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疃中心学校共同体建设
基于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的探索与研究
基于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的探索与研究摘要:“共同体”根据马克思相关学说概括地理解为“现实的人”基于共同利益和共同解放诉求而形成的一种共同关系模式,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充分体现人的本质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类只有通过“真正的共同体”即自由人的联合体才能实现自身的解放,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
“发展共同体”广义的解释可以理解为,在相同背景下不同的个体或组织通过联合,建立相关的章程,结成一定的关系,达成一定的共识,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共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高度重视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推动建立以城带乡、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均衡发展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
乡村小规模学校是当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它将在一定时期合理存在并发挥重要作用,是我国目前基础教育不可替代的一部分。
作为基础教育发展的末梢神经,它们具有大体相同的社会背景、相同的社会属性和相同的尴尬处境,大都发展艰难,它们的现状及发展,需要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以及社会引起更多的关注与支持。
笔者作为一名基层教育管理者,通过对乡村教育特别是乡村小规模学校多年的跟踪调查、了解和研究,认为把乡村小规模学校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来关注、重视与支持,通过建立发展共同体,搭建发展的平台,探索有效实用的模式,从不同层面多方位实施发展共同体建设,也许不失为帮助乡村小规模学校走出困境的一条路子。
关键词: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探索与研究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要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发展目标。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高度重视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农村义务教育能更好地为乡村振兴提供人力支撑,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而乡村小规模学校是当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同样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瓦疃中心校2019年工作总结
瓦疃中心校2019年度工作总结一年来,在县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在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瓦疃中心校带领广大教职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积极进取、扎实工作,圆满完成了与县教育局签订的教育工作责任目标和部署的各项工作任务。
同时,还结合中心校实际创造性的开展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现将2019年工作回顾如下:一、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教育均衡发展.1.按照中心校布局调整实施意见,依据瓦疃教育的需要,在镇党委政府的科学指导下,年初中心校深入行政村,走访群众,多次召开相关村村委领导协调会,已建幼儿园路庙、瓦疃、姚集三所,新建单海幼儿园一所,在2019年8月开始施工,年底完工。
中心校辖区内目前有一至六年级完小3所,一至三年级教学点4所,村级小学3所,根据瓦疃教育的发展态势和中心校学区内学校规划和布局,将进一步加大教育资源优化整合力度,实现教育的优势长足。
2.加强薄弱学校建设,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
结合中心校教育工作实际,建立完善校区间支教制度。
每年暑假瓦疃中心小学选出2名优秀教师到教学点对口支教,缓解教学点教师紧张、工作量大等问题,给村小教育注入生机和活力,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二、加强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1.校长队伍建设。
校长是学校发展的灵魂。
一年来,在校长队伍建设中,一是尊重信任校长,给他们授权压担子。
鼓励支持校长因校制宜,创造性的开展工作;二是开展学习活动,提高校长的思想政治素质。
中心校先后组织小学校长认真学习了中国教育报刊登的名校长治校经验文章《校长要潜心治校》及《中国著名校长的管理奇迹》等系列篇章。
学习全国优秀校长的先进事迹及教育时报刊登的新课改专题文章等,中心校要求每位校长每学期都要有个人学习笔记,撰写心得体会。
定期开展校长学习交流活动。
通过学习交流,各学校校长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得到不断提高;三是鼓励支持校长外出参加岗位提高培训,适时组织校长到县区内先进学校,先进中心校等学校实地考察学习,如:固镇县实验小学、固镇县第五小学、固镇县第六小学,湖沟中心校等。
共同体学校建设
共同体学校建设心得按照教育局要求,我校和纪台一中结为共同体学校。
10月9日纪台一中老师到我校学习交流,期间我正好潍坊学习没赶上。
11月8日上午韩校长带领我们一行六人到纪台一中回访学习。
到纪台一中时正好上第二节课,我们分科进教室听课。
我听了张静老师一堂物理课,内容是八年级物理《热现象》一章。
张静老师很年轻,今年刚毕业,所教学科与专业不对口。
在课堂上张老师显得很有经验,因为是复习课,所以以框架结构为复习主线。
边讲解边提问,讲练结合,重点突出,晶体的熔化(凝固)图像,水的沸腾图像对应讲解,突破了重点、难点。
课堂上学生的展示形式也较丰富,整体回答,点名提问,到黑板上展示等,学生的参与面也较广。
课堂上学生们的状态很积极,几乎看不到玩的学生,这一点与我校形成鲜明的对比。
课后与张广森老师进行了交流,他问的第一句话就是,你们平时使用小组学习吗?这与我外出学习时问的问题一样,我很想用小组自主互助学习方式,心里一直没有数,不敢使用。
没有数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不知道具体实施的细则和评价方式。
二是不知道真正使用的效果如何(能否既提高学生的素质又保证教学质量)。
看来绝大多数老师都在观望、等待。
课改需要冒很大的风险,可借鉴的经验很少,即使有也必须与本校的实际情况、学生的实际情况相融合,真正有生命力的东西是不能照抄照搬的。
领导的支持也显得乏力,一直幻想有一天,某个校长,大手一挥,搞课改,然后深入课堂领着老师们探索课改的新路。
就连后黑板上的板报能否擦掉都让我纠结了很长时间。
如何能在高课改的同时保证教学质量不降,甚至提升。
这是家长、学校、教师共同关心的问题,而一旦搞课改,风险却由教师一人承担。
如此费力不讨好的事情,也难怪老师们都处于观望、等待和口头谈论阶段。
今天,我冒着风险改了,而且是在毕业班。
所以,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办一所充满幸福感的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校本实践
办一所充满幸福感的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校本实践
王凤军
【期刊名称】《中小学管理》
【年(卷),期】2024()5
【摘要】为推动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山东省临沂第二十三中学教育集团基于“为人生幸福奠基”的办学理念,探索以新的质量观和发展观推动学校变革。
一是以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为指导,倡导多元幸福观,通过党建引领和目标统领,构建“新幸福教育”立德树人体系。
二是通过岗位实践、鼓励冒尖,为每个人自我完善搭建展示才华的舞台,让人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三是通过组织重构构建“美美与共”的学校双线治理体系,通过项目引领构建基于人的潜能发展的幸福教育共同体,实现彼此成就、共享幸福。
【总页数】3页(P60-62)
【作者】王凤军
【作者单位】山东省临沂第二十三中学教育集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办一所不一样的学校--武汉市成丰学校郑立平校长的灵性教育实践
