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西汉贾谊《过秦论》有感

合集下载

过秦论 贾谊分析

过秦论 贾谊分析

(2)余威震于殊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他的余威在边远的地方还很有震慑力。 (3)蹑足行伍之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他置身于戍边的队伍中间。
答案:(1)牢固 连词,表目的,来 (2)致力,从事 修造 (3)死 (4)继承 沿袭 (5)吝惜 (6)指示代词,这 些 同类人 (7)迎接 有所顾虑而徘徊不敢前进 (8)失 去 (9)盾牌 (10)趁着
2.翻译下列句子。 (1)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 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 荒之心。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度 长絜 大( . .
答案:(1)xiá o (2)ná nɡ (3)xiānɡ (4)yú (5)zhěn (6)qí n (7)zú (8)chī (9)qūn (10)jǐnɡ (11)nǔ (12)dí (13)há nɡ (14)shè nɡ (15)zhé (16)duóxié
过秦论
贾谊
夯基础
1.作者名片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今河南洛阳) 人,文学家。18岁时以文才显名,20岁被汉 文帝召为博士,不久迁太中大夫,参与政事, 深受倚重。因提议改革政治,遭权贵嫉妒、

过秦论读后感

过秦论读后感

过秦论读后感《过秦论》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由汉代文学家贾谊所著。

这部著作以其深刻的思想、犀利的文字、丰富的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成就,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在《过秦论》中,贾谊通过对秦朝兴起和灭亡的历史进行分析,探讨了社会政治制度、人性、道德伦理等方面的问题,表达了对秦朝暴政的批判,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改革建议。

他认为,秦朝之所以能够兴起,是因为它实行了集权统一的制度,但同时也因为其残暴和专制而导致了灭亡。

贾谊提出了“去秦复汉”的口号,主张恢复封建制度,实行君臣之道,重视礼仪教化,以期实现社会和谐和国家长治久安。

在我看来,《过秦论》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部思想的宝库。

贾谊通过对秦朝兴亡的分析,深刻揭示了政治制度对国家命运的影响,以及人性的复杂和多变。

他对秦朝的批判,不仅是对历史的反思,更是对当代社会的警示。

在当今社会,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汲取深刻的启示,反思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问题,探讨改革的方向和路径。

另外,贾谊在《过秦论》中提出的“去秦复汉”的政治主张,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他主张恢复封建制度,实行君臣之道,重视礼仪教化,这些观点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当代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我们需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总的来说,《过秦论》是一部思想深邃、内涵丰富的著作,它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更是一部具有现实意义的著作。

通过阅读《过秦论》,我们可以深刻领会古人对政治、社会、人性等方面的思考,从中汲取智慧,指导我们更好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希望我们能够继承和发扬《过秦论》的精神,不断追求真理,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过秦论》:以赋体写史论的经典

《过秦论》:以赋体写史论的经典

读写频道《过秦论》:以赋体写史论的经典□周嘉寅摘要:《过秦论》是古代政论散文的经典之作,被多本语文教科书收录。

如果按照现代议论文的写作要求分析《过秦论》,会发现文章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在《过秦论》的学习提示中指出了其文体特点,从文体学的角度出发,《过秦论》“以赋体写史论”“气势雄劲”的文体特点和贾谊借古喻今的议论之精妙能被更好地理解。

关键词:《过秦论》;文体特点;借古喻今《过秦论》作为古文经典,是多本语文教科书的入选篇目。

例如,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将《过秦论》与《寡人之于国也》《劝学》《师说》四篇文章整合为一个单元,重视其议论的特点。

不同于之前“一纲多本”时期的教科书将《过秦论》的教学重点放在“论”的分析和议论方法的学习与掌握上,统编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在《过秦论》的学习提示中指出了其文体特点:“《过秦论》以赋体写史论,多用夸张、对比,通篇一气贯注,气势充沛,铺张扬厉。

”如果按照现代议论文的写作要求分析《过秦论》,只是将其作为议论文写作的范本和学习对象,一方面忽视了《过秦论》作为文言文具有的文体特点,另一方面会发现文章存在立论有偏颇,论证有疏漏,逻辑不严密等不足之处。

然而,《过秦论》论证上的问题并没有影响其经典地位,因此从文体学的角度出发,《过秦论》的经典性和贾谊议论之精妙能被更好地理解。

一、文体之辨:“论”体的创新《过秦论》最早见于《新书》,仅有“过秦”二字,但文章研究秦朝的历史,探求秦朝灭亡的原因,正符合了刘勰对“论”体的描述,“原夫论之为体,所以辨正然否;穷于有数,追于无形,钻坚求通,钩深取极”[1]218。

