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丽典雅的龟兹壁画艺术
探析龟兹石窟壁画“赋彩”观

龟兹地处中亚腹地,扼古代东西交通要冲,古代丝绸之路横亘其中,是中原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以及阿拉伯文化的交融荟萃之地,龟兹地区的石窟壁画表现了从公元3-13世纪佛教艺术的杰出创造和高度成就,其壁画艺术代表了中、西亚绘画艺术发展的最高峰。
这些精美的壁画,西承印度犍陀罗佛教艺术和古代波斯艺术,向东启迪着新疆以东、敦煌及内地佛教文化和艺术的发展,曾对灿烂的古代西域文明和佛教文化的东渐传播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东方传统古典壁画艺术发展承前启后的摇篮。
在龟兹发现的众多石窟中,根据当时建造者预定目的和使用功能及用途不同,保存壁画的洞窟主要集中在中心柱窟。
中心柱窟是信徒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
壁画作为佛像崇拜的延续,它诠释着佛教思想,装饰着建筑,是佛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龟兹石窟壁画题材内容龟兹石窟壁画题材丰富多样,大多表现佛传、因缘和本生经变故事等主题。
仅仅由于龟兹的政治、经济、民族、文化、宗教的发展和变迁外在呈现面貌略有差异,如壁画中不同时期的供养人像衣冠服饰和绘画技艺等发生了变化。
壁画内容再现了佛陀生前的事迹,僧徒们在壁画中又结合印度宗教灵魂转世的传说并采纳许多民间故事而创造了关于佛陀生前行善、大慈大悲、大智大勇、舍子救人的种种神话,既体现了对佛的尊崇,也是自己修持的需要,以示不忘教诲并学习之意。
如睒子本生、须大拏太子本生、萨薄王燃臂本生等等,所有这些故事都表现了一个主题,即舍己为人,试图以个人的牺牲求得现实世界的平衡。
这是说一切有部佛教在艺术表现上的一个主要思想,说明了有部佛教流行地区佛教艺术内容和表现手法上的一致性。
艺术来源于生活,同时也证明了佛教传入龟兹后与当地的传统文化习俗相结合形成了具有本地区独特风格面貌的壁画艺术。
二、龟兹石窟壁画布局均衡讲究对称龟兹石窟壁画布局,以中线为轴,左右对称。
穹窿顶中心装饰大莲花,条幅内的佛和菩萨围绕莲花,双双相对而立,统一协调。
佛和菩萨脚两侧的供养天人相对称,又与主像立佛和菩萨相呼应。
龟兹壁画艺术

龟兹壁画艺术龟兹壁画艺术是中国新疆库车县一带遗留的二十余处佛教石窟和佛教遗址壁画成就的总称。
龟兹石窟群均在古龟兹境内,是现存的龟兹佛教文化遗产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闻名中外的艺术宝库。
龟兹石窟群的兴建年代,大约自东汉至唐代。
龟兹地区西承印度犍陀罗佛教的絮脉,东启新疆以东内地佛教的发展,是北传佛教的重要纽带和阶梯。
境内的佛教石窟遗迹丰富,具有浓郁鲜明的地域特色。
龟兹石窟的艺术成就,集中反映在瑰丽多彩的壁画上,其内容主要表现印度北传佛教的部派特征,以图像的形式来阐明早期佛教的四谛因缘等哲学理论。
壁画将大小乘佛教内容兼容并蓄的造像现象在世界各地的佛教遗址中非常罕见,对于宏观研究佛教文化和美术史是宝贵的视觉形象资料。
Art of Qiuci FrescoArt of Qiuci fresco generally refers to twenty plus Buddhist grottoes and frescoes in Buddhist ruins scattered within the territory of present Kuqa County, Xinjiang, P.R.China. Being an integral part of Buddhist cultural heritage in existence, Qiuci grotto group, distributed over the ancient land of Qiuci Kingdom, is of prime importance and an artificial treasure house renowned throughout the globe as well. The excavation of Qiuci grotto group took its rise in approximately