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解说词

合集下载

纪录片《西湖》解说词(完整版)

纪录片《西湖》解说词(完整版)

《西湖》总导演夏燕平

西湖不是纯自然的美景。

她不像黄山、九寨沟,西湖是千百年来人类治理疏浚、依势造景的山水之湖泊;她不像漓江、张家界,西湖是千百年来人们感怀世事、寄托情绪的精神之湖泊。因此说,西湖的美是天造人设的,《西湖》纪录片亦复如此。

许多第一次来到西湖的人,都有一种似曾相识之感。西湖之于中国人,太熟识了。

因为熟识,后来便不大有人愿意说西湖,也不是完全没有,而是怎么也说不好西湖。近代以来,西湖没有足以背诵的文,没有足以传唱的歌,没有足以传世的画,当然也没有足以把玩的影像作品。

影像作品,有出息的影像作品,是挑战观众的视觉经验,你得给人以陌生的东西。西湖,人们还陌生吗?

当我们离开西湖的景致,蜷缩在看不见风景的房间,把西湖这盘千年长度的磁带,往回倒的时候,我们发现,西湖,其实人们还是陌生的,陌生正是在于人们的熟识:“熟视无睹”。西湖是沧海桑田。从海水浸蚀的瀉湖,到可灌溉之湖,鱼虾之湖,饮用之湖,直至审美之湖。是经过几千年的自然造化和巧夺天工。远的不考,拜苏东坡之大名,我们都知道苏堤。其实还有与其比肩的杨公堤、稍逊风骚的赵公堤、早己隐入十万人家的白公堤……仅苏东坡治下的那次疏浚,就动用了二十万民工。

西湖是“户盈罗绮”。南宋在偏安的同时,却也创造了繁荣的经济和灿烂的文明。南宋后期,临安加上流动人口,约有一百四十万。城内店铺林立,买卖昼夜不绝。当时欧洲最著名的大城市伦敦,人口不过三万四千。难怪元初马可·波罗惊叹杭州是“天堂之城”。陈寅恪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邓广铭说:“两宋时期内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法国汉学家贾克·谢和耐说:“13世纪的中国,其现代化的程度是令人吃惊的……艺术、娱乐、制度、工艺技术各方面,中国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家,其自豪足以认为世界其他各地皆为化外之邦。”这个“现代化”还包括精神文明的程度,因此,阿诺尔德·约瑟·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

岳阳楼解说词简短片

岳阳楼解说词简短片

岳阳楼解说词简短片

1.急需《岳阳楼记》解说词

岳阳楼记

[北宋]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翻译: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安居乐业,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增它旧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一湖。它连接着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宽广无边;早晴晚阴,气象万千。这是岳阳楼盛大壮观的景象,前人的描述(已经)很详尽了。然而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湘,被贬的政客和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不同吧?

话说长江解说词的分析(范本)

话说长江解说词的分析(范本)

话说长江解说词的分析‎

话说长江解说词的分‎析

和一张图画就写成‎了不朽的《岳阳楼记》‎,这使人联想到养育范‎仲淹长大的太湖,它的‎风貌和性格跟洞庭湖一‎定有许多共同之处。“‎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有趣的是,太湖‎里有山名叫洞庭山,洞‎庭湖里的君山原先也叫‎洞庭山,洞庭湖就是因‎洞庭山而得名的。唐代‎诗人刘禹锡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的洞庭‎湖比作一个白色的银盘‎,而把峻秀的君山看作‎是银盘中的一枚青螺。‎他曾经写过这样一首美‎丽的诗歌: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中一‎青螺。”君山虽小却有‎很多传说。相传在40‎00多年前,舜帝在南‎下视察的时候死去了,‎他的两个妃子闻讯赶去‎吊唁,没想到在君山水‎断去路凭吊无处,于是‎扶竹痛哭,悲痛欲绝,‎她们的血泪洒落在君山‎的竹子上,斑斑点点,‎点点斑斑,因此在人世‎界就出现了君山斑竹,‎真所谓“当时血泪知多‎少,直到如今竹上班”‎。二妃真的投水了,人‎们在君山造了坟墓,盖‎了庙宇,只是如今已经‎无处可寻了。君山南侧‎的柳毅井是后人根据唐‎代柳毅传说故事传说开‎凿的。柳毅是个落第书‎生,在回家乡的途中碰‎到了一个牧羊女,她自‎称是洞庭龙王的女儿因‎受丈夫虐待被赶出了龙‎宫,她拜托刘毅捎带书‎信给龙王,盼能早日得‎救回龙宫,后来几经周‎折终于和善良的柳毅结‎为夫妻。这柳毅井中的‎水清洌甘美,用这用沏‎茶别有一翻沁心的清香‎味儿。君山不但有好水‎,而且有好茶。因为君‎山茶叶的白毫犹如银针‎,所以这里的茶叶也就‎叫君山银针了。在洞庭‎湖东侧的这条江,论景‎色并非甲天下,然而龙‎舟竞渡却在此江发祥,‎它就是屈原怀沙自沉的‎汩罗江。“变白以为黑‎兮,倒上以为下。凤凰‎在笯兮,鸡鹜翔舞。邑‎犬群吠兮,吠所怪也。‎非俊疑杰兮,固庸态也‎。”两千多年前屈原满‎怀着对黑暗的憎恨,写‎完一生中的最后这首诗‎,告别人世,怀沙自沉‎了。当时秦、楚、齐三‎强都想争雄称霸,统一‎中国,屈原不但有很高‎的文化素养,而且通晓‎国际形势,他要求严明‎法纪,先贤任能,改良‎内政,同时主张“联齐‎抗秦”保全楚国的独立‎和安全,他遭到了腐败‎贵族们的反对和陷害,‎终于被

