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文学50年代、60年代散文
中国近现代文学50、60年代小说
•
•
他渴望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谋求全 体农民的幸福,创社会主义大业,这 是梁生宝思想的核心。 在创业过程中,面对来自各方面 的困难与阻力,他始终毫不动摇,一 往无前,表现了听党话、跟党走的政 治品质,反映了创业者坚韧不拔的毅 力和顽强的拼搏精神。
•
•
外出买稻种、推广新法育秧、进 山砍竹子等情节,表现了他勤勤恳恳、 任劳任怨的务实作风。吸收白占魁入 组,耐心帮助继父梁三老汉,正确处 理与郭振山的矛盾,又表现了他的忠 厚、善良、真诚、淳朴的性格。
• 第一,家族乃至阶级的世仇,孕育了他强 烈的出于阶级本能的反抗性。这种反抗性 贯串其一生,铸成他嫉恶如仇、刚正不阿 的主导性格。 • 第二,20余年闯荡江湖的传奇经历,造就 了他“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侠义性。他对 乡民穷人救危扶困,不惜用血汗钱给朱老 明治眼病;卖掉心爱的牛犊资助江涛上学, 以及替严家操办丧事,冒险探监等情节, 都表现出朱老忠的粗犷豪爽、慷慨仗义。
•
在这三个阶段中,林道静实现了三次决 裂。第一次是为求得个人解放,与封建家 庭决裂;第二次是为争取民族解放,与小 家庭决裂;第三次是为整个无产阶级的解 放,与旧我决裂。
林道静形象的典型意义,在于说明了 知识分子只有把个人命运同国家、民族命 运结合在一起,才有真正的前途。
•
梁三老汉的形象
• 见教材23页
梁生宝的形象
•
2021辽宁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考研真题经验参考书
辽宁大学
考研指南
--中国现当代文学
我的考研路
提起考研,大家一定会觉着,这是一条很长很累的路,事实上,也就是这样的。但考研却吓不走那些敢于追梦的人。
当然,中国还是有很多有梦想的人,所以你看到的是考研大军一年比一年壮大,看着前方的独木桥,你又开始了自我怀疑,想着竞争力这么大,自己到底能不能过,别告诉我你不在乎结果,付出了,当然会想有收获,人之常情。我当时想着,自己能体会考研的过程,不在乎结果走这一程,心态特别好,可是,走着走着,有些事就变了,我就开始告诉自己,要冲着结果全力以赴,不可以抱着试一试,体验考研的想法。我开始有些焦虑,有些浮躁,我想,这才是常态的过程吧,自此,我才真正走近考研。
我是在二月份决定要考研的,但真正开始却是在四月份,真正投入是在七月份,告诉你们这个过程是想你们有前车之鉴,不要像学姐一样白白浪费太多时间。想好了,下定决心就要去做,果断一些。当你无所畏惧的向前走时,就会发现,原来没有你想象的或是别人告诉你的那么难。这样,在前期时,你便会打下一个好的基础,不至于你后来回忆起来时,为浪费不必要的时间而后悔,要是当时我怎样怎样就好了,人生没有如果……想好了立马去做。至于怎样做,学姐会简单介绍一下,但只能是参考,因为每个人都不同,学习也是因人而异的。
开始复习时,恰逢石家庄夏天的高温,自习室里没有空调,电扇吹的全是热风。经常是学着学着,自习室只剩自己一个人了。那时,我每天想的就是多做题、多看书,按时完成计划,不敢有丝毫懈怠。白天一丝不苟的学习,夜里也不得清静,我经常会在梦中惊醒,梦见自己又在考场答题,又答得一塌糊涂……那段时间过得浑浑噩噩。
50~60年代中期的散文 Microsoft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二、杨朔散文的创作特点
• 在50-60年代,杨朔散文的美学追求与国民的心理态 势、审美情趣是吻合的。在中国当代散文这个大座标系上, 杨朔有自己的理念、追求、和艺术风格。 • 1. 颂歌: • 杨朔善于从火热的生活中撷取最足以展示时代风貌的 素材,热情地讴歌社会生活的变化。如作家周立波所说, 他“善于在一片奇景、一片花草的素描里再现当前的生 活”,“展现祖国辛苦的过去和光辉的来日”(周立波:
• 这一历史阶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走过了一条艰难 而曲折的道路。从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中期,翻滚不停的 时代风云,冷热不定的政治气候,躁动不安的人情世态, 都不可避免地在这一时期的文学艺术特别是散文中得到反 映。 • ①1950-1957.6,新的时代,新的生活及抗美援朝为抒 情散文创作开拓了广阔的领地。 • ②1957年-1958年,急风暴雨般的政治斗争减弱了抒情 散文的发展,严重伤害了作家的创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wk.baidu.com •
说到散文的构思,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发现,不同的 作家有不同的创造。就杨朔的散文与秦牧、刘白羽的散文 相比,他们的散文各有不同的构思风格。 • 秦牧的散文构思是用滚雪球的方法“滚”出了一篇篇 博大精深的佳作。 • 刘白羽的散文长于伸展,长于浓缩,他用伸展——浓 缩——伸展的构思方法,写出了纵横捭阖、气势磅礴的壮 美散文。 • 杨朔感情丰富,触觉灵敏,善于发现生活中的诗。他 多次说过,我写散文,不靠什么灵感,而靠“巧思”。杨 朔说的‘巧思’就是文学作品的艺术构思。他的佳作都经 过一番苦思冥想、突然茅塞顿开、出现柳暗花明的佳境后, 才铺染成篇。写桂林山水的《画山绣水》,既写出桂林山 水的形象、个性,又写出桂林山水中蕴含的诗意。作者为 写好这篇散文呕心沥血。他曾说过:“历来写桂林山水的 很多,弄不好,会落套”。构思上的新异是作家辛勤劳动 的结晶、艺术素养的体现。杨朔一直探索着诗的构思。他 重“神似”,重新异,杨朔一直致力于创作有别于他人的 作品。
50、60年代十七年文学
十七年文学运动和思潮。
“第一次全国文代会”进入当代文学会,1949.7.2 全称“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成立“文联”。
十七年文学具有三次批判。
①1951年对一部电影《武训传》,第一次大规模的“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文艺运动。
②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
③对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批判。“九叶诗派”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双百方针
1956.5.2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简称“双百”
50、60年代小说
北平小说以革命现实主义为主潮
一、历史题材:反映新中国解放战争长篇小说,杜鹏程《保卫延安》、吴强《红日》、曲波《林海雪原》、罗广斌和杨益言《红岩》(江姐,许云风)。
①反映抗日战争,20-30年代
长篇:杨沫《青春之歌》(爱情与革命者成长林道静),梁斌《红旗谱》,孙犁《风云初记》,短篇:王愿坚《党费》《七根火柴》
②反映抗美援朝50-60年代
长篇:杨朔《三千里江山》,陆柱国《上甘岭》
红色经典,三红一创青山保林。
二、现实题材:
周立波《山乡巨变》,柳青《创业史》,
赵树理《三里湾》(民族权利)
三、除此之外还有两类:①表现人情、人性还有人的内心,邓友梅《在悬崖上》,陆文夫《小巷深处》②敢于揭示现实的阴暗面,去暴露矛盾。(负面东西)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人物形象:
英雄人物:《红旗谱》朱老忠,旧农民新英雄形象。《林海雪原》杨子荣。《红岩》江姐,许云峰。《青春之歌》林道静。《创业史》梁生宝。
中间人物:1962.8邵荃麟批评家提出的概念。《红旗谱》严志和;《创业史》梁三老汉,盖三合院。赵树理创造的人物,“常有理”“小腿疼”“吃不饱”出了名的刺儿头。
当代文学填空题下册 2
第一节 50年代、60年代新诗概述
一、诗人构成
(一)1949年前已经成名的诗人,经过淘汰、选择和诗人自身的调整,陆续发表了新作。
1.‚五四‛时期的第一代诗人:
郭沫若、冯至、冰心、汪静之、俞平伯、冯雪峰
2. 30年代成名的第二代诗人:
饶孟侃、孙大雨、陈梦家、卞之琳、李广田、何其芳、艾青、臧克家、梁宗岱、孙毓堂、吴兴华、林庚、徐迟、王亚平这些
3. 40年代成名的第三代诗人:
(1)抗战期间形成、发展的‚七月派‛诗人
(2)‚西南联大‛诗人群
