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平阳的诗歌_一种有方向感的写作

合集下载

寓言与诗人之乌托邦——雷平阳诗论

寓言与诗人之乌托邦——雷平阳诗论

【作者简介】黎婷,1994年生,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文

学院2016级现当代文学研究生,主要从事新诗研究。

寓言与诗人之乌托邦

——雷平阳诗论

黎 婷

雷平阳始终以一种“返乡”的写作方式努力地构建属于自己的精神乌托邦,他的诗歌充盈着无法言说的神性之力,这种力量包含着诗人深刻的自审意识和向内的时空感,它于虚形之中逐渐覆盖住我们,它强大到坚不可摧,在生命道路上引领我们向前和向善。诗中那些古老的存在似乎原本就与“诗”俱来,经过诗人理性的哲思与感性的真情融合之后,一篇篇深刻、敏锐、澄澈的寓言向我们娓娓道来,击中读者脆弱又顽强的内心,留下永不干涸的强烈感。

一、深刻的自审意识:诗人的体内全是砂砾

诗人从来就不是走康庄大道的人,为了让每一首诗、每一句话、每一个词都烙刻诗人自己的个性,他们必须反常理、反对

多数人都认同的清规戒律和媚俗之物,将自己变成他者,变成纸上叙述的那个名词,在自我与他者的不断交替中反复穿梭,剥开一层又一层鲜血淋漓的伤口,直到内心那个最坦诚、最真性情的声音被召唤出来。雷平阳就是以这样一种勤勉踏实的写作姿态解剖自己,令人随时感到战栗和惊喜。作者对异于常人的人格外倾心,不管是身体有缺陷的人,还是处于边缘地带的人,他都一视同仁,甚至甘愿自己就是他们。

我是来自雪山的瘸子

不想跟上时间和流水的步伐

我是腾云驾雾的盲人

拒绝放射内心枝状的闪电

我是围墙外徘徊的哑巴

为了紧锁喉咙里的诉状

雷霆和秘密

我是迷宫里的左撇子

醉心于反常理、反多数人

我是流亡路上的驼背

弓着的背脊,已经习惯了高压……

——《我》

事实上,瘸子、盲人、哑巴、驼背、聋子、左撇子、六指人、傻瓜、马戏团演员、秃头、侏儒这些名称本身就带有一种神性,他们遗留在民间,正如“流落在道路之上的人/他们有他们的尊严”(《远郊》),并且通常被认为拥有某种和神灵、鬼怪(即生死两界)建立联系的巫术或魔法。除此之外,世上本无人

雷平阳诗歌中的乡愁

雷平阳诗歌中的乡愁

战栗
那个躲在玻璃后面数钱的人,她是我乡下的穷亲 戚。她在工地苦干了一年,月经提前中断。 返乡的 日子一推再推为了领取不多的薪水,她哭过多少次, 哭着哭着,下垂的乳房就变成了秋风中的玉米棒子; 哭着哭着,就把城市泡在了泪水里;哭着哭着,就 想死在包工头的怀中;哭着哭着啊,干起活计来, 就更加卖力,忘了自己也有生命。你看,她现在的 模样多么幸福,手有些战栗,心有些战栗。还以为 这是恩赐,还以为别人,看不见她在数钱,她在战 栗。 嘘,好心人啊,请别惊动她,让她好好战栗, 最好能让, 安静的世界,只剩下她,在战栗。
读到雷平阳的这首诗,很为诗中浓烈的情感所震撼。每 个人都有一个故乡,那个故乡是他生长熟悉的地方;那个故 乡是他情感的发源地;那个故乡是他离不开的回忆。相反, 那个故乡也需要他的关注和回报。像针尖上的蜂蜜,是多么 浓烈的情感。虽然我相对于一个地方,一个地方的历史,很 渺小,但我的爱象针尖一样尖锐敏感,我对故乡的爱要比我 大得多得多。诗用层层递进的情感语言,由大到小,从我只 爱我寄宿的云南,因为其他省,我都不爱,到假如有一天我 再不能继续下去,我会只爱我的亲人。这逐渐缩小的过程, 耗尽了我的青春和悲悯。诗人对故乡的情感达到了极致。读 完整首诗,顿觉那情感弥漫开来,无限地扩大。
我的困惑
第一次读雷平阳的《亲人》,我对作者这 种“狭隘、偏执的爱”是不理解的,我甚至 觉得有些地方性的色彩,特别是他在用字方 面,他不是说“我爱我寄宿的云南”而是说 “我只爱我寄宿的云南,接下来还说了其他 省、市、乡都不爱。 现在不是说要博爱吗?对于作者对亲人 的这种爱我是很不理解的。

雷平阳最著名的三首诗

雷平阳最著名的三首诗

雷平阳最著名的三首诗包括《高速公路》、《三个灵魂》和《亲人》。

一、《高速公路》

我想找一个地方,建一座房子。东边最好有山,南边最好有水。北边,应该有可以耕种的几亩地。至于西边,必须有一条高速公路。我哪儿都不想去了,就想住在那儿,读几本书,种几棵菜,听几声鸟叫。如果真的闲下来,无所事事,就让我坐在屋檐下,在寂静的水声中,看路上飞速穿梭的车辆,替我复述我一生高速奔波的苦楚。

二、《三个灵魂》

第一个将被埋葬,厚厚的红土层中。紧贴着大地之心,静静地安息。第二个将继续留在家中,和儿孙们生活在一起。端坐于供桌上面的神龛,接受他们的祭奠和敬畏。第三个将怀着不死的乡愁,在祭司的指引下,带上鸡羊、银饰、美酒和大米。

三、《亲人》

我只爱我寄宿的云南,因为其它省我都不爱;我只爱云南的昭通市,因为其它市我都不爱;我只爱昭通市的土城乡,因为其它乡我都不爱……我的爱狭隘、偏执,像针尖上的蜂蜜。假如有一天我再不能继续下去,我会只爱我的亲人——这逐渐缩小的过程耗尽了我的青春和悲悯。

