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医生:儿童是创伤后压力疾患的高危险群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印度洋⼤地震及引发的海啸在短短⼏⼩时内就夺去了⼗⼏万⼈的宝贵⽣命,造成了巨⼤损失。
这不仅是有关国家的灾难,也是全⼈类的灾难。
这⼜⼀次说明了⼈类在⼤⾃然灾难⾯前的脆弱性。
灾难不仅仅给受害者带来了⽣存环境的毁坏、带来了许多⾝体创伤性疾病、会暴发⼤规模的传染性疾病,⽽且灾难和灾难所导致的房屋的被毁、财产的毁失、亲⼈的死亡等对于灾难幸存者来说是⼀个⾮常⼤的⽆法承受的社会⼼理应激源。
在如此⼤的应激源⾯前,绝⼤多数幸存者会出现情绪⿇⽊、⽆助、绝望、抑郁、内疚、变得胆⼩害怕、睡不踏实或整夜不眠等痛苦的体验以及出现急性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症、⾃杀或诱发其他严重的精神疾病等严重的精神卫⽣问题。
创伤性事件受害者⼤概有四类⼈:事件幸存者、事件⽬击者、事件当事⼈的亲⼈、和救援⼈员。
那些在创伤性事件中已经失去⽣命的当事⼈,他们的痛苦已经在瞬间随着⽣命的逝去⽽永远地结束了。
⽽那些事件后幸存下来的当事⼈,事件⽬击者、当事⼈的亲⼈、以及救援⼈员在⼼理上会受到什么样的创伤和伤痛?⽆论是⾃然灾难事件,还是⼈为灾难事件,当这些创伤性事件过去以后,当受害者⾝体上的伤⼝愈合之后,他们是否还能象以往那样⾯对⽣活?是否还能保持以前对待⽣活和⼈际同样的信念?是否还能象以往那样对⽣活、⼯作和⼈际充满希望?是否还能象以往那样感觉到⽣命的意义?⼀些研究结果告诉我们:⼀个⼈终⾝暴露于创伤性事件的概率是:61%(男)、51%(⼥)。
突发创伤性事件(⽆论是⾃然的灾难,还是⼈为的灾祸)除了给事件当事⼈带来⾝体上的伤害以外,更重要的是会给当事⼈⼼理和精神上带来更⼤、更严重的伤害,以及由此造成当事⼈的思维⽅式,情感表达、价值取向、⽣活信念、以及对⽣命价值看法等许多⼈格上远期的变化。
严重的受害者会表现出⼀些严重的精神卫⽣问题,如急性应激障碍(ASD)和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对于⼀些⼉童受害者,创伤性事件的经历使他们梦魇连连,惊恐不安,出现紊乱或激动不安的⾏为。
压力与健康练习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_0
压力与健康练习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全部题型 4. 理论知识 5.理论知识单项选择题1.心理学意义上的压力概念是指在现实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中,()的刺激。
A.随时可能遭遇到B.偶尔才能遭遇到C.对人们有重要影响D.给人们带来身心伤害正确答案:A解析:心理学意义上的压力是指人在现实的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中,随时可能遭遇到的不同性质和不同强度的刺激。
这些刺激并不是独立地、单一化地呈现,它们往往纠合为一个整体,对人发生作用。
知识模块:压力与健康2.一般来说对人威胁最大的事情是()。
A.可控制的B.不可控制或不可预见的C.可预见的D.事先知道的正确答案:B解析:一般认为一件不可控制或不可预见的事情对人威胁最大。
实际上,真正威胁人的主要不是生活事件事实上的情况怎样,而是人们认为它们“不可控”和“不可预见”。
知识模块:压力与健康3.下列选项中,表述正确的是()。
A.压力是由不良刺激引起的B.挫折不仅会给人带来不愉快的情绪体验,而且会对人产生负面的影响C.对引起焦虑的生活事件的评估,可以是客观的,也可以是主观的D.人类最主要的压力源是环境正确答案:C解析:生活中的压力源可能存在于人们自身,也可能存在于环境中。
但是,人类最主要的压力源是人,人际关系是造成压力的最主要来源。
压力指使人感到紧张的事件或环境刺激,不一定是不良刺激引起的。
挫折虽然带来的是不愉快的情绪体验,但挫折对人的影响不都是负面的。
焦虑障碍就是指受不合乎现实或不合乎理性的害怕所困扰的状态,对焦虑的评估可以是客观的,也可以是主观的。
知识模块:压力与健康4.将具有威胁性或伤害性并因此带来压力感受的事件或环境称为()。
A.压力B.压力源C.焦虑D.挫折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压力与健康5.造成压力的最主要来源是()。
A.焦虑B.人际关系C.挫折D.学业失败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压力与健康6.在全新的生活环境中,陌生的风俗习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会使人产生心理压力。
2021年心理咨询师《变态心理学》模拟试题及答案(卷三)
2021年心理咨询师《变态心理学》模拟试题及答案(卷三)一、判断题1.新型抗抑郁药物主要是抑制神经元回收5-HT,从而改变情绪。
(是)2.只要是智商显著低于一般水平,即IQ低于70分便可诊断为精神发育迟滞。
(否)3.孤独症最主要的临床表现特征是人际的接触交往障碍与言语障碍。
(是)4.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诊断要点就在于活动过度与注意力易分散。
(否)5.随着年龄增长,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可自然痊愈。
(否)6.学习障碍儿童往往智力正常,但存在其他发育问题。
(是)7.精神分裂症发病越早,预后越不良。
(是)8.偏执型是精神分裂症的最常见类型,起病年龄较晚、多在中年,发展缓慢、多以妄想为主,一般不伴有感知障碍。
如果不涉及其妄想,其中不少人仍勉强可应付其日常生活。
(是)9.转介自己不能或不愿接收的来访者是心理咨询师的权利和义务。
(是)10.贪食症与厌食症的共同点就在于都有体像障碍与担心发胖的恐惧。
(是)11.在所有的心理疾患、包括抑郁症之中,厌食症的死亡率最高。
(是)12.女性往往比男性更多地抱怨有失眠。
(是)二、单选题1.孤独症在IQ低于35分的(B)中更常见,但在IQ分数高一点的人群中则(B)更多见。
A.男性,女性;B.女性,男性;C.男性,男女都不是;D.女性,男女都不是2.儿童最常见的发展障碍是(D)。
A.孤独症B.精神发育迟滞C.抽动秽语综合症D.注意缺陷多动障碍3.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最典型的特征是(C)。
A.学业成绩不良,B.交友困难,C.活动过度,D.低自尊4.依据DSM-IV,下列不属于学习障碍的是(C)。
A.阅读障碍,B.数学障碍,C.学业成绩不良,D.书面表达障碍5.儿童学习障碍最根本的特征是学习成绩(B)。
A.高于其年龄、IQ与受教育程度所应达到的水平,B.低于其年龄、IQ与受教育程度所应达到的水平,C.年年下降,D.比50%的同龄儿童低6.研究发现(A)与精分的发作和复发有关。
A.生活应激事件,B.孤独症,C.厌食症,D.社交恐怖7.精神分裂症最常见的幻觉是(A)A幻听B幻视C幻味D幻触E幻嗅8.关于精神分裂症单纯型,下列何种说法不正确(E)A多在青少年期起病B病程缓慢C生活疏懒D兴趣及活动逐渐减退E常伴有幻觉、妄想9.脑内突然涌出大量异己的奇怪的念头,病人对此也感莫名其妙,且不能控制。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在灾难发生后,如果社会心理预防干预措施及时而且得当,则可以防止受害者在灾难后远期发生进一步的社会功能减退和更严重的精神障碍的发生。其中一项重要的措施是针对学生、家长、教师、及学校管理人员进行的学校教育计划,这一计划基于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这些人在灾难后都能为了孩子的教育而重新聚集在一起,这样就有机会使他们成为一个有机的核心群体,来非常有效地接受精神障碍预防方面的宣教,然后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们。生活在发展中国家的妇女,是家务的主要承担者,是一个重要的急需帮助的群体,需要通过帮助使她们尽快担当起照顾家人的职责和开始重新生活的勇气。
