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合集下载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道德与法治教育在初中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它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道德与法治教育过程中所培养的基本素质与能力。

下面将从道德意识、法治意识、自我管理能力、责任担当和社会参与等方面探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

道德意识是指学生对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和判断能力。

初中生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需要通过道德课程和实践活动来认识道德价值观和道德规范,明确善恶、美丑的界限。

教师可以用生动的故事和案例,引发学生的思考与讨论,让他们通过亲身经历和实际操作来感受道德概念,增强道德情感,从而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

法治意识是指学生对法治社会和法律法规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和理解。

初中生作为法治社会的一员,应当了解和遵守法律法规,树立法治信仰,构筑法治意识。

教师可以通过模拟法庭、法律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让学生深入体验法律的公正性和权威性,让他们了解到法律是保障社会和谐、公平正义的基石,培养他们的法律意识。

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自我管理能力是指学生对自己的行为、情绪和学习进行有效管理的能力。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的动荡时期,他们需要培养自我控制能力,做到自律、自立,能够做到“知行合一”,将道德和法治观念落实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教师可以通过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体验到自我管理的重要性和困难,引导学生学会制定目标、规划时间、管理情绪,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

责任担当是指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承担社会和个人责任的能力。

初中生应当明白自己的行为会对他人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他们需要相互尊重、与人友善相处,关注集体利益,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讨论、班级活动等方式,让学生明白责任的重要性,并引导他们学会承担责任,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课程之一。

以下是一些策略,可帮助教师在教授道德与法治课时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1. 重视课堂互动与引导:教师可以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

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判断和决策的能力。

2. 强化法治意识的培养:教师在教授法治内容时,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法治的重要性和普遍适用性。

教师要与时俱进,将法治教育与当前社会、法律问题相结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法治观念。

3. 培养道德情感与价值观: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价值观。

可以通过讨论道德问题、分析道德困境和冲突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4. 注重实践与体验教学: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法院、公安机关等,亲身感受法治的力量和正义的力量,增强学生对法治的认同感和信任感。

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培养其公民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

5. 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教师可以通过案例教学和实例分析,教授学生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让学生了解法律的普遍性和适用性。

教师还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与法治相关的法律资源和网站,让学生了解如何正确获取法律信息。

6. 开展道德与法治教育活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道德与法治主题的辩论赛、演讲比赛等活动。

通过参与活动,学生能够拓展知识面、培养表达能力,增强对法治和道德的理解与认同。

7. 做好家校合作:教师要与家长密切沟通,加强家校合作。

教师可以邀请家长参观课堂、参加教育讲座等,让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内容,与教师共同关注孩子的道德与法治教育。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要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法律是社会行为的规范,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基石。

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当了解和尊重法律的存在和作用,了解法律的普遍适用性和约束力。

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教学手段,让学生亲身体验法律的约束和保护作用,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

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是指个体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到社会发展和公益事业中。

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了解社会发展的需要和重要性,认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有义务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公益机构,进行社区服务活动等,引导学生从小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要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

道德判断能力是指个体在面对道德问题时,能够准确地认识到问题的本质和影响,并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

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了解道德的基本原则和核心价值观,学会分析和解决道德问题。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道德辩论和思辨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听取他人的观点,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能力。

法治思维能力是指个体以法律为基础,运用逻辑思维和法律知识进行问题解决和决策的能力。

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当了解法律的基本原则和逻辑思维的应用,学会将法律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运用法治思维解决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律师文书书写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运用法治思维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法治思维能力。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社会责任感、道德判断能力和法治思维能力。

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实践活动的结合,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培养他们健康成长,成为具有核心素养的新时代公民。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课程之一。

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培养道德品质、法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从而形成健全人格和良好行为习惯。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1.注重情感教育道德与法治课应该注重情感教育,通过教授道德知识、案例分析和价值观引导,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亲身经历、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强他们对道德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同时,教师可以布置一些情感化的作业,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情感表达,深入感受道德问题的重要性和影响。

2.强化案例教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案例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生动具体的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道德问题的实际情况和影响。