ranging from Eastern Han Dynasty (25—220 AD) to Tang Dynasty (618—907 AD). Serving as a crucial tie and development stage of Buddhist north-disseminated route, Qiuci Buddhist art not only followed Indian Gandhara art, but also exerted an influence on the areas in the east of Xinjiang and the Central Plains beyond Xinjiang. A wealth of remains of Buddhist grottoes in this area, characterized by a distinctive local style and flavour, mirror their features in its magnificent and multicoloured fresco, which present a brilliant artistic achievement. With Buddhist schools disseminating from India to the north in content and image of Buddha episodes and different occasions in form, the frescoes illustrate Buddhist creeds at an early stage such as the four noble truths and or the twelve interconnected causes. Both in style and content of these statues and fresco had absorbed Mahayana and Hinayana creeds which are seldom seen among Buddhist ruins across the world, and they are of great value in regard to researching Buddhist culture and A History of Art in a macroscopic view.龟兹壁画采用勾线、平涂和晕染相结合的重彩画法,用屈铁盘丝描法,以石青、石绿、白色为主调,加朱色、赭色提点,色调瑰丽明快,形成独特的西域画风——即注重线条起伏、块面转折的细致变化,利用丰富鲜艳的装饰色彩,表现现场的强烈感染力和精神震慑力。
传统龟兹壁画的临摹与创新

格 山 断 崖 南 临木 扎 提 河与 却勒 塔 格 , 山 相 望 。 明 屋 塔格 山 体 地质 为 砂 质 沉
积 岩 结 构疏松 最高 点 距 地面 约20 0
,
,
米 山 间 沟 谷 幽 深 哨 壁林 立 。 克孜
,
,
尔 石 窟总体走 向 呈 东西 向 绵延约3公 ,
里 ,
C J
o
ur
na
o l
f
h i
ne se p
ai
nt
n i
g
一 旦 朝 圣 八 年 坚 守
文 / 李佛
克 孜 尔 石 窟谷 西 区 外 景
李佛 ,
1 9 82年生 于 安徽淮北 。
2 0 仂年 毕 业 于 厦 门 大
学 艺 术 学 院岩 彩 画 专 业 获 艺 术 硕 士学 位 。 现 为 新 疆 龟 ,
关 键 。 因 为 人们 在观 察 充 满 沧 桑 感 的
斑斑 驳驳 的 壁画 时 整 体的 色 彩基 调 ,
为视 觉最 先感 知 的地方 。
3. 敷 色
敷 色 为 壁 画临 摹 中 的 关 键 所在 ,
也 是近 几十 年 来壁 画临 摹 和保 护 中 成
就最 为 卓 著 的 地 方 。 为 了 追 求 壁画 图
按山势走向分为四个区域 :
谷 西
区 、 谷内 区 、 谷东 区 和 后 山 区 。 目 前
C J
ou
rn
a o l
f
h i
ne
s
e
p
a
i
n ti
n g
传 统龟 兹壁 画 的 临 摹 与 创 新
文 / 李 佛
从龟兹壁画探视 画风

39总第165期2007 1・・・・・・・・・・・践的不同步,已能够很好地解决“形”与“神”的关系了。
他们的线条可以说是为“形”服务,长短相映,疏密得当。
