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系膜裂孔疝是怎么回事?
超声诊断小儿腹内疝一例
·病例报告·超声诊断小儿腹内疝一例张小亮患儿男,1岁6个月,因突发腹痛持续不缓解2d入院。
患儿1d前正常饮食后夜间突发腹痛,于外院急诊输液治疗次日腹痛无缓解,推拿按摩无效后入我院儿科治疗。
入院时腹部平片未见异常,输液及对症治疗中患儿出现明显腹胀,急诊超声检查:腹腔内大量肠管扩张,最宽内径约2.1cm,肠壁变薄,肠腔内为液性回声充盈(图1)。
于右上腹扫查见少量萎瘪肠管纠集于一束,束口宽约0.8cm (图2)。
纠集肠管位置固定,动态观察5min形态无改变,其近段肠管明显扩张,远段肠管无扩张;CDFI:纠集的萎瘪肠襻上可探及彩色血流信号。
肠间可见游离液性回声,最深约1.4cm。
肠系膜区可探及多个淋巴结回声,大者约0.9cmˑ0.5cm。
右下腹未探及阑尾回声。
腹腔实质脏器大小、形态、回声未见明显异常。
超声提示:(1)小肠梗阻;(2)右上腹异常萎瘪固定肠襻,腹内疝可能;(3)腹腔积液(少量)。
患儿当晚转外院手术,电话随访,手术证实为肠系膜疝,部分小肠坏死。
图1小肠明显扩张,肠腔充满液性内容物图2右上腹扫查发现少许萎瘪肠管纠集于一束,箭头所指为束口,纠集肠管壁上可见血流信号讨论腹内疝很少见,是腹腔内容物脱离正常位置经正常或异常孔隙凸入腹腔间隙中所致。
病因可为先天性,如十二指肠旁疝、肠系膜疝、盲肠旁疝、乙状结肠间疝、网膜孔疝;也可为后天性原因所致,多为手术或外伤时造成异常的空腔或肠系膜缺损而出现的并发症。
最常见的腹内疝为小肠系膜裂孔疝(如本例患儿),其超声表现有:(1)小肠梗阻,表现为近段肠管扩张,肠壁变薄,肠蠕动增强DOI:10.3877/cma.j.issn.1672-6448.2010.07.024作者单位:044000山西运城市妇幼保健院超声科或消失;(2)扩张与正常或塌陷肠管间有过渡区;(3)部分小肠肠襻受压成簇状堆积,位置固定,动态观察无变化。
仔细扫查可见肠襻汇聚走行成窄束状;(4)CDFI:肠系膜血管异常,供应疝囊内小肠的肠系膜血管汇聚于疝囊的入口处。
疝气是怎样产生的?
疝气是怎样产生的?疝气是指人体某一内脏(或组织)离开其解剖位置,从先天(或后天)形成的缺损、孔隙等处进入机体气体部位形成的疾病。
有人曾这样形容疝气,所谓的疝气,简单来讲,类似于一个汽车轮胎,外胎破损后内胎从破损洞口处鼓出来。
疝有很多种,例如脐疝、腹壁疝、腹股沟疝、肠管壁疝等。
下面让我们一起认识一下疝气吧!疝气的症状表现不同疝气类型,其症状表现也不同,下面分以常见的4种疝气为例,分别对其症状进行介绍:(1)腹股沟疝:该疾病病人以腹股沟区突出为典型表现,初期肿块小,对病人影响不大,大部分病人无特异性表现,无明显不适感,仅少部分病人存在坠胀感。
随着病情进展,肿块越来越大,可从腹股沟下降逐渐至阴囊处,此时则严重影响人们的行走、工作。
(2)肠管壁疝:对于肠管壁疝,当其出现嵌顿时,肿块因不明显,且无肠梗阻症状,因此,很容易被人们忽视。
病情严重者,则以突发性腹痛、不全性肠梗阻为主要表现,病人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
(3)脐疝:脐疝包括三种,分别为胎儿、婴儿及成人脐疝,其中以婴儿脐疝最为常见。
脐疝以脐部肿块为主要表现,如拇指头大小,在平卧时肿块不明显,一般情况下,婴幼儿无明显痛苦及不适,成人多伴有消化系统症状,例如腹部疼痛、呕吐等。
(4)腹壁疝:腹壁疝以腹壁肿块为常见症状,多伴有腹胀、腹痛等,在站立时肿块明显,早期平卧用手按压,可变小或者消失,随着缺损处变大,肿块逐渐增加。
疝气的危害疝气的发生,若未能及时发现,或者未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那么,疝气会对人们造成哪些危害呢?对不同人群的危害又是什么呢?下面让我们一起了解下疝气的危害。
(1)疝气对人们的综合危害:①对生活的影响:疝气的发生,若肿块大、发展速度快,会影响人们站立、行走,严重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给人们日常生活、工作造成极大不便,尤其是当疝气影响体力活动时,对于靠体力活动维持家庭经济收入来源的病人,则会加重其家庭经济负担。
②对心理的影响:对于疝气肿块过大病人,可能对其外观形成造成一定的影响,则会加重其心理承受能力,进而诱发焦虑、自卑等不良心理,致使病人情绪不高。
疝气是什么疾病
疝气是什么疾病*导读:疝气又名小肠气,是腹内脏器由正常位置经腹壁上孔道或薄弱点突出而形成的包块。
……疝气又名小肠气,是腹内脏器由正常位置经腹壁上孔道或薄弱点突出而形成的包块。
一般是咳嗽、便秘、生气、重体力劳动、排尿困难等因素引起腹腔压力突然增高冲破疝环腹膜所致。
小儿常因啼哭引起。
疝气是常见、多发性疾病,对于患者来说一旦治疗不当,或者盲目的拖延病情,不但会使疝块增大,严重时还会加重病情,使得生命岌岌可危。
疝气病人怎么正确诊疗就成为患者们值得思考的问题,但是还是不能根本阻止疝的突出,不能解除自身的痛苦。
只有积极的到正规的专业诊疗医院,及时治疗才是最正确的选择。
疝气的形成原因和症状疝气属于外科常见病。
小儿疝气和成人疝气引发疝气的原因有一定区别。
张玉平主任称:小儿疝气主要是由于婴儿在胚胎时期,腹股沟处有一“腹膜鞘状突”,有些小孩出生后,此鞘状突关闭不完全,导致腹腔内的小肠、网膜、卵巢、输卵管等进入此鞘状突,即成为疝气。
