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特考试答案
中特考试题目参考答案
.答案仅供参考,分数高低请自行负责;.有些题目整理的答案较多,考试时请注意选择参考。
最后,这考试拼的是手速,祝好。
1.请你谈谈对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的认识和理解。
答:本世纪中叶,中国要基本实现现代化,面临三大历史任务:1.既要努力实现欧洲早已完成的工业化,又要追赶新科技革命的浪潮;2.既要不断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又要实现社会公平正义;3.既要实现国的可持续发展,又要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
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
这个“不发达”首先当然是指生产力的不发达。
因此,我们一定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但讲初级阶段,不光要讲生产力的不发达,还要讲社会主义制度的不够完善和不够成熟。
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必须认识和把握好两大任务:一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极大地增加全社会的物质财富;一是逐步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极大地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和促进社会和谐。
上述两大任务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是统一的整体,并且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历史时期一系列不同发展阶段的长久进程中。
2.请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谈谈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总结出的一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功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在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而且在实践上指导中国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根本任务,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辩证统一的过程。
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谈得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只有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更好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特复习考试参考答案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特点及其影响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内涵、特点及其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经历了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开辟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为特征的中国民主革命新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之后,通过以和平改造、逐步过渡为特征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顺利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这标志着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性课题基本得到解决,中国从此改变了社会发展方向。
之后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第二个历史性课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为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现实开辟的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有明显的区别。
它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它立足中国基本国情、切合中国实际,着眼于科学发展道路,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外交等制度设计上具有明显的特色。
它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为根本任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在发展的根本任务、发展的战略重点、发展的制度保障、发展的动力方面具有创新性。
它以促进社会全面发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发展目标,在发展内容上具有全面性。
它坚持和平发展,是与时代潮流相随、与世界文明相伴的和平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在实践形态方面的具体体现,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中特试题及答案
试述当前中国国情的基本特点及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1)基本国情: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意义: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这是从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阶段对我国国情所作的总体性、根本性判断。
(2)历史方位:改革的攻坚期和深水区;“五化”深化阶段(“五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目的是实现现代化)。
特点:(1)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目前经济总体实力已居世界第二);(2)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3)社会主义文化不断繁荣;(4)社会活力不断增强;(5)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6)对外开放日益扩大。
机遇与挑战:(1)机遇:①两极格局的瓦解,世界局势的缓和,改善了中国的国际环境;②在多极格局中,中国对国际战略平衡的影响已比过去增强,中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也得到提高;③特别是在亚太地区建立新的政治、经济合作体系,没有中国的参与是不可能实现的。
(2)挑战:①随着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保护主义盛行,中国的对外经济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
②经济全球化,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形势的变化,也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程度的制约。
③少数发达国家推行新强权政治,施加种种压力,企图迫使中国放弃社会主义。
④中国经济有长期问题和短期问题。
开发人力资本,提高自然资源利用效率并不断寻找替代等,是中国经济长期要解决的问题。
物价不稳、投资不足和失业压力等是短期内要解决的问题。
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一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二是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三是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四是人民生活全面提高,五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发展如何正确理解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毛中特试题及答案
毛中特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
A. 实事求是B. 群众路线C. 独立自主D. 艰苦奋斗2. 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
A. 实事求是B. 群众路线C. 独立自主D. 艰苦奋斗3. 毛泽东思想是()。
A.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B.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要理论成果C.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D.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4.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是()。
A.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体系B.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C.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D.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5.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是()。
A. 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B. 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之一C. 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D. 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的核心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是()。
