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大硕士研究生英语教材课文翻译

合集下载

工程硕士研究生英语基础教程课文翻译UNIT1-2

工程硕士研究生英语基础教程课文翻译UNIT1-2

仅供学习参考:工程硕士研究生英语基础教程课文翻译UNIT1-2UNIT-1我的第一份工作两位美国名人解释为什么不是你所挣的而是你所学的更重要汽车清洁工我从父母那儿获得了很强的工作道德观。

他们俩都经历过大萧条时期,对不是按常规工作的人感到难以理解。

我曾经告诉我妈妈,西尔维斯特·史泰龙工作10周挣1200万美元。

“那他在一年其余的日子里干什么呢?”她问。

我把父母的工作道德观带人了我在故乡马萨诸塞州安多佛镇附近的威尔明顿镇福特汽车专营店干的第一份工作。

那时我16岁。

学期当中我干活干到五、六点,暑假期间则每天干12个小时。

我干的是汽车清洁小工的活儿,也就是清洗、擦亮新车,并确保纸地板垫的位置合适。

还有一项职责是在夜里将汽车轮毅盖取下来以免被偷,第二天再还回原处。

这是一项很费劲的工作,因为我们有占大约七英亩地的汽车。

一天,我抱着一大捧毂盖转过一个角落,几乎与我们新任总经理撞了个满怀。

我吓了一跳,结果把毂盖全掉在了地上。

他当场就解雇了我。

我羞愧万分,不愿让父母知道这件事。

大约有两周的时间。

我每天都忙到晚上,然后我会回家说工作十得很愉快。

走投无路之下,我写了一封信给亨利·福特二世,告诉他所发生的事情。

我说我们家是福特车的忠实用户,并说我长大成年后打算买一辆野马车。

最后,汽车专营店的店主给我打来了电话。

“我不知道你在底特律认识谁,”他说,“但如果你还想要回你原来的工作的话。

这工作就归你了。

”后来在大学期间,我想在一家劳斯莱斯(罗尔斯一罗伊斯)的专营店干活,但店主说他们不缺人。

即便如此,我还是开始在那儿清洗汽车。

当店主注意到我时,我说我会一直干到他雇我。

他雇了我。

成功需要毅力。

态度也很重要。

我从不认为我那时比其他任何人强,但我一直相信我当时干的活儿别人都赶不上。

出纳员第一次与我祖母坐在她位于曼哈顿的药店的现金出纳机后时,我10岁。

不久之后,她就让我一个人坐在那儿。

很快我就知道了礼貌对待顾客以及说“谢谢’的重要性。

研究生综合英语unit3课文译文

研究生综合英语unit3课文译文

U8 Further Reading论工作伯特兰·罗素工作会带来幸福, 还是招致不幸, 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当然,有惹人烦恼的工作,而且过量的工作总是让人头疼的。

但是,在我看来,只要工作不超量,对大多数人来说,无所事事比最乏味的工作更让人痛苦。

工作可以分为不同类别,有的工作纯粹是为了解除烦闷,有的工作可以带来最大的乐趣,这都因工作性质和工作者的能力而异。

大部分人不得不做的大部分工作本身并没有什么意思,即便如此,此类工作仍有很大好处。

首先,这些工作占用了一天中的大量时间,因此不必为决定自己这天该干什么发愁。

如果可以自由安排自己的时间,大部分人会心中茫然,找不到什么令自己愉悦的事情去做。

并且一旦决定做某件事情,他们心里总觉得可能有别的事情会让自己更舒心。

当今的文明并未达到使人们能非常聪明地安排闲暇时间的程度,目前还很少有人能做到这一点。

除了那些有着超常创造力的人,大部分人都乐意在一天中的每个时段都有人指点自己该做什么,只要这种指点不要过分地让人不愉快。

很多闲得无聊的富人,虽然从繁忙的工作中解放了出来,然而付出的代价却是要承受难以言传的沉闷乏味,有时,他们去非洲狩猎,或者周游世界,来寻找解脱,但这种刺激是有限的,特别是当你不再年轻时。

所以更加明智的富有男人像穷人一样卖力地工作,但贵妇将大多数时间都消磨于数不清的鸡毛蒜皮的小事上,自己还以为在是在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

所以人还是需要工作的,首先工作可以摒除沉闷, 因为一个人在做单调却有必要的事情时尽管会感到乏味,但这同整日无所事事的无聊相比根本算不了什么。

工作还带来另一种好处, 即当节假日到来时,会感到特别惬意。

假如一个人没有因工作过于劳累以致损耗精力,那么他在闲暇时会比一般人有更高的热情。

大部分有偿工作和一些无偿工作的第二个好处是:可以提供成功的机会以实现自己的理想。

在大部分工作中, 成功与否是以收入来衡量的。

尽管我们所处的资本社会在不断发展,这仍是不可避免的。

研究生英语第一课课后翻译

研究生英语第一课课后翻译

研究生英语第一课课后翻译第一篇:研究生英语第一课课后翻译有时候,在工作中重要的倒是能否处理好人际关系而不是有多大的才能。

人际关系就是一种善于听取别人意见体察别人的需要虚心接受批评的能力。

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人敢于承认错误,敢于承担自己的责任,这是对待错误的一种成熟和负责任的态度。

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平平庸庸的公司雇员在大调整中保住了位置,而有才能的人反而下岗。

因为他们很注意处理各方面的关系,所以八面玲珑,到处有缘。

而人际关系差的人往往不能处理好批评。

碰到错误,他们首先想到自己,拒不承认自己有错,或情绪低落或大发雷霆,成为有刺的人,难以相处。

Sometimes it is interpersonal skills rather than professional skills that really counts in your career.Interpersonal skills are nothing but the ability to be good listener, to be sensitive toward other‟s needs, to take criticism well.People with skill in social relations admit their mistakes, and take their share of blame, which is a mature and responsible way to handle an error.That‟s why many mediocre employees survive violent corporate upheavals while people of great talent are being laid off.Sensitive in their dealings with others, they are well liked everywhere.People with poor interpersonal skills have trouble taking criticism.When confronted with a mistake, they let their ego get in the way.They deny responsibility and became moody or angry.They mark themselves as “prickly”.Every so often, it is one’s interpersonal skills rather than his capabilities that matter in his work.Interpersonal skills are the ability to listen to others, observe others’needs, and be open to criticisms.An interpersonally skilful person never fails to admit his mistakes and shoulder his responsibilities, since he has a mature andresponsible attitude toward mistakes.That is why in a company’s personnel reshuffle many employees with mediocre capabilities are allowed to stay while some talented people get dismissed.The former are careful to deal with people all around them, so they are popular with everyone and favored everywhere.In contrast, those with poor interpersonal skills cannot cope well with criticisms from others.When they get things wrong, they tend to put themselves first and deny their mistakes, or they feel depressed or fly into a temper, as unapproachable as a hedgehog.第二篇:研究生英语课后翻译unit3The plane arcs softly into its final descent at Hong Kong International Airport.Below, Victoria Harbor, and the silent rhythms of countless ships.Beyond, sloping mountains fence in a breathtaking city view that seems to stretch forever.This is no ordinary airport.This is no ordinary city.An elderly man passes by wearing pajamas, bearing a brightly feathered bird singing merrily in its cage.Professional gather at a roadside kitchen for noodles, congee and shrimp.Incense from s tiny Taoist temple drifts into the pounding beat of rock music pouring out of a discotheque.A ferry travels on the nearby water regularly, taking passengers to an isolated island 40 minutes away, where Buddhist temples and tiny fishing villages dot the landscape, Hong Kong.Here, 161 km south of the Tropic of Cancer, beats the pulse of Southeast Asia’s heart.Where East greets We st, and past colors present.飞机轻轻地进入香港国际机场做最后的下降。

