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对策及信贷管理规章制度研究
《国有商业银行基层分行不良贷款管理研究》范文
《国有商业银行基层分行不良贷款管理研究》篇一一、引言在金融体系中,国有商业银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其中,基层分行作为商业银行的前沿阵地,其运营状况直接关系到整个银行体系的稳健发展。
然而,不良贷款问题一直是困扰基层分行的难题之一。
不良贷款不仅影响银行的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还可能引发金融风险,甚至危及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
因此,研究国有商业银行基层分行不良贷款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深入探讨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管理现状及优化策略,以期为提升基层分行的风险管理水平提供有益参考。
二、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宏观经济环境影响。
经济周期、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导致企业盈利能力下降,进而影响还款能力,形成不良贷款。
2. 银行内部管理问题。
包括信贷审批不严格、风险评估不足、贷后管理不到位等,导致贷款资金无法按时收回。
3. 企业自身原因。
企业经营管理不善、财务状况恶化、法人代表失联等,导致企业无法按时偿还贷款。
4. 法律法规不健全。
法律制度不完善、执法力度不够等因素,导致部分借款人恶意逃废债务。
三、国有商业银行基层分行不良贷款管理现状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基层分行在不良贷款管理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以下问题:1. 管理机制不完善。
部分基层分行在不良贷款识别、评估、处置等方面缺乏有效机制,导致管理效率低下。
2. 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部分员工风险意识薄弱,专业能力不足,难以有效应对不良贷款问题。
3. 外部压力较大。
受宏观经济环境、行业竞争等因素影响,基层分行的经营压力较大,不利于不良贷款管理工作的开展。
四、优化策略针对不良贷款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优化策略:1. 完善管理机制。
建立科学的不良贷款识别、评估、处置机制,提高管理效率。
同时,加强与总行、其他分行的沟通协作,形成合力。
2. 提高人员素质。
加强员工培训,提高风险意识,提升专业能力。
同时,引进高素质人才,优化队伍结构。
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不良贷款风险及其对策
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不良贷款风险及其对策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不良贷款风险是指银行贷款出现违约、延期还款、拖欠利息等情况,导致银行无法收回本金和利息的情况。
不良贷款风险对商业银行经营和盈利能力产生重大影响,因此银行需要制定合理的对策来管理不良贷款风险。
商业银行应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
银行需要建立风险管理部门,负责监控和管理不良贷款风险。
风险管理部门应制定详细的风险管理指引,包括不良贷款的分类和管理措施,以及必要的风险防范工具,如风险评估模型和风险管理系统。
商业银行应加强贷款审批和风险评估。
在贷款审批过程中,银行应对借款人进行严格的背景调查和借款能力评估,确保借款人具备还款能力和意愿。
银行还应采用预测模型和风险评估工具,对贷款项目进行风险评估,及时发现潜在的不良贷款风险。
商业银行应加强不良贷款的监控和管理。
银行需要建立有效的监控机制,定期对不良贷款进行跟踪和分类,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对于已经出现逾期或违约的贷款,银行应及时采取催收和追讨措施,尽快收回债务。
对于已经发生的不良贷款,银行应设立专门的准备金,以应对相关风险和损失。
商业银行还应加强风险监测和预警。
银行需要建立有效的风险指标体系,例如不良贷款率、逾期贷款率等,以实时监测和评估风险水平。
对于风险指标异常的情况,银行应及时发出预警,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应对。
商业银行应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合规管理。
银行需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对业务流程和员工行为的监督和管理。
银行还需严格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确保自身的合规性。
商业银行面临的不良贷款风险需要通过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加强审批和风险评估、加强不良贷款的监控和管理、加强风险监测和预警、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合规管理等措施来进行有效管理。
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风险管理措施,商业银行才能有效应对不良贷款风险,保持良好的经营和盈利能力。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对策及信贷管理制度研究.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对策及信贷管理制度研究首先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现状不容乐观。
本文对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特点和形成原因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述,通过对上市前的工商银行不良资产的特点和信贷制度的深入分析,阐明了建立完善的信贷制度是控制不良贷款增长的主要手段和措施。
最后采用和国外商业银行信贷制度借鉴和对比的方法,对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制度改革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1.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现状分析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基本概念不良贷款是指借款人未能按原定的贷款协议按时偿还商业银行的贷款本息,或者已有迹象表明借款人不可能按原定的贷款协议按时偿还商业银行的贷款本息而形成的贷款。
我国曾经将不良贷款定义为呆帐贷款、呆滞贷款和逾期贷款(即一逾两呆)的总和。
我国自2002年全面实行贷款五级分类制度,该制度按照贷款的风险程度,将银行信贷资产分为五类: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
不良贷款主要指次级、可疑和损失类贷款。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估算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降低不良贷款上的确下了不少功夫,如尝试制定严格的信贷管理制度,信贷业务的完全程序化改革,规定降低不良贷款的指标等。
但是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仍严重偏高,尤其四大国有银行为最。
2004年,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减少3946亿元,下降个百分点,已降至%。
