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医生:做父母的不能处处顺着孩子
心理健康家长心得体会(精选10篇)
心理健康家长心得体会作为家长,我们的心理健康是至关重要的。
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一定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否则不仅会影响到自己的生活情绪,还可能会对孩子产生不良的影响。
在这里,我想分享我作为一位家长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我要说的是,作为家长,我们要尽可能地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孩子的一切。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的性格、兴趣和特点各不相同。
作为家长,我们要尊重孩子的差异,并以开放的心态来接纳他们的特点。
有时候,孩子的行为可能会让我们感到困扰或不满意,但我们要学会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以引导、倾听和理解的方式和孩子沟通,而不是与他们对抗。
其次,我们要学会给孩子建立一个安全、温暖和爱的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是孩子成长的重要因素之一,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可以给孩子带来安全感,也可以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因此,我们要尽可能地营造一个积极的家庭氛围,保持家庭的和谐与稳定。
第三,我们要学会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作为父母,我们的教育理念和观念往往会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
我们要避免用过分的严格和限制来教育孩子,而应该通过言传身教,带领孩子学会积极、开放、自信、有责任心和关爱他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最后,我们要学会保持心理的平衡,并在必要的情况下及时求助。
每个人都会经历各种各样的情绪波动,作为家长也不例外。
当我们感到身心疲惫、焦虑或疲惫时,我们可以通过锻炼身体、充分休息和寻求帮助等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
同时,在必要的情况下,我们也可以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和帮助,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有任何缺陷或不足,而是展现了我们对自己心理健康的重视和认真。
作为一个家长,我们需要不断学习、思考和反思,以确保自己的行为可以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希望我们都能够以开放的心态、积极的姿态和健康的心态来陪伴孩子成长,为他们创造一个美好的人生。
心理健康家长心得体会作为一名家长,我们的责任不仅仅停留在给孩子提供基本生活资源上,更重要的是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心理学研究父母在孩子一生中扮演四种角色
心理学研究父母在孩子一生中扮演四种角色当父母是一个漫长的摸索过程,人天生虽具有一些母爱、父爱的本能,却不是天生就知道如何做父母。
做父母是一辈子的学习,而当孩子长大了还愿意千里迢迢回来看你,想念你、爱你、尊敬你,那时你就会知道,身为父母的你已经获得了最珍贵的回报,那就是子女永恒的爱。
不论时代怎么改变,父母的角色以及孩子成长需要的养分,却是不变的。
还记得你成为父母的那一天吗?孩子带着懵懵懂懂的眼神,赤裸裸地来到世上,他完全无助的、且没有选择的,把生命交给了你,让你成为他的父亲、母亲。
他渴望你的爱、期待你的拥抱,他相信世上有人会用无条件的爱,孕育他长大。
父母亲对孩子而言,就像是一个可以永远依靠的堡垒“当父母亲陪着小孩的时候,孩子会因为有爸妈的存在而变得有信心,他会继续往前探索,当他感到不安时,他会回头看看,看到父母还在,他会有信心继续往前,即使跌倒受伤了,他知道有人会关心他,会看看他受伤的重不重,”精神科医生王浩威说,这就是孩子想起父母时,脑海中会浮现的画面父母的4种角色当你成为父母的那一刻,你便展开了一场学习爱的旅程。
而唯有透过陪伴与参与,你才可能跟你孩子的生命有交集。
孩子要的是父母的陪伴,一旦父母不在孩子身边,便失去了主导孩子成长的力量,也失去了能够给孩子源源不绝的温暖。
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也需要蜕变成不同角色,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父母亲在孩子一生中大致扮演了四种不同的重要角色,包括:照顾者;规范者;战士兼保护者;以及精神导师。
这四种角色在孩子发展的阶段都扮演关键性的作用。
父母在一些时刻需要特别凸显一些角色。
从出生到六岁,父母是【照顾者的角色】在孩子出生至六岁这个阶段最为重要,根据澳洲亲子专家毕德福指出,从出生到六岁进小学前,是孩子“学习爱的阶段”,他需要充分的关爱与安全感。
父母要能充分流露出对孩子的感情,让孩子感到安全与价值感。
六岁∼十二岁,父母扮演【规范者】的角色逐渐加重这时候需要为孩子在各方面树立行为的规范,但父母应在规范者与其他角色中取得平衡,以免过于严厉而失去感情,这反而会让孩子长大后成为怕事、不敢自己做出决定的人。
心理医生:如何理智地对待孩子的春心荡漾?