2.一所充满“乡村味道”的学校——江华瑶族自治县码市中学劳动教育实践小记
3.蔡礼儒:办一所充满教育力量的学校
4.教育叙事研究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基于一所
小学校本教研活动“教师月谈”的实践探索5.办一所让师生有幸福感的学校——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崇文实验学校“崇新”发展理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四个聚焦”助推教联体建设纵深发展
“四个聚焦”助推教联体建设纵深发展作者:付祖强张道业方寺军陈堡垒来源:《湖北教育·政务宣传》2024年第07期凤凰山麓,西水河畔,兴教办学著华章;千里房陵,诗祖故里,培兰育惠绽芳华。
2023年,房县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将拥有红色革命历史的天明小学与百年老校房县实验小学联合成为融合型教联体,探索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新篇章。
房县实验小学教联体自成立以来,坚持以共同缔造为引领,以共谋、共建、共管、共治、共享为行动纲领,以优质均衡发展为目标,在“破”与“立”、“融”与“变”中,初步探索出教联体快速发展的新模式,跑出了“教育共富”加速度。
聚焦党建引领,一体化推进党组织建设标准化房县实验小学教联体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教联体高质量发展。
紧抓党建“强力引擎”,着力打造党组织引领的高品质教育共同体。
重构党组织体系,深化党组织建设。
精心设计党组织架构,建立党总支顶层设计引领、党支部有序推进、党小组模范带动的三级联动党组织体系。
将党建与业务谋划、处室工作、学部考核深度融合。
制定完善党支部、党小组考核细则和实施方案,实施党支部书记“双带头”培育工程,不断增强党组织凝聚力和向心力。
大力实施“3+4+5”党建工程,扎实开展“三亮”“三争”活动,即党员亮身份、亮标准、亮承诺,争做学习先锋、师德先锋、课改先锋;深化“四联”措施,即总支委员联系校区、支部成员联系学部、党员骨干联系学科组、党员联系特殊学生;推进“五大提升”,即领导班子成员、校委会成员、班主任队伍、青年教师、种子教师能力素质提升。
抓实党建联创联建,深化党纪学习教育。
积极探索教联体办学模式下党建工作新路径,以主题教育和党纪学习为抓手,组织全体党员参观房县一中党史馆、雷天明纪念馆,两校区师生开展“沉浸式”互换校园体验系列活动、“雷锋月”活动、“读书节”活动等,大力推进党建联建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同步发展。
推行“班子成员讲党课、中层干部讲示范课、党员教师讲展示课”,以较高的政治素养引领教师,以身边的优秀党员激励教师,以先进的教学方法指导教师,促进教联体内教师教学水平全面提高,让教联体办学“联”出效率,“创”出特色,“建”出精品。
搭建教研共同体 对口帮扶谋双赢
搭建教研共同体对口帮扶谋双赢
为进一步提高我校与荆棉学校结对帮扶工作的实效性,促进学校间均衡、和谐发展。
本着共享资源,共同提高的双赢原则,10月10日下午,我校邀请荆棉子弟学校共6名教师前来参加结对帮扶教研活动——《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案例交流分析会。
教研会上,两校老师就提升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进行了广泛而深入地交流。
活动中大家各抒己见,把自己在教学中的教学机智和策略共享分析。
一致认为,只有营造宽松民主的氛围,激活学生的兴奋点和兴趣点,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确定恰当的目标,就能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彰显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围绕这个课题,两校教师共同确定了下一阶段的研究内容和形式。
在对口帮扶活动中让每一位教师都能成长。
打造学校发展共同体 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打造学校发展共同体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作者:王松杰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16年第04期自2012年开始,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教育局按照“以城带乡、城乡一体、比翼双飞、实现双赢”的指导思想,提出了“一个规划、四个一体、三个交流、三个保障”的“一四三三”工作思路,确定区实验小学与开元街道北张氏小学、区外国语小学与寒亭街道仓上小学分别结成了以城区学校为核心、农村学校为成员的高度融合的紧密型城乡教育发展共同体。
经过近两年的实践,实现了“理念共享、资源共用、优势互补、合作共进、教学同质”协作机制,取得良好的成就。
2014年,在总结两个紧密型共同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又打造了6对紧密型共同体,促进了寒亭区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一、“一个规划”描绘共同发展愿景潍坊市寒亭区教育局明确了紧密型共同体学校各方的权利和义务、薄弱学校的隶属关系、教职工人事关系及固定资产归属性质不变。
共同体合作期间,所有财产、资金使用权归共同体核心学校所有,全体教职工由核心学校统一调配,工作业绩由核心学校统一考核,薄弱学校领导班子由核心学校统一安排。
共同体学校把编制和学校共同体中长期发展规划,纳入学校发展总体规划,以实现学校发展共同体与学校发展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推动共同体成员学校向共同追求的目标努力。
二、“四个一体”促进优质资源共享一是管理制度一体化。
共同体学校的远景目标与年度目标两校保持一致,薄弱学校的办学思路、管理理念和管理措施与核心学校一致,但不是将核心学校有关制度简单复制,而是通过领导班子集体讨论、研究,剔除不适合薄弱学校的个别“成分”,增加适合薄弱学校特点的部分新规定,让各项制度在一体化基础上更加科学,更加容易操作。
核心学校运用自身先进管理理念,带动薄弱学校教育教学发展,促进薄弱学校的优点在核心学校的不断渗透,以此达到相互借鉴、相互交流,全面提升共同体学校的整体质量和水平。
二是课堂教学一体化。
共同体学校统一备课,统一评价手册和学生发展手册,在教案和课件的选择上,利用寒暑假期间,对下一个学期的教学内容进行集中教研,确定主备课教师,备课完成后进行集体研讨、交流,然后进行二次备课,最终形成统一教案。
淮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深化市校合作的实施意见
淮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深化市校合作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淮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23.06.07•【字号】淮政办〔2023〕10号•【施行日期】2023.06.0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育其他规定正文淮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深化市校合作的实施意见淮政办〔2023〕10号濉溪县、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为深化科教融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淮北市与在淮高校同频共振、共同发展、共赢发展,打造校地融合发展共同体,经市政府同意,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一体推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紧紧围绕高质量转型发展需求,深化市校合作,推动协同发展,实现互利共赢。
充分发挥在淮高校教学、科研、人才、平台优势,加快创新人才培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打造市校合作样板,助推现代化美好淮北建设。
二、主要内容(一)共建政产学研用合作基地。
推动在淮高校面向淮北“五群十链”重点产业核心技术等,加强双一流学科和博士立项单位建设。
支持在淮高校申报组建安徽省特色资源植物利用工程实验室、安徽省认知行为智能计算与应用工程研究中心、安徽省西瓜甜瓜生物育种工程技术中心等省级研发机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对获得省级财政奖补的,市级财政按照省奖补资金的50%配套支持。
自2023年起,实施省属高校省市共建政策,市级财政对在淮高校给予资金扶持。
(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农业农村局、淮北师范大学)(二)共建科研创新平台。
在淮高校立足淮北产业发展需要,积极争取建设高校科研平台分平台,针对企业技术难题长期稳定开展研究,指导企业提升研发能力,推进高校与企业协同创新。
在淮高校围绕“五群十链”产业集群,落实本科高校、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全面建立由单位分管负责人牵头的技术转移机构。