这个比例已经远远高出世界银行业的平均水平,银行体系的不良贷款余额和比率仍处于高位,不仅已超过《巴塞尔协议》的要求,而且与国际先进银行不良贷款比率应保持在5%以下的要求相去甚远。
如果考虑各国有商业银行对外公布的数字相对保守的因素,那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更是可想而知。
表1-1截至2003年国内各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及不良贷款率单位:亿元人民币银行名称贷款不良贷款额不良贷款率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合计尽管我国近年来频频采取诸如向国有商业银行注资、关闭资不抵债的金融机构、加强银行监管等一系列措施,但权威人士指出,高风险、低收益仍是国内银行业面临的最主要问题。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现状研究
一、不良资产与不良贷款不良资产(NPA)是指利息和/或本金分期付款在规定时间内“过期”的信贷工具。
简单地说,当一项资产停止为贷款人创造收入时,该资产被标记为不良资产。
银行必须将不良资产进一步分为三类:1.不合格资产:保持NPA小于或等于12个月的资产。
2.可疑资产:如果资产在12个月内仍属于不合格类别,则将其分类为可疑资产。
3.损失资产:根据印度储备银行,“损失资产被认为是无法收回的,其价值微乎其微,以致尽管有一些残值或回收价值,但仍不能保证其可继续作为可银行资产的价值。
”不良资产列在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上。
在长期未付款后,贷款人将强制借款人清算作为债务协议一部分质押的任何资产。
如果没有资产抵押,贷款人可能会将资产作为坏账注销,然后以折扣价出售给托收机构。
在大多数情况下,如果90天内没有偿还贷款,债务被归类为不良贷款。
虽然90天是标准时间,但根据每笔个人贷款的条款和条件,所用时间可能更短或更长。
贷款在贷款期限内或到期时可被归类为不良资产。
例如,假设一家公司有一笔1000万美元的贷款,每月只支付5万美元的利息,但却连续三个月未能付款。
贷款人可能被要求将贷款归类为不良贷款,以满足监管要求。
或者,如果一家公司支付了所有利息,但到期时无法偿还本金,贷款也可被归类为不良贷款。
在资产负债表上携带不良资产,也称为不良贷款,给贷款人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不支付利息或本金会减少贷款人的现金流,从而扰乱预算,减少收益。
为弥补潜在损失而预留的贷款损失准备金减少了向其他借款人提供后续贷款的可用资本。
一旦违约贷款的实际损失被确定,这些损失将从收益中冲销。
在一段时间内,资产负债表上有大量的不良资产,对监管机构来说,这是银行财务健康面临风险的一个指标。
二、中国不良贷款规模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截至2019年三季度末,全国融资总额达人民币219万亿元,同比上升10%,其中人民币贷款占68.2%(人民币149万亿元)。
中国商业银行通常将贷款分为正常类贷款、关注类贷款、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以及损失类贷款五类,其中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以及损失类贷款均被认作为不良贷款。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及对策选择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及对策选择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业务规模不断扩大,其中贷款业务占据了重要地位。
随之而来的是不良贷款问题的日益突出。
不良贷款不仅会给银行自身带来损失,也会对整个金融体系和经济稳定造成影响。
加强对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的研究,并采取有效对策选择,对维护金融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宏观经济环境影响宏观经济环境的波动对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有着重要影响。
当经济下行时,企业销售额减少、利润下降,资金链遇到问题,导致贷款违约率上升。
特别是在宏观经济波动较为严重的情况下,不良贷款问题更加突出。
2.企业经营管理风险企业的经营管理风险也是不良贷款的重要成因之一。
企业可能面临市场竞争压力、管理不善、技术创新不足等问题,导致企业盈利能力下降,无法按时还款,从而形成不良贷款。
3.银行自身管理风险银行自身的管理风险也是导致不良贷款问题的重要因素。
包括内部控制不严、信贷审查不彻底、风险管理不到位等问题,都可能导致银行贷款风险的加大,进而形成不良贷款。
4.不当担保及违规担保在一些情况下,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贷款资金,可能采取了不当的担保手段,或者银行在发放贷款时未进行充分的风险评估,导致贷款违约率上升,不良贷款增加。
5.外部环境变化外部环境的变化也可能引发不良贷款问题。
比如自然灾害、市场供求关系变化、政策调整等因素都有可能对企业盈利能力带来负面影响,从而影响贷款偿还情况。
1. 完善信贷审查评估制度为了降低不良贷款风险,商业银行需要完善信贷审查评估制度,加强对借款人的资信调查和风险评估,严格把关贷款的发放标准,避免因为不当的担保或者违规担保导致不良贷款的增加。
2. 加强风险管理能力商业银行需要加强风险管理能力,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和内部控制机制,及时发现和应对风险,最大限度地降低不良贷款的发生。
3. 优化和完善内部管理银行需要优化和完善内部管理,包括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激励员工发挥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防止内部操作风险对不良贷款的产生和扩大。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对策及信贷管理制度研究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对策及信贷管理制度研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作为金融机构,商业银行的业务范畴主要涉及贷款、存款、理财、支付结算、资信评估等多个方面,其中贷款业务是其主要经营业务之一。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形势的变化,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逐渐凸显。
为了有效应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国有商业银行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对策,并加强信贷管理制度建设。
I.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的原因分析1.1 宏观经济环境因素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对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具有重大影响。
例如,经济周期的波动对于借款人的还款能力、贷款成本等各方面都会产生影响,从而导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风险增加。
1.2 内部经营管理因素商业银行作为金融机构,其经营管理质量直接影响其不良贷款率。
内部因素主要包括对借款人的贷款资质审查、对借款用途的审查及跟踪、对贷款风险的监测和预警等。
如果这些方面存在失误或缺陷,就会导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比例增加。
1.3 商业银行自身业务模式因素商业银行的业务模式对不良贷款率也有直接影响。
如果商业银行过于追求短期收益,更加倾向于不良贷款比例较高的高风险贷款,那么不良贷款率自然会比较高。
