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突变发现及其机理研究与应用

合集下载

基因定点突变技术的研究及其应用

基因定点突变技术的研究及其应用

基因定点突变技术的研究及其应用【摘要】基因定点突变可以通过删除某些碱基,或将基因进行剪接,以及应用DNA固相合成法等实现。

这一技术对于改造原有的酶或创造新的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植物基因工程技术主要是利用DNA重组、细胞组织培养或种质系统转化等技术,将外源基因导入受体植物细胞或组织中,使之定向重组遗传物质,改良植物性状,培育优质高产作物新品种。

【关键词】定点突变;遗传转化;载体;受体细胞【正文】基因定点突变技术是用人工的方法,合成在某一点或某几个点上碱基顺序改变的突变DNA,然后再通过突变DNA的转录,翻译,和表达,获得突变蛋白质,其氨基酸顺序在某一点或几点发生改变的技术①。

基因定点突变技术的关键是合成一种特殊的引物DNA。

这种引物DNA的碱基顺序,除了在设计的突变位点出的碱基与模板DNA不互补外,其余部分都与模板DNA互补。

一,植物基因定点突变的发展植物基因工程技术主要是利用DNA重组、细胞组织培养或种质系统转化等技术,将外源基因导入受体植物细胞或组织中,使之定向重组遗传物质,改良植物性状,培育优质高产作物新品种。

1969年,douxetal用细菌DNA浸泡大麦的幼苗,通过对抽提DNA的沉降分析,发现转化大麦的DNA中存在中间密度的DNA带。

1974年,他们进一步用同种细菌的DNA浸泡维生素B,缺陷型的拟南芥种子,结果观察到有少数浸泡的后代植株能在缺乏维生素B;的培养基上生长。

1976年,Hesstal用人工培养萌发的花粉与外源总DNA溶液混合授粉,结果在后代植株中发现了外源基因表达的性状,并检测到外源基因表达的酶活性,这为后来的花粉管通道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1983年,世界上第一株转基因植株(zambryski,1983)的获得标志着植物转基因时代的到来。

1984年,Paszkowski将NP皿I等嵌合基因克隆到E.coh 质粒上,并用PEG转化烟草获得成功。

1985年,Horsch等创立了农杆菌介导的叶盘法转基因系统,大大简化了以往利用原生质体为受体的转基因体系,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生命科学的革命CRISPR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

生命科学的革命CRISPR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

生命科学的革命CRISPR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CRISPR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CRISPR(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是一种新兴的基因编辑技术,被认为是生命科学领域的一场革命。

它能够精确定位和修改DNA序列中的基因片段,给科学家们提供了研究基因功能、治疗疾病以及改良农作物等方面的巨大潜力。

本文将介绍CRISPR基因编辑技术的基本原理以及其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应用。

一、CRISPR基因编辑技术的原理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基于CRISPR-Cas系统,后者最初是从细菌和古细菌中发现的一种免疫系统。

它通过记录并识别病毒侵袭时的DNA序列,随后参与DNA片段特异性剪切及修复过程中的介导,从而实现了特异性基因编辑。

具体来说,CRISPR-Cas系统分为两个主要部分:CRISPR RNA (crRNA)和Cas蛋白。

crRNA是一种由CRISPR序列和外源引物序列组成的RNA分子,用于识别特定的DNA序列。

Cas蛋白则是一种具有核酸内切酶活性的酶类蛋白,能够通过与crRNA的配对作用,将特定的DNA序列切割。

在应用CRISPR基因编辑技术时,科学家们首先设计并合成一种具有目标基因序列特异性的引导RNA(gRNA),使其与CRISPR-Cas系统中的Cas9蛋白结合。

这样,Cas9蛋白就能够通过与gRNA的配对作用,准确识别并结合到目标基因序列上。

随后,Cas9蛋白通过其内部酶活性,将目标基因序列切割成两断。

切割后的DNA断裂将触发细胞内部的DNA修复过程。

科学家们可利用两种主要的修复机制来实现基因编辑:非同源末端连接(non-homologous end joining,NHEJ)和同源重组(homology-directed repair,HDR)。

NHEJ是一种常见的修复机制,它通过在损伤的DNA两断之间连接,完成DNA片段的修复。

生物学中的最新研究与发现

生物学中的最新研究与发现

生物学中的最新研究与发现近年来,生物学领域取得了许多令人兴奋的突破和发现。

这些研究和发现对我们理解生物系统的基础和应用非常重要。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生物学中的一些最新研究和发现。

1. 基因编辑技术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更容易地进行DNA的操作和处理。

其中CRISPR-Cas9系统(一种基于RNA的DNA切割工具)被广泛应用于基因组学、药物发现和基因治疗等领域。

通过CRISPR-Cas9系统,科学家们已经成功地编辑了许多生物体的基因。

例如,在实验室中,研究人员利用CRISPR-Cas9技术,成功地将人类胚胎中的单基因突变纠正,使其免疫HIV病毒的侵袭。

此外,还有一项新的技术叫做“光遗传学”,它使用光线来控制蛋白质的活动。

这项技术可以帮助生物学家研究神经元、内分泌系统和癌细胞等方面的问题。

2. 基因组学研究还有一项新的研究是利用大规模基因测序技术对人类基因组进行研究。

这项研究已经解析了大量人类基因组数据,并产生了一些重要的发现。

例如,科学家们已经找到了一些与肥胖、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有关的基因变异。

通过这些研究,科学家们已经开始研究以个体基因为基础的治疗方案。

3. 系统生物学系统生物学是一种新的综合性学科,它旨在整合各级别的生物学信息,包括基因、蛋白质、代谢物等等,并以网络的形式构建信息流。

通过这样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系统的运作机制,并且找到治愈重大疾病的新策略。

目前,这种方法已经应用于不同的生物领域,例如,细胞周期调控、神经系统发育和合成生物学等。

4. 生物多样性和气候变化随着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问题成为全球性议题,生物研究也日益关注这些问题。

科学家们希望通过基因组学和生态学的方法来预测和适应未来的气候变化,同时也希望通过分析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推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其中一个实现方法是利用大规模的气象、生态、地理等数据,结合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发出一个完整的预测模型。

结论生物学是一个极具挑战和创新的领域。

基因突变的机制与致病性研究

基因突变的机制与致病性研究

基因突变的机制与致病性研究基因突变(Gene Mutation)是指基因序列的改变,包括基因中的单个核苷酸改变(点突变)、插入或缺失一个或多个核苷酸(插入/缺失)、重复序列的扩增、染色体改变(重排)等。

基因突变是生命体的进化和遗传变异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也是各类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基因突变的形成通常可以分为自然突变和人工诱导突变两种方式。