东南孙小学共同体建设工作成效
东南孙小学共同体建设工作成效本着发挥各校优质资源,共同推进学校发展,为实现教育均衡化为目的的互助共同体建设,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根据寒亭区教育局要求,结合我校实际,与兄弟学校建立起相互对应、相对固定的学校共同体,以强带弱,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师生交流等方面融为一体,实现“理念共享、资源共享、方法共享、成果共享”,达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目的,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以东南孙小学为核心学校,与牟家院小学、大柳疃小学、西王庄小学作为成员学校的互助共同体正式成立。
我们深知自身的不足与作为共同体活动开展存在的劣势,但身为农村小学,我们不自卑,大家心怀“携手共创美好农村教育”的理想,以“扎实、有效、合作、共赢”为工作追求,充分挖掘和整合各校优质教育资源,正视各校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瓶颈,取长补短,携手共进。
学校的校容校貌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面貌焕然一新。
学校的标准化建设顺利完成,学校的设施配备都达到标准,充分落实小班额教学。
开展城乡互助共同体活动是落实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
我们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支援和帮助结对子学校提高办学水平,进一步缩小学校教育的差距,共同发展,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因此,我校制定了相应的工作要求,首先成立了领导小组,进行了管理分工,明确要求,落实责任。
其次建立了工作制度,每年组织召开结对学校手拉手活动经验交流会,沟通情况,交流好的做法,研究进一步落实的工作,对活动中出现的典型经验给予宣传报道。
并且注重实效,重在提高教育质量。
城乡互助共同体活动重在教育思想的交流,教育资源的共享,教师队伍素质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通过教学观摩等活动,切实让我校的教师和学生受益。
鼓励创新机制,通过多种途径争取结对子学校更多的支持。
双方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助互利的原则和求真务实的态度制定了定期研究方案,积极主动地开展手拉手活动。
开展了结对学校学生间交流与协作;通过网络信息技术等多种途径实现,共享城乡学校教育资源等。
中疃中心学校营造书香校园建设实施方案
中疃镇中心学校营造书香校园建设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为进一步推进我校书香校园建设,实现书香校园建设项目操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促进师生人文素养的不断提高,根据《利辛县教育局关于开展“书香校园”建设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特制定适合我校特点的书香校园建设方案及评价体系。
二、活动目标1、围绕“建设书香校园”这一主题,有计划、有目的、有指导性地开展读书活动,营造勤奋读书、努力学习、奋发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在校内形成热爱读书的良好风气。
2、通过活动,大幅度提高学生的阅读量,使学生在阅读中开阔视野,提高兴趣,增长见识,培养能力,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通过活动,提高师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促进师生知识更新、思维活跃、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提高生命境界,培植校园绿色文化。
三、“书香校园”实施活动领导小组组长:陆伟副组长:张登峰张启虎马艳王勇夏磊磊谢跃组员:全体中心校成员及全镇中小学校长四、活动主题营造书香氛围,打造书香校园五、活动内容(一)分工明确,责任到人1、各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教务主任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组长是第一责任人,副组长具体研究项目内容的实施策略。
教导处按照具体负责项目内容实施的安排。
全体教师为具体实施者。
其中班主任、语文教师还要肩负学生阅读活动的组织和实施。
教务处成立检查小组负责项目督查。
班主任具体负责班级环境建设,包括特色的语文素养展示台、板报、班级图书角的充实。
语文教师具体负责阅读书目的推荐及日常阅读、诵读的指导、实施活动。
(二)百种刊物进校园大力实施“百种刊物进校园”工程。
此工程从三个方面进行。
其一,每学期学校安排一定的专项经费为师生订阅部分有益的图书报刊,实行报刊集中管理,分散阅读和集中阅读的方式,让师生积极参与到阅读报刊的活动中来;其二,学校负责推荐有价值、适合师生阅读的报刊杂志,师生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和兴趣自己订阅(鼓励教职工每人每年自费订阅1——2种教育教学刊物);其三,发动师生捐赠所藏图书,在学校范围内进行图书交流,交换阅读。
农村小学实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探索
农村小学实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探索作者:王强来源:《辽宁教育·管理版》2024年第04期摘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各级各类教育活动,真正植根师生心灵深处,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学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主阵地,农村小学可结合实际,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进校园、进课堂、进实践、进家庭,用心用情传播民族文化、展现民族特色、弘扬民族精神,构建民族和谐团结的“大家庭”。
关键词:农村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过程教育作为继往开来、培基铸魂的基础工程,发挥着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夯实基础、筑牢根基的重要作用。
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不仅是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民族工作战略性任务的必然要求。
东港市合隆乡中心小学(以下简称“合隆小学”)作为一所农村小学,积极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用好实践教学环节,主动适应和满足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需要。
一、深刻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精心组织实施形成教育合力(一)强化组织领导为保证创建工作的顺利实施,合隆小学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副书记、副校长为副组长,教导主任、总队辅导员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副书记室,由副书记担任办公室主任,负责落实活动的日常事务。
同时,加强顶层设计,推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效衔接,营造全员落实民族团结教育制度氛围,每年召开民族团结教育讲座及教师民族工作案例交流会,让教师成为民族团结教育方向的专业辅导员。
(二)健全保障机制合隆小学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纳入年度工作计划,与重点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做到有制度、有方案、有计划、有安排、有总结。
健全检查考核、跟踪管理等机制,强化过程管理,及时梳理总结工作进展情况,每周进行一次工作情况汇报、交流、总结。
同时,加强资金筹措,积极争取民间资金和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活动的关心支持,加大对校园文化、活动场馆、活动器材、师资配备的投入。
合作共进,共创校园新篇章——阳光总在风雨后2023年学校工作总结
合作共进,共创校园新篇章——阳光总在风雨后2023年学校工作总结2023年,阳光总在风雨后,这句话成为了我们学校工作总结的主旨。
这一年,我们经历了很多挑战和困难,但我们也在这些经历中不断地成长和发展。
在这篇总结中,我想来回顾一下我们学校在这一年中取得的成就和进步,同时也想向大家分享一些我们在合作共进、共创校园新篇章这一方面取得的思考和体悟。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我们学校在教学方面的进步。