II. 国有商业银行应对不良贷款的对策措施2.1 优化贷款业务结构合理的贷款业务结构是商业银行降低不良贷款必备的前提。
国有商业银行应该根据实际经济情况,优化贷款业务结构,逐步淘汰或收紧高风险贷款业务,特别是短期高利贷、投机性贷款等高风险业务。
2.2 加强贷前审查制度贷前审查是商业银行有效防止不良贷款的主要手段之一。
国有商业银行应建立完善的贷前审查制度,以确保贷款人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得到有效审查,避免因信息不对称、风险控制等因素引起的贷款风险。
2.3 强化风险预警机制国有商业银行应当建立起高效的风险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并解决贷款业务中的问题,以保障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和稳定运营。
特别是对于一些风险大、风险预警信号早的贷款,应加强监测和管理,及时采取风险缓释措施,有效控制不良贷款的增长。
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存在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
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存在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2008-8-29近期我们对某地方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情况进行了审计调查,调查发现该行信贷资产质量呈快速下滑趋势,信贷风险的内部制衡机制十分薄弱,信贷业务的风险评估、审查、审批操作流程有失规范,严重威胁着该行信贷资产安全和平稳健康发展。
一、调查发现信贷资金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贷款集中度高,单户贷款和集团授信超比严重,股东贷款和关联企业贷款问题突出。
据调查,该行单户余额5000万元以上贷款客户贷款占全行贷款余额的62%;关联企业集团贷款占全行贷款余额的42%,其中20%的单户贷款超比,26%的关联企业集团授信余额超比.前20名股东及其关联企业在该行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余额的13%。
(二)贷款流动性差,借新还旧、还旧借新、滚动签发银行承兑汇票的问题严重。
据了解,该行借新还旧等转化重组类贷款余额占全行贷款余额的42%,加之近年新投放尚未到期的贷款中,根据借款人现状分析,仍有大量贷款到期难以归还,转化重组贷款的比重将会进一步提高。
这些都从一定程度上掩盖和推迟了信贷资产潜在的风险的显性化.(三)关联担保、互保问题普遍存在,部分担保物质量不高,弱化了第二还款来源的有效性。
在该行贷款的关联企业贷款中,近50%的系列贷款存在着严重的关联担保问题,部分已经发生严重风险.而在该行非关联企业贷款中,互保现象也普遍存在。
在抵质押贷款中,部分抵质押物还存在着质量不高问题,如部分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用股权质押、部分民办院校用教育收费权质押,部分房地产公司用经营权质押,造成处置变现困难;甚至还有部分抵押房地产评估价值偏高,或者是部分土地和在建工程分割抵押,也造成处置困难。
部分担保物质质量不高,直接弱化了第二还款来源的有效性。
(四)资产客户群体中,低风险、优质客户占比低。
该行资产客户中,主流资产客户群体主要是一些中小民营企业,资产规模小、主业不突出、抗风险能力差,严重制约了该行信贷资产质量的提高。
《2024年国有商业银行基层分行不良贷款管理研究》范文
《国有商业银行基层分行不良贷款管理研究》篇一一、引言在金融体系中,国有商业银行是举足轻重的一部分,特别是其基层分行,作为金融服务的前沿阵地,肩负着贷款发放和管理的重任。
然而,近年来不良贷款问题日益突出,已成银行业风险防范的重要环节。
因此,研究国有商业银行基层分行不良贷款的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不良贷款概述不良贷款,即银行无法按时足额回收的贷款,主要分为逾期贷款、呆滞贷款和呆账贷款等类型。
其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如宏观经济环境变化、企业经营不善、银行内部管理漏洞等。
不良贷款的存在,不仅影响了银行的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还可能引发金融风险,甚至威胁到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
三、国有商业银行基层分行不良贷款管理现状当前,国有商业银行基层分行在不良贷款管理上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体系。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对不良贷款的识别和评估不够准确,导致部分风险未能及时发现和防范。
其次,处理不良贷款的方式和手段相对单一,缺乏创新和灵活性。
最后,部分基层分行的内部管理机制存在漏洞,如审批流程不规范、责任不明确等。
四、国有商业银行基层分行不良贷款管理策略(一)强化风险意识,提高识别和评估能力银行应加强员工的风险意识教育,使员工充分认识到不良贷款的危害性。
同时,应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准确识别和评估不良贷款的风险。
(二)创新不良贷款处理方式和手段除了传统的催收、重组和核销等方式外,银行应积极探索新的处理方式和手段。
例如,通过资产证券化、债务重组等方式,将不良资产转化为优质资产。
(三)优化内部管理机制银行应完善内部管理机制,规范审批流程,明确责任。
同时,应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实现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五、案例分析以某国有商业银行基层分行为例,该行在不良贷款管理上采取了以下措施:首先,加强员工培训,提高风险意识;其次,建立风险评估模型,准确识别和评估不良贷款;再次,创新处理方式,如通过债务重组、资产证券化等方式处理不良资产;最后,优化内部管理机制,规范业务流程。
国有商行不良贷款化解对策论文
国有商行不良贷款化解对策论文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有商行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然而,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变革和金融风险的增加,国有商行不良贷款问题也逐渐突显。
不良贷款问题严重影响了国有商行的发展和金融市场的稳定,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化解不良贷款问题。
一、完善不良贷款风险管理制度国有商行应该建立完善的不良贷款风险管理制度。
该制度应该包括风险管理的各个方面,如对客户的信用评级、贷款审批、追收不良贷款等。
对于海外的不良贷款,也应该建立一套相对应的管理系统,确保海外投资的贷款流程和管理规范一致。
二、加强风险管理团队的建设国有商行应该加强风险管理团队的建设。
该团队应该具备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经验,能够及时发现各种风险并制定相应的预警机制和应对措施。
同时,管理团队也应该注重团队建设和员工培训,提高团队的整体水平和专业素质。
三、加强内控体系建设国有商行应该加强内控体系建设,从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两个方面入手。
应建立健全的内部审计机制和风险管理机制,确保不良贷款的发现和处理及时、有效。
同时,还应强化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监督和评估,确保系统运行的透明性和有效性。
四、优化贷款结构和投资结构国有商行应优化贷款结构和投资结构,降低贷款风险和投资风险。
应注重信贷业务的分类管理、合理控制贷款规模和贷款利率;同时,还应增加投资品种,提升资产质量,避免将资金全部投入同一领域,进一步降低投资风险。
