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生族化现象
大学毕业生“族化”现象之对策_ppt
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完善就业指导服务
培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人才
根据学科优势和市场需要 调整专业设置
2013就业前景 不乐观的本科专业
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实现学生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缩 短学生进入社会的“不适应期”
动画 法学 数学与应用数学 体育教育 生物工程 英语 美术学
重点 建设 市场 应用 面广、 就业 前景 好的 优势 专业
政府:保证公平有序竞争 推进配套制度改革
促进区域、城市、城乡间平衡发展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和新农村建设, 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和中 部崛起战略
加大对贫困落后地区的政策扶持和 财政投入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改善就业 环境和生活环境。
政府:保证公平有序竞争 推进配套制Βιβλιοθήκη 改革大学生“族化”现象及对策
透视
大学毕业生 “族化”生存现象
大学生“族化”现象及破解
政府:保证公平有序竞争 推进配套制度改革
建立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 《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 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
建立公平、机会均等、回报 相当的就业环境,积极促成 招聘程序公开透明,尽可能 拆除各种就业壁垒。
数据来源:麦可思-中国2010~2012届 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
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完善就业指导服务
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就业 指导服务机构
建设和培养高素 质就业指导队伍
培育专业化的 大学生就业市场
建设就业指 导课程体系
建立和完善就业 信息跟踪网络
高校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工作
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规划职业生涯
健全促进就业创业的机制体制
透视大学毕业生“族化生存现象
透视大学毕业生“族化生存现象目现录“族化现象及”困所“族化存”及成在“因族化生”存破之解语寄:族“化现”象转是型间不期可免避的痛阵第章“族化一”现及所困象概念特征题问概念特征问题蚁候鸟族族概念征特问题校族漂啃族老概念特问征题“族”蚁象现——概高智群居念工作稳定性差入水收低平受过高教育等小弱大学毕生聚业群居体,受过等教高,但未育能在大城市找到符合期的预作工。
长期聚居租于低廉、环金境脏乱差城乡的结部合社区“族蚁”象—现特征—三降三升﹃蚁﹄族龄年点重大学毕业生比例人员成构经济收入精生活神社会生活多8为后、90后0来自农、乡村镇收入普不高遍乏劳动权缺益和社会保障文化活单生调对来未憧憬既又确定不社会往有限交生活圈较子窄失业比例﹃铁饭碗﹄例比换工作频率学历层次多多出家庭条件身好身家出庭条件差少少入收支出入结收余多网交往络现实系联少校“漂”现象—族概—念业…了…毕Faerwelluinevriyt留学在校?去出?“闯校漂族:毕业”继续后留在校周围为了理想工高毕作就业业了失漂校族研二考、战战……三“校漂”现象族——征特研派避考就开业高增加峰就法码业12四类群体围边城缘派43不业就派暂时“”在漂学校拿不到毕业、学位证又证愿不校离潇派洒吃坐庭财家富“校漂族”象现—问题—个人1长期“校漂”,容滋易生自和卑依赖理心,乏归属缺感生学毕业不作是工力资源人的巨浪大,也会给费会安社稳全定来带忧隐4社会“漂校族的不利影响”“漂族校挤占原”本有限公共资源的出,入内校共公场,给管所带理来难困3家庭尤其是济经条件不好的家,庭带会来大的经济巨担2负校高“候鸟族现”—象概—念在不城市间迁同徙群的体在同一市的城区和城区郊间迁徙群的体北京上班住河北候鸟族快节高奏本成高拥低幸福度堵“鸟候族现象——特”征候鸟族“”显最的特征著在城市与中大小市城之间反复迁徙何为逃离北上广?房价何为回北逃广?上﹃倦怠、熟人社懒会的﹄慵生的活束方缚式为驻扎北上何?广城市制大度、化规范化法制和程化高度竞环争更加公境平,业毕生没有多社会太本资,也能够获得工作和发机会展户生活口成本“候族鸟”象现——题问候族鸟我自护保识差意对个:人增加了选成择本存环境和生经济条明显件处于不利位地会保社障制不机健全对会:增社了社会加理管难度“候族鸟”可能为成社会治中安的不安定因素我们竟想究飞往何要?方“啃族老”现——概象源念于0世纪20年代8的国英了就到业年并龄有具劳动力能不去工!作OR有作,不能工满足费消!求要母在父经济上予帮给的助轻年人“老啃”族现象—特征—文化低技、差怕能苦累怕,索性不业就高校毕业就业生位期待过岗高,过挑于剔岗下年青与过作去较,比比不来原好的就不业就自动职离业创幻型想年青创业成功也不不愿给意人打工“老族”啃六类群体嫌工作弃太累紧张太惯性槽跳停变换不工作,最“漂”后落在会社上第二“族化章存”在成因及府政社会育教政策施不健全措就环境不公业平人才培养与社会求不相适应需毕生能业和素力质全不面政:府策政施不健全措1)(域区间经济展发均不2衡01年2乡城居民收差入距3.1。