纪录片《西湖》解说词(完整版)

纪录片《西湖》解说词(完整版)

《西湖》总导演夏燕平

西湖不是纯自然的美景。

她不像黄山、九寨沟,西湖是千百年来人类治理疏浚、依势造景的山水之湖泊;她不像漓江、张家界,西湖是千百年来人们感怀世事、寄托情绪的精神之湖泊。因此说,西湖的美是天造人设的,《西湖》纪录片亦复如此。

许多第一次来到西湖的人,都有一种似曾相识之感。西湖之于中国人,太熟识了。

因为熟识,后来便不大有人愿意说西湖,也不是完全没有,而是怎么也说不好西湖。近代以来,西湖没有足以背诵的文,没有足以传唱的歌,没有足以传世的画,当然也没有足以把玩的影像作品。

影像作品,有出息的影像作品,是挑战观众的视觉经验,你得给人以陌生的东西。西湖,人们还陌生吗?

当我们离开西湖的景致,蜷缩在看不见风景的房间,把西湖这盘千年长度的磁带,往回倒的时候,我们发现,西湖,其实人们还是陌生的,陌生正是在于人们的熟识:“熟视无睹”。西湖是沧海桑田。从海水浸蚀的瀉湖,到可灌溉之湖,鱼虾之湖,饮用之湖,直至审美之湖。是经过几千年的自然造化和巧夺天工。远的不考,拜苏东坡之大名,我们都知道苏堤。其实还有与其比肩的杨公堤、稍逊风骚的赵公堤、早己隐入十万人家的白公堤……仅苏东坡治下的那次疏浚,就动用了二十万民工。

西湖是“户盈罗绮”。南宋在偏安的同时,却也创造了繁荣的经济和灿烂的文明。南宋后期,临安加上流动人口,约有一百四十万。城内店铺林立,买卖昼夜不绝。当时欧洲最著名的大城市伦敦,人口不过三万四千。难怪元初马可·波罗惊叹杭州是“天堂之城”。陈寅恪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邓广铭说:“两宋时期内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法国汉学家贾克·谢和耐说:“13世纪的中国,其现代化的程度是令人吃惊的……艺术、娱乐、制度、工艺技术各方面,中国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家,其自豪足以认为世界其他各地皆为化外之邦。”这个“现代化”还包括精神文明的程度,因此,阿诺尔德·约瑟·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

宋之韵 解说词 旷世奇才

宋之韵 解说词 旷世奇才

第六、七集旷世奇才

公元1082年,四十六岁的苏轼,在黄州赤壁酹江亭这里写下了震古烁今的名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这一声长啸穿越千年,一直在这里隆隆地震响,将永远叩击游人的心扉,“大江东去”这四个音搭配在一起,像一声号角,是那么和谐那么响亮那么雄劲。虽然这酹江亭上再也找不到他巨人的身影,再也问不出他悲凉的遭遇,但我们相信他还活在这里,他是不会死的。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起首两句就像长江的巨浪,滚滚滔滔而下,气势磅礴。“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点出赤壁怀古的题旨。用“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来突出赤壁的险峻,极有声色。“一时多少豪杰”把赤壁之战中的英雄人物一总推入读者的想象,然后快速转入下片,用近景推出周瑜。“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几句话就让周瑜赢得了赤壁之战。怀古是为了抒发心中的郁积,词人于是站出来告诉读者,“人生如梦”,而自己偏生那么容易动感情,以至“早生华发”,实在可笑。

真的可笑吗?不!当时的苏轼是个有罪之人,因为三年前,他被一场卑劣的文字狱击倒了。这就是中国文学史上永远散发着血腥气的“乌台诗案”。中国古代这个学者,思想家,诗人,词人,散文家,画家,书法家兼于一身的奇才,因为写诗同情老百姓,被告发诬蔑了早已走样的新法,差点就丢了性命。

