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人才培养

合集下载

高校教学管理中创新人才培养

高校教学管理中创新人才培养

浅谈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创新人才培养摘要:构建科学的教学管理模式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

借鉴国外高校的教学管理方式,本文认真分析国内高校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对于促进高等教育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创新;人才培养教学管理就是首先设定人才的培养目标,然后按照目标的要求对教学的各个部分和教学活动进行管理的过程。

高校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地,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就要全面构建切实可行的教学管理模式,有计划有目的地实施教学管理活动。

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我国高校在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1.教学管理观念还相对落后有什么样的教育管理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教学管理中,大多数人都认为教学管理只是管理教学中的一些具体事务。

在管理过程中,教学管理人员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作为教学管理者,习惯于以行政命令的方式作为教学管理的主要手段。

广大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被忽视,他们的参与意识和创造意识也无法得到发挥,个性不能得到发展。

2.教学管理队伍素质参差不齐教学管理队伍素质的高低关系到教学活动能否顺利完成。

但从目前高校教学管理队伍的整体情况来看,还普遍缺少精干的教育管理人员。

许多管理人员没有受过专业的教学管理教育,不懂高校教育管理的发展方向,更不要说是培养创新型人才了。

3.教学管理方式和手段陈旧虽然计算机以及网络技术在高校早已得到普及,但由于教学管理系统等方面还不完善的原因,利用计算机进行管理很难落到实处。

即使运用现代管理方式,大部分管理人员更多地侧重于教学过程的管理,而对教学目标的管理重视不够,不仅浪费了教学管理资源,也难以科学地评价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

二、国外高校的管理方式1.完善的管理体系美国高校的管理工作在高校所有的事务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学校的管理工作有着明确的工作目标和健全的规章制度,这些规章制度都是围绕着创新人才的培养而制订的,所有工作的开展都必须在遵循规章制度的前提下完成。

浅谈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浅谈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浅谈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高等教育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

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为主要特色,以能力为中心,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优化和整合专业教学计划,为社会培养综合素质较高、适用面较宽、技术应用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形式。

它包括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制度、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校园文化诸要素。

然而,人才培养并没有统一的模式。

就大学来说,不同的大学,其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不同的特点和运行方式。

在这里我想着重谈论的是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本科应用型是本科层次教育,既有着普通本科教育的共性,又有别于普通本科的自身特点,它更加注重的是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

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根据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人才培养目标、制度、过程等要素特定的多样化组合方式。

如何进行应用型本科生的培养是所有本科院校都关心的事情,因为它涉及到毕业生就业率的问题。

以下我就从培养模式中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考核指向、师资队伍等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课程设置课程设置是进行人才培养的第一步,其结构是否连贯、课程安排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后续的教学培养工作。

1.根据行业需求进行课程设置。

课程的安排是从社会实际需求出发的,课程设置者应与用人单位进行沟通及合作,充分了解该行业到底需要具备哪些能力和知识的人才,有针对性的进行课程设计,以保证学生所接受的课程教育是以将从事的行业需求为导向,进行专项的、有的放矢的综合能力的培养的。

2.课程突出职业能力。

对于应用型人才来讲,在学习过程中训练学生的职业技能是学生是否成功的关键之一;而基于问题的学习,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判断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又一关键;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特别是加强与上司、顾客、同事、服务人员之间的沟通。

浅谈高校的人才培养与管理者的素质

浅谈高校的人才培养与管理者的素质
世 界更 加充 实 . 文化生 活更 加 丰富 多彩 , 是使 学 生 全 而 这 发展 的一 个重要 方 而 。
国际经 济 和科技 竞 争越 来越 围绕 着人 才 和知识 的竞 争 展 开 , 界经 济发 展 的优 势 , 藏 于 知 识 和科 技 之 中 , 世 蕴 社 会 财 富 日益 向拥 有 知 识 和 科 技 优 势 的 国家 和地 区 聚 集 , 在 知识 和科 技创 新 上 优势 . 就在发 展 J 占主 导 谁 谁 地 位 。 识是 人类 若 十代 人共 同的智 慧结 晶 . 于每一 个 知 对 人 来说 , 只有 通过 教育 和 学 习 , 才能 使人 类 的这 种共 同智 慧 结 晶的 一部 分 , 转化 为 个人 的 知识 和智 力 , 劳动 输 出 在 中 , 力因素 占主 导地 位 的 知识 劳动 者 , 知识 经济 化 过 智 在 程 中 , 然居 于核 心地 位 , 挥着 举 足轻 重 的作 用 。知 识 必 发 与 经济 是 相 互 渗透 、 互 促 进 、 瓦 _ 、 相 相 叟融 相互 包 含 的 过
人 人 的全 面发展 既要 建立在 发达 的物 质 文明基 础上 . 又
要建 立 在发 达 的精神 文 明基 础上 ;既要 以先 进 的生 产 力 为 前提 , 又耍 以先进 的文 化为 前 提 , 断发 展 先进 文 化 , 满 足他 们 口益增 长 的精 神文 化需 要 ,使 他们 的精 神 文化
程 .
同 时在拓 宽专 业 面上 也要 下大 力量 ,我 国 的高 等教 育5 O年代 深受 前苏 联 的影 响 , 文理 分 家 , T分 校 。 理 专业 面 窄 。近几 十年 来 . 们 已采取 了一 些措 施 , 行 _较大 我 进 r 的改 革 , 正在 建立跨 学 科 的专业 , 如环 境科 学 、 系统 科学 、 生命 科 学 、材料 科学 等专 业并 在现 有 课程 内容 的基 础上 向综 合 化 方 r 发 展 . u J 允许 学 牛 存 系际 、 际 、 际 间选 修 院 校 课程 , 以利 于通才 的教 育和 培养 学 生的专 业 面拓宽 r就 . 可 以促 进人 自然 的协 调与 和谐 ,使 他们 在 优美 的 生念 环境 中工 作 和生活 。人来 源 于 自然 。 是物质 世界 进化 的产 物 。但人 不是 一般 的 自然之物 , 可 以从其 他存 在 中提升 人 m来 , 成为 主体 的存 在 。人在 改造 自然 中确认 自己 , 也在 改造 自然 巾发展 自己 。人 对 自然界 的依赖 和 自然 对 人的 反 向依 赖是 同时存 在 的。借助 于科 学技 术 的手段 , 们 日 人 益集 约 化地 使用 自然 资 源 ,从 而改 善 自己文 明发 展 的条 件 和作 为生物 种 的发展 条件 。 高 等院 校 中 .教育 管 理工 作者 应该 首 先接 受 教 育 和