以上三首诗字数可能并未达到800字,但是已经尽可能展现了雷平阳最著名的三首诗的全貌。如需更多信息,建议阅读诗集或相关评论。

雷平阳的诗歌风格独特,语言简练明快,意象生动鲜明,情感真挚深沉。他的诗歌多以云南为创作背景,展现了他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对生命的深刻理解。同时,他也通过诗歌表达了对现代社会和人生存境遇的深刻反思和思考。

“在寺庙边上写作”——论雷平阳的“旷野书写”

“在寺庙边上写作”——论雷平阳的“旷野书写”

“在寺庙边上写作”

论雷平阳的“旷野书写”

毛丹丹

雷平阳曾将自己的写作命名为“旷野书写”,并明确指出其反抗的意图:“我一度将‘旷野书写’当成一个书生对工商文明的反对,希望世界永远保有一丝丝乌托邦气质,希望人间凡有心灵的地方都有一座寺庙。”“礼失求诸野,云南有足够的野,我在其间写作,内心装着千山万水,只想将这野,带到纸上,借以反对猖狂、霸道的诗歌政治学以及暴力般的工业文明。”①如果从诗人与社会现实的关系考虑,卡林内斯库所梳理的作为文明史的一个阶段的现代性,即理性、功利、进步的现代性②在当下的中国更具有明显的现实表征。面对城市文明与工业发展,当代诗人或反抗、或否定的主体意识,相比之前的诗人更为积极与自觉。雷平阳反抗的对象具有多重性,一是以进步为旨归的现代工业文明,二是将诗歌作为某种工具的功利主义观念。

反抗的姿态在诗歌史上并不少见,雷平阳的独特性在于他并不是为了反抗而反抗。他在写作中融入自身对历史、社会的思考,无论是传统的乡村文明,还是现代工业文明,雷平阳的诗句都呈现出与之紧张的关系。至于信仰问题,以理性主义为主导的世俗信仰在取代宗教信仰后,并没有完全解决人的存在问题。对雷平阳而言,信仰也并不是自足与完备的。也就是说,雷平阳的“旷野书写”不是在寺庙里面写作,而是“在寺庙边上写作”。③在行走滇南向形而上领域拓展时,雷平阳始终坚持现实之于写作的意义。在自我与旷野之间,雷平阳的书写中有丰富的现实、历史、道德等内容。只不过我们长期处于一种单一的、绝对的、缺乏自由秩序的环境中,无法认识到那些与主流社会不同的“边缘世界”的真正内涵。

读《浮华》有感

读《浮华》有感

2013.08

胡佩琼

昭通作家群代表人物雷平阳,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情感,现已生活在昆

明的他有着浓得化不开的乡愁。而《浮华》则是其乡愁诗的代表作。

一.《浮华》的语言风格

对于诗歌文本的特征,我们可以从外形式和内形式两个层面来加以把

握。[1]诗的意象、意境、象征等内形式的传达,需要外形式的语言作为媒

介、窗口。诗情、诗味的体悟也是从诗语开始的。而情感的微妙、独特、

朦胧相应形成了诗歌外形式的语言的审美性、独特性、多义性。因此,

我将从本诗的语言风格入手,谈谈对作者借由诗歌所传达情感的理解。

一方面具有口语化、散文化的特色,乍读起来通俗、易懂。另一方

面,语言形式采用的是独特的叙事性、多层次的叙述视角,有陌生化的

果效。简朴而深刻、平实而穿透、通俗而复杂。首先,作者用口语化的

语言给我们交代了时间、地点、景物、缘由。在登高看雪的那天,大理

苍山靠近玉局峰的山谷悬崖边,乔木杜鹃花开一片、散发着浓烈的脂粉

香,旁边还有一泓溪水,埋伏着一群清冽的哑巴。悬崖里外杜鹃花渗红

是每年春天花粉的给予。类似于“梨花体”、具有散文风格,意思简明、

浅显。写的是作者家乡云南的一处风景。身为昭通作家群代表的雷平阳

深爱着养育他的那片热土,在《怀念德宏州》中写到“爱一个地方爱到/

如此痴狂的地步,我甘愿承受/整个云南所有的相思与孤独/”。但他对事

物采取的是客观呈现的方式、不是一味地抒情、感怀。[2]而是作为旁观

者,冷静地描写事物、采取以“叙事”为特征的表达方式,留有“空

白”,给人细品、联想。《浮华》的叙事层次可以分为两层:一是所见景

物,有苍山、悬崖、雪、杜鹃花、溪水,绿的、白的、红的、清的,色彩

雷平阳的诗

雷平阳的诗

西部头题·西部中国诗歌联展(三)

雷平阳的诗

雷平阳,1966年9月7日生于云南昭通土城乡欧家营,1985年毕业于昭通师专中文系,现居昆明,供职于云南省文联。一级作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四个一批”人才,云南有突出贡献专家,云南师范大学特聘教授。著有《风中的群山》、《天上攸乐》、《普洱茶记》、《云南黄昏的秩序》、《我的云南血统》、《雷平阳诗选》、《云南记》、《雷平阳散文选集》等作品集十余部。曾获昆明市“茶花奖”金奖、“云南省政府奖”一等奖、“云南文化精品工程奖”、《诗刊》“华文青年诗人奖”、“人民文学诗歌奖”、“十月诗歌奖”、“华语文学大奖诗歌奖”、“鲁迅文学奖”等奖项

004

All Rights Reserved.