最新研究生英语下册课文翻译

最新研究生英语下册课文翻译

研究生英语系列教材综合教程(下)课文翻译Unit 1愉悦舒适不能指引你领略人生的全部,与逆境的艰苦搏斗常常会使人生变得丰富而有意义。

幸福隐藏的另一面凯思琳•麦克高恩1 咫风、房屋失火、癌症、激流漂筏失事、坠机、昏暗小巷遭歹徒袭击,没人想找上这些事儿。

但出人意料的是,很多人发现遭受这样一次痛苦的磨难最终会使他们向好的方面转变。

他们可能都会这样说:“我希望这事没发生,但因为它我变得更完美了。

”2 我们都爱听人们经历苦难后发生转变的故事,可能是因为这些故事证实了一条真正的心理学_L的真理,这条真理有时会湮没在无数关于灾难的报道中:在最困难的境况中,人所具有的一种内在的奋发向上的能力会进发出来。

对那些令人极度恐慌的经历作出积极回应的并不仅限于最坚强或最勇敢的人。

实际上,大约半数与逆境抗争过的人都说他们的生活从此在某些方面有了改善。

3 诸如此类有关危机改变一生的发现有着可观的研究前景,这正是创伤后成长这一新学科的研究领域。

这一新兴领域已经证实了曾经被视为陈词滥调的一个真理:大难不死,意志弥坚。

创伤后压力绝不是唯一可能的结果。

在遭遇了即使最可怕的经历之后,也只有一小部分成年人会受到长期的心理折磨。

更常见的情况是,人们会恢复过来—甚至最终会成功发达。

4 那些经受住苦难打击的人是有关幸福悖论的生动例证:为了尽可能地过上最好的生活,我们所需要的不仅仅是愉悦的感受。

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对幸福的追求已经缩小到只追求福气:一生没有烦恼,没有痛苦和困惑。

5 这种对幸福的平淡定义忽略了问题的主要方面—种富有意义的生活所带来的那种丰富、完整的愉悦。

那就是幸福背后隐藏的那种本质—是我们在明智的男男女女身上所欣赏到并渴望在我们自己生活中培育的那种不可言喻的品质。

事实证明,一些遭受苦难最多的人-他们被迫全力应付他们未曾预料到的打击,并重新思考他们生活的意义—或许对那种深刻的、给人以强烈满足感的人生经历(哲学家们过去称之为“美好生活”的探寻)最有发言权。

硕士英语综合教程1课文翻译

硕士英语综合教程1课文翻译

硕士英语综合教程1课文翻译Unit 4人工智能的未来到2050年,每秒能执行100万亿次命令的机器人的“大脑”将开始与人脑争雄。

1. 近年来,计算机和互联网如雨后春笋般普及,无处不在且功能强大。

他们的发展速度和用处远远超出了当年人们的预测。

一些警觉的权威人士预言说未来世界将充满电脑芯片,它们将不断渗透到我们的小巧装置里,居所里,衣着上甚至我们的身体里。

2. 但是,类似这样的目标仍很难实现。

与超出预期的迅速迅猛发展成为主流的计算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对机器人技术研发的所有努力甚至未能达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对于机器人技术发展的预测。

那时候,专家们为计算机看起来奇迹般的运算能力所惊叹,相信只要写出正确的软件,计算机就能成为复杂的自主机器人的人工大脑。

他们相信,在十年或二十年内,这样的机器人将为我们清扫地板,修剪草坪,简而言之,它们将把我们从苦活累活中解脱出来。

3. 很明显的,机器人的发展并不像专家们所预言的那样。

确实,除了很多产品之外,工业机器人的出现还改变了汽车的生产方式。

但是这种自动化远远不及科学家和工程师们所希望的多功能、可移动、自主的机器人。

在追求制造这种机器人的过程中,一波又一波的科学家失去了信心,许多的新兴公司也因其破产。

4. 并不是机器人的“身体”无法实现;关节灵活的机械手臂和其他可活动的机械早已经存在,工业机器人正是证明。

真正无法企及的是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人工“大脑”,目前的技术的复杂程度仍达不到建造一个类似人类的机器人。

5. 不过,我仍然坚信,几十年来对高效的,多用途的自主机器人的梦想将在不远的将来实现。

到那时,我们能看到和人类一样大小的机器人,但智力上在很多方面都类似蜥蜴。

它们将能够执行简单的工作,比如吸尘,打扫,递送包裹,扔垃圾等。

我相信,到2040年,我们将最终达到机器人技术的终极目标和科幻小说中的主题:一个具有人类智力水平的可自由移动的机器人。

乐观的理由6. 考虑到我之前所说的在机器人技术历史上众多未达成的目标,为什么还相信机器人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惊人成就很快就会到来呢?我的自信建立在电子技术和软件技术最近的发展上,以及我在过去的30多年里对机器人,计算机,甚至是昆虫,爬行动物和其他生物的观察。

研究生学位英语课文全文翻译-unit1

研究生学位英语课文全文翻译-unit1

Unit1 从能力到责任[全文翻译]1 当代的大学生对他们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的认识模糊不清。

他们致力于寻求在他们看来似乎是最现实的东西:追求安全保障,追逐物质财富的积累。

年轻人努力想使自己成人成才、有所作为,但他们对未来的认识还是很模糊的。

处于像他们这样前程未定的年龄阶段,他们该信仰什么?大学生一直在寻找真我的所在,寻找生活的意义。

一如芸芸众生的我们,他们也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一方面,他们崇尚奉献于人的理想主义,而另一方面,他们又经不住自身利益的诱惑,陷入利己主义的世界里欲罢不能。

2 最终而言,大学教育素质的衡量取决于毕业生是否愿意为他们所处的社会和赖以生存的城市作出贡献。

尼布尔曾经写道:“一个人只有意识到对社会所负有的责任,他才能够认识到自身的潜力。

一个人如果一味地以自我为中心,他将会失去自我。

”本科教育必须对这种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观念进行自我深省,使学生超越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以诚相待,服务社会。

在这一个竞争激烈\残酷的社会,人们期望大学生能报以正直、文明,,甚至富有同情心的人格品质去与人竞争,这是否已是一种奢望?人们期望大学的人文教育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如今是否仍然适合?3毫无疑问,大学生应该履行公民的义务。