浅谈新时代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当代价值

浅谈新时代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当代价值

作者简介:陈静漪(1997— ),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硕士研究生在读。

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021年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历史进程中的重要时间节点,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交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年,是党向国家和人民交出答卷,踏上“十四五”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的开局之年。

是否拥有一支完整成熟的高层次人才队伍,直接影响到我党历史任务和时代使命的达成。

强调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性,高度重视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紧迫性,使高层次人才培养这一关键词在新时代背景下助推中华民族真正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一、回应时代关切,塑造国家核心竞争力发展新优势的现实需要创新当今已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的重要指标,逐渐走到了国家发展的金字塔尖的位置。

“人才作为创新的主体,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

习近平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高层次人才则是一个国家实现资源的最大化配置、达到抽象到具体的最有效转化和凝聚国家发展核心竞争力使火花碰撞成价值性成果的关键助燃剂。

人类的发展史有人将它称为一部创新史,创新以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是历史发展长河的进化的高级手段。

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同时创新也是中国共产党在建设改革发展进程中手握的重要法宝。

高层次人才是创新发展的主力军,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侧重性和针对性,才能使高层次人才的使命和价值取向与党的初心和使命最大重合,使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同党和国家的建设需要画出最大的同心圆。

高层次人才作为党和国家培养的新生代力量,这只时代先锋身上的求真精神和担当精神不可忽视,输入和输出的高度配比和求真出果的学术追求是当代高层次人才的真实写照。

求真务实是衡量创新质量成果的重要标准,高层次人才受教育环境的不断滋养,其高度的求真务实精神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实践历程的生动表现。

高层次人才“高”在一定程度的再教育、再筛选、再培养,使之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推陈出新再出新。

浅谈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下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浅谈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下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36
探索
统的人才培养方案、目标得到优化改善,从而提升大学生 的综合竞争力。
对 企 业 的 作 用 。如 今 ,企 业 想 要 实 现 可 持 续 健 康 发 展 , 人才是最为重要的。近年来,企业对于人才的培养和引 进越来越重视,逐渐加大了人力资源的开发力度,旨在 将人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支 持。企业在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下,可以为自身的进一步 发展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持,使企业职工的专业知识水平 和技能水平得到持续提升。在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下,还 可以节约企业的培训成本,利用高校的教育资源为企业 的发展提供人才储备。
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下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在当前校企联合培养模 式下,高校想要实现高质量发展,构建更加完善的人才 培养体系,就需要积极引进和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需 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理念,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基 于 知 识 和 能 力 本 位 出 发 ,以 面 向 市 场 和 社 会 为 立 足 点 , 构建教育思路,结合学科优势,推进应用型、研究型人 才的培养。在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设计时,需要将高校、 企 业 、教 师 、学 生 、一 线 职 工 等 纳 入 进 来 ,通 过 多 方 参 与 , 充分满足当前的社会发展需求。对于不同专业的人才需 求,要通过毕业生反馈、现场观察、问卷调查等多样化 的方式方法进行了解,并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对现有的 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完善。要重视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能力,通过实践锻炼,培养大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团 队协作能力,为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顺利推进、产教融 合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重要性
对于企业和高校来说,在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下能够贯 彻落实国家的人才强国战略,培养高技能、高素质人才, 通过协同育人实现多方的共同发展。

浅谈当代高校大学生的人才培养途径

浅谈当代高校大学生的人才培养途径

ZHIYENENGLI I人社天地.职业能力丨浅谈当代高校大学生的人才培养途径□杨丽娜刘盛春我国高等院校针对大学生培养 给予了高度重视,特别是随着我国 高等教育资源不断增加,高等院校 扩招速度越来越快,对于大学生人 才培养问题已不仅仅看专业技能培 养水平,更重要的是学生的综合素 养。

一、当代高校大学生人才培养现状高校人才培养并不是一件简单 的事,这是一个系统化工程,并不是 简简单单教授学生专业本领,更为 重要的是要从内在激发大学生的全 面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自 我发展能力。

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发 展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础体系基 本构建完成。

首先,我国根据国家和 社会的人才的需求制定了发展规划,2010年教育部叶国家中长期教 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渊2010-2020 年)〉〉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制定阶段 性规划。