教师可以选取一些生活中的真实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道德问题,并引导他们讨论、思考。

通过案例教学,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道德问题的本质和复杂性,提高他们的道德思考能力。

3.进行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

在道德与法治课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道德冲突的角色扮演,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解决道德问题。

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学生可以更好地感受到不同立场下的考量和困惑,从而培养出更加宽容和理解的心态。

教师还可以利用角色扮演来模拟一些法治案件的庭审过程,让学生感受法治的公正和权威。

4.强化实践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要注重实践教育,让学生通过行动去体验和实践道德与法治。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志愿活动、校园环境整治和社会公益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道德和法治的重要性。

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一些小事情,引导学生从道德和法治的角度进行思考和行动,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

5.创设情境教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教学,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和理解道德与法治。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情境化的问题和活动,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讨论和思考。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道德与法治是中学生必修课程之一,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养和法律意识的重要途径。

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对于他们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下面就介绍一些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中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启发式教学强调学生的探究性和实践性,可以充分发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问题导入、案例分析等方式,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探究知识,提高学生对道德与法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例如,在教授“诚实守信”的时候,教师可以提出“你的朋友借了你的钱,但他一直没有还,你该怎么办?”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如何处理,并引导学生讨论诚实守信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二、设立案例分析环节,引导学生学习法律知识法律知识是中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内容之一,而案例分析可以帮助学生使用法律知识应对真实情况。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现实生活中的案例纳入教学内容中,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案例,掌握什么是合法行为,什么是违法行为,从而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授“侵犯知识产权”的时候,教师可以列出一些常见的侵权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并加深对知识产权保护的认识。

三、倡导学生实践,促进道德素养的提高道德教育需要学生在实践中逐渐掌握,只有通过实践,学生才能更加深入地体会道德的重要性。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各种义务活动,如服务社区、志愿者服务等,帮助学生体验到为人民服务的快乐和现实意义,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同时,在实践中,教师也应该注意营造激励机制,如记录表扬、及时反馈等,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自我约束机制,提高道德素养。

