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雨霖铃教案
《雨霖铃》教案(7篇)
《雨霖铃》教案(7篇)《雨霖铃》教案1学习目标:1、学问与技能:了解柳永及其词的特点,感受品尝词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反复吟咏,感受词的节奏美、音韵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本词“伤离别”的悲凉情怀。
一(课前预习)一、简介柳永(约9xx—10xx)北宋(朝代)词人。
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景佑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
排行第七,世称“柳七”、“柳屯田”。
为人放纵不羁,终身潦倒。
柳永博学多才,被称为“才子词人”,是词史上第一个大量创制慢词(长调)的词人。
其词多描绘都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对宋词的进展有确定的影响。
有作品集《乐章集》。
二、把握生字词凄()切骤()雨都()门凝噎()暮aǐ()良chén()好景今xiāo()云xiāo()三、课文对译上片: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时值深秋,暮色苍茫,你送我到长亭,骤雨刚刚停留,寒蝉发出凄凄悲鸣。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在都城门外设宴饯别,却因将要分别没有了心情;多想再留恋一会,船夫却催着动身。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握着手泪眼相互注视,心中有千言万语却一句也说不出。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想到这一别越去越远,千里烟波之上,暮霭消沉,楚地的天空宽阔无边。
下片: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自古以来,多情人离别都很哀痛。
离别之时若能有个好天气,或许能略微冲淡些愁绪,却遇上个冷落清秋,叫人如何承受得了。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今晚酒醒梦回,我身在何处呢?或许我的小船停靠在岸边,只见习习晨风吹拂着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梢头。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离别以后虽然还会有良辰好景,却无人共赏,等同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离别了恋人,虽有万千深情蜜意,又能向谁来倾吐呢?四、全词内容概括这首词描写了要离开汴京(开封)去外地漂泊时和心爱的人依依惜别的苦痛心情。
《雨霖铃》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了解《雨霖铃》的作者柳永及其创作背景。
(2)使学生掌握《雨霖铃》的基本内容、意境和表现手法。
(3)使学生学会运用描绘景物、抒发情感等手法进行诗歌创作。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讲解、讨论、欣赏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雨霖铃》的艺术价值。
(2)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了解《雨霖铃》在古代诗词中的地位和影响。
(3)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感受到《雨霖铃》中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通过对《雨霖铃》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诗歌在表达情感、抒发思想方面的独特作用。
(3)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尊重文学艺术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雨霖铃》的基本内容、意境和表现手法。
(2)学会运用描绘景物、抒发情感等手法进行诗歌创作。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雨霖铃》的艺术价值。
(2)如何培养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播放雨声,引导学生感受雨的氛围,激发学生对雨的联想和想象。
(2)介绍《雨霖铃》的作者柳永及其创作背景,使学生对《雨霖铃》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教学内容:(1)讲解《雨霖铃》的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2)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雨霖铃》在古代诗词中的地位和影响。
(3)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活动,培养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
3. 教学活动:(1)讲解:教师讲解《雨霖铃》的基本内容、意境和表现手法,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2)讨论:分组讨论《雨霖铃》在古代诗词中的地位和影响,以及学生对《雨霖铃》的理解和感受。
(3)欣赏:播放《雨霖铃》的朗诵视频,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4)创作: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活动,要求学生运用描绘景物、抒发情感等手法进行诗歌创作。
4.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所学的《雨霖铃》的基本内容、意境和表现手法。
高中语文:《雨霖铃》教案
高中语文《雨霖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雨霖铃》。
(2)了解作者柳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分析诗歌的主题、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离别之情的深刻描绘,体会诗词中的意境美。
(2)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热爱传统文化。
(3)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理解与背诵。
(2)作者生平背景与创作特点。
(3)诗歌主题、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含蓄意境的理解。
(2)作者情感变化的把握。
(3)古典诗词鉴赏方法的运用。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