A.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B.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C. 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D. 党的建设理论2.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包括()。
A.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B. 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C.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D.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3.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包括()。
A. 实事求是B. 群众路线C. 独立自主D. 艰苦奋斗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1. 简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答案: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党的建设理论。
2. 简述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答案: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1. 论述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答案: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中特问题答案整理
1、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一、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仅科学地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必须经历的一个重要的、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而且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首先必须清醒地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任务,这是推进改革、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依据。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价值。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总结长期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得出的基本结论。
但是,在向社会大众的宣传过程中不能简单地依靠意识形态灌输,而应该结合基本国情,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意义。
3.中国发展经验。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发生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
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却走得扎实、获得成功,在30多年里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因此,要用历史的眼光总结中国的发展经验,深入思考如何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4.中国模式。
这是一个争议颇多的概念,西方学者提出中国模式,主要想知道应该与一个什么样的中国打交道。
一方面中国模式有其合理意义,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以及在政府主导下的现代化建设等是独具中国特色的发展经验;另一方面中国模式的提法也有其局限,因为模式意味着僵化和定型,而中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还面临着许多重大而棘手的现实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还未定型。
不少学者认为,要慎用中国模式,还是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宜,因为中国道路比中国模式具有更大的开放性。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国际适应性。
作为一个古老的东方大国,中国通过走什么样的道路来实现自己百年来的富民强国梦想,是世界各国高度关注的一个实际问题。
因此,有必要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品质,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外部空间,让国际社会广泛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题库及答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题库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是什么?A. 邓小平理论B.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C. 科学发展观D.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答案:D2. 以下哪项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A. 全面深化改革B. 全面依法治国C. 全面从严治党D.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答案:D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什么?A.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B. 人民民主专政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答案:A4. 以下哪个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A.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B. 改革发展的矛盾C. 城乡发展的矛盾D. 人民群众与腐败现象的矛盾答案:A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什么?A.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B. 社会主义制度C. 人民民主专政D. 改革开放答案:A二、填空题6.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______,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______。
答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7.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______,战略布局是______。
答案: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8.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______需求与______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答案:美好生活;不平衡不充分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依据是______。
答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成功实践三、判断题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答案:正确1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答案:正确12. 全面深化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中特试卷及答案
中特试卷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30 分)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形成的理论成果是()。
A.毛泽东思想B.邓小平理论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形成的理论成果是()。
A.毛泽东思想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C.科学发展观3.一个政党的思想路线是指这个政党()。
A.确定自己的指导思想并支配自己行动的认识路线B.确定自己指导理论的认识路线C.确定自己行动方向的认识路线4.一切从实际出发,我国最大的实际是()。
A.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B.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C.生产力不发达,发展不平衡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
A.任何一个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所要经历的起始阶段B.发展中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所要经历的特定阶段C.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所要经历的特定阶段6.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中体现的社会基本矛盾问题是()。
A.公有制与私有制的矛盾B.剥削与被剥削的矛盾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7.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是()。
A.科技B.改革开放C.阶级斗争8.开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是在党的( )。
A.十一届三中全会B.十二大C.十三大9.1981 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提出了()方针。
A.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B.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0.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B.基层群众自治制度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1.先进文化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方向、体现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反映时代()的文化。
