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R3布局布线规则与实例
DDR布线规则与过程

[转]DDR布线规则与过程硬件设计,高频高速PCB设计by xfireDDR高速电路设计DDR布线通常是一款硬件产品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也正是因为其重要性,网络上也有大把的人在探讨DDR布线规则,有很多同行故弄玄虚,把DDR布线说得很难,我在这里要反其道而行之,讲一讲DDR布线最简规则与过程。
如果不是特别说明,每个步骤中的方法同时适用于DDR1,DDR2和DDR3。
PCB设计软件以Cadence Allgro 16.3为例。
文章目录[显示]第一步,确定拓补结构(仅在多片DDR芯片时有用)首先要确定DDR的拓补结构,一句话,DDR1/2采用星形结构,DDR3采用菊花链结构。
拓补结构只影响地址线的走线方式,不影响数据线。
以下是示意图。
星形拓补就是地址线走到两片DDR中间再向两片DDR分别走线,菊花链就是用地址线把两片DDR“串起来”,就像羊肉串,每个DDR都是羊肉串上的一块肉,哈哈,开个玩笑。
第二步,元器件摆放确定了DDR的拓补结构,就可以进行元器件的摆放,有以下几个原则需要遵守:原则一,考虑拓补结构,仔细查看CPU地址线的位置,使得地址线有利于相应的拓补结构原则二,地址线上的匹配电阻靠近CPU原则三,数据线上的匹配电阻靠近DDR原则四,将DDR芯片摆放并旋转,使得DDR数据线尽量短,也就是,DDR芯片的数据引脚靠近CPU原则五,如果有VTT端接电阻,将其摆放在地址线可以走到的最远的位置。
一般来说,DDR2不需要VTT端接电阻,只有少数CPU需要;DDR3都需要VTT端接电阻。
原则六,DDR芯片的去耦电容放在靠近DDR芯片相应的引脚以下是DDR2的元器件摆放示意图(未包括去耦电容),可以很容易看出,地址线可以走到两颗芯片中间然后向两边分,很容易实现星形拓补,同时,数据线会很短。
以下是带有VTT端接电阻的DDR2元器件摆放示意图,在这个例子中,没有串联匹配电阻,VTT端接电阻摆放在了地址线可以到达的最远距离。
DDR3的相关设计规范【范本模板】

DDR3的相关设计规范(个人总结)一、阻抗控制DDR3要严格控制阻抗,单线50ohm,差分100ohm,差分一般为时钟、DQS。
在走线过程中,尽量减小阻抗跳变的因素,比如:换层(无法避免)、保证参考平面完整不跨分割、线宽变化、避免stub 线等。
二、布局布局整齐、美观,根据走线顺序调整DDR位置。
如果走菊花链,两片DDR3距离可适当拉近,以节约空间。
如果走T 型,多片DDR3中间需要打孔,则适当拉开距离。
DDR3与CPU之间在满足工艺要求的条件下,尽可能靠近点,以免走线过长。
所有DDR3滤波电容紧挨电源管脚放置,以免影响滤波效果。
最好每个电源管脚都放置一个滤波电容.DDR3电源模块要尽量靠近DDR3摆放。
减小电源路径上的一些干扰及损耗三、布线。
数据线:数据线每八根一组(DQ0—DQ7),外加相应的DQS差分对和DQM,因此,DQ0-DQ7、DQS差分对和DQM 为一组,共11根信号线,依次类推。
走线要同组同层,同组信号线中不能穿插不属于本组的同层信号线,换层次数一致(打孔次数一致),优先以地平面为参考。
DQS查分对内等长小于5mil。
信号线之间保持两倍线宽的间距(有空间的情况下最好做到三倍线宽以上的间距)。
局部区域可适当减小距离.以减小信号之间的串扰。
其它非数据线不要靠太近(特别是同层信号线).地址线:地址线、控制线、时钟线统称为地址线(A0-A15、WEN、BA0、BA1、BA2、CASN、ODT、RESETN、CKE、RASN、CSN、和时钟差分(CLK、CLKN)。
)走线时可以不同层(当然能同层最好不过了,难道比较大),优先以地平面为参考,时钟差分对内等长误差小于5mil,信号线之间保持两倍线宽的间距(有空间的情况下最好做到三倍线宽以上的间距).以减小信号之间的串扰。
实在没空间的情况下可走一比一的间距。
其它非地址线不要靠太近(特别是同层信号线).其它非DDR自身的信号线都不要从DDR信号线区域经过,尽量远离这些高速信号线.四、电源处理DDR3的电平为1.5V,一般DDR的电源在电源层单独切一块出来使用。