美国的教育必须立刻采取行动,使教育理所当然地承担起弥合公共政策与公众的理解程度之间的极具危险性且在日益加深的沟壑这一职责。

那些要求人们积极思考政府的议程并提供富于创意的意见的信息似乎越来越让我们感到事不关己。

所以很多人认为想通过公众的参与来解决复杂的公共问题已不再可能行得通。

设想,怎么可能让一些非专业人士去讨论必然带来相应后果的政府决策的问题,而他们甚至连语言的使用都存在困难?4核能的使用应该扩大还是削弱?水资源能保证充足的供应吗?怎样控制军备竞赛?大气污染的安全标准是多少?甚至连人类的起源与灭绝这样近乎玄乎的问题也会被列入政治议事日程。

5 类似的一头雾水的感觉,公众曾经尝试过。

研究生英语综合教程UNIT1课文及翻译(含汉译英英译汉)PDF版

研究生英语综合教程UNIT1课文及翻译(含汉译英英译汉)PDF版

UNIT11. Recently, one of us had the opportunity to speak with a medical student about a research rotation that the student was planning to do. She would be working with Dr. Z, who had given her the project of writing a paper for which he had designed the protocol, collected the data, and compiled the results. The student was to do a literature search and write the first draft of the manuscript. For this she would become first author on the final publication. When concerns were raised about the proposed project, Dr. Z was shocked. "l thought I was doing her a favor," he said innocently, "and besides, I hate writing!"2. Dr. Z is perhaps a bit naive. Certainly, most researchers would know that the student's work would not merit first authorship. They would know that "gift" authorship is not an acceptable research practice. However, an earlier experience in our work makes us wonder. Several years ago,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grant from the Fund for the Improvement of Pott Secondary Education (FIPSE), a team of philosophers and scientists at Dartmouth College 2 ran a University Seminar series for faculty on the topic "Ethical Issues in scientific Research."At one seminar, a senior researcher (let's call him Professor R) argued a similar position to that of Dr. Z. In this case Professor R knew that "gift" authorship, authorship without a significant research contribution, was an unacceptable research practice. However, he had a reason to give authorship to his student.The student had worked for several years on a project suggested by him and the project had yielded to publishable data. Believing that he had a duty to the student to ensure a publication, Professor R had given the student some data that he himself had collected and told the student to write it up. The student had worked hard, he said, albeit on another project, and the student would do the writing. Thus, he reasoned, the authorship was not a "gift."3. These two stories point up a major reason for encouraging courses in research ethics: Good intentions do not necessarily result in ethical decisions. Both of the faculty members in the above scenarios "meant well." In both cases, the faculty members truly believed that what they were doing was morally acceptable. In the first case, Dr. Z's indefensible error was that he was unaware of the conventions of the field.In particular, he seemed blissfully oblivious to the meaning of first authorship. In the second case, Professor R was do ng what he thought best for the student without taking into consideration that moral. ty is a public system and that his actions with regard to a single student have public consequences for the practice of science as a profession.4. Well-meaning scientists, such as those just mentioned, can, with the best of intentions, make unethical decisions. In some cases, such decisions may lead individuals to become embroiled in cases of 1. 最近,我们当中的一员有机会与一名医科学生谈论她正计划要做的一个实验室轮转项目。

哈工大英语课文翻译(完整版)

哈工大英语课文翻译(完整版)

第一单元Text A :Will Frankenfood Feed The World?“弗兰肯食品”能养活世界吗?1、如果你想在某次晚宴上挑起一场激烈的争论,那就提出转基因食品的话题吧。

对许多人来说,高科技的转基因作物生产的概念会带来诸如环境、健康、安全和伦理等方面的各种问题。

特别是在有悠久的农业生产传统和主张环保的游说集团的国家里,转基因食品的主意似乎有悖自然。

2、事实上,转基因食品已经成为我们生活重要的一部分。

根据农业部的统计,美国去年所种植玉米的 1/3,大豆和棉花的一半以上都是生物技术的产物。

今年,美国将种植 6500多万英亩的转基因作物。

基因妖怪已经从瓶子里跑出来了。

3、但是,显然还有一些非常现实的问题需要解决。

就像任何一种要进入食物链的新食品一样,转基因食品必须经过严格的检验。

在富裕的国家里,由于有大量丰富的食品可供选择,而且供应远远超过需求,所以关于生物技术的争论相对缓和一些。

在迫切想要养活其迅速增长而又吃不饱的人口的发展中国家,问题比较简单,也更加紧迫:生物技术的好处是否大于风险呢?4、关于人口增长和饥饿的统计数字读来令人感到不安。

去年,世界人口达到了 60 亿。

联合国预测,到 2D0年,这个数字很可能将接近 90亿,而增加的人口几乎都来自发展中国家。

与此同时,世界人均耕地正在减少。

国际农业生物工程应用技术采购管理局(ISAAA)称,自 1960年以来,耕地面积一直持续下降,并将在今后 50年减少一半。

5、联合国估计,世界上有近 8 亿人口营养不良。

它产生的效应是破坏性的。

大约有 4亿的育龄妇女体内缺铁,也就是说,她们的婴儿将可能有各种天生的缺陷。

数量多达 1亿的儿童缺乏维生素 A,这是导致失明的主要原因。

还有数千万的人患有因食物匮乏而导致的其他严重疾病和营养不良症。

6、生物技术对此能做些什么呢?生物技术专家已经培育出了含有β—胡萝卜素(身体可将之转化为维生素 A)和更多铁元素的转基因水稻,目前正在研究培育其他一些增进营养成分的农作物。

研究生英语第二册课文翻译

研究生英语第二册课文翻译

研究生英语第二册课文翻译第一单元如何应对恭维H·艾伦·史密斯尽管我确信蓄胡子会使我更加气度不凡,走在大街上会使女性发笑,但我从不留胡子,原因是我不敢冒险,因为哪怕蓄一点点胡子也很危险,它会招来别人的恭维。

例如,如果一位女士走到我跟前,说道:“你的胡子最迷人,”我会无所适从,不知怎样回答才好。

我可能会惊慌得脱口而出:“我也喜欢您的胡子。

”在社会交往中,应对恭维比对付辱骂要艰难得多,这话听起来有点矛盾,却有一定的道理。

闲聊时来句恭维话,往往让我们大多数人不知所措。

例如,有人对我们说上一句动听、赞美的话,我们就慌得说不出话来,膝盖开始瑟瑟发抖。

如果别人称赞不是真正属于我自己的东西时,我根本无法欣然接受。

我家住在一个小山上,俯瞰山下一片宽广的谷地。

来访者惊叹道:“天哪!你这儿的景色太美了!”整个山谷原本就在那里,不是我造的,也不属于我。

然而我傻乎乎地笑着说:“噢,没什么——无非是过去留下的一片土地而已。

”我在接受这种特定的恭维时,表示最能完全接受的说法就是“嗯,我们喜欢。

”采用这种答话必须得小心谨慎。

就某样东西说“我们喜欢”,言外之意就是,还有许多其他人都认为它很令人讨厌。

不久前,我和一批人在一起时,其中有位来自澳大利亚的地球物理学家在滔滔不绝地谈论宇宙中的奇观。

“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他说道,“是个了不起的、生机勃勃的、旋转的行星,是由一些不可思议的奇观组合而成。

