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特课后习题答案整理(最终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课后题答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课后题答案二.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中国化实践证明了改革是对传统社会主义道路模式的反思,开放是对传统经济理论的创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和最终确立,得益于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在中国大地上成功地得到了验证。
可以这样说,中国的改革开放成就是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新发展,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坚持和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理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1: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市场经济、计划经济都各是一种经济体系,是配置生产资源的手段,是维护行为主体利益的一种经济制度,即维护参与经济活动所投入的资源来获取利益的经济制度。
计划经济运行的基本方式是政府计划指令,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方式是商品交换,都是与一定社会基本制度相联系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或相联系的一种经济制度,正如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与资本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或相联系的一种经济制度一样。
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2:“搞市场经济,不能抛弃宏观调控,而且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这样才能确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3: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的不同之处是所有制。
2.为什么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中国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轨道指明了方向。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在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也是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
毛中特课后题答案新修订
第七章思考习题1.如何认识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1)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它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2)改革开放是一场革命,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3)改革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探索,没有现场的模式可以照搬。
事实雄辩的得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2.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1)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毛泽东以中国实践为基础,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全面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并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
第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它们不但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始终,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第二,系统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在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因而不是对抗性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第三,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
第四,在阐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状况和性质的基础上,毛泽东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的社会矛盾。
指出我国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在新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为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
第一,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
第二,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从而为推进改革开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三,把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
生产力发展水平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的途径是发展生产,为此,必须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
中特问题答案整理
1、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一、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仅科学地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必须经历的一个重要的、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而且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首先必须清醒地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任务,这是推进改革、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依据。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价值。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总结长期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得出的基本结论。
但是,在向社会大众的宣传过程中不能简单地依靠意识形态灌输,而应该结合基本国情,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意义。
3.中国发展经验。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发生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
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却走得扎实、获得成功,在30多年里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因此,要用历史的眼光总结中国的发展经验,深入思考如何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4.中国模式。
这是一个争议颇多的概念,西方学者提出中国模式,主要想知道应该与一个什么样的中国打交道。
一方面中国模式有其合理意义,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以及在政府主导下的现代化建设等是独具中国特色的发展经验;另一方面中国模式的提法也有其局限,因为模式意味着僵化和定型,而中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还面临着许多重大而棘手的现实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还未定型。
不少学者认为,要慎用中国模式,还是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宜,因为中国道路比中国模式具有更大的开放性。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国际适应性。
作为一个古老的东方大国,中国通过走什么样的道路来实现自己百年来的富民强国梦想,是世界各国高度关注的一个实际问题。
因此,有必要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品质,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外部空间,让国际社会广泛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特最终版答案
7、如何理解新常态?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关键环节是什么?答:新常态:“新”就是“有异于旧质”;“常态”就是时常发生的状态。
新常态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这是一种趋势性、不可逆的发展状态,意味着中国经济已进入一个与过去30多年高速增长期不同的新阶段。
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新常态”使中国政治生活进入新阶段,中国政治呈现出新常态,拿下周老虎徐老虎,刑可上常务,给公款吃喝、公车私用、奢侈消费、公款旅游、迎来送往等戴上“紧箍咒”,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断深入;“新常态”也不仅仅是指中国社会建设发展进入了新阶段,中国社会建设呈现出新常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包括北京市老百姓国学会等一大批社会组织紧跟党走在时代前列,倡导社会风尚,促进和谐社会幸福社会建设;“新常态”使中国文化发展进入新阶段,中国文化发展呈现出新常态。
新常态主要特点:1、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2、结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3、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4、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5、中国政治呈现出新常态;6;中国社会建设呈现出新常态。