纲要从指导思想、工作方 针、战略目标和发展任务等方面进 行了规划,其中对高等教育人才培 养指出,要“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 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其 次,我国《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阶 段在高等教育中还实施学业证书、学位、学分等制度。

最后,指导方针 明确。

我国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以马 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理论为指导 的思想,坚持人的全面发展和科学 发展。

高校必须坚持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培养人才,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要求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一起来。

二、当代高校大学生的人才培养途径(一)大学生人才培养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时代精神是一个社会在现时代所具有的共同价值意志和思想状态的集中体现,它引领社会的发展潮流和方向。

在当代,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引领社会成员自我发展的精神动力。

因此,在大学生人才培养中注人时代精神元素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培养大学生自我发展和树立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

1.在大学生人才培养中融入时我们说大学生人才培养是时代精神的的注脚和诠释,那么在大学生人才培养培养中必须要有时代精神的元素。

浅谈高职学院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浅谈高职学院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2.1.2国 家 职 业 资格 证 书 认 证 体 系 不 完 善 .职 业 准 人 制 度 不健 全
目前 制定 各种 人 才 和 职 业 f岗位 )能 力 标 准 ,主 要 是 部 分 行 业 的 职业 岗位 规 范 ,分 别 南劳 动 部 门 和人 事 部 门 牵 头 制 定 ,实
际 上 主 要 是 岗位 技 能 ,属 于 能 力 结 构 中 的 专 业 (职 业 )能 力 部 分 ,具 体 体 现 为 职 业 /专 业 资 格 证 书 ,与 教 育 部 门制 定 的体 现 学 术 性 能 力 的 学历 证 书 缺 乏 有 机 联 系 和 有 效 衔 接 ,而 且 在 能 力 考 核 、证 书 发 放 等 方 面 多 头 管 理 。
关 键 词 :企 业 需 求 高职 学 院 工 学结 合 人 才 培 养
1企业需求背景下高职学院 人才培养存在 的问题 从 对 毕 业 生 走 访 ,再 对 企 业 和 高 职 毕 业 生 的 双 向 了解 我 们 得 知 ,一 方 面 ,高 职 教 育 效 率 低 下 ,培 养 的学 生 实 践 动 手 能 力 差 ,缺 乏 吃苦 耐 劳精 神 。因此 社 会 认 同度 不 高 ,企 业 不 接 受 , 高 职 毕 业 生 就 业 形 势 严 峻 ;另 一方 面 ,企 业 急 需 的 复 合 型 技 能 人 才 在 人 才 市 场 上 难 觅 踪 影 。 1.1学 校 所 传 授 的理 论 知识 与 企业 需求 差距 明 显 现 行 的 高 职 课 程 体 系 无 法 完 全 、准 确 地 适 应 社 会 需 求 的 多 样 化 和 多 变 性 .而 仍 按 学科 及专 业 目标 设 置 专 业 ,所 传 授 的 知 识 老 化 ,教 学 方 法 落 后 ,教 师 满 堂 灌 ,学生 被 动 学 习 。在 以往 高 职 专 业 课 堂 教 学 中 ,耗 时 多 而 收效 微 的情 况 依 然存 在 。教 学 目标 缺 乏 明 确 性 .教 学 内容 缺 乏 序 列 性 ,教 学 方 法 缺 乏 灵 活

浅谈普通高校“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浅谈普通高校“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浅谈普通高校“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

在高校的人才培养中,学校的文化氛围、学生的学习风气、教师的教书育人、考试风气以及宿舍环境等都会对学生的成长成才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因此,加强校风、学风、教风、考风和舍风建设对各高校来说始终是应该高度重视和重点研究的课题。

1 高校人才培养中影响因素的内涵及作用分析校风即学校的风气,是学校在办学过程中长期积淀而成的具有行为和道德意义的风气,是在校内乃至社会上具有极大影响并被普遍认可的思想和行为风尚。

校风是学校办学传统和办学经验的沉淀,是学校办学能力和办学水平的综合体现。

良好的校风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可以把师生凝聚在一起从而形成强大的向心力;良好的校风具有强大的约束力,可以促使师生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

学风即学生的学习风气,是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学习风气与学习氛围,是学生总体学习质量和学习面貌的主要标志,是全体学生群体心理和行为在治学上的综合表现。

学风是一种风气氛围,也是一种群体行为。

良好的学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可以促进大学生的智力开发和身心健康发展;良好的学风还可以内化为向上的精神动力,促进自身的成长成才和职业生涯发展。

教风即教师的风范,是教师的德与才的统一性表现,是教师整体素质的核心,是教师道德、才学、作风、素养、治教的集中反映。

教风是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是学校生存和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之源。

良好的教风可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可以提高学校的社会声誉和社会可信度;良好的教风可以带动学生的学风,对学生可以起到熏陶、激励和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考风即考试的风气,是指教师、学生及教学管理者对待考试的态度和对待人才质量标准的态度。

考风是校风、学风、教风的集中反映,是教学质量评价的关键环节。

良好的考风可以发挥指挥棒的“导向功能”,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观念、学习方法、人才观念等“学风”向积极、主动、向上的方面转变,而且也可以促进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观念、人才培养观念等“教风”向积极进取的方向发展[1]。