你听说过“哪个少男不怀春,哪个少女不钟情”这句人们常说的话吗?正像你的女儿经常和男生在一块儿,是少女对异性产生了爱慕之情,所以就在行动上表现出来,也是处于青春发育期性心理在发育过程中日趋成熟的一种现象。
少男少女之间的爱慕是以两性间的自然吸引为基础的,他们之间的感情是真挚的纯洁的。
对他们之间的正常交往和接触,做父母的不应过分干涉,珍惜和保护这种纯真的感情。
假如盲目地去指责去干涉,不许女儿越“雷池”半步,这种“堵”的办法往往适得其反,甚至和父母反目成仇。
若是听之任之,对孩子这种怀春不管不问,也会造成不良后果。
所以,作为父母应理智地对待孩子的春心荡漾,既不放纵也不能去堵,只能去“疏”。
几个月来,一母亲看到正读高三的女儿爱梳妆妆扮,描眉搽粉涂口红,穿着也越来越讲究,还发现女儿和一位男同学经常出去游玩。
她把怀疑女儿是在谈恋爱的事和她爸说了,两人订下了限制女儿出门的规矩,到双休日绝不答应走出门口一步。
这样以来,非但不起作用,女儿反而常和她赌气,和她爸瞪眼。
人也变了个样,书也不看,脸也不洗,茶饭不思,如花似玉的脸蛋儿消瘦了,暗无光泽。
见女儿这样,愁得她不知该怎么办才好。
我听了她的诉说后,便向她谈了看法和几点意见。
一是引导孩子把握好怀春的“度”。
因为青少年的性生理和性心理正处于发育阶段,对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心灵上还是一片空白,想的做的既幼稚也不成熟,好奇心强,爱模拟,情感也是忽冷忽热,加上受外界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有时会因感情冲动控制不住自己,把握不好这个“度”,易做出越轨的傻事而遗憾终生。
所以,你要坦诚地和女儿谈心,进行有关性知识和性道德方面的教育,使孩子对“性”有一个科学的熟悉,有利于性心理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这样,你的女儿在和男生交往时,既能增强自己的鉴别能力、反抗能力、自控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也可避免陷入朦胧早恋的泥潭之中。
二是淡化孩子的怀春心理。
家长要做孩子值得信赖的知心朋友,在相互交流、学习中自觉地引导孩子以英模人物、科学家为榜样,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时刻以学业、事业和理想来激励自己,一门心思地放到学习上。
诚实守信的好习惯应从小培养
诚实守信的好习惯应从小培养【内容摘要】诚信,是做人的根本,拥有诚信,你的世界会无限大,生活会无限的美好;拥有诚信,你就会永远美丽,希望我们的同学从现在开始行动起来,从身边的事做起,培养自己诚实守信的美德,一起做个诚实守信的好少年。
因此,在日常生活和教育教学之中我从以下几方面:给学生树立诚信的榜样 ,以诚信培育诚信;诚实守信是做人的原则,也是彼此信任的保障;典型事例和好故事是对学生进行诚信品质教育的好方法;教师要注重培养小学生诚信的好习惯;创设道德氛围,环境育诚是诚信教育的前提;渗透教育教学,教书育诚是诚信教育的关键去培养小学生诚实守信的好习惯。
【关键词】诚实守信习惯培养【正文】诚实守信是立身做人的根本。
孔子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诚信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
《礼记〃中庸》中也指出“君子诚之为贵”意思是有道德的人以诚实自尊自强。
古往今来,诚实守信一直被视为做人的准则。
那么,诚信对于一个孩子来说究竟有多重要呢?儿童心理学家发现,那些喜欢说谎的孩子长大成人后往往不信任别人,个性会更加敏感多疑。
个性会更加敏感多疑。
日常生活中,彼此的信任就是建立在诚实的基础上的,不相信别人,就无法对别人诚恳。
幼年培养出的行为习惯,对于一生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既然诚信如此重要,那么我们该如何培养孩子具有诚信的美德呢?一、给学生树立诚信的榜样,以诚信培育诚信。
教育孩子要诚信,父母、教师自己首先要诚信,以诚信培养诚信,其道理是不言自明的。
春秋时期,孔子有位得意门生名叫曾参。
有一次,他的妻子出门赶集,小儿子哭闹着要跟着去,妻子哄他说:“我从集市上回来,就杀猪给你吃。
”小儿子听说有肉吃,就不再坚持随母亲赶集。
曾妻回家后,曾参便要杀猪。
妻子说:“不过说句玩笑话哄孩子罢了,何必当真?”曾参正色道:“孩子幼小的心灵非常纯洁,做父母的如果说话不算数,孩子便学会欺骗。
将来不讲信用,怎么在世上立足?”为了讲信用,曾参果真把猪杀了。
为的是给儿子证明,一个人答应别人的事就应该办,说话算话,即“一诺千斤”,这叫讲信用。
做好孩子的朋友和心理医生
做好孩子的朋友和心理医生在孩子的心里,父母不应该仅仅是他们的家长,还应该是他们的朋友和心里医生。
当他们遇到困惑的时候,很多时候想到的都是父母,只因有很多家长的教育方法有问题,使孩子遇到问题不敢和家长说,甚至欺骗家长。
1、家长首先必须理解孩子,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理解他们,才能协助他们。
理解,就必须擅长聆听他们的心声,擅长和他们沟通。
家长应该鼓励孩子讲出内心的喜怒哀乐,耐心地听取他们对周围事物或发生的事件的评判。
在他们讲述的过程中尽可能不要去打断,不要急于批评或评价。
当他们讲完后,你再用十分简练的语言对他的话做一个概述,帮他理清思路。
