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八、 赵括——白起决战
初三话题长平之战的典故
长平之战的典故
公元前260年,赵括率领四十五万赵军向秦国发起进攻。
此时,秦军的统帅已经换成战神白起。
对这次换帅,赵括到了后才知道。
他到长平后改变了廉颇的战法,改守为攻。
面对几十万赵军,白起采取了包围全歼的策略。
当赵括向秦军发起进攻时,谁能料到他已中了白起的妙计,被包围了整整四十六天。
在这危急关头,赵括组织了四支部队进行突围。
结果,都被打退了。
而,秦军却箭如雨发。
激战中的赵括身中数十箭,最后阵亡。
赵括死后,赵军放下武器投降。
为了以绝后患,除了放回去的,白起将这四十万人全部坑杀,场面真的是残忍至极。
决定秦赵命运的长平之战最后也以秦军获胜宣告结束。
说到中国古代最着名的战争。
那就是,名扬天下的长平之战。
这场让世人瞩目的秦赵争霸就发生在韩国长平这个地方,它对历史影响很大。
对这场战争,我的评价是:千年一长平,白起杀赵括。
这是战争史上一大杰作,令人佩服不已。
虽然,长平之战过去了几千年。
但,它留给人们的印象却是深刻的。
在这七雄争天下的战国,能发生这样的战争。
说明,历史的确是残酷的。
而,中国历史也没有因此停止,纷乱的战国最后被秦朝代替,建立者就是嬴政。
长平之战:战国第一战神是他
长平之战:战国第一战神是他赵国的少年将军赵括利用心理战,打败了齐国大军,赢得了麦丘之战的胜利。
接着,他又在阏(è)与(yǔ)之战中,助父亲打赢了虎狼之师——秦国。
赢了秦国,那还了得?赵国上下把赵括就当作了新生代的军事天才,甚至有人称他为“战神”。
无奈,强中更有强中手,这位年轻的战神,在今天的故事当中,遇到了一位骨灰级的战神,这两个人之间展开了一场精彩的决战。
公元前262年,秦王派大将王龁(hé)带兵攻打赵国,与赵国老将军廉颇在长平展开了拉锯战,这场仗,整整相持了三年。
这可把赵孝成王给急坏了,两国交战,不但拼的是战力,更拼的是国力,赵国国力本不如秦国,而这三年来,赵国又遭了灾,粮食欠收了。
赵王也向别的诸侯国借过粮食,可这些诸侯国要么惧怕秦国,要么就是跟赵国历来有仇怨。
而在春秋战国时期,粮食本来就不够吃啊,其他的国家还要屯粮以养自己的军队,怎可能把珍贵的粮食借给你赵国呢?如果战争再拖下去,摆在赵国眼前的,可不仅仅是恐怖的秦兵,不仅仅是自己饥饿的战士,还有整个国家的彻底崩溃!赵王不断派人去前线催促廉颇,一定要尽快出击,速战速决。
可是老将廉颇知道:敌强我弱呀,秦军有六十万兵马,而赵国只有四十多万。
这个时候,绝不是进攻的最佳时机,他要等到秦兵出现疲惫之相,再给致命的一击。
可是,秦军什么时候才能疲惫呢?眼前的情况是秦军个个有饱饭吃,可是赵军却连口稀粥都未必喝上。
赵王很是不解:看来廉颇老矣,寡人还是派一个有血性的将军去代替老将军吧。
恰巧在这个时候,赵王听到宫里的人都在议论,说:“秦国人根本不怕廉颇,他们怕的是赵括。
”“对呀,我怎么把这个人给忘了!”赵王当即下令,派赵括去长平,接替廉颇。
这个消息一出,赵括兴奋不已:“秦赵两国已经把举国的兵力派到了长平,这是一场灭国大战,能够指挥这样一场战役,是一个军人的荣幸。
赵括到了长平,不断派出探子,打听秦兵大营的动静。
当他得知秦军粮草短缺、将士怨声载道时,马上下令主动出击,攻打秦军。
历史趣谈战国时期著名的长平之战简要介绍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战国时期著名的长平之战简要介绍
导语:赵括长平之战介绍战国时期著名的战争“长平之战”,无论是从其规模,还是伤亡的惨烈程度来看,无疑都是空前的。
而这场战争中,秦军的将领
赵括长平之战介绍
战国时期著名的战争“长平之战”,无论是从其规模,还是伤亡的惨烈程度来看,无疑都是空前的。
而这场战争中,秦军的将领白起以及赵军的将领廉颇等人都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然,还有那位最后死于秦军乱箭之下的赵军主将赵括。
电视剧《西风烈》赵括剧照
说起赵括,大家可能对他都不会陌生,“纸上谈兵”这一成语的主人公便是他。
赵括从小学习兵法,熟读各种兵书。
在谈论兵事时,有时候连他的父亲赵国名将赵奢都难不倒他。
但其父却并不因此觉得骄傲,反倒认为赵括缺乏战场的实战经验,对待打仗过于轻率,不懂得灵活应变。
他很担忧自己的儿子一旦上了战场,不当将军还罢了,如若为将,恐怕使得赵军失败的也会是赵括自己。
没想到,赵父的担忧还是发生了。
长平之战中,赵孝成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谋,撤下老将廉颇,换上赵括为赵军主将。
赵括上任后,更换了军中的官吏和制度,并改变了廉颇之前的作战策略,主动出兵攻打秦国。
秦军的主将白起听闻消息,他针对赵括骄傲轻敌的弱点,一路佯败,将赵军吸引到秦军的阵地附近,实施反包围,切断了赵军的后路,使得赵军被围困四十多天,粮草断绝。
最终,赵括亲自率领精锐部队强行突围,虽然他英勇杀敌,但还是死在了秦军的乱箭之下。
赵括终究还是为自己的“纸上谈兵”付出了生命。
春秋战国三大战役
春秋战国三大战役春秋战国时期,七国纷争,其中爆发了最著名的三大战役,你知道是什么吗?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了春秋战国三大战役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春秋战国三大战役之桂陵之战战国中期,齐、魏、燕、赵、韩、楚、秦七雄并立,征战频繁。
公元前354年,魏国派大将庞涓率8万精兵进攻赵国,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今河北邯郸),赵国苦战了一年,眼看就要撑不住了,急忙向盟国齐国求救。
齐威王正欲向外扩张,于是命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率兵8万去救赵国。
孙膑是兵圣孙武的后代,出生于齐国。
他曾拜兵学家鬼谷子为师,与魏国大将庞涓是同窗好友。
但庞涓做了魏国大将后,十分嫉妒孙膑的才能,将他骗到魏国施以膑刑(去膝盖骨),欲使其永远不能领兵打仗。
后孙膑千方百计才逃出回齐国,并被齐威王重用。
孙膑终于得到一个向庞涓复仇的机会。
但他并没有急于与庞涓在战场上相见。
他劝田忌放弃领兵直趋邯郸,与魏军决战的计划,趁魏军主力出兵在外,国内防务空虚之际,直捣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迫使远在异国的魏军“释赵而自救”。
等庞涓回兵时,中途予以截击,这样既救了赵,又能给魏国以沉重打击,是一举而两得。
田忌采纳了孙膑“批亢捣虚”、“围魏救赵”的战法,挥师直逼魏国军事重镇平陵(今山东定陶)。
齐军攻打平陵的行动并不坚决,庞涓也不急于回救,继续竭尽全力攻克邯郸。
直到魏军已占领邯郸,损兵折将急需休整时,孙膑才建议齐军挥师直捣魏都大梁,逼魏惠王十万火急命令庞涓统兵回救。
庞涓接令后,不得不放弃邯郸,抛弃辎重,昼夜兼程回师。
孙膑判断魏军回师必经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立即率齐军主力北上,在桂陵设下埋伏。
当魏军经长途跋涉行至桂陵时,以逸待劳的齐军突然出击,大败魏军,庞涓只身逃回魏国(一说被俘后放回)。
春秋战国三大战役之马陵之战发生时间: 公元前342年所属年代: 春秋战国时代发生地点: 马陵(今山东范县西南)事件介绍:战国时期,齐军在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歼灭魏军的著名伏击战。
长平之战经过简介长平之战持续时间有多长?