这一年,我们通过不断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方法改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
我们在课堂上加强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和沟通,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课堂,并且不断地将课堂内容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我们还积极开展特色教育,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实践能力,让学生更加全面、自信地成长。
这一切的进步和成就都是我们团结协作的结果。
每一位教师都认真负责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同时也积极参与到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中来,为学生打造更优质的教育环境和教育品质。
其次,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也有了长足的发展。
我们积极推动学校文化的创新和传承,为学生提供更多丰富的文化体验和精神氛围。
在这一年中,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文化艺术节、运动会、青年讲坛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度。
我们还积极发扬“爱与关怀”和“责任与担当”的校园精神,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服务和关注。
我们在教师师德建设、学生品德教育方面也取得了很多成就,学生们更加注重自身素质的培养和发展。
这一切都离不开我们学校各个单位之间的密切配合和通力合作,大家齐心协力为学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付出了不懈的努力。
最后,我想谈一谈我们在合作共进、共创校园新篇章方面的思考和体悟。
在这一年中,我们学校从教学、文化、管理等方面都取得了许多进步和成就,这些都离不开大家的合作和共同努力。
我们意识到,只有通力合作,共享资源,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当然,在合作共进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如制度、文化、信任等方面的问题。
义保经费实惠多
义保经费实惠多固镇县瓦疃中心小学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村的又一惠民政策。
我校自实施义务教育保障经费以来,学校的办学水平得到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提升,同时也减轻了农民负担,加快了我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此项工程的实施对我校的发展的作用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点:一、从根本上解决了我校小学在教学活动及后勤服务方面开支的经费困难。
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尚未出台之前,我校由于学校经费的严重短缺,学校连基本的办公经费都无法得到保障,学校校舍维修更是难上加难。
由于国家对农村实行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学校公用经费出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良好态势,学校可以正常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及学校后勤服务,同时,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也得到了提升,学校不再为办公经费的短缺而一展莫愁。
二、农村中小学寄宿制贫困学生生活补助费的执行,解决了贫困家庭学生上学难问题。
自从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通知要求,全面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制生生活费。
这一政策的出台,使贫困家庭学生就学问题得到了解决,由于有生活费的保障,我校的适龄儿童和适龄少年入学率得到了提升,全校没有一名儿童或少年因为贫困而辍学。
三、切实减轻了农民负担,巩固和发展了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推进了农村综合改革。
由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改革,在农村取消了学杂费,老百姓送子女入学不在缴纳学杂费,同时,在2008年,已全面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课本费,学生上学不交一分钱,通过对2008年我校此项费用的估算,每个学生将免除交费大约在80-100元之间,大大减轻农民负担。
这一政策,真正让老百姓得到了实惠,可以说,义务教育保障经费机制改革在我校家喻户晓,一说到读书问题,老百姓都说党的政策好。
由此可见,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是一项阳光工程,民心工程。
四、公共财政对教育的这一投入,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片区教研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
“片区教研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一、前言随着新时代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教育教学工作的不断发展,教育教学形式也在不断更新换代。
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技术手段不断涌现,教育家们也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为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做出了不懈努力。
“片区教研共同体”建设就是一种新的教研模式,旨在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促进学科教学资源的共享,从而为教育教学的发展提供更为全面的保障。
要推动“片区教研共同体”建设,就需要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明确责任分工,明确推进步骤,从而确保该建设工程的顺利进行。
本文将针对“片区教研共同体”建设的实施方案进行详细阐述,为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提供具体的指导和建议。
二、目标任务1.推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
通过建立“片区教研共同体”,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交流和成长机会,激发教师的专业热情,不断提高其教学水平和学科能力。
2.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
通过“片区教研共同体”的建设,促进学校在教育教学方面的创新和探索,不断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更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和更高质量的教学服务。
3.促进学科教学资源的共享。
通过“片区教研共同体”的建设,不同学校的教师可以相互借鉴经验,共享教学资源,实现资源整合,提高教学质量。
三、推进步骤1.组建“片区教研共同体”领导小组。
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应指导各学校设立“片区教研共同体”领导小组,明确负责人和成员,明确建设目标和任务,协调各方资源,推动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2.建立“片区教研共同体”组织机构。
各学校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根据实际情况成立“片区教研共同体”组织机构,明确各类人员的职责和权限,明确教研工作的流程和规范,确保工作有序进行。
3.制定“片区教研共同体”建设方案。
由“片区教研共同体”领导小组牵头,各相关学校共同商讨,制定详细可行的“片区教研共同体”建设方案,明确目标任务、推进步骤、时间进度、人员分工等内容,确保工作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学校共同体建设工作计划
