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教材内容解析
文化生活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考情呈现
目录
1.体味文化
高考试题
10年广东选;10年天津 主;11年山东主、安徽 主;12年广东选、江苏 选、安徽选
所涉考点
文化的特点(物质载体);文 化的力量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2.文化与经济、10年全国主、 江苏主、 政治 北京选、福建主、浙江 主;11年江苏选、安徽 主、天津选、主;12年 广东选(09年浙江主) 1.感受文化影 响 10年广东选、天津选; 11年全国主、山东主、 浙江选、天津主、北京 主、广东选;12年北京选 10年全国主;11年全国 主、山东主、安徽主、 福建选、北京主(09年 浙江主)
其他重要问题
1.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2.开展文化交流的意义 3.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4.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原因 5.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利的意义 6.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分析建设社会主义 精神文明的必要性 7.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分析建设核心价 值体系的必要性
第二单元:文化继承与创新
单元特点:逻辑清晰,命题点多,全面深入复 习
古梯田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活化石,是中国水土保持系统工 程的范例。云南红河哈尼梯田、湖南紫鹊界梯田和广西龙脊梯田 是我国三大古梯田。三大古梯田之美,在于“森林、水系、梯田 、村寨”四素同构。今天,人们又发现了农耕价值中蕴含着新的 价值,首先是古梯田的文化价值,其开发与保护将使古梯田的旅 游价值和文化价值都得到提升,是农业转变发展方式的新领域; 其次,古梯田积淀的厚重的生态理念和建管经验,为现代坡耕地 治理工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因此,我们要保护古梯田,限制过 度开发,实行生态补偿,并加强古梯田恢复和配套建设。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分析说明保护古梯田 的意义。 ①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保 护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的作用。保护古梯田有利于更好地认 识我国古代农耕文明,展现古代农业的成就。 ②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 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古梯 田积淀的厚重的生态理念和建管经验,为现代坡耕地治理工程提 供了宝贵的经验。 ③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古梯田的开发与保护, 将使古梯田的旅游价值和文化价值都得到提升,对经济发展起巨
高中思想政治教材解读演示版.ppt
➢ “名人名言”
➢ 综合探究课:旨在帮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贯通起来,提高综合运 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探究活 动提供了进行探究的背景材料,指出了探究 活动的基本思路,是相关单元内容的系统化 和进一步深化,是单元学习不可缺少的部分。
➢ 教材使用的理念:强调教材与社会经济生活、政治 生活和文化生活之间的互动,在设计上为开放互动 式教学与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留下尽可能大 的空间,为改进评价方式提供条件,目的是培养学 生的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材的呈现方式
➢ 本册教材分为单元、课题、框题、目题四个层次。 ➢ 单元题下面有一段简洁的导语,告诉学生学习本单
➢ 《文化生活》以学生置身其中的文化生活为依托,引 导学生了解当前生活中的各种文化现象,获得参与文 化活动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包括如何进行文化赏析、 提高文化修养等,进而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和价 值观。
《文化生活》教材的设计理念
➢ 教材的目标理念:紧密联系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 际,与时俱进地充实和调整教学内容,寻求思想政 治教育的新形式和新方法,体现当今世界和中国发 展的时代特征,显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强大力 量,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吸引力。
元的主要内容和意义,以便把同学引入该主题的探 究领域。 ➢ 每个单元设有2~3课,每一课由一个相对独立的生 活主题构成课文的主题内容。课题下设的导言具有 承上启下的作用,也讲明了本课的主题。 ➢ 每一课设2个框题,每一框大致是一个课时的内容。 ➢ 每一框题下设3个目题,目题下面的内容分为正文 和辅助文两部分。
怎么看 第 三 单 元 中 华 文 化 与 民 族 文 化
政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内容结构知识详细总结
《文化生活》内容结构《文化生活》的教材分为四个单元:“文化与生活”、“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发展先进文化”,分别对应了课程标准的四个主题,按照“是什么:文化的概念”、“为什么:文化的发展”、“怎么看:民族精神”、“怎么办:文化建设”的逻辑顺序来展开。
四个单元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构成了《文化生活》教材的有机整体。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介绍文化是什么。
本单元是整本教材的绪论与总论,主要为全本教材提供基础性的认识。
本单元讲述文化的基本概念、功能和作用。
包括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作为人类的精神活动,对社会发展有引导和制约的作用;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当代社会,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等内容。
要求通过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形成对文化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认识。
本单元包括两课。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用“体会文化”和“文化与经济、政治”两个框题介绍文化的内涵。
第1框题“体会文化”主要从学生的体验出发,引导学生形成对文化概念的基本认识,正确理解文化概念。
第2框题“文化与经济、政治”则从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角度,通过对于文化与经济、政治之间的密切关系,说明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加深学生对文化概念的理解。
