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不调的辨证分型与施治小结
月经不调辩证
1,肝气郁结型:肝主疏泄,若情绪抑郁,肝失通达,疏泄无度,属于阙阴肝气失调。
症状:月经后期或者先后不
定期甚至闭经,经前乳房胀痛,月经量少,经行不畅。
处方柴胡,白芍,当归,青皮,益母草,山栀,丹皮,枳壳
2,心肝火旺型:心为肝之子,心血充沛,则肝有所涵,心肝火旺,冲任血海受灼,则排血妄行,子令母实,肝实
泄其子,药用柔润养血,焦苦清热凉血之品,清心火平
肝热,胞宫自调。
症状:月经先期,经行量多,或倒经,
舌苔薄黄,脉细数,处方:生地,黑旱莲,白芍,丹皮,
炒栀子,黄芩,地骨皮,白茅根,
3,肝郁血热型:肝为刚脏,内寄相火,肝气调达,相火宁静,若肝郁化火,相火内燃,则血海灼沸,故予以苦寒
清肝凉血之品,加滋水之品,使热泄而水不与俱泄,损
中有益。
症状:月经先期或每月两次,或者倒经,色红
质黏,烦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数。
处方:生地,地
骨皮,黄柏,丹皮,阿胶,炒旱莲,黄芩,炒山栀,甘
草。
4,肝郁血瘀型:肝以血为本,以气为用,藏血以逐其用,若情志失调,肝郁气滞,气滞者血凝,以致月事不行。
瘀症通其滞,用活血化瘀的药加疏肝理气的药,脉络得
通则经水畅行,处方:桃仁,当归,生地,红花,川芎,
香附,泽兰,丹参,甘草,柴胡10,肝阴不足型:经水者,。
中医讲月经不调的 种辩证类型
中医讲月经不调的7种辩证类型
月经不调是女性常见的症状,很多女性朋友经常忽视其治疗,长期月经不调会影响正常的生活,严重者会导致不孕,下面看看博粹堂中医介绍月经不调的类型。
1、血热型症状:月经不调,经血色红或有紫块或深红,质粘而稠,心胸烦闷,面红口干,咽干口燥,颜面潮红,尿黄便结,舌红苔黄。
治疗:宜清热凉血。
2、肝郁化热型症状:月经不调,经行不畅,胸胁乳房及小腹胀痛,胸闷不舒,烦躁易怒或善叹息,嗳气食少,经血色红或紫,舌边尖红,口苦咽干,苔薄黄。
治疗:宜疏肝解郁清热。
3、气虚型症状:经行先期,或经期延长,量多色淡质清稀,神疲肢软乏力,心悸气短,食少便溏,小腹空坠,舌淡苔薄。
治疗:宜补气摄血。
4、血虚型症状:经期错后,量少色谈,质清稀,头晕眼花,心悸怔肿,少寐多梦,面色萎黄无华,舌淡少苔。
治疗:宜补血益气。
5、血寒型症状:经期延后,色暗量少,小腹冷痛、得热则减,或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舌苔薄白。
治疗:宜温经祛寒。
6、气滞型症状:月经延后,量少色暗有块,小腹胀甚而痛,胸胁乳房胀痛,舌质暗。
治疗:宜理气活血。
7、血瘀型症状:月经错后,或经来量少,色紫黑有块,小腹胀痛拒按,或刺痛,血块排出后其痛减轻,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
治疗:宜活血化瘀。
中医视角下女性月经不调的辨证论治
中医视角下女性月经不调的辨证论治月经,是女性生理周期的重要表现,它的正常与否往往反映着身体的健康状况。
月经不调,是许多女性在生活中可能面临的问题。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月经不调并非单一原因所致,而是涉及到多种因素,需要通过辨证论治来找出根源,从而进行有效的调理和治疗。
中医认为,月经的产生与调节与脏腑、气血、经络等密切相关。
脏腑之中,肾、肝、脾的功能尤为重要。
肾为先天之本,主生殖,藏精。
若肾气不足,则天癸不至,冲任不盛,血海空虚,可导致月经后期、量少,甚至闭经。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
若肝气郁结,气血不畅,则会出现月经先后不定期、经行乳房胀痛、痛经等症状。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脾气虚弱,不能统摄血液,就可能引起月经过多、经期延长、崩漏等问题。
气血的充盈与调和也是维持月经正常的关键。
气血不足时,血海不盈,月经往往量少、色淡、质稀。
而气血瘀滞,经血运行不畅,则会出现经行腹痛、有血块等表现。
在经络方面,冲任二脉与月经关系最为密切。
冲为血海,任主胞胎。
冲任失调,血海蓄溢失常,就会导致月经周期和经量的异常。
月经不调的辨证论治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常见证型:1、肾虚型肾气虚:多表现为月经初潮推迟,量少,色淡暗,质稀。
伴有腰酸腿软,头晕耳鸣,小便频数等症状。
治疗应以补肾益气、养血调经为主,常用方剂如大补元煎。
肾阴虚:常见月经先期,量少或多,色红,质稠。
伴有头晕耳鸣,五心烦热,腰膝酸软等。
治法为滋肾养阴、调经止血,方用左归丸合二至丸。
肾阳虚:月经后期,量少,色淡,质稀。
伴有畏寒肢冷,腰膝冷痛,小便清长等。
治疗宜温肾助阳、养血调经,选用右归丸。
2、肝郁型肝郁气滞:月经先后无定期,经量或多或少,色暗红有块。
伴有胸胁、乳房胀痛,烦躁易怒。
调理应疏肝理气、活血调经,可用逍遥散。
肝郁化热:月经先期,量多,色紫红,质稠。
伴有心烦易怒,口苦咽干,胸胁胀满。
治疗当疏肝清热、凉血调经,方剂如丹栀逍遥散。
3、脾虚型脾气虚:月经先期,量多,色淡,质稀。
辨证分型治疗月经不调39例总结
辨证分型治疗月经不调39例总结目的:对辨证分型治疗月经不调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总结。
方法:选取新疆轮台县西苑社区卫生服务站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月经不调患者78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各39例。
