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文学50年代、60年代散文

合集下载

中国近现代文学50、60年代小说

中国近现代文学50、60年代小说

• 第一,家族乃至阶级的世仇,孕育了他强 烈的出于阶级本能的反抗性。这种反抗性 贯串其一生,铸成他嫉恶如仇、刚正不阿 的主导性格。 • 第二,20余年闯荡江湖的传奇经历,造就 了他“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侠义性。他对 乡民穷人救危扶困,不惜用血汗钱给朱老 明治眼病;卖掉心爱的牛犊资助江涛上学, 以及替严家操办丧事,冒险探监等情节, 都表现出朱老忠的粗犷豪爽、慷慨仗义。


他渴望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谋求全 体农民的幸福,创社会主义大业,这 是梁生宝思想的核心。 在创业过程中,面对来自各方面 的困难与阻力,他始终毫不动摇,一 往无前,表现了听党话、跟党走的政 治品质,反映了创业者坚韧不拔的毅 力和顽强的拼搏精神。


外出买稻种、推广新法育秧、进 山砍竹子等情节,表现了他勤勤恳恳、 任劳任怨的务实作风。吸收白占魁入 组,耐心帮助继父梁三老汉,正确处 理与郭振山的矛盾,又表现了他的忠 厚、善良、真诚、淳朴的性格。
总之,这是一个完全摆脱了小生 产者私有观念羁绊的新人形象。

朱老忠的形象
朱 老 忠
• 朱老忠是一个具有民族性、时代性、革命 性的新农民英雄的艺术典型。是一个跨越 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历 史阶段的人物,是一个具有高度的共产主 义觉悟的农民英雄典型。他急公好义、有 胆有识、坚韧不拨,在他身上,体现了深 广的历史内容。不甘屈服的反抗意志和善 用智谋的斗争精神是朱老忠性格的核心。
梁三老汉的形象
• 见教材23页
梁生宝的形象

梁生宝是50年代农村社会主义创业者的英 雄形象。 作为世代贫穷的农民的儿子,他从父辈 血脉中继承了与穷苦命运抗争的进取精神,而 父辈惨败的事实和个人受穷的生活经历,使他 能很快地接受党的教育。质朴的进取精神,在 他身上升华为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它主导人 物的全部行动,支配梁生宝抛弃个人的一切, 把肉体与灵魂毫无保留地献给集体事业。

第四章 50、60年代散文

第四章   50、60年代散文
• 1.十七年时期的散文注重对崇高美的追求 。
• 2.十七年的散文重再现,轻表现。
第二节 杨朔散文创作
一.作家生平与创作概 况
• 1. 生平简介 • 杨朔(1913——
1968)他原名杨毓 瑨,字莹叔,1937 年后改用现名,山 东省蓬莱县人。 • 十七年散文三大家 之一.
• 1938年发表了反映陕北革命根据地人民 抗日斗争的中篇小说《帕米尔高原的流 脉》。还写了一些通讯,结集为《潼关 之夜》。
二、魏巍散文的分类:
• 1.通讯报道。 • 《谁是最可爱的人》,代表了魏巍散文创
作的鲜明特色。 • 2.抒情散文。 • 如《依依惜别的深情》、《我的老师》等

• “敌人把你的城镇变成了废墟,你没有哭;敌人把 你的家园烧成了灰,你没有哭;敌人杀死了你的 亲人,你没有哭;敌人把你绑在大树上,烧你, 烤你,你没有哭;你真是一把拉不断的硬弓,一 座烧不毁的金刚!可是今天,当你的战友——中 国战士们要离开你的时候,你却倾洒了这样多的 眼泪!仿佛要把你们每个人一生一世的眼泪,都 倾洒在今天!”
• 《泰山极顶》 • 《香山红叶》 • 《茶花赋》 • 《雪浪花》 • 《荔枝蜜》
• 第四类,歌颂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深情厚谊的 。
• 《印度情思》 • 《樱花雨》 • 《埃及灯》 • 《宝石》 • 《蚁山》 • 《生命泉》
三、杨朔散文思想特点与不足
• 1.普通劳动者的形象在杨朔的散文中占有最重要 的地位。
• 当我接受了马列主义思潮影响,投入革命的激流,冲 入战斗的搏斗,我有了崇高的理想与信仰,我受到血 与火的锻炼,我的情感思想变了,美的观点也变了。 自然,不是旧的一切都抛弃了,而是经过了扬弃,我 所爱的,我所写的,就不同了。于是,我的经历、我 的修养、我的人格、精神、气魄,熔而为一,成为我 的风格。一道万里长江,古今诵咏者何止万千,“两 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是一境界,“大江 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又是一境界,我写长江 自不敢跟人比,但我写长江激流勇进之美,这是我所 得之长江,我所爱的长江,我的长江之美。

