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崆峒·走进平凉”系列报道之庄浪精神感召下的生态经济观-论文
平凉“精神扶贫”弘扬文明新风
程示 范 点 建设 的 内容 之一 。
脱 贫 动 力 的路 径 ,从 思 想 引领 、舆
据 了解 ,平凉市依托 8个 “百
近年来 ,平凉市通过整合 “道
论 引 导 、价 值 引 领 、文 明创 建 、文 姓宣讲 团”及广大基层 干部 ,组建 德讲 堂”、乡村舞 台 、村级 文 化 中
艺 润 心 、文 化 惠 民 、科 普 培 训 、人 各具特色 的“精神扶贫”宣讲小分 心 、农 家书屋 等阵地资源 ,指导村
为小家为大家 ,搞好卫生人人夸 黎 明 即起 洒 扫庭 院 ,垃 圾 袋装 投 放 人箱 太 阳起 山垃 圾人 箱 ,太 阳落 山垃 圾 清光 心要净化 ,屋要亮化 ,路要 硬化 ,山要绿 化 ,村要 美 化 崇 尚科学 ,抑制迷信 ,移风易俗 ,破除陋习 要想情绪好 ,卫生先搞好 美丽村落是咱家,农村不 比城里差 家 有一 老是 个宝 ,要知 人 人都 要 老 一 村一品 ,一乡一业 ,走产业化发展道路 村有主导产业 ,户有致富门路 选 好一 个 人 ,振 兴 一个 村
的文 化节 目。” 平 凉 市各 县 (区 )普 遍 组 建 了
红色文艺轻骑 、新时代文艺小分 队等文艺宣传队伍 ,创排 了一批 精 准 扶 贫 题 材 的 快板 、小 品 、小 戏 等文艺节 目,并在农村巡 回演 出。 结 合 “深 人 生 活 、扎 根 人 民 ”主 题 实践活动 ,持续开展 了千台大戏 进乡镇巡演 ,常态化开展文艺院 团赴 贫 困村 慰 问演 出。
2018年 5月 22 日,在 灵 台县 婚 姻 ,决 定 跟 着 陇原 妹 外 出 培 训 启 动 仪 式 在 草 峰 镇 举 行 ,这 标 志
西屯镇 物资交流会期 间举 办的群 创业 的故事。《招娣》批判了“谁家 着 崆 峒 区 2018年 送 文 化 下 基 层
平凉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与启示
石油 资源 勘探 开发 和转 化增 值 , 做大 做强 原煤 生产 、
火力 发 电 、 化工 、 煤 石油 化工 产业 , 实现 捆 绑式开 发 、
一
途径 。作 为 甘肃 省 唯 一 人 选 “ 家 级 生 态 示 范 区 ” 国
济发展 方式 , 现 可 持 续 发 展 的必 由之 路 。平 凉 市 实 立 足实 际 , 创新 思路 , 循环 经 济 的发 展理 念 融人 工 将
业、 农业 和服务业 , 逐步 形成 了覆 盖全 面 的循环 经 济
第三 , 开展节能降耗 , 提高资源利用率。平凉发
电公 司 、 柏煤 矿 、 新 泾川恒 兴果 汁厂 等 6户企业 制 定
其次 , 发展装备制造业循环经济产业链 , 实施开
发关 联性 强 的项 目和产 品 , 成装 备制 造产 业集 群 。 形 近年来 , 凉 市通过 产权 制度 改革 和产 品结 构调 整 , 平
成部分。在过去 , 经济发展 水平低 , 产业结 构不合
理, 资源 、 能源 利用 方式 落后 , 资 源短 缺 , 土 流失 水 水 严重 , 生态 环境 脆 弱 等 瓶 颈 问题 一度 制 约 着 平 凉 市
循 环经 济是 传统农 业 向现代 农业 转 变 的必 然选
择 。平 凉市 坚持 推行 清 洁 生 产 , 高 能 源 和 资 源利 提
用水 平 , 有效 防治 环境 污染 。围绕 “ 凉 红 牛 ” “ 平 、 平 凉 金果 ” 药 材 、 菜 等 产 业 , 、 蔬 发展 农 副 产 品 循 环 经 济产 业链 , 加快 精 深 加 工 和 系列 产 品开 发 。通 过 发
在科学发展道路上阔步前行的崆峒教育
在科学发展道路上阔步前行的崆峒教育诗言志。
志大则气吞山河,力擎万钧;志纯则意蕴深厚,绵延无疆;志高则波澜壮阔,彪炳史章。
纵观崆峒区近五年来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变化,让人不禁进入了诗的画意。
论潜能,1999年实现两基之后,留给崆峒区的是4000多万元的教育债务和跨世纪教育腾飞的梦想。
论实力,静宁高考的辉煌和庄浪赶超一流的精神始终是较难逾越的标尺。
论基础,作为平凉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21世纪初,城区学校校舍依然破烂,城区学生入学难成为市民关注和评说的焦点,几所市直学校支撑着平凉市城区教育好看的一面。
教育到底应该怎么办。
新世纪初,崆峒区的党政领导在压力与动力中进入了深层次的思考。
犹如田忌赛马,行业竞争中最紧要的是发挥自己的长处。
犹如“木桶理论”,最短的木板决定着木桶容量的大小。
2002年,崆峒区对全区基础教育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调研论证,对制约该区教育发展的瓶颈和实质性的问题进行了实事求是的探讨。
他们深深体会到,崆峒区与全市教育先进县相比,其核心竞争优势就是教育规模、教育资源和教育现代化手段,而支撑这个优势的基础就是教育内涵的拓展和科学管理机制的创新。
“每年都有一所新学校建成,每年师德师风建设都有新举措,每年课程改革都有新进步,每年教育质量都有新突破”。
这是原崆峒区区委书记、现市委副书记张军利在崆峒区教育发展方面的总体构想。
时隔五载,这一项项构想已经变成了现实。
除农村外,2004年动迁完成新民路小学整校新建;2005年动迁完成平凉三中整校新建;2006年整合完成平凉六中、平凉七中两校新建;2007年,辟址新建完成崆峒区实验小学(三里塬小学),动迁完成西郊小学、平凉五中两校新建;2008年在实施五大重点建设工程的基础上,整校新建上寺台小学,新建平凉十中和崆峒区职教中心的计划已付诸实施。
