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国家治理及其现代化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 引言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实践探索和发展的结果,是中国人民长期奋斗和探索的结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制度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
在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形成了一系列科学的制度安排和制度设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实现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了模块齐全、结构合理、运行有效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制度体系,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制度支撑和政治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人民的选择和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意志和利益,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构筑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性地位和巨大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性在于其根植于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和国情之中,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政治和制度基础,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保障。
1.2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要性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要性在于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形势的复杂多变,国家面临着更加繁重的治理任务和挑战。
为了保障国家长治久安,提高国家的竞争力和居民的生活水平,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必须与时俱进,不断进行现代化的改革和完善。
只有通过不断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才能更好地适应国内外环境的变化,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确保国家长治久安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关键路径之一。
国家治理现代化
国家治理现代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这是中国改革目标的拓展和延伸,也指明了未来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个全新的政治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重要创新,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政治发展规律的新认识。
它的提出不仅丰富了中国现代化的内涵,也是治国理念的重大创新和发展,必将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产生重大影响。
鉴于此,本文试图深入探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科学内涵、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意义和实践路径,以期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广阔的前景。
一、准确把握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国家治理,是指“主权国家的执政者及其国家机关(包括行政、立法和司法等机关)为了实现社会发展目标,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和体制设置,协同经济组织、政治组织、社会团体和公民社会一起,共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推动经济和社会其他领域发展的过程。
它是多层管理主体共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处理社会冲突、协调不同利益的一系列制度、体制、规则、程序和方式的总和。
”[1]国家治理现代化意指国家治理不仅要更加科学、民主与法治,同时也要制度化、规范化与程序化。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标志是民主、科学、法治、效率与协调,它应该体现科学、民主、富强、文明与理性等特征。
国家治理现代化包含两个方面: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
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制度基础,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目标提供现实支持。
(一)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所谓国家治理体系,就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制度体系。
在中国政治发展和国家治理的特定情境下,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核心内涵包括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体系规范化、治理方式民主化和法治化。
1.治理主体多元化。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公布日期】2019.10.31•【文号】•【施行日期】2019.10.31•【效力等级】党内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党的领导法规制度综合正文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9年10月3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着重研究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若干重大问题,作出如下决定。
一、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团结带领人民,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赢得了中国革命胜利,并深刻总结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经验,不断探索实践,不断改革创新,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和发展党的领导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事等各方面制度,加强和完善国家治理,取得历史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人民幸福、社会安宁、国家统一提供了有力保障。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近十四亿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内涵
(三)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的历史变革 改革开放35年来,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经历了巨大的转变,取得了重要的进步。
公共服务不断强化
教育投入比重不断增大
7
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内涵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 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 力现代化,不仅对社会主义 现代化的内涵进行了进一步 扩充,同时也加深了我们对 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规律的理 解和认识。推进国家治理体 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我 国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前进 方向。
(二)把握 国家治理的 战略要点
国家治理的 着力点是法 治建设
国家治理的 突破点是群 众参与
18
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途径
在国家治理中引导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思 想观念,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氛围,形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国家治理体系 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至高目标。
只有让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得到充
的综合能力。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是一个有机
联系在一起的整体,没有科学完善的国家治理体系就不可能有
高水平的国家治理能力,同时只有不断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
够使科学完善的国家治理体系充分发挥效用。
4
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内涵
(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涵
区别二
国家治理与国家管 理的权力来源不同 ,国家管理中政府 的权力主要来源于 人民,实行的是人 民间接管理,而在 国家治理体系中会 有一部分权力由人 民直接行使。
区别三