本课有三个问题需要把握:第1个问题:文化的内涵是什么?本课程所使用的“文化”概念,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科学技术、语言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把握这一文化概念,要注意以下几个基本点。
其一,从文化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来看,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文化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
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这就是说,文化与人类社会与生俱来。
当人类从第一次使用兽皮遮体、保存火种烘烤食物那一刻起,不仅诞生了文化,也从此离不开文化了。
人教版高中政治教材的编排问题与修订方向——以《文化生活》为例
人教版高中政治教材的编排问题与修订方向——以《文化生活》为例发布时间:2021-03-08T11:02:21.90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6月(下)第18期作者:李军[导读] 相对新课标,现在正在使用的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李军神农架林区高级中学湖北省神农架林区 442400相对新课标,现在正在使用的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14年4月第5版,2016年12月第7次印刷。
经过多次修订,内容观点很好的契合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理论精神,结构也更趋合理,材料引用紧扣时代脉搏,深受广大师生的好评,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包括笔者自身在内的一线教师也还是发现了很多教学中不好用的地方,有的地方甚至被称作瑕疵,学生也反映感觉和以前用的教材有些不一样,感觉更懵了。
为了更好教和更好学,以达到教的更好和学得更好的目的,我从四个方面探讨一下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教材第一单元值得商榷的地方,以求达到更好的完善教材以更好教和更好学,以达到教的更好和学得更好的目的。
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教材第一单元主要围绕文化及其影响,或者作用来进行理论编排的。
从纵向的角度,开宗明义,教材一开篇就直接由现象入手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文化,并在明确文化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从文化与社会的角度阐述文化在社会生活中有着巨大的影响和作用。
但是“文化”作为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教材的核心观点,是后面相应观点和理论展开的基石,说清楚,讲透彻是很有必要的,尽管有的专家和老师认为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首先是一门思想政治课,而不是一门文化理论课程,有其思想性。
比如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陈晓妹、谢树平老师在所著《《文化生活》教材第二单元解读》一文中,这样的观点就很明显,但这并不是说因此我们就可以不注重理论的逻辑完整和核心概念交代清晰讲解透彻。
笔者认为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教材第一单元中“文化”这一核心概念就存在交代不清晰讲解不透彻的问题,概念扎堆,有“淡化定义”过甚的嫌疑。
文化生活》课程与教材分析
四《文化生活》教材的设计理念
教材的目标理念:紧密联系社会主义文化建
设的实际,与时俱进地充实和调整教学内容, 寻找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式和新方法,体现 当今世界和中国发展的时代特征,显示马克 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强大力量,增强马克思主 义理论的吸引力。
教材的方法理念: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
性,着眼思想政治教育和方向引导的实效性。 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特 点,采用循循善诱的方式,帮助他们形成正 确的世界观、选择正确的人生观、认同正确 的价值观。
必修模块,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 《生活与哲学》共同构成高中思想政治课的 必修内容。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一起,共同 构成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
课程结构的新界定
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
构成。 课程模块相对独立、平行开设,为课程设置 和教学安排提供更大的自由度和设计空间。 每个模块,都有相应的学科背景,但不是固 有的知识体系,而是课程意义上的整合。
三是文化生产、管理、运营的体制和策略,通过完
善的、高效的体制和策略,把文化创新、经济参与 和高科技的支持,组合和协同成为一种整然有序、 运转灵便、功能强劲的系统工程。 四是充足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储备,并 且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这种人才应该具有开拓精 神和国际视野,深晓国际行情和规则,并能加以富 有责任心和创造力的运用。
必修课的基本框架
思想政治1 经济生活 (物质文明) 核心概念:市场经济
思想政治2 政治生活 (政治文明) 核心概念:民主政治
思想政治4 生活与哲学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 核心概念:求真务实
思想政治3 文化生活 (精神文明) 核心概念:先进文化
课程标准的设定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教材教法分析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建议: 重
点
开
发 利 用
◇课堂探究:(1)如果你支持第一种观点,除了陈述你的理由外,还请你思考: ①现在青少年主要喜欢什么样的流行文化作品; ②年轻人追“潮”有哪些原因; ③历史上存在过的流行文化作品,它们后来的命运如何。 ◇探究提示:现在青少年主要喜欢港台流行音乐、网络游戏、日本动漫、韩 剧、崇拜明星、歌星等。年轻人追“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赶时髦,有的 羡慕明星的生活方式,也有的是为了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以明星为榜样进行自 我塑造,等等。历史上存在过的流行文化作品,留下来的并不多,它们后来大多 被人们遗忘了,因此,流行的未必是长久的。 ◇课堂探究:(2)如果你支持第二种观点,除了陈述你的理外外,还请你思考: ①经典文化作品为什么能成为经典; ②对于今天的青年来说经典文化作品是否过时了; ③现在的流行作品能否成为经典。 ◇探究提示:经典文化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其经过了时间老人筛选过 后能留下来的东西,如先秦诸子散文、唐诗、宋词、元曲等等。对于今天的青年 来说经典文化并不过时,因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生命的源泉。现在流行 的作品有的能成为经典,有的犹如过往的烟云。 ◇课堂探究:(3)如果你对以上两种观点都不赞成,可否就流行文化作品与经 典文化作品的意义阐述自己的见解? ◇探究提示:流行文化与经典文化并不是完全对立的,流行文化往往形成时 尚,而经典文化也并不是曲高和寡的,经典代表着高层次的文化。流行文化有着 容易被人接受的特点,它快速、直接,极易导致人们感官的刺激,形成兴奋点, 流行文化主要由年轻人倡导、推动、消费,有激情。经典文化像贮存了多年的美 酒一样醇厚,经典唯美,有着高贵的气质,经典文化使人回味无穷。有时候流行 文化也就是经典文化。