(3)4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中国新诗‛派诗人群(80年代被称为‚九叶诗人‛)
(4)力扬、袁水拍、吕剑、方敬、李季、闻捷、阮章竞、张志民、柯仲平、严辰、公木、魏巍、沙鸥、方冰、蔡其矫、贺敬之、郭小川等。
(二)新中国成立后走上诗坛的青年诗人,如李瑛、雁翼、顾工、公刘、白桦、梁上泉、张永枚、周良沛、高平、流沙河、孙静轩等,其中有的加人了军队,其创作显示了与前述诗人不同的特点。
二、新诗创作的发展变化、主要成就及问题
(一)内容和主题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
‚五四‛以来的新诗以暴露社会黑暗、抨击反动统治、同情人民疾苦、鼓舞人民斗争为基本内容和主题,面对新生活,诗人们迅速调整创作视角,异口同声地唱起了颂歌——歌颂新中国、歌颂党、歌颂领袖、歌颂伟大的胜利和刚刚开始的新生活,成为诗歌创作的主旋律。大量颂歌涌现,成为共和国诗坛上第一个澎湃的诗潮。
如郭沫若的《新华颂》、胡风的《时间开始了》、艾青的《国旗》、《我想念我的祖国》、何其芳的《我们最伟大的节日》、王老九《想起了毛主席》等。
18.五六十年代散文
孺的《在山阴道上》,姚雪垠的《惠泉吃茶记》,
叶圣陶的《游了三个湖》,万全的《搪瓷茶缸》,
徐开垒的《竞赛》,秦牧的《社稷坛抒情》,杨
朔的《香山红叶》,魏巍的《我的老师》,端木
蕻良的《传说》,川岛的《记重印游仙窟》等。
1958年,“散文、特写、报告文学是文学 战线上的尖兵,是时代的感应神经,战斗 的号角”的观点,得到重申和强调,散文 作家被告知要“立刻投入到生活的洪流中 去”,把千万劳动者的“丰功伟绩、模范 事例用最快的速度变为全国人民共同的财 富,成为鼓舞生活前进的推动力量”
散文概念的这种理解与使用方法,蕴含着 这一概念在本世纪文学过程中不断发生变 化的事实。
变化牵涉到两个方面,一是散文的范围, 另一是散文中各种样式的关系。
2、50年代初创作的两大主题:
纪实性的通讯、报告、特写,在散文创作 中占有绝对的分量。
当时创作的两大主题 一是对“新时代”的歌颂,对当时展开的
பைடு நூலகம்
50年代初主要写小说、通讯的杨朔,在50 年代中期开始,转向了散文写作。刘白羽 也从小说、通讯,转而对散文的侧重。袁 鹰、魏钢焰从写诗转到写散文。当时被称 为“散文作家”的还有秦牧、碧野、菡子、 柯蓝、郭风、何为、陈残云、林遐、杨石 等。老作家如巴金、冰心、吴伯箫、曹靖 华,以及吴晗、邓拓、翦伯赞等学者,也 都在这一领域有所贡献。
“开头设悬念,卒章显其志”的结构模式
第四章50、60年代散文第一节50、60年代散文概述
第四章50、60年代散文
第一节50、60年代散文概述
一、散文创作历程
1、1949年-1956年为第一阶段:
主要实绩表现在通讯、报告得到了空前发展。其内容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反映抗美援朝战争。如巴金的《生活在英雄们中间》、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刘白羽的《朝鲜在战火中前进》、杨朔的《鸭绿江南北》等;二是迅速及时的反映社会主义建设,如柳青的《王家斌》、华山的《童话的时代》、臧克家的《毛主席向着黄河笑》,杨朔的《石油城》、萧乾的《万里赶羊》等。
2、1957年-1966年,是十七年散文创作的第二阶段:当代散文的活跃时期。这一时期的散文创作题材更为广泛,思想较为深刻,艺术较为精湛,作品数量多,出现了风格日臻成熟的作家和艺术趋于圆熟的作品。如杨朔的《海市》、《东风第一枝》,秦牧的《花城》。刘白羽的《红玛瑙集》、巴金的《倾吐不尽的感情》、冰心的《樱花赞》,吴伯箫的《北极星》、碧野的《情满青山》,方纪的《挥手之间》、峻青的《秋色赋》等。
报告文学体现出时代感、新闻性和歌颂性,与共产主义教育思想结合的特征。报告文学直接服务于政治和政策倾向逐显端倪。一些有影响的作品如刘白羽的《万炮震金门》、雷加的《三门峡截流记》、田流的《忠心耿耿》、穆青《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徐迟的《祁连山下》等。