A.人才创新B.进步潮流C.经济发展12.我国历史上孔子曾说过的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是()。
A.“兼相爱”B.“和为贵”C.“爱无差”13.在人类社会早期,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主要是()下的共存关系。
中特参考题目及答案
此为我自己比对俩老师提供的题目筛选出的题,此为我自己比对俩老师提供的题目筛选出的题,以及在网上自己搜的答案,以及在网上自己搜的答案,以及在网上自己搜的答案,仅供参考,仅供参考,建议记住大点,然后扯淡码字即可,喜欢的同学请给赞,谢谢!一、经济(1)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内容、基本特征及作用。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内容:1.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2.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3.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4.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合法经营和诚实劳动先富起来,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合法经营和诚实劳动先富起来,走共同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1.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一种经济体制,它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既具有与其他市场经济体制的共性,又具有与其他市场经济体制不同的特征。
2.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市场经济体制的共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市场经济体制的共性,表现在:一是经济活动市场化,二是企业经营自主化,三是政府调节间接化,四是经济运行法制化。
3.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征,是指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而形成的制度性特征,主要表现在:第一,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共同发展。
第二,在分配制度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第三,在宏观调控上,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作用从一和二扯些就是作用了(2)简述如何深化社会主义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
中特各专题答案完整版
一前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1)现有经济发展方式产生的一些问题?(2)向什么方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1依靠投资,出口拉动经济增长转变为由投资,消费,出口拉动。
2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增强第三产业比重。
3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强调自主创新。
4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5调整分配结构。
二农村经济改革专题1如何认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其对发展制度的要求答:(1)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国家自立、社会安定的基础:第一,从人类的存在和发展来看,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主要的物质生产部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第二,从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的关系看,农业生产活动是人类生产活动的起点,没有农业的发展,就没有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农业的发展直接制约着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三,从农业与人民、国家的关系上看,农业的兴衰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全局,农业的发展直接关系着人们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的安定,以及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
(2)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制度的要求:现代农业的内涵包括四个大的方面,即土地资源置配、要素投入、人力资源实现和生产经营方式的问题。
所以(一)现代农业要求具有进一步明晰的土地产权制度;(二)现代农业要求有灵活有效的农业金融供给制度;(三)现代农业要求有多元化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制度;(四)现在农业要求有不断提升农业人力资本的制度。
2人民公社体制下中国的农业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如何答:人民公社体制下中国的农业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高度集中统一的农业经营方式。
其特点是,实行政社合一,强调一大二公、一平二调,工农商学兵相结合,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公社、生产队或生产大队是当时集体经济的组织形式。
3承包的推行经历了什么样的变迁答:承包的推行所经历的变迁:第一阶段,土地承包权的萌芽阶段(1979 年~ 1980 年)。
这一阶段是包产到组向包产到户初步发展阶段, 土地使用权由队集中使用变为由较小的生产小组分散使用, 但是土地产权还是统一集中在集体手中, 生产小组拥有一定的生产组织权, 因此从本质上看, 还是原体制的缩影,大锅饭仍然存在。
中特考试答案简洁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考试方式:给出8段材料,结合材料,写两篇文章。
1.当代中国的主题和基本问题。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三件大事、两大历史任务,中国梦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我们党不断开拓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的前进旗帜,也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理论主题和实践主题,是当代中国的主题。
要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是当代中国的主题这一问题,须首先认识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中国共产党担当起了完成两大历史任务的责任,集中体现为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一是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二是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三是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这三件大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展现出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明确指出要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①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
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②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
③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它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力量。
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引领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旗帜。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指引下,中国获得了自近代以来从未有过的长期快速稳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成为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关键在于它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即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以及时代特色。
中特考试题及答案_0
中特考试题及答案中特考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15 个)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即从 1956 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 21 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的整个历史阶段。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
3、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4、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根本路线。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斗争中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