即使不用颜色,也能比较准确地表现形体的质感和体积感,画家的写实技巧形成了一套成熟而完整的体系。
这不仅表现在绮罗人物画上,同时代的鞍马人物画、肖像画、墓葬壁画、敦煌壁画及其它绘画也可以清晰地反映出这种写实主义的完美发展。
由于统治阶层的提倡,加之宋徽宗的身体力行,唐宋绘画的写实主义潮流在宋代画院中高度成熟,无论是在观察方法、造型要求,还是表现技法上面,都达到了顶峰。
四、绘画的受众对写实主义绘画的审美需求|||在唐代,随着城市的发展,出现了一个新兴社会阶层——市民阶层。
这个由作坊主、城市商人、店员、乐工、流浪汉以及落魄的知识分子、居民和歌伎构成的阶层,逐渐成为当时的一种社会力量。
他们政治地位低下,在礼教观念和道德意识方面也与传统的封建礼教有一定的距离。
但他们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都有深刻的影响,中唐以后发展起来的唐人小说、词、变文等文学形式,就是适应这个阶层需要的产物。
及至宋代,随着俗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传奇、话本等市井文学的流行,瓦肆、勾栏的繁荣,整个社会的商业气息非常浓厚,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不可能要求这样一个阶层理解并欣赏刚刚兴起的纯笔墨的文人画,他们能接受的必然是具象的、写实的画风。
宋院画的盛行,虽与统治者的提倡有关,但受众的审美需求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唐代是一个空前繁荣、国力强盛、充满自信的时代,艺术的各个领域都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我们在谈及唐文化高度发达的同时,不应忘却西域文化对唐代中原文化的影响与贡献。
西域的绘画艺术可谓中华文化之林中的一朵奇葩。
尉迟乙僧的绘画作品在国内大概已经绝迹了,目前我们要想了解分析他的作品,一方面可以从历史记载上窥视一斑,另一方面不妨走进他的家乡,从西域历史上曾辉煌一时的龟兹艺术中去寻踪觅迹。
尉迟乙僧到底是何籍人士,历史上曾有两种不同的记载,公元9世纪中叶唐朝画论家朱景玄在《唐代名画录》中写道:“尉迟乙僧者,吐火罗国人,贞观初其国王以丹青奇妙,荐之阙下……”与朱景玄同一时代的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也有一段关于尉迟乙僧的记录:“尉迟乙僧,于阗国人,善画外国及佛像……”一说为吐火罗人,一说为于阗国人。
库木吐喇新1窟、新2窟壁画的艺术解析

【亮鉴】Refreshing Appreciation无论是在中国艺术发展史还是世界艺术发展史上,龟兹都声名显赫、地位特殊,它沟通着神圣古老的文明,牵引着我们最引以为傲的历史记忆。
古龟兹石窟壁画灿烂而斑驳,向人们诉说着悠远的辉煌。
庞大的龟兹石窟艺术波澜壮阔,以独特的画风、丰富的内容、绚丽多彩的画面,承载着古代龟兹各族人民的勤劳、智慧与创造力,成为我国佛教艺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石窟是佛教面向社会的艺术走廊,它是以造型艺术方式营造的‘天国世界’,使人产生深厚的宗教情感,激发人们对佛教信仰的追求和对佛的崇拜。
”①库木吐喇石窟作为龟兹佛教石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筑、雕塑、壁画等造型艺术独具特色,尤其是壁画内容丰富多彩,色彩华丽优美,是东西方文化在交流、交汇、交融中产生的艺术瑰宝。
库木吐喇石窟位于新疆库车市境内,地处渭干河东岸,北面是天山(却勒塔格)山脉,是距丝路重镇龟兹伊逻庐城最近的一处大型石窟群,附近曾经一度设有官署机构。
《西域水道记》记载:“渭干河东流,折而南,凡四十余里,经丁西谷山山势陡绝,上有石室五,高丈余,深二丈许,就壁凿佛像数十计,璎香华,丹青斑驳又有一区是沙门题名一……两岸有故城。
”库木吐喇石窟时代为唐至宋,目前有编号的洞窟有112个,其中32个分布在谷口区,80个分布在大沟区,保存壁画约5200平方米。
按其内容和绘画技法可分为早期的龟兹画风(公元5—6世纪)、中期的汉风(公元7—8世纪)特征以及晚期的回鹘风格(公元9世纪及以后)。
库木吐喇石窟壁画绚丽多彩,犹如一座历史画廊,向人们诉说着龟兹的历史变迁、龟兹佛教的辉煌以及丝绸之路的繁荣。