自然突变包括自发嵌入有害外源DNA(称为转座子)和受到各种内在或外在因素诱发的突变,如化学诱变、放射线诱变、复制错误等等。

人工诱导突变包括化学物质诱导、辐射诱导、高压气体诱导等。

基因突变对生物体的影响很多,有些基因突变对生物没有明显的影响,而有些会造成表现出来的异常生理计算或者疾病。

目前,研究突变主要利用的是模型生物,如果蝇、酵母菌、线虫等,还有新近爆发的基因编辑技术也赋予了基因突变研究更为灵活的手段。

基因突变的起源是单个核苷酸位点的替换,这种突变被称为点突变,点突变分为转换(Ts)和颠换(Tv)两种,Ts为嘌呤和嘌呤间,嘧啶和嘧啶间交替发生, Tv则为嘌呤和嘧啶之间的变异。

如何预测基因突变的位置和基因的功能是基因突变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基因的功能包括蛋白质编码、调控元件和非编码RNA等,预测基因突变对基因和蛋白质功能的影响是基本任务。

为了更好地研究突变过程和机制,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某些基因质等位成对(一来自母亲,一来自父亲),这些等位间可能会出现相互配对分子(杂合子)和不配对分子(同源重组)等过程,最终导致某些基因位点发生了基因分离、修复等,从而探究基因突变的机制。

同时,科学家还进一步发现,基因突变不仅仅受一两个基因位点的影响,还要考虑基因和疾病之间的复杂关系网络,所以,研究基因突变会面临多层次的难题。

对于基因突变的研究,现场需求和后续可能性也挺大的。

研究人员发现,无论是肿瘤、糖尿病、肥胖等疾病或葡萄酒发酵、酵母菌发酵等领域,都可以通过基因突变的研究取得快速进展。

人类基因组学研究与应用前景

人类基因组学研究与应用前景

人类基因组学研究与应用前景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人类已经成功地解析了人类基因组,这个经历了20多年的研究花费了数十亿美元。

人类基因组是由人类DNA中的所有基因组成的,而这些基因则是控制我们身体的各个方面的基本单位。

人类基因组学的研究和应用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因为对生物医学科研以及生产和种植优质农作物领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一、人类基因组学研究前景1. 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基因基因是人们长期以来一直所感兴趣的热点话题,人们渴望了解自己与他人的基因差异,也致力于研究基因背后的生物学机制。

通过基因组学研究,人们已经发现了几千个与健康和疾病相关的基因,并且这些基因的突变可能导致一些遗传性疾病的发生,例如糖尿病、乳腺癌、白化病等等。

新一代的 DNA 测序技术使得人类基因组学研究的速度和精确度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人们可以通过各种技术工具,如转录组分析,蛋白质组学分析,全基因组关联研究等,来了解基因底层机制以及它们如何决定个体的性状和行为。

2. 个性化医疗、药品开发等应用从生物医学的角度来看,人类基因组学的应用前景尤其广阔。

人们可以利用基因组学研究来开发出更加个性化的医疗方案,以期提供更好的治疗效果和减轻病患承受的副作用。

个体的基因差异会导致对药物的反应和代谢方式不同,例如某些人对某些药物会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而其他人可能不会有这种反应。

通过了解个体的基因特征,医生可以更好地制定药物治疗方案。

此外,人类基因组学还有望开发出治疗某些遗传性疾病的新药或针对个体基因特征的定制药物,以实现更加精准的治疗效果。

3. 基因编辑技术的广泛应用近年来,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发展迅速。

基因编辑技术利用CRISPR-Cas 等工具可以精准地修改基因序列,从而修复或更改遗传疾病或其他基因相关问题。

通过基因编辑技术,人类基因组学研究可以实现很多远期目标,例如:- 通过增强植物耐旱性能,改善作物的生长、产量和品种的品质;- 通过消除人体某些病原体的基因来高效预防某些细菌和病毒感染;- 通过改变某些个体的基因组以支持特定环境中的生存能力。

基因突变改变的方法_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基因突变改变的方法_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基因突变改变的方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 引言1.1 概述基因突变是指在一个个体的遗传物质中发生的改变,它可以导致DNA序列的变异、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改变,进而影响生物体的表型和性状。

基因突变是遗传学研究中重要的概念之一,对于理解生物进化、疾病发生机制以及遗传工程技术等领域有着重要意义。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方法概述、方法解释和对生物体影响分析等角度来探讨基因突变改变的方法。

具体而言,第2部分将概括介绍基因突变的定义与分类、其在科学研究与应用中的重要性以及影响基因突变的因素;第3部分将详细解释自发基因突变发生机制、化学诱导基因突变方法和遗传工程技术在基因突变中的应用;第4部分将分析生物体遗传信息受损与修复机制、基因突变对个体表型的影响以及基因突变在进化中的作用;最后,在第5部分我们将总结主要观点和发现,并展望基因突变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的概述,详细阐述不同方法改变基因突变的机制,并探讨这些突变对生物体的影响。

通过对基因突变改变方法的探索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基因突变在生物学中的重要性以及其在科学研究、医学和农业等领域中的应用价值。

2. 方法概述2.1 基因突变的定义与分类基因突变是指DNA序列发生改变的过程,它可以导致基因功能的损失、增强或改变。

根据突变类型的不同,我们可以将基因突变分为几种常见类型。

首先,点突变是最常见的一种基因突变形式。

它包括错义突变、无义突变和同义突变。

错义突变指的是DNA中的一个碱基被替换成其他碱基,从而导致氨基酸序列发生改变;无义突变则是指某个氨基酸编码密码子被替换成终止密码子,导致蛋白质合成在此处终止;同义突变则表示碱基改变没有引起氨基酸序列的改变。

其次,插入和缺失是另一类常见的突变形式。

插入是指在DNA序列中添加了一个或多个额外的碱基,而缺失则表示某个碱基从DNA序列中丢失。

还有一种类型称为倒位突变,它发生在DNA序列内部某个部分发生颠倒排列。

基因突变与遗传疾病发生机制的分子基础研究

基因突变与遗传疾病发生机制的分子基础研究

基因突变与遗传疾病发生机制的分子基础研究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类对生命本质的探索,越来越多的基因突变被发现,并被证明是各种遗传疾病的发生机制。

