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学期高二历史期末试卷及答案

合集下载

2023年高二下学期历史期末试卷(附答案)

2023年高二下学期历史期末试卷(附答案)

高二下学期历史期末试卷(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1.东汉开国皇帝刘秀曾下诏:“自今以后,……务尽实核,选择英俊贤行廉洁平端于县邑,务授试以职,有非其人,临计过署,不变习官事,书疏不端正,不如诏书,有司奏罪名,并正举者。

”此诏书意在( )A.规范官员选拔考核制度B.向地方征召有才德之人C.通过考试选拔被推荐人D.鼓励检举揭发买官卖官2.隋文帝以“典吏久居其职,肆情为奸”,下令“诸州县佐吏,三年一代,继任者不得重居之”,隋文帝采取这一措施的目的是()A.提高行政效率 B.减轻人民负担 C.分割宰相权力 D.防止吏治腐败3.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对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

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

”“全新的创造”是指( )A.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B.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发展形成新的理论体系C.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D.强化了儒家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4.罗马法专家巴里·尼古拉斯教授说:“如果要创设或者转让某一权利,必须实施某些特定的行为,或者使用指定的话语。

……如果有关形式得到遵守,但存在意愿方面的缺陷(如错误或者恶意),法律后果仍然产生。

”这说明早期罗马法()A.外在形式重于实质内容 B.重视对私有财产的保护C.贵族法官可以随意解释法律 D.司法程序缺乏公正性5.提出“人的理性根本不可能认识神所创造的东西,那么作为人只能好好研究人应该做的事情就可以。

”该观点最可能出自( )A.泰勒斯 B.普罗塔哥拉 C.苏格拉底 D.亚里士多德6.陈献章(1428—1500,江门新会人)在学术上“舍彼之繁,求吾之约”,追求“自然,白得”,开创“江门学派”,被誉为“真儒复出”。

这里的“彼”指的是( )A.程朱理学 B.陆王心学 C.佛教 D.道教7.王阳明说:“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高二下学期历史期末试题及答案

高二下学期历史期末试题及答案

高二(下)期末考试历史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说明:本试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 (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孔子曾提出过“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意思是“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运用这种思想处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关系取得成功的范例有( )A.日内瓦会议的圆满成功B.美苏争霸局面的出现C.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D.协约同集团的成立2.有的学者将春秋与战国时期的各种思想流派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

这些流派按顺序应是( )A.儒、道、墨、法B.道、法、儒、墨C.法、儒、道、墨D.道、法、墨、儒3. “眼珠子,鼻孔子,朱子高于孔子;眉先生,胡后生,后生长于先生。

”这是中国对联艺术中非常典型的双关联。

其上联的“朱子高于孔子”的本义是人的眼珠子在位置上比鼻孔高,其喻意的最佳解释是( )A.朱熹对儒家学说的贡献比孔子大B.朱熹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学说C.朱熹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D.与孔子相比朱熹的学说更科学4.“‘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的奇迹和骄傲,但罗盘针可以导航也可以看风水;火药可以开矿筑路也可以制造杀人的武器。

”就此观点,甲乙同学展开争论,甲:“四大发明一方面代表了辉煌的成就,另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束缚了中华民族的发展。

”乙:“科学技术能否产生巨大的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

”对甲、乙同学的看法,你认为( )A.甲正确,乙错误B.甲错误,乙正确C.甲、乙都正确D.甲乙都错误5.唐朝出现“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的诗歌繁荣局面,主要是因为( )①魏晋以来,诗歌创作渐趋成熟②民族屈辱和民族危机的影响③科举考试的推动作用④繁荣的政治、经济条件⑤实行的开放和多元政策A.①②③④⑤B.①③④⑤C.②③④⑤D.③④6.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

高二第二学期历史期末考试卷及答案

高二第二学期历史期末考试卷及答案

高二第二学期历史期末考试卷及答案
高二第二学期历史期末考试卷
 班级姓名座号成绩
 第一部分:选择题(60分)
 一、选择题(本项30题,每题2分,共60分)
 1.观察右图,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商代政治的特点不包括()
 A.实行王位世袭制B.贵族以血缘为纽带,实行宗法制
 C.神权和王权密切结合D.大规模实行分封制
 3.选举是近代民主制中官员产生的重要方式,而在秦朝郡守和县令的产生方式是()
 A.世代相袭B.考试选拔C.地方推荐D.皇帝任命
 4.隋唐以后,中国主要的选官制度是()
 A.世官制B.察举制C.科举制D.九品中正制
 5.中国古代史上的内阁制始于()
 A.宋朝B.元朝C.明朝D.清朝
 6.清朝设立的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机构是()
 A.宣政院B.理藩院C.都察院D.尚书省。

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考试总分:100 分)一、单选题(本题共计17小题,总分62分)1.(3分)董仲舒以儒家“公羊春秋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思想为框架,融合法家、黄老、墨家、阴阳五行等诸家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以“天人感应”为轴心的思想体系。

该体系后来取代黄老之学成为新的官方意识形态。

促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A.黄老之学无力应对新的社会问题B.新儒学适应了大一统政治需要C.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呼唤思想变革D.神学体系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2.(3分)清初的思想家反对理学家“存天理,去人欲”的论说,他们把“理”和“欲”统一起来,认为“有欲斯有理”“天理正从人欲中见,人欲恰到好处,即天理也”。

这些主张( )A.适应了商品经济的需要B.动摇了理学的官方地位C.突出了人的主观能动性D.加速了社会转型的步伐3.(3分)右图所示为意大利著名画家乔托(1266-1337)的代表作──《逃亡埃及》,描绘的是玛利亚生下基督后,因受迫害由巴勒斯坦逃亡埃及。

在这个传统的宗教题材中,乔托一反中世纪旧艺术的公式化象征手法,运用了初步的写实技巧,将有关人物和故事场面表现得生动、活泼。

可见,该画作( )A.突出了作者主观情感B.揭露了教会统治腐败C.彰显了主流价值判断D.呈现了人性自我觉醒4.(3分)宋代民间艺术家元俊、文惟一等创造了无数生动的石刻造像,佛和菩萨形态端庄且具有士人气息,供养人、力士夸张有度,各有特征。