DDR3走线规则

信号名称 DDRA_DM0 DDRA_DM1 DDRA_DQ0 DDRA_DQ1 DDRA_DQ2 DDRA_DQ3 DDRA_DQ4 DDRA_DQ5 DDRA_DQ6 DDRA_DQ7 DDRA_DQ8 DDRA_DQ9 DDRA_DQ10 DDRA_DQ11 DDRA_DQ12 DDRA_DQ13 DDRA_DQ14 DDRA_DQ15 DDRA_DQSN0
驱动双负载应用,阻抗控制在50Ω,建议采用Class I 驱动,采用T 型拓 扑结构, 在分支点上拉50Ω, 并保证分支线最短, 至少小于主干线1/2 的 长度,拓扑结构如图3-7 所示。
图3-7 CLK 双负载应用Class I 驱动T 型拓扑结构
ADDR/CTRL
驱动2 个负载时, 阻抗控制50Ω, 推荐采用T 型拓扑结构, 配置为Class I 驱动,slew rate 设为最快,分支点上拉50Ω,或者靠近各接收端分别 串联50Ω,L1>2%L2,如图3-8、图3-9 所示。
管脚序号 A25 C16 B25 C19 A23 C20 B23 B19 D24 B20 D16 C24 A19 D25 A20 A14 信号名称 DDRA_ADR0 DDRA_ADR1 DDRA_ADR2 DDRA_ADR3 DDRA_ADR4 DDRA_ADR5 DDRA_ADR6 DDRA_ADR7 DDRA_ADR8 DDRA_ADR9 DDRA_ADR10 DDRA_ADR11 DDRA_ADR12 DDRA_ADR13 DDRA_ADR14 DDRA_BA0 基板走线长度(um) 10586.49 5372.16 9776.13 7035.63 9253.51 6616.08 8986.36 7064.46 10995.03 7320.18 4609.09 8412.54 7929.87 8175.51 8240.83 7016.07 基板走线长度(mil) 416.7909449 211.5023622 384.8870079 276.9933071 364.3114173 260.4755906 353.7937008 278.1283465 432.8751969 288.196063 181.4602362 331.2023622 312.1996063 321.8704724 324.442126 276.2232283
DDR布线规范

DDR布线规范1、DDR3管脚定义》CK/CK# 全局差分时钟,所有控制和地址输⼊信号在CK上升沿和CK#的下降沿交叉处被采样,输出数据选通(DQS、DQS#)参考与CK 和CK#的交叉点。
》CKE为时钟使能信号,使能(⾼)和禁⽌(低)内电路和DRAM上的时钟。
由DDR3 SDRAM配置和操作模式决定特定电路被使能和禁⽌。
CKE为低时,提供预充电和⾃刷新操作(所有Bank都处于空闲),或有效掉电(在任何Bank⾥的⾏有效)。
CKE与掉电状态的进⼊、退出以及⾃刷新的进⼊同步。
CKE与⾃刷新的退出异步,输⼊Buffer(除了CKE、CK#、RESET#和ODT)在掉电期间被禁⽌。
输⼊Buffer(除了CKE和RESET#)在⾃刷新期间被禁⽌。
CKE的参考值是VREFCA。
》CS#为⽚选信号,使能(低)和禁⽌(⾼)命令译码,⼤部分CS#为⾼时,所有命令被屏蔽、CS#提供了多Bank系统的Bank选择功能,CS#是命令代码的⼀部分,CS#的参考值是VREFCA。
》ODT⽚上终端使能。
ODT使能(⾼)和禁⽌(低)⽚内终端电阻,在正常操作使能时,ODT仅对下⾯的引脚有效:DQ[7:0]、DQS、DQS#和DM。
如果通过LOAD MODE命令禁⽌,OTD输⼊被忽略。
OTD的参考值是VREFCA。
》BA0、BA1、BA2为BANK地址输⼊,⽤来确定当前的命令操作对哪个BANK有效。
BA[2:0]定义在LOAD MODE命令器件哪个模式(MR0、MR1、MR2)被装载,BA[2:0]的参考值是VREFCA.》A0~A9、A10/AP、A11、A12/BC#、A13为地址总线,为有效命令提供⾏地址,同时为读、写命令提供列地址和⾃动预充电位(A10),以便从某个Bank的内存阵列⾥选出⼀个位置。
