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性别角色双性化研究述评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对人发展的启示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对人发展的启示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是一种教育方法,旨在培养个体以弥补许多文化对性别的偏见和约束,引导个体在性别表达和性取向方面的自由发展。
这种教育方法对人发展的启示主要有以下几点。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可以帮助个体认识到性别是多样化的。
传统意义上的性别观念认为男性应该阳刚有力,女性应该柔弱婉约。
这种观念对于很多个体来说是不合适和不公平的。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通过引导个体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性别特征,帮助他们认识到性别是一个广阔的领域,每个人都可以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有助于解构性别刻板印象。
这种教育方法可以让个体领悟到社会对性别的期望和限制是主观的,而且是可以被打破的。
通过允许个体自由选择自己的性别特点和性取向,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帮助个体逐渐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拓宽他们对自我和他人的认知。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有助于培养个体的自尊和自信。
对于那些不符合传统性别角色的个体来说,他们经常被视为“异类”或“不正常”。
这使得他们容易受到排斥和歧视。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通过强调每个人都是独特而有价值的,无论他们的性别特征如何,帮助个体建立起自信和自尊心。
这种教育方法可以让个体更好地面对社会的压力和拥有积极的心态。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培养了个体的宽容与尊重。
在传统的性别观念中,人们往往会对那些与自己性别特点不符合的个体抱有偏见和歧视。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通过宣扬性别多元化和尊重个体差异,培养了人们对其他人性别特点的宽容和尊重。
这种教育方法可以构建一个包容和谐的社会环境,让每个人都能够自由地追求自己的幸福和自我实现。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
它可以帮助个体认识到性别的多样性,解构性别刻板印象,培养自尊和自信,促进宽容与尊重。
这种教育方法有助于个体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个人成长和自我实现的目标。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对人发展的启示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对人发展的启示
其次,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有助于减少性别歧视和性别不平等。
传统
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将男性和女性局限在特定的社会期望和角色中,限制
了他们在社会、职业和家庭生活中的机会和权益。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通
过打破这些刻板印象,提倡性别平等,促进性别友好环境的建立。
这使得
男性和女性都能够享受到平等的机会和待遇,从而减少性别歧视和性别不
平等的存在。
第三,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有助于培养人们的性别意识和性别敏感性。
传统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往往忽视了个人的性别身份和性别差异。
双性化
性别角色教育则强调个体的性别自我认同,帮助他们理解并接受自己和他
人的性别身份。
这有助于培养人们对不同性别经验和需求的理解和关怀,
从而促进性别敏感性和性别友好的互动。
第四,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鼓励个体发展强大的社交和情感技能。
传
统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往往对男性和女性的社交和情感表达设立了许多限制。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倡导男性和女性都能够发展情感表达和社交技能,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
这对个人的自我认同、情感健
康和生活质量有着积极的影响。
综上所述,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
它促使
个体全面发展,减少性别歧视和性别不平等,培养性别意识和敏感性,以
及发展强大的社交和情感技能。
通过推广这种教育,我们可以打破传统的
性别刻板印象,实现性别平等和全面发展的目标。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对人发展的启示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对人发展的启示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是一种教育形式,旨在帮助学生充分发展自身的潜能,拓宽性别认同的广度和深度,消除性别刻板印象,促进性别平等和性别多样性的认可与尊重。
这种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启示。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有助于推动性别平等和性别多样性的认可与尊重。
传统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认为,男性应该具有坚强、冷酷、勇敢等特点,而女性应该具有温柔、细腻、体贴等特点。
这种传统观念限制了人们对性别的理解和认识,忽视了性别多样性的存在。
而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反思,打破传统性别框架,鼓励人们展现自己独特的性别特点,促进性别平等与多样性的认可和尊重。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有助于实现个体自由和自我发展。
