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GIS方法研究唐山和邢台地震区全新世隐伏活动构造
ArcGIS环境下利用浅层地震探测资料构建三维地层模型的新方法
ArcGIS环境下利用浅层地震探测资料构建三维地层模型的新
方法
路桂景;刘鸿福;张敏
【期刊名称】《工程地质计算机应用》
【年(卷),期】2008(000)002
【摘要】三维地质建模是三维GIS在地学中的一个重要应用,三维地层模型对实际的地质分析极为有用。
本文在充分了解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在ArcGIS环境下基于浅层地震探测资料的地层“微分”法,结合ArcGIS平台下的AOVBA开发技术开发模型,利用太原市活断层探测项目的部分成果资料在含断层地层三维建模工作中验证了这种方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总页数】4页(P9-12)
【作者】路桂景;刘鸿福;张敏
【作者单位】太原理工大学,太原03002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208
【相关文献】
1.基于ArcGIS Engine的桩信息提取及三维地层模型构建
2.利用地震和爆破资料反演宁夏及邻区浅层三维速度结构
3.利用活断层探测资料构建银川探测区地下三维结构模型
4.利用三维地震勘探资料在GMS平台下实现地层实体建模的方法研究
5.利用二维活断层探测资料构建焦作地区浅层三维构造模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唐山大地震看国内外隐伏地震构造活动
从唐山大地震看国内外隐伏地震构造活动
王景明;华玉
【期刊名称】《河北理工学院学报》
【年(卷),期】1996(018)003
【摘要】以较多的实例说明隐伏于地壳深处的逆冲活断怪,常是损失巨大的强震发震构造。
对“大地震发生在切穿最新地层并出露于地表的大断层上”定国内外理论提出挑战,指出潜在震源预测和断层工程评价应重视隐伏断裂的研究。
【总页数】5页(P71-75)
【作者】王景明;华玉
【作者单位】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地震工程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15.2
【相关文献】
1.由唐山大地震看地光对大地震的预警意义 [J], 张英凯
2.回眸"7·28"唐山大地震再思中国城市安全对策——写在唐山大地震30周年暨邢台大地震40周年的思考 [J], 金磊
3.从主流媒体对汶川大地震和唐山大地震的报道比较看新中国媒体理念的变化 [J], 徐琳
4.用唐山精神记录过去以满怀激情抒写未来——唐山大地震30周年聚焦唐山报纸媒体:在被动中寻找主动于主动中寻求生动——从《唐山劳动日报》纪念抗震30周年的报道看新闻策划 [J], 张笑非;周力平
5.从灾难事件报道看公民知情权的变迁——以唐山大地震和汶川大地震为例 [J], 朱颖;黄晓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GIS新技术讲稿
GIS在地震灾害中的应用引言随着社会的进步, 经济的发展, 政府部门及基层广大群众提高了对地质灾害的重视程度. 对政府而言, 它需要了解辖区内的地质灾害发生规律, 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对群众而言, 则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 他们需要知道灾害会不会发生, 需不需要搬迁等信息.突发环境事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和对全国或者某一地区的经济社会稳定、政治安定构成重大威胁和损害。
我国当前正处在突发公共事件的高发时期。
为此我们将GIS技术引进到地质灾害的处理当中来,建立了地质灾害区划研究数据库. 在建立数据库的基础上, 提取数据并采用GIS 方法分析数据, 为地质灾害区划研究提供直接的数据支持.1976年7月28日,唐山市发生7.8级地震。
地震的震中位置位于唐山市区。
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罕见的城市地震灾害。
顷刻之间,一个百万人口的城市化为一片瓦砾,人民生命财产及国家财产遭到惨重损失。
北京市和天津市受到严重波及。
地震破坏范围超过3万平方公里,有感范围广达14个省、市、自治区,相当于全国面积的三分之一。
地震发生在深夜,市区80%的人来不及反应,被埋在瓦砾之下。
极震区包括京山铁路南北两侧的47平方公里。
区内所有的建筑物均几乎都荡然无存。
一条长8公里、宽30米的地裂缝带,横切围墙、房屋和道路、水渠。
震区及其周围地区,出现大量的裂缝带、喷水冒沙、井喷、重力崩塌、滚石、边坡崩塌、地滑、地基沉陷、岩溶洞陷落以及采空区坍塌等。
地震共造成24.2万人死亡,16.4万人受重伤,仅唐山市区终身残废的就达1700多人;毁坏公产房屋1479万平方米,倒塌民房530万间;直接经济损失高达到54亿元。
当今社会的灾害情况我国当前正处在突发公共事件的高发时期。
据新华网数据显示,中国每年因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和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逾百万,经济损失高达6500 亿元,占中国GDP 总值的6% ,仅2004 年一年因突发事件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4500 亿元[1]。
唐山大地震及构造描述
唐山地震的发震构造以往在唐山地震极震区附近尚未发现区域性大断裂,历史上也未记载有大地震发生,因而过去把该区列为地震危险性较小的地区。
这次在这里发生了7.8级地震,是很多地震地质工作者没有预料到的。
震后的地表地质和深部探测工作所取得的一些信息,对回答唐山地震的发生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通过这些资料研究唐山地震的发震构造,对于预报未来可能发生的强震是有意义的。
唐山地震的发生有其具体的深浅部地震地质条件,除了一些区域性地质和地震背景外,对京津唐地区来说,还应该强调构造的复杂性和强烈的差异活动性。
本区基底破碎,由前震旦系组成,它被多组断裂切割,并一直控制和影响着盖层构造的形成和变形。
多组断裂形成的复杂结点,使其易于形成多点源的应力集中。
新生代以来,断块之间发生差异运动,其幅度高达10000米以上,次级断块之间的差异运动多数也在5000--8000米。
此外,这一地区在深部构造上又处于儿个界面变化梯度大的地带,强烈的差异运动提供了孕育强震的条件。
根据地表地质研究,北部燕山隆起与华北平原拗陷相接处存在一个唐山菱形块体(虢顺民等,1977;李志义等,1979),它的四周被断裂所围限,块体中央存在着一条北东走向的断裂带,唐山地震就发生在这个断裂的深处。
可见,深部构造与此也有明显的对应关系。
下面着重对唐山及其周围地区的深浅部断裂展布、活动性以及发震构造进行讨论。
一、唐山地区的断裂及其新活动假若我们剥掉新生代的地层,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唐山地区主要发育有三组浅层活动性断裂(图3.27),即北东向的宁河一昌黎断裂、丰台一野鸡坨断裂、唐山断裂带,北西向的滦县一乐亭断裂、蓟运河断裂和东西向的丰台一丰南断裂。
它们有的是前古生代形成的,有的是古生代形成的,但中、新生代普遍强烈活动。
关于这些浅层断裂向深部的延伸情况,由于该区已完成的人工地震测深剖面的线距较稀,因此尚不能做详细的分析。
就已取得的深部资料来看,深浅部的一些主要断裂一般符合较好。
邢台地震区大地电磁观测与研究
邢台地震区大地电磁观测与研究
高文;蒋邦本;白登海
【期刊名称】《地球物理学报》
【年(卷),期】1990(000)003
【摘要】在邢台地震区进行了大地电磁观测,并对该地区电性结构与地震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该地区地下电性结构较复杂,电性在纵向及横向都存在着显著的变化.一维结果表明,该地区电性纵向分布可分五层,第三层为高导层,埋深约10—20 km.在地震震源集中区,高导层深度有较大变化.电性横向分布也有明显变化.总体上看,地震区内电阻较高,可是地震并不发生在电阻率最高的地点,而多发生在电性变化较大地段.【总页数】1页(P291)
【作者】高文;蒋邦本;白登海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15.7
【相关文献】
1.用GIS方法研究唐山和邢台地震区全新世隐伏活动构造 [J], 王若柏;郭良迁;韩慕康;叶燕林
2.用深地震反射方法研究邢台地震区地壳细结构 [J], 王椿镛;王贵美;林中洋;张四维;刘运生;毛桐恩;刘元生;段以伟