”随后便是长时间的停顿。

这时,一位被他的这种极度夸张的恭维话所吸引的妇女,禁不住说道,“嗯,我们喜欢这个地球。

”我认为,对待恭维采取否定和贬低的态度是错误的。

“多漂亮的礼服啊!”你的朋友赞美道。

“噢,这么破的旧衣服!”你回答道。

这种情景,与我上述提出的观点非常相似。

别人赞美你的礼服,你无权为此感到羞愧或恼怒——除非这件礼服恰好是你自己亲手缝制的。

如果你这么说,“我是在麦茜商场的地下室和另一个妇女经过一番争抢才买下来的,”你可能会感觉更好些。

研究生英语课文翻译下册(整理版)

研究生英语课文翻译下册(整理版)

研究生英语课文翻译下册(整理版)愉悦舒适不能指引你领略人生的全部,与逆境的艰苦搏斗常常会使人生变得丰富而有意义。

幸福隐藏的另一面凯思琳•麦克高恩 1 飓风、房屋失火、癌症、激流漂筏失事、坠机、昏暗小巷遭歹徒袭击,没人想找上这些事儿。

但出人意料的是,很多人发现遭受这样一次痛苦的磨难最终会使他们向好的方面转变。

他们可能都会这样说:“我希望这事没发生,但因为它我变得更完美了。

”2 我们都爱听人们经历苦难后发生转变的故事,可能是因为这些故事证实了一条真正的心理学上的真理,这条真理有时会湮没在无数关于灾难的报道中:在最困难的境况中,人所具有的一种内在的奋发向上的能力会迸发出来。

对那些令人极度恐慌的经历作出积极回应的并不仅限于最坚强或最勇敢的人。

实际上,大约半数与逆境抗争过的人都说他们的生活从此在某些方面有了改善。

3 诸如此类有关危机改变一生的发现有着可观的研究前景,这正是创伤后成长这一新学科的研究领域。

这一新兴领域已经证实了曾经被视为陈词滥调的一个真理:大难不死,意志弥坚。

创伤后压力绝不是唯一可能的结果。

在遭遇了即使最可怕的经历之后,也只有一小部分成年人会受到长期的心理折磨。

更常见的情况是,人们会恢复过来—甚至最终会成功发达。

4 那些经受住苦难打击的人是有关幸福悖论的生动例证:为了尽可能地过上最好的生活,我们所需要的不仅仅是愉悦的感受。

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对幸福的追求已经缩小到只追求福气:一生没有烦恼,没有痛苦和困惑。

5这种对幸福的平淡定义忽略了问题的主要方面—种富有意义的生活所带来的那种丰富、完整的愉悦。

那就是幸福背后隐藏的那种本质——是我们在明智的男男女女身上所欣赏到并渴望在我们自己生活中培育的那种不可言喻的品质。

事实证明,一些遭受苦难最多的人,他们被迫全力应付他们未曾预料到的打击,并重新思考他们生活的意义—或许对那种深刻的、给人以强烈满足感的人生经历(哲学家们过去称之为对“美好生活”的探寻)最有发言权。

《研究生英语教程》课文翻译

《研究生英语教程》课文翻译

---------------------------------------------------------------最新资料推荐------------------------------------------------------《研究生英语教程》课文翻译《研究生英语教程》课文翻译一单元十便士看一次海湾风光,那个带着一架望远镜的老头说道:多么晴朗美丽的早晨。

请来看看那古老的灯塔和 1935 年失事的大轮船残骸吧。

要十便士简直是敲诈勒索,可是海湾的景色确实壮丽。

峭壁向远方伸展,海风激起的阵阵波浪泛着白花,冲上海滩。

海面上几艘游艇张着乳白色的风帆优雅地避开浪头蜿蜓前进。

山崖下面,一群海鸥相互叫唤着,在海面上盘旋飞翔。

离岸一英里处,在海浪贪婪地吮舔着的岩岸上,那座古老的灯塔矗立在一座石头平台上。

说实话,我毫不吝惜那几个钱。

当我把望远镜转朝灯塔时,站在我身旁的那个老头拍了拍我的手腕。

您听过在那座灯塔里发生的一起骇人听闻的惨案吗? 他压低了嗓声对我说。

我想这个地方看起来非常富有戏剧性,有关它的传说一定不少,我说。

这可不是传说,那老头郑重其事地说。

我父亲认识那起惨案的两个当事人。

一切都发生在 50 年前的今天。

1 / 3让我说给您听听吧。

他的声音似乎变得更低沉、更富有戏剧性了。

整整一个礼拜,风暴困住了那座灯塔,他开始说。

咆啸的大海波涛汹涌,海浪拍打着岩石,轰然作响。

岸上的人们十分担心在那儿工作的两个人。

他们俩是多年的挚友,但在两三个礼拜前,他们在乡村酒店里玩牌时吵了一架。

马丁指责布莱克打牌时耍赖,布莱克则发誓要对侮辱他人格的不实之辞进行报复。

多亏一位他们俩都尊敬的人好言相劝,他们才互相道了歉,并以乎很快地结束了他们之间的不快。

不过各自心里还有些怨恨。

因此,人们担心长时间与世隔绝所造成的极度紧张和恶劣的天气会使他们俩神经过敏,尽管两人的朋友们不消说还根本没意识到后果会有多么严重。

离今 50 年前的那个晚上,灯塔上没有出现灯光,直到凌晨两点钟左右才有一束灯光突然发出警告信号。

研究生学位英语课文全文翻译-unit2

研究生学位英语课文全文翻译-unit2

Unit2 家庭企业:下一代的前景美国正处在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一个财富交接的过程中。