性别是一个人的基本身份认同之一,而传统的性别观念往往给人们施加了较大的束缚和压力。
很多人出于社会期望而选择了与自己内心真实感受不符合的性别角色。
而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推崇个体的自由和自我发展,鼓励人们敢于展现自己真实的性别认同和性别表达,从而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与社会责任感。
传统的性别观念使得社会存在许多性别歧视和不平等的现象,而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通过教育学生认识到这些现象的存在和危害,引导他们从批判的角度分析和思考问题,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念和价值观,培养他们对性别平等和性别多样性的认识和关注,使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到促进性别平等和性别多样性的社会活动中。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和情感智慧。
传统的性别观念在很大程度上规定了人们的行为和交往方式,使得人们在性别关系中存在着很多的困惑和冲突。
而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通过帮助学生理解和尊重自己和他人的性别认同和性别表达,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包容心,促进他们与他人之间的平等和谐的性别关系,提升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和情感智慧。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对于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它有助于推动性别平等和性别多样性的认可与尊重,实现个体自由和自我发展,培养人们的批判思维与社会责任感,提升人们的社会交往能力和情感智慧。
大学生双性化性别特质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
1998年12月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Dec.,1998第27卷第4期Jour nal o f Shaa nx i N o rmal U niv ersit y(So cial Science)V o1.27N o.4大学生双性化性别特质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李少梅(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西安710062;作者,女,30岁,讲师) 摘 要 采用BSRI和16PF工具,对319名三年级大学生的人格特征、性别特质进行的研究发现,在男女大学生中存在着双性化、男性化、女性化和未分化这样四种不同的性别特质类型,双性化特质类型者较之其他三种,具有更高的心理健康与自尊,自我评价更为积极,其次是男性化、女性化,最低是未分化。
在人格发展及适应水平上,双性化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式。
关键词 大学生 性别 人格分类号 B848男女两性历来被认为是有区别的。
除了生理上的差别以外,社会对不同性别的人有一套模式化的价值观和行为标准,符合这些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社会就会予以赞扬、承认;否则就会受到舆论的谴责,这样男女两性就塑造出为社会所接受的人格特质,产生人格特征的分化。
东西方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是男人要有男人气,女人要有女子气。
“男性化”和“女性化”是两种互不相容的人格特点,一个人要么具有“男性化”特点,要么具有“女性化”特点,绝不会两者同时具有。
男人气质和女人气质是互不相容的。
美国心理学家贝姆通过实证测验将社会上的人分为四种不同的性别特质——双性化、男性化、女性化和未分化类型,并认为双性化特质类型是较佳的性别角色心理模式。
在贝姆看来,所谓双性化是指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两种性别因素优点的人格特质。
他在对美国得克萨斯州立大学学生的测验发现,约有1/3的大学生具有“男女兼性”的心理特征,且在人格发展及适应水平上,双性化大学生表现最优。
因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双性化是一种综合的人格类型,即在一个人身上同时存在男性与女性心理特征,尤其是心理气质方面具备男性和女性的长处和优点。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对人发展的启示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对人发展的启示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对性别角色的理解和认识也在不断改变和丰富。
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一直以来都对个体的发展和成长产生着深远的影响,随着“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的提出和推广,我们开始意识到,性别角色并不是非黑即白的,而是存在着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
本文将探讨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对人发展的启示,从心理、社会和情感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能够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发展。
长期以来,男性和女性被赋予不同的社会角色和性别化的期望,这种固化的观念使得人们往往不得不在这些期望下生活和发展。
随着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的倡导,我们开始意识到性别角色并不是非此即彼的,而是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
这种观念的转变能够解放个体内心深处的束缚和压抑,使得个体能够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性别特质,从而增强自尊和自信。