出台“三名工程”实施方案,实施《崆峒区教师“十不准”》、《教师行为规范》;实施“铸师魂、树师德、强师表、延师学、练师能、安师心、励师志”七师行动,促进了教师社会影响力的不断提高,吴叔玲、王国秀、牛旭峰、孙世斌、潘虹、张君盛、徐文广、海强、王静平等一批国家级优特教师、全国劳动模范、省级优秀教育工作者脱颖而出,引领崆峒区教育界比奉献、讲学习、勤钻研、厚爱严教、创新进取良好风尚得以很快形成。
关于平凉市建设“养生平凉·宜居之地”的思考
关于平凉市建设“养生平凉·宜居之地”的思考摘要:平凉山清水秀,风光旖旎,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最早的“养生文化”发祥地之一。
面对养生休闲正成为新时期大众旅游需求的产业发展新态势,积极发展养生产业,平凉市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
以此为基础,通过合理规划、完善基础设施、大力提升平凉城市形象、大胆创新休闲项目、打造品牌、发展老年养生产业等措施,把平凉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养生之地·宜居之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平凉;养生文化;养生之地;宜居之地“养生”一词,始见于道家的《庄子》内篇。
简单地说,养,即保养、调养、补养的意思;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的意思。
综合其意,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1]。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都市的喧嚣和高度工业化的消费环境,使得人们在自然生态和人文情感上需要得到慰藉,“休闲”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养生”更成为人们调理身心、保持健康、求得长寿的途径。
平凉交通便利,气候宜人,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是发展养生产业的理想之地。
本文笔者针对当前平凉发展养生产业的优势条件,提出建设“养生平凉·宜居之地”的主要对策措施,以求抛砖引玉,共同打造“养生平凉”这张新名片。
一、平凉市建设“养生平凉·宜居之地”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一)气候舒适温和平凉市的气候,属半干旱、半湿润的大陆性气候。
在全省气候区划中,属于泾渭河冷温带亚湿润区。
在农业气候区划中,属于陇东温和半湿润农业气候区,海拔在890—2857米之间,年均气温7.4——0.1℃,年降水量420—600毫米之间,平均日照总时数2144—2380小时,无霜期156—188天[2]。
特别是崆峒山、太统山、十万大峡谷、关山、田家沟等林区是发展避暑休闲养生产业的理想之地。
(二)植被覆盖率高平凉市境内天然林面积3.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2.3%,现有森林、生态系统及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5个,植物种类共51科84属254种,野生动物31种[3]。
崆峒山大景区旅游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
崆峒山景区旅游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势院系:地理与城乡规划学院班级:地理科学142班学号:20姓名:梁红伟2017年6月前言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和国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旅游业已经成为不少民众休闲娱乐的选择,国内旅游业也进入了一个持续高速发展的时期。
在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各地都在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其中一些景区的开发不尽人意,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更有甚者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加剧了人地矛盾的升级。
旅游景区的开发规划是一项探索性的工作,既要求我们要有探索性,又要正确认识旅游景区规划与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并解决好这些问题,促进景区在今后一段时间里能持续、健康的发展。
旅游业作为一个朝阳产业,目前已被列为世界第三大产业。
人们对旅游业的消费需求也在进一步提升,近几年来我国旅游业一直保持着较快增长,有力地拉动了我国国民经济的提升。
但同时,旅游行业的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
目前,我国对于旅游景区的开发和管理等都还处于摸索和成长阶段,旅游企业和部门都应该高度重视和关注,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和方法,正确地引导和控制,逐步解决这些问题,使旅游景区的开发更加科学,更加完善。