路庙小学、瓦疃小学学校共同体建设计划一、指导思想根据县教育部门要求,结合我校实际,决定积级开展学校共同体建设,与弱校建立起相互对应、相对固定的学校共同体,以强带弱,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师生交流等方面融为一体,实现“理念共享、资源共享、方法共享、成果共享”,达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目的,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二、机构组成共同体建设采用1对1模式,此模式指的是路庙小学与丁家营学校的组合。
以路庙小学为核心学校。
共同体学校要尽力将自身的优势资源(先进的管理经验、班主任队伍建设、教学资源、校园文化建设等)与其他共同体学校分享,使共同体成员学校得到发展。
路庙小学主动起到召集、宣传,为共同体学校培训教师的作用,主动为共同体学校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共同体学校要积极参与共同体活动,努力发挥各校特色资源,不断发掘自身优势,对其它学校产生影响,并积极从共同体学校中汲取积极的力量。
三、共同体建设目标1.形成较为完善的学校管理制度;改善师生精神面貌;改善共同体学校的校园文化,各校均要产生自己的标识,使办学有目标。
2.提升教师成长氛围。
形成各有特色的学校培训思路,促进教师研究课堂的积极性,提高共同体学校教师整体教学水平。
3.开发校本课程,形成办学特色。
各学校针对本样校实际确定自己的重点推进项目,最终形成自己的特色,促进学生成长、教师成长和学校成长。
四、共建内容及方式(一)交流管理经验,共建学校文化主要内容1、传授管理经验。
朱刘小学与河头小学、阿陀小学、路庙小学及本街道学区小学互相交流先进管理经验,修订完善学校管理规章制度和教师发展计划,开展好班主任队伍建设,使每个学校的教育管理水平有新的提高。
共同体学校每学期开展三次以上教育教学及管理经验学习交流活动。
2、共建学校文化。
共同体学校要互相交流学校文化,吸收新的内涵,将优秀学校的学校文化逐步内化,并逐步形成自己的学校文化,构建丰富而有个性特色的学校文化。
活动方式召开校长联席会。
构建“发现”共同体 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
构建“发现”共同体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作者:陈金香王静吴秀玉来源:《北京教育·普教版》2024年第05期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通州区第一实验小学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发现教育”内核,统整优质教育资源,以结构性思维与共同体理念反思并重构家校社共育工作,探究建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与育人策略,立体化实现学生、家长、学校的共同成长。
1.协同与合作,奠定家校社共同体之基一方面,学校围绕育人核心,抓住协同关键,做好机制保障,优化顶层设计,建立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
成立家长教师协会,建立家校社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家长教师协会运行机制,即以“核心队伍”为引领的运行保障机制、以“建章立制”为指导的制度保障机制、以“专家顾问”为依托的专业支撑机制、以“多种活动”为载体的对话互动机制。
创新管理,完善功能,在家庭教育、课堂教学、社会实践中统整优势资源,实现互补,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维教育网络,增强协同育人能力。
另一方面,发挥合力,将家庭教育指导、协同育人工作纳入学校管理和教师专业发展计划,与课堂教学相融合,充分利用家庭和社会资源,以良好校风促进良好家风和良好民风建设,满足学生多样化成长需求。
2.课程与活动,形成家校社共同体之核家校课程,凸显共育。
通过家校共育课程统整课程资源,让丰富的家庭教育资源得到充分运用,学校教育获得有效补充,家长的教育理念与教育行为得到改进。
为提高家长教育能力,学校通过家长课堂与工作坊,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题培训,帮助家长解决家庭教育中的困惑。
同时,以学期为单位,广泛征集家长的育儿经验、家教问题等,围绕不同的问题或专题开展活动,使家长从旁观者、倾听者、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学习者。
班本课程,诠释共育。
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学校努力探索构建班本课程。
我们的班本课程建设以班级为单位,以创建班级特色为核心,以班训班规课程化、班级文化课程化、班级活动课程化、班级管理课程化四项建设为基本途径,在各年级家长教师协会中广泛开展研讨,由家长与教师共同分析不同年段学生特点,挖掘学生的教育需求,制订出适合各年级学生的教育纲要。
2023家校共育年度总结(精选8篇)
2023家校共育年度总结(精选8篇)2023家校共育年度总结(精选8篇)1今年开学初我中心校就安排部署了家校共建共育共享工作,结合教育和体育局实施方案和中心校实施方案,我们做了一些工作,现将工作落实情况汇报如下。
一、建立组织,健全制度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我中心校成立以刘晓芹校长为组长的家校共建共育共享工作领导小组,并开展了第一届家校共建共育共享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把家校共建共育共享工作进行了细致地分工,使工作明确,各司其职,以确保家校共育工作有序地开展。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了给家校共建共育共享工作保驾护航,我们完善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有:家校共建共育共享工作制度、家长委员会工作制度、家校共建共育共享委员会工作职责、家长学校工作制度等等,并依据工作意见制订了本学期的家校共建共育共享工作方案。
二、强化责任,落实培训1.教师培训我中心校一直特别重视家校共建共育共享工作,但对于这项工作的有关事宜,教师不是很熟悉,也没有专业的引领,因而我们分别对班主任和科任教师进行了培训,讲解了家校共育工作的重要性、家校联系的方法和途径等专业知识,让全体教师学会方法,以便于家校共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2.家长的培训我们的家长来自各行各业,他们可能是某行业的精英人物,但不可能都是教育子女的行家里手,并且大多数家长缺乏对家庭教育的认识,他们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往往忽视了对孩子的思想引领,他们缺乏儿童心理学方面的专业知识、教育方法多是简单粗暴。
针对这种情况我中心校于5月16日下午,召开了家校共育启动仪式暨家长培训会议。
在会议上,刘晓芹校长介绍了家校共育的重要性,对全体家长进行了动员,然后,又以班级为单位,由班主任老师对所有家长做了有关如何落实好家庭教育的相关培训,引领家长认同教育是为了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要学会科学教子的方法。
三、深入调查,完善包保家访是学校和家长联系的最有效形式,为了让家校沟通的桥梁更牢固,我校一直坚持家访制度。
瓦疃中心校开展小学六年级体育监测活动
(制作:周娜、王继玲)
跳绳测试
测试进行中
瓦瞳中心校开展小学六年级体育监测活动
为了增强学生体质,全面监测学生体育学科质量,根据固镇县教体局《2021年
六年级学业水平体育学科质量监测实施方案》要求,瓦瞳中心校2021年六年级体育学
科质量监测于5月21日在瓦瞳中心小学集中进行。
据悉,全区共有190名学生参加体育监测,每生监测3项。其中必测项目:50
米x8往返跑;选测项目:仰卧起坐、跳绳、50米跑项目三选一,球类项目中,篮球、
足球、排球三选一,(共三项。)
本次体育学科质量监测由来自湖沟中心校的体育监测组进行监测。在监测过程中测试。
县教体局纪检巡视员吴诚信一行在中心校校长徐亚方和瓦瞳中心小学校长宋明
的陪同下对此次监测活动进行观摩指导。他们对瓦瞳中心校的组织工作做了充分肯定,
并对监测人员不畏炎热,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高度赞扬。吴诚信强调,体育
学科监测不仅仅是一场体育测试,更是国家战略,希望各位高度重视,再接再厉,圆
满完成此次检测工作。
为防止学生在体育监测时发生意外,瓦瞳中心校还特邀湖沟卫生院医生到现场随
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的现状调查与对策思考——基于浙江省7个县(区)5463名教师的实证调查
