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教材内容解析
《文化生活》第二课第一框感受文化影响
认识活动
文化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不 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在认识活 动中表现出不同的思维方式和 价值观念。
思维方式
文化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不 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在思维方
式上存在差异。
文化影响的特点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01
02
03
潜移默化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 化的,往往在不知不觉中 渗透到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中。
深远持久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 久的,一旦形成往往难以 改变。
02
文化对个人的影响
文化对个人价值观的影响
价值观的形成
价值观的稳定性
文化通过影响人的认知、情感和行为, 塑造个人的价值观。
文化对个人价值观的影响是长期而稳 定的,不易改变。
价值观的传播
文化通过家庭、学校、媒体等途径传 播,使个人接受特定的价值观念。
文化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行为模式的形成
文化影响个人的行为习惯和模式, 使个人表现出特定的行为特点。
文化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
文化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包括文化创新能力、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国民素质等方 面。
文化软实力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有助于提升国民素质、促进经济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
文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文化差异影响国际关系
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会影 响国际关系的发展。
《文化生活》说“文化”——浅析关于“文化”的几组易混概念
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都称为“ 文化 ” 这种 。 广义 的“ 文化” 概念与文明相 近。考古学 中讲的“ 文化 ” 通 常就是这种广义 的文化。比如 :夏文化 ”商文化”两河 “ “ “ 流域文化 ” 。整个 《 等 文化生活》 教材 中提及 的文化主要 是广义的文化。而在某些场合 ,文化” “ 一词又被专指文 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是人们受 教育 的程度 , 这些都是狭 义的文化。比如小 品《 昨天 、 天和明天》 今 中宋丹丹 说赵 本山“ 没文化” 就是这个意思 。
“ 我学 ” 我要学 ”变接受式 学习为感受式 、 要 为“ , 发现式
学 习。 生 通 过调 查 、 问 , 掌 握 的 事实 说 明某 一理 论 学 访 用
或观点 , 将外在 的知识转化为 内在 的素质 , 以让学生 可
在实践 中获取更多知识。
2 4 中学 教 学参 考 ( 旬) 2 1. 总第 7 下 0 1 1 5期
“ 际” 实 中提高多种 能力 , 为学生健康 成长搭建 了平 台。 作为教 师 , 我们必须更新 观念 , 切实 将实践活 动融入思
想政治课教 学改革之 中 ,并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 加
强 思 想 政 治 课 的 实 践 活 动 , 不 能 只 重 课 堂 教 学 , 轻 决 而 社会实践 。
调查法是指研究者有 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观察 、 访
《文化生活》课程的文化品性
《文化生活》课程的文化品性
《文化生活》课程的文化品性
作者/孟庆男
课程与文化密切相关,课程既承载着文化,又传承着文化。《文化生活》课程正是这样一门充满文化意蕴的课程。这一课程无论是从它的自身来看,还是从它的教学过程来看,都体现了其应有的文化品性,即课程设置上的文化品性、课程目标上的文化品性、教学内容上的文化品性。
一、课程设置上的文化品性:文化精神得以体现
何谓文化精神?可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文化精神是各种文化形式的本质,它贯穿于语言文字、服饰、建筑、音乐、绘画、工业外观设计等宏观和微观的文化形式之中。正由于人们对各种文化形式具有一种文化敏感,才形成人们对文化本质的把握。二是文化精神是一种基本的文化观念,它通过一定的伦理观念、天人关系观念、入神关系观念、人与自然关系观念等体现出来。
高中《文化生活》课程在设置上也体现了一定的文化精神,主要表现为它遵循了思想政治课设置上的传统文化理念,也就是它考虑到了本门课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性质。本课程并不是纯粹的文化知识性课程,而是进行文化建设并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教育的课程,这门课程所体现出来的文化精神主要包括时代精神、人文精神、创新精神。
1.《文化生活》课程设置体现着时代精神。
时代精神是一个时代的人们在社会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精神风貌和良好品格。时代精神既是时代之潮流,又是时代之精华,它在社会发展中起着导引的作用。
《文化生活》课程在设置上所体现的时代精神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是本课程的设置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在以往思想政治课的课程体系中,并没有“文化”这一专题,而在新课程改革中却设置了《文化生活》的内容。之所以设置这门课程,就是因为当前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文化现象已成为学生们关注的焦点,学生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文化需求日益强烈,生活中的冲突也越来越多地表现在文化层面。因而,设置这一课程既体现了课程的德育性质和人文价值,又凸显了文化建设作为现代化建设重要领域的时代意义,同时也增强了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与主体性。二是本课程的设置具有很强的时代感。这主要表现在《文化生活》课程是以学生现实的文化生活为背景的,它强调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实文化生活,反映学生的现实文化生活,与学生的现实文化生活紧密联系,并为学生的现实文化生活服务。