浅谈高校课程设置与创新人才培养

浅谈高校课程设置与创新人才培养

需求 都不 一样 。 统一 化 ” “ 的课 程是 很难 做 到因材 施教 的 ,
阻碍 学生 个性 的 发展及 其创 造 力 的发展 。 因此 , 要培 养学 生 的个 性及其创 造力 , 学课程 应该 因循个体差 异给学 生 大 更多 选择 , 创造 条件 开 出更多 的“ 菜单 ” 只有 允许学 生个 。 性充 分 自由的发展 , 他们 的潜 能才能够 得到最 大程度 的发 挥, 才可能 发现新 问题 、 研究 出新成果 , 孕育 出真正 的创造 力 , 为适 应不 断变化 着的社会 要求 的人才 。 成 同时也是 “ 以
的客 观要求 ; 在设计 课程 中注重研 究方法和研 究技能 的训
练, 训练 学生的灵 活性思维 、 异型思维 、 求 发散 性思维 和逆 向思维 ; 培养大学生 寻根究底 、 孜 以求 的探索精 神 , 轻 孜 不 信 、 盲从 、 唯 书 、 不 不 不唯上 的怀疑精 神 , 让学 生具有 很 要 强 的批 判性 , 于挑 战权威 ; 发他们思 维的灵 活性 、 敢 开 敏捷 性及 变通 性 , 活他 们 的创 新 潜能 和创新 的主动 性 , 激 掌握 创新思维 的策略 , 为大学生的创新 能力 提高打下基础 。
4 实 践 课 程 设 置 是 创 新 人才 培 养 的 必 须 环 节
实践 活动 , 仅能加 深对理 论 的理 解和对 实践对 象 的 不
认识 , 能在实践 中增强情 感 , 并 磨练意 志 , 高承受 挫折 的 提 能力 , 培养 百折 不挠 的进 取精 神 , 而且 也锻 炼 了运用 知识
于学生 了解 各学科 之间 的天然相通性 , 在头脑 中建 立起学 科 知识之 间广泛 的联系进 而形成广 博精深 的知识构架 , 有 效 进行 大跨 度 的 、 效 的思 维迁移 和创 造 , 于培养 学生 有 利 的综合分 析能力 和创造性 ; 一方面 , 以消 除课程繁 多 、 另 可 学 生 负担 过重 的倾 向 , 有助 于应付 知识 的激 增 , 于学生 利

浅谈高校应注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浅谈高校应注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 键词】 新恩维; 关 创 创造 性 潜 能 ; 学体 制 改革 ; 教 实践 课 程 ; 质 教 育 ; 象力 素 想 四大 发 明 曾造 福 整 个 人 类 ,康 乾 盛 世 也 曾令 炎 黄 子 孙 骄 傲 无 比 。 然 而 , 度 沉 湎 于 过去 和 固步 自封 , 我 们 长 期 陷入 被 动 挨 打 的 局 面 。 一 使 当 亚 洲 雄 狮从 沉 睡 中苏 醒 . 重 振 雄 风 的时 候 , 们 不 得 不 承认 , 远 想 我 已 远 落 后 于 时代 。 随着 我 国经 济 社 会 的全 面 进 步 , 们 学 会 了 既 面 向 未 我 来 , 放 眼 世 界 , 且 一 次 次 强 烈 地 感 受 到 , 有 自主 创 新 能 力 , 得 又 并 没 还 受制于人 ! 是 , 们倡导创新理念, 于 我 推崇 创 新 精 神 , 励 创 新 行 为 。 鼓 因 为 . 有创 新就 没 有 进 步 。建 设 中 国特 色 社 会 主 义 的伟 大 实 践 也 一 再 没 证明 . 才, 人 特别 是 对 那 些 才 思 敏 捷 、 于 想 象 力 和 创 造 力 的创 新 型 人 富 才, 社会 需 求 会 越 来 越 大 。 校 肩 负 着 培 养 人 才 的 重 任 , 把 培 养 创 新 高 应 精 神 和 创新 能力 , 为 大 力 推 进 素 质 教 育 的 重 要 内容 和 推 进 教 育 改 革 作 与 发 展 的重 要 任 务 . 断 更 新 教 育 观 念 , 立 更 科 学 规 范 、 合 时 代 需 不 建 符 求 的教 学 体 系 , 新 教 育 途 径 和 方 法 , 强 师 资 队 伍 建 设 , 创 加 营造 有 利 于 培 养创 新 型 人 才 的 教 学 环 境 。 创新型人才及培养途径 : 创 新 型 人 才 是 指 具 有 创 新 性 思 维 、 能 够 创 造 性 地 解 决 问 题 的人 才 ; 有 创 新 能 力 , 备 渊 博 的 知 识 、 博 的视 野 和 综 合 、 叉 、 拓 新 具 具 广 交 开 领域 的能 力 , 握 吸 收 新 知识 和 创造 新 知识 的 人 才 。 随 着 社 会 提 倡 创 掌 新 精 神 , 创 新 型 人 才 需 求 的 呼 声 也越 来 越 高 。但 是 对 于 创 造 性 潜 能 对 是天 生 还 是 后 天 培 养 的 , 却众 说 纷纭 。 笔者 认 为 , 里 马 再 好 , 要 有 千 也 伯 乐 。否 则 。 不但 不 能 有 效 发 挥 作 用 , 会 出 问 题 。因此 , 人 成 长 、 还 在 成 熟 的 阶段 , 师 是 发 现 具 有 创 造性 潜 能 之 人 的关 键 , 校 是 培 养 创 新 教 学 型 人 才 的摇 篮 , 会 是 锻 造 国家 栋 梁 之 才 的 熔 炉 , 为 发 现 、 养 、 社 作 培 锻 造 创 新 型 人 才 的 必 备 因素 , 师 、 校 、 会 与 受 教 育 者 这 一 主 体 密 不 教 学 社 可分。 尝 试 、 验 的机 会 ; 展 学 生 参 加 实 习 实 训 的社 会 渠 道 , 富 学 生 的 实 体 拓 丰

