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特理论与实践思考题_精编答案版
研究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实践证明,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既保证了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体现公有制经济的控制力,又极大地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使中国经济充满生机和活力,对于我们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我们看到我们看到我们看到经济体制改革既有远经济体制改革既有远经济体制改革既有远景目标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景目标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景目标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又有战略步骤三步走发展战略又有战略步骤三步走发展战略又有战略步骤三步走发展战略还有五还有五还有五年规划年规划年规划十年规划等一系列的规划设计十年规划等一系列的规划设计十年规划等一系列的规划设计甚至还规制出了每个阶段各个领域和行业所要达甚至还规制出了每个阶段各个领域和行业所要达甚至还规制出了每个阶段各个领域和行业所要达到的具体数据指标到的具体数据指标到的具体数据指标而政治体制改革的阶段性目标和步骤则显得比较笼统模糊而政治体制改革的阶段性目标和步骤则显得比较笼统模糊而政治体制改革的阶段性目标和步骤则显得比较笼统模糊这不能不说这不能不说这不能不说是政治体制改革进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思考题(答案整理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思考题 导论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有哪些?谈谈对这些基本问题的理解。
答: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前提,用马克思主义的态度(科学的认知方法)对待马克思主义 2、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贯穿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问题3、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党自身的建设问题; 二是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问题。
4、实现社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科学发展观对发展问题的重新认识。
发展终极目标:满足人的多个层面的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怎样发展:整体性(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全面发展); 协调性(五个统筹) ;可持续性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领导力量),立足基本国情(现实依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基本路线),解放和发展社会中生产力(主要任务),巩固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总体布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奋斗目标)(2)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3)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1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 基本政治制度3法律体系(中特法律体系)4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题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5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具体制度 第一讲 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1、如何概括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一)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人口情况:人口大国而非人才强国,文盲半文盲比例高;(2)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看,中国仍处在世界后列(3)从人民生活水平看,中国人民生活仅在总体上达到小康(4)从资源占有情况看,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面临很大的资源环境压力(5)从城市化程度看,中国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6)从工业化程度看,中国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二)结论:三个没有变1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2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3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2、当前中国发展阶段性特征有哪些?答:一、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但生产力水平总体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式增长尚未根本改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思考题及答案
2015年上半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思考题一、93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艰巨卓绝的斗争,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成就,使中华民族的命运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壮丽史诗。
请你谈谈对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的认识和理解。
答: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成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始终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
完成这两大历史任务,直接关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推进完成三件大事:一是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二是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三是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认识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就是要在完成和推进的三件大事基础上,继续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篇章。
(2)认识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必须把握两大历史任务之间的关系。
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这为我们完成后一个历史任务创造政治和历史前提。
一个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这是我们进行第一个历史任务的根本目的,也是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奠定物质基础。