而成人疝气多是在重体力劳动、前列腺疾病等引起的排尿困难或女性生育用力过度导致腹压增高而引起。
常因慢性咳嗽、便秘、排尿困难、生气等因素引起。
而上岁数的老年人发病要高出青壮年的3倍还要多,可见老年疝气占到了很高的比例。
临床上男性和女性均可发生疝气,一般自己可看到或摸在下腹部至大腿根部有圆形或梨形肿块,有时肿块会降落到阴囊、大阴唇。
尤其在剧烈运动、腹内压过大时出现,卧时肿块消失,如此反复,除7个月内患儿外,不及时治疗是无法自愈的。
【症状】疝气发病初期症状不明显,患者容易忽视。
可能在患儿出生后数天、数月或数年后发生。
小儿疝气患者通常在其哭闹、运动、解便后,腹股沟处会有一鼓起块状物,有时会延伸至阴囊或阴唇;有可能在卧床休息或睡觉后自行消失。
严重者会腹痛、恶心、呕吐、厌食或哭闹不安。
提醒家长们:发现小儿疝气的初期症状,及时发现,及时治疗。
先天性肠系膜裂孔疝3例诊治分析
2 结 果
3例患儿 均为术 中确诊 : 第 1例患儿 术 中可见疝 人肠管 扩
张, 呈 暗红色 , 行肠管切开减压后 , 经裂孔处复位 , 复位后肠管血 运恢复 , 未出现肠坏死。后 2 例患儿术 中可见疝 入肠管 已缺血坏
死, 行肠吻合术 。第 1 例患儿术后出现抽搐 , 考虑 合并 中毒性脑 病 。给予鲁米那镇静 , 对症治疗后治愈 。
例2 : 男, 8岁 , 主 因腹痛伴呕吐, 发热 1 d入院 。 查体 : 精神反 应差 , 脱水貌 , 腹膨隆 , 全 腹肌 紧张 , 压痛 阳性 , 反跳痛阳性 , 未及 包块 , 叩诊鼓音 , 移动性 浊音 阴性 , 肠鸣音弱 。腹部 x线示 : 小肠
梗 阻。 腹部超声示 : 腹腔积液。 因患儿腹膜炎体征 明显 , 急诊行剖 腹探 查术 , 术中证 实为肠系膜裂孔疝 。疝入肠管缺血坏死 , 切开 疝环 . 还纳肠管 . 切 除坏死肠管 7 0 c m, 行 肠吻合 术。 例3 : 女. 8 岁, 主 因呕吐 3 2 h , 腹痛 8 h入院 , 发病前 有暴饮
合不全造成肠系膜缺损 , 而L o u 呗0 认 为肠 系膜血运障碍导致局
部 坏 死 也 是 引起 本病 的原 因 。
文献报道p 体 位改变 、 暴饮暴食 、 饱食后剧 烈运动 、 重体力 劳
动等为本病发病的最 常见诱 因。 但4 " , J L 表达能力差 , 不能准确描
述发病前情况 , 收集病史困难。 3例患者中, 除第 3 例 患儿发病前
3 讨 论
如不 能早 期诊 断 , 可引起 肠缺血 , 肠 坏死 , 严重 者可引起 中毒性 休克 , 危 及生命 。 因此术前诊 断及手术 时机 的把握 尤为重要 。 为
食管裂孔疝(教学及宣教)
食管裂孔疝疾病概述食管裂孔疝(hiatus hernia)是指腹腔内脏器(主要是胃)通过膈食管裂孔进入胸腔所致的疾病。
食管裂孔疝是膈疝中最常见者,达90%以上。
食管裂孔疝患者可以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其症状轻重与疝囊大小、食管炎症的严重程度无关。
裂孔疝和返流性食管炎可同时也可分别存在,并区别此二者,对临床工作十分重要。
食管裂孔疝发病机制膈食管裂孔的扩大,环绕食管的膈肌脚薄弱等,致使腹段食管、贲门或胃底随腹压增高,经宽大的裂孔而进入纵隔,进而引起胃食管反流、食管炎等一系列病理改变。
Barrett根据食管裂孔发育缺损的程度、突入胸腔的内容物多寡、病理及临床改变,将食管裂孔疝分为3型。
Ⅰ型:滑动型食管裂孔疝;Ⅱ型:食管旁疝;Ⅲ型:混合型食管裂孔疝。
由于Barrett分型简单、实用,被国内外普遍采用。
最常见的食道裂孔疝为滑动型食管裂孔疝,占整个食管裂孔疝数量的85%左右。
食管裂孔肌肉张力减弱,食管裂孔口扩大,对贲门起固定作用的膈食管韧带和膈胃韧带松弛,使贲门和胃底部活动范围增大,在腹腔压力增高的情况下,贲门和胃底部经扩大的食管孔突入胸内纵隔,在腹腔压力降低时,疝入胸内的胃体可自行回纳至腹腔。
食管旁疝较少见,仅占食管裂孔疝的5%~15%,表现为胃的一部分(胃体或胃窦)在食管左前方通过增宽松弛的裂孔进入胸腔。
有时还伴有胃、结肠大网膜的疝入。
但食管-胃连接部分位于膈下并保持锐角,故很少发生胃食管反流。
如果疝入部分很多,包括胃底和胃体上部(巨大裂孔疝)则胃轴扭曲并翻转,可发生溃疡出血、嵌顿、绞窄、穿孔等严重后果,因此,虽然食管旁疝发生率较低,但是一般症状较重,一旦发现就需要及时治疗。
混合型食管裂孔疝最少见,约占食管裂孔疝的5%。
混合型食管裂孔疝是指滑动型食管裂孔疝与食管旁疝共同存在,常为膈食管裂孔过大的结果。
其特点是除胃食管结合部自腹腔滑入后纵隔外,胃底乃至主要的胃体小弯部伴随裂孔的增大而上移。
由于疝囊的扩大及疝入的内容物不断增加,可使肺和心脏受压产生不同程度的肺萎缩和心脏移位。
绞窄性疝名词解释
绞窄性疝名词解释绞窄性疝是一种经常发生在肠道周围的经血管供应不良所导致的炎症和破裂,常被称为“腹壁瘘”。
这种疾病也可以被称为“输血疝”,因为它涉及到周边血管的绞窄性供应到肠道的血液减少,从而导致肠道少量的病变。
绞窄性疝的起源可能有多种,以前的大多发生在病毒或细菌感染、手术期间的出血、放射性椎管炎、肠排放过程中的绞紧和阑尾炎等。
绞窄性疝也可以是一种遗传病,这种病被称为D-Mannose症。
而绞窄性疝的病症大多有:绞痛、异物感、腹胀、发热及腹部肿块等几个方面,也可以有无症状出现。
在发生绞痛时,由于病灶部位附近有血管绞紧,导致某一部分肠道肿瘤发展较快,伴有绞痛、腹胀及恶心。
而当肠瘤病变进一步恶化时,会突然出现异物感、发热及腹部肿块等症状,随时可能产生出血,如果肿瘤侵袭大血管,还可能会出现腹部水肿等状况。