同时,无论是按照文体分类的古文选本,还是在文学批评等其他著作中,《过秦论》都被归为“论”体一类,并被后人于题末加上“论”字。

梁萧统将其放于《文选》“论”体首篇,清姚鼐《古文辞类纂》将其选入论辩类并置于首篇。

刘勰《文心雕龙·论说》提出,“陆机《辨亡》,效《过秦》而不及”,也是将《过秦论》放在“论”体一类中讨论。

过秦论论述风格

过秦论论述风格

过秦论论述风格
《过秦论》是西汉贾谊创作的政论文代表作。

西汉文帝时代,是汉代所谓的“太平盛世”,即“文景之治”的前期。

贾谊以他敏锐的洞察力,透过表象,看到了西汉王朝潜伏的危机。

当时,权贵豪门大量侵吞农民土地,逼使农民破产流亡,苛重的压迫剥削和酷虐的刑罚,也使阶级矛盾日渐激化。

此文旨在总结秦速亡的历史教训,以作为汉王朝建立制度、巩固统治的借鉴,是一组见解深刻而又极富艺术感染力的文章。

特点如下:
1、论证手法独特,过秦论采用了典型的论证—反驳—论证的写作手法,有助于明确论文的观点,表现了作者深入思考问题的认真态度。

2、逻辑紧密而全面,过秦论论证过程中,除了从少数立场出发论述问题,在辩证分析的基础上,还揭示了事物的多重性和相对性,具有不可抗拒的逻辑论证力度。

《﹡过秦论》

《﹡过秦论》


的 后期:守天下

盛 设想
销锋镝、弱人民、守要害
据高城、临深渊、守要害、传万世
4.概括第四段主要内容。 始皇 秦 王 朝 陈 的 涉 出身
余威震于殊俗 瓮牖绳枢之子、
氓隶之人、迁徙之徒 天下响应 并起亡秦
才能 兵力 武器
不及中人 疲弊之卒,数百之众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5.概括第五段主要内容。 秦 王 秦 陈 涉 秦 国力,天下非小弱 地利,崤函自若也 地位非尊,武器非铦 兵力非抗,战术非及 致万乘势,百有余年 成败 异变 仁 义 不 施 而 攻 守 之 势 异 也
通 “纵 ”
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翻译: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
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
招纳天下的优秀人才。

使离散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
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
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
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
项目 出身地位 对象
瓮牖绳枢 之子,氓 隶之人, 迁徙之徒 君 主 军队数量 军队素质 武器装备 才 能
数百 之众 疲弊之卒 锄耰棘矜 不及中人
陈 涉
九 国
百万之师
名将统率
钩戟长铩 深谋远虑
不施仁义
陈涉 (最弱)
<
九国
<
秦国
<
秦朝 (最强)
层层对比揭秦过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一夫作难” 人心向背对治国的重要性
“七庙隳”
项目
对象
地位出身 军队数量 军队素质 武器状况 地理条件

读贾谊的《过秦论》

读贾谊的《过秦论》

读贾谊的《过秦论》《过秦论》是贾谊的代表作,是西汉初期的名文,是古典文学中脍炙人口的政论作品之一。

文章写于汉文帝(前一七九~前一五七在位)即位初期。

当时正处在陈胜吴广所发动的农民战争刚刚过去,西汉帝国刚刚建立而尚未巩固的时候。

如此强大的一个秦王朝,竟然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就被推翻了。

秦王朝当初为什么能吞并六国呢?后来为什么又失败得这么快呢?汉王朝为什么能胜利呢?汉王朝又怎样才能巩固自己的统治,而不致重蹈秦王朝的覆辙呢?这是西汉初期一切政治家、思想家都要认真思考、做出回答的问题。

例如,早在高祖时期,陆贾就为此写过《新语》;到文帝时,张释之又“言秦汉间事”,言“秦所以失,而汉所以兴者久之”;贾山又借秦为喻写了论“治乱之道”的《至言》,等等,而其中最有名,最为人称道的是贾谊的《过秦论》。

《过秦论》分上中下三篇,上篇批评秦始皇,说他不知道打天下和守天下的方略应该不同,说他能兼并六国而却亡于陈涉的原因是“仁义不施”;中篇批评秦二世,说他上台后未能对秦始皇的错误政策立刻刹车,未能迅速地拨乱反正,反而沿着老皇帝的错误道路走得更远;下篇批评三世子婴,说他在东方已乱的情况下未能固守关中,其“救败”的方略有错误。

三篇的中心各有所重,但第一篇所提出的“仁义不施”是关键性的。

我们在这里也是讲他的第一篇。

《过秦论上》从“秦孝公据殽函之固”到“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为文章的第一段,总的叙述了秦国由弱到强,一直到秦始皇灭掉六国统一天下的过程。

其中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是秦国强大的开始,从此秦国的疆域向东扩展到黄河边上,逼得魏国由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迁都到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去了。

惠文王、武王、昭王是使秦国大发展、并为日后吞并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的人物。

这时合纵、连衡的斗争极其激烈、复杂。

东方六国的实力还相当强大,他们士马精研,人才济济。

但是在秦国外交和军事力量的猛烈攻击下,他们节节失败,愈败愈惨,秦国已形成了居高临下、高屋建瓴的架势。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贾谊重“民本”,主张施“仁政”——读《过秦论》看作者政治主张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贾谊重“民本”,主张施“仁政”——读《过秦论》看作者政治主张