(3)认识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应当展望和把握未来中国发展的光明前景。
两个一百年: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中国成立100年时简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
这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两大历史任务的继续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
二、中国共产党始终是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力量,党带领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丰功伟绩。
但我们党也要深刻认识所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深刻认识党面临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的尖锐性和严峻性,深刻认识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
试题.习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考试思考题及答案
1.如何从道德与法律的层面看待“常回家看看”?从道德层面看,中国自古是一个讲求父慈子孝的国度,“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一的观念深入人心,反映了人们对需要特别关爱的老人的深厚情感。
老人对社会作出了贡献,又为抚养和教育晚辈付出了心血,当他们年老体弱时,理应得到社会、子女和家庭成员的尊重与回报。
从法律层面看,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即经济上的必要帮助和精神上的关心照顾,这种义务是无条件的。
将“常回家看看”写入《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最大的意义在于:用法律条文规范道德,让子女认识到“精神慰藉”对老人的重要性,明确自己有对父母进行精神赡养的责任和义务,也体现了法律对道德领域的调解和规范。
2.你认为怎样才能解决当前中国空巢老人的情感需求等养老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空巢老人也越来越多,他们的情感需求也越来越明显。
老人奋斗了一生,为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为子女和家庭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们理应受到社会和子女的回报。
这种回报应该是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
解决空巢老人养老问题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社会、政府、家庭和个人等各方面共同努力。
第一,“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尊老爱老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这就要求做子女主动承担起孝顺父母的责任和义务。
在生活上关爱照顾好父母,在精神上使老人得到愉悦。
倡导在外的子女要多关心老人的生活需要,更重要的是要关心他们的精神世界,多打电话,多说几句关心的话,与此同时也要好好工作,成就一番属于自己的世界,并成立一个美满幸福的家庭,从而给父母老年生活增加一点幸福感。
第二,邻里、亲朋好友都是空巢老人的精神支柱。
社会应该在空巢老人的集聚区多组织交流活动,使他们彼此认识和熟悉,最后可以互帮互助。
第三,政府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不容忽视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
政府应该扩大养老覆盖面,增加养老保险等保障老年人的权益。
政府应该多鼓励社会力量关注空巢老人问题,使它在家庭、社会、政府的共同努力下,使老人享受到老年时应有的快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思考题答案(准确、简洁)
1.对“世情、国情、党情”的理解与认识(1)总的叙述:①世情指的是国际形势,国情指的是国内形势,党情指的是党内形势。
②新世纪新阶段以来世情、国情、党情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三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作业的特点更加突出。
我们要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准确地把握这三者的新变化,有针对性地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以变应变,顺势而为,始终保持工作的主动权,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
(1)世情:从国际上看,当代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两大主题没有改变。
但在金融危机的猛烈冲击下,原有的全球政治秩序都在进行深刻调整,我国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在国家环境方面的内涵和条件发生很大变化。
在此,我们必须要把改革与开放、改革与发展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推动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和引领国际经济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促发展。
(2)国情:①我国仍处于并将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但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
②我的社会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没有改变,但矛盾双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4)党情:①坚持党的领导的根本原则没有改变,但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发生了变化。
近年来有一个非常明显的趋向,就是越来越重视规律性,越来越重视科学化。
②我党坚持群众路线的方向原则一直没有变,但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内容和党与群众互动的方式发生了变化。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党和群众自身以及党和群众的关系都有了许多的新特特征,需要我们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好好把握。
2.我们党90来年的历史,无论是在领导革命夺政权的时期,还是在长期执政时期的实践都表明:中国共产党人的确是与众不同的。
这个马克思主义先锋队,之所以能够卓越地实现历史上罕见的艰巨任务,之所以能够无畏地抗击历史上罕见的重重困难,之所以能够始终地表⑤始终坚持党的先进性和群众性的统一,既善于宣传和组织群众,又善于把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置于群众之中,确保在为人民服务的伟大实践中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思考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思考题
1、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
2、请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谈谈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3、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和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现实差距?
4、简要评析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及实践。
5、科学社会主义创立之后,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是否还存在?