5、实事求是: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亊物,求是就是认真追求、研究1/ 3事物的发展规律,找出周围事物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工作的向导。
实事求是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据党的十七大,社会主义社会可概括为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
一面旗帜,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一条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个理论体系,即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
奥鹏毛中特考试题及答案
奥鹏毛中特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
A. 实事求是B. 群众路线C. 独立自主D. 统一战线答案:ABC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是()。
A. 五位一体B. 四个全面C. 四个自信D. 两个维护答案:A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
A.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B. 人民民主专政C.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D. 社会主义法治答案:C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人层面要求是()。
A.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B.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C.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D.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答案:A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
A.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B.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C. 人民日益增长的民主法治需要同不完善的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D. 人民日益增长的公平正义需要同不公正的社会现象之间的矛盾答案:B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答案:D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是()。
A. 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B. 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C.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D.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答案:C8.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服务的大局是()。
A. 国家发展大局B. 世界和平与发展C. 人类命运共同体D. 国家主权和安全答案:A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根本任务是()。
A.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B. 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C.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D.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答案:A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
A.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B. 人民民主专政C.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D. 社会主义法治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包括()。
中特论试题及答案
中特论试题及答案_文档视界《中特论》试题及答案下面简单复习一下:选择题四个;判断题两个;简答题两个;论述题一个。
选择题(共4个,既有单项,也有多项选择)1、中国共产党是( )A、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B、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C、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A、邓小平理论、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C、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3、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
A、建设全面小康社会,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C、实现共产主义。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的是中国共产党代表A、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B、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C、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D、代表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
答案:选择题1、A;2、A BC;3、C;4、A BC。
简答题(共2个)1、党在把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结合中产生了哪两大理论成果?2、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答案1、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
在把马列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经过多次的艰难曲折和对胜利与失败的反复比较,终于实现两次历史性的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
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即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辨析(判断)题2个。
1、粉碎了四人帮,结束了文革,我国就进入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中特理论__题库完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考测试答案中特理论形成性考核11、1992年南巡讲话直接丰富和发展党的思想路线的一个重要观点是:()正确答案是:“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2、“中国梦”的涵包括:()。
①国家富强②民族振兴③人民幸福④世界和平。
正确答案是:①②③3、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是()正确答案是:创新4、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①体现时代性;②忠于实践性;③ 把握规律性;④ 富于创造性正确答案是:①③④5、中共十三大的主要贡献是()①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②概括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③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④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正确答案是:①②③6、中共十三大第一次比较系统地提出和论述了()正确答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7、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提和先导是:()正确答案是: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容包括( )。
①思想路线理论;②总依据理论、总任务理论、总布局理论和发展动力理论;③国家统一理论和外交战略理论;④依靠力量理论和领导核心理论。
正确答案是:①②③④9、为实现“中国梦”,勉励社会各界要继续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包括()。
①全国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要发挥聪明才智,勤奋工作,积极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主力军和生力军作用;②一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要克己奉公,廉政勤政,关心人民疾苦,为人民办实事;中国人民解放军全体指战员,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全体官兵,要提高履行使命能力,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坚决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③一切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其他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要发扬劳动创造精神和创业精神,回馈社会,造福人民;④全国广大青少年,要志存高远,增长知识,锤炼意志,让青春在时代进步中焕发出绚丽的光彩。
正确答案是:①②③④10、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