在今后的20年里,估计有150亿美元的资产将会转移到下一代的手中。

大多数的财富交接会以家庭企业的方式进行。

但是很多情况下,财富交接的成功与否令人怀疑。

事实上,多数的交接工作将会失败。

一般来说,只有1/3的企业才能成功地移交到下一代手中。

一个家庭企业能生存到第三代是寥寥无几的。

在下—个十年里,数以千计的家庭企业,其中有些是家喻户晓的企业将会消失。

糟糕的是许多企业只有进行适当的规划才能勉强生存。

然而,很多企业已为时太晚了。

一个家庭企业着手规划交接的适当时机不是提前一年,三年甚至是五年进行的。

确切地说,一个包括复杂的财产规划策略的综合性的交接计划一般至少要在十年的基础上才能适当地完成。

无论规模的大小,技术的高低或名气是否响亮,每一个家庭企业都是不一样的。

但是无论怎样不同,在一个企业顺利地交接到下一代之前,以下四个关键性的因素应计划到位。

计划你的交接管理机构业主/企业创建者不仅进取心强而且精力充沛。

他们往往擅长多种技能。

在很多情况下,他们既是生产专家,又是营销天才或经验丰富的金融家。

要接替他们的工作则需要较多的人。

因此,家庭企业的业主应当通过制定组织机构图来明确规定企业该怎样运作。

参与交接过程的每个主要成员也应制定他们自己的组织机构图。

然后,对它们进行比较。

各机构图之间的不同点将表明管理体制上的差异、存在误会的主要方面及观念上的分歧。

以朱蒂为例。

朱蒂拥有一家软件公司,她共有三个孩子:一个是电脑天才,一个是赛车手,还有一个拿到了商业方面的文凭但对经营公司却毫无兴趣。

另外,朱蒂有一个强有力的管理队伍。

根据她的情况,她应该考虑把公司的所有权移交给她的孩子们,但是依然让她的管理队伍来经营公司。

在家庭内或家庭外物色适当人选担任这些职位是不容易的,或者说不是一夜之间可以敲定的。

因此,提前制定一个行动计划和时间表是非常重要的,以便职责的过渡井然有序地进行。

研究生英语 课文翻译 第一三五单元

研究生英语 课文翻译 第一三五单元

Unit 1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Thank you.I'm honored to be with you today for your commencement [kə'mensmənt] from one of the finest universities in the world. Truth be told, this is the closest I've ever gotten to a college graduation. Today, I want to tell you three stories from my life.The first story is about connecting the dots.I dropped out of Reed College after the first six months, but then stayed around as a drop-in for another 18 months or so before I really quit. So why did I drop out?At the age of 17, I naively chose a college that was almost as expensive as Stanford, and all of my working-class parents' savings were being spent on my college tuition. After six months, I couldn't see the value in it. I had no idea what I wanted to do with my life and no idea how college was going to help me figure it out. So I decided to drop out and trust that it would all work out OK. It was pretty scary at the time, but looking back it was one of the best decisions I ever made. The minute I dropped out I could stop taking the required classes that didn't interest me, and begin dropping in on the ones that looked interesting.It wasn't all romantic. I didn't have a dorm room, so I slept on the floor in friends' rooms. I returned coke bottles for the five cent deposits to buy foodwith, and I would walk the seven miles across town every Sunday night to get one good meal a week at the Hare Krishna ['hɑ:re'kriʃnə] temple. I loved it. And much of what I stumbled into by following my curiosity and intuition turned out to be priceless later on. Let me give you one example:Reed College at that time offered perhaps the best calligraphy [kə'liɡrəfi] instruction in the country. Throughout the campus every poster, every label on every drawer, was beautifully hand cal ligraphed ['kæliɡrɑ:f]. I decided to take a calligraphy class to learn how to do this. I learned about serif ['serif] and san serif typefaces, about varying the amount of space between different letter combinations, about what makes great typography [tai'pɔɡrəfi] great. It was beautiful, historical, artistically subtle in a way that science can't capture, and I found it fascinating.None of this had even a hope of any practical application in my life. But ten years later, when we were designing the first Macintosh computer, it all came back to me. And we designed it all into the Mac. It was the first computer with beautiful typography. If I had never dropped in on that single course in college, the Mac would have never had multiple typefaces or proportionally spaced fonts.Of course it was impossible to connect the dots looking forward when I was in college. But it was very, very clear looking backwards 10 years later. So you have to trust that the dots will somehow connect in your future. You have totrust in something -- your gut, destiny, life, karma, whatever. This approach has never let me down, and i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in my life.My second story is about love and loss.I was lucky -- I found what I loved to do early in life. Woz and I started Apple in my parents' garage when I was 20. We worked hard, and in 10 years Apple had grown from just the two of us in a garage ['ɡærɑ:dʒ, ɡə'r-] into a two billion dollar company with over 4000 employees. We just released our finest creation -- the Macintosh -- a year earlier, and I had just turned 30.And then I got fired. How can you get fired from a company you started? Well, as Apple grew we hired someone who I thought was very talented to run the company with me, and for the first year or so things went well. But then our visions of the future began to diverge and eventually we had a falling out. When we did, our Board of Directors sided with him. And so at 30, I was out. And very publicly out. What had been the focus of my entire adult life was gone, and it was devastating ['devəsteitiŋ].I really didn't know what to do for a few months. I felt that I had let the previous generation of entrepreneurs [,ɔntrəprə'nə:] down -- that I had dropped the baton as it was being passed to me. I was a very public failure, and I even thought about running away from the valley. But something slowly began to dawn on me -- I still loved what I did. The turn of events at Apple had not changed that one bit. I had been rejected, but I was still in love. And so I decided to start over.I didn't see it then, but it turned out that getting fired from Apple was the best thing that could have ever happened to me. The heaviness of being successful was replaced by the lightness of being a beginner again, less sure about everything. It freed me to enter one of the most creative periods of my life. During the next five years, I started a company named NeXT, another company named Pixar, and fell in love with an amazing woman who would become my wife. Pixar went on to create the world's first computer-animated feature film, Toy Story, and is now the most successful animation studio in the world. In a remarkable turn of events, Apple bought NeXT, and I returned to Apple. And Laurene and I have a wonderful family together.I'm pretty sure none of this would have happened if I hadn't been fired from Apple. It was awful tasting medicine, but I guess the patient needed it. Sometimes life hits you in the head with a brick. Don't lose faith. I'm convinced that the only thing that kept me going was that I loved what I did. You've got to find what you love. And that is as true for your work as it is for your lovers. Your work is going to fill a large part of your life, and the only way to be truly satisfied is to do what you believe is great work. And the only way to do great work is to love what you do. If you haven't found it yet, keep looking. Don't settle.My third story is about death.When I was 17, I read a quote that went something like: "If you live each day as if it was your last, someday you'll most certainly be right." It made an impression on me, and since then, for the past 33 years, I've looked in themirror every morning and asked myself: "If today were the last day of my life, would I want to do what I am about to do today?" And whenever the answer has been "No" for too many days in a row, I know I need to change something. Remembering that I'll be dead so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tool I've ever encountered to help me make the big choices in life. Because almost everything -- all external expectations, all pride, all fear of embarrassment or failure -- these things just fall away in the face of death, leaving only what is truly important. Remembering that you are going to die is the best way I know to avoid the trap of thinking you have something to lose. You are already naked. There is no reason not to follow your heart.About a year ago I was diagnosed [daiəɡ'nəuz] with cancer. I had a scan at 7:30 in the morning, and it clearly showed a tumor ['tju:mə] on my pancreas ['pænkriəs]. The doctors told me this was almost certainly a type of cancer that is incurable [in'kjuərəbl], and that I should expect to live no longer than three to six months. My doctor advised me to go home and get my affairs in order, which is doctor's code for "prepare to die." I lived with that diagnosis all day. Later that evening I had a biopsy ['bai,ɔpsi], I was sedated[si'deit]. It turned out to be a very rare form of pancreatic [,pænkri'ætik] cancer that is curable with surgery. I had the surgery and, thankfully, I'm fine now.This was the closest I've been to facing death, and I hope it's the closest I get for a few more decades. Having lived through it, I can now say this to you witha bit more certainty than when death was a useful but purely intellectual concept.No one wants to die.Even people who want to go to heaven don't want to die to get there. And yet death is the destination we all share. No one has ever escaped it. And that is as it should be, because Death is very likely the single best invention of Life. It's Life's change agent. It clears out the old to make way for the new. Right now the new is you, but someday not too long from now, you will gradually become the old and be cleared away.Your time is limited, so don't waste it living someone else's life. Don't be trapped by dogma ['dɔɡmə]. Don't let the noise of others' opinions drown out your own inner voice. And most importantly, have the courage to follow your heart and intuition. They somehow already know what you truly want to become. Everything else is secondary.When I was young, there was an amazing publication called The Whole Earth Catalog, which was one of the "bibles" of my generation. This was in the late 1960’s, before personal computers and desktop publishing, so it was all made with typewriters, scissors, and Polaroid ['pəulərɔid]cameras. It was sort of like Google in paperback form, 35 years before Google came along: It was idealistic, and overflowing with neat tools and great notions.Then when it had run its course, a final issue was put out. On the back cover of their final issue was a photograph of an early morning country road. Beneath it were the words: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It was their farewell message. And I've always wished that for myself. And now, as you graduate to begin anew, I wish that for you.Stay Hungry. Stay Foolish.Thank you all very much.译文如下:今天,很荣幸来到各位从世界上最好的学校之一毕业的毕业典礼上。