因此,一旦发病,患者应及时就医,以准确诊断和治疗。
通常情况下,绞痛性疝可以通过外科治疗来治疗,具体治疗方式有:腹腔镜手术;新鲜血栓栓塞术;血管穿刺术;放射性射线治疗;肠壁病变封闭术;肠移植术等。
在这些治疗方法中,腹腔镜手术是最常见的,这种手术可以对绞痛性疝的病灶进行清除,但在手术过程中,可能会造成肠道的一定损伤,所以手术的风险也是任何患者都不能忽视的。
同时,绞痛性疝的治疗也应考虑纠正肠道循环不良,有些病人可以通过营养支持,增加营养物质输入,同时也要注意增强抵抗力,改善肠道循环情况,以保证肠道的细胞新陈代谢不受影响。
总之,绞窄性疝是一种常见的腹部疾病,患者出现症状时应及时就医,由专业医生进行纠正和治疗,以避免病情的恶化。
在治疗过程中,肠道循环也是不可忽视的,除了外科治疗以外,还应该进行全面的营养支持,以及强化抵抗力,以全面减少病情恶化的发生。
小儿肠系膜裂孔疝5例报告
心肺( ) 一 ,腹 部 膨 隆 , 软 , 见 肠 型 , 压 痛 及 反 腹 可 无 跳 痛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扪及 包块 , 鸣音存 在 , 诊未 见异 常 。 诊 未 肠 肛 急
行 剖 腹探 查 术 , 见腹 腔 内血 性 腹水 约 2 0~3 l肠 0m , 管 广 泛扩 张 , 回肠 系 膜裂 孔 , 孔边 缘 整 齐 , 端 回 裂 远
T3 .。P1 0次 / , 8次 / B 8 4 l g 81 , 2 分 R2 分 P7 / 5 m H i f
肠 襻 扭转 3 0 后 嵌 入 , 窄发 生 肠 坏 死 , 肠 切 除 6。 绞 行
肠 吻合术 。
病例 5女 , 月, , 3个 因腹胀 1 , 0h 阵发性 哭 闹 4h
入 院 。体 查 : 74 , 6 T 3 .。P 1 0次 / , P7 4 m 分 B 5/ 3 m H , 8次 / 。心 肺 ( ) 腹 胀 明显 , 软 , g R2 分 一, 腹 未见 胃
肠 型 , 扪及 包块 , 部压 痛 明显 , 未 腹 无反 跳痛 , 闻及 未
肠 鸣音 , 肛诊 未见 异常 。行急 诊剖 腹探查 术 , 中见 术 腹 腔 内约 5 暗红 色浑浊 液体 ,小肠 系 膜见 一直 0ml 径 约 3c m裂 孔 , 端 回肠 扭 转并 发 生 嵌 顿 , 部小 远 局
我 院收治 5例 , 疗效较 好 , 现报告 如下 。
资 料与 方法
网膜 包裹 成 内疝 , 泛 粘连 , 中松解 粘 连 肠襻 , 广 术 修
补裂孔 。
病例 4男 , 岁 , , 1 因呕吐 3d 腹胀 1 , 院 。患 d人 病例 1 女 ,. , , 1 5岁 因阵发 性 腹痛 伴 呕 吐 1d急
第十三章 疝
不可复性的(嵌闭)疝:切开皮肤—
肉膜—肉膜下筋膜—扩大腹股沟管内 环—切开总鞘膜—用温生理盐水温敷嵌 闭的肠管—改善其血液循环,使其由紫 变红恢复活力。如肠管已经坏死,可用 肠钳夹住坏死肠管两端的健康部位—再 扩大腹股沟管内环,把肠管拉出切口, 进行肠管断端吻合术—然后把肠管送回 腹腔—闭合腹股沟管内环、缝合皮肤, 留1—2针做引流排液。
二、疝的分类
1.根据疝发生的解剖部位分:在发生的部 位后面加上一个“疝”字,如脐疝、腹 股沟阴囊疝、腹壁疝等。 2.根据疝内容物的名称分:如小肠疝、网 膜疝等。
3.根据疝内容物的可复性分:分为可复性疝或不 可复性疝。 可复性疝:当改变家畜体位或稍加按压疝囊, 疝内容物可自由还纳回腹腔。此一般疝轮较大。 不可复性疝:由于疝轮狭窄或内容物与疝囊粘 连,所以无论是改变体位或按压都不能还纳腹 腔。 嵌闭性疝:疝内容物嵌闭在疝轮内,由于疝轮 狭窄内容物受压使血液循环障碍,造成淤血、 炎症、坏死等。它也可以看成是不可复性疝的 严重发展(严重程度)。
2. 后天性病因: (1)钝性机械性损伤,像突然摔倒,碰于木 桩,牛角顶伤、踢伤、手术创缝合不严等。 导致腹壁肌肉、纤维及筋腱的断裂,而使内 脏器官通过破裂孔道而脱出皮下形成疝。 (2)另一种是动物解剖孔过大,再加之动物 由于努责、臌气、跳跃、分娩使腹内压显著 增高,而导致内脏器官进入解剖孔内,如公 畜腹股沟阴囊疝,母畜可形成腹股沟疝。
临床常见的疝
• 脐疝 • 腹股沟阴囊疝 • 外腔内脏器官通过脐孔而脱出到皮下 叫脐疝(umbilical hernia)。这种疝多由 先天性因素所造成,一般多是可复性的, 此病多发于仔猪、犊牛,有时幼驹也可 发生(宠物犬、猫发生也较多),脱出 的疝内容物主要是小肠和网膜。
猪的脐疝
疝气科普小常识
疝气科普小常识疝气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外科疾病,人体的生理组织脱离原有的正常解剖位置,都被称作疝气。
一般所说的疝气指腹外疝,通过手术就能得到很好的治疗。
由于腹外疝常出现于相对隐私的腹股沟附近,患者羞于启齿,就容易延误诊治,甚至导致严重的并发症。
我们应当正视疝气的危害性,若发现疝气,应当及时治疗。
1、疝气的成因和易感人群1.1疝气的直接成因当腹壁强度降低、腹内压增加,腹腔内组织或器官被挤压,进入腹壁的薄弱空隙,凸向体表,脱离原有位置,就形成了腹外疝。
致使腹壁强度降低的原因有:(1)先天薄弱点,部分位于腹壁的组织交叉部位先天就比较薄弱或存在空隙,如股动脉穿过股管等部分。
(2)肌肉萎缩,常见因素有腹腔手术后腹壁伤口恢复不良、衰老、肥胖等。
(3)腹白线发育不良,可能导致腹壁肌肉强度降低。