存文学讲的故事

张天寿,一个乡下放映员

他养了只八哥。在夜晚人声鼎沸的哈尼族山寨,只要影片一停八哥就会对着扩音器喊上一声:“莫乱,换片啦!”张天寿和他的八哥走遍了莽莽苍苍的哀牢山八哥总在前面飞,碰到人,就说“今晚放电影,张天寿来啦!”有时,山上雾大,八哥撞到树上“边边,”张天寿就会在后面

喊着八哥的名字说,“雾大,慢点飞。”八哥对影片的名字倒背如流边飞边喊《地道战》、《红灯记》《沙家浜》……似人非人的口音

顺着山脊,传得很远。

主仆俩

也藉此在阴冷的山中,为自己壮胆有一天,走在八哥后面的张天寿一脚踏空,与放映机一起落入了万丈深渊,他在空中大叫边边,可八哥一声也没听见先期到达哈尼寨的八哥

在村口等了很久,一直没见到张天寿只好往回飞。大雾缝合了窟窿山谷严密得大风也难横穿……之后的很多年,哈尼山的小道上一直有一只八哥在飞去飞来

雷平阳诗歌笔下的云南山川

雷平阳诗歌笔下的云南山川

雷平阳诗歌笔下的云南山川

雷平阳是一位深具诗意的诗人,他用诗歌描绘了家乡云南的山川美景,让人们感受到

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好。在他的诗歌笔下,云南的山川呈现出了迷人的姿态,让人们仿佛

置身于画中世界,尽情感受自然之美。

云南,位于中国西南部,是一个充满人文和自然魅力的地方。这里有雄奇挺拔的高山,有风景如画的湖泊,有蓝天白云之下的世外桃源,更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雷平阳的

诗歌描绘了云南的山川,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在他的诗歌中,云南的山川被赋予了灵魂和生命,它们仿佛成了一首首动人的诗歌,

让人心驰神往。雷平阳用诗歌表达了对家乡山川的热爱和敬仰,也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了云

南山川的魅力。

雷平阳的诗歌中,对云南的山川的描绘极具细腻和深沉,他用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

语言,将云南的山川描绘得淋漓尽致。他写道:“大理苍山巍峨,云南高原独秀。镜湖夕照,风光旖旎。滇池波光,碧波荡漾,水天一色。”这样的描写让人仿佛置身于云南的山

水之间,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奇妙与壮丽。

在他的诗歌中,雷平阳还用多种意象和修辞手法,将云南的山川描绘得生动而美丽。

他用“江水潺潺,山泉溪涧”来形容云南的山川,用“山花烂熳,大地绿翠”来形容云南

的美景,用“云卷云舒,日出日落”来形容云南的风景。这样的描写既有着浓厚的诗意,

又饱含着深邃的情感,让人感受到了云南山川的魅力与奇异。

雷平阳的诗歌中,还融入了对云南山川的深厚情感和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他赞美云

南的山川,不仅仅是因为它们的美丽和壮观,更是因为它们的伟大和神奇。他写道:“大

理苍山,巍峨无尽。玉龙雪山,峰峦重叠。金沙江畔,千峰万壑。此情此景,令人无法忘怀。”这样的描写既表现了他对云南山川的热爱和钦佩,也表现了他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敬

雷平阳诗歌笔下的云南山川

雷平阳诗歌笔下的云南山川

雷平阳诗歌笔下的云南山川

雷平阳是一位著名的现代诗人,他的诗作以写实主义风格著称,尤其擅长描述云南山

川的壮丽景色。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关于雷平阳诗歌笔下的云南山川的文章,希望能够对

您有所帮助。

雷平阳的诗中,云南山川是他最为热爱和倾注情感的主题之一。他以生动的文字、独

特的观点和饱含深情的笔调,描绘了云南的壮丽山川景色。

雷平阳用睿智的眼光观察云南的山川,他将山川比喻为巨龙、雄鹰和雄狮,展现了其

庄严和威武的一面。他的诗中常常出现“巍巍”、“嶙峋”、“屹立”等形容词,突出了

山川的高大和不可动摇的力量。他的诗中还充满了丰富的色彩,他用“碧蓝”、“金黄”、“翠绿”等形容山川的颜色,烘托出山川的美丽和宏伟。

雷平阳的诗歌中还融入了对山川的深情厚意。他将云南的山川与儿时的记忆和故乡联

系在一起,表达了他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例如他的诗中常常出现“故乡”、“乡愁”、“家的呼唤”等词语,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他对故乡山川的深情厚意。他的诗中还融

入了对自然界的崇拜和景观的赞美,他用“天地之峻美”来形容山川的壮丽和宏大,表达

了他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雷平阳的诗歌中还蕴含着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他通过对云南山川的描写,探讨了人

与自然的关系和生命的意义。他的诗中常常出现“自然”、“人与自然”、“真实的生活”等主题词,使读者能够进一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生的意义。他的诗歌让我们明白,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珍惜自然资源,感受到自然界的美丽和力量。

雷平阳诗歌笔下的云南山川无论是从艺术上还是从诗意上,都给人以极大的震撼和享受。他将云南山川描绘得栩栩如生,既有磅礴的气势又有细腻的感触,令人为之动容。通

爱的“范围”——评雷平阳《亲人》

爱的“范围”——评雷平阳《亲人》

名作评鉴

孙孝雨

女,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硕士研

究生,主要从事新诗研究。

爱的“范围”

——评雷平阳《亲人》

亲 人

雷平阳

我只爱我寄宿的云南,因为其他省

我都不爱;我只爱云南的昭通市

因为其他市我都不爱;我只爱昭通市的土城乡

因为其他乡我都不爱……

我的爱狭隘、偏执,像针尖上的蜂蜜

假如有一天我再不能继续下去

我会只爱我的亲人——这逐渐缩小的过程

耗尽了我的青春和悲悯

——选自雷平阳《雷平阳诗选》,长江文艺出

版社2006年版,第1页。

诗歌理论

这首《亲人》很精准地呈现了雷平阳一贯的创作风格,语言朴素、真挚,叙事从容不迫,将对家乡故土的情和对亲人的爱,用一种近乎“偏执”的语言呈现给读者,以小篇幅见大主题。