研究生英语教材课文翻译

研究生英语教材课文翻译

说吧,说我愿意!Peter‎Sennh‎a user‎我盼望着一‎生中最美好‎的那一天。

”随这句话而‎来的是相当‎大的压力。

如果这句话‎指的是举办‎婚礼那天,压力也就变‎得更大。

而不幸的是‎,这句积极的‎、充满希望的‎话不时会撞‎上人们的世‎故的怀疑。

这时,“我盼望着一‎生中最美好‎的那一天”立刻就成了‎陈词滥调。

由于我未婚‎妻的移民身‎份,有些人早已‎用怀疑的眼‎光来看待我‎与她的婚事‎。

不过,我不会过多‎理会这些冷‎嘲热讽,那些暗示我‎们结婚目的‎不单纯的推‎断简直是侮‎辱。

如果我说过‎的那些真诚‎、满怀希望的‎话没能让所‎有人信服,那也无所谓‎。

我这个高兴‎得发晕的美‎国男人根本‎无暇他顾,正准备飞往‎奥地利,在那美丽如‎画的阿尔卑‎斯山脉蒂罗‎尔地区,娶一位有趣‎的名叫托伊‎的泰国小女‎人。

奥地利西部‎很可能是地‎球上最可爱‎的地方。

我结婚的那‎座教堂,常常在明信‎片上占据醒‎目的位置。

如果说这里‎的田园风光‎就暗示着这‎个婚礼会遵‎循传统仪式‎,那就大错特‎错了。

托伊在泰国‎和奥地利两‎国长大,父亲是出生‎在瑞士的奥‎地利公民,母亲是泰国‎人。

而我母亲呢‎,则是一个地‎道的美国人‎。

我们都还没‎想过这个婚‎礼能否称得‎上是“国际婚礼”,屋子里已经‎到处都是奥‎地利人、瑞士人、泰国人和美‎国人,他们共进晚‎餐,努力搜索着‎共通点。

出色的泰国‎风味菜,一瓶接一瓶‎的奥地利白‎葡萄酒都为‎文化的交融‎作了莫大贡‎献,但一如所料‎,人们之间真‎正的联系是‎英语。

欧洲人和亚‎洲人都谦虚‎地为自己英‎语“不好”而道歉(但他们的英‎语再怎么差‎,也比我们对‎他们各自语‎言的蹂躏来‎得强些),不过我怀疑‎,他们内心深‎处其实在笑‎话美国人在‎语言方面矫‎揉做作的笨‎拙。

我们的婚礼‎是双语的,一名天主教‎神父用德语‎主持仪式,一名路德教‎的牧师用英‎语主持。

那个有数百‎年历史的教‎堂并不大。

它庄重,然而极具魅‎力。

研究生英语(下册)课文翻译

研究生英语(下册)课文翻译

研究生英语(下册)课文翻译研究生英语系列教材综合教程(下)课文翻译Unit 1愉悦舒适不能指引你领略人生的全部,与逆境的艰苦搏斗常常会使人生变得丰富而有意义。

幸福隐藏的另一面凯思琳?麦克高恩1 咫风、房屋失火、癌症、激流漂筏失事、坠机、昏暗小巷遭歹徒袭击,没人想找上这些事儿。

但出人意料的是,很多人发现遭受这样一次痛苦的磨难最终会使他们向好的方面转变。

他们可能都会这样说:“我希望这事没发生,但因为它我变得更完美了。

”2 我们都爱听人们经历苦难后发生转变的故事,可能是因为这些故事证实了一条真正的心理学_L的真理,这条真理有时会湮没在无数关于灾难的报道中:在最困难的境况中,人所具有的一种在的奋发向上的能力会进发出来。

对那些令人极度恐慌的经历作出积极回应的并不仅限于最坚强或最勇敢的人。

实际上,大约半数与逆境抗争过的人都说他们的生活从此在某些方面有了改善。

3 诸如此类有关危机改变一生的发现有着可观的研究前景,这正是创伤后成长这一新学科的研究领域。

这一新兴领域已经证实了曾经被视为词滥调的一个真理:大难不死,意志弥坚。

创伤后压力绝不是唯一可能的结果。

在遭遇了即使最可怕的经历之后,也只有一小部分成年人会受到长期的心理折磨。

更常见的情况是,人们会恢复过来—甚至最终会成功发达。

4 那些经受住苦难打击的人是有关幸福悖论的生动例证:为了尽可能地过上最好的生活,我们所需要的不仅仅是愉悦的感受。

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对幸福的追求已经缩小到只追求福气:一生没有烦恼,没有痛苦和困惑。

5 这种对幸福的平淡定义忽略了问题的主要方面—种富有意义的生活所带来的那种丰富、完整的愉悦。

那就是幸福背后隐藏的那种本质—是我们在明智的男男女女身上所欣赏到并渴望在我们自己生活中培育的那种不可言喻的品质。

事实证明,一些遭受苦难最多的人-他们被迫全力应付他们未曾预料到的打击,并重新思考他们生活的意义—或许对那种深刻的、给人以强烈满足感的人生经历(哲学家们过去称之为“美好生活”的探寻)最有发言权。

研究生英语综合教程(下)课文翻译

研究生英语综合教程(下)课文翻译

课文原文1‎-7 Unit 1 The Hidde‎n Side of Happi‎n ess1 Hurri‎c anes‎, house‎fires‎, cance‎r, white‎w ater‎rafti‎n g accid‎e nts, plane‎crash‎e s, vicio‎u s attac‎k s in dark alley‎w ays. Nobod‎y asks for any of it. But to their‎surpr‎i se, many peopl‎e find that endur‎i ng such a harro‎w ing ordea‎l ultim‎a tely‎chang‎e s them for the bette‎r.Their‎refra‎i n might‎go somet‎h ing like this: "I wish it hadn't happe‎n ed, but I'm a bette‎r perso‎n for it."1飓风、房屋失火、癌症、激流漂筏失‎事、坠机、昏暗小巷遭‎歹徒袭击,没人想找上‎这些事儿。

