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特课后习题答案整理(第六、七、八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后思考题答案第七章
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文化的战略地位?(1)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三个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物质基础和政治保障,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对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的建设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迟滞和落后会严重影响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进程。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它的建设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2)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保证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原则和核心内容,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用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新的实践,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全党和全体人民需要有坚定的信念、统一的意志、协调的步伐和高昂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需要有千百万掌握了现代科学技术并能不断创造发明的高素质人才和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这样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需要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来提供。
(3)社会主义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容之一。
综合国力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文化实力等方面。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文化在我国已经成为一种产业,其本身就拥有巨大的经济实力,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文化还发挥着特殊的凝聚力、鼓舞和激励等作用,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文化水平的高低是人的素质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文化竞争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标志。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既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条件,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2.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先进文化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方向、体现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反映时代进步潮流的文化。
毛中特课后题答案新修订
第七章思考习题1.如何认识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1)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它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2)改革开放是一场革命,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3)改革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探索,没有现场的模式可以照搬。
事实雄辩的得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2.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1)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毛泽东以中国实践为基础,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全面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并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
第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它们不但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始终,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第二,系统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在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因而不是对抗性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第三,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
第四,在阐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状况和性质的基础上,毛泽东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的社会矛盾。
指出我国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在新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为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
第一,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
第二,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从而为推进改革开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三,把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
生产力发展水平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的途径是发展生产,为此,必须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
中特课后习题
中特课后习题1怎样理解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 P22.怎样把握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线索和主要内容。
P143.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谈谈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的方法和意义。
P24,25第二章1简要分析说明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2.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及其局限性表现在哪些方面P503.空想社会主义不能成为现实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局限性)第三章1简述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社会背景和阶级基础P61.662为什么说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两块理论基石P70,713为什么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P74 第四章1马克思为巴黎公社概括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它为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和建设提供了哪些经验。
P81,P78,2列宁有哪些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理论?他是怎样得出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一国胜利这个新结论的?其意义何在?P953怎样理解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基本经验?P103,P104 第五章1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有何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P113.,P1122.列宁关于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有哪些重要理论。
P1163.列宁关于执政党建设有哪些重要观点。
P125第六章1.斯大林关于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P1342.斯大林关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有哪些重要理论?P1373.简述评价苏联模式的基本特征。
P1491世界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和发展有何重要的历史意义?P1742我们可以从社会主义阵营中得出哪些重要启示。
P1783如何评价南斯拉夫和匈牙利两个国家的社会主义改革运动。
P1824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我们应从重吸取哪些教训。
P186第八章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唯一科学的理论。
P2052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是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的选择。
P2133毛泽东为什么要提出以苏联经验为鉴戒,走中国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P2184为什么说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两篇重要著作是共产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先声。
中特问题答案整理
1、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一、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仅科学地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必须经历的一个重要的、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而且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首先必须清醒地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任务,这是推进改革、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依据。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价值。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总结长期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得出的基本结论。
但是,在向社会大众的宣传过程中不能简单地依靠意识形态灌输,而应该结合基本国情,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意义。
3.中国发展经验。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发生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