贾谊重“民本”,主张施“仁政”——读《过秦论》看作者政治主张贾谊的《过秦论》是应文帝之诏而作,叙述了秦的盛衰历史,总结了秦的兴亡教训,结论便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贾谊的《过秦论》是应文帝之诏而作,“余嘉锡在《四库提要辨证》中说:‘吾谓《过秦论》亦贾生所上之书,且为以后诸篇之纲领。

何以言之?《新书》分事势、连语、杂事三类,凡属于事势者,皆为文帝陈政事,不应首篇独异。

’”(引自王兴国《贾谊评传》)《过秦论》是一篇以秦为喻的政论,“清人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卷二《始皇本纪赞后人所乱》中云:‘上篇(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过秦论》)是专责始皇,而每以陈涉与六国相形,以见其不施仁义,故前之灭六国易,后之亡于陈涉亦易。

’”(引自王兴国《贾谊评传》)《过秦论》和同时进上的《论积贮疏》一起,构成了贾谊的治国思想,只是《论积贮疏》表达的是贾谊的经济主张,《过秦论》反映的是贾谊的政治主张。

贾谊在《过秦论》中叙述了秦的盛衰历史,总结了秦的兴亡教训,结论便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值得指出的是,贾谊的“仁义”观带有鲜明的“民本”色彩,贾谊从秦的强盛与灭亡中,看到了“民”在国家治乱兴衰中所起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过秦论》之所以要引述秦的历史,是因为西汉离秦不远,贾谊作《过秦论》时,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建立才28年——汉高帝刘邦在位12年(刘邦先称汉王,前202年称帝);汉惠帝刘盈在位7年;高后吕雉在位8年;文帝在位1年。

“汉人上疏多喜称引秦事,徐乐、严安之上书,刘向之谏起昌陵,皆如此”。

(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引自王兴国《贾谊评传》)只不过贾谊对此作了比较系统的梳理、分析和总结。

秦国以武力兼并六国,建立起强大的秦王朝,而后又以武力压迫人民,导致强大的秦王朝不久灭亡。

秦国能够凭借武力兼并六国,事出有因,因为相比秦国的暴虐,当时的六国也好不到哪里去,只是秦国的战争机器比六国更加强大,更加有效,加之百姓厌战,渴望战争平息,所以战争赢面的天平最后倒向了秦国,但也因此造成了秦王朝的错觉,以为夺取天下靠武力,治理天下也可凭武力,这实在是治国思想的错误。

论《过秦论》高中议论文

论《过秦论》高中议论文

论《过秦论》高中议论文论《过秦论》高中议论文相信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尤其是有严密的逻辑性的议论文,议论文的语言,要准确鲜明,生动形象。

那么写这类作文时还应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论《过秦论》高中议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过秦论》高中议论文篇1“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西汉,贾谊,一句话,秦之过。

当秦始皇站在自已宏伟的宫殿前,看着坚固的城墙倒塌的一瞬间,他会怎么想?是悲哀自己的帝业,还是悲哀自己未施仁义?一切无从知晓。

霸业的毁灭,国人的辱骂,一切的一切都因为他的暴政。

可这真的怨他吗?从“南取百越之地”到“北筑长城而守藩篱”,从“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到“受天下直兵,铸以金人十二”,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到“良将劲驽守要害之处,信臣精率陈利兵而谁何。

”他为的是什么?难道不是为了秦王朝的安定?难道不是为了秦国几百万的百姓的安居乐业吗?是的,听起来似乎不可思议,但是,事实却是这样。

如果始皇不这么做,那么秦国就不会强大;如果秦国不强,那么这几百万的百姓只能遭遇战乱,每日受留离失所,失去亲人之苦。

虽然始皇的“履至尊而制****,执敲扑而鞭笞天下”让国人怨声载道。

但我们设想,如果没有始皇的统一全国,人民在战乱中苟且偷生,他们的怨声会比这小吗?我想,不会。

秦始皇是爱自己的子民的,只是他爱错了方式罢了。

颁布法令,按亩征税;统一法律、货币、车轨、度量衡和文字;修驰道,筑长城,击匈奴,定百越,戍五岭。

这一切的一切也是他所为,到底是功?还是过?“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以一句话论始皇的功与过,似乎太过于绝对。

他,或许也是被自己的帝王之位所逼罢。

我手中的书,被风吹到始皇的那一页:“秦始皇,即赢政。

战国时秦国国君,秦王朝建立者。

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之过,究竟谁之过?始皇吗?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论《过秦论》高中议论文篇2愚岁值二九,时读高一,习<过秦论>上卷有所得,随尝制小记以供随谈相议,然,才疏学浅,陋见微薄,诸君若有卓识,可随贴发之。