6、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
7、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有哪些?如何看待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
8、简述《共产党宣言》中阐述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
9、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10、试述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本思考题
思考题导论1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团结带领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完成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壮丽史诗。
请你谈谈对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的认识和理解。
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就是要在完成和推进的三件大事基础上,继续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篇章。
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这为我们完成后一个历史任务创造政治和历史前提。
一个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这是我们进行第一个历史任务的根本目的,也是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奠定物质基础实现全面小康,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奋斗目标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两大历史任务的继续和发展,它又是当代中国历史任务在现阶段的具体体现。
牢牢把握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要清醒认识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肩负的伟大历史使命。
从建党之初,中国共产党就踏上了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繁荣,为中国人民的自由、民主、幸福而不懈奋斗的历史征程。
在这个伟大的历史征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出生入死、浴血奋战,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打败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这一变革实现了中国第一次历史性的巨变,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纪元。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辉煌业绩。
在旧中国的废墟上,党领导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创造性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全面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指引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上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阔步前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思考题答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思考题(纯属个人意见,有待指正)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根本的是要从理论和实践上清醒的认识和科学回答四个基本问题:①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
这是事关能否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前提问题。
②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都必须探索和回答的问题。
③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这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大问题。
④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这关系到能否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的重大问题。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者的辩证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三个不同层面的具体体现,各有其独特的内涵,三者辩证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方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创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完善的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灵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拓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载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辟、拓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新的根本保障。
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基本内涵及其辩证关系有利于坚定我们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信心。
3、如何理解“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
中国梦具有人民大众性。
中国梦是国家梦、民族梦与人民梦的有机统一,既是国家、民族的强盛梦,又是人民的幸福梦;既是中国人民的集体梦,又是每个中国人的个人梦。
前者是后者实现的前提,后者是推进前者的动力。
二者相辅相成,代表了中国最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具有鲜明的人民大众性。
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实现中国梦必须依靠中国人民的力量,动员亿万中国人为之奋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及思考题答案完整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及思考题答案完整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导论)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一)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1.两大主要历史任务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始终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
2.中国共产党担当起领导完成两大历史任务的责任中国共产党担当起来完成两大历史任务的责任,集中体现为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
(1)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2)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3)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两大历史任务间的关系(1)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历史前提。
(2)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是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根本目的,也是保证国家强大、维护民族尊严的重要物质基础。
4.正确认识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1)认识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应在完成和推进三件大事的基础上,继续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篇章。
(2)认识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应正确把握好两大历史任务之间的关系。
(3)认识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应当展望和把握未来中国发展的光明前景,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历史和实践都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当代中国历史任务、引领中华民族开拓前进的伟大旗帜。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体现为三个紧密联系)(1)将社会主义发展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紧密联系起来。
(2)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人民共同富裕紧密联系起来。
(3)将国家的安危荣辱和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起来。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引领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旗帜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指引下,中国获得了自近代以来从未有过的长期快速稳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思考题及参考答案(仅供参考)
武汉大学工程硕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复习思考题(2012上半年~2012下半年)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2.“三个有利于”标准具体内容是:“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3. 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
4.社会主义法治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是依法治国,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核心和精髓。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价值取向,尊重和保障人权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法律权威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
5. 可持续发展战略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要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
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统筹规划国土资源开发和整治,严格执行土地、水、森林、矿产、海洋等资源管理和保护的法律。
实施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治理,植树种草,搞好水土保持,防治荒漠化,改善生态环境。