经变故事造像中,大多是现实生活的片段与劳动生产的场景,朴实健康、微妙人神。

据此可知,宋代雕塑艺术()A.以佛文化为主要创作题材B.回归自然追求艺术的本真C.兼具人文情怀和世俗化特征D.主要代表集中在乡村艺人间5.(3分)牛顿认为存在着一种时间的时间,它是与任何事物及其运动无关的独立存在,人们普遍、通常所感知到的时间只是对它的各种度量。

这一看法()A.沉重打击了宗教神学世界观B.颠覆了大多数人的时空观念C.超越了当时人们的认知水平D.对宇宙起源进行了初步阐释6.(3分)15世纪以来,海洋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迅速上升,到17世纪末,全球所有大陆(除南极外)与主要岛屿的海岸线,已被大致准确地描绘在欧洲人的世界航海图上。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卷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卷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从现有材料来看,周人围绕“中”形成了“以时中万邦”,围绕“四方”方位形成了“圣人南面而治天下”,围绕“左右”方位形成了“左祖右社”、“左昭右穆”,围绕“上下”方位形成了“上尊下卑”,围绕“内外”方位形成了“内诸夏外夷狄”等方位观念。

这表明,西周时期()A.周王强化了地方行政管理B.方位观念赋予了礼制内涵C.家国一体观念得到了认同D.同源共祖的意识初步确立【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西周时期,“长幼”“尊卑”“夷夏”等礼制与“上下”“左右”“内外”等方位联系了起来,方位观念被赋予了礼制内涵,成为礼制的直接表达,B项正确;材料信息无关地方行政管理、家国一体观念和同源共祖意识,排除A项、C项、D项。

故选B项。

2.下表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学派主张儒家以德治国:有德行的君主能治理好天下道家以道治国:遵从规律,无为而无不为墨家以爱治国:互爱互助选贤任能争取和平法家以法治国:制定法律、制裁民众不法行为稳定社会A.强调以民为本B.期望国家统一C.关注政治秩序D.力主集权政治【答案】C【解析】根据表格可知,不同学派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治国思想,这说明这些学派的立足点是国家治理,关注政治秩序,结束战乱纷争,C项正确;A项与法家思想不符,排除A项;题干思想中不能得出诸子百家希望统一,排除B项;D项符合法家思想,排除D项。

故选C项。

3.下图是战国和秦汉北部地区农牧界限分布图,该线以北是游牧区,以南是农耕区。

引发农牧界线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北方气候条件的恶化B.政府边疆政策的影响C.统一封建王朝的建立D.文化融合趋势的加强【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战国和秦汉北部地区农牧界限分布图”,由于秦朝时期为抵御匈奴,修筑长城,汉武帝时期北击匈奴,可以看出秦汉时期农牧界限向北移动明显,B项正确;北方气候条件恶化的话,农牧界限会向南移动,排除A项;秦朝也统一王朝,排除C项;材料与文化融合趋势无关,排除D项。

高二历史期末考试题及答案(完整版)

高二历史期末考试题及答案(完整版)

高二历史期末考试题及答案(完整版)高二历史期末考试题及答案(完整版)升上高二,历史需要备考。

着眼于眼前,不要沉迷于玩乐,不要沉迷于学习进步没有别人的痛苦中,进步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有足够的量变才会有质变,沉迷于痛苦不会改变什么。

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高二历史期末考试题及答案的内容,欢迎阅读,内容仅供参考!高二历史期末考试题及答案第I卷(选择题共4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说:“(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

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此处“天下一大变局”的本质内涵是A.“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B.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C.分封制向郡县制的转变D.君主__取代了宗法制2.《礼记》中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

实行这项政治制度的目的是A.建立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B.用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C.为了更好地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D.为了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继承上的矛盾3.“亲亲相隐”是中国封建社会一项重要的司法原则,也就是指亲属之间可以藏匿、包庇犯罪而不负刑事责任。

如以严苛著称的《大明律》中规定“同居亲属有罪互相容隐”“弟不证兄、妻不证夫、奴婢不证主”。

此司法原则A.确保了明代司法活动的公正B.体现了宗法观念对法制的影响C.损害了明代法律的__性D.认可了家庭在司法中的地位4.观察下面两幅不同时期的山东地图。

左图到右图的变化主要说明了古代山东地区A.受中央政府的控制加强B.行政区划范围由小到大C.在全国的政治地位提高D.行政机构设置由繁到简5.欧阳修说:“窃以国家取士之制,比于前世,最号至公……又糊名、誊录而考之,使主司莫知为何方之人,谁氏之子,不得有所憎爱厚薄于其间。

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1. 1989年在湖北云梦出土的龙岗秦简是揭开《秦律》神秘面纱的重要文物,其中有百姓“取其豺狼、豕原、豸舟、狐狸、穀□雉兔者毋罪”,“诸取禁中豺狼者毋罪”之语。

这反映《秦律》A.体现儒家仁政色彩B.重罚偷猎偷盗行为C.注意维护生态平衡D.司法操作的灵活性2. 《黄帝内经》认为人的身、心、行共同构成了生命,三者整合才能使人和谐发展。

心“德”管,(医者)身心不合,无以“扶正祛邪”。

材料认为《黄帝内经》A.蕴含了朴素的唯物论思想B.强调了中医医德的重要性C.代表了中医理论的最高水平D.奠定了传统中医学理论基础3. 历史研究强调“论从史出”。

如表中,史料与史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选项是A.A B.B C.C D.D4. 南宋学者叶适在《水心别集》中说:“唐失其道,化内地为藩镇,内外皆坚,而人至不能自安;本朝反其弊,使内外皆柔,虽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

作者意在强调A.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动乱频发B.唐朝措施提高了行政效率C.宋朝加强集权措施存在弊端D.宋初有效解决了割据问题5. 郑和为说服明仁宗朱高炽保留宝船队时说:“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一旦他国之君夺得南洋,华夏危矣。