基因突变是指DNA序列上的一种突发变化,包括单碱基突变、拷贝数变异、基因重排等。

这些基因突变会导致基因表达的异常,从而影响细胞的生长、发育、转录、翻译和修复机制,最终导致遗传疾病的发生。

基因突变的类型和机制单碱基突变是最常见的基因突变形式,它可以分为错义突变、无义突变和含义突变等。

错义突变是指DNA序列中的一对碱基被替换为另一对碱基,导致了氨基酸的替换;无义突变是指新的DNA序列导致生成了一个过早终止信号,导致未能生成完整的蛋白质;含义突变是指DNA序列中的一对碱基被替换为另一对碱基,但氨基酸序列的变化对蛋白质功能没有影响。

拷贝数变异是指某些基因因存在基因副本数的变化,例如某些人群中存在基因拷贝数增加导致乳糖不耐受的情况。

基因重排是指出现了基因片段的缺失或重组,导致基因剪切和表达异常,例如淋巴细胞中的T细胞受体的基因重排可以产生数百亿条不同的克隆。

基因突变的发生机制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毒物因素、放射线等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引起基因突变。

DNA链的不正确配对、DNA杂交、化学修饰和氧化损伤都可以干扰DNA的复制过程,导致基因突变。

此外,细胞内的生物调控网络也是基因突变发生的重要因素。

基因表达的异常可以影响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miRNA等调控机制,从而促进基因突变发生。

基因突变与遗传疾病的关系基因突变与遗传疾病的关系非常密切,遗传疾病通常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

糖尿病、癌症、先天性心脏病、血友病等常见疾病都有遗传因素,主要是因为一些特定基因发生了突变,导致了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例如,先天性心脏病可能是由于心脏发育过程中某些基因的表达不正常所致;血友病可能是由于凝血因子基因的缺陷或突变导致的凝血机制异常。

基因突变也是一些罕见遗传疾病的发生机制,例如囊性纤维化、表皮松弛症等。

突变基因研究与应用

突变基因研究与应用

突变基因研究与应用现代生物科技的发展使得我们越来越能够理解基因对生命的影响。

突变基因研究是生物科技领域中的一个前沿领域,其对医学、生命科学以及农业等领域都产生着重大的影响。

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突变基因研究与应用,包括其定义、方法、影响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突变基因的定义突变基因是指基因的DNA序列发生了突变,从而导致基因表达或功能的改变。

基因突变是遗传多样性的主要来源,常常是随机的。

有时,突变基因可以带来优势,使得生物体适应环境。

但是,多数情况下,突变基因通常会导致基因的不正常表达或功能缺陷。

二、突变基因的研究方法1.基因测序技术基因测序技术已经是基因研究的重要手段。

它不仅可以用来分析基因组,还可以对个体的DNA进行分析。

基因测序被广泛应用于研究人类遗传疾病和肿瘤的发生机理等。

最近的一些技术改进,如高通量测序技术,大大提高了测序速度,并降低了成本。

2.CRISPR-Cas9技术CRISPR-Cas9技术是一种基因编辑技术,利用基因剪刀Cas9以及CRISPR技术来改变特定的DNA序列。

由于其高效性、精确性和相对容易的实现,CRISPR-Cas9技术已经成为基因编辑研究领域的主要技术之一。

三、突变基因研究的影响1.医学突变基因研究在医学领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使得医生更好地理解遗传性疾病的发病机理、诊断和治疗方法。

例如,现在已经发现上百种与肿瘤相关的基因,并且已经应用于许多肿瘤患者的治疗中,包括肺癌、乳腺癌、结肠癌等。

2.农业对于农业领域来说,突变基因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改善作物的生长和品质。

例如,一些突变基因能增加植物抵抗病虫害和逆境的能力,可以减少对农药和化学肥料的使用;同时也可以增加一些具有抗氧化和保健作用的元素含量,使得植物更加营养。

3.伦理问题突变基因研究引发了一些伦理问题。

有些人担心,如果突变基因被用于基因编辑,那么改变基因池可能会引起基因的混乱。

我们需要更多的讨论来决定到底哪些应用是安全且有益的。

遗传突变和基因演化的规律和机理研究

遗传突变和基因演化的规律和机理研究

遗传突变和基因演化的规律和机理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基因和生命的认识越来越深入。

在这个过程中,遗传突变和基因演化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遗传突变和基因演化的基础概念出发,探讨其规律和机理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

一、遗传突变和基因演化的基础概念遗传突变是指 DNA 序列发生变化的现象。

它在基因和基因组水平上发生,导致遗传信息的改变。

遗传突变是生命体遗传变异的最基本机制,是基因演化的源头和基础。

基因演化是指种群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由于自然选择、遗传漂变和基因流等因素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不同于先代群体的新群体。

基因演化是生物多样性的产物,是生命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遗传突变和基因演化的规律研究1. 遗传突变规律遗传突变的规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频率:遗传突变的发生频率是随机的,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2) 类型:遗传突变的类型包括点突变、插入突变、缺失突变、倒位突变、重复序列扩增突变等,其中点突变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

(3) 位置:遗传突变可能发生在基因内、基因外、调节区等位置,位置不同对于遗传信息的影响也不同。

2. 基因演化规律基因演化的规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自然选择:自然选择是基因演化的主要驱动力,它会使得适应环境的基因型在群体中逐渐占优。

(2) 基因流:基因流是不同群体间基因交换的过程,它会传递不同基因型和基因信息,推动基因演化的进程。

(3) 遗传漂变:遗传漂变是随机基因频率变化的现象,它可能对基因群体的进化产生随机影响,也可能导致严重的基因缺失和遗传瓶颈。

三、遗传突变和基因演化的机理研究1. 遗传突变机理遗传突变的机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自发错误:在 DNA 复制、修复、重组等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如环境因素、化学物质等)可能导致 DNA 序列的结构发生错误。

(2) 环境因素影响:环境因素对基因组稳定性的影响可能导致遗传突变的发生。

alk突变机理

alk突变机理

alk突变机理ALK突变机理引言ALK(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是一种酪氨酸激酶受体,它在细胞内发挥重要的信号传导作用。

ALK突变是一种常见的肿瘤相关基因突变,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本文将重点介绍ALK突变的机理及其在肿瘤中的作用。

1. ALK基因突变的类型ALK基因突变包括多种类型,如点突变、缺失突变、插入突变等。

最常见的ALK突变类型是基因融合,即ALK基因与其他基因的融合产生新的融合基因,如EML4-ALK、NPM-ALK等。

这些融合基因的产生往往导致ALK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从而促进肿瘤的发生和发展。

