,集中在夏季,冬春季多风。

(1)说明冲积扇和山坡堆积物中砾石的差异及其原因。

(2)分析分布在山坡表面的沙和粉沙的空间迁移过程。

(3)说明冲积平原水分条件比山坡和冲积扇好的原因。

【典例2】2019年11月初,芬兰一处海岸边出现了数千颗“冰蛋”覆盖了30米长的海岸线(如图)。

这些“冰蛋”最小的如鸡蛋,最大的有足球那么大,而且它们还可以变得更大,最高可达3英尺。

摄影师马蒂拉说他是在一个寒冷多风的日子来到岛上的,而“寒冷多风”正是造成这一现象形成的主要条件。

高中地理必修课件:时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

高中地理必修课件:时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
地表形态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表形态的变化也会对人类活动产生影响,如河流改道会影响沿岸地区的农业生产和交通 运输,地表塌陷会危及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等。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变化的相互作用机制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变化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机制,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人类活动需要适应地表形态的变化,同时也可以通过合理的规划和措施来引导地表形态 的变化。
势。
03
喀斯特地貌的发育与演化
喀斯特地貌是一种特殊的地貌类型,其发育与演化受到岩石性质、气候
、水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地表形态呈现出石芽、溶沟、溶洞等多种形
态。
地表形态变化与人类活动的互动关系讨论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人类活动如农业耕作、城市建设、矿产资源开发等都会对地表形态产生影响,如改变地表 植被、引起土壤侵蚀和土地退化等。
06
案例分析与讨论
典型地区的地表形态变化案例分析
01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由于长期的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黄土高原地区地表植被破坏严
重,加之黄土本身的结构特点,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地表形态发生显著
变化。
02
长江三角洲的形成与演变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典型的河流冲积平原,其形成与演变受到河流泥沙淤
积、海平面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地表形态呈现出不断向海推进的趋
外力作用与地貌塑造
外力作用如风化、侵蚀、搬运、沉积 等,对地表形态进行塑造,形成动导致火山喷发,形成火山地 貌,如火山口、火山锥、熔岩台地等 。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农业生产与土地利用变化
农业生产活动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导 致地表植被覆盖变化,进而影响地表 形态。
河流的侵蚀、搬运和沉积 作用塑造河谷、冲积平原 等地貌。

高中地理必修课件: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

高中地理必修课件: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

探讨河流地貌对农业、交通、城市等方面的影响,提
出合理利用和保护河流地貌的建议。
探讨喀斯特地貌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
02 分析喀斯特地貌地区的石漠化、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
问题,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研究黄土地貌与农业发展的关系
03
分析黄土地貌对农业发展的影响,探讨黄土高原地区
的农业可持续发展途径。
地貌保护与环境治理措施
03
两者共同作用于地表,塑造地表形态,但内力作用往往更为剧
烈和深刻。
地壳运动与地表形态
地壳运动的类型
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水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形成褶皱山系、断裂带等。
垂直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引起地势高低起伏变化,如抬升形成高原、山地,下降形成盆地、 平原等。
岩浆活动与地表形态
岩浆活动的类型
喷出型和侵入型。
流水作用与地表形态
流水侵蚀作用
地表水在流动过程中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的破坏作用,常形成沟谷、峡谷、 瀑布等地貌。
流水沉积作用
地表水在流动过程中,将所携带的物质沉积下来,形成冲积扇、洪积扇、三角洲 等地貌。
风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风力侵蚀作用
风在吹扬过程中,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的破坏作用,常 形成风蚀蘑菇、风蚀柱、风蚀洼地等地貌。
喷出型岩浆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形成火山、熔岩高原等。
侵入型岩浆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形成岩株、岩基、岩墙等侵入体,有时可露出地表形成山体。
变质作用与地表形态
变质作用的定义
指岩石在高温、高压和化学性质活泼的物质作用下,发生变质形 成新的岩石的过程。
变质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通过变质作用,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发生变化,从而影响 地表形态,如大理岩、板岩等变质岩的形成。