致使腹内压增高的原因有:(1)腹壁弹性和韧性降低,腹壁缓冲能力不足,内脏易受到直接冲击形成腹壁疝。
(2)腹腔受到压迫,重体力劳动,妊娠,慢性咳嗽,婴儿啼哭等,都会使腹内的器官和组织被挤压向腹壁薄弱处,导致腹壁疝。
1.2疝气的易感人群老人:衰老会让人的肌肉逐渐萎缩,腹壁强度降低。
老年人也更容易出现其他慢性疾病,是疝气的易感人群。
从事重体力工作者:从事重体力工作会使腹部长期用力,使得腹腔长时间处于高压状态,容易诱发疝气。
小儿:小儿的腹部肌肉未发育完善,哭闹会导致腹压升高,易出现脐疝或腹股沟疝。
腹部手术切口未完全愈合者:手术伤口自然是腹壁的薄弱环节,若未做好护理,腹腔受到压迫,会出现切口疝。
孕妇:妊娠会导致孕妇腹压持续升高,诱发腹外疝。
慢性咳嗽、便秘、泌尿系统疾病都会使腹压增高。
因此,长期吸烟、饮食习惯不佳的人,也是疝气的易感人群。
2、疝气的类型和症状疝气典型症状有:腹部不时出现大小不一的肿块,当腹腔受力时肿块增大,腹部放松时肿块变小。
常伴有腹痛、腹胀的感觉。
根据疝的严重程度,即内容物进入疝囊的状况,可分为如下四种情况:(1)易复性疝,疝内容物容易复位,可以简单地回纳入腹腔,通常无明显症状,肿块在休息时消失;(2)难复性疝,疝内容物难以复位,难以完全回纳入腹腔,通常仅在腹壁有凸出肿块,患处有轻微胀痛感,可能出现消化不良、便秘等症状;(3)嵌顿性疝,疝内容物被疝环卡住,不能回纳到腹腔,肿块发硬且痛感明显,尚无血运障碍;(4)绞窄性疝,若嵌顿疝未能及时治愈,疝内容物持续受压,可能发生坏死和感染,诱发周围组织产生急性炎症。
肠系膜裂孔疝的病因治疗与预防
肠系膜裂孔疝的病因治疗与预防肠道膜裂孔疝(mesenterichiatalhernia)肠环穿过肠系膜裂孔。
Rokitansky(1826)尸检时首次发现盲肠疝进入回肠和结肠附近的肠系膜裂孔。
Loebl(1844)报道了第一例横结肠系膜裂孔疝。
Turel(1932)乙状结肠系膜裂孔疝首次报道。
Marsh(1888)和Ackerman(1902)肠系膜裂孔疝患者手术治疗成功。
这种疾病在临床上很少见,主要表现为肠梗阻。
临床统计显示,肠系膜裂孔疝引起的急性肠梗阻约占急性机械性肠梗阻1%~2%。
由于没有疝囊支撑,疝进入肠系膜裂孔的肠管容易扭转、绞窄、坏死和穿孔,严重者会危及生命。
术前诊断困难。
肠系膜裂孔的存在是内疝发病的解剖学基础。
Mitchell和Watson 在1000例和1600例尸体中现3例有回盲肠系膜裂孔,但生前无内疝。
说明虽然很多个体都有肠系膜裂孔,但不一定形成内疝,只有在肠蠕动或肠蠕动异常、腹压升高等综合因素的作用下才有可能发生。
肠系膜异常裂孔是内疝的重要原因之一。
肠系膜裂孔的形成可由先天性发育异常、创伤或手术错误引起,其中先天性发育异常占绝大多数,尤其是儿童。
有作者报道,99例肠系膜裂孔疝中只有11例是后天性的;其他学者报道,83例肠系膜裂孔疝中有82例是先天性的。
Treves 胎儿的回盲部膜有一个圆形或卵圆形区域(Treves区域),该区域的特点是没有脂肪和可见的血管,而且无肠系膜淋巴管的分支,是肠系膜缺损的高发区域。
正常情况下,腹腔内无压差。
由于系膜较长,肠管可在自然蠕动中进入裂孔;肠蠕动异常或暴饮暴食后,当肠管重量增加或人体体位突然变化、腹压升高时,肠管更容易滑入或突入肠膜裂孔,形成内疝,导致肠梗阻不完全或完全。
疝进入肠膜裂孔的肠管可随肠蠕动自行退出,或反复发生,患者可出现间歇性或慢性腹痛。
肠膜裂孔的边缘由于肠管反复疝气和退出,局部水肿和增生,从而增厚。
当腹部压力突然增加时,可将更多的小肠挤入裂缝孔,裂缝孔被动扩张后收缩,防止疝小肠回复、夹紧和闭合,导致腹部绞痛。
小儿肠系膜裂孔疝误诊2例分析
此病 以婴幼 儿 多见 , 体不 合 作 、 查 表
述 不 清 是 导 致 误 诊 的 另 一 原 因 。 小 婴 儿 不 会 表 达 , 表 现 为 哭 闹 , 时 需 要 医 生 仅 此
只能加大 坏死 范 围和加 重休克 J 。如患
儿 就 诊 于 儿 内科 , 生 如 果 漏 诊 , 然 导 医 必
长春 市 儿 童 医院 儿 内科 的 2例 肠 系膜 裂
孔 疝进 行 回顾 性 分 析 。 结 果 : 例 6 小 时 1
时已存 在 , 有的患 者可 终生 无症 状 , 但如 饱 餐后剧烈 运动 , 使肠 内容 物重 新 分布 , 肠袢 内的食 物 可发生 重锤 样作 用及 无规 律蠕动 , 使肠管易疝入裂 孔发生嵌顿而导 致本 病 J 。肠 系 膜 裂 孔疝 无 疝 囊 限 制 ,
耐心细致 的体检 和腹 部检 查技 巧 。如 果 能在患儿 睡眠时 体检 , 果 良好 , 效 如果 患 儿不合作 , 可给 予水合 露醛 灌肠 镇静 , 待
熟 睡 后 触 诊 。触 到 疼 痛 部 位 时 患 儿 会 惊
致肠坏死 甚至 死亡 。所 以每 个儿 科 医生 都要警惕此病 。通过此 次回顾分析 , 我们 认为 , 为提高早期诊断率 , 需做 到 : ①充分 认识肠系膜裂孔疝 的临床症 状特点 , 呕 对 吐伴面色苍 白 的婴幼儿 应高 度警惕 因肠 系膜裂 孔疝导致绞窄性肠梗 阻的可能 ; ② 耐心细致的体 检和 动态 观察腹 部体 征 的 变化 可减少误诊 , 镇静 待患儿熟睡后腹部
旦疝 人的肠管不能还纳而膨胀 , 将更 会
化 是 降低 误 诊 率 的 关键 。 关键词
27. 8 21
多 的肠 袢 快 速吸 入裂 孔 ( 即气 体 的套 圈
腹内疝四例报道
I病 例
例一 :男,l 6岁。中上腹部阵发性绞痛一天余伴肛 门停