库木吐喇石窟经历了岁月的洗礼、自然灾害的考验、外国列强的盗割,难免伤痕累累,浓郁的沧桑感伴随着渭干河水声在寂静的河谷中回荡。
龟兹,古称“丘慈”“归慈”“丘兹”“邱兹”“屈茨”“苦叉”“屈兹”“屈支”“拘夷”等②,大致包括现在的库车、沙雅、新和、阿克苏、拜城、轮台诸地。
龟兹石窟壁画粉本浅析

高 艳(新疆艺术学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9)摘 要:粉本,即线描,单以笔勾勒线条而不设色的一种绘画形式,中国古代称之为“白画”,现称之为“白描”,即是绘画的底稿又是独立的绘画形式。
在新疆龟兹壁画中,粉本是图式与风格传承、影响、创新的主要途径。
虽然至今还没发现遗存的古代龟兹粉本,但从遗存的龟兹壁画上看,粉本的使用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本文通过对现存壁画复原性线描的整理,结合龟兹洞窟形制与题材、壁画构图、线质与笔法,探讨对龟兹壁画粉本的一些认识。
文献标识码:A 关键词:龟兹石窟壁画 粉本题材 构图 形式美 线质与笔法中图分类号:K879.41文章编号:1672-4577(2018)03-0027-08古龟兹的位置是在以今新疆库车县为中心,包括拜城、新和、沙雅、温宿、乌什、巴楚、轮台县等部分地区。
在公元三世纪至十二世纪,近一千多年的历史中,那里开凿了大大小小近十几处石窟群。
希腊、罗马、印度、波斯和中原等文化都曾在这里碰撞、交汇、融合,因此这些石窟壁画艺术吸取了希腊艺术、印度艺术、波斯艺术、中原艺术等多种文化营养,创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龟兹式”风格的壁画艺术。
石窟艺术是集洞窟建筑、雕塑和壁画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龟兹石窟形制种类繁多,壁画表现的题材广泛而丰富,有本生故事、因缘故事、佛转故事,以及比丘、供养人,等等,这些精美的壁画为我们今天研究石ab 何如珍 何鸿《美丽的粉本》,西泠印社出版社,2015年版,第5页。
窟艺术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在新疆龟兹壁画的研究中,粉本是比较不同时期壁画风格的重要参考。
“粉本”一词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吴道子为唐玄宗一天画完嘉陵江三百里风光时所说的“臣无粉本”a ,这句话至少说明“粉本”的使用在当时已经非常普遍了,由此推断画史上使用粉本的时间要更早了。
古人画壁画,先施粉上样,然后依样落笔,故称画稿为“粉本”,或比喻底本、基础等,后引申为对一般画稿的称谓b 。
粉本的使用方法有三种:一是用针按画稿墨线密刺小孔,把粉扑入纸、绢或墙壁上,然后依粉点作画。
释读龟兹壁画形象再现龟兹乐舞姿容

王泳舸(新疆艺术学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9)摘 要:文献标识码:A关键词:龟兹壁画 多元文化 乐舞形象 动态呈现中图分类号:K.825.76文章编号:1672-4577(2018)03-0009-04龟兹乐舞不仅博采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众长,还吸收中原、匈奴、羌、鲜卑、大月氏、粟特、吐蕃等不同文化之精华,成为西域乐舞中的集大成者。
隋唐后龟兹乐舞在中国古代乐舞史上的地位越来越显著,不仅成为一种社会时尚的引领,还使得中原乐舞在风格上有了变化并且更加多元。
在与中原频繁交流中承担起中外乐舞艺术“西进东输”“东来西往”中转站的作用,并形成了龟兹乐舞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多元文化基因特质。
龟兹石窟约开凿于公元3世纪左右,它包括古龟兹国境内以克孜尔石窟为代表的石窟群。
尽管壁画中的形象并不能完全反映龟兹乐舞的全貌,但却是通过图像了解龟兹乐舞的重要途径之一,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的辨析、壁画舞姿动态的再现、出土文物的印证,以及对龟兹文化基因“来龙去脉”的分析后,逐步确立龟兹乐舞的动态风格之定位。
换言之,通过基础性图像与文本资料的仔细解析,探求静态向动态的转化的合理方式,以及在现今新疆民族民间舞蹈中的文化基因辨析,逐步接近我们理解中龟兹乐舞的风格表达和文化内涵是可行的。