LOAD MODE命令器件,地址输⼊提供⼀个操作码。
地址输⼊的参考值是VRECA。
A12/BC#是在模式寄存器(MR)使能时,A12在读和写命令期间被采样,已决定burst chop(on-the-fly)是否被执⾏(HIGH=BL8执⾏burst chop)或者LOW-BC4不执⾏burst chop。
DDR3布线技巧

DDR3布线技巧DDR3布线技巧DDR3是电子系统中极其重要的一种芯片。
它可以在时钟线的上升沿和下降沿分别对数据进行读取操作。
故有着很高的读写速率。
但正是这高速的读写速率是的DDR3的系统在布局布线上有着很高的要求。
正确的布局布线不仅可以使的DDR3存储系统可以正常的工作。
并且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电磁干扰。
下面是一些关于DDR3的布线规则和建议:1:最少三层信号线,最好四层2:使用FBGA封装的DDR器件,要求DQ,DQS,DM和时钟信号线以Vss为参考。
地址,命令,控制线以VDD为参考。
为了保证良好的电源供电,通常的方法是在PCB外层信号层铺上VDD。
3:减小信号返回路径的长度,减小传输电流和电磁辐射。
Micron要求把Vdd和Vss相邻近放置。
4:Vref的建议:低电感去耦电容离Vref引脚越近越好。
Vref的线越粗短越好。
为了减少耦合,Vref离信号线最少2cm。
5:对于轻载,(小于四个DDR3器件)可以通过简单的电阻分压产生Vref。
这样Vref可以跟踪到VddQ的任何电压变化。
6:对于器件非常多,负载特别重的情况下。
用一个电源IC就可以了。
常用的DDR3比如Micron成功的使用了很多内置MOSFET的开关电源。
7:这些电源可以为VTT电路提供3A的电流,并且有一个独立的线性的可提供3ma的Vref。
8:ref设计准则:最小20-25mil宽,以减小线上的电感。
和其他邻近的信号线最少有15-25mil 的间距。
Vref和VddQ之间放置0.1uf的去耦电容。
Vref和VssQ之间放置0.1uf的去耦电容。
放置去耦电容以去耦。
9:在设计DDR存储器的时候,电源需要认真的考虑。
因为DDR需要3个精准的电压。
1:VddQ,Vtt和Vref。
VTT是存储器总线端接电压所需电压值是VddQ/2.10:VDD和VDDQ有着很高的电流,用于给DDR内核和器件的IO口供电。
Vref大小为Vdd的一半,用于和DDR内部信号做比对。
DDR3布局详解

DDR3布局的那些事儿前面高速先生团队已经讲解过众多的DDR3理论和仿真知识,下面就开始谈谈我们LATOUT攻城狮对DDR3设计那些事情了,那么布局自然是首当其冲了。
对于DDR3的布局我们首先需要确认芯片是否支持FLY-BY走线拓扑结构,来确定我们是使用T拓扑结构还是FLY-BY拓扑结构.常规我们DDR3的布局满足以下基本设计要求即可:1.考虑BGA可维修性:BGA周边器件5MM禁布,最小3MM。
2.DFM 可靠性:按照相关的工艺要求,布局时器件与器件间满足DFM的间距要求;且考虑元件摆放的美观性。
3.绝对等长是否满足要求,相对长度是否容易实现:布局时需要确认长度限制,及时序要求,留有足够的绕等长空间。
4.滤波电容、上拉电阻的位置等:滤波电容靠近各个PIN放置,储能电容均匀放置在芯片周边(在电源平面路径上);上拉电阻按要求放置(布线长度小于500mil)。
注意:如有提供DEMO板或是芯片手册,请按照DEMO板或是芯片手册的要求来做。
1.滤波电容的布局要求电源设计是PCB设计的核心部分,电源是否稳定,纹波是否达到要求,都关系到CPU系统是否能正常工作。
滤波电容的布局是电源的重要部分,遵循以下原则:CPU端和DDR3颗粒端,每个引脚对应一个滤波电容,滤波电容尽可能靠近引脚放置。
线短而粗,回路尽量短;CPU和颗粒周边均匀摆放一些储能电容,DDR3颗粒每片至少有一个储能电容。
图1:VDD电容的布局(DDR颗粒单面放)如图2所示:VDD电容的布局(DDR颗粒正反贴)DDR 正反贴的情况,电容离BGA 1MM,就近打孔;如可以跟PIN就近连接就连接在一起。
2.VREF电路布局在DDR3中,VREF分成两部分:一个是为命令与地址信号服务的VREFCA;另一个是为数据总线服务的VREFDQ。
