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论语十二章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0课《论语》十二章教学案
论语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能听得进不同意见)不逾(迷惑。
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课下注释,用现代汉语口头翻译课文。
【拓展延伸完成校本作业。
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最适合填入下面语段空缺处的一项是()季节不同,注定了雨的风格亦各不相同。
夏雨热烈,往往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果然,不一会儿, _______,地面又恢复了生机。
夏之雨来得猛烈,去得快捷,丝毫不拖泥带水。
A.雷声渐远,风速渐慢,雨声渐缓,乌云渐散B.雷声渐近,风速渐快,雨声渐紧,乌云渐聚C.渐近的雷声,渐快的风速,渐紧的雨声,渐聚的乌云D.渐远的雷声,渐慢的风速,渐缓的雨声,渐散的乌云2.对下列病句的修改,错误的是( )A.小明变化了早晨睡懒觉的习惯。
(把“变化”改为“改变”)B.当我走到农贸市场时,看到一片热热闹闹的景象。
(删掉“当”和“时”)C.展览室的桌子上厚厚的放着一叠植物标本。
(把“厚厚的”调到“放着”后)D.在第49届世乒赛上,中国队囊括并包揽了五个项目的金牌。
(把“囊括”和“包揽”颠倒过来)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我省要全面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提高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效率和范围。
B.中学生要提升文学素养,养成爱读书,尤其是读经典名著,让书香浸润心灵。
C.我们不能否认做一个真正幸福的人应该关注自身的精神生活,培养高雅的兴趣爱好。
D.广受好评的电视节目《经典咏流传》不但提高了大众对经典诗词的鉴赏水平,而且唤起了人们对经典诗词的记忆。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止.有剩骨止.增笑耳B.屠自后.断其股后.狼止而前狼又至C.恐前后受其敌.盖以诱敌.D.狼不敢前.其一犬坐于前.5.下列词语中加横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朗润(rùn) 稀疏(shū) 水涨船高(zhàng)B.抖擞(sǒu) 黄晕(yùn) 捉迷藏(cáng)C.应和(hé) 蓑衣(suō) 戴着笠(lì)D.撑伞(zhǎng) 酝酿(niàng) 欣欣然(xīn)二、名句名篇默写6.根据提示默写。
论语十二章汇总
1.掌握文言词语解释的常见方法,积累常用的文 言词语,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理解每一章语录的意思, 分清哪些是讲学习态度的,哪些是讲学习方法 的,哪些是讲个人修养的。
3.了解孔子及儒家学说的概况,积累成语、格言、 警句等语言材料。
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作品
•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 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 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 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 言行。
不信乎?传不习乎?”(《学 而》)
省(xǐnɡ) :自我检查, 反省。
谋:办事。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 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别人 办事情是不是尽心竭力了?
忠:尽心竭力。
信:真诚,诚实,诚 信。
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温习 过了呢?”
