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世奇才苏轼

合集下载

苏轼简介

苏轼简介
2012-12-1
《寒食帖》--- 天下第三行书
《黄州寒食诗帖》彰显动势,洋溢着起伏的情绪。诗写得苍凉惆怅,书 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 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苏轼将诗句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 线条的变化中,或正锋,或侧锋,转换多变,顺手断联,浑然天成。 其结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有宽有窄,参差错落, 恣肆奇崛,变化万千。 因为有诸家的称赏赞誉,世人遂将《寒食帖》与东晋王羲之《兰 亭序》、唐代颜真卿《祭侄稿》合称为“天下三大行书”,
2012-12-1
诗词
苏轼的诗现存约两千七百余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 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 ,具有浪漫主义色 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词 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诗文有《东坡七集》 等。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 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苏轼在我国 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 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 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 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 重大贡献。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 2012-12-1 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2012-12-1
政治生涯
苏轼的一生,可以用“四个三”来概括:不忘三 事——金榜题名、乌台诗案、太后恩宠;不忘三 人——敬如父师的欧阳修、素为敬重又有矛盾的 王安石、司马光;不忘三地——黄州、惠州、儋 州;不忘三情——与苏辙的手足情、与王弗的生 死情、与朝云的不了情。他生活中的每一个片断, 几乎都与传奇相联系。例如,金榜题名时,他由 第一变成了第二,却反而更为出名;乌台诗案中, 他九死一生,被贬黄州,却反而出现了创作的黄 金时期;他赠弟辙、悼亡妻的词篇,被人们万口 流传,历久而不衰……

旷世奇才,模范丈夫——苏轼ppt

旷世奇才,模范丈夫——苏轼ppt

模范丈夫
标准?
重情重义! 在外要极富盛名,在家能安心做菜。
挚情
苏轼的结发之妻叫王弗,四川眉州青神人,年轻貌美, 知书达礼,16岁嫁给苏轼。她堪称苏轼的得力助手,有 “幕后听言”的故事。苏轼为人旷达,待人接物相对疏忽, 于是王弗便在屏风后静听,并将自己的建议告知于苏轼。 王弗与苏轼生活了十一年后病逝。苏轼依父亲苏洵言“于 汝母坟茔旁葬之”,并在埋葬王弗的山头亲手种植了三万 株松树以寄哀思。又过了十年,苏轼为王弗写下了被誉为 悼亡词千古第一的《江城子·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 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 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睿智
苏轼挚友佛印,虽是出家人,却顿顿不避酒肉。这日, 佛印煎了鱼下酒,正巧苏轼登门来访。佛印急忙把鱼藏在大 磬(木鱼)之下。苏轼早已闻到鱼香,进门不见,心里一转 计上心来,故意说道:“今日来向大师请教,向阳门第春常 在的下句是什么?”佛印对老友念出人所共知的旧句深感诧 异,顺口说出下句:积善人家庆有余。苏轼抚掌大笑:“既 然磬(庆)里有鱼(余),那就积点善,拿来共享吧。” 一天,苏轼和佛印乘船游览西湖,佛印大师突然拿出 一把题有东坡居士诗词的扇子,扔到河里,并大声道: “水流东坡诗(尸)!”当时苏轼楞了一下,但很快笑指 着河岸上正有在啃骨头的狗,吟道:“狗啃河上(和尚) 骨!”
挚情
苏轼的侍妾王朝云,比苏轼小二十六岁。在苏轼 最困顿的时候,王朝云一直陪伴其左右。王朝云是苏 轼的红颜知己,苏轼写给王朝云的诗歌最多,称其为 “天女维摩”。但不幸的是,朝云也先于苏轼在惠州 病逝。朝云逝后,苏轼一直鳏居,再未婚娶。遵照朝 云的遗愿,苏轼将其葬于惠州西湖孤山南麓栖禅寺大 圣塔下的松林之中,并在墓边筑六如亭以纪念,撰写 的楹联是——“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 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此楹联有个著名的典故:“东坡一日退朝,食罢。 扪腹徐行,顾谓侍儿曰:‘汝辈且道是中有何物?’ 一婢遽曰:‘都是文章’,坡不以为然。又一人曰: ‘满腹都是见识’。坡亦未以为当。至朝云,乃曰: ‘学士一肚皮不入时宜。’坡捧腹大笑。”

中国千古第一文人——苏轼

中国千古第一文人——苏轼

中国千古第一文人——苏轼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的散文宋代古文家苏轼各体散文众多,大致可分为议论文、记叙文和小品文等,这些散文的出现标志着宋代古文运动的最高成就和完全胜利。