3.邢台地震区深部构造背景的地震转换波探测和研究 [J], 邵学钟;张家茹;章思亚;杨清源;李鸿生;范会吉
4.1631年常德历史地震区深部结构的大地电磁探测研究 [J], 赵凌强;詹艳;周本刚;孙翔宇;陈小斌;杨皓
5.大地电磁资料精细处理和二维反演解释技术研究(七)——云南盈江—龙陵地震区深部电性结构及孕震环境 [J], 陈小斌;叶涛;蔡军涛;王立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东部城市地区隐伏断裂上断点与最新活动时代关系的初步分析——以邢台、唐山地震区为例
中国东部城市地区隐伏断裂上断点与最新活动时代关系的初步分析——以邢台、唐山地震区为例李传友;汪一鹏;王志才【期刊名称】《地震地质》【年(卷),期】2007(29)2【摘要】中国东部城市地区大多为较厚第四系松散物覆盖区,许多城市附近发育了具有相当规模的隐伏断裂.在这些第四系较厚覆盖区发育的隐伏断裂的上断点是否代表了断裂的最新活动时代?文中通过对邢台、唐山等发生过强震的中国东部城市附近地区地质、地球物理、地震活动、地形变等资料的综合分析,来讨论这些较厚第四系覆盖区隐伏断裂的上断点与断裂的最新活动年代的关系问题.初步分析表明,作为邢台地震和唐山地震发震断裂的新河断裂和唐山断裂带,并不象其上断点显示的为晚更新世不活动断裂或者为局部活动段,而均为大型活动断裂.由此认为,在中国东部沉积层较厚地区,不能完全根据断裂断错的最新地层确定断裂的最新活动时代.对于一条穿过新沉积较厚地区的断裂,其最新活动时代应根据构造背景、断裂对新地层的控制作用、断错最新地层、新地层沉积厚度、构造地貌、地震活动、地形变、现今构造应力场等综合判定.【总页数】15页(P431-445)【作者】李传友;汪一鹏;王志才【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29;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29;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29;山东省地震局,济南,25001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2【相关文献】1.用GIS方法研究唐山和邢台地震区全新世隐伏活动构造 [J], 王若柏;郭良迁;韩慕康;叶燕林2.聊城-兰考隐伏断裂的第四纪活动性——中国东部平原区一条重要的隐伏活动断裂 [J], 向宏发;王学潮;郝书俭;张辉;虢顺民;李今朝;李洪武;林元武;张晚霞3.新地震区划图地震构造区划分的原则和方法——以中国东部中强地震活动区为例[J], 高战武;陈国星;周本刚;周庆;雷清清4.第四纪沉积区断层及其上断点探测的地震方法技术——以银川隐伏活动断层为例[J], 刘保金;柴炽章;酆少英;赵成斌;袁洪克5.邢台海城唐山地震强度演变特点与中国大陆及边邻部分Ms≥7.0地震的时间随属关系 [J], 刘惠英;王泽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ArcGIS平台的唐山市降水量空间网格化处理
0 前 言
站点监测的 降 水 量 数 据 是 典 型 的 点 数 据,其 能 够表征区域 有 限 范 围 内 该 要 素 的 属 性 信 息,然 而 其 空间代表 性 与 应 用 性 受 限[1-2]。 随 着 大 数 据、信 息 化的快速发 展,科 研 部 门 和 政 府 部 门 对 生 态 要 素 的 面域数据需求日益增多,例如在陆地过程面模型、全 球气候变化模拟、水资源精准量算等领域,均需要不 同尺度的降水量空间栅格数据作为基础[3-4]。鉴于 此,文章以唐山市为例,详述了基于 ArcGIS平台对 站点降水资 料 的 空 间 化 处 理 过 程,以 期 为 理 解 降 水 空间变异性与空间数据可视化提供参考依据。
最大值 389
最小值 963
均 64030
标准差 2291
变异系数 3575%
PK-S 059
32 半方差函数分析
半方差函数量化区域性要素空间分布连续性程
度,其是降水量空间插值分析的基础。[操作过程]: ARCGIS105—ArcMap—Layer—Adddata(选 中 pre point目标数据),完成加载。GeostatisticalAnalysis— Exploredata—GeostatisticalWizard,然 后 在 Methods 栏目中选择经典的插值方法 Kriging,然后设置 Data set栏目,其中 sourcedata选择 prepoints数据层,data field选择 pre;next-Krigingtype-Ordinary,Transfor mationtype栏目中 log,Orderortrendremove栏目中 选择 second-next即可。图中显示半方差值分布表 现出良好的平稳性,并服从高斯模型,其中块金值为 032,基台值为 192,块基比为 1658%,其值小于 25%,说明区域降水量分布具有良好的结构性,可以 运用 kriging进行空间插值预测。通常认为块基比 < 25%,说明区域 化 变 量 空 间 分 布 受 自 然 环 境 因 素 控 制,具有系统结构性分布规律,根据该规律可以推断 领域点要素的属性,Kriging插值 的 内 涵 便 基 于 此。 另外,图上显示半方差值约在 40km后便处于稳定状 态,说明其变程为 40km,在此范围内降水量具有强 烈自相似性;超出此范围,自相似性消失。 33 网格处理与空间分布分析
唐山市基于gis的pm2.5空间聚集性及分区管控
中图分类号:X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923(2020)02-0513-10
Research on spatial aggregation of PM2.5 and zoning control in Tangshan based on GIS. LIU Jing, SHAN Chun-yan*, LIANG Xiao-yu (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1, China).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20,40(2):513~522 Abstract:Based on the real-time, on-line PM2.5 monitoring data from 206 monitoring stations in Tangshan City, during three different periods, including heating period, heavy pollution period, and non-heating period, respectively, this research was to study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of air pollution so as to provide the basis to enhance air pollution control in Tangshan City, by using ArcGIS as the platform. All three periods had a certain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and the global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during heavy pollution period was the strongest. During heating and heavy pollution periods, the High-High cluster of PM2.5 mainly occurred in the central areas of Tangshan, while the Low-Low cluster was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northern mountain areas and a small portion in coastal areas. High-High cluster of non-heating period was mainly distributed in Fengrun District and Fengnan District, while Low-Low cluster occurred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Zunhua. Through spatial interpolation, the PM2.5 distribution of the whole city was simulated to result that the highest grid point value of PM2.5 in Tangshan is 241µg/m3 during heavy pollution period, while the lowest value is only 37µg/m3 in non-heating period.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M2.5 concentration variation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the 18 districts and counties of Tangshan were divided into 5 zones, and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on PM2.5 control measures for each zone were proposed. Key words:GIS;PM2.5;spatial aggregation;zoning control;Tangshan;spatial self-aggregation
