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文学研究新境域——评萧晓阳《近代桐城文派研究》

合集下载

近代文学研究新境域

近代文学研究新境域

近代文学研究新境域作者:朱丽霞谢安松来源:《社会科学动态》2018年第05期20世纪80年代以来桐城派研究悄然兴起。

然而大多数研究还是着力于“桐城三祖”方苞、刘大櫆、姚鼐以及个案研究,至于全面系统研究桐城文派,特别是近代桐城文派成果甚少。

近现代学术史上已有关注桐城派之文,如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勾勒了桐城派的发展脉络;陈柱《中国散文史》第五编“以八股为文化时代之散文”论明清散文,其第四节“清代桐城派”之散文,虽篇幅不多,桐城派之梗概已具。

诸家持论多以为桐城派与清代相始终。

姜书阁《桐城文派述评》勾勒出桐城文派的发展概貌,而梁堃《桐城文派论》则探讨了桐城文派之缘起及兴衰,及其与阳湖派、汉学、宋学之关系。

至于当代,批评家论桐城派时有疏略,任访秋《中国近代文学史》谈桐城派的中兴与复归,主要论曾国藩及其弟子;郭预衡《中国散文史长编》论近代桐城派谓为“桐城末流之文”,只列曾国藩、林纾;杨联芬主编《中国散文通史》(近代卷)论桐城派的中兴,亦仅及曾门弟子及湖湘作家。

近年来桐城派研究的论著中,王镇远《桐城派》、周中明《桐城派研究》皆有所发现,然论及近代,戛然而止;魏际昌《桐城古文学派小史》、吴孟复《桐城文派述论》论近代作家语焉不详。

萧晓阳《近代桐城文派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承继前人之成果,推陈出新,对近代桐城文派的嬗变作了深入的论析。

该著以全面系统的论述、多层面综合的视角、迥异于常人的观点、灵动简练的语言为我们展现出了近代桐城文派的风貌,在桐城派研究史上无疑具有重要地位。

一、全景高清式文学地图萧晓阳《近代桐城文派研究》凡二十七万六千言,全面系统地论述了近代桐城文派的兴起、发展与衰微,认为近代桐城文派承前启后:上承晚明小品,下启现代散文。

该著为我们展现了桐城文派的源流,并阐释了近代桐城之文与现代散文的关系。

全景式展现近代桐城文派风貌,无疑是其最显著的特色。

从整体架构而言,全书结构严谨。

以桐城派诗学在各个地域的传播与嬗变为线索,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全景式的桐城文派文学地图。

近代桐城派

近代桐城派

文学思想:
1.正式突出“经济”
2.重视文艺特性 3.深入探讨文境
吴汝纶 林纾
近 代 桐
谢谢欣赏! 城 派 文 论
➢ 主要文学思想:在强调 文学独立性的基础上, 指出文学的乐乎心”
合乎古 乐乎心
•实质是“能得其真”。
•“得其真”的关键在于“肖乎我”,也就
是说作文要有作家的个性特征,讲究艺术 真实性
•指文章能使人产生一种快乐愉悦的情 绪——被曾国藩继承,注重文学的 “怡悦”作用
时代背景
➢ 政治形势:(内忧外患) 一、封建统治的没落发动,外国资本势力的侵略 渗透,使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 二、中国人民大众与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的斗争,掀起了民族、民主革命的层 层壮阔波澜。
➢ 思想文化: 一、批判传统文化; 二、引进西方新学说; 三、改革创新文学的内容和形式;
曾国藩
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 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杨树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 县荷叶镇)。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清朝军 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 派”创立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 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有 《曾文正公集》。
姚鼐:“义理”、 “考证”、“文 章”为学问三要 素
姚莹:“要端有 四:曰义理也, 经济也,文章也, 多闻也”
与姚鼐说比照,姚 莹除了将“考证”易为 更切实际的“多闻”外, 更补入了“经济”为第 二要端。
在《康輶纪行》中标举“文贵沉郁顿挫”的主 张:
古人文章妙处,全是“沉”“郁”“顿”“挫”四字。 沉者,如物落水,必须到底,方著痛痒,此沉之妙也,否则, 仍是一浮字。郁者,如物蟠结胸中,辗转萦遏,不能宣扬, 又如忧深念切而进退维艰,左右窒碍,塞不通,已是无可奈 何,又不能自己,论是一言数传,一竟数回,此郁之妙也。 否则,仍是一率字。顿者,如物流行不,极其爽快,忽然停 住不行,使人心神驰向,如望如疑,如有丧失,如有怨慕, 此顿之妙也。否则,仍是一直字。挫者,如锯解木,虽是一 往一来,而凿凿巉鑱,数百森列,每一往来,其数百齿必以 历过,是一来,凡数百来,一往,凡数百往也,又如歌者, 一字故曼其声,高下低迴,抑扬百转,此挫之妙也,然后可 以不朽。《楚辞》、《史记》、李杜诗、韩文是也…