长平之战经过简介长平之战持续时间有多长?长平之战过程介绍第一阶段公元前261年4月,秦国派左庶长王龁领兵进攻上党,意欲一举兼并之。
廉颇领兵二十万救援上党。
廉颇以丹朱岭至马鞍壑一线的百里石长城为主防御阵地,分军前出32公里于空仓岭一线据险构筑前沿防御,并派裨将茄(姓不详)前出搜索迎敌。
其时,缑氏、纶、上党已被秦军攻陷。
冯亭率残部归附于廉颇军中。
秦军(王龁)与赵军(廉颇)的首次遭遇战发生在空仓岭以西的玉溪河谷。
混战中,秦军前锋斩赵裨将茄。
初战不利后,赵军据守空仓岭防线。
秦军攻击前进突破防线,占领赵军坚固堡垒。
赵军被迫往长平方向退却,于石长城以西的丹河一线构筑长垒防御。
秦军再次强攻赵军阵地。
赵军战败向东退入故关,坚守百里石长城。
石长城建筑于丹朱岭至马鞍壑一线的分水岭上,面向秦军的南坡形势陡峻。
石长城底宽4米,隔段筑有堡垒,依山势绵延百里,只在中段有一天然隘口名为故关,为南北交通的必经之路,筑有城门与长城浑然一体。
赵军于百里石长城全线布防,以故关为重点防御地段。
居高临下抵御秦军。
秦军进攻受挫,约赵军出长城决战。
赵军拒不出战。
在廉颇的统御下,赵军坚壁以战成功的遏制了秦军的攻势。
第二阶段外交秦军攻战数月毫无进展,因补给线漫长后勤压力太大。
为扭转局势,秦利用赵国派使者入咸阳和谈的机会,示好于赵,其他诸侯国惧怕秦赵媾和于己不利不敢支援赵国[来源请求]。
反间同时使用反间计,在邯郸散布谣言:“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子赵括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
”年轻气盛的赵孝成王本自恼怒廉颇军队伤亡很多,屡次战败却坚守营垒不敢出战,谣言四起,不啻于火上浇油。
于是赵王力排众议,临阵换将,以自己喜爱的年轻将领赵括(赵国著名将领马服君赵奢之子)替代廉颇为长平前线最高统帅。
第三阶段赵括公元前260年夏,赵括替代廉颇,接管长平前线四十五万赵军。
赵括到达前线后,立即改变原有的军事部署和防守战略并撤换大批中下级军官,收缩兵力准备主动出击,企图一战歼灭秦军,收复上党。
白起长平之战的历史故事
⽩起长平之战的历史故事 ⽩起被封为中国的杀神,⼀⾝杀了六国130万⼈,⼜被称为⼈屠,⽩起⼀⾝最为辉煌的时刻就是率领秦国军队取得了长平之战的胜利,长平之战⽩起坑杀了40万赵军,只将100多个未满15岁的孩⼦放回赵国去报信,从此六国⼀蹶不振,只等着被秦国⼀个个剪灭。
长平之战 秦昭襄王四⼗七年(前261年),秦国⼤将王龁攻韩,夺取上党,然后攻赵。
史载,赵国⼤将廉颇在长平布置了三道防线:第⼀道是空仓岭防线,第⼆道是丹河防线,第三道防线是百⾥⽯长城。
三道防线东西数⼗⾥,星罗棋布,互相连接。
秦军与赵军的第⼀次遭遇战,发⽣在第⼀道防线以西的⼭⾕。
混战中,秦军斩杀赵国前锋,突破空仓岭,攻占赵军前线重镇光狼城。
赵军于空仓岭陷落后,似乎曾作过加固南北两翼以钳制深⼊之敌的努⼒,所谓“赵军筑垒壁⽽守之”,结果没有成功,“秦⼜攻其垒,……夺西垒壁”,终于空仓岭南北⼏⼗⾥防线西垒壁(⼀作西长垒)完全陷落。
秦军攻势锐不可当,赵军连战不利,损失很⼤。
廉颇重新分析敌我态势,在看到地形因素不利于赵军,⽽秦国补给线远⽐赵军漫长,后勤保障⽐赵国困难,决⼼放弃不易防守的丹河西岸阵地,全军收缩⾄丹河以东第⼆道防线,构筑壁垒,决⼼以逸待劳,以图挫动秦军锐⽓,坚守待变。
从坚守的战术⽬的来看,廉颇是成功的,秦军⽆论怎么攻打都突破不了丹河防线,秦赵两军形成对峙局⾯,战争持续了三年,秦军损兵折将。
长平之战的第⼀个阶段,是相持三年的消耗战。
《战国策·齐策⼆》载:“秦攻赵长平,赵⽆以⾷,请粟于齐⽽齐不听。
”战略相持赵国⽆法继续⽀撑下去,赵国的粮⾷产量只有秦国的三分之⼀,战争相持三年,⼆⼗万⼤军的巨额消耗使得赵国经济实⼒不济的弱点完全暴露,更急于结束战争。
加之瘀与之战,赵奢⼤败秦军,使得赵国⼼存侥幸⼼理,如果集中兵⼒决⼀死战,或许秦国并不是不能战胜,所以改变了坚守的策略,⽤赵括替换了廉颇。
其实“纸上谈兵”的赵括只是执⾏了赵王的旨意,换将是赵王主动和⽆奈的选择,是赵王冒险寻求战略⼤决战的想法的体现。
中国古代战国时期著名战役-长平之战的故事
中国古代战国时期著名战役-长平之战的故事 赵国与秦国在长平对垒,秦国使⽤反间计使赵国临时换将,致使赵国40万⼤军全部被坑杀。
下⾯⼩编给⼤家讲⼀讲中国古代战国时期著名战役-长平之战的故事。
长平之战 公元前262年,秦昭王以⽩起为将攻打韩国。
秦军很快攻占了野王城,切断了韩国上党郡与韩国国都之间的联系。
韩国想割让上党郡向强秦求和,但是驻守上党郡的守将冯亭不愿投降强秦,他将上党郡献给了赵国。
公元前260年,秦以左庶长王龅为将攻打韩,占领上党。
上党的百姓都逃到了赵国,赵国出兵在长平(今⼭西省⾼平市长平村)驻守,以镇抚上党的百姓。
四⽉,王龅攻打赵国。
赵国派出⼤将廉颇率军抵抗。
六⽉,赵军初战失利。
七⽉,赵军修筑营垒。
秦军再次攻打赵军营垒,攻克赵军西垒壁,⼤败赵军。
当时秦军远道⽽来,粮草补给不⾜,加之好战嗜杀的恶名(即“虎狼之国”的名声),在上党地区不得民⼼。
⽽赵军补给却源源不断,⼜有上党军民的⽀持。
所以秦军想速战速决。
赵军主将廉颇根据敌强我弱⼜初战失利的情形,就决定采取了坚守营垒、以逸待劳的正确⽅针。
秦军多次在阵前挑战,赵军都不予以理睬。
赵王不明事理,还⼏次责备廉颇。
秦将怕长期相持秦军粮草不济,就据实禀告秦王。
秦王采⽤应侯范雎的计策,派⼈以重⾦贿赂赵王宠⾂郭开,并散步谣⾔说:“秦国最畏惧的是马服君赵奢的⼉⼦赵括,廉颇⽼了很容易对付,他很快就要投降了。
”赵王本来就埋怨廉颇战事接连失利,致使兵⼒损失,⼜责怪他坚壁不出不肯迎战。
因此他相信了流⾔,就以“纸上谈兵”的赵括取代廉颇为将,派赵括率兵迎战秦军。
赵括就任后,⼀反廉颇的做法,改坚壁固守为主动出击。
不仅如此,他还阵前改变军制,临时撤换⼤批将领,降低了军队的战⽃⼒。
秦国见赵国中计后,⼜悄悄地以⾝经百战的⽩起为将。
秦国⼤将⽩起⾯对骄傲轻敌的赵括,决定采⽤诱敌深⼊,分割围歼的战法。
他下令前沿部队在赵军进攻时,假装战败后撤,主⼒组成袋状阵形,另外派出5000精兵,伺机割裂赵军阵形。
长平之战故事
长平之战故事长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场重要的战役,发生在公元前260年。
当时,秦国和赵国之间的矛盾激化,最终演变成了一场激烈的战争。
这场战役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政治格局,也对后世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长平之战的导火索是由赵国和秦国之间的争夺韩国而引发的。
当时,赵国和秦国都希望能够借助韩国的力量来对抗对方,于是双方开始了一场你争我夺的战争。
在这种情况下,长平之战就成了不可避免的结果。
长平之战发生在今天的河南省长葛市一带。
秦军由白起率领,赵军由赵括率领,双方兵力都非常庞大。