观察组患者采用中医辨证分型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则采用西医进行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观察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4.87%,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00%;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71.79%,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38%。
观察组的上述两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具统计学差异,P <0.05。
结论: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月经不调不仅比西医疗法拥有更好的临床疗效,且能有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安全性更好,故临床治疗月经不调时可首先考虑中医辨证分型疗法。
标签:辨证分型;月经不调;西医治疗;临床疗效月经不调是妇科常见的一种疾病,也是妇科中一种多发的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月经的周期、经色、经量、经期以及经质等发生异常,同时还有可能伴发腹痛等症状。
月经不调的发病原因可能是功能异常或器质性病变。
目前,西医治疗月经不调主要利用雌激素、孕激素调整周期,利用克罗米芬促进排卵进行治疗,而中医则通过四物汤等中药配方进行辨证分型治疗。
本文主要总结了39例月经不调患者采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的临床疗效,并与另外采用西医治疗的39例月经不调患者作比较,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新疆轮台县西苑社区卫生服务站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月经不调患者78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各39例。
观察组患者平均年龄(33.2±2.5)岁;平均病程(12.7±2.1)个月;其中月经量过多14例,月经量过少9例,月经提前9例,月经推迟7例。
对照组患者平均年龄(32.6±2.4)岁;平均病程(13.1±2.1)个月;其中月经量过多15例,月经量过少7例,月经提前10例,月经推迟7例。
月经不调的中医治疗心得与经验分享
月经不调的中医治疗心得与经验分享在日常生活中,许多女性都会遇到月经不调的问题,这给我们的身体和生活带来了不便和困扰。
而作为一名中医爱好者,我愿意分享我在中医治疗月经不调方面的心得和经验。
一、了解月经不调的原因在开始中医治疗之前,我们需要了解月经不调的原因。
根据中医理论,月经不调可能与气血运行不畅、脏腑功能失调、情绪压力等多种因素相关。
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除了针对具体症状进行治疗外,还需要综合考虑全身状况。
二、调理饮食习惯调理饮食习惯是中医治疗月经不调的重要环节。
根据个人体质和具体症状,中医师会针对性地建议饮食调理方案。
比如,对于经期多血、经期腰腹酸痛的人群,可以适量摄入一些补血养血的食物,如红枣、黑豆、猪肝等;而对于经期少血、经期乳房胀痛的人群,则可以适量摄入一些活血行气的食物,如桂圆、香蕉、花生等。
三、经络按摩经络按摩是中医治疗月经不调的常见方法之一。
通过按摩经脉,可以促进气血运行,调节脏腑功能,缓解月经不调的症状。
例如,常用的子宫经络按摩方法是沿着脐封、关元穴、气海穴等穴位进行顺时针或逆时针按摩,每次按摩10-15分钟,可以在月经前后每天进行。
四、中药调理中药调理是中医治疗月经不调的重要手段。
通过中药的辨证选药,可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月经不调的效果。
在选择中药时,需要根据具体症状进行辨证施治。
例如,对于月经过多、经期延长的人群,可以使用补益气血的中药,如当归、黄芪、白芍等;对于月经过少、经期推后的人群,则可以使用活血化瘀的中药,如川芎、桃仁、红花等。
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除了中医治疗外,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是非常重要的。
遵循规律的作息时间,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注意情绪调节,都有助于改善月经不调的症状。
此外,适度的运动也是必不可少的,比如散步、瑜伽、太极拳等,可以促进气血流通,调节身体的平衡。
综上所述,中医治疗月经不调是一种综合性的治疗方法,需要综合考虑个体差异和具体症状。
在接受治疗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医生的建议,积极配合,并坚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月经不调的中医学辨证论治
月经不调【辨证论治】月经不调是妇科最常见的一种病证。
凡外感六淫、伤七情,以及房室不节,饮食劳倦,或受其他疾病的影响,均可引起月经不调。
月经不调是指月经周期、经期、经量、经色和经质等方面的异常改变而出现病态者。
包括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以及月经过多和月经过少等。
月经先期月经周期提前七天以上,甚至一月来两次,并连续3个周期以上者,称为"月经先期〞。