崆峒山景区旅游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势一、崆峒区旅游业概况地理位置平凉市崆峒区位于甘肃省东部,六盘山东麓,泾河上游的陇东黄土高原腹部,位于东经106°25′——107°21′北纬35°12′——35°45′之间。
东临泾川,南依华亭、崇信,西与宁夏回族自治区泾源、固原接壤,北与彭阳、镇原毗邻,境内平阳高速、天平高速、302省道贯穿全境,宝中铁路连接周边各省市。
在历史上为丝绸古道西进北上甘凉的第一座关隘重镇,亦为陕甘宁三省交通要塞和陇东传统商品集散地,素有“旱码头”之称。
崆峒区为平凉市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是一座新兴的工贸旅游城市。
著名景名崆峒区区境内先后发掘出仰韶、齐家和商周文化遗址150多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0余处,珍藏文物1300多件。
庄浪县接续播绿惠民生
庄浪县接续播绿惠民生作者:李顺民郑霞来源:《甘肃林业》 2020年第3期李顺民郑霞阳春时节,从空中俯瞰庄浪大地,层层梯田犹如飘带,蜿蜒舞向云端。
一条条飘带,被划分成一块块田字方格,其间镶嵌着一点点翠绿。
横成行,竖成列,斜成线,宛如一针一针织就的缎带,为黄土沟壑披上绿装。
这个春天,庄浪县干部群众以气吞山河的豪情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登山爬坡,撸起袖子,植树造林,新植10万亩林木,推进绿色富县、绿色富民,推进生态建设为老百姓释放滚滚红利。
全域植绿每年春天的造林绿化热潮,展现了庄浪县当年梯田建设规模化施工的壮阔情景。
行走在庄浪土地上,从东到西,从南到北,不论您身处哪个方位,映入眼帘的总是造林植绿的大干场景,每个乡镇都有各自造林的“大战场”,而且乡镇之间鼓起劲头比着干,给人留下全域推进植绿的深刻印象。
沿着水洛河逐流而下,到了朱店镇朱河村,抬头仰望,只见山间旗帜漫卷,人影攒动,正与群众并肩植树的朱店镇党委副书记文宏伟介绍:“这就是我们镇今年规划建设的造林绿化区域。
”去年秋季,朱店镇在朱河村面山规划万亩造林绿化工程,将长尾沟、柳家沟、贾河沟3条沟道规划为生态造林区域,将地势平坦、避风向阳的地块规划为苹果园。
目前,该镇栽植生态林6500亩,新植苹果园3500亩。
造林绿化区域新建的砂化道路上,一辆辆水罐车运水上山浇灌新苗。
朱店镇在朱河村面山造林绿化区域建成砂化道路8.24公里。
造林绿化工程建在哪里,道路贯通到哪里。
多年来,在造林绿化的同时,庄浪县配套建成梯田产业道路,便于产业发展。
庄浪县苹果老产区阳川镇,今春大手笔造林,在大湾村、李湾村、台咀村3个村的面山区域连片建成生态林5000亩、苹果幼园6000亩。
空中俯望其造林战场,从山脚抬升到山顶,每一块土地整整齐齐地栽上了苗木,不可谓不壮观。
今年,庄浪县规划生态造林和经济造林共10.3万多亩,目前已经全部栽植完成。
全民造林半个世纪前的梯田建设中,庄浪儿女崇尚科学施工。
岁月沧桑话平凉 (人文072班赵文龙)
岁月沧桑话平凉中文摘要:在陇原东部,有一处万山纠结,奇峰秀岭成阵,山河娇美如画的地方,那就是甘肃平凉。
在这里,泾河与胭脂河从崆峒山前后峡的层峦叠嶂建冲出,在龙尾山前汇合,从川道蜿蜒东去。
叶脉状的支流,又将流域南北塬的黄土层切割成沟壑残塬,境西六盘山屏障高耸,南有太统雄峙,境内塬川峰岭梁峁沟谷纵横交错,扭结起伏,群山到此结穴,灵气独钟。
河山形胜,蔚为大观,平凉人民就在这里创造出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和今天的业绩。
关键词:平凉政权境内人民平凉市境,曾几经沧海桑田的变化,直到六千七百万年千的地质新生代,山川平原才最后布列完成,天设地造,美轮美奂。
更兼黄土层厚达百米,胶结良好,矿质养分丰富,成为植物生长,动物繁衍和人类生活的良好地域。
从境内的数十处旧石器遗址和五百处新石器遗址中可以看出,自公元千十万年前到五千年前,境内遍布人类活动的足迹。
从出土的仰韶.马家窑.寺洼.齐家文化各种生产工具和陶器.礼器用品来看,先民已经定居生活。
境内各处河谷,甚至崆峒山顶都有新石器时期文物出土,尤以庙底寺山.下甲.峡门.苏家台.龙尾. 安国东沟文化层堆积最厚。
安国东沟还被考古界定为“寺洼文化安国式”。
他的陶器器形在两耳与口沿相连处呈马鞍型。
器形特别,极富创造精神。
黄帝时代,平凉(崆峒)最为文明发达的氏族方国。
辖大夏、莎车、乌氏等十二戎国,黄帝曾两赴崆峒,问道于广成子。
境内至今遗有与黄帝有关的地名十余处,如十万沟、倒回沟、轩辕谷、问道宫、问道处、望驾山、玄鹤洞等,就是这位以兽皮命名的人,从西向东发展,问道于崆峒氏的智者广成子,而后雄视天下,威服炎帝、诛杀蚩尤,号令诸侯而一统华夏。
《括地志》引抱朴子内篇云:“黄帝西冗中黄子受九品之方。
过空桐从广成子受自然之经”。
《史记》载:“东至于海而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
鸡头山又写做笔篶头山,属今崆峒山中之一峰,其上原有轩辕庙,山之南半又仙人隐修的洞窟,1990年,载中台搞基建时发现新石器遗址一处,时间约在四千年至五千年前,恰与黄帝同时。
庄浪水平梯田建成的经济学研究
庄浪水平梯田建成的经济学研究作者:薛邦成来源:《祖国》2019年第16期经济就是指价值的不断创造、转化与实现;人们从事的经济活动就是通过不断创造、转化、实现价值,尽量满足人们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动。
通俗地说,经济就是对物资的管理即对人们生产、使用、处理、分配一切物资这一整体动态现象的总称。
这一概念从微观角度理解可以指一个家庭的家务管理,从宏观角度理解,是指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