在这场战争中,双方都采取了各自的战术和战略,力图取得最终的胜利。
在长平之战中,秦军采取了包围赵军的战术,通过围剿赵军的主力部队,逐渐削弱赵国的战斗力。
而赵军则采取了阵地防御的策略,希望能够坚守阵地,抵挡住秦军的攻击。
双方你来我往,你追我赶,一时间形势胶着,难分胜负。
然而,在长平之战的最后,秦军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场战役的结果对当时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赵国在这场战争中损失惨重,而秦国则获得了更多的地盘和资源,进一步加强了自己的实力。
长平之战也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这场战役的结果,加速了秦国统一六国的进程,最终导致了秦朝的建立。
而赵国则在长平之战后逐渐衰落,最终被秦国所灭。
可以说,长平之战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段重要篇章。
长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场重要的战役,其影响不仅体现在当时的政治格局,也对后世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场战役的结果,改变了中国的政治格局,加速了秦国统一六国的进程,最终导致了秦朝的建立。
而赵国则在长平之战后逐渐衰落,最终被秦国所灭。
长平之战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段重要篇章,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印记。
长平之战的另类解读
长平之战的另类解读一个被冤屈2300年的战国名将一说到赵括,许多人都会说,该人是一个“纸上谈兵”的典型教材,从战国的长平大战到今天,他足足被人长平之战的另类解读们冤枉了2000多年,也被人们讥讽了2000多年,被人们嘲笑了2000多多年,这是极为不公平的,尤其是对一个抵死保卫自己祖国的忠勇军人。
战国转折性的大战――在壮阔、血腥的长平大战,赵军统帅赵括究竟犯了那些错误,对于那可怜的40万冤魂中,赵括又究竟该负什么责任呢?长平大战一开始,赵军就犯了一个战略性的错误,造成这种错误的人正是所谓的四大名将之一的上将军廉颇。
战国时代,由于赵国的战略环境和地理环境所决定,赵国的军队擅长的是野战或者说擅长进攻,最差的就是防守作战,赵国最厉害的就是战场突击力量,比如弓箭兵、轻步兵、骑兵等,所以才在对匈奴和胡人中屡建奇功。
秦国最擅长的是什么呢?!是步兵和防守,虽然秦国有地理地形的优势,但是数百年来东方六国攻入秦国本土的次数,有几次呢?!这就充分说明了问题。
可以说赵军一开始就犯下了最大的战略性错误。
尤其,在对垒中后期,秦军逐渐找到了对付赵军的骑兵的方法后,即步步为营,以壕沟、弩兵封锁的战术,赵军已经说彻底的丧失了战场中唯一的一点优势。
然而,长平大战一开始,由于数战不利,赵军统帅廉颇就主动坚守,以图与秦军拼消耗,让秦军知难而退,但是谁也没预料到,秦军是王八吃了秤砣铁了心,一干就是14个月,长平大战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改变,也就是由突发的战役决战,演变成了双方有意识的战略决战和战略消耗战。
也不知道当时的赵国统帅是如何想的,至少可以说赵军犯下了第二个不可饶恕的错误。
当时就是业余战略家也知道,赵国的战争潜力远远要低于秦国,由战役演变为战略决战就已经输了一半,可是赵国的政治集群却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换而言之,赵国应该主动割地求和,以图保住赵国最珍贵的物资资源、人力资源和精锐的部队,才是上策,遗憾的是没有任何人想到这一点,为赵国精锐部队的覆灭做好准备。
长平之战:八、 赵括——白起决战
正当突破丹河西秦军防线的赵军部队长驱直进,而大部队云集丹河待渡突击的时候,相继发现前方对深入纵深的秦营垒突击受挫,而自己的后路反被包抄,粮道被断绝,以至上下间失去了联系,至此秦军开始反击。在战局急遽恶化中,赵军被迫放弃进攻,退回上述三角地带,仓卒构筑壁垒固守,等待援救。
赵廷自从惠文王初年“成兑专政”以来,其战略陷于权:益,长期推行时纵时横、纵横捭阖的外交政策。当秦的压力危及其安全时,它在山东合纵抗秦;当秦的威胁缓解时,则又靠与秦的关系暖昧,向山东与国攻城拓土而实同连横。直至是役初战小却后,赵廷是纵是横仍举棋不定,最后还是遣郑朱使秦试图媾和(《战国策·赵策三·秦赵战于长平》),因此失去山东国家信赖而不愿亦不敢援救。秦则密切注视着赵在山东合纵的成败,当时所谓“齐、楚救赵,亲,则将退兵;不亲,则且遂攻之”(《战国策·齐策二·秦攻赵长干》,《史记·田完世家》)。秦终于看到赵陷于孤立无援而拒绝媾和。如今要决战了,粮道断了,又急请粟于齐、魏、楚(《战国策·齐策二·秦攻赵长平》,《史记·田完世家》),结果无任何一国响应。至此,“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以人海战术,实施对赵军的件良好,现在则有公路畅通;百里石长城一线地理形势,前文已述其详,地形一般由北向南倾斜,南侧陡立险峻,北侧高平徐缓,秦轻兵由其北侧包抄放松了戒备的赵军,是完全可行的。白起分遣的另一支5000骑兵部队,旨在“绝赵壁间”,达到了将“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的目标。从地理形势考查,其所穿插路线只能是小东仓河河床一线了。其一,当时赵括幕府和赵军主力在此线以北的韩王山一带,其粮刍辎重在此线以南的大粮山一带,只有从此线穿插切割,才能达到断绝北线赵军主力部队的粮道,同时断绝南线赵军部队与驻北线主将的联系。其二,赵军的重点防区,由大粮山至长平关约20千米的丹东防线,骑兵可以横穿的地形有两处,一是小东仓河河床,二是永禄河河床。而永禄河河床位于赵防区的西北一隅,不是要害部位,从此穿插切割即使成功,亦于赵数十万大军及其指挥中枢无大影响,无足轻重,是以从此可见只有小东仓河河床才是这支骑兵进军的路线。其三,流传至今有关长平之战的地名和晚近发现与出土的长平之战尸骨、各类兵器、币帛器物,恰恰几乎都尽在由小东仓河以西北、丹河以东北、百里石长城以西南这块每边长约20千米的三角形地带。这种现象显然既非巧合,更非偶然,而正好从一个侧面雄辩地说明,长平之战决战阶段,当初赵军的防线在丹河,继而秦25000奇兵断绝赵援和粮刍补给于百里石长城背后,秦5000骑兵由赵垒壁间穿插切割成功于小东仓河一线。
长平之战的交战双方是谁
长平之战的交战双方是谁长平之战是古代战争中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围歼战,此战后赵国一蹶不振,秦国士气高涨,向一统六国又迈进了一步。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长平之战的交战双方是谁,希望你喜欢。