政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内容结构知识详细总结
《文化生活》内容结构
《文化生活》的教材分为四个单元:“文化与生活”、“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发展先进文化”,分别对应了课程标准的四个主题,按照“是什么:文化的概念”、“为什么:文化的发展”、“怎么看:民族精神”、“怎么办:文化建设”的逻辑顺序来展开。四个单元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构成了《文化生活》教材的有机整体。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介绍文化是什么。
本单元是整本教材的绪论与总论,主要为全本教材提供基础性的认识。本单元讲述文化的基本概念、功能和作用。包括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作为人类的精神活动,对社会发展有引导和制约的作用;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当代社会,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等内容。要求通过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形成对文化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认识。本单元包括两课。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用“体会文化”和“文化与经济、政治”两个框题介绍文化的内涵。第1框题“体会文化”主要从学生的体验出发,引导学生形成对文化概念的基本认识,正确理解文化概念。第2框题“文化与经济、政治”则从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角度,通过对于文化与经济、政治之间的密切关系,说明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加深学生对文化概念的理解。
本课有三个问题需要把握:
第1个问题: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本课程所使用的“文化”概念,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科学技术、语言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把握这一文化概念,要注意以下几个基本点。
人教版高中政治教材的编排问题与修订方向——以《文化生活》为例
人教版高中政治教材的编排问题与修订方向——以《文化生活》为例
发布时间:2021-03-08T11:02:21.90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6月(下)第18期作者:李军
[导读] 相对新课标,现在正在使用的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李军
神农架林区高级中学湖北省神农架林区 442400
相对新课标,现在正在使用的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14年4月第5版,2016年12月第7次印刷。经过多次修订,内容观点很好的契合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理论精神,结构也更趋合理,材料引用紧扣时代脉搏,深受广大师生的好评,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包括笔者自身在内的一线教师也还是发现了很多教学中不好用的地方,有的地方甚至被称作瑕疵,学生也反映感觉和以前用的教材有些不一样,感觉更懵了。为了更好教和更好学,以达到教的更好和学得更好的目的,我从四个方面探讨一下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教材第一单元值得商榷的地方,以求达到更好的完善教材以更好教和更好学,以达到教的更好和学得更好的目的。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教材第一单元主要围绕文化及其影响,或者作用来进行理论编排的。从纵向的角度,开宗明义,教材一开篇就直接由现象入手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文化,并在明确文化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从文化与社会的角度阐述文化在社会生活中有着巨大的影响和作用。但是“文化”作为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教材的核心观点,是后面相应观点和理论展开的基石,说清楚,讲透彻是很有必要的,尽管有的专家和老师认为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首先是一门思想政治课,而不是一门文化理论课程,有其思想性。比如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陈晓妹、谢树平老师在所著《《文化生活》教材第二单元解读》一文中,这样的观点就很明显,但这并不是说因此我们就可以不注重理论的逻辑完整和核心概念交代清晰讲解透彻。笔者认为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教材第一单元中“文化”这一核心概念就存在交代不清晰讲解不透彻的问题,概念扎堆,有“淡化定义”过甚的嫌疑。另外,赵竹林郭敏老师在《《文化生活》第四单元存在的问题及修订建议》中也说“《文化生活》第四单元部分“框”“目”标题表述不明确、不严谨;知识概括存在不系统、不全面、漏洞明显;并列关系的理论出现结构混乱”等。
思维导图教案:《文化生活》全册单元复习提纲辅助你拓展思维
思维导图教案:《文化生活》全册单元复习提纲辅助你拓展思维
作为当代人,我们面临着越来越多的信息与知识的洪流,如果没有良好的思维能力,就很难解决复杂的问题和应对日常的生活。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提升思维能力,提高学习效率,教师要善于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其中思维导图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工具之一。下面我们就以小学《文化生活》全册为例,为大家展示如何利用思维导图辅助学习和复习。
一、前言
思维导图,是灵感于二十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项思维工具。俗话说:“一图胜千言”,思维导图就是在理解、记忆和表达知识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大脑的整体思维能力,通过图像和文字的交叉使用,以图为基础、以字为辅助,呈现出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和逻辑。在学习中使用思维导图,可以更快更深入地理解知识点,同时也可以加强对知识点的联想和记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