2019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二 地表形态及其影响 第4讲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2019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二 地表形态及其影响 第4讲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K12教育课件
-19-
K12教育课件
-20-



(1)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
( C) A.坡度和缓 B.岩石裸露
C.河流、沟谷众多 D.降水集中
(2)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原因主要
是( B )
①降水较少 ②山地相对高度较小
③河流较长 ④风化物粒径较小
K12教育课件 -8-



归纳提升岩石圈物质循环及各类岩石的特点
K12教育课件 -9-



二、内力作用与地貌
例2(2018·江苏卷)下图为某区域地质简图。该区沉积地层有Q、
P、C、D、S2、S1,其年代依次变老。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K12教育课件
-10-



(1)从甲地到乙地的地形地质剖面示意图是( A )
K12教育课件 -5-
下图示意某河谷断面经历的一次洪水过程。读图,完成第5~6题。
K12教育课件
-6-
5.该河谷( A ) A.岩层①比岩层②形成年代早 B.岩层②比岩层①易受侵蚀 C.是断层上发育形成的向斜谷 D.呈“V”形,适宜修建水库 6.本次洪水( D ) A.水位上升时,河流搬运作用减弱 B.水位下降时,河流含沙量增加 C.流量增大时,河流堆积作用增强 D.河流侵蚀作用使河床加宽变深
易被侵蚀成谷地 侵蚀,形成山岭

K12教育课件
-14-



3.地质构造实践意义
K12教育课件
-15-



三、外力作用与地貌

2019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04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2019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04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专题 04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第一节内外力作用下地表形态的塑造一、地表形态的变化和地质作用地质作用:由于自然界原因,引起地壳的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

二、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1、地壳运动垂直运动(为沿垂直于地球表表现为地壳的抬升或下沉,引起地为主,垂直运动辅)面方向的运动表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为辅2、板块构造板块概念:岩石圈(地壳和地幔上部软流层以上)被一些断裂构造如海岭、海沟等分割成许多单元。

六大板块示意图:图中太平洋板块(全部是大洋板块)、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重点注意:笑脸所在的位置属于哪个板块?以及是生长还是消亡边界?】简单记忆,海洋里面基本(不全是哦)都是生长边界;海陆交界处(不全是哦)基本都是消亡边界】①大褶皱山系、大岛弧链几乎都是消亡边界。

如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日本群岛、马来群岛、新西兰等,均由两大板块碰撞挤压形成山脉、岛弧链、深海沟。

②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属于印度洋板块。

③冰岛:生长边界。

④安第斯山脉:墨西哥以北的美洲部分为太平洋板块交界,墨西哥以南部分为南极洲板块交界。

尤其是要关注秘鲁寒流附近是消亡边界。

运动规律: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2. 板块运动与地貌(参看课本P73图4.10)板块相对移动边界类型对地貌的影响举例张裂生长边界裂谷和海洋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碰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消亡边界巨大褶皱山系喜马拉雅山(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需要关注的几处地方:三、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地壳运动的足迹称为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山.地.、.平.原.等.).,称为构造地貌。

岩层的弯曲变形,叫褶皱。

岩体发生破裂,并且沿断裂面两侧岩块有明显的错动、位移,叫断层。

(2)背斜、向斜和断层知识表格:3)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①背斜:良好的储石油、天然气构造;铁路隧道(原因:背斜成拱形,安全稳定, 不易积水)。