2. 启发式教学法:提问引导,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 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分享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4. 欣赏教学法:注重朗读与感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练掌握《雨霖铃》的内容,了解作者柳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学生准备:预习《雨霖铃》,了解诗歌的大意。
3.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相关文章、诗歌背景资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古典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氛围。
(2)简要介绍作者柳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雨霖铃》,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生通过注释和查阅资料,理解诗歌中的难点词语。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心得体会。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离别之情的描绘,感受诗词意境美。
(2)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培养情感态度。
5. 课堂小结6. 布置作业(1)背诵《雨霖铃》。
《雨霖铃》高中语文教案
《雨霖铃》高中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雨霖铃》的作者背景、作品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情感内蕴,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1.2 教学内容1.2.1 作品简介:《雨霖铃》是唐代诗人柳永的一首长调慢词,表达了词人对离别的深情和无尽的思念。
1.2.2 教学重点:分析《雨霖铃》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1.2.3 教学难点:理解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唐代社会背景。
第二章:教学过程与方法2.1 教学过程2.1.1 导入:以唐代长安的雨季为背景,引发学生对《雨霖铃》的兴趣。
2.1.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雨霖铃》,了解作品内容。
2.1.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意象和情感。
2.1.4 成果展示:选取优秀的讨论成果进行分享。
2.2 教学方法2.2.1 讲授法:介绍作者背景、作品特点等基础知识。
2.2.2 读书指导法:引导学生分析作品,培养阅读能力。
2.2.3 讨论法:激发学生思考,提高批判性思维。
2.2.4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作品情感。
第三章:教学评价3.1 评价目标3.1.1 知识与技能:考察学生对《雨霖铃》的作者背景、作品特点的掌握程度。
3.1.2 过程与方法:评估学生在阅读、分析、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3.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观察学生对作品情感的内化程度和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情况。
3.2 评价方法3.2.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作品基础知识的理解。
3.2.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
3.2.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题目,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3.2.4 学生自评:鼓励学生自我反思,提高自我学习能力。
第四章:教学资源4.1 教材:《雨霖铃》及相关阅读材料。
4.2 多媒体资源:图片、音频、视频等,辅助教学。
2019-2020年高中语文《雨霖铃》教案8沪教版第三册
一、教学目的:1. 理解这首词描写离别愁思的思想感情。
2. 体会这首词的细腻委婉的婉约派的词风。
二、教学设想:1. 指导学生诵读,理解这首词长于铺叙的特点以及融情入景、借景写情的特色。
2. 安排二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作者简介;一、作者简介:柳永,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为永,字耆(q i)卿,排行第七,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
景祐进士。
官屯田员外郎。
世称柳七、柳屯田。
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创作慢词独多。
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有《乐章集》。
二、解题:《雨霖铃》,唐玄宗时教坊大曲名,后用为词调。
霖,一作\'淋\'。
王灼《碧鸡漫志》卷五《雨淋铃》条:\'《明皇杂录》及《杨妃外传》云:\'帝幸蜀,初入斜谷,霖雨弥旬。
栈道中闻铃声,帝方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淋铃曲》以寄恨。
\' ....... 今双调《雨淋铃慢》,颇极哀怨,真本曲遗声。
\'《词谱》卷三十一:\'宋词盖借旧曲名,另倚新声也。
调见柳永《乐章集》,属双调。
\'此词写别情,为柳永的名作之一。
作者在倾诉难以割舍的离愁中,同时也抒发了生平遭遇不幸的感慨,所以深感前途黯然无色。
通篇层层铺叙,上下阕通过衬托、点染,浑成一片。
写景抒情都用白描,形容尽致。
这是吸取了民间词的特点,在艺术上予以加工提高而形成的。
三、注释:对长亭晚: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的时候。
长亭,古代大道上每五里设一短亭,十里设一长亭,供行人休息,人们常在长亭送别。
都门帐饮:在京城门外设帐饯别。
帐,郊野没有房屋,所以临时搭起篷帐。
无绪:没有心思,意思是心情不好。
兰舟:木兰木制造的船。
这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对船的美称。
凝噎:因为激动,嗓子被气憋住,说不出话。
去去:往前走了又走,意思是\'去了去了\'。
高中语文:《雨霖铃》教案
高中语文《雨霖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雨霖铃》的诗意和主题。