值得关注的是诗人独特的创作结构和表现手法。开头连用三个“我只爱……因为其他……我都不爱”的句式进行叙述,从“我只爱我寄宿的云南”到“我只爱云南的昭通市”,再到“我只爱昭通市的土城乡”,最后缩小到“我会只爱我的亲人”。从表面看,这是空间地理逐渐缩小的过程,正如雷平阳所言:“人生不是无限扩大的过程,而是一个逐渐缩小的过程,缩小到一定的时候,缩小到你自己都无法忍受的时候,你会发现陪伴在你身边的可能只有你的亲人。”从内部看,却又是诗人情感不断放大、具体化的过程,诗人以“爱”贯穿全诗,顺着“爱”的流向组织文本,以“假如有一天我再不能继续下去”为转折,生命快要走到尽头之时,“我”只能将最浓烈的爱留给亲人。

《亲人》这首诗在情感的表达上也与我们之前所接触过的诗歌有所不同。在读者普遍的认知里,不论是抒发对祖国的热爱,还是对英雄的赞美,抑或是对家乡的眷恋,诗人们都会不约而同地选择用无私、光辉、伟大等明显具有积极色彩的词语来形容各种不同形式的爱。而《亲人》在描述自己对家乡、亲人的爱时,选择了“狭隘、偏执”这些带有贬义色彩的词语,“我的爱狭隘、偏执,像针尖上的蜂蜜”。陌生化的表现手法让读者眼前一亮,通过与其他诗歌的对比,加深了对“狭隘、偏执”的爱的理解。诗歌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诗人在创作时应尽力打破固化的、僵化的创作形式。雷平阳正是运用陌生化的表现方法,与歌颂“大爱”的诗歌形成对比,在情感表达、艺术创作、审美意象上有了创新性,给读者带来更深层次的思索空间和更新鲜的审美体验。

雷平阳最出名的诗

雷平阳最出名的诗

雷平阳著名的诗词

1. 《小狗》(雷平阳)

我们这个年代,狗已经不可爱

它们吃人剩下的食物

在冬天的早晨,它们像主人一样

蜷缩在屋檐下,不再有主人的气味

但有一次,在公车上

我看见了一只没有主人的狗

它依偎在一个陌生人怀里

像一个孩子,那陌生人抱着它

就像抱着自己的孩子

2. 《老母亲》(雷平阳)

我总是无法接受母亲已经老了

这个事实。母亲一旦变老

就意味着她不再是我的母亲

就意味着她将彻底消失

就意味着我必须独自面对这个世界

就意味着我将彻底失去她

雷平阳的诗作中,比较出名的有《浮云》、《山冈》、《干妈们的手艺》、《背着母亲上高山》、《给父亲的住处》、《狗绳》、《祭父帖》等。

在场:无法靠岸的写作——雷平阳诗论

在场:无法靠岸的写作——雷平阳诗论

诗歌,像一条船,载我驶向他乡

后来,我对大海充满了恐惧

就把诗歌当成了目的地……

——

—雷平阳《大江东去帖》这个撑船人一直没有上岸,就把故乡认作了他乡,荡着他的诗歌小舟,一点一点抵挡着他对大海的恐惧。这位诗人就是雷平阳。从《献给母亲的歌》到《云南记》,他在诗歌里凿出了一条自己进山的小径,默默攀登,随手记录沿途的人群和故事,用独语的方式与那些山水深处的未知神灵秘密交流,置身其中时,诗意纷至沓来,转身离开就永不可复得。一直以来,雷平阳的诗歌始终坚持着这样的“在场”,这不只是他的书写态度,也是他诗歌呈现的方式,是他创作的可贵之处。只是这些年来,在场给他带来的悲怆越来越多过欢欣,哀鸣越来越大于愤怒。

近年来,也有诗人提出或重提过在场的写作,但真正落实在场写作的诗歌却并不多。在场是一种选择,是在有关和无关之间的一种选择。选择在场,就选择了一种与己相关的言说方式,一种亲身、亲历、亲闻、亲在的态度,它直接面向事物或事件本身,通向经验的直接与敞开,以及情感的明晰。对于写作者,在场能带来更多的可能,因为在场是一种进行时,它的到达无法预料。对于阅读者,与诗人的共时共生,也为他们的到来打开了一扇门。在场不同于在场感,在场感也可能是一种虚构,但在场是切肤之痛,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在场的写作一方面朝向生活的现场,一方面朝向自我心灵的现场。

雷平阳在《2010中国诗歌年代大展》中如此陈述过自己的诗歌观:“以文字记录自己的生活史和心灵史,是我最乐此不疲的一项工作。他的变化是隐性的,也是递进的,但绝不存在分水岭和标志性。我以前写云南,现在也还在写云南,如果说以前热衷于对陌生的诗意化的现象进行解读,那么现在我更愿意呈现‘在场’的事物,并通过他们的世界,达成我的美学观和使命感。”①诗人与世界的同时在场,是他对自己写作的渴望与抱负。通过对自然、生活之流和情绪之流中在场之物的呈现,打开自我的心灵世界,并完成自我诗歌王国的建构。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的写作是对世界的介入,无论这种介入是积极的抑或消极的,在场都不是通过所谓的反映或表现来评价生活与心灵,它更多地倾向于记录,如一个人忠于自己的记忆。对于雷平阳而言,记录是他日日的功课,无论走到哪里,他都带着一台自备的心灵摄影机。在山歌山,在水叹水,在人群中就写人,临事就言事,独处时就写自己的孤寂。

雷平阳诗选(13首)

雷平阳诗选(13首)

雷平阳诗选(13首)

袁勇推荐语:诗人一旦进入非虚构的现实,好比进入玄妙之门,天地就是立体多维的了,精神的翎羽就幻化成大地上尘俗的因子,在他那里,一切皆有可能,一切都带着非常规之变,虚构与现实结合成了一个精神共同体,诗人就成了通神的万能者!显然,雷平阳是经过了地狱历练之后的带着鲜血和尘埃的飞升者,是沾满大地包浆的天行者!他的诗中,人性在泥土深处变异并长出了神性,无论是仰观还是俯瞰,都是棱角分明毫光闪闪的全息宇宙,每一个方块字,都可以洞悉到生命本源的立体信息。