透视大学毕业生“族化”生存现象
二、大学毕业生“族化”现象产生原 因
1、就业压力大,社会竞争残酷,工作难求
2、物价上涨,生活成本太高,入不敷出
3、心理素质不强,面对挫折、困难,不知所措
二、大学毕业生“族化”现象产生原 因
4、家庭依赖,父母溺爱,长不大的一代
5、自理不强、独立更难,心态脆弱
6、眼高手低,期望值超标,身陷择业观误区
(四)袋鼠族
(一)定义
指大学毕业以后,还要继续依赖父母生活。 他们不仅在经济上接受父母的援助,同时还在心理等各 方面仍然像个孩子一样,无法脱离父母的“袋囊”而独立。
“袋鼠族”这个名词最早出现在1998年法国新闻类周刊《快报》 的一篇文章中。被形容为“长不大的一代”。
和“啃老族”相对应。
(四)袋鼠族
4、摇摆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对未来有些茫然,但又充 满期待
(三)校漂族
(三)分类一:
考研型 留学型 保持
母校 依恋型
信息型
创业型
(三)校漂族
(三)分类二:
考研派
求职派 校漂族 “五大门派”
恋爱派
逃避派
潇洒派
(三)校漂族
(四)人数
有专家预测,在北京、广州、郑州等地的高校周围, “校漂族”已达数十万人,而且人数还在不断上升。
(二)袋鼠族现象
•据上海的 一项家庭调 查,将近85 %的不在读 未婚子女仍 需父母支出 部分乃至全 部生活费。
•广东新成 长的失业青 年数量竟超 过了下岗人 员,他们无 稳定收入, 大多靠父母 维持生活
•据2004年 《美国人口 统计学》的 一篇文章说, 有1800万 20~34岁年 龄段的人和 父母住一起。
6、坚持梦想,放飞希望,拒绝族化,活出自我
谢谢!
透视大学毕业生毕业族化现象
刚刚过去的2013年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
这一年,699万大学毕业生走出校园,数量创下历史新高,且这一数字将进一步提高。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毕业生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双重挑战,催生了以一系列大学毕业生“族化”生存现象。
1.“蚁族”现象“蚁族”都受过高等教育,但未能在大城市中找到符合职业预期的工作,工作稳定性差,收入水平低,长期聚居于城乡结合部社区。
一方面,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有通过努力奋斗改变自身命运的良好愿望,但在现实中,往往遭遇各种挫折而感到迷茫。
对于社会来说,如果“蚁族”现象得不到重视和解决,将会对社会和谐稳定构成挑战。
2.“校漂族”现象“校漂族”是指那些已经毕业、但因为种种原因继续徘徊在母校或附近其他高校周围的大学毕业生群体。
毕业生可以用校漂方式作为缓冲期,更加从容地规划人生。
但长期校漂,个人容易滋生自卑和依赖心理,也会给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给高校管理带来困难。
对国家和社会来说,不仅是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也会给社会安定带来隐忧。
3.“候鸟族”现象在大城市与中小城市之间反复迁徙是“候鸟族”最显著的特征。
“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能够获得工作和发展机会。
但居高不下的生活成本,大大降低了大学毕业生的生活预期。
种种压力下,很多人选择回到故乡或退居中小城市谋求发展。
然而,他们却已经很难适应中小城市相对缓慢的生活节奏。
4.“啃老族”现象“啃老族”指的是已经到了就业年龄并具有劳动能力、已不在全日制学校学习,但不去工作或已经有了工作但收入不能满足个人消费、要求父母在其经济上给予帮助的年轻人。
“啃老族”并非没有能力立足于社会,而是主动放弃就业的机会,赋闲在家,社会学家称之为“新失业群体”。
改善大学毕业生“族化”生存现象,促进大学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国家、社会、高校以及学生个体的共同努力。
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在大学期间抓住各种机会锻炼提高自己1.清晰的定位,考虑自己的学习能力以及家庭情况决定发展方向,不浪费时间精力;2.知识的掌握,利用在校时间好好学习,考取专业技术证书;3.经验的积累,在学校的四年多参加活动竞赛等,努力提升自己。
形势与政策—— 大学毕业生“族化”现象主要原因在哪?