如仅提前三、五天,并无其他不适的,或偶尔提前一次者,都不属月经先期围。
【病因病机】引起月经先期的主要原因是血热妄行或气虚不固两种。
1.血热妄行嗜食辛辣或外感邪热致阳盛血热;或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气郁化火,热迫冲任,致经血先期而下。
2.气虚不固素体虚弱,或劳倦过度,或饮食失调,或忧思伤脾,使脾气虚弱,统摄无权,冲任不固,以致月经先期而下;也可因产育过多或房室过劳,肾气不固,冲任失约而为月经先期。
【辨证论治】1.血分实热【临床表现】月经先期,量多质稠,色鲜红或紫红,兼有面红唇赤,烦热口干,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治法】清热凉血。
【方药】清经散加减。
药如生地、丹皮、白芍、玄参、地骨皮、青蒿、旱莲草、黄柏。
经行有块加泽兰、丹参活血化瘀;乳房、小腹胀痛加川楝子、橘叶行气止痛;经量较多者酌加地榆、槐花、仙鹤草收敛止血。
2.肝郁化热【临床表现】月经先期,经量或多或少,色鲜红或紫,常夹瘀块,经前乳房、胸胁或小腹胀痛,烦躁易怒,苔微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清热。
【方药】丹栀逍遥散加减。
药如柴胡、当归、白芍、白术、丹皮、栀子、香附、炙甘草。
经量少而有块者,加泽兰、益母草活血化瘀;有寒热往来者,去白术、白芍、加半夏、黄芩和解少阳;有潮热者,去柴胡,加青蒿、鳖甲清虚热。
3.阴虚血热【临床表现】月经提前,量少色鲜,经期偏长,兼见颧红面赤,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清热。
【方药】两地汤加减:药如生地、地骨皮、玄参、白芍、麦冬、阿胶。
虚热甚者,可加银柴胡、胡黄连;午后潮热者,加青蒿、鳖甲养阴清热。
月经失调的中医辨证分型及治疗
月经失调的中医辨证分型及治疗月经失调,是女性常见的健康问题之一,给不少女性带来了身心上的困扰。
中医在诊治月经失调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和丰富的经验。
中医认为,月经失调的发生与女性的脏腑功能、气血盛衰、经络通畅与否等密切相关。
常见的辨证分型主要有以下几种:一、肝郁气滞型现代社会中,女性面临着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容易导致情志不畅,肝郁气滞。
这类患者月经往往先后无定期,经量或多或少,色紫红有块,经行不畅。
同时,还伴有胸胁、乳房、少腹胀痛,心烦易怒,嗳气食少等症状。
舌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治疗上应以疏肝理气、调经为主。
常用的方剂如逍遥散加减。
药物组成包括柴胡、白芍、当归、白术、茯苓、薄荷、煨姜等。
其中柴胡疏肝解郁;白芍、当归养血柔肝;白术、茯苓健脾祛湿;薄荷助柴胡疏肝散热;煨姜温胃和中。
同时,患者自身也要注意调节情绪,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恼怒、抑郁等不良情绪的刺激。
二、肾虚型肾为先天之本,主生殖。
若先天禀赋不足,或房劳多产,或久病伤肾,都可能导致肾虚。
肾虚又分为肾阳虚和肾阴虚两种情况。
肾阳虚者,月经往往后期,量少,色淡质稀,伴有腰膝酸软,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夜尿多,面色晦暗,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治疗宜温肾助阳、养血调经,常用方剂如右归丸加减。
药物有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鹿角胶、菟丝子、杜仲、当归、肉桂、制附子等。
肾阴虚者,月经先期,量少或多,色红质稠,伴有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失眠多梦,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疗当以滋肾养阴、调经止血为主,方剂可选左归丸合二至丸加减。
所用药物有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牛膝、菟丝子、鹿角胶、女贞子、旱莲草等。
三、脾虚型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若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损伤脾胃,导致脾气虚。
这类患者月经往往先期,量多,色淡质稀,伴有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小腹空坠,面色淡黄,舌淡胖,苔薄白,脉缓弱。
治疗应以补脾益气、摄血调经为主,常用方剂如归脾汤加减。
药物有人参、黄芪、白术、茯神、龙眼肉、酸枣仁、木香、炙甘草、当归、远志等。
中医辨证与治疗月经不调
中医辨证与治疗月经不调中医对于月经不调的见解与治疗有一定的成就和效果,很多患者都愿意选择中医治疗来调整自己身体,那么中医如何治疗月经不调呢?下面是小编为你收集有关于月经不调的中医辨证治疗,希望你会喜欢。
中医辨证治疗月经二十余日即来,甚至半月一至,称为经行先期,先期而至机理,肝经有热者,有之;气虚不固者,亦有之;兼见心烦易怒,胁痛口苦,经色深红,质稠不淡,舌红脉数,即因肝经有热,血不内藏于肝而提前疏泄所致;兼见心悸气短,少气懒言,经色淡红而稀,舌淡而嫩,脉缓无力,即气虚不能束脉,脉络松弛,气虚不固使然。
中医辨证将其分为以下4种常见证型:阳盛血热型患者月经先期,月经量多,色鲜红或紫红,伴有面赤,烦躁易怒,口渴,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宜清热凉血,方用清经散、丹栀逍遥散等。