在这一动态整体中,包括着人们的生产、存、交换、分配、消费的各项活动,其中生产是这一动态的基础,消费是这一动态的终点。
经济学就是研究人们的生产、交换、储存、分配和消费等各个环节、相互关系及其整个社会大生产运动规律的科学。
庄浪水平梯田的价值是这样创造、转化和实现的。
1、节省人力蓄力。
山地坡地,用牛去耕种,站立不稳,比较费力;用马、驴或骡子驮草运粮食,由于地不平,走路忽高忽低,负荷比较重,出现许多翻滚现象,牲口身体受损,粮油蔬菜受损;人走山地坡地,身体要傾斜,甚至出现滑动情况,那么人再背上东西、担上东西,耕地种地收割,既要考虑如何站稳,也要保证东西的安全。
做成平地以后,这一切都被克服了,人或牲畜走路感觉比较稳健,不会滑倒,不会翻滚,背负多么重的东西等无论做什么,都比较轻松,人力蓄力比原来节省较多。
2、集雨抗旱。
干旱是庄浪县主要的自然灾害。
由于本县地处内陆,季风气候影响的西部边缘,年降水量仅有489毫米,而蒸发量为1310毫米,所以,干旱几乎年年都出现,91%的年份的不同季节有不同程度的干旱。
原来的坡地陡地,即使下些雨,水都跑光了,土被冲走了,肥料和化肥被冲走了,甚至种的粮油都冲走了!这样,原本少雨的山区显得旱上加旱;好不容易积淀的比较肥沃的土壤被冲走,粮油种子怎么发芽生根开花结果;促进和帮助植物生长的肥料或化肥难以保持在植物的周围或根部地下,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做成水平梯田以后,土地是平的,甚至都是反坡梯田,即地边比较高,中间和地的最里面,比较低,这样,下雨后,水土肥料保持得比较好,不会流失,而且保持比较长久的湿气。
庄浪精神[1]
庄浪精神实事求是崇尚科学自强不息艰苦创业庄浪县地处甘肃省中部、六盘山西麓,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
全县总面积1553平方公里,总人口43.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1.2万人。
境内山峦重叠,沟壑纵横,114万亩耕地中有103万亩分布在402道梁峁和2553条沟壑之间。
过去,这里地陡土瘠,旱涝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民生苦不堪言。
恶劣的生态环境,严酷的自然条件,使庄浪人民长期不得温饱,过着“吃粮靠救济,花钱靠贷款”的贫困生活,庄浪以贫穷落后而闻名省内外。
为了从根本上改善生存条件,早日脱贫致富,从1964年开始,九届领导班子率领全县人民,矢志不移,锲而不舍,兴修梯田,改造河山,勇敢地同大自然进行顽强的抗争。
经过34年的持续接力,建成梯田94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83%,于1998年实现了梯田化和整县基本解决温饱的目标。
同年7月,水利部做出了《关于表彰甘肃省庄浪县梯田化建设的决定》,授予庄浪“中国梯田化模范县”荣誉称号。
在30多年的梯田建设中,40万庄浪人民累计义务投劳5670万个,移动土石方2.76亿方,有116人负伤致残,32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创造出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使生活水平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农业生产和经济建设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更重要的是铸造和孕育出了“实事求是,崇尚科学,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的庄浪精神,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强烈反响,为庄浪的长远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力量源泉和强大的精神动力,激励全县人民在新的征程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业绩。
原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1986年在庄浪视察工作时题词“党员带头,战天斗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姜春云题词“愚公移山,大造梯田”,全国政协副主席陈俊生题词“锲而不舍,兴修梯田”予以勉励。
1998年5月25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以《庄浪人的骄傲》为题全面报道了庄浪人民艰苦创业的历程;2002年4月,省委、省政府做出了《关于弘扬庄浪精神再造秀美山川的决定》,号召全省大力弘扬庄浪精神;2002年8月,中宣部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庄浪精神报告会。
甘肃庄浪:天蓝水碧,就是庄浪的颜色
甘肃庄浪:天蓝水碧,就是庄浪的颜色平凉环保纪行之庄浪——这里,有诗与远方庄浪,曾是贫瘠苦寒之地。
《庄浪县志》曾为后人留下了这样的记载:“全陕寒薄之处,平凉为最,而平凉县之属,庄浪尤甚。
田不川,山不林木,雨少则寒……而今天的庄浪,美丽动人,风光无限。
这美,不止在雄奇的关山之间,更在辽远的大地之上,无边无际层层缠绕的梯田,蜿蜒清澈、如明眸般灿然生辉的水洛河。
天蓝,水绿,鸟儿飞……这块土地的巨变,值得被历史的眼光细细打量。
庄浪,是国家扶贫重点县和甘肃省58个特困县之一。