调研报告基金项目:2016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县域内城乡流动教师身份认同的影响因素及其政策支持研究 (项目编号:16B G L 173),主持人:李茂森.作者简介:1.李茂森,男,安徽金寨人,博士,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㊁教授㊁硕士生导师,浙江省乡村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乡村教育㊁教师教育㊁课程与教学论;2.刘靖琬,女,浙江丽水人,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小学教育.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的现状调查与对策思考基于浙江省7个县(区)5463名教师的实证调查李茂森1,刘靖琬2(1&2.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1.浙江省乡村教育研究中心,浙江湖州313000) 摘 要: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是加快实现乡村教育振兴和教育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㊂但当前大多数教师并不了解城乡教育共同体;对政策目标的认识在预期与现实之间存在较大反差;教师愿意参加流动但依然缺少稳定的归属感;担忧乡村学校特色化㊁在地性的内生发展难以落地;以及教育共同体学校合作教学教研活动频度和质量有待提升㊂为此,要纵深推进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实践,建议采取五个方面的应对策略:一是加强顶层设计,研制教育共同体建设的标准体系;二是改进交流制度,深化教育共同体内部的教师交流;三是提升政策认同,激活校领导和教师的能动性;四是调整组织架构,促进管理体系改革赋能教育共同体;五是加速文化融合,促进城乡学校的共生发展㊂ 关键词:城乡教育共同体;教育优质均衡;城乡学校中图分类号:G 4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995(2023)03-0028-06 如何有效缩小区域㊁城乡㊁校际之间的教育差距,积极破解 城镇挤 乡村弱 的现实难题,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应然之举㊂2020年12月,浙江省教育厅等四部门联合出台‘关于新时代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建设的指导意见“(简称 指导意见 ),首次从省域层面提出全面推进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的方案㊂2021年的 中央一号文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中特别指出, 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支持建设城乡学校共同体 ;同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明确要求 探索建立覆盖全省中小学的新时代城乡教育共同体 ㊂从国家战略和浙江方案可见,高质量推进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简称 教共体 ),也即在城镇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㊁乡村学校之间结对形成办学共同体,实现以强带弱㊁共同发展,是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背景下实现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必由之路㊂一㊁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的现状扫描本次调查所使用的问卷是在文献分析和教师访谈的基础上编制而成,主要包括教师基本信息,教师对教共体的认识态度,教共体的运行状况以及存在问题等方面的内容㊂调查问卷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的形式编制,从 完全符合 (计1分)到 完全不符合 (计5分)加以赋值;得分越小,表明该题项的符合程度越高㊂在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检验分析调研报告上,得到的C r o n b a c h sɑ系数为0.848,说明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得到的K M O值为0.904,B a r t l e t t 球形检验的P值小于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亦说明问卷具有较好的效度㊂整个问卷调查在浙江省7个县(区)教育局的支持和帮助下,利用问卷星网络平台进行调查问卷的随机发放,共收回问卷5847份,其中有效问卷5463份,有效率为93.43%㊂就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来说,从性别上看,男教师占25.5%,女教师占74.5%;从职务上看,校领导㊁校中层干部和普通老师分别占4.6%㊁10.9%㊁84.5%;从学校地理位置上看,城区㊁镇区和乡村学校教师分别占57.7%㊁22.5%㊁19.8%;从年龄上看,30岁及以下㊁31 40岁㊁41 50岁和51岁及以上的教师比例分别为18.7%㊁34.5%㊁35.0%和11.8%;从职称上看,高级㊁中级㊁初级㊁未定级的教师比例为分别14.3%㊁51.0%㊁30.1%和4.6%㊂调查结果主要采用S P S S22.0进行描述统计和差异检验分析㊂(一)学校领导更加积极支持教共体建设作为政策实施的直接利益相关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是积极支持还是消极应付,其态度如何直接影响到教共体建设能否顺利推进㊂调查发现,大多数教师积极支持当前教共体建设(M=1.87,S D= 0.970),仅有3.8%的教师表示不支持教共体建设㊂且不同职务教师的教共体建设态度存在显著差异(F=11.021,P<0.001),校领导(M=1.66)㊁校中层干部(M=1.76)比普通教师(M=1.89)对教共体建设的态度更积极㊂其中,有79.3%的校领导表示完全支持或比较支持教共体建设,仅有4.4%的校领导表示不支持教共体建设㊂(二)教师更倾向于融合型和共建型教共体建设依据‘指导意见“中教共体的类型划分,主要包括融合型㊁共建型和协作型三种模式㊂其中,融合型是指城镇优质学校和乡村学校之间全面重组,融合成 一校两区 或 一校多区 ;共建型是指乡村学校由城镇优质学校委托管理,或者结成紧密型的教育集团办学;协作型则是城镇学校与乡村学校之间形成结对帮扶联盟㊂[1]自2019年浙江省启动 互联网+义务教育 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工作,协作型教共体模式在各地进行了较好的实践探索㊂但从教共体建设意愿来看,53.8%的教师希望建设融合型教共体,20.7%的教师希望建设共建型教共体,仅有9.0%的教师希望建设协作型教共体,当然也有16.5%的教师不愿意参加建设任何模式的教共体㊂总体来看,教师们对教共体建设意愿较为强烈,且希望以融合型和共建型为主㊂(三)教师们普遍认同教共体建设的政策目标当前在我国发达省份的城乡㊁校际间的教育差距依然普遍存在㊂这种差距主要不是表现在办学条件上的客观差距,而是师资队伍㊁办学水平或质量上的无形差距,这种差距带来的就是乡村学生面临 上好学 的现实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㊂恰如调查数据显示,有94.4%的教师认为 乡村学生 有学上 的问题已经得到充分解决 ,而有46.4%的教师认为 乡村学生 上好学 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 ㊂从推进教共体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看,在根本上就是要将城镇优质教育资源下沉到乡村学校,激发乡村学校的办学活力,实现以强带弱㊁共同发展,全面提升教育质量上的优质均衡,让乡村学校的孩子在家门口就能 上好学 ㊂调查发现,教师们广泛认同教共体的组建就是要让城镇学校积极带动和帮扶乡村学校的发展,实现城乡教育的优质均衡(M=1.70,S D=0.897),仅有2.2%的教师持有不认同的态度倾向㊂且不同职务教师对教共体政策目标的认同度存在显著差异(F=14.101,P<0.001),校领导(M=1.48)㊁校中层干部(M=1.59)比普通教师(M=1.73)更积极认同教共体政策的预期目标㊂因此,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到优质均衡,让乡村孩子从 有学上 到 上好学 ,组建城乡教共体是一个重要的实践举措㊂(四)教师在教共体内部的流动意愿较强城乡教育优质均衡的关键在于优质师资的配置均衡,而促进优质师资配置均衡的关键在于实现城乡教师的合理流动㊂教师流动意愿是自觉主动的还是强制被动的,在根本上制约着教师参与教共体的建设成效㊂调查结果表明,在教共体内部教师的流动意愿较为强烈(M=2.01,S D=1.100),仅有8.4%的教师表示不愿意在教共体内部流动㊂不同职务教师在教共体内部流动意愿存在显著差异(F= 22.896,P<0.001),校领导(M=1.75)㊁校中层干部(M=1.78)比普通教师(M=2.05)的流动意愿更为强烈;城乡学校教师在教共体内部流动意愿存在显著差异(F=5.825,P<0.001),乡村学校教师(M=1.90)比城区学校教师(M=2.03)和镇区学校教师(M=2.04)的流动意愿更为强烈㊂综上,在教共体内部的教师流动意愿较强,其中干调研报告部教师㊁乡村学校教师的流动意愿更强㊂二㊁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的问题透视(一)教师对教共体建设的了解程度不够调查发现,教师对教共体建设的了解程度并不高(M=2.51,S D=1.068),仅有44.9%的教师表示了解教共体建设㊂相对来说,校领导(M=1.90)对教共体的了解程度要远远好于校中层干部(M= 2.40)和普通教师(M=2.55),其中有73.7%的校长表示了解教共体建设,仅有42.6%的普通教师表示了解教共体建设㊂由于对教共体建设内容的认识不够清晰,在实践中很容易将教共体建设与以往采取的集团化办学㊁教育联盟㊁结对帮扶等方式简单等同,导致高质量建设教共体的实践偏差㊂(二)在教共体内部教师流动依然缺乏归属感归属感是一个人的基本心理需求,是个体对所属群体的一种认同㊁接纳㊁依恋程度的情感体验㊂教师流动带来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教师缺少积极稳定的归属感,而在教共体内部的教师流动是否能够完全避免 人在心不在 的生存困境呢?