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外力作用,塑造地表形态ppt课件

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外力作用,塑造地表形态ppt课件
侵蚀侵蚀为主为主河谷河谷形态形态堆积堆积地貌地貌侵蚀搬运堆积侵蚀搬运堆积河谷变宽河谷变宽洪积冲积平洪积冲积平河漫滩平原河漫滩平原三角洲三角洲cc回目录地貌成因分析重难点突破回目录表现比较他外力作用提供条件侵蚀作用搬运作用移动风化或侵蚀的产物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大量物质堆积作用被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外力作用方式的比较岩石崩解破碎碎屑物残留在原地岩石崩解破碎碎屑物残留在原地
山区诸河西流入 湖带来大量泥沙
河口、湖滨处形 成堆积地貌
答案:多条河流在此注入错那湖,泥沙沉积,河口三角洲较大。冬春季 河流水位低,河滩泥沙裸露;错那湖水位低,(因河口外湖区水深较浅) 出露的湖滩泥沙面积较大。
(2013高考题福建卷)图4为雅鲁藏布江中游宽谷的爬升沙丘,读图完成 16~17题。
1.该沙丘位于 A. 冲积扇 B. 洪积平原 C. 三角洲 D. 河漫滩 2. 正确示意沙丘剖面及其外力作用主要方向的是
返回
知识应用与应考
1、地理信息的呈现方式与考查内容 2、错题订正
1、景观图形式
(2011大纲卷)读图1,完成1~2题。
1.组成该山体岩石的矿物直接来自( )
A.地表
B.地壳上部
C.地壳下部
D.地幔
1、景观图形式
(2014·重庆卷)野外考察是发现和解决地理问题的重要方法。图2是某地 理兴趣小组在野外考察中拍摄的照片。读图2,完成8-10题。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外力作用塑造地表形态
知识网络体系 主干知识回顾 重难知识突破 知识应用与应考
知识

结构
交通 运输
聚落 分布
山地地形
营造 地表
地表形态
形态 的力
河流地貌

力 作 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第(1)题,由 材料“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可知,平坦面是流水沉积作 用形成的。由材料“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可知,A项正确。第(2) 题,流水搬运能力与其流量和流速呈正相关,流速最大时,搬运能力 最强,沉积物颗粒粒径最大。图中砾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因 此A项正确。第(3)题,地壳抬升使得该河段(上游河段)河流下蚀作 用增强,形成阶地。四个平坦面呈阶梯状分布而不是连续状态,说 明地壳的抬升是间歇性的。地壳稳定期沉积作用强,形成砾石沉积 层,地壳抬升期,河流下切形成阶地。故选D项。
图示
-13-



2.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褶皱 背斜
向斜
岩层一 向上拱起(核老翼 向下弯曲(核新翼
般形态 新)
老)
断层
沿断裂面两侧岩 块错位
图示
图示
东非大裂谷、华山 北坡大断崖。上升
岩块:华山、庐山、
背斜顶部因受到 向斜槽部因受到挤 泰山。下降岩块:
成因 张力,岩性疏松,容 压,岩性坚硬,不易被 渭河平原、汾河谷



-18-
例4(2017·全国Ⅱ卷)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 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 的扇形堆积体。下图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 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 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9-
-20-



(1)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
( C) A.坡度和缓 B.岩石裸露
C.河流、沟谷众多 D.降水集中
(2)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原因主要
是( B )
①降水较少 ②山地相对高度较小
③河流较长 ④风化物粒径较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B )
A.海拔较高 B.土层浅薄
C.光照不足 D.水源缺乏
-21-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河流堆积地貌。第(1)题,由于洪积扇是河流、 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 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河流、沟谷越多,则形 成的洪积扇越多,结合图中贺兰山东麓洪积扇处的河流、沟谷可知 选C项。第(2)题,洪积扇堆积物中颗粒的大小主要受河流搬运能力 的影响,图中显示,甲地洪积扇所在河流的上游为低山,相对高度较 小,河流落差小,流速较缓,加上河流较长,故洪积扇堆积物中的砾石 较小,故选B项。第(3)题,图中显示,贺兰山东南部地区山地落差大, 河流短促,搬运能力强,故洪积扇中堆积物以砾石为主,而堆积物中 数量较少、颗粒较小的沉积物主要分布在远离山口的冲积扇边缘, 形成的土层浅薄。故选B项。
-8-



归纳提升岩石圈物质循环及各类岩石的特点
-9-



二、内力作用与地貌
例2(2018·江苏卷)下图为某区域地质简图。该区沉积地层有Q、
P、C、D、S2、S1,其年代依次变老。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0-