四、注意情境教学,引导学生行为规范情境教学是培养学生行为规范的重要方式,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行为规范,从而掌握社交技巧和礼仪,提高道德素养。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模拟社交场景,如面试、公开演讲等,帮助学生掌握社交技巧和礼仪。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从2016年秋季学期开始;基于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编写的道德与法治课教材开始进入教学实践..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为学校德育教育和品德养成的重要基石;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良好品德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到“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体系”这个词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也成为深化课程改革的重要突破点..如何让学科核心素养教学落地生根;让学生充分享受课堂教学快乐;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打好基础..一、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初中道德与法治的开设是为了引导与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因此;培养其核心素养主要有四方面内容;包括政治认同、法治意识、理想精神与公共参与..一培育“政治认同”核心素养政治认同是指一个公民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对祖国在情感上与理智上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同时;能自觉维护祖国的统一团结与核心利益..“政治认同”核心素养对于国家、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只有政治上的认同才会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进而转化为自觉的行动..具体来讲;作为中国公民;初中生必须热爱祖国、忠于祖国;对祖国有较强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要站在中国立场;以中国公民的身份自觉遵纪守法;维护社会秩序..了解我国国情;拥护中国共产党;理解并自觉拥护党和国家的相关方针政策..热爱社会主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理想;主动维护国家尊严与利益;增强民族自尊心与责任感;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二培育“法治意识”核心素养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身心特征较为特殊..近年来国内中学生犯罪问题日益突出;犯罪低龄化越来越严重..中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其法治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未来社会的稳定程度..培养中学生的“法治意识”就是要让他们成为有自尊、守规则的公民..因此;应加强对初中生的纪律教育与法治教育;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与规则意识..同时;引导他们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主动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三培育“理性精神”核心素养培育“理性精神”核心素养是让初中生成为有思想、有理智的中国公民..这对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均有重要的意义..具有“理性精神”的中学生必须在生活中能辨别善恶、是非、美丑;能坚持原则;坚守底线;抵制不良思想与诱惑..对待各种社会现象与政治事件;要坚持实事求是;把握实质;分清主次;坚持真理;能够自觉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蚀;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一创设真实教学情境;搭建素养培育平台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而积极的过程;学习者知识的获得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教师的指导、同学间的交流来实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扮演的角色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范式;引导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由此判断学生的行为动机、观察学生的思维养成;最终引领学生实现学科所要达到的核心素养..比如针对网络上热议的“老年人跌倒该不该扶”的问题;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在表演和观看的过程中;分析各类现象的成因;对于这些行为可能引发的社会影响进行讨论;并从中得到启示..学生会在一系列鞭辟入里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观念;增强了法制观念;提升了公民素养..同时深刻的认识到;和谐社会建设;人人有责..二科学设定学习目标;明确素养培育方向科学合理设定学习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学习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教学活动的达成点..因此;目标的设定要兼顾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只有这样;才不会出现方向性的错误..目标的制定要结合新课程的理念、学科目标、单元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具体而细致..比如科学上网这一课时;要对课文的内容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将本课所涵盖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归纳;最终确定学习目标:知识目标初步形成对网络、网络交往以及使用网络语言的看法;了解网络的特点;初步感受网络的两面性..能力目标学会合理利用互联网等传播媒介;提升客观看待问题、辩证分析问题、理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培养抵制网络不良诱惑的能力;提高安全防范能力、辨别能力;在网络交往中保护自己..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形成理性看待网络的意识;初步培养遵守网络规则的意识;初步养成积极的媒介批评能力;学会理性利用现代媒介参与社会公共生活..三维目标的设定;从表及里;形成的是对学生综合学科素养的培养体系;学生可以从身边或自己经历的事去理解教材知识;从而树立并形成真正的技能与素养..三回归课堂生活本真;拓展素养培育途径道德与法治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在课堂教W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融入到社会中去;感受社会道德法律规范的力量;形成客观理性的价值体系;回归课堂本真..核心素养的培养应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只有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本真;用学生身边的人和事感染、影响学生;才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也是学生自身知识增长、能力提高、情感升华、全面发展的主体..只有通过自身在学习和活动中的观察、思考、参与、运用;才能把抽象的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培养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已成为核心素养培养的共识..道德与法治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将触角伸向广阔的社会大课堂;进一步拓展生活;从中汲取生活的养料;从正在发生的、活生生的实际中检验和丰富所学知识;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锻炼;核心素养也随之进一步深化..。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迁,道德与法治教育已经成为中小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作为初中生的老师和家长,我们要重视道德与法治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素养和法治观念,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在未来的社会中做出正确的选择,成为对社会有价值的人才。

一、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我们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道德观念,懂得如何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团结合作。

在日常的教学和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教育案例、道德评议和实践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守纪守法、勇于担当的品格,让他们懂得自己是社会的一份子,应当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我们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让他们了解自己所在的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只有了解了这些,学生才能在未来的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不仅懂得维护自己的权益,更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以一种高度负责的态度面对社会和国家。

二、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在中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人际关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只有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学生才能在未来的社会交往中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我们可以通过情感课程、心理健康教育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增强社会交往的能力和技巧。

还要教育学生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不伤害他人,学会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

在法治教育方面,我们也要让学生懂得要尊重法律、守法经营,不得触犯法律,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权益。

也要让学生懂得在社会交往中遇到问题要依法处理,遇到违法犯罪行为要勇于举报,让社会充满公平正义。

三、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我们不能只是灌输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案例教学、反思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去解决问题。

通过一些实践活动如参观法院、警察局等,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生活,深刻了解法治的重要性。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策略《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初中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

以下是《道德与法治》课的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一、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1. 倡导道德行为:通过故事、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道德行为的内涵,明确道德规范,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2. 实践道德行为: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者服务、亲近自然等,培养学生的公益意识和奉献精神。

3. 培养责任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责任观念,培养他们对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责任感,鼓励他们主动承担责任。