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却走得扎实、获得成功,在30多年里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因此,要用历史的眼光总结中国的发展经验,深入思考如何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4.中国模式。
这是一个争议颇多的概念,西方学者提出中国模式,主要想知道应该与一个什么样的中国打交道。
一方面中国模式有其合理意义,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以及在政府主导下的现代化建设等是独具中国特色的发展经验;另一方面中国模式的提法也有其局限,因为模式意味着僵化和定型,而中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还面临着许多重大而棘手的现实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还未定型。
不少学者认为,要慎用中国模式,还是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宜,因为中国道路比中国模式具有更大的开放性。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国际适应性。
作为一个古老的东方大国,中国通过走什么样的道路来实现自己百年来的富民强国梦想,是世界各国高度关注的一个实际问题。
因此,有必要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品质,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外部空间,让国际社会广泛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后题答案(参考参考)
课后思考题1、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阶段。
邓小平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阶段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邓小平理论的理论依据和所坚持的世界观方法论都是马克思主义的,强调的基本理论都源于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理论回答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是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这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一脉相承。
这一理论中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发展道路、阶段、根本任务、战略,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以及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精神文明、党的建设等方面的论述,都是围绕搞清楚社会主义到能否巩固和发展的基本理论展开的。
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它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是指引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胜利前进的伟大旗帜,是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发展的新阶段。
因此,在当代中国,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
坚持邓小平理论,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就是真正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旗帜。
2、简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基本目标基本特征:(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目标特征社会主义本质,决定了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目标只能是以人为本,保障人权;民主法治,平等自由;共同富裕,公平正义。
同时,也只有真正确立并始终不渝地追求这样的价值目标,才能不断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最终实现自己的伟大理想。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经济制度特征经过近三十年的探索和改革,能够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客观需要的经济制度在我国已初步建立起来,其基本特征是:公有为主,多种并存;市场经济,公平竞争;各尽所能,各得其所。
中特各专题答案完整版
前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1).现有经济发展方式产生的一些问题?(2).向什么方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1依靠投资,出口拉动经济增长转变为由投资,消费,出口拉动。
2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增强第三产业比重。
3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强调自主创新。
4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5调整分配结构。
1农村经济改革专题1如何认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其对发展制度的要求答:(1)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国家自立、社会安定的基础:第一,从人类的存在和发展来看,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主要的物质生产部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第二,从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的关系看,农业生产活动是人类生产活动的起点,没有农业的发展,就没有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农业的发展直接制约着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三,从农业与人民、国家的关系上看,农业的兴衰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全局,农业的发展直接关系着人们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的安定,以及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
(2)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制度的要求:现代农业的内涵包括四个大的方面,即土地资源置配、要素投入、人力资源实现和生产经营方式的问题。
所以(一)现代农业要求具有进一步明晰的土地产权制度;(二)现代农业要求有灵活有效的农业金融供给制度;(三)现代农业要求有多元化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制度;(四)现在农业要求有不断提升农业人力资本的制度。
2人民公社体制下中国的农业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如何答:人民公社体制下中国的农业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高度集中统一的农业经营方式。
其特点是,实行政社合一,强调一大二公、一平二调,工农商学兵相结合,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公社、生产队或生产大队是当时集体经济的组织形式。
3承包的推行经历了什么样的变迁答:承包的推行所经历的变迁:第一阶段,土地承包权的萌芽阶段(1979 年~ 1980 年)。
这一阶段是包产到组向包产到户初步发展阶段, 土地使用权由队集中使用变为由较小的生产小组分散使用, 但是土地产权还是统一集中在集体手中, 生产小组拥有一定的生产组织权, 因此从本质上看, 还是原体制的缩影,大锅饭仍然存在。
中特课后习题答案
思考题答案导论1思考题一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团结带领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完成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壮丽史诗。
请你谈谈对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的认识和理解。
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就是要在完成和推进的三件大事基础上,继续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篇章。
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这为我们完成后一个历史任务创造政治和历史前提。
一个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这是我们进行第一个历史任务的根本目的,也是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奠定物质基础实现全面小康,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奋斗目标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两大历史任务的继续和发展,它又是当代中国历史任务在现阶段的具体体现。
牢牢把握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要清醒认识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肩负的伟大历史使命。
从建党之初,中国共产党就踏上了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繁荣,为中国人民的自由、民主、幸福而不懈奋斗的历史征程。
在这个伟大的历史征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出生入死、浴血奋战,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打败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这一变革实现了中国第一次历史性的巨变,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纪元。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辉煌业绩。
在旧中国的废墟上,党领导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创造性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全面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指引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上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阔步前进。
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后习题详解
序言1.胡锦涛指出,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
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人与人、人与自然乃至国与国关系也在发生深刻变化。
请结合这一论断,谈谈20世纪人类所经历的深刻变化和新世纪人类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答:20世纪人类社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首先是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其次是社会主义的探索取得了重大进展;三是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全面崩溃;四是和平与发展逐步成为时代主题;最后人类文明程度和生活质量空前提高。
新世纪人类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主要有:一是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的机遇和挑战;二是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的机遇和挑战;三是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机遇和挑战;四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机遇和挑战;21世纪的人类社会既面临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也迎来了许多难得的机遇,总体来讲机遇大于挑战。