在布局时,VREFCA、VREFDQ的滤波电容及分压电阻要分别靠近芯片的电源引脚,如图3所示。
图3:VREF电路布局3.匹配电阻的布局为了提高信号质量,地址、控制信号一般要求在源端或终端增加匹配电阻;数据可以通过调节ODT 来实现,所以一般建议不用加电阻。
DDR3走线规则(new)

项目点:线数1数据线组(4组)8SD-DQ0~SD-DQ78SD-DQ8~SD-DQ158SD-DQ16~SD-DQ238SD-DQ24~SD-DQ312SD-DQM(0~4)4SD-DQS(0~4)/+(-N)83时钟线组2SD-CLKO+(-N)4地址线组,控制,命令13SD-CA(0~12)3SD-BA(0~2)6SD-WE-NSD-RAS-NSD-CSO-NSD-CKE0-NSD-ODT0SD-RESET-N具体描述:1SD-CLKO+(-N)差分差分间距线长控制2地址线组,控制,命令差分间距线长控制T1:1000MIL~1500MIL; T 要求两个分支的T1长度差《与地址线组,控制,命令差与自己间距》2倍线宽; 自己长差《25miLT0:500MIL~1500MIL; T1与自己和其它线间距 》 10DDR3走线规则具体描述:3数据线组(4组)差分间距4SD-DQS(0~4)/+(-N)差分间距线长控制张才四 2011-04-09四组之间差分《50miL每组间距是》 10miL与自己间距》1.5倍线宽; 1000MIL~2500MIL与 每组数据线(4组)差分第3,4层; T2:500MIL~1000MIL: T3:〈200MIL (如右图)度差《20miL (如右图)命令差分《500miL ; 与其它线间距》16miL;; T1:500MIL~1000MIL: T2:〈200MIL(如右图)》 10miL同组同层第1,3,4层)差分《25miL宽; 与其它线间距》16miL;。
DDR布局布线规则与实例【中为电子科技工作室】

DDR3布局布线译自飞思卡尔官方文档Hardware Development Guidefor i.MX 6Quad, 6Dual, 6DualLite,6Solo Families ofApplications ProcessorsIMX6 Serial Layout Recommendations目录1.DDR原理性连接框图 (3)2. DDR布局布线规则 (4)3. DDR布线细节 (5)3.1 数据线的交换 (6)3.2 DDR3(64bits)T型拓扑介绍 (6)3.3 DDR3(64bits)Fly-by型拓扑介绍 (6)3.4 2GB DDR布局布线建议 (6)3.5 4GB DDR布局布线建议 (7)4. DDR布局布线实例 (8)4.1 4片DDR T型拓扑实例 (8)4.2 8片DDR Fly-by型拓扑实例 (12)5. 高速信号布线建议 (19)6. 地平面设计建议 (19)7. DDR POWER布线建议 (21)8. 参考 (23)9. 声明 (23)1.DDR原理性连接框图图1、图2为I.MX6DQ/SDL与DDR连接框图,连接示意一目了然。
图1 DDR3与i.MX6DQ/SDL连接示意图图2 LPDDR2与i.MX6DQ/SDL连接示意图2. DDR布局布线规则DDR3在布线中十分重要,它必须考虑阻抗匹配问题,通常单端为50Ω,差分100Ω。
图3给出了DDR及其去耦电容的最终布局,其中左图是顶层布局,右图为底层布局,共计4片DDR3芯片,顶层、底层各两片。
DDR应该尽量靠近CPU,这样可以减小寄生参数和传播延时。
图3 DDR和去耦电容的布局DDR3的有两种布线形式:一种是所有信号线等长,另一种是以字节为单位分组等长。
所有信号线等长布线,该种布线方式在信号完整性上是最理想的,在设置约束规则上是简单的,但由于布线空间,使得这种方法耗时费力,甚至设计无法实现,在此只是提及一下,并不推荐使用该种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DR3 布局布线
译自飞思卡尔官方文档
Hardware Development Guide
for i.MX 6Quad, 6Dual, 6DualLite,
