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材料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交流材料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交流材料
(材料一)
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中,强调了民族的历史渊源、独立性和平等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一种经济基础和社会形态下的特殊群体。
民族具有自己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拥有独立性和自主性的权利。
同时,马克思主义也强调各民族之间应该平等相待,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可以凌驾于其他民族之上。
(材料二)
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中,还强调了民族的团结和共同斗争。
马克思主义认为,各民族之间应该相互支持、团结一心,共同努力争取自己的利益和权益。
只有在团结合作中,民族才能够充分发展和壮大。
同时,马克思主义也强调了民族斗争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斗争才能够实现民族的解放和进步。
(材料三)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还强调了民族的国际性和国际主义精神。
马克思主义认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和交流是不可避免的,民族的发展是在国际环境中进行的。
因此,民族的解放和发展必然与国际主义精神相结合,要坚持国际主义原则,支持其他民族的解放斗争,反对民族歧视和压迫。
(材料四)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强调了民族的历史渊源、独立性和平等性,提倡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共同斗争,并强调了民族的国际性和国际主义精神。
这一观点为我们深刻认识和理解民
族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
只有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指引下,我们才能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实现民族的共同发展和繁荣。
马克思基本原理材料题
马克思基本原理材料题马克思基本原理材料题:材料一: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掌握在资本家手中,而劳动力则被资本家购买和使用。
资本家通过支付一定的工资雇佣工人,工人利用自己的劳动力从事生产,生产出商品并创造价值。
然而,工人创造的价值远远超过他们所得到的工资,多余的价值被资本家占有,这就是剩余价值。
资本家通过掌握生产资料和工人的劳动力,可以获取剩余价值以增加自己的财富。
他们以商品的形式出售产品,获得商品价值,并将一部分利润用于再投资,扩大生产规模,进一步剥削工人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这种经济结构导致了贫富差距的加剧和阶级对立的存在。
材料二:商品交换和价值规律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交换是经济运行的基础。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两个方面。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实际需求的满足能力,而交换价值则是商品在交换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相对价值。
商品的交换是依据价值规律进行的,即以等价物交换。
价值是劳动时间的量度,不同商品之间的交换比例取决于所含劳动时间的多少。
例如,一辆汽车的交换价值应该相当于生产它所需的劳动时间,而不是资本家决定的价格。
然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通过控制生产资料,能够操纵商品的价格,从而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
他们通过垄断市场、操纵供需关系等手段来扭曲价值规律,使商品交换的比例失去公正性,进一步加剧了社会阶级的分化和不平等现象。
材料三:资本积累和危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获取剩余价值,积累大量资本。
资本的积累会导致一系列矛盾和危机的产生。
首先,由于剩余价值的追求,资本家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导致过度生产和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
这会导致商品的过剩和销售困难,进而引发经济危机。
其次,资本家为了获得更多剩余价值,不断压低工人的工资,这会导致工人的购买能力下降,市场需求减少,进一步加剧了经济危机。
最后,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无产阶级因为被剥削而日益贫困,对资本家进行抗议和反抗,这也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政治危机。
马克思主义研讨交流材料
马克思主义研讨交流材料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以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基础的思想体系,其核心观点是无产阶级的解放和社会主义的建设。
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革命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对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类解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以下将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实践价值以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等方面进行论述,以达到研讨交流的目的。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与其他思想体系的根本区别。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这些原理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导。
马克思主义的强调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为无产阶级争取解放提供了理论支撑。
其次,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马克思主义将社会主义革命视为历史前进的必然趋势,提倡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社会主义社会。
事实证明,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深刻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为解放劳动人民创造了条件,推动了生产力的迅猛发展。
在实践中,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典范和启示。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研讨交流的重要内容。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之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和广泛的应用。
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中国的发展经验对其他国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因此,深入研讨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和实践成果,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全球传播和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研讨交流不仅有利于促进学术研究的深入,还对于增强人们的马克思主义觉悟、提高理论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交流研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可以相互借鉴、互相学习,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容和内涵。
研讨交流还可以推动马克思主义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加强对当代世界发展趋势的研究,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有力支撑。
马克思材料分析题答案
第一章【参考答案要点】:1、(1)材料1、2、3的观点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点。
相同之处在于他们都坚持世界是统一的。
不同之处则在于:材料1、3 都表现为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把世界统一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泰勒斯归结为火,王充归结为气。
,但都是用物质的东西作为世界的本原。
材料 2 表现的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把世界归结为数,归结为某种客观的精神、理性因素。
(2)材料4 说明的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本质上是物质的。
坚持这一原理的意义在于:第一,这一原理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它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理论体系的起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切原理的根本立脚点和出发点。