这是他不但获得了尊重,也有利于他们搞清自己的思路,在互相理解与交流中增强地家长的尊重与信任。
在人际沟通基础上,家长还应培养孩子学会自己与自己沟通,心理学上称为内在性的沟通,即鼓励孩子时常和自己对话(脑海中的对话),也就是跳出自己的角色,以另一种角度来看自己,激励自己。
从当前的家庭情况看,很多家长还不擅长亲子间的沟通,现在高中学生不喜欢家长唠叨,以成为普遍现象。
家长出于好意,持续重复简单的语言,老一套的问话,比方作业做了没有,考试成绩怎样等等,从小学到高中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以为这样才算尽到家长的责任,其实往往事与愿违,这种单调的刺激、说教的方法,使孩子易于造成厌烦和反感,从而产生逆反心理,在表现形式上往往可能表现对抗性质。
家长要理解孩子,指导协助孩子,首先要认真学习家教知识提升家教艺术;对孩子说话,要理智思考不要责怪埋怨;叮嘱虽然重要,但要讲到点子上;要放心孩子,放心让孩子去做,做错了,吸取教训,无非花点”学费“;该管的要提出具体思路和要求,做后检查,肯定成绩,纠正缺乏。
2、要擅长表达自己的感情。
这也是协助孩子消除困惑的方法之一。
现代的孩子过多的享用和获取,他们只能接受爱,对父母的一句稍重的言辞,就感到受不了,就生闷气,就发脾气,于是家长就不敢再流露自己的不满情绪。
父母太偏心孩子易患抑郁
父母太偏心孩子易患抑郁父母太偏心孩子易患抑郁父母太偏心,孩子易患抑郁,有时候,最伤人的往往都是最亲近的人,陌生人伤害你不可怕,可怕的是身边最亲近的人。
比如,那些被父母偏心对待的孩子,他们内心的创伤会伴随一生。
在家庭教育中,如果父母太偏心,孩子易患抑郁。
父母太偏心孩子易患抑郁1如果一个家庭里面不只有一个孩子的话,爸爸妈妈会不会偏心是一个很敏感的问题,最近出现了非常多的研究。
偏心会对孩子的发育有很多不好的影响,还有可能会患上抑郁。
并且这种情况会经常出现。
美国康奈尔大学老年医学专家卡尔.彼莱玛研究发现,作为孩子,不管是妈妈的心肝宝贝,还是她眼中的害群之马,都会察觉到妈妈偏心。
两个孩子的喜爱程度不一样,他们长大以后一直到了中年,都有可能会出现抑郁症状。
做了很多实验后发现,爸爸妈妈偏心会严重影响到孩子的心里健康,会让儿童、青少年甚至成年期出现行为问题,就算是离开了父母很多年,并且已经有了自己的家庭,这些影响还是会存在着的。
同时,不管是受到偏爱的孩子,还是被冷落的孩子,只要是发现了妈妈的偏心,其实心态都会不太一样。
要是自己受到的宠爱少了可能会记恨大家,受宠的孩子会觉得大家都讨厌自己。
妈妈总是不经意间有了偏心的行为。
研究人员调查了275名60~80岁的妈妈,她们都不止一个孩子,发现70%的妈妈会和一个孩子比较好,在所有的孩子当中仅有15%觉得妈妈是不偏心的。
相同的情况是,92%的孩子和73%的妈妈表明妈妈会和其中一个孩子老是争吵。
最后,研究人员当着孩子的面问妈妈:“要是在你不能自己照顾自己的时候,你希望哪个子女来照顾自己?”当妈妈指出一个会照顾她们的孩子后,另外的孩子会出现抑郁症状。
这个发现有助于心理咨询师改进家庭治疗。
彼莱玛说,大家都觉得爸爸妈妈最好是对孩子们一视同仁,所以大家一般都不会提起偏心这个话题。
如果咨询师可以帮助年老的父母和成年的子女一起讨论这些问题的话,也许能够预防家庭矛盾的发生。
父母太偏心孩子易患抑郁2有时候,最伤人的往往都是最亲近的人,陌生人伤害你不可怕,可怕的是身边最亲近的人。
父母教育孩子步调不一致带来的五大危害
父母教育孩子步调不一致带来的五大危害日常生活中,父母教养不一致的现象很普遍,这些不一致会产生怎样的后果呢?1. 造就“两面派”的孩子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发生分歧,爸爸向左,妈妈偏偏向右,孩子则会无所适从。
但孩子具有本能的自我保护心理,他会进行选择,去寻找自认为对自己有利的一方,谁对自己有利就听谁的。
情况严重的就会造成孩子的双重人格,使孩子在爸爸面前是一个样,在妈妈面前又是另一个样。
2.降低父母威信教养不一致还会直接影响父母的权威性。
当父母的教育意见不一致,尤其是在孩子面前发生争执、甚至彼此否定对方的时候,孩子会对父母产生怀疑,从而降低父母的威信,影响教育的效果。
3.影响孩子的是非观孩子的是非判断标准是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大多来自于成人,尤其是父母。
当父母产生分歧的时候,孩子往往会不知所措,长此以往,孩子的是非观会变得模糊不清。
4. 不利于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自我控制能力是指一个人控制和支配自己行为的能力,这种能力是从小逐渐形成并发展的,并且需要父母的帮助和支持。
当孩子出现一定的行为后,如果父母一致肯定或否定,他就会知道自己正确与否,并学会在新的环境中继续或停止、改正这种行为,从而发展自我控制能力,但如果父母意见不一致,孩子再次遇到同样的情况,他就不知道自己究竟应该怎样做,更谈不上有意识地改正自己的错误行为。
5. 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父母教养观念不一致时,双方容易发生争执,甚至争吵,使家庭气氛变得紧张,胆小、内向的孩子会因此感到惶恐不安,而敏感的孩子则会产生一种心理阴影。
在以后的日子里,为了不使父母发生争吵,孩子常常会谨小慎微,即使在家庭中、父母面前也不能表现出孩子的天性,生怕因为自己的不小心又使父母发生争执。
孩子在如此的自我压力下,成长会受到影响,尤其是在心理健康方面。