(2)能够分析并欣赏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3)能够背诵并默写《雨霖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和对离别的哀愁。
(2)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和尊重,提高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雨霖铃》的诗意和主题。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3)背诵和默写《雨霖铃》。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诗歌中意象和情感的深入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简要介绍作者柳永及其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对《雨霖铃》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朗读与理解:(1)学生朗读《雨霖铃》。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大意和情感。
3. 分析与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四、作业与评价1. 作业:(1)背诵《雨霖铃》。
(2)写一篇关于《雨霖铃》的鉴赏文章。
2. 评价:(1)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
(2)评价学生的鉴赏文章,关注其对诗歌内容、意象和情感的理解和表达。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高中语文》课本。
2. 参考资料:有关柳永和《雨霖铃》的文献、鉴赏文章等。
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雨霖铃》为例,讲解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3. 利用比较法,将《雨霖铃》与其他诗歌进行对比,突出其独特之处。
七、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介《雨霖铃》的背景和作者柳永。
2. 学生自读,感知诗歌意境。
3. 教师讲解生僻字词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诗句。
4. 分析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沪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雨霖铃教案6
知识目标1. 了解柳永其人及其词作风格;2. 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3. 深刻体会《雨霖铃》的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1. 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2. 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3. 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1. 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2. 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教学难点1. 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2. 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1. 诵读法;2. 讨论法;3. 点拨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雨霖铃》MTV;朗读flash。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 语言导入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这学期我们也一直徜徉于诗的园林,在“国风”粗朴而纯美的乡野民声里结识了散璞玉之辉的“诗经”,在屈原浪漫而深沉的情感激流里邂逅了纵日月之光的“离骚”。
我们的心灵之谷还回荡着李白“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的铿然之音、杜甫“万里悲秋常做客”的苍凉之叹。
今天,我们又将在这瑰丽的园子里摘取另一朵奇葩----宋词,并把我们关注的目光投向一个“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杰出词人---柳永。
(板书标题)二.柳永简介(幻灯片展示)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
仁宗景祐元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他通晓乐律,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是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约派代表词人。
柳永对北宋词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和影响,对后来的说唱文学和戏曲也有很大影响。
柳词在宋元时期流传最广,相传当时“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妓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酌低唱的生活。
他深深了解这些歌妓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
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
《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所传诵的一首,被称为“宋金十大曲之一”。
本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雨霖铃》高中语文教案
《雨霖铃》高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雨霖铃》的背景及作者生平。
(2)能够把握《雨霖铃》的主要内容,分析其艺术特色。
(3)能够背诵并默写《雨霖铃》的名句。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雨霖铃》。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培养学生的友情观念。
(2)理解离别之情,培养学生珍惜眼前人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雨霖铃》的内容及主题。
(2)分析《雨霖铃》的艺术特色。
(3)背诵《雨霖铃》的名句。
2. 教学难点:(1)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