长平之战的交战双方介绍长平之战交战双方是秦国和赵国。
关于:长平之战交战双方是白起、王龁和廉颇,后来交战双方就是白起、王龁和赵括。
长平之战,是周赧王五十三年至周赧王五十五年(一说是周赧王五十五年农历四月至九月间,又一说是周赧王五十四年年初至五十五年九月),秦国名将白起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一带同赵国的军队发生的战争。
长平之战双方实力对比首先看参战方兵力:赵国约45万人,秦军约60万。
再看参战方士兵装备值:在秦孝公之时,秦孝公采用了商鞅变法,奖励耕战,并迁都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建立县制行政,开阡陌,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不断增进农业生产,使得秦国的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
装备就更不用说了,有钱干嘛不用好的。
三看参战方士兵武力值:其实双方的武力值都差不多,毕竟所处的时代摆在那里,顶多因着秦国的经济发达,有更多余力锻炼士兵。
长平之战深度解析长平之战让赵括落了个“纸上谈兵”的耻辱名讳,后世更是对其嗤笑不已。
身为一国主帅的赵括,赵国战败他自然要负相应的责任,但是将长平之战的战败全部归咎于他是否正确?赵括因长平之战而让他变成纸上谈兵的代名词,但是在南宋之前的史书很少有骂赵括的,南宋后特别是明一代对赵括持贬低态度的特多,但是我们现在现次分析长平之战的经过过程,也不难发现,赵括的性格虽然有缺陷,但他仍然不失为战国的名将之一。
当初换将,虽然说有秦国的离间计。
但是赵王是问过乐毅的,乐毅推荐的就是赵括。
说赵括少年就在军中,有丰富的军事经验,而且他治军严整。
在阏与和父亲赵奢大破秦军名将胡阳,军中都敬畏他,愿意听从他的调遣。
而且长平之战拖到后面赵国撑不下去(缺粮),赵王举行御前会议,商议更换前线主帅廉颇,到场的赵国全体精英,一致同意,唯一表示反对是蔺相只是认为赵括也不能担此重任,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二点:第一、赵括,至少他的治军素养是得到赵国上下一致认可的。
八大战役
一、邯郸之战中国战国后期,赵联合魏、楚军在赵都邯郸(今属河北)大败秦军的一次防御战。
长平之战赵国大败,秦上将军白起欲乘胜直捣赵都邯郸,赵孝成王许割六城与秦议和。
赵国利用战争间隙,厉兵秣马,重整军备,结好齐、楚、魏等国,决心抗秦。
秦昭王得知赵国不予六城,不顾白起关于赵已国内实、外交成而不宜出兵的劝阻,于周赧王五十六年(公元前259)九月,遣五大夫王陵率军从上党(今山西长治东南)进攻邯郸。
赵国军民怀长平之恨,坚城死守。
秦军久攻不克,于次年改派王龁代王陵为将,仍屡攻不下。
赵军久困于邯郸,形势日趋危急。
赵相平原君散家财与士卒,编妻妾入行伍,鼓励军民共赴国难,并选3000精兵,不断出击,疲惫秦军。
同时,接连遣使赴魏求援,又亲自冲出重围,前往楚国,陈说利害,终使楚王发兵相救。
魏遣晋鄙率军10万救赵,因受秦威胁,至邺(今河北临漳西南)即屯兵不进。
魏公子无忌(信陵君)使人盗魏王兵符,击杀晋鄙,夺取军权,选兵8万会楚军救赵。
秦军久顿坚城,师老兵疲,受赵、魏、楚军内外夹击,大败,秦将郑安平率2万人降赵,邯郸围解。
赵、魏乘胜夺回了部分失地。
此战,是秦国独强的战略格局形成后,关东诸侯合纵抗秦取得的第一次大胜。
秦昭襄王在赵国内部团结、外部合纵抗秦形势已成的情况下,单纯从兵力对比出发,认为秦强赵弱,坚持攻赵,在战略上已属失策;而在初战失利、顿兵坚城时,仍一再增兵继续强攻,置魏、楚援军于不顾,在作战指导上亦欠稳妥,因而导致失败,推迟了灭亡六国的进程。
此战表明,客观条件是否具备和主观指导的正确与否,对于战争胜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长平之战长平之战遗址赵孝成王四年(公元前262年),秦军伐韩野王。
野王降秦,上党道绝,韩国上下大为恐慌,议献上党以息秦兵,郡守冯亭不愿入秦,遂派使者向赵请降,赵王欣然接受上党。
秦君震怒,命左庶长王龁率军再攻上党,赵遂命廉颇率军赴援,与秦军相持于长平。
第三年,秦使千金行反间于赵,七月,赵人换将,以赵括代廉颇出战,大败,赵卒被坑四十万。
长平之战的历史事件介绍
长平之战的历史事件介绍长平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灭战,那么你了解长平之战吗?以下是为你整理的长平之战的简介,让我们一起来了解。
战国时期,秦、赵两国都是战国七雄之一。
秦想要统一六国,必须要扫除三晋,也就是韩、赵、魏三国。
根据“远交近攻”的策略,秦军率先攻打魏国,后来转向韩国。
而秦、赵两国之间也眼看着即将发生一场大战。
公元前260年爆发的长平之战无疑是当时规模最大的一场战争。
秦、赵两国都投入了不少的人力、物力、财力,因此也有不少人认为这是双方的一次综合国力的较量。
虽然无论是从经济实力,还是军事实力来说,赵国都要稍逊于秦国,但是这场战争,赵国也并不是必败无疑的。
两方实力在那儿摆着,如果正面迎战一定不是其对手的话,就应该从其它方面着手想办法。
赵国的主将原本是大将廉颇,他将这一问题想得非常透彻,于是决定不要贸然进攻,而是采取了拖延时间的方法。
廉颇率军固守不出,想要等拖得秦军士气低迷、攻势受挫时再出击。
但是这样的战术,世人终究无法看到它得出结果的那一天了。
秦国深知自己军队的弱点,遂派遣人员进入赵国实施反间计。
昏庸的赵孝成王中计,解除了廉颇的职位,换上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这也注定了赵军的败局。
这场长平之战的最终结果是赵军大败,前后死伤约45万人。
秦军虽然胜利,但是也有着不小的伤亡。
总之,这场秦、赵两国之间的战争可谓是异常惨烈。
长平之战中赵国失败的原因按照秦灭六国的脚步来看,秦国攻打赵国其实只是时间问题,但韩国的郡守冯亭向赵国进献上党郡一事无疑是这场战争的导火索。
战争开始后,原本赵国的兵力不在少数,且地形有利,还有廉颇这位名将坐镇,应该是尚可与秦国一战的。
可是,赵国最后不仅输了,还输得全军覆没,异常惨烈。
那么,赵国又是因何故才输掉了这场战争呢?其实,赵国输掉长平之战也并不是偶然的。
首先,赵国与秦国在开战前的准备上就有区别。
虽然两国兵马的武力值相差不大,但是秦国约有兵马60万,赵国是45万左右,这在数量上有了一定的差异。
长平之战简介200字
长平之战简介200字长平之战简介长平之战,是周赧王五十三年至周赧王五十五年,秦国名将白起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一带同赵国的军队发生的战争。
赵军最终战败,秦军获胜进占长平,并且坑杀赵国40万降兵。