二、教学内容
小学《文化生活》全册是典型的综合性教材,包含了通识、语文、数学、科学、社会和艺术等多元化的知识点。其中涉及到一系列文化常识,如习俗、传统节日、文化遗产、美术、音乐、戏剧、文学、历史、地理、科技等等。这些知识点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想要系统地学习和掌握,就需要一种适合学生记忆和理解的方法。通过思维导图,我们可以将这些知识点暴露出来,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它们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掌握思维导图的基本操作方法,学会快速和准确地制作思维导图。
2.学生能够在思维导图的基础上分析和理解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与联系,全面提高对知识点
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3.学生能够自主地运用思维导图辅助自己的学习和复习,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
文化生活》课程与教材分析
四《文化生活》教材的设计理念
教材的目标理念:紧密联系社会主义文化建
设的实际,与时俱进地充实和调整教学内容, 寻找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式和新方法,体现 当今世界和中国发展的时代特征,显示马克 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强大力量,增强马克思主 义理论的吸引力。
教材的方法理念: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
性,着眼思想政治教育和方向引导的实效性。 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特 点,采用循循善诱的方式,帮助他们形成正 确的世界观、选择正确的人生观、认同正确 的价值观。
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价值,又能够有效地吸收外来 文化的优秀成果,在创造性的两相融合中形成先进 的文化价值体系和强劲的人文魅力机制。 二是经济参与文化的规模和高科技支持文化的力度。 文化产业的兴起,把科技、市场和文化结合在一起, 赋予文化以新的发展形态。文化上的优势,已在很 大程度上转化为文化与科技、市场相结合的优势。
《文化生活》课程与教材分析
北京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所长 程光泉博士
一、《文化生活》是一门什么课程
《文化生活》不是文化理论的系统阐示。
《文化生活》不是历史知识的繁复堆积。 《文化生活》不是文学艺术的品味欣赏。
《文化生活》不是文化现象的浮光掠影。
《文化生活》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增设的
高中政治课的层次
人文与社会
思 想 政 治 课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教材教法分析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建议:在教学中教师只要明确自己 的立场,给学生一个正确的价值判 断信号就可以了。
◇课堂探究:你赞同 上述哪种观点?你的理由 是什么?可否提出自己的 建设? ◇探究提示:我赞同 家长C的观点。因为重 友情,并不是要进行 “人情消费”,中学生 自己并不挣钱,所花费 的钱都是家长给的,生 日、节日互赠高档礼物, 到饭店请客吃喝容易导 致攀比,把友情庸俗化, 不利于中学生的健康成 长。中学生之间互赠礼 品应围绕有利于其健康 成长这一主题,应结合 自己的实际情况,不能 世故化、成人化。
怎样在文化生活中选择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精神文明
根本目标是培育“四有”公民 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科学 文化事业建设
怎样追求更高的 思想道德目标
提高知识文化和思想道德修养 遵守公民道德规范,提升思想 道德境界
辨识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 弘扬主旋律,提倡多元化 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2、可以迁移《经济生活》 市场调节的缺陷、国家宏 观调控、消费心理;《政 治生活》中公民的权利与 义务、政府职能等理论知 识,分析”三忧“影响, 进而生成公民、社会、国 家应对“四喜”和“三忧” 影响的举措。
第一框
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
第三目
讲述“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 化的内涵以及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的基本要求。
《文化生活》教学中的感悟
《文化生活》教学中的感悟
《文化生活》这门学科,无论在初一还是高中都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它是政治的基础课程之一,是与生产力、经济联系紧密的科目。有了它,我们才能了解社会的文化生活状况,并且对文化做出正确的评价;而且还要使学生通过这门课学习到许多具体的知识。
但是,不少学生对于政治课,总认为他们没什么用处。其实,政治并不仅仅是要求你去记忆那些理论知识,也并不单单是对以往事件的罗列与叙述,其本身就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如果只是单纯地背诵记忆,那就失去了政治课的意义。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将书本上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来。所以,从某种角度上讲,政治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关键在于我们怎样去利用。
另外,政治教材虽然和语文有相同的地方,但却也有自己独特的地方。语文的一个很大特点便是主观性比较强,但政治却更侧重客观性。所以,政治和语文也有不同之处,政治教师要努力做好对教材内容的整合工作。具体说来,便是抓住每章的主线与知识点,让学生明白每一章讲了什么内容,每一节讲了什么,整体与局部是怎样结合起来的。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掌握每章的内容,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
再次是中国的节日文化。《文化生活》第四章,是由历史与社会两部分组成的。而历史又分为古代历史和近代历史。在中国的古代历史中,传统节日占据了很大的比重,例如清明节、元宵节等。但是,在近代历史中,由于西方文化的不断冲击,传统节日所占的比重变得