基于GIS 近35 年邢台市大风灾害风险区划
82Journal of Agricultural Catastropholgy 2021, Vol 11, No 6Risk Zoning of GaleDisaster in Xingtai City Based on GIS in the Past 35 YearsSUN Jing et al(Xingtai Meteorological Bureau, Xingtai, Hebei 054000)Abstract Gale disasters are disasters with a high incidence and serious losses in our country, which seriously restrict the development of our national economy and thesafety of people ’s lives and property. This paper uses Xingtai City ’s basic geographicinformation data, socio-economic data, 35 years of gale weather data and recent 5 years of historical disaster data, and uses the powerful data functions of ArcGIS to establish a Xingtai gale disaster risk database and build a gale disaster risk assessment model. Analyze and comprehensively evaluate, and get the comprehensive risk zoning of gale disaster in Xingtai City.Key words Gale disaster; Xingtai City; Risk zoning; ArcGIS technology基于GIS 近35年邢台市大风灾害风险区划孙 晶,赵志楠,李 迪,何 凯邢台市气象局,河北邢台 054000摘要 大风灾害是我国发生率高、损失严重的气象灾害,严重制约着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唐山地震》地面形态的变化 PPT实用课件
一 唐山大地震
➢ 发生日期:1976年7月28日 ➢ 发生时间:凌晨3:42 ➢ 地震级数:7.8級 ➢ 死伤数字:24万多人死亡,16万多人
重伤,80多万人受伤。
唐山市
位于河北 省东部
鳏
《唐山地震》地面形态的变化 PPT实用课件
➢请大家讨论一下:
地震是怎样产生的?请你们做一 个模拟实验体验一下,交流你看 到了哪些现象?现象说明了什么?
《唐山地震》地面形态的变化 PPT实用课件
➢
1.真善美是人类判断是非的底线。巴 尔扎克 说他写 作的最 高使命 是:用 笔深刻 把握时 代的脉 搏和民 众的呼 声,反 映大众 的疾苦 和不幸 ,替他 们呐喊 ;揭示 社会的 美与丑 ,唤醒 正义感 和良知 。我想 ,这是 每个文 化工作 者都应 该时刻 牢记的 。
➢
2.“文学应该预见未来,用自己那最鼓 舞人心 的成果 跑在人 民的前 面,就 像它是 在拖着 生活向 前迈进 似的。”然而, 在“过 度商业 化”的潮 流中, 文学逐 渐迷失 方向, 主动弃 置精神 属性。 一些写 作者为 迎合低 级趣味 ,不断 制造各 种刺激 感官的 垃圾文 字作品 。
➢
8.从人的实践活动看,“万物并育而不 相害”则 涉及不 同的个 体、团 体、民 族、国 家之间 的共处 、交往 问题, 它以承 认不同 个体的 差异、 不同社 会领域 的分化 为前提 。个体 的差异 、不同 社会领 域的分 化是一 种历史 演化过 程中无 法否认 的事实 ,如何 使分化 过程中 形成的 不同个 体、存 在形 态以非 冲突的 方式共 处于世 界之中 ,便成 为“万物 并育而 不相害”所指向 的实质 问题.
➢
5.西方文化将“物性”表现得非常极致 ,他们 的物质 文化可 以非常 发达, 而物质 文化的 手段﹣ ﹣科技 ,也相 应的可 以非常 发达。 西方设 计的许 多制度 特征也 是“物性” 的,尽 量排除 人的情 感因素 。西方 所说的 “自由” 是指人 身及其 行为的 自由, 而中国 人的自 由更多 是“心 性”的自 由。
基于GIS和RDA唐山市降水量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基于GIS和RDA唐山市降水量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邝田萌【摘要】以唐山市各气象站点年均降水量为目标变量,以地形、下垫面、海陆位置因素为解释变量,采用GIS与RDA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了唐山市降水量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唐山市降水量空间变化范围介于570~783mm之间,呈自北向南递减分布特征;冗余分析显示,地形因子是区域降水量空间变异性的主导因素,其综合解释了21.4%的信息,下垫面和海陆位置是次要因素,分别解释了18.5%、21.4%的信息.【期刊名称】《水科学与工程技术》【年(卷),期】2018(000)004【总页数】3页(P19-21)【关键词】降水量;空间分布;影响因素;定量分析【作者】邝田萌【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河北唐山 06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1221 研究区概况唐山位于河北省华北、渤海北岸,全市面积13.472km2。
区域地势自北向南倾向,形成丘陵山地、平原地形,高程介于0~843m之间。
由于位居欧亚大陆东岸中纬度沿海地区,受气候环流与热力效应形成温带季风性气候,冬寒夏热、雨热同期,降水集中度强,年均温12.5℃,多年平均降水量在500~700mm之间。
唐山市水系属渤海外流区,河流短小、比降低,有春汛和夏汛。
区域降水主要集中在5~9月,冬半年降水稀缺。
2 研究方法采用冗余Redundancy Analysis(RDA),以降水量为目标变量,以环境因子为解释变量,定量解析不同环境因子对降水量空间分布的影响。
RDA分析法拓展了多元线性回归理念,能进行多变量直接进行梯度分析,并将变量集之间的线性关系直观反映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
在进行RDA分析过程中降水量排序得分的尺度比例选用标准偏差法,并将其进行[(log(x+1)]的转换,以减弱特异值影响[6]。
根据相关学者研究经验,确定了影响唐山市降水量空间分布的三维因素,依次为地形因素、下垫面因素和海陆位置。
邢台震区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及其构造意义
邢台震区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及其构造意义
邓前辉;张木生
【期刊名称】《地震地质》
【年(卷),期】1997(019)002
【摘要】用大地电磁测深方法在邢台地震区作了4条观测剖面,资料解释结果表明探测区地壳上地幔的电性结构主要特征为:震源区复杂,周边区简单;发震深度复杂,非发震深度简单;震源区电性突变,显示隐伏高角度断裂,高层层代表10km和20km深度的滑脱面,地幔上隆可能意味着地幔物质向上运移。
【总页数】11页(P153-163)
【作者】邓前辉;张木生
【作者单位】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15.61
【相关文献】
1.山西临汾震区地壳上地幔构造的研究 [J], 祝治平;张建狮
2.青藏高原东缘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研究进展 [J], 王绪本;余年;高嵩;罗威;蔡学林