贫困地区往往因生态环境脆弱,生产生活条件艰苦,使得扶贫开发与生态建设任务高度重叠,且极为艰巨。
如何在两者间取得平衡,真正践行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的理念,是庄浪县发展中必须交出的答卷。
过去几年里,庄浪县坚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注重挖掘生态优势,探索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齐头并进的新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去年,该县空气质量在全省86个县区中排名18位。
今年1-5月份PM10平均浓度为63微克/立方米,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8ug/m3,下降率为-11.3%,PM2.5平均浓度为35微克/立方米,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4ug/m3 ,下降率为-10.3%,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率为96.6%。
水洛河徐城大桥市考断面水质去年首次达到Ⅲ类水质。
庄浪的绿色答卷,传递着历史的信念,彰显着今天的成就,鼓舞着未来的信心。
严苛治气:要清风明月,要新鲜空气对于空气,谁都无法将就。
“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现如今,清风明月、新鲜空气已不是造物者赐予我们的无尽宝藏,而是需要我们下大力气才可能得来的稀缺资源。
直面客观成因。
近年来,庄浪县上下围绕县委、县政府决策部署,推进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和大气污染防治,紧盯燃煤锅炉综合整治、煤质管控、扬尘治理、工业企业废气治理、餐饮油烟污染治理、“散乱污”企业治理,治气战役的鼓点越擂越疾,空气质量有了明显改善。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县域发展之路
调查研究RESEARCH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具备良好的生态环境、适宜的气候条件、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多样的特色农产品,是重要的农林产品生产基地。
因此,崆峒区要充分利用自身丰富资源的优势,紧抓乡村振兴战略机遇,大力培育发展主导产业,推动县域经济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
持续推进“三变”改革农村“三变”(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是撬动社会资本的重要手段,是壮大集体经济,激活农村资源潜力的重要助推器。
以股权作为纽带,叠加分散的农户至产品平台,紧密联系农户与大市场,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致富的重要途径。
对此,崆峒区近年结合自身实际进行了大胆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乡镇带领、村级示范、逐步推广。
建立白水、柳湖、花所3个乡镇示范村改革,由区政府统筹布局,村级示范引领,随市场变化调整发展策略,总结成熟经验大力推广。
同时,在其余14个乡镇内,各确立不少于一个区级试点村,结合各区域的实际情况,明确改革主体以及主导产业,为全区农村“三变”改革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多模式合作,多方式配股。
创建以村“两委”牵头和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协同发展的合作模式,为群众增收夯实基础。
柳湖镇永红村“两委”牵头组建了永兴种植农业专业合作社,鼓励群众以资源、资产、技术等多种方式入股,将4600余亩林地入股至合作社,合作社再与多家企业合作,统一规划了5000余亩荒山荒地,将其打造为集果树采摘、休闲观光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生态观光园;峡门乡通过“合作社+农业产业”发展模式,构建养殖专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县域发展之路来自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的实践与探索闫芳[摘要] 乡村振兴战略是推动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杠杆,对县域经济腾飞起决定性的支撑作用。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必须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抓手,谋划县域经济发展之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支撑。
本文着眼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经济发展情况,通过梳理分析改革发展举措,对成效经验进行总结,以期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及借鉴。