中特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中特期末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中特理论体系的核心是:A.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B.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C.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D.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答案:C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标志是:A. 党的十九大B. 改革开放C.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D.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结束答案:A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A.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B.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C.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D. 所有选项答案:D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是: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D.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答案:A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A. 公有制为主体B. 按劳分配为主体C.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答案:A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是:A.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B.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C.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D. 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答案:A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重点是:A. 教育B. 就业C. 社会保障D. 医疗卫生答案:C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A. 绿色发展B. 生态文明C. 美丽中国D. 可持续发展答案:C9.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核心理念是:A. 和平发展B. 互利共赢C. 人类命运共同体D. 国际关系民主化答案:C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A. 中国共产党领导B.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C. 人民民主专政D. 法治国家答案:A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答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个方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战略布局。
2. 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基本原则。
中特题目及解答
1.中国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作为自己的前途?答:1、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历程:(4事件5条约)①1840~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国开始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1856~1860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加速了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转变。
③1894年,爆发中日甲午战争,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④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仁人志士的四次探索①太平天国运动,动摇了晚清政权。
②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培育了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
③戊戌变法④辛亥革命四次探索并未成功,直到十月革命的炮声,中国才选择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3、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①帝国主义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控制了中国的政治、军事力量,成为近代中国一切灾难的总根源,成为阻碍中国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
②帝国主义入侵。
③民族资本主义有些发展,但它既受到外国资本的排挤,又受到封建势力的压抑,所以它的力量显得非常薄弱。
④封建势力与帝国主义相勾结,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社会基础。
⑤帝国主义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加上地方性的农业经济,使中国长期地处于不统一状态。
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⑥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人民尤其是中国的农民在经济上的贫困和政治上的不自由程度在世界上是罕见的。
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要走的路是社会主义道路。
2.如何解读“科学发展观”?答: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背景: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了解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深刻背景和现实依据。
新中特社会建设专题考试内容
1、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根本目的是:A. 实现经济快速增长B.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C. 提升国际地位D. 增强军事实力(答案)B2、下列哪项不属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主要任务?A. 保障和改善民生B.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C. 推动经济高速增长D.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答案)C3、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中,关于教育公平的说法正确的是:A. 教育公平只关注城乡教育资源的均衡B. 教育公平意味着所有人接受相同的教育C. 教育公平要求保障每个人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D. 教育公平只针对贫困地区(答案)C4、下列哪项措施不属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就业方面的政策?A.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B. 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C. 大幅削减社会保障支出D. 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答案)C5、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中,关于社会保障体系的说法错误的是:A. 社会保障体系要覆盖全民B. 社会保障体系要统筹城乡C. 社会保障体系应只关注老年人群体D. 社会保障体系要权责清晰(答案)C6、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过程中,下列哪项不是重点任务?A. 预防控制重大疾病B. 实施健康扶贫工程C. 全面提升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D. 大幅增加医疗费用,提高医院收入(答案)D7、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中,关于社会治理的说法正确的是:A. 社会治理只能依靠政府B. 社会治理应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同时鼓励社会参与C. 社会治理只需关注城市地区D. 社会治理应忽视社会组织的作用(答案)B8、在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中,关于住房保障的说法错误的是:A. 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B. 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C. 只鼓励购买商品房,不考虑租赁市场D. 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答案)C9、下列哪项不属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收入分配方面的改革措施?A. 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B.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C. 增加低收入者收入D. 鼓励无节制消费以刺激经济增长(答案)D10、在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中,关于社会治理体制的说法正确的是:A. 社会治理体制应完全由政府主导B. 社会治理体制应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C. 社会治理体制只需关注经济发展D. 社会治理体制应忽视法治的作用(答案)B。
《中特理论与实践》参考题库及答案
一、国情专题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极大提升,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但我国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还十分艰巨。