《论文八则》:在桐城派视域下的分析研究

《论文八则》:在桐城派视域下的分析研究

《论文八则》:在桐城派视域下的分析研究作者:张小平来源:《中州学刊》2018年第05期摘要:邵作舟是晚清维新派先驱之一,维新之路的探索不仅需要在政治上革新,也需要在文学上革新。

其1887年定稿的《论文八则》中提出的问题及解决方案,都是针对桐城派的。

邵氏的论文扬弃了龚自珍和桐城派的文学理论,揭橥“学识”义旨,认为有“学识”,才会有胸怀。

为古文研究与批评提供了新的理论成果。

关键词:邵作舟;《论文八则》;桐城派;学识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8)05-0143-06一晚清人邵作舟的《论文八则》是近代文学批评史上的一部重要文献,原先只有家藏本和少量印刷本,流传不广,因此没有被《历代文话》《历代文话续编》等集子收录。

近些年,中国人民大学编辑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此稿才得以编在“邵作舟卷”中面世出版。

《论文八则》的文学观与那个时代风靡的桐城派文学观截然不同,与其他流派的文论家观点也有所区别,是值得探讨的一部文论著作。

作者邵作舟是晚清维新派先驱之一,他的著述很多,除了著名的《邵氏危言》早就出版之外,还有不少没有刊出面世。

对他的《论文八则》进行探讨,不仅可以看出这位维新派先驱对于文学的“新”认识,还可以看出他在中国近代文学批评史上不应缺失的历史地位。

邵作舟是晚清维新派先驱之一,他的《论文八则》定稿于1887年。

邵作舟对《论文八则》是颇为自负的,他在《弁言第一》中列举了《文心雕龙》《读书作文谱》以及从昌黎、柳州至顾亭林、方望溪诸作家的文论,认为“求其提纲挈领,巨细毕该,上汇乎立言体用之源,下极乎波折毫发之细,而高挹群言、不落浅近者,盖未之有见也”。

也就是说,在他自己看来,《论文八则》是接近“上汇乎立言体用之源,下极乎波折毫发之细,而高挹群言、不落浅近”的一部著述,是有独特价值的。

清代文坛,桐城派影响巨大。

郭绍虞指出:“清代文论以古文家为中坚,而古文家之文论又以‘桐城派’为中坚。

浅尝桐城派文学

浅尝桐城派文学

浅尝桐城派文学文学有地域性吗?答案是肯定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因为,水土诞生文化,文化会产生文学。