2. ALK突变的机制ALK突变的机制主要包括基因重排、点突变和基因扩增等。

基因重排是指ALK基因与其他基因的染色体断裂并重新连接,从而产生新的融合基因。

点突变是指ALK基因中某个碱基发生突变,导致蛋白质结构或功能的改变。

基因扩增是指ALK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复制增加,使其表达水平升高。

3. ALK突变的影响ALK突变的主要影响是异常激活ALK信号通路,进而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增殖和转移。

正常情况下,ALK信号通路的激活是有限的,但在ALK突变的情况下,ALK融合蛋白或突变蛋白可以持续激活ALK 信号通路,从而导致细胞的异常增殖。

此外,ALK突变还可以影响细胞的凋亡、增殖、迁移和侵袭等生物学行为,进一步促进肿瘤的发展。

4. ALK突变与肿瘤的关系ALK突变在多种肿瘤中都有发现,包括肺癌、淋巴瘤、神经母细胞瘤等。

其中,ALK融合基因在非小细胞肺癌中最为常见,与肺癌的发生和预后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ALK融合基因在肺癌中的发生率约为3-7%,其阳性患者对ALK抑制剂的治疗反应良好。

此外,ALK 突变在其他肿瘤中也被广泛研究,为肿瘤的分子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

5. ALK突变的检测方法ALK突变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免疫组织化学、荧光原位杂交、PCR、测序等。

免疫组织化学是一种常用的ALK蛋白表达检测方法,可以通过染色反应显示ALK蛋白在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描述Ames试验的原理及其应用

描述Ames试验的原理及其应用

描述Ames试验的原理及其应用1. Ames试验的原理Ames试验是一种常用的基因突变试验,用于评估化学物质对基因突变的诱发能力。

它是由布鲁斯·纳默斯(Bruce Ames)于20世纪70年代初开发的,并被广泛应用于化学品和药物的毒性评估和致癌性评估。

Ames试验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特定的细菌株,如沙门氏菌(Salmonella)和小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暴露在化学物质中,观察是否能够引起染色体突变。

这是通过测定细菌中突变基因的恢复所需的镍胺(histidine)依赖性进行的。

如果化学物质具有基因突变的能力,那么细菌株将无需镍胺即可生存,并在培养基中形成可数的突变菌落。

2. Ames试验的应用Ames试验在化学品的毒性评估和致癌性评估中被广泛应用。

它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的应用领域:a. 检测环境水、空气和土壤的致突变性Ames试验可以用于评估环境中的化学物质对生物的致突变性。

通过将环境样品(如水、空气、土壤)与细菌接触,并观察是否会导致细菌的突变,可以判断样品中是否存在潜在的致突变物质。

这对于评估环境中的污染程度和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b. 评估食品、饮料和药物的安全性Ames试验也被用于评估食品、饮料和药物等产品的安全性。

通过将这些产品与细菌接触,并观察是否会导致细菌的突变,可以评估其潜在的致突变风险。

这对保护公众健康和确保产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c. 预测化学品的致癌性Ames试验在化学品的致癌性评估中也被广泛应用。

虽然Ames试验并不能直接说明一种化学物质是否具有致癌性,但它可以提供有关其诱发基因突变能力的信息。

这些数据可以与其他的毒性研究结果相结合,用于判断化学物质的致癌潜力,并为制定相关的安全标准和法规提供依据。

d. 研究突变机制及基因毒理学Ames试验还可以用于研究基因突变的机制和基因毒理学。

通过对不同化学物质对细菌的影响进行比较分析,可以揭示基因突变发生的机理,进而深入了解基因毒理学的相关过程。

癌症发生与基因突变的关系研究

癌症发生与基因突变的关系研究

癌症发生与基因突变的关系研究癌症是一种生命威胁性很大的疾病,其致病机理十分复杂。

人类的基因组是由约3亿对碱基组成的DNA序列构成的,而癌症往往会导致基因组的突变。

基因突变是癌症发生的一种重要原因,很多研究都在探索癌症发生和基因突变的关系。

一、基因突变的概念基因突变指的是基因序列中出现了变异或改变,这种改变可能是单个碱基的突变,也可能是多个碱基的缺失、插入或倒置。

基因突变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单倍体型和多倍体型突变。

单倍体型突变指的是哪一个基因染色体突变影响一个相对较小的区域; 多倍体型突变则指的是整个基因染色体的一段区域缺失或插入。

基因突变是癌症发生的一种主要原因之一,很多普通人也可能存在基因突变,如果某些癌症家族中有基因突变的话,将非常容易发生癌症。

二、基因突变的发现科学家们可以通过细胞植入技术或者转基因技术来了解基因突变的相关信息。

细胞植入技术是将一种细胞从一种动物体内提取,培育养殖成为一个独立的细胞,然后将这个细胞植入到另外一种动物体内,这种技术可以帮助科学家们了解基因突变的相关信息。

转基因技术则是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将人体染色体中的基因序列插入到其他动物体内,进而研究基因突变与癌症发生的关系。

三、基因突变与癌症的发生据统计,目前已经知道有100多种癌症类型,这些癌症都具有很大的异质性。

很多癌症的发生都与基因的突变有关。

例如,部分线粒体基因的突变是肝癌、胃癌、肺癌等疾病中常见的一种突变,而其他的突变则多与癌症的发生关联。

在细胞的DNA分裂过程中,若一些抑制癌症发生的基因出现了突变,就有可能开启癌症的发病途径。

而癌症是一种克隆性疾病,一旦癌症发生,它就会不断地生长、扩散,并通过转移细胞的方式来激活另外一些异常分裂的细胞类型——引发更多的基因突变。

四、基因突变的防范基因突变是导致癌症发生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加强基因突变的防范对于癌症预防和治疗是非常有帮助的。

人们应该注重健康,合理饮食,保持良好的习惯,因为一个身体健康的人体的自我保护能力是很强大的。

PCR技术在突变基因检测中的应用

PCR技术在突变基因检测中的应用

PCR技术在突变基因检测中的应用基因突变(gene mutation)是遗传病和肿瘤发生的根本原因,检测与遗传病及恶性肿瘤发生有关的突变基因(mutant gene)是分子生物学,医学遗传学及肿瘤学研究的热点,它对阐明遗传病和肿瘤发生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及其诊断和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PCR技术的出现及近年来以PCR技术为基础,结合传统技术的突变基因分析方法为人们提供了许多快速、简便、准确的基因分析途径,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基因突变是癌基因激活,抗癌基因失活及遗传病发生的根本原因,从广义的角度来看,基因突变包括点突变,染色体突变和基因组突变三种形式,只是它仍所涉及的范围不同,后两种基因突变涉及的基因较多,可通过光学显微镜分析细胞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而检出.亦可在间期用标记探针检出,点突变通常的涉及的范围较少,它是肿癌和遗传病发生的主要分子改变,因此,它是基因分析的主要研究内容.不同类型的基因突变有不同的检测途径,大致方法包括:应用基因探针直接检测;应用PCR 技术检测;利用探针技术进行分析。