请谈谈对当前中国基本国情的理解与认识。
答:国情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社会性质及其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是历史文化传统、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国际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
从现阶段中国的实际情况看,虽然经过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实力、综合国力迈上了新的台阶,国家各项事业取得巨大成就,但中国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并没有根本改变,现在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现阶段我国的具体国情主要是以下几方面:第一,人口数量已超过13亿,每年以年均700万左右的速度增长;第二,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上看,中国仍处在世界后列;第三,从人民生活水平上看,中国人民生活仅在总体上达到小康;第四,人均资源占有量少,面临很大的资源环境压力;第五,从工业化和城市化程度上看,中国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总之,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中国共产党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和繁重性世所罕见,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所面临矛盾和问题的规模和复杂性世所罕见,在前进中所面对的困难和风险也世所罕见。
这“三个没有变”和“三个世所罕见”是对中国基本国情的清醒定位和科学认识,是准确观察问题、作出正确决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我们要认清我国的基本国情,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
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及各方面方针和政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自觉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2.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中特考试十题答案
1、简述19世纪初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历史功绩和根本缺陷。
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它本身包含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萌芽。
这主要表现在:①它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后果;②在此基础上,它对未来社会提出了一系列积极主张和合理设想;③它的历史观中包含着趋向历史唯物主义的合理因素。
由于历史条件、阶级地位和唯心史观的限制,这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中也存在一系列根本性缺陷。
这主要表现在:①坚持理性支配世界和唯心主义的天才史观,从抽象的理性出发设想出种种社会改革方案;②不能正确认识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把改造世界的希望寄托在各国统治者身上;③拒绝一切政治行动,否定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幻想用理性感化资产阶级,用和平方式实现社会主义。
2、人口的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从人口经济理论上来看, 人口增长可以产生两种经济效应: 其一是可以形成规模经济, 促进劳动分工和技术进步, 在经济资源相对充裕的条件下, 人口增长有利于经济增长; 其二是可能形成对经济资源的压力, 减少投资,降低劳动生产率, 在经济资源短缺的条件下, 人口增长则不利于经济增长。
因此, 就人口增长的经济效果来说, 对经济增长既有积极的影响又有消极的影响。
历史地看, 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是密切相关的。
在发达国家所经历过的工业化时期, 人口增长基本上与经济增长呈现一种正相关关系, 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 经济增长速度也快, 并表现为经济增长率高于人口增长率。
对于大部分没有经济起飞的发展中国家来说, 人口的快速增长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经济发展。
这是因为: 由于没有经济起飞, 工业发展滞后限制了提供的大量就业机会, 人口迅速增长所带来的大量新增劳动力无法得到就业, 由此形成各种各样的失业; 大量过剩人口的存在, 使就业结构趋向恶化, 难以调整产业结构以适应经济增长的需要; 庞大的人口抑制了经济增长的速度, 使人均收人低下, 从而生活水平低下, 与此同时, 人口的快速增长也给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人口压力, 使经济增长所需要的良好的经济环境无法得到满足, 从而使促进经济增长所必需的经济改革难以实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如何理解“三个没有变”,以及中国当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答:(1)“三个没有变”,是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得出的科学结论。
主要内容如下: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这是从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水平上对我国国情作出的总体判断。
我国是在生产力非常落后的条件下进入社会主义的,当前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仍然是我国的最大实际。
要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实现了由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但我国生产力水平总体不高且发展不平衡,一些民生问题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还存在不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环节和方面,这些仍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要改变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落后状况、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还需要很长的时间。
3、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虽然我国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均水平仍比较靠后;虽然我国居民生活水平总体达到小康,但仍有很多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虽然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国际力量对比出现“南升北降”态势,但发达国家在国际社会的主导地位没有改变;虽然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有了较大提升,但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
(2)基本国情主要指一个国家的社会性质及其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
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中国共产党和邓小平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但尚处于不发达阶段,是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
从现阶段中国的实际情况看,虽然经过 30 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取得重大发展,但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第一,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第二,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和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第三,我国的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完善;第四,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占有量少。
因而,我们始终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总之,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中国共产党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和繁重性世所罕见,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所面临矛盾和问题的规模和复杂性世所罕见,在前进中所面对的困难和风险也世所罕见。
这“三个没有变”是对中国基本国情的清醒定位和科学认识,是准确观察问题、作出正确决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请结合党的建设面临的新课题新考验,谈谈加强和改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答:党的建设面临的新课题新考验主要指“四个考验”和“四个危机”。
“四个考验”包括党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和外部环境考验;“四个危险”包括党的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和消极腐败的危险。
十八大报告指出:“全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
加强和改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第一,是我们党正确应对面临的严峻挑战、顺利完成所肩负的历史使命的现实需要。
