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用典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中考专题复习:小“用典”在诗词中的大作用 教学设计

中考专题复习:小“用典”在诗词中的大作用 教学设计

小“用典”在诗词中的大作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用典2.了解用典在诗词中的作用,学会分析诗人的愿望或情感。

教学重难点:了解用典在诗词中的作用,学会分析诗人的愿望或情感。

教学过程:一、开门见山导入什么是用典?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其主要特点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

二、用典的作用(一)以古论今,以古讽今。

如: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诗人借在赤壁偶然发现的一支沉埋底沙中的断戟而联想起三国时的著名战役——赤壁之战,从分析战争胜败的原因人手,提出了“英雄的成就带有某种机遇”的政治见解,深刻而精辟。

再如:泊秦准(杜牧)烟笼塞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中的《后庭花》是引用的一个典故,此曲为亡国之音。

我们分析时可联系社会背景,晚唐正值国运衰微之际,而这些统治者不以国事为重,反而聚集于酒楼之中欣赏靡靡之音,怎能不使诗人产生历史可能重演的隐忧?诗人这里是借题发挥,表面上是讽刺歌女,实际上是把矛头指向高层,表达了昏庸无能的统治阶级的不满。

(二)抒情言志,委婉表明心迹。

如:行路难(李白)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秉舟梦日边。

这里用了两个典故:姜太公曾经在渭河附近的小溪边钓鱼,巧遇周文王,助周灭商;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

这两位古人开始在政治上也不得志。

但最终成为名垂青史的人物。

诗人引用此典故,暗示自己也会有施展抱负的机会。

(三)、引发联想,创新意境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 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南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诗中“八百里”“的卢”涉及两个典故:一是据《世说新语》记载,晋王恺以牛“八百里”与王济作赌注,王济获胜后杀牛作炙,后人即以八百里指牛。

《古诗词中的典故运用教学设计》

《古诗词中的典故运用教学设计》

《古诗词中的典故运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古诗词中典故的常见类型和作用。

2.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古诗词中的典故,体会其蕴含的情感和意义。

3.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古诗词中典故的类型和作用。

2.难点:准确分析典故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讲解法、赏析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展示一首含有典故的古诗词,如“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引导学生说出其中的典故,并初步感受典故的作用。

2.典故类型介绍(1)历史典故:讲解历史典故的来源和含义,如“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中的廉颇典故。

(2)神话传说典故:分析神话传说典故的特点和寓意,如“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中的嫦娥典故。

(3)文学典故:介绍文学典故的出处和用法,如“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中的建安骨典故。

3.典故作用分析(1)丰富内涵:典故可以使诗词的内容更加丰富,蕴含更深层的意义。

(2)增添文采:运用典故可以增加诗词的文采和艺术感染力。

(3)表达情感:典故可以委婉地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4.实例赏析选取一些经典的古诗词,带领学生逐一分析其中的典故运用,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

5.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选择一首古诗词讨论其中的典故运用,并在小组内交流讨论,然后推选代表进行汇报。

6.总结归纳总结古诗词中典故运用的类型和作用,强调在诗词鉴赏中要关注典故的运用。

7.拓展练习布置作业,让学生选择一首古诗词分析其典故运用,并写一篇赏析短文。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诗词用典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诗词用典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诗词用典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案教学设计《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初中生制定了“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目标。

“初步鉴赏浅易的古代诗词”的内容,这样的要求,有助于提高初中学生的古诗词鉴赏水平,对增强初中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无裨益。

那么,作为一个重要的考点,我们应该怎样进行有效地复习,有哪些对应的复习策略?诗词鉴赏考点要求:1、根据作品相关背景、正解诗歌内容,体悟作者情感和诗歌意境2、从遣词和修辞角度赏析语言,理解诗句含义3、体会诗歌韵律、节奏,理解常用写法作用4、借助联想和想象揣摩诗歌意境,能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其意境或内涵首先,我们应该弄清楚“初步鉴赏浅易的古代诗词”这一要求的具体内涵:“初步”意味着难度不会太大;“鉴赏”意味着不同于一般的阅读,即:要在理解古诗词内容的基础上,能从诗词鉴赏的角度,对主题、形象、情感、语言等进行赏析;“浅易的”意味着所选篇目会比较短小、易懂,如五绝、七绝等。

基于这样理解,我们在平时的学习和复习阶段可重点注意以下三方面。

一、掌握课本内容,打实基础要培养起自己的古诗词鉴赏能力,首先必须学好课内的古诗词。

与过去的古诗词学习相比,我们不仅要能多读成诵,准确无误地理解作品内容,还要能有意识的用鉴赏的眼光去品赏作品,并把有关鉴赏的知识在课本中点划圈钩,以便日后复习。

学好课内的古诗词,绝对是形成鉴赏能力的基础,特别是对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一定要做到重点把握。