新常态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1、经济增速虽然放缓,实际增量依然可观。
习近平说,即使是7%左右的增长,无论是速度还是体量,在全球也是名列前茅的。
2、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
习近平说,以确定的战略和所拥有的政策储备,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
我们正在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这有利于化解各种“成长的烦恼”。
中国经济更多依赖国内消费需求拉动,避免依赖出口的外部风险。
3、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
习近平以前三季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投资、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超过第二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速高于工业平均增速、单位GDP能耗下降等数据指出,中国经济结构“质量更好,结构更优”。
中特课后习题答案
思考题答案导论1思考题一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团结带领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完成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壮丽史诗。
请你谈谈对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的认识和理解。
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就是要在完成和推进的三件大事基础上,继续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篇章。
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这为我们完成后一个历史任务创造政治和历史前提。
一个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这是我们进行第一个历史任务的根本目的,也是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奠定物质基础实现全面小康,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奋斗目标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两大历史任务的继续和发展,它又是当代中国历史任务在现阶段的具体体现。
牢牢把握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要清醒认识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肩负的伟大历史使命。
从建党之初,中国共产党就踏上了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繁荣,为中国人民的自由、民主、幸福而不懈奋斗的历史征程。
在这个伟大的历史征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出生入死、浴血奋战,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打败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这一变革实现了中国第一次历史性的巨变,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纪元。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辉煌业绩。
在旧中国的废墟上,党领导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创造性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全面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指引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上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阔步前进。
哈工大威海中特答案完整版
第一讲:“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一个总判断。
但还有另一个判断,即我们“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的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这是一个清醒的判断。
根据这两个判断,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这两个意识。
请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答:(一)增强机遇意识从世界上说:从全世界发展的形势来看,世界大战还打不起来,所以中国有可能利用这么一个和平的发展时期来进一步发展经济,来缩短我们和世界一些国家的差距。
金融危机之后,整个经济世界发展速度明显放缓,美国、欧盟、日本都非常明显。
在全世界经济增速放缓的态势下,整个全球的需求结构也会发生一些变化,所以今后一段时期围绕着市场、市场贸易、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等一系列国际竞争将更加激烈,在激烈的竞争中就充满着机遇。
就刚刚结束的APEC 会议可以看出,今后,我国从国际事务的被领导者就可能成为领导者之一,从国际规则的这种被动的接受者,可能就是规则的重要参与者之一,另外从国际舆论的挨打者,可能变成一种竞争者,从文化的这种被动接受者可能成为一种多元文化的创新者,所以说中国的影响越来越大,在国际上越来越大,应当说确实处在一个国家快速发展崛起的一个上升时期,所以要特别把握住国际上的机遇。
从国内上说:一方面看,从国内情况来看,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深入发展,我们说随着人均收入水平逐步的增加,经济结构调整也在加快,市场需求的潜力应该进一步的释放出来,加上劳动者素质的逐渐改善,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我们体制活力的增强,所以政府调控能够和处理复杂应变能力的提高,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所以我们说中央也做了一个很重要的判断,就是我们完全有条件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
第一条就是良好的国际形象是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亮点;第二点中国有世界最大的市场需求潜力和资本技术吸纳能力;第三点我们有体系完整的制造业,而且这些制造业能够配套,能够创新;第四点我们海外华人华侨有一个强大的网络,给中国提供了一个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支持;第五点,大中华区经贸互通联系加强,也提高了我们的国际地位。
中特课后习题答案整理(第四、五讲)
第四讲14思考题二在现实生活中,有人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经济成分多样化,指导思想可以搞多元化。
也有人提出,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利益关系多样化,社会思想、价值观念日益多样化,就要搞指导思想多元化。
请对上述观点作出评析。
毫无疑问,多种所有制并存,多种利益主体的存在,肯定会出现多种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但是,所有制形式的多样化,并不等于指导思想就要多元化。
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成分多样化,但并没有改变我国公有制经济占主体的地位,没有也不能改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和道路,这就决定了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只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在我国,虽然利益关系日益多样化,各阶层、各群体的具体利益有所不同,但无论各方面的具体利益如何多样,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总体上是一致的,这就必然要求有一个统一的指导思想。
在当代中国,只有当代中国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而没有别的什么主义或主张,能够最广泛地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能够引领社会发展进步,这理所当然应当成为我们的指导思想。
15思考题三有人提出,发展是硬道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也是硬道理。
请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硬实力”指经济、科技、军事等有形力量,“软实力”指文化、意识形态等无形力量。
文化软实力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创新力和传播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而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就是文化。
文化作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其他力量的影响更具渗透性、持久性、广泛性。
只有拥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
提高文化软实力,必须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是其成为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必须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巩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必须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加强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不断赋予中华文化以强大生机;必须大力推进文化创新,把创新精神贯穿于文化创作生产全过程,不断创造新的文化样式,创作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
中特课后习题答案整理(最终版)
3思考题三面对中国的发展,国际社会开始关注和认可中国的制度优势。
美国经济学家斯蒂芬·罗奇认为,在经济困难时期,中国的指挥和控制体系实际上比其他市场经济体系更有效。
法国《欧洲时报》认为,包括“制度优势”在内的中国特色已成为中国信心的有力支撑。