五、加强对客户的信用管理国有商行应加强对客户的信用管理,建立完善的客户信息库,及时了解和掌握客户的资信情况。
对于不良客户,应增加审核通过的难度,严格控制贷款资金的流向,及时对借款人进行追收。
同时,还应积极探索与客户合作、资产处置等方式,促进贷款资金的回流。
六、优化流程和银行业务国有商行应优化业务流程,提高业务效率和质量。
应建立智能化管理系统和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提高数据管理精度和处理速度,将管理工作更多地依托于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降低人工操作难度和错误率。
试论如何加强我国银行的不良贷款管理
摘要:银行业在一个国家的经济中起着至关重要的金融中介作用。
在过去几年里,由于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及宽松的货币政策,中国银行业维持了高速扩张的势头。
但是在资产质量、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等方面,中国银行业还存在许多问题,尤其是不良贷款问题,已经成为阻碍中国银行业发展的大问题,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影响到金融体系的安全,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障碍,甚至影响整个经济的稳定。
关键词:银行;不良贷款;对策建议一、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1.认为政府角色定位和企业产权结构不合理是造成银行不良贷款问题的重要原因。
地方政府从发展地方经济、保持社会稳定出发,在规范性融资来源无法满足需要时,会倾向于千预金融机构的资金运用,强制银行给一些效益不好或濒于破产的企业贷款。
在权—利—资不对称的情况下,政府对经济决策失误不承担任何经济贵任,由此给银行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
由于我国大多数国有企业还没有建立起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在企业产权结构不合理、企业所有者缺位的情况下,银行贷款被看成是国家对企业的财政拨款和无偿援助,银行对企业的贷款也就成了不良贷款。
2.认为银行自身的治理结构和经营管理不善造成的。
由于现有的国有商业银行存在所有权缺位,决定了银行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银行企业缺乏有效的长期激励和约束机制。
同时,国有商业银行没有形成一个健全的信贷资产管理体系,主要表现在缺乏一个健全的信贷预警系统,对短款长用防范不足;缺乏健全的银行内部信贷管理体制,信贷责任划分不清,信贷手续不规范;缺乏信贷风险动态监控机制,对贷款的企业经营现状不了解;缺乏不良贷款的风险转化机制和不良贷款的补偿机制。
更为主要的是银行系统缺乏动态的竞争机制和系统的创新机制,不利于银行积极主动创造性的去解决不良贷款间题。
3.经济运行中的信用道德文化建设滞后,也是导致不良贷款发生的重要因素。
金融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就是社会的信用道德环境,从银行业的信贷资金运动规律中,我们也可以清楚看出,信贷资金的贷出和归流,除了银行自身的营运管理外,贷款受益人的信用道德行为,也是决定贷款资金能否归流的关键性因素。
《2024年国有商业银行基层分行不良贷款管理研究》范文
《国有商业银行基层分行不良贷款管理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国有商业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然而,近年来,基层分行不良贷款问题逐渐凸显,给银行带来了巨大的经营风险。
因此,对不良贷款的管理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国有商业银行基层分行不良贷款的现状、成因及管理策略,以期为银行的风险管理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不良贷款的现状不良贷款是指银行发放的贷款中,无法按期收回或存在较大风险的贷款。
国有商业银行基层分行的不良贷款问题主要表现为:不良贷款率较高、不良贷款规模持续扩大、不良贷款形成周期缩短等。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银行的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给银行的稳健经营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三、不良贷款的成因不良贷款的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宏观经济环境:经济周期、产业结构调整等宏观经济因素,导致企业盈利能力下降,还款能力减弱。
2. 银行内部管理:信贷审批不严格、风险意识薄弱、内部控制失效等是导致不良贷款产生的重要原因。
3. 企业自身因素:企业经营管理不善、财务状况恶化、企业主跑路等,导致贷款无法按期归还。
4. 法律法规不完善: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为部分企业逃避债务提供了可乘之机。
四、不良贷款的管理策略针对不良贷款问题,国有商业银行基层分行应采取以下管理策略:1. 加强内部控制:建立完善的信贷审批流程,强化风险意识,提高审批人员的专业素质,确保信贷业务的合规性和安全性。
2. 强化风险管理: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加强风险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和处置潜在的不良贷款风险。
3. 完善法律法规: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与协作,推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银行处置不良贷款提供法律保障。
4. 多元化处置方式:采取资产重组、债务重组、债权转让、司法诉讼等多种方式,积极处置不良贷款。
5. 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的沟通协调:与地方政府、企业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了解企业经营状况和还款意愿,共同协商制定还款计划。
浅谈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控制与处理
至少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亚待着手开展。 口 口口 。 ( 1) 完善银行治理结构。 目前四大银行不 2, 资产证券化。 资产管理公司可以经证券 仅是国有全资的, 而且股权结构单一, 这不利 管理当局批准, 以购人的不良贷款及其抵押物 于预算约束的强化, 也不利于资本充足率的提 和抵押物的营运收人为担保, 对社会公众发行 高。 因此, 应在条件成熟时, 扎实推进国有商业 银行的股份制改革。 这可以有效地健全银行内 期限、 利率和风险不同组合的债券, 把债权转 化为证券类商品在有价证券市场上公开出售。 部的监督和治理结构, 提高银行的经营效益, 3,债权转股权。 资产管理公司将购人的一 增强银行的抗风险能力。 部分债权转变为对债务人( 国有企业) 的股权, (2) 下决心实行审慎会计原则, 尽快实现 变原来的债权债务关系为投资关系;资产管理 银行会计制度与国际惯例的接轨。目前, 会计 公司由企业的债权人转为企业的出资人和股 制度的不严密、 不审慎既不利于银行风险内控 东, 并按持有的股权比例分享企业利润或分摊 水平的提高, 也不利于加强央行监管和发挥市 亏损。 场约束作用。 4、 实行债务重组。 资产管理公司对购人的 (3) 规范和完善信息市场披露制度。 要认 一些质量较差的“ 垃圾贷款”在其他方法不能 , 识到, 随着我国银行业融人国际银行体系进程 转化的情况下, 可采取对欠债企业的债务重组 的加快, 规范和完善银行业的对外信息披露变 方式处理不良债权。 得非常的重要。准确、 健全的的信息披露不仅 尽管银行剥离不良资产后并不能自然而 可以降低国际金融市场的筹资成本, 而且是我 然地提高管理水平, 必须辅之以经营机制的再 国银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必要前提。