比方类似下面的这些古诗词,就很值得我们在学习时细细地品读,并认真记录、积累相关鉴赏古诗词的方法和文化。

古诗分类:古体诗(古风):古诗、楚辞体、乐府诗、歌行体。

《长歌行》诗绝句《江南春》《泊秦淮》近体诗(格律诗)起承转合(五言、七言)律诗(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黄鹤楼》1、按音律形式分婉约派:代表李清照《醉花阴》词:有单双调之分,都有词牌。

豪放派:代表苏轼《江城子》“苏辛”曲:《天净沙秋思》(小令)叙事诗《石壕吏》2、按表达方式分抒情诗《春望》《月夜》《泊秦淮》《江城子》哲理诗《长歌行》《论诗》山水田园诗《过故人庄》《滁洲西涧》战争边塞诗《使至塞上》《凉州词》怀古咏史诗《赤壁》3、按题材内容分写景抒情诗《浣溪沙山下兰牙短浸溪》咏物言志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即事感怀诗《泊秦淮》赠友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送友人》它们的特点分别是:①山水田园诗: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

中学语文古诗词中的典故分析技巧指导方案设计教案

中学语文古诗词中的典故分析技巧指导方案设计教案

中学语文古诗词中的典故分析技巧指导方案设计教案前言:古诗词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修养具有重要意义,其中蕴含的典故更是一座宝库。

掌握古诗词中的典故分析技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本教案旨在为中学语文教师提供一套指导方案,帮助他们在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对古诗词典故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词中的典故,并能分析其寓意和文化内涵;2.掌握典故分析的基本技巧和方法;3.能运用典故的知识,对古诗词进行深度解读。

二、教学内容:1.典故的概念和分类;2.典故分析的基本步骤和技巧;3.运用典故分析古诗词的案例分析。

三、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展示一幅古画或播放一段古琴音乐,引起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好奇心,并提出一个问题:“你们是否曾经读过古诗词,有没有遇到过其中的典故?”2.知识讲授(1)典故的概念和分类:给学生介绍典故的定义,以及按来源分类的三种典故:历史典故、神话典故和文学典故。

(2)典故分析的基本步骤和技巧:详细介绍典故分析的四个步骤,即辨识、解读、联系和应用,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讲解。

3.案例分析选择几首经典的古诗词,引导学生运用典故分析的技巧,深入解读诗词中蕴含的典故:(1)《登鹳雀楼》- 王之涣(2)《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3)《静夜思》- 李白4.课堂练习根据教师提供的古诗词,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分析,提取其中的典故,并解读其寓意和文化内涵。

5.总结与拓展总结典故分析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并鼓励学生在阅读古诗词时主动寻找典故,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欣赏。

同时,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文学作品和典籍,进一步开拓自己的文化视野。

四、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和对典故分析技巧的掌握程度。

2.案例分析报告评价:要求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作业,撰写关于古诗词中典故分析的报告,评价学生对典故分析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五、教学资源:1.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古画或播放古琴音乐。

诗歌鉴赏—用典 教案

诗歌鉴赏—用典 教案

诗歌中的套路之用典一、教学目标复习巩固诗歌中的用典手法二、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以贴近生活的网络流行段子和教师作品导入新课2、课本回顾以课本中典型作品回顾3、简单讨论:高中课本中,你还记得哪些诗词用了哪些典故,这些典故大致可以分为几大类。

明确:用典,也叫“用事”,指在诗歌的语言中直接或间接地援用前人诗文名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典故。

4、深入学习,找到解题思路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明确:1.了解原来典故中的人、事的内容意义。

必须了解典故原意内容2.明确诗人对所引用的典故的态度。

是正用还是反用,等。

3.诗人用典是针对现实而来的,目的是借典抒怀。

只有同现实相结合,才能体味到诗人的情感所在。

4、委婉含蓄、耐人寻味、丰富诗歌内涵等5、高考试题演练,找出答题步骤16年全国新课标卷1金陵望汉江李白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直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一无危害国家的巨寇。

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问: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长江延绵曲折长达万里,分作九条支流就如同九条巨龙盘踞。

江水四溢,泛滥于中国,波涛汹涌迅疾奔流。

六代的帝王沉寂沦亡之后,三吴已没有了昔日之盛,无足称赏。

我朝圣明之君统一天下,垂衣拱手无为而冶。

今天的任公子,已无需沧海垂钓而罢竿了。

参考答案: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

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和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古典诗歌鉴赏技巧点拨之典故

古典诗歌鉴赏技巧点拨之典故

古典诗歌鉴赏技巧点拨之“用典”学案所选诗歌:《锦瑟》、《书愤》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李商隐、陆游及其诗歌。

2、过程与方法:鉴赏这两首诗,品味诗歌意境,从而领会诗歌美质,掌握“用典”技巧的妙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各诗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了解诗人的不同艺术风格。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难点:“用典”手法的利用对诗歌意境营造的好处。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李商隐(812~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诗人,与杜牧齐名,称“小李杜”。