2021辽宁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考研真题经验参考书

2021辽宁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考研真题经验参考书

辽宁大学考研指南--中国现当代文学我的考研路提起考研,大家一定会觉着,这是一条很长很累的路,事实上,也就是这样的。

但考研却吓不走那些敢于追梦的人。

当然,中国还是有很多有梦想的人,所以你看到的是考研大军一年比一年壮大,看着前方的独木桥,你又开始了自我怀疑,想着竞争力这么大,自己到底能不能过,别告诉我你不在乎结果,付出了,当然会想有收获,人之常情。

我当时想着,自己能体会考研的过程,不在乎结果走这一程,心态特别好,可是,走着走着,有些事就变了,我就开始告诉自己,要冲着结果全力以赴,不可以抱着试一试,体验考研的想法。

我开始有些焦虑,有些浮躁,我想,这才是常态的过程吧,自此,我才真正走近考研。

我是在二月份决定要考研的,但真正开始却是在四月份,真正投入是在七月份,告诉你们这个过程是想你们有前车之鉴,不要像学姐一样白白浪费太多时间。

想好了,下定决心就要去做,果断一些。

当你无所畏惧的向前走时,就会发现,原来没有你想象的或是别人告诉你的那么难。

这样,在前期时,你便会打下一个好的基础,不至于你后来回忆起来时,为浪费不必要的时间而后悔,要是当时我怎样怎样就好了,人生没有如果……想好了立马去做。

至于怎样做,学姐会简单介绍一下,但只能是参考,因为每个人都不同,学习也是因人而异的。

开始复习时,恰逢石家庄夏天的高温,自习室里没有空调,电扇吹的全是热风。

经常是学着学着,自习室只剩自己一个人了。

那时,我每天想的就是多做题、多看书,按时完成计划,不敢有丝毫懈怠。

白天一丝不苟的学习,夜里也不得清静,我经常会在梦中惊醒,梦见自己又在考场答题,又答得一塌糊涂……那段时间过得浑浑噩噩。

经过三个月的坚持,我习惯了单调的备考过程:没有周末,几乎每天都是不变的重复。

国庆节以后,由于自我加压,任务变得更重;各科的真题一遍一遍地演练总结,专业课更是不敢有放松,一直看书做总结笔记;当然辅导班也想过,咨询过xx教育的老师,他们都很热心的帮我解答了不少疑惑,尽管因为囊中羞涩我最后还是没有报他们的辅导班,在此对xx的老师们表示深切的敬意。

50~60年代中期的散文 Microsoft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50~60年代中期的散文 Microsoft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七、课后拓展
• 1.知识点: • ⑴、本时期抒情散文的创作特点 • 2.思考题: • ⑴、思考本时期抒情散文创作热潮的形成及其原因。 • ⑵、思考本时期散文创作局限。
第二节 杨朔的散文
一、杨朔及创作简介
• 杨朔(1913-1968),原名杨毓晋,山东蓬莱人。1939 年参加八路军,1942年到延安。1937年开始发表作品。 杨朔起初从事小说创作,著有长篇小说《疮山》、《三千 里江山》,中篇小说集《洗兵马》、《红石山》、《望南 山》、《北线》、《帕米尔高原的流派》、《绵锈河山》、 短篇小说集《月黑夜》、《北黑线》。 • 50年代初期,他开始致力于散文创作。到1956年, 他先后有《戈壁滩上的春天》、《滇池边上的报春花》、 《海天苍苍》、《厦门港的风浪》、《香山红叶》、《印 度情思》等作品问世,奠定了他在当代散文园地中的地位。 • 到了60年代,杨朔散文渐趋成熟。《荔枝蜜》、《茶 花赋》、《雪浪花》、《樱花雨》等是杨朔散文风格形成 时期的代表作。出版的散文集有《亚洲日出》、《万古长 青》、《鸭绿江南北》、《东风第一枝》、《海市》、 《生命泉》,《杨朔散文选》等。
• 这一历史阶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走过了一条艰难 而曲折的道路。从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中期,翻滚不停的 时代风云,冷热不定的政治气候,躁动不安的人情世态, 都不可避免地在这一时期的文学艺术特别是散文中得到反 映。 • ①1950-1957.6,新的时代,新的生活及抗美援朝为抒 情散文创作开拓了广阔的领地。 • ②1957年-1958年,急风暴雨般的政治斗争减弱了抒情 散文的发展,严重伤害了作家的创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六、本时期散文创作局限
• 1. 用理想情怀掩盖复杂的社会矛盾。 • 2. 用政治形态代替文艺形态,以致于曲解了内容 与形式、政治与艺术的关系。 • 3. 有些作品跟形势、赶浪头,贴政治标签,借以 “突出主题”、“强化主题”。 • 4.有些作品为求时髦,以致于胡编乱造,贻害读 者。这种错误的创作倾向严重地干扰了散文的发 展。