浅谈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4篇(地方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探析)

浅谈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4篇(地方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探析)

浅谈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4篇地方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探析浅谈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摘要: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法及教学模式的改进尚需在不断总结实际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并成熟,针对目前我国该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本文作了初步的探讨,提出了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和教学模式的改进措施,并将在今后的实践教学环节中给予尝试并积累经验,以期完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

关键词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浅谈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地方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探析摘要:地方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正遭遇着生存的危机与挑战,这与其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职业定向过于宽泛有着密切的关系。

化解危机的出路在于基于区域社会公共事业管理发展的现实需要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基于社会公共事务发展大势下的地方人才新需求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并为此力促师资队伍结构优化,突出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培养学生从基层做起、从公共实务做起的就业观。

关键词:地方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地方高校是指由省(市、区)属或省直辖市(地、州)属的主要由地方负责经费拨付和行政管理的高等院校。

作为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社会,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科技和文化的需求是其最重要的使命。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中国高等教育近年来发展最为迅猛的新兴专业。

1998年,教育部在新修订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首次设立公共事业管理本科专业;1999年秋,东北大学、云南大学在全国率先招生;到2009年底,中国已有472所高校设立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1],其中的大多数属于地方院校。

伴随着招生学校的迅猛发展,各种问题凸现,诸如专业定位不清晰、职业定向过于宽泛、课程设置混乱、社会资源依托不力、学生管理能力不明确、实际技能欠缺、就业困难等等,以至有“合法性”危机之说。

一、地方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及其问题(一)缺乏明确的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过于宽泛从社会角度看,专业是为满足从事某类或某种社会职业必须接受的训练需要而设置的行业领域。

(完整版)浅谈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完整版)浅谈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浅谈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灵魂和生命线,“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已成为各高校发展的共识。

作为教学工作第一线的教师,需要对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进行积极的思考,下面我将简单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教”的主体,并且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

教师的主导作用,是通过教学态度、教学能力和教学方法等表现出来的,教师自身素质和水平,对教学质量将产生重大影响。

首先教师应当把握教学环节,做到提前备课,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准确性和适应性。

由于不同课程及学科之间的交叉性,针对所授课程内容,任课教师不应当只停留于所授课程,还应当广泛学习与之相关课程及学科知识,做到能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程度,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游刃有余。

其次教师还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技巧。

有的教师备课认真,上课也很卖力,讲课甚至讲得声嘶力竭、口干舌燥,而效果却不见得好;而有的教师,课上得很轻松,学生也听得很高兴,效果明显要好得多,究其原因在于教学方法和技巧的掌握,大量事实证明了教学不是简单的力气活,也不是有几分辛苦就一定会有几分收获。

好的教学方法应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的授课效率,对提高授课质量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教无定法,不同的教师针对不同的课程教学方法也应有所不同,因此任课教师应不断摸索改进,以寻求适当的教学方法。

第三,教师还应当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关心学生的发展。

作为当代教师,要不断的更新观念,开拓创新,努力提高自身修养。

怎么样为学生领好路,引导学生走入正确的学习方向,为学生走入社会把好关,是作为教师应该肩负起的责任,教师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各方面发展,教师自身素质及教学态度也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教师应当努力做到德才兼备,用良好的素养、渊博的知识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潜移默化的来影响学生。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是“学”的主体,而且教学质量的高低最终通过学生的学习效果来体现。

浅谈高校学术人才的培养

浅谈高校学术人才的培养

浅谈高校学术人才的培养浅谈高校学术人才的培养膆膄蒀袆袆荿莅袆羈膂蚄羅肁莈薀羄膃膁蒆羃袂莆莂薀肅腿莈蕿膇蒄蚇薈袇芇薃薇罿蒃葿薆肁芅莅薅膄肈蚃蚄袃芄蕿蚄羆肇蒅蚃膈节蒁蚂袈膅莇蚁羀莀蚆蚀肂膃薂虿膅荿蒈螈袄膁莄螈羇莇芀螇聿膀薈螆袈莅薄螅羁芈蒀螄肃蒃莆螃膅芆蚅螂袅聿薁袂羇芅蒇袁肀肇莃袀蝿芃艿衿羂肆蚈袈肄莁薄袇膆膄蒀袆袆荿莅袆羈膂蚄羅肁莈薀羄膃膁蒆羃袂莆莂薀肅腿莈蕿膇蒄蚇薈袇芇薃薇罿蒃葿薆肁芅莅薅膄肈蚃蚄袃芄蕿蚄羆肇蒅蚃膈节蒁蚂袈膅莇蚁羀莀蚆蚀肂膃薂虿膅荿蒈螈袄膁莄螈羇莇芀螇聿膀薈螆袈莅薄螅羁芈蒀螄肃蒃莆螃膅芆蚅螂袅聿薁袂羇芅蒇袁肀肇莃袀蝿芃艿衿羂肆蚈袈肄莁薄袇膆膄蒀袆袆荿莅袆羈膂蚄羅肁莈薀羄膃膁蒆羃袂莆莂薀肅腿莈蕿膇蒄蚇薈袇芇薃薇罿蒃葿薆肁芅莅薅膄肈蚃蚄袃芄蕿蚄羆肇蒅蚃膈节蒁蚂袈膅莇蚁羀莀蚆蚀肂膃薂虿膅荿蒈螈袄膁莄螈羇莇芀螇聿膀薈螆袈莅薄螅羁芈蒀螄肃蒃莆螃膅芆蚅螂袅聿薁袂羇芅蒇袁肀肇莃袀蝿芃艿衿羂肆蚈袈肄莁薄袇膆膄蒀袆袆荿莅袆羈膂蚄羅肁莈薀浅谈高校学术人才的培养刘曙光2007-8-14《云梦学刊》2007第4期高校是学术人才的汇聚地,也肩负着培养学术人才的重任。