阴虚血热型患者月经先期,月经量不多,甚至减少,色鲜红质稠,伴有面潮红,手足心热,盗汗,心烦失眠,口干,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治宜滋阴清热凉血,方用两地汤、清化饮等。
气虚不摄型患者月经先期,月经量多色淡,质清稀,伴有心悸气短,神疲乏力,面色苍白,食欲不振,舌淡苔薄,脉细弱无力。
治宜补气摄血,方用归脾汤、补中益气汤等。
肾虚不固型患者月经先期,月经量或多或少,色暗淡,质稀薄,伴有腰脊酸痛,腿脚无力,舌淡,脉细弱。
治宜补肾固冲,方用龟鹿补冲汤等。
造成的危害①痛经。
月经期间合并下腹部严重疼痛,影响工作和日常生活。
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
②经前期综合征。
少数妇女在月经前出现的一系列异常征象,如精神紧张、情绪不稳定、注意力不集中、烦躁易怒、抑郁、失眠、头痛、乳房胀痛等。
多由于性激素代谢失调和精神因素引起。
治疗以适当休息为主,必要时可用镇静及利尿剂,也可用孕激素、雄激素、溴隐亭等抗雌激素疗法。
③多囊卵巢综合征。
原因不明。
表现为月经稀发或闭经、不孕。
多毛和肥胖等症状,双卵巢呈多囊性增大,可用激素手术治疗。
④绝经期综合征:指部分妇女在绝经期前后出现性激素波动或减少所致的一系列躯体及精神心理症状,分为自然绝经和人工绝经。
月经不调的辨证施治:湿热、血瘀与气滞
月经不调的辨证施治:湿热、血瘀与气滞月经不调是指女性月经周期的异常变化,如经期延长、经期缩短、经量过多或过少等。
中医学认为,月经不调的发生与湿热、血瘀和气滞等因素密切相关。
本文将从湿热、血瘀和气滞三个方面进行辨证施治的详细介绍。
湿热是导致月经不调的常见病因之一。
湿热是机体内湿气和热气积聚所致,常以经期过多、颜色深红、质稠粘腻为特点。
湿热型的月经不调主要表现为经期提前或延后,经量过多,色黄或呈脓血样。
针对湿热型月经不调,可以采用清热解毒的中药进行治疗,如黄连、黄芩、薏苡仁等具有清热解湿的药物。
此外,饮食方面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的食物,多食用清热解湿的食物,如冬瓜、黄瓜、藕等。
血瘀是导致月经不调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血瘀是指经血在经络中滞留不畅,引起经期过长或过短、经量过多或过少等不正常现象。
血瘀型的月经不调常伴有经痛、月经颜色较暗、凝块较多等症状。
对于血瘀型月经不调,可以选择活血化瘀的中药进行治疗,如川芎、当归、桃仁等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药物。
此外,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持良好的情绪,避免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也有助于改善血瘀引起的月经不调。
气滞是月经不调的另一个常见机制。
气滞是指气血运行不畅,导致经血排出不畅,出现经期延后、经痛、经量不稳等情况。
气滞型的月经不调可以选择理气和中药进行改善,如柴胡、香附、青皮等具有舒肝理气作用的中药。
此外,定期适量进行有氧运动,舒缓身心压力,有助于改善气滞引起的月经不调。
在辨证论治中,还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体质、病程等因素,综合判断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中医认为,月经不调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除了针对具体病因进行辨证施治外,还应注意调节生活作息,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等因素对月经的影响。
总之,湿热、血瘀和气滞是导致月经不调的常见病因。
通过辨证施治,选择适合的中药和生活调节方法,可以有效改善月经不调的症状,恢复月经的正常周期和质量。
然而,为了确保疗效的最大化,建议患者在治疗前咨询中医师的建议,并按照医嘱规范进行治疗。
月经病辩证治疗总结
月经病辩证治疗月经是女性生殖系统周期性排出的生理现象,但有时会因过度疲劳、情绪波动、饮食不规律、气候变化等因素而紊乱,形成月经病。
中医药治疗月经病是基于辩证论治的原则,根据不同的病情而采取针对性的中药治疗。
本文将月经病在中医药学中的辩证治疗方法。
气滞血瘀证气滞血瘀证是经痛最常见的证型,表现为痛经,经量不畅,经色暗红,月经前乳房胀痛、胁肋胀痛等。
治疗应以活血行气为主要原则,常用药物有当归、川芎、香附、丹参等。
药物组合常用方便方如桂枝加芍药汤、活血化瘀汤等。
肝郁脾虚证肝郁脾虚证的月经病主要表现为月经量少,颜色淡,白带增多,腹泻、乏力等。
治疗应以调节肝、脾为主要原则,药物组合常用方便方如益智仁汤、四君子汤等,常用药物有柴胡、白芍、熟地黄、山药等。
肝肾不足证肝肾不足证的月经病主要表现为月经数量少,颜色淡,腰酸背痛等。
治疗应以滋肾补肝为主要原则,常用药物有益智、枸杞、首乌、补骨脂等。
药物组合常用方便方如加味当归四物汤、肾气丸等。
气血两虚证气血两虚证的月经病主要表现为月经量少,颜色淡,头晕心悸,面色苍白等。
治疗应以补气血为主要原则,常用药物有黄芪、人参、当归、白术等。
药物组合常用方便方如四物汤、归脾汤等。
寒湿凝滞证寒湿凝滞证的月经病主要表现为经量减少甚至闭经,腰痛、畏寒等。
治疗应以祛寒除湿为主要原则,常用药物有肉桂、干姜、砂仁、附子等。
药物组合常用方便方如寒湿逐瘀汤、温经汤等。
针对不同的月经病证型,采取不同的中药治疗方法,是中医药治疗月经病的基本原则。
在选择中药治疗药方时,应根据不同证型选用不同药物,而不是随意乱选,以避免药物的不必要副作用。