试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哪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优”在何处?在经济体制上,与苏联模式的高度集权的行政性计划经济体制完全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包括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在分配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资源配置上由市场机制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在政治体制上,与苏联模式高度集权和集中的政治体制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行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治,包括通过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建立科学化、民主化决策体制;通过发展基层民主,建立保证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体制。
在文化体制上,不同于苏联模式的文化专制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采取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前提下保证文化多样性发展的体制。
在社会体制上,不同于苏联模式的垄断控制体制,大力开展社会建设,培育和规范各类社会组织,构建有利于社会和谐的社会管理与运行机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维护和促进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
这五个有利于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4思考题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极大提升,2010年国民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但我国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还十分艰巨。
请谈谈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理解与认识。
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中国共产党和邓小平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
中特各专题答案完整版
一前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1)现有经济发展方式产生的一些问题?(2)向什么方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1依靠投资,出口拉动经济增长转变为由投资,消费,出口拉动。
2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增强第三产业比重。
3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强调自主创新。
4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5调整分配结构。
二农村经济改革专题1如何认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其对发展制度的要求答:(1)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国家自立、社会安定的基础:第一,从人类的存在和发展来看,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主要的物质生产部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第二,从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的关系看,农业生产活动是人类生产活动的起点,没有农业的发展,就没有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农业的发展直接制约着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三,从农业与人民、国家的关系上看,农业的兴衰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全局,农业的发展直接关系着人们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的安定,以及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
(2)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制度的要求:现代农业的内涵包括四个大的方面,即土地资源置配、要素投入、人力资源实现和生产经营方式的问题。
所以(一)现代农业要求具有进一步明晰的土地产权制度;(二)现代农业要求有灵活有效的农业金融供给制度;(三)现代农业要求有多元化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制度;(四)现在农业要求有不断提升农业人力资本的制度。
2人民公社体制下中国的农业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如何答:人民公社体制下中国的农业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高度集中统一的农业经营方式。
其特点是,实行政社合一,强调一大二公、一平二调,工农商学兵相结合,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公社、生产队或生产大队是当时集体经济的组织形式。
3承包的推行经历了什么样的变迁答:承包的推行所经历的变迁:第一阶段,土地承包权的萌芽阶段(1979 年~ 1980 年)。
这一阶段是包产到组向包产到户初步发展阶段, 土地使用权由队集中使用变为由较小的生产小组分散使用, 但是土地产权还是统一集中在集体手中, 生产小组拥有一定的生产组织权, 因此从本质上看, 还是原体制的缩影,大锅饭仍然存在。
研究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后习题答案
中特课后习题答案导论1.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我们党不断开拓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的前进旗帜,也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理论主题和实践主题,是当代中国的主题。
要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是当代中国的主题这一问题,须首先认识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中国共产党担当起了完成两大历史任务的责任,集中体现为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一是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二是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三是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这三件大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展现出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明确指出要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
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
(3)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它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力量。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引领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旗帜。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指引下,中国获得了自近代以来从未有过的长期快速稳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成为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关键在于它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即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以及时代特色。
中特课后习题答案整理(第六、七、八讲)
中特课后习题答案整理(第六、七、八讲)第六讲19思考题一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
”请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对这一重大部署和要求,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第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全民族的共同事业。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把祖国健身成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美好家园,既是亿万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第二、企业应自觉遵守有关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法规。
每一个企业特别是生产型企业,在生产产品、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必然要消耗一定的能源资源,而且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
因此,要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这既是当前形势的迫切需要,也是现代企业的发展方向。
第三、各级政府应切实发挥好管理和服务等职能。
创造良好的节约能源资源氛围、促进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
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切实做到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扎扎实实地解决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20思考题二理论上人们都知道,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但在遇到实际问题时,不少企业、甚至有的地方政府还是认为发展经济是最重要的,环境污染的问题等经济发展了,有了经济实力再进行治理。
你认为这些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怎样才能真正地把保护环境落到实处?“先污染后治理”在我国规模发生的原因:1.技术与经济因素形成的“门坎”是“先污染后治理”的动因:技术难度大,又提高生产成本,常常成为企业采用“绿色技术”和控制、减少污染技术的“门坎”,“门坎”又随企业发展而降低,此过程就成为“先污染后治理”的内在微观依据。