治理结构。
四、对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外部控制
与 处理
对商业银行问题贷款的控制和管理策略
对商业银行问题贷款的控制和管理策略一、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现状1、没有普遍树立真正的现代商业银行贷款营销理念。
从总体上看,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贷款营销意识明显强于国有商业银行,南方、沿海的商业银行又强于北方、内地的商业银行。
特别是内地的不少国有商业银行对贷款营销的认识不足,少数银行还是以“金融老大”自居,固守“积极出击抓存款,千方百计收贷款,坐等上门求贷款”的旧式经营理念,缺乏对贷款市场的深入调研分析,贷款营销的观念极其淡薄。
许多银行虽然注重贷款营销,但是其营销观念有失偏颇,错把营销当推销,仅仅局限于广告、销售促进和公共宣传,以及为客户提供微笑服务、优美环境和友好气氛等浅层次的营销,而没把细分市场、产品创新、市场定位、营销控制等高层次的现代银行营销理念真正树立起来并付诸实施。
2、贷款营销偏重大城市、大企业,忽视自身合理的市场定位。
市场是一种资源,银行如何找准适合自己的市场定位,是营销的重要内容。
目前,没有一家银行能够同时成为客户心中的最佳银行,没有一家银行能够提供客户需要的全部服务。
每个银行必须根据其实际业务范围把自己与竞争对手区别开来,通过展示自己的业务特色,有选择地吸引一部分特定客户,从而成为某一细分市场的较佳银行,这就是市场定位。
近年来,商业银行的贷款营销偏重大城市、大企业和上市公司,为赢得“大客户”,各家银行采取了许多优惠政策,竞争手段花样繁多。
诚然,“大客户”是一个魅力无限、潜力巨大的市场,但是不同银行有不同的业务特色,如果不从自身业务的特殊性出发,一味青睐于大企业,其营销的范围和视野必然受到限制,自身的发展也由此会受到影响,同时可能增加信贷风险,弱化对中小企业和县域经济的服务,造成贷款供需脱节的矛盾。
3、经济人的有限理性,经济学中将人的经济行为假定是“合乎理性的”。
但是在实际经济生活中人的理性是有限的。
就借款者的有限理性而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由于不确定因素较多,借款者将面临社会风险和经营风险,有可能出现因决策失误导致不能及时归还银行贷款的情况。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处置及监管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处置及监管第一篇: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处置及监管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处置及监管班级:姓名:学号:不良贷款指存在潜在风险的贷款,如借款人不能或有迹象表明不能按原定的贷款协议按时足额偿还商业银行的贷款本金和利息,则该资产形成银行的不良贷款。
根据贷款不同的风险程度,我国将其分为五类: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其中后三者被认为是不良贷款。
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以及由之引起的金融动荡是世界性的难题,特别是自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风暴后,各国银行体系的稳定性受到了严峻挑战,银行的不良资产和脆弱的银行体系是爆发此次危机的根源。
所以,在国际大环境的影响之下,我国商业银行对于不良贷款的处置应该防患于未然。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如何防范和化解这个问题迫在眉睫。
近期,随着商业银行半年报的推出,今年首批上市的四家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和余额均显示出较大幅度的上升。
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部分银行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贷款余额出现“双升”由于存贷利差缩小,各大商业银行在2012年后即出现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贷款余额恶化的倾向。
华夏银行出现不良贷款余额上升,兴业、浦发、平安三家银行出现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的“双升”。
2.不同类型和地区的银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分机构看,以工农中建交为代表的大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基数较大,新增较少;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基数较小,新增较多;受政策影响各城市商业银行及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及新增数都较大。
分地区看,江浙沪地区是浦发银行贷款的主要投放地,也是其不良贷款的高发地,其他地区的贷款质量基本保持稳定。
分行业看,不良贷款通常高发于制造业、批发零售行业和零售业等资金链条较紧凑的领域。
从不良贷款的行业分布看,制造业、批发零售行业和零售业等不良率有较为明显的增加。
一、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1.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机制和自我约束机制不健全,责权划分不明晰,金融监管乏力。
2.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主要产生在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的大量而且严重的短期行为和整体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是造成大量银行不良资产的一个重要原因。
《国有商业银行基层分行不良贷款管理研究》范文
《国有商业银行基层分行不良贷款管理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国有商业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然而,近年来,基层分行不良贷款问题逐渐凸显,给银行的资产质量和风险防控带来了严重挑战。
不良贷款管理成为国有商业银行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国有商业银行基层分行不良贷款的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以期为银行的不良贷款管理提供参考。
二、国有商业银行基层分行不良贷款管理现状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基层分行的不良贷款管理主要涉及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及不良贷款处置等环节。
在管理过程中,银行通过建立完善的信贷管理制度、风险评估体系及不良贷款处置机制,努力降低不良贷款率。
然而,受多种因素影响,不良贷款问题依然存在。
三、国有商业银行基层分行不良贷款存在的问题1. 信贷管理制度执行不力:部分基层分行在执行信贷管理制度时,存在走过场、形式主义的现象,导致制度未能得到有效执行。
2. 风险评估体系不完善:风险评估体系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导致对借款人的信用风险评估不准确,增加了不良贷款的风险。
3. 贷后检查不到位:贷后检查工作执行不力,未能及时发现借款人的经营问题和风险变化,导致不良贷款的及时处置受到阻碍。
4. 不良贷款处置机制不健全:不良贷款处置手段单一,缺乏有效的市场化和法制化手段,导致不良贷款处置效率低下。
