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特问题答案整理
中特答案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哪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优”在何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了鲜明的中国特色,能够正确引领中国发展进步。
“特”在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上。
“特”在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上。
“特”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意识上。
“特”在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基础的和平发展道路上。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在利于复兴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从经济上看,国家代表人民占有大部分生产资料和社会财富,能够对大部分生产资料和社会财富进行支配。
从政治制上看,我们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党制度。
这些两方面的结合,就使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国家能够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进行重点项目和基础设施的建设。
这对于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集中力量应对突发事件和各种灾难,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在集中力量办大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利用这一优势,3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把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通过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既发挥好了中央的积极性,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又发挥好了地方积极性。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在共同富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从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而制定的,它能顾及社会各个方面、各个阶层民众的不同利益,能让我国每一个公民都能共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使劳动成果的分配尽量做到公平合理。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来不断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变这一状况的出路。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根本出路在自主创新。
自主创新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推动力。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们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也是一场既大又难的硬仗。
中特5题及参考答案
1问题: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躲不开、绕不过,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
”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讲话深入总结了我们党90年的光辉历程和宝贵经验,深刻回答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新课题,全面阐述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要求。
我们要把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中国共产党的奋斗与中华民族的命运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为什么挑这三件大事说呢?因为这“三件大事”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刚才网友理解得很好,把党的历史、近代民族史结合在一起,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奋斗都与历史、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的,胡锦涛讲中国共产党90周年不是从90周年开始讲的,是从170多年的1840年开始讲的,因为这是中华民族历史命运发生深刻变化的转折期,原来是站在人类文明之前的辉煌、巅峰、古老的民族,现在开始面临着丧权辱国、山河破碎的悲惨境地。
从那以后,整个中华民族历史进程紧紧地扣着“振兴中华”来讲的。
中华民族要追赶现代文明,要振兴中华,它首先要解决一个问题——民族存亡的危机。
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件大事,是领导人民闹革命。
革命的胜利意味着什么呢?中华民族把命运把握在自己的手里,不再让帝国主义侵略、压迫,任人宰割了,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命运史上的一个起点,它可以征得民族独立生存的平等发展权利。
第二件大事为什么突出来讲,革命胜利并不代表国家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1840年我们之所以落入那么一个悲惨的命运,是因为“落后挨打”。
“落后挨打”四个字是什么意思?首先我们感觉到经济发展、科技不如别人,落后了,所以别人可以拿坚船利炮打开你的国门,实际上整个中华民族从人类文明走向工业文明进程中,我们落后于人类文明的脚步,“落后挨打”四个字是我们落后人类文明进程的一个深刻总结。
中特考试题答案
中特考试题1、为什么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答: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正反两方面经验,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了正确方向。
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为什么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重大历史性、现实性、未来性依据。
(1)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具有其历史性依据。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经过长期探索实践形成的,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变化中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在不断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进程中勇于探索实践的结果。
这一政治发展道路的确立,标志着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在寻求民族独立和解放、探索富国强民道路所付出的艰苦努力终于开花结果,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终于找到了正确方向、走上了科学发展的轨道。
(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具有其现实性依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是唯一能够实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提供根本政治保证的正确道路。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一是有利于巩固党的领导,更好地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领导作用,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二是有利于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从根本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三是有利于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四是有利于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五是有利于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题库及答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题库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是什么?A. 邓小平理论B.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C. 科学发展观D.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答案:D2. 以下哪项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A. 全面深化改革B. 全面依法治国C. 全面从严治党D.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答案:D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什么?A.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B. 人民民主专政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答案:A4. 以下哪个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A.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B. 改革发展的矛盾C. 城乡发展的矛盾D. 人民群众与腐败现象的矛盾答案:A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什么?A.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B. 社会主义制度C. 人民民主专政D. 改革开放答案:A二、填空题6.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______,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______。