《过秦论》——贾谊

《过秦论》——贾谊
1.春秋战国,群雄争霸,战乱纷争。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分别鼎足而立。)
2.秦国变法兴盛,六国合纵抗秦. (天下大事分久必合。) 3.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始称帝。 4.陈胜起义,秦朝二世而亡。
为什么?
秦始皇灭六国时间表
• 秦始皇于公元前230年灭韩; • 公元前228年,攻邯郸,6年后灭赵; • 公元前225年,决河水灌大梁城,灭 魏; • 公元前223年,派王翦率军60万灭楚; • 公元前222年,灭燕; • 公元前221年,灭齐。
作者总结秦王朝覆灭的历史教训, 意在借古讽今,即从反面说明“牧民之道, 务在安之而已”,而“安之”之策莫大于 施行仁义,目的是劝汉文帝对人民实行宽 松的政策。
“论”与“赋”体:
• 论:古代一种论断事理的文体,包括论 政,论史。 史论:以古为鉴,可以知兴亡。 • 赋:表现手法与文体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基本特征:铺排、渲染、文采、韵节、 气势。《阿房宫赋》
已经

继承
已有的基业
沿袭
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 向南 夺取 割取 会同结盟 前代的策略 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 形容词使动用法 吝惜 用来 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 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 一。 联合 通“纵” 互相帮助, 招纳 成为一体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
所著政论《陈政事疏》(又 名《治安策》)以及《过秦论》 都写得意气风发、雄辩有力,鲁 迅称之为“西汉鸿文”,有赋七 篇,以《吊屈原赋》最有名,政 论集《新书》十卷,其中著名的政 论文有:《过秦论》、《陈政事 疏》、《论积贮疏》。

千古名篇贾谊《过秦论》,逻辑缜密,环环相扣,一览大秦兴衰史

千古名篇贾谊《过秦论》,逻辑缜密,环环相扣,一览大秦兴衰史

千古名篇贾谊《过秦论》,逻辑缜密,环环相扣,⼀览⼤秦兴衰史《过秦论》是西汉贾谊政论散⽂的代表作,分上中下三篇。

“过秦”意思是指出秦的过失,“过”是动词。

其中写得最好、影响最⼤的是上篇,本⽂就是上篇。

贾谊,西汉初年著名政论家、⽂学家,世称贾⽣,少有才名,因遭群⾂妒忌,仕途不顺,后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死,贾谊深感歉疚,抑郁⽽亡,时仅33岁。

司马迁对屈原、贾谊都寄予同情,为⼆⼈写了⼀篇合传,后世因⽽往往把贾谊与屈原并称为“屈贾”。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荒之⼼。

秦孝公占据着崤⼭和函⾕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地,君⾂牢固地守卫着来伺机夺取周王室的权⼒,秦孝公有着像卷席⼦⼀样卷⾛天下,像包包裹⼀样包⾛九州,像装⼝袋⼀样装⾛四海,吞并⼋⽅荒远之地的意图。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诸侯。

于是秦⼈拱⼿⽽取西河之外。

正当这时,商鞅辅佐他,对内建⽴法规制度,从事耕作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对外实⾏连衡策略,使诸侯⾃相争⽃。

因此,秦⼈轻⽽易举地夺取了黄河以西的⼟地。

孝公既没,惠⽂、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秦孝公死了以后,惠⽂王、武王、昭襄王承继先前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向南夺取汉中,向西攻取巴、蜀,向东割取肥沃的地区,向北占领⾮常重要的地区。

诸侯恐惧,会盟⽽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合从缔交,相与为⼀。

诸侯恐慌害怕,集会结盟,商议削弱秦国。

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地,⽤来招纳天下的优秀⼈才,采⽤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成为⼀体。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忠信,宽厚⽽爱⼈,尊贤⽽重⼠,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之众。

在这个时候,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

过秦论赏读

过秦论赏读

贾谊《过秦论》拓展赏读一、艺术鉴赏千古奇作奇在何处——《过秦论》“三奇”赏析西汉初年,天下初定,政论界掀起了一场总结秦朝灭亡之因、指陈秦政之弊的思潮。

在这样的背景下,“‘过秦’遂成为西汉政论中老生常谈”(钱钟书语),诞生了一大批“过秦”的文章,贾谊的《过秦论》便是其中的翘楚之作,并被奉为经典。

就其艺术而言,南朝宋范晔称其“笔势纵放,实天下之奇作”(《狱中与诸甥侄书》),金圣叹更是赞许其“最是疏奇之笔”。

那么,贾谊的《过秦论》究竟“奇”在何处呢?通观全文,我们不难发现,文章有三“奇”:(一)“奇”:“破体”为文,恢弘恣肆。

就文体来说,“论”属于政论体,应该是“陈政则与议、说合契”(《文心雕龙·论说》),即议论与说理相结合,亦即我们习见的叙议结合。

但《过秦论》采用的却是“赋”体。

宋代一位学者说:“予尝谓贾谊《过秦》,陆机之《辨亡》,皆赋体也。

大抵屈宋以前,以赋为文。

”何谓“赋”?刘勰这样阐释:“丽词雅文,符采相旺,如组织之占朱紫,画绘之若玄黄。

文虽新而有质,色虽糅而有本。

”(《文心雕龙·诠赋》)贾谊在论中用赋,打破文章体式,这显然是“奇”的。

作家采用铺陈、对偶、排比等手法,起笔先写孝公之“兴”:“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倾泻而出,将孝公的勃勃野心一气收尽;写惠文等之“强”则是“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既有笔势上的强健淋漓,又有语势上的激越酣畅;写始皇成就霸业之“盛”则是“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盛气逼人,大有荡平一切之势。