复现古龟兹乐舞艺术表达的意义,不仅仅是壁画静态到动态的呈现,而是在复现的过程中感受龟兹多元文化背景下不同族群、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文化通过交流后相互认识、理解、融合而形成的文化基因,收稿日期:2018-06-30作者简介:王泳舸(1963-),新疆乌鲁木齐人,新疆艺术学院舞蹈系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新疆舞蹈史和舞蹈文化研究。
基金项目:2016年文化部文化艺术研究项目“龟兹舞蹈的图想表达与教学呈现”。
释读龟兹壁画形象再现龟兹乐舞姿容龟兹石窟壁画中的乐舞形象一直以来都深深打动着每一个试图走近她、了解她的舞者。
从舞蹈动态来说,她既熟悉又陌生;既触手可得又难以靠近;既是西域乐舞中的王冠,又是中华古代乐舞中的明珠。
龟兹伎名词解释-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龟兹伎名词解释-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需要提供关于龟兹伎的背景和概念的简要说明。
以下是一个可能的内容:龟兹伎是指源自古代中亚地区的一种表演艺术形式。
它起源于公元前1世纪的龟兹国,该国位于今天的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之间的地区。
龟兹伎以其独特的舞蹈、音乐、戏剧和技艺而闻名,被誉为世界文化遗产中最珍贵的艺术形式之一。
龟兹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的塞蒙文化时期。
这种文化形式在龟兹国达到了巅峰,后来又受到了周边各大帝国的影响,包括希腊、波斯和印度。
龟兹伎在漫长的历史中逐渐演变和发展,并吸收了不同文化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表演方式。
龟兹伎以其独特的舞蹈艺术而著名。
舞者们以柔和流畅的动作、优雅的姿态和精湛的技巧表演,展现出神奇而宏伟的场景。
此外,音乐和戏剧也是龟兹伎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
音乐家们演奏各种传统乐器,为舞者们提供节奏和情感的支持。
戏剧表演则通过对话和动作展现故事的情节和主题。
龟兹伎代表着中亚地区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它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交融和演变的产物。
龟兹伎在演绎历史传说和民间故事的同时,也传承了古老的价值观和信仰体系。
它承载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于和谐社会的向往。
本文旨在探讨龟兹伎的定义、起源、特点和表演形式,以及它对于龟兹文化的重要性和影响。
同时,我们还将探讨龟兹伎的传承和发展,以及它在未来的前景。
通过对龟兹伎的深入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这一珍贵的艺术遗产,并为其保护与传承做出贡献。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来探讨龟兹伎的相关主题和问题:1. 引言:首先,我们将介绍龟兹伎的背景和重要性,以及本文的目的和意义。
2. 正文:2.1 龟兹的历史背景:在这一节中,我们将回顾龟兹这个古代文明的历史背景。
我们将探讨龟兹所处的地理位置、政治制度和文化环境等方面的信息,以便更好地理解龟兹伎的发展和意义。
2.2 龟兹伎的定义和起源:在本节中,我们将详细介绍龟兹伎的定义和其起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丽典雅的龟兹壁画艺术作者:***
来源:《丝绸之路》2016年第07期
一
龟兹是以今新疆库车为中心的西域古国,史称屈支、丘兹、屈茨等,也是古代西域佛教文化和艺术中心之一。
龟兹地区自古以来就是西域丝绸之路北道必经之地,中西文化在这里交流荟萃,留下了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人文遗存,今天龟兹境内保存的佛教石窟遗址就达10余处之多,主要集中在库车、新和及拜城三县境内。