60年代初期,出现了杂文短暂的繁荣。《北京晚报》开辟的以“燕山夜话”为题的杂文专栏,由邓拓主持,其后,《前线》杂志和《人民日报》先后开设了“三家村札记”(邓拓、吴晗、廖沫沙主持)和“长短录”专栏(夏衍、吴晗、廖沫沙、孟超、唐弢撰稿)。这些杂文针砭时弊、尖锐活泼、坚持真理、旗帜鲜明,敢于触及社会中的一些矛盾,与歌颂性的散文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第四章50、60年代散文第一节50、60年代散文概述
第四章50、60年代散文第一节50、60年代散文概述
第四章50、60年代散文
第一节50、60年代散文概述
一、散文创作历程
1、1949年-1956年为第一阶段:
主要实绩表现在通讯、报告得到了空前发展。其内容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反映抗美援朝战争。如巴金的《生活在英雄们中间》、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刘白羽的《朝鲜在战火中前进》、杨朔的《鸭绿江南北》等;二是迅速及时的反映社会主义建设,如柳青的《王家斌》、华山的《童话的时代》、臧克家的《毛主席向着黄河笑》,杨朔的《石油城》、萧乾的《万里赶羊》等。
2、1957年-1966年,是十七年散文创作的第二阶段:当代散文的活跃时期。这一时期的散文创作题材更为广泛,思想较为深刻,艺术较为精湛,作品数量多,出现了风格日臻成熟的作家和艺术趋于圆熟的作品。如杨朔的《海市》、《东风第一枝》,秦牧的《花城》。刘白羽的《红玛瑙集》、巴金的《倾吐不尽的感情》、冰心的《樱花赞》,吴伯箫的《北极星》、碧野的《情满青山》,方纪的《挥手之间》、峻青的《秋色赋》等。
报告文学体现出时代感、新闻性和歌颂性,与共产主义教育思想结合的特征。报告文学直接服务于政治和政策倾向逐显端倪。一些有影响的作品如刘白羽的《万炮震金门》、雷加的《三门峡截流记》、田流的《忠心耿耿》、穆青《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徐迟的《祁连山下》等。
60年代初期,出现了杂文短暂的繁荣。《北京晚报》开辟的以“燕山夜话”为题的杂文专栏,由邓拓主持,其后,《前线》杂志和《人民日报》先后开设了“三家村札记”(邓拓、吴晗、廖沫沙主持)和“长短录”专栏(夏衍、吴晗、廖沫沙、孟超、唐弢撰稿)。这些杂文针砭时弊、尖锐活泼、坚持真理、旗帜鲜明,敢于触及社会中的一些矛盾,与歌颂性的散文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第四章 50-60年代诗歌戏剧散文
第四章 50-60年代诗歌戏剧散文
(四)50-60年代散文的弊端及教训 1.“左”倾思潮的影响限制了创作的多
样化
2.颂歌的模式使散文背离了抒写真情实
感的美学原则
第四章 50-60年代诗歌戏剧散文
二、杨朔的散文
1956年发表《香山红叶》,标志着创作 进入成熟期,逐步形成诗化型散文的文 体特征。 代表作品:
第四章 50-60年代诗歌戏剧散文 话剧《茶馆》
http://v.youku.com/v_show/id_cz00XMTgzOT EyMTI=.html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AwOTMzO
Dg=.html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AwOTM0O
中国当代文学
第四章
第四章 50-60年代诗歌戏剧散文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该时期诗歌、戏剧、散文的发 展简况与创作成就。掌握郭小川的诗歌
创作活动及其风格特色。掌握《茶馆》
和《关汉卿》的思想艺术成就。掌握杨 朔、秦牧、刘白羽和吴伯箫的散文创作 成就与特色。
第四章 50-60年代诗歌戏剧散文
第一节
一、概述
DQ=.html
第四章 50-60年代诗歌戏剧散文
三、田汉的《关汉卿》
建国前:《获虎之夜》
第三章 50年代、60年代诗歌、戏剧、散文
1.是从国统区走进当代的诗人:郭沫若、臧克家、 冯至、卞之琳、袁水拍、力扬等,以及七月派诗 人和后来被称作九叶诗派的成员们。
2.是在国统区开始自己的创作并成名,后来转入 解放区,进而再走进当代的诗人,主要有艾青、 田间和何其芳等。
一、诗人处境与诗坛的重组
艾青的诗不被文坛主流认可,被指为“和时代精 神相去较远”、缺乏“高度的政治热情”、“思 想感情是陈旧的” ,周扬甚至质问他“能不能为 社会主义歌唱” ?