这种铺张夸饰的笔法并没有削弱论证的力量,反而使文章字里行间激荡着一份豪气一份飒爽英气,呈现出一种泰山压顶风吹草折恢弘恣肆的气势。

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说:“名家名篇,往往破体,而文体亦因此而恢弘焉。

读贾谊《过秦论》

读贾谊《过秦论》

读贾谊《过秦论》论文而被称为艺术品的,实在并不多见,而贾谊的《过秦论》却是史论散文中的珠玑。

千百年来它之所以为人们传诵不绝,并不只是因为文章所说明的道理,还因为它辞采富丽,具有感人的艺术力量。

贾谊生于公元前二○一年,死于公元前一六九年,死的时候只有三十三岁。

虽然贾谊一生极为短暂,但他却是一个卓有建树的政治家、见解深刻的思想家和富有文采的散文家。

他十八岁就以博学善文著称,二十岁就被汉文帝召为博士,充当皇帝的顾问。

不久即破格提升为太中大夫,掌管论议,在汉廷应答属(zhǔ主)对,对当时的政治设施多所建议。

《过秦论》便是这一时期的作品。

《过秦论》是一篇史论,而史论则是贾谊开创的一种文体。

“过秦论”,论的是秦的过失,总结秦亡的历史教训。

但是作者却并非单纯论史,而是通过论史来讽喻汉初的政治现状。

所以,所谓“过秦”,实际是“过汉”。

汉文帝时期,是封建时代的所谓“盛世”,即旧史家艳称的“文景之治”的前期。

这时,由于秦末衰弊的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得到相对安定,社会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但是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统治阶级中“淫侈之俗,日日以长”(贾谊《论积贮疏》),权贵豪门大量侵吞农民土地,逼使农民破产流亡,“卖田宅,鬻子孙”(晁错《论贵栗疏》),以至“易子而咬其骨”(贾谊《论积贮疏》)。

同时,刑罚苛重,民不聊生。

汉文帝“外有轻刑之名,内实杀人”(《资治通鉴》卷十五),表面上废除肉刑,实际上只是改换一些杀人的名目而己。

苛重的压迫剥削和酷虐的刑罚,使阶级矛盾日渐激化。

而汉文帝周围一些权贵却对此视而不见,麻木不仁,说什么国家“已安已治”。

这使得怀有改革时政抱负的贾谊深为不安。

为了向汉文帝说明政治形势的严重性,他从关乎汉王朝兴亡的角度,写了著名的《陈政事疏》,又名《治安策》,从正面论析时势,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

同时还写了《过秦论》,通过论史讽喻,委婉地批评当时的政治,用秦王朝灭亡的教训,振聋发聩(ku&igrave;愧),以引起汉文帝及上层统治者的警觉。

贾谊在《过秦论》中指出天下已定

贾谊在《过秦论》中指出天下已定

贾谊在《过秦论》中指出天下已定
过秦论是贾谊先生的著名作品,他在《过秦论》中指出“天下已定”,这句话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历史,让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和文化形成了“天下一公”的理念。

贾谊在《过秦论》中指出,“天下已定”,是以西汉高祖刘邦伐秦为历史节点,同时也是以秦灭六国,定义中国历史发展的转折点。

他认为,秦统一之后,中国就建立起了一个大一统的政治体系,使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贾谊的“天下已定”理念,不仅影响了政治观念,而且也影响了中国文化。

他认为,秦统一后,中国文化就发生了深刻变化,从秦时期开始,便出现了“天下一公”的思想,中国文化也开始向一元化发展,从而形成了以儒家学说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

“天下已定”理念的影响也深远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从秦统一到清朝,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许多伟大的政治家,他们都被“天下一公”的理念所鼓舞,形成了一种追求中国统一的强烈愿望,从而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贾谊的“天下已定”理念对中国历史文化和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成为中国政治思想发展的重要基础,成为中国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也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强有力推动力。

过秦论教学反思优秀范文精选

过秦论教学反思优秀范文精选

过秦论教学反思优秀范文精选过秦论教学反思范文篇1《过秦论》是贾谊的一篇非常有气势的政论文。

从此文来看,贾谊是颇富才情的,他是西汉时期杰出的政论家和辞赋家,作为一个伟大政论家,他二十岁时就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

但贾谊的一生或许是个悲剧,贾谊的悲剧不在于怀才不遇,因为他的才不是一般的才,而是一种足以作为帝王之师的才。

为帝王师,为皇帝出谋划策,对于一个读书人来说,是何等的荣耀。

贾谊生前支了不少招、出了不少谋,但后人公认其招其谋见用者稀,于是便由李商隐来发一长叹。

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贾谊和中国许多文人一样,都没办法真正地实现自己的理想,他们常常被排除在帝王之外,渴望得到帝王的赏识却偏又不能如愿,于是他们把大量的精力放在了文字功夫上,铺排纵横,洒洒洋洋,用文字本身来吸引舆论的关注,进而争取得到皇帝的欣赏。