传(chuán):老师传 授的知识。
课文探究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
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
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 支配的事情。
世;四十岁能通耳顺:指能听得进不同意
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 见。
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 逾(yú):越过,超过。
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矩 :规矩,规范。
• 《论语》与《大学》《中庸》 《孟子》并称“四书”。共 二十篇。成为封建时代读书 人的必读书。
孔子
•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 479),名丘,字仲尼, 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 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 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 七十二人。
•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 “圣人”,战国时期儒家 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 “孔孟”。
• 既要广博地学习,又要有一个追求的中心,这 就叫,‘博学而 笃志”。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论语〉十二则》导学稿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识记孔子及其《论语》的相关常识。
2、朗读、背诵课文。
3、理解翻译内容。
一、走进孔子及其《论语》。
孔子,名,字,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家、家,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世统治者尊称为。
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它以体为主,是记录言行的一部书,是家经典著作之一。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在教育上主张,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
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三个方面内容。
朱熹把它和合称《四书》。
二、诵读感知。
1、听读,注意字音,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不亦说乎()愠()三省()逾矩()罔()殆()箪()肱()笃()2、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三个方面?本文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三、合作探究学习课文。
1、翻译句子并注意对字词的理解。
时习不亦说乎朋愠君子吾日三省为人谋不信乎传不习乎十有五三十而立五十而知天命耳顺不逾矩温故而知新罔殆不堪其忧知之者饭水曲肱于我三人行逝者如斯夫匹夫笃2.解释下列通假字不亦说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学而不思则罔3.解释下列句子。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课论语十二章练习复习超实用
5.填空。 (1)《论语》是 经典之一,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 (体裁)著作。它与《 》《 》《 》合称为 《四书》,共二十篇。孔子,名丘,字仲尼, 鲁国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 家、 家,儒家学派创始者。 (1)儒家 语录体 大学 中庸 孟子 春秋时期 思想 教育 (2)《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一句: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谈“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 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4)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在学习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如孔子所说: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诲女知之乎( ) (1)通“汝”,你,你们 (2)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 (2)什么 (3)则不复也( ) (3)再次,重复 (4)是以谓之文也( ) (4)因此 15.请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划一处) (1)是 以 谓 之 “文” 也 (1)是以/谓之“文”也 (2)举 一 隅 不 以 三 隅 反 (2)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论语( lún) 不亦说乎(yuè) 人不知而不愠( yùn ) 三省吾身( xǐng ) 学而不思则罔( wǎng) 思而不学则殆( dài ) dān 一箪食( ) 曲肱而枕之(ɡōnɡ ) 博学而笃志( dǔ )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 (1)通“悦”,愉快 (2)吾日三省吾身 三省: (2)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信: (3)真诚,诚实 (4)温故而知新 新: (4)这里指新的理解与体会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 (5)迷惑 有害 (6)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斯: (6笃志 笃: (8)忠实,坚守
七年级上册 论语十二章 短文两篇
第十课论语十二章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
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
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
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反复练习实践了呢?”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研究学问,三十岁确立自己的理想,四十岁不为我所做的事情而迷惑,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法则,六十岁时无论听到什么,不用多加思考,都能领会其中的意思,并明辨是非。
七十岁我的道德修养到了一定的程度便可以随心所欲地做事,而不逾越法度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
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译文∶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
贤德啊,颜回!”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对待任何事业和学问)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这段主要讲学习的三个层次,只有以之为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第10课 论语十二章
《论语》十二章一、文本分析:如果我们仔细分析这十二章的内容,就可以发现新版突出了一个主题,就是表现了对高尚生命的追求。
以第一章为例,这是《论语》的首章,也是编选《论语》者不会缺少的一章。
这一章从表面上来看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学习的方法、交友的原则及与人交往的态度。
但实际上,这一句都是在围绕追求高尚的品德这一个主题而言的。
唯有品德高尚者,才能做到“人不知而不愠”,《中庸》中引用孔子之言曰:“正己而无求于人则不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就是对这句话的进一步阐释。