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反映先进生产力发展规律及其成果的文化,是源于人民大众实践又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文化,是继承人类优秀精神成果的文化,具有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
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必然要求。
(完整word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思考题(内附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一、简述题1、中国共产党担当起领导完成两大历史人物的责任,突出表现在哪“三件大事”上?中国共产党担当起了领导完成两大历史任务的责任,突出表现在“三件大事”:一是完成了新民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二是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三是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什么是“国情”?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什么?国情是指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国际关系等各个方面的总和,也指一个国家某个时期的基本情况,具体包括国家面积、地形、气候、经济实力、经济体制、生产力、对外关系、政党、政治体制、人口、家庭、价值取向、宗教信仰、国际环境和国际关系等。
一个国家的国情,最主要的是指其在一定历史期内的社会性质及其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
3、为什么说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从现阶段中国的实际情况看,虽然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初步实现了发达国家上百年才能取得的成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上了新台阶,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小康,国家各项事业取得巨大成就,但中国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并没有根本改变,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
(1从人口的数量和质量看,中国是人口大国,但并非人才强国;(2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看,中国仍然处在世界后列;(3从人民生活水平看,中国人民生活仅在总体上达到小康;(4从资源占有情况看,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面临很大的资源环境压力;(5从城市化程度看,中国仍低于世界水平;(6从工业化程度看,中国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4、我国为什么不能搞“三权分立”?“三权分立”这种制度相对于封建专制统治与个人独裁是一种进步,是同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特征相适应的精巧设计。
它有利于调整资产阶级内部各党派和各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矛盾,有利于维护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和保持资本主义社会的稳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及思考题答案(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及思考题答案(2)第六讲19思考题一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
”请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
对这一重大部署和要求,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第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全民族的共同事业。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把祖国建设成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美好家园,既是亿万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因此,人民群众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力量源泉,要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贯彻好,必须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
要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宣传,切实提高全民的资源环境意识,提高全社会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重大意义的认识,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使每个公民、每个家庭、每个社区、每个单位都积极行动起来,从一点一滴做起,从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要积极开展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公益活动,加快形成健康文明、节约能源资源的消费方式。
要广泛开展科普宣传,鼓励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文学、电影、戏剧等各种艺术形式的作品发表,鼓励创建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环境优美乡镇等活动,使广大群众在实践中进行自我教育。
要在中小学进行国情教育,在全社会弘扬环境文化,努力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良好社会氛围。
第二,企业应自觉遵守有关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法规。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落实到每个单位,理所当然地包括企业在。
实际上,每一个企业特别是生产型企业,在生产产品、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必然要消耗一定的能源资源,而且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答案(精华版)(1)解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学习思考题答案一.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长期实践取得的根本成就?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党的四代中央领导集体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可以看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承载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探索,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的夙愿和期盼,凝聚着亿万人民的奋斗和牺牲。
3.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中,由人民选择和决定的发展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
4.在新时期,我们应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二.如何理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和总任务?1.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它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具有重要意义。
2.强调总依据,是因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
我国经济实力虽然大大提升,但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思考题答案第一到十二题
1、当代中国经济模式由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两大块组成,国有经济的两大支柱分别是“国家对土地的控制权和民间的有限土地使用权”、“国有的金融及大型企事业机构”,联系实际阐述国有经济的两大支柱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的巨大功能。
第一大支柱:目前我国实行的是城乡二元的土地公有制结构,城市土地与农村土地的产权主体不同。
城市土地为国家所有,农村土地为农民集体所有。
国家拥有高度集中分配土地资源的权力,国家规定和管制城乡土地的用途,建设用地绝大部分只能用国有土地,集体不可购买国有土地。
这样的土地制度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有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要坚持土地公有制不动摇。
公有制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也是优势所在。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体到国土资源领域,核心是坚持土地公有制性质不变。
一方面,土地公有奠定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所有制基础,必须始终不渝地加以坚持。
简单模仿、照搬照抄土地私有的做法,不能解决现实问题。
另一方面,土地公有在建设发展中是最显公平、最有效率的体制,可以大大降低发展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与一些推行土地私有化的国家相比,国土规划质量大大提高,项目建设周期大大缩短,土地利用效率大大提升。
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工业化、城市化为主要推动力,而土地公有制为其迅速推进提供了有规划、高效率、低成本的土地资源支撑。
因此,要坚持土地公有制不动摇。
但“坚持土地公有制不动摇”,绝不意味着土地公有的具体实现形式一成不变,而应从新的实际出发,鼓励进行新探索。
第二大支柱:国有的金融及大型企事业可以归为国有经济及其国有经济中的国有大中型企业。
第一,国有大中型企在国民经济的关键和重要部门处于支配地位,对整个经济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做企业难、做国有企业尤其更难,做红塔企业更更难啊。
”难就难在红塔不是一个一般的企业。
它每年为国家创造利税上百亿元,是国內数得上的上缴稅收企业。
它一度撑起了云南省财稅收入的半壁江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_思考题及答案
一、面对中国的发展,国际社会开始关注和认可中国的制度优势。
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哪里?“优”在哪里?答:与社会主义的苏联模式相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新型的社会主义。
这突出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采取完全不同的体制。
在经济体制上,与苏联模式的高度集权的行政性计划经济体制完全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包括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在分配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资源配置上由市场机制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在政治体制上,与苏联模式高度集权和集中的政治体制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行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治,在文化体制上,不同于苏联模式的文化专制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采取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前提下保证文化多样性发展的体制。