调查结果表明,在教共体内部流动的教师归属感也并不十分强烈(M=2.27,S D=1.080),仅有54.2%的教师表示有着强烈的归属感,甚至也有10.6%的教师明确表示缺少归属感㊂相对来说,校领导(M=2.44)对 教共体内教师都有强烈归属感 的认识比普通教师(M=2.26)更消极些,有17.2%的校领导认为教师缺少稳定的归属感;镇区学校教师(M= 2.44)和乡村学校教师(M=2.40)的认识比城区学校教师(M=2.16)也更消极些,有14.3%的镇区学校教师㊁12.9%的乡村学校教师认为教师缺少稳定的归属感㊂(三)教共体学校特色发展与同质化的矛盾困扰从政策目标看,教共体建设本身需要突出强调城乡学校的优势互补㊁共生发展,但在城镇优质学校强势 输出 的过程中,极易造成忽视乡村学校自身特色与优势的问题,忽略城乡差别化对待的观念,增加城乡教育同质化的潜在风险㊂调查结果显示,部分教师认为教共体建设会忽视乡村学校自身的特色与优势(M=2.79,S D=1.117),仅有22.6%的教师认为不会出现这种问题㊂其中,乡村学校教师(M=2.66)㊁镇区学校教师(M=2.68)要比城区学校教师(M=2.87)更认同乡村学校特色发展受限的困扰,有40.9%的乡村学校教师明确表示担忧会出现此种问题㊂因此,能否真正发挥城镇优质学校的引领㊁辐射和带动作用,促进乡村学校特色化㊁在地性的内生发展,是影响教共体建设成效的重要内容㊂(四)教共体学校合作教学教研的频率有待提高调查表明,当前教共体建设的整体效果较为一般(M=2.20,S D=1.013),仅有56.2%的教师认为教共体建设效果良好㊂在教共体内城乡学校间的合作内容丰富,包括师生交流㊁资源共享㊁同步课堂㊁校本教研等多种活动㊂但调查发现,仅有60.8%的教师表示经常性开展同步课堂教学活动,且城区学校教师(M=1.98)要比镇区学校教师(M=2.24)和乡村学校教师(M=2.15)参加同步课堂教学活动的频率要高㊂仅有52.7%的教师表示经常性参加教共体内的校本教研活动,且城区学校教师(M=2.23)要比镇区学校教师(M=2.41)和乡村学校教师(M=2.38)参加教共体内校本教研活动的频率要高㊂总体来说,在教共体内城乡学校合作教学教研的频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尤其是镇区学校和乡村学校教师参加的频度㊂三㊁推进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的对策思考在乡村振兴㊁共同富裕的时代背景下,要纵深推进城乡教共体建设,促进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迈进㊂而城乡教共体建设的有效落实,需要以教共体建设的质量标准为行动指引,以优质师资的交流共享来助力城乡深度合作,以管理体系改革赋能教共体融合发展,以 共同的目标㊁身份认同与归属感 三个共同体要素[2]来激活不同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实现城乡学校的共生发展㊂(一)加强顶层设计,研制教共体建设标准体系依据浙江省‘指导意见“的文件精神,教共体是在省级指导㊁市域统筹㊁县域为主的原则下进行分类建设的㊂各县区政府要摆脱对‘指导意见“的过度依赖和模仿,依据当地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和教育现状,制定出适应当地教育发展生态的教共体建设实施方案㊂在执行过程中要科学确定县域内和跨区域的城乡学校结对计划,通过党建引领㊁数字赋能㊁社会参与等多种途径助力高质量教共体建设,尤其是融合型和共建型教共体㊂当然,要建设好教共体,必然需要研制教共体建设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发挥好评价标准的规范和引领作用㊂ 针对不同类型的城乡教育共同体出台不同的考核评价体系,调研报告采用静态考核和动态跟踪相结合㊁内部自评与外部测评相结合的方式,从管理运营㊁人员交流㊁办学水平㊁文化打造㊁创新及特色五个维度进行考核,形成有效的教育评估和反馈机制㊂ [3]当前县域内融合型和共建型教共体建设采用一体化㊁捆绑式评价发展的机制,要注重基础性标准和个性化指标的结合,尤其要突出强调乡村学校和薄弱学校 建设成效 的积极评价㊂跨地区协作型教共体建设标准,可从师徒结对㊁跟岗锻炼㊁支教服务㊁示范课引领㊁集体教研指导㊁线上拓展课程共享㊁学生集体交流㊁名师工作室建设等具体指标来衡量评估㊂(二)改进交流制度,深化教共体内部教师交流首先,丰富教师的交流方式㊂教师交流是推进教共体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师应当履行的职责和使命㊂当前在教共体内部的教师轮岗交流, 呈现的是一种网状交流状态,突破了以往学校与学校之间的点对点的关系,而在一个区域㊁系统里进行关系再造和生态重塑 [4]㊂为此,教共体学校在把控好教师轮岗交流的流量和流向的基础上,可进一步强化干部教师队伍交流,开展 组团式 教师集体交流,探索紧缺学科教师的 走校制 交流等多种方式㊂其次,实现交流教师身上拥有的 能量 流动㊂ 县管校聘 下教师轮岗交流并不仅仅是让人员流动起来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要让交流教师发挥引领㊁示范和辐射作用㊂教师交流真正指向的不是 教师 本身,而是附着于教师身上的 素质 等人力资源形态,要思考如何实现交流教师身上所拥有的 能量 流动㊂[5]那么,激活作为人力资源的轮岗交流教师的能动性,首要的就是在教共体内部全面摸清所有教师的优势和劣势,坚持需求导向,在交流教师个体与流入学校组织之间建立良好的匹配关系,确保释放个人与组织的能动力量㊂再次,建立激励相容的教师交流补偿机制㊂调研发现,即使在教育集团内部进行流动,如果没有什么特殊的优惠政策或者补偿措施,很多教师也是不愿意离开自己编织的 圈子 ㊂为此要深化 县管校聘 制度,完善乡村教师荣誉激励机制,进一步加大乡村学校教师生活补助力度和职称评聘倾斜力度,充分调动教师交流轮岗的意愿,以高薪水和高职称吸引城镇优质学校教师到乡村学校任教㊁乐教㊁长期从教㊂最后,持续增强交流教师的归属感和获得感㊂在教共体建设中,归属感是能够维系共同体存在的,为共同体成员所认可并共享的文化㊂[6]那种富有归属感的学校组织文化是教师愿意流动㊁能够留住的力量之源和生存之道㊂交流教师的归属感不强,觉得自己的 根 不在那里,有种 离家的感觉 ,往往导致教师成为一种边缘性参与的孤独存在㊂为此,无论是对于从乡村学校流动到城镇学校的教师,还是对于流动到乡村学校的骨干教师,教共体学校都要建立合作㊁开放㊁包容的 和而不同 的组织文化,有效搭建合作平台来促进交流轮岗教师与学校的深层次互动,带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㊂(三)提升政策认同,激活校领导和教师的能动性教共体建设政策的目标达成,离不开制定一项 好 的政策方案,更离不开政策实施者的积极参与和主动作为㊂诚如美国学者艾莉森所说,在达到政策目标的过程中,方案确定的功能只占10%,其余的90%取决于有效的执行㊂[7]因此,教共体建设政策的有效落实,需要作为政策执行主体的校领导和作为政策目标群体的教师两大主体的共同努力㊂首先,需要加强城乡学校教师的政策认同感和自我使命感㊂调研发现,教师们对教共体建设政策本身是积极支持的,但在自己是否参与教共体建设的意愿和行动上依然存在犹豫,对政策实施的效果存在观望心理㊂为此,要克服纠正教师们参与教共体建设的 任务式 应付心态,主动提升对推行教共体建设的自我认同感,这不仅要利用各种会议㊁网络媒体等渠道途径进一步加强政策宣传力度,让广大教师能够更深入全面地理解教共体建设的政策目标和运行机制;更要制定完善相应的配套政策措施,保持政策制度本身的连贯性和持续性,让 城 与 乡 教师之间能够换位思考和相互理解,不断深化教师参与教共体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㊂其次,需要充分发挥学校领导有效执行的中坚力量㊂调研发现,校领导的态度倾向在宏观与微观㊁理想与现实㊁观念与行动之间存在着较大反差,而这种反差自然会直接影响着教共体建设的实际成效㊂这种反差是由于校领导站在 全局 和 个人 的不同视角审思的结果㊂基于 全局 视角关注的是推进教共体建设带来的改革效应,因为政策实施能够促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发展的优质均衡,也能够激活乡村学校的内在活力;从 个人 角度出发关注的是教共体建设带来的现实压力,因为政策实施对校长的学校治理能力要求更高,承担的责任义务也更多,带来的压力负担也更重,无形中增加了校长办学的不确定性和危机感㊂因此,教共体建设不仅要得到普通教师和校中调研报告层干部的积极支持,更要牢牢抓住校领导这个 牛鼻子 ,充分调动和释放校领导(尤其是校长)的中坚力量㊂当然,校领导能动力量的激活和释放,不能简单依赖于个人的教育热情和自觉,也需要建立与教共体建设成效相适应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㊂(四)调整组织架构,促进管理体系改革赋能教共体首先,明确教共体的未来建设应以融合型和共建型为主㊂调研发现, 互联网+义务教育 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工作,借助 互联网+ 的技术平台促进了城乡学校间的互动合作,实现了教共体建设全覆盖的目标,但很多教师认为对乡村学校与薄弱学校的教育质量提升有限,容易陷入任务化㊁形式化的窘境之中㊂从教师参加教共体建设意愿可知,融合型和共建型是优先选择的根本方向㊂简言之,教共体建设在未来应逐步从 协作型 向 共建型 融合型 