同时,还应注重中药的方证相结合的治疗原则,确保治疗效果的最大化。
中医辨证女性月经不调的症状及对症治疗
中医辨证女性月经不调的症状及对症治疗对于女性来说,月经是身体健康的“晴雨表”。
月经不调是妇科常见的病症之一,给不少女性带来了困扰。
中医在诊治月经不调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和丰富的经验。
月经不调的症状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月经周期异常、月经量异常、月经颜色和质地异常,以及伴随月经出现的其他症状。
月经周期异常是月经不调的主要表现之一。
正常的月经周期一般在21 至 35 天之间,如果月经周期短于 21 天,称为月经先期;超过 35 天,则称为月经后期;如果月经周期没有规律,时而提前,时而推后,超过 7 天以上,这种情况被称为月经先后无定期。
月经量异常也是月经不调的常见症状。
月经量过多,表现为月经期间出血量明显超过正常范围,甚至出现大量血块,可能导致贫血等问题;月经量过少,则是指月经出血量明显少于正常,点滴即净,或者行经时间短于 2 天。
月经颜色和质地的变化也能反映出问题。
月经颜色淡红,质地稀薄,可能是气血不足的表现;月经颜色深红或紫红,质地黏稠,甚至有血块,往往提示体内有热或者有瘀血。
除了上述主要症状外,月经不调还可能伴有其他症状。
例如,月经前或月经期间出现乳房胀痛、头痛、腹痛、腰酸等不适,或者情绪波动较大,如烦躁、易怒、抑郁等。
中医认为,月经不调的发生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不和、冲任二脉损伤等密切相关。
根据不同的病因和症状,中医将月经不调分为多种证型,并进行相应的辨证论治。
气血不足型月经不调,多表现为月经周期延后,月经量少,颜色淡红,质地稀薄,患者常常面色苍白或萎黄,神疲乏力,头晕眼花,心悸气短。
治疗上以补气养血为主,常用方剂如归脾汤。
肝郁气滞型月经不调,常见症状为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量或多或少,经行不畅,伴有乳房胀痛、小腹胀痛,情绪抑郁或烦躁易怒。
治疗以疏肝理气调经为原则,常用的方剂如逍遥散。
血热型月经不调,又分为实热和虚热两种。
实热型表现为月经先期,量多,颜色深红或紫红,质地黏稠,伴有口渴心烦,小便黄,大便干结等症状。
月经不调如何通过中医辨证施治
月经不调如何通过中医辨证施治月经不调是女性常见的妇科问题之一,给女性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中医在治疗月经不调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通过辨证施治,可以有效地调理月经,恢复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中医认为,月经不调的发生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不和、冲任损伤等因素密切相关。
常见的月经不调类型有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过多、月经过少等。
下面我们来分别了解一下这些类型的辨证施治方法。
月经先期是指月经周期提前 7 天以上,甚至 10 余天一行,连续两个周期以上者。
中医认为,月经先期主要有以下几种证型。
一是气虚型。
主要表现为月经提前,量多色淡质稀,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小腹空坠,纳少便溏。
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疗上以补气摄血调经为主,常用方剂为补中益气汤。
二是血热型。
又分为阳盛血热、阴虚血热和肝郁血热三种情况。
阳盛血热者,月经提前,量多色深红或紫红,质黏稠,心烦口渴,面红口干,小便短黄,大便干结。
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治疗以清热凉血调经为主,常用方剂为清经散。
阴虚血热者,月经提前,量少色红质稠,咽干口燥,手足心热,两颧潮红。
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疗以养阴清热调经为主,常用方剂为两地汤。
肝郁血热者,月经提前,量或多或少,色深红或紫红,有血块,胸胁、乳房、少腹胀痛,烦躁易怒。
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治疗以疏肝清热调经为主,常用方剂为丹栀逍遥散。
月经后期是指月经周期延后 7 天以上,甚至 3 到 5 个月一行,连续两个周期以上者。
其常见证型有以下几种。
一是肾虚型。
月经延后,量少色淡暗,质清稀,腰酸腿软,头晕耳鸣,面色晦暗,或面部暗斑。
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治疗以补肾养血调经为主,常用方剂为当归地黄饮。
二是血虚型。
月经延后,量少色淡,质稀,头晕眼花,心悸失眠,面色苍白或萎黄。
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疗以补血益气调经为主,常用方剂为大补元煎。
三是虚寒型。
月经延后,量少色淡质稀,小腹隐痛,喜暖喜按,腰酸无力,小便清长,大便稀溏。
月经不调的中医治疗心得体会分享
月经不调的中医治疗心得体会分享月经不调是女性常见的一种生理问题,经期过多或过少、经期延长或缩短、经期不规律等都属于月经不调范畴。
中医认为,月经不调是因为人体内脏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
在经过长期的中医治疗后,我收获了一些治疗月经不调的经验和心得,现分享给大家。