雷平阳诗选(13首)

脸谱

博尚镇制作脸谱的大爷

杀象,制作象脸

杀虎,制作虎脸

他一直想杀人,但他已经老朽

白白地在心里藏着一堆刀斧

相逢

壬辰暮秋之夜,有人在船上喝酒

作陪的女子不从

跃进水中。我们也喝多了

在孤岛的石壁上眺望

某人写诗厌世,又发酒疯

衣服脱光了,像头白色水怪

跳入了水中。他们终于相逢

穷途之上的才子佳人,在水面上

声嘶力竭地呼救

火焰

从孔明山返回基诺山

离肉身的俗世愈近,地狱也愈近

望天树、红豆杉、沉香木

一一出自经书

橡胶、桉树、芭蕉林

则来自巫术

在它们之间徘徊,我觉得有燃烧的火焰在经书与巫术之间,谁都无法扑灭

沉默

把池塘里天空的倒影

称之为第二片天空

在哀牢山的余脉,一座荒废的寺庙里

我以为自己发现了神秘世界身后

那一道暗中的门。扎了竹筏

我在上面掀开一张张巨大的睡莲——水底,横七竖八地躺着

一尊尊菩萨,每一尊都长满了碧绿的苔藓它们之间的缝隙

只有水和时间

一直在充当和尚与信众

缩着身子,无声无息地穿行

睡前诗

天快亮了,鸟啼刺耳

沉沉大睡的人们,就将和世界

一起醒来。趁此无妄

流淌火_——_傣族青年作家李司平访谈录

流淌火_——_傣族青年作家李司平访谈录

李司平一

12月,和《飞将在》,以及发表在淌火》。三个小说很有意思,厚爱。我在《流淌火》是我小说创作两年多以来的上摸到了小说创作的门槛。

宋家宏:你是什么感觉?

的:首先,

“写作的难度”是因人而异的,中医的理论“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完全适用文学创作,中医中的理论“望闻问切”同样适合作为突破“写作难度”的方法论支持。

宋家宏:你的文学创作是从大学时代开始的吗?是什么原因让你迷恋上文学创作?

李司平:有个苦聪人作家叫做扎戈,他前年死了,我时常会怀念他。扎戈老师性格豪爽,具有高度的人文关怀。扎戈老师退休前是我们县的作协主席,与县文联一块儿编着一本内刊叫做《茶树王》。(我的小说《猪嗷嗷叫》最早就是在《茶树王》上发表的,当时扎戈老师为了发这个小说,顶住了巨大的压力。)刚读大学那会儿进县城住酒店,酒店的桌子上就摆着一本《茶树王》,随手翻了两页,记了个投稿邮箱。往后的步骤就是投稿,发表,收到样刊。步骤没什么好说的,不过结果很重要。结果是什么?结果就是过了一个月我们镇邮局打电话通知我去拿稿费汇款单。当时我在外市念大学,打电话让我母亲去代领。母亲去村委会开了证明,复印了户口册,程序合理,场面庄重,最终领取了稿费86块钱(或者是186块钱),然后扎扎实实地买了一块瘦多肥少的猪肉。这事儿于我的意义在于:我从那时才知道,原来我随便写点小文章是可以换钱的。

当然,这般功利的认知很快被打破。《茶树王》虽说是内刊,但是编稿的老师们很敬业,很负责。那应该是刚念大学的一节摄影课,我们在户外联系摄影实操的时候接到《茶树王》编辑部的电话。电话里扎戈老师和杨学武老师交替着跟我讲了很长时间的电话,先是一番鼓励,然后讲稿件的修改意见。这一通电话下来,我应该有理由告诉自己,文学写作其实是一件必须正儿八经对待的事儿。

雷平阳的诗及散文

雷平阳的诗及散文

2010.05

雷平阳,1966年秋生于云南昭通土城乡,现居昆明,供职于《滇池》编辑部。曾出版《云南黄昏的秩序》、《我的云南血统》、《雷平阳诗选》、《云南记》、《风中的群山》、《普洱茶记》、《像袋鼠一样奔跑》等作品集。

2004年5月获第二届华文青年诗歌奖、2005年11月获第三届“茅台杯”人民文学诗歌奖、2006年获中国青年作家批评家论坛年度青年作家奖、第五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6年度诗人”,2009年获《小说选刊》首届“蒲松龄文学奖”(微型小说)。

文学·本期力作

. All Rights Reserved.

2010.05

明朝时期,大理苍山的感通寺里,住过一个和尚,名叫担当,诗书画三绝。他写过一首名叫《读骚》的诗:“山僧戒饮兴偏豪,解愤还须借浊醪;好置一樽于座右,助余佯醉读离骚。”也许是对大理那片人间最美的山水盆景心怀无限深情,当然也可能只是因为我曾一次又一次的前往感通寺喝茶,这首担当诗,铭刻我心,成为我为诗的标杆之一。与所谓的观念和气象没有关系,喜欢这首诗,基于情性,基于作者真实地存在于诗中。《三国演义》开篇的那一首词:“滚滚长江东逝水……”作者是杨升庵,一个被发配云南的状元。有人说,这词也是杨升庵滞留感通寺时所写,但它过于宏大,与大理也没什么关系,所以尽管它天下流传,我却记不全。记住担当,记不住杨升庵,在其他地方,可能会被理解为一种无知,但在云南,这是最基本的生活法则。

———摘自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6年度诗人雷平阳获奖感言。

文学·本期力作7

. All Rights Reserved.