答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7.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______,战略布局是______。
答案: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8.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______需求与______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答案:美好生活;不平衡不充分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依据是______。
答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成功实践三、判断题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答案:正确1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答案:正确12. 全面深化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中特思考题答案整理
1、如何全面把握我国的国情?答:1.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2.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3.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完善,我国社会主义仍然处于初级阶段4.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在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方面,应该把握4个方面:1,必须清醒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2,必须清醒认识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3、必须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与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有机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
4、是按照人们的根本利益制定的怎样能够深刻地理解和把握我国的基本国情?只有把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同它的发展程度有机地统一起来,构成一个科学概念,才能够深刻地理解和把握我国的基本国情。
不了解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或者对其作出了错误的判断,就不可能对我国社会的基本特征,主要矛盾,根本任务和发展方向作出正确的分析,因而也不可能制定出符合实际的正确路线和政策,推动社会向前发展;不能正确地分析当前我国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就有可能出现超越阶段或者落后于形势的判断,从而作出错误的决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中国共产党对我国社会性质问题的判断是正确的,但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则不够清醒,提出的任务和政策脱离了国情,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因此正确把握国情必须全面地认识我国社会所处的历史方向,把社会性质同它的发展程度统一起来。
2、人口的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中国的人口问题会影响经济发展。
人口问题从本质上讲是发展问题,我们在社会经济发展中遇到的许多问题,诸如吃饭问题、就业问题、教育问题、资源破坏、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等,都与人口基数大、增长快有着直接的关系。
没有对人口增长的合理控制,没有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要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是很困难的。
在人口、资源与环境中,人口与计划生育是中国社会经济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因此,我们要从可持续发展战略高度认识人口问题的重要性。
中特思考题答案整理
1、如何全面把握我国的国情?答:1.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2.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3.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完善,我国社会主义仍然处于初级阶段4.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在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方面,应该把握4个方面:1,必须清醒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2,必须清醒认识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3、必须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与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有机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
4、是按照人们的根本利益制定的怎样能够深刻地理解和把握我国的基本国情?只有把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同它的发展程度有机地统一起来,构成一个科学概念,才能够深刻地理解和把握我国的基本国情。
不了解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或者对其作出了错误的判断,就不可能对我国社会的基本特征,主要矛盾,根本任务和发展方向作出正确的分析,因而也不可能制定出符合实际的正确路线和政策,推动社会向前发展;不能正确地分析当前我国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就有可能出现超越阶段或者落后于形势的判断,从而作出错误的决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中国共产党对我国社会性质问题的判断是正确的,但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则不够清醒,提出的任务和政策脱离了国情,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因此正确把握国情必须全面地认识我国社会所处的历史方向,把社会性质同它的发展程度统一起来。
2、人口的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中国的人口问题会影响经济发展。
人口问题从本质上讲是发展问题,我们在社会经济发展中遇到的许多问题,诸如吃饭问题、就业问题、教育问题、资源破坏、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等,都与人口基数大、增长快有着直接的关系。
没有对人口增长的合理控制,没有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要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是很困难的。
在人口、资源与环境中,人口与计划生育是中国社会经济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因此,我们要从可持续发展战略高度认识人口问题的重要性。
中特课后习题答案整理(最终版)
3思考题三面对中国的发展,国际社会开始关注和认可中国的制度优势。
美国经济学家斯蒂芬·罗奇认为,在经济困难时期,中国的指挥和控制体系实际上比其他市场经济体系更有效。
法国《欧洲时报》认为,包括“制度优势”在内的中国特色已成为中国信心的有力支撑。