一、中医调理1.中医辨证施治中医治疗月经不调首先要根据患者的症状进行辨证施治。
常见的中医辨证包括气虚、血虚、寒凝、湿浊等。
针对不同的辨证,中医将采取针灸、中药调理、食疗等方案。
因此,在治疗前,患者需要向医生详细描述自己的症状,以便中医师进行准确的辨证论治。
2.中药调理中药是中医治疗月经不调的主要方法之一。
常用的中药包括当归、川芎、白芍、熟地等,具有补血、调经、活血化瘀的作用。
中药的服用需要遵循医生的指导,往往需要连续服用一段时间才能见到效果。
我们应该保持持之以恒的态度,完成中药的调理疗程。
3.食疗调养中医提倡合理饮食来调养身体,对于月经不调的患者也有很大的帮助。
一些食物可以调理气血,比如红枣、黑豆、山药等都具有补血的作用。
另外,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多摄取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
二、生活调整1.合理作息不论是对于月经不调的患者还是健康人来说,合理的作息时间是非常重要的。
保持规律的睡眠时间,不熬夜,避免长时间过度劳累,有助于身体的修复和调整。
另外,避免暴饮暴食,保持正常的饮食习惯也能对月经不调产生正面的影响。
2.适度锻炼适度的锻炼对于调理月经不调的患者非常重要。
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可以增强体质,改善气血循环。
例如,散步、太极拳、瑜伽等都是非常适合的运动项目。
3.调节情绪情绪的波动也对月经不调有较大影响。
保持良好的心情有助于平衡身体的气血运行。
可以通过听音乐、读书、与朋友聊天等方式来调节自己的情绪。
三、注意事项1.避免寒凉食物寒凉的食物会导致气血凝滞,加重月经不调的症状。
患者应避免食用冷饮和过多生冷食物,尤其在月经期间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凉。
月经不调的中医证治法
月经不调的中医证治法引言月经不调是指女性月经周期异常或出现经血量、质地、颜色等方面的异常情况。
因其症状多样,病因复杂,需综合中医辨证施治。
本文将介绍中医学对月经不调的常见证候及相应的治疗方案。
希望能够为广大女性朋友对月经不调有所了解,并借助中医的治疗方法恢复身体健康。
一、气滞血瘀证1. 证候特点•月经不调,经期延长或提前,经血颜色紫暗,质地稠厚,夹有血块;•腹痛经痛明显,可伴随胸闷、腹胀等症状;•睡眠质量差,精神疲倦,舌质紫暗,脉象涩。
2. 治疗方案•疏肝理气,舒经活络:如柴胡汤等,以舒展气机,疏通经脉;•活血化瘀,止痛散结:如桃仁承气汤等,以疏通经络,化解血瘀,缓解疼痛。
1. 证候特点•月经不调,经期延长或提前,经血颜色暗紫,质地稀薄,夹杂血块;•月经量少,甚至出现闭经;•乏力倦怠,面色苍白,容易头晕,脉象细弱。
2. 治疗方案•补气养血,调理月经:如四物汤等,以益气养血,滋养生血;•活血化瘀,调理月经:如活血化瘀汤等,以活血化瘀,调理经血。
三、肝郁脾虚证1. 证候特点•月经不调,经期不规律,经血颜色淡红或不正常;•月经过多或月经过少;•容易烦躁易怒,食欲不振,泛酸嗳气,舌体淡红,脉络弦细。
2. 治疗方案•调理肝脾,疏肝利胆:如柴胡益气汤等,以调理肝脾,疏肝理气;•益气健脾,调理月经:如四君子汤等,以益气健脾,调理月经。
1. 证候特点•月经不调,经期延长或提前,经血质地稠厚,色暗,夹有血块;•月经量少,甚至出现闭经;•腰膝酸软,形寒肢冷,舌质淡红,脉象细弱。
2. 治疗方案•补肾养血,调理月经:如六味地黄丸等,以补肾养血,调理月经;•活血化瘀,调理月经:如补中益气汤等,以活血化瘀,调理月经。
五、气血两虚证1. 证候特点•月经不调,经期不规律,经血量少,色淡,夹有血块;•面色苍白,乏力倦怠,容易出汗,记忆力减退;•舌体淡红,脉象细弱。
2. 治疗方案•补益气血,养阴调理月经:如八珍汤等,以补益气血,养阴调理月经;•活血化瘀,调理月经:如桃仁承气汤等,以活血化瘀,调理月经。
中医诊断学中的月经不调辨证技巧探讨
疏肝解郁,理气调经。可选用逍遥散加减,同时配合 针灸治疗,取穴如太冲、三阴交等。
注意事项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刺激,饮食宜清 淡易消化。
案例二:脾虚湿困型月经不调的辨证与治疗
辨证要点
月经周期延后,经量少色淡,质地稀薄,伴有肢体 倦怠乏力,食欲不振,舌淡苔白腻,脉缓弱。
治疗方法
健脾益气,化湿调经。可选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同时配合艾灸治疗,取穴如足三里、脾俞等。
月经周期表现及辨证
月经过多
月经量较正常明显增多,而周期基本正常,可辨证为月经过多。多因气虚、血热、血瘀 所致。
月经过少
月经量明显减少,或行经时间不足2天,甚或点滴即净,可辨证为月经过少。多因血虚 、肾虚、血瘀、痰湿所致。
经期延长
月经周期基本正常,行经时间超过7天以上,甚或淋漓半月方净者,可辨证为经期延长 。多因气虚、虚热、血瘀所致。
03
月经不调的临床表现与辨证要点
月经期表现及辨证
月经期提前
月经周期提前7天以上,连续2个周期或以上,可辨证为月经先期 。多因气虚、血热所致。
月经期推后
月经周期推后7天以上,甚至40-50天一行,连续2个周期或以上, 可辨证为月经后期。多因血虚、血寒、气滞、痰湿所致。
月经期不定
月经周期时前时后,提前或推后7天以上,连续3个周期或以上, 可辨证为月经先后无定期。多因肝郁、肾虚所致。
中医诊断学中的月经不调 辨证技巧探讨
目录
• 引言 • 月经不调的中医辨证理论 • 月经不调的临床表现与辨证要点 • 常见月经不调类型的辨证技巧 • 案例分析与实践操作演示 • 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1
探讨中医诊断学在月经不调辨证中的独特优势和 应用价值。
月经不调的中医分型