(1)从甲地到乙地的地形地质剖面示意图是( A )
(2)为揭示深部地质状况,在丙处垂直钻探取芯,可能发现的地层 是( A )
-7-

二三Leabharlann 一、三类岩石及岩石圈物质循环
例1(2017·天津卷)下图中地貌景观显示的岩石类型和主要的地
质构造最可能是( B )
甘肃省张掖某地区地貌景观 A.岩浆岩、褶皱 B.沉积岩、褶皱 C.岩浆岩、断层 D.沉积岩、断层 解析:图中不同岩层矿物质颜色深浅不一,层理构造清晰可辨,可 判断为沉积岩。图中岩层倾斜,应该为受挤压弯曲变形形成的褶皱。 故选B项。
易被侵蚀成谷地 侵蚀,形成山岭

-14-



3.地质构造实践意义
-15-



三、外力作用与地貌
例3(2018·全国Ⅰ卷)下图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该 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0、T1、T2、T3,平坦 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砾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洪 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3-
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图中①~⑧为岩层编号,其年代由老到新。 完成第3~4题。
-4-
3.图中甲、乙两地有关地质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甲—背斜岩层受到水平挤压成山 B.甲—向斜槽部岩层向下弯曲成谷 C.乙—背斜顶部受张力被侵蚀成谷 D.乙—向斜上覆岩层差别侵蚀成谷 4.有人称丙处山峰为“飞来峰”,其岩石可能是( A ) A.石灰岩 砂岩 B.花岗岩 流纹岩 C.大理岩 石英岩 D.安山岩 玄武岩
-16-



(1)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 A )
A.T0 B.T1 C.T2 D.T3 (2)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 A )
A.T3形成时期 B.T2形成时期 C.T1形成时期 D.T0形成时期 (3)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 D ) A.持续下降
B.持续抬升
C.间歇性下降
D.间歇性抬升
-5-
下图示意某河谷断面经历的一次洪水过程。读图,完成第5~6题。
-6-
5.该河谷( A ) A.岩层①比岩层②形成年代早 B.岩层②比岩层①易受侵蚀 C.是断层上发育形成的向斜谷 D.呈“V”形,适宜修建水库 6.本次洪水( D ) A.水位上升时,河流搬运作用减弱 B.水位下降时,河流含沙量增加 C.流量增大时,河流堆积作用增强 D.河流侵蚀作用使河床加宽变深
第4讲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2-
(2018·海南卷)下图为某区域的地质剖面图。该区域由地表平坦的 X区和地表略有起伏的Y区组成。X区的玄武岩岩层较厚,Y区的玄 武岩岩层较薄。据此完成第1~2题。
1.导致该区域分异为X区和Y区的主要原因是( D ) A.流水侵蚀 B.岩层褶皱 C.风沙侵蚀 D.岩层断裂 2.X区和Y区的玄武岩厚度存在差异是因为( C ) A.喷发物质差异 B.冷凝环境差异 C.外力侵蚀差异 D.地壳运动差异
A.志留系B.石炭系C.二叠系D.第四系



-11-
解析: 第(1)题,由地层界线可知,甲地与乙地中间岩层新,两侧岩层 老,为向斜构造;由等高线可知,甲地与乙地之间为山峰。故选A项。 第(2)题,根据地层界线可知,丙处地层为泥盆系,从丙处垂直钻探取 芯,可能发现的地层年代应老于泥盆系,故选A项。
-12-



归纳提升
1.板块运动与大地构造地貌
作用形式 边界类型
板块张裂区 生长边界
板块碰撞区 大陆板块与 大陆板块 消亡边界
大陆板块与 大洋板块
形成地貌 举例
裂谷、海洋、 海岭
高大山脉
东非大裂谷、 喜马拉雅山
红海、大西洋 脉、阿尔卑斯

山脉
海岸山脉、海沟、 岛弧 安第斯山脉、太平 洋西部岛弧、马里 亚纳海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