(2)理解作者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
三、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对《雨霖铃》的理解。
2. 情感教学: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珍惜友情、珍惜当下的意识。
3. 欣赏教学: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雨霖铃》的背景及作者柳永。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雨霖铃》,理解其主要内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雨霖铃》的艺术特色。
4.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作者与友人离别之情,分享自己的友情经历。
五、课后作业1. 背诵《雨霖铃》。
2. 写一篇关于《雨霖铃》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友情的看法。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的深度以及合作探讨的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背诵《雨霖铃》的情况,以及读后感和友情观念的表述。
3. 单元测试:设置有关《雨霖铃》的测试题目,检验学生对诗文内容、艺术特色和作者情感的理解。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纪律、教学方法的选择等,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调整和改进。
1. 组织学生进行古典诗词鉴赏讲座,提高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沪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教案6.18.1雨霖铃
《雨霖铃》教学设计..李艳芳教学目标(一)情感目标:借助多媒体和教师对作品的体验,带领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
(二)知识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2)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3)鉴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三)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充分使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式、探究式学习,开拓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
教学重、难点1、理解古典诗歌传统意象在作品中传情达意的效果。
2、体会理解的基础上背诵《雨霖铃》教学方法美读法讨论法问答法诵读法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模式双主导学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我曾在网上的对联雅座里和一位朋友对对子的时候,他出给我一副上联:“狂风大作雨淋淋(雨霖铃)”,初看此联好象很简单,仔细琢磨才发现里面有个“机关”,我对了一个下联:乌云漫卷天尽沙(天净沙)”细心的同学们你们发现其中的“机关”是什么了吗------由此引出词牌名-二、检查预习:1、了解词牌(学生课前作好资料卡准备)教师简要概括后提出疑问过渡:在封建时代,歌伎是很没有地位的,是受歧视、受迫害的社会底层市民。
那么作为封建文人学士的柳永,一个上层的文化人,与歌伎混在一起——甚至谈起恋爱来,岂不是自降身份,自我作贱?这好像有点不可思议。
大家怎么看这个问题呢?2、了解词人(学生课前作好资料卡准备)出示多媒体课件教师简要点拨:柳永虽然才情卓著,但早年屡试不第,一生仕途坎坷,生活穷困。
经常出入娼馆酒楼,深深了解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
他同歌伎的交往并不像浪荡公子,纨绔子弟之流的风花雪月,虽然身份不同,但在歌楼酒馆,他找到了感情的寄托,找到了发挥才华的地方。
正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在他的很多佳作中,很多取材于同歌伎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
3、预习字词疑难生生对答教师预备内容:帐饮、无绪、竟、凝噎、暮霭、堪、纵三、听读全词感受离别第一步:教师范背全词第二步:学生初读全词,读准字音第三步:师生听多媒体范读师生共同探讨诵读要注意的问题:感情基调:悲戚低沉断句语意的连贯(学生集体朗读全词)四、品读全词体味感情1、学生分小组讨论重点分析上下阕写景抒情部分,并概括词的上下片内容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出示板书:《雨霖铃》叙别前(实)--情语:执手相看泪眼景语情景交合情语实写:寒蝉骤雨长亭兰舟虚实相济思别后(虚)--景语虚写:烟波暮霭杨柳岸晓风残月2、学生观看FLASH图片,进一步体会全文的思想感情。
《雨霖铃》教案
《雨霖铃》教案【篇一:《雨霖铃》教案】《雨霖铃》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婉约派的特点;(2)积累古人用来描写离情别绪的名句;(3)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雨霖铃》。
2、能力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2)鉴赏意象,理解古典诗歌传统意象在作品中传情达意的效果;(3)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多媒体展示送别画面,背景音乐设置相关歌曲,营造离别感伤的氛围。
)人生无常,聚散不定。
古人有言:“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
”当我们轻叩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一首堪称经典的离别诗------柳永的《雨霖铃》,感受作品中哀婉动人的离情别绪。
二、小助教展示今天这个课堂是属于我们同学们的。
按照上节课布置的预习要求,我先请一些同学把你预习的成果分享给大家,咱们看看哪个小组准备的最充分。
老师看到有些同学已经在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了。
希望小助教们要自信,大胆一些,同时其他同学注意对照学案的来填写相关知识点,认真记笔记。
(分别请三名同学上讲台)教师课件展示三方面知识点: 1、词;2、作者;3、写作背景。
学生讲完后,教师就其叙述的不足之处进行补充。
三、诵读品味,整体把握:1、听配乐诵读(播放视频,充分营造读诗气氛)听读要求:本词的情感基调是什么?(学生交流,教师明确-----这是一首写离别之情的词,感情基调低沉悲戚。
)2、诵读指导:注意把握情感基调,注意字音、语调、节奏。