2.认识上的滞后性和行动中的惰性是“先污染后治理”存在的又一原因。
只有破坏环境的活动进行到一定程度, 其实际影响才显现出来, 这导致了认识上的滞后性。
研究生中特参考答案完整版
研究生中特参考答案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1、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是什么?指导思想。
第一: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第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
第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基本原则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第四,必须坚持民主法治;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目标任务第一: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第二: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人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第三: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第四: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第五: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第六:全社会创造活力显着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第七: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第八:资源利用效率显着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第九: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对于我们怎么做,这个问题就应该切合实际,并针对上面的基本原则,落实到位,到实际行动,多写点就可以了。
2、简述我国当前道德建设的基本策略。
道德是一定社会用以调节人与人之间包括个人与个人、集体、社会之间关系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就是要确立一套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适应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
我国的思想道德建设是以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为主要内容开展的。
中特课后习题答案整理(第六、七、八讲)
中特课后习题答案整理(第六、七、八讲)第六讲19思考题一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
”请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对这一重大部署和要求,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第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全民族的共同事业。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把祖国健身成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美好家园,既是亿万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第二、企业应自觉遵守有关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法规。
每一个企业特别是生产型企业,在生产产品、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必然要消耗一定的能源资源,而且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
因此,要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这既是当前形势的迫切需要,也是现代企业的发展方向。
第三、各级政府应切实发挥好管理和服务等职能。
创造良好的节约能源资源氛围、促进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
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切实做到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扎扎实实地解决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20思考题二理论上人们都知道,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但在遇到实际问题时,不少企业、甚至有的地方政府还是认为发展经济是最重要的,环境污染的问题等经济发展了,有了经济实力再进行治理。
你认为这些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怎样才能真正地把保护环境落到实处?“先污染后治理”在我国规模发生的原因:1.技术与经济因素形成的“门坎”是“先污染后治理”的动因:技术难度大,又提高生产成本,常常成为企业采用“绿色技术”和控制、减少污染技术的“门坎”,“门坎”又随企业发展而降低,此过程就成为“先污染后治理”的内在微观依据。
2.认识上的滞后性和行动中的惰性是“先污染后治理”存在的又一原因。
只有破坏环境的活动进行到一定程度, 其实际影响才显现出来, 这导致了认识上的滞后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后题答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导论1.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2.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3、如何认识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第一讲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1.为什么说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 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2.如何认识当前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 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3、为什么必须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道路?第二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坚持和发展?2.为什么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中国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3.为什么必须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4、为什么说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5、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看, 实现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什么必须进一步提高中国开放型经济水平?第三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1.结合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 谈谈你对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的理解。
2.结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的历史进程, 谈谈你对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意义的认识。
3、如何认识和理解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第四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1.怎样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2.为什么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去引领社会思潮?3、如何提高国家的文化整体实力与竞争力?4.请你谈谈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认识。
第五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1.怎样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2.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主要内容有哪些?3.如何在全面推进社会建设中统筹协调社会利益关系?4、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着力点是什么?第六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1.为什么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2.为什么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依靠制度?3.在现实生活中为什么会出现先污染、后治理的现象?你认为这些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怎样认识当前我国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挑战?第七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力量1.为什么中国共产党在成立90多年、执政60多年、改革开放30多年后的今天依然能够充满生机和活力?2.加强和改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何在?3、谈谈你对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认识和理解?第八讲当代中国与世界1.目前, 国际金融危机还没有结束, 其影响将极为深远。
中特课后习题答案整理(第二、三讲)
第二讲7思考题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请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制度的角度,分析这些成就取得的根本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中国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还在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理论的提出。