止 排便 排 气 。拟 腹 痛 待 查 胆 道 蛔 虫 症 收 入 院 。 查体 :脐 周 部 及 脐上 二指 压痛 ( ) 。肠 鸣音 消 失 ,立 位 腹 平 片 ( ) , 予 + 一
征为脑神经元突发性异常高频率放电并向周 围扩散。由于异常放
电神经元所在部位 ( 病灶 ) 和扩散范围不同,临床就表现为不同
L n o —a t u en x G sa t综合征 (2 52 % 1。 / 5 )有效 。以上述分析采用 添加妥泰 治疗难治性癫痫有较好的疗效,尤其是对各种一线
AD E s治疗失败 的患者能明显减少发作 ,且副作用轻,长期服 用有 良好的耐受性及依从性。 脑 电图改变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报道不一, 多数学者认为脑
我们对 5 例难治性癫痫采用添加妥泰治疗后 ,发作完全 5
控制 8例,占 1 .% 4 5 :有效 2 5例,占 4 .% 55 ,发作减少 5 % 0 以
性放 电一般随着治疗 时间的延续逐渐减少, 直至消失 。 也有学
者认为脑 电图改变与临床好转无明显相关。 本文观察结果与后 者观点接近。
致梗阻 , 疝入回肠血运可 , 以回结肠修补洞孔,复原原造瘘 予
口,治 愈 出 院 。
肠系膜 裂孔疝 ,例 四阔韧带 裂孔疝 ;后嵌顿 ,例三 阑尾炎 术后肠粘 连形 成孔隙 内疝 ;引
起肠坏 死 。该病 临床 上少见 容易误 诊 ,但腹 内疝有特 征性 的 x线 征象:① 小肠排列变位 或紊乱 。②挤 在一起的肠袢, 在推压 或体位改变 时不 能分开 …。如例 四就有该特征 。 但有
中级卫生专业资格小儿外科学主治医师中级模拟题2021年(22)_真题-无答案
中级卫生专业资格小儿外科学主治医师(中级)模拟题2021年(22)(总分90.XX99,考试时间120分钟)A1/A2题型1. 以下选项中,哪项不是小儿不同年龄段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病症A. 新生儿期多见于新生儿出血症、出血性小肠结肠炎B. 1个月至2岁多见于肠套叠、梅克尔憩室、反流性食管炎C. 2岁以上多见于直肠息肉、肛裂、急性坏死性出血性肠炎D. 血小板减少及过敏性紫癜、血友病、胃肠道畸形,可发生于任何年龄E. 1~2岁表现为呕血,2岁以上表现为便血2. 下列甲状舌管囊肿的分类中,错误的是A. Ⅰ型:舌骨上囊肿或网状瘘管分枝,下舌骨单个瘘管B. Ⅱ型:舌骨上、下均有囊肿或网状瘘管分枝C. Ⅲ型:舌骨上囊肿或网状瘘管分枝,舌骨下单个瘘管D. Ⅳ型:舌骨下囊肿或网状瘘管分枝,舌骨上瘘管闭合E. Ⅴ型:舌骨上囊肿或网状瘘管分枝舌骨下瘘管闭锁3. Litter疝嵌顿的内容物多为A. 小肠憩室B. 盲肠C. 部分肠壁D. 多个肠袢E. 大网膜4. 消化道重复畸形的手术治疗方式中,不宜采取的是A. 囊肿型单纯囊肿切除术或开窗式内引流术B. 重复畸形与主肠管切除,肠吻合术C. 重复畸形完整切除,正常消化道重建术D. 重复畸形肠管剥离切除,肠吻合术E. 重复畸形肠管黏膜剥离术5. 下列对肠系膜裂孔疝的概述中,错误的是A. 系膜缺损的裂孔通常是单个,圆形,直径在1~3cmB. 以小肠系膜尤其是回盲部系膜的缺损多见C. 由于肠蠕动,肠袢穿过缺损易形成嵌顿D. 占内疝的5%~10%,35%系膜裂孔疝发生在儿童E. 术中偶然发现的系膜缺损,平时无症状,不予处理6. 下列选项中,哪项不是小儿偶发性直肠黏膜脱垂的临床表现A. 粪便排出前、排出中或排出后直肠黏膜自肛门口翻出,长2~4cmB. 便秘、排便困难时脱出,平时排便并不脱出C. 脱出的黏膜水肿、充血,偶有轻微渗血D. 触之硬,压痛明显E. 便后自然缩回,或立位时缩回7. 新生儿肛瘘的治疗方法中,最常采用的是A. 每日清洁肛门并坐浴B. 肛瘘挂线术C. 适当应用抗生素及外用药膏,消炎消肿D. 瘘管切开引流,换药、坐浴E. 部分瘘管切除加挂线术8. 患儿男,4岁。
trocar孔疝的研究新进展
在目前的分类中,Tonouchi 的分类方法被最为广泛采用,通过 对 TSH 发病时间、以及疝出特点的总结,他将 TSH 分为三类:早发 型、迟发型、特殊型 [4]。正常的 Trocar 孔在关闭后,应当保持皮肤、 皮下组织、腹直肌鞘以及腹膜的关闭及完整性。早发型是指 TSH 发生的时间窗在术后短时间内,常为数小时到数天,此时 Trocar 尚 未愈合,处于脆弱阶段,腹膜、腹直肌前鞘及腹直肌后鞘开裂组成 疝环,但皮肤缝合处尚保持完整,腹壁未全层裂开,肠管等腹腔组 织脏器从开裂处疝出到皮下组织间隙,形成 Richter 疝 [5],或者如 果部位在半月线处,可形成类 Spigelian 疝 [6]。因为此时疝环口狭窄, 一旦疝内容物为肠管时容易发生绞窄性肠梗阻,需要及时行急诊 手术治疗。迟发型 TSH 通常发生在术后数月甚至数年,此时皮肤 缝合处依然保持完整。但是跟早发型相比,它特点在于疝环由腹 直肌前鞘及腹直肌后鞘组成,而此时腹膜成为疝囊的一部分,与腹 壁切口疝类似,迟发型的 TSH 相对不容易发生肠管绞窄,但一旦发 生仍然只有通过手术治愈。特殊型与前者相比,特殊点在于腹壁 的全层裂开肠管、网膜等脏器组织通过 trocar 孔疝出体外,跟早发 型一样,此型也容易发生肠管血运障碍,引发绞窄,因此一旦发现 应及时处理,并且因为腹腔与外界相通,有疝(Trocar site hernia TSH)或孔 口疝(Port site hernia),是指组织脏器如网膜、肠管等通过 Trocar 孔部位疝出到皮下间隙,甚至全层裂开自 Trocar 孔处疝出到腹壁 外,属于腹壁切口疝的一种,是腹腔镜手术、机器人辅助手术后发 生的一种特有的相对罕见但可造成严重后果并发症。