萧三:《谈〈望星空〉》
.
当年曾有人把郭小川的诗送给毛泽东看,毛泽东说: “我一向认为他(即郭小川,引者注)是‘中国的 马雅可夫斯基’,他是学马雅的,写的也是‘楼梯’ 诗。你知道我是不看新诗的,你也常发一些新诗, 什么‘新诗’,给我一百块大洋我也不 看。”“《将军三部曲》、《致青年公民》等等, 我都看了,这些诗,并不能打动我,但能打动青 年。”
第三章
50年代、60年代诗歌、戏剧、散文
第一节 50年代、60年代诗歌概述
郭小川 .
激昂热烈地抒情,高唱对新时代新生活的颂歌,成 为五六十年代中国诗歌的主潮。
以颂歌的形式歌咏党所领导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 建设的伟业,并在美学上恪守“工农兵文艺”的规 范,是本时期的诗歌的主流型态。
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中国新诗的现代探索基本中断。
◦ 1955年发表的《佧佤山组诗》、《西双版纳组诗》和《西 盟的早晨》,情感清新刚健,想象奇丽多彩。
当代散文
散文的概念
狭义:艺术散文 广义:艺术散文、杂文、书信、日记、随笔、 回忆录、传记、通讯、特写、报告文学等。
50-70年代的散文
(一)建国初期,纪实性的通讯、特写、报告 盛行。 (二)50年代中期的“散文复兴”(1956— 1957) (三)60年代初期, “诗化散文”成为主要 创作倾向。
(63)
秦牧代表作:
《花城》 《社稷坛抒情》 《土地》 《古战场春晓》 《潮汐和船》
艺术特色
1. 能把“形散”“神聚”结合起来,做到寓控 制于放纵;(65) 2.富于情趣性和幽默感65 3. 语言流畅,凝练生动,有“林中散步”和 “灯下谈心”的行文风格,可读性强。66
刘白羽散文代表作
新时期以后的散文
一、复归期的散文(1978--------1985) 二、80年代中后期的散文(1985-----) 三、90年代的散文创作(1990--------)
复归期的散文:(1978—1985)
整体创作风貌:谋求“五四”散文审美风范 的再现。以张扬个性为内核,以品格的真诚和 形式的自由多样为特征的“五四”散文传统被 重新认识和继承。 (1)个性的复苏,首先改变了散文的主题意 向,开拓了题材范围。
贾平凹《秦腔》,或者《祭父》 刘成章《安塞腰鼓》 周涛《巩乃斯的马》 从上述散文作品,任选一篇,写一篇艺术鉴赏 性文章。角度不限,字数不限。但要求思路清 晰,逻辑谨严,文字通畅,尤其鼓励有个人创 见性。
现代文学第九章
“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容纳各色 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 —老舍
3、采用“人像展览式”方法来结构全剧、 展开场面和刻画人物。 《茶馆》靠人物取胜而不靠剧情取胜, 全剧没有一般剧作中那种集中、紧凑的情节。 所以老舍在戏剧结构上不是因“事”铺排, 而是随“人”赋形。
《茶馆》登场人物约70多人,有名有姓的 40多个,都是富有时代特征的人物形象。 在舞台上表现这样庞杂的人物系列,作者 的处理方法是:主要人物(王利发、常四爷、 秦仲义)自青年到老年贯穿全剧;次要人物 (刘麻子、小刘麻子等)父子相承;无关紧要 的人物(庞四奶奶)一律招之即来,挥之即去。
( 四 ) 王 利 发 形 象 分 析
裕泰茶馆的掌柜,一个典型的小商人形象。
他精明强干,善于经营,八面玲珑,虽有小商 人的自私,但本质是善良的。
他“做了一辈子顺民,见谁都请安、鞠躬、作 揖”,为求一家的生存,苦心经营茶馆几十年。 最后被迫自杀。
王利发的悲惨结局对那个社会作出了最有力的 控诉。
第三节
四 《 茶 馆 》
(一)剧情介绍
《茶馆》代表了老舍话剧创作的最高成就, 作品以旧北京城中一个大茶馆—裕泰茶馆的兴 衰为背景,通过对茶馆及各类人物变迁的描写, 反映了从清末、民初到抗战胜利后三个不同时 代的近50年的社会面貌,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 地的旧中国从动荡、黑暗和罪恶。