越来越小。但我认为,应该加强近代历史中的传统节日内容。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节日中,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与我们今天的生活息息相关。例如清明节的扫墓与祭祖,端午节的赛龙舟、吃粽子,中秋节的赏月、吃月饼等,都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让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而不只是停留在“知道”上。
政治:《文化生活》复习课件(新人教必修3)
3.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理解
P43)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 古为今用。
(4)我国应如何应对: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激 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 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 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 1.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表现 (理解 P13-P14)
2.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理解
P31)
(1)民族文化具有世界文化的共性: ※.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 性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 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性。 (2)民族文化具有自己的个性: ※.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 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 化之间存在着差异。 ※从哲学生活角度看,是矛盾普遍性和特 殊性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 的关系。
第三课结构图
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民族节日与文化遗产 文 化 的 多 样 性 传播途径: 商贸活动、 人口迁徙、教育 文 化 的 传 播
文化多样性的 内涵与成因
传播手段: 口语----大众传媒
态度: 尊重民族文化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多样性
态度: 作文化交流使者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从横向看) 考点梳理
人教版必修3文化生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说课稿
人教版必修3文化生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说课稿
一、教材概述
本课是《文化生活》教材的第三单元,题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本单元主要涵盖了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们将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进行的文化建设工作以及文化产业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中国共产党在文化建设方面的思想和政策;
•了解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和重要性。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文化自信;
•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
•提高学生的珍惜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
1.理解中国共产党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方面的重
要思想和政策;
2.理解文化产业的定义、发展现状和重要性。
四、教学难点
1.让学生能够深入理解中国共产党在文化建设方面的
重要思想和政策;
2.让学生能够清楚地认识到文化产业对国家经济和文
化发展的重要作用。
五、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
1. 情境导入(10分钟)
首先,我将通过给学生出示一张图片,展示一部中国电影
的剧照,让学生们猜测这部电影的名称,并简单询问学生对中国电影的了解。
2. 学习活动(30分钟)
接下来,我们将开始学习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1) 学习《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内容(15分钟)
我将向学生介绍本单元的标题,并一起阅读课文。在阅读
过程中,我将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描述的中国共产党在文化建设方面所做的努力和成就,以及文化产业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我会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山西讲座《文化生活》教材分析
第四单元“发展先进文文化”
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和文化建建设
选择文化生活的意义 什么是人民大众 的文化 大众传媒与文化生产、 文化消费的发展态势。 真正的大众文化,是 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 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 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发展先进文化的意义 如何坚持先进文 化的前进方向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文化的根本目标。 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 化的基本要求。 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 方向的关键。 思想道德建设的意义 如何加强思想 道德建设
治课程建设的历程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标志性
意义。
(二)、这是一门什么课程?