由 Fear 在 1968 年一次腹腔镜妇科检查治疗过程中发现并第一次报道 [1],在 此之后,陆续出现临床相关报道,以妇科、胃肠外科、肝胆外科、泌 尿外科等腹部外科出现为主。目前国外大宗数据统计的 TSH 术 后并发率约为 1.5% 至 1.8%[2],但在一些特殊手术如减重手术中, TSH 的发生率则更高,达到 3.22%[3]。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腹腔 镜手术和机器人手术等微创手术,通过减少术后疼痛,减少住院时 间,切口更加美观,加快术后康复时间,为患者带来了益处。随着 腹腔镜手术和机器人手术在治疗、诊断上的普及,TSH 的发病人 数也随之增加。TSH 可能带来如肠梗阻、肠坏死等的严重后果,一 旦发生则必须通过外科干预,因此逐渐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本 文通过回顾、复习文献,对 TSH 的分类、发生的危险因素以及预防 的进展进行综述。
为什么会得疝气,可以自愈吗?
为什么会得疝气,可以自愈吗?现代人得疝气已经成为了一个常见的患病病种,且男性的发病率远远高于女性。
普遍大多数人得了疝气都会觉得是小毛小病,觉得都会自愈的,无需去看医生白费这个钱。
但是疝气严重起来,会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这个大多数患者都不知道会有那么严重的后果。
为了引起大家对于疝气这一病种的重视,小编今天就带大家来科普一下疝气的相关症状,并就疝气到底能否能够自愈这一问题进行解答。
你知道吗?疝气的病因还有天生和后天之分。
不懂的,今天这篇关于疝气的科普文章,可一定要看哦!一、疝气是什么?为什么现代人容易得疝气呢?1.疝气是什么?疝气又叫小肠气或者鼓包,这是一般民间的通俗叫法。
医学上疝气的又一名称叫做腹外疝,一般现代人得的疝气80%都属于其中的腹股沟疝病种。
多数的疝气都是由于腹腔内的肠管通过腹壁漏了出来,从而才会形成类似于鼓包一样的肿块,就是疝气。
疝气就像是枕头出现了破洞,棉絮就从洞里面钻了出来。
2.为什么现代人容易得疝气?疝气特别好发于老年人和儿童,老年人的疝气形成原因大多是由于后天形成。
由于老年人几十年长时间的一直处于高体力劳动的状态,导致其他疾病引起的老年人的腹步压力增加。
且特别是爱好吸烟或者患有便秘、慢性咳嗽等症状的老年人来说,特别好发疝气。
而对于儿童来说疝气的形成原因常常是先天因素,男性儿童中尤为常见。
小儿如果过度的哭闹,也会给腹腔产生压力,加上天生的腹壁薄弱,就很容易得疝气。
如果有的年轻人长时间的进行剧烈运动或体力劳动,或者已经进行过一些腹部手术,也会容易得疝气。
二、得了疝气有什么症状表现?应该如何治疗?可以自愈吗?1.得了疝气有什么症状表现?老年人的疝气因为体质比较弱,所以疝气拖出去的器官主要会在小肠的部位,摸起来比较柔软。
且会伴随着腹痛、腹胀便秘、营养不良和消化不良等的症状出现。
儿童得了疝气,会影响到消化系统造成下腹部比较坠胀,同时会变比。
而且在儿童娃娃哭闹时,腹股沟会有硬硬的凸起来的物体,平躺或用手按压又会略有消失。
疝气形成的原因及其预防方法
疝气形成的原因及其预防方法疝气是指人体组织、器官由其正常解剖部位通过某些正常或不正常的孔隙、缺损的薄弱区域进入到邻近部位,常见的疝有脐疝,腹股沟直疝、斜疝等,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的消化系统,出现下腹坠胀、腹痛等,甚至发生肠梗阻、肠坏死等危险情况。
本文将向大家介绍疝气形成的原因和预防方法,以引起大家的重视。
1、疝气是如何形成的疝气形成的原因不外乎腹壁强度减弱和腹腔内压力过度升高这两项,腹内压增加,可促使腹腔内的脏器经腹壁薄弱处挤出而形成疝气。
其中,①腹壁强度减弱又可分为先天性腹壁减弱与后天获得性腹壁减弱,常见的先天性因素有脐环闭锁不全、腹壁白线缺损、腹膜鞘状突未闭、腹股沟三角宽大等。
后天原因可能是外伤、手术切口、感染等。
②导致腹腔内压过度升高的原因:便秘、用力咳嗽、排尿困难、妊娠、婴幼儿经常嚎哭等。
2、哪些人容易患有疝气疝气在各个年龄阶段均有可能发生,但以60岁以上的老年人和婴幼儿发生疝气的几率较高。
婴幼儿长时间剧烈哭闹会使腹腔内压力异常升高促使腹腔脏器挤入到鞘状突而导致疝气发生。
而老年人易发生疝气是因为老年人肌肉松弛,再加上老年人的活动量会有所减少,缺乏必要的腹肌锻炼,导致腹壁肌肉发生退行性变化,腹壁逐渐变得薄弱,且老年人多伴有慢性咳嗽、便秘、排尿困难等不适症状,极易使腹内压升高而导致疝气发生。
3、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患有疝气以临床发病率最高的腹股沟疝为例,若站立时有肿物从下腹部(接近大腿根部)突出,但平卧后肿物消失,或者是按压后肿物消失,这风大可能是患有疝气病,应及时到医院就诊确诊疾病,并接受治疗。
疝气其他临床表现包括:下腹部酸胀疼痛,有坠胀感,而且当肿块不能回去时,疼痛感加剧,甚至伴有呕吐、腹胀等表现,严重的还会导致肠坏死、肠穿孔。
4、疝气可以自行痊愈吗疝气应及早治疗,勿以疝小而不为。
在临床上有部分老年认为疝气是小病,不痛不痒的,也有部分老年人认为自己年龄较大,兼伴有多种慢性疾病,手术风险较大,故一般是能拖就拖。
腹内疝是怎么回事?