世界各国人民只有共同努力、维护和平、推动发展、实现合作,才能向着美好未来不断前进。
2.列宁在《我们的纲领》中指出,“我们完全以马克思的理论为依据”,但是,“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做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因为它所提供的只是总的指导原理,而这些原理的应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
请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谈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如何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答:20世纪,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传播,推动社会主义在实践中获得巨大成功。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科学真理和富有感召力的学说,是世界各国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争取解放和发展的思想武器。
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国情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态,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的出色表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都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中特课后习题答案整理(最终版)
3思考题三面对中国的发展,国际社会开始关注和认可中国的制度优势。
美国经济学家斯蒂芬·罗奇认为,在经济困难时期,中国的指挥和控制体系实际上比其他市场经济体系更有效。
法国《欧洲时报》认为,包括“制度优势”在内的中国特色已成为中国信心的有力支撑。
试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哪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优”在何处?在经济体制上,与苏联模式的高度集权的行政性计划经济体制完全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包括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在分配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资源配置上由市场机制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在政治体制上,与苏联模式高度集权和集中的政治体制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行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治,包括通过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建立科学化、民主化决策体制;通过发展基层民主,建立保证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体制。
在文化体制上,不同于苏联模式的文化专制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采取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前提下保证文化多样性发展的体制。
在社会体制上,不同于苏联模式的垄断控制体制,大力开展社会建设,培育和规范各类社会组织,构建有利于社会和谐的社会管理与运行机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维护和促进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
这五个有利于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4思考题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极大提升,2010年国民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但我国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还十分艰巨。
请谈谈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理解与认识。
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中国共产党和邓小平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
研究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后习题答案
中特课后习题答案导论1.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我们党不断开拓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的前进旗帜,也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理论主题和实践主题,是当代中国的主题。
要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是当代中国的主题这一问题,须首先认识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中国共产党担当起了完成两大历史任务的责任,集中体现为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一是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二是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三是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这三件大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展现出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明确指出要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
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
(3)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它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力量。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引领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旗帜。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指引下,中国获得了自近代以来从未有过的长期快速稳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成为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关键在于它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即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以及时代特色。
中特课后习题答案整理(第六、七、八讲)
中特课后习题答案整理(第六、七、八讲)第六讲19思考题一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
”请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对这一重大部署和要求,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第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全民族的共同事业。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把祖国健身成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美好家园,既是亿万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第二、企业应自觉遵守有关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法规。
每一个企业特别是生产型企业,在生产产品、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必然要消耗一定的能源资源,而且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
因此,要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这既是当前形势的迫切需要,也是现代企业的发展方向。
第三、各级政府应切实发挥好管理和服务等职能。
创造良好的节约能源资源氛围、促进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
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切实做到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扎扎实实地解决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20思考题二理论上人们都知道,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但在遇到实际问题时,不少企业、甚至有的地方政府还是认为发展经济是最重要的,环境污染的问题等经济发展了,有了经济实力再进行治理。
你认为这些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怎样才能真正地把保护环境落到实处?“先污染后治理”在我国规模发生的原因:1.技术与经济因素形成的“门坎”是“先污染后治理”的动因:技术难度大,又提高生产成本,常常成为企业采用“绿色技术”和控制、减少污染技术的“门坎”,“门坎”又随企业发展而降低,此过程就成为“先污染后治理”的内在微观依据。
2.认识上的滞后性和行动中的惰性是“先污染后治理”存在的又一原因。
只有破坏环境的活动进行到一定程度, 其实际影响才显现出来, 这导致了认识上的滞后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程思考题答案汇总
目录第一讲课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2)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2)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2)第二讲课程《生态文明若干问题研究》 (3)一、简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生态观的主要内容。
(3)二、试述中国共产党人对生态问题认识的深化与发展。
(4)第三讲课程 (6)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意义 (6)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 (6)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重点解决的问题 (7)第四讲课程《以人为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7)理解以人为本的三个层次 (7)第五讲课程《论社会主义制度创新》 (9)一、如何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创新? (9)第六讲课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若干问题讨论》 (10)一、怎样理解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讨论是“始于毛,成于邓”?. 10二、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涵及其历史地位。
(11)第七讲课程 (11)一、中国和平发展道路主要内容及特征。