高校既造就“名师”,又培养“高徒”。

因此,高等教育在学术人才的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无庸讳言,由于历史与现实各方面的复杂原因,当前高校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术人才的培养,亟待改进的方面还很多。

一、高校应回归“以学术为本” 就目前大家所达成的共识来看,普通高等学校的主要功能应该包括相辅相成的三个方面:教书育人、学术研究和服务社会。

其中,学术研究是其根本和基础,因为,只有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开展自由的学术研究,才能做到以科学的精神、先进的文化、高尚的情操教书育人,才能以一流的成果、一流的人才服务社会。

或者说,学术研究是大学的基本功能,而其他功能则是其延续和引申。

要真正使高校成为学术人才培养的重镇,就必须强调和回归到“以学术为本”。

从和谐语言做起——浅谈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

从和谐语言做起——浅谈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

和谐语 言在 高校人 才培养 中的 作用和 意义
1 . 和谐语言是高校所培养 人 才应该具备的重要素质
我国高校 的主要 任务是 培养高 级专 门人 才 。这 些高级 专 门人 才 ,无论是 哪个 门类 的 ,都是为 社会 主义和谐 社会服 务 的, 也都有责任 自觉为社会 和谐做 出 自己的贡献。如何让 培养 的人才 能够为社会 和谐 服务 ,最重要 的是这些 人才 具备 了服 务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 的素质 。 些素质 中 , 这 和谐 语言是各类 专 门人才所 必须具备 的 。如果高 校培养 的人才不 具备 和谐语 言 这一素质 , 然导致 其难 以与人建立 和谐 关系 , 能与人 和谐 必 不 相处 , 因而导 致其生 活环境 的不和谐 , 同时也 难 以充 分发挥 所 学专 业知识和 能力 。 这样 的人才 , 是难 以胜任社会 主义和谐社 会建 设的 。 以说 , 可 和谐语言 是高校所 培养人才应该 具备 的一 个重要 素质 。
教 育 新论
从和谐语言做起
— —


I l

浅谈我 国高校 的人才培养 张 悦 _ _ j
【 要】 摘 高校的人才培养是 高校服务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 形式 , 高校 目前最重要 的任务之一。本文初 步探讨 了和谐 是
语 言 在 高校 人 才培 养 中 的作 用 和 意 义 , 并提 出 了高校 和 谐语 言建 设 的 几 点 建议 。
语 言是人类最重 要的交 际工具和思 维工具 。语言 是否真 、
觉地 把培养社会需要的具备和谐语言 的人才作为 目标 。人才的 培养 离不 开环境。而高校 自身的和谐 语言环境将直接地影响到 所 培养人 才的和谐语言 素质 。 这些 素质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 这 些人 才对社会 的贡献。 言伤害 、 语 语言欺诈 、 语言庸俗等都是难 以与和谐语言 的要 求相违背 的, 语言伤 害甚 至会 酿成恶性刑事 案件 。因此 , 这就要 求高 校在人 才培养 中必须重视 和谐语 言

浅谈地方高校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

浅谈地方高校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

浅谈地方高校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是涉及到学校教育定位、教育观念、培养层次、培养目标等多层面有机结合产物,其实质问题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在于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1]作为知识传播和创新重要场所,培养具有创造能力人才,是高校的神圣使命,也是教育根本出发点。

1 当前地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创新性人才是指富于独创性,能够提出、分析并解决问题,具有可持续学习能力并且在学习中具有探索精神,能将所学知识进行创造性、开拓性应用的人才。

目前,我国在创新性人才选拔、培养和评价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一些经验,但还未取得突破性进展。

综合分析当前地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现状,存在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把创新人才培养简单化为开设少数创造力训练课程。

作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主渠道,课程改革受到很大程度重视,但总体而言,地方高校课程改革缺乏深度,并形成两种不同倾向。

一种是在课程设置中片面强调创新教育、弱化基础知识、基础理论教学知识。

创新人才与传统人才培养重要区别之一在于打什么样基础、如何打基础,而绝不是要否定基础。

另外一种是忽视在各类课程教学中引进创新教育。

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以个性的全面发展为底蕴,个别创造力课程开发不能代替创新人才培养。

因此应把各类课程教学环节中创造性实践活动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加以高度重视。

(2)师资水平相对薄弱。

优良而充足的师资是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基本保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首先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教师。