国家治理与国家管 理的方式存在差异 ,国家管理的模式 往往是刚性强制的 ,管理不一定能够 取得预期效果,而 国家治理则包含更 多的协商和包容, 使得治理的有效性 6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13则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0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
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
中共中央总
会议强调,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
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把我国
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为实现“两个
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
梦提供有力保证。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
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
标是,到我们党成立100年时,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
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到2035年,各方面制
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
代化;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
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
化,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必须在党中央统
一领导下进行,科学谋划、精心组织,远近结合、
整体推进。
要切实强化制度意识,带头维护制度权
威,做制度执行的表率,带动全党全社会自觉尊崇
制度、严格执行制度、坚决维护制度。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
神,确保如期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10月24日,省委常委会召开扩大会议,认真
传达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脱贫攻坚工作作出的
期 下 / 总第880期07。
简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具体路径
简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具体路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具体路径如下:
1.加强制度创新。
建立和完善各种制度,如国家法律体系、公共管理体系、分权与合作机制等。
2.促进实践创新。
将现代科技手段与实践相结合,建立数字化、智能化、高效化、服务化的治理模式。
3.推行政策落地。
加大公共资源投入,加强政策宣传推广,畅通政策实施渠道,促进各方参与。
4.推进改革综合配套。
相关部门要联合起来,协同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关改革的推进及配套政策制定。
5.推动管理创新与文化变革。
倡导创业创新、文明和谐等先进文化,培养民族自信心,提高人民群众的参与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
6.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外交流合作。
积极参与与发达国家的联合研究、合作交流等,不断吸收借鉴外国先进治理理念和做法,并结合国情吸收优秀经验,全面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推进国家治理及其现代化
20 | 中国报道2014年3月 总第121期Cover Story封面报道推进国家治理及其现代化为了集中力量推进改革,中央成立了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由习近平总书记担任组长,这是中央第一次成立统筹全面改革的领导小组,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未来走向有了总体的战略规划。
政权的所有者、管理者和利益相关者等多元行动者、政府、市场、社会等多种力量合作管理的重要性。
最后,它把增进公共利益同维护公共秩序放在了同等重要的地位,实现这两个目的的能力是国家治理能力最重要的体现。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衡量标准至少有四条:第一,民主化。
人民成为国家政权的所有者,能够通过合法的渠道直接地或者通过自己选举的代表参与决策、执行和监督等国家治理的全过程,并拥有追究国家政权管理者责任的制度化手段。
第二,法治化。
国家政权的所有者、管理者和利益相关者参与国家治理的行为,都应纳入法治化的轨道合法理性地进行。
第三,文明化。
国家治理应“更少的强制,更多的同意”“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更多的对话协商沟通合作,更少的独断专行”“更多地激发权能,更少地排斥和歧视”。
第四,科学化。
各类治理主体拥有更多的自主性,它们履行各自功能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分工程度不断提高。
同时,政府、市场、社会等多元化的治理机制得到充分的发展。
国家治理体系作为一个制度体系,包括了经济治理、政治治理、社会治理、文化治理、生态治理、政党治理等多个领域以及基层、地方、全国乃至区域与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全新的政治理念。
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提出,再有30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
这次全会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做法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做法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做法有以下几点:
1. 实施全面深化改革。
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这包括政府机构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法治建设等多方面的改革措施。
2. 提升政府治理能力。
加强政府的责任担当和能力素质建设,完善政府的组织架构和决策机制,提高政府的决策科学性、透明度和效率,以及推行阳光政府、电子政务等现代化管理手段。
3. 强化法治建设。
加强法治观念教育,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推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健全法律监督机制,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保证法律的公正实施。
4. 推动基层治理创新。
加强社区治理,推动社区自治,提高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和战斗力,推广和推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进社区、进家庭、进企业。
5. 加强人民民主和公众参与。
推动实施全民参与、全程参与、全方位参与的民主决策机制,加强市场主体的参与与作用,扩大社会组织和公众监督,促进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保障。
6. 提高国际治理能力。
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加强国际规则的制定和参与,增强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发言权和影响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总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施策,加强制度建设、人才培养、创新能力等多个方面的提升,以适应国家治理的新形势和新要求。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者:习近平来源:《求知》 2020年第2期习近平这次全会听取了中央政治局工作报告,分析了当前形势和任务,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圆满完成了各项议程。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重大问题。
党中央决定用一次全会就这个重大问题进行研究部署,是从政治上、全局上、战略上全面考量,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作出的重大决策。
这次全会通过的决定,全面回答了在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上应该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政治问题,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也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宣言书。
全党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把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抓好抓实。
下面,我代表中央政治局,就学习贯彻全会精神讲几点意见。
一、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古人说:“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也。
”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
制度稳则国家稳。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最根本的是因为党领导人民建立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和发展了党的领导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事等各方面制度,不断加强和完善国家治理。