二、促进学生的自我规范能力1. 培养自律意识:通过制定学生个人学习、生活规范,引导学生自觉遵守,养成良好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的习惯。

2. 引导自主学习: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法律意识:教授法律知识,引导学生了解法律的重要性,并鼓励他们遵守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1. 探究法治理念:引导学生了解法治的概念和重要性,培养他们维护法治的决心和意识。

2. 学习法律知识:教授法律的基本原理和法律法规知识,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和法治意识,增强法律意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3. 模拟法制实践:组织模拟法庭、法律知识竞赛等活动,让学生参与角色扮演,培养他们的法律思维和法律实践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1. 强化公民责任:教育学生热爱国家、热爱社会,培养他们的公民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公益活动。

2. 提升参与意识:鼓励学生参与学校和社区的事务,例如学生会、班委会等,培养他们的参政议政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

3. 培养国际视野:通过世界各国的法律、法治文化等教育,引导学生了解国际社会的法治状况,增强他们的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策略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自我规范能力、法治意识和公民意识,帮助他们成为具有健康道德品质和良好法治素养的公民。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至关重要。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所获得的综合素养,包括道德品质、法治观念、道德行为和法律意识等方面。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不仅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还能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

下面将从三个方面介绍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重视道德品质的培养。

道德品质是人的道德素养的核心,是衡量一个人是否道德高尚的重要标志。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的道德品质是一个重要的评价指标。

要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首先应该从课堂教学入手。

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道德问题,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和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友善感和公平感等。

可以通过讲述人物感人的事迹,触发学生的同情心和慈善意识。

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从亲身经历中感受到道德的力量。

注重法治观念的培养。

法治观念是学生参与社会生活中必备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

教师可以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从法律的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

通过案例分析,可以让学生体会到遵守法律的重要性和法律对社会秩序的作用。

还可以组织模拟法庭活动,让学生充当法官、律师等角色,亲身体验法律的权威和公正。

强化道德行为的培养。

道德行为是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比如制定课堂规则、组织道德实践活动等。

要注重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评价和引导。

当学生出现不良行为时,教师要及时进行教育和引导,帮助学生认识到错误,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

教师还要给予学生正面的激励和表扬,鼓励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道德行为。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策略作为初中生的一门重要课程,《道德与法治》课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学生在这门课程中不仅可以学习到国家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还可以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法治观念和道德品质。

如何制定针对性的培养策略,对学生的素养培养至关重要。

下面将针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策略进行深入探讨。

一、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1. 强调法律的权威性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重点强调法律的权威性,让学生明白法律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工具,需要大家共同遵守和维护。

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法律对于社会的重要性,增强法治意识。

2. 培养遵纪守法的习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如排队、扔垃圾等,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遵纪守法的意识和习惯。

老师要以身作则,成为学生学习遵纪守法的榜样。

3. 组织参观法庭活动组织学生参观法庭,让他们亲身感受法律的严肃和庄严,加深对法律的认识和尊重。

在参观过程中,老师可以带领学生了解法庭的工作流程,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

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1. 进行志愿者活动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各类志愿者活动,如义务劳动、环保公益活动等,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奉献和帮助他人的快乐,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心。

2. 进行社会实践安排学生参与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走进社区、走进农村,了解社会的多元化和复杂性,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

3. 开展社会调查通过开展社会调查活动,让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问题和矛盾,引导他们思考如何从自身做起,为社会问题寻找解决办法,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三、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1. 进行道德讲座每周安排一定时间,进行一些关于道德的讲座,让学生了解什么是道德,道德的重要性,以及一些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的道德规范。

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形象鲜明的语言,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2. 进行道德实践开展一些关于道德的实践活动,如扶老助残、敬老爱幼、帮助同学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到道德行为的意义和价值,激发他们内心的良知和情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道德与法治课是中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它不仅仅是传授道德与法律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将会对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有更深刻的理解,并培养出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法治观念。

下面将介绍一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策略一: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一种很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真实的案例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分析,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道德和法治问题的理解。

在道德与法治课上,老师可以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讲解,让学生从中了解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从案例中总结出正确的道德和法治观念。