试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哪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优”在何处?在经济体制上,与苏联模式的高度集权的行政性计划经济体制完全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包括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在分配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资源配置上由市场机制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在政治体制上,与苏联模式高度集权和集中的政治体制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行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治,包括通过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建立科学化、民主化决策体制;通过发展基层民主,建立保证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体制。
在文化体制上,不同于苏联模式的文化专制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采取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前提下保证文化多样性发展的体制。
在社会体制上,不同于苏联模式的垄断控制体制,大力开展社会建设,培育和规范各类社会组织,构建有利于社会和谐的社会管理与运行机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维护和促进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
这五个有利于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4思考题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极大提升,2010年国民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但我国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还十分艰巨。
请谈谈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理解与认识。
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中国共产党和邓小平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
中特各专题答案完整版
一前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1)现有经济发展方式产生的一些问题?(2)向什么方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1依靠投资,出口拉动经济增长转变为由投资,消费,出口拉动。
2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增强第三产业比重。
3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强调自主创新。
4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5调整分配结构。
二农村经济改革专题1如何认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其对发展制度的要求答:(1)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国家自立、社会安定的基础:第一,从人类的存在和发展来看,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主要的物质生产部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第二,从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的关系看,农业生产活动是人类生产活动的起点,没有农业的发展,就没有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农业的发展直接制约着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三,从农业与人民、国家的关系上看,农业的兴衰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全局,农业的发展直接关系着人们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的安定,以及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
(2)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制度的要求:现代农业的内涵包括四个大的方面,即土地资源置配、要素投入、人力资源实现和生产经营方式的问题。
所以(一)现代农业要求具有进一步明晰的土地产权制度;(二)现代农业要求有灵活有效的农业金融供给制度;(三)现代农业要求有多元化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制度;(四)现在农业要求有不断提升农业人力资本的制度。
2人民公社体制下中国的农业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如何答:人民公社体制下中国的农业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高度集中统一的农业经营方式。
其特点是,实行政社合一,强调一大二公、一平二调,工农商学兵相结合,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公社、生产队或生产大队是当时集体经济的组织形式。
3承包的推行经历了什么样的变迁答:承包的推行所经历的变迁:第一阶段,土地承包权的萌芽阶段(1979 年~ 1980 年)。
这一阶段是包产到组向包产到户初步发展阶段, 土地使用权由队集中使用变为由较小的生产小组分散使用, 但是土地产权还是统一集中在集体手中, 生产小组拥有一定的生产组织权, 因此从本质上看, 还是原体制的缩影,大锅饭仍然存在。
中特题目及部分答案
第一次科技革命(18世纪60年代)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海外贸易、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积累了大量资本圈地运动的进一步推行造成了大批雇佣劳动力工场手工业的发展积累了一定的生产技术18世纪中叶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本主义殖民国家,国外市场急剧扩大.第一次科技革命棉纺织:一系列纺织机器的发明动力:瓦特改良蒸汽机(1785年)交通运输:富尔顿-轮船(美、1807年);史蒂芬孙-蒸汽机车(英、1814年)1、首先发生在英国,并以英国为主体;2、以轻工业为主导;3、以蒸汽动力为主要标志;4、技术发明主要源于工人和技师的实践经验第一次科技革命1、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促使资本主义制度的巩固与广泛建立;2、使社会阶级结构发生重大变革,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3、使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开始了城市化进程;4、使世界格局发生变化:东方从属于西方5、自由资本主义发展起来,殖民侵略进入以商品输出为主时期第二次科技革命(19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资本积累和对殖民的肆意掠夺积累了大量资金自然科学取得突破性进展世界市场的出现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进一步扩大了对商品的需求.第二次科技革命1、电力的广泛应用(西门子-发电机、格拉姆-电动机)2、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卡尔·本茨-内燃机驱动的汽车、莱特兄弟-飞机)3、新通讯手段的发明(贝尔-电话、马可尼-无线电报)1、科学同技术开始密切结合2、新技术发明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国家3、一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第二次科技革命1、促使生产力迅速发展;2、生产关系进一步调整:垄断与垄断组织形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3、列强加紧瓜分世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殖民侵略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时期;东西方差距进一步扩大4、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世界力量对格局发生改变;列强争夺与冲突加剧5、无产阶级壮大,工运逐渐走向高潮。
第七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创新第一节对唯物辩证法的深刻研究第二节帝国主义理论的形成第三节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理论第一节列宁对唯物辩证法的深刻研究随着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点从以前的认识论转向辩证法。
中特考试题及答案_0
中特考试题及答案中特考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15 个)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即从 1956 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 21 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的整个历史阶段。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
3、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4、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根本路线。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斗争中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