50——70年代的散文

50——70年代的散文
5
《谁是最可爱的人》,最初发表时标以“朝鲜通讯”字样, 写了三件各自独立、并无紧密联系的典型事例.作者以松 谷峰战斗表现志愿军战士对敌人的“恨”;以马玉祥从大 火中抢救朝鲜儿童表现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的“爱”; 以战士们吃一把炒面就一口雪、笑谈“艰苦”来表现他们 对祖国的“忠”。 由于精于选材,使文章收到了“以一当十”的艺术效果。 “我”较多地进入作品并直抒其情(这也是和一般通讯不 同而和散文相类的),使得文章语气亲切、用笔灵活、感 情浓烈,很有吸引力和感召力,令人读后不能不深深地为 之感动,激扬起一种净化心灵的浩然正气。这篇作品一经 问世,立即“以其强烈的国际主义的革命情感和对人民军 队的热情赞颂,而传颂一时。” 从此,人们就普遍地用 “最可爱的人”来称呼志愿军、解放军,直至今日。
11
本阶段艺术散文的倾向(第一次崛起) (一)题材较为开阔。
“养花”、“吃茶”这样的作品开始尝 试了;“游山”、“赏秋”这样的文章也出 现了,搪瓷“茶缸”,物件卑微,但摆到了 文学的殿堂;“金达莱”、“五色土”,传 闻神奇。作为个人的情趣、嗜好,它们开始 明显地复归了。
12
(二)思想、文笔也相当洒脱。自由度比较高
葛洛的《龙店乡的喜日》,写了一些因找不到 管理结、离婚登记干部而焦灼、急切的男男女女 们(这个干部八成是进城去看梆子戏了),指出 干部做不好工作并不全是能力不够,而常常是他 们欠缺“一颗时时刻刻为群众利益着想的热诚的 心!”晓立的《节序、风俗和艺术》,描述了现 实生活中的“简单化”、“贫乏”现象,它诘问 说:为什么我们不能使“我们下一代的生活更丰 富、更美丽呢?”《惠泉吃茶记》批评了茶具不 整,态度生硬,依赖“虚名”经营生意的情况散 文写作思想上少有顾忌,文笔上也较通脱,还是 颇有些锋芒与才性的——这不仅在前几年很罕见, 而且此后(直至“文革”结束)再无显现

第六讲_建国初期散文

第六讲_建国初期散文
第六讲
50~60年代的散文
——文体的扩充与情感的模式
发展概况


50年代初,“通讯、报告、特 写”得到空前发展,在新中国 散文创作中比重较大 当代抒情散文创作发端于建国 初期,50年代中期蓬勃兴起, 到了50末60初,形成一个创 作热潮。61年被称为“散文年”
具体表现



抒情散文在繁荣中出现了“专 业散文作家”和“大家”新闻性 尖锐泼辣的杂文出现:如邓拓、 吴晗、廖沫沙《三家村札记》
三大家综合比较

语言
杨朔——清新委婉,杏花春雨 刘白羽——刚健绚丽 ,气势雄浑 秦牧——自然亲切,讲究文采 抒情 一座园林 一团烈火 一座花城
手法与构思:
杨朔——托物言志,以小见大。 从平凡的事物中提炼诗意 刘白羽——壮美的景物和富有象 征意义的事物从纵的方面进行 联想 秦牧——丰富多彩,涉笔成趣, 触类旁通,左右逢源

作家气质与创作态度
杨朔——诗人 — 散文——诗 刘白羽—战士——散文——号角 秦牧——学者——散文——花坛
有争议的“杨朔模式”
颂歌体的格调和满盈的诗意 刻意的雕琢和生造的意境 “物—人—理”的三段式结构 弊端十分明显:缺乏对生活的忠诚,离开了散 文存在基础的“真”。有时流于伪饰和做作。 因为模式化为文学、尤其散文大忌,模式必然 带来僵化。可以肯定他的成绩,但绝不可把 他作为散文的范本。
当代散文的传统继承