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从祖父起,迁居郑州。

父亲李嗣曾任获嘉(今河南获嘉县)县令,他三岁时,随父调动至江浙。

李商隐是唐室宗亲,然而因为年代久远,家境已经十分贫寒。

他从小颖悟,十六岁即以《才论》、《圣论》两篇古文“出诸公间”,并受东都(洛阳)留守令狐楚赏识,令狐楚是当时骈文章奏高手,李商隐得他悉心指点,很快青出于蓝。

二十六岁时,李商隐得令狐父子之援而中进士,次年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府,后娶其女为妻,琴瑟和谐。

但当时的牛(僧孺)李(德裕)党争激烈,令狐楚属牛党,王茂元则属李党。

李商隐此举被视为投靠王茂元,因此被令狐楚之子令狐绹指责为“放利偷合”,此后一生在牛、李两党的倾轧中度过,困顿凄凉,辜负了“欲回天地入扁舟”(《安定城楼》)的壮志和才华,终年四十六岁。

2、艺术成就:他的诗以七律成就为最高,其他五言、绝句、七古、五古等也多有名篇,多出警句。

他的诗重意境,幽微含蓄,深情绵邈,隐晦曲折,寄托极深,秾艳绮丽,金玉其外,精粹其中;善于利用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通过想象、联想和象征,构成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他的“比兴”取法《诗经》,“美人香草”效仿《离骚》,深厚沉浑得杜甫诗神髓,绮丽的想象、用语则直接得益于李贺。

李商隐的咏史诗借古讽今,毫无顾忌;李商隐的爱情诗成就最高,他的《无题》诗十余首,取前两字为题而实质是无题的诗又有十余首,如《锦瑟》、《碧城》、《为有》等,其他似有题而实无题的诗若干首,写缠绵悱恻的爱情,写幻想,写伤感。

《古诗词三首》教案:以诗会友,促进师生沟通

《古诗词三首》教案:以诗会友,促进师生沟通

《古诗词三首》教案:以诗会友,促进师生沟通。

一、教学目标1.掌握《古诗词三首》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色。

2.学会读懂古人的诗意和情感表达,领悟文化内涵和人生哲理。

3.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欣赏能力,提升文学素养和艺术修养。

4.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增强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深入理解《古诗词三首》的语言特色、意境描绘和情感表达。

2.引导学生通过文学作品认识历史文化,感受人文气息。

3.通过学习、讨论、交流等多种形式,促进师生沟通和交流。

三、教学难点1.解读古人的情感体验,领悟文化内涵和人生哲理。

2.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提高文学欣赏和创造性表达能力。

3.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发挥文学教育的独特价值作用。

四、教学过程1.启发思考通过《诗经》中的《关雎》和《思美人》等经典诗歌,启迪学生的思考,引导其了解古人生活、抒发真情实感的方式和价值观念。

同时,老师也可以用现代流行歌曲或民歌等形式,让学生体验不同形式的情感表达方式,加深对情感表达和艺术形式的认知。

2.导入课文在启迪思考和情感表达方面,杨洵美的《诉衷情》和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等都是非常优秀的范本。

通过逐句解读、注解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基本情境、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内容。

同时,老师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对比不同诗人、不同时代的作品,加深学生对于诗意和情感体验的理解。

3.文学欣赏通过朗读、赏识、注解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深入了解课文的语言艺术和丰富内涵。

老师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兴趣,在朗读、表演、写作等方面提供启发和指导。

同时,也可以探讨文学作品背后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情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加深对于文学的认识和了解。

4.交流研讨通过小组讨论、课堂演讲、群体讨论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进行交流和研讨,发表个人见解和意见。

通过交流和研讨,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含义和文化内涵,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口语表达和思考能力。

五、教学效果通过本教案的实施,可以达到以下效果:1.提升师生的诗词素养和文学修养。

诗歌鉴赏之用典讲课教案

诗歌鉴赏之用典讲课教案

诗歌鉴赏之用典诗歌鉴赏之用典一、用典:诗歌中援引历史故事、诗文词句或者神话传说来抒发情怀的手法。

二、用典类型:(一)按内容分1.事典: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属于借古抒情。

2.语典:引用或化用前人诗词,目的在于加深诗词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3.神话传说:(二)按方式分1.明用和暗用明用:在引用历史故事时明白的指出是何人何事暗用:比较隐蔽,不能一眼看出指的是什么人什么事2、正用和反用正用:正用典故的意义反用:反用典故的意义三、用典的作用1.语言精练,内容丰富;2.含蓄委婉,情思深刻;3.增强艺术感染力、说服力。

四、用典答题步骤1.知典故:指出所用典故2.明原旨:典故原来所表达的意思。

3.析境义:综合作者写本首诗处境、个人经历、社会大背景来分析诗人引用此典故所要表达的情感。

4.品妙处:语言精练,内容丰富;委婉含蓄,情思深刻;增强艺术感染力和说服力。

五、用典的设题方式1.选择题2.主观题真题1.精卫词(2018 全国卷三)【作者】王建【朝代】唐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注:(1)磊磊:山石众多而委积的样子。