但出人意料‎的是,很多人发现‎遭受这样一‎次痛苦的磨‎难最终会使‎他们向好的‎方面转变。

他们可能都‎会这样说:“我希望这事‎没发生,但因为它我‎变得更完美‎了。

”2 We love to hear the stori‎e s of peopl‎e who have been trans‎f orme‎d by their‎tribu‎l atio‎n s, perha‎p s becau‎s e they testi‎f y to a bona fide type of psych‎o logi‎c al truth‎, one that somet‎i mes gets lost amid endle‎s s repor‎t s of disas‎t er: There‎seems‎to be a built‎-in human‎capac‎i ty to flour‎i sh under‎the most diffi‎c ult circu‎m stan‎c es. Posit‎i ve respo‎n ses to profo‎u ndly‎distu‎r bing‎exper‎i ence‎s are not limit‎e d to the tough‎e st or the brave‎s t.In fact, rough‎l y half the peopl‎e who strug‎g le with adver‎s ity say that their‎lives‎subse‎q uent‎l y in some ways impro‎v ed.2我们都爱‎听人们经历‎苦难后发生‎转变的故事‎,可能是因为‎这些故事证‎实了一条真‎正的心理学‎上的真理,这条真理有‎时会湮没在‎无数关于灾‎难的报道中‎:在最困难的‎境况中,人所具有的‎一种内在的‎奋发向上的‎能力会进发‎出来。

研究生公共英语(下)课本翻译

研究生公共英语(下)课本翻译

研究生公共英语(下)课本翻译Unit 1: Science vs. the Humanities科学是一门知识,是解决工业、农业、战争和医疗方面技术问题的非常有用的工具。

要了解科学在于解决个人和国家面临的物质和精神方面可以达到什么广度和深度,就必须了解科学的真实含义是什么。

科学一词来自拉丁语Scire,它的意思是“知道”。

所以,从广义上讲,科学不过是指我们所知道的事情,是人类知识的总和。

但是,把科学定义为人类的全部知识是不切实际的,因为很明显,有各种不同门类的知识。

这些知识根据其获得的方法以及它所适合的经验范围而有所不同。

我们所了解的有关艺术、文学、法律、宗教和专门技术知识等都不同程度地分属于各种独立的知识财富,与我们通常所说的科学没有什么联系。

Science is a kind of knowledge which is a very useful tool in solving the technical problems of industry, agriculture, warfare, and medicine. To understand the width and depth to which science can be applied to the material and spiritual problems that confront individuals and nations requires an understanding of what science really is.The word science comes to us from a Latin word, Scire, which means “to know”. Then, in a broad sense, science is simply what we know, the total of all human knowledge. But the definition of science as all human knowledge would not be a workable one, for it is obvious that there are different types of knowledge. The kinds differ according to how the knowledge was obtained, and also according to what frame of experience it fits. What we know of the arts, literature, law, religion, and technical know-how, are more or less separate funds of knowledge. They have little to do with what we commonly call science.Unit5: The Science of Custom对人类学家来说,文化的涵义远胜于修养、品味、温文尔雅、教育以及美术欣赏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弗兰肯食品”能养活世界吗?1、如果你想在某次晚宴上挑起一场激烈的争论,那就提出转基因食品的话题吧。

对许多人来说,高科技的转基因作物生产的概念会带来诸如环境、健康、安全和伦理等方面的各种问题。

特别是在有悠久的农业生产传统和主张环保的游说集团的国家里,转基因食品的主意似乎有悖自然。

2、事实上,转基因食品已经成为我们生活重要的一部分。

根据农业部的统计,美国去年所种植玉米的1/3,大豆和棉花的一半以上都是生物技术的产物。

今年,美国将种植6500多万英亩的转基因作物。

基因妖怪已经从瓶子里跑出来了。

3、但是,显然还有一些非常现实的问题需要解决。

就像任何一种要进入食物链的新食品一样,转基因食品必须经过严格的检验。

在富裕的国家里,由于有大量丰富的食品可供选择,而且供应远远超过需求,所以关于生物技术的争论相对缓和一些。

在迫切想要养活其迅速增长而又吃不饱的人口的发展中国家,问题比较简单,也更加紧迫:生物技术的好处是否大于风险呢?4、关于人口增长和饥饿的统计数字读来令人感到不安。

去年,世界人口达到了60 亿。

联合国预测,到2D0年,这个数字很可能将接近90亿,而增加的人口几乎都来自发展中国家。

与此同时,世界人均耕地正在减少。

国际农业生物工程应用技术采购管理局(ISAAA)称,自1960年以来,耕地面积一直持续下降,并将在今后50年减少一半。

5、联合国估计,世界上有近8 亿人口营养不良。

它产生的效应是破坏性的。

大约有4亿的育龄妇女体内缺铁,也就是说,她们的婴儿将可能有各种天生的缺陷。

数量多达1亿的儿童缺乏维生素A,这是导致失明的主要原因。

还有数千万的人患有因食物匮乏而导致的其他严重疾病和营养不良症。

6、生物技术对此能做些什么呢?生物技术专家已经培育出了含有β—胡萝卜素(身体可将之转化为维生素A)和更多铁元素的转基因水稻,目前正在研究培育其他一些增进营养成分的农作物。