PCR在突变基因检测时的应用利用核酸探针及Southern印迹杂交技术进行基因突变分析时由于诸多限制难以满足这际工作的需要,自从PCR技术问世以来,建立于PCR技术基础上的突变基因检测技术发展迅速,它不仅能在短时间内检出发生突变的基因,而且即使获得极微量的组织亦可经PCR扩增而进行中种检测,加上PCR技术与探针杂交技术,RFLP技术及PCR直接测序的结合,改换方法得以迅速发展和推广,大大的促进了遗传病及肿瘤有关的基因的研究进展.一、点突变的PCR直接检出(一)用PCR直接检测缺失:当基因内缺失时,可用已知的该基因DNA序列在缺失片段的两侧设计一对引物,然后进行PCR,对其产物行琼糖凝胶电泳,溴乙锭染色,紫外检测仪下检测有无特异性的扩增产物,即可非常容易的判断待检称本中有无DNA片段的缺失.1.一对引物PCR检测缺失如果一个基因的DNA序列已经清楚,其缺失部位亦较为固定,即可根据缺失发生区域的DNA序列在缺失片段的两侧合成一对合适的引物进行PCR,然后琼脂糖凝胶电泳及溴乙锭染色,短波紫外灯下观察有无特异性的扩增片段,该方法是检测基因片段缺失最为快速的方法,在实际应用中,为了避光因某些原因引起的扩增失败而导致假阴性结果的出现,常在反应体系中加入一对与缺失片段无关的基因引物,同时加以扩增,以确定无特异性扩增带并非因反应体系的原因的引起.如在应用PCR技术进行X地贫Bartα基因胎儿水肿综合征义基因缺失检测时,常用一对引物扩增缺失区域,同时同一对β基因引物扩增β基因的一个片段,然后电泳检测.若同时即有α和β基因的特异性扩增产物,则说明α基因的扩增产物则说明模板DNA中有α 基因的缺失,为Bart胎儿水肿综合征.2.多对引物的多重PCR检测缺失:对于某些遗传病的致病基因来说,其缺失具有明显的异质性,即在不同患者其缺失片段有所不同,因而难以用一对缺失部位的引物将所有的缺失检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设计多对引物检测该基因的不同外显子区域,即用同一PCR体系扩增多个外显子然后用琼糖凝胶电泳检测有无缺失的片段,若某一特异性的扩增产物带缺如,则可判定为该片段的缺失,该检测方法是对已知结构基因有无缺失片段的最快速可行的检测途径,目前已用于多种遗传病基因缺的检测.如在DMD/BMD缺失型突变的检测中,用23对引物分为三组进行多重PCR可改98%的缺失得以检出,另外还有人用9对物进行两组多重PCR,大约可检出DMD/BMD92%的缺失型突变.3.用PCR技术进行杂合性丢失的检测:有报道,PCR技术尚可用于检测杂合性丢失可采用PCR-SSCP及PCR定量技术进行检测.(二)单个碱量置换的PCR直接检出1.直接检测限制性内切酶切点的变化-PCR产物酶解分析PCR产物的酶解分析,主要用于检测可引起酶切位点改变--包括所增加的酶切位点及原有的酶切点消失的单碱是量置换性点突变.当某一点突变引起DNA片段中酶切位点发生改变时,则可用酶切位点两侧的引物扩增一含该切点的DNA片段,然后用相应的内切酶进行处理,电泳检测,与正常的无改变的段进行对片分析即可确定有无酶切位点的改变.比如状细胞贫血的发生即是由一酶切位点的改变的改,正常情况下靶DNA 的扩增产物为294bp,经OxaNI消化后产生191bp和103bp二个片段,但镰状细胞贫血的突变使该切点消失,OxaNI消化后仍为294bp的片段,而杂合子则是有294、191和103 三个片段。

突变体基因的发掘与功能分析

突变体基因的发掘与功能分析

突变体基因的发掘与功能分析突变体基因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导致基因序列发生变异而出现新的表型特征的基因。

突变体基因的发掘和功能分析对于深入理解生物学基础和遗传学机理,发展现代生物技术,以及促进农业生产和医学健康等领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突变体基因的发掘1.1.突变体的类型突变体基因可以分为五种类型:缺失突变、插入突变、替换突变、反转录突变和融合突变。

缺失突变是指基因中的一部分被误删或丢失;插入突变指发生了插入事件,基因中新增了一段DNA序列;替换突变是指基因序列中发生了碱基替换;反转录突变是指由逆转录过程产生的基因突变;融合突变是指基因的两个部分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新的基因组合。

1.2.突变体基因的发掘方法突变体基因的发掘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包括自然遗传突变、辐射突变、化学诱变和转基因技术等。

自然遗传突变是指由于自然或自发性的基因变异产生的突变体;辐射突变是指通过辐射或其他物理因素导致的基因序列变异;化学诱变是指通过特定化学物质诱导基因突变;转基因技术是指将其它物种的基因导入目标物种,使其发生突变并表现出新的特征。

1.3.突变体基因的筛选和鉴定筛选和鉴定突变体基因的方法主要包括PCR扩增、蛋白质电泳、原位杂交和基因组测序等。

PCR扩增可以用于筛选突变体基因,通过PCR扩增突变体基因的特定区域,可以寻找到突变体的存在和类型;蛋白质电泳可以检测突变体基因的表达差异,通过对比正常基因和突变体基因产生的蛋白质条带数和大小可以识别出突变体基因的存在;原位杂交可以检测基因的表达模式,通过标记突变体基因的探针与目标基因进行杂交,可以得到突变体基因和野生型基因的表达模式图像;基因组测序则能够对突变体基因进行全面的测序和鉴定。

二、突变体基因的功能分析2.1. 基因功能分析的方法基因功能分析的方法主要包括基因敲除和基因过表达两种方式。

基因敲除是指通过目标基因的突变将其失活,从而观察细胞或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确定其功能和作用机理;基因过表达则是将目标基因导入到目标细胞或个体中并过度表达,进而观察表达后的性状和特点,确定其功能和作用机理。

拟南芥基因突变体研究及其分子机理分析

拟南芥基因突变体研究及其分子机理分析

拟南芥基因突变体研究及其分子机理分析拟南芥是一种重要的模式植物,在基因突变体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拟南芥基因突变体的定义、研究方法、重要性以及其分子机理等方面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拟南芥基因突变体定义及研究方法基因突变体是指在基因序列中发生变异的个体,与野生型(WT)相比,基因突变体的表型有明显的差异。