没有作为主体地位的公有制经济,就不能确保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就不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就不能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就不能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没有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缺少必要条件,就不能为我国国有经济的体制创新提供好的借鉴,就不能体现市场的调节作用,就难以实现社会资源的最有效配置,也就难以实现整个社会经济的有机发展。
实践证明,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既保证了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体现公有制经济的控制力,又极大地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使中国经济充满生机和活力,对于我们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8思考题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平衡较快增长,经济结构加速调整,同时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能源、资源、环境、技术的瓶颈制约日益突出,实现可持续发展遇到的压力增大。
请结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针对我国目前的情况,谈谈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的出路是什么。
根本出路: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新特征。
基本要求是:1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后题答案(参考参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后题答案(参考参考)课后思考题1、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阶段。
邓小平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阶段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邓小平理论的理论依据和所坚持的世界观方法论都是马克思主义的,强调的基本理论都源于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理论回答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是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这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一脉相承。
这一理论中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发展道路、阶段、根本任务、战略,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以及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精神文明、党的建设等方面的论述,都是围绕搞清楚社会主义到能否巩固和发展的基本理论展开的。
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它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是指引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胜利前进的伟大旗帜,是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发展的新阶段。
因此,在当代中国,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
坚持邓小平理论,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就是真正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旗帜。
2、简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基本目标基本特征:(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目标特征社会主义本质,决定了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目标只能是以人为本,保障人权;民主法治,平等自由;共同富裕,公平正义。
同时,也只有真正确立并始终不渝地追求这样的价值目标,才能不断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最终实现自己的伟大理想。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经济制度特征经过近三十年的探索和改革,能够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客观需要的经济制度在我国已初步建立起来,其基本特征是:公有为主,多种并存;市场经济,公平竞争;各尽所能,各得其所。
中特参考答案完整版
中特答案——徐建国整理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习近平同志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
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这是历史的结论,也是现实的必然。
一、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对现阶段纲领的概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二.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意义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这是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破解历史难题、顺应世界潮流的现代化道路。
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的现代化道路。
这是被实践证明具有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的现代化道路。
事实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是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之路、成功之路。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幸福之路这条道路顺应了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这条道路奠定了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现实基础。
这条道路开辟了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广阔前景。
回顾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中国人民赢得了前所未有的尊严和自信。
展望未来,中国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广阔前景充满信心和自豪。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成功之路这条道路凸现了中国共产党60多年治国理政的根本成就。
这条道路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
这条道路展现了党带领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光明前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思考题三面对中国的发展,国际社会开始关注和认可中国的制度优势。
美国经济学家斯蒂芬·罗奇认为,在经济困难时期,中国的指挥和控制体系实际上比其他市场经济体系更有效。
法国《欧洲时报》认为,包括“制度优势”在内的中国特色已成为中国信心的有力支撑。
试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哪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优”在何处?在经济体制上,与苏联模式的高度集权的行政性计划经济体制完全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包括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在分配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资源配置上由市场机制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在政治体制上,与苏联模式高度集权和集中的政治体制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行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治,包括通过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建立科学化、民主化决策体制;通过发展基层民主,建立保证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体制。
在文化体制上,不同于苏联模式的文化专制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采取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前提下保证文化多样性发展的体制。
在社会体制上,不同于苏联模式的垄断控制体制,大力开展社会建设,培育和规范各类社会组织,构建有利于社会和谐的社会管理与运行机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维护和促进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
这五个有利于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4思考题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极大提升,2010年国民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但我国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还十分艰巨。
请谈谈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理解与认识。
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中国共产党和邓小平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
我们将从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最大的“实际”就是这一基本国情。