知识结构
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与文化建设
思想道德建设何以可能——《文化生活》第十课第一框内容解析
作者: 朱明光 张天宝 任海宾
作者机构: 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物刊名: 思想政治课教学
页码: 14-17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2期
主题词: 文化生活 党的十八大精神 教材内容解析
摘要:为了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切实做好党的十八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工作,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编写指导委员会对高中《思想政治》教材进行了修订。
为了帮助广大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更好地使用修订后的《文化生活》新教材,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教材内容,我们对第十课第一框的教材内容进行了解析。
《文化生活》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教学方法支持
教师评价教材是否为教学 方法提供了足够的支持, 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
教学难度与适应性
教师对教材的难度和适应 性进行评估,以确定是否 适合所教学生的年龄和知 识水平。
家长反馈
内容认可度
家长对《文化生活》教材内容的认可度,包括内容是否符合孩子 的发展需要、是否具有教育意义等。
孩子兴趣
家长反馈孩子对教材内容的兴趣程度,以及教材是否能够激发孩子 对文化生活的兴趣。
辅助学习材料
家长对教材中提供的辅助学习材料的评价,如练习册、在线资源等, 以及这些材料是否有助于孩子在家中的自主学习。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展览,增强学 生对文化生活的直观感受。
文化活动与节日庆典
社区与民间文化
利用社区和民间文化资源,让学生了 解本土文化的独特魅力,培养文化自 信。
引导学生参与文化活动和节日庆典, 感受文化的魅力,提高文化素养。
05
教学评价与反馈
学生评价
学习体验
学生对《文化生活》教材的编排 和内容设计进行评价,包括教材 的易读性、图文并茂程度、案例
教材结构与特点
• 结构:教材共分四个单元,包括“文化与社会”、“文化对人的影响”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每个单元下设若
干课,每课包含若干框题,以案例、问题、活动等形式呈现。
• 贴近实际:教材选取了大量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和素材,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理解文化现象。 • 注重探究:教材设计了丰富的探究活动,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实践,培养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 突出中华文化:教材强调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进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政治:《文化生活》复习课件(新人教必修3)
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 1.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表现 (理解 P13-P14)
(如何传播:途径、手段传媒)
6. 文化传播的多种途径
(了解)P34-35
(1)文化传播:(含义)人们通过一定的方 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 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 (2)多种途径:※贸易活动、※人口迁徙. ※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各国之间 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则是一种更为直 接的文化传播方式。 总之,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 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 化传播的途径。
怎么看
第 三 单 元 中 华 文 化 与 民 族 文 化
怎么办
第 四 单 元 发 展 先 进 文 化
体味文化
文化是什么
第 一 单 元 文 化 与 生 活
文化与 社会 文化与经 济、政治
三者关影 响 文化 塑造 人生
影响特点
文 化 在 综 合 国 力 竞 争 中 的 地 位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A.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B.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 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C.文化产业、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 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A.(从国内看)随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 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B.(从国际看)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 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文化生活第一课.教学讲义
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合理利用和继续传承。
THANKS
感谢观看
文化传承与创新
课程将探讨如何传承和发 扬传统文化,以及如何在 新时代背景下进行文化创 新。
课程目标
理解文化生活的基本 概念和特点,提高对 文化多样性的认识和 尊重。
培养学生对文化生活 的兴趣和热情,提高 其文化素养和审美能 力。
掌握文化传承与创新 的方法和途径,培养 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02
文化生活的重要性
发展的重要手段。
国际文化交流有助于推动不同文 化之间的相互借鉴和融合,同时 也有助于提高人们对多元文化的
认知和理解。
国际文化交流需要注重平等、尊 重和包容的原则,同时也要注重 保护本国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04