另一个需要关注的群体是那些在灾难中失去了家园而变得无家可归的人们,他们在漫长的等待政府重建计划中逐渐变得消沉。在这些人中出现可明确诊断的病理症状的患者明显增多,需引起专业人员的重视。如果精神卫生专业人员没有经过良好的有关灾难引起的精神卫生问题的培训,则有可能忽略、误诊、误治那些严重的急性应激反应,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焦虑抑郁综合症等在急性期有可能逐渐加重的症状。
1.向工作人员介绍正式的,有时间进度表的、有计划的任务。
2.让救援成员说出他们的感受,并给与认真的倾听。
3.就救援队员彼此的认知、情绪、生理反应进行互相交流。
4.解释、承认、理解救援人员所出现的各种反应。
5.用认知和教育的方式甄别出应对各种反应的方法。
精神卫生工作者对大多数幸存者进行的心理治疗主要针对两方面的内容:创伤性记忆和在危险境遇中所出现的各种生理心理反应。这两种情况在灾难结束后都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在心理治疗中,专业人员通常会运用认知疗法、暴露疗法和行为疗法、EMDR等心理治疗方法,其目的主要是让受害者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身心得到疗养,尽快从灾难带来的创伤性记忆、反复闯入的灾难性情境、恐惧和悲痛中解脱出来。有关灾难的当时的情境画面、声音、气味、内心体验常常会在受害者的脑子里一遍又一遍的浮现。慢慢地、他们逐渐丧失了对焦虑和痛苦的感知,精神变得麻木、对未来失去希望、行为变得退缩等。
新时期关于学生童年期心理创伤的研究 资料
新时期关于学生童年期心理创伤的研究有关学者研究发现,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思想工作,效果并不明显。
这是因为学生在童年期有过创伤性经历后在学习、生活中总是不能表现自我,大部分有过创伤性经历的人都会产生心理问题,这就像在人生历程中埋下的定时炸弹,随时会因为一些其他诱因造成爆发,不仅对个体造成严重的心理影响,还会伤及他人,成为社会的一个隐患。
一、童年期创伤概念的界定在DSM-IV中,美国临床心理学家Jnogsma进行了有关儿童虐待描述,将童年创伤作了以下具体界定:第一,患者童年情绪上痛苦,产生了适应不良的应对机制,表现出分裂现象(心因性的神游症、多重人格、恍惚状态、人格解体)和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
第二,患者童年曾受过虐待(包括肉体、性或情感方面)。
第三,患者父母工作太忙、不在身边忽视患者在躯体或感情。
第四,患者童年生活混乱,父母有心理疾病、反社会行为,经常乱交异性伴侣,患者在儿时频繁更换看护人,多继父母兄弟姐妹、年纪较小时背负经济压力。
第五,患者父母苛刻、完美主义,经常贬低、过多批评使患者感到威胁,或者有些监护人过分虔心某种宗教或信条。
第六,患者形成与早期痛苦生活经历有关的压抑愤怒、非理性恐惧、低自尊、抑郁或焦?]不安等行为。
二、童年期创伤性经历造成的影响在儿童时期,童年创伤的短期影响主要是“躯体虐待所造成的身体伤害由轻(青肿、擦伤)到重(骨折、内脏出血、昏迷),甚至是器质性损伤和器官脏器功能性损伤,乃至生命垂危”。
上述损伤对儿童和青少年的生长发育产生严重影响,破坏了正常生理功能,甚至造成终生伤残。
大量相关心理治疗实践研究显示,患者早年若遭受过不良刺激,极易产生持久影响,现已有许多案例显示,部分心理疾患甚至躯体疾病归咎于童年期心理创伤。
(一)引发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在婴幼儿、童年期受到虐待、情感忽视,造成了扣带回、杏仁核、眶前叶、海马回的损伤或代谢异常,形成共情缺陷,引发反社会人格障碍。
相关调查显示,在儿童期受到严重虐待的儿童产生对抗社会的暴力行为的几率较大,受虐儿童的人格异常发生率是正常儿童的4倍。
2020年山东省华医网补修补考课程项目题库及答案
2020年山东省华医网补修补考课程项目题库及答案本文档包含以下项目课程内容较多下载后使用Ctrl+F定位查找题目医学信息检索与文献管理软件应用医院感染控制策略辐射对呼吸系统的损伤与防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与管理传染病的传播与防控合理饮食,远离慢病临床常见疾病的运动处方人群健康研究的统计学方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应急法律法规医护人员心理健康与维护人群健康研究的统计学方法人群健康研究的统计学方法(一)1、各类别间没有程度上的差别,为(D )· A、统计量· B、数值变量· C、有序分类变量· D、无序分类变量2、身高(cm)为( B )· A、统计量· B、数值变量· C、有序分类变量· D、无序分类变量3、从同一总体中抽样,得到某变量值的统计量和总体参数之间有差别,被称为(C )· A、变量· B、统计量· C、抽样误差· D、概率4、“性别分男女两类”属于( D)· A、类别资料· B、计量资料· C、等级资料· D、计数资料5、观察对象的特征或指标称为(A)· A、变量· B、统计量· C、抽样误差· D、概率人群健康研究的统计学方法(二)1、以下关于正态分布的特征描述错误的是(B )· A、正态分布是以均数为中心左右对称· B、正态分布曲线在横轴上方均数出最低· C、正态分布有两个参数,即均数和标准差· D、正态分布的面积是有一定规律性的2、离散趋势的指标不包括( D)· A、全距· B、四分位数间距· C、方差和标准差· D、几何平均数3、以下离散趋势的指标与离散程度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B )· A、全距越大说明资料的离散程度越小· B、Q值越大说明资料的离散程度越大· C、标准差越大说明资料的离散程度越小· D、变异系数越大说明资料的离散程度越大4、全距用(B )表示· A、X· B、R· C、Q· D、S5、方差的单位是(B )· A、观测值单位· B、观测值单位的平方· C、观测值单位的立方· D、观测值单位的三次方人群健康研究的统计学方法(三)1、以下关于标准误的意义描述正确的是(C )· A、标准误大,均数抽样误差小· B、抽样误差小,表示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差异越大· C、衡量均属抽样误差的大小· D、抽样误差大,用样本均数估计总体均数越可靠2、以下关于均数的抽样误差和标准误的说法错误的是( B)·A、实际研究中,常以样本标准差作为标准误的估计值来计算标准误· B、实际研究中标准误是已知的· C、n固定,均数的抽样误差与标准差成正比· D、标准误小,均数的抽样误差小3、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比较的t检验第一步为( D)· A、确定概论,作出统计推断· B、确定P值,作出推断结论· C、选定检验方法,计算检验统计量· D、建立检验假设,确定检验水准4、标准误计算公式反应了(B )· A、偏态分布资料的离散程度· B、样本均数之间的离散程度,均数抽样误差的大小· C、偏态分布资料的集中趋势· D、各观察值离均数的远近不同5、t分布反映( B)的分布· A、总体均数· B、样本均数· C、总体指标· D、样本指标人群健康研究的统计学方法(四)1、(D )在表的左侧,表明被研究事物的主要特征,相当于句子的主语· A、备注· B、标题· C、纵标目· D、横标目2、相对数常用指标不包括(D )· A、率· B、构成比· C、相对比· D、绝对比3、以下关于率的抽样误差代表意义描述错误的是(B )· A、率的抽样误差越小,说明率的标准误越小· B、率的抽样误差越小,用样本推论总体时,可信程度越低· C、率的抽样误差越小,用样本推论总体时,可信程度越高· D、率的抽样误差越大,说明率的标准误越大4、率表示( A )· A、某现象发生的频率或强度· B、事物内部各组成部分所占的比重或分布情况· C、两个有联系指标之比· D、某事物内部各组成部分出现的频率5、以下关于构成比的特点描述不正确的是(B )· A、各组成部分构成比的总和为100%或1· B、其值在1-100之间变动·C、某一部分构成比发生变化时,其他部分的构成比也相应地发生变化· D、其值在0-1之间变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应急法律法规正确解读和理解我国现行各类突发公共卫事件规范(总论上)1、公共卫生事件的基本特征包括(D)?