研究表明,男性在某些情况下也会有女性的情感特质,而女性也会有男性的行为特征,这种混合性别特质有利于个体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多元化需求,有利于个体增强心理韧性和适应能力,有利于减少性别歧视和偏见,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对人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启示。
通过推广和倡导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我们能够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发展,打破社会的性别偏见和歧视,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促进个体的情感发展和情感关系的良好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希望社会各界能够共同努力,推动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的推广和实施,为个体和社会的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和前景。
【结束】。
当代大学生性别角色发展现状调查分析
表 2 不同专业大学生性别角色分布及差异比较
专业 性别
文
男 女
科总
理男 女
科总
x(2 总)
未分化 213(29.2) 513(29.2) 726(29.2) 479(31.0) 307(31.6) 786(31.2)
1.695
女性化 63(8.6) 502(28.6) 565(22.7) 107(6.9) 244(25.1) 351(14.0) 52.686**
学生干部和非学生干部四种性别角色类型间 均存在显著差异(见表 3)。为了探讨两者存在差 异的原因,我们进一步分析其性别角色随年级升 高的发展变化。一年级时,未分化比例非学生干 部高于学生干部[x2(1,447)=4.04,p<0.05],双性 化 比 例 非 学 生 干 部 低 于 学 生 干 部[x2(1,439)= 10.83,p<0.001];非学生干部一至四年级未分化 比例没有显著变化,但双性化比例大大提高,四年 级高于一年级[x2(1,457)=8.75,p<0.01];学生干 部双性化比例没有显著变化,四个年级间差异均 不显著,未分化比例大幅降低,四年级低于一年级 [x(2 1,149)=5.68,p<0.05]。
图 1 当代大学生性别角色分布状况
由图 1 可见,未分化、双性化和单性化呈“三 足鼎立”之势,双性化与未分化比例接近。调查统 计表明,四种性别角色类型间具有显著差异[x2 (3,5008)=359.78,p<0.001]。进一步两两比较,除 男性化和女性化两者差异不显著外,其他各项间 均有显著差异(p<0.05)。
差的未分化同步增长,其比例远高于男性化和女性化,男性化比例男大学生高于女大学
生,女性化比例女大学生高于男大学生,传统性别角色的影响在减弱但依然存在;学生干
双性化大学生人格特征研究
双性化大学生人格特征研究通过对北京市某所大学826名大学生的调查,探讨性别、性别角色类型和新性别角色类型对大学生人格特征的影响。
结果表明:1)双性化性别角色类型大学生约占1/4;2)用贝姆的分类方法,双性化大学生在开放性、宜人性、责任感、和谐性、人情、灵活性人格特征上均高于其他性别角色类型的大学生,可见,双性化性别角色大学生具有较积极的人格特征。
按照Brenda Mae Woodhill和Curtis A.Samuels的分类方法,在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责任感、和谐性人格特征上,正性双性化性别角色类型的大学生均高于负性双性化大学生和其他性别角色类型的大学生。
标签:双性化;人格特征;性别角色类型;新性别角色类型;性别1问题提出1964年,Rossi提出了“双性化”概念,即“个体同时具有传统的男性化特质和女性化特质”,并认为双性化是最合适的性别角色模式。
1974年,桑德拉·贝姆(Sandra Bern)根据双性化概念,编制了性别角色量表(Bern’s Sex Role Inventory)。
贝姆的双性化模型认为,双性化的人适应能力最强。
但有一些研究并没有得出这样的结果。
对双性化的争议一直在继续。
国内学者采用贝姆的性别角色量表(BSRI)对双性化大学生人格特征的研究有:张莉和冯江平、王学、杨锦、李少梅。
以上采用贝姆的性别角色量表(BSRI)的研究表明,双性化大学生的人格特征、自信心、情绪方面均高于其他性别角色的大学生,具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一种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型。
一些研究者对贝姆性别角色量表(BSRI)提出批评,很难发现一个人只有优点,而没有缺点。
因此,贝姆的BSRI的项目主要是正性形容词,受社会赞许性的影响很大。
Spenee编制了个人特征问卷扩大版(EPAQ),包括了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的负性特征量表,是对贝姆BSRI测量缺陷的完善。
但Spence在EPAQ 性别角色类型的划分标准上,并没有参照负性的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对人发展的启示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对人发展的启示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是指在教育过程中,为了促进男孩和女孩的全面发展,打破传统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给予男孩和女孩更广泛的选择和发展机会。
这种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第一,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能够促进人的自我认知和性别认同。
传统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期望和要求往往非常固定和狭隘,形成了很多规范和刻板的性别角色。
而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通过给予男孩和女孩更广泛的发展空间和选择机会,让他们更加自由地探索自我,认识到性别不是限制和约束,而是多样性和丰富性的体现,从而提高了他们的自我认知和性别认同。
第二,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能够培养人的综合能力和社交能力。
传统性别角色往往将男性与竞争、领导和力量联系在一起,将女性与细心、温柔和关心联系在一起。