寒蝉凄切------“切”要拖音,尾音读长更能读出凄切之情。
竟无语凝噎------ “凝噎”要读出哽咽之感。
念去去------ “去”要重读,拖音。
今宵酒醒何处?------“何处”读出疑问语气。
更那堪,更与和人说------“更”重读、拖音。
3、学生朗读,自行品味。
要求:(1)注意读准读音。
《雨霖铃》教案(精选14篇)
•••••••••••••••••《雨霖铃》教案《雨霖铃》教案(精选14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雨霖铃》教案(精选1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雨霖铃》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2)深刻体会《雨霖铃》的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2、能力目标: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体会欣赏景中见情,情景交融,尽情铺写的表现手法。
2、难点:词中所体现的离别情绪。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步骤:一、简介引入柳永(约987——约1053年),北宋婉约词代表。
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柳永在北宋词坛上是一个很重要的作家。
他少年时代到汴京应试,流连于秦楼楚馆,常为歌伎填词作曲。
由于流传的轶事和词中所表现的内容,人们都把他看作是一个风流浪子,以致不为时人所重,潦倒一生,功名不扬。
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
有《乐章集》问世。
由于他遭遇坎坷,较多地同中下层市民接触,因此他的词语言比较朴素,接近口语,音律和谐,美妙动听,他是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的人,扩充了词的体制容量,对词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
在表现手法上,他善于铺叙,尽情描绘,把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在内容上,大都反映大都市中的繁华风光,体现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抒发离愁别恨的痛苦,表现妇女不幸的遭遇和自身沉沦的哀怨,但也曲折地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因而他的词曾传唱一时,甚至“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深受当时市民的欢迎。
二、朗读并赏析1、这首词是柳永的代表作之一,写他要离开汴京(今开封)去各地飘泊时和他的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离愁别恨。
2、逐句赏析上片(学生朗读、体会、讨论后分组发言,教师纠正)(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高中语文雨霖铃教案【三篇】
高中语文雨霖铃教案【三篇】雨霖铃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柳永其人及其词作风格;2、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3、深刻体会《雨霖铃》的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水平目标: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升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水平。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1、诵读法;2、讨论法;3、点拨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雨霖铃》MTV;朗读flash。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宋词能够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
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是(苏轼、辛弃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柳永、李清照)。
传说苏轼曾问一个善于唱歌的幕士:“我词何如柳七(柳永)?”这个人回答:“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由此大家可知这两个流派的不同特点。
能让苏轼与之一争高下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出自(《雨霖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板书)二、关于柳永:柳永,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
他少年时到汴京应试,因为擅长词曲,熟悉了很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
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批了四个字说:“且去填词”。
柳永在受了这种打击之后,别无出路,就只好以开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即开封),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一种流浪的生活。
大约在少年时的“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在浙江的桐庐、定海等处做过几任小官。
晚年死时家无余财,群伎和金葬之于南门。
他精通音律,变旧声为新声,在唐五代小令的基础上创制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慢词,这首词调名《雨霖铃》,就是取唐时旧曲翻制。
《雨霖铃》教案(通用13篇)
《雨霖铃》教案《雨霖铃》教案(通用13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雨霖铃》教案(通用1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雨霖铃》教案篇1教学目标1. 感受词中浓浓的别离之情。
2. 鉴赏名句,理解善于铺叙、融情与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3.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把握意象,探究意境,体味情感教学方法:感悟法、鉴赏法、讨论法教具:多媒体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江淹;“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