近现代中国文坛以地域命名的文学品牌不少,如山药蛋文学、里下河文学、黄土地文学、黑土地文学、京派文学、海派文学等等。

这些文学派别的产生,大多是因为当地出了著名的作家,或者一群比较有水平的作家,慢慢地就形成了一个地域文学流派。

我是到北京才成为作家的,我当然写不出京派文学,因为,对这片土地和语言了解的还是太少了,写不出京派的味道。

我是安徽人,可在安徽的时候,身上一点文学细菌也没有染上。

当然,现代安徽的文学也不振兴。

假如让时光倒退150年,那一切都大不相同了。

因为,中国清代文坛有一个最牛的学派,它的名字叫“桐城派”。

作为一个母语为桐城话的人,当年读方苞、戴名世和姚鼐的文章,心里除了激动之外,其实,没有读出多少感觉。

这个疑问一直就搁在心里了。

后来读曾国藩,竟然发现“桐城派”这个词是他命名的,且他也算是桐城派文人。

我知道,曾国藩在我家江对面的东流大营待过很长时间,那里也是他的福地,他喝过长江水,也听过桐城话。

因为不做文学研究,我还是总结提炼不出来桐城派文章的特点。

但有一点我大概地思考了一下,桐城派文学能独行天下,一定跟桐城这个地域有关系,桐城地域文化固化到人身上,浸润在文学里,估计就能形成桐城文学。

这个道理是说得过去的。

作为一个深受桐城文化影响的人,我就从性格分析入手。

在分析之前稍微说明一下,这个桐城应该是广义的桐城,比如明末著名的奸臣阮大铖,他是著名的戏剧家和诗人,他应该算是怀宁籍的桐城人,这个广应该包括以桐城为中心安徽南部地区和江西的部分地区。

桐城人爱读书。

小时候,我们的俗语里面有“三代不读书,不如牛马猪”,“穷不丢书,富不丢书”的说法,读书始终是乡人排在第一位的事,以前高门大户,家家都有祠堂,祠堂里有公学,蒙童都会被送到公学里读书,公学的经费由家家户户出公粮维持,假如有在外做官或者做生意的,他们会捐助公学,以期家族兴旺。

中国近代文学

中国近代文学
• 对社会、历史的深刻反映
巴金、茅盾的影响
• 对后世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
• 对中国文学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
徐志摩、戴望舒的现代主义诗歌
徐志摩的现代主义诗歌
戴望舒的现代主义诗歌
徐志摩、戴望舒的影响
• 《再别康桥》、《偶然》等诗歌
• 《雨巷》、《寻梦者》等诗歌
• 对后世现代主义诗歌的影响
• 对个性、自由的追求与抒发
思想启蒙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文学对思想启蒙的推动作用
• 严复、梁启超等人的启蒙思想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 文学作品对思想启蒙的宣传与揭示
• 思想启蒙对文学作品主题、内容的选择与变革
• 文学对思想启蒙的推动与深化作用
文学与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民族精神在文学创作中的传承与发扬
文学对民族精神的影响与塑造
• 文学作品对民族精神的反映与彰显
• 以言情小说为主的小说流派
• 重视故事情节与娱乐性
鸳鸯蝴蝶派的代表作品
• 《玉梨魂》、《啼笑因缘》等小说
• 《广陵潮》、《歇浦潮》等社会小说
鲁迅与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
鲁迅的现实主义文学创作
• 《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小说
• 《呐喊》、《彷徨》等作品集
鲁迅的文学思想与批评活动
• 对现实主义文学的倡导与发扬
• 鲁迅、茅盾、徐志摩等作家的个性化创作
⌛️
文学批评与研究的繁荣
• 鲁迅、茅盾等人的文学批评活动
• 胡适、钱钟书等人的文学研究成果
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学转型

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与社会变革
• 政治体制的变革对文学的影响
• 社会思想意识的转变对文学的要求
文学方向的转变与文学政策的实施

桐城派与晚清社会思潮

桐城派与晚清社会思潮

桐城派与晚清社会思潮曾光光 摘 要 从社会思潮角度考察,桐城派与晚清社会思潮流变相始终;在晚清纷呈迭现的社会思潮中,均可看到桐城派的身影。

桐城派在晚清各期的主要代表往往也是当时社会新思潮的代表或积极参与者,如经世致用思潮中的姚莹,洋务思潮中的曾国藩、黎庶昌,早期变法维新思潮中的郭嵩焘、薛福成,维新变法思潮中的吴汝纶。

由此可以看出晚清桐城派既有迎合清王朝的一面,也有适应社会思潮发展、与世俱进的一面,不能因桐城派最终落后于时代而予以全面否定,更不能因此把桐城派视为文学上保守、政治上反动的代名词。