它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科学的唯物主义一元论。
第二,这一原理是反对二元论、宗教神学、唯心主义的锐利武器。
它证明了:否认世界统一性的二元论不能成立,宗教神学所谓“上帝创造世界”的虚幻和荒谬,唯心主义一元论关于世界统一于精神的根本错误,并给与其根本性的摧毁和打击。
第三,这一原理具有极为重要的实践意义。
它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根本理论基础;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2、 (1)“中国制造”、“世界合作”的广告说明矛盾的普遍联系这一哲学道理。
【相关内容请参照材料和教材】(2)由“中国制造”提升到“中国创造”,这是个具有重大意义的政策导向,其必要性在于:第一,“中国创造”更有利于增强中国技术。
中国制造可以使中国的GDP增大,但难以增强中国技术。
倡导中国创造,鼓励技术归属权属中国资本,必定有利于中资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
企业只有具有比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二,“中国创造”有利于提升中国品牌。
品牌是竞争力,是附加值。
提倡中国创造,鼓励、支持、引导中国品牌,中国品牌才可能由少到多,由弱到强,中国的民族工业才可能通过品牌的增强而壮大。
马克思资料整理
第一部分:名词解释1.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不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的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3.运动: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4.实践: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5.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食物之间相互影响、想会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6、发展: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7、矛盾: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8、量变:量变是事物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9、质变:质变是事物的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有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的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10、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11、主体和客体: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认识活动的人。
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的对象。
12、(必考)认识:认识是主体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3、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和事物各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这三种形式。
14、理性认识:之人们借助抽象的思维,在概括理解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部、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的认识。
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15、生产力: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16、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的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的经济关系。
17、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是指有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决定的生产关关系的总和。
18、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马克思主义两论学习材料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无神论
一、马克思主义唯物论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学说、关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学说,它采用辩证法的观点研究世界的本质,所要说明的是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
辩证唯物论的基本观点是: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主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同时,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
承认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这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无神论
马克思指出:“无神论是对神的否定,并且通过这种否定而设定人的存在。
”无神论和有神论的斗争焦点是无神还是有神的问题,实质是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斗争。
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组成部分,是最彻底的唯物论,也是比历史上任何无神论都更科学、更彻底的无神论。
它不仅要说明世上无神,而且要致力于使人们从有神论的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把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
马克思材料
1.为什么说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的坚持马克思主义?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首先,它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创造性的运用它们分析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实际,做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概括。
其次,它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根植于人民的政治立场,贯彻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对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进行了理论上的总结和升华。
最后,它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创新的巨大勇气。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
所以说,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的坚持马克思主义。
2.简述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及内在的辩证关系。
答: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在党的思想路线中,实事求是内在的包含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
总之,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都是围绕实事求是的。
所以“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
3.简述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与教训。
答: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经验是: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在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实现了平稳过渡,避免了可能发生的社会动荡和经济破坏。
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不仅保证了社会的稳定,而且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和偏差。
马克思材料分析
、材料1:
马克思说:“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是在这个喧嚣的舞台背后悄悄地进行的,并且真正地起着推动作用。
”
材料2:
十六大政治报告指出:“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
”……“任何时候我们都必须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
”
材料3:
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干部在认识发展问题上产生了很大的误区,把“发展是硬道理”片面地理解为“经济增长率是硬道理”,造成贫富差距,东西差距,城乡差距,人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失调。
这些问题都在不同程度上损害了大多数普通群众的利益。
材料4: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认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1)材料1阐明了什么哲学观点?