(2)但得:只要。

(3)何所为:做什么。

(4)穿:破。

(5)空:仅仅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

B. 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

C. 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

D. 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

2. 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1. A (A项说法涉及诗歌第一句,从诗的后两句“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可看出作者对精卫这个神话中人物的赞美,可知该项“作者对精卫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说法有误)2.(北京卷2018)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1】()辛弃疾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2】行客。

诗歌鉴赏—用典 学案

诗歌鉴赏—用典 学案

诗歌中的套路之用典姓名:一、学习目标复习巩固诗歌中的用典手法二、学习步骤1、简单回顾:那些年我们走过的套路,明确典故的几种类型明确:2、深入学习,找到解题思路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试与《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比较在用典上的异同,探讨用典作用明确:3、高考试题演练,找出答题步骤16年全国新课标卷1金陵望汉江李白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直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一无危害国家的巨寇。

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问: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明确答题步骤:4、高考演练2017全国卷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初中古诗典故教案

初中古诗典故教案

初中古诗典故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古诗《登鹳雀楼》的基本内容,理解其意境。

2. 通过讲解典故,让学生了解古诗背后的历史故事,提高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古诗《登鹳雀楼》的意境。

2. 掌握典故背后的历史故事。

三、教学难点:1. 典故的理解和运用。

2. 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登鹳雀楼》的创作背景。

2. 讲解古诗:逐句讲解古诗《登鹳雀楼》,分析诗句的意境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3. 讲解典故:讲述有关《登鹳雀楼》的典故,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来历,以及“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含义。

4. 互动环节: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学生分享自己对典故的理解和感受。

5. 总结:强调典故在古诗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和理解古典文学。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在理解典故方面存在一定困难,因此在讲解典故时,要尽量生动形象,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古典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他们对古诗的兴趣。

六、课后作业:1. 背诵古诗《登鹳雀楼》。

2. 深入了解一个自己喜欢的典故,下节课分享。

七、板书设计:《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典故:鹳雀楼的历史故事,诗句的来历和含义。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登鹳雀楼》,掌握典故背后的历史故事,提高古典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用典贴合教育目标——《木兰诗》语文教案设计指南

用典贴合教育目标——《木兰诗》语文教案设计指南

近年来,教育教学中不断强调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而语文教育作为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要环节,其教学内容也需要与这一教育目标紧密贴合。

而《木兰诗》作为古代文学名篇,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本文将结合用典细节,为大家介绍以《木兰诗》为核心的语文教案设计指南。

一、教学目标《木兰诗》的教学重点和教学目标需要根据学生的年级和学习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

但总体来讲,教学目标至少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了解《木兰诗》的背景及其创作背景;2.了解《木兰诗》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及其意蕴,掌握其基本语言特点、风格特色和文化内涵;3.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在欣赏《木兰诗》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综合素质;4.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文化素养,提升他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二、教学过程1.课前(导入环节)在进行《木兰诗》的教学之前,可以通过一张张图片、一段视频、一段音乐等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比如,播放关于女性的短视频,《木兰诗》的朗诵或一段女儿情的音乐等。

这样有助于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2.课中(主体环节)第一步:了解基本背景知识,介绍《木兰诗》的故事情节及主要人物。

任诏派征兵,提供白马和金钱。

但木兰之父年满六旬,无力扛起重担,于是木兰就假冒男子,代父从军。

四年后,战争胜利,朝廷赏戚黄麻衣。

木兰求归乡,与战友辞别,礼尚往来。

经过家庭欢聚和乡亲喝彩,木兰重归女身。

结束篇章朝廷听闻,替木兰安排宴会,并封木兰为校尉。

第二步:分析《木兰诗》的文学特色。

木兰之父:表现了中国封建社会中父女深厚的感情。

木兰参战:表现了妇女顽强不屈的个性,传递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精神。

三年来,礼乐、荣旅、辕门的衣服都穿过了,女儿的泪珠也一滴滴地落在了啼痕上。

3.课后(巩固环节)结合教学进程,对学生进行一些评价性问题的提问,激发他们发表意见的表现,再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评价。

这有助于学生对《木兰诗》的洞察和思考,提升他们的学习成果。

小学语文教案:巧学诗词典故 (2)

小学语文教案:巧学诗词典故 (2)

小学语文教案:巧学诗词典故一、引言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诗词,孩子们不仅可以提升语言表达能力,还能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

本教案以巧学诗词典故为主题,旨在通过给予学生更多的启发和引导,培养他们对于古代典籍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二、导入活动:揭秘字典1.呈现引用自《说文解字》的内容:“字之所以书者,有隶有篆。