关键词 桐城派 顺应 晚清 社会思潮 与世俱进中图分类号K249.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56X(2001)06-0127-05 This article tries to evaluate Tong-City Group appropriately in the trend of thought of theLate Qing Dynasty,about its attitude,position,significance.It contains three parts:firstly,aboutTong-City Group with the trend of thought in the Realistic Movement.Secondly,about Tong-City Group with the trend of thought in the Modernization Movement.Thirdly,about Tong-CityGroup with the trend of thought in the Constitutional Movement.In my opinion,Tong-City Groupconformed with the ruling class,but on the other hand,its inherent changeable attitude toward soci2ety made it keep pace with times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Due to its inner conservative factors,itwas replaced by the May4th Movement and disappeared from the Chinese literary circle. 桐城派由于其遗老林纾、马其昶等人在新文化运动中被斥为“桐城谬种”、“选学妖孽”[1],而在世人眼中几乎等同于落后、反动的代名词。

近代桐城派研究浅述

近代桐城派研究浅述

《理论学习)20 7年第4期——61
2.曾国藩与桐城派。 曾氏扭转了桐城派“文弊道丧”、“浅弱不振”的文风,对“桐 在“曾门四弟子”中,薛福成、黎庶昌经常被一同提起,相同 城中兴”贡献颇大,但他对桐城派进行了重大的调整和修正,在 某种程度上形成了有独特风格的“湘乡派”。“桐城中兴”不是桐 之处比较多。张永芳认为,他们对桐城散文的内容和形式作了进 一步开放性的变革。他们是洋务派的著名人物,后来又具有维新 变法思想,已经摆脱了桐城义法的桎梏。 城派的没落和衰亡,而是桐城派散文的近代化转型,是“中国散 文衍变史上一次自我蜕变的涅檗,是从古文发展到近、现代散文 的过程中极富有积极因素的一环”,曾氏在散文近代化过程中起 对张裕钊的研究文章很少,不再论及。 3.对林纾的研究。 到了架桥、铺路的作用(主要是在文本方面)。在曾国藩与桐城派 林纾发展了桐城古文。蒋英豪认为,林纾以古文“义法”来融
桐城派由方苞始 出历史舞 台,是中国古代文学史
近代桐城派研究浅述
张振羽
二、对近代桐城派其他作家的研究。 1.对“姚门四弟子”的研究。
的关系方面,很多学者 认为曾氏并不真心“以 姚氏为宗,桐城为派”。 张永芳认为,曾氏是利 用桐城古文的巨大影 响来赢得古文宗主的
62
与“被打倒”的关系,而是有着如河底暗流般的联系。近代桐城派 的变化是在古典文学内部进行的某些局部的变革,从文学革命 的立场看,它无疑是保守的;但从文学演变的立场看,它并不是 僵化的。绝大部分学者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桐城派的冲突作 了客观、公正的评价。 四、近代桐城派的古文理论及其地位。 桐城派在近代得以存在并有所发展与它的开放性有关。桐 城派是个开放系统,因时而变,但桐城派的“变”只是量变而非质 变。曾光光从时代思潮角度来看桐城派的变化,晚清桐城派顺应 时代思潮变化来改造桐城理论,以积极开放的心态来容纳新思 潮,晚清纷呈迭现的社会思潮中均有桐城派的身影。几乎每一位 桐城大家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论主张,桐城后学对前辈的文沦也 不断补充,近代桐城派还从诗论、小说论中吸收营养来促进古文 发展。 近十余年来,对晚清桐城古文地位的认识逐渐趋向客观。晚 清是“古文的回光返照与最后咽气的时期”,也是“文言文向白话 文过渡的转折时期”,晚清散文的变革是全方位的别具面目的焕 然一新的大变革。但综观晚清文坛,白话文对文言文的斗争并未 取得压倒性的胜利,没能成为文坛主体。直到新文化运动兴起, 晚清桐城派在文坛的统治地位才算结束。桐城派对中国近代社 会的影响具有双重性,对近代社会既有促进也有阻碍作用,桐城 古文“义法”对近代文学发展有积极作用。 近十余年来对近代桐城派的研究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摆 脱了过去研究近代桐城派时惯用的政治的、阶级的视角,以文学 的审美眼光来看待它,对它的研究趋向理智与客观,近代桐城派 作为一个文学流派的一些本质问题得到较为深入的探讨。但同 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在一些观点上分歧颇大,没有形成定 论,如对近代桐城派的整体评价及对各个作家的评价,有些认识 不够全面,应实事求是地全面看待近代桐城派对中国社会和文 学的影响,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二是重复研究多,一些问题被 反复推敲,有老生常谈之感,期待一些有真知灼见、使人耳目一 新的文章出现。 师队伍是教学改革无法想象的。 第二,必须从学校各方面高度重视德育教学工作,以营造良 好的德育环境。很多高校教师甚至领导在思想上并不重视德育 课教学T作,认为德育课可有可无的,是政治课或形势课,在师 资引进与进修等方面没有名额,而把工作重点放到专业课的教 学与科研上。导致没有足够的师资力量和培养进修,课程教学质 量将无法保证,也就谈不上德育课的教学改革。再有,高校只有 努力营造重视德育的文化环境.才能培养m德、智、体全面发展 的人才。德育的教学’T:作要与学校的教学、管理、学生活动以及 文化生活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发挥德育功能。试想,一个整体上 强调考研与各种通过率的应斌环境,德育教学怎么受到重视呢? 德育教学改革也只能在其次了。所以,必须改变表面上轰轰烈烈 重视德育教学丁作,实际上仍然搞应试教育的教育模式。 第i。德育教师必须有足够的改革勇气和创新精神。德育课 不同与其它学科,它必须面对学生思想现状和社会现实。比如,在 关于学生的网瘾、放弃学业的传销以及同居等问题。回答这些问 题,可以开设专题讲座,也可以开设讨论同地。这些问题在书本上 没有现成的答案,只有德育教师不拘泥于形式,勇于接受现实的 挑战,站在时代高度,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采取切实可行教育方 式,使学生乐于接受德育思想,这样德育的教学才有其实际意义。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威海分校)