3.三河-平谷8级大震区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特征研究 [J], 邓前辉;王继军;汤吉;詹艳;孙洁;李国深;肖思东;洪飞;叶青
4.滇西地区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与地壳构造活动的关系 [J], 孙洁;徐常芳
5.河北廊坊-天津大港剖面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特征 [J], 徐新学;陈宇坤;刘俊昌;张宝华;夏训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唐山及周边地区中小地震重定位及其构造特征
唐山及周边地区中小地震重定位及其构造特征陈佳维;崔效锋;胡幸平【期刊名称】《华北地震科学》【年(卷),期】2017(035)001【摘要】In this study,we relocated 4 115 earthquakes occurred during January 2009 to October 2015 in Tanshan and its adjunct area using the double-difference methods,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istribution of earthquakes and the active fault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arthquakes mainly concentrate in the northern of the North China plain and most intensively focused on Tangshan seismic region.Earthquakes epicenters concentrated along faults and present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anding distribution.Most of the depth of earthquake source distributed between 5 and 15 kilometers with the variant depth distribution feature to different seismic belt.The earthquake seismogenic layer is middle-upper crust in Zhangjiakou-bohai seismic belt,while it is upper crust in Bohai sea seismic belt.The earthquake source depth of Zhangjiakou-Bohai seismic belt showed the trend of gradually becomes shallow from west to east,and there is a small earthquake activity belt in north east direction and steep dip angle on the east side of Tangshan fault belt.%采用双差定位法对唐山及周边地区2009年1月至2015年10月发生的4 115个中小地震进行了重新定位,改进了初始定位精度,得到了更加准确的3 466个地震事件的震源位置信息,并对比分析了重定位后的地震与活动断裂的关系.结果显示:①研究区内地震主要集中在华北平原北部,并且以研究区东部的唐山震源区最为集中,从水平方向来看,小震事件更加集中于断裂带附近,呈现出较好的条带状分布特征,从地震震源深度来看,地震主要集中分布在5~15 km深度范围内,且不同地震带区的小震震源深度分布特征存在差异;②张渤地震带小震主要发生在中上地壳,而渤海海域地震带的小震发震层为上地壳;③张渤地震带的小震震源深度由西向东呈现出逐渐变浅的趋势,且唐山断裂带东侧存在一个NE走向、倾角较陡的小震活动带.【总页数】9页(P1-9)【作者】陈佳维;崔效锋;胡幸平【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地壳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5;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地壳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5;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地壳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2【相关文献】1.静北及周边地区储层精细构造解释及构造特征分析 [J], 徐海霞;李杰2.唐山古冶、滦县地区中小地震活动与构造关系研究 [J], 刘亢;曲国胜;房立华;李红光3.唐山余震区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分区特征的初步研究 [J], 李轶群;王健4.云南红河断裂带中小地震重定位及其与地质构造的关系 [J], 虎雄林;张建国;李朝才;卢吉高5.京西北地区地震重定位及构造特征 [J], 刘燕翔; 卫俊; 李金; 王妍; 李峰; 王曰风; 蔡玲玲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GIS系统的城市避难场所
基于GIS系统的城市避难场所赵巍;周麟;李巍【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逐渐成为人类经济、文化、政治、科技信息中心.由于城中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的不断增大,当较大的自然灾害侵袭时会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如何在灾害来临时把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成为了当今世界的新课题.防灾避难所成为了各国防灾减灾的焦点.在进行防灾避难所合理化配置时,要基于GIS系统进行分析,得出分析结果供规划设计时使用.【期刊名称】《河北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1(033)004【总页数】6页(P117-122)【关键词】防灾减灾;避难所;GIS【作者】赵巍;周麟;李巍【作者单位】河北联合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河北唐山063009;西南交通大学,四川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四川成都【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43根据国内外的先进经验,一个城市的防灾规划是否到位往往取决于避难场地的配置是否合理。
为了减少在灾害来时的人员伤亡,在进行城市规划时首先要考虑避难场所容纳人口与区域总人口的比,即容纳率。
容纳率达到一定标准才能保证防灾减灾的供求平衡。
其次是避难道路与避难距离,在自然灾害来临时,受灾群众的疏散、道路的疏通和居民区到防灾避难所的距离远近对受灾群众是否能安全避难有直接影响。
最后通过不同的避难场所类型确定服务半径,从而确定避难圈的大小。
对防灾避难场所进行以上分析对于合理规划城市避难场所以及制定有效应急减灾对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 研究区概况选取河北省唐山市中心城区作为研究区域。
唐山市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座落在华北平原北部,燕山山脉东端,地处东经117度31分—119度19分,北纬38度55分—40度28分东临秦皇岛,南为渤海,西靠天津市,北为承德地区。
唐山市地处华北平原地震带。
1978年7月28日在唐山发生了里氏7.8级地震,造成了24.2万人死亡。
在震后的重建和发展中唐山市政府突出了以下指导思想:1、控制城市规模,积极发展小城市;2、注意功能分区,选择好建设用地;3、适当减少建筑密度,提高空地、绿地面积;4、建筑物按8度设防,加强构造措施提高抗震能力;5、做好防灾规划,防止次生灾害发生,具体抗震措施。
邢台、渤海、海城和唐山大地震震中区现今应变场的基本特征