隶者,法也;篆者,型也。

”让学生思考这段话想要表达什么意义。

2.简单解释隶书和篆书,并结合实例展示它们之间的不同特点。

3.告诉学生,“篆”这个字常见于字典中,“韵”这个字则源自《风》:“韵维时离替”。

让学生自由发挥,猜测“韵维时离替”的含义。

4.结合上述内容进行小结,并向学生介绍本次主题:巧学诗词典故。

三、主体部分1.认知知识:什么是诗词典故?a.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对于诗词典故的理解。

b.给予学生一些具体的定义和例子,让他们更好地理解这个概念。

2.学习目标a. 培养学生掌握与诗词典故相关的基本知识。

b. 发展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

3.分析诗句:锲而不舍、劝君惜取少年时a.展示李白《长恨歌》中的这两句话,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b.分析“锲而不舍”和“劝君惜取少年时”的深刻寓意,并结合经典故事进行解读。

4.启发阅读:用字如画、春江花月夜a.通过展示王羲之的《隋书》堂名,“用字如画”来启发孩子们对于古代书法家及其作品的认知。

b.介绍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关于月亮和花海的精彩描写,并跟学生分享有关这首诗的诸多故事。

5.互动游戏:谜语猜猜猜a.给学生出几个与诗词典故相关的谜语,让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答。

b.通过共同参与游戏,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巩固与评价1.小组活动:创作短小诗歌a.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要求每个小组选取自己喜欢的一首诗,进行改编和创作。

b.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并向其他组员分享其中的灵感和心得。

滕王阁序用典教案

滕王阁序用典教案

滕王阁序用典教案【篇一:《滕王阁序》教案】《滕王阁序》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骈文的两大特征——对偶与用典(2)体会文章优美的语言及表达方式(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诵读,鉴赏文中的美丽秋景(2)合作讨论体会分析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3)安排课前预习,试着披文入情(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敢作敢为、志当高远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语(2)感受文章的内容美和形式美(3)背诵精彩语段教学难点:理解本文用典的内涵。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明标步骤1:导入——投影楹联。

“洞庭月衡岳云巫山雨,波撼气蒸,揽天下风光,堪称独步;崔灏诗范相记王勃序,两楼一阁,数江南人物,各有千秋。

”步骤2:此联就赞美了江南三大名楼: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

诗人王勃针对滕王阁写有《滕王阁诗》和《滕王阁序》。

滕王阁在江西南昌赣江之滨,历代屡有兴废。

因滕王李元婴得名。

李元婴是唐高祖李渊的幼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骄奢淫逸,品行不端,毫无政绩可言。

但他精通歌舞,善画蝴蝶,很有艺术才情。

他修建滕王阁,也是为了歌舞享乐的需要。

这座江南名楼建于唐朝繁盛时期,又因王勃的一篇《滕王诗序》而很快出名。

韩愈在《新修滕王阁记》中说:“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

”为三大名楼之首,现楼高25米,为明三暗五层结构。

诗文以王勃的《滕王阁序》最著名。

明标: 介绍滕王阁,介绍王勃及写作背景,借助注释疏通课文,初步感知骈文的特点、感悟王勃怀才不遇的感慨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学生展示指导诵读并体会文体特点。

①播放孙道临诵读短片。

②体味诵读节奏。

完成方式:学生a组齐读第2段,b组齐读第2段。

发现并总结朗读规律:四字句/六字句/七字句。

③体味文体特征。

④诵读实践巩固。

学生齐读⑤明确重要字词⑥快速阅读,搜寻、总汇文章中的成语参考提示:人杰地灵胜友如云高朋满座腾蛟起凤钟鸣鼎食天高地迥萍水相逢老当益壮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解题1、写作史实《唐摭言?卷五》说:“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

《古诗词积累与运用》教学设计(5篇)

《古诗词积累与运用》教学设计(5篇)

《古诗词积累与运用》教学设计(5篇)第一篇:《古诗词积累与运用》教学设计《古诗词积累与运用》教学设计—六年级古诗词复习课永定小学陈义胜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复习、积累古诗,提高诵读、理解、借鉴运用古诗的能力。

2、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和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关键:复习、积累、运用古诗。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杜甫是唐朝著名诗人,由于战乱,他的生活非常窘迫。

有一次,家里来了两个朋友,但家里只有两个鸡蛋和几颗青菜,但是杜甫并不着急,用这两样做成四道菜,第一道:两个炖蛋黄,几根青菜丝;第二道菜:把熟蛋切成小块,排成一字形,下面铺了一张青菜叶;第三道菜:炒蛋白;第四道菜:一碗清汤,上面漂浮着几片蛋壳。

杜甫根据几道菜作了一首诗,大家知道是哪首古诗吗?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就要到古诗园中漫游一番,再次去领略古诗独特的魅力。