我国船队战无不胜,可用之扩大经商,制服异域,使其不敢觊觎南洋也。

”这说明了A.郑和主张与他国经商B.郑和下西洋的主张C.郑和有海洋主权意识D.郑和说服了明仁宗6. 1904年,中国第一个省级公共图书馆——湖南图书馆建立;1909年,国立京师图书馆开始筹建,其余各省图书馆也加紧筹建;到民国前夕,各省公共图书馆基本建立,学校图书馆、专业图书馆、私人图书馆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这一时期图书馆的建立和发展A.与变法图强运动相辅相成B.适应了近代教育的需要C.以宣传民主共和为其宗旨D.推动了科举制度的废除7. 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城市变革更多的属于外力冲击下的被动过程,缺乏足够的内在动力和自主性,加上持续的社会动荡,始终徘徊于传统与近代之间,只能说是“半截子”近代化。

高二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题(含答案)

高二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题(含答案)

高二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题(含答案)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等信息2.请将正确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第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1.钱穆在《秦汉史》中说:“要之汉初政局,大体因袭秦旧,未能多所改革。

此由汉廷君臣,多起草野,于贵族生活,初无染习,遂亦不识朝廷政治体制。

又未经文学诗书之陶冶,设施无所主张。

而遽据政权,急切间惟有一仍秦旧,粗定规模。

而其恭俭无为之精神,则实足以代表当时一般社会平民所要求,其所由与秦政绝异其趣者正在此。

”钱穆认为汉承秦制的主要原因是()A.秦朝制度的稳定性和有效性B.汉初统治者大多出身平民C.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的影响D.一般社会平民所要求2.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

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

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3.下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部分内容。

该表格反映出中华文化( )A.缺乏转型的根本动力B.维系了中国大一统局面C.具有博大精深的特点D.蕴含着明显的民族差异4.明朝后期,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和中国学者徐光启合作翻译了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部分内容,并使用了中国的几何、点线面、直锐钝角等概念。

这表明( )A.中国人开始接受西方的基督教B.中国传统科技进入总结时期C.“西学东渐”初现端倪D.中国人的文化心态发生变化5.有学者认为,来自亚洲腹地的蒙古人征服的规模无与伦比……亚洲和大部分欧洲的政治组织都变换了,许多地区的人民被灭绝或四散,永远改变了其种族特征;世界主要宗教的分布和力量也发生了变化;同时,横越欧亚大陆的道路由一个政权所控制,旅行变得安全了。

这反映了蒙古西征( )A.改变了欧亚社会的发展进程B.破坏了亚欧大陆的政治格局C.促进了基督教向东广泛传播D.推动了不同地域文化的交融6.(2022·黄山高二下期末)有学者指出,蒙古西征在踏碎了城市的同时,却也摧毁或动摇了欧洲教皇统治的经济基础,尤其是蒙古对征服地区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让欧洲人开始质疑教会的观点和主张。

2023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2023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2023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1. 陶老师在“五氏传承”的小文中,列出了“五氏”的基本特征。

按远古人类经济活动发展演进的过程排序,应为()A.①③②④⑤B.②③①④⑤C.③①②④⑤D.⑤①②③④2. 对下面文物及相关信息,理解准确的是()“将军盔形器”,河南安阳出土。

是铸造青铜器盛接熔化铜水的坩埚。

约可熔铜12.5公斤。

铸后母戊鼎时需70个以上的坩埚。

每个坩埚四人同时操作。

①商朝时已掌握熔化原料及液态金属成型技术②此器物的出现代表当时金属农具的广泛使用③表现出当时的青铜铸造组织严密、分工细致④铸造此鼎意味着收天下之兵实现宇内大一统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3. “(鲁昭公六年)三月,郑人铸刑书”。

这短短的几个字,记载了中国法律史上一件划时代的事情。

它表明当时的中国()A.礼乐社会秩序正式确立B.统治者以法律治理国家C.由习惯法进入了成文法D.颁布法律条文教化百姓。

4. 由于环境特征、民族宗教、历史状况等特殊性,形成了文化的地域特征。

下列主张与图中地域序号对应正确的是()A.①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B.②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C.③燔诗书,贱游学之人,故民壹务 D.④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5. 中国拥有浩瀚的史学文献与久远的史学传统。

“声罪致讨曰伐,潜师掠境曰侵,两兵相接曰战……杀无罪曰杀,杀有罪曰诛,下杀上曰弑……”。

史书的编纂体现出()A.史学即史料B.注重修辞与文体C.史学即正史学D.客观与主观统一6. 这是产生于我国周代的一种报告的呈送和审理方式。

战国时,魏、秦两国即已实行,是秦汉时期地方守、相向朝廷申报一岁治状的制度。

这一制度为()A.刺史制B.厂卫制C.上计制D.察举制7. 度量衡的发展大约始于原始社会末期。

汉朝将前代制度整理成文,使之更加规范化。

后收入《汉书·律历志》“度者……职在内官,廷尉掌之”“量者……职在太仓,大司农掌之”“衡权者……衡职在大行,鸿胪掌之”。

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1. 陶寺遗址是中国黄河中游地区以龙山文化类型为主的遗址,确切年代为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1900年之间,在发掘过程中,发现了规模空前的城址和气势恢宏的宫殿,根据发掘的成果来看,陶寺社会贫富分化悬殊,形成了特权阶层。

据此可知,当时A.已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B.开始产生贫富差别C.进入奴隶社会鼎盛时期D.已进入传统农耕社会2. 在教育宗旨上,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孟子强调“明人伦”,荀子认为教育是后天的过程,应“化性起伪”,墨子突出生产劳动和科技知识的学习,韩非则积极实行教育改革、提倡法制教育等。

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A.诸子百家都重视兴办私学B.儒家在私学中占主导地位C.教育思想呈现多元化倾向D.官学受到私学的巨大冲击3. 晋文公召周天子参加践土会盟,《春秋》记之为“天王(天子)狩(视察)于河阳”;臣杀君,子杀父,《春秋》一律写成“弑君”“弑父”,反之,杀掉乱臣贼子则一律写作“诛”。