邢台、渤海、海城和唐山大地震震中区现今应变场的基本特征李延兴;徐杰;陈聚忠;张静华;张中伏【期刊名称】《华北地震科学》【年(卷),期】2006(24)2【摘要】根据近十多年来华北地区GPS网的观测资料,分别计算了邢台、渤海、海城和唐山4次Ms7级以上大地震震中区现今应变场的主应变参数.计算结果表明,由GPS观测得到的邢台、渤海、海城、唐山地震震中区的主压应变轴方向与震前震中及周围地区的主压应力轴方向是一致的或基本上是一致的,这说明震中区的局部应力场经过震后30~40年的调整,震中区局部的应力场已基本上与区域应力场趋于一致.当前,邢台地震区主压应变率很小为-0.352×10-9/yr,主张应变率较大为3.306×10-9/yr,张应变占绝对优势,地壳处于拉张状态;在渤海地震区,主压应变率为2.593×10-9/yr,比主张应变率(2.947×10-9/yr)略小一些,二者比较接近;在海城地震区,主压应变率为1.276×10-9/yr,小于主张应变率(2.940×10-9/yr),地壳以张应变为主;在唐山地震区,主压应变率为4.539×10-9/yr,大于主张应变率(3.477×10-9/yr),压应变占优势.【总页数】4页(P36-39)【作者】李延兴;徐杰;陈聚忠;张静华;张中伏【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天津,300180;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29;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天津,300180;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天津,300180;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天津,30018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72【相关文献】1.回眸"7·28"唐山大地震再思中国城市安全对策——写在唐山大地震30周年暨邢台大地震40周年的思考 [J], 金磊2.地震前兆的复杂性及地震预报、预警、预防综合决策问题的讨论——浅释唐山、海城、松潘、丽江等大地震的经验教训 [J], 罗灼礼;王伟君3.海城,唐山大地震前后地震空间分布信息维数D... [J], 蒋海昆;刁守中4.渤海盆地及邻区现今构造运动的基本特征 [J], 李延兴;徐杰;张静华;郭良迁;张中伏5.邢台海城唐山地震强度演变特点与中国大陆及边邻部分Ms≥7.0地震的时间随属关系 [J], 刘惠英;王泽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邢台“震情窗口”地震活动的分数维特点
邢台“震情窗口”地震活动的分数维特点
袁小沼;刘杰;等
【期刊名称】《邢台师专学报》
【年(卷),期】1995(000)002
【摘要】邢台地区自1966年3月发生强震之后,余震活动至今不断。
余震活动频度的变化,映射出了邻近地区的华北应力场变化,成为监视华北地区地震活动的一个“窗口”[1]。
最近,我们对邢台震区的余震活动进行了分数维分析,得到比以往用频度变化分析精度更高的结果。
一、分数维方法简介测定分数维的方法有多种,这里我们采用文献[2]介绍的标度变换法来计算地震活动时间结构的分数维,其原理为: 假设地震的发生在时间轴上是处处稀疏的点过程,类似于著名的康托尔不连续集合,令所研究的某时间段为1个单位,称之为原始标度值,然后分别取一系列越来越少的新时间标度值,去量取有地震的时间段数N(s)从而得到两个对称数组,即:
【总页数】4页(P116-119)
【作者】袁小沼;刘杰;等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15.7
【相关文献】
1.大同—阳高地震的震情特点及其对震害的影响 [J], 毕兴锁;邸永寿
2.邢台“震情窗口”的再分析 [J], 袁小沼
3.运用"密集—平静—大震"特点成功预测1966年邢台MS6.2强余震——纪念1966年邢台地震50周年 [J], 林邦慧
4.邢台震情窗口的遥联性 [J], 王泽皋
5.邢台市桥西区开展纪念邢台地震46周年宣传活动 [J], 邱玉山;殷立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对1976年河北唐山MS7.8地震地表破裂带展布及位移特征的新认识
对1976年河北唐山MS7.8地震地表破裂带展布及位移特征的新认识郭慧;江娃利;谢新生【期刊名称】《地震地质》【年(卷),期】2011(033)003【摘要】After the occurrence of the 1976 MS7. 8 Tangshan earthquake, some data reported that the surface rupture zone was 8 to 11 km long to the south of Tangshan city. The rupture zone was composed by more than ten NE-trending right-lateral strike-slip left-stepping en echelon ruptures, with a general strike of N30°E and a maximum displacement of 1.5 ~ 2. 3 m and a vertical displacement of 0. 2 ~ 0. 7m in most sections. Recently other scholars proposed the surface ruptures appeared in a larger are-a. An effective way for identifying the tectonic property of the surface ruptures is to use geological method to reveal the distribution and displacement of the strata on the two sides of the surface ruptures. Based on the previous studies and field survey data, we carried out composite borehole profile studies at three sites and trenching at one site across the surface rupture zone of the Tangshan earthquake in a range of 31km to the south of Tangshan city. The three borehole profiles are 4km and 27.5km apart from one another. The total number of boreholes in the three profiles is 28,and the total drilling footage is 1217m. The ages of 51 samples from three borehole profiles have been measured,including sevenC samples. The drilling investigations on the 3 profiles revealed offset phenomena at the depths of 20 ~ 60m beneath the ground surface. The strata consist of sediments of alluvial-proluvial plain, dominated by clay and silty sand, and of littoral plain, dominated by muddy clay and silt. Those offset phenomena show that the displacement amount of stratum increased as multiples of a single displacement with increasing depth. The trenching data verified the fault which was revealed by the drillings. Based on the above,we proved that the surface rupture zone of the 1976 earthquake extends to Xihe in Fengnan County and its total length reaches more than 47km. The 1976 Tangshan earthquake is the newest activity of the Tangshan Fault that had multi-stage activities in the Late Quaternary. The displacement feature of the surface rupture zone is