课程的最大特点,也是最大问题:它没有相 互对应、相对独立的学术领域的学科背景。 • • • • 《文化生活》不是文化理论的系统阐示。 《文化生活》不是历史知识的繁复堆积。 《文化生活》不是文学艺术的品味欣赏。 《文化生活》不是文化现象的浮光掠影。
使学生了解当前生活中的各种文化现象,获得参与 各种文化活动的基本知识和能力,提高文化赏析、文化 修养的水平。 使学生了解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意义,形成对文化发 展的规律性认识;能够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的作用,正确 面对外来文化的影响,增强文化创新的意识。 使学生感悟中华文化的价值,懂得弘扬中华民族精 神的意义;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 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 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人教版必修3文化生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说课稿
人教版必修3文化生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说课稿
一、教材信息简介
本说课稿针对人教版必修3文化生活教材中的一篇文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该篇文章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含义,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和传播这些价值观。通过教学,希望学生能够深刻认识到价值观对社会和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
2.1 知识目标
•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
2.2 能力目标
•通过阅读文章,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培养学生的价值观意识,引导学生在行动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3.1 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培养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能力。
3.2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个人成长、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四、教学准备
•教案、教材、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
5.1 导入(5分钟)
老师可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入话题,如:我们生活在一个什
么样的社会?社会对我们有哪些要求?学生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激发学生对话题的兴趣。
5.2 阅读文章(15分钟)
请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文,并鼓励学生标注重要观点和语句。提醒学生注意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并思考这些观点和态度对自己的影响。
5.3 分组讨论(20分钟)
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由3-4名学生组成。小组内成
高中思想政治教材解读
《文化生活》教材内容介绍
➢ 教材的整体结构 ➢ 第一单元 是什么:把握文化的一般意义 ➢ 第二单元 为什么:文化自身发展的一般过
程 ➢ 第三单元 怎么看:把握的文化核心价值
➢
第四单元 怎么办: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文化生活》整体结构
是什么 第 一 单 元 文 化 与 生 活
为什么 第 二 单 元 文 化 传 承 与 创 新
《文化生活》教材解读
〔第一单元
课 程 设置
《文化生活》是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一门必修 的课程模块,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 《生活和哲学》相互衔接,相互补充,共同构成高中 思想政治课的必修内容.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一起, 共同构成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
经
政
文
哲
济
治
化
学
生
生
生
知
活
活
活
识
选修模块
相互交融
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文化在综合国力 的竞争中
文化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当前,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我国的文化 发展既面临严峻的挑战,也存在有利的 发展机遇.
把文化建设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 任务,增强文化竞争力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 文化是经济增长与发展的精神推动力 ➢ 文化对经济强有力的渗透与促进 ➢ 文化产业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模块第五课第二框
难点: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依据:虽然我们早已意识到文化创新的重要 性,但在创新过程中,总不免会走一些弯路, 犯一些错误。加强对这一知识点的分析,既 能让学生在文化创新过程中认清发展的正确 方向,看清错误 倾向的本质,同时,也 能对其作出必要的警示, 避免走向极端。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积极创设有效情景,使知识形象 化、生动化、立体化,以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
2.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社会实践是文
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面向世界,博采众
长”均是文化创新必然经历的过程。初步运用辩
证观点说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应坚持正确方向,
克服错误倾向,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
题的能力。
能力目标:运用多媒体现代技术手段展示视 频、图片、文字材料等,使课堂内容更加丰 富充实。运用情景创设、合作探究等教学方 法进行教学,充分挖掘学生潜力,激发学生 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
习,使学生充分认识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 根本途径。在文化发展的问题上要克服四种
错误倾向,坚持正确方向,推动文化发展。
3.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文化创新的途径 依据:我们一直都在提倡要创新。而创新这一 词在我国已被人们广泛使用,甚至发展到被滥 用的程度。但单纯的提口号,建议人们进行创 新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要教会人们如何进行 创新。
(新)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3.1《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教材分析(极品)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分析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是必修教材《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第三课的第一个框题。包括了“1.异彩纷呈,交相辉映2.透视文化的多样性3.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三个小标题教材内容。其中“1.异彩纷呈,交相辉映”是导引内容,主要是启发学生感受和理解丰富的文化的多样性,赏析不同民族文化的精粹,让学生对民族文化、世界文化产生兴趣。“2.透视文化的多样性”重点是提高学生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论分析和认识。帮助学生认识文化是民族的,文化的多样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3.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主要引导学生的情感价值观,树立不同民族相互尊重,发展本民族文化同时,促进文化的多样性。通过本框内容的学习促使学生在面对不同的文化时,能够正确对待文化差异,既要认同本民族的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才能让文化百花齐放。本框知识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在本单元中,它是一个引子,开启了本单元知识的学习之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把握课程性质的要求来看
设置专门模块讲授文化建设,是课 程充分反映党的创新理论、体现马克思 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与时俱进地坚 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的必要举措。
我们关注什么
• 我们所要求证的问题,实质上不是课程应该 归属什么样的学科,而是课程应该成为什么 样的学科。
•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对本课程所使用 的文化概念的内涵给出自己的界定,不仅是 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
我们追求什么
从总体上把握课程的学科定位、建构课 程的目标体系,既要根据思想政治课的性质, 以树立正确的文化观为主旨,对文化的内涵和 外延做出规范;又要从现实生活中的文化现象 入手,在辨析各种突出的文化生活的问题中,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点评 课程性质与学科定位
鲜明地坚持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科学地认识 文化在人类社会 中的地位和作用。
明确课程所 采用的文化概念, 是以党的基本纲领 对文化建设的提法 和要求为依据的。
发展先进文 化和建设和谐文化, 是整合课程目标的 核心概念。
点评 和谐文化与先进文化
胡锦涛同志说:“我们要更好地构建 和谐社会,就必须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 领下,大力建设和谐文化。” 包括“倡导 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营造和谐氛 围”“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 文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是现阶段我国文化工作的主题”。
基本目标
使学生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理解文化概 念的内涵,全面认识文化的作用;初步树立马克思主义 文化观。 使学生了解当前生活中的各种文化现象,获得参与 各种文化活动的基本知识和能力,提高文化赏析、文化 修养的水平。 使学生了解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意义,形成对文化发展 的规律性认识;能够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的作用,正确面 对外来文化的影响,增强文化创新的意识。 使学生感悟中华文化的价值,懂得弘扬中华民族精 神的意义;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 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四不像”
二、这是一门什么课程?