这种写法,被称之“春秋笔法”。

由此可见“春秋笔法”()A.注重对历史人物的评价B.表达对礼乐秩序的倡导C.强调对社会变革的赞赏D.寄寓对中央集权的诉求4. 下图是战国和秦汉北部地区农牧界限分布图,该线以北是游牧区,以南是农耕区。

引发农牧界线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B.富国强兵的变法运动C.政府边疆政策的影响D.气候条件的日益恶化5. 传国玉玺是中国历代正统皇帝的信物,相传为秦始皇用和氏璧制成。

西晋末至东晋初,传国玉玺先后为匈奴建立的前赵、氏族建立的后赵所获。

他们讥讽没有玉玺的东晋皇帝为“白板天子”。

这一现象A.根本上体现了民族冲突的阶级实质B.一定程度说明传国信物是统治基础C.充分体现了小农经济的狭隘性特征D.侧面反映了民族认同在冲突中发展6. 开皇三年,隋文帝下令州县官吏“大索貌阅”,即根据户籍上登记的年龄,来核对个人体貌。

隋炀帝大业五年,又一次“貌阅”。

高二第二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及答案

高二第二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及答案

高二第二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及答案高二第二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题1.5分,共60分。

)1.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

任嚣任南海郡尉,(注:南海郡郡级小,只设尉,不设郡守)统辖番禺、揭阳、龙川、博罗4县,郡所设在番禺(今广州)。

根据秦制度的规定,与任嚣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B.和诸侯一样拥有封地C.事实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D.对下督责所属各县2.秦灭六国实现统一的根本原因是( )A.商鞅变法比较彻底,秦在七国中实力最强B.秦在统一过程中采取了远交近攻的正确策略C.统一条件成熟,秦顺应了这一历史发展的潮流D.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和将领的英勇善战3.自古以来,封建帝王就特别注意对官吏进行监督。

秦朝时期,负责监督其他官员的官员是( )。

A.丞相B.御史大夫C.太尉D.郡守4.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故天子诸侯之传世也,继统法之立子与立嫡也……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弊将不可胜穷。

”王国维这段话的主要含义是( )A.指出嫡长子继承制的弱点B.嫡长子继承制的出现具有历史必然性C.没有比嫡长子继承制更好的权力交接制度了D.嫡长子继承制不符合历史发展规律5.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王朝的基本经济政策。

中国古代朝廷一直奉行此政策,但商业经济仍不断发展,其原因是 ( )A.生产力的不断进步B.从商容易致富C.政府没有具体执行此政策D.商人形成强大的政治力量6.“昔圣王之处士也,使就闲燕;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

”从《国语齐语》这段话中可以看出我国古代手工业经营形态是 ( )A.官营手工业B.家庭手工业C.民营手工业D.官营和民营合并的手工业7.周王朝历时近八百年,“盛时的势力,南方跨过长江,东北至今辽宁省,西至今甘肃省,东到今山东省。

”为了有效统治,西周实行( )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行省制8.南北朝时期的民族火融合带来社会观念的诸多变化,在社会生活方面的表现是( )①胡饼、烧烤等胡食流行②饮茶之风开始盛行③喜吃胡瓜、核桃、甘薯④改变席地而坐的起居方式A.①④B.②④C.①②④ D,①③④9.在我国古代,祈盼“五谷丰登”和“六畜兴旺”是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考试总分:100 分)一、单选题(本题共计25小题,总分50分)1.(2分)历史学家吕思勉说:“先秦诸子中··虽亦有其高远的哲学,然其所想解决的都是人事问题,···粗读诸子之书,似乎所注重的,都是政治问题。

”这反映春秋战国时期( )A.先秦诸子学说对政治的依附B.社会转型对学术文化的客观要求C.社会变革是历史发展的潮流D.先秦诸子学说的多样性和复杂性2.(2分)春秋战国时期某学派声称:“臣子服从君主。

儿子侍奉父亲,妻子听从丈夫,这三种秩序理顺,天下则治:反之,则乱。

这是天下的正常法则。

既然如此,那么即使君主不够贤明,子也不敢侵犯”,下列言论与其属于同一学派的是( )A.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B.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进匹夫C..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D.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3.(2分)关于君臣关系,董仲舒提出“天不变,道亦不变″,即从儒家民本立场出发,承认无道之君可以易位,但又通过天人感应论,宣扬君主行仁政,就可以实现君臣地位确定不变。

他的这一理论( )A.论证了西汉王朝建立的合法性B.符合时代发展的政治统治需要C.有效地巩固了当时君主的地位D.依据儒家经典提出自己的主张4.(2分)官箴主要是官员从政期间的经验积累和心得体会,用以劝诫和感化同僚,使其更好地为官从政。

历代官箴强调为官从政者的第一要义是“修身”,在宋代则变为“修心”,具体表现为“有公心、要尽心、能平心”。

这反映了宋代( )A.理学思想渗透到政治活动中B.官箴有效提高官吏的行政能力C.心学体系化完成D.理学成为政府推崇的官方哲学5.(2分)五代十国的冯道,先后臣服过五个朝代的十一个皇帝,被称为官场“不倒翁”,后人多对他持鄙夷之态度。

而李贽在《藏书》中为他翻案,认为他的行为使百姓“卒免锋镝之苦者,道务安养之力也”这说明了李贽( )A.反对思想束缚提倡独立思考B.继承传统儒学民本的思想C.评价历史人物不受前人影响D.抨击传统儒家忠孝的思想6.(2分)黄宗羲对儒学品格作了重新赋予,认为“儒者之学,经纬天地”,要由豪杰之士来承担,呼吁豪杰之士树立为国家与民族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

学年度下学期高二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扫描版,附答案)

学年度下学期高二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扫描版,附答案)

历史高二年级参考答案25.(25分)(1)过程:1689年通过《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政体,限制国王权力;18世纪中期形成责任内阁制,形成“国王统而不治”局面;19世纪中期1832年进行议会改革,1867年“改革法案”再次调整;1885年选民权利逐渐扩大。

(8分)(2)问题:绝对权力与受限制的权力、中央集权和地方自治、大州与小州选民比例的分配、种族歧视(6分)方法:实行联邦制,实现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实践三权分立,实现权力的制约和平衡,以避免绝对的权力出现;实行共和制,保障大州与小州共同享有参与国家事务管理权力。