一、议论文,以政论、史论为突出。

他的议论文多雄辩滔滔气势纵横,议论与文采交融,感情与理智并注,语言明快畅达,长于形象的说理,颇具文学价值。

二、记叙文包括碑传文、记体文及文赋等,而以其中的山水游记和亭台楼阁记为代表。

凭借议论为文章辟出新的境界,善于表现对自然景物的赏会与人生哲理领悟之间的融合。

山水游记,如前、后《赤壁赋》,表现出借景立论的特点。

亭台记,如《喜雨亭记》先叙为亭作序Word文档 1之由,次则记雨,再渲染人之喜乐,文章如水波层层荡开去,文理自然。

记叙文多数是文学性散文,将叙述、描写、抒情错杂并用,随意挥洒。

三、小品文,篇幅短小、写作随意的书札、题跋、杂记和随笔为主要文体样式,最能反映的真性情、真思想。

杂记和随笔、记述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见闻和感受,如《记承天寺夜游》。

这类小品文,不拘格套,独抒性灵,写作特点是信手拈来,漫笔写成。

苏轼散文艺术特色:一、“辞达”、“通脱”,有圆活流转、错综变化和自然真率之美。

二、善于用比喻,多形象思维。

如《前赤壁赋》三、有诗化倾向,以情感和才气为文,富于想象。

苏轼的诗歌一、苏轼诗歌的分类:1.社会政事诗:反映民生疾苦和时政得失的诗篇,如《荔枝叹》。

2.山水景物诗:将人生感悟融入山水写景中的抒怀遣兴之作,写流动景色的《江上看山》;写奇幻烟云的《登州海市》;写景寄怀升华的人生感悟日哲理高度,或寓有浓厚的身世之感,如《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

最强作文素材——苏轼篇11个故事8篇诗文里有一个旷世奇才

最强作文素材——苏轼篇11个故事8篇诗文里有一个旷世奇才

最强作文素材——苏轼篇11个故事8篇诗文里有一个旷世奇才(一)苏轼,一世的传奇1.苏轼改联学无止境苏轼少时博览群书,才智过人,常受人夸奖,以致渐生傲气。

他在自家门前写了一副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有一天,一位白发老者登门拜访,老人说:“听说苏才子学问盖世,老朽特来请教。

”苏东坡心中得意,问道:“老先生可有什么疑难?”老人没有说话,笑吟吟地捧过一本书来。

苏东坡接过来,翻开第一页,头一行就读不下去了,因为有两个字不认识。

越往下看,生字越多,苏轼尴尬极了。

老人说:“怎么,这些字连苏才子也不认识呀?”说完就走了。

苏东坡呆若木鸡,一时都忘了送客。

等缓过神来,赶忙在对联上添了几个字,即: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2.东坡续诗自以为是有一天,苏轼看到王安石案几上有“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的诗句,苏轼见此不由一声冷笑,他想,菊花怎么会落瓣呢?于是挥笔续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后来苏轼被贬到黄州。

有一天时值重阳,苏轼出行,但见秋风瑟瑟,满地落金。

苏东坡想起当年改诗之事,内心甚是羞愧。

3.以诗戏友佳句即来张先和苏轼是好友,两人素有来往,经常酬唱,品诗论词。

张先八十岁时,纳了一妾,这个小妾只有十八岁,当时张先心里高兴,写了一首诗: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红颜我白发。

与君颠倒本同庚,只隔中间一花甲。

苏轼知道了这首诗,看不下去了,于是写了首诗调侃张先: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

鸳鸯夜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4.锦绣文章出人头地苏轼在京城会考时,主审官是大名鼎鼎的北宋文学名家欧阳修。

他在审批卷子的时候为苏轼清新洒脱的文风所倾倒。

为防徇私,那时的考卷均为无记名式。

所以欧阳修虽然很想点选这篇文章为第一,但他觉得此文很像门生曾巩所写,怕落人口实,所以最后评了第二。

一直到发榜的时候,欧阳修才知道文章作者是苏轼。

在知道真实情况后欧阳修后悔不已,但是苏轼却一点计较的意思都没有,苏轼的大方气度和出众才华让欧阳修赞叹不已:“这样的青年才俊,真是该让他出人头地!”并正式收苏轼为弟子。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宋之韵》解说词(7)旷世奇才(下)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宋之韵》解说词(7)旷世奇才(下)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宋之韵》解说词(7)旷世奇才(下)《宋之韵》解说词【7】旷世奇才(下)苏轼把自己的生活全方位撒进词的沃野,用独自从生活中浓缩出来的哲理去进行培育,使词万紫千红,争妍斗艳,开出了有深度的,经得起琢磨的意境。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春日出游,忽然遇上阵雨,同伴狼狈不堪,词人却“吟啸且徐行”置之度外,“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烟雨中奔走一生的准备都做好了,还会怕这么一阵雨吗?终于阵雨过后,斜照相迎。