三年的时间不长,他内心的伤口肯定还在流血,他肯定还在做被推上刑场的噩梦。《赤壁怀古》就是在这种心绪下创作的。明白了这一点,读这首词自然该别有一番滋味。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部编高中语文记录片《苏东坡》解说词(高考语文备考宝典)

部编高中语文记录片《苏东坡》解说词(高考语文备考宝典)

纪录片《苏东坡》解说词

第一集《雪泥鸿爪》

一道美食,蕴藏生活智慧。东坡肉It's verydelicious。

明月几时有。一首词,传唱大江南北。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一种人生态度,凝结幸福生活的秘诀。

一提到苏东坡,总会引起人们亲切敬佩的微笑。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苏东坡。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近千年来,他的形象,不断地被呈现、描绘和刻画。

人们诵读苏东坡的文章词赋,临摹他的书法,谈论他的生平轶事。

乘风归去。他是永不过气的偶像,追随者不分老幼跨越古今,是什么铸就了苏东坡的魅力,让人们对他喜爱至今?

崛起于才华一考成名

公元1037年,苏东坡出生在四川眉山。民间传说,就在这一年,眉山一座原本郁郁葱葱的大山,不知为何,突然花草凋零树木枯萎。

今天的三苏祠,曾经是苏家的老宅。唐宋八大家中,有三位从这扇门里走出来。他们就是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

公元1056年春天,苏东坡平生第一次,离开了生活近二十年的

故乡眉州。他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一起,前往汴京参加科考。

苏东坡最大的一个幸运,就是他父亲带着他去考进士那一年,遇上当年考试的主考官、北宋文坛的领袖欧阳修。

阅卷时,欧阳修读到了一篇文风质朴、立论深邃的文章。他拍案叫好,打算把此人取为第一。欧阳修估计是他的学生曾巩写的,给自己的学生第一名不太好,给个第二名吧。

拆去糊名的纸片,欧阳修才发现这篇文章的作者,并非曾巩,而是苏东坡。

欧阳修说,他(苏东坡)的文章写得非常好,自己经常读他的文章冒汗,他说三十年以后,没有人知道欧阳修了,人们只会知道苏子瞻。

在文人地位极高的宋朝,苏东坡二十岁高中进士。三十岁时,他已成为名头最响亮的大文豪。

西湖苏东坡纪念馆介绍

西湖苏东坡纪念馆介绍

西湖苏东坡纪念馆介绍

杭州西湖苏东坡纪念馆位于杭州西湖苏堤南端的映波桥旁,毗邻雷峰塔、净寺、花港观鱼,并与章太炎纪念馆、张苍水祠、太子湾公园隔路相望。该纪念馆占地面积4200平方米,建筑面积550平方米,建成于1988年12月28日,并在2004年进行了重整开放。

这座纪念馆是一座襟湖傍堤的名人纪念馆,也是一座飞檐翘角,红窗白墙的楼阁式仿宋建筑。它与湖光山色交相辉映,环境清雅。馆区由主楼展厅、碑廊、百坡亭、酹月轩等组成,粉墙黛瓦,玲珑可人。其中,主楼展厅分为上下两层,一楼陈列苏东坡的生平事迹,主要是在杭的政绩和逸事。

此外,在纪念馆苏堤入口左侧还立有一尊苏东坡石雕像,他衣袂飘然,昂首云外,仿佛还在与杭城百姓诉说着眷眷情愫。这座纪念馆现已成为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且是西湖风景名胜区富有特色的文化旅游热点。

总的来说,杭州西湖苏东坡纪念馆是一个展示苏东坡生平和文化艺术成就的重要场所,也是杭州市的文化地标之一。

蓬莱阁苏公祠导游词 (2)

蓬莱阁苏公祠导游词 (2)

蓬莱阁苏公祠导游词

一、蓬莱阁

蓬莱阁是位于山东烟台市的一座古建筑,也是中国古代传说中著名神话故事《神仙传》中的蓬莱仙境的象征。蓬莱阁位于蓬莱区的威海路,面朝大海,背靠三岛山,四季如春,风景宜人。

蓬莱阁始建于明代,最初是由一位济南地方官员所建。后来又经历了多次修复和扩建,形成了今天的规模。蓬莱阁共有九层,每层都有精美的雕刻和绘画,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建筑艺术的精华。

在蓬莱阁的顶层,游客可以欣赏到壮观的海景和美丽的日出。每年夏季,蓬莱阁都会举办一系列的海滨文化艺术活动,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文艺爱好者。此外,蓬莱阁还设有一个博物馆,陈列着与蓬莱阁相关的历史文物和艺术品,深入了解蓬莱阁的历史和文化。