that the north branch is mainly of right-lateral strike-slip motion, and the vertical displacement of the surface is up on the west and down on the east, on the other hand, the vertical displacement on the south branch is up on the east and down on the west, accompanied by some right-lateral slip. Such a faulting style cannot be explained by the movement of a single reverse or normal fault, but is consistent with the vertical displacement field induced by the right-lateral strike-slip of the fault belt. The distribution and rupture style of the newly found surface rupture zone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field of the Tangshan earthquake. In addition, in the light of the geological structure sections of this area, we discuss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ismogenic structure of Tangshan earthquake and geological structure, and proposed the suggestions aboutthe next work.%1976年河北唐山MS7.8地震发生之后,诸多资料报道了唐山市南侧展布的长8~11km的地震地表破裂带.该地表破裂带由10余条NE方向、具右旋走滑特征的地表破裂呈左阶形式组成,总体走向N30°E,最大右旋位移2.3m,多数地段的垂直位移为0.5 ~0.7m.近年有学者提出,在更大范围内出现的地表破坏现象.分辨这些地表破坏现象构造属性的有效途径是,采用地质学的方法揭示地表破裂两侧的地层分布及其位移特征.在分析前人资料和对唐山地震地表破裂遗迹开展调查的基础上,在唐山市南侧31km范围内,选择3个具有唐山地震地表破裂现象的地点实施了钻孔联合剖面探测,并在其中一个地点实施了开挖探槽.这3条钻孔测线相距4km及27.5km,共钻孔28个,总进尺1 217m,采集了51个地层样品进行年代测试,其中包含7个14C测年样品.调查结果表明,这3条钻孔测线揭示出,地表之下20~60m冲积平原黏土和粉细砂地层与滨海平原淤泥质黏土和粉砂互层的地层断错现象.这些地层的断错特征是随着深度加大地层断错量值呈现单次位移量的倍数增加.孙家楼探槽开挖证实了孙家楼钻孔揭示的断层存在.由此表明1976年唐山MS7.8地震的地表破裂带向南可延伸至丰南县西河以南,总长度>47km.这次大地震是晚第四纪曾发生多期位移事件的唐山断裂带的最新活动.该地震地表破裂带的位移特征是北段以右旋走滑为主,兼有西升东降垂直位移;南段以东升西降的倾滑活动为主,兼有右旋走滑活动.这种位移特征不能单独用断层的逆冲或正倾滑活动给予解释,而是断裂带右旋走滑位移场的体现.将该项研究获得的唐山地震地表破裂带的展布及活动方式与唐山地震后依据形变资料展示的唐山地震垂直位移场和水平位移场进行比对,显示了两者之间空间位置及运动方式的吻合.此外,文中根据该地区地质断裂的平面分布及剖面特征,讨论了唐山强震构造与该区地质构造的关系,提出了应进一步开展哪些调查工作的建议.【总页数】19页(P506-524)【作者】郭慧;江娃利;谢新生【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北京 100085;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北京 100085;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北京 10008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2【相关文献】1.1976年唐山MS7.8地震乐亭—滦南地区NW向地裂缝带赵滩点位调查 [J], 郭慧;江娃利;谢新生2.1976年唐山MS7.8地震同震及现今形变特征 [J], 武艳强;黄立人;陈长云;朱爽;金涛;刘辛中3.1976年唐山Ms7.8地震余震序列持续时间及对地震危险性分析的意义 [J], 仲秋;史保平4.钻孔与探槽揭示1976年河北唐山Ms7.8地震发震构造晚第四纪强震活动特征[J], 郭慧;江娃利;谢新生5.唐山Ms7.8地震前b值异常特征 [J], 陈学忠;李艳娥;陈丽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唐山M4.8地震地磁谐波振幅比变化
唐山M4.8地震地磁谐波振幅比变化贾立峰;乔子云;张国苓;寇海川【期刊名称】《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年(卷),期】2018(039)005【摘要】针对2012年5月28日河北唐山M 4.8地震,采用地磁谐波振幅比方法,分析昌黎、静海、红山及承德地磁台2007年1月至2015年12月地磁观测数据,结果显示:各台站10 min周期的计算结果波动性明显,其他周期形态较为一致;距震中最近的昌黎地磁台YZHx(NS)测向的10—40 min周期地磁谐波在下降至极低值后,开始转折时发生地震,而YZHy(EW)测向未出现明显转折现象;位于河北平原地震带中部的静海地磁台对此次地震反应显著,2个测向在震前均出现下降—转折—上升的变化特征.通过对比位于不同地区的4个地磁台站地磁谐波振幅比变化,发现受大范围整体构造应力场作用的影响,计算结果具有相似的趋势性变化特征,具体到局部地区或断裂带内部,各台站之间显示出一定差异.【总页数】9页(P39-47)【作者】贾立峰;乔子云;张国苓;寇海川【作者单位】中国石家庄 050021 河北省地震局;中国石家庄 050021 河北省地震局;中国石家庄 050021 河北省地震局;中国石家庄 050021 河北省地震局【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唐山M4.8级和宝坻M4.0级地震前的地电场异常变化 [J], 陈志刚;邵永新;张磊;徐学恭;马朝晖;金大利2.云南地磁台地震前地磁谐波振幅比分析 [J], 郭明瑞;胡久常;王锡娇;郑在壮;马龙;吴佳林;王桂丹3.河北永清4.3级地震前地磁谐波振幅比变化特征 [J], 王丽红;李菊珍;朱红彬;李红;岳晓媛4.2020年新疆于田Ms6.4地震前地磁谐波振幅比变化特征分析 [J], 艾萨·伊斯马伊力;冯志生;陈界宏;宋春燕;毛志强;赵家庆5.2017年11月23日重庆武隆5.0级地震前地磁谐波振幅比异常研究 [J], 贺曼秋;李翠平;魏红梅;唐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遥感技术在河北省唐山市地面变形灾害调查中的应用研究的开题报告
遥感技术在河北省唐山市地面变形灾害调查中的应用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近几年来,地面变形灾害频繁发生,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为了及时了解和掌握变形情况,有效地制定应对措施,需要利用现代遥感技术进行快速精准的调查。
唐山市是河北省一个经济发达的城市,同时也是一个地质灾害多发地区。
地面沉降、地裂缝等是唐山市普遍存在的问题,给城市建设和居民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因此,选取唐山市进行地面变形灾害调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本研究旨在探究遥感技术在唐山市地面变形灾害调查中的应用,主要目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收集唐山市地面变形的数据,快速准确地了解变形情况。
2. 开展地面变形的遥感分析,分析唐山市地面变形的类型、规模、发展趋势等方面的信息,为防灾减灾提供数据支持。
3. 建立唐山市地面变形的遥感监测系统,提高地面变形的监测精度和效率。
研究结果可以为唐山市地面变形灾害防治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1. 研究内容(1)收集唐山市地面变形灾害相关的遥感影像数据,包括高分辨率卫星影像数据和无人机遥感数据。
(2)对采集的遥感数据进行处理与解译,提取地面变形的特征信息,包括沉降、地裂缝等。