二、知诗人美名1、通过小学阶段对古诗的学习,我们认识了许许多多的诗人。

你最喜欢的诗人是谁,能吟诵一首他的诗吗?2、李白、杜甫、王安石、苏轼、王维、陆游、王昌龄等等这些都是我们熟悉的诗人。

他们的诗篇有着极其鲜明的个人风格,可以说是自成一派。

于是,人们便送给他们各种各样的美称。

(课件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李白诗圣飞流直下三千尺杜甫诗佛青春做伴好还乡白居易诗魔春来江水绿如蓝王维诗仙预设:1、如果学生都能说出诗人的美称,老师则无需多讲。

2、如果学生不能说出,师则作简介。

二、复习诗词知识(一)、课件出示:1、我们在搜集诗歌的时候可以按结构形式分类,还可以按、、等分类。

2、选自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3、被称之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 的是4、《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宋代的所作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

“西江月”是。

5、《天上的街市》和《白桦》都是诗。

(二)、交流反馈三、名诗归类1、课件出示古诗类别,学生根据不同类别把所学过的古诗词进行归类,并且背诵相应的古诗词。

用典

用典

高一语文导学案文学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设计(主备人)审核人授课时间学生姓名学号课前批改课后批改用典: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婉和联想翩翩等作用,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对于鉴赏者来说,如果不了解典故的含义,就不能很好的读懂这些诗歌,更谈不上鉴赏。

02年高考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所以必须对作品中的“典故”有个初步的理解,透过原来典故中的本意进而理解出用典后所表达出的新的含义。

一般而言,古诗词中的用典有以下几种情形:①点化前人语句,如《孟子》中的“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为杜甫点化,在《咏怀五百字》中写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②引用神话故事,如李贺的《李凭弹箜篌引》,有“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有“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还有“吴质不眠倚佳树,露脚斜飞湿寒兔”的诗句,都是形容李凭弹的好。

引用神话传说,能增强诗词的艺术表现力,构成奇特的艺术境界。

③运用历史故事,比如,汉文帝(刘恒)爱贾谊之才,将他从长沙招回,在宣室接见,而李商隐写《贾生》,却用“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的诗句,讽刺汉文帝不能真正重用贾谊,这是对汉文帝接见贾谊的反用。

通过反用,实则慨叹自己的怀才不遇。

再如《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是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三、四句借用飞将军李陵的典故,《史记·李将军传》中说:“(李)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

”清人沈德潜认为这首诗“盖言师劳力竭,而功不成,由将非其人之故;得飞将军备边,边烽自熄”。

因此,三、四句是借用飞将军李广的典故,对当时领兵远征的主将进行了批评附、鉴赏古典诗词的思想内容——了解常用典故1、投笔:《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

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

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

如辛弃疾《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锦瑟用典教案

锦瑟用典教案

锦瑟用典教案教案标题:锦瑟用典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锦瑟》这首古文诗的背景和作者。

2. 理解《锦瑟》中的各种典故,并能将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4.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锦瑟》中的各种典故。

2. 学会将典故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教学准备:1. 课文《锦瑟》的复印件。

2. 相关典故的资料和解释。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古代的锦瑟乐器,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通过简短的介绍,让学生了解《锦瑟》是一首古文诗,讲述了一个美丽的女子的悲伤故事。

讲解课文(15分钟):1. 让学生跟读课文,帮助他们熟悉诗歌的语言和韵律。

2. 解释课文中出现的生僻词汇和句子结构,确保学生能够理解整个故事的脉络。

讲解典故(15分钟):1. 逐个讲解《锦瑟》中出现的各种典故,如“弦歌不辍”、“金石之坚”等。

2. 通过图示或实物,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典故的含义和来源。

讨论与运用(20分钟):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锦瑟》中的典故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场景。

2.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选出一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

3. 整合总结:引导学生将各组的讨论结果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全面的运用典故的总结。

拓展活动(10分钟):1. 邀请学生自行查找其他与《锦瑟》相关的典故,并在下节课分享。

2. 鼓励学生创作一首与《锦瑟》主题相关的诗歌或故事。

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收获。

2. 引导学生思考典故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教学延伸:1. 布置学生写一篇关于《锦瑟》的读后感或分析文章。

2. 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文学创作比赛,鼓励他们运用典故创作作品。

教学评估:1.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讨论质量。

2. 学生的小组展示内容和表达能力。

3. 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和质量。

诗词典故探究:了解中国文学的教学设计方案

诗词典故探究:了解中国文学的教学设计方案

成绩分析:对作业和小测验成绩进 行分析,找出学生的薄弱环节,为 后续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小测验:定期进行小测验,测试学 生对诗词典故的记忆和理解,以及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反馈与指导:及时向学生反馈作业 和小测验成绩,指导学生如何改进 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期末考试和综合评价
添加文档副标题
诗词典故探究的 教学设计方案
汇报人:XX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资源
教学评价
第一章
教学目标
掌握诗词典故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了解诗词典故的定义和分 类
掌握诗词典故的常见表达 方式
理解诗词典故在文学作品 中的作用和意义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具 体的诗词典故实例
理解诗词典故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唐诗宋词鉴赏APP:提供丰富的诗词内容和详尽的注释、赏析,方便学生进行文学鉴赏。
诗词创作工具:提供诗词创作的辅助功能,如韵脚匹配、平仄检查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诗词创作能力。
古文翻译工具:提供古文到现代文的翻译,帮助学生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含义。 写作素材库:提供各类文学素材和经典语句,丰富学生的文学积累和语言表达。
第五章
教学评价
课堂表现和参与度
学生的参与度:评价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和吸引力 课堂氛围:评价教学设计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学生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进步情况 反馈与改进:根据学生表现和参与度调整教学设计方案
作业和小测验成绩
作业:布置相关主题的诗词阅读和 赏析作业,检查学生对诗词典故的 理解化素 养和审美情趣