此战,是秦、赵之间的战略决战。
战争中,赵王在战争指导上,昧于秦强赵弱的基本形势,急于求胜,错误地坚持进攻战略。
中秦国离间之计,弃用名将廉颇,而起用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廉颇,赵括遵照赵王意图,急于求胜,变更了廉颇的防御部署及军规。
白起针对赵括骄傲轻敌的弱点,采取了佯败后退、诱敌脱离阵地,进而分割包围、予以歼灭的作战方针,获得战争的胜利。
赵国经此一战元气大伤,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
此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围歼战。
长平之战过程周赧王五十四年(前261年)初,秦昭王一路军队攻打并占领了韩国的缑氏(今河南偃师市南)和纶氏(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南),以威慑韩国。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初,秦昭王又命令左庶长王龁率领军队攻打并占领了上党。
上党的百姓纷纷逃亡到赵国境内,赵国的军队在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接应上党的百姓。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农历四月,王龁向长平的赵国军队发动进攻,赵孝成王命令廉颇迎战,廉颇率军对秦军展开进攻。
赵国军队击伤了秦军的侦察兵,秦国军队的侦察兵斩杀了赵军的裨将茄。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农历六月,赵军失利,被秦军攻破赵军阵地,赵国的两个重要据点都尉城和故谷城均被秦军攻占,秦军还俘虏了四名赵国的尉官。
实际上,廉颇准备以以逸待劳的方式首先挫杀秦军的锐势,然后等待有利时机再出击。
而两军长期相持,对于远征千里的秦军来说,实际上意味着走向失败。
秦军历来善于突进急击,只有速战才能成就大功,而攻势一旦受挫,往往就会导致士气的凋败和进攻实力的摧折。
秦军主将王龁长期求战不得,秦军所面临的高山夜寒,粮草不继,士卒病伤等不利条件,都使他为久困长平而深深忧虑。
行测逻辑填空:承接叙述题之“关联性”
行测逻辑填空:承接叙述题之“关联性”今天小编为大家提供行测逻辑填空:承接叙述题之“关联性”,希望大家认真学习,做一下练习题!争取好好掌握这类题目!行测逻辑填空:承接叙述题之“关联性”在公务员考试中,行测承接叙述题是言语理解部分的必考题型之一,这类题的题型特征很明显,问法基本上是“作者接下来最(不)可能论述的是什么”。
小编认为这类题区别于主旨观点题,首先要与尾句建立起紧密的联系,其次再结合着行文脉络的分析与之建立起紧密的联系,故这类题在解题时要做到两个相关:第一要与尾句相关,具体表现为与尾句的论断相关以及要与尾句的论述对象相关,第二要与行文脉络相关。
1. 与尾句的论断相关尾句的论断是指尾所谈及的话题可能是一个观点或者是结论性的内容,要与之建立起联系。
【例题1】人每当遇事不顺时,就会开始为自己寻找理由,情形、时机、天气、运势,依靠种种借口来安慰自己,心想“不应该是这样的,好想重新来过”,重新来过就真的能万事如意吗?________________?人每当遇事不顺时,就会开始为自己寻找理由,情形、时机、天气、运势,依靠种种借口来安慰自己,心想,“不该是这样的,好想重新来过”,重新来过就真的能万事如意吗?重新来过就能化解最初的不尽人意?这样的自信到底从何而来?人每当遇事不顺时,就会开始为自己寻找理由,情形、时机、天气、运势,依靠种种借口来安慰自己,心想,“不该是这样的,好想重新来过”,重新来过就真的能万事如意吗?重新来过就能化解最初的不尽人意?这样的自信到底从何而来?人每当遇事不顺时,就会开始为自己寻找理由,情形、时机、天气、运势,依靠种种借口来安慰自己,心想,“不该是这样的,好想重新来过”,重新来过就真的能万事如意吗?重新来过就能化解最初的不尽人意?这样的自信到底从何而来?A.重新来过就能化解最初的不尽人意B.这样的自信到底从何而来C.我们不应该为自己找借口D.自欺欺人就是最好的回答吗【解析】选A。
尾句给出的是两个并列的句式,并且尾句引出的话题是重新来过引发的思考,要与“重新来过”保持一致,故答案为A。
关于杰出将领白起的故事
关于杰出将领白起的故事白起是著名的军事家、将领,那么关于著名将领白起的故事有哪些?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关于著名将领白起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白起和赵括的故事秦国和赵国的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的关键战役,也是历史上规模最大、战局最为惨烈的一次战役,这场战役使秦国的武安君赵括名声大震,也是得赵国的赵括第一次领军打仗便失去生命,并且留下了“纸上谈兵”的千古笑柄。
此,提起赵括,便能想到这场战役,也会提及这场战役最大的受益者——白起。
白起和赵括的故事,也便由此开始。
自古以来,成王败寇一直都是历史上的铁律,赵括的失败肯定是被所有人耻笑诟骂的,但是,就历史资料而言,赵括并不是那么的无能。
赵括是从小就开始熟读兵书策略,他能够在朝堂之上和其他官员关于排兵布阵侃侃而谈,在军事上,赵括有绝对的信心,所以,他相信他一定会成功的,所以,赵括一直在自荐,他相信自己能够打赢。
在另一方面的白起来说,赵括只是一个没有打过仗的新将军,白起是战功赫赫的、长期在战场上摸爬滚打的人,所以,在打仗的时候,虽然赵括已经指挥的相当厉害,但是白起能很好地识破赵括的诡计,从而还能够将计就计,赢的赵括体无完肤,最后落得被坑杀的结局。
不仅如此,白起的优秀更加体现在他能够轻易地挑起五国之间的矛盾,能够使赵括陷于危险,其他五国不会帮助他,带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也是这种“貌合神离”的态度,使得赵国、乃至今后的其他五国逐步走向灭亡。
白起杀妻的故事不知从何时开始,就开始有“白起杀妻”这个消息。
可能是因为关于白起的历史资料太少,也可能是因为有人对白起的误解。
其实并没有白起杀妻这一回事,而应该是“吴起杀妻”。
白起是继吴起之后的又一个拥有显赫战功的将军、军事家。
和吴起并不是一个年代。
但白起确实和吴起有一点关系。
是因为,白起是芈氏后人,是秦武王嗣子公子白的后代,白起的父亲因为希望白起做一位像吴起一样出色的将军,所以,命名为白起。
白起的妻子是秦国丞相魏冉的女儿魏澜。
历史故事-长平之战