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社会性质、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的,是经过革命、建设、改革长期实践形成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相统一的成果,凝结着党和人民的智慧,具有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PPT课件
04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路径和措施
加强制度建设
总结词
制度建设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需要不断完善制度体系,提高制度的科 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详细描述
加强制度建设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优化政府机构 设置和职能配置、完善决策机制和程序、加强权力监督和制约等。这些措施能够 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和约束力,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有力保障。
腐败问题
法治建设滞后
法律体系尚不完善,执法不严、司法 不公等问题时有发生,影响了法治权 威的树立。
腐败现象在一些地方和领域仍然存在, 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和治理效率。
经济方面的问题
01
02
03
经济发展不平衡
地区间、城乡间经济发展 差距较大,影响社会稳定 和全面小康的实现。
产业结构不合理
部分行业产能过剩、资源 浪费问题突出,新兴产业 发展相对滞后,创新能力 不足。
平,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治理效率和透明度等方面的措施来提升治理能力。
05
案例分析
国外案例分析
美国
美国的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注重法治建设,通过一系列 法律和制度安排,实现了政府、市场和社会的有效协调。例 如,其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制度,有效地制约了权力 ,保障了公平正义。
英国
英国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推行了“共识政治”模式 ,强调政府与社会、公民的协商和合作,促进了社会和谐与 稳定。例如,其社区发展计划,鼓励公民参与社区事务,提 高了公民的归属感和参与度。
资源环境压力加大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资源 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生态 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 盾突出。
社会方面的问题
社会公平正义缺失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_助力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在确定的时间表里分步骤踔厉奋进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凸显我国的国家制度独有的优越性,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治理效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勇毅前进,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懈奋斗。
一、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总目标的提出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的科学理论体系。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我国的国家制度到底好不好最为直接的体现,同时也为我们指明了建设现代化国家最有效、最可靠的方式。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的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侧重于解决国家软实力的问题,它所包括的内容是广泛的,它所具有的意义是深远的,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实践中不断探索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同我国发展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为实现民族复兴提供科学指引。
我们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伟力,在强国建设的前进道路上,积极回应时代要求,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不断引领社会发展的伟大变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治理能力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
国际社会局势风云变幻,我们如何更好地治理国家、增强我国国防军事现代化等诸多问题的解决,亟需尽快提高在各领域中的国家治理能力。
健全的国家制度将直接影响到国家治理的效能,需要我们制定科学合理的国家治理体系,打通各领域的制度壁垒,为加快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更重要的是要把各项国家制度更好地落到实处,让广大人民看到我们的治理成效,提高满意度。
我们要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把坚持党的领导这一制度优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加强党对一切工作领导权制度化,突出强调党在大政方针政策制定上要掌好舵,不断提高促进改革发展的能力和定力,在引领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中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坚定制度自信,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扎实稳妥地推进各项治理工作。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意义和方法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意义和方法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①。
那么,什么是国家治理及其现代化?为什么要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又该如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呢?一、什么是国家治理及其现代化?国家治理的概念是在扬弃国家统治与国家管理两个概念基础上提出的一个新概念。
国家统治是国家政权依靠国家暴力运用强制压制控制等专政的方式来维护公共秩序。
国家统治又被称为政治统治,它建立在阶级分裂、阶级斗争的基础上,本质上是一种阶级统治,体现的是国家的阶级性。
革命阶级要想取得政治统治地位,必须揭露旧国家的阶级统治本质并砸碎旧的国家机器。
国家管理强调国家的公共性,它是国家政权在处理社会公共事务过程中对各种投入要素的优化组合和高效利用以实现国家利益和国民利益等社会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国家管理又被称为公共管理。
公共管理的专业性和职业化程度随着社会复杂程度的提高在逐步增加。
取得政权的阶级更加重视国家管理。
国家治理的概念是现代国家所特有的一个概念,它是在扬弃国家统治和国家管理概念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概念,它吸收了治理和善治理论与公司治理理论②的合理内容。
国家治理是国家政权的所有者、管理者和利益相关者等多元行动者在一个国家的范围内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合作管理,其目的是增进公共利益维护公共秩序。
国家治理的概念继承了国家统治和国家管理概念的某些要素,如以维护公共秩序增进公共利益为目的,以国家对暴力的合法垄断为后盾并将强制性力量的使用作为最后的手段,强调合作管理中专业性和职业化的重要性等。
国家治理的概念又有其独特性。
首先,它凸显了国家政权的管理者向国家政权的所有者负责并可以被后者问责这一问题的重要性。
其次,它强调国家政权的所有者、管理者和利益相关者等多元行动者、政府、市场、社会等多种治理机制合作管理的重要性。
最后,它把增进公共利益同维护公共秩序放在了同等重要的地位,实现这两个目的的能力是国家治理能力最重要的体现。
高考政治热点专题四:坚持依法治国__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专题思想解读
二、为什么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1、法律是治国之重器,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 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2、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提高我党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迫切要求。
4、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标志,是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建 设现代法治国家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5、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 梦的迫切要求。
教域 工自 作治 基制
基 层 群 众 自 治 制 度
人 大 科 学 立 法
政 府 依 法
司 法 机 关 公
行正
政司
监 察 机 关 严 格
公 民 遵 守 宪 法
、
法执和
民
、法法
主
严
律
立
格
法
执 法
教材知识整合
中国共产党与法的关系