现代散文体式的继承主要是明清 小品,讲究“独抒性灵” 当代散文体式的继承主要是唐宋 散文,力求“载道”抒情兼备, 哲理与意境俱佳
审美特征


选材上以“时代精神”为准则 艺术构思上的“诗化现象” 审美层次上的日趋简单化 总体说来,由于时代价值观的引导,这 一时期的散文逐步呈现“大我”的形象, 与现代文学时期散文相比,“小我”逐 渐淡化隐没

第三章50、60年代的散文-53页文档资料

第三章50、60年代的散文-53页文档资料
和三年困难时期,需要发扬自力更生、 发愤图强的精神,用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 激励人民群众,团结一致,艰苦奋斗,也 需要文艺性的散文这种自由灵活、感染力 强的形式发挥宣传教育作用。
C.文艺政策的调整。60年代初文艺政策的调 整所带来的短暂的“百花齐放”的局面, 也给文艺性散文的创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 艺术环境。
杂文
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社会政治情况的变化,杂 文创作的批判和讽刺的锋芒开始减弱和走向萎缩。 虽然在50年代中期因为“双百”方针的感召而出 现了短暂的复苏,但很快便遭受到更严厉的批判 和打击。 50年代初仅有马铁丁的《思想杂谈》,双百时期 出现巴人、茅盾、叶圣陶、任晦等人的杂文。
巴人的《况钟的笔》,通过况钟 三起三落的用笔 过程,阐明了“笔下有人”的道理,说明了要在 主观主义、官僚主义这两支笔锋中间“杀出一条 真理的路来”需要大勇气、大智慧。 严秀的《九斤老太论》对那些保守的“老太”们 进行了尖锐的批评。 任晦《废名论存疑》 江有生《行行有禁忌,事事得罪人》 金绣龙《何必曰利》 秦似《比大和比小》 唐弢《“言论老生”》 闻壁《八股文种种》
2.50年代中后期到文革以前的散文
(1)抒情散文繁荣:1961年被称为散文年 原因: A.理论的倡导。1961年上半年《人民日报》 开辟的“笔谈散文”专栏,对散文的文体特点、 创作规律和历史传统等重要理论问题以及古今散 文的一些名篇佳作,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评析, 使散文作家开始有了艺术追求的自觉和学习借鉴 的对象,在创作中更加重视构思和传达的技巧, 使文艺性散文的创作在艺术上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本阶段艺术散文特点(第二次崛起)
(一)散文的主体意识有所增强。着“我” 之色、显“我”之情的作品显然增多, “报道化”、“小说化”的倾向有所克服。 象《荔枝蜜》、《雨中登泰山》、《长江 三日》、《从镰仓带回的照片》等,都通 过“我”的志向、性格、胸襟、情趣表现 出了活泼的人格力量。

结合本课程所学,梳理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史。

结合本课程所学,梳理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史。

结合本课程所学,梳理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史。

篇一: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初。

在清朝末年,随着民族意识的觉醒,散文创作也逐渐摆脱了传统诗词的束缚,逐渐走向现代性。

20 世纪 20 年代,是现代散文的第一个高峰期。

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散文家,如鲁迅、胡适、林语堂、老舍等。

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状和人民的生活,表现出对旧文化和旧制度的不满,倡导新文化和新思想。

30 年代至 40 年代是中国现代散文的第二个高峰期,散文创作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和文化环境,也反映了作者的个人情感和思想深度。

这一时期的散文家有巴金、老舍、茅盾、沈从文等。

50 年代至 70 年代是中国现代散文的第三个高峰期,这一时期的散文创作主要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散文家包括艾青、田间、丁玲、王蒙等。

进入 80 年代,中国现代散文进入了一个多元化的时期,散文家的创作风格和题材也更加丰富和多样化。

这一时期的散文家有朱自清、冰心、余秋雨等。

90 年代以后,中国现代散文的创作风格和题材更加开放和自由,散文家的创作也更加注重个人情感和思想深度。

这一时期的散文家有贾平凹、莫言、余光中等。

总体来说,中国现代散文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历史和文化变革,同时也展示了作者对个人和社会的思考和感悟。

篇二: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初。

在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国文学也开始了新的探索。

20 世纪 20 年代,散文创作开始受到关注。

这一时期的散文作品更加注重表现个人情感和思想,倡导文学与社会现实的联系。

著名的散文家包括鲁迅、茅盾、老舍等人。

他们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

30 年代到 40 年代是中国现代散文创作的高峰期。

这一时期的散文作品更加注重艺术性和个性化,表现出作者的深刻思考和对生命、自然、人性的探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