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拯救民营医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谁来拯救民营医院?
2013-03-05
编辑:环球医学张树静
关键词:民营医院,新医改,体制
"看病难,看病贵"是新医改要解决的难题。
显然,问题的解决涉及到公立医院医疗体制改革、支付保障体系的建立、医疗服务监管以及各级、各类医疗服务体系的规划等系列改革措施。
众所周知,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在国民经济中起着主导作用的国有企业改革曾举步维艰。
而当时并不被多数人看好的乡镇企业却异军突起,迅猛发展,取得了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成为农村经济的主体力量和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乡镇企业改革所取得的成就也为后来国有企业的改革走向深入和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积累了成功的经验。
当前,新医改在围绕公立医院医疗体制如何改革尚没有明确、具体的实施方案之际,民营医院能否成为当年"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角色,为破解医改难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将是摆在医改面前的一道值得思考的课题。
新医改实施以来,国家出台了鼓励社会办医的一系列相关政策。
截至2012年6月,我国民营医院数量已达到9000多所。
然而,庞大的数字背后却见不到民营医院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景象则是不争的事实。
目前,中国民营医院能够形成一定规模和品牌的大抵有三种:一是做的最早最大的民企系,例如博爱医疗;二是一些上市公司背景的,如复星医药、爱尔眼科、康美药业、马应龙等先后延伸产业链至医疗服务板块;第三是外资医院,如台湾台塑集团的长庚医院,联新医疗的禾新医院,纳斯达克上市公司美中互利旗下的和睦家医院等。
而绝大多数民营医院确是举步维艰。
既使上述那些所谓已经拥有一定规模和品牌的民营医院也面临人才、政策等种种困境和发展瓶颈。
如何处理民营医院的发展中的问题?怎样才能让民营医院健康成长?谁来拯民营医院?
"夹缝"中生存、畸形发展
从1983年由港资和内资合办的全国最早的民营医院广州益寿医院开始,民营医院在国内已走过近三十年的时间,却始终无法摆脱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尴尬地位。
究其原因虽然涉及众多方面,然而,对民营医院的发展缺乏宏观方向调控、缺乏宏观环境引导和必要的政策支撑则是造成民营医院目前畸形发展的根本原因。
"企业化"逐利运作难以满足医疗服务"民生"之需
民营医院建立之初,其定位就已经奠定了"企业盈利"的前提。
典型的例子就是税收。
公立医院不仅免税收,而且还可以获得一部分事业单位财政拨款。
而多数民营医院不仅没有财政拨款,而且每年要交5.5%的营业税,以前还要交企业所得税等,这对净利润率平均只有10%左右的民营医院来说,医院要想办下去追求利润几乎是天经地义的生存之道。
即便如此还是无法形成规模与公立医院形成医疗服务形式上的互补。
于是,中国特色的民营医院不可避免地沿着"专科小门诊为主,整体诚信度低,社会评价低"的道路持续地艰难挣扎。
错误并非完全出在民营医院的"企业化"运作本身。
国外也有所谓"盈利性"医院和"公益性"医院之分。
"盈利性"医院也是医疗服务类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真正的问题出在:我们的医改动员了众多的民间资本兴办的民营医院,并错误地希望这些"企业化"运作的民营医院能够解决或是部分缓解"公益化"医疗服务之民生需求!其结果一方面患者仍然蜂拥至集中优质医生资源的大医院,导致了一号难求,另一方面民营医院骨干专家少,病人更少,发展不起来;"看病难,看病贵"在这样的无法流通的资源配置下依然找不到缓解途径。
为民营医院提供更合理的发展机遇
民营医院的发展目前已面临诚信危机。
在老百姓眼里如果说公立医院以往的"公益"色彩已渐渐远去,那么民营医院似乎更是和利益直接相关。
媒体上关于民营医院的负面报道此起彼伏,甚至找不到民营医院的正面消息。
然而,这些声音大多停留在表面事件的揭露和对那些医生职业道德的无情批判上。
人们拿脑子里
面"白衣天使"这个神圣的标准去衡量这些医疗服务,却发现原来"天使"从公立医院到民营医院越来越普遍地走向"现实"!是哪里出了问题?似乎没有多少人愿意深入地了解和分析一下民营医院所存在问题的根源?更难看到为扶植民营医院健康发展实实在在地解决政策、资金、人才和技术上难题的案例。
目前,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对公立医院与民营医院的管理存在着的很大差别,这也是造成民营医院水平整体被弱化的原因。
公立医院由于其事业单位编制内的性质所决定,在医院领导任命、资金、项目投入、人员培训、科研、职称评定等方面与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甚至行业学会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而民营医院除了国家规定的各医疗机构必须履行的行政许可项的监管之外,更多的是由投资方的"体制外"管理。
这种体制内外的差别造成了实际上诸多的机会不均等,防碍了医生的流动和民营医院的发展。
回首中国企业改革的成功之路,我们可以欣慰地发现无论是国有企业、外资企业还是民营企业,当前都聚集着一批企业界的精英人才。
企业体制已不再成为他们施展才华的障碍,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的优势自由地流动,企业也因此充满了活力。
同样道理,民营医院的成功发展更离不开医生人才的加入。
如何统一两种不同的管理体系,为医生创造新的、真正公平的执业环境体制?能否将民营医院也纳入所谓"体制内"抑或是将公立医院实行"去体制化",消除两者间的待遇差别,从而彻底摆脱民营医院的诚信危机,走出困境也是医改面临的一道难题。
新医改的真正目的应该是首先解决对老百姓"公益化"医疗服务的问题。
和公立医院纯粹的市场化运作不能解决"公益性"问题一样,要求"企业化"运作的民营医院带有"公益"服务的性质既不公平也不现实。
新医改不仅要积极鼓励民营资本办医,更重要的是要弄清楚需要办什么样的民营医院?这种对民营医院发展宏观方向的调控、宏观环境的引导和相关政策的支撑是民营医院健康发展所必须的条件。
只有从政策上明确地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入非"企业化" 运作的"公益化"医院,国家不仅不要收税,而且还要至少给予如"公立医院"一样方方面面的同等待遇,优秀的医生才有可能形成合理流动到民营医院执业,民营医院才有可能真正迎来迅猛发展的春天,而民间资本也才能最终从长期投入中得以厚积薄发形成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