策略二: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感受道德和法治问题的重要性,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法治观念。

比如,可以让学生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如法官、律师、警察、犯罪嫌疑人等,在模拟的情境中进行对话和交流,引导学生思考在不同的角色下应该如何行使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如何遵守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规范。

策略三:情境教学情境教学是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和思考,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在道德与法治课上,可以设计一些具有现实意义的情境问题,并让学生在小组或全班讨论的方式下进行解决。

比如,可以设计一些关于公共场所行为规范、家庭伦理问题、网络安全等情境问题,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进行道德判断和法治思考。

策略四:社会实践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的社会环境中感受道德和法治的重要性,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法治观念。

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法庭、警察局、社区卫生站等地方,让学生了解社会治安、法律援助、社会福利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参与一些志愿者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和责任感。

策略五:案例分析在道德与法治课上,可以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来深入讨论一些具有争议性和复杂性的道德和法治问题。

比如,可以选取一些当前热点事件或社会问题,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和法治观念。

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核心素养培养

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核心素养培养

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核心素养培养核心素养可以理解为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是今后学习和生活的基础和保障。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核心素养培养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道德素养培养道德素养是指学生在道德认知、情感态度、行为表现等方面的素质。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正确的价值观初中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

通过道德课程的学习和实践活动,可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比如:珍惜生命、尊重他人、亲近自然、追求真善美等。

2.良好的品德和行为学生的品德与行为反映了其道德素质。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培养学生守纪律、尊重师长、关心他人、乐于助人、守信用、公正、正义等良好的品德和行为。

3. 评价能力学生应当具有较高的评价能力,在评价行为中保持公正和谨慎,同时能够使用恰当的语言进行表达1.法律知识的掌握学生应当了解宪法和法律的基本内容,了解国家对公民权利和义务的规定,并能在实践中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2.法制观念的形成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强调法制观念,让学生认识到法律是维护公民权利和社会稳定的重要途径,培养其理解和尊重法律的观念。

三、公民责任素养培养公民责任素养是指学生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个人主义等方面的素质。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应该通过教育,让学生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关心公共利益、具有公民道德责任感的公民素质。

1.爱国主义和家国情感的培养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始终贯穿爱国主义和家国情感,让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与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家国情感。

2.奉献的精神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引导学生树立奉献社会的精神,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促进社会进步和和谐。

四、创新思维素养培养创新素养是指学生在解决问题、创造成果等方面的素质。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应该通过探究性学习、思维训练等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素养。

1.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等方式来推广法律意识和道德素养。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核心素养培养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核心素养培养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核心素养培养作者:苏长红来源:《成功密码》2018年第06期摘要:道德与法治课程在整个初中教学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仅是一门增进学生对于道德法律知识的了解程度的学科,更是一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学科,也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基石。

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过程当中,应当立足于教学实际,以学生们为主体,帮助学生们提升核心素养。

本文将就如何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培养核心素养进行探讨。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与初中教学体系中的其他课程不同,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课程,其课堂内容将直接对学生们的道德素质以及日常行为习惯产生影响。

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立足于教学实际,对于学生本身学习情况加以分析并制定相对应的教学目标和步骤,以此来提升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热情和兴趣,并促进其核心素养的提高。

一、立足于生活实际进行教学与其他以课本内容为教学中心的课程不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更多是基于对学生们生活中可能会遇到和了解到的事件進行分析,并将之进行升华从而达到教学效果。

在看似乏善可陈的生活现象中,往往蕴藏着重要的哲学知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就是将这背后的哲学道理发掘出来并对学生们进行教育。

换言之,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也应当从学生们的生活实际出发,切身处地设置与教学内容相对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们在对生活实际存在的情况进行讨论和思考的过程当中,不断深化他们的思想内涵,丰富学生们的精神世界,从而对学生们进行道德和思想上的教育。

二、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促进道德水平的提升在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的教学当中,我们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与其说是道德法治知识的传授者,倒不如说是学生们在学习这门课程时的引导者和示范者。