四、解决方案1. 加强信贷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银行应加强对基层分行的监督和检查,确保信贷管理制度得到有效执行。
同时,应提高员工的业务素质和风险意识,使其能够更好地执行制度。
2. 完善风险评估体系:银行应建立科学、系统的风险评估体系,对借款人进行全面、客观的信用风险评估。
同时,应加强对评估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加强贷后检查工作:银行应加强对借款人的贷后检查工作,及时发现借款人的经营问题和风险变化。
同时,应建立完善的预警机制,对可能出现的不良贷款进行及时处置。
《国有商业银行基层分行不良贷款管理研究》范文
《国有商业银行基层分行不良贷款管理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深化,国有商业银行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然而,不良贷款问题一直是困扰银行,尤其是基层分行的难题。
不良贷款不仅影响银行的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还可能引发金融风险,甚至威胁到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
因此,对国有商业银行基层分行不良贷款的管理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国有商业银行基层分行不良贷款的现状当前,国有商业银行基层分行的不良贷款问题主要表现在贷款风险暴露较高、处置难度大、影响面广等方面。
主要成因包括借款人信用风险、内部管理漏洞、外部环境变化等。
这些问题已经对银行的经营发展和金融稳定产生了严重影响。
三、不良贷款管理的挑战与问题分析在不良贷款管理过程中,基层分行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一是风险识别和评估的准确性,二是风险控制的时效性,三是风险处置的灵活性。
同时,还存在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不良贷款管理的效果。
四、不良贷款管理的策略与方法针对上述问题,国有商业银行基层分行应采取以下策略与方法:1. 加强风险识别和评估。
通过建立完善的风险识别和评估体系,对借款人的信用状况、还款能力等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估,及时发现和防范潜在风险。
2. 强化风险控制。
通过建立健全的风险控制机制,对贷款审批、发放、使用等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监控,确保贷款资金的安全性和合规性。
3. 灵活处置风险。
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风险处置方式,如催收、重组、核销等,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
4. 完善内部管理机制。
通过优化内部管理流程,提高管理效率;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员工素质;建立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5. 引入科技手段。
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提高风险识别和评估的准确性,优化风险管理流程。
五、实践案例分析以某国有商业银行基层分行为例,该分行在不良贷款管理方面采取了以下措施:在加强风险识别和评估方面,该分行建立了完善的客户信用评价体系,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客户信息进行深度挖掘,提高了风险识别的准确性。
《2024年国有商业银行基层分行不良贷款管理研究》范文
《国有商业银行基层分行不良贷款管理研究》篇一一、引言在金融行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国有商业银行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风险因素的增多,不良贷款问题逐渐成为国有商业银行,尤其是基层分行面临的重要挑战。
不良贷款不仅影响银行的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还可能对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国家的经济安全造成潜在威胁。
因此,研究国有商业银行基层分行不良贷款管理,对于提高银行风险防控能力、保障金融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二、国有商业银行基层分行不良贷款的现状与成因(一)现状当前,国有商业银行基层分行的不良贷款问题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持续上升。
这不仅影响了银行的经营效益,还可能引发金融风险。
(二)成因不良贷款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如经济周期波动、产业结构调整等;二是银行内部管理问题,如风险防控机制不健全、内部控制失效等;三是客户信用风险,如企业经营不善、个人还款能力下降等。
三、国有商业银行基层分行不良贷款管理的策略与措施(一)完善风险防控机制银行应建立完善的风险防控机制,包括风险评估、风险预警、风险监控和风险处置等方面。
通过加强对客户信用状况的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和防范潜在风险。
(二)强化内部控制银行应加强内部控制,包括完善内部管理制度、提高员工素质、加强内部审计等方面。
通过规范业务流程、强化员工培训、完善内部审计制度等措施,提高银行的风险防控能力。
(三)实施资产证券化资产证券化是一种有效的处置不良贷款的方式。
银行可以通过将不良贷款资产打包成证券,通过市场渠道出售给投资者,从而实现不良资产的快速处置和回收。
(四)加强与政府部门的合作银行应加强与政府部门的合作,共同推进不良贷款的处置工作。
政府可以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帮助银行化解不良贷款风险。
同时,银行也可以向政府部门提供有关不良贷款的信息和建议,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四、实证分析以某国有商业银行基层分行为例,该分行在不良贷款管理方面采取了了多种策略与措施。
《国有商业银行基层分行不良贷款管理研究》范文
《国有商业银行基层分行不良贷款管理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深化,国有商业银行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然而,在商业银行运营过程中,不良贷款问题始终是影响其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尤其对于基层分行而言,如何有效管理不良贷款,已经成为其持续发展的关键。
本文将就国有商业银行基层分行不良贷款管理的现状、问题及策略进行研究。
二、国有商业银行基层分行不良贷款的现状当前,国有商业银行基层分行的贷款业务中,不良贷款现象依然存在。
这主要是由于借款人的信用风险、经济周期的波动、银行内部管理不善等多方面因素造成。
不良贷款的存在,不仅影响了银行的资产质量,也增加了银行的运营风险,对银行的健康发展构成威胁。
三、国有商业银行基层分行不良贷款管理的问题(1) 管理机制不健全:部分基层分行在不良贷款管理上缺乏科学、系统的管理机制,未能形成有效的预警和防控体系。
(2) 风险评估不足:对借款人的信用风险评估不够准确和全面,导致部分高风险贷款得以发放。
(3) 人员素质不高:部分银行员工对不良贷款管理的认识不足,专业素质和风险意识有待提高。
四、国有商业银行基层分行不良贷款管理的策略(1) 完善管理机制:建立科学、系统的不良贷款管理机制,包括风险预警、风险防控、风险处置等环节,形成完整的管理链条。
(2) 加强风险评估:提高对借款人的信用风险评估能力,准确判断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和风险等级,避免高风险贷款的发放。