历史故事-长平之战长平之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大型歼灭战。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历史故事-长平之战吧!长平之战战国时,秦大将王龁率数十万兵马像滚滚乌云一样笼罩住韩国上党城(今山西省和顺、榆社以南,沁水流城以东地区),城中一将拼死杀出一条血路逃到赵国哀哀求救,赵王立刻派遣大将军廉颇率20多万兵马前往解围。
不料,赵秦两军在长平遭遇,廉颇将军在马上一声呐喊,只见战马兵车卷起漫漫黄尘,鼓声阵阵,热浪翻滚,两军混战一起,杀得天昏地暗。
双方伤亡都很惨重,廉颇见无法解救上党之围,为保存实力,只得鸣金收兵,兵退十里,筑起数十座营垒坚守不出,以逸待劳。
秦军日日攻打赵军营垒,都被廉颇的弓箭手射了回去,一连打了四个月,还是攻不破。
真是狗咬刺猬无处下嘴,急得秦将王龁坐在马上泼口大骂。
王龁为什么这样急呢?因为他知道秦国离长平太远,粮草运输十分困难,一旦粮草供应不上,士兵们吃不饱肚子,军心就会动摇,若廉颇到那时率师反攻,秦军必然大败,所以他只有速战速决才是上策。
正当王龁急得火烧眉毛的时候,忽然探马来报告说:赵国又派20万人马,由赵括率师前来换廉颇守阵,廉颇已回老家邯郸去了。
王龁猛听得又来了这么多敌军,心头怦然一惊,又一听来的是赵括,不禁仰天大笑:“哈哈,是那纸上谈兵的赵括呀!”这王能为何大笑?原来,赵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了。
秦军知道廉颇是个身经百战的老将,有他在,就别指望攻下赵军防线,为迅速扭转战局,秦国暗派奸细潜进赵王的官中,用一箱箱黄金收买贿赂赵王身边的几个谋臣,要他们在四下里散布谣言,说廉颇的坏话。
这招真灵,几天之内,赵国王宫内外、街头巷尾谣言四起,都在传说秦国人最害怕赵奢,听说赵奢的儿子赵括精通兵法,又有谋略,武艺高强,秦兵一听他的名字就吓得屁滚尿流,要是他当元帅攻打长平,秦兵早吓跑了。
还有的说,廉颇那老头已不行了,越老越胆小,秦兵在阵前骂阵,他都不敢出来答话……总之,廉颇远不如赵括,此次秦赵一战,非赵括出征不可。
长平之战简介
秦国背景
● 秦国位于赵国的西面,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秦国最初的领地在秦(天水市),在当时 属于中国的边缘部分。秦穆公时,秦国开始参与中原争霸,逐步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 秦昭王时,秦国加快了兼并六国的战争步伐。垂沙之战,大败楚军;伊阙之战,战胜韩、魏两国, 扫平秦军东进之路;鄢郢之战,获得了楚国大量国土;华阳之战,大败赵、魏联军,攻取了魏国 的几座城池和赵国的观津。
பைடு நூலகம்
时代背景
● 战国时期,范雎觐见秦昭襄王阐述其秦一统天下的战略。范雎认为,只有做到“得寸即王之寸, 得尺亦王之尺”才能真正消化所取得的领地,主张“远交近攻”策略。这一策略得到秦昭王的积 极推行,并任范雎为相。
● “远交近攻”策略即先把斗争重点放在离秦国较近的韩赵魏三家,而暂时对较远的齐楚置之不顾。 ● “远交近攻”这一策略不仅巩固了秦国所攻取的土地,还破坏了东方诸侯国的“合纵联盟”,加
长平之战简介
长平之战
● 长平之战,是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5月至10月秦国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今山西省晋 城高平市西北)一带同赵国军队发生的战争。
● 秦、赵两国因争夺上党,而爆发大规模的战争。从秦国出兵使韩国割让上党到秦国获胜,耗时三 年。而长平之战仅仅持续了5个月,赵军最终战败,秦国获胜进占长平,此战共斩首坑杀赵军约 45万。
● 赵孝成王最终没有采纳虞卿的谏议,郑朱到了秦国求和。秦国为了麻痹赵国,防止各国合纵,并 争取时间,加强军事准备,以便给赵军以严重的打击,果然利用赵国求和的机会,对赵国使者郑 朱殷勤接待,有意向各国宣传秦、赵已经和解,借以防止各国出兵救赵。于是赵国的处境更加孤 立。 [20]
两军换帅
● 赵孝成王早已恼怒廉颇的军队数次战败,又反感廉颇怯缩不战,秦国丞相范雎又派人携带千金到赵国施行内 间计,并散布传言说:“廉颇很容易对付,秦国最害怕的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
《资治通鉴长平之战》原文及译文
《资治通鉴长平之战》原文及译文原文秦数败赵兵,廉颇坚壁不出。
赵王以颇失亡多而更怯不战,怒,数让之。
应侯又使人行千金于赵为反间,曰:“秦之所畏,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赵王遂以赵括代颇将。
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鼓瑟耳。
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王不听。
初,赵括自少时学兵法,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
括母问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
使赵不将括则已;若必将之,破赵某某某者必括也。
”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括不可使。
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与某某某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
今括一旦为将,东乡而朝,某某某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
王以为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毋置之,吾已决矣!”母因曰:“即如有不称,妾请无随坐。
”赵王许之。
秦王闻括已为赵将,乃阴使武安君(白起)为上将某某某而王龁为裨将,令某某某中:“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赵括至某某某,悉更约束,易置某某某吏,出兵击秦师。
武安君佯败而走,张二奇兵以劫之。
赵括乘胜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某某某之后,又五千骑绝赵壁间。
赵某某某分而为二,粮道绝。
武安君出轻兵击之,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
秦王闻赵食道绝,自如河内发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兵及粮食。
齐人、楚人救赵。
赵人乏食,请粟于齐,齐王弗许。
九月,赵某某某食绝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