立足特色资源优势--建设生态旅游名镇之二Word版
立足特色资源优势建设生态旅游名镇——对崆峒镇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考崆峒镇地处平凉市崆峒区西南部郊区,泾河上游之滨,东临平凉城区,南依崆峒区麻武乡,北靠崆峒区安国乡,西与宁夏泾源县接壤,距中心城区约7公里。
全镇总面积180.6平方公里,耕地60422亩,辖14个行政村,88个村民小组,4138户,20003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39人,劳动力总数9547人,外出务工人员6000多人。
镇域内有汉、回两个民族,回族主要聚居在甘沟村。
镇域内交通道路四通八达,平(凉)泾(源)公路、崆峒风情大道、平定高速公路横穿全境。
电力、通讯、医疗卫生、教育等各项基础设施齐全,文化底蕴深厚,一大批旅游产业项目相继落户。
一、对镇情的认识长期以来,崆峒镇是一个传统农业占基础性地位,二、三产业发展乏力的典型农业乡镇,和绝大多数地处西北地区腹地的农业乡镇一样,在巩固和提高传统农业基础性地位和积极探索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的道路上不断摸索前行。
随着近些年撤乡建镇和独特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人文优势以及省、市、区大力发展旅游业,崆峒镇既面临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也面临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战。
站在新的起点,谋划崆峒镇发展,镇党委、政府深刻剖析镇情,找准优势和差距,充分认识到现阶段全镇最主要的矛盾是发展不足,特别是在加快推进新型产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全镇经济总量不大、综合实力不强、城乡二元分割的问题仍没有根本解决,资源环境约束也日益趋紧,正面临着加快发展与科学发展的双重挑战。
镇党委、政府清醒认识到,实现崆峒镇跨越发展,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必须深刻反思精神状态,把思想从不适应、不利于科学发展的认识中解放出来,以新一轮思想大解放推动新一轮经济社会大发展;经过总结,探索出了一条按照“弘扬崆峒文化、服务城市发展、建设旅游名镇”的目标定位,努力构建“生态、魅力、和谐”美好新崆峒的路子。
二、崆峒镇旅游产业发展现状(一)旅游业发展优势1、区位优势崆峒镇位于平凉市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崆峒区的西郊,交通便利,位置适中,区位条件良好。
庄浪县建设“生态文化名县”的基础和举措
庄浪县建设“生态文化名县”的基础和举措【内容摘要】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是庄浪县域文化谋求大发展大繁荣的路标和助推器,庄浪人民必须以更加自觉的态度,进一步增强文化发展的政策机遇意识,努力建设“生态文化名县”。
这是顺应庄浪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要求,是符合庄浪地域文化特征的科学定位,其基础条件是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近年来文化建设的初步成就。
努力建设生态文化名县,须实现“三个结合”,努力走出一条“区域特色浓厚、时代特征鲜明、充满生机与魅力”的陇上文化名县之路。
【关键词】生态文化名县必然性基础条件“三个结合”Abstract: In the spirit of the Sixth Plenary Session is the theZhuanglang county culture seek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of the signs and boosters, the Zhuanglang the people mustbe more conscious attitude to further enhance the cultural development of awareness of policy opportunities and strive to build “eco-culturalthe county. “This is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to comply with the Zhuanglang economic stage of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in line with the theZhuanglang geographical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scientific orientation, based on the condition that the initial success of the rich cultural heritage and cultural constructionin recent years. Efforts to build an ecological and culturalcounty, to be “three combinations”, and strive to a