夫妻教育孩子有分歧应如何应对?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越来越多的家庭重视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有时家长在教育子女上,也会存在意见不一致的时候,那么如何应对夫妻在教育孩子上的分歧呢?相信这样的事情在很多家庭中都存在,也是很多家长感到无奈的事情。
父母怎样当好孩子的“心理医生”
要让孩子健康地成长、成才乃至成功,家长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这个角色如果不懂如何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那么,失败的不仅仅是角色本身。
有专家指出,当今社会,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行为问题,这是最轻的一类心理偏常,多发生在年龄较小的儿童身上。
二是人格缺陷,是指一些青少年在人格发育和形成的过程中,出现了人格特征和结构的偏异,比如自卑、冲动、敏感多疑、交往障碍、偏执等。
三是心理障碍,主要是学校适应障碍、考试综合征、神经衰弱等。
四是心理疾病,如儿童多动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往往是青少年多发的心理疾病。
而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发现或加以解决,其后果是极其严重的。
专家指出,影响人心理健康的因素,家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家庭的结构、家庭的环境、家庭的人际关系、家庭的教育教养方式等都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发生重要影响。
面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家长究竟该如何做呢?善于发现孩子的心理偏差专家说,由于社会环境及家庭结构的变化,使许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心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独生子女的唯一性,使家长对孩子的成败带有“下赌注”的感觉:好坏就是这一个了,千万不能出差错。
因此,对孩子过分关注,孩子稍微表现出一点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就惊慌失措,孩子是否有病?譬如,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但我经常听到有的家长给我说他的孩子有多动症。
结果由于家长的不正确标定和暗示的结果,许多孩子真的表现出多动倾向或者真的成为多动症儿童。
你要学会欣赏孩子每个人都有被欣赏和被夸张的需要,因为称赞能满足人的自尊倾向。
一般而言,每个人都有一种自尊倾向,喜欢以肯定的态度对待自己。
如果一个人总不能以肯定的态度对待自己,那就失去了自身存在的价值感,还可能逃避现实,甚至会自我毁灭。
想一想,如果一个妻子今天为过生日的先生精心做了一桌丰盛的晚餐,可先生吃了一口却说:“你怎么做的饭,一点滋味都没有?”或者一位先生费尽心思为妻子买了一件衣服,结果妻子却说:“你买的什么衣服,颜色难看,款式陈旧。
父母——能为孩子的心理健康做什么(精选五篇)
父母——能为孩子的心理健康做什么(精选五篇)第一篇:父母——能为孩子的心理健康做什么父母——能为孩子的心理健康做什么.txt偶尔要回头看看,否则永远都在追寻,而不知道自己失去了什么。
男人掏钱是恋人关系,女人掏钱是夫妻关系,男女抢着掏钱是朋友关系。
男人爱用眼睛看女人,最易受美貌迷惑;女人爱用心看男人,最易受伤心折磨。
父母——能为孩子的心理健康做什么文章发布者:来源:寻医问药网收藏本文亟待沟通——家长与孩子据报载:一种专门监管“人”的GPS跟踪定位器非常受北京家长青睐,他们希望用这个新鲜玩意儿了解自己子女的行踪,但GPS用于跟踪,更引发了专家们的担忧。
为何跟踪定位器受到家长们的青睐?原来一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惟恐孩子出入网吧、迪厅等娱乐场所,特别是在教育、沟通失败的情况下又想了解甚至控制孩子的行踪,尤其想采取这种极端的手段。
然而,心理学家对这一先进设备的出现可能引发的问题表示担忧。
专家认为,十来岁大的孩子正是独立意识强、希望被信任和尊重的年纪,这种做法极易刺伤他们的自尊心,会使其逆反心理更强,从而产生适得其反的结果,对人格塑造非常不利。
心理工作者认为,家庭要满足成员的心理需要,包括自主和依赖之间的平衡。
健全的家庭里,家人各自心理健康,而且相互之间关系良好;每一个家庭成员都能够精心合作,同时又能保持独立自主。
这种平等的、相互影响的人际关系对于孩子健康的心理和人格形成非常重要。
据一项调查表明,母亲心理健康,其孩子78%有足够的安全感;缺乏安全感的母亲,其孩子仅有28%具有安全感。
所以,家长应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同时,主动与孩子沟通以培养和塑造孩子健康的人格特征。