刚才那一阵“穿林打叶声”不过是一场虚惊。

实际上,似乎什么也没有发生过。

这里有陶渊明的随缘自适,有禅宗用平常心去看待一切的了悟。

苏轼抱着儒家的社会责任感来承当一切,一点不肯马虎,这当然是行不通的。

知无不言的性格,黑白分明的态度,使他受尽了折磨,贬官贬得一次比一比远——《食荔枝》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已经贬到了惠州,当时这是地产的蛮荒之地,他竟然声言只要天天有荔枝吃,就“不辞长作岭南人”。

这显然是无可奈何的自宽自解,然而因为他是旷世奇才,又有充满磁性的人格魅力,这使他那些藐小的政敌,忌妒得目光都发高烧。

于是,他们借故把苏轼再贬到海南的儋州。

年已六十二岁的苏轼,觉得真直到了人生的尽头——突兀隘空虚,他山总不如,君看道旁石,尽是补天余。

他这块有用的石头,无法去补朝廷的裂缝,被抛掷出来,也许将永远与海南这里的巨石为伍吧!这是他无法排解的悲哀。

然而,他毕竟是哲人,并没有在荒凉中板结成石头。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他把这四年的贬谪当作一次旅游。

如今,他矗立在东坡书院这里,一派智者的深沉和学者的儒雅,来接受游人的瞻仰。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宋之韵 解说词 旷世奇才

宋之韵 解说词 旷世奇才

第六、七集旷世奇才公元1082年,四十六岁的苏轼,在黄州赤壁酹江亭这里写下了震古烁今的名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这一声长啸穿越千年,一直在这里隆隆地震响,将永远叩击游人的心扉,“大江东去”这四个音搭配在一起,像一声号角,是那么和谐那么响亮那么雄劲。

虽然这酹江亭上再也找不到他巨人的身影,再也问不出他悲凉的遭遇,但我们相信他还活在这里,他是不会死的。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起首两句就像长江的巨浪,滚滚滔滔而下,气势磅礴。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点出赤壁怀古的题旨。

用“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来突出赤壁的险峻,极有声色。

“一时多少豪杰”把赤壁之战中的英雄人物一总推入读者的想象,然后快速转入下片,用近景推出周瑜。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几句话就让周瑜赢得了赤壁之战。

怀古是为了抒发心中的郁积,词人于是站出来告诉读者,“人生如梦”,而自己偏生那么容易动感情,以至“早生华发”,实在可笑。

真的可笑吗?不!当时的苏轼是个有罪之人,因为三年前,他被一场卑劣的文字狱击倒了。

这就是中国文学史上永远散发着血腥气的“乌台诗案”。

中国古代这个学者,思想家,诗人,词人,散文家,画家,书法家兼于一身的奇才,因为写诗同情老百姓,被告发诬蔑了早已走样的新法,差点就丢了性命。

三年的时间不长,他内心的伤口肯定还在流血,他肯定还在做被推上刑场的噩梦。

《赤壁怀古》就是在这种心绪下创作的。

明白了这一点,读这首词自然该别有一番滋味。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读这首词,至今仍觉天风海雨气势逼人。

在乌台诗案中,苏轼的一些诗被挖出来示众,用拐几道弯儿的目光,从中找出攻击王安石新法的罪证来。

苏轼生平

苏轼生平

苏轼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

他的家庭富有文学传统,祖父苏序好读书,善作诗。

父亲苏洵是古文名家,曾对苏轼和其弟苏辙悉心指导。

其母程氏有知识且深明大义,常以古代志士的事迹勉励儿子砥砺名节。

当苏轼21岁出蜀入京时,他的学识修养已相当成熟。

苏轼是一位旷世奇才。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

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苏轼是一个仕途坎坷之人。

苏轼具有青年时就具有了经世济民,“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入仕后奋厉有用世之志。

他为人坦荡,讲究风节,有志于改革朝政且勇于进言。

由于重视政策的实际效果,他在王安石力行新法时持反对态度,当司马光废除新法时又持不同意见,结果多次受到排斥打击。

苏轼平生受到两次最严重的政治迫害,第一次是那年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一住四年。

第二次是在59岁时被贬惠州,62岁贬至儋州,到65岁才遇赦北归,前后在贬所六年。

苏轼,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以乐观旷达的思想化解痛苦,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在外任时勤于政事,心系百姓,尽力为地方多做实事。

如灭蝗救灾,抗洪筑堤,捐助修桥等,深得民心。

苏轼是一个在逆境中思考人生的坚强之人。

苏轼深受儒、道、释三种思想的影响。

他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越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机结合起来。