拟南芥基因突变体是以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为材料的基因突变研究。

它具有许多优秀的特性,如短生命周期、小型体型、遗传变异多样化和基因功能高度保守等。

目前,拟南芥基因突变体的研究方法主要分为化学诱变、遗传转化和基因编辑。

其中,化学诱变是通过化学物质引起基因突变,常用的化学物质有Ethyl methane-sulfonate (EMS)和Sodium azide (NaN3)等。

遗传转化是利用外源DNA片段引入目标基因,达到基因敲入/敲除的目的。

基因编辑则是指利用CRISPR/Cas9等基因编辑技术对目标基因进行精准的编辑,从而实现目的基因的敲入/敲除。

这些方法的优缺点各有不同,可以根据实验目的和条件选择适宜的研究方法。

二、拟南芥基因突变体的重要性拟南芥基因突变体研究有着重要的科研意义和现实意义。

首先,拟南芥是植物领域中最具代表性的模式植物之一,研究拟南芥基因突变体可以为解析生物分子机理和育种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其次,拟南芥基因突变体的发现对研究复杂性状、生长发育和环境响应等现象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对人类生命健康、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深远的影响。

三、拟南芥基因突变体分子机理分析拟南芥基因突变体分子机理分析是对基因突变体的表型变化进行解析的过程。

在基因突变体的研究中,通常采用遗传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多种技术手段进行深入研究。

遗传学方法主要包括染色体显微镜观察、连锁分析、基因定位和基因组学分析等。

在染色体显微镜观察中,通过观察细胞染色体数目、形状、大小和染色体带的特点,可以发现染色体异常和染色体突变。

生殖遗传学的发展和应用

生殖遗传学的发展和应用

生殖遗传学的发展和应用生殖遗传学是遗传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主要研究生物体的遗传信息在生殖方式和过程中的变化和传递。

生殖遗传学的发展历程非常漫长而且充满曲折。

从最初的研究基因组和染色体结构,到现在的研究基因变异和遗传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生殖遗传学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

本文将对生殖遗传学的发展历程和应用进行探讨。

一、生殖遗传学的发展历程1.基因组和染色体的研究早期的生殖遗传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基因组和染色体结构的研究上。

1890年,摩尔根首次发现了果蝇的染色体数目,标志着遗传学作为一个独立的科学学科的诞生。

1902年,摩尔根确定了染色体上遗传信息的载体是基因,从而开创了现代遗传学的研究方向。

后来,哈代和马隆对人类染色体进行了研究,揭示了人体染色体数目和结构,为疾病的遗传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2.基因突变和遗传疾病的研究20世纪中叶,随着遗传学的不断深入,人们开始研究基因突变和遗传疾病。

1941年,布里奇发现了基因的突变现象,并得出了基因突变的一些规律。

1950年代,人们开始探讨遗传疾病的遗传方式和机理。

1960年代,基因工程和分子遗传学的出现,使基因突变和遗传疾病的研究又迈上了一个新的阶段。

3.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研究随着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不断发展,生殖遗传学也开始涉及到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研究。

1978年,英国试管婴儿诞生,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试管婴儿。

此后,人类辅助生殖技术不断发展,包括体外受精、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等技术的应用。

4.基因组学的出现21世纪以来,基因组学的迅速发展为生殖遗传学的研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人类基因组计划在2003年完成,对人类基因组的研究大大深入。

在此基础上,人们开始研究基因变异和基因与疾病的关系,并发现了许多新的致病基因。

同时,人类基因编辑技术的出现也将对生殖遗传学的研究和应用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生殖遗传学的应用1.遗传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随着遗传疾病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遗传疾病得以诊断和治疗。

基因突变修复机制的分子机理

基因突变修复机制的分子机理

基因突变修复机制的分子机理基因突变是生物界最基本的遗传现象之一。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对基因突变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研究发现,尽管基因突变是生物进化的驱动力,但也会导致各种疾病的产生。

为了维护基因组的完整性,生物演化出了一系列的基因突变修复机制,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是DNA修复机制。

本文将重点讨论基因突变修复机制的分子机理,以及其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一、DNA修复机理简介DNA修复是指修复由各种因素引起的DNA损伤所产生的损伤,包括化学物质的损伤,辐射的损伤以及各种自然环境因素引起的损伤等。