(2)结合材料1、2、3、4,说明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就是以人为本。
3、(1)马克思的这段话阐明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哲学观点。
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以人为本是指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一切为了群众,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
另一方面,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主动力,也是发展的主体,发展要依靠人,要适应人。
科学发展观正是从目的和手段这两方面阐明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材料作文专练名人篇之马克思(含解析)
材料作文专练------名人篇之马克思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
——-马克思假如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
——穆罕默德美育是一种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
——蔡元培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以所给身份完成写作。
(1)班级计划举行“美育是一种刚需”主题演讲活动,请以发言同学的身份写一篇演讲稿。
(2)学校校报“美育”专栏向同学们征稿,请你用笔名“子任”写一篇文章向该专栏投稿。
要求:任选一个写作任务,结合材料,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过得完美。
——摘自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思考》材料二:据新华网的职业意愿调查显示,超过一半95后大学生最向往的职业是主播和网红。
很多大学生认为:靠读书来改变命运,需要寒窗苦读二十余载,而当一个网红,似乎只需要你对着屏幕唱唱歌聊聊天。
——摘自搜狐网《当下大学生最想成为的职业:网红主播?》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择业观,而当代青年的择业观不只是个人的事,还与社会、国家息息相关,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在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上,写一篇发言稿,和同学们交流。
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马克思说:“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是无所谓的。
”列夫·托尔斯泰说:“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
”易卜生说:“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毛姆说:“要使一个人显示他的本质,叫他承担一种责任是最有效的办法。
马克思材料分析题
材料分析题绪论1.请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答;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的转变为社会主义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学说。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2.请回答: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条件是什么?答:第一,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其矛盾运动,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第二,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出了现实需求;第三,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事业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斗争所具有的这种紧密联系,是他们创立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条件。
3.请回答: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答: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实践性和阶级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由它的实践性所决定的,也是它的阶级性所要求的,在实践性和阶级性的基础上,实现了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成为解放全人类,推动社会进步的思想武器。
4.请回答:简述物质和精神的辩证关系原理。
答: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反映物质。
意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5.请回答:事物普遍联系原理是什么?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答:所谓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首先,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其次,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再次,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当代中国正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马克思主义资料(完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绪论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1.从阶级属性上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不仅指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1.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认定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是资本主义的发展。
2.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合理内核。
1.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渊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3.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4.马克思一生最重大的理论贡献是: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三)辨析题: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答案: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是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这一观点正确。