5、实事求是: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亊物,求是就是认真追求、研究1/ 3事物的发展规律,找出周围事物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工作的向导。
实事求是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据党的十七大,社会主义社会可概括为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
一面旗帜,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一条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个理论体系,即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
中特复习题 附答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思考题1、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从“三位一体”三个方面把握,这三个方面分别是什么?P10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部理论与实践是围绕着哪四个基本问题展开的?P53、中国国情可以概括为“三个没有变”,具体是指哪三个什么方面“没有变”?P204、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P265、用最简单的话概括,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P386、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具体指什么?P427、中国对外开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P518、什么是政治制度?P589、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什么?P7010、什么是丰富民主形式?什么是扩宽民主渠道?P6511、什么是文化软实力?P821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有哪些?P7613、党的十八大提出,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倡导“富强、民主……”等24个字,你能说出这24个字具体是什么吗?14、社会建设主要指什么?P9015、社会建设要保障和改善民生,这里说的民生具体包括什么内容?P9516、我国社会利益关系呈现出一些什么新特点?P9917、什么是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与传统工业文明的关系是什么?P10918、我国发展中遇到的人口、资源、环境主要问题有哪些?P11319、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具体包括哪三个方面?P12120、从当代中国与世界角度看,当代世界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趋势是什么?P1381、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从“三位一体”三个方面把握,这三个方面分别是什么?“三位一体”指的是道路、理论体系与制度的“三位一体”,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部理论与实践是围绕着哪四个基本问题展开的?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3、中国国情可以概括为“三个没有变”,具体是指哪三个什么方面“没有变”?一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中特》简答答案
《中特》简答题答案1、试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四个基本问题: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部理论与实践就是紧紧围绕这四个基本问题展开的。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是事关能否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前提问题。
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都必须探索和回答的问题。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大问题。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是一个关系到能否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的重大问题。
2、试述当前中国国情的基本特点,及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试述当前中国国情的基本特点,及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基本国情: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个意义: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这是从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阶段上对我国国情所作的总体性、根本性判断。
机遇和挑战:1、从机遇方面看,两极格局的瓦解,世界局势的缓和,改善了中国的国际环境;在多极格局中,中国对国际战略平衡的影响已比过去增强,中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也得到提高。
特别是在亚太地区建立新的政治、经济合作体系,没有中国的参与是不可能实现的。
2、从挑战方面看:第一,是随着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保护主义盛行,中国的对外经济面临着激烈的竞争。
第二,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下,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形势的变化,也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程度的制约。
第三,少数发达国家推行一种新的强权政治,施加种种压力,企图迫使中国放弃社会主义。
第四,中国经济有长期问题和短期问题。
开发人力资本,提高自然资源利用效率并不断寻找替代,这是中国经济长期要解决的问题。
中特期末考试问题及答案
1. 我国为什么不能搞“三权分立”?三权分立”是指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这三种国家权力,分别由三个不同的国家机关掌握,相互独立、相互制衡。
这种制度相对于封建专制统治与个人独裁是一种进步,是同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特征相适应的精巧设计。
我们不能照搬西方的三权分立,其一,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民主形式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三权分立”在中国行不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其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能够保证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三权分立”不适合中国国情。
其三,“三权分立”存在难以克服的缺陷,并不是所有国家治理和防止腐败的最佳政体。
2.中国为什么不能搞西方多党制?首先,我国不存在多党轮流执政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基础,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也不容许实行多党轮流执政。
其次,西方多党制在实际运行中暴露出很多弊端,不能盲目照搬。
再次,西方多党制被移植到一些发展中国家后带来了灾难性后果。
然而一个国家采取什么样的政党制度,是由该国的经济、政治、社会、历史发展等多种因素所决定的,所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既是我国的政党制度,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这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中国人民的必须长期坚持的。
3.1945年,在回答黄炎培先生如何使国家政权跳出“其兴业浡焉”、“其亡也忽焉”历史周期律时,毛泽东指出“只有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能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请结合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谈谈对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的理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关键是要坚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其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有效途径和可靠保障。
社会主义民主是最广大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
真正实现最广大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在属性和鲜明特征,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最高目标。