(1)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形成的,是法律赋予的。 (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3)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是社会主义法治的 根本要求。 (4)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统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 要保障,必须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依法治国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法律是党的意志和人民意志的统一。 (5)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的基本方略,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 (6)中国共产党要以宪法和法律为根本活动准则。 (7)党的主张要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是党依法执政的重要体现。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学习心得体会稿三篇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学习心得体会稿三篇范文一从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的公报来看,这个目标反映了以下几方面的重要问题。
目标的提出是根据我们的任务提出来的,实现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我们从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可以看出这样的表述: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是,到我们党成立一百年的时候,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要取得明显的成效。
到2035年的时候,各方面的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的时候,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体现。
所以,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治理现代化的目标,我们可以称之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三步走的发展目标。
这个三步走的发展目标在三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上提出了不同的任务,事实上,这个目标是对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两步走发展目标的进一步细化和拓展。
在十九大提出新两步走发展战略当中已经提出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十九大是这样表述的,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候,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候,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所以,从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两步走的发展战略来看,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目标又进一步细化和拓展了党的十九大提出的这样的战略目标。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聚焦改革问题,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它鲜明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总目标是根据xx同志在1992年南方谈话时候提出的目标要求,他说,”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这个基础上又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这种目标。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性和推进策略。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个系统性、综合性的工程,它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和目标。
文章首先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其内涵和外延。
接着,分析当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包括制度不健全、能力不足、效率低下等。
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一系列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策略,包括完善制度体系、提高治理能力、加强信息化建设等。
文章强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呼吁全社会共同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二、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系是怎样的呢?这里面有几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我们所谓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肯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而不是其它的;是在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大框架下,我们如何有效推进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二层含义,它讲了两点,一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二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
按照我的理解,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就是指各项制度要现代化,不管是经济方面的、政治方面的、社会方面、文化方面的,这些制度都要现代化。
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指执行制度的能力现代化,要使制度能够变成现实,能够落到实处,所以执行制度的能力也要现代化。
这就使三者构成一个关系,一个大的方面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我们的现代化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现代化,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能力要现代化,是这样的内在逻辑关系。
因此,“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篇文章中关于“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的段落如下:我们要明确现代化的标准是什么。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即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从三个维度理解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重大部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决定》的说明中指出,中央政治局决定这次中央全会专题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考虑:“第一,这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大任务”“第二,这是把新时代改革开放推向前进的根本要求”“第三,这是应对风险挑战、赢得主动的有力保证”。
我们可以从三个维度理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即因时而进、因事而举、因需而新。
因时而进:适应时代之变的必然选择“天下之势不盛则衰,天下之治不进则退”。
一方面,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家间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联系空前紧密、发展密切相关。
中国要妥善处理各类国际风险与挑战,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更需要适应时代之变,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进入了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走到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
站在“强起来”的时代节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选择、是始终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旺盛生命力的必然选择、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必然选择、是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必然选择。
【三个必然选择,可以作为写作的意义段】因事而举: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要求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既着眼于时代舞台,又着眼于世界舞台;既着眼于继承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历史底蕴,又坚持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制度自信,是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要求。
一是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深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心得