提升文化生活质量的途径
参与文化活动,丰富个人体验
01
参加音乐会、戏剧、艺 术展览等文化活动,感 受艺术魅力,丰富个人 体验。
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为文化体验提供了新的 形式,人们可以更加沉浸地感受文化的魅力。
文化创意产业的崛起和发展
创意产业的经济贡献
文化创意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对经济增长和就业创 造具有显著贡献。
创意产业与科技创新的融合
科技创新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新的发展动力,推动了产业升级和 创新。
创意产业的人才培养
推动经济发展
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创造 就业化氛围有助于凝 聚社会共识,减少社会矛 盾和冲突。
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作用
传承与弘扬民族文化
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面临着外来 文化的冲击,因此需要加强传承和弘 扬。
推动跨文化交流
应对文化霸权
全球化也可能带来文化霸权和文化同 质化的问题,需要警惕并努力维护文 化的多样性和独立性。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教材分析一、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本单元深入文化现象的内部,从文化的传播、继承与创新三个角度,对文化本体的运作机制进行分析,使学生把握文化本体特征,了解传播、继承与创新三者的关系:文化传播是多渠道多方式的,这根源于其本身的多样性,传播的主要方式是在交流中进行的。
文化传播和文化继承合称文化传承。
文化传承是文化运作机制的重要内容,否则文化就无法生存,更谈不上发展与创新。
文化的继承应该在发展中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所淘汰,有所发扬。
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文化创新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文化的传播和继承的过程都渗透着文化创新的精神。
因此,在本单元中所谈到的文化传播、传承与创新是三位一体,紧密联系的。
本单元与第一单元相辅相成,共同完成了对文化的全面理解。
在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中,学习的是文化与生活的关系,探讨了作为社会生活三大领域的文化与其他两大领域经济、政治的关系,并且集中讨论了文化对人的性格的影响和塑造,从而使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与其他社会因素的交互作用。
此单元中谈到的文化与其他社会因素的关系是文化的外在表现,它是以文化内在特征为推动力的。
文化的继承、传播、创新必然影响到它和经济、政治的关系,同时文化对人也有全面影响,所以自然与人的性格塑造关系密切。
本单元中介绍的文化本体特征为第三单元理解文化核心──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奠定了基础。
第三单元谈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特点,以及民族精神弘扬的重要性,提倡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应该看到,要发扬光大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弘扬时代精神,必须采取第二单元所讲到的正确的文化传播、传承与创新的态度与方法。
本单元介绍的文化的传播、传承、创新也是第四单元“发展先进文化”的基础。
第四单元通过讨论选择文化生活、发展先进文化、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意义,重点介绍了如何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如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怎样在文化生活中选择,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怎样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等核心问题,呼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文化生活》教学
浅论《文化生活》教学【摘要】《文化生活》课程设置的着重点是它的人文价值与德育功能,所以我们的教学要注意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处理好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的理论性应用性之间的关系,体现其文化特色。
【关键词】文化生活贴近生活文化特色《文化生活》课程的基本性质是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与时俱进的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让学生初步树立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同时,当前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生活中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中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群体,他们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文化需求日益强烈,生活中的冲突也越来越多的表现在文化层面。
因此,为了突显课程的基本性质,同时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文化生活》课堂应该体现出本学科特点的独特风格。
1 《文化生活》的教学应贴近生活文化不是空洞的理论说教,它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生活中处处有文化。
从文化与自然、文化与社会的关系来说,文化是与人类社会同时产生的,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从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的产生方式来说,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教育等途径逐步培养出来的。
理论离开了实际生活,就像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失去了它存在的真正意义。
只有从实际生活中产生的理论才能指导人们更好的生活。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
”《文化生活》教材的编写也充分体现了贴近生活的特点。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生活呈现出色彩斑斓的景象,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空前繁荣,另一方面,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大众传媒的商业性也使得落后文化与腐朽文化肆意传播,污染我们的文化环境。
《文化生活》的课程目标之一就是使学生了解当前生活中的各种文化现象,全面认识文化的作用,获得参与各种文化活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文化赏析、文化修养的水平。