二、苏公祠

苏公祠位于蓬莱市苏公山下,是为了纪念明代文学家苏东坡而建的。苏东坡,号称“东坡居士”,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化名人,也是宋代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

苏公祠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采用传统的中国古代建筑风格,建筑物主体为木质结构,檐角翘曲,雕刻精美。苏公祠内陈列着苏东坡的字画和文物,展示了他的文学成就和人生经历。

苏公祠周围环境幽静,绿树成荫,让人心旷神怡。苏公祠还有一个苏东坡文化广场,每年会举办一系列的文化活动,如诗歌朗诵、书法展览等,吸引了大量的文艺爱好者和游客。

苏东坡被誉为“文学家中的文学家”,他的诗词、文章影响深远,至今仍然被广泛传诵。苏公祠是了解苏东坡和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场所,也是游客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

三、蓬莱阁苏公祠之旅

蓬莱阁和苏公祠是位于山东烟台市的两大著名景点,也是游客必访的地方。游客可以在一天内游览完这两个景点。

《苏东坡》解说词

《苏东坡》解说词

第一集《雪泥鸿爪》

一道美食,蕴藏生活智慧。东坡肉It's very delicious。

明月几时有。一首词,传唱大江南北。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一种人生态度,凝结幸福生活的秘诀。一提到苏东坡,总会引起人们亲切敬佩的微笑。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苏东坡。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近千年来,他的形象,不断地被呈现、描绘和刻画。

人们诵读苏东坡的文章词赋,临摹他的书法,谈论他的生平轶事。

乘风归去。他是永不过气的偶像,追随者不分老幼跨越古今,是什么铸就了苏东坡的魅力,让人们对他喜爱至今?

崛起于才华一考成名

公元1037年,苏东坡出生在四川眉山。民间传说,就在这一年,眉山一座原本郁郁葱葱的大山,不知为何,突然花草凋零树木枯萎。

今天的三苏祠,曾经是苏家的老宅。唐宋八大家中,有三位从这扇门里走出来。他们就是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

公元1056年春天,苏东坡平生第一次,离开了生活近二十年的故乡眉州。他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一起,前往汴京参加科考。

苏东坡最大的一个幸运,就是他父亲带着他去考进士那一年,遇上当年考试的主考官、北宋文坛的领袖欧阳修。

阅卷时,欧阳修读到了一篇文风质朴、立论深邃的文章。他拍案叫好,打算把此人取为第一。欧阳修估计是他的学生曾巩写的,给自己的学生第一名不太好,给个第二名吧。

拆去糊名的纸片,欧阳修才发现这篇文章的作者,并非曾巩,而是苏东坡。

欧阳修说,他(苏东坡)的文章写得非常好,自己经常读他的文章冒汗,他说三十年以后,没有人知道欧阳修了,人们只会知道苏子瞻。

在文人地位极高的宋朝,苏东坡二十岁高中进士。三十岁时,他已成为名头最响亮的大文豪。

电视片《宋之韵》文字解说词【七】

电视片《宋之韵》文字解说词【七】

电视片《宋之韵》文字解说词【七】

电视片《宋之韵》文字解说词【七】第七集《宋之韵》解说词【七】旷世奇才(下)

苏轼把自己的生活全方位撒进词的沃野,用独自从生活中浓缩出来的哲理去进行培育,使词万紫千红,争妍斗艳,开出了有深度的,经得起琢磨的意境。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春日出游,忽然遇上阵雨,同伴狼狈不堪,词人却“吟啸且徐行”置之度外,“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烟雨中奔走一生的准备都做好了,还会怕这么一阵雨吗?终于阵雨过后,斜照相迎。刚才那一阵“穿林打叶声”不过是一场虚惊。实际上,似乎什么也没有发生过。这里有陶渊明的随缘自适,有禅宗用平常心去看待一切的了悟。苏轼抱着儒家的社会责任感来承当一切,一点不肯马虎,这当然是行不通的。知无不言的性格,黑白分明的态度,使他受尽了折磨,贬官贬得一次比一比远——

《食荔枝》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

岭南人。

已经贬到了惠州,当时这是地产的蛮荒之地,他竟然声言只要天天有荔枝吃,就“不辞长作岭南人”。这显然是无可奈何的自宽自解,然而因为他是旷世奇才,又有充满磁性的人格魅力,这使他那些藐小的政敌,忌妒得目光都发高烧。于是,他们借故把苏轼再贬到海南的儋州。年已六十二岁的苏轼,觉得真直到了人生的尽头——