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左右孩子的一生不同类型的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反映出孩子所具有的相应的社会性特征是不同的:■虐待孩子的父母身体和精神上受到虐待的孩子,表现出很难信任别人,很难和别人建立稳定的关系,尽管他们对爱的需求非常强烈。
这些孩子成人后形成了稳定的、社会的或两性的关系后,也可能因为最微小的矛盾而失望,并陷入困境或怀疑中;父母是敌意的、拒绝的和忽视的,他们的孩子往往社会适应性很差,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出逃、违法行为的少年普遍都有受虐待、被忽视的经历。
父母的高度决定孩子的出路喜欢不断挑剔孩子
父母的高度决定孩子的出路喜欢不断挑剔孩子教育家爱尔维修有句话说: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
然而我发现,现实生活中,多的是不懂教育却还对孩子各种不满意的父母:有的家长习惯性打击、批评孩子,在他们眼中,好像孩子永远有不足。
殊不知,越是盯着孩子的缺点,孩子就越是无法长成父母满意的样子。
-01-挑剔的家长,容易养出低自尊的孩子作家三毛就曾写信给父亲控诉:我这一生最大的悲哀,并不是要赚得全世界,而是请您欣赏我。
父母对孩子充满爱,也总是乐于帮孩子找问题,指出孩子哪里做得不好、有什么缺点这种题都能做错了,怎么这么笨啊!每天起床这么晚,拖拖拉拉,以后怎么办?要主动跟阿姨打招呼,怎么这么没礼貌……多数家长不以为然,但挑剔,很容易养出低自尊的孩子。
父亲是工厂老板,平时工作忙,很少回家,就算在家,父母二人的交流相处时间也很有限,十分别扭。
在她的年幼环境里,母亲总是挑剔和苛责,无论学习、生活、长相、性格,在母亲眼里永远都能找到各方面比她优秀的孩子,常常表现出否定甚至嫌弃。
女孩10岁的时候,家里多了个弟弟,她发现父亲很会关心人,母亲也并不刻薄,只不过这一切都仅对弟弟,而她自己,从不配拥有父母的偏爱和特殊对待。
《自我觉醒,给孩子最好的原生家庭》一书中提到:父母对孩子的苛责,伤人的态度,偏见,以及不合理的期待,都会内化在孩子的自尊感中从而形成一套反自我的内在声音。
从母亲的镜映中,孩子最早形成对自己的感受,在母亲眼里,她看见的是满是缺点的自己,于是她也坚信,自己就是糟糕的。
学生时期,她曾担任班干部,成绩很好,待人接物表现得可圈可点,在老师和同学眼中,是个很优秀的人。
成年后,遇到很喜欢她的男生,她的第一反应却是“配不上”。
她说:谈条件的爱情,对我来说更踏实一些,碰上一个什么都不图只想对我好的,比起惊喜,更多的是惊吓。
孩子从小得到的爱,越是苛刻,越是有条件,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就越低。
工作后,面对有挑战的项目,她不认为自己真的有能力完成。
代沟的主要责任在于父母还是子女辩论
代沟的主要责任在与子女因此我们找出源头,就是要争取让父母们能够更好地与子女沟通,让大家“好心能办好事”代沟是指子女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背弃父母原有的观点,有了新的见解。
年龄不等的人,生活圈子不同,接触的事物、人物各异,故此思想方法和行为也有差别。
两代人之间便会形成一堵无形的墙,误会便容易产生。
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世代隔阂,套用一句现代语言,即所谓“代沟”。
消除代沟就是要消除父母与子女之间产生和存在的分歧,误解,猜疑,抱怨甚至对立。
所谓一个巴掌拍不响,不可否认,代沟的形成有家长和孩子两方面的原因,但是,代沟的主要原因在于孩子1.从代沟双方的特点来看。
代沟通常产生于青春期,此时孩子身心状态发生剧变。
剧变促使孩子发现自我,追求独立,对童年的观念进行颠覆。
孩子对自己的年轻和肤浅没有清醒深刻的认识,认为网络语言,火星文等是时尚,个性的体现,而父母担心的是由此引起孩子学语言的问题。
孩子可能就此认为父母不够与时俱进,这样孩子不愿去理解父母想法和接受父母的观点。
心志成熟的父母尽管在主客观上都有消除代沟的意愿,但不能将观点强加给孩子。
孩子若不给父母深入沟通的机会,代沟怎么消除?2. 从代沟的发展来看。
相对于父母,孩子随着年龄增长,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在不断变化,因此代沟随年龄的增长有不确定性,要父母来适应和消除它不恰当。
3. 从消除代沟的方法来看。
消除代沟就要解决父母和孩子观点分歧的问题。
父母就算想主动沟通,也要靠孩子来引导父母来认识和接受那些孩子希望他们接受的新观点。
要不然,父母想去学习,想去融洽,也不知从何下手。
在时代发展的剧变面前,老一代不敢舍旧和新一代唯恐失新的矛盾,不可避免地酿就了两代人的对立与冲突。
孩子从小在父母的关怀下长大,时间长了形成自我中心倾向,反而会忽略父母的想法和用心良苦。
无论从理解能力还是表达能力来看,消除代沟父母更容易主动。
孩子在消除代沟中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
重要的意思是核心,关键。
如何把孩子培养孩子成人
将来只有这样的孩子才能成功因为职业上的关系,每天我都要接待二十多名孩子和他们的母亲。
整天都要面对这些抱怨患有精神上疲劳和痛苦症状的人,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虽然,给予他们各种帮助、使他们重新恢复健康,会使我感到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但是,说真的,有时候我也会感到十分厌倦。