· A、突发性· B、公共属性· C、危害的严重性· D、以上都是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包括(D)?· A、重大传染病疫情· B、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C、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 D、以上都是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要做好防范第一,必须有(D)?· A、监测报告系统· B、识别系统· C、预警系统· D、以上都是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要贯彻好生命至上的原则,需要(D)?· A、更新观念· B、较强的医疗救治队伍和能力· C、药品及器械的储备· D、以上都是5、我国现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规范的主旨包括(D)?· A、预防为主· B、生命至上· C、统一指挥· D、以上都是正确解读和理解我国现行各类突发公共卫事件规范(总论下)1、典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案例揭示当前工作中尚存在的困惑有(D)?· A、临床诊断与CDC复核之间的关系· B、监督执法与调查处置之间的关系· C、法定与非法定传染病之间的关系· D、以上都是2、制定方针政策属于(A)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职责?· A、卫生行政部门· B、各级各类医疗机构· C、疾控系统· D、卫生监督机构3、黑龙江省密山市群体癔病事件发生后,当地卫生领导部门如何反应?D· A、动员医疗卫生力量积极抢救治疗;·B、领导.专家向家长和群众通报.解释疾病的发生情况.可能病因和生病学生的医救情况;· C、向上级领导及时报告,请北京专家到现场救助。
历年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是什么
历年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是什么历年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是什么历年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是什么2001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行动起来,促进精神健康2002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精神创伤和暴力对儿童的影响2003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抑郁影响每个人2004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儿童、青少年精神健康:快乐心情,健康行为2005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身心健康、幸福一生2006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健身健心,你我同行2007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健康睡眠与和谐社会2008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同享奥运精神,共促身心健康2009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行动起来,促进精神健康2010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沟通理解关爱心理和谐健康2011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承担共同责任,促进精神健康2012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精神健康伴老龄,安乐幸福享晚年2013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发展事业、规范服务、维护权益2014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心理健康,社会和谐2015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心理健康,社会和谐2016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心理健康,社会和谐2017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共享健康资源,共建和谐家庭2018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健康心理,快乐人生2019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心理健康社会和谐我行动——进校园,进家庭,进社区2020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弘扬抗疫精神,护佑心理健康设立宗旨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由世界精神卫生联盟提出。
为了提高政府部门、社会各界,广大群众对精神卫生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普及精神卫生知识和对精神发育障碍疾病的研究认识,计划10月10日前后在全国开展“世界精神卫生日”宣传活动。
1991年,尼泊尔提交了第一份关于“世界精神卫生日”活动的报告。
随后的.十多年里,许多国家参与进来,将每年的10月10日作为特殊的日子:提高公众对精神发育障碍疾病的认识,分享科学有效的疾病知识,消除公众的偏见。
创伤事件与抑郁
创伤性事件与抑郁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些不愿意言说、难以名状的事件,它或大或小,就像一根刺,在我们深夜梦回中刺激神经、直抵心灵。
这,就是创伤性事件。
创伤性事件是让个体躯体及内心防御机制无法有效应对威胁性、骤变性和引起灾难性的事件,此事件严重威胁到个体的生命或者其躯体健康。