那么如何“正己”呢?这需要时时警惕,事事用心,无时不心存敬畏之心,也就是《中庸》中所言的“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没有比幽暗之中更为显著的,没有比细微之处更为明显的,因此君子在独处时要谨慎啊)要做到时时警惕,自然要“学而时习之”,此处的“时”,朱熹释为“鸟数飞也,学之不已,如鸟数飞也”,而程颐释为“重习也”,均强调了学习不可中断。
而“有朋自远方来”则表现了这种追求的影响力,正如朱熹所言“自远方来,则近者可知”。
清刘宝楠的《正义》中明确指出“朋”指同门,并引用《中庸》“诚者,非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
”由此可见,追求高尚的品德,不仅是指对自身品德的修炼,更重要的是要以自己的品德来影响他人,这才是儒家所追求的至高境界。
分析这一章,我们就可以发现孔子所强调的对高尚品德的追求,及围绕这一追求所展现的方法与态度和对他人的影响。
这一主题同样也在其它各章体现了出来——以往我们将之作为学习方法阐述的内容均不能单纯地视作对知识的学习,更应体现为对高尚品德的追求方法,而孔子对自身经历的叙述,对颜回的赞颂则体现出了高尚品德在现实中的表现,孔子还通过自身的感受体现了高尚品德带给人的自豪感。
以此为纲,不仅可以把这十二章联系为一个整体,也可以与前面几篇课文相呼应——如果说前面几篇文章表现了在老师的引导下,我们认识到了不同一般的学习收获,那么这一篇则表现了生活中最高尚的追求,是学习的最高目标。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论语十二章》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论语十二章》教案写教案就不能千篇一律,要发挥每一个老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所以老师的教案要结合自己的特点,因材施教。
通过理解,感受孔子光辉的人格魅力;开阔胸怀,提高成熟处事的思想修养。
以下是为您整理的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论语十二章》教案,供您参考,篇一:论语十二章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
2.通过理解,感受孔子光辉的人格魅力;开阔胸怀,提高成熟处事的思想修养。
3.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学习重点:朗读、背诵;评点《论语》十二章内容。
学习难点:深层理解《论语》十二章内蕴。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一)知识准备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
2.《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20篇。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
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3.子:古代特指有学问的男人,是男人的美称。
一般是在姓之后加“子”,以表示尊敬,是敬词。
四书、五经是儒家的主要经典著作。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经》《易经》《春秋》(二)预习指导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自己结合注释翻译课文,圈出不能理解的词句。
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预习检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论语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三省吾身传不习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笃一箪食士不可以不弘毅知松柏之后凋曲肱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说乎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五日三省吾身博学而笃志不堪其忧曲肱而枕之二、合作探究探究点1:翻译课文。
10、《论语》十二章 复习要点
第10课《论(lún)语》十二章一、文学常识: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儒家创始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2、“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3、《论语》:共20篇,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
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书。
4、《论语》十二章: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学习方法和态度、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世之道。
二、重点词语及翻译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时:按时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复习。
说:通“悦”,愉快。
知:了解。
愠:生气、发怒。
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朋:志同道合的人。
不亦……乎:不也是……吗,表示委婉的反问语气。
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日:每天。
三:虚指,泛指多次。
省:自我检查,反省。
为:替。
谋:办事,出主意。
忠:尽心竭力。
信:真诚,诚实。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有:通“又”(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
)立:站立、站得住,这里指独立做事情。
惑:迷惑,疑惑。
天命: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耳顺:能听得进不同意见。
逾:越过,超过。
矩:规矩,规范。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就立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为外物所迷惑,五十岁的时候就知道了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意见,七十岁时可以随心所欲,而不会越过规矩。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10课《论语》十二章(共50张PPT)
生平
孔子(前551-前479), 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春 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 家的创始人。晚年致力教育,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 二人。
著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 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共20篇。它以 作 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
行,是我国现存最早用语录体记录的古籍。宋 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 下” 。 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 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阐述学习的方法、乐趣、以及做人的态度: 不断实习,方能牢固,学习之乐;远道而来,切 磋促进,人生之乐;自求长进,不怨他人,提高 修养。
人称代词,我
泛指多次
反省
替,给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别人
出谋划策
连词,却
尽心尽力
真诚
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出谋划策却不尽心,可以这样吗?与朋友交往却不 真 传授的知识 复习
孔子
连词,表顺承, 译为“然后”
按时
通“悦”,高 兴 复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
孔子说:学习然后按时复习它,不也很高兴吗?