无疑,贾谊也是如此。

我们来看看被后人惋惜和崇敬的贾谊以及贾谊的《过秦论》。

从《昭明文选》到《古文观止》似乎历代文人都将此文奉为经典,可见其文字铺排渲染之功力。

贾谊之写《过秦论》气盛而情浓,仿佛一战国纵横家再世。

贾谊是在大汉朝开平盛世之下写此文的,独见古代文人的社会责任感。

他对秦王朝的统一过程是极其赞美的,不惜波墨如水,“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朴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这种海洋恣肆笔锋大概也只有贾谊才能写得出了。

秦王朝争得天下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但在“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的农民义军的打击下还不是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于是他很自然地就说出了这是因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尽管后来的历史证明了贾谊确有先见之明,但我不知道处在歌舞升平中的汉文帝看了此文后心中有何感喟,不知这是不是贾谊的悲剧根源之所在,因为高高在上的帝王更喜欢歌功颂德的*,以此来满足自己的私欲,标榜自己是个贤明的君主。

读后感(过秦论、六国论、廉蔺列传)

读后感(过秦论、六国论、廉蔺列传)

读《六国论》有感高中语文教材上有一篇文章,我觉得很有必要来谈谈。

那就是苏洵的《六国论》,因为我发现我们很多同学都认为苏洵说得很有道理,认为只要六国联合起来就可以灭了秦国,从而使历史改写,我却觉得不然。

虽然苏洵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文章写得特别好,但却不免书生气太重,有些看法有点书生的幼稚了!我至少有几个问题不解,即六国到底是几个国家?六国的利益是不是共同的?六国各自是为谁的利益考虑的?如果六国联合起来灭了六国,那么它们还能够再联合起来吗?我们都知道,一个国家其实没有好坏之分,它的领导人必须为自己国家的利益去考虑,是为爱国。

当时各诸侯国战乱不断,为的是什么?难道不是为了自己称霸的野心吗?难道不是为了自己能立于泰山之巅吗?齐楚秦燕赵魏韩七国争霸,难道仅仅只是儿戏?显然,六国的利益是互相抵触的,尽管它们可能在一个特定的时期联合起来,为了共同的利益而奋斗,但内在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这就是为什么当虎狼之秦来犯时,它们可以联合起来共同抗争,而一旦形势稍微好转,便又各自打着自己的小算盘了!因为它们的君主知道,联合只是权宜之计,将来秦国被灭了之后,六国之间的争端是在所难免的,因为有谁愿意和别人共同称霸呢?一山不容二虎,除非两只老虎必须团结起来去对抗更为强大的敌人,从这种意义上来说,秦国才是六国联合的基础,秦国不存在了,六国也就该分裂了!也许我们可以类比抗日战争时期的国共合作,那样有助于我们的理解,由于面对着日本法西斯(秦国)这残酷的敌人,国共(六国)合作是双方共同的利益所在,只有共同抗日才能让它们拥有成功的希望,不联合意味着自取灭亡,但它们内部之间的矛盾却是始终存在的!所以虽然是共同抗战,蒋却一直在阻碍共产党的发展,不发或者克扣补给,甚至公然发动“皖南事变”,想消灭掉自己现在的盟友。

这决不是偶然的,蒋深深地知道现在的盟友一定会是将来的敌人,又怎么可能真心实意地合作,反倒希望借日本人之手,把自己的威胁解除了,所以常有见死不救的现象发生,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共产党和日本法西斯都是蒋的敌人,让他们两败俱伤是最好不过的事了!事实证明,日本法西斯投降后,国共合作不久便宣告破裂,全面内战开始了!所以说,六国所谓的联合其实是不牢靠的,是不可能真正实现的!秦进攻六国时会使它们之间的主要矛盾变成六国与秦国的矛盾,但一旦形势稍微好转,六国内部间的矛盾必然会激化,使联合出现危机,这是不为外力所能阻止的。

学习过秦论后学习心得(范文)

学习过秦论后学习心得(范文)

学习过秦论后学习‎心得学习过秦论‎后学习心得‎篇一:读‎《过秦论》有感‎读《过秦论》有感‎这篇文章记叙‎了秦朝由兴盛到灭‎亡的过程,却没有‎写想象中由兴盛到‎灭亡的精彩故事,‎而是重墨叙写了秦‎国的势力之大和强‎势的行为,简叙了‎陈涉地位之卑微,‎率疲敝之卒击破了‎强大的秦国。

作者‎贾谊有意将秦国的‎强盛与败落拉近距‎离,好进行一番比‎较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预知贾谊的意‎图,必得在文中找‎出蛛丝马迹。

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在那时候,有商‎鞅辅佐他,“商鞅‎变法”起了实质性‎的作用,加上对外‎实行连衡策略,使‎山东诸侯自相争斗‎,秦国就坐收渔翁‎之利。