课程的最大特点,也是最大问 题:它没有相互对应、相对独立的 学术领域的学科背景。
分享 台湾教材:文化的概念
文化的探索 • 人与文化的关系 • 文化的意义 文化的特性 • 共享性 • 积累性 • 整合性 • 制约性
文化的组成 • 文化的项目说 • 文化的层次说 • 文化的系统说 文化的变迁 • 文化变迁的意涵 • 文化变迁的原因 • 文化变迁的方向
体例规范
视点一 视点二 视点三
教材结构的层次 行文规范的功能 综合探究的功用
点评 特点与优点
•
教材层次划分的设计,体现了以“学习过程为主线”
的追求。
•
活动框的设计反映了课程改革的重要追求:既致力
于提供基础性知识,更着力于引导学生体验形成知识的
过程。
•
各种栏目的设计既丰富了教材的信息量,又不加重
学生的学习负担;既增强了教材的可读性,又关照不同
小结
只有切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才是 衡量和判断课程能否成立的根本标尺。我 们确认本课程的学科定位,如果抽掉了思 想政治教育的灵魂,则意味着势必要皈依 某种所谓“文化学”之“体”,从这个意 义上讲,你说它是“四不像”,这就对了。
“形散神聚,杂而不乱”
三、 怎样把握这门课程的内容目标?
• 体例规范 • 逻辑结构 • 内容目标
对教学重点的陈述,没有分列知识目标和思 想教育目标;也没有按谁重谁轻的次序排列,大 体上依循教材的顺序。
有关重点、难点的解析,将结合内容目标的 实施提供。
逻辑结构
文பைடு நூலகம்
第一单元 是什么: 文化概念的界定
化
文化的意义:文化与经济、政治
一
般
第二单元 为什么: 文化发展的一般过程
文化的传承:传播、继承与创新
中
第三单元 怎么看: 中华文化的精髓
国
文化的认同:中华民族精神
文
化
第四单元 怎么办: 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文化的选择 :当代文化生活
内容目标
凭借结构图,既可以明了该单元教学内容的递 进层次、横向关联、综合要求,又可以明了该单 元的内容目标,确认教学重点,即基本观点。
从充实课程目标的意义来看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 基本内容比较集中地融入课程, 是思想政治课改革的题中应有 之义。(重要性)
从贯彻“三贴近”的原则来看
思想政治教育要提高针对性、更 有效地贯彻“三贴近”原则,以学科 课程为载体、较为系统地讲授有关文 化生活的内容,势在必行。(实效性)
小结
本课程的设置,体现了课程的德育性质和 人文价值,凸显了文化建设作为现代化建设重 要领域的时代意义,增强了实施思想政治教育 的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这在高中思想政 治课程建设的历程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标志性 意义。
使学生明确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改造 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的重要内容;能够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使学生确信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 方向,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 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 主义文化。 使学生懂得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大 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学生的差异。
•
综合探究的功用,在于展现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
帮助学生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小结
透彻理解教材的编写体例,对于课程实施 的意义是全方位的。它有利于强化课改理念的 推行;有利于全面、准确地把握教学的实质性 内容、有效控制教学的程度和进度;有利于教 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有利于促进学习方 式和评价方式的改进。
《文化生活》 教材内容解析
人民教育出版社 朱明光
我们面对的几个主要问题
• 前所未有:为什么要开设这门课程? • “四不像”:这是一门什么课程? • “形散神聚,杂而不乱”:怎样把握这门课程的
内容目标? • “乐学好教”:如何实施这门课程的内容目标? • 贯彻十七大精神,教材有什么调整?
前所未有
一、为什么开设这门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