这样的刻板印象限制了男孩和女孩的发展空间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而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则鼓励男孩和女孩参与不同领域的学习和活动,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和社交能力,使他们具备更广泛的发展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能够促进人的性别平等和尊重。
传统性别角色往往让男性拥有更多的特权和资源,而女性则处于弱势地位。
而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强调男孩和女孩一样重要和平等,旨在打破性别二元对立的观念,建立性别平等和尊重的价值观。
这样的教育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到性别的差异并不等于价值的差异,从而减少性别歧视和偏见,推动社会的性别平等发展。
第四,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能够培养人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传统性别角色往往限制了男孩和女孩的思维和行为方式,限制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而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则鼓励男孩和女孩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尝试不同的方法和途径,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
这样的教育可以开拓人们的思维方式,激发他们的创造潜力,推动社会的创新和进步。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它能够促进人的自我认知和性别认同,培养人的综合能力和社交能力,促进性别平等和尊重,培养人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大学生性别角色的现状研究
大学生性别角色的现状研究作者:林俊杰来源:《科教导刊》2015年第04期摘要为了研究大学生性别角色的现状,本研究采用卢勤修订的贝姆性别角色量表(BSRI)对江西师范大学的126位学生进行了调查,其中男生45人,女生81人,分别来自5个不同的学院以及大一到大四四个年级。
根据以上实验结果,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男女大学生在性别角色的分布上表现出了差异,其中双性化大学生均占了较大比例,其中男生的双性化比例要高于女生。
以上结果表明在传统单性化退居其次的今天,双性化的性别角色拥有更健康的人际交往水平,成为了一种可以较为理想的性别角色。
关键词性别角色双性化心理健康水平中图分类号:B8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2.089Research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Gender RoleLIN Junjie(Education School of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Jiangsu 215123)Abstract In order to further research of college students' gender role, we adopt the LuQin revision of the Bem gender role scale (BSRI) of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s 126 students were investigated, including 45 boys and 81 girls, from five different college freshman to a senior and four grade.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Male and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showed differences in the distribution of gender roles, including double gender college students accounted for larger proportion, double gender male college student ratio is higher than female.The above results show that in traditional playing second fiddle today, a single gender bisexual of gender roles have healthier interpersonal level, can become a kind of ideal of gender roles.Key words gender role; Androgyny; level of mental health1 性别角色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传统的性别角色观一般认为男性和女性分别代表了性别角色的两端,一个人的性别角色即为“男性化”和“女性化”两种,一般提到男性便会提到诸如“奔放的、乐群的、侠义心肠的、胆大的”等词汇,而提到女性便会出现“爱整洁的、有耐心的、文静的”等词汇。
性别角色的双性化
性别⾓⾊的双性化性别⾓⾊的双性化时间:2009年09⽉17⽇来源:编辑:管理员评分:双性化⽓质——性别⾓⾊的新理念男⼈就该像个男⼈,⼥⼈就该像个⼥⼈,在性别⾓⾊的评判上这似乎是天经地义的。
男⼈不像男⼈,⼥⼈不像⼥⼈,则被认为是性别⾓⾊的⼀种错位。
那么,⼀个⼈既像男⼈⼜像⼥⼈,⼜将如何?传统的性别⾓⾊观念⼀定也会摇头的。
然⽽,现在我们偏要这样提出问题:为什么⼀个⼈不能同时具有男性⽓质和⼥性⽓质,事实上我们绝⼤多数⼈都熟悉同时具有男性⽓质和⼥性⽓质的⼈。
我们常说的⼥强⼈就是例⼦。
这样的⼥⼈通常在事业上有强烈的进取⼼和竞争意识,并取得成功:她们喜欢运动也喜欢烹调既⾮常敏感体贴⼈也有“每临⼤事有静⽓”处事果断的风格。
近年来国外⼼理学界有⼈提出了“双性化⽓质”概念认为男⼥双性化⽓质的⼈,往往同时具有男性⽓质和⼥性⽓质的⼼理特征。
⼼理学家桑德拉·贝姆还编制了⼀套⼼理测验量表以测定男⼥双性化⽓质,对此问题做过专门研究。
男⼥双性化到底好不好,我们来看看贝姆的研究结论。
关于独⽴性研究。
要被试者对每⼀张漫画的滑稽程度进⾏评定。
但在他们作出评定之前,他们会听到被认为是别组被试者在评定的声⾳,这些声⾳将某⼀张根本不滑稽的漫画说成⾮常滑稽或者相反。
看看被试者受不受他⼈影响,能否坚持主见。
结果证实,具有男⼥双性化⽓质和具有男性⽓质的被试者没有多⼤差别,都⽐具有⼥性⽓质的被试者表现出更显著的独⽴性。