不得不说秦‎国在攻天下上很有‎政策,确实也获收‎了利益。

后来一‎直到昭襄王,沿袭‎了政策,秦国依然‎最为强大,尽管诸‎侯们合纵缔交,面‎对秦国的开关延敌‎,只能犹豫迟迟不‎进。

最终反被秦国‎趁机杀害。

面对势‎力诸侯国只能割地‎屈服,秦国统一了‎全国。

但别忘记这‎是用武力得来的,‎多少百姓只是敢怒‎而不敢言。

秦国‎懂得打天下,却不‎会守天下。

到暴君‎秦始皇,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毁坏城邑,‎杀掉英雄豪杰,收‎缴天下的兵器,以‎便愚弄及削弱百姓‎。

修城墙,做护城‎河,做防御工事,‎自以为天下已定。

‎然而暴行越来越激‎怒百姓,民心早已‎不在始皇天下,等‎的就是一个爆发的‎时刻。

于是这时‎鄙陋的陈涉率领了‎短小的队伍转而攻‎秦。

有了这个爆发‎点,就一发不可收‎了,顺应民心的起‎义很快得到发展,‎队伍急速扩大。

秦‎始皇早变成了瓮中‎之鳖,继而秦国毁‎灭在陈涉的手里,‎但也可以说是毁灭‎在民心的愤怒里。

‎“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这便‎是秦灭亡的原因,‎也是贾谊想表达的‎重点。

秦国灭亡‎已成历史,但是历‎史可鉴,“仁义”‎可见是守国的重要‎政策,它可硬凝聚‎一个国家的民心,‎有了民心,百姓才‎信服于你,君主才‎能在百姓的爱戴中‎守住并发展国家。

初中语文 古文赏析 贾谊《过秦论》翻译与鉴赏

初中语文 古文赏析 贾谊《过秦论》翻译与鉴赏

贾谊《过秦论》翻译与鉴赏一、作者简介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今河南洛阳)人,西汉杰出的政论家、文学家。

18岁时以文才显名,20岁被汉文帝刘恒召为博士,不久迁太中大夫,参与政事,深受倚重。

因提议政治,遭权贵、老臣嫉妒、毁谤,贬为长沙王太傅。

转任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堕马而死,他“自伤为傅无状”,一年后也忧郁而死,年仅33岁。

他的政治思想基本上属于儒家一派。

所著政论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有名。

其文议论风发,挥洒自如,气势磅礴,雄辩有力,颇有文采,感染力很强。

对当时和后世都很有影响。

原有集,后散佚,今人辑有《贾谊集》,包括《新书》十卷。

二、背景材料贾谊生活在西汉初期,由于此前经过五百多年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所以他极力主张行仁政以“安民”,曾多次上疏,评论时政。

《过秦论》就是为宣传这种主张写的,借说秦之过劝汉文帝“安民”。

三、补充注释①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秦孝公二十二年(前340年),商鞅伐魏,魏使公子卬为将而击之。

商鞅遗书公子卬,愿与为好会而罢兵。

会盟既已,商鞅虏公子卬而袭夺其。

魏王恐,乃使使割西河之地献于秦以和。

②合从缔交,相与为一首次合纵在前334年至前332年之间,苏秦说六国合纵,任纵约长,佩六国相印,“秦兵不敢窥函谷关十五年”。

前318年,苏秦再次约六国攻秦,楚怀王任纵约长,至函谷关,秦出兵击六国,六国皆引兵而归。

此外,前298年,魏、齐、韩三国曾联合攻秦。

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于河外。

从上述史实可以看出,政论叙史只是一种概述方式,跟史书记载不尽相同。

③伏尸百万这说的不是一次战役的死亡人数。

秦击六国杀伤人数皆有记载,如前293年击韩伊阙,斩首24万;前273年击魏华阳,斩首13万(《年表》作15万);前260年,破赵长平,杀卒45万(10万以下不计)。

④成败异变,功业相反这句话是对陈涉起义的肯定。

陈涉于起义后半年即被叛徒杀死,但作者认为他是成功的,功业极大。

贾谊《过秦论》(中篇)

贾谊《过秦论》(中篇)

贾谊《过秦论》(中篇)译文所以夏禹、商汤、周文王和周武王建立了国家,名号卓著,功业长久。

当今秦二世登上王位,普天之下没有人不伸长脖子盼着看一看他的政策。

受冻的人穿上粗布短袄就觉得很好,挨饿的人吃上糟糠也觉得香甜。

天下苦苦哀叫的百姓,正是新皇帝执政才能的表现。

这就是说劳苦人民容易接受仁政。

如果二世有一般君主的德行,任用忠贞贤能的人,君臣一心,为天下的苦难而忧心,丧服期间就改正先帝的过失;割地分民,封赏功臣的后代,封国立君,对天下的贤士以礼相待,把牢狱里的犯人放出来,免去刑戮,废除没收犯罪者妻子儿女为官家奴婢之类的杂乱刑罚,让被判刑的人各自返回家乡。

打开仓库,散发钱财,以赈济孤独穷困的士人;减轻赋税,减少劳役,帮助百姓解除急困;简化法律,减少刑罚,给犯罪人以把握以后的机会,使天下的人都能自新,改变节操,修养品行,各自谨慎对待自身;满足万民的愿望,以威信仁德对待天下人,天下人就归附了。