中特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中特期末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中特理论体系的核心是:A.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B.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C.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D.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答案:C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标志是:A. 党的十九大B. 改革开放C.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D.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结束答案:A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A.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B.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C.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D. 所有选项答案:D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是: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D.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答案:A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A. 公有制为主体B. 按劳分配为主体C.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答案:A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是:A.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B.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C.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D. 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答案:A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重点是:A. 教育B. 就业C. 社会保障D. 医疗卫生答案:C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A. 绿色发展B. 生态文明C. 美丽中国D. 可持续发展答案:C9.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核心理念是:A. 和平发展B. 互利共赢C. 人类命运共同体D. 国际关系民主化答案:C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A. 中国共产党领导B.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C. 人民民主专政D. 法治国家答案:A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答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个方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战略布局。
2. 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基本原则。
中特练习题 带答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对邓小平这一论断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计划和市场都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B.计划和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方式C.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D.社会主义制度下也可以运行市场经济A【解析】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都属于经济体制,而没有社会基本制度属性,所以A选项是错误的。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只是资源配置的两种手段。
2、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一个重要问题是,要站在能否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更快更好发展的高度,深刻认识和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
A.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好更快的发展B.要保障民主大幅度的改善C.要促进社会更加和谐 D.要推动政治经济改革更加深入A【解析】本题考查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
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第一要务,发展是贯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
离开发展,就无所谓发展观。
故本题选A。
3、2014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会议把加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列为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下列有利于加快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措施有()。
①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保证经济更加快速增长②重视自主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③吸收更多外资,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④促进产业升级,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D、①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保证经济更加快速增长,跟结构调整没有直接的关系。
③吸收更多外资,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跟经济结构调整也没有直接的关系。
经济结构是指农业、工业、服务业等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②④发展高新技术和发展服务业都有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
4、马克思指出,机器生产的发展要求自觉地应用自然科学,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
中特答案整理
1、怎样看待时代主题的变与不变?时代主题是指世界范围内最重要、最突出、最活跃的基本矛盾和根本问题,是国际社会在一个较长时段里所面临的主要任务和主要课题。
时代主题属于战略性、基础性的重大判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具有重大的影响。
时代主题变与不变的含义(1)不变和平与发展的时代大主题没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当年邓小平所讲的“和平”主要是指世界大战打不起来。
冷战结束后,由于打大战的结构不复存在,大国关系深刻调整,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相互依存进一步加深,世界大战的可能性更小了,“大和平”的局面可继续保持。
二是就发展问题而言,当年邓小平主要指的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南北差距拉大,富的愈富,穷的愈穷。
冷战结束后,这个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而更加严重了 , 发展中国家乃至世界各类国家的发展任务更加艰巨。
三是两极局时期,和平与发展的辩证关系就十分密切,邓小平明确指出,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和平的根本保障。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国际形势的发展表明,和平与发展的辩证关系更加紧密,二者互为因果,互相促进。
所有这些都是“和平发展时代主题”内涵不变的表现。
(2)变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主要体现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酝酿新突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人类共同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而在这样的背景下,当代中国同世界关系也发生着历史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
环境的变化最终导致同冷战时期或冷战结束之初相比,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内涵更加丰富,外延也在扩大。
就主题中“和平”内涵而言,它不仅与传统的军事战争相对,也越来越与国际社会的经济安全、金融安全、信息安全等非传统领域的安全问题相辅相成。