(3)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软件实现遥感监测和分析,对地面变形的类型、大小、变形速率等参数进行分析、计算和预测。
(4)建立唐山市地面变形的遥感监测系统,实现灾害预警和防治措施的实施。
2. 研究方法(1)遥感影像资料获取:获取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和无人机照片进行变形数据的采集。
(2)遥感数据处理与解译:对采集的遥感数据进行前处理、图像增强处理等,实现数据的准确提取。
(3)地面变形监测与分析: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地面变形监测和分析,建立地面变形的时间序列,分析变形规律和趋势。
(4)建立遥感监测系统:将监测结果存储在地理信息系统中,建立唐山市地面变形的遥感监测系统。
基于GIS的河北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基于GIS的河北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特征研究作者:王海军董立叔刘志鹏尹欢王子健来源:《科技资讯》2021年第22期DOI:10.16661/ki.1672-3791.2109-5042-2659摘要:河北历史悠久,拥有数量众多的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
运用GIS空间分析法对河北入选国家级名录和省级名录的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研究表明,河北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分布在冀中地区,项目类型以武术武艺类项目为主;空间分布呈凝聚型,形成了1个高密度核心圈、2个次密度核心圈和3个低密度核心圈;流域特征方面,海河流域孕育的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
这一空间分布特征的形成,主要与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历史文化因素和区位经济因素息息相关。
关键词: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 GIS理论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21)08(a)-0180-03Research on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Hebei Traditional Sport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Based on GISWANG Haijun DONG Lishu LIU Zhipeng YIN Huan WANG Zijian(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inhuangdao, Hebei Province, 066004 China)Abstract: Hebei has a long history and has a large number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traditional sports. Using GIS spatial analysis method,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raditional sport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jects selected in national and provincial lists in Hebei.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Hebei traditional sport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mainly distributed in central Hebei, and the project type is Wushu;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is condensed, with 1 high density core, 2 secondary density core and 3 low density core. In terms of basin characteristics, the Haihe River Basin has the largest number of traditional sport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he formation of this spatial distribution feature is closely related to natural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factor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factors and regional economic factors.Key Words: Traditional sport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Spatial distribution; GIS theory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先辈们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创造和积累起来的运动形式,是实现人类健康的重要手段,与民众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9卷第3期2001年9月华 北 地 震 科 学N OR T H CHI NA EA RT HQ U A K E SCIENCESV ol.19,No.3Sep.,2001文章编号:1003-1375(2001)03-0034-07用GIS方法研究唐山和邢台地震区全新世隐伏活动构造王若柏1,郭良迁1,韩慕康2,叶燕林2(1.中国地震局第一地形变监测中心,天津300180; 2.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北京100871)摘要:以1926年出版的顺直地形图(1∶5万)为基础图件,使用地理信息系统(GI S)的方法,统计研究邢台和唐山两地震区地表水系的密度分布。
早期的地形图较好地保留了原始水系形态,有利于提取隐伏构造活动的信息。
GIS技术具有信息量大,数据处理速度快的优点,做出的水系密度等值线图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全新世以来平原覆盖层下地震构造及其活动的基本特征。
本文介绍了基本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并提供出邢台和唐山地震区的初步研究成果。
关键词:G IS;水系密度;地貌统计;地震构造中图分类号:P315.5 文章标识码:A0 引 言用历史地貌和统计地貌学方法研究隐伏的地质构造活动是一个传统的方法,过去由于技术的原因而发展缓慢,近年来计算机技术,特别是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发展,使我们有可能在广大的平原地区从事这种大信息量的统计研究工作。
传统的地貌学研究已经证实,平原区的现代地表水系的概貌是全新世以来(一般认为6~7千年)形成的。
因此使用早期历史上的地形图,采用一定的方法对地表水系的分布进行统计和研究,可以揭示全新世以来,隐伏于第四纪松散沉积物之下基底构造活动的信息。
对这一成果的综合研究可以分析隐伏的构造活动规律,为研究区域地震构造格局和未来强震危险区的预测提供良好的基础资料。
1 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水系密度统计方法曾是统计地貌学的研究手段之一,在前苏联有着一定的影响。
近年来以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韩慕康教授为代表的一批学者进一步将这一方法发展到大范围的平原地区,先后在渭河盆地、汤阴地堑等地的研究中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1],在国内外受到了广泛的注意。