文化生活第四单元新教材课件
职称论文发表---钟老师
QQ1989608042
为什么 P105106
怎么办 基本内容,三个倡导P106
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①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②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增强社会主义意 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③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继承传统、推成 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不断创新,以满足人民群众 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④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 动性和创造性。 ⑤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 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迅速发展,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 力和竞争力。 ⑥最重要的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 导实践、推动工作 ⑦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⑧紧紧抓住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思想道德建设。加强公民 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
5.紧紧抓住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思想道德建设。
:
走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文 化 发 展 道 路
中国特 是什么:p96 色社会 为什么:p96意义、文化的作用 主义文 怎么办:P113 化 是什么:先进文化,科学发展,强基固本,以人为 本,改革创新之路 是中华文化复兴的必然选择。 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P974个决定 为 走中 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中华文化复兴的 什 国特 唯一正确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 么: 色社 之路。 会主 义文 六个坚持:二为,二百,三贴近,两效,改革 化发 怎 P97专家点评 展道 么 关键: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树立高度 路 办: 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最重要的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高三政治《文化生活》教案4.9.2《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3)必然的选择:
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做新时期中国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和建设者,是当代中国青年成长、成才的必然选择。
(三)课堂总结、点评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关知识,知道了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使人们在自觉参与的过程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思想觉悟得到启发,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意识得到增强,青年学生要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做新时期中国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和建设者。
重点
难点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教法
教具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特色教案
(一)引入新课上一节我们知道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导各方面文化工作。这一节我们进一步探究如何发展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问题。
(二)进行新课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00页内容,并体会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这一内容说明积极参加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有利于提高公民素质。
一、培育“四有”公民的根本目标
1、什么是落后文化呢?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01页“专家点评”内容,思考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以及为什么建设精神文明?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精神文明建设搞好了,人心凝聚,精神振奋,各项事业就会全面兴盛。精神文明建设搞不好,人心涣散,精神颓废,各项事业都难以搞好。
3、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
《文化生活》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第三目
讲述 “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分析了文化作为 一种软竞争力在当代国际竞争中的作用和意义,以及 对我国的启示。
12
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
※课标的基本要求※
课标1.2:评述文化生活对人们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生 产方式的影响,说明现代社会中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 交融的意义。