strong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distinctive features of the times,full of vitality and charm of Gansu cultural county road.Key words: ecological and cultural county, the inevitability ofthe basic conditions, the three combinations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依据,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纲领性文件,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里程碑,标志着我国文化建设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把科技创新作为平凉产业发展主动力
平凉市产业发展的主要亮点助推装备制造业研创升级,系统谋划工业发展。
一是着力提升研创能力,大力推进装备制造业发展。
目前,平凉市构建了以2个省级技术中心、2个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2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骨干企业、1个省级工业设计中心、3个“专精特新”企业、5个省级高新企业、1个微波电子工程中心为主体的装备制造业创新体系。
二是延伸煤电产业链条,以华亭煤业集团60万吨甲醇制取及20万吨聚丙烯项目和华亭工业园区中小企业创业园建设等项目为主要抓手,延伸煤电产业链条,大力推进煤电化冶一体化发展。
三是坚持系统治理,着力推进清洁生产。
截至2021年底,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38天,比2015年增加23天,优良天数比率为92.6%。
目前全市获评绿色工厂达到5户,其中国家级2户。
探索循环农业新模式,打造农产品品牌促农业现代化。
建成省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33个,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00户。
全市高效节水灌溉达到24.8万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了0.51,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81%,尾菜处理率达到40%,化肥农药利用率均达39%,绿色防控率达31%。
2014年以来,平凉市累计投入各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30.5亿元用于产业发展,红牛、苹果等特色优势产业已经厚积成势,在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全市“三品一标”农产品达到218个,有静宁苹果、平凉红牛2个区域公共品牌,11个企业品牌入选“甘味”知名农产品品牌目录。
文旅、中医药、商贸物流和信息产业多头并进,提振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以品牌战略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平凉市重点打造“文化名城·一源四乡”文化品牌和专家智库把科技创新作为平凉产业发展主动力王荟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近年来,在甘肃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平凉市全面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着力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推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庄浪县发挥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全力助推经济转型发展
庄浪县发挥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全力助推经济转型发展|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经济已由山石窟等文化旅游景点及景观20多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
庄浪县作为一个文化旅游资源大县,生态环境良好,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进入新时代以来,庄浪县更新思维理念,创新工作方式,积极探索在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背景下,把美丽风光和优秀文化作为资源资本来开发,作为生产力和竞争力来打造,对县内自然景观、风土人文、中医养生等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全面盘点,加强文旅资源整合,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关山大景区开发,不但传承传播了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保护利用了得天独厚的生态景观,更助推了全县经济全面转型升级发展。