由于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网络化的快速发展 , 在当今世界 , 即使不发生军事战争 , 一定规模的经济、贸易、金融、信息战也会破坏“大和平”局面。
中特题目及解答
1.中国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作为自己的前途?答:1、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历程:(4事件5条约)①1840~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国开始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1856~1860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加速了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转变。
③1894年,爆发中日甲午战争,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④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仁人志士的四次探索①太平天国运动,动摇了晚清政权。
②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培育了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
③戊戌变法④辛亥革命四次探索并未成功,直到十月革命的炮声,中国才选择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3、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①帝国主义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控制了中国的政治、军事力量,成为近代中国一切灾难的总根源,成为阻碍中国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
②帝国主义入侵。
③民族资本主义有些发展,但它既受到外国资本的排挤,又受到封建势力的压抑,所以它的力量显得非常薄弱。
④封建势力与帝国主义相勾结,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社会基础。
⑤帝国主义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加上地方性的农业经济,使中国长期地处于不统一状态。
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⑥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人民尤其是中国的农民在经济上的贫困和政治上的不自由程度在世界上是罕见的。
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要走的路是社会主义道路。
2.如何解读“科学发展观”?答: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背景: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了解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深刻背景和现实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一、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仅科学地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必须经历的一个重要的、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而且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首先必须清醒地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任务,这是推进改革、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依据。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价值。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总结长期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得出的基本结论。
但是,在向社会大众的宣传过程中不能简单地依靠意识形态灌输,而应该结合基本国情,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意义。
3.中国发展经验。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发生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
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却走得扎实、获得成功,在30多年里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因此,要用历史的眼光总结中国的发展经验,深入思考如何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4.中国模式。
这是一个争议颇多的概念,西方学者提出中国模式,主要想知道应该与一个什么样的中国打交道。
一方面中国模式有其合理意义,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以及在政府主导下的现代化建设等是独具中国特色的发展经验;另一方面中国模式的提法也有其局限,因为模式意味着僵化和定型,而中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还面临着许多重大而棘手的现实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还未定型。
不少学者认为,要慎用中国模式,还是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宜,因为中国道路比中国模式具有更大的开放性。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国际适应性。
作为一个古老的东方大国,中国通过走什么样的道路来实现自己百年来的富民强国梦想,是世界各国高度关注的一个实际问题。
因此,有必要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品质,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外部空间,让国际社会广泛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增加当代中国在国际社会的积极影响,增加我国的国际话语权。
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深度。
这首先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方面。
有学者指出,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有模式化的倾向,例如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分开研究,这并没有挖掘出社会主义理论中强有力的命题。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不仅要致力于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更要积极探索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综合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要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三个内容。
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应该形成清晰的层次、严谨的逻辑和丰富的内容。
所以,要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综合研究,主要包括:初级阶段论、时代主题论、市场经济论、民主政治论、先进文化论、社会和谐论、党的领导论。
3.以人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
有学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想前提,就是实现社会构成从“等级”向“人”的转变。
以人为本的“人”,相对于国家至上而言就是指每一个公民。
以人为本的“本”,就是指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不断满足人们的利益诉求,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
也有学者认为,人民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理论,主要涵盖选举民主、协商民主、经济民主和党内民主,这是人民民主的主要体现。
4.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但是在包不包含毛泽东思想方面存在较大的分歧和争论。
持赞同意见的学者认为,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他提出过现代化问题、生产力论断和社会主义基本矛盾问题;持反对意见的学者主张,毛泽东思想中存在的革命元素不适用于以改革发展为主题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当代资本主义的关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经历了冷战和苏东剧变等一系列重大历史性变动,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出现许多新变化。
资本主义在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等领域内,进行了许多改良与自我调节,也吸收了一些社会主义因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应该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当然也包括现代西方文明。