实行总统制(6分)(3)特点:以法律的形式巩固和保障改革成果;采取渐进的改革;逐步扩大并保障公民权。

(5分)26.(12分)评分提示:本小题采用SOLO评分法。

观点一:赞成儒家思想发展带有明显的时代印记,几经改造并赋予时代内涵仍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社会基础。

从战国时期儒学的蔚然大宗的社会地位、西汉的“独尊儒术”正统地位的确立、两宋理学和朱子学派的社会地位、明朝的心学发展、当前的国学热、和谐社会构建和孔子学院兴起等方面论证。

观点二:赞同儒家思想在很长一段时间是被批判的。

从秦朝焚书坑儒、明末清初四位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新文化运动对儒学的彻底批判等方面论证。

27.(15分)(1)背景:领主拥有领邑的政治特权;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瓦解;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壮大。

(6分)特点:地方官员由中央任命(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军政分权管理;分层管理。

(3分)(2) 柳宗元柳宗元肯定了郡县制,他认为秦国灭亡,咎在人怨,与郡县制无关。

顾炎武认为郡县制下中央过度集权,导致民贫国弱。

(4分)由于二人生活的时代不同,所以看法上有差异。

(2分)28.(15分)(1)原则:三权分离。

著作:《论法的精神》。

(4分)(2)差异:材料一实行君主立宪制,材料二实行共和制;材料一将公民积极公民和消极公民,以纳税额和社会地位限制公民选举权利在扩大,有利于调动人民积极性,推动大革命的深入发展,具有反专制的进步意义;没有给妇女公民权,有其局限性。

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卷(含答案)

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卷(含答案)

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卷(含答案)(命题教师:高二历史备课组本试卷共20小题,满分100分。

考试用时75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考古学者在某史前遗址发掘出1300余座墓葬,大、中、小三类墓葬分别占总数的不到1%、近10%和90%。

其中大型墓葬规模大、随葬品丰富,出土了成套的石制、陶制礼器等。

据此可以推断,该遗址处于()A.旧石器时代早期 B.旧石器时代晚期C.新石器时代早期 D.新石器时代晚期2.周王经常出行至下级贵族之家或远巡至边域,举行册命、祭祀等活动,并处理沿途所遇到的政治、经济、军事诸项事务。

这种王巡()A.拓展了王权影响 B.挑战了分封制度C.强化了血缘认同 D.控制了世家贵族3.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纷进行政治变革,争相延揽人才,诸子百家大都呼吁“选贤与能”。

不认同这一理念的学派是()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4.据载,两汉皇帝赐予“三老”丝帛三十余次,向地方长吏、孝悌、力田、贞妇等群体“赐帛”也很频繁。

这反映出汉代()A.着力发展纺织工艺 B.中央集权体制空前强化C.注重加强社会治理 D.儒学正统地位重新确立5.北魏孝文帝模仿汉制在平城建立明堂,并亲赴明堂祭先祖、“布政事”。

迁都后,宣武帝再修洛阳明堂。

北魏此举意在()A.促进民族交融 B.推崇天人感应 C.树立正统地位 D.消除改革阻力6.三国魏代汉、西晋代魏,都通过“禅让”实现:权臣在切实掌握军政权力后,皇帝下诏表彰其功业、德行,表示尊重天意、民心,主动让位;公卿大臣则群起劝进,权臣再三谦退,“不得已”建立新政权。

“禅让”反复出现()A.保障了政治和平稳定 B.放弃了血缘世袭传统C.维护了特权阶层利益 D.巩固了儒学忠孝伦理7.据统计,唐代宰相中,边疆各族成员占很大比例,仅鲜卑后裔和鲜卑化汉人就有30余位。

这可以说明唐朝()A.考试制度的严密性 B.社会流动的频繁性C.国家政权的包容性 D.对外政策的开放性8.下图显示了北宋初期各地通过水路将粮食运往东京的情况,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图1A.高产作物的引进 B.水运交通的发达C.经济格局的变动 D.边患危机的加剧9.表1A.《宋史》 B.《三朝北盟会编》C.《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D.《宋史纪事本末》10.侨批是海外侨胞寄往国内的书信和汇款凭证的合称。

高二期末历史试题及答案

高二期末历史试题及答案

高二期末历史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哪一项不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特点?A. 土地私有制B. 宗法制度C. 世袭制度D. 封建等级制度答案:C2.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取了哪些措施巩固统一?A. 焚书坑儒B. 推行郡县制C. 修建长城D. 以上都是答案:D3. 唐朝时期,以下哪个不是对外交流的体现?A. 遣唐使B. 丝绸之路C. 郑和下西洋D. 鉴真东渡答案:C4. 明朝时期,以下哪项不是郑和下西洋的目的?A. 宣扬国威B. 贸易往来C. 寻找建文帝D. 传播儒家文化答案:C5. 清朝康熙帝在位期间,以下哪个事件不是他所为?A. 平定三藩之乱B. 收复台湾C. 签订《尼布楚条约》D. 建立东厂答案:D6.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签订了哪些不平等条约?A. 《南京条约》B. 《北京条约》C. 《天津条约》D. 以上都是答案:D7. 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A. 封建制度被废除B. 民主思想开始传播C. 国家实现了统一D. 以上都是答案:B8. 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索是什么?A.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B. 俄国十月革命C. 一战结束D. 新文化运动答案:A9. 下列哪一项不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的主要战役?A. 平型关大捷B. 台儿庄战役C. 百团大战D. 辽沈战役答案:D10.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进行了哪些重要的社会改革?A. 土地改革B. 公私合营C. 社会主义改造D. 以上都是答案:D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是________。

答案:封建土地所有制2. 唐朝的都城是________。

答案:长安3. 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最远到达了________。

答案:非洲东海岸4.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5. 五四运动的口号是“外争国权,________”。