志同道合的人
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
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访,不也很快乐吗?人家 连词,表转折,译为“却” 怨恨
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不了解我,我却不(因此)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 的人吗?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朗读要求:
读准字音;
读顺节奏; 读出韵味。
首届“胜者为王”字词守擂竞赛
课件2:第12课 《论语》十二章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 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这是孔子治学一贯应用的方法。孔子“不耻下问”的表现:一是 就近学习自己的学生们,即边教边学,这在《论语》书中有多处记载。 二是学于百姓,在他看来,群众中可以学的东西很多,这同样可从 《论语》书中找到许多根据。他提倡的“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对后 世文人学士产生了深远影响。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绝四”是孔子的一大特点,这涉及人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人 只有首先做到这几点才可以完善道德,修养高尚的人格。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 其两端而竭焉。”
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这体现了孔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 本方法,这就是“叩其两端而竭”,只要抓住问题的两个极端,就能 求得问题的解决。这种方法,体现了儒家的中庸思想,是一种十分有 意义的思想方法。
三、课文分析讲解
“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不仅在封建时代 有其价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认的适应性。人们 的是一个十分 可行的学习方法。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和思不能偏废。他指出了学而不思的局限, 也道出了思而不学的弊端。主张学与思相结合。只有将学与思相结 合,才可以使自己成为有道德、有学识的人。这种思想在今天的教 育活动中有其值得肯定的价值。
2、孔子思想
(1)政治思想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政治上主张“仁者爱人”、 “克己复礼”。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 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毋施于人”、“君子成人 之美,不成人之恶” ,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 (2)教育思想 ► 重视教育的作用 ► 提倡“有教无类” ► 诲人不倦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 上册 课件 第10课《论语十二章》(共75张PPT)
改其乐。贤哉,回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
词类活用
• 传不习乎 • 传:动词-名词,传授的知识
• 饭疏食饮水 • 饭:名词-动词,吃饭
•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乐:名词-意动。以……为乐
一词多义
• 为: • 可以为师矣 • 为人谋而不忠乎
当、做 替
•知 • 人不知而不愠 • 温故而知新
了解 懂得
一词多义
•而 • 人不知而不愠 • 温故而知新 • 博学而笃志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第九章)
4、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第十章)
修身做人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第一章)
2、吾日三省吾身(第二章)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不逾矩(第三章) 4、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第六章) 5、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第八章) 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第十 一章)
孔子,名 丘 ,字 仲尼 , 儒 家
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 仁 ,政治上 主张 礼治 ,鼓励人们 入仕 ,即“出 来做事”。
通假字
• 不亦说乎 • 说:同“悦”,喜悦、高兴。
•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 有:同“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古今异义
• 不亦君子乎 • 古: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 今: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 可以为师矣 • 古:可以、凭借 • 今:可能、许可
《第10课论语十二章》小测卷
《第10课论语十二章》小测卷满分:50分时间:20分钟出题人:LN班级姓名________学号_________得分________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8分)论语()不亦说乎()不愠()三省吾身()罔()殆()不逾矩()博学而笃志()二、解释加点的词(11分)1.学而时习之()2.不亦说乎()3.吾日三省吾身()4.不逾矩()5 温故而知新()6 学而不思则罔()7.思而不学则殆()8.好之者不如乐之者()()9.于我如浮云()10 匹夫不可夺志也()三、理解性填空(用文中的话填空)。
(10分)四、把下列诗句翻译为现代文。
(15分)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4.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五、拓展延伸。
(6分)课文中成语比较多,请你写出其中的三个,并分别写出该成语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专项练习(解析版)-高中语文课内古诗文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新教材统编版)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一、知识点汇总1、课文详解论语十二章〔先秦〕孔子及其弟子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里仁》)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译文: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如何谈礼仪制度呢?做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又从何谈音乐呢?”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孔子说:“君子懂得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
”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
”孔子说:“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曾子说:“士不可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大责任,路途漫长遥远。
以实行仁道为已任,不是很重大的责任吗?直到身死才能结束,不是很漫长遥远的吗?”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我所有的努力都废弃了;譬如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虽然只有一筐,但我也在前进。
七年级语文上册 10 论语十二章课件 新人教版
课文探究
• 本章阐述了学习态度:以学习为快乐
• 这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 • 顶真 • 讲学习的三个层次:知、好、乐,层层推
进,使说理更加透彻,令人信服。
第八章
分析文义
吃饭 名词作动词
• 8,子曰:“饭
粗粮 冷水 弯着胳膊
疏食饮水,曲肱
顺承而枕之乐,趣乐亦在其中矣不。正不当义手而段富且贵,
对,对于
第二章
2. 曾子曰:“吾日三
省吾身:
“多次”不是确数 自我检查、反省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办事 尽心竭力
真诚,诚实
传
不习乎?”