月经不调的中医分型:气血两虚型、血寒型、血热型(实热、虚热)、气滞血瘀型、肾虚型等。
各型月经不调的表现:1、气血两虚型:月经周期提前或错后,经量增多或减少,经期延长,色淡,质稀。
或少腹疼痛,或头晕眼花,或神疲肢倦,面色苍白或萎黄,纳少便溏。
舌质淡红,脉细弱。
2、血寒型:经期延后,量少,色黯有血块。
小腹冷痛,得热减轻,畏寒肢冷。
3、实热型:月经先期,量多,色深红或紫,质稠粘,有血块。
伴心胸烦躁,面红口干,小便短黄,大便燥结。
舌质红,苔黄,脉数。
4、虚热型:经来先期,经期延长,量多,色红,质稠。
或伴两颧潮红,手足心热。
舌红,苔少,脉细数。
5、气滞血瘀型:月经先后无定,经量或多或少,色紫红,有块,经行不畅。
或伴小腹疼痛拒按,或有胸胁、乳房、少腹胀痛,脘闷不舒,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或涩。
6、肾虚型:月经周期先后无定,量少,色淡红或黯红,质薄。
腰膝酸软,足跟痛,头晕耳鸣,或小腹冷,或夜尿多。
舌淡,脉沉弱或沉迟。
各型月经不调中成药选用:1、气血两虚型:治疗宜气血双补。
可选用乌鸡白凤丸、八珍益母丸、当归调经丸、当归红枣颗粒、归脾丸、四物合剂等。
2、血寒型:治宜温经散寒。
可用艾附暖宫丸、金匮温经丸等。
3、实热型:治宜清热凉血、调经止血。
可用风轮止血片、四红丹等。
4、虚热型:治宜清热滋阴、调经止血。
可用固经丸。
5、气滞血瘀型:治宜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可用逍遥丸、七制香附丸、慈航片、月月舒冲剂、妇科得生丸等。
6、肾虚型:治宜补肾调经。
可用女宝、嫦娥加丽丸、定坤丹、鹿胎膏等。
月经病辩证治疗总结
月经病1.血热证【证候】经行超前,量多,色深红或紫黑,经质稠浓,伴口渴,心烦,苔黄,脉滑数有力。
【治则】“热者寒之”,清热凉血。
【方剂】清化饮生地丹皮赤芍黄芩石斛麦冬茯苓若月经将行少腹、小腹、乳房胀痛,证属肝郁化火,可加川楝子、合欢花、柴胡、栀子。
若经量过多而夹血块,可加益母草、藕节、旱莲草以化瘀止血。
2.虚热证【证候】月经超前,量少,色红,潮热颧红,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则】养阴清热【方剂】两地汤玄参麦冬生地白芍阿胶地骨皮可酌加旱莲草、女贞子、茺蔚子,以加强补肾滋阴之效。
3.血寒证【证候】经行错后,量少,色暗,小腹疼痛,得热则减,畏寒肢冷,面色苍白,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苔薄白,舌质淡,脉沉细。
【治则】“寒者热之”,温经散寒。
【方剂】温经汤吴茱萸当归川芎白芍党参桂枝阿胶丹皮制半夏麦冬炙甘草生姜如小腹、少腹疼痛剧烈,加小茴香、香附、艾叶以温经止痛。
若有血块,则加莪术、泽兰、益母草化瘀消块。
4.血虚证【证候】月经后期,量少,色淡,甚或经枯不行,面色萎黄,头晕心悸,舌淡苔少,脉虚细。
【治则】“虚则补之”,补血益气。
【方剂】人参养荣汤党参北黄芪茯苓白术当归熟地白芍肉桂陈皮远志五味子甘草大枣生姜注:本方偏重补养后天脾胃,可加菟丝子、覆盆子、鹿角胶以温养先天之根,促进血液生成之源。
若血枯经闭,则应补而通之,以一贯煎治之。
归身生地枸杞沙参麦冬川楝子酌加人参、黄芪、牛膝、枳实。
5.气虚证【证候】月经先期,量多,色淡质稀,肢体困倦,面白,心悸多汗,舌质淡,苔薄白,脉弱无力。
【治则】“衰者补之”,补气摄血佐以提升之法。
【方剂】补中益气汤黄芪白术党参升麻柴胡陈皮甘草当归若出血过多,伴头晕目眩,可加首乌、枸杞滋阴养血,荆芥炭固涩止血。
经后少腹、小腹绵绵而痛,为气血不足,筋脉失养之象,可用参芪四物汤加小茴香、香附治之。
6.气滞证【证候】月经后期,量少,色暗红或正常,间或夹有血块,经将行或经行之时,少腹、小腹胀过于痛,按之痛不减,胸脘痞闷,乳胁胀痛,触之更剧,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脉沉弦或涩。
月经不调的辨证分型与施治小结
129
龄 23A 78岁 ,平均 29岁 。其 中膝 关节 外伤 后感 染 5例 ,邻 近组 织 感染 引起 9例 ,骨 关节 继发 感染 6例 ,2例 原 因不 明 。22例 均有 剧 痛 、关节肿 胀 、局 部皮 温增 高 、皮肤 发 红、 关节活 动 受 限 ,17例 出 现寒 战 、高 热等 全身 症状 ;术前 关 节穿 刺液 为 大量 脓性 浑 浊 液体 , 穿 刺液 均行 细 菌培 养 ,其 中金 黄 色葡 萄球 菌 5例 ,溶 血 性链 球 菌 15 例 ,肠 球菌 2例 ;术前 x 线检查 均 未见 骨质 破 坏 现象 。 1.2 治 疗 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月经不调的辨证分型与施治小结
作者:顾玉凤
作者单位:云南省玉溪市江川人民医院,652600
刊名:
中国医药指南
英文刊名:GUIDE OF CHINA MEDICINE
年,卷(期):2008,6(11)
引用次数:1次
1.清吴谦医宗金鉴 1980
2.清傅仙傅青主女科 1987
3.罗元恺中医妇科学 1989
4.杜惠兰月经病寒凝血瘀证的病理机制初探 1993(07)
5.柴丽娜关于妇科血瘀证发病机理的研究 1997(02)
1.期刊论文陈园秀.赵晓峰.武连仲针刺治疗更年期综合征300例临床研究-天津中医学院学报2002,21(2)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300例患者均为我院门诊病人,其中41~45岁43例,46~50岁158例,51~55岁63例,56~60岁36例.病程2~6个月144例,7~12个月111例,1 a以上45例.1.2中医辨证分型1.2.1阴虚型症见头晕耳鸣,腰膝痠软,五心烦热,盗汗,肢末震颤,记忆力减退,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细数.