在社会体制上,不同于苏联模式的垄断控制体制,大力开展社会建设,培育和规范各类社会组织,构建有利于社会和谐的社会管理与运行机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优”在何处?从经济制度来看,我们不仅逐歩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适应了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充分调动了各方面积极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而且确立了社会主义巿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把巿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起来,既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又注重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从政治制度来看,我们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起来,建立并不断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一整套政治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维护和促进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思考题
思考题:目录马恩与列宁的观点哪一种更正确? (1)欧亚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当时是否具备建设社会主义的条件? (2)怎样看待社会主义国家普遍发生的失误? (2)怎样我党在建设社会主义时发生的失误? (2)如何评价苏联社会主义传统模式的功过是非? (3)怎样看待80年代末90年代初社会主义运动的严重挫折? (3)苏东解体的根本原因与深刻教训是什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4)怎样认识苏东解体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5)谈谈你对今后改革开放的认识? (6)结合实际,试述影响国家统一的主要因素。
(7)试述德国模式、也门模式对我国实现国家统一的启示。
(7)结合钓鱼列岛与南海争端实际,谈谈我国解决领土争端、实现国家统一的对策选择。
(8)结合实际,谈谈我国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的对策选择。
(9)面对中国的发展,国际社会开始关注和认可中国的制度优势。
美国经济学家斯蒂芬.罗奇认为,在经济困难时期,中国的指挥和控制体系实际上比其他市场经济体系更有效。
法国《欧洲时报》认为,包括“制度优势”在内的中国特色已经成为中国信心的有力支撑。
试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哪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优”在何处? (9)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贡献和实践成就。
(11)结合国内外实际,谈谈如何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1)有人认为,改革30多年来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而政治改革和发展却相对滞后。
请谈谈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13)对TPP的认识,对中国的影响,和应对措施。
(14)马恩与列宁的观点哪一种更正确?答:一、所处时代不同决定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社会主义观的差别马克思、恩格斯生活在19 世纪的西欧, 他们的理论用以指导工人革命,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预测, 没有经历社会主义实践的基础。
他们对未来社会基本特征的设想, 是以无产阶级革命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首先取得胜利为前提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思考题答案完整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思考题答案导论1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团结带领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完成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壮丽史诗。
请你谈谈对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的认识和理解。
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就是要在完成和推进的三件大事基础上,继续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篇章。
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这为我们完成后一个历史任务创造政治和历史前提。
一个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这是我们进行第一个历史任务的根本目的,也是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奠定物质基础,实现全面小康,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奋斗目标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两大历史任务的继续和发展,它又是当代中国历史任务在现阶段的具体体现。
牢牢把握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要清醒认识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肩负的伟大历史使命。
从建党之初,中国共产党就踏上了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繁荣,为中国人民的自由、民主、幸福而不懈奋斗的历史征程。
在这个伟大的历史征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出生入死、浴血奋战,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打败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这一变革实现了中国第一次历史性的巨变,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纪元。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辉煌业绩。
在旧中国的废墟上,党领导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创造性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全面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指引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上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阔步前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1.请你谈谈对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的认识和理解 (1)2.请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谈谈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2)3.试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哪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优”在何处? (2)4.“钱学森之问”是什么,谈谈你的认识 (3)5.“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指的是什么?如何去实践? (3)6.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辩证关系是什么? (3)7.学习和领会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关于文化建设的内容。
(3)8.谈谈你对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理解 (4)9.请谈谈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理解与认识 (4)10.“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请谈谈您是如何理解这段话的 (5)11.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特点和要求是什么? (5)12.认识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性和主要内容。
(5)13.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是什么?你是如何理解的? (6)14.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和要求。
(7)15.请结合实际,谈谈为什么要把社会和谐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7)16.关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思想。
(7)1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内容、目标及意义。
(8)18.关于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
(8)19.关于目前我国环境问题现状及成因。
(10)20.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12)21.十八大“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与生态文明建设关系 (12)22.谈谈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2)23.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14)24.对于当代中国的前途和命运,国际上有许多评论和预测,这些评论和预测有哪些(如“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等,试例举一二,并评述之? (15)1.请你谈谈对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的认识和理解本世纪中叶,中国要基本实现现代化,面临三大历史任务:1. 既要努力实现欧洲早已完成的工业化,又要追赶新科技革命的浪潮;2. 既要不断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又要实现社会公平正义;3. 既要实现国内的可持续发展,又要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
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
这个“不发达”首先当然是指生产力的不发达。
因此,我们一定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但讲初级阶段,不光要讲生产力的不发达,还要讲社会主义制度的不够完善和不够成熟。
□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这就告诉我们,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必须认识和把握好两大任务:一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极大地增加全社会的物质财富;一是逐步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极大地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和促进社会和谐。