关于善听者研究。
让被试者听⼀位孤独的转学学⽣倾诉在适应新环境中出现的问题,根据被试者对诉说者的反应来评分测量被试者善听的程度。
结果表明,男⼥双性化和⼥性化被试者没多少差别,都⽐男性被试者表现得彬彬有礼和善听。
关于⾃尊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具有男⼥双性化⽓质的⼈和具有男性⽓质的⼈,往往⽐具有⼥性⽓质的⼈⾃尊感更强。
就是说,具有男⼥双性化⽓质的⼈,并没因为性别⾓⾊特征的双重性⽽适应不良,反⽽有着强烈的⾃尊感。
贝姆等⼈在这些研究中总的看法是,具有男⼥双性化⽓质的⼈在很多情况下能做得更好些,因为他们既具有⼥性⽓质⼜具有男性⽓质。
走向双性化的性别角色教育
走向双性化的性别角色教育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多元文化的交融,人们对性别角色的理解和期待也在逐渐发生变化。
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如男性应刚强、果断,女性应温柔、体贴,已逐渐被打破。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即培养个体既具备传统男性特质,又具备传统女性特质的教育理念,逐渐受到社会的重视。
本文旨在探讨走向双性化的性别角色教育的意义、方法及其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理解视角。
文章将首先概述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接着分析传统性别角色教育的局限性以及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的优势,最后探讨如何在实践中实施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以及其对个体成长和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
二、性别角色教育的历史与现状性别角色教育,作为人类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那时,人类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角色定位主要是基于生理特征和劳动分工的需要。
男性通常负责狩猎、战斗等体力劳动,而女性则主要负责照顾家庭、抚养子女等内务活动。
这种基于生理和劳动分工的性别角色定位,逐渐形成了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刻板印象和期待。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性别角色教育逐渐从单一的生理和劳动分工视角,拓展到社会、文化、心理等多个层面。
在教育的实践中,人们开始关注性别角色教育对个体成长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特别是在现代社会,随着女性地位的提升和性别平等观念的普及,性别角色教育逐渐从传统的刻板印象和期待中解脱出来,开始关注个体的自由选择和全面发展。
然而,尽管性别角色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进步,但在现实生活中,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和期待仍然对个体的发展产生着影响。
许多人在成长过程中,仍然会受到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各个方面的性别刻板印象的束缚。
这不仅限制了个体的自由发展和潜能的实现,也对社会的性别平等和和谐发展造成了阻碍。
因此,当前性别角色教育的任务仍然艰巨。
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出发,推动性别角色教育的改革和创新。
我们需要改变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和期待,树立性别平等的观念,尊重个体的自由选择和全面发展。
国内外_双性化_教育研究述评
。 关树文、 杨青 &’’. 年,
所测 #/ 名中老年教师中,中年教师双性化比例 最大, 占总体的 /!$ !( , 高于大中学生, 男教师 更高达 ,#$ ’( ; 老年教师中没有双性化者, 从性 度取向发展看, 男性化呈上升、 而女性化则呈下 降趋势
) &/ *
其实, 康宇的疑惑在于: 双性化这一有违单 “ 性化传统的性别角色, 是限制人全面发展、 有问 题” 需纠正的性别错位? 还是解构特定历史条件 的局限、 顺应时代进步的新角色发展趋势? 换言 “ 之, 双性化 ” 作为理想性别角色的依据何在? 国 内外众多研究者, 曾从心理学或实证角度论证了 “ “ 双性化 ” 的合理性, 在此不再多述。 其实, 双性 化” 先进与否, 还可加进实践这条衡量标准。 随着 生产的机械化、 自动化, 信息化、 社会化、 人文化; 随着社会、 家庭管理的民主化、 人性化, 越来越多 的两性开始从事过去只有异性才从事的职业, 基 于生理差异的传统社会分工逐渐模糊、 传统性别 角色差异日渐缩小 ) &# * 。 面对日新月异的变化、 残 酷激烈的竞争, 想要成功的应对者必须果断、 善 决、 坚强, 又友爱、 细致、 体贴并善于协作攻关。 发 展的实践要求越来越多的两性不能再囿于单性 化的束缚, 而应该具有双性化人格。 所以 “ 双性 化” 是顺应新时代的一种角色发展的必然趋势, 进行双性化教育也势所必行。 ( 三) 对双性化生产与再生产机制的探析 无论 “ 先破后立” , 还是 “ 破立并举” , 人们首 先要弄清性别刻板印象在观念上的生产与再生
; 与其它 “ 单性化” 规训相比较,
它能让拥有者更好地在社会化中享受平等的教 育资源, 充分地发展潜能。为此, 梳理总结国内 外研究 “ 双性化” 之成果, 以便从社会性别视角, 为促进教育公平、性别公正问题提供切实可行 的理论参考。 一、 国外研究概况 ( 一) 研究双性化的理论源起 国外较早开始双性化的研究。最早关于男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对人发展的启示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对人发展的启示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是指在教育过程中,鼓励学生充分发展和表达自己内在的男性和女性特质,消除对传统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和限制,促进性别平等和社会包容。
这种教育方法可以对人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启示,以下是其中的几个方面:第一,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己的身份。
传统性别角色教育常常将男性和女性刻画成相互排斥的两个极端,忽视了性别的多元性。