从文化视角考察桐城派的兴起讲解

从文化视角考察桐城派的兴起讲解

从文化视角考察桐城派的兴起桐城派是有清一代延绵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个散文派别。

桐城派古文具有鲜明的特色,内容上以宣扬程朱义理、封建伦理道德为主;形式上结构谨严,剪裁精当,文辞雅洁,平易畅达,声调抑扬,杂以说理,辅以考证。

桐城派一般以康熙年间的方苞为初祖, 1930年,桐城派殿军马其昶去世,桐城派至此才划上句号。

桐城派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初期桐城派以活动于康熙至嘉庆年间的方苞、刘大櫆、姚鼐为主要代表。

这三人均为安徽桐城人,桐城派因此得名。

方苞关于古文文论基本纲领的“义法”说;刘大櫆关于“神气”、“音节”、“字句”的文章要素理论;姚鼐关于“义理、考据、辞章”的古文创作论,奠定了桐城派的古文理论体系。

中期桐城派主要活动于晚清时期,主要代表有梅曾亮、方东树、曾国藩、黎庶昌、吴汝纶等人。

这一时期的桐城派在时代变化面前,一方面承继桐城派先辈衣钵,一方面在古文理论与创作上都有所变革,一定程度跟上了时代变革的步伐。

后期桐城派,即桐城派末流,主要活动于辛亥革命以后,其遗老林纾、马其昶等人固守桐城派古文与程朱义理,在文化运动中被斥为“谬种”、“妖孽”。

桐城派是有清一代影响最大的一个散文派别,但少有学者从文化的视角来考察它产生的原因。

本文将选取狭义文化的视角,力求对桐城派的兴起作一系统的考察,并对桐城派这一文化现象兴起所依托的区域背景作一客观分析。

一作为观念形态的狭义文化,是政治经济相对应的文化。

狭义文化主要包文学教育、学术思想艺术社会习俗等具体的文化领域。

从狭义文化的视角出发,可以相对全面而又具体地去理解一个文派的兴起。

从狭义文化的角度考察,桐城派的兴起当与文学、教育、学术等具体文化领域的发展密切相关。

(一)文学发展、学术流变与桐城派的兴起从文学角度看,唐宋古文的勃兴源于骈文末流的衰敝,清代桐城派的兴起则源于唐宋以后古文的没落。

古文一脉,兴盛于唐宋,至元代日渐衰落。

在有明一代,则几经兴衰沉浮。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尧峰文钞》中说:“古文一脉,自明代肤滥于七子,纤佻于三袁,至启、祯而极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任访 秋 《中 国近代 文 学 史》 谈 桐城 派 的中兴 与复 一 幅全景式 的桐城文 派文学地 图。主要论述 了近代
归 ,主要论 曾国藩及其 弟子 ;郭 预衡 《中国散 文史 桐城古 文之新范式 、近代桐城文 派之兴起 、桐城 文
长编》论 近代 桐城 派谓 为 “桐城末 流 之文 ”,只列 章之 中兴 、北宗桐城 文派 、桐城 文派之衰微 ,将 桐
文 ,其 第 四 节 “清代 桐 城 派 ”之 散 文 ,虽 篇 幅不 品 ,下 启现代散 文 。该著为我 们展现 了桐 城文派 的