”李白;“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柳永:“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三、诵读、感悟学古诗词贵在诵读。
只有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才能体验词人的情感,进入词的意境,从而获得独特的审美享受。
(一)学生结合注释自由诵读。
(二)听朗读录音。
体会本词的情感。
(三)理思路,分层次。
柳词善于铺叙。
为把个人的离别之情写得缠绵悱恻、哀婉动人,本词从时间和地点上进行了铺叙,不仅写了离别之际,而且写了离别之前,甚至还设想了离别之后;不仅写了眼前之景,而且写了想象之景。
请从时间的角度为本词划分层次。
(四)分层指导诵读。
1、别前:[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2、前三句借用哪些意象,勾勒出怎样的意境?寒蝉、长亭、骤雨;重在勾勒环境,烘托凄凉悲苦的气氛。
2、别时:[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极写饯别心情,借酒消愁却无绪饮酒。
真是“愁肠已断无由醉。
酒未到,先成泪。
”两情依依、难分难舍之际,客船不断催促。
读出依恋-矛盾、痛苦、无奈、埋怨。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细节描写。
离别之痛淋漓尽致,令人肝肠寸断。
“执手”能换成“牵手”或“握手”吗?牵手:和朋友散步时一般会牵手,心情是愉悦的,与这首离别词的情境不符。
《雨霖铃》高中语文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雨霖铃》高中语文教案学科领域:高中语文年级:高一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雨霖铃》的背景及作者生平;2. 能够把握《雨霖铃》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3. 能够分析《雨霖铃》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4. 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雨霖铃》进行个性化解读。
教学重点:1. 《雨霖铃》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2. 《雨霖铃》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
教学难点:1. 对《雨霖铃》进行深入的艺术分析和文学解读;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对《雨霖铃》的深入研究,掌握其背景、情节、人物、艺术特色等方面的知识;2. 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材料,如:《雨霖铃》原文、注释、译文、相关论文和评论等;3. 设计好教学活动和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讨论。
学生准备:1. 预习《雨霖铃》原文,了解其基本情节和人物;2. 查阅相关资料,对《雨霖铃》的背景和作者有一定了解;3. 准备好笔记本,记录学习过程中的疑问和思考。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红楼梦》、《儒林外史》等古代小说,对其情节、人物、艺术特色等进行简要回顾;2. 提问:《雨霖铃》与这些小说有何异同?引发学生对《雨霖铃》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自主学习(15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雨霖铃》原文,结合注释,理解其基本情节和人物;2. 学生通过译文,对《雨霖铃》进行初步理解,把握其主要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三、课堂讨论(20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讨论,如:《雨霖铃》的故事情节有何特点?人物形象有何鲜明之处?;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互相交流和启发。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雨霖铃》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深入阅读《雨霖铃》,对其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进行思考。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雨霖铃》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的掌握情况;2. 引导学生思考:《雨霖铃》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二、深入学习(20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讨《雨霖铃》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如:小说中的象征手法、人物心理描写等;2. 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分析《雨霖铃》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并与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
《雨霖铃》教案
《雨霖铃》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雨霖铃》的背景和文学价值;(2)能够分析诗歌的主题、情感和艺术特色;(3)能够解读诗歌中的典故和意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雨霖铃》;(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友情、离别和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2)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3)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培养高雅的情操。