深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心得一、概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党的报告明确提出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深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深入探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性、现状及其对策,旨在为读者带来深刻的思考和灵活的理解。
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性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指国家的管理和决策能力要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达到现代化水平。
这不仅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一个国家整体治理能力和国家形象的重要体现。
而今,国际国内形势正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对我国国家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深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现状目前,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具体表现在政府管理体制机制不够灵活、决策机制不够科学、政府服务水平不够高效等方面。
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
我们必须正视当前的问题,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努力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
四、深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对策要深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从多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是要加强法治建设,建立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体系。
法治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只有依法治国才能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
二是要加强政府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治理体系。
政府管理体制机制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只有建立健全的管理体制机制,才能提高国家的治理能力。
三是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的国家治理人才。
只有有才干的人才才能提高国家的治理能力,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发展。
五、个人观点和理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核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推进国家治理及其现代化
作者:何增科
来源:《中国报道》2014年第03期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全新的政治理念。
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提出,再有30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
这次全会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它表明我们党对社会政治发展规律有了新的认识,是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重要创新,这对于中国未来的政治发展,乃至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来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那么,什么是国家治理及其现代化?为什么要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又该如何推进呢?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四项标准
国家治理是现代国家所特有的一个概念,是在扬弃国家统治和国家管理基础上形成的。
首先,它凸显了政权的管理者向政权的所有者负责并可以被后者问责这一问题的重要性。
其次,它强调政权的所有者、管理者和利益相关者等多元行动者、政府、市场、社会等多种力量合作管理的重要性。
最后,它把增进公共利益同维护公共秩序放在了同等重要的地位,实现这两个目的的能力是国家治理能力最重要的体现。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衡量标准至少有四条:第一,民主化。
人民成为国家政权的所有者,能够通过合法的渠道直接地或者通过自己选举的代表参与决策、执行和监督等国家治理的全过程,并拥有追究国家政权管理者责任的制度化手段。
第二,法治化。
国家政权的所有者、管理者和利益相关者参与国家治理的行为,都应纳入法治化的轨道合法理性地进行。
第三,文明化。
国家治理应“更少的强制,更多的同意”“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更多的对话协商沟通合作,更少的独断专行”“更多地激发权能,更少地排斥和歧视”。
第四,科学化。
各类治理主体拥有更多的自主性,它们履行各自功能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分工程度不断提高。
同时,政府、市场、社会等多元化的治理机制得到充分的发展。
国家治理体系作为一个制度体系,包括了经济治理、政治治理、社会治理、文化治理、生态治理、政党治理等多个领域以及基层、地方、全国乃至区域与全球治理中的国家参与等多个层次的国家治理制度体系。
国家治理制度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对于各领域改革发挥着统领作用。
全面深化改革是对各个领域、各个层次的国家治理制度的全面改革、系统改革和综合性改革,其目的是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而建立现代国家治理体系,提高国家治理水平。
国家治理政策的“黄金时期”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成就斐然,举世公认。
中国已经进入了从现代化的早期阶段向后期阶段迈进的新的历史时期,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市场化、全球化浪潮有力地冲击着现有的国家治理体系并挑战着当下的国家治理能力,社会大转型推动着国家治理的转型和现代化。
首先,现有的政府强势主导的发展模式遭遇瓶颈已难持续,消极管控的维稳模式遭遇困境难以持续。
改革开放之后党和政府通过政府投资、发行公债、土地财政、特定产业政策倾斜、行政审批等途径直接配置资源或操纵资源流向,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中的作用难以发挥,私人经济部门在国有经济垄断格局下生存维艰。
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可持续的稳定迫切要求国家治理转型。
其次,全能全控的集中化的国家管理模式导致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递减,改革创新的动力衰减。
近年来,不少地方政府部门不断扩大自己的管辖范围和管辖权力,扩权争利动机驱使下党政职能部门编织的管控经济社会之网日益严密,地方、基层、企业、民间组织的自主权和自由活动空间都在压缩,自主创新日益艰难,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明显减少。
再次,腐败现象居高不下,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贫富阶层出现固化现象,社会流动机会减少。
腐败、特权、贫富分化和官本主义的盛行,强化了民众的仇官、仇富心理,削弱了党和政府作为社会公共利益代表形象的公信力,危及党和政府执政的正当性。
可以说,国家治理的现代化是政治发展和政治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没有国家治理的转型和现代化,经济社会等方面现代化就难以进一步深入推进;不推进国家治理改革,市场化改革也难以走向深入。
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说明我们现存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还相对落后,跟不上社会现代化的步伐。
如何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既改革不适应实践要求的体制机制,又不断构建新的制度和体制机制,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方面制度和体制机制更加科学、更加完善,推动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不断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能力。
为此,《决定》就如何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作出了总体部署,提出了路线图和时间表。
为了集中力量推进改革,中央成立了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由习近平总书记担任组长,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这是中央第一次成立统筹全面改革的领导小组,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未来走向有了总体的战略规划。
根据我国政治和政府运作的特点,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成立必将在两大方面助推改革向全面和纵深发展,一是破除部门利益掣肘,二是统筹和敦促改革落实。
可以说,领导小组制
度的建立有利于强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和统筹推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所在。
特别是经过30多年的发展,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国家治理面临的问题也日益复杂,“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
这就要求我们胆子要大、步子要稳。
”通过建立领导小组加强顶层设计,对于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