急来攻秦垒,欲出为四队,四,五复之,不能出。
赵括自出锐卒搏战,秦人射杀之。
赵师大败,卒四十万人皆降。
武安君曰:“秦已拔上某某某,上某某某民不乐为秦而归赵。
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
”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
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
赵人大震。
参考译文秦某某某屡屡打败赵某某某,廉颇便下令赵兵坚城固守。
关于长平之战的典故简介
关于长平之战的典故简介介长平之战是公元前262年至公元前260年发生在秦、赵两国间的一场战争。
有关这场战争的典故大家爱知道多少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长平之战的典故简介,希望大家喜欢!长平之战的典故在周王朝即将走向末日的战国时期,发生了一场被认为是当时天下局势转折点的战争——长平之战。
而这场战争也是当时众多战争中规模最大,以及伤亡最惨烈的一场。
战争结束后,秦统一各国的脚步再无人能够阻挡。
公元前262年,秦军伐韩,上党郡与韩国失去联系。
郡守冯亭不愿听从韩王的命令,将上党郡拱手献给秦国。
他派遣使者去往赵国,表明愿意将上党郡的城池献给赵国。
赵王认为这是大利,便欣然同意。
赵国此举引起了秦国的不满,秦王决定出兵伐赵。
公元前260年,秦军攻取上党,继而去攻打长平,赵王令大将廉颇迎战。
之后发生的几次对战中,赵军均失利,两个重要据点被秦军占领,还不断有尉官被俘虏。
赵王由此对廉颇心生不满。
此后,廉颇依托有利地形,固守不出。
其实,这看来是一种消极的对抗方式,但这位老将的心中自有他的一番打算。
秦军远征而来,只有急击速战,成功的可能性才大。
而一旦拖的时间越久,往往就会导致士气低下、攻势受挫,这会大大地有利于赵军。
除此之外,秦军还要面临不利的地理位置、气候、粮草、士兵伤痛等问题。
为了尽快地取得胜利,秦国派人进入赵国施行反间计,致使赵王撤换廉颇,换上赵括为赵军主将。
赵括上任后,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主动向秦军发起进攻。
最终,赵括带领的赵军败给了秦国主将白起。
这场战争中,赵国士兵损失约45万人,秦军也伤亡大半。
这就是“长平之战”的典故。
长平之战简介秦国势力日益强盛,周天子形同虚设,各诸侯国人心惶惶。
而这一场战争的爆发无疑对秦国、赵国,乃至天下的局势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公元前262年,秦国攻打韩国,使韩国的上党郡与本土失去联系。
韩国国君为了能让秦国息兵,于是让郡守冯亭将上党郡进献给秦国。
冯亭不愿,他转而将上党郡献给赵国,想要求得赵国的力量来对抗秦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元前260年,赵括既代廉颇,一方面出击迎合赵孝成王所好,一方面本身就是自命不凡、好胜逞强的人。
他一到前线,即全盘废弃廉颇的战略战术,任意更换了将校,所谓“悉更约束,易置军吏”(史记·廉破蔺相如列传))。
赵军八位将领以死相谏的著名轶事,当是发生于斯时。
赵括刚愎自用,求胜心切,无视主客观条件,下令西渡丹河,全线出击。
另一方面,针对赵括的行径,白起则亦一反王陀三年一味进攻态势,偏偏运用兵法“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孙子·计篇》),所谓欲擒故纵,“秦军详败而走,张二奇兵以劫之。
赵军逐胜,追造秦壁。
壁坚拒不得入,而秦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后,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史记·白起王翦列传》),战争遂进入最后决战阶段。
赵军原来设防北起高平、长子交界的丹朱岭,南达高平、晋城交界的城公村的丹河东岸一线。
丹河支流小东仓河,源出长治县关头村,西南流至泫氏(高平)注入丹河,与丹河呈垂直流向。
小东仓河以南有七佛山、大粮山等重要驻防区和屯粮区;河北有金门镇(今店上)、韩王山、长平等重要驻防区。
赵括到前线后,当驻韩王山西麓三军一带。
地方文献记载,历世相传三军以“赵三军指挥部驻地”(《高平县志》317页,中国地图出版社1992年))得名。
此地属韩王山山前台地,背靠韩王山,可以登高嘹敌;前临永禄河、丹河开阔地,可纵兵长驱突击。
三军以北紧邻永禄,近年发现、出土长平之战大量尸骨,更说明这里是当年赵军非同寻常的重兵驻守之区。
赵括既一扫廉颇部署,所谓“赵括至,则出兵击秦军”(《史记·白起王翦列传》),显然原来长年固守丹河以东沿山防线的部队越过丹河,突破了秦军丹西沿山防线——诚然是“秦军详败而走”;大部队即由固守了三年的丹东沿山纵深防区集结于丹河东岸待渡,准备发动总攻了。
白起作为秦军新的主将,悄悄赶到长平后,似乎驻在战略要冲光狼城(今康营)一带。
其一,今康营西北的寨上村,为一天然高阜,一方高地中心,有名胜安贞堡,登临其上,视野辽阔异常,相传为当年白起幕府(《高平县志》l?页,中国地图出版社1992年)。
其二,白起前此于公元前286年曾伐赵攻占过光狼城,谙熟其地理形势和战略地位。
其三,前文已述其详,这里四山环卫而三水汇流,是一处可进可退、易守难攻的几无与伦比的军事要冲。
其四,由:康营以西北,在丹河河床与野川河河床之间有条平行的西北一东南向分水岭,是一道与丹河平行的巨大的黄土梁,以此为依托,既可有效地遏制西渡丹河的赵军突击,又不失影响节制丹西秦军行止。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记载,赵括下令全线西渡丹河击秦军,“秦军详败走,张二奇兵以劫之。
赵军逐胜,追造秦壁。
壁坚拒不得入,而秦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后,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
从丹西沿山一线,南至谷口北至王报约10千米地段,晚近迭有大量遗骸出土看,这应是秦军佯败后撤而赵军逐胜——赵括部队在秦垒外线经历了惨烈激战的地段。
白起一方面佯败后撤,把赵括及其几十万赵军注意力吸引到丹西,放松了丹东的戒备;一方面于丹河、野川河分水岭——秦军纵深阵地加固设防以必万无一失,同时分遣了两支轻兵迂回包抄已经空虚了的赵军后路。
这就是以25000人向东北溯秦川水(秦河,秦水,今端氏河)河床直插仙公山,然后折东南即于赵军百里石长城防线背后,以断赵军粮道和援兵;另以5000骑兵强行突破已经放松了戒备的泫氏(今高平)、金门镇(今高平店上)战略要点,然后向东北直插小东仓河河床一线,直扑故关,与包抄百里石长城后路的部队会师,从而将赵军一断为二,即使此线以北的赵军失去了大粮山的军粮和辎重补给,使此线以南的赵军失去了与主将的联系。