从而做到了蔑视丑恶,消解痛苦。

这种执着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蕴含着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因而苏轼在逆境中照样能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活力。

他有许多体现其乐观旷达的作品,如他被贬惠州时作诗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主题式群文阅读——《赤壁赋》·旷世奇才-苏轼

主题式群文阅读——《赤壁赋》·旷世奇才-苏轼

苏轼1.身处逆境,豁达洒脱谪居黄州期间,凄风苦雨中的苏轼泛舟赤壁,在清风、明月之中,超越了失意和悲伤,参悟了水与月的辩证法,捕捉到“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生命本真,最终彻底顿悟了生命的真谛。

跳出心灵炼狱的苏轼开始尽情享受“清风”“明月”......苏轼不因遭受政治迫害而委靡消沉,而是寄豪情于山水,荡胸臆于自然。

身处逆境而豁达洒脱,随缘自适,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

面对生活中的坎坷,我们也要乐观驱散阴霾,用旷达解读挫折,永远保持理智与乐观。

2“我可以说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

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

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总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这个结论也许最能表现他的特质。

”——林语堂《苏东坡传•序》3.自题金山画像苏轼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4.超然台怀古汽车行驶在齐鲁大地上,远远的就看见一座貌似城墙的土堆,那就是密州的超然台。

正是春末,柳斜风细,晚云似火,城上高台,真个超然!登台漫想,历史的画卷在眼前展现开来……公元1075年,北方边界战事频繁,宋将王韶率军抵御西夏入侵,取得了宋开国后的最大的一次胜利,收复了大量失地。

令人不可理解的是,北宋却在此时向辽国割地七百余里。

苏轼因为战争的胜利而颇受鼓舞,更因为割地的屈辱而倍感痛心。

这一年,苏轼正当不惑。

经历了御史台案,经杭州辗转到密州,人生跨过了仕途的巅峰,渐渐走向不系之舟般的辗转。

面对长期干旱、蝗虫遍野的凄惨景象,他上表减免赋税,开仓赈济灾民,鼓励恢复生产,救助收养孤儿……此时的苏轼,是一位尽职尽责的朝廷命官,看起来全然没有才子的倨傲和诗人的浪漫。

苏轼有什么称号

苏轼有什么称号

苏轼有什么称号苏轼,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大人物,深被后世之人追捧。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苏轼有什么称号,希望对你有帮助。

苏轼的称号苏轼,号东坡居士,苏洵之子,苏辙之兄,父子三人并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而其诗更是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因诗挥洒自如,清新刚健,故人称“诗神”。

苏轼的“神”不是神在他是一位旷世奇才,而是“神”在他那独特的文学见解。

比起文学带来的“风花雪月”他更加看重文学具有的社会功能。

苏轼一向反对“贵华而贱实”,觉得文学的创作者是要有一定的社会生活感受。

他在《答谢民师书》中写道“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这些,表明了他觉得写文章必须敢于革新以及独创。

苏轼也觉得文艺的创作技巧是需要探讨的,他在《答谢民师书》用“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这样的话来表达。

苏轼的文艺观更直观的感受就是在他的创作中。

在作品中表达出自己的感受,感想还有对人的教导。

苏轼为什么叫苏东坡苏轼是我国宋代著名文学家,字子瞻,他精通诗词书画,作品众多,词作属于豪放一派,对后世影响很大。

苏轼出生于名门世家,他的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都是当时出各的文学家,后人称他们为“三苏”。

不过苏轼自己还有个名字——东坡。

1056年,苏轼第一次去京城赶考,文章备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一时间名动京城,一举成名。

苏轼开始走向了仕途,同时具有很高创作热情,名篇佳作不断。

当时宋代官僚之间的争斗非常激烈,苏轼也不免牵涉其中,发生了著名的乌台诗案,苏轼差点死于牢中,经过友人的多方营救,才得出狱。

出狱后,苏轼在做黄州了很小的官,从此对官场冷了心,一有空就到处游山玩水,去赤壁山游览之后,感叹历史人物的命运,写下千古流传的“大江东去”。

平时还带着家人去开荒种地,开荒的地方是城东的一块坡地,种些粮食和蔬菜,可以维持生活,也可以消磨时间。

豪放派词人

豪放派词人

豪放派词人旷世奇才:苏轼【词人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自号道人,世称苏仙。

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

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宋仁宗嘉祐(1056—1063)年间进士。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后世评价】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刘辰翁)【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陡峭的岩壁,如惊雷般的海浪拍打着河岸,浪花像卷起千万条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回想周瑜的春风时代,年轻貌美的乔刚刚嫁给他,他英气十足。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我今天神游在战场上,我感受着一颗感受的心,过早地生出了白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词中之龙:辛弃疾【词人简介】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有词集《稼轩长短句》,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他词的基本思想内容。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后世评价】公所作,大声鞺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