DNA损伤会对细胞造成不可逆转的损伤,甚至导致细胞死亡或致癌。

因此,DNA修复机制的完善对于生物体内DNA稳定性的维护至关重要。

DNA修复机制包括直接修复、切除修复、重组修复三种类型,其中切除修复又分为碱基切除修复、核苷酸切除修复和错配切除修复三种方法。

这些修复机制依赖于各种环境和生理因素,并且不同类型的修复机制适用于不同种类的DNA损伤。

二、DNA修复机制的分子机理1、直接修复直接修复是一种简单的修复机制,可用于修复化学物质引起的DNA损伤。

这种修复机制的主要机理是直接去除或改变DNA中受损的碱基或其他重要分子结构。

一些细菌和其他单细胞生物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来应对DNA损伤的。

2、碱基切除修复碱基切除修复通常被用于修复 DNA 中受影响的碱基,这些受影响的碱基是由于环境因素引起的。

该机制分为两种类型: 底物切除和信号切除。

在线粒体和核DNA之间也存在巨大的差异。

在线粒体中,基因组损伤会引起蛋白质的氧化磷酸化,并通过线粒体自发性修复过程发挥保护作用。

3、核苷酸切除修复核苷酸切除修复用于修复 DNA 双链断裂和其他类型的 DNA 损伤,这些损伤无法通过碱基切除修复或重组修复来处理。

该机制包括全切除修复、一侧切除修复和双端诱导耗损修复。

在 DNA 双链断裂事件中,全切除修复和一侧切除修复往往是最常见的修复方式。

对于一些致命的 DNA 损伤如放射性钴的辐射,双端诱导耗损修复则是特别有效的选择。

拓展资料:诱发基因突变的因素及其作用机理

拓展资料:诱发基因突变的因素及其作用机理

诱发基因突变的因素及其作用机理(1)物理诱变因素在多种物理诱变因素中,应用最广泛并且行之有效的是射线。

用于诱变的射线包括电离射线和非电离射线。

在诱变研究中,X射线、γ射线、α射线、β射线和中子等都是人们常用的电离射线。

最早用于诱变的电离射线是X射线,后来人们发现γ射线的诱变效果比较好,于是γ射线成为人工诱变的首选射线。

近年来,人们发现中子的诱变效果也很好,用中子进行诱变的研究日趋增多。

电离辐射作用于生物体时,首先从细胞中各种物质的原子或分子的外层击出电子,引起这些物质的原子或分子的电离和激发。

当细胞内的染色体或DNA分子在射线的作用下产生电离和激发时,它们的结构就会改变,这是电离辐射的直接作用。

此外,电离辐射的能量可以被细胞内大量的水吸收,使水电离,产生各种游离基团,游离基团作用于DNA分子,也会引起DNA分子结构的改变。

研究表明,电离辐射诱发基因突变的频率,在一定范围内和辐射剂量成正比;电离辐射有累加效应,小剂量长期照射与大剂量短期照射的诱变效果相同。

紫外线携带的能量很小,穿透力弱,不足以引起物质的电离,属于非电离射线。

物质吸收紫外线后,其组成分子由于电子的激发而变成激发分子,结果极易引起分子结构的改变。

在紫外线的照射下,DNA分子可能发生多种形式的结构改变,如DNA链的断裂、DNA分子内或分子间交联、DNA和蛋白质交联、胞嘧啶水合作用以及形成嘧啶二聚体等,这些变化都有可能引起基因突变,其中形成嘧啶二聚体(如胸腺嘧啶二聚体)是引起突变的主要原因。

例如,DNA双链之间胸腺嘧啶二聚体的形成,会阻碍双链的分开和下一步的复制。

同一条链上相邻胸腺嘧啶之间二聚体的形成,会阻碍碱基的正常配对和腺嘌呤的正常加入,使复制在这个点上停止或发生错误,于是新形成的链上便出现改变了的碱基顺序,在随后的复制过程中就会产生一个在两条链上碱基顺序都改变了的分子,从而导致基因突变。

(2)化学诱变因素一些化学物质和辐射一样能够引起生物体发生基因突变。

突变体分析在遗传学中的应用

突变体分析在遗传学中的应用

突变体分析在遗传学中的应用随着遗传学的不断发展,突变体分析逐渐成为该领域中一项重要的技术。

突变体是指在基因序列中发生了变异的单个个体,通常与特定基因的功能有关。

突变体分析可以帮助科学家们更好地了解基因的功能及其在遗传疾病和其他疾病中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突变体分析在遗传学中的应用及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突变体分析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突变体分析已经成为疾病诊断中的重要手段。

例如,通过对癌症患者的基因组进行突变体分析,科学家们可以了解癌症的发生机理并寻找新的药物治疗方案。

此外,在遗传病诊断中,突变体分析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患者是否携带有致病基因,并帮助患者和家族进行有效的遗传咨询。

突变体分析在基因功能研究中的应用突变体分析也是基因功能研究中的重要工具。

通过研究基因突变对生物体的影响,科学家们可以得到有关基因功能的重要信息。

例如,利用突变体分析可以实现对某一基因的表达调控机制的研究。

此外,通过对基因突变体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可以帮助科学家们找到新的基因突变,从而发现新的基因相关疾病。

突变体分析在群体遗传学中的应用突变体分析还可以在群体遗传学中得到应用。

通过对某个群体中的基因突变体进行分析,科学家们可以了解这个群体在进化或人类移民过程中的历史。

此外,一些突变体还可以作为群体识别的标志之一,这对解决医学遗传学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突变体分析的未来发展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突变体分析技术的不断更新,突变体分析的应用范围将会得到进一步扩展。

突变体分析在精准医学、复杂疾病、生殖和癌症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此外,随着技术的不断提高,人们将能够更精确地定位和研究基因突变体,帮助科学家们更好地了解基因功能和疾病机理。

总结在遗传学中,突变体分析是一项重要的技术。

通过突变体分析,科学家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基因的功能及其在遗传疾病和其他疾病中的作用。

突变体分析在疾病诊断、基因功能研究和群体遗传学等领域中都具有广泛的应用。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突变体分析的应用范围将会进一步扩展。

功能性基因组学的研究与应用

功能性基因组学的研究与应用

功能性基因组学的研究与应用功能性基因组学是基因组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基因组中的功能基因和非编码RNA,以及它们在细胞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这一领域的研究,可以为人类健康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本文将介绍功能性基因组学的研究内容和应用前景。

一、研究内容1. 基因功能和非编码RNA的研究功能性基因组学的首要任务是探究基因功能和非编码RNA对生物体重要生理过程的影响。

研究的对象是基因组中的所有基因及其编码的蛋白质,以及除编码蛋白质外的一些RNA,如转录RNA、miRNA、siRNA等。

这些基因、RNA会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从而影响细胞生长,分化,凋亡等关键过程。

2. 基因表达、选择性剪接和修饰的调控机制在基因组范围内,基因表达的控制是功能性基因组学的另一个关键方面。

调控机制包括基因拷贝数的变化、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noncoding RNA调控等。

同时,在基因表达过程中,基因的选择性剪接和RNA编辑都存在着很高的复杂性,这也是功能性基因组学研究的一个重点。

3. 基因突变与疾病关系的研究绝大多数疾病都与基因突变有关,无论是遗传性疾病还是非遗传性疾病。

因此,功能性基因组学的另一项研究内容就是研究基因突变与疾病关系的机制。

研究重点包括基因组突变的发现,突变位置的推断,对该突变变异的影响以及这些突变的累积效应等。

二、应用前景1. 新药研发在新药研发领域,功能性基因组学可以用来帮助精细调控分子靶点,以期产生更好的治疗效果。

例如,通过功能性基因组学中关于基因表达和调控机制的研究,科学家可以更好地理解药物分子与它们作用的目标靶点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对分子的选择性的影响。

这种对药物和分子之间关系的了解,可以预测药物的效果,提高研发的效率。

2. 精准医学精准医学在医疗领域内被广泛提及。

功能性基因组学的研究可以为实现精准医疗提供技术支持。

不同人之间基因组存在巨大差异,基于这种个体差异,研究人员可以更好地预测和定制医疗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
中国人群血液肿瘤患者IDH1、IDH2、DNMT3A 基因突变发现及其机理研究与应用
一、项目基本情况
提名单位: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主要完成人:曾云,张登峰,杨金荣,于明,邹阳,向国强,王燕梅
完成单位: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
研究所、昆明医科大学
项目所属学科:医疗卫生
任务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云南省科技厅
学科分类名称:血液病学代码:320.2430.
所属国民经济行业:卫生和社会工作
计划名称和编号: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项目《血液肿瘤患者IDH1基因的突变及其致病机理研究》(81060046)
2.云南省科技厅-昆明医科大学应用基础研究联合专项项目《DNMT3A在IDH1致急性髓系白血病基因组高甲基化中的作用》(2014FB027)
项目研究起止时间:2011年至 2017年
成果最早应用时间:2013年
推广应用单位:全国省内外十三所医疗单位
二、项目简介
血液肿瘤在病因学、病理学以及临床表现上都存在差异,是一大类异质性疾病,这为患者临床确诊和对症治疗带来许多难题。