因此,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有必要关注当代西方资本主义新变化,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当代资本主义之间的交互影响。
三、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
有学者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应该体现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即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和共同富裕。
在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已经迫在眉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要分清层次、形成体系,要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一整套相互衔接、紧密联系的制度体系。
顶层设计至关重要,通过创新科学制度来协调社会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约束人们的经济行为,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
在体系的意义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涉及的问题包括:结构、成因、取向、特色、根基、功能、风险、轨迹、绩效、认同、改革和前景。
目前,政治体制改革是一个重大而紧迫的问题,应该在现有的政治制度框架内真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完善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实现从权力本位向人民民主的转变。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这是我国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形成的经济制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
市场经济体制一方面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另一方面是对人类一般经济规律的回归。
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但要结合中国社会性质挖掘公有制的现实意义并反映出社会主义特色,还要放眼世界促进其与人类文明的衔接。
4.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与缩小贫富差距。
目前,贫富差距拉大趋势已经对党的执政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缩小贫富差距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因此,要不断完善初次分配、二次分配制度,缩小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差距。
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有学者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应体现若干矛盾的统一:把先进性和包容性统一起来;把普遍性与特殊性统一起来;把科学清晰与适当模糊统一起来;能对症下药、药到病除,不宜“局部生病、全身用药”;有压力驱使人付出,也要有动力诱导人获取;此外,存在决定意识,作为整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的产生,要求社会存在具有凝聚和形成共识的基础。
还有学者指出,自由与平等是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应该体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与公平正义。
6.文化强国。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
那么,如何能够实现文化强国呢?有学者认为,首先,要重视培育良好的制度文化,引导人们言行一致。
其次,在社会变迁的关键时期,要依靠一个精神生产者群体,运用有效的思想工作方法,巩固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抵制住西方文化帝国主义的入侵。
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要很好地满足人们多样的文化需求,建设和谐文化、增强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2、如何认识当前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当前,我国进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前进道路上的困难、问题和风险增多。
在此形势下,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二〇二〇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上述重要论断集中回答了如何看待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一重大问题,为我们抓住和用好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指明了方向。
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首先应看到,当前国际大势对我国有利。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全球合作向多层次全方位拓展,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保持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具备更多有利条件。
这为我国实现和平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
同时应看到,我国自身实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参与国际竞争、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也进一步增强,塑造外部环境的能力显著提高,运筹对外关系的资源和手段更加丰富。
我们要增强机遇意识,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努力实现既定的战略目标。
第二,我们也应客观看待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国际上总有一些人抱着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的旧观念不放,把中国发展壮大视为对自身的威胁,想方设法对中国和平发展加以牵制和干扰。
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上述风险挑战增加了我国发展进程中的险和难,但并未改变有利于我国发展的时和势。
我们一方面要增强忧患意识,妥善处理各种风险挑战;另一方面也要保持战略耐心和定力,坚持中央既定的内外大政方针不动摇,真正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第三,我们还应辩证看待和处理机遇和挑战的关系。
机遇和挑战往往是相辅相成、相互转化的。
机遇抓不住,可能变为挑战。
挑战应对得好,可以转化为机遇。
新形势下,我们更要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善于在复杂局面中发现机遇,在形势发展中抢抓机遇,在风险挑战中创造机遇,努力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3、为什么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我国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经济规模在数量上的扩大。
经济发展,则不仅包括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规模在数量上的扩大,而且包括经济结构优化、经济效益提高、生态环境良好、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等内容。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范畴。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一定的经济增长是实现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必经阶段。
但经济增长并不等于经济发展,只有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才是真正的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重要保证和最终目标。
只有实现真正的经济发展,才能为经济持续不断的增长创造重要条件、提供基本保障;只有达到经济社会方面的均衡、持续和协调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期待和要求,推动经济增长的最终目的才算真正达到。
经济发展方式是指一国或地区实现经济总量增长和质量提高的途径和办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除了涵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全部内容外,还涉及发展理念的变革、模式的转型、路径的创新,是一种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的转变,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