其秾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

(刘克庄)【代表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然而,刘王一龙的儿子刘莉一龙大获成功,火速北伐,却反而让北魏皇帝武拓跋道南飞,退回长江北岸,遭受对手的沉重打击。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旷世奇才——苏轼PPT(优秀课件) 通用

旷世奇才——苏轼PPT(优秀课件) 通用

身如已灰之木, 心似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自题金山画像》 黄州是苏轼痛苦蝉脱达观思想的 生,惠州是苏轼人生最后一个爱情的
黄州
惠州 儋州
「致季常 尺牍」是苏东 坡在黄州所写, 托季常告知王 君所索取「黄 居寀画龙」一 画已借予曹光 州,一俟取得, 随即纳还。陈 致季季常常名慥尺,牍苏 轼纸好友行,书即方 山子。
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
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
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懒,于公余便带领家
黄州时期 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
“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宋神宗元丰七年(年),苏轼离开黄州,
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
受审。御史台自汉代以来即别称“乌
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北宋神宗年间苏轼因为反对新法,
并在自己的诗文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
由于他当时是文坛的领袖,任由苏轼的
诗词在社会上传播对新政的推行很不利。
所以在神宗的默许下,苏轼被抓进乌台,
一关就是个月,每天被逼要交代他以前
写的诗的由来和词句中典故的出处。
把法律一类的书读通,所以无法帮助皇帝成为像尧、舜
那样的圣人,他们却指他是讽刺皇帝没能以法律教导、
监督官吏;又如“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
说他是指责兴修水利的这个措施不对。其实苏轼自己在
杭州也兴修水利工程,怎会认为那是错的呢?又如“岂
是闻韶忘解味,迩来三月食无盐”说他是讽刺禁止人民
卖盐。总结一句话,是认定他胆敢讥讽皇上和宰相,罪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又 因其政治思想保守,很不同意参知政事王安石的做法,认为 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 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 放,调任杭州通判。从此,苏轼终其一生都对王安石等变法 派存有某种误解。