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第二,是前苏联、东欧国家共产党丧失政权的惨痛教训给我们的历史启示;第三,是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迫切要求。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面临着更多的考验和危险,经受考验、化解危险,最根本的是要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当代中国正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世情、国情、党情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加强党的建设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
我们必须正视现实问题和风险挑战,从保证党永不变色、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出发,加强和改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样才有利于党和国家的全面进步。
我们必须站在时代和战略的高度,从新世纪新阶段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和党肩负的历史使命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提出的新要求等方面,深刻认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3、你认为当前中国应该如何提高自身的文化软实力?答:(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而这一切主要来自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
我们应该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首要任务。
(二)提高硬实力文化是由经济、政治所决定的,要提高文化软实力,应该加强经济、政治建设,提高硬实力,为软实力夯实基础。
(三)大力发扬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灵魂,是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家园。
我们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四)国家营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大大提升了我国的硬实力,但西方媒体对我国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方面问题的过分渲染,给我国的国家形象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因此我们要通过国家营销塑造和传播国家形象,打造国家形象文化产品,包括民族文化、政府品格、企业品牌等。
(五)加大对文化相关产业的投入近年来,我国文化相关产业取得显著的发展,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我们应该在电影、网络游戏、新闻出版、文学、流行音乐、跨国旅游、企业品牌等领域加大投入,给与相关资金、政策扶持。
4、如何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前世界的主题?答: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这是世界各种矛盾发展变化和世界抑制战争因素不断增长的合理作用的结果。
⑴从和平趋势的内在需求看,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给人类留下了沉重灾难和沉痛教训,世界各国人民对和平的追求十分强烈;⑵和平发展成为世界的潮流,民心所向;⑶世界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各国利益的相互交织和相互依赖,冷战结束后,多级化进程是世界各种主要力量彼此制衡,对霸权主义战争政策的牵制力量在增强,成为制约战争的一个重要因素;⑷核武器等毁灭世界的战争工具形成的“恐怖平衡”,也成为制约战争的一个重要因素;⑸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力量的发展尤其是中国的发展壮大,对世界和平与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⑹生存与发展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首要任务,继续发展和保持优势则是发达国家面临的问题,对内图稳,对外思和是多数国家的政策取向,对抑制战争起到积极作用。
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革命加速推进,全球和区域合作方兴未艾,国与国之间相互依存日益紧密,国际力量对比朝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的方向发展,国际形势总体稳定。
但是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
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
5、根据当前基本国情,中国应该如何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为什么说要反对任何脱离国情的极端思想?答:(1)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从中国国情出发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反映了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和政治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是促进中国政治发展的路径选择。
因此,我们必须将其作为当前继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指导原则之一,这也是保证政治体制改革服务于中国经济政治发展大局、政治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总体目标的题中之义。
政治体制改革的措施包括:一、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有序推进只有中国共产党能担负起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重任,成为中国人民的主心骨和坚强领导核心。
在党的领导下有序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既是历史的选择、现实的需要,也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在要求。
二、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是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进人民对于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
三、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国家的政治体制必须与这个国家的国情和性质相适应。
中国政治体制的发展有其自身特点和规律,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能盲目照搬西方经验。
四、政治体制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政治体制改革是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必须从其基础性条件培育着手,民主都是渐进性的,因此,中国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应遵循民主政治建设的规律,在现有政治制度基础上实行增量改革,审慎行事。
(2)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闭幕会上说,应该“拒绝浮躁和脱离国情的极端主张。
”快速发展的中国,难免出现一系列矛盾和问题,难免引起世界关注。
作为发展中的大国,中国的社会主义经过改革迅猛发展,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欲刮“遏制中国”之风者大有人在,一些国家出现了危机感和紧迫感,甚至产生戒备心理剧增,中国的一举一动都“被曝光”“被比较”“被竞争”“被崛起”。
似乎解决当今中国的问题惟有“全盘西化”,照搬西方的政治模式、走西方的发展道路。
这种极端主张“脱离国情,浮躁”,比较他国,土耳其的现代化转型的悲剧就在于此。
中国还要快速发展,问题还会不断出现。
“发展之年”往往也是“多事之秋”,我们既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又要谨慎地对待“多事”,正确地处理“多事”,清醒地“拒绝浮躁和脱离国情的极端主张”。
看问题、作判断要善于学习、勤于思考,深入实际、实事求是,力求客观公正;要沉得住气、耐得住烦、静得下心、稳得住阵,方能宁静致远。
6、相比以往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做出了何种创新?试述这些创新在当前的时代意义。
答:进入新世纪,我们党在坚持可持续发展观的同时逐步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即科学发展观,实现了党的发展观念的重大创新和发展,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的重要发展。
(1)创新点一:“以人为本”成为发展的核心时代意义:(一)在世界观方面,以人为本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完整性、科学性,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有机统一。
(二)在历史观方面,以人为本突出了当今社会发展的特点,体现了社会实践活动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三)在道德观方面,以人为本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具体性、历史性,有助于正确处理“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之间的辩证关系。
(四)在价值观方面,以人为本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宗旨的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有助于坚持“为人民服务”与“为公民服务”的有机统一。
(2)创新点二:可持续发展与全面、协调发展相统一时代意义: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站在时代的高度,深刻总结国内外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科学分析我国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回答了为何发展、怎样发展、发展什么等重大问题,丰富和完善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