(老师)传授(的知识) 温习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
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 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理解:
• 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独立做 事,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了解并 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意 见,到七十岁才可以随心所欲,又不会超 出规矩。
课文探究
• 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 1、从本章来看,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 几个阶段?
• 十五岁到四十岁:学习领会 • 五十、六十岁:安心立命,不受外界左右 • 七十: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为一
相传孔子出生地—尼山全貌
孔府历史面貌
山东曲阜——孔府鸟瞰图
山东曲阜“三孔”
孔庙—祭祀孔子的地方
孔府—孔子嫡系子孙居住地
孔林—孔子墓地
且听风吟阁
1.播放录音,听名家泛 读,感受语言之美。
2.自由朗读,要求:读 准字音,声音洪亮。
品析探究苑
《论语》属语录体散文, 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 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20篇 。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 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
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原文
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原文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教材分析《<论语>十二章》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5篇课文。
它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在《语文课程标准》一书中明确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文化智慧”是语文教学的总目标之一。
而这一目标的达成主要依靠对文言文的学习。
本课涉及到的《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藉,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
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二章》,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
这三方面内容均归属于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范畴。
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养成好习惯”。
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也曾说过:“在语文教学上主要的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因此,本文旨在让学生深刻理解语言含义,并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深入养成教育。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10论语十二章课件新版新人教版
一
二
三
2.一词多义辨析 ①学而时习之(表承接关系)
(1)而 ②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关系,却)
③博学而笃志(表并列关系) (2)其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代词,他们)
②乐亦在其中矣(代词,那) 3.词类活用解释 (1)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趣) (2)饭.疏食饮水(名词活用作动词,吃饭)
一
二
三
4.古今异义区分 (1)学而时.习之 古义:按时 今义:时间 (2)传.不习乎 古义:老师传授的知识 今义:传播;传递 (3)可.以.为师矣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古义:泛指多 今义:数词,二加一后所得的数目 5.特殊句式认知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省略句,应为“温故而知新,可以之为师矣”) 译文: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当老师 了。
(2)曾.子:zēng 其他读音:céng 组词:曾经
(3)三省.吾身:xǐng
其他读音:shěng
(4)传.不习乎:chuán
其他读音:zhuàn
组词:省会 组词:传记一二 Nhomakorabea三
二、重要词句
1.重点词语理解 (1)不亦说.乎:通“悦”,愉快。 (2)人不知而不愠.:生气,发怒。 (3)三省.吾身:自我检查、反省。 (4)不逾.矩:越过,超过。 (5)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6)人不堪.其忧:能忍受。 (7)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方面,优点。 (8)博学而笃.志:忠实,坚守。
10 《论语》十二章
一
二
三
一、字音字形
1.识记生难字
不亦说.乎(yuè)
愠.(yùn)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师传授的知识
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复习
(《学而》)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 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 识是不是复习过呢?”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
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 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有:同“又”。 立:站立,站得住,这里可理解为独立做事情的。 惑:迷惑,疑惑。 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的解释是,能听得进不 同意见。 逾,越过,超过;矩,规矩,规范。
匹夫:普通的人,男子汉。
• 孔子说:“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 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仁在其中矣。” (《子罕》) 笃: 忠实,坚守。 切问而近思: 恳切的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
仁: 仁德
•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 守自己的志向,恳切的提问,多考虑当 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世人尊称孔子为--------“圣人”、“先 师” 人们把到曲阜去看孔庙叫做-------“朝圣” 相传,宋朝名相赵普死后,人们在他人书籍 中发现只有半部《论语》,所以世有“半部 《论语》治天下”之说。
二、走进孔子和 《论语》
学.科.网
zxxk
相传孔子出生地----山东曲阜尼山全貌
孔府大成殿
•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 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 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 也。”
大成殿孔子像
山东曲阜“三孔”
孔府 孔子嫡系子孙 居住地
孔庙 祭祀孔子的地方
孔林 孔子墓地
•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
丘,字仲尼,春秋末期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他是 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 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 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 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 家,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春秋》。 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 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 理想的社会。
2.读懂文意
•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 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 乎?” •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 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 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 头,乐趣也就在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 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 样。”
走 一定 在其中 9.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习 那 那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
好的方 面,优 点
之。”(《述而》)
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 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论 语 》 十 二 章
一、情境导入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 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 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 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 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 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熠生辉。现 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 选部分《〈论语〉十二则》。
思而不学则殆.”