课标1.3:赏析优秀文化产品,感悟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 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大精神力量的意义, 确信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8从社会发展看文化从人的发展看文化文化的概念文化影响的特点文化的内涵和文化的作用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文化影响人的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知识结构9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与人的成长的关系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人类文化素养的形成和表现?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一定的文化?一定的文化给与一定的经济政治重大的影响和作用一定的文化给与一定的经济政治重大的影响和作用?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影响人的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文化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第一课文化与社会课标的基本要求10课标11
牢记尊重事实的常识。课改需要创新,创新应该建立在 不割裂现实的基础上。改革不是颠覆传统,不要在改革 中丢掉了许多好做法。
3
第一部分
教材内容及分析
4
全文的知识架构及内在逻辑
5
单元
主要内容
隐性逻辑
第一单元
是整本教材的绪论和总论。分别从文化与社会、 文化对个人的影响两个角度阐述文化的内涵和文 化的作用,从而形成对文化的基本性认识。
浅析《文化生活》教材的“四不像”
浅析《文化生活》教材的“四不像”众所周知,《文化生活》是新开设的课程,也是严格的按照“三贴近”原则编写的。
所谓四不像是指既不象哲学、历史,也不像文学、艺术。
文化本来就包含诸多内容,这也是这门课的魅力所在。
通过对这样的“四不像”的学习,可以不断提高和增强学生的文化赏析、文化修养和创新能力。
同时,促使学生在当前的文化生活中,努力辨识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投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一、“四不像”的学科背景《文化生活》之所以“四不像”,是因为它没有相对独立的学术领域的内容,同时又涵盖了哲学、社会学、伦理学、历史学等诸多学术领域的知识,故此有人说它是“四不像”。
《文化生活》只是一门课程,不可能系统反映某一门学术文化,因此绝不可能成为历史课,哲学课,文学课,艺术课。
文化的多元性,多义性,广泛性使《文化生活》不止“四不象”,这种看似“形散”的课程设计,在课程标准的统筹下,融会了众多内容,对于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对于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四不像”的服务目标“四不像”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这是衡量和判断课程能否成立的根本标尺。
如果抽掉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则意味着势必要皈依某种所谓“文化学”之“体”。
《文化生活》课程“四不像”,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的都不像,但它必须像思想政治课,只有切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才是课程成立的根本标尺。
文化生活以党的纲领,发展先进文化为目标体系的核心摡念,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
三、“四不像”的自身定位“四不像”虽然没有专门的学科背景,但有自身的理论定位,只有合理定位,才能有效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老师们赞同专家的观点,所谓文化生活,实际上就是人的精神生活;文化建设,实际上就是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文化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精神文明相对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而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其主要内容,同我们所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
高中政治人教版四本必修教材知识主线
政治学科知识主线一、《经济生活》知识主线:《经济生活》以商品为理论逻辑起点,内容可概括为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大环节,涉及企业、政府、个人三大主体展开的经济活动。
复习备考还须关注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关于“基本经济制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数据要素按贡献参与收入分配”等理论创新的内容。
1.四大环节:生产: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生产的制度背景(三大基本经济制度)——生产的微观主体(企业和劳动者)——生产的目的(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分配:包括个人收入的分配(客观经济条件——形式——收入分配公平——效率与公平)和国民收入的分配(财政——税收——把蛋糕做大、把蛋糕分好)。
交换:价格——国内、国际市场(供给、需求、供需总体平衡)消费: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提高消费水平的途径——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
2.三大主体:政府:保持人民币币值的稳定——稳定物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分配制度——关注就业——注重社会公平,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加强宏观调控——财政政策,税收政策和货币政策是最主要的经济手段——贯彻五大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企业:最重要的市场主体、国民经济的细胞——遵循价值规律——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科学管理、创新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承担社会责任——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遵守市场规则——依法纳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增强规则意识和维权意识。
个人:理智的消费者——新型的劳动者——理性的投资者——守法的纳税人——市场规则的践行者和市场秩序的维护者。
二、《政治生活》知识主线:一条主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一理论逻辑起点:我国国家性质即人民民主专政两大部分:国内政治生活、国际政治生活三大政策:民族政策、宗教政策、外交政策四大制度:人大制度(根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十大主体:公民、政府、人大(代表)、中共、民主党派、人民政协、主权国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结
只有切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才是 衡量和判断课程能否成立的根本标尺。我 们确认本课程的学科定位,如果抽掉了思 想政治教育的灵魂,则意味着势必要皈依 某种所谓“文化学”之“体”,从这个意 义上讲,你说它是“四不像”,这就对了。
“形散神聚,杂而不乱”
三、 怎样把握这门课程的内容目标?
• 体例规范 • 逻辑结构 • 内容目标
“四不像”
二、这是一门什么课程?