而双性化教育强调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拥有自己独特的男性和女性特质。
通过了解和接纳自己的性别特质,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需求和喜好,从而在人生选择和发展中更加自信和明确。
第二,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交技能和情感智力。
传统性别角色教育常常将男性和女性的社交方式定性为不同,强调男性的竞争和女性的合作。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需要既竞争又合作的能力。
双性化教育不仅重视男性和女性特定的社交技能,还鼓励学生培养多样化的社交风格。
这样,学生在与他人交往和合作的过程中,可以更加灵活地运用各种社交技巧,提高人际关系的质量和效果。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和创造力。
传统性别角色教育常常将男性描绘为领导者和创造者,女性则被认为适合从属和协作。
而双性化教育强调每个人都可以拥有领导和创造的能力,不论性别。
通过提供多元化的领导机会和创造性的思维训练,双性化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潜力,使他们在不同领域展现出优秀的领导和创造能力。
第四,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可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传统性别角色教育常常强调男性的强壮和女性的柔弱,导致男性过分追求肌肉力量,女性则忽视了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而双性化教育强调每个人的身心健康都是重要的,不论性别。
通过提供全面的健康知识和资源,双性化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生活方式,充分发展身体和心理健康。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它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自己的身份,提高社交技能和情感智力,培养领导能力和创造力,促进健康发展。
女大学生性别角色双性化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性别为 ①男女一样多占 43. 8 % , ②女性多占 35. 6 % , ③男性多占 17. 5 % , ④独处仅占 3. 1 % ; (3) 她
们对集体活动的态度 ,如表 4 所示 :积极参与的在 初中 、高中 、大学分别为 77. 5 %、76. 2 %和 72. 5 % ; (4) 大学中最利于个性发展的因素 ,女大学生们认 为 :同学交往占 50. 6 % ,积极活动占 31. 1 % ,父母 及领导 、老师的影响仅占 8. 2 % ; (5) 关于童年期玩 的玩具 ,双性化人格的女性回忆结果 :占第一位的 是益智玩具 ,积木和棋类约 31. 9 % ,其次是娃娃约 26. 9 % ; 至于父母给选择的衣服以女性的为主占
(4) 双性化人格母亲的教养态度表现为 :温和 、和蔼占 53. 8 % ,严厉多 、温和也多占 42. 5 % ,粗鲁 、严厉 占 9. 1 % ;对孩子出现男性良好个性特点的态度为夸奖 、称赞 、鼓励的占 88. 8 %。
(5) 表 3 双性化人格的母亲家庭教育方式特点显示出 :母亲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方式以民主性为主 ,在 高中以后尤为明显占 82. 4 %。
Ξ 收稿日期 :1999 —04 —02
本文是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 1998 年妇女专项研究基金课题“女大学生双性化人格的研究”内容 。 作者 :女 ,1963 年生 ,大连大学社会科学教研部副教授 。
68 大 连 大 学 学 报 第 20 卷
第
20 卷 第 3 1999 年 6 月
期
J
大连
OURNAL
大学
OF DALIAN
学报
UNIVERSITY
Vol. 20 No . J un. 1999
大学生双性化人格的现状分析及建议综述
大学生双性化人格研究综述摘要:许多教育学家、心理学家都认为,在现代社会里,尤其是在生活节奏加快、激烈竞争的信息社会里,传统的性别角色差异界定,将很难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
一个有良好适应性的人应该具有刚柔相济的双性化人格特征。
关键词:双性化性别角色人际关系大量研究表明“双性化”是最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式。
然而,传统的性别角色模式认为拥有男性特质的男性与拥有女性特质的女性具有最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适应能力。
这种模式把女性局限在女性化角色上,把男性局限在男性化角色上,无疑限制了个体的发展。
又因为大学是性别角色发展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阶段,人们对性别角色的发展问题缺乏关注,培养双性化人格的思想没有得到普及。
所以针对上述状况,分析大学生双性化人格特质的现状与影响因素,从问题中提出相应的对策,有助于培养具有高素质人才。
一、双性化人格的概观(一)双性化人格研究史在心理学上,双性化人格又称双性化或者两性化,是指在同一个体身上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心理特征。
目前研究成果主要是指优秀方面的男性和女性心理特征。
自弗洛伊德最早提出了“潜意识双性化”的概念以后,荣格提出了“阿妮玛原型”和“阿妮姆斯原型”,用“男性的女性意向”和“女性的男性意向”说明人类先天具有的双性化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1964年,罗西首次提出“双性化”这一概念,认为双性化是最适合的性别角色模式。
1974年,贝姆根据双性化人格的概念,以社会赞许性为基础,制订了贝姆性别角色调查量表(BSRI),用这一量表测试,把人的性别角色分为双性化、男性化、女性化、未分化四种,成为这一领域研究最早,获得成果最为突出的心理学家。
大量研究都表明了双性化人格存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二)大学生双性化人格的现状双性化人格是一种综合的人格类型,又称两性化人格、心理双性化,是男女双性化或双性同体在心理学层面上的表现。
尤其是在气质方面具有男性和女性的优点与长处。