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之一。
其主要贡献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无情揭露和深刻批判,及其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憧憬,为科学社会主义产生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材料。
但是空想社会主义不能论证社会主义的必然性;找不到实现社会主义的现实力量和途径;看不到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无产阶级的力量;离开阶级斗争去设计和谈论社会主义等。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是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因为:第一,科学社会主义把社会主义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之上;把社会主义看作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试用材料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现时代精神的精华1.什么叫马克思主义哲学?答: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最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2.什么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它们有哪些历史形态?答:凡是承认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承认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精神是由物质派生的,都属于唯物主义哲学。
唯物主义在历史上存在三种形态,即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和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相反,凡是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物质由精神派生的,都属于唯心主义哲学。
唯心主义哲学还分为把世界归结为主观精神的主观唯心主义和把世界归结为客观精神力量的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态。
3.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区别有哪些?答:辩证法的观点:它把世界看作是普遍联系的整体和永恒发展的过程,一切事物都是由内部矛盾推动而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着;形而上学的观点:它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世界,把世界的各种现象看作是各自孤立、静止不变的东西,认为世界是没有矛盾的,是不会发展的,即使有变化也只是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而且认为这种变化纯粹是外力推动的结果。
4. 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内容是什么?答: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一类是物质现象,一类是精神现象。
内容是:(1)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即谁先谁后,谁决定谁,谁是世界的本质、本原。
(2)精神和物质之间有无同一性,即人们能否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按照对哲学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
5. 三个本原、形态?答:凡是承认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承认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精神是由物质派生的,都属于唯物主义哲学。
唯物主义在历史上存在三种形态: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和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材料
立场,就是我们认识事物或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一个站位问题。
有什么样的立场就决定你有什么样的观点、你对事物或问题作出怎样的判断。
有什么样的观点、什么样的判断,又决定你会用什么样的方法去解决它。
马克思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创始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缔造者和国际共产主义的开创者,是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思想家。
两个世纪过去了,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马克思的名字依然在世界各地受到人们的尊敬,马克思的学说依然闪烁着耀眼的真理光芒马克思的一生,是不畏艰难险阻、为追求真理而勇攀思想高峰的一生。
马克思曾经写道:“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马克思为创立科学理论体系,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最终达到了光辉的顶点。
他博览群书、广泛涉猎,不仅深入了解和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各个学科知识,而且深入了解和研究各种自然科学知识,努力从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中汲取养料。
马克思毕生忘我工作,经常每天工作16个小时。
马克思在给友人的信中谈到,为了《资本论》的写作,“我一直在坟墓的边缘徘徊。
因此,我不得不利用我还能工作的每时每刻来完成我的著作”。
即使在多病的晚年,马克思仍然不断迈向新的科学领域和目标,写下了数量庞大的历史学、人类学、数学等学科笔记。
正如恩格斯所说:“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马克思给我们留下的最有价值、最具影响力的精神财富,就是以他名字命名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
这一理论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
马克思一再告诫人们,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
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材料题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材料1]马克思恩格斯在1872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