课程的最大特点,也是最大问 题:它没有相互对应、相对独立的 学术领域的学科背景。
分享 台湾教材:文化的概念
文化的探索 • 人与文化的关系 • 文化的意义 文化的特性 • 共享性 • 积累性 • 整合性 • 制约性
文化的组成 • 文化的项目说 • 文化的层次说 • 文化的系统说 文化的变迁 • 文化变迁的意涵 • 文化变迁的原因 • 文化变迁的方向
使学生明确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改造 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的重要内容;能够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使学生确信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 方向,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 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 主义文化。 使学生懂得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大 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其他三个必修模块的有关论证,一般 会以各自课程“由旧到新”的沿革与比较 为着眼点,而开设本课程的意义则注定要 以“从无到有”的论证为起点。
从把握课程性质的要求来看
设置专门模块讲授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化建设,是课 程充分反映党的创新理论、体现马克思 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与时俱进地坚 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的必要举措。
逻辑结构
文
第一单元 是什么: 文化概念的界定
化
文化的意义:文化与经济、政治
一
般
第二单元 为什么: 文化发展的一般过程
文化的传承:传播、继承与创新
中
第三单元 怎么看: 中华文化的精髓
国
文化的认同:中华民族精神
文
化
第四单元 怎么办: 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文化的选择 :当代文化生活
内容目标
凭借结构图,既可以明了该单元教学内容的递 进层次、横向关联、综合要求,又可以明了该单 元的内容目标,确认教学重点,即基本观点。
学生的差异。
•
综合探究的功用,在于展现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
帮助学生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小结
透彻理解教材的编写体例,对于课程实施 的意义是全方位的。它有利于强化课改理念的 推行;有利于全面、准确地把握教学的实质性 内容、有效控制教学的程度和进度;有利于教 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有利于促进学习方 式和评价方式的改进。
我们关注什么
• 我们所要求证的问题,实质上不是课程应该 归属什么样的学科,而是课程应该成为什么 样的学科。
•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对本课程所使用 的文化概念的内涵给出自己的界定,不仅是 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
我们追求什么
从总体上把握课程的学科定位、建构课 程的目标体系,既要根据思想政治课的性质, 以树立正确的文化观为主旨,对文化的内涵和 外延做出规范;又要从现实生活中的文化现象 入手,在辨析各种突出的文化生活的问题中,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基本目标
使学生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理解文化概 念的内涵,全面认识文化的作用;初步树立马克思主义 文化观。 使学生了解当前生活中的各种文化现象,获得参与 各种文化活动的基本知识和能力,提高文化赏析、文化 修养的水平。 使学生了解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意义,形成对文化发展 的规律性认识;能够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的作用,正确面 对外来文化的影响,增强文化创新的意识。 使学生感悟中华文化的价值,懂得弘扬中华民族精 神的意义;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 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从充实课程目标的意义来看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 基本内容比较集中地融入课程, 是思想政治课改革的题中应有 之义。(重要性)
从贯彻“三贴近”的原则来看
思想政治教育要提高针对性、更 有效地贯彻“三贴近”原则,以学科 课程为载体、较为系统地讲授有关文 化生活的内容,势在必行。(实效性)
小结
本课程的设置,体现了课程的德育性质和 人文价值,凸显了文化建设作为现代化建设重 要领域的时代意义,增强了实施思想政治教育 的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这在高中思想政 治课程建设的历程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标志性 意义。
点评 课程性质与学科定位
鲜明地坚持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科学地认识 文化在人类社会 中的地位和作用。
明确课程所 采用的文化概念, 是以党的基本纲领 对文化建设的提法 和要求为依据的。
发展先进文 化和建设和谐文化, 是整合课程目标的 核心概念。
点评 和谐文化与先进文化
胡锦涛同志说:“我们要更好地构建 和谐社会,就必须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 领下,大力建设和谐文化。” 包括“倡导 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营造和谐氛 围”“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 文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是现阶段我国文化工作的主题”。
体例规范
视点一 视点二 视点三
教材结构的层次 行文规范的功能 综合探究的功用
点评 特点与优点
•
教材层次划分的设计,体现了以“学习过程为主线”
的追求。
•
活动框的设计反映了课程改革的重要追求:既致力
于提供基础性知识,更着力于引导学生体验形成知识的
过程。
•
各种栏目的设计既丰富了教材的信息量,又不加重
学生的学习负担;既增强了教材的可读性,又关照不同
对教学重点的陈述,没有分列知识目标和思 想教育目标;也没有按谁重谁轻的次序排列,大 体上依循教材的顺序。
有关重点、难点的解析,将结合内容目标的 实施提供。
《文化生活》 教材内容解析
人民教育出版社 朱明光
我们面对的几个主要问题
• 前所未有:为什么要开设这门课程? • “四不像”:这是一门什么课程? • “形散神聚,杂而不乱”:怎样把握这门课程的
内容目标? • “乐学好教”:如何实施这门课程的内容目标? • 贯彻十七大精神,教材有什么调整?
前所未有
一、为什么开设这门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