古诗典故讲解教案设计意图

古诗典故讲解教案设计意图

古诗典故讲解教案设计意图教案标题:古诗典故讲解教案设计意图教案设计意图:本教案旨在通过讲解古诗典故,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古代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跨学科思维能力。

通过对古诗典故的讲解,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内涵,增强对古代文化的认识和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跨学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教案结构: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古诗典故的背景和内涵;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跨学科思维能力;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讲解古诗典故的背景和内涵;2. 难点: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将古诗与历史、文化等学科进行联系。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古诗典故的背景和内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古诗典故的理解和感悟;3. 创设情境法:通过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古代画作或播放一段古代音乐,引起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2. 提出问题:提出一个古诗典故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猜测;3. 讲解背景:通过讲解古诗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内涵;4. 分析诗句:选取古诗中的几个关键词或句子,引导学生分析诗句的意义和象征;5. 跨学科联系:将古诗与历史、文化等学科进行联系,帮助学生拓展思维;6.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古诗典故的理解和感悟;7. 总结归纳: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化学生对古诗典故的理解。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思维活跃度等;2. 作业评价:布置相关作业,检验学生对古诗典故的理解和运用能力;3. 反馈评价: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六、教学资源1. 古诗典故的相关资料和课件;2. 古代画作、音乐等相关资源;3. 小组讨论的指导问题。

诗歌典故情感题教案

诗歌典故情感题教案

诗歌典故情感题教案教案标题:《诗歌典故情感题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诗歌典故的概念和特点;2. 学习通过诗歌典故表达情感;3.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4. 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内容:1. 诗歌典故的概念和特点;2. 诗歌典故中的情感表达;3. 学习和欣赏经典的诗歌典故作品;4. 创作自己的诗歌典故作品。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创设情境,介绍诗歌典故的概念和特点;2. 提问学生对诗歌典故的了解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通过多媒体展示经典的诗歌典故作品,解读其中的情感表达;2. 分析诗歌典故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引导学生理解情感的表达方式。

三、欣赏与分析(20分钟)1. 学生小组合作,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典故作品;2. 学生逐句解读诗歌的意义和情感表达;3. 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四、创作与演讲(30分钟)1. 学生个人或小组创作自己的诗歌典故作品;2. 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并解释其中的情感表达;3. 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提出建议和改进意见。

五、总结与评价(10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习收获;2.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提出对今后学习的期望和计划。

教学资源:1. 多媒体设备;2. 经典的诗歌典故作品;3. 创作工具和材料。

教学评估:1. 学生对诗歌典故的理解和情感表达的准确性;2. 学生创作的诗歌典故作品的质量和创造力;3. 学生在欣赏和分析诗歌典故作品时的参与度和表达能力。

拓展活动:1. 邀请专业诗人或文学爱好者来校进行诗歌典故讲座;2. 组织学生参加诗歌朗诵比赛或创作比赛;3. 带领学生进行户外写生活动,激发创作灵感。

备注:教案中的时间安排仅供参考,实际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同时,教案中的具体诗歌典故作品和创作方式可以根据教师和学生的喜好和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调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专项复习之理解诗词中的典故
精河县第二中学闫秀红
一教材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而古代诗人在创作时,为了表现广泛而深刻的主题,常常会使用一些典故来增强作品的意蕴。

如果能了解这些典故,就能比较容易地把握这类诗词的主题。

二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囿于生活经历和认知水平,在欣赏过程中,常常会对这些典故感到茫然,虽说教材中也有一些注解,但有的过于简略,学生也还是无法读懂诗意,不能真正地领悟到诗词的内涵与意蕴,从而对诗词的学习产生了严重的排斥心理。

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诗词的诵读来提升“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帮助学生理解诗词中的典故。

三复习意图
于是我就选了这个点--运用典故题的复习,来充分理解七至九年级积累的课内重点古诗词中的典故,从而理解诗词的意蕴和内涵,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复习内容:《中考专题复习之理解诗词中的典故》
复习目标:1、熟悉诗词中典故的出处,含义并理解其作用。