创伤性事件的共性特征是个体无法应对该事件,产生了严重的惊恐感、无控制感和严重焦虑。
创伤性事件大致可以分三类:第一类,自然发生灾害;第二类,意外灾难;第三类,人为灾难。
此外,还有其他生活重要事件也会导致心理创伤,如失业、考不上大学、离婚、医疗事故、经历他人死亡过程。
判断创伤事件对个人内心造成伤害从而形成心理创伤还需三个条件:(1)事件本身的性质;(2)受害人的个性特征及受害人怎么认识和解释事件,以及事件对于他的意义。
年龄越小的人遭遇创伤事件以后,造成的心理阴影和心理伤害就越深。
受害者的个性特征决定创伤性事件对个体的伤害程度,有的人意志力坚强,有的人意志力薄弱,这样不同个性特征的人对创伤性事件的认识和心理承受程度也各不同;(3)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对个体的身体、情感和金钱等多方面的支持系统,其完善程度是保护个体身心的一个重要部分。
社会支持系统是指当事人受到伤害时或伤害后,家人、亲戚、朋友、邻居、等整个社会所给予关心、照顾、帮助和支持。
整个社会支持系统对心理创伤者的保护的越多越完善,个体在遭遇创伤后患心理创伤的概率就越低。
根据心理创伤的复杂程度进行分类,可以分为I和II型创伤。
I型主要指的是突发性且严重危险的事件造成的心理伤害或称心理创伤。
I 型心理创伤发生阶段贯穿人的一生,可能是儿童时期也可能是成人时期,大多数人形成心理创伤还是在成人时期。
I型心理创伤对个体来说,形成时间较短,一般持续几周或是几个月,一般情况下不超过三个月。
受害个体表现出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特点,患者脑子里反复重现创伤时间,表现出回避与应激事件有关的事物,情感麻木。
儿童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表现与康复之路
儿童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表现与康复之路引言当孩子们面临剧烈的创伤事件时,比如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家庭暴力或战争等,他们可能会经历心理创伤。
心理创伤后的应激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严重影响着儿童的成长和发展。
本文将介绍儿童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表现以及可能的康复之路。
康复之路的起点:认识心理创伤心理创伤是指儿童在遭受创伤性事件后所产生的负向情绪反应。
这些创伤事件可能包括身体上的伤害、恐怖的经历、目睹他人遭受伤害或死亡,甚至是与亲人的分离。
心理创伤可能导致儿童产生焦虑、恐惧、失眠、情绪不稳定等一系列心理问题。
康复之路的标志: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表现当儿童经历心理创伤后,他们可能会表现出一系列的行为和情绪变化。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表现:1. 增加的恐惧和焦虑儿童可能开始出现明显的恐惧和焦虑症状。
他们可能感到害怕一个特定的地方、人或事物,并且会避免与之相关的情境。
他们可能会表现出恐慌发作、无法集中注意力、易激动等情绪表现。
2. 噩梦和睡眠问题儿童可能经历噩梦、睡眠障碍和入睡困难等问题。
他们可能会持续回忆起创伤事件,导致晚上睡眠不安稳。
3. 学习和注意力问题心理创伤可能会影响儿童的学习和注意力。
他们可能会变得无法集中注意力,不能专注于学习任务,做事效率降低。
4. 内心回忆与闪回在心理创伤后,儿童可能会经历内心回忆和闪回。
这些回忆可能是不愉快和恐怖的,儿童可能感到无法摆脱。
5. 情绪不稳定和易怒儿童可能会表现出情绪不稳定和易怒的行为。
他们可能变得易怒、易激动,并且情绪波动较大。
6. 社交障碍心理创伤后,儿童可能变得对社交活动产生不适感。
他们可能会回避与他人的互动,变得孤立和退缩。
康复之路的指南:专业治疗与支持针对儿童心理创伤后的应激障碍,专业治疗和支持是十分关键的。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康复方法和指南:1.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儿童康复的核心方法之一。
认知行为疗法(CBT)是一种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通过帮助儿童理解和改变消极的思维模式和行为反应,从而减轻焦虑和恐惧。
心理治疗中非意愿事件的表现与对策
心理治疗中非意愿事件的表现与对策伍翀;杨峘;刘博雯;曹玉萍【摘要】心理治疗中的非意愿事件容易被临床治疗师忽视.目前国内相关研究较少.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心理治疗中非意愿事件的表现、分类及对策,以期为减少和预防其发生提供参考.【期刊名称】《四川精神卫生》【年(卷),期】2018(031)002【总页数】6页(P166-171)【关键词】心理治疗;非意愿事件;对策【作者】伍翀;杨峘;刘博雯;曹玉萍【作者单位】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研究中心,精神疾病诊疗技术工程实验室,湖南省精神病学与精神卫生重点实验室,湖南长沙 410011;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研究中心,精神疾病诊疗技术工程实验室,湖南省精神病学与精神卫生重点实验室,湖南长沙410011;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研究中心,精神疾病诊疗技术工程实验室,湖南省精神病学与精神卫生重点实验室,湖南长沙410011;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研究中心,精神疾病诊疗技术工程实验室,湖南省精神病学与精神卫生重点实验室,湖南长沙410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95.5非意愿事件(unwanted events,UEs)是指来访者在心理治疗过程中或治疗后所经历的负性事件,这些事件引起了来访者直接或间接的躯体和心理的症状以及对来访者的家庭、社会和职业功能等产生了负面影响[1-2]。
心理治疗中的UEs容易被临床治疗师忽视,目前国内相关研究较少。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心理治疗中UEs的表现、分类及对策进行综述,为减少和预防心理治疗UEs的发生提供参考。
1 心理治疗非意愿事件的主要表现UEs的表现复杂,诸如病耻感、治疗依赖、新症状的产生,在治疗过程中来访者出现主要功能的下降、治疗无效、治疗被迫中止和人际关系困难等均应归属于UEs[3-4]。
Linden[5]在《心理治疗非意愿事件-治疗负效应评估清单》中,将心理治疗中UEs的主要表现归纳为以下几类。
团体心理危机干预