然而目前许多地方高校师资状况难以适应此需要。

一方面自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以来,学生数量剧增与教育资源增长不平衡,相当多地方高校存在程度不一的教师短缺问题;另一方面教师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不高。

整体看地方高校教师学历层次较低,学术水平较差。

浅谈高职院校拔尖人才的培养

浅谈高职院校拔尖人才的培养

浅谈高职院校拔尖人才的培养近年来,高职院校在我国教育体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随着国家对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增加,高职院校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彰显。

高职院校如何培养更多的拔尖人才,成为了当前教育界和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本文将从高职院校拔尖人才培养的意义、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拔尖人才培养的意义拔尖人才培养是高职院校的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拔尖人才是高校和社会的精英力量,他们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能够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惊喜和动力。

拔尖人才是高校的光荣与骄傲,他们的成就和贡献能够为高职院校增光添彩,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声誉。

拔尖人才是国家和社会的宝贵资源,他们是未来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对于国家的发展和未来的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在拔尖人才培养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一方面,部分高职院校在拔尖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着投入不足、师资力量不足、培养模式单一等问题,导致拔尖人才的培养效果不够理想。

一些高职院校在培养拔尖人才时过分注重学术成绩,忽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导致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应用能力不足,产出低水平的专业成果。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拔尖人才的培养也在不断向着多元化、创新化的方向发展。

高职院校将更加注重实用性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高职院校将加大对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力度,引入更多与产业结合紧密的实践性课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高职院校将更加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意识,使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和发展中具备更强的竞争力。

四、提升高职院校拔尖人才培养的措施为了更好地提升高职院校拔尖人才的培养效果,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加以支持。

高职院校需要提高对拔尖人才的选拔标准和培养重视,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选拔机制和培养计划,确保拔尖人才的培养效果。

基于教育的首要问题浅谈人才的培养

基于教育的首要问题浅谈人才的培养

基于教育的首要问题浅谈人才的培养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而人才的培养则是教育的首要问题。

人才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保障,一个社会的整体发展水平与其人才的素质息息相关。

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各类人才,以满足社会的多元需求。

首要问题就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在当前这个信息时代,创新能力成为了一个人才发展的重要标志。

培养创新能力需要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力。

要教会学生如何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能够创新地运用所学知识。

实践能力也是教育应该注重培养的。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积累实际经验。

通过实践,不仅可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

培养融合能力也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当今社会要求人才能够跨学科、跨领域进行综合应用,解决复杂多变的社会问题。

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融合应用能力。

要引导学生学习不同学科的知识,了解不同领域的发展动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培养人才还需要关注个体差异。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有着不同的兴趣、特长和潜能。

教育应该注重发掘学生的潜力和特长,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和培养方向。

只有真正关注学生的个体需求,才能培养出更多具有特殊能力和才华的人才。

人才的培养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也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融合能力,同时关注个体差异,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中充分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为社会的发展注入持续的动力。

论文:浅谈高等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

论文:浅谈高等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

浅谈高等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一、中国高等教育形成良好发展形势从总体上看,中国高等教育经过这些年的改革和发展以后,已经形成了一个非常好的发展形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中国高等教育已初步形成一个能够基本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明确进一步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其已形成了中央和省两级管理、井以省级政府管理为主的新的管理体制,高等学校的分布结构也进一步趋于合理。

2.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把握,进而能够比较主动地规划和推动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经过这些年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特别是经过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等教育各项改革和高等教育扩招的经验.我们对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律的认识已经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这就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必须遵循的“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的规律,这一实践和研究的成果现在已经越来越进一步的实践和现实所证明。

3.中国高等教育在经过大规模扩招以后,已进入了一个比较稳定和更加有序的发展阶段,这对于高等教育的协调健康发展走非常有利的。

特别是对于整体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进一步调整优化高等教育的结构、以及高等学校本身的学科与专业结构,是一个非常有利的机会和时期。

由于没有了更多的规模和数量上的压力,学校在办学条件和某些硬件方面的建设也就能够按部就班地有计划地进行,进而可以有更多时间和精力考虑学校本身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以及如何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水平。

那么,如何才能培养适应新时代的需求的人才呢?根据我国当前的教育体系,我认为可分三步来进行:一、积极进行课程体制的改革,优化教学质量。

现行的教学内容存在着过于形式化的弊端。

诚然,教学内容适当形式化是必要的,但如果只重视概念与原理的教学,强调逻辑上的严密,追求全面、系统的演绎推理,就会走向反面。

教学忽视观察与检验,忽视从实际出发,忽视掌握科学事实与现象,使学生不知如何对科学事实、现象、资料、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综合、概括,形成科学的概念与原理,也不知如何应用这些概念与原理,去认识和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维普资讯

IL L N T N s J 。 I u A I 0
革命传统相结合 , 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 人生 观和价值观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三、 就理想教育而言 。 要做到理想教育与现实社
垒 士 日结 会 对 T 1 的 I定 '立 I [ n喃 生
维普资讯
口朱