大学毕业生“族化”现象主要原因在哪?孔夫子主张“三十而立”,意欲在三十岁左右要有所作为、有所成就。
想来孔老夫子也是有先见之明,想要勉励我们这些华夏子孙,但是二十一世纪的如今却不尽然:有这样一群不停在大城市和中小城市之间反复折腾,在高房价、高房租、高压力的社会无处安放二十出头耀眼而奔腾的青春的青年——候鸟族;有这样一群聚集高智、弱小、隐居各种特点于一身,尚且受过高等教育,但使尽浑身解数却没法儿在大城市中找到符合职业预期工作,只能一直居住在环境脏乱差的地方的青年——蚁族;有这样一群已经毕业却迟迟舍不得离开母校的怀抱去广阔的天空自由翱翔,而且经常参与学校的课程、讲座以及考研培训,甚至偶尔参加学校举办的人才招聘活动的青年——校漂族;有这样一群主动放弃就业机会,不参加工作,闲赋在家,靠着父母年轻时的血汗而过上逍遥自在的日子的青年——啃老族。
华夏儿女自古就有‘刨根问底’的本性,所以人们开始关注这一‘族化’现象究竟因何而成?又为何如此盛行?我姑且就拿几个经典的族群来说话,进行一些关键成因的分析和解说。
在世界大经济形势下,就国外和国内的经济及政策情况而言,反映出很多促使‘族化‘现象日益严重的外部因素。
比较突出的是前几年发生的几十年难得一遇的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大流上的全球的经济形势都呈现萎靡状态。
就算是我国积极采取了应对措施,也无法完全避免金融危机带来的国内经济上的冲击,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失业人口比例,我国经济增速也明显放慢。
此同时,我国高等教育却依旧是处于扩招状态,等待就业的毕业大学生人数居高不下,这种情况下就难以避免在国内就业上形成‘通货膨胀‘的问题。
大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没有足够的就业岗位,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双重压力,人都有趋利避害的习性,无论是为了更好就业或是恐惧走向社会而考研的大学生,还是步入社会难以适应而回炉重造的大学生,在这种大环境之下都难以避免地“被选择”成为“校漂族”的一员,从此游走于校园之间,却不隶属于学校。
大学毕业生“族化”生存现状之我见
大学毕业生“族化”生存现状之我见人文学院中121-1班黄美玲201251501105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大学生就业压力也逐渐增大。
在高校扩招和大学生就业难的形势下,我国的大学毕业生族化危机日益令人担忧。
大学毕业生“族化”群体主要有蚁族、校漂族、候鸟族和啃老族。
蚁族是高校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具有高智,群居,弱小的特点,他们受过高等教育却只能聚居在城郊或城乡结合部为梦想挣扎;校漂族是毕业后继续在高校周边徘徊于工作和学习间未融入社会工作的人,害怕毕业意味着失业选择留校深造或者无事飘荡,他们逃避就业这个问题;候鸟一族在不同城市或是在城区和郊区之间迁徙,过着高拥挤、高成本、快节奏、低幸福度的生活,尽管这样还是不愿放弃在大城市寻求更好工作更好生活条件的奋斗目标;啃老族则是到了就业年龄且具备劳动能力仍要在经济上依靠父母的年轻人,他们同样是体智健全,受高等教育却不想工作终日无所事事坐吃山空装潇洒,像未断奶的孩子生活不能独立。
我把他们称为今日迷失的一代,痛苦又彷徨,有高学历却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无法平衡梦想与现实,顺利实现人生价值。
当老一代的人坚定不移地认为“读书可以使寒门子弟鱼跃龙门,改变命运”在今天行不通时,在大学毕业生梦想幻灭,在社会底端徘徊挣扎,不知何处可以安放他们的青春时,我们不免思索大学毕业生族化这一现象。
毫无疑问,昔日的“天之骄子”成为今日的弱势群体,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政府措施不健全:(1)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东西部和区域间发展不平衡致使贫富差距加大,发展机会不均等。
大学毕业生纷纷涌向一线城市和省会城市。
(2)原有制度惯性发挥作用:计划经济时代留下的户籍制、就业制,人事制和社会保障制等使大学毕业生的安全感低。
(3)社会保障缺位,使得大学生不愿下基层也不敢到私企就业。
(4)就业机制体制不完善、就业信息不对榜,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等原因。
族化现象论文
大学毕业生“族化”生存现象及对自己的影响和启示李孟珠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的产业化以及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等一系列结构性因素的变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尤其是“族化”毕业生群体问题日益突出而且备受关注。
本文旨在通过对当前“族化”毕业生群体生存现状分析,探讨“族化”毕业生群体的生存现象对即将走出校园的大学生有何影响和启示,以及对此问题的应对之策。