多 ,桐城 派之梗概 已具 。诸家持 论多 以为桐城派 与 源流 ,并 阐释 了近代 桐城 之文 与现代 散文 的关 系 。
清代相始 终 。姜 书阁 《桐城文 派述评》 勾勒 出桐城 全景式 展现近代 桐城文派风貌 ,无 疑是其最 显著的
一 全景高清式文学地图 、
上 已有关 注桐城 派之文 ,如钱 基博 《现 代 中国文 学
萧 晓 阳 《近代 桐城文派研究 》凡二 十七 万六千
史 》勾 勒 了桐 城 派 的发 展 脉 络 ;陈 柱 《中 国散 文 言 .全面系统地论 述 了近代桐 城文派 的兴起 、发展
史》第 五编 “以八股 为文化 时代之散 文”论 明清 散 与衰微 ,认为 近代 桐城文派 承前启后 :上 承晚 明小
派》、周 中 明 《桐城 派研究 》 皆有所 发 现 ,然 论 及 文派之全貌 。诚如江西 诗派 “诗江西 也 ,而人非 皆
近代 ,戛 然 而止 ;魏 际 昌 《桐 城 古文 学 派 小史 》、 江西也 ”, “桐城 文派 ”也是 “文 桐城也 ,而 人非
吴孟 复 《桐城文 派述论》论 近代作家语 焉不详 。萧 皆桐城 也 ”①。 以地 域为 综但又 打破 了桐 城文 派 的
文派 的发展 概貌 ,而梁 望 《桐城 文派论 》则探 讨 了 特色 。
桐城文派之缘起 及兴 衰 ,及其 与 阳湖派 、汉 学 、宋
从整体 架构而言 ,全书结构严谨 。以桐城 派诗
学之关 系 。至于 当代 ,批 评 家论桐 城 派时有 疏 略 , 学在各个 地域 的传播 与嬗变为线 索 ,给读者展 现了
曾国藩 、林纾 ;杨联芬 主编 《中国散 文通史 》 (近 城文派 的发展 概括为新 变期 、中兴期 、延续期及衰
代卷 )论 桐城派 的 中兴 ,亦 仅及 曾门弟 子及湖 湘作 微期 。以上元 派 、岭西 派 、湘乡派 、新 城派 、莲池
家 。 近年 来 桐城 派研 究 的论 著 中 ,王镇 远 《桐 城 派 、武夷派 、后桐城派等相 串联 ,展 现出近代桐城
的论 述 、多层 面综合 的视 角 、迥 异 于常人 的 观点 、 并依 次论述 了京 师 、岭西 、闽赣 、湖湘 、河北 等地
灵动简 练的语 言为我们 展现 出了近代桐城 文派 的风 桐城 派古 文 的文风 ”②。该 著既呈 现 了近代桐 城文
2018.5 123
派 整 体 的架 构 ,又 指 出 了各 支 派 间 内在 的逻 辑 联 系 ;既有 深 度 ,又 有广 度 :既 以桐 城 为论 述 的 中 心 ,又兼 论辐射所 及 的区域。不仅 如此 ,论析各 支 派 在 近代 的 演进 之 前 ,都 会 追溯 其 文 化 渊源 。 因 此 ,此书 对于全 面系统 了解 近代桐城 文派之发展 演 变及其作 家分布 地域 。无疑具 有全景式 文学地 图 的 意 义 。
晓 阳 《近 代桐 城 文派 研 究 》 (中 国社 会 科 学 出版 地 域 限制 。如 罗时进 先生 在 《近 代桐 城文 派研究 》
社 ,201中指出 的 . “以江南作 为论 述其文体特 征的基
桐城文派 的嬗 变作 了深 入 的论 析 。该著 以全 面系统 础 ,继 而从江 南文化 视域探 讨桐 城派 的发 展历程 ,