(11)二、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中胡锦涛提出中美两国新型大国关系,怎么理解这个关系? (12)三、中国是什么样的新型(世界)大国?(难度大) (13)第八讲课程《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13)一、怎样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13)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优越性(与西方民主制度相比) (14)第一讲课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9月17日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1、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后习题标准答案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后习题答案第一章思考习题与参考答案1.如何正确认识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是毛泽东1938年在题为《论新阶段》一文中最先提出的。
重要意义: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2.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其每一表现中都带有中国的特性,带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使其在中国进一步民族化和具体化。
概括地说,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6.如何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和重大意义?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坚持统筹兼顾,就是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
科学发展观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第一,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第二,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中特课后习题答案整理(第六、七、八讲)
中特课后习题答案整理(第六、七、八讲)第六讲19思考题一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
”请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对这一重大部署和要求,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第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全民族的共同事业。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把祖国健身成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美好家园,既是亿万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第二、企业应自觉遵守有关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法规。
每一个企业特别是生产型企业,在生产产品、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必然要消耗一定的能源资源,而且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
因此,要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这既是当前形势的迫切需要,也是现代企业的发展方向。
第三、各级政府应切实发挥好管理和服务等职能。
创造良好的节约能源资源氛围、促进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
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切实做到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扎扎实实地解决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20思考题二理论上人们都知道,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但在遇到实际问题时,不少企业、甚至有的地方政府还是认为发展经济是最重要的,环境污染的问题等经济发展了,有了经济实力再进行治理。
你认为这些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怎样才能真正地把保护环境落到实处?“先污染后治理”在我国规模发生的原因:1.技术与经济因素形成的“门坎”是“先污染后治理”的动因:技术难度大,又提高生产成本,常常成为企业采用“绿色技术”和控制、减少污染技术的“门坎”,“门坎”又随企业发展而降低,此过程就成为“先污染后治理”的内在微观依据。
2.认识上的滞后性和行动中的惰性是“先污染后治理”存在的又一原因。
只有破坏环境的活动进行到一定程度, 其实际影响才显现出来, 这导致了认识上的滞后性。
《中特》简答答案
《中特》简答题答案1、试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四个基本问题: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部理论与实践就是紧紧围绕这四个基本问题展开的。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是事关能否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前提问题。
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都必须探索和回答的问题。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大问题。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是一个关系到能否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的重大问题。
2、试述当前中国国情的基本特点,及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试述当前中国国情的基本特点,及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基本国情: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个意义: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这是从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阶段上对我国国情所作的总体性、根本性判断。
机遇和挑战:1、从机遇方面看,两极格局的瓦解,世界局势的缓和,改善了中国的国际环境;在多极格局中,中国对国际战略平衡的影响已比过去增强,中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也得到提高。
特别是在亚太地区建立新的政治、经济合作体系,没有中国的参与是不可能实现的。
2、从挑战方面看:第一,是随着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保护主义盛行,中国的对外经济面临着激烈的竞争。
第二,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下,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形势的变化,也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程度的制约。
第三,少数发达国家推行一种新的强权政治,施加种种压力,企图迫使中国放弃社会主义。
第四,中国经济有长期问题和短期问题。
开发人力资本,提高自然资源利用效率并不断寻找替代,这是中国经济长期要解决的问题。
研究生中特参考答案完整版
研究生中特参考答案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1、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是什么?指导思想。
第一: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第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
第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基本原则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第四,必须坚持民主法治;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目标任务第一: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第二: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人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第三: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第四: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第五: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第六:全社会创造活力显着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第七: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第八:资源利用效率显着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第九: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对于我们怎么做,这个问题就应该切合实际,并针对上面的基本原则,落实到位,到实际行动,多写点就可以了。
2、简述我国当前道德建设的基本策略。
道德是一定社会用以调节人与人之间包括个人与个人、集体、社会之间关系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就是要确立一套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适应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
我国的思想道德建设是以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为主要内容开展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后题答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导论1.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2.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3、如何认识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第一讲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1.为什么说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 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2.如何认识当前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 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3、为什么必须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道路?第二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坚持和发展?2.为什么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中国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3.为什么必须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4、为什么说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5、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看, 实现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什么必须进一步提高中国开放型经济水平?第三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1.结合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 谈谈你对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的理解。
2.结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的历史进程, 谈谈你对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意义的认识。