一、打响“生态梯田•大美关山•人文庄浪”品牌庄浪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位于古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有百万亩水平梯田和国家4A级景区云崖寺,3A级景区古雷泽关山天池、龙眼24发展|2019.05处,是全国第一个梯田化模范县、全国文化模范县和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也是全国著名的“书画之乡”和“体育之乡”。
县上根据这些景点和荣誉所蕴含的丰富文化旅游资源信息,精准策划定位“华夏祖源、丝路驿站、梯田王国、养生福地”的庄浪旅游整体形象,精心打造"生态梯田•大美关山•人文庄浪”旅游品牌。
积极用好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两个平台,全面构建立体化网络宣传矩阵,借助“大媒体、大节会、大事件”,全方位、多角度开展宣传营销塑造,推动本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深度融合与发展,形成多形式、广覆盖的宣传叠加效应,给游客树立起明确统一的旅游形象,引来游客、留住游客、让游客记住庄浪。
全面办好庄浪艺术节及文化旅游系列活动,积极参加省、市组织的文化旅游推介会,全面推介庄浪文化旅游资源,让外地游客感知领略庄浪独特的文化旅游魅力。
拓展数字化宣传渠道,与携程、去哪儿、同程、飞猪等国内知名旅游网站、电商开展协作,与《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盈科旅游、凤凰古城、陕旅集团等知名文旅企业开展深入对接合作,加快“智慧旅游”服务体系建设。
甘肃庄浪生态环境优良表现观察
甘肃庄浪生态环境优良表现观察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薛邦成摘要:笔者多次去甘肃省庄浪县,并且跑遍了每个乡镇和旅游风景区,深深感到改革开放后庄浪县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看到这一切,激发了我们许多思考,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庄浪县到底采取了哪些切实有效的措施?关键词:甘肃庄浪;生态环境;优良;表现形式中图分类号:X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595(2020)14-0019-0002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这个生命共同体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一、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依据生态文明建设是指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主动保护自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健康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关系人民福祉,创造着人们生存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关乎民族未来,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这是人类总结的经验教训。
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有的破坏了很难修复。
生态文明的核心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生活在天地之间,以天地自然为生存之源、发展之本,在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中,创造和发展了人类文明。
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终究会伤害到人类自身,这是一条被多少年实践经验证明的规律。
中华文明历来强调天人合一,那么首先应做到人要尊重自然,要求人要对自然怀有敬畏之心、感恩之情、尊重自然界的创造和存在,人和自然是平等的,人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当然人也不是自然的奴隶,更不是自然的上帝,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人类生活所需要的一切直接或间接都来自于自然。
其次要顺应自然,要遵循自然的性质和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人类的活动不能违背自然规律。
最后,要保护自然,要求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向自然界索取生存和发展之需要的同时,呵护自然,回报自然,保护自然界生态系统,对自然界不能只讲索取不讲投入,只讲利用不讲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