特别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8~249页)[材料2]恩格斯在1895年时指出:但是,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们当时(1848年革命时期,编者)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
历史走得更远:它不仅打破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进行斗争的条件。
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这一点值得在这里比较仔细地加以探讨。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10页)[材料3]恩格斯指出:“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纠正我们的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有可能经常以十分轻蔑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多得多。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26页)[材料4]恩格斯在《英国状况——评托马斯·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一文中指出:“他说的很对,任何一种社会哲学,只要它还把某几个论点奉为自己的最终结论,还在开莫里逊氏丸(意即‘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引者注),它就远不是完备的;我们最需要的不是干巴巴的几条结论,而是研究。
结论要是没有使它得以成为结论的发展,就毫无足取,这一点我们从黑格尔那时就已经知道了;结论如果变成一种故步自封的东西,不再成为继续发展的前提,它就毫无用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题
材料题一、材料:马克思主义的有关观点中的一些对一般客观实际的阐述还任然符合实际,不过一些理论已经过时了。
问题:综合上诉材料,探讨对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答: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正是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的必然要求。
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表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
从这个意义上看,与时俱进就是要把握规律性,马克思要根据时代发展而变化,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这一理论。
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创新就是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实践没有止境,认识和创新也没有止境。
我们要突破亲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是一个不断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人类有益成果,做出新概括的过程。
二、材料:在17世纪牛顿曾坚信光是由微粒组成的。
这一学说得到了几何光学学家的质疑,后来到了费更斯时代,光的波动学说被认可,认为光是由微粒组成的,但是它具有光波动的方向和能量。
显然,量子学说所说的光量子是具有波动性的微粒。
它和牛顿所假设的微粒学说有着本质的区别。
问题:结合马克思基本原理,辨析这段文字。
答:1)辨证的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的内在矛盾所引起的自我否定。
否定是发展的环节与联系的环节,是包含肯定的否定,这种辨证的否定是经历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的有规律的过程,即肯定至否定,否定至否定的过程。
事物这种否定至否定的过程,从内容上看是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
从形式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方向是前进上升的,道路是曲折迂回的,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马克思材料作文万能模板
马克思材料作文万能模板
马克思材料作文是中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常见的一种作文形式,通常要求学生根据提供的马克思材料进行分析、阐释或者写作。
这种作文形式既考察了学生对马克思材料的理解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
下面是一种常见的马克思材料作文的万能模板,供同学们参考。
第一段,引言。
引用马克思的相关材料,简要介绍马克思的观点。
可以是一句话或者一段话,要求简明扼要,引起读者的兴趣。
第二段,材料分析。
对提供的马克思材料进行分析,可以从多个角度入手,比如历史背景、社会现实、人物性格等方面展开分析。
要求结合材料具体分析,不要脱离材料内容。
第三段,观点阐释。
根据材料分析的结果,阐释自己的观点。
可以支持、批判或者扩展马克思的观点,要求逻辑清晰,观点明确。
第四段,例证论证。
举例论证自己的观点,可以引用历史事件、文学作品、现实生活中的事例等,要求例证具体、有说服力。
第五段,结论。
对全文进行总结,重申自己的观点,可以展望未来或者提出建议。
要求简明扼要,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以上就是一种常见的马克思材料作文的万能模板,同学们在写作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调整。
希望同学们在写作时能够灵活运用这个模板,写出优秀的作文。
马克思考试材料
1、碎花瓶(1)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中包含共性。
(2分)人们的认识就是从个别到一般、再到个别的过程。
“碎花瓶理论”是对碎花瓶这一个别事物中所包含的一般特征的概括和反映,这就使得人们能够举一反三地认识和处理其他事物。
(2分)(2)真理和谬误是辩证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贯通。
真理中包含着某种以后会暴露出来的错误的方面或因素,错误中也隐藏着以后会显露出来的真理的成分或萌芽。
(2分)“世界上没有真正的错误,只有被忽略的智慧”并不是抹杀真理和错误之间的区别,而是指没有单纯的、绝对的错误,是指由于不能辩证地对待错误而失去在错误中发现真理的可能。
(2分)(3)创新意识在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中具有重要意义。
增强创新意识一要注重实践,从中汲取智慧;二要辩证思维,要全面地、发展地看问题。
透过现象揭示本质,善于从偶然中发现必然。
(4分)2、(1)从实践是人和自然关系基础的角度说明为什么“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5分)①人改造自然以实践为基础和前提,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基础和前提。
实践决定认识。