腹内疝是怎么回事?*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腹内疝的病理病因,腹内疝主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腹内疝病因*一、发病原因1.常见病因(1)正常或异常腹内间隙、裂孔的存在,为腹内疝发病提供了解剖学基础。
①正常的腹内间隙孔:A.Winslow孔(小网膜孔,epiploic foramen):游离的小肠襻(偶为横结肠、胆囊)有时可通过网膜孔进入小网膜囊内,形成网膜孔疝。
疝环口的前壁为肝十二指肠韧带,比较坚韧,容易发生嵌顿、绞窄。
偶尔肠襻也可以从胃结肠韧带或肝胃韧带上的裂孔进入小网膜囊。
多与肠系膜过长等因素有关。
B.后腹膜隐窝(retroperitoneal recess):正常的后腹膜有许多隐窝,如十二指肠旁隐窝 (paraduodenal recess)、盲肠周围隐窝(pericecal recess)、乙状结肠间隐窝(intersigmoid recess)及膀胱上隐窝(supravesical recess)等。
正常情况下各后腹膜隐窝均较浅小,不致引起病理现象并形成疝环,但如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发生异常,导致上述隐窝变大、变深时则形成疝环,小肠即可在腹压增高的情况进入隐窝内形成疝,且形成疝的趋势一经开始,疝即可逐渐增大,以致大部小肠进入疝内,被包裹在后腹膜囊中。
②先天性异常裂孔或间隙:肠系膜上有时可有先天性的缺损或裂孔,如先天性小肠系膜裂孔、横结肠系膜裂孔、网膜裂孔和阔韧带裂孔等,肠襻可以穿过此等裂孔形成内疝,并发生梗阻或嵌顿。
③后天形成的裂孔或间隙:肠襻可疝入以下间隙形成内疝,如肠切除术中肠系膜裂孔修复不佳或创伤引起肠系膜撕裂形成的裂孔、胃肠吻合术后形成的异常间隙、乙状结肠造瘘后肠管与侧腹膜间孔隙、粘连束带、手术或感染形成的粘连肠管间的孔隙等。
(2)腹内脏器活动度过大:腹内疝的疝内容物多为腹腔内活动度过大的脏器或器官,如小肠、大网膜、横结肠和乙状结肠等。
由于肠管在腹腔内活动范围最大,尤其是肠系膜较长的者,更容易发生移位并通过上述孔隙疝入。
腹股沟疝的科普
腹股沟疝的科普疝气是指人体内某个器官或组织离开了正常解剖部位,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损或孔隙进入另一部位,从而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
疝气即疝,表现为脏器或组织离开其正常解剖部位,通过先天或后天的薄弱点、缺损或孔隙进入另一部位,位于腹部的疝最常见。
其中最常见的是腹股沟疝,占所有疝气的90%。
腹股沟疝是临床最常见的疝气,发病率高达60%-80%。
如果不及时治疗,很容易导致一系列严重后果,如引起肠梗阻、嵌顿等。
所以一旦发现腹股沟区有肿物,要及时就医治疗。
腹股沟疝是腹腔内脏器或组织通过腹股沟处缺损或空隙进入另一部位的一种疾病,其发病率较高。
其中尤以男性多见,女性发病率较低。
近年来,由于医学影像学、腹腔镜手术、疝气修补材料等技术的发展,该病的治疗效果已大为提高。
疝的发生主要是因为组织结构较为薄弱或发生缺损,以及异常的腔内压力增高。
根据发生部位,将疝气分为脑疝、膈疝、腹疝等。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了解了解最常见的一类疝腹疝的一种,即腹股沟疝腹股沟疝:腹股沟斜疝最常见,临床表现是腹股沟区有一突出的肿块。
有的病人开始时肿块较小,仅仅通过深环刚进入腹股沟管,疝环处仅有轻度坠胀感;一旦肿块明显,就会穿过浅环甚或进入阴囊。
病因腹外疝主要是由腹壁强度降低(手术愈合不良、腹壁外伤及感染、遗传、吸烟等因素)和腹内压力增高(慢性咳嗽、慢性便秘、腹水、妊娠等因素)引起;腹内疝主要是由于后天术后的黏连或感染造成,也可能与先天的胚胎发育不良,肠系膜上有缺损或裂孔有关,常发生于小儿。
症状1、腹股沟区肿块:疝气的患者会在腹股沟、阴囊、腹部等处摸到包块,其大小、形状各异,有的可以突出皮肤表面,有的则隐藏于皮肤下。
2、疼痛:疝气的患者会出现下腹部或阴囊部位的疼痛,有些患者会伴有呕吐、腹胀等症状。
3、便秘或排便困难:疝气的患者,因腹部压力增大,导致肠管缺血而发生肠坏死等严重后果,因此会出现便秘和排便困难。
4、不孕:女性患者如果因疝气而导致不孕,应考虑到是否为腹股沟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肠系膜裂孔疝是怎么回事?