团体心理危机干预方法与举例团体心理危机干预是在团体的环境下为成员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团体心理危机干预运用适当的辅导策略或方法,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人在人际交往中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分析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人际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从而减轻或消除心理疾患,增加进适应能力,激发个体潜能以预防或解决问题的干预过程;团体心理危机干预是一种经济、简捷、高效的手段;严重事件晤谈CISD一、关键事件应激报告法CISD关键事件应激报告法首先由Mitchell提出,最初是为维护应激事件救护工作者身心健康的干预措施,后被多次修改完善并推广使用,现已经开始用来干预遭受各种创伤的个人,分为正式援助和非正式援助两种类型;非正式援助型由受过训练的专业人员在现场进行急性应激干预,整个过程大概需要1小时;而正式援助型的干预则分为7个阶段进行,通常在伤害事件发生的24小时内进行,一般需要2~3小时;二、心理诉谈 Psychological Debriefing的目的CISD模式对于减轻各类事故引起的心灵创伤,保持内环境稳定,促进个体躯体疾病恢复有重要意义;1、结构式的小组访谈救援人员、受害者、受害者的亲人朋友2、保证参加者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包括提供丰富的信息3、讨论丧失在生命中的意义4、正常化情感反应,减少个体感觉和情感上的独特性5、提供小组支持,强化受害者之间的社会支持,增强小组凝聚力;6、解释正常,不正常的应激反应表现7、鼓励、教会、强化应对方式8、教会减轻焦虑的方法9、促进受害者恢复事件前的功能和生活习惯10、识别急性应激反应的高危个体,保证能够随访或得到专业服务三、操作具体步骤参与人数:8-12人为宜;1.介绍期;实施者进行自我介绍,介绍cisd的规则,仔细解释保密原则;2.事实期;请参加描述危机事件发生时或者发生后他们自己及事件本身的一些实际情况,询问参加者在这些事件过程中的所在、所闻、所见、所嗅和所为,每个参加者都要发言,最后参加者会感到整个事件由此真相大白;3.感受期;询问有关危机事件发生时或发生后的感觉;4.症状描述期;请参加者描述自己的应激反应综合症状,询问危机事件发生时或发生后参加者有何不寻常的体验,目前有何不寻常的体验,事件发生后生活有何改变,前参加者讨论其体验对家庭,工作和生活造成的什么影响和改变;5.辅导期;介绍正常的反应,介绍正常的应激反应表现,提供准确的信息,讲解事件、应激反应模式,应激反应的常态化,动员自身和团队资源相互支持,强调适应能力,讨论积极的适应与应对方式,提供有关进一步服务的信息,提醒可能的并存在的问题,根据各自情况给出减轻应激的策略,自我识别症状;6.恢复期;澄清,总结晤谈过程,回答问题,提供保障,讨论行动计划,重申共同反应,强调小组成员的相互支持,可利用的资源,心理危机干预者总结,需要2-3小时;严重事件后数星期或者数月进行随访;具体步骤包括:1介绍和设置:介绍小组成员和干预过程,与受害者建立相互信任;目的、保密、基本规则等2陈述事件:要求所有受害者从自己的观察角度出发,提供危机事件中发生的一些具体事实;每个组员按年龄大小解释事件3谈感觉和想法:鼓励受害者揭示出自己有关事件的最初和最痛苦的想法,让情绪表露出来;4挖掘受害者在危机事件中最痛苦的一部分经历,鼓励他们承认并表达各自情感;看到、听到、闻到,你认为发生了什么5情绪反应:要求小组成员回顾各自在事件中的情感、行为、认知和躯体体验,以便对事件产生更深刻的认识;事件时或后对自我、死者、同伴的感觉和情感6症状:复习痛苦的症状和体征、描述正常的创伤性反应以说明它的普遍性,正常化小组成员的感觉;挑战过分的罪感和责任感;7教育:要求受害者认识到,他们的应激反应是在非常压力之下正常、可理解的行为,并为他们提供一些如何促进整体健康的知识和技能;如何应对未来的应激,如何应对家人和朋友;处理 PTSD的应对策略;如何能快速得到帮助结束:总结修改有关应对策略和计划;对突出的问题再讨论,可以给以建议;四、注意事项:1、那些处于抑郁状况的人或者以消极方式看待晤谈的人,可能会给其他参加者增加负面影响;2、建议晤谈与特定的文化性相一致,有时文化仪式可以替代晤谈如哀悼仪式;3、对于急性悲伤的人,并不适宜参加cisd,他们的时机不好,晤谈可能会干扰其认知过程,引发精神错乱;如果参加晤谈,受到高度创伤者可能为同一晤谈整的其他人带来灾难性的创伤;4、不支持只在受害者中单次实施;5、受害者晤谈结束以后,训练危机干预团队要组织成员急性团队晤谈,以缓解干预人员的压力;6、不要强迫被干预者叙述灾难细节;危机事件压力管理CISM美国“危机事件压力管理”Critical Incident Stress Management,CISM模式是一项具体可行的方法,藉由团体讨论的方式,可引导成员在危机后对自己的心理、情绪等方面进行重建;下面以地震为例,介绍CISM的实施;CISM的实施步骤基本上可分为七个阶段,为方便成员的理解与实施具体的情形,可简化成四个步骤:1、表达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团体领导者将要求成员要尽快熟悉彼此,如要求成员叙述他们的名字可围成小团体进行,若在灾区实施有些成员彼此之间可能还并不熟识,说明他们在地震中经历了什么这样将提供他们对地震经验的再造,并针对此事件表达出事实的情况;团体的领导者通常可以询问:你们在事件发生过程中经历了些什么看见什么听到什么闻到什么和做了些什么假如成员无法具体表达,在了解他们的感受后可换到下一个人;2、思考阶段:在这个阶段团体领导者将要求成员分享当他们意识到这是一个不寻常事件时,他们的第一个想法是什么在这个阶段中,成员将从一般陈述中提供事实阶段的补充信息,促进相互间表达出更多的自己对事件的看法;团体领导者逐一体会,并且邀请下一位参与者表达;3、反应与症状阶段:反应阶段涉及分享当场、现在与事后的感受,这包括事件后所经验的任何生理的,情绪的,认知的或行为的征兆或症状;团体领导者可以请成员叙述对这次事件的反应;可询问成员:“这次地震中最糟的部分是什么”“假如有一件事情你可以将其从这次地震所产生的意外中删除,那将会是哪一件事”,或问他们:“当时你最强烈的感觉为何”“灾后至今,一直持续困扰你的感受或行为有哪些”4、教育与再保证阶段在征兆和症状被表达出来,成员将得到再保证,意思是说,团体领导者将以肯定与支持的口吻说明成员所出现的这些都是正常反应,并再补充一些或许尚未表达出来的额外征兆与症状;在这阶段中也将提供或强化正向的应对方式,特别是一些已经被成员提到的;而且也提供压力管理的一般信息;此外,成员在这阶段中或许会希望发展出行动计划;他们或许希望发展出一个预防课程,决定他们应该做些什么使得面对这次的灾变可以表现得更好,成员的建议团体领导者应给予充分的支持,并持续提供指导与或取得讯息;特别注意事项:在讨论分享过程中,团体领导者的态度、做法是:1、多用开放式问句1多告诉我一些关于……2你会怎么做3我希望你说一些…营造使人成长的气氛1同理心尝试让自己设身处地了解他们的观点2专注3语言上的同理性的了解4非语言上的同理性的了解5有成员发言时,其他成员尽量保持倾听或沉默2、催化倾听的几个要件A.集中注意力在成员的世界不要随意打断成员所想说的,让他自由的表达,以进入他的经验中B.专注在成员言语和非语言的讯息如眼神、音调和肢体动作等C.依成员当时的心理准备状况,让他进入某种情绪状态或以身体上的接触安抚如拍成员的肩膀;倾听时需要A.让说话的人感到自在:让他们感觉到他们能自在的说话;B.对说话的人表现出你想要听他说话:注视与行为表现是重要的,不要让自己忙于其它事情上;C.避免注意力分散:不要漫不经心的涂鸦、清敲或播弄纸张,若把门关上那会使环境更安静,更有利于倾听;D.要有耐心:给予足够的时间,不打断说话,避免看着门,表现出不耐烦的样子;E.克制你的脾气:一个生气的人容易从他人的话语中得到错误的意思;F.停止说话:假如你正在说话,你并无法倾听;G.