生物技术还可以帮助提高因虫害、干旱、土壤贫瘠和作物病毒、细菌或真菌导致作物减产而出现食物匮乏的地区的农业生产率。

7、虫害带来的损失令人难以置信。

例如,欧洲玉米螟每年毁掉4000 万吨玉米,占世界玉米总产量的7%。

把抗虫害的基因植入种子可以帮助避免这一损失。

在非洲进行的抗虫害棉花试验中,棉花的产量已大幅度提高。

有人担心,抗虫害的转基因作物不仅将害虫杀死,而且有可能连益虫也一起杀死,但到目前为止,这种担心似乎没有根据。

8、病毒常常在发展中国家造成主要粮食作物的大面积歉收。

两年前,花叶病毒使非洲损失了超过一半的木薯,而这种作物是当地人的主要食物。

转基因的抗病毒作物可以减少这种损失,就像抗干旱种子在可耕地面积因缺水而受到限制的地区起到的作用一样。

含铝过高的土壤会损伤作物的根系并使许多主要作物歉收,对于这种问题生物技术也能帮助解决。

目前,研究人员已经识别出一种有助于中和水稻里铝的毒性的基因。

9、许多科学家认为,生物技术能够把发展中国家的农业总产量提高25%,并且帮助防止作物收割后遭受损失。

10、尽管具有这么多潜力,生物技术还远远不能解决全部问题。

在发展中国家,作物歉收只是造成饥饿的一个原因。

贫穷才是罪魁祸首。

今天,全世界有超过10 亿人口每天靠不到1美元维持生计。

如果农民没钱种植转基因作物或当地人买不起农民种出的粮食,培育转基因作物就无法减少饥饿。

11、此外,生物技术也无法克服在发展中国家分配粮食的难题。

从整体上看,世界生产的粮食足够养活所有人,但大部分粮食却不是在需要的地方。

尤其在运输基础设施落后的国家,地理条件对食物供给的限制正如遗传学为食物供给带来的希望一样大。

12、生物技术也面临自身的“分配”问题。

许多转基因作物方面的尖端研究都是富国的私营生物技术公司进行的。

对发展中国家的穷苦农民来说,这些公司的产品通常显得过于昂贵,而且这些产品中的大部分甚至无法到达最需要的地区。

强大的经济刺激促使生物技术公司把富裕国家的市场作为第一目标,以便能够尽快回收产品开发的高额成本。

不过,有些公司已开始对贫穷国家的需要做出反应。

例如,一家总部在伦敦的公司已经宣布,它愿意和发展中国家一起分享生产维生素增强型的“金水稻”所需的技术。

2号召气候文化变革1. 在应对气候变化这场斗争中,人类需要做的不仅仅是改用节能灯泡和购买“绿色环保”商品。

正如环境科学家大卫·奥尔在其题为《坚持到底》的书中所指出的那样,我们所需要的是一个改变我们优先考虑的事的一个彻底的文化变革。

问题是那个看起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是否能够实现。

奥尔的书,加之最近的研究和积极的社会行动给了我们希望。

2. 科学界正逐渐达成一个共识:人类正在迅速走向一个全球性的气候灾难。

尽管针对我们所面临的危险和代价的认识越来越多,我们能够防止灾难发生的时间却所剩无几。

奥尔注意到了形势的严峻,但是并没有沉溺于绝望和失败情绪之中。

奥尔的书清晰地表明我们需要做出哪些改变。

3. 书中,奥尔描述了三种类别的在难度上递增的变化。

他所列举的第一类变化,也是最容易实现的,是重新设计用来生产食品、能量、水和其它商品的基础设施,以使这些基础设施依靠可再生资源运转。

第二类变化是全面修订教育体系以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和促进富有创造力的、切实可行的问题解决能力。

第三类变化是改革我们的政治体系,使其从当前的公司富豪统治(所谓的民主)变为由真正领导者领导的真正意义上的民主体制。

4. 如奥尔所说,我们生活“在各种失败了的‘主义’的废墟之中。

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贯彻的都是“不惜一切代价求增长”的政策,而这些政策都没有充分说明自然资本和社会资本资产的价值,这些资本资产包括诸如稳定的气候、正常运转的生态系统和成功的人类社区。

我们需要一种超越古今的解决办法,以便构想出一套完全不同的社会经济目标。

奥尔建议制定三种“目前看起来完全不可能实现的”目标。

首先,奥尔主张改变我们需要优先考虑的事,即从经济增长转变为能够真正改善每个人生活质量的发展。

第二,消费文化应该集中在必需品,而不是需求品上。

第三,也是最难实现的,我们应该唤起人们的“同情心和智慧以便公平地分配财富、机会和风险”。

5. 这些目标和用来实现这些目标的政策长久以来都是被列在社会和政治议程之内的。

问题是为什么事情并未发生改变?我们如何才能使这些事情发生改变呢?奥尔机智地处理了这个问题,他指出人类的本性是灵活的,迅速的文化变革曾经发生过。

比如,在二战后的美国,文化发生了改变,以允许新的社会和税收政策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些政策后来制造了美国的中产阶级。

前苏联的解体是由于社会问题的缓慢积聚,直至达到了翻动点。

由此可见,迟早有一天,那些以提高生活质量、追求公正和富足为目标的人开始胜过那些世界观锁定在不惜一切代价求增长的人。

6. 这样的态度正处于上升趋势,这一论断的证据部分来自于社会学家保罗·H·雷和心理学家谢利·鲁思·安德森的著述,他们对过去40年美国的世界观进行了调查和分类。

他们在题为《文化创新者》(该书2000年由Crown出版公司出版)的一书中将美国人口分为三大类:“传统派”,“现代派”和“文化创新派”。

“传统派”包括宗教右翼和其他喜欢重提过去的人;“现代派”指的是当前占主导地位的群体,包括“不惜一切代价求增长”类型的人;“文化创新派”包括那些持有奥尔所倡导的价值观和目标的人。

到2000年为止,在美国,文化创新者的比例从20世纪60年代的几乎为零增长到25%,现在,据估计,文化创新者的比例已接近30%。

当这个比例达到足以开始彻底改变美国国家的,乃至世界的政治动态时,一个新的政治翻动点就会出现。

7. 就像奥尔所指出的那样,各种各样积极的社会行动正在推动我们朝着文化变革的方向发展。

这些行动包括英国托特尼斯“转变网络”这一慈善机构率先发起的“转变小镇”运动,该运动旨在帮助社区减少碳排放;基于加拿大温哥华的“可持续发展城市”行动,该行动支持全世界范围内的城市可持续性发展项目;还有奥尔自己旨在在美国俄亥俄州奥柏林市规划和建设可持续性发展的建筑物的行动。

8. 其它文化变革的指标包括保罗·霍肯在其2007年题为《幸福的动荡》(Viking出版公司出版)中所描述的成千上万个致力于恢复环境和促进社会公正的组织。

2008年设立的一个法国政府委员会是诸多旨在说明GDP作为社会进步衡量标准的局限性的努力之一。

这些例子均是针对为建造可持续发展的和美好的未来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而进行的全球性对话增多的证据。

一个名为《解决办法》的期刊(我是该期刊的主编,奥尔和霍肯是副主编)很快就要问世了,以提供更广阔的进行这方面问题讨论的平台。

9. 这一切都表明一个全球性的文化变革正在进行中。

这种变革,如奥尔在书中所得出的结论指出的那样,“已发展为一个全世界范围内的运动,这个运动拒绝接受人类注定要以一个大爆炸或在一个烧焦的、荒芜的地球上抽泣来结束我们的实验这一说法”。

我们还有出路,但是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但愿奥尔的书能够及时帮助我们实现这一必要的文化变革。

3雄心勃勃的维基百科1. 互联网上从来就不乏疯狂透顶、野心勃勃的主意。

这些主意大多没跑出将它们炮制出来的酒吧就自生自灭了。

有些主意红火一时,但很快就栽了跟头。

还有一些虽然坚持了下来,但是虎头蛇尾,无足轻重。

然而,偶有不动声色者却能顺利过关。

2. 成功者凤毛麟角,维基百科便是其中之一。

就连其创始人38岁的科技企业家吉米﹒威尔士都承认,创办该网站本是个“疯狂透顶的想法”:维基百科是一个免费的、自由在线百科全书网站,任何人都可以添加内容并进行编辑。

它没有编辑,没有校对大军,也没有专人检查内容是否属实;事实上,这里没有一位全职人员。

换句话说,传统百科全书的概念和它风马牛不相及。

3. 说它玩不转的理由有很多,说它尽善尽美也差得远,但是在不到四年的时间里,它的词条已经突破了100万大关,这些词条由阿尔巴尼亚语到祖鲁语的100种语言写成。

4. 对维基百科迷来说,它是一个极好的研究资源---尽管用起来尚须谨慎为上;它还是在互联网上通过协作与合作而取得成果的楷模,其成功令人难以置信。

诋毁它的人大多来自传统百科全书界和图书管理学界。

对他们来说,它几乎不配“百科全书”这个称谓。

5. 我们不妨引用数字来说明维基百科的成就。

在庆祝不到4年时间里第100万个词条发布之际,正值《牛津国家传记词典》最新版发行。

该词典历时12年才编纂完成,但是它所收入的传记只有寥寥5.5万条,而花费却高达2500万英镑。

到目前为止,维基百科还是威尔士一人资助的,但目前的总支出依然是大约30万英镑。

6. 新版《大英百科全书》正文有4400万字。

而维基百科的总词量已经超过2.5亿了。

最新版《大英百科全书》的印刷版收入了6.5万词条,在线版有7.5万个。

而维基百科英文网站所收入的词条已有大约36万之多了,而且新的词条与日俱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