在心理学上,它是指个体既具有明显的男性人格特征,又具有明显的女性人格特征,即兼有强悍和温柔、果断和细致等性格特征,并按不同情况需要而作不同的表现。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对人发展的启示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对人发展的启示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是一种教育模式,旨在帮助个体发展出既具有男性特质又具有女性特质的能力,并超越传统的性别角色和刻板印象。
这种教育模式对人的发展具有以下启示: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鼓励人们积极探索和发展自己的兴趣和能力。
传统的性别角色教育对男孩和女孩都存在一个固定的期望:男孩应该坚强、勇敢,女孩应该温柔、体贴。
而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和兴趣,应该被鼓励去追求他们真正喜欢和擅长的事物。
这种教育模式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认识自己,发展自己的潜力。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有助于培养个体的协作和交流能力。
传统的性别角色教育往往将男性和女性刻画成两个互相独立的整体,男性通常被教育成坚强、独立的角色,而女性则被教育成温柔、依赖的角色。
这种教育方式限制了个体与异性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也使得人们容易陷入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
而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鼓励个体主动与异性互动,培养他们的合作和交流能力,有助于建立更加平等和包容的社会关系。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有助于提升人们的情商和社交能力。
情商是个体在与他人互动中表现出的情绪智商和社交智商的总和,是个体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的关键因素。
传统的性别角色教育经常忽略了情商的重要性,而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认为个体应该培养自己的情商,包括情绪管理、人际交往和解决冲突的能力。
通过培养情商,个体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他人的情感需要,建立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有助于打破传统性别角色带来的刻板印象和歧视现象。
传统的性别角色教育往往将男性和女性定义成一种刻板的模式,忽略了他们个体的差异和多样性。
这种教育方式不仅会对个体的发展产生限制,也会导致性别歧视和不平等。
而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性别特质和价值,应该被平等对待和尊重。
通过这种教育模式,可以打破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创造一个更加包容和平等的社会环境。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对人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包括鼓励个体发展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培养个体的协作和交流能力、提升人们的情商和社交能力,以及打破传统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和歧视现象。
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分布研究综述
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分布研究综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传统观念上定义的男女性别角色已经不再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
男性和女性经历了不同的社会分工及社会化过程,其性别角色的行为模式也在不断演变。
随着西方性别心理学研究的深入,研究者意识到除了典型的男性和女性性别角色外,还存在着双性化和未分化两种类型。
由于"双性化"概念的提出,性别角色的研究又成为心理学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也为性别角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人就国内外学者在性别角色类型方面的研究作一简要综述。
一、性别角色的概念和类型在心理学界,由于不同学者本身学习背景及理论学派的影响,因而对性别角色的概念有自己的定义,正是基于这样的影响对性别角色概念不同的人也有不尽相同的解读。
自从1936年Terman和Miles最先提出了两个相对的概念"男性化"和"女性化",用这两个词来描述社会中男性和女性所具有的相对普遍意义的行为倾向特征,在此研究上他们发表了第一个男性气质--女性气质测验(mascul inity-femininity test,简称M-F测验),并编制第一个男性化--女性化量表(M-F量表)。
早期的性别角色研究在思考认为对立的两极上是单一维度的认识,在男性化特质的男性和女性化特质的女性认识上普遍意义认为此类心理最健康。
随着对性别角色的研究,学者们也发现了男性化--女性化这一模式存在的很多问题。
1964年,A.S.Rossi首次提出了"男女双性化"(Androgyny)概念,即"个体同时具有传统的男性和女性应该具有的人格气质",并认为双性化是最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式。
1974年,美国心理学家桑德拉·贝姆(Bem)将性别角色从男性特质和女性特征两种扩展到男性化、女性化、双性化和未分化四种类型。
Constantinople在总结分析基础上对性别角色研究进行综述,并对"性别角色"下了一理论性的定义。
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及相关因素研究综述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本科学年论文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及相关因素研究综述专业班级:心理1201学生姓名:张丽指导教师:吴真学院:职教学院2014年6月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男女两性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分工都放生了巨大的变化。
随着“双性化”概念的提出。