从作 家研究 的角度而 言 ,著作关 注大家不弃 小 家 ,这是 《近代桐 城文派研 究》 区别 于以往桐城 派 研 究 的一个 重要 特 点 。不 论是 陈 柱 的 《中 国散 文 史》,还 是郭预衡 的 《中国散 文史长 编》,抑或是 杨 联芬 的 《中 国散 文通 史》 (近 代卷 ),熊礼 汇 《明 清散 文流 派论 》;不 论是姜 书 阁 《桐 城文 派述 评》、 梁垄 《桐 城文派论 》,还是 王镇远 《桐 城派》、周 中 明 《桐城 派研究 》、吴孟 复 《桐城文派 述论》,都 是 以 “桐城 三祖”、曾国藩及其 弟子张裕钊 、吴汝 纶 、 黎庶 昌 、薛福成等 主要人物 为代表 ,这 使得读者 往 往 难 以窥见 当时文学 的全貌 。萧 晓 阳 《近代桐城 文 派研究》一 书与此前相 关文献 只重著名作 家 的研究 不 同,其 既重名 家又重小 家 ,并 以师 承 、地域 、亲 缘 、交 游等 相勾 勒 ,展 示 出一个 立体 的文 学场 域 , 对 于 了解 当时文坛整体 风貌极 为重要 。该 著 以刘声 木 《桐城文 学渊源撰 述考》 为基 础 ,考察 了大批 桐 城 文 派 文人 ,不 限 于桐 城 、湖 湘 ,还 拓 展 到 了 全 国 ,视野之 开阔实 为其 他著述难 以企及 l:L;n关 于 湘 乡派 ,其 中论 述道 : “咸丰 、同治年 间 ,曾 国藩 继 梅曾亮之后 提倡桐城 派古文 ,在幕府 内外 .古文 作 者一时彬彬 称盛 , ‘湘 乡派 ’由此形成 。古文作 家 中,张裕钊 、吴汝 纶 、黎庶 昌 、薛福成 四人号称 ‘曾门四弟子 ’。”③论湘 乡派散文并不仅 仅着眼于 曾 国藩 及其 四大弟子 ,而是提 出了 曾氏幕 府 中的 “三 圣七 贤”等 凡 25人 。不 仅 仅着 眼于 湘 乡之 内的 湖 湘派作家 ,还 注意到湘 乡之外 的湘乡派作 家 .如淮 上李鸿 章兄弟六 人 、李 鸿章女婿 张佩纶等 。同时还 注 意到湘 乡派 在两湖 、江西 的传播 ,列 出了湖南武 陵之 杨彝 珍 、善化 孙 鼎 臣 、湘 阴 郭嵩 焘 、淑浦 舒 焘 、巴陵吴敏树 等 ;湖 北则有王 柏心 、刘传 莹 、王 定安 、杨毓 秀等 ;江西 则有陈溥 、吴嘉宾 、陈三立 等。不仅谈创 派之人 ,更梳理 出其传播 概况 ,尤 为 难 能可贵 。其 以大 家 、名家 、小 家相结合 ,融合文 学传播 与接受 ,故而视野 极为开 阔 。兼有宏 观的叙 述与微观 的剖析 。对于初次关 注桐城 文学 的读 者来 说 , 《近代 桐城 文派研究 》无疑是一 幅全景 高清式
新 鹌评介
近 代 文 学研 究 新 境 域


评 萧 晓 阳《近代 桐城 文 派研 究》
朱 丽霞 谢 安松
20世纪 80年 代 以来 桐 城派 研究 悄然 兴 起 。然 貌 ,在桐城派研究史上无疑具有重要地位 。
而大 多数研究还 是着力 于 “桐城 三祖”方苞 、刘 大
樾 、姚 鼐 以及个 案研究 .至于全 面系统研究桐城 文 派 ,特别 是近代桐 城文派成果 甚少 。近现代学术 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