突兀隘空虚,他山总不如,君看道旁石,尽是补天余。

他这块有用的石头,无法去补朝廷的裂缝,被抛掷出来,也许将永远与海南这里的巨石为伍吧!这是他无法排解的悲哀。然而,他毕竟是哲人,并没有在荒凉中板结成石头。“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他把这四年的贬谪当作一次旅游。

《话说长江》解说词(4)四川盆地

《话说长江》解说词(4)四川盆地

《话说长江》解说词(4)四川盆地

顾名思义,所谓盆地,就是说,它的形状像一个盆子似的——四周高,当中低,而且平。

这个盆子可大啦,它的面积多达20万平方公里,一般来讲,超过10万平方公里的才算是大盆地。在我们国家,这样大的盆地除四川之外,还有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从自然环境来说,在四大盆地中,要数四川盆地最多姿、最富饶了。

四川盆地的边缘是由巫山、大娄山、大凉山、邛莱山、岷山、米仓山兜圈子组接起来的。由于处在群山环抱之中,自古以来,人们要出入四川就十分艰难。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以及“千古魂销蜀道难,畏途巉岩不可攀”的诗句,就是古人对四川交通的写照。

古时候,人们出入四川盆地只有两条路:一条是长江,一条是栈道。出入四川盆地的这段长江又叫川江。川江险滩密布,暗礁林立,而且水流很急。我们可以想象的到,当古人冒着生命危险,驾着一叶扁舟,在川江上穿行的时候,是何等的艰难,没有一点勇气,没有一点胆量是不行的。

栈道是古人在悬崖峭壁上开凿出来的、架设起来的路。人们现在峭壁上凿出千万个洞,再把木桩打进石洞,然后在桩子上铺上木头,这才铺成了一条勉强供人行走的路。其实,这样的栈道与其说是一条路,莫如说它是一条无与伦比的桥。只不过这长而又长的桥,一头插在岩石里,一头悬在半空中。

这条栈道传说是诸葛亮下令修建的。它从陕西省的勉县开始,越过大巴山,横渡嘉陵江,经过剑阁进入四川,到达梓潼,全场770千米。以“天下雄关”著名的剑门关就是修建在这条栈道上。古书《三国志》和《水经》对剑门关的险要形势都有记述,说它是历代兵家的必争必守之地。但是描述最生动的要数李白了。他在《蜀道难》一诗里写道“剑阁峥嵘而崔巍,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人文历史纪录片苏东坡成竹在胸解说词

人文历史纪录片苏东坡成竹在胸解说词

人文历史纪录片苏东坡成竹在胸解说词

菊池惺堂喜欢收藏古董书画。苏东坡的书法作品《黄州寒食帖》现藏于台北故宫。公元1082年,苏东坡来到黄州的第三个寒食节。按照传统,这一天家家禁止生火,只能吃冷食。苏东坡凝望着窗外的雨丝,突然间有了写字的冲动。他拿起笔,伏在案头,写下了《寒食帖》。山中无日月,时间早就被遗忘了。对于寒食节的到来,苏东坡更恍然无知。直到看见乌鸦衔着坟间烧剩的纸钱,悄然飞过,他才想到这一天是寒食节。书画艺术古今文人争相收藏苏东坡把一个流放诗人的沮丧与憔悴写到了极致。心如死灰,不能复燃。饱经忧患的苏东坡,在四十六岁终于领悟——艺术之难,不是难在技巧,而是难在不粉饰,不卖弄,难在能够自由而准确地呈现一个人的内心处境。18年后,这幅《寒食帖》,辗转到黄庭坚的手上,他挥笔写下题跋。黄庭坚的题跋论语精当,书法绝妙,与苏东坡的《寒食帖》可谓珠联璧合。在繁华的东京街头,有一家名叫荣丰斋的书法教室。每个周末,书法爱好者都会来这里上课。临摹《黄州寒食帖》是今天这堂课的内容。日本从古至今出现了很多“东坡迷”,在京都这个古老的城市,便住着一位。公元1082年,年轻的画家米芾,从遥远的湖南来到黄州拜望苏东坡。那一次相聚,酒酣耳热之际,苏东坡拿出一张宣纸,叫米芾贴在墙上,自己面壁而立,悬肘画了一幅《枯木怪石图》。苏东坡用自己独具功力的书法功底,引领了中国“文人画”的潮流。除了喜欢画石,苏东坡也爱画竹。他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有一次,米芾发现苏东坡画的竹子没有竹节,而是一笔从底部画至竹梢,就好奇地问:“为何不一节节分着画?”苏东坡回答:“竹子生长时,哪里是一节一节长的呢?”公元1083年,在黄州生活了三年后,苏东坡见到了自南国北归的好友王定国。临皋亭下的江水不舍昼夜,一晃,四年过去了,就在苏东坡把黄州当作自己的故乡,决心做个安然的农夫时,他的命运再一次发生转折。昔日政敌相会金陵把酒言欢公元1084年的春天里,苏东坡收到了调离黄州的一纸诏令。天高地远的黄州,将他生命中的悲苦、艰辛、安慰与幸福都推到了极致。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创作几乎都在这里完成。黄州的乡亲好友同样不舍,纷纷携酒相送。苏东坡就这样离开了黄州,从此再也没有回来过。以后的日子里,每当他遭遇政敌迫害,痛苦无