6Solo Families of
Applications Processors
IMX6 Serial Layout Recommendations
目录
1.DDR 原理性连接框图 (3)
2.DDR 布局布线规则 (4)
3.DDR 布线细节 (6)
3.1 数据线的交换 (6)
3.2 DDR3(64bits)T 型拓扑介绍 (6)
3.3 DDR3(64bits)Fly‐by 型拓扑介绍 (6)
3.4 2GB DDR 布局布线建议 (6)
3.5 4GB DDR 布局布线建议 (7)
4.DDR 布局布线实例 (8)
4.1 4 片DDR T 型拓扑实例 (9)
4.2 8 片DDR Fly‐by 型拓扑实例 (13)
5.高速信号布线建议 (20)
6.地平面设计建议 (20)
7.DDR POWER 布线建议 (23)
8.参考 (25)
9.声明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DDR 原理性连接框图
图1、图2 为I.MX6DQ/SDL 与DDR 连接框图,连接示意一目了然。
图 1 DDR3 与i.MX6DQ/SDL 连接示意图
图 2 LPDDR2 与i.MX6DQ/SDL 连接示意图
2.DDR 布局布线规则
DDR3 在布线中十分重要,它必须考虑阻抗匹配问题,通常单端为50Ω,差分100Ω。
图3 给出了DDR 及其去耦电容的最终布局,其中左图是顶层布局,右图为底层布局,共计4 片DDR3 芯片,顶层、底层各两片。
DDR 应该尽量靠近CPU,这样可以减小寄生参数和传播延时。
图 3 DDR 和去耦电容的布局
DDR3 的有两种布线形式:一种是所有信号线等长,另一种是以字节为单位分组等长。
所有信号线等长布线,该种布线方式在信号完整性上是最理想的,在设置约束规则上是简单的,但由于布线空间,使得这种方法耗时费力,甚至设计无法实现,在此只是提及一下,并不推荐使用该种方法。
各信号线布线长度要求如表1 所示。
表1 所有信号线等长的布线方式
以字节为单位分组等长布线,该种布线方式以“小组”为单位作等长处理,实际工程当中等长处理容易实现,但是这种方式约束规则较为复杂,毕竟每“小组”都需要一个约束规则。
表2 给出了以字节为单位分组等长布线要求。
表 2 以字节为单位分组等长
1.Clock(min): Clock 的最短长度,因为它有一个±5mil 的容差
最后,还有一个需要注意的是阻抗匹配问题,推荐单端50Ω,差分100Ω。
3.DDR 布线细节
i.MX6 DDR 的布线,可以将所有信号分成3 组:数据线组、地址线组和控制线组,每组各自设置自己的布线规则,但同时也要考虑组与组之间的规则。
3.1数据线的交换
在DDR3 的布线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交换数据线的线序,但必须保证是以字节为单位(数据0~7 间是允许交换线序,跨字节是不允许的),这样可以简化设计。
■ 布线尽量简短,减少过孔数量。
■ 布线时避免改变走线参考层面。
■ 数据线线序,推荐D0、D8、D16、D24、D32、D40、D48、D56 不要改变,其它的数据线可以在字节内自由调换(see the “Write Leveling” section in JESD79‐3E)。
■ DQS 和DQM 不能调换,必须在相应通道。
3.2DDR3(64bits)T 型拓扑介绍
当设计采用T 型拓扑结构,请确认以下信息。
■ 布线规则见上文表2。
■ 终端电阻可以省略。
■ 布线长度的控制。
■ DDR 数量限制在4 片以下。
3.3DDR3(64bits)Fly‐by 型拓扑介绍
当采用Fly‐by 的拓扑结构时,在设计中请注意以下事项。
■ DDR 控制器集成了地址镜像功能。
■ 终端电阻不可以省略。
3.42GB DDR 布局布线建议
4 片DDR 共计2GB 内存。
■ 保证T 型拓扑的对称性。
■ 减少过孔,避免多次换层。
■ 禁止分割走线下的参考层。
图4 是T 型拓扑的结构框图,在i.MX6 设计中,ADDR/CMD/CTRL 信号会用到这种拓扑结构。
图4ADDR/CMD/CTRL 信号拓扑结构