6.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6.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家和秦始皇未能了解文化统合的作用,他们试图通过否定旧有文化来达成最大的政治效能,这种做法无法让秦朝统治下的人民获得认同感和归属感,国家政治、文化和社会全方位的融合也不可能实现,从文化角度而言﹐秦朝二世而亡便成了必然性的结果,B正确;A项从政治形态角度解读失之片面,排除;材料主旨强调秦完成了政治统一而未能实现文化上的融合,没有反映都县制的推行和严刑峻法激化社会矛盾的信息﹐排除C、D。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材料“天生季氏,以贰鲁侯,为日久矣,民之服焉,不亦宜乎?”体现的是季氏对民众的重视,赢得了民心,说明的是当时民本意识萌芽,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分封制的瓦解,排除A项;材料与思想领域变革无关,排除C项;材料与辅佐制度的有效性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7.下表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各家对“义”的解释,据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
期末联合考试
高二历史试题
总分:100分时间:90分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单项选择题(30*2=60分)
1.在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文物中,既有青铜尊、青铜罍以及玉璋、玉琮、玉璧、玉戈等与黄河流域一致的文物,又有青铜立人、青铜神树、青铜纵目面具等造型奇特、大气恢弘的文物。这些文物说明了中华文化的
A.连续性和稳定性B.先进性和丰富性
【考点定位】必修二·中国古代的经济结构·中国古代的手工业。
6.鲁国季氏曾放逐鲁昭公,主持鲁国国政,鲁昭公至死也未能回鲁。晋国 史墨评论说:“王有公,诸侯有卿,皆有贰(辅佐)也。天生季氏,以贰鲁侯,为日久矣,民之服焉,不亦宜乎?”。史墨的评论反映了
A.分封制度的瓦解B.民本意识的增强
C.百家争鸣的现实D.辅贰制的有效性

高二历史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有答案)

高二历史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有答案)

高二历史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有答案)高二历史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有答案)在高中学习阶段,其实历史学科知识交叉多且综合性强,以及考查的知识和思维触点广的特点,找寻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高二历史第二学期期末试题(有答案)的内容,欢迎阅读,内容仅供参考!高二历史第二学期期末试题(有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个2分,共6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司马迁在《史记•殷本纪》中说武王伐纣时,“诸侯叛殷会周者八百”。

这里的“诸侯”最主要指哪类人A.郡县官长B.方国头领C.商王子侄D.三公九卿2.《礼记》载:“故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

”该材料主要反映的制度是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禅让制3.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古代中国把传宗接代作为的孝顺,这种观念跟下列哪一制度关联( )A.宗法制B.郡县制C.君主专制D.中央集权制4.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

”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A.统一度量衡B.嬴政自称始皇帝C.在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度D.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影响深远5.顾炎武认为:“知封建之所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敝而将复变。

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

有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

”材料表明其主张是A.反对封建君主专制B.郡县制避免了分封制的弊端C.应重新恢复分封制D.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6.有学者认为,从秦汉起,中国官僚体制的核心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

隋唐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独创性举措A.提高了决策的周密程度B.丰富了官吏选拔的手段C.打破了世家的特权垄断D.推动丞相制度走向解体7.分化削弱宰相的权力,是古代中国皇帝实现个人专制的一贯做法。

宋代行使宰相权力的“中书门下”主要行使的是A.决策权B.行政权C.军政权D.财政权8.从唐“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到宋“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折射思想观念的变化。

高二历史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高二历史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高二历史期末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1.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强中央集权?A. 推行郡县制B. 统一度量衡C. 焚书坑儒D. 修筑长城E. 以上都是2. 唐朝时期,科举制度的完善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A. 促进了社会流动B. 强化了士族阶层C. 限制了皇权D. 阻碍了经济发展E. 以上都不是3. 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什么?A. 开展贸易B. 展示国威C. 寻找海外资源D. 传播中国文化E. 以上都是4. 清朝时期,鸦片战争的爆发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A. 加剧了社会矛盾B. 促进了西方文化的传入C. 导致了中国领土的割让D. 推动了近代化进程E. 以上都是5. 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A. 结束了封建君主制B. 推动了民主思想的传播C. 促进了国家的现代化D. 未能实现国家统一E. 以上都是6. 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什么?A. 巴黎和会上中国的外交失败B. 新文化运动的推动C. 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D. 外国列强的侵略E. 以上都不是7.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的主要任务是什么?A. 建立抗日根据地B. 进行游击战争C. 组织群众抗日D. 与国民党合作E. 以上都是8. 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什么?A. 解放农民B. 消除封建剥削C. 促进农业发展D. 巩固新政权E. 以上都是9. 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社会遭受了哪些重大损失?A. 经济停滞B. 文化遗产被破坏C. 社会秩序混乱D. 人才流失E. 以上都是1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是什么?A. 经济持续高速增长B. 对外开放C. 国有企业改革D. 农村集体经济的解体E. 以上都是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1. 唐朝时期,著名的诗人有______、______和______。

12. 明朝时期,著名的航海家是______,他曾七次下西洋。

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及答案

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及答案

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第一部分选择题(共7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

有学者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人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

请按顺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哪一流派A.儒、道、墨、法B.墨、儒、法、道C.法、儒、道、墨D.道、法、墨、儒2.说到人生追求,我们也许会吟诵“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上述词句依次运用的文学形式分别是A.楚辞、汉赋、唐诗B.楚辞、唐诗、宋词C.唐诗、宋词、楚辞D.唐诗、宋词、元曲3.我国古代造船业发达,航海技术先进,远洋航行时,用来确定船舶位置的技术是A.指南针B.牵星术C.赤道坐标D.经纬度4.下列关于中医的说法错误的是A.《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B.强调人体阴阳平衡C.望、闻、问、切是中医的传统治疗方法D.讲求人与自然的统一5.下图出自柳公权之手的书法作品最有可能是6.19世纪70、80年代,中国社会的进步思想包括①“师夷长技以制夷”②“师夷长技以自强”③“君民共主者权得其平”④“与外人商战”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7.与中国明清时期古典小说相比,文艺复兴时期西欧文学作品的最突出特色是A.反对君主专制B.反对封建礼教C.反封建迷信D.反对教会神权8.“他的发明使人类从此开始拥有自己创造的动力,而不再受制于大自然。