苏东坡诗词赏析讲解

苏东坡诗词赏析讲解

苏东坡诗词赏析讲解

(原创实用版)

目录

一、苏东坡诗词的背景与成就

二、苏东坡诗词的风格特点

三、苏东坡诗词中的人生哲理

四、苏东坡诗词的赏析举例

五、苏东坡诗词的影响与传承

正文

一、苏东坡诗词的背景与成就

苏东坡,原名苏轼,是我国北宋时期的文学巨匠、政治家和书画家。他在诗词创作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现存词 350 多首,诗 2700 多首,文章 4000 多篇。他的诗词作品,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二、苏东坡诗词的风格特点

苏东坡的诗词风格独特,具有鲜明的个性。他的诗词作品既有豪放奔放的气势,又有婉约柔美的风情。在形式上,他善于运用夸张、比喻、对仗等修辞手法,使作品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在内容上,他善于抒发个人情感,表达人生哲理,使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三、苏东坡诗词中的人生哲理

苏东坡的诗词中,充满了他对人生的独到见解和深刻领悟。他以诗词为载体,表达了自己对生活、事业、友情等方面的思考。例如,他的《赤壁赋》中“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的句子,表达了人生短暂,要珍惜时光,努力奋斗的道理。

四、苏东坡诗词的赏析举例

以下是几首苏东坡诗词的赏析:

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是一首表达思念亲人的词作,以明月为背景,抒发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词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句子,表达了人生的无常,要珍惜当下的道理。

2.《念奴娇·赤壁怀古》:这是一首描绘赤壁古战场的词作,表达了作者对古代英雄的敬仰之情。词中“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句子,形象地描绘了古代英雄的英勇形象。

第二季 中国诗词大会 解说词

第二季 中国诗词大会 解说词

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解说词

杜甫是唐代最温厚的诗人,《春夜喜雨》这雨为什么是喜,因为他来的是时候,而且他来的方式是一种温柔的方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晚上大家都安睡了,他悄悄地进入了这个村庄,细细的春雨温润的润物,所以这样的雨,在晚上,在夜里,在我们最需要他的时候来到,就好像我们最需要一个人引导我们的时候,就好像我们听到的很多温润的话语一样。所以老杜虽然写的是雨,但用意却在乎人,因此这首诗经常用来比喻教化人生、润入心田,所以我认为不愧是“诗圣”,写出来的诗有感动、有深度。

我们唐朝的时候,妇女还不裹脚的时候,男男女女也有跳舞的风气,这种“踏歌”风俗实际上是,上身基本不动,手拉在一起,靠脚跺出鼓点来的一种舞蹈。所以这里的“踏歌”是一种歌舞形式。

因为这是一首送别的诗,所以这其中的情感是一定要有夸张的成分在里面,才能表达出我们之间的深情厚谊、恋恋不舍。送别在我们的古诗词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有壮别,如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就是壮别,“儿女共沾巾”这是一种境界,惜别,也很美,也很温暖,但是如果诗中只有惜别,那就是人生中缺了一种豪情。这三首都是写豪情,你比方说“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当曹植写《赠白马王彪》的时候,他是内心非常沉重的。因为白马王、任城王和他,他们三个一块儿去见他哥哥曹丕,结果任城王就在见了曹丕之后不明不白的死了,他和白马王的封地很近,本来应该一块儿走,—————————————————————————————————————————————————————

但是曹丕不让他们一块儿走。这哥俩关系很好,但是曹丕不让他们同路而行,所以他在很悲愤的心情下写“丈夫志四海,万里尤比邻”这个能够看出曹植的气魄来,虽然我自己不得意,但是我还是有这样一颗雄心,剩下两首,每一个的范围不

苏东坡 简介

苏东坡 简介

苏东坡(1037年1月8日- 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篱,又号文山、苏仙,是中国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画家,以卓越的文学成就和政治才华而著称。

苏东坡是北宋文学的杰出代表,被誉为文学史上的“文学巨匠”。他的文学作品丰富多样,包括诗、赋、词、文,尤以诗文为盛。他的诗歌清新豪放,抒发豁达豪放的个性,对后世影响深远。他的散文作品如《东篱乐府》、《前赤壁赋》等也为后人传颂。