在情绪低落的时候,我还要找其他的心理医生进行心理咨询。
然而,每当我看到孩子天真烂漫的笑容时,仿佛在一瞬间,所有的疲劳和痛苦就都消失的无影无踪了。
只要和他们在一起,那久已失去的笑容就会在不知不觉中重新浮上我的脸颊。
每当这时,我就特别感激孩子们。
大概每个做母亲的都会有同样的感受吧。
有时,我因为有聚会等原因回家回得很晚,一脱鞋我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看看孩子。
在长时间地注视着他们的时候,我会突然冒出这样的想法:这些孩子长大以后会成为怎样的一个人呢?接着便又出现了这样的苦恼:要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把他们培养成才?延世大学社会学系的韩惠清教授预测:未来,我们的社会将变成一个复杂的、充满不确定性的高风险社会。
因此,“只要成绩好就可以进好大学,从而就可以成为被社会承认的杰出人士”这种近代思维模式将会彻底消失。
各种变化已经在我们身边悄然出现。
像网络管理员、游戏编程员等这些在几年前都没有听说过的职业,现在每天都在出现。
勇敢地投身于其中的人也越来越多了。
我非常同意韩教授的看法。
同被血缘、地缘、学缘等传统关系所束缚的老一代相比,我们的孩子们将要投身于其中的社会,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社会。
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固定的精英模式和成功标准。
你能否有所成就,完全取决于你个人的主观价值判断和付出的努力。
这将是一个多么有趣的社会啊。
但是,我也不能不担心:个人行使自由意志的范围越大,“存在的不确定性”也将越大。
人类社会之所以有宗教、婚姻和家庭制度,就是因为他们一直处于一种不确定的状态,从而想找一个可以依托的地方。
从自身内部寻找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是非常困难的,所以,过去的人们总试图从外部寻找。
父母教养方式对孩子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
父母教养方式对孩子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教养方式不仅会对他们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态度产生影响,还会对孩子的情绪调节能力产生重要影响。
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面对挫折和困难,培养积极的情绪体验,有助于他们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并促进心身健康的发展。
本文将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孩子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并提出一些建议。
首先,父母的亲情教养方式对孩子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非常重要。
亲情教养方式包括父母对孩子的关注、理解、温暖和关爱等。
父母以温和的方式与孩子沟通交流,给予孩子适当的支持和鼓励,能够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
相反,如果父母缺乏关心和理解,常常以批评和责备的方式对待孩子,会降低孩子的情绪调节能力,增加孩子的压力和焦虑感。
其次,父母的教育方式也会对孩子的情绪调节能力产生影响。
过于严厉或过于宽松的教育方式都会对孩子的情绪产生不良影响。
严厉的教育方式会让孩子感到压抑和无法表达自己真实情感,从而影响他们的情绪调节能力。
而过于宽松的教育方式则容易培养出过于依赖和放任自我的孩子,他们往往缺乏应对挫折和压力的能力。
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应当注重适度,既要有规矩和要求,又要给予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和空间。
此外,父母的情绪管理方式也会对孩子的情绪调节能力产生影响。
如果父母自己情绪波动较大,经常对外界事件过度情绪化,会给孩子带来负面情绪模型,使他们更难掌控自己的情绪。
相反,如果父母能够以平和的心态应对压力和挫折,给孩子传递积极的情绪管理方式,将有助于孩子培养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
除了上述影响,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也会对孩子的情绪调节能力产生影响。
例如,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等。
和谐稳定的家庭环境能够为孩子提供安全感和支持,有助于他们培养自信和情绪调节能力。
而学校教育环境中的支持和鼓励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父母教养方式对孩子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