关键词:毕业生族化影响启示策略一目前大学生“族化”生存现象的现状大学毕业生“族化”现象现在已呈蔓延之势,蚁族,顽乐族,生意族,到跟消费习惯相关的月光族,透支族,辣奢族,草签族,名目甚多,不胜枚举。
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蚁族”群体十分庞大,他们多聚集在一些发达的沿海城市,他们都是知识分子,拥有高智商,高学历,但是却过着漂泊的生活。
他们大多数没房,没车,而且收入很低,很多大学毕业生过着群居生活。
一.大学生“族化“生存的特点(一)收入普遍不高据调查,44.2%的“蚁族”任职于民(私)企业,而民(私)营企业为了盈利,往往并不履行劳动合同法,不与他们签订正式的劳动协议,致使大多数“蚁族”劳动权益得不到相应的保障。
加上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工作岗位减少、大量人员失业,还有很多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只能从事保险推销、电子器材销售和餐饮服务等技术含量较低的、临时性的工作,绝大多数没有“三险”(医疗、养老和失业保险)和劳动合同,有的甚至处于失业半失业状态,收入低且不稳定。
(二)住宿条件简陋,治安状况令人担忧调查结果显示,“蚁族”主要聚居在全国各个大城市(尤其是在北京、上海、广州、重庆、西安等)的城中村、城郊接合部等地方,以包间或包床位的方式生活,这些地方被称为“蚁域”。
多数聚居村居住空间狭小、环境嘈杂、交通拥挤,不利于“蚁族”的身心健康发展。
而且由于这些聚居村大多在城乡接合部或近郊农村,人员相对比较复杂,加上缺乏有效的管理,入室盗窃、抢劫、斗殴等刑事案件频发,治安状况令人担忧。
大学毕业生族化现象
大学毕业生“族化”现象在如今这个经济迅猛发展,人才辈出的时代,大学生毕业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压力。
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社会竞争压力让应届大学毕业生变得无所适从,所以便出现了“族化”的现象。
那么,何为“族化”?顾名思义,在这里,“族化”就是具有某一特定行为特征的社会群体聚集到一起,形成某一特定“种族”的现象。
现在社会上就流行这些“族类”:蚁族,候鸟族,北漂族,校漂族,啃老族。
他们都是大学毕业生常见的生存状态,为什么这种现象会如此盛行,这点值得我们深思。
首先是蚁族,“蚁族”并不是一种昆虫族群,而是“80后”甚至“90”后一个鲜为人知的庞大群体——“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指的是毕业后无法找到工作或工作收入很低而聚居在城乡结合部的大学生。
之所以将该群体名之为“蚁族”,是因为这个群体和蚂蚁有许多相类似的特点:高智、弱小、群居。
他们是有如蚂蚁般的“弱小强者”,他们是鲜为人知的庞大群体。
如今的大学生寒窗苦读十余载,梦想着大学毕业后找到一份好的工作从而不辜负自己的辛苦和家长的期望,但是梦想总是丰满的,现实却是残酷的,外部环境的不给力与对自身的认识不够让他们产生“相对剥夺感”。
如果蚁族现象得不到重视和解决,他们的情绪得不到正常的化解,他们的困难得不到解决,将会对社会和谐构成威胁。
其他国家甚至还因此发生过动乱,比如突尼斯骚乱,埃及骚乱等,这些都是由于低收入的大学毕业生引起的。
然后是候鸟族。
那些在不同城市间迁徙工作的群体或者在同一城市的市区和郊区间迁徙工作的群体被称为候鸟族。
他们起早贪黑,为了赶上早班车随便解决早饭,每天过着单位和家两点一线的生活,快节奏,高拥堵,高成本,低幸福度四个名词成了他们的标签,从此身体健康不再重要,什么交通方式不再挑剔,多少时间花费不再理会,妻子在家好孤独,丈夫在家好辛苦,一切为了生计。
其次是北漂族和校漂族,同样是漂流一族,一个毕业后漂泊北上,不是北京户口却在北京工作打拼,一个毕业后继续留在学校周围,因为他们觉得毕业后就等于失业所以逃避就业,或者是拿不到毕业证学位证又不愿离校,有些人则是加入考研大军,为了名校二战,三战。
大学生族化现象之我谈
校漂族
考研二战、三战……
特点及所困:校漂族
考研派
避开就业高 峰增加就业 法码
1
2
四类 群体
围城边缘派
4 3
不就业派
暂时“漂”在学校
拿不到毕业证、学 位证又不愿离校
特点及所困:候鸟族
在不同城市间迁徙的群体 在同一城市的城区和郊区间 迁徙的群体 北 京 上 班 住 河 北
候鸟族
快节奏
高成本
高拥堵
低幸福度
如何破解
我们自己要怎么做?
勇于面对现实,坚持梦想
认清自我
一别 定人 能能 玩玩 的 , 你 不
选择正确的方向
珍惜时间
每 个 人 都 会 逐 渐 不 一 样
每 个 人 看 似 来 都 一 样
本质区别
长期聚居于租 金低廉、环境 脏乱差的城乡 结合部社区
特点及所困:蚁族
三降 三升
﹃ 蚁 族 ﹄ 年 龄
人员 构成
经济 收入 精神 生活 社会 生活
• 多为80后、90后 • 来自农村、乡镇 • 收入普遍不高 • 缺乏劳动权益和社会 保障 • 文化生活单调 • 对未来既憧憬又不确 定 • 社会交往有限 • 生活圈子较窄
失 业 比 例
﹃ 铁 饭 碗 ﹄ 比 例
换 工 作 频 率
学 历 层 次
多 多
出身家庭条件好
出身家庭条件差
少 少
收入支出
收入结余
多
网络交往
现实联系
少
特点及所困:校漂族
业 毕 了……
“校漂族”:毕业后继续留在高校周围
Farewell university 留在学校? 出去闯?