除了文学才华,苏东坡还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曾担任过宰相,对政务、军事都有出色的贡献。然而,由于他直言敢谏的性格,多次遭到贬谪,被调离重要职务。尽管历经风波,他一直保持对政治的关切。

苏东坡还是一位卓越的书法家和画家。他的行书被誉为“东坡体”,为后来的书法艺术产生深远影响。他的画作以山水画和人物画为主,擅长用墨法表现自然风光和人物生动形态。

苏东坡一生经历坎坷,但他一直以豁达的胸怀对待人生的得失,被后人传颂为“苏文忠公”。他的文学成就和政治才华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之一。

苏东坡解说词

苏东坡解说词

人文历史纪录片《苏东坡》解说词(摘要)

人文历史纪录片《苏东坡》解说词

第一集《雪泥鸿爪》

一道美食,蕴藏生活智慧。东坡肉It's verydelicious。

明月几时有。一首词,传唱大江南北。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一种人生态度,凝结幸福生活的秘诀。

一提到苏东坡,总会引起人们亲切敬佩的微笑。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苏东坡。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近千年来,他的形象,不断地被呈现、描绘和刻画。

人们诵读苏东坡的文章词赋,临摹他的书法,谈论他的生平轶事。

乘风归去。他是永不过气的偶像,追随者不分老幼跨越古今,是什么铸就了苏东坡的魅力,让人们对他喜爱至今?

崛起于才华一考成名

公元1037年,苏东坡出生在四川眉山。民间传说,就在这一年,眉山一座原本郁郁葱葱的大山,不知为何,突然花草凋零树木枯萎。

今天的三苏祠,曾经是苏家的老宅。唐宋八大家中,有三位从这扇门里走出来。他们就是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

公元1056年春天,苏东坡平生第一次,离开了生活近二十年的故乡眉州。他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一起,前往汴京参加科考。

苏东坡最大的一个幸运,就是他父亲带着他去考进士那一年,遇上当年考试的主考官、北宋文坛的领袖欧阳修。

阅卷时,欧阳修读到了一篇文风质朴、立论深邃的文章。他拍案叫好,打算把此人取为第一。欧阳修估计是他的学生曾巩写的,给自己的学生第一名不太好,给个第二名吧。

拆去糊名的纸片,欧阳修才发现这篇文章的作者,并非曾巩,而是苏东坡。

欧阳修说,他(苏东坡)的文章写得非常好,自己经常读他的文章冒汗,他说三十年以后,没有人知道欧阳修了,人们只会知道苏子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文历史纪录片《苏东坡》解说词(摘要)

人文历史纪录片《苏东坡》解说词

第一集《雪泥鸿爪》

一道美食,蕴藏生活智慧。东坡肉It's verydelicious。

明月几时有。一首词,传唱大江南北。不知天上宫阙,今夕就是何年。一种人生态度,凝结幸福生活的秘诀。

一提到苏东坡,总会引起人们亲切敬佩的微笑。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苏东坡。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近千年来,她的形象,不断地被呈现、描绘与刻画。

人们诵读苏东坡的文章词赋,临摹她的书法,谈论她的生平轶事。

乘风归去。她就是永不过气的偶像,追随者不分老幼跨越古今,就是什么铸就了苏东坡的魅力,让人们对她喜爱至今?

崛起于才华一考成名

公元1037年,苏东坡出生在四川眉山。民间传说,就在这一年,眉山一座原本郁郁葱葱的大山,不知为何,突然花草凋零树木枯萎。

今天的三苏祠,曾经就是苏家的老宅。唐宋八大家中,有三位从这扇门里走出来。她们就就是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

公元1056年春天,苏东坡平生第一次,离开了生活近二十年的故乡眉州。她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一起,前往汴京参加科考。