【 摘
要】 人才的培养靠教 育。人才培养要做 到以“ ” 德 为先, 以爱 国主义思想为先, 以对现实的认知 为先 , 修 身” 以“ 为先, 以培养 自 律意识为先 , 以环境影响为先, 以思考能力的培养为先 , 以
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为先等。
辈无产阶级革命 者和无数先烈为推翻三座大山抛头 颅 、 热 血 的 大无 畏 革命 精 神 , 远是 中华 民族 宝 贵 洒 永
的精神财富。 大学生成长条件 、 环境不 同, 受到的家庭教育和 外部影响也各有差异 ,但是对于爱 国这一条是基本 相同的。 据此 , 高校就、 致知 、 诚意 、 正心 、 修身 、 齐家 、 国、 治 平天 下”后人称为《 , 大学》 八条 目” 反映的是人成才 、 的“ , 成相 、 成王的奋斗轨迹 , 也是儒家传统思想不变的信 条。在大学期间 , 学生初步审视社会 , 审视各种思潮 和 言论 , 也审视着 自己的过去和将来 , 在对诸 如“ 为 什么”“ 、是什么” 怎么办” 和“ 问题 的审视 中逐渐地成
要把“ 八荣八耻” 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贯穿于整个 教育过程中。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 人生观和
学生运动 , 都是爱 国运动 , 这些运动在历史上 留下了 不可磨灭的印记。 其次,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是解决大 学生将来为 谁服务 的重大问题。革命传统教育 的任务是让每个 大学生都懂得 ,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 走有 中国 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 中国人 民的正确选择。老一
价值 观 , 遵守最起码 的做人道德标准 , 知荣辱 、 辩是 非、 明美丑 、 识忠奸 , 摒弃猥琐污浊 、 损人利己的不 良 行为和做法。 其次 , 是要 以“ 两课 ” 为媒介对大学生进 行 马克思主义 、 毛泽东思想 、 邓小平理论 和“ 三个代
表” 重要思想 的教育 , 用先进的理论 、 先进 的思想武 装大学生的头脑。第三 , 是要注意“ 师德” 的作用。教 师因学识广得到学生的尊崇 ,同样更应 以师德高得 到学生的尊崇。第 四, 是加强对大学生职业道德行为 的训练 , 有计划 、 有步骤地组织大学生进行相关的行 为训练和实践活动 ,培养大学生爱岗敬业 、诚实守
国强则我荣 , 国弱则我耻 。我国近代史上 , 几次大的
成事 ,有才无德要坏事” 。显而易见, 对一个人来说 “ 是本质性的东西 。培养有德有才之人 , 德” 是教育者 和受教育者的一种默契 ,反映 了办学者的初衷和家 庭及社会的需求 。 在当前 的形势下 , 培养有“ 的人才 , 德” 首先 , 是
某一方面的技能和学识。德与才的关系 , 中国历史 在 上早就有定论 , 所谓 “ 德才兼备能成事 , 有德元才不
涵。每个人都是有 国籍和民族的, 无论你如何看待 自 己的国籍和民族 , 别人对你的看法都不会改变。虽然 人们从小都会受 到来 自各方面的爱 国主义思想的教 育, 但大学的爱 国主义思想教育更具有必要性。我国 在 近代 是一个饱 受世界 列强欺辱 的国家 , 东亚病 “ 夫” 华人与狗不得入内” 和“ 等蔑视 中国人 的做法 , 深 深刺痛 了每一个有血性的中国人。人们越来越清楚 ,
信、 办事公道 、 乐于奉献的优良品质。
爱社会 主义的思想 , 民族 自信心和 自豪感 ; 增强 要教 育大学生继承老一辈革命先烈的光荣传统 ,学习他 们的艰苦奋斗精神 、革命乐观主义态度和勇于献身 的革命态度 ; 以爱国主义为主线 , 要 做到爱 国主义与
主苎 堕 堂霁党校省直分校学报 2 0 0 7年第 1 期 【 作者简介】朱 光( 97一) 男, 15 , 山西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党委书记
【 关键词】 高等教育 ; 才培养 人
[ 中图分类号] 9 1 C 6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96 (O 7O 一O 8 O 17 — 232 O )1 OO 一3 6
推动社会的发展靠人才 , 人才的培养靠教育。为
国家培养有用人才是党中央赋予高等院校的重要 职 责。就高等教育而言 ,如何为 国家培养有用人才问 题, 笔者认为至少应该从 以下十个方面去努力 。 就人才培养的宗 旨而言 。 要注重德、 才兼备 。 以德 为先
织的 、 寓教于乐的活动形式 , 影响和教育广大学生朝 着友爱 、 、 诚信 明礼 、 和谐的方 向发展。 五、 就传统教育而言 , 要讲求“ 修身’ 治国’ ’ 与“ ’ 并
Il 他 " 生 、“
首先 , 要教育大学生正视现实。现实是客观存在 的, 它不可能因人的好恶而发生变化。 人们对现实状 况只能是接受 , 然后才能去改造和改变。大学生接受 现实是 自然而然的事 , 因为大学生终究要走 向社会 。

二、 就思想教育而言 , 要注意爱国主义和革命传 统相结合。 以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为先 人的行为是受思想支配的。高校能否培养出有 正确思想的人 ,就要看教育 的方法 和所灌输 的内容
是 否 正确 。

首先,大学生应 了解爱 国主义思想 的深层次 内
人们把近乎完美的人称之为德才兼备 。可见德 才兼备既是人们对人才的理想标准 ,也是人们现实 生活中成才的奋斗 目 。 标 这里,德” “ 是指一个人的品 格符合人们评判的最高标准;才”是指一个人具有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