实践证明这一方法有着很大发展前景。
显然第四纪松散冲积收稿日期:2001-03-05基金项目:地震联合基金(197026)课题资助。
作者简介:王若柏(1945-),男(汉),中国地震局第一地形变监测中心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地震地质,地壳形变和地质灾害研究。
平原上的水系是反映构造活动最灵敏的标志,隐伏构造的活动导致块体的隆起、坳陷、掀斜和断裂都会使地表的水流发生汇集、分流等变化,形成各种形态和密度的水系。
同时现代水系的概貌主要受到全新世以来(例如6千~7千年)的内、外力地质作用综合形成的,其中新构造活动是重要的因素。
因而这种统计分析可以揭示平原地区隐伏构造最新活动的信息,即这一时间段内构造变动。
它有别于现代器测的成果,也有别于地质历史调查的资料,其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在此基础上结合地质、地震活动性和现代地壳形变等成果,可以获得平原覆盖物之下隐伏的构造活动图像,进而可以对其活动的强度、分布等特征进行研究和地震危险性的预测。
水系密度有两种表示形式。
一种是线密度,即单位面积内河段的总长度。
另一种是面密度,即单位面积内河段的总面积。
在使用地理信息系统统计计算时,前者比较简单,后者比较复杂,特别是河流、湖泊和沼泽地的综合统计更是如此。
两者均能揭示覆盖区构造上升、下降和侵蚀、堆积的规律。
相对而言,面密度的研究成果更准确一些。
本文由于时间、资金等原因,暂采用线密度的研究方法。
图1 邢台地区水系分布图(据顺直地形图)我们的基本研究方法有以下几个方面:(1)使用1926年出版的比例尺为1∶5万顺直水利委员会(原北京市和河北省)施测的地形图作为统计的基本图件。
使用这些早期的地形图,我们可以尽可能地消除近代人类活动对水系改造的影响,最大限度地提取构造活动的信息。
初步的研究成果已经证明这一研究方法是成功的,较之使用现代地形图所获得的结果有很大的改进。
图1是使用顺直地形图做出的邢台地区水系分布图,图2是使用现代地形图(1974年版)做出的邢台地区水系分布图。
两张图水系分布有明显的差异,从中可以看出人工改造的巨大变化。
在华北平原沿海地区这种差别更大,可见对这些半个多世纪以前宝贵资料的开发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2)使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技术,用数字化仪将大比例尺地形图的各种水系输入计算机,将各种水系信息视为一种专题信息系统,借助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开发的地理信息系统(CIT YST AR)软件进行各种研究和统计计算。
例如统计计算水系的线密度,做出相应的水系线密度分布平面图等等。
这些统计图将作为研究工作的基本图件。
水系的线密度( )为单位面积内所有河段长度的总和,即: 线=∑n i=1Li S 式中n 为河流的条数,S 为选取的单位区域总面积,L 为单位面积内河流的总长度。
的单位为m /m 2,即1/m 。
353期 王若柏等:用GI S 方法研究唐山和邢台地震区全新世隐伏活动构造 图2 邢台地区水系分布图 (据1974年地形图)为研究华北平原地区全新世隐伏构造活动做准备,我们选择了邢台和唐山地震区作为实验,以期取得经验。
实验的结果是令人鼓舞的。
两地区的顺直地形图按图幅经数字化仪输入,形成水系分布的图形文件(该文件含有河流上各点的坐标信息),在图形查询子系统内对水系分布图开窗计算线密度值,窗口设计为m×m,即表示一个采样区域覆盖了该采样点周围m个采样点的范围。
将河流密度文件存成栅格文件,提取栅格数据,按内插值的方法,绘制出密度等值线图,即图3和图4。
这两张图明显地勾绘出了研究区基底沉降和隆起的总貌。
颜色较深者为相对沉降区,较浅者为相对隆起活动区。
(3)结合地震地质、第四纪地质和地震活动性等资料。
使用地理信息系统的工具,将这些资料的基本图件利用数字化仪分别按矢量方式跟踪数字化,制成相应的数字化地图,再通过图层的叠加,图3 邢台地震区水系线密度分布图(相对值)派生出各种不同的综合图件,以利于不同目的的研究(例如地震活动性和预测研究)和综合分析活动构造的信息。
应当指出,我们研究的成果最为重要的一点是,水系密度图揭示华北平原全新世以来构造活动的基本特征,这一点是其它方法所替代不了的,这对以地震预报为生长点的现代构造运动研究是十分有意义的。
2 邢台和唐山地震区全新世隐伏活动构造研究使用GIS技术统计平原覆盖区的地表水系密度,进而揭示研究区全新世以来的构造活动,通过这一视角研究现代强震区基底隐伏的最新构造活动应当说是比较新颖的。
邢台和唐山地区曾于1966年和1976年发生过强震,首先对这两地区进行研究应该说是有代表性的。
事实上,这一方法揭示隐伏活动构造的优越性明显地显示了出来。
第一具有方便、准确的优点,可以揭示大面积第四纪覆盖区活动构造的总体图像,由于统计工36 华 北 地 震 科 学 19卷作的特点也可以反映某些深部构造的信息。
第二,具有明确的时间概念,反映近一万年以来(全新世)的构造活动,这就有别于现代器测成果也有别于传统野外地质调查的资料。
图4 唐山地震区水系线密度分布图(相对值)我们在研究了两张水系密度统计图之后发现了如下一些规律性的认识。
(1)水系密度统计图比较清晰地反映了古地貌的特征,特别是隆起和沉降的分布规律。
例如邢台地区,河道蜿蜒,呈网状或瓣状的水系特征反映了总体构造活动以并不十分强烈的沉降为主的特征。
几处汇流点比较清楚,例如滏阳河等。
某些古湖泊和洼地,例如宁晋泊(南部)和千顷洼(衡水一带)等,亦在图上有所反映。
唐山地区则不同,河道相对平直,流向比较稳定,反映了沉降区内仍有相对较强的构造上升活动。
比较明显的是北部地区,蓟运河、陡河和滦河三条水系它们的分水岭(如走向北北西的唐山凸起)亦有清楚的上升活动。
(2)在水系密度统计图上清晰地反映了新构造隆起和沉降的特征。
如图4中已知的鸦洪桥和草泊第四纪凹陷;北北西向的唐山隆起等等。
图3中的束鹿地堑以及清楚地构绘出的曹庄横向隆起[2];巨鹿—任县第四纪凹陷等等。
水系密度的梯度带则代表了构造隆起和凹陷的交接部位,往往是活动断裂分布的地带。
我们在两张水系密度图上迭加了活动断层得出图5和图6。
大部分活动断层的位置与这些梯度带一致,特别是那些有较多探测资料和研究成果的地区一致性更好。
例如束鹿地堑附近、唐山断层附近,这说明了在研究隐伏活动构造时使用水系密度统计结果的可靠性。
(3)为了更好地研究水系密度与地震活动的关系,我们将邢台和唐山两次强震及其主要余震的震中迭加在水系密度图和活动构造分布图上(图5、6),发现水系密度等值线高373期 王若柏等:用GI S 方法研究唐山和邢台地震区全新世隐伏活动构造 图5 邢台地震区地震和构造分布示意图(背景虚线为地表水系密度)梯度带,特别是梯度带的转弯及两个方向的交接部位是现代强震的分布地带。
这一点对未来地震危险性预测,特别是在平原覆盖区的预测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上述的简单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几点认识:(1)水系密度统计图可以比较清晰地揭示平原覆盖区隐伏构造隆起和凹陷的分布。
(2)在水系密度统计图中等值线的梯度带比较准确地反映了隐伏活断层的分布。
(3)这一活动应该是全新世以来的最新活动。
以上分析表明,唐山和邢台两个现代强震区地震震中的形成与我们的水系密度分布图有明显的规律性对应。
邢台7.2级主震位于全新世隆起和凹陷交接的北北东和北北西向梯度带的交界部位。
整个地震序列中其它的地震也都分布在这些部位,显然不是偶然的,这与前人使用大量测深资料分析的结果基本一致。
唐山地震区的情况更为清楚,7.8级主震和宁河6.9级地震所处位置也都恰恰位于这样一种梯度带的转弯部位,其它强余震的空间位置亦不例外。
此外我们也可以从图中看出唐山地震的发震断裂,与一条北东向的水系密度梯度带吻合,显示了全新世的活动不仅存在,而且强烈。
蓟运河断裂、唐山隆起等构造也十分明显,对这些全新世活动构造的认识比以往以野外调查为主的地质研究要深刻得多。
图6 唐山地震区地震和构造分布示意图(背景虚线为地表水系密度)我们以水系密度统计为手段研究全新世平原区的隐伏活动构造,初步剖析了两个近期曾发生过强震的地区,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
应当指出的是,水系密度图所揭示的构造活动信息是丰富的,上述研究还待进一步深入。
例如水系密度图上所反映的梯度带,特别是北东和北西两个方向的高值区,可能有我们尚了解不多的全新世隐伏活动构造。
如果我们结合华北平原历史地震及其它资料进行深入研究,就可以在那些水系密度图高梯度带、异常转弯和不同方向梯度带的交汇区等处进行深入研究,圈定一些未来的危险区。
又例如从水系密度图上可以识别出唐38 华 北 地 震 科 学 19卷山地震的三次主要强震可能并不在同一个发震构造上,而可能是由于全新世仍有活动的唐山北北东向断裂强烈活动激发了蓟运河断裂和滦河断裂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