(3) 提高人员素质:加强对银行员工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对不良贷款管理的认识和专业素质,增强其风险意识。
(4) 创新技术手段: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对不良贷款进行精细化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和准确性。
五、实践案例分析以某国有商业银行基层分行为例,该行在不良贷款管理上采取了以下措施:在经过深入分析后,该行针对其不良贷款管理中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改革。
首先,该行建立了完善的不良贷款管理机制,对风险预警、防控和处置等环节进行了明确规定。
浅析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
浅析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作者:许秀伟来源:《中国科技纵横》2012年第17期摘要:信贷管理是当前商业银行经营课题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信贷风险是商业银行的主要风险之一, 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决定着银行的生存和发展。
文章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针对其问题提出一些较为实用的信贷管理的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管理问题对策信贷管理是当前商业银行经营课题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决定着银行的生存和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在信贷管理中存在许多不足。
因此,银行的信贷管理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
笔者想就提高信贷管理水平,有效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现表述如下,以见教于大方之家。
1、信贷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1.1信贷管理模式严重滞后银行业传统的信贷模式侧重客户关系管理,对客户发放贷款后,就持有贷款直至到期,而不主动对信贷组合结构进行调整,贷款缺乏流动性。
这种传统贷款管理模式有明显的内在缺陷。
它容易导致贷款风险集中于单一客户及特定行业惑地区,同时,信贷过度集中也不能保证银行获得持续的盈利增长。
信贷集中度管理模式也存在局限性,即单纯依靠信贷限额并不足以避免信贷集中,而且它只是简单、消极的风险管理。
银行这种一味通过信贷限额规避贷款集中风险的做法,本身忽略了风险回报。
这种限制意味着某些具有创造价值潜力的信贷业务可能失去机会,银行的盈利机会大大减少。
银行信贷管理模式严重滞后1.2信贷管理制度存在漏洞信贷管理制度存在的漏洞同样可诱发银行危机,信贷法制建设当为金融法制建设的重中之重。
目前,我国的信贷管理制度和信贷业务操作流程还不够健全和优化。
银行信贷管理制度不完善,存在漏洞。
如“零风险”考核机制削弱了基层银行对企业信贷支持的信心。
银行内部制衡的组织体系尚未建立,各种财务激励措施尚未落实,贷款审批权也基本上是静态管理。
对人员的控制主要落实在贷款责任制上。
与不断加强的控制力度相对照,人员的激励机制也没有建立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对策及信贷治理制度研究首先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现状不容乐观。
本文对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特点和形成缘故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述,通过对上市前的工商银行不良资产的特点和信贷制度的深入分析,阐明了建立完善的信贷制度是操纵不良贷款增长的要紧手段和措施。
最后采纳和国外商业银行信贷制度借鉴和对比的方法,对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治理制度改革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1.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现状分析1.1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差不多概念不良贷款是指借款人未能按原定的贷款协议按时偿还商业银行的贷款本息,或者已有迹象表明借款人不可能按原定的贷款协议按时偿还商业银行的贷款本息而形成的贷款。
我国曾经将不良贷款定义为呆帐贷款、呆滞贷款和逾期贷款(即一逾两呆)的总和。
我国自2002年全面实行贷款五级分类制度,该制度按照贷款的风险程度,将银行信贷资产分为五类: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
不良贷款要紧指次级、可疑和损失类贷款。
1.2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估算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降低不良贷款上的确下了许多功夫,如尝试制定严格的信贷治理制度,信贷业务的完全程序化改革,规定降低不良贷款的指标等。
然而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仍严峻偏高,尤其四大国有银行为最。
2004年,要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减少3946亿元,下降4.56个百分点,已降至13.2%。
那个比例差不多远远高出世界银行业的平均水平, 银行体系的不良贷款余额和比率仍处于高位,不仅已超过《巴塞尔协议》的要求,而且与国际先进银行不良贷款比率应保持在5%以下的要求相去甚远。
假如考虑各国有商业银行对外公布的数字相对保守的因素,那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更是可想而知。
表1-1 截至2003年国内各要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及不良贷款率单位:亿元人民币银行名称贷款不良贷款额不良贷款率中国工商银行 29578.37 7598.78 21.56%中国建设银行 17663.88 2679.60 11.90%中国农业银行 19129.60 6982.03 30.07%中国银行 18161.89 4085.31 18.07%合计 84533.74 21345.72 25.26%尽管我国近年来频频采取诸如向国有商业银行注资、关闭资不抵债的金融机构、加强银行监管等一系列措施,但权威人士指出,高风险、低收益仍是国内银行业面临的最要紧问题。
中国银监会研究局副局长杨再平讲,2004年要紧国有商业银行尽管实现了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贷款余额的“双降”,但若剔除政策性剥离因素和新增贷款稀释效果的阻碍,要紧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实际上是“不降反升”。
由此可见,如何操纵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增长,使其不良贷款率达到《巴塞尔协议》的要求,仍然是国有商业银行乃至我们国家面临的重要课题。
2.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缘故分析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已久,因此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产生的缘故也就比较复杂,其中要紧是历史上的缘故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因素的阻碍。