”材料中的“发明”是指A.蒸汽机B.发电机C.电动机D.内燃机9.“八荣八耻”第三条提出“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与下列哪一运动思想主张的内涵一致?A.维新运动B.辛亥革命C.新文化运动D.整风运动10.认为“君权日益尊,民权日益衰,为中国至弱之根源”的是下图的哪一人物?1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党人探索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共党人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023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3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3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第Ⅰ卷(单项选择题)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西周在选任官员时,推行“六德”“六行”的道德等级体系。

“六德”即“知、仁、圣、义、中、和”,“六行”即“孝、友、睦、姻、任、恤”。

这种做法()A.适应了宗法礼制的要求B.完善了官员考核制度C.推动了官僚政治的建立D.增加了儒生入仕机会【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可知是目的题,正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实行世官制,“六德”主要是道德标准,“六行”主要是宗法伦理,这适应了宗法礼制对选官的要求,A项正确;材料体现了选官制度,而非官员考核制度,排除B项;西周实行贵族政治,官僚政治在战国时期才开始产生,排除C项;西周时期儒生群体尚未出现,排除D项。

故选A项。

2.下图是山东泰安出土的汉代画像石《农人除草图》(摹本)。

画像石中所刻画的禾稼,像是在茁壮成长的高粱苗。

锄头上肩稍窄有登,下部呈板镬状。

这种器身较窄的板状锄,在耘锄稠密的株垅时,不易碰伤禾苗。

这可以用来佐证当时()A.农业生产环境的改善B.政府重视粮食的生产C.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D.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可知是推断题,准确的时空是:汉代(中国)。

材料所示为出土的汉代画像石,画像石上,禾苗繁茂,农夫正在田间进行耕除草,结合题干材料中对锄头信息的描述,可以说明当时注重精耕细作,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农业生产环境,排除A项;画像石只是反映农民耕作的信息,并不能说明政府重视粮食生产,排除B项;当时农民的生活水平如何在画像石中没有反映,排除C项。

故选D项。

3.隋朝社仓初为民办,不久便遭到破坏。

隋文帝开皇十五年(595年)下诏:“本置义仓,止防水旱,百姓之徒,不思久计,轻尔费损,於后乏绝。

又北境诸州,异於馀处,灵、夏、甘、瓜等十一州,所有义仓杂种,并纳本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年级历史学科期末质量调查试卷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第I卷1至2页,第II卷3至3页。

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答题纸或答题卡的规定位置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

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Ⅰ卷一、选择题(每题1.5分,32题共48分。

答案填在答题卡上)1.贾谊在《过秦论》中说:“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

”“始皇”为“制六合”而采取的最有效措施是A.设三公九卿加强皇权B.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C.颁布细密严苛的律法D.统一度量衡和货币2.钱币蕴涵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以下钱币,能反映从分裂到统一的时代变迁特征的是()3.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

”这句话意在强调()A. 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B. 选官须注重才学C. 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D. 选官应注重品行4.“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反映了唐太宗A.民贵君轻的思想 B.农业为本的思想C.君治为本的思想D.强调“存百姓”思想6.康熙“昔秦兴土石之工,修筑长城。

我朝施恩于喀尔喀(漠北蒙古),使之防备朔方(沙俄),较长城更为坚固。

”以下能体现上述材料观点的有①组织雅克萨之战②崇尚儒家文化、恢复科举③尊重喇嘛教④多伦会盟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③④7.据史书记载:公元前 479 年鲁哀公追封孔子为“尼父”,公元 492 年北魏孝文帝遵奉孔子为“文圣尼父”,贞观二年唐太宗遵奉孔子为“先圣”,1307 年元成宗封谥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

以上史实不能说明()A.历代君主都以儒家思想为治国思想B.孔子的思想有利于稳定社会,缓和矛盾C.儒家思想是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D.儒家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8.面对乱世,孔子忧心忡忡,希望以他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但其政治理念最终破灭于现实面前。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A.孔子及其弟子都是没有实权的文人B.孔子的主张不能助诸侯实现称霸梦想C.孔子设计的那套礼仪规范太过繁琐D.孔子试图混淆上下等级关系而遭拒9.关于“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这句话的表述不恰当的是()A.体现了一种尊师但不盲从的师生关系理念 B.说明仁爱是有等级的C.体现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 D.是亚里士多德的重要思想10.亚里士多德认为,客观世界是真实存在的,但物质受形式的支配,只有属于精神世界的形式,才赋予物质以确定性和现实性。

这种观点A.动摇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B.是典型的唯心主义哲学观点C.具有鲜明的唯物主义性质D.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与形式之间的关系1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形成克伦威尔军事独裁的主要原因是()A. 受封建专制主义的影响B. 克伦威尔军队威望较高C. 巩固新政权的需要D. 托利党力量单薄12.华盛顿在1787年3月至麦迪逊的信中说:“凡是有判断能力的人,都不会否认对现行制度进行彻底变革是必需的。

我迫切希望这一问题能在全体会议上加以讨论。

”这里所说的“变革”是指()A.革除联邦体制的弊端 B.建立三权分立的共和体制C.废除君主立宪制D.改变松散的邦联体制13.拿破仑曾说:“我真正的光荣并非打了40多次胜仗,滑铁卢之战抹去了关于一切的记忆。

但是有一样东西是不会被人忘记的,那就是我的《民法典》”。

你认为他这样说是因为()A.40多次胜仗,徒有虚名,微不足道B.滑铁卢之战,使拿破仑前功尽弃C.《民法典》代表人民的利益,受到社会个阶层的拥护D.《民法典》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14.同盟会成立初期,孙中山指出:“现代文明国家最难解决者,即为社会问题,实较种族政治两大同一重要。