为了理想工作…
毕业就失业了……
透视大学生毕业生“族化”生存
透视大学毕业生“族化”生存现象◎ 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龚维斌赵宇新崔玉丽近几年来,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显。
2014年,毕业生人数将达到727万。
未来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规模将保持在年均700万左右,总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在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面前,大学毕业生面临生存与发展的双重挑战,催生出各类“族化”生存现象,例如“蚁族”“校漂族”“候鸟族”和“啃老族”。
他们经历着、体味着“生存以上、生活以下”摇摆的、流动的青春。
大学生的就业质量不仅关系到这些学生及其家庭经济状况的改善与社会地位的提升,也关系到国家、社会的未来与发展。
因此,政府、社会、高校、大学生自身都要积极努力,共破大学生就业之困。
一、“族化”问题产生的背景自1999年实施大学扩招政策以来,我国高校入学率激增。
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99万,是2001年(115万)的6倍。
因此很多人都认为,大学扩招是导致就业难的“罪魁祸首”。
然而实际上,我国近年来虽然实行扩招政策,但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仍远低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
与之相比,我国的大学生不是太多,而是还不够。
同时,劳动力市场也呈现出与大学生就业难截然相反的局面:很多用人单位面临“招聘难”。
这样的现象表明,大学生之所以就业难,一方面是因为就业岗位数量有限,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高校培养的人才与用人单位需要的人才之间存在不匹配。
这种供需之间的不匹配,被称为结构性的就业问题。
考察我国现阶段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首先要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大背景。
一方面,外部原因影响了大学生就业的大环境。
第一,在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全球经济遭遇重挫,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普遍出现就业率下降的状况。
目前全球1524岁青年失业者有7340万人,平均失业率为16.6%,其中欧盟国家达23.5%。
第二,中国经济在持续两位数增速的高速增长后,面临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增速开始放缓,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效果有所减弱。
大学生毕业生族化生存现象之我见
大学生毕业生族化生存现象之我见 1 刚刚过去的2013年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
这一年,699万大学毕业生走出校园,数量创下历史新高,而社会就业岗位数量却下降了15%。
2014年,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将继续上升,达到727万。
未来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规模保持在年均700万左右,约占每年新进人力资源市场劳动力的一半,且这一比例将进一步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毕业生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双重挑战,催生了以“蚁族”为典型代表的大学毕业生“族化”生存现象。
“族化”群体本该是社会中具有向上流动潜质的群体,他们怀揣着理想,愿意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努力拼搏。
但是,当他们面对趋向固化的社会阶层,想通过个人奋斗实现向上流动时,却显得力不从心。
国家、社会、高校需要联手破除阻碍大学毕业生向上流动的种种藩篱,为他们提供就业和良好的发展环境。
一、“族化”问题产生的背景大学毕业生的“族化”问题是就业压力催生的产物。
要分析“族化”问题,首先就要分析大学生的就业压力由何而来。
从统计数字上看,大学生就业的直接压力来自人数上的增长。
自1999年实施大学扩招政策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转变为大众化,更多的人有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根据《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历年数据显示,从1999年到2008年,我国高校年招生规模从108万增至599万,增长456%,年均增长18.7%,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999年的9.8%升至2008年的23.3%。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已超过3000万人,位居世界第一。
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99万,是2001年(115万)的6倍。
与过去相比,如今的大学生早已不再是稀缺人才。
然而,尽管我国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在绝对数量上十分庞大,但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仍不足15%,不仅低于美国,更远低于周边的日本、韩国。
从占人口比例看,我国大学生不是太多,而是还不够。
透视大学生族化生存现象.