2.学位论文吴贵娥不孕症中医诊治方药的古今文献研究2008
本课题拟以古、今医家诊疗经验作为切入点,通过较为全面地搜集历代有关治疗不孕症的文献,侧重从其辨证论治,特别是有关方药运用经验方面,给以系统整理、归纳、分析,总结古今有关不孕症治疗的方药经验,探讨其演变和递嬗关系,以为探索从病证角度整理方药规律提供方法学思路,为不孕症的现代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为探索高效方药提供经验依据。
本文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不孕症中医诊治方药的现代文献研究,第二部分为不孕症中医诊治方药的古代文献研究。
本次研究查阅了有关不孕症报道的大量文献,其中收集现代中医及中西医临床报道等文献319篇,查阅了有关不孕症古籍161本,其中收集到不孕症治方有关条文共897条。
现代文献调查发现,本病以子宫和内分泌功能失调为主因,临床以附件炎、闭经/稀发月经、黄体功能不全、输卵管阻塞、子宫发育不良为常见。
中医认为该病主要由于湿热、寒凝、痰阻、瘀血等病理因素导致瘀阻胞络;脾肾两虚,肝气郁滞,冲任失调等引起脏腑经脉功能失调所致,其中肝肾精血不足尤为重要。
中医治疗不孕症的基本大法可概括为补肾养肝健脾,祛瘀化痰除湿。
无排卵性不孕症的主体用药涉及滋肾养肝疏肝;黄体不全性不孕症的主体用药涉及补肾温阳,养血健脾与疏肝;子宫内膜异位不孕症的主体用药涉及活血化瘀和补肾;免疫性不孕症的主体用药涉及滋补肝肾、健脾益气及清热活血;卵巢囊肿性不孕症的主体用药涉及滋阴养血和祛瘀除湿;输卵管阻塞不孕症的主体用药涉及祛瘀通络、软坚消癥、疏肝行气。
中医周期疗法是根据月经周期的阴阳消长转化规律和现代医学关于月经和生殖生理的知识提出的按月分阶段干预的方案,即经后期因经后血海空虚,阴血不足,治以滋补肾阴、填精养血、调冲为主:排卵前期治以滋肾阴为主,稍佐活血之品,促使卵泡发育;排卵期治以补肾通络为主以促排卵;月经前期治以补肾养血、佐疏肝活血通络以助受孕;行经期以活血化瘀为主,以因势利导,祛瘀生新。
对古代文献中病因考察发现,不孕症涉及到内伤、外感及不内外因等方面,“虚、损、寒”是引起不孕症的主因,气血不足和寒客胞宫为主要机理,寒客胞宫、胞宫虚寒、气血两虚是最常见的证候。
不孕症伴见的症状涉及到妇科和内科病症范畴,其中月经不调、带下及崩漏是古代不孕症的主要伴随症状。
不孕症所涉脉象达20种之多,其中以弱、细、涩、弦脉多见,且多为复合脉形式,其中以弱涩脉象最多见。
对不孕症治疗的总体用药分析发现,古方配伍涉及补益、活血化瘀、解表、温里、清热、祛湿、理气、收涩几大类,主要集中在补益、活血化瘀、解表、温里、清热五类,提示古代不孕症治方的基本结构可以概括为“补益+温散/清热+活血化瘀”。
从分证论治的组方用药涉类来看,各证组方主要是围绕健脾益气、养肝滋肾、温阳祛寒、解表散寒、活血祛瘀、理气行滞、化痰祛湿、清热等多法的选配,但配伍重心有所不同,其中“健脾养肝滋肾
”的运用最为重要。
古代治疗不孕症的方剂所涉及的剂型以丸剂为主,其中丸剂又以蜜丸为最多用;有关丸药则以食前或空心服为主,餐后服用较少
;特别送服方法中以酒或米饮送下最多见。
外用法中纳阴户和温脐法是古代治疗方药的特色性内容,所用方药大多以辛温芳香通散药为主,具有散寒暖胞、辟秽化浊、通畅气血助循环以及助药力透皮等作用有关。
酒剂也比较常用,配方以滋补阴血为主,属于保健酒类。
该剂型有效成分比较容易溶出且服用方便,酒也能祛寒活血,对于虚寒类患者可能是有益的。
结合现代不孕症的发病类型和中医辨证分型的分析发现,西病的病因类型与中医病机证候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无排卵型和黄体功能不全不孕症均以肾虚为主;输卵管阻塞性和卵巢囊肿型不孕症则主在气滞血瘀;子宫内膜异位不孕症则主要在于肾虚,兼有肝郁和血瘀;免疫性不孕症主要是阴阳失调,也与肾虚与肝郁等密切相关。
对古今不孕症中医治疗中涉及到的证候类型进行归并后可以发现:古代不孕症主要有寒客胞宫、胞宫虚寒、气血两虚、痰湿闭阻、寒凝血瘀、冲任虚损、寒湿闭阻、肾阴不足、精气不足、脾胃气虚、肝气郁结、冲任伏热等证,但以寒客胞宫、胞宫虚寒、气血两虚三证最多见;现代不孕证主要有湿热闭遏、痰湿阻滞、肝胆郁热、肝郁血瘀、脾肾虚衰、肝肾血虚、冲任不足、瘀阻胞络、寒凝血瘀基本证以及血瘀肾虚、肝郁脾虚、肾虚肝郁、痰凝血瘀等常见复合证;其中以脾肾虚衰、肝郁血瘀,痰湿阻滞证最为多见。
古今关于本病证候的认识大体相近,但古今在常见基本证候上有气血两虚、寒客胞宫和肝肾不足、痰凝血瘀的偏颇。
本文还对古今中医治疗不孕症的辨治方药经验进行了比较,提出关于不孕症的中医肾阳虚、肾阴虚、气血两虚、肝郁、痰湿、血瘀、寒凝、湿热八种证候类型及其相应的治疗方药;还对古今经验异同进行了分析,在总结不孕症中医古代治疗特色的基础上,提出其值得今人借鉴的经验。
1.逯茵茵《金匮要略》温经汤治疗月经不调的临床研究[期刊论文]-中国当代医药 2009(7)
本文链接:/Periodical_zgyyzn200811085.aspx
下载时间:2010年6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