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应当对学生起到良好的道德表率和榜样作用,通过自身在课堂上的言谈举止以及对于所举事例的看法分析,为学生们树立起一个正确的,可以被借鉴的道德榜样。

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途径

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途径

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途径在课堂教学中要坚持课程标准的指导结合具体实践,把知识教学和核心素养结合起来,让学生成为有立场、有理想、有思想、有理智、守规则、有担当、有情怀的公民。

一、情境引领,增强学生核心素养1.情境创设引领。

教师要创设灵活多样的情境让学生或交流,或角色模拟体验或参加社会实践,在体验中实现知识、能力、道德情感的统一,在体验中感受生命的涌动与价值的升华。

教师应时刻保持对政治的高度敏感和时代前瞻性,为学生呈现高端大气上档次的课堂。

2.问题对话引领。

就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开放式的、发展型的交流讨论,使学生在交流碰撞中弄清问题、明辨是非。

生活化的亲切对话能让学生感受到道德与法治课不是光讲大道理,而是真实的。

3.练习实践引领。

要以提高核心素养为目标,以满足不同需求为导向,以生活为主题,以实践探索为主线,设置课内和课外两种不同类型的探索性练习,引导学生学思研行相结合,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研究意识和实践精神。

二、时政播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理论联系实际是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生命和灵魂,是教师讲授知识、学生学习掌握知识都要遵循的原则,也是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特定要求和重要特点。

教学中所讲的所有的知识都要解决或运用到现实的生活中去。

例如,在课堂上,设计课前5分钟播报新闻活动,让学生就最近发生的大事进行播报,讲清时间、地点、事件。

三、学科整合,升华学生核心素养落实核心素养可以通过学科整合,提高理性思维能力和核心素养。

学科整合不是各要素的叠加,而是注入“主体精神”的合金,应该成为不可或缺的教学行为。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它贯穿于基础教育整个过程和所有学科。

我们要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特殊属性,坚持在实践中探索创新,不断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课程之一,它既涉及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也涉及学生的法治素养。

如何通过这门课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下面就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进行详细探讨。

一、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1.引导学生正确树立人生观、价值观道德与法治课应该引导学生正确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讲解伦理、道德模范的故事,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真善美,在日常生活中要如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2.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道德与法治课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老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一些社会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提高学生的情感管理能力道德与法治课可以通过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情感管理能力。

老师可以结合一些案例讲解,让学生认识到情感管理的重要性,学会理性对待情感,正确表达和释放情感。

4.促进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道德与法治课可以通过一些团队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老师可以设计一些团队合作的游戏或者活动,让学生在其中体会到团队的力量,从而激发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5.提高学生的决策能力道德与法治课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扮演某个角色做出决策,培养学生的决策能力。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体会到做出决策的难度,提高学生的决策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法治素养1.教育学生树立法治观念道德与法治课应该教育学生正确树立法治观念。

在教学中,老师可以结合宪法、法律知识,让学生了解到法律对于社会的重要性,明白自己应当遵守的法律。

2.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道德与法治课可以通过案例剖析,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老师可以选取一些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法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应该如何处理,从而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3.培养学生的法治能力道德与法治课可以通过模拟法庭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法治能力。

老师可以设计一个案例,让学生扮演法官、律师等角色,进行辩论和裁决,从而培养学生的法治能力。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策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法律意识的重要课程之一,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这一课程,我们需要有一定的培养策略,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

下面就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策略进行探讨。

一、强化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1. 以身作则,树立正面榜样。

老师应该以身作则,做一个合格的道德模范,用自己的言行来影响学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2. 开展道德实践活动。

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一些志愿服务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会关爱他人、勇于承担责任、乐于助人等道德品质。

3. 加强道德案例教育。

老师可以通过讲解一些真实的道德案例来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和行为意识。

二、深化法治教育,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素养1. 引导学生了解法律知识。

需要通过案例分析、法律常识讲解等方式,使学生初步了解国家的法律法规,明白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提高法律意识。