*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肠系膜裂孔疝的病理病因,肠系
膜裂孔疝主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肠系膜裂孔疝病因
*一、发病原因
小肠系膜有时可有先天性的缺损或裂孔,横结肠系膜偶尔也可有缺损,小肠襻可以穿过此孔而发生梗阻或嵌顿。
胎儿期的肠管缺血可能与先天性的肠系膜缺损有关,多见于肠管闭锁的婴儿。
*二、发病机制
研究证实,肠系膜裂孔的存在是内疝发病的解剖学基础。
Mitchell和Watson各自在1000例及1600例尸体中发现3例有回盲肠系膜裂孔存在,但生前无内疝发生。
表明尽管许多个体有肠系膜裂孔存在,但并非一定形成内疝,只有在肠管的蠕动或肠蠕动异常、腹内压增高等综合因素的作用下才有可能发病。
1.肠系膜存有异常裂孔病人肠系膜上存在异常裂孔是发生
内疝的重要原因之一。
肠系膜裂孔的形成原因可为先天性发育异常,也可由创伤或手术失误造成,其中先天性发育异常者占绝大多数,尤其在小儿更是如此。
有作者报道99例肠系膜裂孔疝中,仅11例是后天性的;另有学者报道83例肠系膜裂孔疝中有82例
为先天性的。
Treves发现胎儿的回盲部系膜有一圆形或卵圆形
区域(Treves区域),该区域的特点是没有脂肪和可见的血管,
而且无肠系膜淋巴管的分支,是肠系膜缺损的高发区域。
(1)先天性肠系膜发育异常:对于先天性肠系膜裂孔形成的
原因,目前认识仍不一致。
①有人认为,胚胎期肠完成正常旋转后,脏层腹膜与后腹膜的壁层腹膜融合成为肠系膜,若融合不全或人类背侧肠系膜的部分退化,则致使肠系膜上留有裂孔;②另
有人认为,是胎儿时期肠系膜发生缺血性病变所致。
如肠系膜裂孔好发于Treves区域,此区的特点是没有脂肪和可见的血管。
肠系膜裂孔的形成常伴有先天性小肠畸形,而缺血则是肠闭锁或肠狭窄的重要原因。
如Murphy报告11例小儿肠系膜裂孔疝中,7例发生在先天性肠闭锁或肠狭窄区邻近的肠系膜。
说明血液供应不足与肠系膜裂孔的形成关系密切;③还有学者认为胎儿期间,由于盲肠下降,回肠系膜发生相当快速的延伸所致;④也有学者
推测两层上皮相对时,中间缺乏结缔组织基质支持,容易产生间隙或缺损而自成孔洞。
解剖和临床资料显示,肠系膜裂孔可发生于小肠系膜、横结肠系膜、乙状结肠系膜、阑尾系膜以及大网膜。
以小肠系膜裂孔发生的肠系膜裂孔疝多见,尤其回盲部系膜(Treves区)缺损而
导致的腹内疝最为多见,约占53%,结肠系膜裂孔约占肠系膜裂孔的28%,其中又以横结肠系膜裂孔最常见。
横结肠系膜裂孔多发生于结肠中动脉左侧和横结肠系膜根部无血管区,故此区横结
肠系膜裂孔疝好发。
乙状结肠系膜缺损可呈环形,常见于直肠上动脉以下的较低部位。
阑尾系膜缺损及大网膜裂孔极为罕见。
肠系膜裂孔发生的原因和部位不同,其裂孔大小亦各有不同。
先天性肠系膜裂孔多呈单发性,也有学者报道少数病例可有多个裂孔,甚至达20余个,成筛状结构。
裂孔多为圆形或椭圆形,
边缘整齐、光滑、硬韧、无粘连,且裂孔区无脂肪血管。
据尸体解剖和临床观察发现,先天性肠系膜发育异常导致的横结肠系膜裂孔最大、乙状结肠系膜裂孔次之、小肠系膜裂孔再次、阑尾系膜裂孔最小。
临床上发生在较大直径的肠系膜裂孔的内疝,不易发生肠管嵌顿,而发生在小肠系膜裂孔的内疝,易发生肠管嵌顿、绞窄或坏死。
此外一些肠系膜裂孔疝的患者可同时伴有先天性胃肠道发育异常,如肠旋转不良、小肠闭锁等。
(2)获得性肠系膜裂孔的产生:导致肠系膜裂孔的后天因素有:①医源性因素:如施行肠切除肠吻合、胆总管空肠Roux-en-y 吻合等手术时,未闭合肠系膜或系膜缝合不严形成裂隙,在其他诱因下肠管可疝入;②外伤因素:闭合性腹部外伤,可使肠系膜
撕裂形成裂孔;开放性腹部外伤,则可直接损伤肠系膜。
若手术
时发生遗漏或修复不严密,术后可发生内疝;③感染因素:肠系
膜本身或周围的炎症,可造成肠系膜缺损、形成裂孔。
继发性肠系膜裂孔疝的发病部位与肠系膜裂孔形成原因有关,如医源性肠系膜裂孔疝多在手术操作部位;外伤性肠系膜裂
孔疝多伴有腹腔其他脏器损伤,且新鲜外伤裂孔周边有血肿或血凝块,陈旧性外伤裂孔则有明显的瘢痕组织,裂孔边缘不规则、不整齐;感染所致的肠系膜缺损部位和大小与感染的部位、性质有关,有作者曾遇到1例胃癌术后并发急性胰腺炎再次手术的病人,术中发现因胰液腐蚀、感染导致横结肠系膜大面积缺损。
2.肠管蠕动或肠蠕动异常正常情况下腹腔内无压力差,因系膜较长,肠管可在自然蠕动中进入裂孔;肠蠕动异常或暴饮暴食后,部分肠管重量增加或人体体位突然改变以及腹内压增高等诱因存在时,肠管更容易滑入或突入肠系膜裂孔内而形成内疝,导致不全或完全性肠梗阻。
疝入肠系膜裂孔内的肠管可随肠蠕动而自行退出,或者反复多次发生,病人可出现间断的发作性或慢性腹痛。
肠系膜裂孔的边缘由于肠管的反复疝入和退出,局部水肿、增生,并因而增厚。
3.腹内压力增加当腹内压力突然增加,可将较多的小肠挤入裂孔内,裂孔被动扩张后回缩,阻止疝入的小肠回复,发生箝闭,引起腹部绞痛。
腹痛反射引起腹壁肌肉痉挛,加重箝闭。
由于缺乏疝囊的支持作用,嵌顿的肠管可迅速发生血液循环障碍。
疝入的肠管亦可因其异常蠕动而发生扭转,肠管因积气、积液而膨胀,进一步加快了嵌顿肠管的缺血、坏死速度。
由于嵌顿的肠管及其系膜受压,血液回流受阻,肠壁和肠系膜水肿、增厚,增厚的肠管和肠系膜进一步压迫疝环周围(肠系膜裂孔游离缘)的
血管,可引起相应系膜所属肠段的缺血、坏死,而疝入的肠管甚
至并无绞窄。
如果处理不及时,病人由于大量体液丧失、肠管膨胀、感染和毒素吸收,出现中毒性休克和呼吸循环功能障碍。
*温馨提示:以上就是对于肠系膜裂孔疝病因,肠系膜裂孔疝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相关内容叙述,更多有关肠系膜裂孔疝方面的知识,请继续关注疾病库,或者在站内搜索“肠系膜裂孔疝”找到更多扩展内容,希望以上内容可以帮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