性别角色的研究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文章分析了近年来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及相关因素的研究成果以后,认为:大学生的性别角色分布以双性化和未分化为主;双性化与男性化者心理健康相对更好些;未分化和女性化者心理健康相对较差。
在适应性上双性化者最好,双性化的主观幸福感最高。
关键词性别角色双性化性别观念人格特征1性别角色及双性化模式的产生性别角色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模仿学习获得的一套与自己性别相应的行为规范。
传统的性别角角模式认为: 其一,性别角色的维度是单一的,男性化女性化是该维度的两极,个体的性别角色处于该维度的某一点上;其二,具有男性化特质的男性和具有女性化特质的女性在心理上更为健康.1964年,Rosi提出了一个与上述传统看法不同的“双性化”概念,即“个体同时具有传统的男性和女性应该有的人格特质”,并认为双性化是最合适的性别角色模式,而非传统的单一性别角色模式。
1974年Bem根据这个概念,以社会赞许性为基础,制定出了贝姆性别角色量表,它包括男性分量表、女性分量表和中性干扰量表,各20项, 共60项。
结果男性分量表与女性分量表得分的相关很低, 支持了男性特质与女性特质是两个不同维度而非一个维度的两极的假设。
她用中位数分类法将被试分为四个性别角色类型: 双性化类型,男性化类型, 女性化类型,未分化类型。
[1]双性化理论模式认为:第一,男性化特质和女性化特质不是位于单一维度的两极上,而是相对独立的特质,个体可以是双性化的,即他(她)可以既具有男性化特质也具有女性化特质;第二,与其他类型的个体相比,双性化个体具有更好的灵活性与适应性。
贝姆认为,只有男性特质和只有女性特质的人缺乏适应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世纪 8 年代斯 比尔斯等人 的研究证 明, O 双性 化的大
学 生确实在 自我评价 、 自尊心 、 同伴欢迎 和适应能力上要 受 比性别类 型化 的同伴更高 、 更强 、 受欢迎 和更好 。 更 19 9 8年李少梅 的研究 发现 , 双性 化 、 性化 、 男 女性化 和 未分化这 四种不同的性别类型组成 了大学生的性别 角色类 型分类 , 中双性化 特质类型者具有更 高的心理 健康与 自尊 其 水平, 自我评价更为积极 , 其人数也 高于其他三种 。 且 王学在 2 0 的研究 中发现 , 0 4年 双性化人格 的个体 在行 为、 习惯 、 习 、 学 就业 等方面都 有更好地 适应 内外 环境 的能 力和可塑性 。 张莉 和冯江平在 2 0 年 的研究中发现, 05 中国的 双性化者 的人格特征 中有本 土化 的特点 ,尤其在人 际能力 方面本土化特点更强 , 创造性突出但无 明显 的独立性 。 20 0 7年王 中会 和许 建新 的研 究表明 ,性别角色双性化 大学生具有较高外向性 、 宜人性 和责任感 的人格特征 。大量
的国内外关 于双性化 人格 的研究表 明, 具有 双性化人格 的大
曾编制 了一 个性别角色 问卷 ,J等人用 它探 讨 了性别 角色 ll 1 同自尊水平和抑郁症状 的关 系。
2 大 学 生性别 角色双 性化 与 人格
21人格的概念 .
sa i t,t n e - o f e c ,p n mi d d o e e v r n n tb l ysr g s r c n i n eo e — n e f h n i me t i o f d t o a d amo i u r lt n h p l rfe t d n t e ol g n a h r n o s ea i s i a e e ce o h c l e o l e s d n s n ti n i e lp ro ai d lo h m.I e t e t,a d i s a d a e s n l y mo e ft e u t nt h a p c o me t l e t . t e lv l o me tl e l se t f n a h a h h e e f l n a h a山 o f
大学生的性别 角色双性化研究述评
高 原 同 J . 承
( 阳师 范大 学教 育科 学学 院 沈
中图分类号 : 4 G6 5 文献标识码 : A
辽 宁 ・ 阳 103 ) 沈 104
文章编号 :6 2 7 9 ( 0 )7 1 6 0 17 — 84 2 1 0— — 2 1 6
性化概念 , 介绍 了国外对双性 化的相关理论和研究 。之后 ,
19 9 4年陈芳芳探讨过双性化 与 自我概念 的关 系 ,9 5 王 19 年 卫东论述过 双性 化是性别 发展 的未来 趋势 ,9 6年方俊 明 19 介绍 了国外双性化的一些研究及结果并 提出 了 自己对双性 化 的看法 ,0 1 2 0 年莫 秀峰在未成年 女性性别 发展特点及 培 养对策一文中提 到为了使未成年女性能健康地发展 , 应倡导
Ab t a t h s atce s mmaie h e ai n h p a n h s r c T i ril u rz d t e r l t s i mo g t e o c l g su e t n r g n u g n e r l s p ro a i a d ol e td ns e a d o y o s e d r o e , e s n l y n t me t l e l . i 0 n t a t e u l is f moi n l n a h a t I s h t f u d h t h q ai e o e t a t o
双性化半双性化人格 。与 B R 的方法相 同 ,台湾学者 L c SI e
面 .双 性 化 者 的 心 理 健 康 水 平 比 女 性 化 和 未 分 化者 更 为 理
想 而 与 男 性 化者 无 显著 差 异
关键词
大 学 生 性 别 角 色 双 性 化 心理 健 康
人 格
S u yn eGe d rRo eo d o y y Re iw / Ga a t d i g t n e l f h An r g n v e / oYu n
人格是个体在遗传 素质 的基础 上, 通过与后天环境 的相
互作用 而形成 的相对稳定 的和独特 的心理行 为模式 。双性 化 人格特征 中明显带有 男性化 和女性化 这两大典 型特 征 ,
即男性化 的领导性和女性化 的人 际取 向性 。
22 相 关 研 究 及 结 果 .
a d o n sb t rt a e n n n n i e e t td p r o s n r g y i et n f mi ie a d u d f rn i e e s n y e h f a a d t ee ae n i nf a t i e e c s b t e n a d o y y a d n h r r o sg i c n f r n e e w性别角 色双 性化与人格和心理
健康 水平间的关系。发现情绪稳定 、 自信 心 强 、 环 境 持 开 对 放 态度 、 有 和 谐 的人 际关 系等 品 质 在 双 性 化 人 格 的 大 学 生 身 上有 所 体 现 . 是 大 学 生 的理 想 人 格 模 式 。在 心 理 健 康 方 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