二、教学重点1. 《雨霖铃》的背景和文学价值;2. 诗歌的主题、情感和艺术特色;3. 诗歌中的典故和意象。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典故和意象的解读;2. 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3. 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雨霖铃》的背景、主题、情感和艺术特色;2.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3. 案例分析法:分析诗歌中的典故和意象,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4. 实践法:让学生通过写作、表演等形式,体验诗歌的美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雨霖铃》的背景和文学价值,激发学生的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雨霖铃》,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诗歌,分享自己的感悟;4. 讲解分析:讲解诗歌的主题、情感和艺术特色,分析诗歌中的典故和意象;5. 实践环节: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创作与《雨霖铃》主题相关的作品;6. 总结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给予鼓励和指导。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情况和提问回答,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思维过程。
2. 作业完成:评估学生对《雨霖铃》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3. 实践作品:评价学生在实践环节的创作作品,考察学生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表达能力。
4. 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评价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提出改进的方向。
《雨霖铃》教案
《雨霖铃》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雨霖铃》全诗。
2.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及艺术特色。
3.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诗歌的意象、情感及艺术特色。
2.难点:诗歌的意境及抒情手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1)介绍作者柳永及其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理解“雨霖铃”的含义。
2.自读课文(1)让学生自主朗读《雨霖铃》,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学生交流朗读感受,教师点评。
3.讲解诗歌(1)逐句分析诗歌意象,如“寒蝉凄切”、“骤雨初歇”等。
(2)分析诗歌情感,如离愁、别绪等。
(3)讲解诗歌艺术特色,如对仗、排比、设问等。
4.课堂讨论(1)让学生就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及艺术特色进行讨论。
(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5.诗歌鉴赏(1)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中的画面。
6.拓展延伸(1)介绍柳永的其他作品,如《望海潮》、《八声甘州》等。
(2)让学生比较《雨霖铃》与其他作品的异同。
7.作业布置(1)背诵《雨霖铃》全诗。
(2)写一篇关于《雨霖铃》的鉴赏文章。
四、教学反思1.优点(1)注重诗歌的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讲解诗歌意象、情感及艺术特色时,条理清晰,易于学生理解。
(3)课堂讨论活跃,学生参与度高。
2.不足(1)课堂时间分配不够合理,导致部分环节匆匆而过。
(2)在讲解诗歌意象时,对部分学生的引导不够到位,导致他们未能深入理解。
3.改进措施(1)调整课堂时间分配,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充分展开。
(2)在讲解诗歌意象时,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歌内涵。
本节课在教授《雨霖铃》这首诗歌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还需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古诗词。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1)在分析意象时,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同学们,你们能从‘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这句中感受到什么景象?这种景象给你什么样的感受?”(2)在分析情感时,可以设计如下对话:“同学们,你们认为‘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中的‘无绪’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引导:“这里的‘无绪’反映了诗人离别时的无奈和心中的迷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雨霖铃》教案
教学目标
(一)情感目标:借助多媒体和教师对作品的体验,带领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
读作品,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
(二)知识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
(2)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
(3)鉴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
(三)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充分使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式、探究式学习,开拓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古典诗歌传统意象在作品中传情达意的效果。
2.体会理解的基础上背诵《雨霖铃》
教学方法:美读法讨论法问答法诵读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模式:双主导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我曾在网上的对联雅座里和一位朋友对对子的时候,他出给我一副上联:“狂风大作雨淋淋(雨霖铃)”,初看此联好象很简单,仔细琢磨才发现里面有个“机关”,我对了一个下联:乌云漫卷天尽沙(天净沙)”细心的同学们你们发现其中的“机关”是什么了吗------由此引出词牌名-
二、检查预习:
1.了解词牌(学生课前作好资料卡准备)
教师简要概括后提出疑问过渡:在封建时代,歌伎是很没有地位的,是受歧视、受迫害的社会底层市民。
那么作为封建文人学士的柳永,一个上层的文化人,与歌伎混在一起——甚至谈起恋爱来,岂不是自降身份,自我作贱?这好像有点不可思议。
大家怎么看这个问题呢?