在本材料中,有人认为垃圾应该全部回收利用,是实践主体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中错误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②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这一合理说法的提出充分证明了认识和实践主体在实践过程中尊重客观规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是正确的。
③认识的发展过程表现为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认识发展的无限性。
人的认识能力有一个提高的过程。
需要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的提出正是人们认识水平提高的结果。
④任何实践都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实践。
人类的实践和认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真理具有相对性。
我们要不断发现和发展真理,就要求我们不断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⑤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体现为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推动实践发展,错误的认识影响实践,具有消极的阻碍作用。
本题材料表明,绿色处理观念的提出正是正确的认识,用来良好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材料题
材料1:泰勒斯认为万物由水产生,又复归于水;万物有生有灭,而水则是永恒的。
赫拉克利特认为这个世界,对于一切存在物都是一样的,它不是任何神所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
材料2:毕达哥拉斯认为:“从数目产生出点;从点产生出线;从线产生出平面;从平面产生出立体;从立体产生出感觉所及的一切物体,产生出四种元素:水、火、土、空气。
这四种元素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互相转化,于是创造有出有生命的、精神的、球形的世界”。
材料3:东汉哲学家王充认为:“天履于上,地偎于下,下气蒸上,上气降下,万物自生其中间。
”“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材料4: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
(1)材料1、2、3的观点相同吗?并加以评述。
(2)材料4说明了什么原理,坚持这一原理有何意义? (1)材料1、2、3的观点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点。
相同之处在于他们都坚持世界是统一的。
不同之点则在于:材料1、3都表现为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把世界统一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泰勒斯归结为火,王充归结为气,但都是用物质的东西作为世界的本原。
材料2表现的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他们把世界归结为数,归结为某种客观的精神、理性因素。
(2)材料4说明的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本质上是物质的。
坚持这一原理的意义在于: 具体见教材。
1、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人的各种感觉构成了事物。
黑格尔认为,整个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和产物。
(摘自《人类知识原理》和《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哲学》)2、笛卡尔认为,物质和精神是两种绝对不同的实体,精神的本性是思维,物质的本性是广延,广延不能思维,思维不具有广延。
物质和精神互不相遇,彼此独立,两者都是世界的本原。
(摘自《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3、斯宾诺莎认为,物质自然界是唯一的实体,其余的一切都是它的属性和具体样式。
马克思材料
1、为什什么开着⻔门课?2、什什么是科学?科学是怎样分类的?社会科学是相对于⾃然科学⽽⾔的,它在当代学科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然科学以⾃然现象为研究对象,以探寻⾃然规律为⽬标,以实证性研究⽅法为⼿段,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天⽂、地理、⽣物等诸多学科。
⾃然科学在⼈类科学研究、适应和改造⾃然的过程中发挥着巨⼤的作⽤。
⼈⽂学科随着⼈类⽂明发展⽽逐渐形成,它以⼈⽂现象为研究对象,⽂学、史学、哲学、艺术等是其主⼲学科。
⼈⽂学科的⽬的在于帮助⼈类理解和把握⾃⾝。
社会科学形成于近代,它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求揭⽰社会⽣活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并对社会⽣活做出科学的说明与合理的评价。
社会科学包括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学科,它们在科学的研究社会和改造社会中发挥着重⼤的作⽤。
就学科定位⽽⾔,社会科学与⾃然科学区别较⼤⽽与⼈⽂学科相近。
本书所说的社会科学实际上亦包括⼈⽂学科在内。
⼈类⽂明的进步为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前提和条件,⽽社会科学的发展又为⼈类⽂明的进步提供了思想指导。
通过对社会历史的回溯与反思、对现实社会的批判与构建、对未来社会的展望与规范,社会科学研究可以达到提升社会的⾃我认识能⼒,使⼈类⽂明发展⾏进在正确的⽅向和轨道上。
社会科学的发展标志着⼈们在认识社会和提升⾃我认识⽅⾯的进步。
社会科学研究以其超前性和预见功能,引领⼈类⽂明的进步与发展。
3、社会科学经历了了怎样的历史发展?1、⼈类认识社会的第⼀种⽅式:“神话”⽅式神话是原始社会⼈们认识社会的基本形式,是远古⼈们认识⾃然、社会和⾃⾝的精神产品,是⼈类对社会认识的初级阶段。
那时的⼈类从⾃然界分化出来不久,认识能⼒很低,主要是借助于原始思维对社会进⾏认知,其认识成果通过集体表象得以表达,以“讲故事”等⽅式流传。
在中世纪的欧洲,神学占据统治地位,“天启真理”⾄⾼⽆上,领悟上帝的旨意成为社会认识的主要⽬的,神学与经典诠释成为中世纪社会认识的主导⽅式,这在很⼤程度上束缚了⼈类智慧与⼈的⾃主意识。
马克思整理资料
1.什么是马克思?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为他们后续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以及实现社会主义为最终目标的,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理论体系。