前已述其详,学界有一种带倾向性的意见,认为秦以区区25000人能断赵40余万大军的后路,以5000骑兵能于40余万赵军间穿插成功是不可想象的,以至从中断定所谓赵参战部队45万和白起坑杀赵卒40万是人为夸大了的数字云云。
其实,白起派出25000人奇兵包抄赵军后路也好,分遣5000骑兵穿插赵营垒之间也好,都不过仅指其先头部队而已,白起作为战国一代唯一保持不败纪录的“常胜将军”,怎么能想象他在一赌国运的决战中派出一支轻兵就了事了呢!人们似不必要求以简明概括著称的太史公及其有限篇幅的《史记》,把白起派遣源源而来的后续部队都非交代清楚不可,而在《史记》里此类伏笔是很多的。
白起分遣的25000奇兵,由战略枢纽今端氏镇一带,溯秦川水河床,迤东北直至秦川水源头的秋峪(当长子、高平界,今属高平),直插仙公山(高平、长子界山,海拔1389.8米),然后折东南,即绕到丹朱岭(长平关)敌后,沿赵军百里石长城北侧一线,向故关、马鞍壑方向包抄过去。
今端氏河,古称秦川水。
《水经·沁水注》记载:“沁水又南与秦川水合,水出巨骏山(一称雕黄岭,亦作刁黄山,当沁水县东北境)东,带引众溪,积以成川。
又西南径端氏县故城东。
昔韩、赵、魏分晋,迁晋君于端氏县,即此是也。
其水南流,入于沁水。
”《太平寰宇记》卷四四记载:“秦河,源出(端氏)县北西榆村谷,南流入县合沁河。
”乾隆《泽州府志》卷六称:“海子河(海子河,命名取义于上游的上、下海则(子)二村),’源出(沁水)具东百七里秋峪岭下,西南流至端氏(镇)入沁河。
”乾隆《潞安府志》卷四称:“秦水,源出长子县发鸠山,西南流经沁水县东端氏镇入沁河。
”这条发源今沁水县东北秋,峪岭(仙公山)或云长子发鸠山的多源川流,西南流至端氏;镇注入沁河,古来之所以称“秦川水”、“秦水”、“秦河”,则揭“示了它与长平之战中秦军的历史连带关系——白起派出的25000奇兵正是由此河河床北上的。
事同此理,当年赵百里石长城线上,高平与长治交界处的故关,曾长期被习称“秦关”,唐人牛元敬羊头山《清化寺碑》碑阴记载“所有当寺方圆八里,东至秦关故道,……西至秦关栅村道”(光绪《高平县志》卷十三);高平、陵川、长治交界处金泉山余脉——世代相沿,迄今犹称“秦岭”(光绪《陵川县志》卷五)。
这都反映了当年这支秦奇兵从百里石长城背后包抄赵军至此,抑或由蒲水北上于马鞍壑折西北包抄的秦河内部队至此的历史现象。
一言以蔽之,端氏河河床自古通行条件良好,现在则有公路畅通;百里石长城一线地理形势,前文已述其详,地形一般由北向南倾斜,南侧陡立险峻,北侧高平徐缓,秦轻兵由其北侧包抄放松了戒备的赵军,是完全可行的。
白起分遣的另一支5000骑兵部队,旨在“绝赵壁间”,达到了将“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的目标。
从地理形势考查,其所穿插路线只能是小东仓河河床一线了。
其一,当时赵括幕府和赵军主力在此线以北的韩王山一带,其粮刍辎重在此线以南的大粮山一带,只有从此线穿插切割,才能达到断绝北线赵军主力部队的粮道,同时断绝南线赵军部队与驻北线主将的联系。
其二,赵军的重点防区,由大粮山至长平关约20千米的丹东防线,骑兵可以横穿的地形有两处,一是小东仓河河床,二是永禄河河床。
而永禄河河床位于赵防区的西北一隅,不是要害部位,从此穿插切割即使成功,亦于赵数十万大军及其指挥中枢无大影响,无足轻重,是以从此可见只有小东仓河河床才是这支骑兵进军的路线。
其三,流传至今有关长平之战的地名和晚近发现与出土的长平之战尸骨、各类兵器、币帛器物,恰恰几乎都尽在由小东仓河以西北、丹河以东北、百里石长城以西南这块每边长约20千米的三角形地带。
这种现象显然既非巧合,更非偶然,而正好从一个侧面雄辩地说明,长平之战决战阶段,当初赵军的防线在丹河,继而秦25000奇兵断绝赵援和粮刍补给于百里石长城背后,秦5000骑兵由赵垒壁间穿插切割成功于小东仓河一线。
正当突破丹河西秦军防线的赵军部队长驱直进,而大部队云集丹河待渡突击的时候,相继发现前方对深入纵深的秦营垒突击受挫,而自己的后路反被包抄,粮道被断绝,以至上下间失去了联系,至此秦军开始反击。
在战局急遽恶化中,赵军被迫放弃进攻,退回上述三角地带,仓卒构筑壁垒固守,等待援救。
赵廷自从惠文王初年“成兑专政”以来,其战略陷于权:益,长期推行时纵时横、纵横捭阖的外交政策。
当秦的压力危及其安全时,它在山东合纵抗秦;当秦的威胁缓解时,则又靠与秦的关系暖昧,向山东与国攻城拓土而实同连横。
直至是役初战小却后,赵廷是纵是横仍举棋不定,最后还是遣郑朱使秦试图媾和(《战国策·赵策三·秦赵战于长平》),因此失去山东国家信赖而不愿亦不敢援救。
秦则密切注视着赵在山东合纵的成败,当时所谓“齐、楚救赵,亲,则将退兵;不亲,则且遂攻之”(《战国策·齐策二·秦攻赵长干》,《史记·田完世家》)。
秦终于看到赵陷于孤立无援而拒绝媾和。
如今要决战了,粮道断了,又急请粟于齐、魏、楚(《战国策·齐策二·秦攻赵长平》,《史记·田完世家》),结果无任何一国响应。
至此,“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以人海战术,实施对赵军的总包围。
秦河内部队北上长平,行军路线亦史无记载,惟完全可以确定其所取为“太行道”(《战国策·秦策三·范睢至秦》范睢尝说秦昭襄王有“北斩太行之遭,则上党之兵不下”语。
),即由野王(今河南沁阳)出发,迤西北经碗子城、天井关(碗子城,天井关都属后有的名字,而太行遭上这些重隘却是早在战国就存在的)等孔道,达长平战区。
其一,从地形上看,由河内至上党地区,必穿越太行山,而山问通道向无选择余地,唯有太行道可行。
这条路线由野王进入太行山地带后,大体相当今太(原)大(口)干线公路一线。
从其沿线高程情况看,河南境的常平海拔575米,迤北碗子城800米、大口900米、油坊头884米、草底铺935米、晋庙铺901米、天井关948米、铁南岭850米、大箕740米、南村730米、晋城694米。
此中可以看到三种现象:一是太行道以天井关为中介,是最高点;二是由常平进入碗子城羊肠坂一段,落差最大,坡度达20°以上,最为陡险,最为难行;三是碗子城以上,几全在太行山脊,视野开阔,高则高矣,惟落差不大,还是平缓易行的。
其二,从政治地缘上看,前文已述其详,当时河内已入秦版图,此道尽在秦控制之中。
碗子城,位于晋城市南45千米太行山上,山西与河南交界处山西一侧。
地理坐标为东经112°45′40″,北纬35°15′15″,海拔800米,坡度20—30°。
古城座落山巅,居高临下,中有平地500平方米,就地筑城,以城奇小若碗故名。
今存城垣为东汉肇筑,唐代重修,石质,有东、西、南三门,北为绝壁。
城当自战国就驰名天下的“羊肠坂”(《战国策·秦策一·张仪说秦王》记载,张仪尝说秦惠王“西攻修武,逾羊肠,降代、上党”;《秦策三·蔡泽见逐于赵》蔡泽渭范睢“决羊肠之险,塞太行之口”)道中心,向为山间孔道,坂道由城中穿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