父母的亲情教养方式、教育方式和情绪管理方式都会对孩子的情绪调节能力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家庭教育父母教养方式对孩子性格发展的影响
家庭教育父母教养方式对孩子性格发展的影响教育方式和家庭环境是决定孩子性格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他们的教养方式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
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不仅能够塑造孩子积极向上的性格,还能促进孩子全面的发展。
本文将就家庭教育父母教养方式对孩子性格发展的影响进行深入探讨。
首先,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性格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语、行为举止会被孩子观察和模仿,这种模仿是孩子学习的基础。
如果父母平日里言谈和善,举止得体,孩子容易形成友善、独立自主的性格;相反,如果父母常常吵架、发脾气,孩子可能容易变得暴躁易怒。
因此,父母应该注重自身言行的引导和规范,积极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其次,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性格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以温暖的态度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能够增强亲子之间的情感联系,帮助孩子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能力。
此外,鼓励和赞美孩子的努力和进步,能够提升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相反,过度严厉的教育方式会使孩子产生自卑、胆怯的情绪,不利于性格的健康发展。
再次,家庭环境和教育资源对孩子的性格塑造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能够培养孩子的爱心、包容心和团结协作的精神,这些品质对孩子的性格形成非常有利。
此外,父母提供给孩子的教育资源决定了孩子对知识的获取和兴趣爱好的培养。
父母可以为孩子创造丰富多样的学习和发展环境,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团队协作精神。
最后,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和自我管理能力,这对孩子性格的全面发展非常重要。
父母应该适时给予孩子适量的自主权,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通过这种方式,孩子可以培养自律、自信和独立的性格特质。
综上所述,家庭教育父母教养方式对孩子性格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父母的言传身教、教育方式、家庭环境和教育资源都是塑造孩子性格的重要因素。
父母应该注重自身的行为规范和言行引导,以温暖的态度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创造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和自我管理能力。
“好”父母成祸害
“好”父母成祸害(又名:如何将你的孩子养进心理治疗室)如果说我大学里确实学到了什么,那就是诗人菲利普·拉金言之有理:“他们害了你,你爸和你妈。
虽然不是故意的,但他们的确害了你。
”当时,我生下儿子不久,便重返学校修读临床心理学。
脑中想着孩子,手头却还要准备期末论文,在这种情况下,我很容易留意到那些论述父母如何害了孩子的研究。
当然,每个人都知道,麻辣老妈和出任学校家长教师联合会主席、每天孩子回家都奉上牛奶与亲手烘焙饼干的妈妈,会培养出完全不同的孩子。
但我们多数人落在这两个极端之间,而在这个区间,很多事情一不小心就会做错。
作为一名妈妈,我很想做对。
但是什么才是“对”呢?带着这个问题,我走进书店,立马眼花缭乱:布莱泽顿、斯波克,还是希尔斯?幼儿中心派、家长中心派,还是合作派?……我到底该追随哪种理论?好消息是,至少在英国著名儿科医生、儿童精神学家唐纳德·威尼康特看来,要养育出身心健康的孩子,你不必非得是完美妈咪。
用他的话说,只须当一个“过得去的妈妈”就好了。
不过,过去所有研究——从约翰·鲍尔比的“依恋理论”到哈里·哈尔洛的猴子实验——都表明:如果不能精确解读你的孩子,误解了他们的信号,或者给予他们的爱太少,几十年后,他们就很可能会走进心理治疗诊所(如果有足够的钞票支付这笔帐单),坐在沙发上,靠着一盒纸巾,声泪俱下地回忆着妈妈对他做了什么,爸爸又没做到什么——每周50分钟,有时长达数年。
而作为心理治疗医生,我们的主要工作就是重新当一回病人的父母,提供一种“矫正性情感经验”,让他们无意中将早期的被伤害感觉移情到我们身上,然后给出不同的回应——与他们童年期所得到的相比,更加体贴、更具共情的回应。
至少理论上是这样。
然后我开始接待病人。
特殊的病人我头几个病人几乎是教科书上的范本。