旷世奇才苏轼不仅是杰出的文学家

旷世奇才苏轼不仅是杰出的文学家

旷世奇才苏轼不仅是杰出的文学家,而且是出色的文学批评家。

在对诗歌的社会功能和审美特性的认识上,苏轼有自己的见解和思想渊源。

一、强调“诗须要有为而作”苏轼具有仁政爱民的思想和积极入世的精神。

基于此,他重视文学积极的社会作用,强调有为而作,针砭时弊。

他在《题柳子厚诗》中写道:“诗须要有为而作……好奇务新,乃诗之病。

”在《凫绎先生诗集叙》中赞扬颜太初的诗文:“先生之诗文,皆有为而作,精悍确苦,言必中当世之过,凿凿乎如五谷必可以疗饥,断断乎如药石必要以伐病。

其游谈以为高,枝词以为观美者,先生无一言焉。

”可见,所谓“有为而作”,目的在于揭发当世政治的过失和社会中的种种不平,从而达到“疗饥”“伐病”的功效。

苏轼曾写过一首《戏足柳公权联句》诗,其序云:“宋玉对楚王:‘此独大王之雄风也,庶人安得而共之?’讥楚王知己而不知人也。

柳公权小子与文宗联句,有美而无箴,故足成其篇云。

”其诗曰:“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唐文宗)。

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柳公权)。

一为居所移,苦乐永相忘。

愿言均此施,清阴分四方(苏轼补句)。

”苏轼的意图十分明确,写诗就要充分发挥诗歌的社会功能,有所劝诫,有补于世。

不能一味地粉饰现实,阿谀奉承。

苏轼在向哲宗皇帝申述自己因诗获罪的原因时说:“昔先帝召臣上殿,访问古今,敕臣今后遇事即言。

其后臣屡论事,未蒙施行,仍复作诗文,寓物讽,庶几流传上达,感悟圣意。

”①这说明苏轼确是有意继承风、骚以来的现实主义精神,提倡充分发挥文学的社会功能,以揭发流弊,拯时救世。

他的《雨中游天竺灵感观音院》《吴中田妇叹》等诗作,正是在这种文学思想指导下创作的现实主义名篇。

苏轼《答乔舍入启》中写道:“某闻人才以智术为后而以识度为先,文章以华采为末而以体用为本。

国之将兴也,贵其本而贱其末;道之将废也,取其后而弃其先。

用舍之间,安危攸寄。

”作者把文章重“体用”还是重“华采”与国家的兴亡联系起来,强调“以体用为本”。

“以体用为本”与“有为而作”的精神完全一致,都是儒家兼济天下的思想的苏轼文艺的反映。

留侯论原文及翻译注释 留侯论翻译和原文

留侯论原文及翻译注释 留侯论翻译和原文

留侯论原文及翻译注释留侯论翻译和原文1.苏轼是个旷世奇才!他二十一岁的时候,和他爸苏洵,他弟苏辙组成了一个超级无敌考试三人团,进京考公务员。

结果,不好意思,他不仅中了,还考了个第二名。

其实,本来,他是有机会得第一名的!因为当时的主考官是欧阳修,欧阳修审稿的时候一看,我去,写得这么好,画风太像我的朋友曾巩了,这不能给他第一名呀,得避嫌。

于是,苏轼得了第二。

到后来,欧阳修才知道,原来是超级无敌有才华的小王子苏轼写得。

苏轼当时在考试中写了一篇文章叫做《刑赏忠厚之至论》,里面有句话:“皋陶为士,将杀人。

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

”欧阳修觉得这句特别出色,就问过他,这句话是哪里出来的。

苏轼说,“何必知道出处”。

欧阳修恍然大悟,对呀,又何必执着于出处呢,既然懂了,拿来用不就是了么?不过,不管怎么说,经欧阳修提拔,苏轼一举成名,写啥,人家都觉得厉害。

后来,因为母亲去世,苏轼回去守孝了三年,三年后,他又进京参加了制科考试。

这个制科考试,是北宋时期最高级别的考试,一般情况下不定期举行。

从北宋建国到苏轼的时候,大概有一百年的时候,只有苏轼一个人是获得过最高级别的,第三等。

所以说,他是百年第一的奇才呀!说实话,苏轼何止百年第一呢,就是千年也未必能找到一个像苏轼一样厉害的人。

苏轼的对手王安石曾经也说过类似的话,像苏轼这样的天才,真得很难再遇的。

当时,苏轼通过重重关卡,最后得到了宋仁宗亲自御试的机会,他在答御试策中写了好多篇策论,《留侯论》就是其中的一篇。

这篇文章也特别神奇,尤其能体现苏轼“文以载道”的思想。

他之所以能把文章这么出神入化,一方面,他本身天资聪慧,读书很刻苦,另一方面,他特别擅于思考,你看到的东西,他能想到,你看不到的东西,他也能想到,在苏轼身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

2.那么,《留侯论》这一篇文章,他到底写了什么呢?他论述的人,主要是留侯,留侯就是张良。

张良也是一位纵横帷幄高手,他曾是刘邦的参谋长,得力助手。

必备古诗词-旷世奇才苏轼

必备古诗词-旷世奇才苏轼

东栏梨花
• • • • 梨花淡白柳深青, 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 人生看得几清明。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感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的 哀愁,也抒发了诗人淡看人生、从失意中得到 解脱的思想,寄予了作者自己清正坦荡的风骨。
琴诗
• • • • 若言琴上有琴声, 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 何不于君指上听?
人 生 如 梦 ,
早 生 华 发 。
故 国 神 游 , 多 情 应 笑 我
樯 橹 灰 飞 烟 灭 。
羽 扇 纶 巾 , 谈 笑 间 ,
雄 姿 英 发 。
小 乔 初 嫁 了 ,
遥 想 公 瑾 当 年 ,
江 山 如 画 , 一 时 多 少 豪 杰 。
卷 起 千 堆 雪 。
乱 石 穿 空 , 惊 涛 拍 岸 ,
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名季孙)的。诗虽为赠刘景文而 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这似 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 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
《洗儿诗》短短四句,语气戏谑,基 调反讽,实乃事出有因。
• • • •
看 取 眉 头 鬓 上 。
夜 来 风 叶 已 鸣 廊 ,
人 生 几 度 新 凉 ?
世 事 一 场 大 梦 ,
西 江 月
阳关曲· 中秋月
• • • • 暮云收尽溢清寒, 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 明月明年何处看。
这首小词,记述的是作者与其胞弟苏 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 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 伤与感慨。
此首《点绛唇》是词人对于所爱女子 无法如愿以偿之一片深情怀想。
浣溪沙
• • • • • • 风压轻云贴水飞, 乍晴池馆燕争泥。 沈郎多病不胜衣。 沙上不闻鸿雁信, 竹间时听鹧鸪啼。 此情惟有落花知!