迈进㊂其次,在融合型教共体内采用条块结合的方式赋权赋责㊂为了实现融合型教共体内各校区的有效管理和融合发展,可采用条线管理和块状管理相统一的方式㊂其中,条线管理主要涉及教学㊁德育㊁教科研等各项工作,块状管理主要是各个校区的整体管理㊂教共体校区校长既牵头负责教共体的某项具体工作,又全面负责所在校区的整体工作,实现 条 块 管理的相统一㊂再次,在共建型教共体内组建扁平化的组织架构㊂在教共体核心校的牵头下, 成立 行政管理共同体 教师发展共同体 学生成长共同体 组成的三个相互关联的共同体分支机构,加强五个平台建设,即 教学平台 德育平台 科研平台 课程平台 和 技术平台 [8]㊂类似这种扁平化的组织架构,可以较好地协调核心校和成员校之间的权责分配,不断激发和释放共同体内部的潜力和创造力,高质量协同开展各项工作㊂(五)加速文化融合,促进城乡学校的共生发展文化融合 是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的核心㊂[9]首先,要塑造 和而不同 的学校组织文化㊂城镇学校和乡村学校在理念㊁管理㊁课程㊁教学等诸多方面的差异,使得二者在 融合 和 共建 过程中容易带着城乡间㊁校际间的文化差异甚至文化冲突㊂积极构建 和而不同 的学校组织文化,能够为教共体内部的各学校组织奠定和谐共生的文化基因,也让教共体内部全体教师找到温馨舒适㊁安全可靠的文化家园,不断加强教师自我的身份认同感和归属感㊂因此核心校需要基于教共体的共享愿景和整体发展规划,加速各成员校间的文化融合共通,增强教师们的文化适应能力㊂其次,基于差异思维促进乡村学校的特色化发展㊂城乡学校的文化融合发展不是 合并谁 同化谁 的问题,而是在增添新的文化元素基础上,既实现原有文化的变革转型又传承原有文化的特色发展㊂因此乡村学校或薄弱学校在融合发展中如何保持自身的内生性㊁主体性,从而避免同质化发展,是教共体建设必须回应的一个关键问题㊂事实上,教共体建设不是单向度的 输血 式援助,也不是 削峰填谷 式的同质化㊁平衡化,而是基于各自办学特色发展的更高层次均衡㊂我们不能仅仅强调从城镇优质学校向乡村学校或薄弱学校输入各种优质教育资源,还应该充分尊重和有效开发乡村学校或薄弱学校的个性化特色化资源;不仅要看到 城 与 乡 之间存在的客观差距,更应看到二者之间的 差异 ㊂[10]基于差异合作的实践逻辑,就是要看到 城 与 乡 之间各自独特的优势和特色,突出城乡资源的共享利用,而不是要用 城市 的尺子来衡量或评判 乡村 的现实差距,也不是用 城市 的标准来改造 乡村 ㊂只有不断形成丰富和有活力的学校办学特色,不断挖掘独特的乡土文化资源,凸显乡村学校自身的在地性优势,才能更好地实现区域内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教育均衡发展㊂参考文献:[1]浙江省教育厅等.关于新时代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建设的指导意见[E B/0L].(2021-01-05)[2022-03-17].h t t p://j y t.z j.g o v.c n/a r t/2021/1/5/a r t_1532973_58916609.h t m l.[2]张志旻,赵世奎,任之光等.共同体的界定㊁内涵及其生成 共同体研究综述[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10):14-20.[3]滕梅芳.探索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背景下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方案 浙江省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现状调研及对策研究[J].人民教育,2022(2):29-32.[4]操太圣.推进 大面积㊁大比例 校长教师轮岗交流的策略选择[J].人民教育,2022(8):18-21. [5]姜超. 县管校聘 的政策前提㊁管聘指向与执行模式反思[J].教育科学研究,2021(5):34-39.[6]崔美虹.县域教育共同体的实践形态与价值指认[J].上海教育科研,2013(11):73-75.[7]赵垣可,刘善槐.教师 县管校聘 政策执行的制约因素与路径选择 基于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的分析[J].教育与经济,2022(2):53-61.[8]袁强,余宏亮.城乡学校共同体发展的隐性矛盾及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瓦疃中心学校共同体建设
实施方案
瓦疃中心学校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根据县教育部门要求,结合我校实际,决定积级开展学校共同体建设,与弱校建立起相互对应、相对固定的学校共同体,以强带弱,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师生交流等方面融为一体,实现“理念共享、资源共享、方法共享、成果共享”,达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目的,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二、机构组成
1、瓦疃共同体,包括瓦疃中心小学、杨圩小学、张单小学、陈海小学、路庙小学,以瓦疃中心小学为核心学校。
2、姚集共同体,包括姚集小学、马楼小学,以姚集小学为核心学校。
3、单海共同体,包括张湾小学、十里小学、单海小学,以单海小学为核心学校。
中心校共同体建设领导小组:
组长:徐亚方(瓦疃中心校)
副组长:宋明张晓红李立
成员:王飞邢冲单桂富
瓦疃中心小学共同体建设领导小组:
组长:宋明
副组长:王飞赵伟马述雷陈勤光路飞
成员:黄志永陈小邦薛元军张新峰周梅陈茹张同清单锦章孟令鹏
姚集小学共同体建设领导小组:
组长:张晓红
副组长:邢冲吴加标
成员:彭满意单云好熊国宝
单海小学共同体建设领导小组:
组长:李立
副组长:单桂富王刚盛丹
成员:纪汉华刘绪争田源刘涛
共同体学校要尽力将自身的优势资源(先进的管理经验、班主任队伍建设、教学资源、校园文化建设等)与其他共同体学校分享,使共同体成员学校得到发展。
核心学校主动起到召集、宣传,为共同体学校培训教师的作用,主动为共同体学校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共同体学校要积极参与共同体活动,努力发挥各校特色资源,不断发掘自身优势,对其它学校产生影响,并积极从共同体学校中汲取积极的力量。
三、共同体建设目标
1.形成较为完善的学校管理制度;改善师生精神面貌;改善共同体学校的校园文化,各校均要产生自己的标识,使办学有目标。
2.提升教师成长氛围。
形成各有特色的学校培训思路,促进教师研究课堂的积极性,提高共同体学校教师整体教学水平。
3.开发校本课程,形成办学特色。
各学校针对本样校实际确定自己的重点推进项目,最终形成自己的特色,促进学生成长、教师成长和学校成长。
四、共建内容及方式
(一)交流管理经验,共建学校文化
主要内容
1、传授管理经验。
共同体内小学互相交流先进管理经验,修订完善学校管理规章制度和教师发展计划,开展好班主任队伍建设,使每个学校的教育管理水平有新的提高。
共同体学校每学期开展三次以上教育教学及管理经验学习交流活动。
2、共建学校文化。
共同体学校要互相交流学校文化,吸收新的内涵,将优秀学校的学校文化逐步内化,并逐步形成自己的学校文化,构建丰富而有个性特色的学校文化。
活动方式
召开校长联席会。
校长联席会每学期召开一次,由各成员学校轮流承办,承办学校作为轮值学校,以一学期为限。
校长联席会一般由各校校长及教导主任参加,各校确定具体的共同体联系人。
联席会主要任务:(1)听取各校意见,对共同体工作作出计划。
计划与总结由承办学校负责执笔。
计划、总结复印件由各校备案。
(2)主题交流。
每学期一个主题,各校就该主题作好交流。
(3)对承办学校的诊断。
以承办学校为个案,各校长根据自身的经验,就承办学校的校园文化、学校管理、队伍建设等提出合理建议。
(二)交流课堂教学,培养锻炼师资
主要内容
共同体学校通过校际师徒结对、同伴互助等方式,促进各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培养一批农村学校教学骨干。
共同体内学校从语文、数学、英语、音体、美等学科选出优秀教师与共同体学校的教师结对,互相交流学习课堂教学和专业技能。
活动方式
1.每学期一次课堂教学交流,本着传递先进教学理念的目的,各共同体学校要推出能代表本校水平的教师互相结对,进行交流。
由承办学校邀请有关专家进行点评。
每次可安排1-2个学科进行交流,听课教师由各校视情况安排。
2.课堂教学比武。
每学期安排一次课堂教学比武,要求各校挑选优秀的教师参加。
比武的学科不限,可以一个学科相比,也可开展多学科同台相比,目的是给年轻教师创造机会。
评委可邀请外校教师或共同体内教师担任。
3.研究学科质量。
为提高学科质量,共同体学校可分任务研究学生测试,测试结果互相交流、分析。
(三)交流班级活动,促进学生发展
共同体学校的班级进行结对,学生之间主要采用书信、电子邮件等形式交流班级活动及活动心得。
如“名著大家读”读书交流活动、中华经典诵诗文诵读比赛、班级歌咏比赛、竖笛比赛等。
(四)交流研究成果,促进学校、教师发展
1.召开共同体学校课题交流会。
不定期召开共同体成员学校课题或个人课题交流会,各校交流学校课题或推荐优秀老师交流个人课题,由其它学校教导主任作出评价。
2.召开共同体学校校本课程研讨会,交流各各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情况,促进各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与学校特色建设。
3.召开共同体学校理论讲座。
共同体学校共同确定某一方面的主题活动,邀请相关专家来做讲座或各校推荐优秀教师进行讲座,共同体学校相关领导和教师一起参加。
4.召开共同体学校主题论坛。
如班主任论坛、教师论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