其中,位于拜城东部的克孜尔石窟壁画最为丰富。
龟兹壁画艺术始于东汉末年的公元3世纪左右,延续至约11世纪的宋代,经历了七八个世纪的发展。
龟兹石窟壁画随佛教在龟兹地区的传播而兴起,也因佛教的衰落而衰败。
由于反对偶像崇拜的教派势力的严重破坏,再加上洪水等自然因素的损害,留存至今的龟兹石窟寺壁画多已斑驳残缺。
这还不算历史上的惨痛劫掠!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先后有俄国、日本、德国和法国等西方探险队来龟兹石窟考察,大量的壁画、雕塑和文书等珍贵文物流失国外。
其中,在龟兹石窟中揭取壁画最多的是德国人。
更加令人痛心的是,一部分流失德国的龟兹壁画毁于二战。
目前,流失海外的龟兹文物大部分藏在德国柏林印度艺术博物馆,还有一部分散见于新德里、东京、首尔、圣彼得堡、伦敦和牛津、巴黎、纽约、波士顿、华盛顿和旧金山等地。
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加强对龟兹石窟及佛寺的保护,对洞窟进行调查编号,安装门窗,修筑了通往洞窟的道路,组织专业人员临摹壁画并多次保护维修。
虽然龟兹石窟受自然、人为等各种因素的破坏严重,但在这些残损的画面上,仍可见到色彩纷繁跳跃、形象活泼欢悦的壁画艺术形象。
这些壁画独特而华丽,雍容而典雅,不仅与丝路明珠敦煌的壁画大异其趣,也和邻近的高昌、于阗的绘画风格颇有差异。
西方学术界一致认为龟兹壁画深受印度、波斯、希腊等文明的影响,但与这些地区的绘画风格相比,龟兹画风也是鲜明而独特的。
龟兹壁画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历史价值早已与其审美价值融为一体。
二
壁画是龟兹石窟艺术最主要的方面和最为丰富的内容,在题材上主要包括尊像画、佛经故事画、供养人画像和装饰图案。
尊像画是佛国世界的人物画,有各类佛、菩萨、弟子、天王、力士、天龙八部、伎乐飞天等,这些佛像画基本上都与经变画、佛教史迹画、佛教故事画以及说法图等同时出现,是佛教壁画的主要内容。
在龟兹壁画中,尊像画也大量出现,构成了龟兹异彩纷呈的佛国世界。
佛经故事画,包括本生故事、因缘故事、佛传故事。
本生故事画描绘了释迦牟尼佛过去若干世为菩萨时忍辱负重、救世救人的种种事迹与善行。
龟兹壁画中本生故事有130多种,其内容之多,居我国石窟壁画首位。
佛传故事讲述释迦牟尼从入胎、出生、成长、出家、苦修、悟道、降魔、成佛以及涅等被神化了的传记性故事。
因缘故事是讲述释迦牟尼佛成道后度化众生的种种故事教化事迹,这些故事画在龟兹壁画同样占有相当的地位。
此外,还有由于信仰出资建造绘制洞窟的供养人画像,以及引人注目的装饰图案等,尤其是鳞次栉比、满布窟顶的菱格图案让人惊叹。
在龟兹壁画中还有一种相当流行的题材——天相图,它们通常画在拱预或甬道的顶部来象征天空。
如克孜尔第38窟,位于主室券顶中脊的象征天字的部分,以深蓝为背景,其上纵向排列月天、风神、立佛、金翅鸟、月天等形象,金翅鸟为双头衔蛇形象,立佛的双肩和躯体喷出火焰,风神半露云端作鼓风状,形象塑造具有异域色彩,整个排列组合富于装饰性。
龟兹壁画虽然内容繁多,但壁画的整体安排与石窟的形制联系紧密,仔细观察,也不难得出一些规律来。
其壁画主要集中在能够进行礼拜的洞窟中,如大像窟、中心柱窟、方形窟等。
大像窟壁画一般绘制于左、右侧壁,顶上画伎乐飞天;中心柱窟与方形窟后室(前室现多已坍塌的壁画内容基本相同,四壁大多画本生故事、因缘故事、佛传故事等,穹窿顶画伎乐天人、菩萨,四角画天王、飞天或千佛。
在内容与形式上安排如此缜密的龟兹壁画,在整体构图上也是颇费一番心思的,菱格状的构图尤其独特、新颖,成了龟兹壁画艺术的一大创意。
这种排列整齐似鱼鳞、织锦的单元格构图,把佛经本生、因缘故事绘于格内,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尤其是在有限的墙面上最大限度地进行了空间利用,让众多的佛经故事得以最大可能地展现,真可谓神工意匠。
为了打破菱格带来的呆板局限,画工们也采取了菱格边曲线勾勒、色彩冷暖对比等手法来协调,此外,还在菱格之间穿插了无数奇花异树、走兽飞禽,让画面人神交错,禽鸟相依,更加相映成趣,层出不穷。
谈到龟兹壁画的绘画技法,“屈铁盘丝”式的线描最引人入胜,也被众多绘画学人大加赞叹。