因此,商业银行自身的经营治理机制方面的缺陷,也是不良贷款形成不可或缺的因素。
2.1历史缘故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因素的阻碍首要的是打算经济下国家对我有企业的资金扶持转移造成的,而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进展,一大批旧体制下的国有企业出现了严峻的负债。
这当中,因此首先是因为体制方面的问题。
在国有企业、国有银行、政府干预这种三位一体的国有经济体制下,国有经济那个整体对社会欠下的“坏帐”总会以各种形式发生,如:财政补贴、三角债、工资拖欠、垃圾股票、垃圾债券、通货膨胀等。
但以银行坏债这种专门形式发生,其中一个具体的缘故,确实是从80年代开始,中国政府逐渐地将国家财政对国有企业的财务责任,转移到了银行。
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拨改贷”开始。
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要紧是政府主导的粗放型经营模式,国有银行依照政府的指令发放贷款,经济转轨后,改革的成本大部分由银行承担了,由此形成大部分不良资产。
政府几乎不再对国有企业投入资本金,企业的建立与进展,要紧依靠银行贷款。
政策性银行成立前,国家依照宏观经济进展的需要而发放的贷款,也确实是所谓的政策性贷款,这些贷款中的大部分后来成为银行的不良贷款。
当时的对国有企业的银行贷款是要有政府批准的,不管是固定资本依旧流淌资本,差不多上如此。
所谓“国有企业”,专门多事实上从一开始就没有国家财政的投入,而大多是银行的政策性贷款投资。
第二,当企业发生亏损的时候,政府也几乎不再给企业以财政补贴,而是国有银行对其债务进行延期或追加新债。
如此,国有企业经营出现亏损,往常由财政出钞票补贴的方法改成了银行追加贷款的方法,这是造成银行坏债增加的一个差不多的直接的缘故。
能够看出,银行坏债实际上起到的是“财政补贴”的作用。
国家建国有企业而不注入国家财政资金为其注资和补贴,而以政府的名义给予国有企业不需审查评定的银行贷款,其结果必定是国有商业银行出现大量不良资产。
而政府财政并没有太多的实际损失。
国有商业银行在这种政策性投资中充当了类似于“募捐者”的角色,最后的结果是所能够回收的利息或者贷款利息总额专门少,甚至会发生全部损失。
表2-1 国有企业资产投资总额中各种融资来源所占比例(%)国家预算自筹资金国内贷款国外贷款1970 75.3 23.9 0.8 -1975 64.4 34.4 1.6 -1980 44.7 36.5 11.7 7.21985 26.4 40.4 23.0 10.21990 13.2 43.2 23.6 20.01991 10.2 43.1 28.1 18.61994 5.0 51.0 25.7 18.31996 4.6 50.9 23.7 20.81998 7.0 49.9 23.3 19.82000 10.4 45.3 25.2 19.12001 12.3 47.9 23.1 16.72.2商业银行自身的经营治理机制方面的缺陷从商业银行自身的角度来看,商业银行本身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法人治理结构未能建立起来、经营机制不活、治理落后、人员素养低等因素都阻碍着银行资产质量的提高。
因此,与不良贷款形成关系最为紧密的银行信贷制度也专门不健全。
2.3从不良贷款的形成缘故中查找解决的途径从前面两点的分析中能够看出,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形成的要紧缘故是国有银行在打算经济的历史时期背负了专门的使命,而在我国体制的转变过程中又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而随着我国积极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国有商业银行的角色发生了转变,国有商业银行所背负的历史使命也在专门大程度上不复存在。
政府在近几年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希望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有所下降:14000亿元不良贷款的债转股;国家财政注入2700亿元资本金;设立银监会给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下达降低不良贷款的硬指标,如2年内不良贷款率下降3%-4%,不良资产余额下降700-800亿元;关闭资不抵债的金融机构;全面推行贷款的五级分类等一系列措施。
可见国家在改变国有银行外部环境和降低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方面能够讲是不遗余力,为国有商业银行降低不良资产率从全然上提供了条件。
然而,与市场经济的大环境改变和国家政策的改变不相适应的是,国有商业银行的内部制度,尤其是和不良贷款形成息息相关的信贷制度并不完善,导致了不良贷款一边剥离一边新增的现象。
让我们看看中国工商银行不良贷款和信贷制度的特点。
3.以中国工商银行为例对我国不良贷款进行分析3.1工商银行不良贷款特点及背景工行2003年年报显示:2003年末,工行总资产为53000亿元,贷款余额33900亿元,不良资产8500亿元,不良贷款7200亿元。
另有数据显示,2004年上半年,工行不良资产率为14.9%,不良贷款率为19.6%。
总的讲来,其不良资产要紧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不良资产手续大多严峻缺失。
这要紧有两个方面的缘故,一方面由于不良贷款形成的时刻太长,每笔贷款的银行信贷员有许多的变动专门多信贷员差不多退休,致使贷款手续严峻缺失;另一放方面,由于专门多贷款是行政命令的结果,银行本身就没有完整的贷款手续,加之当时的法律不完善,专门多贷款甚至没有借款合同。
二是工商银行的不良贷款有三分之一以上是信用贷款。
而放款的数额事实上差不多严峻超出了企业的偿还能力。
三是工商银行的不良贷款80%以上来自国有或集体企业,而这些企业大都差不多停产或倒闭。
要紧是由于在我国由打算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专门多中型甚至大型的国有企业由于经营不善不能适应市场而纷纷倒闭或生产停滞,而银行资产也随之形成不良。
四是由于贷款大都投向国有和集体企业。
工商银行的许多不良贷款牵扯到许多社会问题,清收难度较大。
由于工行的不良贷款大都来自国有企业,而国有企业的特点是人员多,负担重。
假如按照一般的清收方法起诉企业的话,专门多社会负担将转移给政府,如此不但加大了政府和社会的负担阻碍了社会的稳定,执行的过程也必将难上加难。
五是部分贷款由于时刻过长加上银行没有按时采纳有效的方式连续债权,银行的贷款差不多超过诉讼时效。
而抵押贷款的抵押物价值也大多流失殆尽。
中国工商银行作为中国最大的国有商业银行,其不良贷款形成的过程事实上确实是中国社会经济体制变革的缩影,和其他国有商业银行一样工商银行的贷款受到了政策和法律法规以及银行职能不明确的大环境阻碍。
3.2从不良贷款的特点来看信贷治理制度存在的缺陷从以上工商银行不良资产的特点中,我们能够逐条来分析出工商银行信贷治理制度存在缺陷:一是信贷制度中没有明确的贷款风险责任制度。
在贷款形成过程中,许多贷款是口头的指示,没有明确的责任制度,加上发放贷款时和贷后治理的信贷员以及审批人和签批人频繁更换,导致贷款出现风险以后无法准确地确立责任人。
而无法认定责任人的后果,必定使信贷人员和主管信贷的审批人存在侥幸心理,反正亏了是国家的,自己却没有什么责任,也没有几个银行领导因为形成不良资产而受到什么处罚,因此贷款发放时审查不严甚至为谋私利的情况并许多见。
二是银行没有严格的贷款审批标准,确实是讲没有一个严格的门槛。
信用贷款是最好的例证,没有一条严格的限制,什么样的企业能够放贷款,能够放多少贷款,在80年代和90年代初,银行没有严格的对企业评级和授信制度,盲目的发放贷款,往往使企业需要多少贷款或者领导讲法多少贷款就放多少贷款。
三是银行贷款大都发放给国有企业或者一些大企业,以为企业越大风险越小。
以贷款投向的向大集中为特点,这种做法,不仅可能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而且也不一定能降低贷款风险。
因为“大”不一定等于“好”,大有大的弊端,大企业易得“ 大企业综合征”,韩国的大宇、美国的安稳等庞然大物的倒闭,确实是明显的实,至今那些贷款银行仍心有余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