图 5 给出了DDR 各数据线(64bits)的布线结构图,它是点对点的布线方式,以字节为单位,具体布线约束见上文表2。
图 5 点对点的数据线布线结构示图
3.54GB DDR 布局布线建议
在i.MX6 设计中,当选用4GB DDR(8 片DDR)设计时,建议使用CS[1:0]两个片选信号,每个片选信号各控制2GB DDR(各控制4 片DDR)。
当采用这种结构时,终端匹配电阻是不可或缺的。
各信号组的拓扑结构如图6/7/8/9 所示。
图 6 ADDR/CMD 信号拓扑
图7 CTRL 控制信号拓扑
图8 数据线拓扑
图9 时钟线拓扑
4.DDR 布局布线实例
本节列出了2 种布局布线方式,截图均出自官方EVM 板。
4.14 片DDR T 型拓扑实例
该例用了4 片DDR3,共计2GB 内存,采用T 型拓扑结构。
具体说明见下文表3 和图10 / 11 / 12。
表 3 颜色对照表
图10 DDR3 顶层布线
图11 DDR3 内层布线
图12 DDR3 底层布线
表 4 写出了byte0 和byte1 的走线长度。
当然,在该例中,clock 信号长2000mil。
表 4 部分信号线布线长度
4.28 片DDR Fly‐by 型拓扑实例
本实例采用了fly‐by的拓扑结构,8 片DDR3,共计4GB 内存。
详情见上文颜色对照表4和下文图13 / 14 / 15 / 16 / 17 / 18。
图13 顶层DDR3 走线
图14 内层L3 DDR3 走线
图15 内层L4 DDR3 走线
图16 内层L11 DDR3 走线
图17 内层L12 DDR3 走线
图18 底层DDR3 走线
表5 罗列了在本设计中部分走线长度,具体如下。
表 5 DDR3 部分信号线长度
5.高速信号布线建议
在高速信号的布线中要特别注意信号总线的相对延迟和阻抗控制等问题,这些都能保证信号的时序和减小信号的畸变。
几点建议如下所示。
■ 高速信号线应避免跨越平面层的分割沟壕,保证走线下的平面层是完整的。
■避免过孔等隔断平面层。
■ 晶振、重要元器件、关键走线最好参考到地平面。
■ Clock 和Strobe 布线时不要随意换层,且与其他信号线的间距应大于该信号线相对于参考层的2.5 倍,以减少串扰。
■ 注意数据线、地址线、时钟线等信号线的相对延迟,一般时钟线会略长于其他走线,以保证在时钟信号到来时数据信号或地址信号必须准备妥当。
6.地平面设计建议
一个好的地平面设计是保证地平面的完整性,这个平面的完整性是保证信号回流的连续性和信号回流的简短性。
具体设计请参看图19 / 20(不合理设计),图21 / 22(合理设计)。
图
19 平面层不合理设计1
图20 平面层不合理设计2
图21 平面层合理设计1
图
22 平面层不合理设计2
7.DDR POWER 布线建议
VREF 布线建议罗列如下:
■ 去耦电容到目标引脚的走线保证30mil(含30mil)以上。
■ VREF 网络与其他网络的的距离应保证25mil 以上。
■ 如果有条件进行包地处理。
■ 尽量多的应用去耦电容,例如0.22uF,并且尽量靠近CPU 或DDR 的VREF 引脚。
■ VREF 源端放置一个1.0uF 电容,CPU 和DDR 间折中放置一个1.0uF 电容。
VTT(DDR_VTT)布线建议罗列如下,图23 / 24 / 25 是VTT 原理图:
■ 在总线末端放置终端电阻,在电阻末端布VTT 电源线。
■ VTT 走线(最好用局部电源铜皮)要做够宽,保证载流能力。
■ VTT 电源芯片尽量靠近终端电阻,减小回路消耗。
■ 每四个信号间方式1 个或2 个0.1uF 去耦电容,减小对VTT 的干扰。
■ VTT 电源走线(或铜皮)处应放置10~22uF 的大电容,且保证2 个以上。
图23DDR_VTT 终端电阻及去耦电容原理图1
图24DDR_VTT 终端电阻及去耦电容原理图2
图25DDR_VTT 终端电阻及去耦电容原理图3
8.参考
Hardware Development Guide for i.MX 6Quad, 6Dual, 6DualLite, 6Solo Families of Applications Processo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