王利发、秦仲义、常四爷
中国当代文学
•魏 耀 虎
第二十三章 1949~1976年文 学思潮
第一节 二十世纪50年代、60年代文学 运动与文学思潮
1949年7月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文 代会标志着中国新文学以此为起点, 进入了当代文学的阶段。
中国当代文学的性质
是全新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文学,是根本不同 于旧时代文学的新中国文学。它不仅反映了我 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沸腾生活、 丰富情思,而且即使历史题材的作品,也洋溢 着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革命的英雄主义、乐 观主义以及深刻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唱 响了中国文学昂扬的主旋律。即使在三年困难 时期(1958——1960年),即使在十年浩劫的 惨痛之后,文学的主流仍是同坚定的社会主义 信念联系在一起的。
1、主题:努力追觅时代的足迹,表现十七年间的建设与生活 2、艺术表现特征 (1)往往用今天与明天进行美丑善恶的对照 (2)艺术审美视野较为开阔 (3)讲究艺术构思(大处着眼,小处落笔, 得到寓大于小,寓远于近的艺术表现效果。) (4)注重创造诗的意境 (5)反复推敲,再三剪裁材料
秦 牧
一、生平及作品介绍:(66页) 二、秦牧散文的艺术特色: 1、熔知识性与思想性于一炉(知识的“花城”) 2、形散”与“神聚”紧密结合(67页第二段) 3、富有情趣性和幽默感 4、语言流利酣畅、凝练生动
在民主革命题材方面: 孙犁的《风云初记》、知侠的《铁道游击队》、 冯志的《敌后武工队》、冯德英的《苦菜花》、 李英儒的《野火春风斗古城》、高云览的《小 城春秋》、杨沫的《青春之歌》、欧阳山的 《三家巷》和梁斌的《红旗谱》是比较有代表 性的的长篇小说。孙犁的《山地回忆》,王愿 坚的《党费》、《七根火柴》是给读者留下深 刻印象的短篇小说。
第六章50、60年代的散文
第六章50、60年代的散文
第一节散文创作概况
(一)此期散文的范畴与整体趋向:
1、范畴:五六十年代人们对“散文”的认识,基本上是承继着“五四”以来现代文学所确立的“大散文”观念,即将通讯、特写、报告文学、回忆录、游记、小品、随笔、传记文学、杂文、散文诗等,统统归纳于散文这一体裁。
2、其整体趋向是:个性意识的淡化,群体意识的强化,散文从自我内心的观照转向‘身外大事’的观照;审美观念的削弱,功利观念的强调,‘工具’论取代了‘自娱’论;主观抒情成分减弱,客观记叙成分增强,抒情小品体制让位给通讯特写体制;以文化‘现代化’为核心的‘西方热’消退,民族化、大众化运动勃兴,散文由多元的横向借鉴转向单一的纵向继承。”
(二)发展概况:
1、50年代初期到50年代中期
(1)、从50年代初期到50年代中期前后,是纪实性的散文兴盛的时期。这期间纪实性散文的主要形式是文艺通讯和报告文学,也有一部分人物传记和个人自传性质的作品。
文艺通讯和报告文学创作的主要成绩集中在两个重要的题材领域:
其一是当时正在进行的抗美援朝战争。
主要有专业作家的作品集,如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巴金的《生活在英雄们中间》、刘白羽的《朝鲜在战火中前进》和华山、靳以、菡子等人的作品集,以及专业和业余作者的合集《朝鲜通讯报告选》(一、二、三辑)、《志愿军一日》和《志愿军英雄传》等。魏巍的文艺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是这期间纪实性散文的一篇出类拔萃的优秀作品。