如果天下到处都欢欢喜喜安居乐业,唯恐发生变乱,那么即使有奸诈不轨的人,而民众没有背叛主上之心,图谋不轨的臣子也就无法掩饰他的奸诈,暴乱的阴谋就可以被阻止了。

二世不实行这种办法,破坏宗庙,残害百姓,比始皇更加暴虐无道,重新修建阿房宫,使刑罚更加繁多,杀戮更加严酷,官吏办事苛刻狠毒,赏罚不得当,赋税搜刮没有限度,国家的事务太多,官吏们都治理不过来;百姓穷困已极,而君主却不加收容救济。

于是奸险欺诈之事纷起,上下互相欺骗,蒙受罪罚的人很多,道路上遭到刑戮的人前后相望,连绵不断,天下的人都陷入了苦难。

从君卿以下直到平民百姓,人人心中自危,身处穷苦之境,到处都不得安静,所以容易动乱。

因此陈涉不凭商汤、周武王那样的贤能,不借公侯那样的尊贵,在大泽乡振臂一呼而天下响应,其原因就在于人民正处于危难之中。

所以古代圣王能洞察开端与结局的变化,知道生存与灭亡的关键,因此统治人民的方法,就是要专心致力于使他们安定罢了。

这样,天下即使出现叛逆的臣子,也必然没有人响应,得不到帮助力量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西汉贾谊过秦论有感
作者:壶公评论
贾谊在《过秦论》中写道: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每读及此,总不免为古人喝采。

今人论战国以美国为秦者多。

从现在看,美国是强,但颓势己现,秦楚之位岂可定论。

欧洲至今四分五裂,和中国在秦之后的“大一统”相比,东、西方文明确有较大的差异。

美国的行为与罗马末期神似,以战国的标准也只能是五霸之一,难有秦的气势。

极为相似的是苏联和晋,两者都成一时霸业,但又因内部原因四分五裂。

俄罗斯军事强大,令人侧目,但是政治混乱、经济衰败,名符其实的泥足巨人。

其命运不如赵、魏、韩,因为它还将崩溃。

西欧如齐,亦盛极一时。

但如今和平主义、人权观念太重,如垂暮之人,难有作为。

或将楚比于印度,是看高了它。

它在追赶中国,如果成功,也许可与楚相当。

因为当今世界能与楚相当的国家确实不好找。

应当无人看好以色列。

我认为,如果其能有强势的领导人,与阿拉伯人平分中东,是小事一桩。

比之于卧薪尝胆的越,也将成千古美谈。

談至此,中国是秦,巳跃然纸上。

非本人爱国,夸大其词。

中美之争,即秦位之争。

中国面临极好的历史机遇,如果继续坚持20-50年的现行政策,何愁不胜过美国,扬中华之威于世界。

历史在发展,不可能重复。

但历史常有相似之处,所以以史为鉴,可以知未来。

《过秦论》的精彩是现代人写不出来的。

认真思考其中的一些观点,可以对现在的世界有这样的一些理解:
一、美国不是秦,至少其领袖没有秦王的气魄,只是苟且于选票的商贩;其民众不是秦人,斤斤计较,难有作为。

但其骄横跋扈,形同堂诘诃德的豪勇则注定其走向衰亡。

有秦之盛而无秦之成,悲乎美利坚。

二、中国是秦,亦难。

毛泽东与黃炎培在延安的一席话,不知还有多少人记得。

起码现在的中国人都在骂毛泽东的运动和文革。

虽然不成功,但那是为解中国“朝代更替”之迷而作的试验。

明眼人都清楚,中国的经济是发展了,但是潜在的社会矛盾也在剧化。

能否走出“朝代更替”的怪圏。

世人试目以待。

如果把历史看成一个展开的长辐,以时间为横轴,以各种文明的兴衰为纵轴,那么我们会看到各种文明的发展和衰亡、冲突和融合。

衰亡是局部的,冲突是暂时的;发展是永恒的,融合是必然的。

古代哲人所谓的“大同” 即如是说。

从当今世界格局看,西方文明巳不如一、二次世界大战时期那么锋芒毕露。

老欧洲的和平主义和中国的“和为贵”,西方的民主思想和中国的改革开放。

这是西方文明向合理的回归,也是中华文明走出“朝代更替”的怪圏向新高度的进步。

现在两种文明即互相排斥又互相吸引,在冲突又在融合。

只要西方文明不为旁门左道所控制以至利令智昏,只要中国坚持改革开放、政治民主经济发展。

人类建设共同的文明是完全可能的。

文明在冲突之中融合。

中美之争不能不争,争是为了不争。

现代的世界大战是人类无法承受的。

我们祈盼和平,我们相信人类新文明的出现。

现代的中国人责任重大,比之于进行一场战争需要更多的耐心、毅力、勇气和智慧。

中、美之间不是秦楚之争。

而应该是携手共进,共建人类的新纪元.
2003-04写于麒麟山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