2. 马克思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即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3. 马克思的主义的基本特征是实践性,阶级性4. 马克思强大生命力的根源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第一章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2. 运动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而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3. 实践的主体是(人)4.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5. 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是万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与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第三,整个世界时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表现??6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7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的力量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8、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表现及其关系?P44~P45 (两者是辩证统一关系)9、量变引起质变的主要表现?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物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谈谈辩证法问题》是列宁在1915年写的一篇笔记式的短文。
1914~1916年列宁被迫侨居在瑞士的伯尔尼。
在这期间,列宁阅读了大量的哲学书籍,写了很多笔记。
汇集起来,就是后来出版的《哲学笔记》一书。
《谈谈辩证法问题》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在《辩证法的要素》中,列宁曾经说过:“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确定为关于对立面统一的学说。
这样就会抓住辩证法的核心,可是这需要说明和发挥。
”看来,《谈谈辩证法问题》就是这种“说明和发挥”。
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
第二国际的一些领导人公开支持帝国战争。
考茨基、普列汉诺夫等人为了替他们的《巴塞尔宣言》进行辩解,用诡辩论冒充唯物辩证法。
第一次大战爆发后,各种矛盾激化并交织在一起,形成了非常错综复杂的新局势。
在这种新形势下,无产阶级政党面临着许多新问题,例如如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如何使帝国主义战争转变为国内的革命战争,怎样进行反对机会主义的斗争。
这些实践中提出的新问题,迫切需要给以理论上的回答。
1914年8月列宁受到沙皇政府的迫害,从俄国侨居瑞士。
列宁为了从理论上解决这些问题,便在瑞士阅读了许多有关辩证法的哲学著作,并做了大量的笔记。
《谈谈辩证法问题》就是在此基础上写成的。
《谈谈辩证法问题》的中心思想是论述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客观世界和认识的根本规律。
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中,列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第一次明确指出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就是对立统一规律,首次提出两种发展观的对立,第一次支出统一的相对性和斗争的绝对性,第一次指出唯心主义哲学的根源及其同僧侣主义的关系。
总之,列宁完整、系统扼要地论述了辩证法。
因此,《谈谈辩证法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唯物辩证法是一个伟大的贡献。
今天学习这篇著作,对于全面、准确理解唯物辩证法及其方法论意义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内容分析这篇短文大致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论述了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内容。
第二部分论述了认识过程的辩证法,揭露了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和阶级根源。
1、辩证法的实质是研究事物的矛盾的(第1段)列宁在文章的开始就指出:“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
”这就是说,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辩证法的实质,就是研究这两个部分、方面的矛盾关系的。
随后列宁指出,除了马克思之外,其他思想家在这个问题上都有错误之处。
赫拉克利特的观点还停留在直观上,亚里士多德在这个问题上经常兜圈子,是动摇的。
黑格尔进了一步,他把概念的矛盾运动贯穿在他的整个哲学体系中,但由于他的唯心主义,他只是提出了问题,而没有真正解决这个问题。
只有马克思才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重新确定了:两个相互矛盾方面的共存,斗争以及融合成一个新范畴,就是辩证运动的实质。
在这篇文章中,列宁指出,辩证法就是研究事物自身中的矛盾的。
这和马克思的思想是一致的。
2、矛盾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第2-7段)辩证法作为一种学说,它研究的不是个别事物的个别现象,也不仅仅是某一类事物的现象,而是自然、社会和思维中的最普遍的规律。
把研究事物自身中矛盾确定为辩证的实质,就是因为矛盾是客观的、普遍的。
对于辩证法的这种规定的正确性,可以由人类实践以及作为这种实践经验总结的科学史来检验。
列宁列举了数学、力学、物理学、化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事实,来说明物质运动从最简单的形式到最复杂的形式,矛盾都是普遍存在着的。
任何一门科学都不过是对某种物质运动形式中的矛盾的研究,科学史也就是研究各种物质运动形式的矛盾的历史。
人类认识的运动、发展、也是认识的矛盾运动过程。
3、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第8-11段)列宁对矛盾的统一性、斗争性以及统一和斗争性之间的关系作了详细地论述。
对立统一的两个部分是相互关联的,它们既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相互离异、又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这两种倾向,本来是相反的,可是,它们又结合在一个统一体中,成为对立面的统一,这就构成了事物自身的矛盾。
接着,列宁又比较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表现形式以及它们在矛盾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相同。
按照列宁的观点,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最后,列宁从对立统一的角度对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和形而上学的发展观作了比较。
4、辩证法与诡辩论和怀疑论的对立(第12段)诡辩论和怀疑论,本质上也是形而上学。
因为它们同样是把主观、片面的抽象原则看作是对的,并用它来观察事物。
但在表现形式上,它们却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形而上学把事物之间的差别和对立绝对化了,否认差别和对立的相对性表现出一种明显的机械性.诡辩论和怀疑论则不同。
它们认为,事物是可以互相转化的,那么,对立事物之间就没什么差别。
诡辩论抓住事物的差别和对立的相对性,把它夸大、绝对化,进而取消事物的客观性质,表现出一种特殊的“灵活性”。
这就是诡辩论的特点。
辩证法同诡辩论和怀疑论是相对立的。