我国虽因工商业尚未发达,而社会纠纷不多,但为未雨绸缪,不可不杜渐防微,以谋人民全体之福利。

欲解决社会问题,则平均地权之方法,乃实行之第一步。

”由此可见()A.中国工商业不发达难以实现民生主义 B.民族民主革命比实现民生主义更主要C.民生主义的目标是为人民全体谋福利 D.实现民生主义先要铲除封建土地制度15.孙中山病逝后,蔡元培曾作挽联祭奠:“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挽联所肯定的孙中山的主要功绩是A.创建中国同盟会B.推翻统治中国两千余年的君主专制制度C.组织发动“二次革命” D.积极领导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斗争16.甘地经济思想的中心口号是“回到纺车去”,其实质意义是( )A.大力发展家庭纺织业B.反对资本主义的物质文明C.恢复以手纺车为中心的行会式工业组织和自给自足的农村公社D.以手工纺织方式抵制西方的经济侵略17.有人这样描写甘地:“他有宗教家的胸怀,革命家的魄力,凭着一把盐,几部纺织机……成为顶天立地的‘圣雄’。

”这里所说的“凭着一把盐”的背景是A.英国殖民当局制定和颁布食盐专营法B.英国制造阿姆利则惨案C.英国殖民当局取缔国大党D.印度出现盐荒18.1925 年初,土耳其改革者发动对旧式礼拜帽的批判,引起了社会上的强烈不满,但欧式帽还是在土耳其流行起来。

在百姓中最流行的是鸭舌帽,因为在做礼拜时可以把帽舌反过来朝后戴,前额依旧可以贴在地上。

这种现象反映了()A.现代与传统之间的一种妥协 B.现代是假,传统是真C.传统是假,现代是真 D.百姓被迫戴鸭舌帽并改变信仰19.凯末尔说:“我们希望成为一个现代化国家,我们的头脑愿意接受现时代思想,但我们仍得保持自身不变。

”为此他推行的改革有①废除政教合一②用拉丁字母拼写土耳其语③走苏俄发展道路④大力发展农业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20.凯末尔革命、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共同特点是A.由民族资产阶级组织和领导B.都采用暴力斗争反对殖民统治C.都结成反帝统一战线进行斗争D.都采用高明的外交手段21.《共产党宣言》说:“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体系……看到了阶级的对立,以及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本身中的瓦解因素的作用。

但是,他们看不到无产阶级方面的任何历史主动性,看不到它所特有的任何政治运动。

”这段话反映了()A.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必要性B.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必要性C.资本主义从发展到灭亡的必然性D.工人运动从自发到自觉的必然性22.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财富,但工人阶级却相对的日益贫困。

马克思揭示这一现象原因的著作是A.《神圣家族》 B.《德意志意识形态》 C.《共产党宣言》 D.《资本论》23.列宁主义诞生的标志是A、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B、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内出现两个对立的派别C、俄国无产阶级政党建立D、布尔什维主义出现24.《四月提纲》发表不久,列宁在《两个政权》中强调:“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不弄清这个问题,便谈不上自觉地参加革命,更不用说领导革命。

”这表明列宁()A.强调两个政权并存局面不可避免B.坚持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观点C.肯定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长期性D.提出与临时政府合作的必要性25.1920年12月,毛泽东在致朋友的信中说:“我看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你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弃而不采,单要采这个恐怖的方法。

”这表明在当时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看来()A.俄国革命道路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B.在中心城市举行武装暴动是当务之急C.暴力革命是进行社会改造的必然选择D.改良仍旧是改造社会行之有效的方法26.下列图片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两次历史性的巨变,对两次巨变共同点的认识正确的是A.成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新起点B.改写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C.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D.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27.“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也是一个矛盾。

解决这个矛盾,目前要注意的是,应当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一点地方的权力,给地方更多的独立性,让地方办更多的事情。

……我们不能像苏联那样,把什么都集中到中央,把地方卡得死死的,一点机动权也没有”上面材料引自A.《新民主主义论》B.《论联合政府》C.《论十大关系》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28.邓小平说:“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

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

”这段话主要反映的是()A.经济建设既要防“左”又要反“右” B.经济体制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C.设立沿海经济特区有必要进行试验D.市场经济并不是资本主义所独有的29.王世贞称《本草纲目》“如入金谷之园,种色夺目;如登龙君之宫,宝藏悉陈”。

主要是指( ) A.李时珍医术高超B.《本草纲目》被人们视为宝物C.《本草纲目》内容详细、全面D.《本草纲目》插图精美30.一位科学家的墓碑上镌刻着英国诗人亚历山大•蒲伯的名句:“自然界和自然规律隐藏在黑暗中,上帝说,让……(人名)出生吧,于是一切都成为光明。

”这位科学家应该是A.伽利略B.牛顿 C.爱因斯坦 D.普朗克31.“根据这一理论,将时间和空间说成是绝对的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对这两种范畴的测量通常随着观察者的运动而改变。

……对于门外汉来说,这些观点——通常用不能理解的数学公式解释——表明科学已经达到了能被人类所知的界限。

”上述“理论”的主要意义是()A.开创了以实验为基础的近代科学 B.预见海王星存在的准确性C.弥补经典力学对时空认识的不足 D.发现能量辐射的运动原则32.20世纪初,提出光量子假说,解决经典物理学无法解释的光电效应问题的科学家是()A.普朗克 B.麦克斯韦 C.玻尔 D.爱因斯坦Ⅱ卷二、非选择题(第33题16分,第34题12分,第35题24分,共52分。

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6分)材料一在有幸在总统位置上尽全力组织并管理政府之后,现在已经到了应当退休回归私人生活的时候。

这既是我心所愿,也是为国运所必需。

因为行政首长的定期更替,是我们国家自由所不可缺的保障。

请允许我离开政府,就像我以前离开部队一样,让那些支持我国的利益、推进社会和谐和秩序与良善政府的人接替我,让上帝继续保佑我们的祖国。

——华盛顿致麦迪逊的信件材料二(1912年)2月13日,孙中山认为“帝制从此不存留于中国之内,民国的目的亦已达到”,遂向参议员请辞临时大总统,并推荐说:“清帝退位,南北统一,袁军之力实多”。

近日满清退位、中华民国成立,民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唯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今后吾人所当致力的即在此事。

——《中国革命记录》(1)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华盛顿和孙中山辞职的原因。

(6分)华盛顿:推行行政首长定期更替;回归私人生活。

孙中山:对袁世凯抱有幻想;认为辛亥革命的政治目标已经实现,重心要转向解决民生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