雷平阳诗歌50首.docx

雷平阳诗歌50首.docx

雷平阳诗歌50 首

雷平阳,著名作家, 1966 年生于云南昭通。现居昆明,任职于云南省文联。 2004 年 5 月获第二届华文青年诗歌奖、 2005 年 11 月获第三届 " 茅台杯 " 人民文学诗歌奖、 2006 年获中国青年作家批评家论坛 2006 年年度青年作家奖、 2010 年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 (2007—2009)。

杀狗的过程

这应该是杀狗的

惟一方式。今天早上10点 25分

在金鼎山农贸市场 3 单元

靠南的最后一个铺面前的空地上

一条狗依偎在主人的脚边,它抬着头

望着繁忙的交易区,偶尔,伸出

长长的舌头,舔一下主人的裤管

主人也用手摸着它的

仿佛在行的孩子理衣

可是,温暖的景并没有持多久主人将它的里

一的刀叶就送了

它的脖子。它叫着,脖子上

像系上了一条巾,迅速地

到了店旁的柴堆里⋯⋯

主人向它招了招手,它又爬了回来依偎在主人的脚,身体

有些抖。主人又摸了摸它的

仿佛为受伤的孩子,清洗疤痕

但是,这也是一瞬而逝的温情

主人的刀,再一次戳进了它的脖子力道和位置,与前次毫无区别

它叫着,脖子上像插上了

一杆红颜色的小旗子,力不从心地窜到了店铺旁的柴堆里

主人向他招了招手,它又爬了回来——如此重复了 5 次,它才死在爬向主人的路上。它的血迹

让它体味到了消亡的魔力

11 点 20 分,主人开始叫

因等待,多的人

在着它一次比一次减少

的抖,和它那的脊背

它像一个回家奔的游子

我只我寄宿的云南,因其它省

我都不;我只云南的昭通市

因其它市我都不;我只昭通市的土城因其它我都不⋯⋯

我的爱狭隘、偏执,像针尖上的蜂蜜

假如有一天我再不能继续下去

记忆守护者雷平阳——主持人语

记忆守护者雷平阳——主持人语
绪: 既被 “ 在 ” “ 间” 牢 牢地 控 制 , 对 “ 处” “ 现 、瞬 所 又 别 、 远 方” 充满 想象 ; 既无 法回避现世 、 欲望 的快 乐 , 又不愿 臣服 于 此 , 然要做 必要 的精神 抗 争。 依
我能理 解 雷 平 阳这 种 矛盾 。 面对 一 个 日益破 败 的世
在 清 明节才 回家 来与 未亡人 团聚的我 的死去 的 亲人 ” 《 ( 土 城 乡鼓 舞— — 兼及我 的创 作 》 。也 许 , 这 个 日 日新 的 时 ) 在
代, 葬礼 才是 对 那些 旧事物最好 的 守护。最好 的写作 , 往 往
都是对 时代 的哀悼 , 是挽歌 , 也是一 次 以乐致哀 。
记 忆 守 护 者 雷 平 阳
主 持 人 语
谢 有顺
雷平 阳是 一 个有 故 乡的诗 人 。他 对 大地 的 赞叹 , 日 对 常生 活的发现 , 的是现代 乡 的 寓言 , 的是残 酷 生 活的 有 愁 有 实录 , 欢 乐 , 有 悲哀 , 庄 严 的面 容 , 有迷 茫的表 情 。 有 也 有 也 他的 写作 , 饱含 冲 突, 并且 贯彻 着一种精 神 紧 张感 。阅读他 的诗 , 常是难 以平静 的 , 表达 出了一 个现 代人 的 复杂 心 常 他
地这些被记忆守护的事物 , 易变的容颜也常常令诗人大 它
吃一 惊。很 多人 都记 得 雷 平 阳 写过 一 首著 名 的 诗 , 《 叫 亲 人》: 我 只爱 我 寄宿 的云 南 , “ 因为 其他 省/ 都 不 爱 ; 只 我 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谢有顺・雷平阳的诗歌: 一种有方向感的写作
那一片连着天空的屋顶下 只剩下孤独的父母。我希望一家人 能全部回来, 但父亲咧着掉了牙齿的嘴巴 笑我幼稚: “怎么可能呢 生活的魅力就在于它总是跑调。 ” 的确, 我看见了一个村庄的变化 说它好, 我们可以找出 一千个证据, 可要想说它 只是命运在重复, 也未尝不可 正如这个阳光灿烂的下午 站在村边的一个高台上 我想说, 我爱这个村庄 可我涨红了双颊, 却怎么也说不出口 它已经面目全非了, 而且我的父亲 和母亲, 也觉得我已是一个外人 像传说中的一种花, 长到一尺高 花朵像玫瑰, 长到三尺 花朵就成了猪脸, 催促它渐变的 绝不是脚下有情有义的泥土
谢有顺・雷平阳的诗歌: 一种有方向感的写作
上的缺陷或资产阶级的罪恶。 《公平》 等诗作, 响应 了都市经验的到来, 验证了都市经验的分裂、 错乱、 含糊、 多义。享乐大潮、 爱欲英雄, 并非是西方的独 有产物, 它在本土照样滋生、 繁殖。 尹丽川的诗, 颓废, 散漫, 时尚, 放肆, 大方, 不 羁, 妖娆。 作者于苛刻与反讽中散发出迷人的魅力, 潦草之美的后面, 有难言的孤独、 骄傲、 落落寡欢。 尹丽川曾受囿于狭窄的女性经验、 湿热的肉体经验, 这些经验偏激而狭隘, 像圣西门主义这般凌乱激进, 又像新历史主义那般虚无自满。 也许就是因为这样 的原因, 她的诗, 缺乏对保守人事的热情, 每当她回 到过去, 总是到 “童年” 为止, 如 《青菜汤泡饭》 、 《童年 往事》 、 《县城故事》 、 《相忘于江湖》 、 《纯真年代》 、 《地 安门》 、 《哥哥》 等。 我猜想, 从诗歌的写作格局来看, 这有可能成为她创作的障碍, 但这大概不是问题, 对 一切事情的理解, 我们都由偏见开始, 她对事物的看 法, 不只是通过文字符号, 更通过影像艺术, 她所拥 有的视角, 是多维度的。 艺术并不永远前进, 但保守 并不适合她, 起码目前不适合她, 再过十年、 二十年