有害
却,表示转折 就
(《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能有新体会、 新发现,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 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 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 (《雍也》)
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 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 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 短处就要改正。”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 昼夜。”(《子罕》)
川: 逝: 斯: 舍:
河。 流逝。 这,指河水。 舍弃。
• 孔子在河边说:“时光就像这流去 的河水一样, 日夜不停呀。”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 不可夺志也。”(《子罕》) 军队的通称。古制,12500人为一军。 三军:
箪: 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堪: 忍受
• 孔子说∶“多么有贤德啊,颜回!一竹 篮饭, 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 别人都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依 然自得其乐。多么有贤德啊,颜回!”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 如乐之者。”(《雍也》)
之: 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 者: 代词, … …的人 好: 喜欢,爱好。
《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
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20篇。内容有孔子谈
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它是研究孔子
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
(《孟子》、《中庸》、《大学》、《论语》)之
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
“半部《论语》治天下”。本文十二章是儒家修身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 十岁能够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 不被物所迷惑;五十岁的时候我知道哪 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 时能听得进各种意见;七十岁能随心所 欲,而不会越出规矩。”
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做,成为 迷惑,意思是 感到迷茫而无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 所适从 旧的知识
•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 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 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 之。 •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乐:
以… …为乐趣
• 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 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 为乐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 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饭疏食,饭,这里是“吃饭”的意思,作动词。 疏食即粗粮。 水:古代汉语中,“水”指冷水,“汤”指热水。 曲肱:肱,音gōng,胳膊。曲肱,即弯着胳膊。 于:对,对于。
分类整理归纳
• • • • 1.成语: 温故知新、见贤思齐、 三人行必有我师、 择善而从、博学笃志、饭蔬饮水
2.十二则中,哪些语句是讲学习方法?哪些语句是讲 学习态度?哪些语句是讲个人修养? 学习方法: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态度: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个人修养: •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学而》)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间温习它, 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 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 子吗?
每天
zēng
我
自我检查,反省 wèi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
自己
替
泛指多次
忠心,尽心 真诚,诚实
作业
• 学完本课,你有什么收获?请写一写。
之言,讲的是做人之道。
论语
现在通行的《论语》 20篇,内容以伦理、教 育为主。 《论语》名称的来由, 班固《汉书· 艺文志》 说:“《论语》者,孔子应 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 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 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 纂,故谓之《论语》。”
三、朗读课文 感受韵律
1.读准字音和节奏
zxxk
•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仁在其中矣。”
四、研读文本 疏通文意
先生,指孔子 按一定的时间复习
1.子曰:“学 而 时习之,不 亦 说 乎 ?有
代指学习的内容 通“悦”,愉快
也、也是 yuè
朋自远方来,不 亦 乐 乎?人不知而不 愠,
人家不了解(我) 生气,发怒
不亦君 子 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