苏东坡最大的一个幸运,就就是她父亲带着她去考进士那一年,遇上当年考试的主考官、北宋文坛的领袖欧阳修。

阅卷时,欧阳修读到了一篇文风质朴、立论深邃的文章。她拍案叫好,打算把此人取为第一。欧阳修估计就是她的学生曾巩写的,给自己的学生第一名不太好,给个第二名吧。

拆去糊名的纸片,欧阳修才发现这篇文章的作者,并非曾巩,而就是苏东坡。

欧阳修说,她(苏东坡)的文章写得非常好,自己经常读她的文章冒汗,她说三十年以后,没有人知道欧阳修了,人们只会知道苏子瞻。

在文人地位极高的宋朝,苏东坡二十岁高中进士。三十岁时,她已成为名头最响亮的大文豪。

跌倒于才气牢狱之灾

苏东坡入仕之初的宋仁宗年间,表面的太平之下,掩盖的就是积贫积弱的王朝。

宋仁宗去世后,宋神宗即位。她任用王安石实行改革,力图自强,这就就是王安石变法。

别有企图的官员混进变法机构,新法没有起到正面效果。朝廷官员以支持变法与否而分裂成两派。内耗式的党争愈演愈烈。

宋神宗,急于做出改变。宋神宗的急切、王安石的独断,让苏东坡陷入了忧虑。

明知就是以卵击石,苏东坡还就是忍不住要发声。她写下了《上神宗皇帝书》,就经济、军事以及变法,提出自己的见解。

苏东坡等人的劝谏无法扭转大局。王安石变法的第三年,欧阳修辞去官职,退隐林泉。不久后,司马光也向朝廷递交了辞呈,隐居洛阳。

公元1071年,七月里,苏东坡来到杭州任通判。在江南绵绵细雨中,她听到了百姓的哀怨与痛哭。苏东坡只能通过文章来代替老百姓,表达其悲愤之情。

御史台的官员,弹劾苏东坡在《湖州谢上表》中,大放厥词,愚弄朝廷。接着她们找出苏东坡的诗集,指责苏东坡讥讽朝政,犯欺君之罪。

前来抓捕苏东坡的差官气势汹汹,径直闯入州衙。差官下令差役,用绳子把苏东坡捆起来,押往京城受审。

公元1079年腊月,北宋王朝最高司法机关御史台的监狱里,关押着一个特殊的囚犯,苏东坡。在牢狱里,苏东坡度过了一百多个日夜。

获救于才华贬官黄州

有人想要置苏东坡于死地。然而,在这生死之际,挺身为苏东坡说情的人更多。

王安石,她也托人带话给神宗,说这个圣明时代,不能杀有才华的人。曹太后生病期间,神宗去探望的时候,曹太后说,先帝在的时候,认为这两个兄弟都就是宰相之才,赶紧把她放了。大家的这种援救,也等于给神宗一个台阶下。朝廷的判决终于降临:苏东坡贬官黄州,任团练副使。“乌台诗案”终于尘埃落定。

苏东坡第一次为官,到凤翔赴任,在途中她给苏辙写了一首诗: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雪泥鸿爪,这四个字宿命般地成为苏东坡一生的写照。

第二集《一蓑烟雨》

公元1080年正月初一,苏东坡在漫天风雪中,踏上了通往黄州的路途。前路迷茫,苏东坡不知道等待自己的将就是怎样的命运。她不会想到,天高地远的黄州,将成为她人生的转折之地。

诗人“变”农民开垦荒地

因一时无处落脚,定慧院的方丈把一

间尘封已久的小屋,借给了苏东坡。惊魂未定的苏东坡整天闭门不出。

深夜梦醒时分,在彻骨的孤寂中,苏东坡写下了一首《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面对逆境,苏东坡变得更加坦然,没有那么焦虑了。苏东坡一点点地摆脱了内心的困惑。但生活的困境,却对她步步紧逼。

所幸苏东坡有一个朋友,她叫马梦德。当苏东坡以戴罪之身被贬黄州,马梦德竟然千里迢迢赶来,与苏东坡同甘共苦。

从宋代到现在,假如说她(苏东坡)的这个粉丝有成千上万,这个马梦德就是第一个,头号粉丝。(刘小川语)

马梦德出面找当时的黄州太守徐君猷,说苏轼家里非常的困难。瞧您能不能给点地她种。

徐君猷爽朗地答应下来,就把黄州城内,废弃掉的军营地,交给苏轼无偿耕种。

马梦德向官府请领的这块地,苏东坡一见倾心。这本就是一块无名高地,因为它位于城东,苏东坡便以“东坡”命名,自号“东坡居士”。

公元1081年,苏东坡开始了自己的农民生涯。

有时,苏东坡干脆跑到田间、水畔、山野、集市,追着农民、渔父、樵夫、商贩谈天说笑。

皇帝她可以陪,普通的百姓、农民,甚至乞丐她也不见外,也可以平等交往,在她的眼里,天下无一个不就是好人。那就是真正的对人的大爱。

日暮时分,劳作归来,过城门时,守城士卒都知道这位老农,就是一个大文人,但不知道她为何沦落至此,有时候还会拿她开几句玩笑,苏东坡总就是泰然处之,笑而不语。

此时的苏东坡,渐渐远离忧愤,早年作品中的讽刺与愤怒,慢慢地转化为人性中的宽容与温暖。那就是一种能够笑纳一切的达观。

世事的风雨沧桑,草木的万千变化,都被收纳进苏东坡的生命里。假若她不曾遭遇“乌台诗案”,假若她不曾躬耕东坡,心境必然大大不同。不经历那些痛苦与折磨,她不会知道“也无风雨也无晴”,竟就是让人喜悦。

第三集《大江东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