3、如何认识和理解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第四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1.怎样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2.为什么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去引领社会思潮?3、如何提高国家的文化整体实力与竞争力?4.请你谈谈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认识。
第五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1.怎样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2.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主要内容有哪些?3.如何在全面推进社会建设中统筹协调社会利益关系?4、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着力点是什么?第六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1.为什么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2.为什么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依靠制度?3.在现实生活中为什么会出现先污染、后治理的现象?你认为这些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怎样认识当前我国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挑战?第七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力量1.为什么中国共产党在成立90多年、执政60多年、改革开放30多年后的今天依然能够充满生机和活力?2.加强和改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何在?3、谈谈你对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认识和理解?第八讲当代中国与世界1.目前, 国际金融危机还没有结束, 其影响将极为深远。
中特思考题
郭伶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前提》思考题:1.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改变了中国”,“中国改变了马克思主义”?2.如何看待历史虚无主义?第二讲:邵发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视野》思考题:1.全球化视域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国际意义?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国际影响?第三讲:陈海龙《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考题:1.结合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谈谈你对社会主义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第四讲:万长军《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考题:好像没有哎?曹根记《哲学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思考题: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主题解读?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客体解读?3.从过程论的视野审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之间的关系?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第六讲:老师没自我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考题:1.试述创新驱动在国有企业发展中的作用?第七讲:张富文《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若干问题》思考题:1.新形势,新阶段,如何推进中国政治体制改革?2.如何落实和贯彻依法治国?张明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建设》思考题:1.“以人为本”与“以自然为本”的区别和联系?“以人文本”与“人类中心主义”的区别(本质)是什么?2.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与生态文明的辩证关系?第九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考题:没有。
第十讲:郭伶俐《社会理论视野中的社会管理-基于社会信任的视角》思考题:1.你如何看待“两手抓,两手都要硬”?2.如何从社会管理角度重塑社会诚信?3.你如何看待道德模范在重塑社会诚信的作用?4.论述“我与社会诚信建设”?。
中特课后习题资料
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极大提升,2010年国民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但我国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还十分艰巨。
请谈谈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理解与认识。
2. 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躲不开、绕不过,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
”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3. 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在科学分析新形势新任务的基础上,再次强调“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请谈谈你是如何理解的。
第一讲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了解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和基本国情•把握当前中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和重要战略机遇期•认识走科学发展道路的重要性和基本内容一、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基本特点包括基本国情和历史方位两方面(一)基本国情: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三个没有变”: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二)历史方位1.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2当代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时期3.当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二、当代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重要战略机遇期1、准确认识我国发展面临的阶段性特征一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级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三是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后题答案完整版整理.doc
导论1.20世纪人类所经历的深刻变化和新世纪人类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P1-92.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谈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如何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基础,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
马克思的主义从狭义上讲是指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理论和学说的体系。
具体的讲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哲学的观点、社会学理论和政治学说。
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
而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这个界定,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时间和空间范围。
从时间讲,这个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以来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的统称;从空间讲,是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理论成果的整合。
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实践而形成的中国化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两者是一脉相承、延续贯通的。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经过实践检验的新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理论体系,而是一个开放的、包容的、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
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从理论体系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了两大理论体系,一个是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一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讲
19 思考题一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
”请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对这一重大部署和要求,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第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全民族的共同事业。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把祖国健身成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美好家园,既是亿万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第二、企业应自觉遵守有关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法规。
每一个企业特别是生产型企业,在生产产品、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必然要消耗一定的能源资源,而且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
因此,要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这既是当前形势的迫切需要,也是现代企业的发展方向。
第三、各级政府应切实发挥好管理和服务等职能。
创造良好的节约能源资源氛围、促进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
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切实做到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扎扎实实地解决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20 思考题二理论上人们都知道,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但在遇到实际问题时,不少企业、甚至有的地方政府还是认为发展经济是最重要的,环境污染的问题等经济发展了,有了经济实力再进行治理。
你认为这些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怎样才能真正地把保护环境落到实处?