问问题:这表示着你正在倾听,将有助于发展进一步的观点与必要的澄清;在经过以上团体的压力处理课程后,若发现成员仍然表现出行为失控、退缩、精神涣散、或不名原因的生理病痛等,您可以进一步与当地的精神医疗或心理辅导的专业人员询问或转介;儿童团体危机干预台湾着名儿童游戏治疗师王志寰博士参与过台湾震后的危机干预工作,在游戏治疗与危机处理中提出儿童游戏及危机处理团体目标和方法;目标:1、将害怕释放出来2、帮孩子们解放出他们对创伤经验的感觉3、给予家长更多喘息的机会初始期1、让孩子自我介绍:姓名、年龄、家住哪里、和谁一起住,以及怎么来这里参加这个活动的2、让孩子描述地震发生时,他们人在那里,以及正在做什么;注意鼓励详加描述;3、焦点放在地震当时,孩子的视觉经验感受;4、让孩子把地震当时的情形画下来,借由投入绘画;5、注意引发更多焦虑的孩子,治疗者用文字在他所画的图上加以帮助他克服感觉;6、最后制作一本地震画,整合他们的经验,提供诊断重要资料;转向团体历程在团体中分享她们自己的地震画、地震经验、以及同伴间所伴随的自发对话,且对于别人的故事反应,其反应的范围可以从同理反应呀我们家的猫也丢了到竞争的反应我们的碟子还全破了耶;在互相分享后,孩子最好是能找到新的好朋友玩伴;涂鸦接龙游戏:孩子们围圈而坐,每个人前面都有一张纸和彩笔,孩子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在纸上涂鸦,再传给坐在右手边的下一位,描述他们想象的画;重点是涂鸦中的想像,就像是投射测验般,可以让潜意识浮现;团体结构与评估团体结构每次进行数小时,早上四小时,午后五小时,晚上三小时,一般来说结构化的活动持续超过四天;以小团体形式开始,以其年龄、创伤程度予以分组;结构化团体规则:1、不可在未经允许下,去画其他孩子的画2、在团体中不可打人叫骂3、当其他孩子在说话时要安静4、去卫生间要得到许可;如果孩子愿意的话,咨询师应鼓励孩子去谈他们自己的画,更重要的是,治疗者不会对孩子的画有任何预设,例如:治疗者觉得图画看起来像是一只猫,可能其中隐含孩子的某些伤心往事,我们会用“什么、”“如何”的问句,可以问“那是什么”、“这图怎么会在这里”,避免使用“为什么”的问句,因为问“为什么”会让孩子称为众人的的焦点,因为通常这样的问题,一般孩子一时办会儿是回答不出来的;在这种心理救助或心理干预中,我们要了解不同的情况并采取不同的对策:首先是反应期,在地震刚刚发生后10至20天内,很多成年人还处于灾害最初的应激反应状态中,他们在找自己的亲人,他们在找自己的家,在找自己所有的社会关系……;即使知道自己的亲人遇难,看到身边的人遇难,但他们仍在“反应期”:帮助别人,救助所有需要救助的人,这一过程许多人因反应性行为、因为紧张与忙碌还来不及感受自己心理的痛楚……;所以,这一阶段,真正需要心理帮助的主要是失去父母的儿童或未成年人;然后是回顾期,这一般是在地震救灾已经过了最急迫的时期,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稳的时段,这时人们开始要面对自己破碎的家庭,面对失去亲人后的情境;人们开始回忆:在多少天之前,我们还是怎样的光景,现在却物是人非……;此时此刻,活着的人其心理之疼才真正地开始痛,且一阵阵出现而不可自控……;有人为此出现抑郁,出现焦虑,出现混乱表现……;所以对成年人的心理干预关键在反应期之后,即震后1个月到3个月左右;有一点值得我们欣慰的是:人的心理创伤如同人的生理创伤,多数情况下有自癒功能;如果能自癒的话最好不要干预,因为经过自己努力能够恢复的人其心理是健康的,且有更强的耐挫力;而且我认为,有这种能力的人是多数人;只要他们有具体的社会工作,有朋友或同事,有别人的需要,他们就会进入一种社会工作状态而逐渐恢复正常的心理功能,应对别人、应对工作、应对生活;但是,也有一少部分的人,他们由于自身的心理素质或创伤情况特殊,会出现病态的心理问题,这往往是在反应期过后,他们仍处于某种“反应状态”,他们仍在自责,仍不肯接受现实,还有的因亲人去世而感到自己活着已没有意义……;这种人会表现出一反常态,拒绝社会性的活动,不与他人交往,甚至不能进行正常的生活……;这种情况才需要干预,而且一定要由懂得心理学、专门从事心理工作的专业人员进行分析诊断,弄清楚导致他心理异常的原因是哪种情况,然后再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治疗与干预;如同医生给病人治病一样,不是所有有爱心的人都能当医生的;医生必须经过专业学习与实践,否则不仅不能帮助病人,甚至会好心做错事的补充说明:心理帮助是给人以爱的帮助和心理支持,主要表现在陪同,照顾,与其聊天等;而心理干预则是要改变别人的一种不良心理状态或病态的心理表现,所以后者需要专业人员进行;进行心理干预或治疗的人,不仅需要专业性,而且还要有自身的良好心理素质,如果自己属于心理脆弱,多愁善感、属于感情大于理性的人,往往在进行心理干预中因自身“免疫力”不强而被感染,在接触“心理疾病”后自己被感染心理疾病,如:看到“陷入沮丧绝望的人因自己无法帮助他而自己陷入绝望”……,那样,不仅帮助不了别人,反而还会因自己一时热情引发自己的心理危机;对于受到惊吓的孩子,不管他当时多么勇敢,其内心已经埋下了受创的影子,这时候最好的方式是游戏和拥抱,孩子间往往有相当的差异,有的孩子可能更开朗乐天派一些,可以组织这样的孩子去帮助更小的或者更抑郁的孩子,孩子们之间相对来说是更容易放松的,也更容易吸引孩子真正参与到游戏中;调动孩子们运动起来,玩起了,是克服紧张情绪的最好办法,道理可以回头再讲,先运动起来,会对精神起到非常直接的调节作用;游戏过程中,孩子间大量的身体接触,通过皮肤的刺激能很好的缓解孩子的紧张情绪和忧虑感;如让大家做体操、兔子舞、组织孩子老鹰抓小鸡都是很好的形式;组织大家前后接龙,玩“天气游戏”每个人面对对方的背,类似捶背的,通过拍打、轻触模拟各种“天气”,都能很好的使个体获得感觉上的释放;特别对于孩子,游戏是最重要的生活形式,在面对因灾难受到惊吓的孩子的时候,切忌不要让孩子去回忆,比如让孩子回忆是如何逃生的、有没有亲人遇难等等,以及不厌其烦的采访你为什么那么勇敢之类;地震灾后少年儿童心理干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方案设计一辅导对象6— 1 0 岁儿童,人数在6—1 2 人之间;基本情况为:经历此次大地震,自己和家人平安,但强刺激而造成创伤;设计理念由强烈刺激所引起的创伤性问题,需要使儿童回到这一个点上,即“重回此点”,回忆当时的经历和自己的感受;一定要让儿童表达出自己的情绪,让情绪有一个适宜的宣泄渠道;同时,给予他们支持,不单单是辅导人员给予支持,更重要的是儿童团体其他成员的给予,让孩子感觉到踏实、安全,感到其他小朋友和社会对他的支持;设计目的让儿童有机会获得充分关注,获得表达自己情绪情感的机会,同时感受到团队其他成员给予他的支持和温暖,增强安全感和信任感;辅导者一名主讲,两名助手;道具白色的纸、水彩笔或油画棒、糖果、小凳子;辅导过程与步骤选择周围干扰比较少的空地或者在教室内,让小朋友手拉手围成一个圈,然后坐下来;1.介绍自己,互相认识从年龄最小的孩子开始,让他站起来对其他小朋友简单介绍自己:“我叫……,我来自……,今年……岁;”说完以后要依次跟其他小朋友击掌一次,然后再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坐下来;要求击掌时竖起手,拍出声音;对于内向的孩子,主讲要不断给予鼓励和安慰;这个活动通过自我介绍和击掌,能够让每个孩子感到形成了一个团体,自己已成为这个团体中的一员,从而有利于下面活动的开展;2.主讲开始提问,引导孩子们回忆大地震的时候他们的经历和感受;可以根据情况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但是要注意语言委婉,语气温和,节奏放慢;例如:“小朋友们还记得前阵子发生了一件什么大事情吗”“地震发生的时候,你们都在哪里呢你们正在做什么”“地震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周围的人有哪些他们是怎么做的你是怎么做的”“小朋友们哭了吗老师呢你哭了吗”“逃出来以后你在想什么害怕吗”……引导孩子们说出自己的故事,可以自由发言,也可以选择性提问;主讲要给予发言的孩子充分的关注和共情,而助手要做好陪护工作,注意观察其他孩子的表情、神态和活动,给予主讲提醒;可以给发言的孩子一些糖果作为鼓励;3.通过上一轮的提问和讲述,发现重点辅导对象;主讲注意引导他说出自己的情绪情感,如果说不出来,可以使用绘画的方式来表达;让他画一幅画,然后向大家解释自己画的是什么里面的人物是谁在做什么4.