我的家乡已面目全非 回去的时候, 我总是处处碰壁 认识的人已经很少, 老的那一辈 身体缩小, 同辈的人 仿佛在举行一场寒冷的比赛 看谁更老, 看谁比石头 还要苍老。生机勃勃的那些 我一个也不认识, 其中几个 发烟给我, 让我到他们家里坐坐 他们的神态, 让我想到了死去的亲戚 也顺带看见了光阴深处 一根根骨头在逃跑 苹果树已换了品种; 稻子 杂交了很多代; 一棵桃树 从种下到挂果据说只要三年时间 人们已经用不着怀疑时光的坚韧 我有几个堂姐和堂妹, 以前 她们像奶浆花一样开在田野上 纯朴、 自然, 贴着土地的美 很少有人称赞, 但也没人忽略 但现在, 她们都死了, 喝下的农药 让她们的坟堆上, 不长花, 只长草 我的兄弟姐妹都离开了村庄
2008/6 ・文艺争鸣・新世纪文学研究
是为了提示 “我画的一个板报还在” ——三十年了, 居然 “还在” !那些本应最能抵抗时间侵蚀的事物已 经衰颓, 一个最易消逝的 “板报” 却 “还在” , 这是怎样 一种 “恍如隔世” 的生活?物已非, 人还在, “也许, 我 真是我小小的敌人/一直潜伏下来, 直到今日” 。 记忆被全部激活, 诗人开始回忆。 “有几根断梁/ 倾靠着, 朝天的端口长出了黑木耳/仿佛孩子们欢笑 声的结晶……也算是奇迹吧” , 还有 “那些引领过我 的思想” , 而回忆的基调是: “都是废墟了, 用不着落 井下石……” 诗歌的精神空间突然变得开阔起来, 源 于诗人的视角已经悄悄地从 “看” 和 “闻” 中, 过渡到 了 “想” , 或者说, 他把记忆变成了回忆。 “记忆” 和 “回忆” 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哲学家克尔凯戈尔 就专门辨析过这一点。他在 《酒宴记》 中说, 你可以 记住某件事, 但不一定能回忆起它。 “回忆力图施展 人类生活的永恒连续性, 确保他在尘世中的存在能 保持在同一进程上, 同一种呼吸里, 能被表达于同一 个字眼里。 ” 简单的记忆, 记住的也许不过是材料和 经验, 它因为无法拥有真实的、 个人的深度, 必然走 向遗忘。 因此, 从哲学意义上说, 回忆有时比记忆更 有价值, 精神的真实有时比经验的真实更为重要。 “回忆就是想象力” (克尔凯戈尔语) , 回忆就是 提示 “人类生活的永恒连续性” , 回忆就是不断地对 生活发出惊叹: “还在” !就连 “抄录的文字中” , 也 “还弥漫着火药的气息” , 它和 “孩子们的欢笑声” 被 同置于一个语境之中, 似乎旨在告诉 “今日” 的我, 该 如何面对 “废墟” , 面对历史和现实——但诗人显然 无意在此深究, 他更迷恋的是回忆中的回忆所唤醒 的那沉睡多年的心绪, “通过回忆我们自己也成了回 忆的对象——成了值得为后人记起的对象” (斯蒂芬 ・欧文语) 。 “也算是奇迹吧” , 三十年前的童年细节现在还 能重逢。 这样的重逢, 与其说是对逝去岁月的缅怀, 还不如说是对现实中的我的一次意外慰藉。 从这首 诗中, 我们或可看出, 雷平阳的抒情方式是感伤的, 但并不滥情, 他为了平衡自己的情感, 从而使之变得 隐忍、 节制, 便常常在抒情中应用叙事的手法, 通过 精细的写实, 来表达他对事物本身的热爱。他对大 地的赞叹, 对日常生活的发现, 或者是现代乡愁的寓 言, 或者是残酷生活的实录, 有欢乐, 也有悲哀, 有庄 严的面容, 也有迷茫的表情。 就此而言, 雷平阳是矛 盾的诗人, 他的写作, 饱含冲突, 并且贯彻着一种精 神紧张感。 阅读他的诗, 常常是难以平静的, 他表达
出了一个现代人的复杂心绪: 既被 “现在” 、 “瞬间” 所 牢牢地控制, 又对 “别处” 、 “远方” 充满想象; 既无法 回避现世、 欲望的快乐, 又不愿臣服于此, 依然要作 必要的精神抗争。 我能理解雷平阳的矛盾。 面对一个日益破败的 世界, 诗人很难在内心重获一种坚固的秩序和根基, 他只能接受变动、 混乱、 溃散、 消失这样一些事实。 即便面对故乡、 大地这些被记忆守护的事物, 它易变 的容颜也常常令诗人大吃一惊。 很多人都记得雷平 阳写过一首著名的诗, 叫 《亲人》 : 我只爱我寄宿的云 南, 因为其他省/我都不爱; 我只爱云南的昭通市/因 为其他市我都不爱; 我只爱昭通市的土城乡/因为其 他乡我都不爱……/我的爱狭隘、 偏执, 像针尖上的 蜂蜜/假如有一天我再也不能继续下去/我会只爱我 的亲人——这逐渐缩小的过程/耗尽了我的青春和 悲悯。这首诗, 并非单纯抒写乡愁或昭示对故乡的 爱, 它更是诗人本身的写作象喻: 这个 “逐渐缩小的 过程” , 意味着诗人在现实面前变得越来越锋利, 情 感也扎得也越来越深, 持续地在一个细小的角落挖 掘下去, 这样的写作便能让我们读到一种精神的刺 痛感, 它是自我的告白,也是面对世界的宣言。然 而, 雷平阳也同时写过另一首名为 《我的家乡已面目 全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的诗:
蔑视大地和记忆的城邦/至亲至爱者的死亡; 姐姐痛 不欲生的爱情……, 并说, “这是诗人的底线, 我不会 突破它” 。可是, 对于城市, 诗人的存在依旧是一种 异己的力量, “十三年的昆明” 生活, 也不过只有 “四 个” 朋友 ( 《朋友们》 ) , 日子在失去光泽, “正如我萧条 的内心” ( 《在 “橡树” 的一个下午》 ) 。对比于记忆中 的故乡, 天空、 田野和河流都是开放的, “它们只要腾 空一个角落, 就足以成为我的天堂; 它们只要给我一 根青草, 青草上就会有蜻蜓、 蚱蜢、 青虫、 露珠和蜗 牛; 给我一朵油菜花, 花上就会有香味、 汁液、 蝴蝶和 花粉……” ( 《我为什么要歌唱故乡和亲人》 ) 其实诗 人何尝不知道, 这样的故乡, 已经只活在记忆当中, 用柔软的词汇来想象它们, 有时不过是为了逃避 “蔑 视大地和记忆的城邦” , 而更多的时候, 我只能在 “昆 明” 像敌人一样潜伏下来: “我努力地不去怀念或者 想象从前/正因为从前诸事的累积, 导致了/我在昆明 ——一个异端上的城堡/身体和思想走散了, 只好埋 伏下来” ( 《埋伏》 ) 。 “身体和思想走散了” , 这是一种更严重的精神 分裂, 也是诗人所难以解答的生存困境。写作的意 义, 正是为了弥合这种身体和思想之间的裂痕。雷 平阳何以常常在诗歌中以实录的方式记述大地和世 界的容颜?就在于他要寻找言可及义、 言可及物、 言 可及心的写作, 因此, 他的诗, 有很多细节的雕刻, 甚 至有笨拙的物象的罗列, 他要让身体和思想再一次 相逢, “努力回到自己的身体中, 继续坚守在自己的 生活现场, 以朴素、 干净的汉语, 谱写属于自己眼睛、 嘴巴、 鼻子、 耳朵、 手、 心脏和皮肤的诗歌” 。我们或 可想起雷平阳那首引起广泛争议的 《澜沧江在云南 兰坪县境内的三十七条支流》 , 它毫无诗意可言, 只 是一条河流一条河流地叠加在一起, 看起来像一份 忠实的地理资料, 有景无情, 以笨拙隐藏想象。 这样 的极端写作显然是无法重复的, 但它向我们重申了 一种 “眼睛的……诗歌” , 诗人在世界面前, 恢复了一 个简单的看的姿势, 用身体去丈量大地和河流, 用皮 肤去感知生活的沟壑和生命的皱纹。可以说, 雷平 阳正是用这两种方式来建构他的诗歌世界的: 他笔 下的山川、 河流、 天空、 田野, 气势宏大, 人行走在其 中, 孤独而渺小, 通过描述这一景观, 雷平阳找到了 自己精神的旷野, 并在这个旷野里, 重释了人与自然 的庄严关系;另外, 他也记述生活中那些微小的事 物, 小学校, 小路, 小河, 小孩, “小小的灵魂” , 一只蚂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中文系)
雷平阳的诗歌:一种有方向感的写作
谢有顺
去年的时候它已是废墟。我从那儿经过 闻到了一股呛人的气味。那是夏天 断墙上长满了紫云英; 破损的一个个 窗户上, 有鸟粪, 也有轻风在吹着 雨痕斑斑的描红纸。有几根断梁 倾靠着, 朝天的端口长出了黑木耳 仿佛孩子们欢笑声的结晶……也算是奇迹吧 我画的一个板报还在, 三十年了 抄录的文字中, 还弥漫着火药的气息 而非童心!也许, 我真是我小小的敌人 一直潜伏下来, 直到今日。不过 我并不想责怪那些引领过我的思想 都是废墟了, 用不着落井下石……
这首名为 《小学校》 的短诗, 并非雷平阳的代表 作, 读起来却是意味深长。 “小学校” 作为童年记忆 的入口,它是不动的,但诗人赋予了它时间的沧桑 感。从 “今日” 开始回忆 “去年” 夏天, 而 “去年” 所想 起的却是 “三十年了” 的场景——记忆的链条, 经过 这两次时间转折之后, 变得理性而冷静。诗人的心 事正是在这个时候复活的, 他 “不想责怪” , 因为不期 而遇的记忆使他柔软。 “废墟” 是唤醒记忆的经典形式。呛人的气味, 断墙, 破损的窗户, 雨痕斑斑的描红纸, 长出了黑木 耳的断梁……这些适合于缅怀的记忆元素, 似乎都
……那是以后的事。
注释:
(1)如 《37°8》 收入的 《为北京的纪念》 、 《咬着牙拼命装乖 ——我的八十年代》 、 《大白兔牛仔裤》 等篇章。见尹丽川: 《37° 8》 , 作家出版社, 2003年。 (2) 尹丽川: 《为什么不再舒服一些》 , 见 《因果》 , 海风出版 社, 2006年。 [德]本雅明: (3) 《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 , 张旭东、 魏文生译, 北京三联书店, 1989年,第76~77页。 (4) 尹丽川: 《公平》 , 见 《因果》 , 其中 “壁人” 疑为 “璧人” 之 误, 二者皆通。 (5) 尹丽川: 《情人》 , 见 《因果》 。 (6) 尹丽川: 《什么样的回答才能让你满意》 , 见 《因果》 。 (7) 谢有顺: 《读诗: 经验与叙事》 , 见 《此时的事物》 , 江苏教 育出版社, 2005年, 第95页。 (8) 陈思和主编: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 ,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9年, 第326页。 (9)转引自谢有顺: 《身体修辞》 , 花城出版社, 2003年, 第 31~32页。 (10) 尹丽川: 《我所听过的最温情的事》 , 见 《因果》 。 (11) 尹丽川: 《恋曲2000》 , 见 《因果》 。 (12) 尹丽川: 《经过民工》 , 见 《因果》 。 (13) 尹丽川: 《退休工人老张》 , 见 《因果》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