赞苏轼作文模板6篇

赞苏轼作文模板6篇

赞苏轼作文模板6篇通过写作文我们可以提高自己对事物的观察力,更加细致入微地观察和感知周围的环境,优秀的作文是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的训练,作者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赞苏轼作文模板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赞苏轼作文篇1苏轼,一位伟大的、值得尊敬的诗人。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被称为“旷世奇才”,他是文学家、哲学家、画家、书法家、诗人、词人、美食家。

但他的崇高、他的闪耀远远不止这些能定义。

才情才情,有情才有才,我被他的情感所打动;被他的执着打动;被他的哲思打动!“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他因卷入政治纠纷,被贬入黄州,带着一个小小的官职,带着沉重的罪名。

那是秋天的赤壁,他与他的一叶小舟飘荡在江面上。

江面是“万顷茫然”他的心是“茫然万顷”,他只能喝酒,带着他的惆怅,在茫茫的江面上漂浮着。

但他是苏轼,此刻他不仅茫然饮醉。

酒愈下肚,他的心愈“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他意正兴,敲击着船舷而唱歌,唱“美人”,唱的是他心中美好而思而不得的事物呀!他多么想为国尽忠,即使他被垢陷,被他的君上贬到了这个山水荒凉的地方,但他心怀天国家,心怀天下,他无法释怀理想啊!此刻心中苦闷,仿佛听见了飘渺的洞箫声,箫声凄苦,似他心声。

他又想到了天地之大而自己生命渺小,想到曹操,“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是啊,宇宙浩瀚,想曹操当年多么意气风发,而如今又在哪里呢?而他自己,只得“驾一叶之扁舟寄蜉蝣于天地”,只因为世所困!他就像一阵疾风,猛烈而跌宕。

他在中秋月圆之夜酩酊大醉,写下“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

我看见一个孤独凌乱的老者,他此夜必定满怀伤情,但连与家人团圆都不能,只能借月抒发“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可就在此刻,他一鼓作气,起身拭泪,排遣一切压抑他的黑暗:“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我实在为他心疼,他在寒风中一次一次茫然,在黑夜中一次一次难眠,但总有一个意志支使他昂然起立,一整心绪。

旷世奇才苏轼

旷世奇才苏轼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 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 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 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 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 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 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你觉得词中的苏 轼是个怎样的人?请 用一个词来概括,并 联系词的内容说说你 的理由。
畅所欲言 你如何看待高考这场即
将来临的暴风雨?
对比阅读
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
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
满面,无言,惟有泪千行。料
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词跟《定风波》相比,在词风上有何不同?
旷世奇才苏轼
旷世奇才 —苏轼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 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 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 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 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 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 无晴。
❖ 1、“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与诗中哪一 句可以相互对应?
❖ 2、“已而遂晴”与诗中的哪一句相互对应?
诵读要求:
❖读准字音
如:同行xíng 吟啸xiào 一蓑suō 烟雨
❖读出节奏
如: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读出情感
词语的抑扬顿挫 文句的舒缓轻重
哪两句直接表现了作者的感情,应怎样读?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旷世奇才-------苏轼
当我们登高望远,面对滔滔江水,会禁不住高声吟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当我们中秋佳节合家团聚,望着皎皎明月,会禁不住深情吟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当我们徜徉在庐山风光中,会禁不住感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我们沉醉留连西湖美景,会禁不住抒情:“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当我们遭遇人生的无常,会禁不住发出无奈的叹息:“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当我们面对生活的挫折,会禁不住宽慰失意的自己:“回首向来潇洒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的诗词成为我们滋养、丰富精神世界的重要源泉,成为我们提升寻常生活趣味的涓涓溪流。

那么,这些流传千古的名篇佳句究竟是如何诞生的?其中蕴含着苏轼怎样的人生况味?
少年成名
一.良好的教育
1.社会环境的影响
四川人杰地灵孕育了司马相如,陈子昂,李白等众多大文人.
眉山读书的风气浓厚.跟苏轼一同参加进士考试的眉山县就有45人,考中进士的就有13人,中榜率近四分之一.
2家庭环境的影响
父亲苏洵
大器晚成
好学务实,奋发向上,老而弥笃
主张文章要有充实的内容,不能突然玩弄华贵的词藻.
要求严格
进行人生教育
母亲程氏
出身宦官之家,文化素养深厚
为人热心,个性仁慈.
不娇惯子女
担任家庭教师的责任
3.老师的影响
道士张简易《庆历盛德诗》
业师刘微之“鱼人忽惊起,雪片逐风斜” 落蒹葭
二.个人的努力
勤于学习抄《汉书》75文字
巧于读书八面受敌读书法
兴趣广泛,能力全面.东坡居士种松法,爱好书法和绘画,喜欢练习颜体字,喜欢水墨文人画。