从诡辩论和怀疑论来说,相对只是相对的,是排斥绝对的。
对于客观的辩证法来说,相对和绝对的差别也是相对的,相对中有绝对。
5、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第13-15段)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社会所作的分析,是辩证思维的一个光辉的例子。
列宁认为,一般辩证法的认识方法,也应当如此,也应当从最简单,最普通,最常见的东西开始。
因为这里已经包含着辩证法的要素的萌芽。
还要看到,客观世界是由无限多的个别事物构成的。
“任何个别经过千万次的转化而与另一类的个别(事物、现象、过程)相联系。
"当我们把不同的事物联合在一个命题下时,不仅包含着一般与个别的辩证关系、同时,也包含着必然与偶然,现象与本质等辩证法的因素。
“可见,在任何一个命题中,好像在一个单位(细胞)中一样,都可以(而且应当)发现辩证法一切要素的萌芽,这就表明辩证法是人类全部认识所固有的。
而自然科学则向我们揭明(这又是要用任何极简单的实例来揭明)客观自然界也具有同样的性质”。
(《列宁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558-559页。
)因此,辩证法也就是认识论。
我们应该像马克思写《资本论》时那样、自觉地运用辩证法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6、认识是螺旋式发展的过程(第16-18段)这里,列宁指出认识过程不是直线,而是一串圆圈式螺旋式曲线。
列宁举了欧洲古代的、文艺复兴时代的、和近代的几个哲学史上的例子,来说明认识的圆圈式的发展。
同时,列宁还指出了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的根本缺陷,就是不能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的过程和发展。
在它看来,认识不是一个在矛盾中往复循环的过程,而是一次完成的。
要么正确,要么错误,不会再有综合,提高和发展。
所以,形而上学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死板的,贫乏的、枯竭的、在认识过程本身中它也是死板的,贫乏的、枯竭的。
7、唯心主义产生和发展的认识论根源和阶级根源(第19-20页)列宁根据认识的辩证法,又进一步分析了唯心主义产生和发展的认识论根源和阶级根源,指出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产生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在于,人的认识不是沿着直线进行的,“而是无限地近似于一串圆圈,近似于螺旋的曲线。
这个曲线的任何一个片断、碎片、小段都能被变成(被片面地变成独立完整的直线,这条直线能把人们(如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话)引到泥坑里去,引到僧侣主义那里去,唯心主义就是把认识的某一个特征、方面、部分片面地、夸大地、无限度地吹肿、胀大,发展为脱离了物质、脱离了自然的、神化了的绝对。
“直线性和片面性、死板和僵化、主观主义和主观盲目性,就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列宁在分析唯心主义认识论根源的同时,也指出了唯心主义的阶级根源。
列宁指出:夸大认识过程的某一片断,会把人引到唯心主义、僧侣主义那里去,“在那里统治阶级的利益就会把它巩固起来。
”这就是说,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不仅是认识上的片面性造成的,还有它的社会根源。
认识过程的某一片断之所以会被夸大成唯心主义,同个人的阶级地位,他的生活条件,他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以及统治阶级的有意识的利用,是分不开的。
所以,社会阶级根源是唯心主义产生、发展和得以巩固的内在根源,并不是外在根源。
只有把认识原因和阶级原因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才能给唯心主义以沉重的打击。
三、重点内容:1、辩证法的实质是研究事物的矛盾的列宁指出: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
这就是说,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辩证法的实质,就是研究这两个部分、方面的矛盾关系的。
2、矛盾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矛盾存在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各个领域之中。
这些矛盾是独立于人类的意识之外客观地存在着的。
3、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矛盾就具有双重属性,即同一(统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渗透、使矛盾趋向稳定状态。
这就是矛盾的同一性及其表现。
矛盾双方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相互限制,又引起矛盾内部的变化,使矛盾处于运动状态,并推动矛盾的转化。
这就是矛盾的斗争性及其表现。
任何矛盾都不能没有同一性,也不可能没有斗争性。
同一性是“斗争”中的同一性,没有斗争性,同一性就不能保持,也不能使矛盾双方都活跃起来,使矛盾得到发展。
斗争性就寓于同一性中。
没有同一性,双方不发生相互作用,当然就谈不上斗争性。
所以,同一性和斗争性始终是联结在一起的。
但是,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表现的内容不同,它们在矛盾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相同。
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4、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任何一个命题中,好像在一个单位(细胞)中一样,都可以(而且应当)发现辩证法一切要素的萌芽,这就表明辩证法是人类全部认识所固有的。
而自然科学则向我们揭明(这又是要用任何极简单的实例来揭明)客观自然界也具有同样的性质。
因此,辩证法也就是认识论。
我们应该像马克思写《资本论》时那样、自觉地运用辩证法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5、认识是螺旋式发展的过程人的认识既然是对无比生动、无比丰富的客观世界的矛盾运动的反映,既然是一个矛盾运动的过程,它就不能不是活生生的、多方面的、曲折复杂的、表现为一连串对立面的统一的不断前进过程。
这个过程不是直线,而是一串圆圈式螺旋式曲线。
认识的前进是在往复循环中实现的。
它包含着物质和精神,认识和实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个别和一般,特殊和普遍等等,丰富的内容。
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再到物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由认识个别的和特殊的事物,逐步扩大到认识一般的事物,即由认识特殊本质上升到认识共同本质,然后又以这种共同认识为指导去认识新的特殊本质,以补充、丰富和发展这种共同认识。
人类的认识总是这样循环往复地进行的。
四、问题思考1、如何理解“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
”?2、如何理解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3、如何看待矛盾就是“一分为二”的说法?4、为什么旧唯物主义无法驳倒唯心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