上述两大任务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是统一的整体,并且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历史时期一系列不同发展阶段的长久进程中。
没有生产力的持久大发展,就不可能最终实现社会主义本质所要求的社会公平与正义;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相应地逐步推进社会公平与正义,就不可能愈益充分地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活力,因而也就不可能持久地实现生产力的大发展。
我们贯彻落实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离不开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认识和全面把握。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我们将不断加深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将不断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请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谈谈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总结出的一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功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在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而且在实践上指导中国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根本任务,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辩证统一的过程。
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谈得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只有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更好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当前,坚持、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全面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
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坚持、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
坚持、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解决好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的问题。
制度创新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制度基础和路径;科技创新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转变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式的技术支撑和手段保证;文化创新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
制度创新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回答如何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如何建设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如何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如何更好地实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如何改进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问题。
科技创新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回答如何依靠科技创新和进步切实转变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解决好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扩大就业和促进再就业等重大问题。
文化创新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解决如何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如何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如何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等。
这都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在引导和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试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哪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优”在何处?与社会主义的苏联模式相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新型的社会主义。
这突出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采取完全不同的体制。
在经济体制上,与苏联模式的高度集权的行政性计划经济体制完全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包括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在分配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资源配置上由市场机制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在政治体制上,与苏联模式高度集权和集中的政治体制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行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治,包括通过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建立公民政治参与体制;通过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建立科学化、民主化决策体制;通过发展基层民主,建立保证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体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哪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都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基于中国国情自主探索的结果。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经济体制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包括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在分配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资源配置上由市场机制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在政治体制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行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治,包括通过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建立公民政治参与体制;通过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建立科学化、民主化决策体制;通过发展基层民主,建立保证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体制。
在文化体制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采取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前提下保证文化多样性发展的体制。
在社会体制上,大力开展社会建设,培育和规范各类社会组织,构建有利于社会和谐的社会管理与运行机制。
在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了顺应人类社会发展潮流、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的发展格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优”在何处?从经济制度来看,我们不仅逐歩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适应了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充分调动了各方面积极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而且确立了社会主义巿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把巿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起来,既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又注重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从政治制度来看,我们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起来,建立并不断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一整套政治制度。
它既吸收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精华和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又克服了其中的弊病和不足;既充分尊重和保障个人民主权利,又能形成共同意志、集中力量办大事;既充满活力又富有效率,适应了我国人口和民族众多,经济、社会、文化不发达,区域发展不平衡,传统文化影响深厚等现实状况。
在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各个领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都得到了充分体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
这五个有利于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4.“钱学森之问”是什么,谈谈你的认识“为什么我们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2005年7月,温家宝总理探望钱学森时,钱老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学森说,“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个很大的问题”。
此后的四年,他又三次见到总理,每一次都要说起这个话题。
2009年8月6日,在与总理的最后一次见面中,病榻上的老人讲话已经不太清楚,但依然缓慢而认真地对总理说:“今天我们办学,一定要有加州理工学院的那种科技创新精神,培养会动脑筋、具有非凡创造能力的人才”。
钱学森的为什么中国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答案是很简单的。
学校里,关心科技发展的人已成少数----没氛围;提得出又打创新性研究成果的人已成少数----没数量;关心的往往是创业问题并非科学研究----没火候;现在社会,人人祈求安贫乐道,不搞也不敢搞科技创新----没手段……总之,一般的,传统的,不打破常规的思维是绝不可能造就出像达芬奇,牛顿,冯卡门,特斯拉,诺贝尔,爱因斯坦这种伟人的!5.“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指的是什么?如何去实践?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