当他们诉说不幸童年时,我毫不费力地就能将他们的伤心与成长经历联系起来。
但是很快,我遇到了一个例外,这个姑娘20多岁,聪慧美貌,姑且称她为丽齐。
亲子沟通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亲子沟通的主要问题有哪些(1)亲情是我们最珍爱的一种情感,是每个人心中最至高无上的情感。
但亲情是一把“双刃剑”。
就拿孩子来说,我们可以用我们的爱去塑造一个成功的孩子,也可能会用我们的爱去毁掉一个孩子。
就好比是监狱里的孩子,他们的妈妈也是把最至高无上的爱给了孩子,可是这些父母是怎样用自己的爱把孩子送进了监狱呢?固然,孩子成了少年犯也一定有社会原因,那么,在家庭里,父母能做什么呢?如何正确地利用沟通、准确地传达出我们的教育信息,让孩子在丰润的爱和良好的教育氛围中健康成长呢?每一个家庭里,父母每一天都在跟孩子沟通,我们多么希望通过沟通能够让孩子听话,能够让孩子热爱学习,能够让孩子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可实际生活中又是怎样的呢?有多少次父母一开口还没说话孩子就会说:“妈!求求你了,别唠叨了行不行!”为什么?有很多时候孩子有心里话不跟我们说,你去问又问不出来。
他不告诉你他心里是怎么想的,你不知道他心里是怎么想的,如何去跟他沟通呢?为什么有的时候孩子会跟我们顶嘴?稍微大一些了会跟我们吵架?为什么孩子会摔门而出,我们只能无奈地望着他的背影?为什么有些孩子想逃离这个家,永远都不想再回来?包括长大成人以后,甚至结婚后,他宁肯给爸爸妈妈雇保姆,都不愿意回家,这是为什么?他不爱爸爸、不爱妈妈吗?当然不是,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不想听爸爸妈妈说那些他不爱听的话。
这就是沟通当中出了问题,多少年来形成的沟通模式一直都是大家不愿意接受的、不喜欢的,但又不知道该怎样建立起和谐的沟通模式。
就这样,相爱的双方因为沟通的不顺畅影响了他们爱的质量,影响了他们爱的信息的准确传递,这是一件多么遗憾的事情。
让我们花点时间先来分析一下亲子关系之间沟通不畅的主要原因吧。
亲子沟通的主要问题有哪些1. 不知道该怎样做父母第一个大的原因来源于社会,是社会原因,就是从来没有人教过我们如何跟孩子沟通。
有人教过我们吗?假如说做父母是一种“职业”的话(我说的是假如,因为它不是一种职业),那我认为它是这个世界上最难以从事的“职业”,按照难易程度来分,它要排在第一,最难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子很爱吃大樱桃。
当他从电脑前面走到餐桌旁边来吃的时候,已经不多了。
他一边吃一边说:“嗯,真好吃,我爱吃大樱桃。
”孩子快速将几个大樱桃吞下肚之后,忽然把盘子递到了我面前:“爸爸,您吃一个!”盘子里只剩下几个了。
儿子真的不是谦让,他是非常真诚的。
我没有推辞,而是伸出手去,拿了一个,而且是那里面最大的一个。
我吃下这个大樱桃,心里很畅快,很惬意。
这是很正常的一幕。
从孩子很小的时候,我们就是这样训练他的,不要认为自己小就要受到照顾,不要以为家里有好吃的,他便是第一个要占有的人,也正因为如此,孩子没有那么多的委屈。
他会认为爸爸吃那个最大的是应该的,甚至他根本就没有在意我是不是拿了一个最大的,因为他心里没有保住自己那个最大的樱桃的想法。
生活中充斥着这样的场景。
公共汽车上,七八岁的孩子坦然地坐在座位上,母亲则在一旁毫无怨言地垂手站立;饭桌上,最好吃的饭菜孩子一伸手就拉到了自己面前,家长也就自觉地缩回了伸向那菜的筷子;电视机前,妈妈正在饶有兴致地看电视剧,儿子进来了,不容分说换成了动画片……这一切都是那么熟悉,每天都在我们身边发生着。
也许我们有很多家长已经习惯了,习惯了“处处让着孩子”,似乎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母爱、父爱的温暖。
其实,一个小孩子多吃还是少吃一个大樱桃,对他身体的发育可以说是毫无影响的,但养成贪婪、自私的习惯却是贻害无穷的。
一个一向省吃俭用的妈妈把一切好吃的都给了自己唯一的上高中的
女儿,可是有一天当孩子放学回家来要吃饭的时候,发现妈妈还在床上躺着,女儿厉声问:“你怎么还不做饭,我时间来不及了?”妈妈抬起头说:“我发烧没力气做了。
”还没有等她说完,女儿就大声说:“真烦人!也不早说一声,我上外面吃去。
”然后摔门而去。
这就是你那捧在手心里的宝贝!这就是你那用一切温暖培养
的花朵!母亲在床上哭泣,但她应该知道,孩子这么自私与绝情都是因为她长期自我牺牲、处处让着她造成的结果,孩子已经习惯了接受照顾,孩子已经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孩子已经习惯了母亲的谦让。
孩子已经认为那才是最合理的。
她会自然地认为,我就应该吃那最好的,我就应该是这个家庭的核心……
孩子变得贪婪起来,谦让的想法少了。
一旦要让他做出一些让步,他就会感到十分委屈,一旦不能受到特别的照顾,他就会感到受到了冷落,他对被关注的要求大大提高,也就非常容易产生挫败感。
让孩子学会分享,让孩子学会关心,让孩子从小就在贪欲和爱之间作出明确的选择。
孩子学会了关心,他第一个关心的就是我们。
孩子变得贪婪,他第一个伤害的也是我们。
让我们从一点一滴做起,平等对待孩子,不要给他过度的关注,也不必处处让着他。
所以说,当孩子很小的时候用稚嫩的声音说:“妈妈,你吃一个!”的时候,我们善良的母亲们一定要高兴地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