2. 加强法治实践活动。

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法庭、公安机关等法律实践活动,让他们亲身感受法治的力量,增强对法律的尊重和遵守意识。

3. 营造法治氛围。

在校园里建设法治文化墙、法治宣传栏等,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接触和学习法治知识,形成一个浓厚的法治氛围。

三、注重熏陶教育与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法律情感1. 培养学生的正义感和公平感。

通过情感体验教育,让学生感受到正义与公平的重要性,激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法律情感。

3. 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引导学生走出校园,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亲身感受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从而培养出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法治情感。

1.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在教学中要注重启发教育,让学生通过思辨性的问题讨论和案例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自主思考能力,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和法律判断能力。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核心素养培养

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核心素养培养

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核心素养培养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素养培养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道德修养和法治意识,使他们具备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律观,以及遵守法律、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等方面的素养。

培养人文精神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目标。

人文精神强调人的人格的培养、道德的培养和审美的培养。

在课程中,学生要通过学习人文知识、欣赏人文艺术作品等方式,调动他们对人的情感和人文价值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爱心、宽容心、协作精神以及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等方面的素养。

道德修养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另一个核心素养培养。

道德修养是指通过学习道德知识、道德实践、与他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操和道德行为。

在课程中,学生要学习到责任、诚信、守法、自律、尊重他人等道德规范,通过实践活动以及道德情感体验等方式,提高自己的道德意识和道德修养。

培养法治意识也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重要任务。

法治意识是指学生具备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理解和尊重法律,自觉遵守法律规定。

在课程中,学生要了解国家法律法规、法治文化,了解法律的重要性和作用。

通过学习法律知识、分析法律案例、模拟法庭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使他们能够依法行事、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还应培养学生的判断力和决策能力。

在现代社会中,往往需要学生根据道德标准和法律规定来做出判断和决策。

通过课程中的实际案例学习、讨论、辩论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判断力和决策能力,使他们能够在面对道德和法律问题时,能够正确判断和做出合适的决策。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核心素养培养包括培养人文精神、道德修养、法治意识以及判断力和决策能力等方面的素养。

通过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学生将具备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律观,成为有责任感、有担当、有法治意识的公民。

这些素养也对学生成长为积极向上、阳光健康的个体,对社会风气的改善和社会进步有着重要的作用。

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核心素养培养

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核心素养培养

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核心素养培养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培养学生道德意识和法治观念的重要课程,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课程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至关重要的,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和法治素质。

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核心素养之一。

公民意识是指学生自觉地履行公民权利和义务,认识到自己是国家和社会的一员,有责任和义务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

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可以通过教授法律知识、解读法律条文等方式来实现,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

还可以通过组织参观法庭、模拟法庭等活动,增强学生对法律的尊重和遵守意识。

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另一个核心素养。

道德情感是指学生对道德行为的情感体验和价值感受,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可以促使学生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情感表达能力。

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可以通过讲述真实的道德故事或案例,让学生感受到道德行为的美好和正能量,鼓励学生关注他人的需求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关爱之情。

还可以开展一些道德实践活动,如志愿者活动、公益宣传等,通过亲身参与和实践,增强学生对道德行为的认同和情感体验。

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重要内容。

法制观念是指学生对法律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对法律的尊重和遵守。

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可以通过教授法律知识、解读法律案例等方式来实现,让学生了解法律的重要性和作用,明确法律对社会秩序的维护和个人权益的保护。

还应该培养学生对法律的尊重和遵守意识,让学生明白法律是公平公正的,违法行为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法制教育活动、举办模拟法庭等活动,增强学生对法律的认同和尊重。

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法治能力也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核心素养之一。

责任意识是指学生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对社会和他人的行为负责。

法治能力是指学生运用法律知识和法律思维解决问题和处理矛盾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从2016年秋季学期开始,基于《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编写的道德与法治课教材开始进入教学实践。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为学校德育教育和品德养成的重要基石,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良好品德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到“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核心素养体系”这个词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也成为深化课程改革的重要突破点。