透视大学生族化生存现象摘要: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以及就业形势的不容乐观,大学生族化现象已越发严重,而青年“族”现象由于其自发性的特征,应当让我们从青年性与时代性两个方面来把握,并采取一定积极措施改善现状。
关键词:“族”现象,青年性,时代性,原因,就业,措施(一)关于“族”现象假如你的确是一个善于反思的人,你一定时常想为什么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你在进入社会之后会过着如此惨淡的生活,这简直不可想象,和你所希望的相差了何止千里。
事实上,这的确是当今社会大学毕业生的普遍存在的问题,学生的骄傲让你们难以接受这样的现实。
这样一群高素质的人才本应过着让常人羡慕的生活,谁又会知道他们比这群普通人过得更凄惨?现在社会上很流行一些词汇,不是别的,正有针对毕业大学生的。
国家语委发布的《2006年中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中列出的171条汉语新词中,冠以“族”的术语就有十五个。
这些词汇深刻地描绘了这些年轻人所处的境况:蚁族、校漂族、啃老族、候鸟族。
蚁族,大学毕业生聚居低收入群体,特征表现为弱小、高智、群居。
蚁族曾引起过突尼斯及埃及骚乱。
校漂族则主要指毕业后徘徊在高校周围的考研派、不就业派、潇洒派、围城边缘派。
啃老族大家应该都比较熟悉了,即自己收入不够支出于是向家里要钱甚至干脆不工作在家啃父母退休工资的;候鸟族也非常形象,指像候鸟一样在两个甚至更多城市间来回迁徙的群体,如“北京工作住河北”一族。
毕业大学生“族化”现象实际上是生存意志和生存障碍的矛盾,越来越多的毕业生被迫居住在脏乱差的城乡结合部,形成了独特的聚居群体 ,是时代造就了这一独具特色的族化生存现象。
(二)族化的成因1.“族化”现象赖以形成的根本原因,可以从青年性和时代性两方面来把握。
青年时期是一个过渡时期,是一个转变期和不稳定期,是动荡多变躁动不安为特点的一个人生过程。
他们在这样过程中有着鲜明的个性特点:梦想,热烈,坚持,永恒,喧嚣,失望,旅行,自由,孤独,自我,破碎,安定,纯净,极端,不可妥协。
大学生族化现象
浅谈大学生族化现象摘要:在分析“族化”现象原因的基础上,指出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社会化存在的不足和过度社会化的严重问题,并认为通过思想教育、心理辅导和大学生活规划的整合,促成积极负责,可持续的社会化而非被既有的社会浮躁之风所同化。
关键词:“族”;就业焦虑;就业;途径当代社会人们越来越习惯用“某某族”来概括生活方式,、兴趣爱好和价值诉求等总体独特而内在趋同的某一特定群体,这些词基本上是对中国某类青年群体的特殊符号化解读。
与社会学上的的社会群体不一样,族内个体间关系式松散的,彼此之间不存在持续的互动,没有形成群体意识和群体规范,更谈不上一致行动的能力,为了统计分析上的需要,人为划分的并名称化了的说法。
一、大学校园族现象原因分析大学校园“族化”现象现在已呈蔓延之势,从生活状态相关的宅一族,啃书族,顽乐族,生意族,到跟消费习惯相关的月光族,透支族,辣奢族,再到就业相关的考试族,草签族,名目甚多,不胜枚举。
族化现象形成的根本原因,一是青年性,青年时期对于我们是一个过渡时期,在我们主体意识在形成过程中,产生种种的不适应,这种不适应会反映在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上。
另一方面,在这个变动的时代,固有的生活方式在消解,社会许多群体的生活方式出现了“不稳定性”,“族”和“奴”现象正是典型表现。
就业压力剧增及引起的就业焦虑成为族现象产生的最直接原因。
近几年就业压力表现出常态化导致就业焦虑泛化。
这种焦虑、情绪不稳定现象普遍存在于大三、大四的学生中,甚至影响到低年级的学生。
低年级的这种现象主要来自于种种“听说”,自己并未亲身经历,反映出学生们心理的脆弱。
二、族现象的解决途径就业是族现象产生的最直接原因,想找份好工作,单有漂亮的成绩单是肯定不够的。
大学生就业事关高校的声誉与发展,事关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提高大学生就业,需要学校和大学生共同努力。
学校方面首先要考虑社会需求完成学科建设;其次教育模式要随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改变;最后积极开展就业指导,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对学生自己准确定位,提高就业能力。
浅谈大学生就业族化现象
浅谈大学生就业"族化"现象浅谈大学生就业“族化”现象人们常说,毕业季,是分手季,但这只是对于那些大学情侣们而言的。
对于绝大一部分人来说,面临的最忧愁的事情就是,毕业季也许就是失业季。
谈到这个话题,我就庆幸自己来到了一师,我们六年制本科的孩子是幸运儿,不需要面临毕业后就业的压力,毕业后有工作分配,当然,前提是你得好好努力。
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无论是老师,学生还是家长都已经意识到了这一个问题。
毕业了,我该去哪?我相信很多人都会问这样一个问题。
也许,一不小心,你就成了“四大名族”中的一员———蚁族,校漂族,候鸟族,啃老族。
蚁族,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
他们就是那些聚居群体的大学生,受过高等教育,但未能找到预期的工作。
“蚁族”,是对“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的典型概括。
他们是有如蚂蚁般的“弱小强者”,他们是鲜为人知的庞大群体。
校漂族,就是那些毕业了还留着学校周围的毕业生。
没有合适的工作,继续用着家人给的生活费,在去学习还是去工作中流连着。
那些毕业了,还留着学校考研的学生就是其中的成员了。
候鸟族就是在大城市和小城市之间反复迁徙的人,而啃老族我们都知道是那些不去工作仍然靠父母的经济支持的人。
到底是什么造成了大学生的这种族化现象?网上说,族化现象形成的原因,一是青年性,青年时期对于我们是一个过渡时期,在我们主体意识在形成过程中,产生种种的不适应,这种不适应会反映在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上。
另一方面是社会的就业形势所影响的。
在我看来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大学生的就业压力的增大。