2.了解词人(学生课前作好资料卡准备)
出示多媒体课件教师简要点拨:柳永虽然才情卓著,但早年屡试不第,一生仕途坎坷,生活穷困。
经常出入娼馆酒楼,深深了解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
他同歌
伎的交往并不像浪荡公子,纨绔子弟之流的风花雪月,虽然身份不同,但在歌楼酒馆,他找到了感情的寄托,找到了发挥才华的地方。
正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在他的很多佳作中,很多取材于同歌伎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
3.预习字词疑难生生对答
教师预备内容:帐饮、无绪、竟、凝噎、暮霭、堪、纵
三、听读全词感受离别
第一步:教师范背全词
第二步:学生初读全词,读准字音
第三步:师生听多媒体范读
师生共同探讨诵读要注意的问题:感情基调:悲戚低沉
断句
语意的连贯
(学生集体朗读全词)
四、品读全词体味感情
1.学生分小组讨论重点分析上下阕写景抒情部分,并概括词的上下片内容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出示板书:《雨霖铃》
叙别前(实)--情语:执手相看泪眼
景语情景交合
情语实写:寒蝉骤雨长亭兰舟虚实相济
思别后(虚)--景语虚写:烟波暮霭杨柳岸晓风残月
2. 学生观看FLASH图片,进一步体会全文的思想感情。
3. 根据词上下片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个送别场景或回忆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惜别事件。
4. 作者在本词中抒发了什么情感?他和我们的情感相同或是相似吗?(学生再次集体朗读全词,注意读出感情,然后回答问题)
五、赏析名句体会意境
1.本词抒发了跟情人难舍难分的感情,从哪些词句最容易看出这种情感?
2.还有几句不能直接看出与情人难舍难分之情,那么这几句到底有没有这种情感(引导学生赏析名句,准确把握词中景物描写所起的作用)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教师明确:开首这三句,简单看,只是交代送别的时间、地点,然而细心留意,景物特点:“蝉”是“寒”的,特指是秋后的蝉,秋有萧索感受,而蝉在凄凉急促地鸣叫,傍晚时分让人有落寞之感,更兼雨后带凉意。
再看词人,一个“对”让我们联想到他的动作可能是“呆”对着长亭。
这样,这里的景已不是单纯的景物。
一阵骤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刺眼,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呵!可见这里着重的是在酿造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先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下情感的基础,以增强下面抒写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这句要读得凄凉、落寞。
(2)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教师明确:江面上,轻烟笼罩,浩淼空旷,傍晚的云气重重地下压,所以是沉沉的暮霭。
给人一种压抑、郁闷的感觉。
还没有离别,便想象行程遥远,空旷广漠中充满着漂泊无依的愁绪。
想到从此天各一方,心情更加暗淡,移情入景,水色天光便披上了阴影。
这句要读出苍茫、孤独味来。
(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在此句中词人写到了一些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典型意象,如酒、柳、风、月,这些意
象给你什么样的联想呢?请同学们给合之前所学,讨论3分钟,谈谈看法。
教师明确:关于酒:常言借酒消愁,酩酊大醉后,把一切苦恼抛诸脑后,依依惜别时,“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就痛快地一醉而别。
自欺欺人也好,逃避现实也罢,“醉翁之意”已不在酒了。
喜时——杜甫说:“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闻官兵收河南河北》)哀时——曹操为功业人才而愁,发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的感慨。
《短歌行》)愁时——李白失意官场,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苏轼也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李清照思念丈夫时,说:“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声声慢》)王维送别元二,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
关于月: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月是离合的象征,何况是残缺不全的月,最易引起词人的愁思。
关于风:古语有云:自古逢秋悲寂寥。
秋天是特别让人伤感的季节。
晓风轻拂,带来的并不是快意,而是凉意,凄凉的感觉。
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
总结:柳有“留”意,残月西挂,伊人不再,晓风侵人,徒添冷意,借酒消愁愁更愁。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作者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酿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更能展现出微妙的心理活动,挑动读者的心弦。
(回想整首词,指名背诵)
六、集体背诵反复涵咏
七、课下作业:
学生分组为本词写一个脚本,然后交流
生活的全部意义在于无穷地探索尚未知道的东西,在于不断地增加更多的知识。
—
做学问的功夫,是细嚼慢咽的功夫。
好比吃饭一样,要嚼得烂,方好消化,才会对人体有益。
——陶铸
研卷知古今;藏书教子孙。
——《对联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