如何让学科核心素养教学落地生根,让学生充分享受课堂教学快乐,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打好基础。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
初中道德与法治的开设是为了引导与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因此,培养其核心素养主要有四方面内容,包括政治认同、法治意识、理想精神与公共参与。

(一)培育“政治认同”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是指一个公民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对祖国在情感上与理智上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同时,能自觉维护祖国的统一团结与核心利益。

“政治认同”核心素养
对于国家、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只有政治上的认同才会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进而转化为自觉的行动。

具体来讲,作为中国公民,初中生必须热爱祖国、忠于祖国,对祖国有较强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要站在中国立场,以中国公民的身份自觉遵纪守法,维护社会秩序。

了解我国国情,拥护中国共产党,理解并自觉拥护党和国家的相关方针政策。

热爱社会主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理想,主动维护国家尊严与利益,增强民族自尊心与责任感,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二)培育“法治意识”核心素养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身心特征较为特殊。

近年来国内中学生犯罪问题日益突出,犯罪低龄化越来越严重。

中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其法治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未来社会的稳定程度。

培养中学生的“法治意识”就是要让他们成为有自尊、守规则的公民。

因此,应加强对初中生的纪律教育与法治教育,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与规则意识。

同时,引导他们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主动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

(三)培育“理性精神”核心素养
培育“理性精神”核心素养是让初中生成为有思想、有理智的中国公民。

这对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均有重要的意义。

具有“理性精神”的中学生必须在生活中能辨别善恶、
是非、美丑,能坚持原则,坚守底线,抵制不良思想与诱惑。

对待各种社会现象与政治事件,要坚持实事求是,把握实质,分清主次,坚持真理,能够自觉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蚀,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创设真实教学情境,搭建素养培育平台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而积极的过程,学习者知识的获得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教师的指导、同学间的交流来实现。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扮演的角色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范式,引导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由此判断学生的行为动机、观察学生的思维养成,最终引领学生实现学科所要达到的核心素养。

比如针对网络上热议的“老年人跌倒该不该扶”的问题,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在表演和观看的过程中,分析各类现象的成因,对于这些行为可能引发的社会影响进行讨论,并从中得到启示。

学生会在一系列鞭辟入里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观念,增强了法制观念,提升了公民素养。

同时深刻的认识到,和谐社会建设,人人有责。

(二)科学设定学习目标,明确素养培育方向
科学合理设定学习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关键。

学习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教学活动的达成点。

因此,目标的
设定要兼顾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只有这样,才不会出现方向性的错误。

目标的制定要结合新课程的理念、学科目标、单元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具体而细致。

比如科学上网这一课时,要对课文的内容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将本课所涵盖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归纳,最终确定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形成对网络、网络交往以及使用网络语言的看法,了解网络的特点,初步感受网络的两面性。

【能力目标】学会合理利用互联网等传播媒介,提升客观看待问题、辩证分析问题、理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步培养抵制网络不良诱惑的能力,提高安全防范能力、辨别能力,在网络交往中保护自己。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形成理性看待网络的意识,初步培养遵守网络规则的意识,初步养成积极的媒介批评能力,学会理性利用现代媒介参与社会公共生活。

三维目标的设定,从表及里,形成的是对学生综合学科素养的培养体系,学生可以从身边或自己经历的事去理解教材知识,从而树立并形成真正的技能与素养。

(三)回归课堂生活本真,拓展素养培育途径
道德与法治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

在课堂教?W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融入到社会中去,感受社会道德法律规范的力量,形成客观理性的价值体系,
回归课堂本真。

核心素养的培养应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

只有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本真,用学生身边的人和事感染、影响学生,才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也是学生自身知识增长、能力提高、情感升华、全面发展的主体。

只有通过自身在学习和活动中的观察、思考、参与、运用,才能把抽象的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

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培养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已成为核心素养培养的共识。

道德与法治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将触角伸向广阔的社会大课堂,进一步拓展生活,从中汲取生活的养料,从正在发生的、活生生的实际中检验和丰富所学知识,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锻炼,核心素养也随之进一步深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