现阶段我国的具体国情主要是以下几方面:第一,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第二,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和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第三,我国的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完善;第四,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占有量少。
因而,我们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我们要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
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内涵和过程性特征的统一认识和把握,则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及各方面方针和政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自觉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5思考题二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躲不开、绕不过,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
”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躲不开、绕不过”反映了中央直面改革的决心和勇气,也反映了当前改革的艰巨性和紧迫性。
现阶段最艰巨的改革任务就是要消除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
“躲不开、绕不过”,既是对我们党执政经历的科学总结,也蕴含着对全党的新要求。
今天,我国在发展中确实存在一些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也确实存在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中国多年来实行渐进式改革,容易改的已经基本上都改了,下一步改革进入了攻坚克难阶段。
所谓攻坚克难,就是改革要打破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和不合时宜的既定利益格局,因此就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从这个意义上说,“躲不开、绕不过”是当前改革的典型特征。
今日之中国,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面对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面对“世所罕见”的复杂局面,深化改革总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考量。
面对这样的改革形势,既需清醒坚定的政治勇气,也要统筹兼顾的政治智慧;既需珍惜发展进程中取得的来之不易的改革成绩,也当正视深刻转型中积累的不容忽视的改革问题。
6思考题三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在科学分析新形势新任务的基础上,再次强调“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请谈谈你是如何理解的。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在深刻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提出21世纪头20年是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作出这一重大判断的依据主要在于:第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中国发展。
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中国已经拥有了更多的机会和实力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并且创造竞争新优势。
第二、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随着中国的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名生活明显改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已经为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更加成熟。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得到确立和发展,在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重大的实践成果、理论成果和制度成果,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最根本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
牢牢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是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的关键所在,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也是对中华民族自强能力的重大考验。
必须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8思考题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平衡较快增长,经济结构加速调整,同时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能源、资源、环境、技术的瓶颈制约日益突出,实现可持续发展遇到的压力增大。
请结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针对我国目前的情况,谈谈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的出路是什么。
根本出路: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新特征。
基本要求是:1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2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壮大创新人才队伍,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3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4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节约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5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坚定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第三讲10思考题一1945年,在回答黄炎培先生如何使国家政权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历史周期率的提问时,毛泽东明确指出:“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请结合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谈谈对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的理解。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核心是以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我国在政治制度上,确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国体,确立了与国体相适应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根本保证。
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坚持中国民主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使民主与集中相统一、民主与科学相统一,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才能有可靠的保证。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
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这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要求。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有效途径和可靠保障。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1思考题二请结合我国应对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青海玉树地震等自然灾害,以及成功举办奥运会、残奥会和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活动,谈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
判断一种政治制度是否优越主要应看两方面:一是在社会常态方面,能否保证经济社会较快、协调、可持续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二是在社会非常态方面,能否保证对各种突发事件和危机作出及时、有效处理,最大限度减少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实践——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迅速,政治安定,民族团结,国际合作广泛;在应对亚洲金融风暴、九八抗洪、抗击非典以及抗击今年初南方冰雪灾害、当前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等种种突发事件方面,党和政府处理及时,措施得当,成效显著,把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
所有这些都说明我们党和政府能够对常态的社会发展管理得好,对非常态的突发事件处理得好,这充分表明我国政治制度是好的。
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
汶川大地震的救灾工作再一次彰显了我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执政理念,也是我国政治制度的精髓我国的政治制度是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能够在短时间内举全国之力投入抗震救灾,彰显了我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
第四讲14思考题二在现实生活中,有人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经济成分多样化,指导思想可以搞多元化。
也有人提出,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利益关系多样化,社会思想、价值观念日益多样化,就要搞指导思想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