在重点辅导的孩子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经历以后,其他孩子轮流对他提一个建议、出出主意或者说一句祝福的话;要求每个孩子说话时双手要握住这个孩子的手,眼睛注视着他的眼睛;这个孩子听完以后也要注视着对方的眼睛说:“谢谢你”这样依次轮流进行,最后全团队的人的手叠放在一起,说出祝福的话;5.主持人总结和引导,希望这些孩子能够从此结为好朋友,在生活上和学习上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每一个小朋友都理解和支持其他小朋友;6.小游戏:松鼠和大树;游戏规则:三个人为一组合,两个人手拉手围成一个圈,扮大树;圈内站一个小朋友扮松鼠;三个三个组合好以后,单独出一个人来扮松鼠;主讲人喊口令“大树松开”时,拉手的人把手放开,里面的小松鼠跑出来跑到其它地方去;当主讲人喊口令“大树合上”时,拉手的人再次拉上围成一个圈,小松鼠们便找一个圈钻进去;一个圈里面只能钻一个小松鼠,所以就有一个松鼠落单,那么这个孩子就要给大家表演一个节目;玩四轮左右,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扮演松鼠和大树的机会;通过这个游戏调节一下团队的气氛,也让孩子们增强彼此的感情和熟悉度;表演节目的环节不管孩子表演的如何,其他团队成员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方案设计二辅导对象9—13岁儿童,人数在6—10人;基本情况:经历此次大地震,有些孩子的家人在身边,但家园被毁;有些孩子的亲属中有个别人因地震死亡或者至今联系不上,下落不明;设计理念在辅导之前,要先对孩子们所受的危机的情况做一个评估,包括性质评估、程度评估和后果评估;性质评估需要判断是什么性质的危机,是丧失危机还是目击造成的创伤问题;这个团体里面有一些是创伤性问题,有一些则是丧失危机,因此是一个异质团体;主讲人需要顾及到两个方面的情况,但是共同点是他们都需要充分的安全感,需要得到支持、理解、包容和建立信任;因此所有活动要围绕这个共同需要来选择和进行;设计目的1.给儿童创造情感表达的机会,包括愤怒、悲伤和恐惧等;2.对儿童所表达的情绪给予充分的理解和支持;3.引导他述说与亲人在一起的经历;4.建立团队信任感;辅导者一名主讲,两名助手;道具帽子或布条、高低不同的椅子凳子、白色的纸、水彩笔、录音机、放松训练专用音乐;辅导过程与步骤选择周围干扰比较少的空地或者在比较大的空教室内,让小朋友手拉手围成一个圈,然后坐下来 ;1.通过“名字串联”的活动作自我介绍;活动规则:从最小的孩子开始,先说出自己的名字,如“我叫李晓云”,第二个孩子就要先重复第一个孩子的名字,然后说出自己的名字,如“李晓云,许自强”;第三个孩子就要先重复前两个孩子的名字,最后说出自己的名字,如“李晓云,许自强,江洪涛”……这样依次下来,每个孩子要边听边用脑子记,轮到自己的时候先依次说出之前全部人的名字,最后说自己;这个活动很有趣,适合年级较高的孩子们,可以在短时间内记住团队每个人的名字;2.小游戏“故事接龙”;游戏规则:主讲人先提供一句话最好是与地震的情景相关的,然后从一名孩子开始,接着这句话往下讲一句话,下一个孩子再接下去讲一句,使这个故事不断扩大延伸;限时1 O 分钟,最后要给这个故事设计一个结局;这个游戏看似与主题无关,但其实是一个投射游戏,孩子们在讲故事的时候会把自己的部分经历投射进去;考虑到这个团辅的针对性,最好限定第一句话为与地震相关的情景,以免偏离主题,例如“那天我在教室里,突然,大地开始晃动”,再由孩子们往下接;这个游戏一方面可以活跃团队气氛,另一方面能通过孩子的讲述和对他们的观察,发现需要重点辅导的儿童;3.活动“谈谈你的故事”;1在上一轮中发现需要重点关注的孩子,比如亲人丧失、目睹惨状、明显情绪不安等等,请他们来发言,讲述自己的故事;2对不善言辞的孩子,主讲人可以通过多提问来引导他说;对于亲人丧失的。
心理健康题库判断题
心理健康题库判断题1、受科技、医学水平低下的制约,人类在很长时期内都认为健康由鬼神主宰,生病是因妖魔鬼怪作祟。
( )2、心理障碍是正常人群组中常见的一种亚健康状态。
()3、生理疲劳主要表现为肌肉酸痛、心情烦燥、注意力涣散、思维不敏捷等。
()4、抑郁症最突出的是情绪抑郁和兴趣减退。
()5、激情是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所引起的一种十分强烈的情绪状态。
()6、自我意识,是个人对其自身以及他与客观对象之间关系的认识。
( )7、一般来说,挫折承受力较强的人,往往挫折反应大。
( )8、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若情感疏远则容易达成和谐的关系。
()9、恋爱不能只看重过程不顾结果。
( )10、多血质的人生性活泼,善于交际,但情绪容易变换,做事缺乏长久性。
()11、心理健康是生理健康的前提和基础。
()12、心理测验是区分心理正常和心理异常最客观、最标准的方法。
()13、人们通常把疲劳分为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两种。
()14、强迫症是以强迫症状为中心的一种躯体疾病,患者感到痛苦和不安。
( )15、主我,即执行认识功能的自我,是人类认识与知觉的客体。
( )16、个体在受到挫折后容易产生戒备心理,往往缺乏安全感。
( )17、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如产生不愉快的情感甚至情绪对立,则关系就会紧张,产生心理上的挫折。
()18、"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鲁经拥有”是一种积极的恋爱心态。
( )19、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失衡的主观原因为心理控制、适应的失败。
()20、抑郁症以情绪低落为主要特征,病程上持续的时间至少要3周。
( )21、心理健康的人能接受自我,但不能接受他人。
22、社会和谐与否要看社会心理是否和谐,心理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内涵。
()23、般情况下,低焦虑者在情绪压力下会降低工作效率。
( )24、情绪是人类特有的、与人的社会需要相关联的心理体验和价值倾向。
()25、心理疲劳主要表现为心情烦燥、肌肉酸痛、疲倦、无力等。
( )26、心理学家莫里尔说:“适度的焦虑是促使人们趋于健康,趋于统整,趋于最高效率的力量。
【推荐】心理医生观后感-范文word版 (5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心理医生观后感篇一:《做自己的心理医生》读后感《做自己的心理医生》读后感看完《做自己的心理医生》这本书后,我觉得这本书讲得非常好,内容通俗易懂,也令我有许多感慨。
其实由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活节奏的加快,一些人的盲目行为增多,加之过分追求短期效益,因而失败的几率较高,内心易失去平衡,容易产生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
心理专家们都认为:“一个的心理状态常常直接影响他的人生观、价值观,直接影响到他的某个具体行为。
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讲,心理卫生比生理卫生显得更位重要。
”其实,一般的心理问题都可以自我调节,每个人都可以用多种形式自我放松,缓和自身的心理压力和排解心理障碍。
面对“心病”,关键是自己如何去认识它,并以正确的心态去对待它。
虽然这比找心理医生看病起来,还不能象看感冒发烧那样方便,但只要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学会自我调节,学会心理适应,学会自助,每个人就可以在心理疾患发展的某些阶段成为自己的“心理医生”。