其二是恢复时期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经济建设。这些主要以文艺通讯和报告文学的形式写出的纪实性散文作品,从各个不同角度全方位地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后在经济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各行各业所取得的建设成就以及新人新事的萌芽与成长,展现了新的社会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生活、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所发生的历史性变化。这个领域的纪实性散文创作同样既有专业作家也有业余作者,其中特别是一些著名小说家例如柳青、秦兆阳、沙汀等的人物特写和吴运铎、高玉宝等的文学自传,格外引人注目。在这期间的纪实性散文中,特别值得提出的是50年代中期出现的一批揭露生活矛盾和阴暗面的文艺特写与报告文学,刘宾雁的《本报内部消息》、《在桥梁工地上》等,这些作品虽然很快就遭到批判和打击,但却与当时同类性质的小说创作一起,构成了一股“干预生活”的重要文学潮流。
18.五六十年代散文
结合作品分析:《长江三日》见作品选 全篇通过描写来抒情,但他的抒情有一个 过程,不同于贺敬之的直接抒情,长江 “开阔──狭窄──开阔”的旅程,使他 产生“战斗──航进──穿过黑夜走向黎 明”的想象,于是他的旅程也就带上了意 识形态的象征色彩:
“曙光就在前面,我们应当努力。”这时一种庄严 而又美好的情感充溢在我的心灵,我觉得这是我 所经历的大时代突然一下集中地体现在这奔腾的 长江之上。是的,我们的全部生活不就是这样战 斗、航行、穿过黑夜走向黎明的吗?……我们的 哲学是革命的哲学,我们的诗歌是战斗的诗歌, 正因为这样──我们的生活是最美的生活。列宁 有一句话说的好极了:“前进吧!──这是多么 好啊!这才是生活啊!”
这个时期的散文写作,取材有了拓展。 “举凡国际国内大事、社会家庭细故、掀 天之浪、一物之微、自己的一段经历、一 丝感触、一撮悲欢、一星冥想、往日的凄 惶、今朝的欢快,都可以移于纸上,贡献 读者”(注:周立波《1959-1961散文特写 选序》,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三、 散文作家及其创作模式
我热切地望着他的手,那双手满是茧子,沾着新鲜的泥土。 我又望着他的脸,他的眼角刻着很深的皱纹,不必多问他的 身世,猜得出他是个曾经忧患的中年人。如果他离开你,走 进人丛里去,立刻便消逝了,再也不容易寻到他——他就是 这样一个极其普通的劳动者。然而正是这样的人,整月整年, 劳心劳力,拿出全部精力培植着花木,美化我们的生活。美 就是这样创造出来的。 正在这时,恰巧有一群小孩也来看茶花,一个个仰着鲜 红的小脸,甜蜜蜜地笑着,唧唧喳喳叫个不休。 我说:“童子面茶花开了。” 普之仁愣了愣,立时省悟过来,笑着说:“真的呢,再 没有比这种童子面更好看的茶花了。” 一个念头忽然跳进我的脑子,我得到一幅画的构思。如 果用最浓最艳的朱红,画一大朵含露乍开的童子面茶花,岂 不正可以象征着祖国的面貌?我把这个简单的构思记下来, 寄给远在国外的那位丹青能手,也许她肯再斟酌一番,为我 画一幅画儿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十七章 50年代、60年代 散文创作
• 1957--1966年,抒情散文异常活跃。 杨朔、秦牧、刘白羽、吴伯箫——奠定 了当代散文的传统。 • 杨朔代表作《雪浪花》、《荔枝蜜》、 《茶花赋》等。散文形成颂歌体的格调。 • 秦牧散文熔知识性与思想性于一炉,他 的散文被读者称作知识的“花城”。代 表作《花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