血液肿瘤的发病机制是复杂的,其中遗传因素对血液肿瘤的发病起着重要的作用。

该项目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共35万元科研经费支持下,通过在中国西南群体中完成“中国人群血液肿瘤患者IDH1、IDH2、DNMT3A基因突变发现及其机理研究与应用”的系列工作,发现IDH1、IDH2、DNMT3A基因突变主要发生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尤其是复发难治AML患者,其他恶性血液病中罕见突变;在机理研究中发现IDH1参与的传统通路HIF-1α信号和细胞内ROS可能没有参与IDH1 突变致血液肿瘤的过程,而DNMT3A可能参与介导IDH1/2突变所致的基因组高甲基化。

同时,该项目研究中取得了国际领先的“四个科学发现”,为这一类血液肿瘤患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该研究在国际上率先发现如下:
1.IDH1 p.I99M 与 IDH2 p.R140Q 突变同时出现在1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 转化而来的AML患者中,且该患者预后极差。

2.国际首次在NK/T淋巴瘤(鼻型)和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异型)患者中检测到IDH1基因突变p.R132G、p.R132H,两例患者预后极差,提示IDH1的基因突变可能参与了部分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病人的发病,可能是其预后不良的一个指标。

该研究发现为这类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和方向。

3.在复发难治的Ph+的B-ALL患者中可检测到DNMT3A基因突变,且该患者预后极差。

为这类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为可能的药物开发提供了新的靶点。

4.DNMT3A参与介导IDH1/2突变所致的基因组高甲基化。

该研究将两种重要的血液肿瘤致病基因在功能上进行了关联,为下一步开
展基于药物基因组学的个体化治疗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该研究成果在省内外十余所医疗单位广泛应用,成果应用临床以来,大大提高了伴有IDH1、IHD2、DNMT3A基因突变的恶性血液肿瘤患者尤其是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治疗疗效,提高其缓解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该项目团队在国际范围内率先在血液肿瘤中发现IDH1、IDH2基因突变,经Goolge检索显示代表性论文(Zou et al.2010.BBRC)迄今已被引用44次,是领域相关基础研究的重要论文。

该项目共发表相关核心文章共14篇,其中SCI论文3篇,累积影响因子为6.891,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论文7篇,科技核心期刊2篇。

研究执行过程中,共培养博士研究生1名,硕士研究生12名,已毕业12人,有2人晋升职称,获得省级临床重点学科1个。

三、候选人及候选单位对项目的贡献情况(推广应用情况)
(一)候选人对项目的贡献情况(推广应用情况)
(二)候选单位对项目的贡献情况(推广应用情况)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在项目申报、项目的组织实施进程中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帮助,提供了良好的科研实验平台及文献检索通,并在科研经费的拨款和使用中严格监管和指导,确保了项目的顺利高效完成。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昆明医科大学协助项目申报、项目的组织实施,同时提供了良好的科研实验平台,协助督促及时工作总结及论文发表。

候选单位人才储备充足,学科间相互合作交融,注重血液肿瘤基因遗传因素的异质性理论、技术创新及临床工作中发现和衍生的基础研究,保证了由基础研究理论突破并转化到临床使用再进行临床推广,不断探寻血液肿瘤患者基因突变的突破点,扩大项目的收益范围及对象。

四、获得知识产权情况
该项目共发表相关核心文章共14篇,其中SCI论文3篇,累积影响因子为6.891,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论文7篇,科技核心期刊2篇。

研究执行过程中,共培养博士研究生1名,硕士研究生12名,已毕业12人,有2人晋升职称,获得省级临床重点学科1个。

代表性论文:
1.Yang Zou,Yun Zeng,Deng-Feng Zhang, Shan-Hua Zou, Yun-Feng
Cheng*, Yong-Gang Yao*. IDH1 and IDH2 mutations are
frequent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acute myeloid leukemia but rare in other types of hematological disorders.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2010, 402(2):378-
383.(IF:2.595)
2.Mei-Sheng Xiao,Deng-Feng Zhang,Yun Zeng, Yun-promoter
region of the CASP8 gene are not associated with non-
Hodgkin's lymphoma in Chinese patients.Annals of
Hematology,2011,90(10):1137-1144.(IF:2.615)
3.Yun-long Li, Deng-Feng Zheng,Shi-Wen Zhang, Yun
Zeng*,Yong-Gang Yao*.Screening for mutation R882 in the
DNMT3A gene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hematological
diseas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matology,2012,
96(2):229-233.(IF:1.681)
4.李灿美,杨凌,曾云.DNA高甲基化与肿瘤的研究进展[J].云南医
药,2011,32(05):557-560.
5.贺振新,杨凌,刘琳,杨昭庆,何勤,曾云.多发性骨髓瘤中细胞因子
信号转导抑制因子1(SOCS1)基因异常甲基化的研究[J].昆明医科
大学学报,2013,34(03):58-62.
6.向国强,曾云*.急性髓系白血病基因突变研究进展[J].临床血液学
杂志,2013,26(11):808-812.
7.王燕梅,曾云*,于明.急性髓系白血病中异柠檬酸脱氢酶基因突变
研究进展[J].临床血液学杂志,2014,27(06):1000-1008.
8.陈煜娟,曾云*,于明.急性髓系白血病中DNMT3A基因突变的研究进
展[J].重庆医学杂志,2014,(24):3250-3253.
9.杨金荣,曾云*,于明.急性髓系白血病FLT3基因突变研究进展[J].
重庆医学杂志, 2016, 45(8): 1104-1107.
10.阮经艳,曾云*,狄勇.IDH1/2突变诱导急性髓系白血病基因组高甲
基化的研究进展[J]. 重庆医学杂志,2017,46(11):1552-1555.
11.杨金荣,陈煜娟,王燕梅,曾云*,于明.DNMT3A基因突变在AML中检
测及临床意义分析[J].重庆医学杂志,2018,45(S):403-406. 12.李芬,曾云*,谢瑜.sCD30与CA125的检测在非霍奇金淋巴瘤诊断
中的临床意义[J].重庆医学杂志,2018,47(S):61-64.
13.刘坤梅,申政磊,曾云*.白血病与血管生成拟态[J].重庆医学杂
志,2018,47(11):4177-4183.
14.钱丽,曾云*.慢性髓性白血病相关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J].重庆
医学杂志,2018,47(7):2608-2613.
五、项目曾获科技奖励情况
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