2、使学生理解诗词的意蕴和内涵,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
能力。

复习重难点:能找出七至九年级课内的诗词中用典的诗句和熟知典故
的出处,含义及其作用。

复习方法:背诵法,点拨、练习、多媒体辅助教学
复习课时:1 课时
复习过程:
一、配乐经典诗词诵读比赛。

出示一些课内诗词的题目和作者,让学生挑自己最喜欢的篇目背诵。

师给予肯定。

师展出这些诗词中使用典故的句子问:这些诗句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生答。

师导入:古代诗人满腹经纶,博闻强识,往往在创作诗歌时,
信手拈来使用典故,使诗词含蓄,含不尽言外之意。

如果我们对诗词中的典故一无所知,我们就不能理解诗词,今天我们就走进用典故的诗句,熟悉典故,品味诗歌的内涵和意蕴。

二、中考考点分析
例1:行路难(其一)(6 分)
行路难——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十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问:“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写得好,请简要分析。

(3 分)
【解析】做此类题,要抓关键词,可以从诗句的修辞角度入手,也
可以从表达技巧角度入手。

这两句借用吕尚垂钓碧溪,伊尹梦舟日边的典故,委婉巧妙地表达了自己希望得到重用的愿望。

(姜太公曾在渭水边上钓鱼,得遇周文王,助周灭商;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任用,助商灭夏。

这两句表示诗人自己对从政仍有所期待。


答案:运用典故,以“垂钓”自比姜尚,以“梦日”自比伊尹,(1 分)表达了诗人期望有朝一日能得到明主赏识,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负的强烈愿望。

(2 分)
例2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至U
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问题:诗中“怀旧空吟闻笛赋,至修翻似烂柯人”两句诗运用了典故,涉及到的两个人物分别是________ 和____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
想感情(4分)
【解析】“闻笛赋”是指西晋的向秀为怀念自己的好友嵇康所作
的《思旧赋》,“烂柯人”是指晋人王质颔联写贬谪归来后的感受,借用两个典故表达怀念旧友和人世桑沧之感
答案:向秀王质
运用两个典故,表达作者怀念被贬受害的朋友,回乡恍如隔世的感慨。

(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充满无限悲痛怅惘之情)
三、出示ppt展示典故的定义及其作用。

典故:“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

”其特点有二,一是有来历,它是历史或传说中的故事或是典籍中的名言名句;二是有喻义,作者借助这些历史人物或事件、哲理名言等来表达诗人的感情或心志。

用典的作用:语言精炼,含义深厚隽永;使表达的情感委婉含蓄丰富;生动典雅,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四、考点小结
以上两道中考考题即诗词赏析里的运用典故型考题,即评析诗中所用典故的作用。

它在题型设计上多以考查作用为主。

考生在做此类题时须
博闻强记,了解典故的来源、出处,诗人运用典故的用意目的等,才能准确答题。

答题模式:(1)点明典故出处,弄清典故的含义。

(2)结合作者的经历简要说明典故的作用。

五中考仿真------ 牛刀小试
幻灯出示含典故的诗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任选一处诗句找典故,品作用交流讨论,并展示。

(一)《赤壁》杜牧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问题: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诗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本句所指事件是:赤壁之战。

“周郎”指周瑜;
“铜雀”指铜雀台,是曹操在邺城(今河北临漳县)建造的一座楼台,楼顶立有大铜雀,台上住姬妾歌妓;
二乔”指东吴乔公的两个女儿,一嫁前国主孙策,称大乔,一嫁军答案:作者借典故,以两个美女的命运,感叹要建立一番事业,非得有一定的条件不可。

如果这样的条件不具备,即使英雄人物,也一样无能为力。

这是婉转曲折地借怀古以抒发自己的悲哀。

纵有才华,有抱负,却无法成就一番伟业。

(二)、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问题:分析“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表达了怎样的心理与情感
典故:勒石燕然——用的是《后汉书•窦融列传》中的典故,东汉时窦宪率兵打败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

答案:词人借用典故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的一种思乡、忧国心理矛盾,同时也表达了词人渴望建功立业报国情怀。

(三)《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1)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问题:结合诗句“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

谈谈你对作者的认识
答案:苏轼在这里是以历史上的英雄孙权自比,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挽弓马前射虎,这突出地展现了作者虽年纪已经不小,但是仍有着
少年狂气。

表达了作者要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2)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问题:“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典故:遣冯唐一一据《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

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魏尚。

答案:运用典故,以魏尚自喻,表达作者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

(希望得到朝廷重用,杀敌报国,建功立业)(3)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问题:怎样理解“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典故:射天狼一一天狼星,据《晋书•天文志》说是“主侵掠”的。

隐喻侵犯北宋边境的辽国和西夏。

答案:运用了“天狼星”的典故,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小结:在诗歌赏析中,遇到运用典故时,首先要弄明白典故出处,指的是什么意思。

对典故有了初步的理解,然后就要结合作者的经历,透过典故本意来理解用典后所表达出的含义。

进而来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或主旨。

小组展示评比奖励
六布置作业
搜集资料,找出下面诗词中使用了的典故,并说说他们的作用
1、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2、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3、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4、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