粗细一致、饱满凝重的线条变换有序,随形排列,把犍陀罗艺术影响下的龟兹壁画形象、
洒脱地描绘出来,其用笔流利,笔法稠叠,衣带紧窄,成“曹衣出水”之势。
龟兹壁画的另一大特点是“凹凸晕染法”,其作画步骤是先勾线描,然后在肌体颜面的四周由低而高用土红色作多次晕染,将中间空出,作高光处理。
这种晕染法随形赋彩,用色讲究,对比明显,形成了一种强烈的立体感,有“身若出壁”的感觉,典型的如克孜尔第17、175、80、38等窟。
龟兹古国地处丝绸之路沿线,是多种文明的交汇点,高度成熟的“线描法”与“凹凸法”是各种文明影响下的产物,龟兹画工们博采众长,让这种技法在龟兹的壁画艺术中大放异彩。
华丽典雅、鲜明夺目是龟兹壁画色彩给人的直观感受。
尤其是青色应用协调稳重,光艳而不浮躁,在绘画上也实属少见。
纵观龟兹石窟色彩,常用色有土红、赭、青、绿、朱、白等色,尤以青绿为主,不到10种的色彩却能使壁画五彩绚烂、变化无穷。
龟兹画工在色调应用上更是大作文章,画面以青、绿为主调,采用冷、暖色形成对比,加以大片的白色穿插其中,使画面调和而不刺眼。
画工跳跃交叉地使用各种色块,是色彩的又一个突出特点,这一点在菱格画中表现得最为突出。
比如克孜尔第8号窟主室券顶左半部的菱格配置,其底色为深褐、绿、白、蓝四种,在蓝色块和绿色块之间,以暖色褐色相隔,旁以白色调和,形成冷暖对比又和谐统一的色彩效果。
1000多年前的壁画直到今天还能如此鲜艳如新,与壁画采用矿物颜料是分不开的。
龟兹的颜料有的是从外面购得,有些是在本地开采加工。
此外,龟兹壁画中还采用金、银等色,在佛像的袈裟、佛背光等地方用一些金箔或银箔来装饰,借以来丰富画面效果。
佛教在东传的过程中,每与当地文化结合,逐渐地方化。
龟兹壁画也是一样,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
壁画中出现的僧、俗人物,其头形大多为宽扁状,五官较为集中,纤长细眉,鼻梁高俊,眼睛呈双鱼形,这是典型的龟兹人的面貌特征。
丰富多彩的图案为龟兹壁画增添了光彩,壁画中的须弥山菱格形图案和动、植物纹样装饰,以及卷草纹、连珠纹、火焰纹、折线纹的应用,表现了龟兹画工的独特审美意识。
勾染结合,同样表现了龟兹的地域风格。
受犍陀罗风格的影响,壁画中的人物除着衣人物、半裸人物外,还有全裸人物形象,这些衣着与当地服饰文化结合,也是龟兹壁画的一大特色。
三
龟兹壁画是我国一大文化宝库,也是古代文明的一种象征。
虽然天灾人祸、历经沧桑,但从大量遗留下来的斑驳壁画中,我们还可以窥见诸多历史文化信息。
古丝绸之路繁忙的商旅往来,各民族之间的战事与交流,多种文明的碰撞与融合以及古代王国的兴衰沉浮等,也许我们在这里都可以找到蛛丝马迹。
龟兹壁画为各种历史猜测提供了依据,引导人们对那段湮灭的文明作深度的发掘。
在龟兹的文献资料大量缺失的情况下,壁画以形象的方式,或直接、或间接地为后代研究这段历史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龟兹壁画的又一重要性是对中国绘画的贡献。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画史源远流长,龟兹壁画艺术为中国美术史拓宽了视野,尤其是壁画采用的一些技法对后世影响深远,直到现在还是中国画中的主要应用手法。
壁画里的铁线描遒劲有力,勾勒成形的衣纹稠叠下坠,这种独
特的线条魅力,对敦煌壁画以及中国历代画家都具有示范意义,成为在中国人物画中运用极广的一种线描方式。
中国画的用色主要是以平涂为主,而龟兹壁画“凹凸晕染法”的表现,为中国绘画添光加彩。
它是一种带有透视的立体效果,使绘画的体量感发生了变化。
凹凸绘画法东传后,敦煌莫高窟北朝时期洞窟首当其冲,今天我们依然能清晰地看到其影响。
后来,中国内地的画家们也尝试应用了这种方法来表现人物的体量,甚至形成了一种绘画的程式:哪些该染,哪些不该染。
我们还可以从宗教文化、审美观念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对龟兹壁画的影响加以解释。
龟兹壁画艺术传入中原后,佛教洞窟艺术主题发生了变化,出现了新的洞窟形制及造型方式,这极大地影响了中原人民的生活以及心理状态。
如服饰穿着、审美趣味等,在龟兹壁画中,大量半裸与全裸的图像妖娆多姿,给保守含蓄的当地人带来了思想上的巨大冲击,影响了他们的审美意识,为开放多元的中国文化增添了一抹奇异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