三.运气
欧阳修的提拔
当尧之时,皋陶为士。

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

尧曰“宥之”三。

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

《刑赏忠厚之至论》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投地也
千载难逢的制举考试
真正善于读书的人,读书读得优秀的人,不会成为考试的奴隶,而会成为考试的主人.
宦海沉浮
一.初入仕途
大理评事,风翔府签判.
河东狮吼:比喻妻子妒悍,用来嘲笑惧内的男人
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二,新旧党争
官诰院----负责颁发官吏身份文书的机构
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
改革派王安石守旧派司马光
三.申请外任
杭州通判修复水井
密州知州(山东) 捕杀蝗虫
徐州知州(江苏) 抗洪修坝
湖州知州(浙江
八年的辛勤工作证明,苏轼不是书呆子.是一位有较高行政才干的好官.可是这八年中,工作这么累,这么忙,苏轼还能写出优秀的文学作品吗?还能在文坛上独占鳌头吗?
苏轼虽然坚定地反对新法,但他离开京城决不是懦弱,而是为了躲避是非.他在地方上为民造福,成绩显著,得到了神宗的嘉奖,也得到了百姓的好评.他在此期间创作的诗文使他获得了崇高的声誉,也让这些地方笼上了传奇的色彩.
四.乌台诗案
名气大,声望高
反对新法力度比较大
宋神宗欣赏他的才干
乌台诗案,是北宋年间的一场文字狱,结果苏轼被抓进乌台,被关4个月。

御史中丞等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中语句和此前所作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苏轼。

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

所谓“乌台”,即御史台.
此时此刻的苏轼,神经高度紧张,高度敏感.其实即便旷达超迈如苏轼,一旦面临死亡的威胁,又如何能做到心如止水.苏轼被整整拘押了一百三十天.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雷声大雨点小.神宗把苏轼放在火上烤了烤,达到了整肃纪纲,压制言论的目的,但也没把苏轼烤糊;反对派们虽然没有达到斩草除根的目的但总算出了一口恶气,暂时巩固了自己的阵地.苏轼虽在鬼门关走了一遭,吃了不少苦头,但毕竟得到了神宗的宽大处理,捡了一条性命,应该说是不幸中的万幸.
五.被贬黄州
物质紧张花销,住房吃饭
精神孤独读书著述与百姓交友躬耕反省
他要在读书著述中,去掉自己身上的恃才傲物、桀骜不驯的傲气,养成稳健端庄、谦逊平和的正气;要在与农夫村民的交往中,去掉尖酸刻薄、恩恩怨怨的小家子气,养成虚怀若谷、宽以待人的大气;要在耕种东坡的劳动中,去掉柔弱缠绵、多愁善感的文人气,养成刚毅坚强、直面人生的丈夫气。

这就是苏轼的魅力,也是他给我们的启示。

有些人遇到挫折,遇到困难就大发雷霆,就怨天尤人,就不吃不睡,就诅咒生活,苏轼才不做这亏本的买卖呢!他不仅不会折磨自己,还要想方设法犒赏自己;不仅犒赏自己,而且还要将犒赏的感受写成诗文,与大家分享自己的快乐与潇洒。

我们之所以喜欢苏轼,并不仅仅因为他善于考试、善于做官、善于作文、善于吟诗,更是因为他在艰苦的条件中依然能够表现洒脱旷达的自我,让千年之后的我们依然为之
倾倒,为之投去敬重的目光。

六.赤壁绝唱
一游清风明月
二游水落石出
三游大江东去
一直默默无闻的黄州等来了失魂落魄的苏轼,他和它撞到了一起。

最终命运做了如下安排:苏轼在黄州假赤壁抒情怀古,完成了自己人生的飞跃,而假赤壁也因此名声大振,天下皆知。

黄州成就了一个新的苏轼,让他开始了智慧的人生;苏轼也成就了一个新的黄州,让它成为一个真正的名胜。

从此,中国的大地上有了两个赤壁,上游的蒲圻赤壁是武赤壁、周郎赤壁,下游的黄州赤壁是文赤壁、东坡赤壁。

历史就是这样不可捉摸:端正的人格被骂得一文不值,流落远方;而错误的赤壁居然能错出千古绝唱,华夏名胜。

七,东山再起
元丰七年神宗亲自书写手诏:特将苏轼量移为汝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

看望王安石
常州定居
38神宗驾崩,10哲宗继位,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任用保守派司马光为宰相.
从1085年的五月到1086年的九月,短短的十七个月里,苏轼便从一个地处偏远之州的犯官一路直升到三品大员,提升了六个品级,飞跃了十二个官阶,距离宰相只有一步之遥!
1.打击新党人物
2.上与执政不合,下与本局异议,也就是说上与宰相合不来,下与同事谈不拢。

苏轼有敢于坚持真理,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而大多数官员做官的目的在于明哲保身、升官发财,所以苏轼才会显得如此不合时宜。

这就是苏东坡的书生本色,也是他的为官本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