首先是掌握一定的心理科学知识,正确认识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其次是能够冷静清醒地分析问题的因果关系,特别是主观原因和缺欠,安排好对己对人都负责任的相应措施;另外,恰当地评价自我调节的能力,选择适当的就医方式和时机也很重要。
日常生活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处世观,拥有正常睿智的思维,避免走入心灵的误区。
首先要加强修养,遇事要泰然处之。
要清醒地认识到生命是由旺盛走向衰弱直至消亡,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
应养成乐观、豁达的个性,平静地接受生理上的种种变化,并随之调整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节奏,主动地避免生理变化而对心理造成的冲击。
事实上,那些拥有宽广胸怀、遇事想得开的人是不会受到灰色心理疾病困扰的;其次是要合理安排生活,培养多种兴趣。
人在无所事事的时候最容易胡思乱想,所以要合理安排工作与生活。
66、职能职责介绍--心理医生
心理医生在英文里是没有心理医生这个词汇的而叫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或咨询心理学家、临床心理学家、婚姻咨询师,从事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
心理医生是中国文化语境下通俗的叫法。
心理咨询师是从运用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和精神诊断的理论知识,通过理疗的手段,解决来心理医生访者心理障碍的专业人员。
目前,进行心理咨询的人员以心理学专业的为主,其他人员均有医科学习背景。
要成为合格的心理医生,首先,要有专职心理医生的资格证书,即似于行医证的文件。
据悉,有关部门正在制订心理咨询人员职业资格规范,使从业人员掌握全面的知识,并具备相应的能力和资格。
其次,心理医生应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要有相当的学历和经验。
人们都希望找经验多、技术好的医生给咨询,这是人之常情。
但就心理咨询这个行业来说,经验和资历虽说重要,但年青与年老各有各的特点。
年长的咨询师经验丰富、能很快找到问题的症结,而年轻咨询师虽不及经验丰富者找到问题快,但也会找到,而且没有模式化的限制,治疗更灵活。
概述一般常见的印象,对于从事心理治疗或心理咨询的人概称为心理医生。
但是实际上心理医生是个模糊的统称。
目前在国内甚至世界各国,没有正式的职称叫做「心理医生」。
事实上,从事心理治疗和咨询专业的人大概可以分为几类。
第一种是「精神科医生」,主要工作场所在医院,诊断各类心理疾患,并且以问诊、开药为主要治疗方式。
他们负责提供各种一对一或团体心理治疗,针对除了吃药以外,个案所需要的协助、提供咨询、测验、心理衡舰等心理状态评估或心理治疗。
而在心理治疗服务上,主要针对已经跨入精神疾病范畴的疾患如强迫症、精神分裂症、严重的精神官能症、身体性精神疾患(厌食症、暴食症)等等进行治疗。
另外还有「心理咨询师」,主要以自己所擅长的心理治疗学派和专业,提供一对一治疗或咨询,或者是带领治疗及会心团体。
针对一般需要探讨心理议题、生涯议题、家庭婚姻议题、及生活事件引起的忧郁焦虑等情绪进行会谈或活动、艺术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根据过去流行病学的研究显示,属于以下几种情形当中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学童,为高危险群:
灾难严重度高(自己或父母受伤、受困、或罹难、家中房屋倾倒)
这是高危险因子中,最重要的一个。
因为这会造成整体的影响,不仅影响孩子,也影响父母。
而受到影响的父母,他们的反应又会再度影响到孩子。
灾难越大,孩子发展出严重灾后创伤症状的可能性就越大。
即使孩子原本乐观健康,在极大的灾难下仍很可能出现严重症状。
也就是说,学童家中人员和财产损失越严重,学童出现严重症状的危险性越高。
灾难在很接近孩子的地方发生
同样是亲人受伤或死亡,亲眼目睹的孩子更容易出现严重症状。
有些孩子家里所有人皆安全,但曾在整个过程中,看到他人死伤的惨状(如尸体)。
这也会造成很大的压力,这样的目睹比在电视上
看到或从同学口中听到的,造成的压力要大得多。
与父母分离(父母在灾后罹难或曾住院)
父母以及主要照顾者是孩子安全感的来源,失去他们,孩子的世界近于解体,将更难自混乱中恢复平衡。
失亲的孩子比其他孩子要面临更大的压力。
父母本身有严重的创伤后症状
稳定的父母,可以给孩子足够的支持,改正孩子对灾难的错误归因。
若父母本身受严重创伤后症状所影响,将较难协助孩子,甚至可能影响孩子。
灾后出现严重的家庭内冲突
地震灾难使得家屋受损,医院倒塌,通讯中断,经济与交通几乎崩溃。
这对家中的成人来说是极大的压力,家中平时的互动问题极可能在此时浮现,许多家庭在此时爆发严重的冲突。
孩子或许不见得因为地震直接的灾害而有多大的创伤,却可能因
为大人互动与价值观的改变而受到伤害。
孩子原本就有其他疾患
例如一个原本就有情绪障碍、注意力缺损或行为问题的孩子,在创伤后有可能原本的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女生比较容易发生严重的创伤后症状
是过去大多数研究的结果,但原因不明。
并不能因此就说所有的男生都一定没有问题,许多男孩子为了在同学面前表现勇敢,反而会使得灾后创伤症状被掩盖而成为晚发型的创伤疾患。
为什么非要找出“高危险群”的孩子不可?
1、许多孩子症状严重,却不易被察觉
有些安静、顺从的孩子,即使他们晚上不断重复惊醒,对地震充满不正确的归因,他们仍然不会在他人面前主动表现焦虑或悲伤,他们甚至在团体活动中仍然可以相当程度的参与。
2、许多孩子的严重症状,在灾后一个月甚至好几个月之后才逐渐出现
这些个案绝大多数会受到忽略,因为大部分的人都会觉得这些孩子的症状和创伤无关。
3、许多孩子在地震前就己经存在类似症状,容易受到忽略
这类孩子未来发展出长期灾后创伤症状的机会比较大,应受到特别注意。
然而,因为他们在地震前就已经存在许多行为问题,所以照顾者常会将他们的问题视为原本即存在而与地震无关,结果反而受到忽略。
4、如果孩子有严重的症状而未接受治疗,常会造成深远的负面影响
许多长期的追踪研究显示,在灾难发生的数年之后,创伤后压力疾患(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以下简称PTSD)的盛行率仍然居高不下。
可见此疾病易形成长期的影响。
5、医疗资源有限,必须用在最可能出现症状的孩子身上
灾难发生后,医疗系统除了在医院或医疗站的门诊当中治疗求诊个案外,也希望能够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的目的。
然而此次地震受灾面积之大,受影响人数之多,不可能进行大规模的访视。
因此,针对最可能需要的学童进行评估,即为最可行的方式。
是否所有“高危险群”的孩子都应接受治疗?而非“高危险群”的孩子就一定没有危险?
介定高危险因子的意义,在于「高危险群」的孩子比「非高危险群」的孩子面临更大的危险。
我们想要藉此更有效率地找出需要我们帮忙的孩子。
但危险大的一群不见得人人都会罹患灾后创伤疾患,危险小的一群也不见得就一定不会罹患。
所以必须经过诊断评估以确定孩子是否真的存在严重的症状。
如果有严重症状,再判断孩子应该接受何种治疗。
然后,再予以转介。
同样的,如果家长或老师已经发现孩子有严重的症状,即使这个孩子不属于我们介定的危险群中,也应该接受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