从毕业生这一方面来看,过高的期望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太大造成了一种“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
另一方面,很多公司对应聘者的要求太高,很多大学生不具备所要求的能力。
所以,作为一名大学生,作为没有毕业的我们就应该及早的认识到这一问题,及早的为以后的就业做好准备。
一方面我们要掌握一定的知识,另一方面我们要积累一定的社会经验。
透视大学生“族化生存现象
这对于高校来说,“校漂族”挤占原本有 限的公共资源,给管理带来困难; 对于国家和社会来说,学生毕业不工作是 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也会给社会安全稳 定带来隐忧。
3、“候鸟族”现象 “候鸟族”专指当代大学毕业生组成的青年 白领,他们在逃离“北上广”与前往“北 上广”之间摇摆。 焦虑和冲突是“候鸟族”最为贴切的写照。 “候鸟族”不停地在大城市与中小城市之 间反复腾挪,在迁徙中承受“无处安放青 春”的尴尬与焦虑。
第二,促进公平的制度改革进展缓慢,户 籍制度等制度性障碍加剧了个地区之间、 城乡间发展不平衡,导致大学生在就业、 教育、医疗、基本生活等公共服务领域无 法享受与有户口的城市居民同等待遇。
第三,支持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体制还不健全, 覆盖所有高校毕业生、有针对性分类的动 态就业信息平台还没有建立起来,高校就 业信息缺乏整合,各种促进就业的政策没 有得到很好落实。
4、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不足。
第一,部分学生就业观念存在误区,自我评 价和就业期望过高,宁可不就业,也不屈 就。
第二,部分学生缺乏科学合理的自我发展规 划和职业生涯规划,在学习中盲目跟风。
第三,部分学生缺乏必要的职业素养,凡事 以自我为中心,遇到问题往往归咎于外在 方面,缺乏创业和吃苦精神,做事能力不 强。
“候鸟族”希望在大城市中坚守自己的梦想, 努力拼搏出人头地,却承受着高房价、高 房租、快节奏生活、矛盾和焦虑等多重压 力。
4、“啃老族”现象 “啃老族”的概念发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英国,指的是应经到了就业 年龄并具有劳动能力,应经不在全日制学校学习,但是不去工作或工 作收入不能满足个人消费、需要父母给予经济帮助的年轻人,年龄在 23-30岁之间。 “啃老族”并非没有能力立足于社会,而是主动放弃就业机会,赋闲在 家,社会学家称之为“新失业群体”。
大学生族化
为了破解这一系列族化现象,我认为最好能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政府要保证公平有序竞争,推进配套制度改革。建
立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落实就业政策、拓宽就业渠道,加大对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扶持,让不同地区的大学生拥有平等的就业机会。在制度方面,应尽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及户籍制度,建立健全就业创业机制体制。
二、社会要树立理性用人标准,营造良好就业舆论氛围。坚持理想用人标准,不能以学校的好坏来评判人才的得失。
三、高校应该培养社会需求的人才,而不是一味的求全。应该注重师资力量,完善就业指导体系,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建设和培养高素质的就业指导队伍。
四、大学毕业生应当转变自己的求职就业观,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正确理性的认识自己,给自己确立明确可行的短长期目标。
我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可以大力减少“族化”何看待大学生“族化”现象
如今大学生越来越多,竞争也随之加大,他们所面临的就业问题也越来越多。“族化”这种现象的出现应该说是时代进步发展中不可避免的。“族化”现象如啃老族,校飘族,候鸟族,啃老族这些现象形成的原因有与社会有关的外部原因,也有与大学生自身相关的内部原因。
第一,从大学生“族化”现象产生的外部原因来看。 1、 世界经济形势不景气影响了全球就业。而此次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也是相当大的。其中对就业带来的压力,是刚毕业的许多大学生无法找到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族化”问题。 2、 在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出现阶段性困难。 3、 大学生就业承受着额外的社会转型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 4、 社会就业环境不公平。 5、 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
透视大学生族化现象
透视大学生族化现象当代社会越来越喜欢用某某族来概括生活方式、兴趣爱好和价值诉求等总体独特而内在趋同的某一特定群体。
例如奔奔族、急婚族、赖校族、漂漂族等,剧烈的社会变革也使大学校园中族现象呈蔓延之势。
从生活状态相关的宅一族、啃书族、顽乐族、生意族,到跟消费状况相关的月光族、透支族,再跟毕业有关的考试族、毕嫁族、草签族等等,可谓名目繁多,不胜枚举。
大学生族化现象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大学生族化现象产生的主要背景是就业压力的逐年增大。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调查结果:2010年毕业生630万;2011年毕业生660万;2012年680万;2013年699万….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使很多学生产生就业焦虑问题。
近几年就业压力常态化导致就业压力泛化,因就业压力产生的焦躁、情绪不稳定现象普遍存在于大三大四学生中,甚至逼向于低年级大学生中。
金融危机与就业压力大背景下,有不少大学生才就读就开始担心就业。
大学毕业生族群包括蚁族、校漂族、候鸟族、啃老族等。
所谓蚁族是指那些聚居群体,受过高等教育,但未能在大城市找到符合预期工作的大学毕业生。