“先污染后治理”在我国规模发生的原因: 1.技术与经济因素形成的“门坎”是“先污
染后治理” 的动因:技术难度大,又提高生产成本,常常成为企业采用“绿色技术” 和控制、减少污染技术的“门坎” ,“门坎”又随企业发展而降低,此过程就成为“先污染后治理”的内在微观依据。
2.认识上的滞后性和行动中的惰性是“先污染后治理”存在的又一原因。
只有破坏环境的活动进行到一定程度, 其实际影响才显现出来, 这导致了认识上的滞后性。
由于经济利益的诱惑,便会容忍污染的发生,由此导致行动中的惰性。
3.行政把关不严使污染
企业得以创办。
工商管理部门不具备审查企业是否污染环境及是否采取了治理措施的能力很难对之全面核查; 而环境管理部门受人员、经费所限, 更难实施切实有效的监督。
措施:一、提高减排效率,加强环境监管,确保工作实效;二、加大对重点行业污染治理力度,加强对涉及重金属企业监督管理制度严格落实和海河流域水污染防治。
三、严格规划执行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四,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
第七讲
25 思考题二请结合党的建设面临的新课题、新考验,谈谈加强和改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 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答: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就在于我们党面临三个方面的严峻考验, 党所肩负的艰巨任务和历史使命; 二是党面临对国际环境和时代的要求; 三是党的自身状况
和存在的问题,
首先,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是我们党正确应对面临的严峻挑战、
务更为繁重, 改革发展关键时期利益关系更为复杂, 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 这就迫切要求 我们党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其次,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是前苏联、 东欧国家的共产党丧失政权的惨痛教训给我 们的历史启示。
无产阶级政党夺取政权不容易, 长期执掌好政权更不容易。
必须增强忧患意 识和执政意识,居安思危,切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最后,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是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迫切要求。
我们党的 执政能力同党所担负的重任和使命总体上是适应的。
但是,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 党既有思想 观念和执政理念的不适应, 也有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的不适应, 还有 党员干部队伍素质和能力等方面的不适应。
所以, 我们必须全面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使我们 党保持与时俱进的品质、 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不断提高执政能力、 巩固执政地位、 完成执政 使命。
26 思考题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答: 1. 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话、时代化、大众化,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
按照建设 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要求, 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 深入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 毛 泽东思想,深入学习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 必须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鲜明崇尚实干的用人导向,着力建设高素质 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扩大选人用人民主, 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 力度,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
3.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
强化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改进群众工作,必 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 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 出发点和落脚点。
4. 必须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 腐败斗争, 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把反腐倡廉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
顺利完成肩负的历 史使命的现实需要。
在我们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之时, 国际形势错综复杂, 国内现代化建设任
置,坚定不移把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
5. 必须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必须始终把制度建设贯穿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之中,坚持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继承传统和大胆创新。
第八讲
27思考题一目前,国际金融危机还没有结束,但其影响将极为深远。
你如何看待当今世界的新变化?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国际局势呈现出新特点:第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规模空前扩大,多边贸易谈判収得进展,越多国家支持经济全球化,各经济体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程度日益加深。
第二,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图谋与世界范围主张多极化的力呈继续激烈碰撞。
第三,科学技术酝酿新突破。
科学技术的新突破不仅给世界生产力的发展带来巨大挂动,而且也对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深刻影响。
第四,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文化与经济、政治的联系日益紧密。
第五,人类共同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攸关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性问题日益增多,恐怖主义问题、金融危机、问题气候问题等,任何一国都无力单独解决这些问题,客观上要求各国加强合作、协调行动。
总之,世界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安全等方面的新变化,必将推动世界范围内生产方式以及人们牛•活方式进一步发生深刻变革,进而引发全球经济政治格局的深刻变化和利益格局的堇大调整。
随着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态势,西方发达国家越来越难以垄断国际事务,在解决全球性问题上越來越离不开新兴大国的参与,推动形成更加公止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28思考题二冷战结束后,国际上关于中国的前途和命运有各种不同的评论和预测,“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等各种论调反复出现,仅“中国威胁论”就演变为“中国人口威胁论”“中国核威胁论” “中国环境威胁论”等各种论调。
如何认识和评价国际范围内关于中国的各种预测?
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和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发展利崛起势必对现有的国际关系和国际体系、对西方资木主义国家产生影响甚至冲击。
因此,上述论调虽属奇谈怪论,实则不足为怪。
只要中国继续发展,依然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有关中国的各种论调就会继续存在,新的奇谈怪论就会不断涌现。
但和平发展的中国以对国际社会的一系列郑巫承诺和实际行动,充分证明西方对中国的疑虑和指责是没有根据的。
冃前,西方对中国的看法正趋于客观和理性,对中国正面积极的认知也越来越多。
然而,对中国的消极言论在西方仍有较人的市场,它影响了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外部环境,我们要正视这些论调,夹取积极的对策。
在这里,可以借
用邓小平谈中国应对国际局势的三句话:第一句话,冷静观察;第二句话,稳住阵脚;
第三句话,沉着应付。
不要急,也急不得。
要冷静、冷静、再冷静,埋头实干,做好一件事,
我们自己的事。
”为此,我们一要建设好自己的国家,实现中国的和平发展;二要努力构建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更大的贡献;三要加强对外宣传与交流,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
中国需要发展,也需要一个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和谐相处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