这类族群的特点是工作稳定性差,收入低,受过高等教育但长期聚居于租金低廉、环境脏乱差的城乡结合区。
他们大多数是来自农村的80后或90后大学生,收入普遍不高,缺乏社会保障和劳动权益,对未来既憧憬又不确定。
校漂族是指那些毕业之后仍然留在学校周围的学生,可分为考研派(避开就业高峰增加就业砝码)、不就业派(暂时漂在学校)、潇洒派(坐吃家庭财富)、围城边缘派(拿不到毕业证、学位证又不愿离校)四类群体。
对个人长期校漂容易滋生自卑与依赖心理,缺乏归属感,对于家庭尤其是经济条件不好的家庭,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对高校校漂族挤占原本有限的公共资源,对社会学生毕业不工作是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也会给社会安定带来隐患。
候鸟族是指那些在不同城市间迁徙或在同一城市郊区与城区迁徙的大学生,这类族群自我保护意识差、生存环境与经济条件明显处于不利地位、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
大学生族化现象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加深,大学的招生就业制度发生了很大变化。
尤其是近几年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蒸蒸日上,然而高等教育的终极目标也发生了变化,从原来的精英教育逐渐向大众教育转变,从而使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大学毕业生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双重挑战,催生了以“蚁族”为典型代表的大学毕业生“族化”生存现象。
另一方面,当代社会人们也越来越习惯用“某某族”来概括生活方式、兴趣爱好和价值诉求等总体独特而内在趋同的某一特定群体,这些词基本上是对中国某类青年群体的特殊符号化解读。
特别是大学校园“族化”现象,现在已呈蔓延之势,形象指出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社会化存在的不足和过度社会化的严重问题。
从生活状态相关的宅一族,啃书族,顽乐族,生意族,到跟消费习惯相关的月光族,透支族,辣奢族,再到就业相关的考试族,草签族,名目甚多,不胜枚举。
而本文主要分析了大家耳熟能详的啃老族、校漂族、候鸟族以及蚁族这四个代表性的大学生“族化”现象,同时透过现象揭露本质,研究族化现象的相关原因,并提出相应地建议和对策,以引起社会对该群体的重视。
【关键字】啃老族校漂族候鸟族蚁族就业压力一、引言社会上十分生动地描绘了大学毕业生的几种典型处境:久不就业、靠父母养活的“啃老族”,留恋校园伺机等待的“校漂族”,在大城市与中小城市之间摇摆不定的“候鸟族”和群体性蜗居的“蚁族”等。
各类“族化”生存的大学毕业生群体多来自中低收人家庭,虽受过高等教育,却仍面临巨大的生活和发展压力,身心处于焦虑、矛盾和冲突的亚健康状态。
“族化”群体对网络高度依赖,在网络空间中呈集聚状态,相对于其他群体情绪化和非理性倾向更强。
给“族化”群体上升流动的渠道,让他们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是当今解决就业问题的重点关切。
二、“族化”现象分析1、“啃老族”现象“啃老族”现象的出现,颠覆了的中国传统家庭价值观念,使“养儿防老”逐渐演变成了“养儿啃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在就业安排 上,鼓励企业主 优先录用大学毕 业生
学校层面
加强就 业指导 注重大学生心 理素质和实践 能力的培养
确评价自我, 培养自身的 责任感和自 信心
1、学会正
4、做好 职业生涯 规划
自身层 面
3、积 累沉淀 自我
2、改变就 业观念,合理 调整就业期 望值
青 春 正 好 , 且 行 且
谢谢观赏!
1、区域间发展 不平衡
2、原有制度惯 性发挥作用
3、社会保障缺 位
4、就业体制不 完善
二、社会就业环境不够优化和公平
1、社会阶层固化 2、社会资本占有不均
3、劳动力市场双重分割 4、就业单位盲目选才
三、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
1、缺乏对 大学生实践 能力、创新 精神以及社 会责任感的 培养
这一批不得志的大学生 构成了“蚁族”等“族化”的群体
二、“族化”现象及所困
高智、弱小、群居
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
• A.受过高等教育,主要从事保险推销、电子器材销售 、广告营销、餐饮服务等临时性工作,有的甚至处于 失业半失业状态 • B.平均月收入低于两千元,绝大多数没有“三险”和 劳动合同 • C.平均年龄集中在22—29岁之间,九成属于“80后” 一代 •D.“young workers”(青年打工者)
Thank you
浅谈大学生“族化”现象
一、“族化”问题产生的背景
• (1)高校入学率激增,毕业生人数 激增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很多用人单位面临“招聘难 ” ①就业岗位数量有限,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
②高校培养的人才与用人单位需要人 才间存在不匹配,供需之间不匹配。 “结构性的就业问题”
• (3)就业率下降 •(4)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 • (5)户籍、人事、分配制度上的改 革不尽完善
2、高校就 业指导服务 实效不尽如 人意
3、高等教 育管理体制 改革滞后
四、大学毕业生:能力和素质不全面
1、个人 认知有偏 差 2、职业 生涯规划 意识淡薄
3、心理 素质有待 加强
4、就业 态度有待 改善
四、“族化”生存之破解
1、加强社 会保障体 系建设
政府 层面
3、政府应建立 大学毕业生失业 群体动态档案, 及时掌握失业者 的数量及变化动 向
大学毕业后因各种原因 仍然滞留在学校周围的人群
23-30岁之间,无能 力独立生活,靠父母 养活的年轻人
•白天乘坐公交车、地铁或 私家车奔波几十公里从郊 外赶到市中心,然后在晚 上一脸疲惫地赶回去 •为了躲避不喜欢的季节 而东奔西走的年轻人
候鸟族
三、“族化”存在的成因
一、政府相关政策措施不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